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物化教案

物化教案

物化教案

物化教案范文第1篇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鉴别物质的方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实验设计及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生产中的化学;

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探究和创新精神;

培养科学的研究方法,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常见物质的鉴别方法。

难点:混合物中物质的鉴别。

【教学方法】

讲授法、合作学习法

【教学设备】

多媒体设备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回忆已学知识,想出检验离子的各种方法。

学生代表发言。

分组讨论鉴别方案

按实验顺序依次记下所加试剂

回忆思考物质鉴别的步骤、注意点。

问题讨论设计实验

分组实验:鉴别Na2CO3样品,是否含有Na2SO4、NaCl,并完成实验报告(即流程图,附录4)。

思考、讨论、做答

【小结】鉴别题的类型:

(1)任选试剂的鉴别题;

(2)只用一种试剂的鉴别题;

(3)不用其他试剂的鉴别题。【资料】洗发与护发

具体内容见附录1。

【实验】洗发剂与护发剂的区别

【过渡】洗发剂与护发剂的主要区别就在于酸碱性不同。

【提问】常见的离子有哪些?怎样检验这些离子?

常见离子的鉴别

H+、Fe3+、Cu2+、OH-、Cl-、SO42-、CO32-

具体方法见附录2。

【讨论】鉴别CaCO3、CuSO4、NaCl、Na2SO4、Na2CO3五种白色粉末。

实验方案见附录3。

【演示实验】演示鉴别的全过程。

【提问】鉴别物质的步骤是什么?有哪些注意点?

【归纳并投影】

(1)取样编号。

(2)一般先考虑物质的物理性质(如颜色、溶解性),再考虑运用化学性质来区分。

(3)正确使用试剂(操作简单,现象明显)。

(4)叙述要求:操作——现象——结论

【过渡】纯净物之间的鉴别根据它们之间的不同的性质,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碰到的物质往往是混合物。

【讨论】某Na2CO3样品,可能含有NaCl、Na2SO4杂质。用怎样的方法可以鉴别里面有没有Na2SO4、NaCl呢?

【引导】

(1)鉴别SO42-,加什么试剂?

(2)那么是不是加入Ba2+后,出现沉淀,就说明有SO42-呢?

(3)那酸的量有没有要求呢?

(4)怎样判断过量?

(5)鉴别Cl-,加什么?

(6)是不是加入Ag+后,出现沉淀,就说明有Cl-呢?

【要求】分组讨论,提出实验方案,记录所加试剂及所加试剂的量和顺序。

流程图见附录4。

【提问】在进行混合物的鉴别时,要注意什么?

【归纳并投影】

在进行混合物的鉴别时,还要注意有没有其他离子干扰,这就需要注意所加试剂的顺序和用量。

【反馈】

1、厨房的调味品精盐(NaCl)和碱面(Na2CO3)

2、鉴别H2SO4、KOH、Ca(OH)2、KNO3溶液

3、只用一种试剂区别NaNO3、AgNO3、Na2CO3三种无色溶液,不可选用()

A.盐酸

B.NaCl溶液

C.CaCl2溶液

D.Ba(NO3)2溶液

4、鉴别①MgSO4②NaOH③CuSO4④KCl四种溶液,不用外加试剂,则被鉴别出来的物质顺序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B.③②①④C.④③②①D.③①②④

5、不加任何试剂鉴别BaCl2、AgNO3、Na2CO3、HCl——两两混合法由生活中的物质引入,联系实际,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从而激起学生兴趣。

提出问题,发散思维,培养归纳总结的能力。

离子的相互检验思想。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设计实验的能力。

选择这五种典型的物质,考虑物质的溶解性、离子的颜色、典型的离子(Cl-、SO42-、CO32-)之间的鉴别,体现分组思想。讨论过程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合作性。

让学生有感性的认识,了解方案的可行性。

让学生概括,培养分析概括能力,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让学生有成就感。

问题由浅入深,逐渐加大问题的难度,符合认知规律。

认识运用科学的方法探索科学问题的基本过程。

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思维的严密性,及动手实验的能力。

设计鉴别题的几种常见题型,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巩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1、2两题任选试剂,掌握简单物质的鉴别、分组思想。

第3题只用一种试剂鉴别,在选项上逐渐加大难度,让学生学会用已经鉴别出来的物质去鉴别未知的物质。

4、5两题不用外加试剂鉴别,通过物质的颜色、两两混合的方法来检验鉴别。

附录1:

【资料】洗发与护发:人体的皮肤及毛发pH值约在4左右。其中头发是一种角质化的蛋白质,也有一定的酸碱度,正常情况下呈微酸性,pH约为4。而我们平时使用的洗发剂和护发素就是根据头发的pH值采用不同的pH配方,以维持头发的酸碱平衡的。洗发剂的pH值为5左右,护发素pH值为3左右。洗发时,由于洗发剂的pH值大于头发正常的pH值,使得头发的pH值升高,表皮鳞片就会张开,这样,藏在鳞片内部的污垢得以彻底清洁。由于头发pH值升高鳞片呈打开的状态,所以会感到头发有涩涩的感觉。而此时,头发也最脆弱,最容易受损伤。因此需要使用护发素,使头发升高的pH值恢复平衡,这样头发的表皮鳞片就会闭合起来,令秀发光滑易梳,健康柔顺。

附录2:

离子

加入的试剂

现象

H+

酸碱指示剂/Zn/Na2CO3

变色/有H2/有CO2

Fe3+

NaOH溶液

红褐色

Cu2+

NaOH溶液

OH-

酸碱指示剂/Cu2+/Fe3+

变色/蓝/红褐色

Cl-

AgNO3溶液+稀硝酸

SO42-

BaCl2溶液+稀硝酸

CO32-

盐酸+澄清石灰水

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附录3:

方案1:

CaCO3固体不溶解——CaCO3

CuSO4加水

NaCl蓝色溶液——CuSO4

Na2CO3

Na2SO4无色溶液NaClBaCl2无明显现象——NaCl

Na2CO3

Na2SO4①白色沉淀BaCO3盐酸沉淀不溶——Na2SO4

BaSO4沉淀溶解——Na2CO3

实验方案2:

CaCO3固体不溶解——CaCO3

CuSO4加水

NaCl蓝色溶液——CuSO4

Na2CO3

Na2SO4无色溶液NaCl盐酸有气体生成——Na2CO3

Na2CO3

Na2SO4无明显现象NaClBaCl2有沉淀生成——Na2SO4

Na2SO4无明显现象——NaCl

实验方案3:

CaCO3固体不溶解——CaCO3

CuSO4加水

NaCl蓝色溶液——CuSO4

Na2CO3

Na2SO4无色溶液NaCl酚酞变红——Na2CO3

Na2CO3

Na2SO4无明显现象NaClBaCl2有沉淀生成——Na2SO4

Na2SO4无明显现象——NaCl

实验方案4:

CaCO3重新取样,加水固体溶解——CaCO3

CaCO3放出气体

CuSO4盐酸Na2CO3固体不溶——Na2CO3

NaCl蓝色溶液——CuSO4

Na2CO3

物化教案范文第2篇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中存在诸多问题,比如教学方法和教学观念较为落后。现阶段我国社会各个领域发展较快,对于人才的综合要求较高,所以教学方法的优劣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案例教学法是借助实际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方法,此类教学法在实践应用中具有良好成效,当前在教育中得到广泛应用。将案例教学法融入药物化学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教师根据教训内容通过案例教学法进行讲解,让学生能够从案例中学习,掌握更多学习知识。

一、案例教学法在药物化学教学中运用的必要性分析

1.案例教学法的基本理念能够适应药物化学课程教学的特点

药物化学是药学专业以及制药工程相关专业重点课程,课程涉及多个教学方面内容,其中有药物的发展、组成结构、性质特点、药理作用等,其中应用的领域较为广泛,在教育新时期各项内容更新速率较快。综合以上特点,致使目前药物化学需要以基础教材展开教学,在教学内容上需要根据教学目标要求适度拓展。教学课堂上需要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从教学中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案例教学法能够让学生在探究各类问题时,加深对问题的理解与记忆,全面提升学习积极性,能够革新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

2.案例教学法符合药物化学教学目标

药物化学教学与其他专业的培养目标之间存在一定差异,旨在培养药学、化学、工程学等多个学科的综合性人才,学生毕业之后能够从事药品管理、经营、生产等多个方面的工作。所以当前药物化学教学需要着重突出实践性和应用型的特色,这也是现阶段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方向。通过案例教学法,能够有效补充教材内容中缺失的部分,在讲解理论知识时,能够适度讲述学科相关的知识以及发展动态,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具有重要作用[1]。

二、案例教学法在药物化学教学中的运用探析

1.整合教学内容,实行多层次案例教学

1.1 目前药物化学课程内容较多且复杂,实际涉及的范围较广,需要对知识体系进行全面梳理,这样才能使得教学中所采用的各项资料能够全面反映出教学的重点内容。可以根据药物化学知识体系内容将教学分为不同阶段,其中主要有药物化学基础知识教学、基础知识应用教学、药物设计、新药物发展趋势。然后教师再根据不同的教学层次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案例,对于基础理论知识教学,教师可以选取趣味性案例,所选的资料需要以各类药物实际发展实例为主。比如抗疟药中介绍了青蒿素发现背后的故事,在学习普萘洛尔时,教师可以融入药物发明者获取诺贝尔奖时候的资料。在讲述麻黄碱时,能够穿插社会热点关注的感冒药制毒事件。在学习激素类药物时,列举学生感兴趣的兴奋剂事件。通过此类学生感兴趣、喜闻乐见的实例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2]。

1.2针对药物临床应用以及生产方法这一层次的案例教学,可以设定问题型案例教学。在药物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引入具体实例,然后根据实例为学生设置不同问题。让学生能够带着问题参与到学习过程中,通过实践探究,加深学习印象。比如在教学解热镇痛药时,在教学课前为学生引入具体实例,比如一名四岁男孩由于误食了乙酰氨基酚,在医院经过洗胃之后还需要进入下一阶段治疗。再提出具体问题,那么大量服用乙酰氨基酚之后会产生什么样的毒副作用,产生的主要机制是什么?洗胃之后还可以采取什么样的治疗方案?对每个药物介绍时都通过此类教学案例,提出问题之后让学生进行探究讨论,让学生掌握更多基础知识,提高对药物研究的全新认识[3]。

1.3针对药物设计可以选用典型案例教学,在药物化学教学课堂上,教师对已有的典型药物对学生进行讲解。在讲解过程中需要融入教学内容帮助学生理解重要知识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比如在讲述他汀类药物发展过程、紫杉醇的发现过程等,通过具体案例引导学生展开积极讨论,从而培育学生的药物创新意识。对于各类新药的发展趋势,可以选用研讨式案例教学,由于现阶段我国医药科技发展较快,市场上各类药物更新速率较快,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课后时间搜寻新上市的药物,在课堂上通过报告的形式分析药物化学原理以及对我国今后新药的研发有哪些参考价值,让学生对各类资料进行整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4]。

2.案例教学法具体应用中的思考

通过案例教学法能够让学生在实践教学中逐步接受此类新型的教学方法,学生教学参与度逐步提升,能够根据实际问题进行学习,积极收取资料。培养锻炼了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通过多渠道资源解决学习中的难题。通过查阅资料的方式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加深了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此外在药物化学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对于教师教学能力也是极大考验,需要投入更多精力。案例实际来源受到限制,很难从根本上反映出课程教学的实际内容。所以,当前需要将案例教学法作为理论课程教学的补充形式,不能作为主体教学,应该根据课程内容适度融入案例教学,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5]。

物化教案范文第3篇

1.使学生掌握钠的氧化物的性质

2.使学生掌握钠的重要化合物的用途

3.通过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热稳定性实验,使学生掌握它们的鉴别方法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训练学生用对比的方法认识事物和全面地分析事物的逻辑思维能力;完善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三)情感目标

1、通过设计实验方案,认识与解决未知化学问题,使学生热爱科学,尊重科学,感悟到科学研究的魅力。

2、通过阅读侯氏制碱法对学生进行化学史教育及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及其鉴别方法

教学难点:Na2O2与CO2的反应

教学方法:实验分析法

教学过程:

[引入]回忆钠的化学性质存在钠的化合物

[板书]第二节钠的化合物

请同学们举出一些钠的化合物。

[板书]一、钠的氧化物

1、展示Na2O、Na2O2样品,让学生观察后总结出二者的物理性质

2、[实验2-5、2-6]过氧化钠与水反应

[讨论]1.写出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7.8克的过氧化钠与足量的水反应,共转移的电子数是多少mol?

[指出]Na2O2还能与CO2反应生成Na2CO3和O2。

[设问]1、为什么呼吸面具和潜水艇里要用Na2O2。

2、指出上述反应的氧化剂与还原剂,氧化产物又是什么?被氧化与被还原的元素分别是什么?用单线桥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的数目.

[设问]根据过氧化钠的这一性质,过氧化钠的重要用途是什么?

[讲述]过氧化钠是强氧化剂,可以用来漂白织物、麦秆、羽毛等。

[师生共同列表比较]

氧化钠过氧化钠

化学式

色态

稳定性

氧的化合价

氧化性

与水反应

制备

用途

[设问]1、过氧化钠如何保存?

2、过氧化钠粉末投入盐酸中将会发生哪些反应?

[补充]有关过氧化钠的计算

例:氧化钠与过氧化钠的混和物70g与98g水充分反应,所得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是50%,求原混和物中氧化钠与过氧化钠的质量分别是多少克?

[板书]二、碳酸钠和碳酸氢钠

出示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样品,请同学们归纳出它们的物理性质。

介绍:在相同条件下碳酸钠比碳酸氢钠的溶解度要大。

[实验2-7]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分别与盐酸反应。

请同学们归纳实验结论,板书化学反应方程式:

[板书]1、与盐酸反应:

Na2CO3+2HCl=2NaCl+CO2+H2O

NaHCO3+HCl=NaCl+CO2+H2O

[讨论](1)如何理解碳酸钠比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要慢?

(2)相同物质的量的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分别与足量的盐酸反应放CO2的量有何关系?消耗HCl的物质的量有何关系?

[设问]该反应能否用于鉴别碳酸钠与碳酸氢钠呢?(通常不用)

[实验4-6]加热碳酸钠与碳酸氢钠固体,用澄清石灰水检验有无二氧化碳生成.

[生板]写出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

[板书]2、受热分解(碳酸钠较稳定,碳酸氢钠受热不稳定:)

2NaHCO3Na2CO3+CO2+H2O

[讨论]1、如何鉴别Na2CO3、NaHCO3、NaCl三种白色粉末?

2、共同完成下表:

碳酸钠碳酸氢钠

化学式Na2CO3NaHCO3

俗名苏打、纯碱小苏打

颜色、状态白色粉末无色晶体

溶解性大小

热稳定性对热稳定受热易分解

与酸反应能、慢能、快

与碱反应不一定能

用途

[设问]当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外因条件变化时,二者可否相互转化?

提示:Na2CO3也具有CaCO3相似的性质:Na2CO3+CO2+H2O=2NaHCO3

NaHCO3也具有Ca(HCO3)2相似的性质:2NaHCO3Na2CO3+CO2+H2O

学生阅读“侯氏制碱法”,学习他的钻研精神和爱国精神。

[练习]1.在三个密闭容器中,分别装有:A过氧化钠和碳酸氢钠B过氧化钠与碳酸氢铵C过氧化钠与碳酸氢钙,其中它们的物质的量都是1摩,将它们加热至3000C,经充分反应后排出气体,写出各容器内残留的固体名称及其物质的量:A___________B__________C_____________.

物化教案范文第4篇

一、课前准备

(一)教师要学会选择合适的案例

1.临床医学毕竟是一门经验学科,生化的基础理论如何真正渗透到临床,光是纸上谈兵是不行的,大量的案例选择是需要一定的临床背景的。由于本人曾经有临床医院的工作经验,因此在生化教学中能更好的发挥特长,让学生在生化课上都能体会到这个知识点在临床上如何利用。比如,生化理论课中,有一节重点知识是关于“血氨的来源和去路”。我在临床工作中发现高血氨氮治疗其实就是应用这个基础原理来的,而且在临床内科学中也有这个知识点阐述。于是,我们就可以有的放矢,分析治疗高血氨患者如何减少来源?如何增加去路?临床用药会使用抗生素其实就是通过抑制细菌的生长来达到减少血氨来源的。而临床用药采用谷氨酸,也是为了增加血氨的去路。然后,结合基础理论,详细分析其中的原因。不但让学生掌握了生化的基础知识,同时也让学生了解了高血氨患者的治疗方案,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巩固原本枯燥的理论知识。

2.查阅大量文献,筛选出真正适合生化各个知识点的案例。生化理论知识点繁多,如何选择合适的案例进行融会贯通是需要把握以下几个原则:首先,要考虑学生的理解力。选取的案例要能够紧扣书本知识,不要超出教学大纲的要求。如果案例涉及到不光是生化的,还需要生理或者免疫等综合知识的话,还是建议不要采用。超出学生的学习范围和理解力,不但没有增加学生的兴趣,反而会加大学习的难度。其次,案例尽量选择典型的,在医学界没有模棱两可的争议,对以后学习临床内科学也是很有意义的。比如糖尿病案例,究竟选择哪种类型的进行讲解,都是需要老师斟酌的。最后,还是要紧扣教学目标,明确本节教学的目的,围绕教学目的选择些合适的案例。

(二)教师在课前需要精心的设计

有了合适的案例,教师需要设计如何能将案例合理巧妙地融入案例中。比如我们可以先拿出一个临床案例,抛出问题。可以让学生自己查阅文献,先由学生作答,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并进行小组讨论,最后再由老师结合课本知识总结,归纳核心问题。这样既有利于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还通过同学讨论锻炼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让生化课堂变得更活跃,学生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事半功倍。

二、课堂组织

(一)通过案例抛出疑问

临床疾病的诊断本身都是很有逻辑性的,很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探求欲。比如,我们在将胆红素代谢这章时,可以先抛出一个临床黄疸病人的病例,配以黄疸病人的图片,让学生有很直观的感受,然后要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提出问题:黄疸病人虽然外观上差不多,但是检查指标却有很多不同,治疗手段也是不尽相同的。究竟属于哪一种黄疸?结合胆红素代谢过程分析一下。

(二)自学分组讨论

自行分组讨论,然后请每组代表发言。如果学生分析很难,教师可以先以一种黄疸为例分析,让学生理顺条理,了解分析的思路。然后再次讨论。这样同学间会各抒己见,不管对错,要鼓励同学大胆发言。

(三)课堂总结

对于同学的发言,老师一定要有耐心,以一个讨论者的身份参与。尤其是分析错误的同学,不要盲目的批评,相反,错误才能让老师更清楚学生的问题出在哪里。我们可以按照他的逻辑进行分析,慢慢发掘出哪个地方分析错误,然后正确引导,结合案例总结本节的知识点。比如黄疸的鉴别诊断,很多初学者会把很多知识点弄混淆,模棱两可。我们一定要认真倾听学生的观点,再看他究竟是概念理解错误?还是对胆红素代谢过程的理解出来问题?最后,教师一定要结合本节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分析学生的难点,指出本节的重点。这样有的放矢,一定会事半功倍的。

三、体会

物化教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教学方法;生物化学;脂肪酸β-氧化;案例法;分组讨论;学习兴趣

生物化学课程是生命科学相关专业的必修课,在生命科学人才培养中发挥重要作用[1]。生物化学的研究内容包括生物大分子结构与功能、物质代谢以及遗传信息传递。物质与能量代谢部分包括糖代谢、脂类代谢、氨基酸代谢和核苷酸代谢,涉及不同的代谢途径,每个代谢途径中又有多步反应,其中参与催化反应的酶数量众多[2]。如果只是介绍每条代谢途径的生理学意义、每一步反应的过程和参与的蛋白酶,会让学生觉得枯燥,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体会不到物质代谢的奇妙之处。为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精心备课,并对课程进行设计,通过引入案例,并结合多种教学手段,不但使学生很好地掌握了生物化学知识,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感觉到学习生物化学的过程是快乐有趣的,同时能体会到生物化学知识不是抽象无用的,而是和生活密切相关的。本文以“脂肪酸的β-氧化”一节为例,探讨案例法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1通过生活实例,引入课程内容,启发学生思考

课程引入时,以汶川地震中废墟下被埋36d仍奇迹生还的“猪坚强”为例,讲述“猪坚强”的体质量在震前是150kg,震后只有50kg,减少了三分之二。被埋期间,它吃木炭喝雨水,但木炭只能充饥,不能提供营养,那这36d里是什么物质在给它提供能量呢?震前的“猪坚强”是膘肥体壮,震后则是瘦骨嶙峋。“膘”不见了,膘是什么呢?引出体内储存脂肪的重要性。脂肪是由脂肪酸和甘油构成,脂肪酸分解后能够产生大量的能量和水分。请学生们思考,假如“猪坚强”在地震前就是一只瘦骨嶙峋的猪,那它还能活下来吗?通过引入案例的方法,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在活跃的气氛中,开始学习脂肪酸分解过程。

2通过研究历史追溯、自制动画和举例等

多种教学手段,介绍脂肪酸β-氧化过程首先,介绍1904年FranzKnoop通过一个经典而巧妙的标记实验研究了脂肪酸的分解,他使用难以被动物代谢的苯环标记脂肪酸喂狗,然后在狗尿液中检测代谢产物。当饲喂奇数碳原子脂肪酸(如苯丙酸)时,狗尿液中检测到的是苯甲酸,脱去了两分子碳,但这两分子碳是逐个脱下的,还是一起脱下的,还不能确定;然后他又用苯环标记偶数碳脂肪酸苯丁酸,在狗尿液中检测到了苯乙酸。通过这个实验就证明了,脂肪酸分解每次脱去2分子碳。随后,介绍1940年AlbertLehninger研究证实β-氧化是在细胞的线粒体内进行。AlbertLehninger是学生们都比较熟悉的被称为“生物化学圣经”的经典教材“PrinciplesofBiochemistry”的编者,通过介绍AlbertLehninger的研究工作,也使学生们对科学家有了更深的了解。在学习“β-氧化”的过程中,首先指导学生了解脂肪酸的活化是在细胞质中进行,强调消耗了2个高能磷酸键,为脂肪酸β-氧化能量的计算做铺垫。教学过程中可以提问同学:活化后的脂酰-CoA能直接在细胞质中开始氧化分解吗?学生们可结合之前介绍的AlbertLehninger的研究结果,即β-氧化在细胞的线粒体内进行,得出脂酰-CoA还需要从细胞质转运到线粒体中的结论,由此引出“肉碱转运系统”。在介绍肉碱转运系统前,先告诉学生们:肉碱在肉中含量丰富,由此而得名;可以从食物获取肉碱,机体自身也可以合成。笔者自制了动画,清晰地展示了肉碱将脂酰基从细胞质转运到线粒体的过程。通过介绍肉碱来源及自制动画,使学生们不但直观地了解了肉碱将脂酰基从细胞质转移到线粒体基质的过程,而且为之后关于减肥药“左旋肉碱”的课堂讨论奠定了基础。以16C的脂肪酸-棕榈酸为例,教学以PPT为主,配合板书,引导学生了解脂肪酸β-氧化的四步过程——氧化、水合、氧化、硫解,最终生成乙酰-CoA和14C脂酰CoA,并伴随着FADH2和NADH的产生。乙酰-CoA可以进入三羧酸循环,产生GTP、NADH和FADH2,而脂肪酸β-氧化和三羧酸循环产生的NADH和FADH2可以进入电子传递链,生成ATP和水。学生们经过计算,得出每1分子16C脂肪酸彻底氧化分解可释放106分子的ATP和123分子的水。1分子的脂肪酸就能产生这么多能量,那么“猪坚强”的体内储存着大量这样的脂肪酸,氧化分解就能产生大量的能量和水分,这就是它为什么能支撑36d的原因了。这样呼应了课程引入时提出的“猪坚强”为什么能存活36d的问题,使学生们切实了解到脂肪酸β-氧化的重要性。为了使学生们进一步了解脂肪酸β-氧化的重要性,笔者进一步举例说明脂肪酸分解产生的能量和水对很多动物生理活动的维持都是至关重要的,比如冬眠的熊。熊在冬眠数月的时间里不吃不喝,但是每天仍然消耗高达6000kcal的热量,这些能量的来源就是冬眠前大量储存的脂肪。在冬眠过程中,熊的呼吸仍在正常进行,通过呼吸也损失了很多水分,而脂肪酸氧化分解产生的水就在不断补充着呼吸时水分的损耗。还有很多动物也依赖脂肪酸提供能量和水,比如迁徙的鸟。有些鸟在长达几十小时的飞行过程中是不进食进水的,能量和水的来源就是脂肪酸。还有一些生活在干旱地区的动物,比如骆驼和沙鼠,脂肪酸氧化对它们来说也很重要。骆驼的驼峰中储存着大量的脂肪,这些脂肪是它长途跋涉时能量和水分的重要来源。学生们通过这些熟悉的动物实例,进一步体会到了脂肪酸β-氧化的奇妙和重要性,不再将生物化学代谢看成一个无趣的反应,从而激发了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扩展了生物学知识。

3实物展示和课堂讨论,强化课程内容,引发学生思考

通过多媒体PPT、自制动画等方式介绍了脂肪酸β-氧化过程之后,笔者进一步通过展示减肥产品“左旋肉碱”销售图片和“左旋肉碱咖啡”实物,调动课堂学习气氛,学生们可以结合课堂学习内容,进行讨论,从而强化脂肪酸β-氧化的学习内容。因为活化的脂肪酸需要通过肉碱将其从细胞质转运到线粒体,因此肉碱是脂肪酸代谢过程中的重要成分。市场上有一类根据脂肪酸转运过程制作的减肥产品,叫“左旋肉碱”,销量非常好。课程中,笔者对网络上一些左旋肉碱相关产品的图片及销售记录进行了截屏,使学生们先有一个很直观的感受。而“左旋肉碱咖啡”实物的展示又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兴趣,感受到生物化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课堂上提供了某左旋肉碱产品的说明书,说明书中写到“促进脂肪转化成能量,而且只消耗脂肪,不减少水分和肌肉,也不会引起厌食、腹泻和乏力等不良反应。可以预防脂肪堆积,结合运动,效果更明显。”请学生们根据课上讲过的知识,分析此类产品应用了怎样的生物化学机制?为什么声称没有不良反应?为什么说结合运动,效果会更明显?你认为它的减肥效果如何?学生们先分组讨论,然后老师再请各组同学谈谈他们对这种产品的的看法。为了达到好的讨论效果,讨论前先提醒学生在分析过程中需要考虑到以下4点:(1)肉碱的来源;(2)肉碱在体内的功能;(3)正常机体是否需要额外补充肉碱?(4)什么情况下或何种特殊人群可能需要额外补充肉碱?通过这种以市场上的减肥产品为例,并进行实物展示,理论联系实际,极大地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讨论气氛非常热烈。在巩固理论知识的同时,运用课堂上学习到的生物化学理论知识,以及查阅资料,提高了学生分析解答实际生活中遇到问题的能力。

4结语

如何将生物化学知识生动有趣地传授给学生,使学生们感觉到学习生物化学的过程是快乐的,这是生物化学教师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也是现在和将来继续努力的方向。因此,在平时生活和工作中,需要注意搜集与生物化学相关的资料,包括研究历史、科学家研究经历、文献、新闻、市场上相关的产品等。在备课过程中,认真设计,将这些资料在合适时机引入到授课内容中,达到引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的目的。在授课过程中,通过案例、课堂讨论和实物展示等多种教学手段,生动有趣地讲解课程相关的研究历史、科学家及主要内容,使学生们在掌握生物化学知识的同时,了解生物化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和应用实例,激发学习兴趣,享受学习过程。

作者:韩海棠 单位:中国农业大学生命科学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