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研组长发言稿

教研组长发言稿

教研组长发言稿

教研组长发言稿范文第1篇

每次活动,老师们都认真准备,积极参加并做好记录。作为一名区教研组成员,我积极参加区教研活动,学习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及时传达给学区教研组的教师们,使每位教师及时了解区教研组活动内容、精神并在教学中努力尝试,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第一次:活动时间9月27日

学区组织各数学教研组老师们集中,会上苏主任做了动员,对本学期学区数学教研工作进行了安排。各组老师们共同探讨了教学中的困惑,制定出了本学期教研活动计划。

第二次:活动时间10月27日

清河一小的汪蕾老师讲了一节《分糖果》;在王立新主任的亲自指导下,我校青年教师刘国凤讲了一节《东南西北》。汪蕾、刘国凤两位老师认真备课,精心准备,汪蕾老师还亲自到我校与我探讨教学设计思路,经过一次次的试讲,两节课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教研组的老师们在活动中积极发言、讨论、评课,提出了自己的见解。通过活动,大家进一步加深了对教材的理解,解决了教学中存在的困惑,收效还是较大的。正像刘国凤老师所说:通过这一节课我真的收获了很多,也学到了很多,在大家的帮助下,我知道了一节研究课究竟应该怎么上,我一定会更加努力,使自己早日成长起来。

第三次:活动时间11月30日

这次活动与区教研活动并轨,在北大附小听了三节课:《6的乘法口诀》、《东南西北》、《搭配中的学问》。通过听课,对比自己的教学,找到了差距,例如:《6的乘法口诀》一节,我们在备课时的想法与区研究课的设计思路有着一些共同的特点:都是从2—5的乘法口诀的规律引课,但我们在设计中对学生开放的空间较大,这样教师不好把握,而且对怎样在6—9乘法口诀的学习中体现乘法意义的教学还比较模糊,而区里的这节课张弛有度,解决了我们教学中的困惑。通过活动,还开阔了我们的视野,拓宽了教学思路,明确了今后教学中努力的方向。

同时,我将在区教研组活动中进行的讲课前对学生的前期测试的格式发给大家,让大家尝试着去做,从而达到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学习的起点在哪等问题。我校全体二年级各班率先对下学期《1000以内数的认识》一节进行了前期测试,测试卷的统计、分析,为下学期学习《1000以内数的认识》找到了备课的切入口,从而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环节的设计。

第四次:活动时间12月26日

交流总结提高。在这次活动中,教研组的老师们将参加本学期教研活动的体会进行了交流。

育新学校的陈国燕老师说:通过教研活动,使教师在把握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教育特点,设计思路和学习方式等方面有了进一步提高。

科大附小的崔红梅老师:通过听几位教师的讲课,使我深深的意识到上好一节课,提问的重要性。课堂环境的随时变化,使实际的课堂提问活动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和难预料性。教师只有从根本上形成对课堂提问的正确观念,才能在实践中发挥课堂提问的灵活性与有效性,才能使教学实现提高学生能力的目的。

清河一小的汪蕾老师讲:我非常荣幸的在教研组里承担了一节研究课。通过这节课,不但锻炼了我上课的技能,同时,在我们教研的老师们真诚的提出我这节课的不足时,我又一次感到了收获的喜悦。尤其是一位老师就我课堂上的估算的处理提出的意见,使我茅塞顿开,一下子意识到原来在估算是可以有导向的。通过大家的研究,和相互的交流使我对我的课堂又有了新的了解,同时,在后来的教学中我也改进不少,这节课使我收益非浅。

我们相继还参加了北大附小的听课活动,和听实验二小张国立老师的讲座,都让我感到收益颇多。当我在教研组的带领下一次又一次走出自己的课堂,走进别人的课堂时,我取长补短,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充电过程。同时,我还可以把自己在教研组里学到的先进的教学方法,新教学理念带回到学校,带到我们的组里,示范给其他老师听。而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石油附小的吕媛老师说:教师通过进行教学研究,不但可以增长学识,还可以提高教学能力、教学水平,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过程,进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应该说这虽然不拿学历但却是教师最富有实效的在职进修。

存在的问题:

1、系统的教研还不够。本学期的两节课虽然对教材的挖掘有一定的深度,但是感觉还缺乏一定的系统性。如果组内老师们能针对一节课经过系统的研究,就会在研究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感悟、收获和提高。这节课也会在老师们的实践———反思———再实践的过程中不断的得到充实,使其更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厚度,这样的研究实效性才会更强一些。

2、如何在乘法口诀的学习中,引导学生对所学的2—5的乘法口诀进行观察,从中发现规律并运用规律学习6—9的乘法口诀,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思考及初步的迁移能力、推理能力,是本学期教研活动中应重点研究的内容。在我校王立新主任的带领下也确实进行了研究,并在我校年级各班分别挑选一部分好、中、差学生进行了前期测试工作,但由于考虑不成熟,这一计划没有落到实处。

下学期活动的设想:

1、加强系统的教学研究。

2、进一步加强各校之间的合作,更多地为老师们创设展示的机会。

教研组长发言稿范文第2篇

获邀参加“敦煌学研究动态与〈敦煌研究〉发展研讨会”,得亲聆诸位专家就敦煌学研究及《敦煌研究》发展所发真知灼见,不胜荣幸。本拟借此良机唯洗耳恭听,以得真谛;赵院长嘱余亦作一发言,愧才疏学浅,群贤面前妄言,必当贻笑。然恭敬不如从命,萤光涓流,尽力而已。现就近年来审稿和参与编辑《敦煌研究》过程中的一些工作体会,围绕研讨会“敦煌学研究动态”和“《敦煌研究》发展”这两个主题,谈以下几点意见。

一 敦煌学研究尚不够平衡

学界一般认为,敦煌学是指以敦煌石窟、敦煌遗书、敦煌学理论为主,兼及敦煌(西北)史地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学者不断开拓敦煌学研究的范围,敦煌学研究还进一步扩大到自然科学领域,形成了范围广阔、内涵丰富、特点突出的学科。但作为一个完整学科,其中某些领域或方向的研究较为薄弱,有的甚至基本处于空白。此略举两例如下:

一、敦煌早期历史研究,很少有人涉足。因而偶有谈及敦煌历史时,或仍沿用《尚书・舜典》“窜三苗于三危”的成说;或避而不谈,言“敦煌历史”却仅从“两汉”开篇。

二、20世纪初,斯坦因在我国新疆及甘肃敦煌获得数百枚汉晋简牍。这数百枚西北汉晋简牍遂与敦煌遗书一道被王国维先生誉为20世纪初“中国学问”上的四大发现之一。其后,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至20世纪末,以居延、敦煌为中心的大量汉晋简牍已经正式考古发掘,动辄数以万计出土,可谓井喷式发现,且出土地点、单位性质明确,所在地层清晰。本刊一直将这方面的稿件尽量采用并优先安排,但来稿中对于西北简牍研究的范围和层次却与丰富的资料形成极大反差。

如果说前者的研究薄弱,有资料缺少的客观制约;而后者的不尽如人意,表明来稿作者的整体研究水平尚有待提高。

二 《敦煌研究》的健康发展有赖于

高质量高水平稿件的支撑

(一)关于稿件质量

《敦煌研究》是敦煌学和相关专业研究的学术园地,三十多年来为敦煌学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其成就有目共睹,此不赘言。

学术质量和水平是专业刊物的生命线,是决定专业期刊影响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但作者自由投稿制却必然形成稿件质量良莠不齐的状况,可以说这是所有期刊所面临的普遍存在的正常现象。在近年审稿和编辑期刊的实际工作中,感觉稿件质量越来越难以令人乐观。这种状况不仅在一些一般年轻作者来稿中非常常见,令人遗憾的是也出现在一些专家的来稿中。现谨举例如下:

1. 研究深度欠缺,研究层次不高

如一些博导把精力放在敦煌卷子的缀合上。当然不是说敦煌文书的缀合工作不重要,但这类基础性的工作完全可以指导研究生去作,教给他们研究和工作方法即可。

2. 学术研究浮躁倾向严重

(1)许多论文引用古籍不看原著,热衷于走捷径间接引用引文,因而经常出现文不对题、张冠李戴甚至原引乌有仍照抄等现象,可谓谬误百出。

(2)一些作者在使用敦煌文献时,习惯引用某某著作的录文。引用这样的二手资料之弊是显而易见的。自乾嘉学派以来,中国古籍研究崇尚博求实证的严谨学风已成为传统,因善本难求,为求真只能通过版本校勘以避讹。现如今,我们守着5―11世纪的写本文献宝库却不用,致以讹传讹而不自知。

遗憾的是,以上现象不仅在一些年轻作者中很常见,一些专家的稿件中亦不鲜见。

(二)提高并保障稿件质量的两点建议

《敦煌研究》自创刊以来,一直秉承着学术质量第一的标准。编辑部现有的向专家约稿方式就是保证稿件质量的有效途径。但由于专家多公务、学术繁忙,很难保证充足的稿源。是否可作以下尝试。

1. 建立特邀作者队伍

积极关注跟踪学界动向,尤其关注具有深厚学养、严谨学风、敏锐学术观察力和广泛学术视角的中青年作者,设置特邀作者制,建立特邀作者队伍,从而保证具有可靠质量稿件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如可行,可采用以下跟踪选邀方式。

(1)组织编辑以刊物的名义积极参加学术会议,密切关注学界动向,从而结合刊物选题及相关作者的研究兴趣与方向邀约相关稿件。这种组稿方式针对性强,可确保稿件更切合选题以增强主动性。

(2)组织编辑认真、及时地了解社科刊物的相关稿件(含上项),从中发现并跟踪具有一定学术水平及具有潜质的作者。

只要认真发掘,有潜质的敦煌学各领域、各方向的中青年学者必不在少数。

(3)特邀作者队伍的组建和经营管理

A. 编辑发现有潜质的作者应提出推荐意见,人选的确定由编辑部集体讨论决定。确定的人选,颁发聘书。

B. 作为荣誉,入选的特邀作者,自然成为院内大型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受邀者;此外,定期(如一或两年)组织特约作者聚会交流,方式既可以是讨论会,也可是专题学术研讨会,以增加作者的荣誉感和凝聚力。

C. 建立特定的稿酬制度。扩大稿酬的差距。一般稿件降低稿酬的方式应该是可行的,扩大第一级稿酬的范围。为保证特约作者队伍的稳定,其约作者队伍中优秀的稿件可与专家稿酬相同,以稳定队伍。

2. 扩大稿源,拓展新资料

关注并跟踪省内佛教遗址的发现与发掘。鉴于目前行政管理的现状,建议院领导通过省文物主管部门的协调,积极主动介入省内佛教遗址、遗迹的清理发掘与整理研究,培养地方文博单位的相关业务人员,形成良性互动;及时介绍新资料新发现,扩展敦煌研究的新内容和相关研究。

如2012年底至2013年泾川县大云寺遗址东侧发现佛教造像窖藏和地宫遗址,发现北魏、西魏、北周、隋、唐、宋造像和造像碑240件(组)。这一地区极为重要。

对于泾川县已发现的佛教造像窖藏,建议由编辑部或考古所组织青年业务人员以相关造像窖藏向省文物局申报课题,与地方文物部门业务人员一道整理、研究并尽快发表。这样既有利于我院青年I务人员的锻炼和提高也有益于地方文物部门业务人员的培养,同时也有助于建立与省内地方文物部门的良性业务联系。

教研组长发言稿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多模态 写作教学 师生交互

一、多模态话语

模态是语言符号系统的抽象,人类能够自由利用眼、耳、鼻、手、口获得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让实际交际和沟通变得多模态。多模态也叫多符号,是指除语言之外还包括图像、声音、颜色、动作、空间等可以构建意义的符号资源。随着现代社会高科技的发展、多媒体的应用,尤其是计算机的发明和普及使得各种符号资源蓬勃发展,人们接受信息不再局限于口语、书面语,而是由各种不同模态构成的意义资源的整合。据统计,人们获得的信息中60~70%都来源于图像。“图像时代的到来,特别是图像在媒体、教育和儿童文学中的大量生产,使我们无法忽略多模态话语。”[1]“语言的使用,不管是口语还是书面语,总是不可避免地由多种交际模式构建”[2],“所有话语都是多模态的”[3],“意义总是通过在交际过程中共现的多种模式和媒介构建”[4]。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以Halliday的功能语言学为理论基础,O’Toole,Kress&van Leeuwen等学者将功能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延伸到图像等其他符号上来,其中最突出的代表是Kress&van Leeuwen建构的视觉语法。正如语言由语音、词语、小句、语篇不同层次的语言单位组成一样,视觉语法探讨不同层次的视觉元素如何通过有意义的组合方式构建视觉形象,表达意义资源。在分析框架中,他们将图像视为社会符号的重要表达,将图像建构的视觉模式以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表现。

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的出现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热门。Royce’T研究了不同符号在多模态话语中的互补性及在第二语言课堂教学中多模态的协同性等。Nouri以实证的方法探讨了PPT在教授理论知识时与学生学习态度和记忆间的相关性。近年来,我国研究者也从不同视角对多模态进行研究。顾曰国区分了多媒体学习和多模态学习的区别,建构了一个用于剖析两种学习的模型。胡壮麟介绍了具有媒体和模态双重特性的计算符号学并指出人类进入社会符号学多模态化的新世纪对多模态识读能力的培养应引起重视。李战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对多模态话语理论进行研究。朱永生探讨了多模态对我国教学改革的启示。张德禄根据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建立了一个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综合框架。很多学者将多模态理论应用到阅读、写作、视听说等教学环节中,用理论和实证等不同方法阐述多模态理论的应用性和实用性。

二、网络资源平台

计算机的发明与普及深深地影响了英语教师教学手段和学生自主学习的策略。网络资源的丰富是多模态多种资源共建的前提,为教师写作教学提供除文本之外的超越课本知识的更多、更实际、更生活的资源。动画、声音、图像、色彩、光亮等多模态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共同构成学生交际的实际意义。网络资源平台为师生提供实时交流,共享多模态网络资源和学生作品,为师生课内外交流和小组间实时交流提供可能。

借助网络在线资源的最大优势是其不受传统课堂教学对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写作教学鼓励学生“一稿三改”的教学改革背景下网络在线交流为师生交互提供了突破时空的平台和多模态资源。师生在自由交流中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个体优势,小组协作和资源共享能够提高反馈评价。

三、多模态输入与网络平台交互

1.多模态写作教学

20世纪70年代以来写作教学者逐渐发现写作不是一蹴而就的,“一堂好的写作课,应该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动态发展过程组成”[5]。过程化写作理念从写作引导到终稿涉及到对教师角色、学生角色的重新定义。教师写前引导借助的教学手段和学生小组互评依托的平台都是整个动态发展过程的重要组成。多模态理论的出现重新定义写作教学的理念,过程化写作教学不再局限在单一文本形式,而是集图像、动画、声音等多种模态于一体,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写作热情和写作兴趣,实现师生交互合作,拓宽学生的写作维度和深度,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写作是学习者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将新知识内化并与已有知识建立某种联系后的成果输出,为了保证输出的有效性,教师在指导写作的整个过程中首先要考虑如何很好地输入,让学生以最自然、饱满的态度接受教师输入的内容,而后学生再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体系输出高质量的、布局合理的、有自己见解的文章来。“过程写作法”的理论,把写作过程分为写前、初稿、互评、修订、教师评阅、终稿六个阶段。重视写前过程,写前对相关话题资料的了解和整理对学生思考该问题的维度和深度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并且能够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产生兴趣和灵感,发挥个体化优势,让学生在资料搜索阶段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接下来,组长组织小组成员在BBS上讨论遇到的困难、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师此阶段要发挥宏观管理的作用,对学生集中反映出来的问题给予解决。由于写前搜集大量相关材料,初稿的写作将变得轻松容易。教师在网络平台中明确该话题所属的语旨、语域和语式,利用BBS的开放性、共享性、实时交互性,解决学生的共性问题,这本身也是网络平台的优势之一。互评阶段引导学生相互交换彼此作文,让学生了解其他同学就此话题的认识角度,小组互评从很大程度上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非常重视自己同伴的写作水平,相伴随的同伴压力也会使自己的写作精进。教师在这一阶段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评改同伴作文,不光是语法、单词拼写,还要看结构、逻辑、论证方法,评错误的同时要评正确,在此基础上再回头从这些角度评自己的作文,让学生在此过程中懂得“批判性思维”的含义。修订阶段是学生自己对自己作文进行深加工,结合教师和同伴的反馈,注意词汇、语法、句子结构、文章布局、思想维度和深度综合方面的考虑。值得注意的是,下一步教师评阅是整个交互模式下的关键。首先教师的综合水平和思考空间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优缺点更明确,修改过程更有针对性。教师在此阶段可将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如语法、词汇选择和表达,加以总结并利用网络平台通过链接共享给大家。最后阶段终稿尤其强调语篇的准确性。教师此时可以把优秀作文链接给学生,学生鉴赏、共享的同伴作文时也能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和欣赏水平。 2.交互模式构建

根据多模态理论和网络在线互动理念构建写作教学网络师生交互模式:

写前阶段有赖于教师利用多模态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除语言之外的多种模态,输入图像、声音、视频等多模态资源,通过多模态资源的输入让学生从多维角度理解、思考写作话题。此时,网络平台又为师生提供大量的信息输入材料,教师除自己搜索总结外,还要鼓励学生自己搜索总结多模态网络资料,调动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写作话题。教师可以将搜集来的资料统一做成PPT,然后放在群共享里,让学生在动笔之前浸润在提供的多模态信息资源中。此外,提高学生对多模态理论的认识,让学生知道图像、声音等非语言模态和语言一样在人们实际交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初稿写作前教师对写作策略、思路、技巧加以讲解,以及篇章结构、句法结构、词汇转换的灵活运用,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接下来小组讨论,让学生谈谈自己的初步想法,在交流中学会欣赏和评价他人的观点和思路。学生完成初稿后在线提交作文,然后进行小组内互评。互评时鼓励学生运用多模态资源与同伴沟通,提高学生多模态识读能力和建构能力。分组时教师要考虑到学生水平差异,保证各水平的学生都能得到客观正确的评价。评价内容直接递交到每个人在线提交的文稿中,便于教师监督评价的客观性。同时,利用网络平台共享学生写作资源,让学生间能够分享彼此的信息、资源。下一步,每位同学根据别人的评价和自己的新思考修改作文,并再次提交到网络平台中。教师评阅后学生交出终稿。各阶段教师关注学生网络平台,通过在线交流的方式及时解决学生在处理他人和自己作文时遇到的困惑和瓶颈。

需要指出的是,多种模态在整个写作指导的过程中的使用策略侧重不同。写前引导时,多模态输入应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感官的多种模态,为学生提供除文本外的声音、动画、视频、图片、色彩和空间等信息输入,为学生从视觉、听觉、触觉等不同角度鉴赏作文题目提供意义资源,同一模态信息对不同的学生以及不同模态信息对同一学生的联动反应为学生构建多种意义整合,各模态间的协同和互补及同伴输出的反应为学生构建多模态意义提供资源。第二,在线作文批改让学生个体完成作文初稿后改正基本语法、词汇选择、词汇搭配等问题。接下来的小组互评突破仅限于同伴间的互评,为生生交互提供更多多模态资源,组员间借助眼神、声音、手势、距离、文本等多种模态帮助学生个体在词汇、小句、语篇层面相互探讨。值得注意的是,这阶段不能忽视师生交互的作用,教师借助在线交互平台利用图像、声音等多种符号鼓励小组内、小组间多模态的沟通,启发、监督学生。学生个体在此基础上进行二稿修改。教师的疏导角色转变为评阅,在线平台上对学生作文进行从词汇到语篇的整体评价,最后将学生个体作文共享在在线平台上。学生三稿的生成和小组间、师生间的互动同时共享在平台上,为学生个体和同伴间提供评价和鉴赏资源。

写作教学网络师生交互模式为广大师生提供写作教学的多种资源和网络应用。多模态写作教学突破文本单一模态形式,将图像、声音、色彩、动作、眼神和空间等多种资源作为写作资源输入给学生,有利于学生接受新知识并与已有知识建立联系,写作修改过程中教师和小组间多模态资源的使用为学生提供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刺激,同一模态信息对学生个体主观性的发挥和不同模态信息对学生个体能动性的调动有利于学生将不同资源整合,从而输出高质量、有自己见解的文章。网络在线平台的使用为多模态资源、师生交互、生生交互提供资源,在写作教学实施的不同阶段为师生提供输入、鉴赏、评价、指正、修改空间,实时交流和资源、成果共享为学生写作的长足进步提供平台。

参考文献

[1] 李战子.多模式话语的社会符号学分析[J].外语研究,2003(5).

[2] Levine Philip & Scollon,Ron,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 as the Confluence of Discourse and Technology.Washington DC: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2004.

[3] Kress,G & Van Leeuwen,T.Reading Images[M].Burwood:Brown Prior Anderson,1996/2006

[4] Kress,G & Van Leeuwen,T.Multimodal Discourse:The Modes and Media of Contemporary Communication[M].London:Arnold,2001.

[5] 杨永林.一种基于数字化教学理念的写作训练系统[J].外语电化教学,2004(4).

[6] Nouri’H & A.Shahidy.The effect of Power Point presentations on student learning and attitudes[J].Global Perspectives on Accounting Education,2005,2(1).

[7] O’Toole,M.The Language of Displayed Art[M].London:Leicester University Press,1994.

[8] Royce,T.Multimodality in the TESOL classroom:Exploring Visual-

Verbal Synergy[J].TESOL Quarterly,2002(2).

[9] 顾曰国.多媒体、多模态学习剖析[J].外语电化教学,2007(2).

[10] 胡壮麟.社会符号学研究中的多模态化[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1).

教研组长发言稿范文第4篇

一、我校数学教学有几个阶段性蜕变过程

1.量的变化。最初是8开纸,教师绞尽脑汁,汇编成一份讲学稿,教师集课本之大成,几乎是面面俱到,但辛苦的劳动换来的是学生反感,每节课内容完成不了,学生吃了很多夹生饭,每一次的单元测验和联考成绩也不理想,有部分老师开始有怨言,改革、改革,越改越不像样。我们每一个人都在思考,利用区组织教研活动及实地到各中学进行观摩,回来之后大刀阔斧地改,压缩成16开,内容精简,量的改变释放了教师与学生身上的双重枷锁,学生和教师在完成当天任务的同时,还留有“反刍”和“交流”的空间。

2.课堂的归位。以前教师的讲解要30分钟以上。现在都压缩在15分钟以内,以《利用尺规作图作三角形》三种类型为例,第一种类型已知三边求作三角形,我放手让学生去看、去动手操作,教师只是巡查;第二种类型两边一角(夹角),教师点拨;第三种类型两角一边先讨论,然后教师再重点讲解。一节课下来,学生感觉很快,教师也很轻松。

3.讲学稿上精选例题、练习题。最初的讲学稿是书本上的例题,练习题的翻版,中期的讲学稿是删减,现在的讲学稿是经过主备人下题海之后挑选的精华,做一题就是一种类型,学生能很好地掌握精髓部分,教师的辛苦换来了学生对数学的热爱。

4.作业的减负。北师大版教材仅就练习量而言,是一个大型的国有企业,要让学生完成《知识技能》《问题解决》等问题客观存在,北师大版的教材是以北师大附中为模特量体裁衣做出来的测量,我们的学生只能以它为范本进行选择吸收,作业多,学生不做(或抄),只有布置适量、可行的作业,学生才会越嚼越有味。

5.备课组教师的团队意识的变迁。最初,教师采用备课本,把上课内容程序化,内容照搬照抄,教师交流最多是“你今天上什么内容”。随着学校开展集体备课,教师利用讲学稿(师生共用),把备课内容落实在讲学稿上,教师的交流变成:“你的重、难点怎么突破”。现在我们的每一位数学教师,讲学稿上都写着不同的批注,教师之间的交流变成“你的重、难点为什么这样突破”。

二、我校数学集体备课的历程

第一阶段(2007年之前),我校数学的集体备课停留在“改革”与“应付改革”交替的阶段,教师较多延用以往的经验或照搬旧教案,即使有改革,也是新瓶装旧酒,集体备课也是人员虽然坐在一起,但多数时候都是各人忙各事,备课组长最多确定一下教学进度,落实一下上课要注意的问题,安排一下教学常规工作。学校的检查也是一种公式化的套用,是否有备课,是否批改作业等,所有的检查都是静态的。

第二阶段(2007年至2009年),学校改革的初期。在经历了教学成绩的一滑再滑后,学校领导在反思,上级领导在质疑,家长在询问,学生在观望,教师在徘徊,各种声音汇在一起,我们要改革。学校以校长为首的改革小组,亲自到江庐中学把“以讲学稿为载体的教学模式”植入了我校,开始请东庐中学教师到我校上课,指导我们进行集体备课,然后我校组织人员进行回访,同时一有机会,我们就到兄弟学校进行学习,渐渐地,我校数学成绩不断上升,教师的自信心也得到增强。

第三阶段(2009年至现在),突破瓶颈,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集体备课。经过一轮“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我校集体备课逐渐制度化,不同年龄层次,不同的教学风格的老师坐在一起,能各抒己见,备课组内经过激烈讨论后能达成共识,年轻教师借助这个平台能很快成长,我们的数学教师不断迈出校园,到其他学校进行上课及指导备课。

三、形成集体备课模式

学情反馈,集体研讨,修正讲学稿,教师二次备课,课后交流、反思。

1.学情反馈:备课组每一位成员分析班级一周情况,从讲学稿落实情况、作业、检测等角度收集素材,同时交流应对策略,并把行之有效的方法进行推广,备课组长进行小结,并起到提醒和监督的作用。

2.集体研讨,修正讲学稿:(1)主备人说课,说章节地位(考纲要求),说课时安排,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德育渗透目标),说重难点,易错点,说教学流程,说选题目的;(2)集体研讨,定准目标,完善流程,关注细节,精选题目。目标决定流程,流程由活动构成,活动落实目标,检测反馈目标的达成度。

3.教师二次备课:经过备课组研讨过的讲学稿是否高效,还有待于考证。因此,(1)科任教师有必要进行二次备课,把教情与学情有机结合;(2)备课组成员进行跟踪听课进行检验,以便得到总结、提高,备课组成员之间要互相听课、取长补短。

教研组长发言稿范文第5篇

【关键词】过程教学法 单招学生 英语写作

单招英语写作课是综合性很强的实践课。通过英语写作训练,可以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近年来,单招高考试题一直把写作作为一个很重要的题型,以考查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知识的能力,作文分值高达20分(占英语总分的五分之一)。可见,英语写作对于单招学生来说,是一项很重要的能力训练和基本要求。但从历年单招高考结果来看,写作得分令人不满意,学生的写作能力普遍低下。然而,国外所研究的过程教学法却日益得到专家、学者和广大教师的赞同和重视,并开始推广,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因此,笔者就过程教学法在单招英语写作教学中的运用进行探索。

一、过程教学法理论

过程教学法的教学重点放在学生的写作过程上,强调在学生写作过程中帮助他们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教师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侧重在语篇水平上指导写作,包括构思、写提纲、写初稿和修改等各个写作环节。教师的指导贯穿于整个写作过程直至最后成文。过程教学法以交际理论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交际能力,强调内容的重要性。通过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交际能力来发现内容,挖掘内容,准确地表达内容,使写作课堂成为交际的课堂,富有创造性的课堂,有趣的课堂。

二、影响英语写作能力的因素

1.英语写作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没有得到教师的充分重视。在实际的英语课堂教学中,英语教师往往把大部分时间用来讲授语言点,语法知识等内容。写作练习,常常在下课前被一带而过,布置为课后作业,而且也很少有学生在课后认真地按要求去完成。在讲评作文时,有的教师只是读一下范文,却没有纠正学生所犯的具体错误,这就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得不到提高。

2.学生对英语写作的不够重视。不少学生认为,英语写作是属于拿不到高分的试题,就不予以重视,误以为写作水平的提高无非在于多写几篇。学生没有用英语写日记的习惯,写作时常用中文构思再译成英文,很少找范文进行仿写,写作后自己连看也不看一眼,更不用说修改了。批改后也不思考教师为何对自已的作某种修改和评注,因而也不能主动反思并调整自已的写作方法。因此,学生运用英语进行写作的能力普遍较差,作文表达错词连篇,句子不通,文不达意。

3.学生英语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缺乏必要的英语写作训练也是造成英语写作能力差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如何运用过程教学法到英语写作教学中

根据过程教学法理论,写作不再是一个一次性的过程,而是一个循环反复、穿行的过程。学生对想要表达的内容的认识通常是在写、修改、再写、再修改的过程中从模糊而不完整逐渐变为清晰而充实的。整个写作过程应该是:第一次小组讨论写提纲写初稿第二次小组讨论写二稿第三次小组讨论写三稿教师反馈定稿。笔者在英语写作教学中,把全班分成每6个人一组,由小组成员推选小组长,要求学生每两周进行一次写作训练。写作课堂实施策略如下:

1.第一次小组讨论和写提纲。在英语写作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写的动机,教师要尽可能地设问题情景,使学生对所写的内容产生兴趣。教师需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自由大胆地表达见解,并帮助学生找到各种有用的信息。而学生在思考和小组讨论中记录下想法,讨论完后列出写作提纲。

2.写初稿。写初稿是写作的主要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将构思的结果草拟成稿。初稿本身也是一个构思过程,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在写初稿时尽量放开去写;并要细心观察学生的写作活动,随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指导。

3.第二次小组讨论和写二稿。完成初稿后,由组长组织组员进行协商,交流观点,互相修改。同学之间的讨论和修改,可将初稿发展成一个较为完善的作品。在这一阶段,学生首先应把讨论的重点放在内容上,例如引言,中心,结束语等;语法、拼写、标点符号等问题则在稍后处理。事实上,学生往往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产生新的想法,从而写出内容更加充实、结构更合理的第二稿。在这一阶段,教师的作用则是提供给学生一些适时的、必要的帮助。

4.第三次小组讨论和写三稿。完成二稿后,小组进行再次讨论,根据其他同学提出的意见,每位学生对第二稿的内容加以修改。在这个环节,教师应传授修改策略,并要求学生检查语法、拼写等错误,从而学生写出语法、拼写正确的三稿。

5.教师反馈。教师在学生的讨论过程中,通过细心观察,总结学生写作中易出现的问题,然后及时向学生提供指导性的反馈。值得注意的是,在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反馈作为一个中间环节,而不是结束环节。

6.定稿。教师反馈的有效性取决于学生是否对反馈后的作文作出反应。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反复修改作文。修改本身就是提高写作水平的有效环节。在写作修改过程中,学生自身的语言知识得以巩固,写作技巧也随之增强。修改后的作文可以张贴在班级墙上,并进行评比。

通过不断地实践研究,笔者发现:运用过程教学法于英语写作中,真的能够改善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学生若能够有效地运用过程教学法到他们的英语写作中去,那么,他们的写作就不再是一件难事。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