首页 > 文章中心 > 天堂之路

天堂之路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天堂之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天堂之路范文第1篇

为什么把一条普通的公路称为“天堂之路”呢?因为,它沿途风景奇美,让人惊喜不断,绝对是眼球的一次“饕餮盛宴”。世上恐怕没有几条路像大洋路这般美不胜收!

驾车行驶在大洋路上,一边是蔚蓝的大海,一边是绿草茵茵,山花烂漫的山坡(题图)。公路盘山而筑,一会儿就要拐个弯,就像切换的电影镜头似的,一幅美景还没欣赏完呢,另一个奇景又扑面而来,让人目不暇接。海风轻拂,鸟语花香,就连空气都是那样沁人心脾,真让人以为是行走在天堂之路哩!

大洋路沿途美妙的奇景异观数不胜数,其中,最出名的要数“十二门徒岩”了。

“十二门徒岩”在大洋路中段,是最著名的经典景观。这些2000万年前形成的岩柱,静静地耸立在海岸边,任凭风起浪涌,潮来潮往,十分壮观。

海里怎么会有十二根岩柱呢?其实,这些岩柱是千万年前的石灰岩、砂岩和化石组成的海底沉积岩。露出海面后,在海风和海浪的不断侵蚀下,渐渐形成了今天这副模样。因为,最初正好是十二根,和耶稣的十二门徒数量一致,富有想象力的人们便把它们称作“十二门徒岩”。

经年累月的风吹浪打,使“十二门徒岩”中的四根先后“遇难”,最近的一根是在2005年7月3日这天轰然坍塌的。这根45米的大岩柱,在几秒钟之内就化为了一堆碎石,让人感叹大自然的神奇魔力,真是“成也自然,败也自然”。

这些岩柱不光巨大,还会随着太阳的朝升夕落而不断变色。朝霞为它披上金装,夕阳把它染成红色,金彩红妆,让它分外妖娆,也更显神秘。游人在此观赏赞叹,流连忘返,已经忘了究竟是在天堂还是人间。

大洋路上还有座“伦敦桥”,它不是人工建造的,也是大自然的天然之作。这块岩石原本是突出海岸与陆地相连的岬,由于海浪不断地冲刷和侵蚀,中间形成了两个洞,好似桥洞一般。早期的英国移民觉得很像老家的“伦敦桥”,所以就“克隆”了这样一个名称。后来,它的命运也同那首著名的英国童谣所唱的一样:“伦敦桥,伦敦桥,伦敦桥要倒了”,果真塌了。

塌桥那天是1990年1月15日,几名游客正在“伦敦桥”上漫步,欣赏海景。突然,滔天的巨浪打来,吓得他们连忙跑回岸边,另外两人站在“桥”的最外侧,来不及逃回。只听“轰隆”一声巨响,大浪把“桥”与陆地连接的那个“桥洞”冲垮了,留下几米宽的缺口,“断桥”成了一块孤零零的小岛,那两名游客,也就成了新岛上最早的居民了。

天堂之路范文第2篇

那是一个水晶小天地,到处悬挂着水晶,木子和紫霞都看呆了,那个使者似乎对她们的表情很满意。的确,那里很美,每一颗水晶都富有一种神奇的魔力,紫霞好奇地向一颗最亮的水晶摸去,“别动它,那可是唯一一颗可以控制水晶世界中所有的水晶啊!”可是已经晚了,紫霞早已把手伸向了它,之后木子、紫霞、还有那个使者,都陷入了一个黑色的漩涡,之后又掉进了一个没有名字的星球。

“不好,我们因为违背了魔法条例,从我们原来生活的五度空间,来到二度空间了!!”“真的?!”“的确,没错木子,我看过那本魔法法规书了,都怪我。”“没事的,哦,怎样才可以从这里出去呢?”“只要再找到那个水晶,那个水晶就在这个星球。”“那太棒了,水晶飞来!”“没用的,它施了反魔法咒,只能用来找。”“那我们找吧。”

他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找到了那个水晶。又过了很长的一段时间,他们才又回到了水晶世界。

“好了,又回到这里了,来吧,来选水晶挂坠。”那个酷酷的使者有气无力地说道。

“那我就要那颗水晶吧。”紫霞指向一刻小小的心型水晶,还带着略微的紫色光芒。“噢,那一颗啊,那是‘心灵水晶’,可以让你看透别人的心思,并能听懂任何动物的语言。而且它还能按你的愿望办事呢!”

“那我就要那颗了。”木子指的是一颗更小的浅蓝色球型水晶。“那一颗就更带劲了,可以让你能运用世界上的任何魔法,只要你很想运用的魔法,它都能为你办到,还能让你变成任何动物,它会根据你任何的念头办事,除了较为坏的。”“那就这两颗吧。”

突然她俩面前的一扇门打开了,那是通向水晶世界的大门:

天堂之路范文第3篇

那是一个水晶小天地,到处悬挂着水晶,木子和紫霞都看呆了,那个使者似乎对她们的表情很满意。的确,那里很美,每一颗水晶都富有一种神奇的魔力,紫霞好奇地向一颗最亮的水晶摸去,“别动它,那可是唯一一颗可以控制水晶世界中所有的水晶啊!”可是已经晚了,紫霞早已把手伸向了它,之后木子、紫霞、还有那个使者,都陷入了一个黑色的漩涡,之后又掉进了一个没有名字的星球。

“不好,我们因为违背了魔法条例,从我们原来生活的五度空间,来到二度空间了!!”“真的?!”“的确,没错木子,我看过那本魔法法规书了,都怪我。”“没事的,哦,怎样才可以从这里出去呢?”“只要再找到那个水晶,那个水晶就在这个星球。”“那太棒了,水晶飞来!”“没用的,它施了反魔法咒,只能用来找。”“那我们找吧。”

他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找到了那个水晶。又过了很长的一段时间,他们才又回到了水晶世界。

“好了,又回到这里了,来吧,来选水晶挂坠。”那个酷酷的使者有气无力地说道。

“那我就要那颗水晶吧。”紫霞指向一刻小小的心型水晶,还带着略微的紫色光芒。“噢,那一颗啊,那是‘心灵水晶’,可以让你看透别人的心思,并能听懂任何动物的语言。而且它还能按你的愿望办事呢!”

“那我就要那颗了。”木子指的是一颗更小的浅蓝色球型水晶。“那一颗就更带劲了,可以让你能运用世界上的任何魔法,只要你很想运用的魔法,它都能为你办到,还能让你变成任何动物,它会根据你任何的念头办事,除了较为坏的。”“那就这两颗吧。”

突然她俩面前的一扇门打开了,那是通向水晶世界的大门:

天堂之路范文第4篇

木子被那刺眼的阳光弄醒,她揉了揉眼睛,想仔细看看眼前的一切。这是一个富饶而美丽的小岛,到处是新鲜的水果,可她孤身一人,四面没有声音,她静静地坐在小溪旁的石头上,等待着朋友的救援。

“哎!木子!可找到你了,我在这里都待了好久了,张德华也在。我们一起找了你3个小时了呢!可把我给急死了!”

“他也在?”

“嗯,紧要关头就没管那么多了。”

“那我们走吧。”

两个小女孩手牵手,向远处的一片草地走去。这时木子警觉地抬起了头

“你听,这是什么声音,这么耳熟。”

“好像是从那边的小村寨传来的!”

“去那里瞧一瞧吧,或许能找到其他人。”

她俩慢慢的向哪个村寨走去,紫霞的手心里明显蒙上了一层汗珠,紧接着张德华也跟了过来。

他们来到了哪个村寨,那里似乎很久都没人住了,所有的一切都如同被一面纱蒙起来似的,他们找到了许多的东西,张德华还找到了一张老式照片,那时一张活动照片,上面有一个穿少数民族服装的少女,她看上去很纯洁也很善良,或许她可以带他们回到原来的地方。可是,紫霞找到了更为重要的东西,那是一个如漩涡一般的水晶盘,地盘上还可有:在危难时刻我将重新开启打开,而紫霞和张德华并没注意。

木子见了便把照片放置水晶盘中,这是奇迹发生了,他们被一股强流击到倒,瞬间他们又吸入了那个带着魔法的水晶盘,他们又置身在一片白光之中竟被还原到了原来的魔法世界!!!

“回想起来,这一切真叫人惊心胆颤。”

木子并没有回答,依然望着这两样价值连城的奇宝,既而正思考着什么。”

“想什么呢?”

“我——,没什么。”

谈话并没有持续很久,她俩猛然想起明日就要结束这段美好而惊险的暑假之旅,开始新的学期,于是便睡下。

第二天,木子起得很早,也许是要再次上学有点兴奋罢了,但从她那疲惫的身影中看,她一宿并为入眠。

天堂之路范文第5篇

“留童”:西学东渐为报国

1872年8月,清政府选派的留美第一批幼童30人从上海港乘船出发前往美国。其后三年,1873、1874、1875每年各有一批,共120名幼童(年龄在10―16岁间)到美国留学。留学年限定为15年,另加2年游历以验所学,加上行前在上海预备学校肄习一年中西文,共计将近20年时间,史称“晚清幼童留美计划”。这一计划最强力的推动者李鸿章曾如此表述其目的:“求洋人擅长之技,而为中国自强之图。”

南海之滨,美丽的唐家村是赴童的重要集中点

唐家村,位于广东省香山县(今属珠海市),毗邻港澳,正处于中西方文化的交汇点上,唐家村人较早就已认识到“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特别是当该村具有中国“留学之父”称号的容闳主持清政府幼童留美事宜后,唐家村人积极响应,纷纷送自家孩子走出国门接受西方文化教育。1861年出生的梁如浩身居此列。

1874年,13岁的梁如浩作为清政府第三批留童,与唐绍仪、蔡绍基等人一起,离沪赴美,踏上留学美国的征程。他到美国后,先被分配在麻州春田城读小学,后升入康州哈德福中学。1881年初,他考入纽泽西州斯蒂芬理工学院(Stevens School of Technology)。但是,梁如浩的大学梦很快被打断。这一年5月份,清政府因美国禁用华工以及担心留童洋化太深,下令撤回所有留童。6月28日,总理衙门照会在美国的幼童出洋肄业局,令全体师生尽速返华。留童被分三批启程,于1881年秋返回中国。至此,始于1872年,历经10年的中国第一次官派留学以失败告终。一度拟将推动留学教育以开启民智作为自己毕生事业的容闳痛心疾首:“毕生志愿,既横被摧毁……顿觉心灰,无复生趣。”当年的留童回到上海后,犹如弃儿,一度无人问津,即使交付给工作也是在政府严格的监视之下。

然而,他们在美国所接受的教育,令这些自幼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孩子视野大开,先进的西方科技、办学理念如同种子,随着“留童”的归国,被带回到这片古老而又富有文明积淀的土地,一俟时机成熟,就得以萌芽、成长,起到了西学东渐的作用。同时,这些在美国勤谨求学的中国学子以其优异的成绩、至纯的品德感动了为他们任教的师长。1881年留童返华前,他们的美国师长联名致函中国总理衙门,给予“留童”这样的评价:

“贵国派遣之青年学生,自抵美以来,人人能善用其光阴,以研究学术。以故于各种科学之进步,成绩极佳。……论其道德,尤无一人不优美高尚。其礼貌之周至,持躬之谦抑,尤为外人所乐道。……凡此诸生言行之尽善尽美,实不愧为大国国民之代表,足为贵国增荣誉也。盖诸生年虽幼稚,然已能知彼等在美国之一举一动,皆为祖国国家之名誉极有关系,故能谨言慎行,过于成人。……美国少数无识之人,其平日对贵国人之偏见,至此逐渐消灭。”

美国师长的盛赞表明,这些“留学幼童”在短短的十年时间里,用他们勤奋学习的行动改变着美国人眼中中国人形象。在回到祖国的岁月中,他们又用所学知识、技术及切身感受到的西方先进文化理念努力地改变着积弱积贫的祖国。

回国不久,梁如浩就被分配到天津西局兵工厂担任绘图员。1883年,他与同乡、同学唐绍仪一起,担任德籍顾问穆麟德的随员,赴朝鲜筹设海关。1885年,在袁世凯出任驻朝鲜通商事宜大臣,梁如浩担任其幕僚。1894年袁世凯奉召回京,就任直隶总督,梁如浩随袁世凯回国,任关内铁路运输处处长,后升为山海关关内外铁路总办。1902年,梁如浩受清政府委派,从八国联军手中接收关外铁路。

1872年,出国前夕梁如浩(左)与唐绍仪(右)梁如浩(1861―1941)

梁如浩(1861-1941)

“祭陵专线”:初试身手现才华

1902年,慈禧太后准备下一年“展谒西陵”,突发奇想,希望乘坐火车前往,下令赶筑一条“祭陵专线”。西陵位于直隶易县,当时并无铁路。上谕在10月份发下,要求从高碑店到梁各庄新筑一条支线,在6个月内完工。

这件事让袁世凯颇为头痛。在聘用哪国工程师这件事上,英、法两国各不相让,不断对他施加外交压力,闹成了僵局。无奈之下,袁世凯放弃了任用外国工程师的初衷,改由关内外铁路总办梁如浩负责筹建,詹天佑为总工程师,由中国人自己来修筑这条路。在梁如浩、詹天佑等努力下,仅用了4个月的时间即修建完毕。此路虽然只有短短43公里,却是第一条由中国人筹建、设计、施工的铁路,在中国铁路史上是一次破天荒举动。梁如浩、詹天佑由此声名鹊起。

1903年2月下旬,这条铁路提前竣工。袁世凯亲自验收后向慈禧上奏折称:“臣查此项工程,前奉谕旨本限六个月报竣,今仅四月即已完工,所需款项,不过60万两。”梁如浩为筹办这条铁路交了一份完美答卷,也成就了詹天佑在中国铁路史上的地位。

1905-1909年,詹天佑得以出任京张铁路会办兼总工程司,梁如浩起了十分关键的作用。梁、詹两人同是留童,志趣相投,在修建“祭陵专线”时,两人合作默契。詹天佑原与袁世凯并无交道,梁如浩则不同,从朝鲜时期跟随袁世凯,到此时已有20年交往。京张铁路开办的前提,是不借任何外债,全靠梁如浩管辖的关内外铁路馀利作为资金来源,这正是梁如浩竭力经营的成果。在1906年初袁世凯给清政府的奏折中有专笔记载:

“经该局总办道员梁如浩等,督率华、洋员司切实经营,洪纤毕举,遇事殚心筹划,设法招徕,使全路一千五百馀里商货灌输,贸易往来日见兴盛,所收车脚进款,顿形畅旺。除一切开支及按月摊还借款本息外,约共结馀银一百八十馀万两”。

在此,袁世凯对梁如浩接收关外铁路之后的工作大加称赞。同时,袁世凯对詹天佑是否具备主持设计、施工的能力并无把握,但经过修建“祭陵专线”的共同担当,梁如浩对詹天佑可谓知根知底,他相信这位耶鲁大学铁路工程专业毕业的留美学友能够不负众望。在京张铁路筹备期间,梁如浩全力支持詹天佑的工作,特地从关内外铁路局调出陈西林、邝景阳等多名工程师支援京张铁路局。

可见,自1894年从朝鲜回国担任关内铁路运输处处长开始,梁如浩一直都从事铁路工作,情牵中国的铁路事业成为梁如浩人生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关注中国铁路人才的培养则是他在经营管理铁路之外的又一个切入点。

酝酿复校:自力更生育人才

随着中国铁路建设的发展兴旺,对铁路人才的需要日趋迫切。中国培养自己的铁路技术人员,最早始于1888年8月。当时,天津武备学堂设立了一个铁路班。至1892年冬,该学堂仅仅毕业了12名学生。由于人数很少,对日益发展的铁路建设事业无济于事。

1896年,山海关建立起北洋铁路官学堂。它是中国最早培育铁路人才的官办学堂。这一年,吴调卿出任北洋铁路总局总办,并被委派筹建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开历史之先河,是中国教育史上的创举。由此开始了中国的铁路教育,自主培养了一代又一代铁路交通建设人才,结束了外国人操纵、控制中国铁路科学技术的历史。没有它就没有后来的唐山交通大学--唐山铁道学院--西南交通大学,它所培育的一批批优秀的铁路人才成就了百年中国铁路建设的辉煌。但是,1900年英、美、法、俄、德、意、日、奥八国联军联合出兵镇压义和团,很快山海关沦陷。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为俄军强占,教学被迫中辍,师生离散。这对中国铁路教育事业的发展是一个巨大损失。

1902年8月,八国联军从山海关撤军。

1903年春,时任山海关关内外铁路总局总办的梁如浩在潜心经营管理铁路的同时,开始积极筹划恢复山海关铁路学堂,为铁路建设输送人才。由于经费不足,梁如浩不得不与唐山开平煤矿公司洽商分担经费。但此时的开平煤矿已被英商非法侵占,英人为了乘机控制学校的管辖权,以原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校舍狭小、不利于发展为由,建议在唐山另觅校址。出于国家利益的考虑,梁如浩断然拒绝英国人的要求,但谋划在有着煤矿、机车厂这样天然资源的唐山建立学堂的创意,却为兴办铁路教育的策划者们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总之,在中国修铁路总是聘请洋人担任技术人员终归不是长久之计,而国内的铁路建设人才,的确寥寥无几。必须尽快筹建一所培养铁路人才的学校,以袁世凯为首的清朝大员们深深认识到这一点。

定盘唐山:多方筹措奠根基

1905年5月,督办关内外铁路事宜大臣袁世凯饬令山海关关内外铁路局先行设立铁路学堂,筹措经费,酌拟各门课程,分别延聘教习,克日开办。

在袁世凯的饬令别强调:

“铁路为交通要政,条理繁重,各国皆设有专门学堂,凡工程行车及关设铁路之事,率皆讲求精邃,始能创建宏深中国兴办铁路有年,于工学车务m多懵然,而各路并举,大都聘用西人,借材异地,其中国人在外国铁路学堂肄业回华者,寥寥无几,现值路政大兴,不足以资国家之用。”

随后,袁世凯又面谕路局总办梁如浩:开平地方曾有前武备陆军学堂旧址,可以租作开办铁路学堂之用。

关于开平武备学堂:据《满清兵志》记载,开平武备学堂始创于1895年,因直隶总督聂士诚以新式军队教法督练所部“武毅军”而创办。学堂建在距开平镇5里外的平原上,操场宽阔,教室、宿舍整齐,设有学堂总办、会办、提调、监学。第一期学员200人,从“武毅军”中通过考试择优录取,以洋枪洋炮和西方国家的操练方法训练军队,三年后,第一期学员毕业,学业优秀的12名学员留校助教,大部分学员被派到芦台“武毅军”各营中任教习、后补哨长。运动中,奉军机大臣荣禄调遣,聂士诚率“武毅军”5000人布防天津陈家沟一带,切断小站与北京之间的通道。1900年,爆发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入侵中国,聂士成率部抵抗,在反击入侵外敌的战斗中壮烈牺牲。开平武备学堂也由此宣布解散。

遵照袁世凯的饬令,梁如浩首先从开平煤矿公司请回了原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的总教习葛尔飞,协助路局筹备复校事宜。

遵照袁世凯的饬令,梁如浩着手组织拟定了《铁路学堂试办章程》和开办学堂所需费用清册,并于6月12日向袁世凯呈文,准备将开平武备学堂的旧校址加以修缮,拟先招收80名学生,7月份开学。

在《铁路学堂试办章程》中规定:学生以三、四年为毕业之期。铁路学堂继续实行前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的管理体制,由山海关铁路总局总办任学校总办并执掌校务。由此,梁如浩成为继吴调卿之后官办铁路学堂的第二任总办,也是学堂决定移迁唐山之后的首任总办(相当于现在的校长)。学校还专门设立监督一职为路局总办在办学方面的助手。

经过一系列的准备,1905年8月4日,梁如浩再次呈文说明:

查该学堂功课,必须考究机器,若在开平设立,则与唐山机器厂较远,学生体察机器,往来殊多不便。现拟在唐山建设学堂,学生可以就近入厂观摩,随时考核,与造就实有裨益。

请求学堂改设唐山,并绘制铁路学堂侧正上下房屋图式四幅,及地基、房屋、仪器、家具电灯等所需费用详细造价。连同《铁路学堂试办章程》,经袁世凯批准、公布。

铁路学堂移址唐山复校势在必行了。

“海归”建校:路矿学堂圆梦想

不久,梁如浩因担任驻荷兰公使陆征祥的随员,暂时离开了经营多年的铁路事业。同时,袁世凯批准了路局的呈请,由山海关铁路总局另一位总办周长龄接替梁如浩任学堂总办,委派方伯梁为学堂监督。

1905年10月15日,新的学堂总办周长龄亲自前往唐山火车站以西,京奉铁路唐山机车车辆厂以北择定校址,随即购地192.85亩,唐山建校工作从此开始。1906年3月27日,确定学堂名称为“山海关内外路矿学堂”,但因为校址已在唐山,遂称“唐山路矿学堂”。8月初,学堂在天津、上海、香港等地主要报纸刊登招生广告,开始招生。经过考试,一共录取学生121名。1907年2月12日,建校工程大体竣工,春节过后,学生齐集唐山校园,分为甲乙两班于3月4日正式开学上课。7月,清政府设立邮传部,主管“路轮邮电”四政。8月,山海关内外铁路总局改称京奉铁路局,归属邮传部。唐山路矿学堂归邮传部京奉铁路局管辖。1908年1月20日,邮传部颁发学堂关防(校印),学堂改由邮传部直辖,校名改为“邮传部唐山路矿学堂”。从此学堂成为独立开办,面向全国铁路的学校,中国的铁路教育也由此迎来了大发展时期。唐山路矿学堂成为志在报国的有志青年的首选学府。

至此,梁如浩自1902年就开始谋划的铁路学堂终于在唐山建成,他为铁路建设培育、输送优秀人才的梦想终于得以实现。

梁如浩及他离职之后的学堂总办继任者周长龄、监督方伯梁均为当年赴美留学的幼童,同属于近代中国首先出洋学习的知识分子群体,深受“欧风美雨”影响。在接办学堂之后,采用西方办学的模式,包括学堂欧式建筑、众多的外籍教师,诸多的“洋派”特色与这些昔日“(下转第14页)(上接第25页)海归”的办学理念、所接受西方教育不无关联。这些元素对在唐山兴办的铁路学堂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成为中国唐山这所大学的奠基者、创建者。他们的经历是中国接受过西方教育的知识分子当时求变、思变、投身变革的社会精英的跌宕人生和思想轨迹的具有代表性的写照,也可说是那个时代创办文化教育的典范。梁如浩适应时代的需要,尽职尽责,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这是一个留学先驱的贡献,一个中国铁路建设者和管理者的贡献,一个爱国者的贡献。南京大学历史学教授黄鸿钊老先生如是评价梁如浩:他是一个与时俱进的爱国者;他是一个务实的高级官员,主管铁路交通方面的事务,对于铁路的修筑和确立规章制度方面均有所建树。

历史变迁、沧海桑田,历经110年的时空相隔,唐山人民没有忘记这位为唐山的教育事业做过贡献的南国先贤,并以挖掘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诸多方式来铭记他们的故事,传承那种辛苦创业者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