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独自等待经典台词

独自等待经典台词

独自等待经典台词

独自等待经典台词范文第1篇

公车=公交车?

窝心=贴心?

曾几何时,细微的语言差异经常让两岸同胞“会错意”。如今,将于6月出版的《两岸常用词典》会化解这种尴尬,让两岸同胞的语言沟通更加顺畅。北京、台北分别举办新闻会

“目前,小型词典《两岸常用词典》大陆版已经全部付梓,预计今年6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2月8日10时30分,在北京梅地亚中心举行的两岸合作中华语文工具书成果会上,大陆编委会词典组组长、《两岸常用词典》主编李行健话音未落,已是一片掌声。

2月8日上午,两岸合作编纂中华语文工具书大陆编委会与台湾文化总会,分别在北京、台北举办新闻会,宣布双方合作的最新成果――《两岸常用词典》编纂完成,“中华语文知识库”网站正式开通,两岸同胞均可通过网络查询同一词汇在大陆和台湾地区所表示的不同含义。

小型词典《两岸常用词典》大陆版全稿已付梓,共收字7000多个,收词3.5万多条,全书约250万字,预计今年6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词典以收释现代汉民族共同语中的常用词语为主,同时适当收释一些双方各自特有而常用的词语,反映两岸语用异同,方便两岸交流。

现点击已经开通的“中华语文知识库”网站大陆版(网址:省略),别致的设计风格会让你感到中华文化的厚重感,古代昌盛的景图(像《清明上河图》繁荣的集市一隅)占据页面上半端,中心的显著位置是一本厚厚的词典书样式,让人一看就有翻阅的欲望。顶端位置标有:首页、新闻、合作成果、古籍经典、语言资源、语言测试、语文博览、论坛等版块,每个版块下还含有二级栏目;中心部位即书中央标有:合作动态、古籍经典、语言资源、语言测试、语文博览等诸多版块;右上角顶端还设有“台湾版”字样,点击进入,便是繁体字的“中华语文知识库”,版块亦有:首页、最新消息、汉字艺术、学习资源、线上影音、全民词汇、论坛等,“台湾版”右上角顶端亦设有“大陆版”字样,两个版可以任意互换。如有需要,浏览者可以随时点击进入网站的“大陆版”或“台湾版”,两个版都有非常便捷的字词搜索功能,只要你输入自己需要查询的字词,就可以看到海峡两岸的不同注释。

此外,海峡两岸还将于2015年出版《中华科学与技术大词典》,计划收录约100个学科的对照名词,目前已完成25个学科16万条名词的对照工作。《两岸科学与技术常用词典》拟收录两岸科学与技术领域常用名词约2万条,业已完成6个学科8000余条专业名词的比对。海峡两岸专家学者还商定,对于新产生的名词,争取及早在协商的基础上共同定名,以免以后再行对照。在这一方面,两岸已有成功合作的范例。对101号至109号化学元素的重新定名,就是由两岸专家及时协商沟通、达成共识以后,两岸同时公布的,并使用了两岸都认可的9个汉字。后面的110号元素、111号元素也是用这个方式解决的。

会上,北京主办方还特别展示了《两岸常用词典》的样书,封皮是精美的水墨画。高教出版社社长苏雨恒在接受采访时说,水墨画截自《富春山居图》。“因为在两岸学者眼里,合编工具书就像是又一次山水合璧,都是两岸文化交流的盛事。希望山水合璧的佳话可以一再续写”。两岸在合作过程中相互理解

以上这些成果的获得,是与海峡两岸专家学者近3年来的共同努力分不开的。

2009年7月,在第五届海峡两岸经贸文化论坛上,与会者达成了“鼓励两岸民间合作编纂中华语文工具书”的共识。2010年,两岸启动了中华语文工具书合作编纂工作。大陆方面成立由辞书编纂、信息技术、科技名词对照方面的专家组成的团队,台湾方面由文化总会负责统筹。

2010年以来,两岸启动了合作编纂工作。根据2010年3月第一轮会谈达成的共识,双方计划用两年时间先编写出小型词典《两岸常用词典》,在3至5年内编纂一部中型语文工具书《中华语文大词典》,在过去合作基础上合编《中华科学与技术大词典》和《两岸科学与技术常用词典》,双方协商共同建设“中华语文知识库”网站。

至此,两岸40多位专家学者共同召开了6轮工作会谈和多次分组会议商讨。两岸专家学者秉持“积极推动、先易后难、循序渐进、求同存异”的原则,尊重对方、平等合作,努力促进两岸语言差异从求同存异到化异为同,两岸合编语文工具书的工作逐步开花结果。

沟通中,最让人郁闷的是两岸用语中有很多同名不同义的词语。例如,“土豆”在大陆指的是马铃薯,而在台湾地区则为花生;“窝心”在大陆地区表示郁闷,在台湾则是开心的意思;在大陆很常见的“脱产学习”中的“脱产”,在台湾地区人士的头脑中则是转移财产的意思。

除了两岸共同常用的词语,词典还收录了双方均使用,但意义或用法有部分差异的词语,例如“菜单”一词在台湾地区只有“目录”一种解释,而在大陆则还有“菜谱”等解释。同实异名的词语在词典中也收录了很多,例如大陆用语“一次性筷子”在台湾则称为“免洗筷”。

此外,词典还收录了属于大陆方面特有的离休、绿色食品、个体户等词汇,及台湾地区常用的安公子(一种的俗称)、博爱座(老幼病残孕专座)、拜票(拜访,争取选票)等词。词典中,属于大陆特有的词语,词目前将加“”;属于台方特有的词语,词目前加“”。

为方便两岸学习者使用,大陆将出简化字本,台湾则出繁体字本。在注音方面,将分别用汉语拼音字母和注音符号注音,如“门”后大陆本注音为“men”。这样安排不仅便于双方大众阅读,还会使双方逐步了解繁简字的不同,了解拼音字母和注音符号的不同,达到化异为通的目的。

两岸合编《两岸常用词典》和《中华语文大词典》确定了两项原则。一是词典以收录现代汉民族共同语中的常用词语为主,同时适当收录一些双方各自特有而常用的词语,反映两岸语用异同,以方便两岸交流和一般民众使用,并为学习汉语的外国人提供帮助;二是词典内容以描写性、通用性、实用性为编撰原则,除收录两岸通行的常用字、词和固定短语为主外,酌收两岸现行字形、读音和词义不同的条目,以求同存异、异中求通的方式,使两岸交流中语言能畅通无障碍。另外还收录了一部分两岸各自特有的词汇,以便相互沟通。

海峡两岸科技名词的交流、对照是两岸开展科教、经贸、文化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基础。1993年,“汪辜会谈”就把探讨两岸科技名词的统一工作列入共同协议中。1994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卢嘉锡等70余位专家学者呼吁要积极推进海峡两岸科技名词的统一。

海峡两岸已分隔半个多世纪,由于互不沟通、各自定名,导致了科技名词不一致。据中华语文工具书大陆

编委会科技名词组组长刘青介绍,两岸的科技名词,尤其以高新技术领域中的名词差异大为代表,如计算机科学技术名词,据统计完全相同的只有58%,情况相对较好的基础学科如物理学,也有大约20%的不一致。 差异和尊重

“在编写这部词典的过程中,两岸专家学者难免存在着诸多不同意见。呈现差异,显示尊重,是我们解决问题的基本原则。”著名语言文字学家、《两岸常用词典》主编李行健,详细介绍了这本词典出台的前前后后。 李行健说,大陆在推行简化字、废除异体字和旧字形以后,两岸的字形差异更为明显。由于影响词义演变的社会环境不同、新词新义产生的途径不同、对外来词语消化吸收的理念不同,两岸在语言上各自产生了一批独用词语,以及同名异实或同实异名的词语。大陆推广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普通话与台湾推行的“国语”,客观上也形成了一些字词在读音上的分歧。所有这些都不利于两岸日益密切的经贸文化交流,不利于两岸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李行健透露,《两岸常用词典》分为大陆和台湾两个版本,在开始决定这两个版本的名称时,两岸专家学者出现了第一次分歧。台湾学者认为,台湾的版本应该称为“正体字”版本,而大陆的版本则应该称为“简体字”版本。但大陆学者们则指出,大陆所使用的汉字中,简体字只占到约20%左右,用“简体字”版本来称呼显然不够准确。经过几番协商,最后大陆版本定名为“规范字形”版本,而台湾版本定名为“标准字体”版本。

同时,为了照顾两岸同胞不同的查阅习惯,《两岸常用词典》的两个版本采用了不同的检索方法。大陆版采用的是音序检索,而台湾版采用的是部首检索。

究竟哪些词语可以被收录进这部词典,也体现了两岸专家学者协商的结果。李行健介绍,大陆与台湾的专家,首先从各自的语料库中搜索出了3万多个使用频率最高的词语,然后取其交集,最后确定出2万多条词语在两岸同属“热门”。确定了这些被两岸同胞经常使用的词语之后,两岸专家再共同对他们进行音、形、义方面的注释。比如说大陆的“航天飞机”,在词典中解释为“兼有航空和航天两种功能的空中运载工具,垂直升空,滑翔降落,可重复使用,台即‘航天飞机’”。

对于两岸独特的词语,李行健也举例作了说明。他说,“拜票”、“草莓族”、“呛声”等都是台湾独用的词语,“拜票”就是候选人在选举前到处拜访,请求选民给自己投上一票;“草莓族”是指现在的一些年轻人像草莓一样,尽管表面上看起来光鲜亮丽,但却承受不了挫折,一碰即烂;“呛声”的意思是大声发出自己的声音,表达出自己的意见、想法。而大陆独用的词语也有“离休”、“绿色食品”、“群众演员”等。

李行健还坦承,在词典编撰过程中,双方的确遇到认识不一致、无法解决的问题,但遇到这样的事情都能平等协商,实在达不成共识“就先放下来”;但是透过相互协商,毕竟还是解决了很多问题。 历史和政治因素导致差异

两岸文字同根同源,不过,由于历史和政治因素,两岸一度隔绝近30年,其间“老死不相往来”,即使上世纪80年代两岸逐步打破藩篱、恢复交往,但毕竟已经历了不同的社会发展,在语言文字的具体使用和外来词语的翻译使用上,出现了部分字词在字形、发音、含义等方面的差异。

两岸语词差异,是时光流转和两岸半个世纪隔绝留下的印记。看到差异、愿意接受和呈现差异,是尊重。在“盈盈一水间,默默不能语”两岸隔绝和对峙的年代,交流尚且没有,何来看到差异?在执政时期,旅游业者如有计划另外准备简体字菜单的念头,就会被立刻扣上“卖台”的大帽子;“文化”走在前,对岸的差异何谈接受和呈现?

而这些差异,往往令两岸居民在交流时闹笑话。据说,有一名上海人委托其台湾同事,从台湾买“笔记本”给他,那名台湾同事亦“不负所托”,精挑细选了各式大小笔记本带回上海。结果让这位上海人目瞪口呆,因为他口中的“笔记本”是“笔记本电脑”。又如,一名在大陆工作的台湾人初次听到“猕猴桃”这个词时,害怕了半天,心里嘀咕着“怎么大陆人流行吃猴子了”,后来才搞清楚原来是指“奇异果”。此外,大陆称“地铁”,但台湾则叫“捷运”。据台湾当地人说,可能因为当初台北第一条路线既有地下部分又有地面路段,说“地铁”不对,讲“轻轨”也怪怪的,于是就创造了“捷运”一词,寓意“快捷运输”。

曾长期在台湾生活的刘先生自2002年起就在北京定居。谈及10年来因两岸语言表达异同造成的不便,刘先生很是烦恼。“我给报社投稿,写的‘管道’总是被当作错别字,‘管道’其实就是你们大陆说的‘渠道’。”刘先生说,词汇的细微差别,让从事文学创作的他不得不经常打断思路纠结于该用哪个词。

2005年,亲民党主席宋楚瑜访问大陆,谈及夫人对自己的支持,用了很“窝心”一词,令不少在场大陆人士面面相觑。熟悉台湾词语的记者马上当起“翻译”为宋楚瑜解围。原来,在台湾“窝心”是很温馨的意思,跟大陆的“贴心”是一回事。 两岸有异义的词汇不胜枚举,主要包括三大类:“同实异名”,指同一样事物,但叫法不同,如大陆叫“一次性筷子”,台湾则称“免洗筷”;“同名异实”,指同一个词语,意思却不同,如“窝心”,大陆是指“郁闷”,台湾则指“开心”;一方特有词汇,如台湾选举期间常说“拜票”,意即候选人到处拜访选民,争取选票。

《两岸常用词典》和“中华语文知识库”网站正是针对两岸之间有异义的词汇进行解释和对照,以免产生不必要的误会。近年随着两岸开放大陆游客赴台观光,尤其当个人游试点城市进一步增加后,两岸同胞交流的机会将越来越多,随之而来也可能会因彼此语言环境、生活习惯不同而在沟通上产生误解,两岸合编词典无疑有助消除分歧和差异,方便两岸民众交流。合作编纂的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

两岸学者可以无障碍地沟通,心平气和地看待彼此的“同”与“不同”,折射出的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现状,还有两岸民众对未来进一步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期待。

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表示,《两岸常用词典》对促进两岸交流和来往有很大的帮助,可以保持两岸人士对语言文字理解的一致。他表示,现在越来越多的台湾同胞在大陆上学、工作、定居,对两岸文字异同有一个标准的解释十分必要。

中华语文工具书首席顾问许嘉璐在会上说,两岸学者精诚协力,经过400多天奋力拼搏,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和成果。这是双方深度交流、相互学习、增进感情的难忘过程。两岸的语汇和字体有一定差异,这是现实存在,双方也有这样说、那样说,这样写、那样写的理据;但是参与其事者以对两岸人民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的态度,兢兢业业、彼此无碍地时时沟通,所以才能在这样短的时间里,如期地交出了很好的答卷。

独自等待经典台词范文第2篇

1.《祝你一路顺风》(吴奇隆)

[推荐理由]:唱给那些即将为理想而远行的好友,无奈、寂寞、悲凉背后是深深的祝福。 列车进站,它将把带走同窗好友,并将带走我们共同拥有的岁月。

[经典歌词]:“当你踏上月台,从此一个人走,我只能深深地祝福你,深深地祝福你,最亲爱的朋友,祝你一路顺风。”

2.《朋友》(周华健)

[推荐理由]:大合唱的必选曲目,“朋友”这个称呼包含了太多太多东西,当唱到那句“朋友一生一起走,那些日子不再有”的时候,可能再坚强的人也会掉泪。

[经典歌词]:“朋友一生一起走,那些日子不再有”,“朋不曾孤单过,一声朋友你会懂。”

3.《那些花儿》(朴树)

[推荐理由]:唱给自己心里的那朵“花”再合适不过了,或一起追忆逝去的岁月,中间那断“啦啦啦……”需要全体同学的配合哦。

[经典歌词]:“她们都老了吧,她们在哪里呀,我们就这样,各自奔天涯。”

4.《有多少爱可以重来》(迪克牛仔)

[推荐理由]:四年的感情生活也许有遗憾,用这首情歌吼出来吧。当唱过那句“有多少爱可以重来”后,伤感地发现,有多少个四年可以重来?

[经典歌词]:“有多少爱可以重来,有多少人愿意等待。”

5.《祝福》(张学友)

[推荐理由]:哭过唱过之后,给彼此真挚的祝福吧,很多离别聚会都把这首歌作为压轴曲目来唱。

[经典歌词]:“不要问,不要说,一切尽在不言中”,“伤离别,离别虽然在眼前,说再见,再见不会太遥远。”

6.《大约在冬季》(齐秦)

[推荐理由]:这首歌被很多人评为青春岁月的纯真寄托,分别前必唱,太经典了。

[经典歌词]:“没有你的日子里,我会更加珍惜自己。没有我的岁月里,你要保重你自己。”

7.《同桌的你》(老狼)

[推荐理由]:这首歌现在被演绎到不仅仅是唱给同桌的她,也是唱给同班自己喜欢的女孩,是最有潜台词的表白之歌。

[经典歌词]:“谁娶了多愁善感的你,谁安慰爱哭的你。谁看了我给你写的信,谁把它丢在风里。”

8.《睡在我上铺的兄弟》(老狼)

[推荐理由]:唱给在一个寝室住了四年,感情深厚的室友们。 每次莫名其妙得感到孤独的时候,这首歌总会让人想起那些青涩记忆。

[经典歌词]:“从那时候起就没有人能擦去,睡在我上铺的兄弟,睡在我寂寞的回忆。”

9.《我的未来不是梦》(张雨生)

[推荐理由]:有些同学毕业前可能有些迷茫,或找工作不顺心等烦恼,唱这首歌给自己励志吧,只要有梦想,就有希望。

[经典歌词]:“我知道我的未来不是梦,我认真地过每一分钟,我的未来不是梦,我的心跟着希望在动。”

10.《再见》(小虎队)

独自等待经典台词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错误》;古典意境;现代情怀;回归;家园

中图分类号: I227 文献标识: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0)08-0107-03

读诗就是探索,旨在发现诗人蕴含于字里行间的丰富意味,甚至是诗人写时所没有意识到的意味。一般说来,一首能够形象生动地表现人的思想情感的诗就是好诗,但要成为不朽的经典还不够。一首经典的诗具有哪些特征?首先是内容与形式能够完美统一,其次读者能够享受到理解的不断攀登所带来的阅读,最后它必须表达出一种“大情怀”,也就是一种普遍的或崇高的情怀。台湾诗人郑愁予的《错误》便是这样一首伟大的诗。它自1953年发表以来,评论汗牛充栋。这也充分说明好诗具有超越时空的生命力,因为它有着不断生发的阐释空间。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般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郑愁予《错误》

《错误》妙处究竟何在?在我看来,第一妙就在于反衬法的运用。它以充满希望的春天为背景来衬写失望,同时以柔婉的语言极写环境静寂来铺写心灵的情感波动。前者是《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兮,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愁的再现,后者是古诗常用的以动写静手法的反其道而用之,诸如“蝉噪林语境,鸟鸣山更幽”。我想,诗中的失落之感为什么那般感人至深,其中的奥妙之一就在此。第二妙在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五个“不”字表达的就是一种“错误”的感觉,无疑也暗示了纠错的向往。首末两段只有两句,而中间一段五句。首末两句短,而中间长句为主、长短句相间。这些就很好地表达出一个匆匆而来的人又匆匆而过,空留下一个盼归之人周而复始的等待。而等待的过程中又往往心潮起伏不定,希望与失望、甜蜜与惆怅交错。末句的省略号更让人感慨万千,意味着盼归之人新一轮焦急渴望的开始。可以说,此诗的节奏不仅仅是通过字面的押韵体现出来,它更是一种人物内心的情感波动所带来的生命节奏。第三妙在于它的言简意丰,韵味无穷。短短九行,浸透现实感慨;不足百字,席卷历史风云。

那么,《错误》到底有哪些内涵?目前人们仍然围绕游子思妇来解读这首诗,要么看作游子羁旅诗,要么视为思妇闺怨诗。其实郑愁予自己却并不这么认为,在这首诗的“后记”中他写道:“童稚时,母亲携着我的手行过一个小镇,在青石的路上,我一面走一面踢着石子。那时是抗战初起,母亲牵着儿子赶路是常见的难民形象。我在低头找石子的时候,忽听背后传来轰轰的声响,马蹄击出金石的声音,只见马匹拉着炮车疾奔而来。母亲将我拉到路旁,战马与炮车一辆一辆擦身而过。这印象永久地潜存在我意识里。打仗的时候,男子上了前线,女子在后方等待,是战争年代最凄楚的景象,自古便是如此;因之有闺怨诗的产生并成为传统诗中的重要内容。但传统闺怨诗多由男子拟女性心态摹写。现代诗人则应以男性位置处理。诗不是小说,不能背弃艺术的真诚。母亲的等待,是这首诗,也是这个大时代最重要的主题。以往的读者很少向这一境界探索”。作者意图与读者意图发生冲突是文坛常事,并不奇怪。一首诗一经产生,就是一个独立的自律的整体,它已经不专属于作者了。对于一首诗,我们既不能全信作者的解释,也不能偏听一些文人的随意曲解。最好的办法,只能是让读诗的人自己沉浸到诗的世界中,与诗融为一体,然后让诗自行道出字里行间的秘密。

理解这首诗,至少有三个依次升高的台阶让我们的思维攀登。第一个台基便是游子思归与思妇盼归。“我打江南走过”、“我达达的马蹄”、“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这些无不显示“我”的身份――漂泊的游子。“容颜如莲花的开落”、“小小的寂寞的城”、“小小的窗扉”等等,这些常用来描摹女人的柔性字词无不暗示“你”是一位盼望游子回归的妇人。游子可以是丈夫,也可以是儿子。同样,思妇可以是妻子也可以是母亲。历来“美丽的错误”都被理解成对思妇盼归不得而言的,殊不知它也揭示出“我”的心痛:漂泊无所的“我”也多么希望留下来啊,留在这春天的江南。更有甚者,“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也暗示“我”诸如柳永词中所云“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掩留”的无奈与后悔之情。

这首诗的第二个台阶是对两岸团聚统一的企盼。有了第一层对盼望亲人归来以及游子渴望回归的理解,我们有理由进一步认为,此诗也是对台湾与大陆之关系的一种隐喻。曲折地表达了台湾人民焦急地期盼回归的情怀。众所周知,郑愁予祖籍河北,1933年出生于山东济南。童年随父亲辗转大江南北。抗战期间,随母亲转徙内地。抗战胜利后到北京,曾就读于崇德中学。1949年随家人去了台湾,从此天各一方。“江南”曾经是作者的家,但今天诗人却作为游子在自己的诗歌中将它无限地怀念。以此来分析,“美丽的错误”从而也成了对当初离开大陆去台湾这一历史往事的反思。《错误》中向往回归祖国的情感,如果用闻一多《七子之歌》的一句诗来表达最贴切不过的了――“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这首诗的第三个台阶是什么呢?同样是对“回归”的一种解读。除了台湾回归祖国,还有一种更加深刻而普遍的“回归”,那便是“无家可归”的现代人对“精神家园”的回归。《错误》的现代性意味即在于此。何谓现代性?法国哲学家巴朗蒂耶说:“现代性就是运动加上不确定性。”这其实是从人类学的角度来说的。现代性的最大表现我觉得应该是海德格尔所说的那句话:“无家可归是现代世界的命运。”文学中的现代性就是作家对现代人的这种“运动加上不确定性”以及“无家可归”的生存状态的直观表现。一种没有“根”的感觉往往弥漫在作品中,深入读者的骨髓。这样看来,上个世纪80年代的文学寻根不过是现代性在新时期文学的一个具体表现而已。那么《错误》是如何表达现代性的呢?首先来看首句中的“江南”二字。我觉得此诗中“江南”二字的重量就如同戴望舒《雨巷》中的“丁香”。正如“丁香”给人一种古典的韵味,“江南”也让人联想到无数的唐诗宋词,那种如诗如画的感觉随即扑面而来。其中最有名的可能要数白居易《忆江南》。某种意义上,“江南”就是美好的家园的象征。而末句中的“过客”就是现代人的代码。一方面,现代人为了生存为了追求不得不四处漂泊身心疲惫不堪;另一方面,曾经的美好家园因为得不到呵护而变得苍凉,毫无生机活力。如此观之,诗中“美丽的错误”就暗示出对漂泊生活的厌倦与无奈,以及对留驻家园的渴望。最后一句其实是用否定的句子在暗示一种肯定的向往:“我应是归人,而不是过客。”

我们再来回头看看标题,实在是意味深长。如果说,让心爱的人容颜老去枯守家园是个错误,让曾经的家园失去了生命力是个错误,那么忙忙碌碌四处漂泊的现代生活是否也是一个错误?也许这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最大的错误。也许此诗真正的现代性就在于对这一现代文明所造成的“美丽的错误”的积极反思。

好像到此为止,我们把这首诗的韵味已经发掘完了,其实还没有。众所周知,郑愁予是一位古典文学功底深厚的现代诗人,他的诗往往古典意蕴与现代情感融为一体,《错误》也不例外。比较此诗中古典与现代的不同表达方式,对于我们充分认识郑愁予诗歌的魅力应该大有裨益。上述解读主要侧重现代意味,那么这首诗的古典意蕴究竟何在呢?单从作者的姓名来看,“郑愁予”三个字可谓一语道破此诗主题,它让我们联想到辛弃疾的词“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一种空廖愁怨的意境旋即产生。而这正是作者在诗中所要表现的情感。

独自等待经典台词范文第4篇

【关键词】御宅族;新词;词义;使用范围

“御宅族”的由来

汉语“御宅族”源于日语的“OTAKU”(御宅)一词。上世纪80年代,日本社会评论家中森明夫首次正式提出用“OTAKU”(御宅)来称呼热衷于动漫及游戏等的次文化人群,此后该词逐渐成为这个族群全体的代称。由于这个族群过分热衷于动漫及游戏等特定领域,经常足不出户,又不修边幅,大多缺乏社交能力,因此,当时“OTAKU”(御宅)这个词的负面色彩较重。特别是1988年至1989年发生的轰动日本的连环杀人案件――“宫崎勤事件”,更加深了该词所具有的负面意义,因为该案件的罪犯宫崎勤是一个典型的“御宅族”,警方搜查时在其家中发现了大量的影碟及动画录像带等。直到90年代以后,随着御宅族群的不断扩大,他们所具有的丰富知识量、信息量开始受到人们的肯定,“OTAKU”一词的语义色彩也逐渐由贬义转为中性,甚至偏向褒义。同时词义也有所扩大,不仅可用于指称动漫、游戏的狂热爱好者,也可用于其他事物或领域的狂热者,甚至是在某个领域中具有较深造诣的人。

从2004年3月开始,一个源自日本网络论坛的真实故事受到许多人的热捧,随后的2004年10月,小说《电车男》问世并受到广泛好评。其后,《电车男》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和漫画等,同样受到观众和读者的欢迎。主人公“电车男”是一个典型的御宅族,痴迷于动漫、游戏,长期坐在电脑前,不善交际,胆小怯懦,却由于在电车上的邂逅找到了真爱。这一起源于网络的故事引起了许多人的共鸣,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反响,同时也使更多的人对御宅族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借助网络强大的信息传播功能,更由于人们对日本动漫、电视剧及游戏等的喜爱,“御宅族”一词很快在我国的网络上流传开来,其后又高频出现在我国的报纸杂志等纸质媒体上。

汉语“御宅族”的词义演变及原因分析

汉语“御宅族”一词在使用初期,大多是对日本相关现象的介绍和评价,也有部分介绍港台地区的内容,词义基本与日语相同,表示热衷于动漫、游戏等的人。此后,“御宅族”一词开始用于表示我国的相关人群,并逐渐稳定下来。据我们调查,“御宅族”这个词2005年开始在大陆的报纸①上现身,我们找到的最早用例出现在《南京晨报》(2005-08-28)的标题中:《电车男》掀起“御宅族”狂潮。可见日本电影《电车男》引发了巨大反响。而在此之前,“御宅族”一词已频繁登上港台的报纸,且用例不少。

《21世纪华语新词语词典》(2007)对“御宅族”词义的解释为“沉溺于新事物的人”,并特别指出“多用于港台和新加坡”,说明该词在港台地区的使用要早于大陆,并经由港台传入大陆。随着使用的增多,使用范围进一步扩大,“御宅族”的词义已不再限定于动漫、游戏的狂热爱好者,而泛指不愿意出门,只喜欢待在家里的人。例如:面对炎热的天气,更多年轻人选择待在家中与电脑、电视为伴,逐渐成为“御宅族”的一员。(《赣州晚报》,2008-07-28)

汉语“御宅族”一词虽然源于日语的“OTAKU”(御宅),但日语的“OTAKU”一般指沉溺于动漫、游戏或某一特定领域的人,对其是否一定待在家里并无太多关注。而汉语“御宅族”虽然也可指沉溺于动漫或游戏的人,但大多数情况词义已经泛化,指愿意在家里待着的人,且与动漫或游戏无关,这一点与日语有很大的差别。

“御宅族”一词在使用的过程中,还衍生出不少新词,如:

宅男:“宅男”,概而言之,指每天憋在屋子里不出去,或下班后回家沉迷于某一事物,社会交往不多的人。(《现代快报》,2008-12-20)

宅女:什么是“宅女”?百度上这样说:待在家里,不愿出门,封闭孤独的女孩。(《绍兴晚报》,2007-11-30)

宅人:眼下十分流行将那些整天窝在家里不出门的人称为“宅人”或“宅男宅女”。(《齐鲁晚报》,2008-10-04)

阿宅:网络已成为最方便的社交工具,现代“阿宅”愈来愈多了,常常可以多天不出门,或是除了上班外,其他时间都窝在家里。(《科技鑫报》,2010-01-09)

宅青:中国闪现闷屋一族,因为都是青年,又称“宅青”,这些年轻人整日不与任何人打交道,自己“蜗”在屋里,网上购物、自娱自乐。(《鹤城晚报》,2008-04-02)

宅生族:“宅生族”指的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宅男宅女。(《扬子晚报》,2009-04-07)

我们细看以上几个词可以发现,虽然词形有所不同,但表示的意思却大同小异,都是指“待在家里,不愿出门,社交不多的人”,只是所指范围有大有小,有的专指男性或女性,有的两者都包括。除此之外,我们还能见到:

宅内族:金融海啸背景中,将一切外挂式生活消费逐一转为自己动手的DIY人群,被称之为“宅内族”。(《恩施晚报》,2008-11-29)

相比“宅男宅女”以及“宅生族”等,“宅内族”则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升级版,比如自己在家做饭、洗衣,或做做运动,生活态度更加积极。“宅”类词语近两三年来每年都会出现一些新成员,还有继续繁衍下去的趋势。

这些“宅”类词语中,在网络及各类媒体上出现最多的要数“宅男、宅女”这两个词。关于“宅男、宅女”的由来,众说纷纭,我们用日语语料库②进行了检索,发现“御宅”的例子非常多,但“宅男、宅女”的用例均为0③。虽然在日本的网络上能搜索到“宅男、宅女”的用例,但几乎都是对中国有关情况的介绍,说明“宅男、宅女”是“御宅族”进入汉语之后才衍生出来的新词,其首先在日本电影《电车男》于台湾上映时出现在台湾的网络上,随后才引入大陆。

而且,与汉语的“御宅族”相比,“宅男、宅女”在媒体上出现的频率更高,我们认为这与两者的构词及汉语的使用习惯不无关系。如前所述,“御宅族”源自日语,在日语中,“御”作前缀时,可以后续名词、形容词等,表示“尊敬、礼貌”等,能产性非常高。而在现代汉语中,“御”这个字较少使用,且易与皇帝产生联系,如“御驾、御笔、御用”等,因此以此作前缀使人感觉比较生硬。作后缀的“族”也来自日语,虽然其在汉语中衍生出一系列的“~族”类词语,如“追星族、打工族、上班族、啃老族”等,但与“御”结合在一起使用仍然不太符合中国人的语言习惯。相比之下,“~男、~女”这样的结构汉语里自古就有,广为人们所熟知,如“淑女、孝女、烈女、壮男”等,特别是近几年又制造出一大批类似结构的词,如“超女、超男、剩女、快男”等等,其既符合现代人语言表达中的省力原则,也迎合了人们特别是年轻人追求新奇和时尚的心理。因此,“宅男、宅女”得以产生并快速流行就不难理解了。

“御宅族”这一词形来自日语,一些用例还带有“沉溺于动漫或游戏”之意,而从“御宅族”衍生的“宅男、宅女”等词在使用初期就大多脱离了日语的原义,主要表示“待在家中,不愿出门的人”的意思。“宅男宅女”结合使用的例子的增加,也挤占了不少“御宅族”一词使用的空间。

在现今的大众传媒时代,随着计算机的发展,互联网接入家庭,通过网络不但可以获取知识、订餐购物,还可以工作和娱乐,而“沉溺于动漫或游戏”的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人,更多的人只是想待在家里做自己喜欢的事,对于这类人来说,“宅”已经成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他们给人的印象也不再只是邋里邋遢、不修边幅的样子,近来也能见到“阳光宅男、浪漫宅女”等的搭配用法。“宅”只是避免了与人面对面的直接接触,并不等于与外界完全隔离,因此,这种生活方式受到许多年轻人的喜爱,也直接导致近年来这个族群人数的不断增加,“御宅族”的词义也自然而然地发生了变化。

“宅”用法的扩展

“御宅族”一词引入之前,现代汉语的“宅”一般为名词,极少单独出现,多与其他词素结合使用,如“深宅大院、豪宅”等等。然而,由于御宅族人群的快速增加,社会上对他们的了解度也越来越高,而且“御宅族”中的“宅”又极易使人联想到汉语“宅”所具有的“住所、住宅”的意义,特别是“不愿意出门,想待在家里”是御宅一族的共同特点,因此,用“宅”字来表述相关动作或形容这类人使人感觉生动而贴切,“宅”的动词和形容词用法也就顺势而生了。

我们发现,在古代汉语中,“宅”可以作动词使用。例如《尚书・尧典》“分命羲仲宅夷”,《尚书・大禹谟》“朕宅帝位三十有三载”,《尚书・舜典》“有能奋庸熙帝之载,使宅百揆”,等等。古代汉语中,“宅”表示“待在某处,居住”、“处于某种地位”或“担任某种官职”等意思。虽然古代汉语的“宅”也表示“待在某处”之意,但“居住”的意义非常明显,而现代汉语的“宅”所表示的“待在某处”之意却出于人们“不愿意出门”的心理,与古代汉语的词义有较大差别。

虽然出现的时间不长,但现代汉语的“宅”已经完全具备一个动词的语法功能,可以受副词的修饰,还可以后续补语。如:因为刘翔来到广州后,就安心做起了“宅男”,一直“宅”在二沙岛中备战亚运会。(《鲁中晨报》,2010-11-19)再如:宅要宅得精彩。只有在健康、环保的“宅”中,宅人们才可以大声说出这句宣言。(《南国早报》,2009-08-28)

现代汉语中,作动词的“宅”常常与“御宅族、宅男、宅女”等词同现,表示“待在某处,不出门”的意思,这也进一步说明了其与“御宅族”等词的紧密关系。我们观察到许多外来词进入汉语后,如果汉语里原本就有类似意义的词或相近的用法,其被接受的程度会更高,流传的速度会更快。因此,“御宅族”一词进入现代汉语后,在不太长的时间里,一般作名词的“宅”,开始作动词使用并能迅速在社会上流行开来,与古代汉语的“宅”有动词用法这一点也有很大关系。

“宅”的形容词用法虽然在报纸杂志上不太多见,但网络上已相当普遍,有进一步增加的趋势。“宅”作形容词时,多同“很、较”等表示程度的副词搭配使用。如:小田切让说自己虽然看起来很阳光,其实性格很宅、很被动。(《北京娱乐信报》,2009-12-18)

结语

词汇的传入及词义的演变是与使用环境和社会现象密切相关的。“御宅族”进入汉语后,随着使用环境的改变,词义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同时,还衍生出许多新词以及扩展出动词和形容词的用法。日剧的热播以及动漫的流行,势必会导致这样的日源新词进一步增多。“御宅族”一词的借用以及“宅男、宅女、宅人、宅生族”等词的产生不仅仅是单纯的语言现象,也是一种社会和文化现象,它既表明了我国与外国之间思想、文化等方面的相互交流,同时也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总之,随着与世界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这类外来词的借用仍然不会停止,今后,汉语里反映社会新现象、新事物的新词也还会不断增加。

注 释:

①本次的调查资料为《读秀知识库》语料库中所有大陆发行的报纸。

②《KOTONOHA代日本き言均衡コパス》(KOTONOHA现代日语书面语均衡语料库)。

③没有发现“タク男/宅男”及“タク女/宅女”的例子。只检索到“オタク男子”、“オタク女子”各1例,而且是2008年才出现在《Yahoo!ブロック》中。即在日语中,“オタク”与“男子”或“女子”只是偶尔结合在一起使用,还不能说是一个固定的词。

参考文献:

[1]郭伏良.从人民网日本版看当代汉语中的日语借词[J].汉语学习,2002(5).

[2]王铁昆.10年来的汉语新词语研究[J].语文建设,1991(4).

[3]周刚,吴悦.二十年来新流行的日源外来词[J].汉语学习,2003(5).

独自等待经典台词范文第5篇

关键词:汉语大词典 文选 玉台新咏 词条 例证 订补

《汉语大词典》[1](以下简称《大词典》)是目前中国规模最大的汉语复音词典,198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世界权威工具书。然而,由于历史条件所限,《大词典》还存在诸多的问题。兹结合梁萧统编《文选》[2]、陈徐陵编的《玉台新咏》[3]中的词语用例及其他相关文献,分别从补充词条缺失、提供更早例证、补充例证缺环三个方面对《大词典》进行订补,希望能为《大词典》等大型辞书的修订提供参考。

一、补充词条缺失

《大词典》在编纂过程中采取“古今兼收”的原则,是值得充分肯定的。然而,由于编者人数众多,受主客观条件限制,在词语采录过程中,存在许多词条漏收的现象。兹结合《文选》《玉台新咏》等相关文献语料加以增补。

【清曲】清彻澄明的曲调。

按:《大词典》失收“清曲”词条,当补。《文选》卷二十九《杂诗上·古诗一十九首》其十二:“被服罗裳衣,当户理清曲。”《玉台新咏》将此诗系于西汉枚乘名下。《玉台新咏》卷六王僧孺《在王晋安酒席数韵》:“窈窕宋容华,但歌有清曲。”笺注:“《晋·乐志》:但歌,四曲。自汉世,无弦节,作伎最先唱,一人唱,三人和。魏武帝尤好之。有宋容华者,清彻好声,善唱此曲,当时之特妙。”唐·卢照邻《和王奭秋夜有所思》:“凤台有清曲,此曲何人吹。”宋·《念奴娇》(思生晚眺):“松风古涧,高调月夜清曲。”宋·沈括《梦溪笔谈·乐律二》:“且以琴言之,虽皆清实,其间有声重者,有声轻者。材中自有五音,故古人名琴,或谓之清征,或谓之清角。”

【昱爚】光茫照耀的样子。

按:《大词典》失收“昱爚”词条,当补。《玉台新咏》卷一秦汉辛·延年《羽林郎诗一首》:“银鞍何昱爚,翠盖空踯躅。”笺注:“《说文》:煜,耀也。爚,火飞也。一曰爇也。”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卷一《城内·永宁寺》:“至于高风永夜,宝铎和鸣”范祥雍校注:“《三宝记》此下有‘声响谐韵,中霄晃朗,昱爚耀空’十二字。案《北山录》云:‘秋风朗夜,熠爚耀空,铿锵之响,闻十余里,’即本此文。十二字似当有。”[4]

【秋时】秋季。

按:《大词典》收有词条“冬时”释为“冬季”,但于词条“秋时”却失收,当补。《玉台新咏》卷一东汉·宋子侯《董娇娆诗一首》“秋时自零落,春月复芬芳。”(頁27)汉·贾谊《新书》卷三《忧民》:“方今始秋时,可善为。”晋·王叔和《脉经》卷一:“假令肝病者西行,若食鸡肉得之,当以秋时发,得病以庚辛日也。”唐·王建《空城雀》:“空城里,秋时百草皆有子。”宋·欧阳修《洛阳牡丹记·风俗记第三》:“姚黄一接头,直钱五千,秋时立卷买之,至春见花乃归其直。”明·张岱《夜航船》卷十一《日用部·莼》:“八月以前为绿莼,冬至为赭莼,秋时长丈许,凝脂甚清。”

【素缕】白色的丝线。

按:《大词典》失收“素缕”词条,当补。素:本义为白色生绢。《礼记·杂记下》:“纯以素,紃以五采。”孔颖达疏:“素,谓生帛。”引申为白色;无色。《诗·召南·羔羊》:“羔羊之皮,素丝五紽。”毛传:“素,白也。”《玉台新咏》卷一东汉·繁钦《定情诗一首》:“何以结中心?素缕连双针。”《全梁文》卷二十三载萧子范《七诱》:“独处廓兮心悄悄,怀素缕之双针。愿因之于三鸟。”唐·晁采《子夜歌》其十四:“一双连素缕,与郎聊定情。”《大词典》收“素绢”一词,仿此,可补“素缕”。

二、提供更早例证

《汉语大词典》编纂时坚持“源流并重”的原则,在词语溯源上做了许多努力,对汉语词汇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因为大型辞书编纂工作事体庞大,在例证溯源方面,难免有疏漏之处,兹结合《文选》《玉台新咏》及相关早期文献中的用例补充若干更早的例证,为词语溯源工作提供参考。

【愁思】2.忧愁的思绪。唐·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诗:“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大词典·心部》,7卷,623页)

按:《大词典》于“愁思”义项二所引首见书证时代太晚,该义项在西汉时即有用例。《文选》卷十六《哀伤》载西汉司马相如《长门赋》:“援雅琴以变调兮,奏愁思之不可长。”《玉台新咏》卷一西汉·枚乘《杂诗九首》其九:“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东汉·王逸《楚辞章句》卷二《九歌》序:“屈原放逐,窜伏其域,怀忧苦毒,愁思沸郁。”

【宝钗】1.首饰名。用金银珠宝制作的双股簪子。南朝梁·何逊《咏照镜》:“宝钗若可间,金钿畏相逼。”(《大词典·宀部》,3卷,1649页)

按:《大词典》于“宝钗”第一义项后所首见引书证时代稍晚,该义项在东汉时即有用例。《玉台新咏》卷一东汉·秦嘉《赠妇诗三首(并序)》其三:“宝钗可耀首,明镜可鉴形。”笺注:“《北堂书钞》:秦嘉《与妇徐淑书》曰:‘今致宝钗一双,价值千金,可以耀首。’淑答曰:‘未奉光仪,则宝钗不设。’”

【情敬】犹诚敬。真诚地相敬。晋·葛洪《抱朴子·省烦》:“人伦虽以有礼为贵,但当令足以叙等威而表情敬,何在乎升降揖让之繁重,拜起俯伏之无已邪?”(《大词典·心部》,7卷583页)

按:《大词典》于“情敬”释义后所引首见书证时代稍晚,该词在东汉时即有用例。《玉台新咏》卷一东汉秦嘉妻徐淑《答诗一首》:“旷废兮侍觐。情敬兮有违。”

【出语】犹出言。唐·杜牧《昔事文皇帝三十二韵》:“随行唯跼蹐,出语但寒喧。”(《大词典·凵部》,2卷500页)

按:《大词典》于“出语”释义后所引首见书证时代太晚,该词在东汉时即有用例。《玉台新咏》卷一东汉末·陈琳《饮马长城窟行一首》:“报书往边地:‘君今出语一何鄙!’”

【蹑履】1.穿鞋。亦指趿拉着鞋。北齐·刘昼《新论·慎独》:“人之须善,犹首之须冠,足之待履。首不加冠,是越类也;行不蹑履,是夷民也。”(《大词典·足部》,10卷,572页)

按:《大词典》于“蹑履”义项一后所引首见书证时代稍晚,该义项东汉末即有用例。《玉台新咏》卷一东汉末·徐干《室思一首》:“蹑履起出户,仰观三星连。”又卷一无名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并序)》:“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据徐复推断为晋人作品。

三、补充例证缺环

《汉语大词典》编纂时非常注重例证的时代代表性,“着重从语词的历史演变过程加以全面阐述”。然而,在例证探流方面,有些例证之间时代跨度太大,不易见出某个词语在汉语不同发展时期的使用情况。兹结合《文选》《玉台新咏》及相关典籍用例加以补充,希望能为词语探流工作提供参考。

【内舍】1.内舍。《史记·李斯列传》:“使者至,发书,扶苏泣,入内舍,欲自杀。”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褚生》:“家无妇女,即馆客于内舍。”(《大词典·冂部》,1卷,1004页)

按:《大词典》对“内舍”的例证罗列,从汉代直接跨越至清代,时代跨度太大。兹对以汉魏六朝为代表的中古汉语时代用例加以补充。《玉台新咏》卷一陈琳《饮马长城窟行一首》:“边城多健少,内舍多寡妇。”

【中心】1.心中。《诗·王风·黍离》:“行迈靡靡,中心摇摇。”宋·陈亮《酌古论·桑维翰》:“虽能快中心之所欲,而后世之被其患盖有不可胜道者。”(《大词典·∣部》,1卷,584页)

按:《大词典》对“中心”的例证罗列,从先秦直接跨越至宋代,时代跨度太大。兹对以汉魏六朝为代表的中古汉语时代用例加以补充。东汉·班固《白虎通义》卷二《社稷》:“中心喜乐,口欲歌之,手欲舞之,足欲蹈之。”《玉台新咏》卷一汉末·徐干《室思一首》:“良会未有期,中心摧且伤。”《文选》卷二十西晋·潘安仁《金谷集作诗》:“亲友各言迈,中心怅有违。”《宋书》卷二二《乐志四》载何承天《上陵者篇》:“野莽宿,坟土干。顾此累累,中心酸。”

【郁(鬱)结】1.谓忧思烦冤纠结不解。《楚辞·远游》:“遭沈浊而污秽兮,独郁结其谁语?” 王逸注:“思虑烦冤无告陈也。”唐·韩愈《请上尊号表》:“哀天下之鳏寡,释四海之郁结。”(《大词典·彡部》,3卷,1142页)

按:《大词典》对“郁(鬱)结”的例证罗列,从先秦直接跨越至唐代,时代跨度太大。兹对以汉魏六朝为代表的中古汉语时代用例加以补充。《玉台新咏》卷一徐干《室思一首》:“君去日已远,郁结令人老。”笺注:“魏文帝《出妇诗》:心郁结其不平。”《后汉书》卷五七《刘瑜传》载刘瑜上书陈事:“民愁郁结,起入贼党,官辄兴兵,诛讨其罪。”《文选》卷十六《志下·哀伤》西晋·潘安仁《怀旧赋》:“宵展转而不寐,骤长叹以达晨。独郁结其谁语,聊缀思于斯文。”《陈书》卷二七《江总传》载江总《修心赋》:“啜泣濡翰,岂摅郁结,庶后生君子,悯余此概焉。”

【时节】2.节令;季节。《管子·君臣下》:“故能饰大义,审时节,上以礼神明,下以义辅佐者,明君之道。”宋·杨万里《黄菊》诗:“比他红紫开差晚,时节来时毕竟开。”(《大词典·日部》,5卷,703页)

按:《大词典》对“时节”义项一后罗列的例证,从先秦直接跨越至宋代,时代跨度太大。兹对汉魏六朝时代用例加以补充。《文选》卷一载东汉·班固《东都赋》:“若乃顺时节而搜狩,简车徒以讲武。”《玉台新咏》卷一汉末·徐干《室思一首》:“惨惨时节尽,兰华凋复零。”《南史》卷七八《夷貊传上·师子国》:“其地和适,无冬夏之异。五谷随人种,不须时节。”唐·许浑《丁卯集》卷五《惜春》:“花开又花落,时节暗中迁。”

【喟然】1.感叹、叹息貌。《礼记·礼运》:“昔者仲尼与于蜡宾,事毕,出游于观之上,喟然而叹。”宋王安石《许氏世谱》:“余读书未尝不喟然叹思之也。”(《大词典·口部》,3卷,417页)

按:《大词典》对“喟然”义项一后罗列的例证,从秦汉直接跨越至宋代,时代跨度太大。兹对东汉六朝时代用例加以补充。《玉台新咏》卷一汉末·徐干《室思一首》:“喟然长叹息,君期慰我情。”《全唐诗》卷三六三刘禹锡《和李六侍御文宣王庙释奠作》:“闻君喟然叹,偏在上丁时。”

(本文为江苏省教育厅2012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玉台新咏》词汇研究”,项目编号[2012SJB740006];2010年度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立项资助重点项目“《文选》所存六朝时语研究”,项目编号[10ZWA002]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汉语大词

典出版社,1986.

[2][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3][陈]徐陵编,[清]吴兆宜注,程琰删补.玉台新咏笺注[M].北京:

中华书局,1985.

相关期刊更多

独生子女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武汉大学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雪花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鸡西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