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工矿自动化论文

工矿自动化论文

工矿自动化论文

工矿自动化论文范文第1篇

资源工程处于人与自然“关系链”中的最前端,是人类“直面”自然的“环节”。特别是近代工业革命以来,大规模的资源工程活动以“牺牲”自然(资源)为代价,一定程度上大大破坏了自然自身的承受力,地质灾害频发、生物多样性锐减和大量不可降解的垃圾堆积,使得自然“不堪重负”。自然平衡的破坏必然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可持续发展,对人们的生命健康产生不可逆的严重影响,如农药在粮食生产中的“自然”累积严重影响到食品安全和人们的健康。因此,在工程活动中,如何解决“工程作为直接的生产力促进物质文明的进步”同对自然的“破坏”之间的矛盾,促进人-地(自然)关系的协调发展,应是工程哲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我国技术哲学专家陈昌曙先生曾提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乃是哲学的根本问题至少是根本问题之一”。资源工程直接反映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根本关系两大基本哲学命题。矿产资源工程更是反映着人们对自然(矿藏)的“处理”和“驾驭”,体现着人与自然关系这一根本问题。工程哲学作为21世纪新兴的理论学科,需要且应该研究资源工程,对如何“处理”和“驾驭”资源开发与利用中的多方面关系进行哲学思考。这有利于我们在各种类型的资源工程活动中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提供一般性的认识路径。绿色运动、可持续发展、生态经济等活动、理念的提出,以另一种方式诉说人类正在“透支”未来。绿色运动的发生是以“非绿色”为“潜在”逻辑前提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经济的发展理念是在反思以往“不可持续”和破坏生态为代价的发展观而提出来的。如果延续以往的人类文明发展方式,美好的未来是难以想象的。另一方面,新的理念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指导方向———生态文明,它也应成为工程活动的新的工程理念。生态文明能否真正构建起来,在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技术是否服从生态原则,即取决于技术的生态原则与效率原则二者的较量。……要在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中全面引入生态思想,用生态规律引导和规范技术工艺体系,要通过对现有技术进行生态化改造,实施生态化技术创新,发展生态技术与生态经济。

二、资源工程应成为工程哲学研究的重要对象

工程哲学的发展需要关注和研究资源工程。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技术与工业是哲学进步的推动力量。恩格斯指出,“推动哲学家前进的,绝不像他们(指笛卡尔、黑格尔等哲学家)所想象的那样,只是纯粹思想的力量,恰恰相反,真正推动他们前进的,主要是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强大而日益迅速的进步。”恩格斯这一关于工业进步推动哲学前进的思想,明确地肯定了人类改造自然的工程技术活动对哲学发展的作用。从哲学发展史来看,相当长的时期内,工程一直是哲学研究对象当中的一片“真空地带”,“工程造物成为哲学领域中迷失的主题”。但20世纪末技术哲学的“经验转向”,21世纪初工程哲学在东西方同时兴起,改变了这种局面,哲学研究开始关注工程。马克思说:“工业是自然界同人之间,因而也是自然科学同人之间的现实的历史关系”,“工业的历史和工业已经产生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是感性地摆在我们面前的人的心理学”,“……如果心理学还没打开这本书,即历史的这个恰恰最容易感知的、最容易理解的部分,那么哲学就不能成为内容丰富的和真正的科学。”在工业化经济进入“指数增长的工程时代”,资源工程迅速发展和扩张起来,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及其对工业经济的推动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可以认为,资源工程的演化史既是一部人类打开自然之“书”的历史,也是一部“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工程(尤其是资源工程)作为这本“书”中“最容易被感知、最容易理解的部分”,还尚未引起哲学界足够的关注,其缘由是值得深思的,这一现状也需要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对于资源工程,以往人们关注的是将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归之为工程技术或经济问题。事实上,它不仅关涉工程技术和经济问题,更是社会问题和哲学问题,它应成为工程哲学研究的重要对象。资源工程活动中存在许多哲学层面的问题。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和资源工程活动规模的大型化,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资源工程对自然赋存的改造不仅仅是单一的工程技术问题,还涉及到“自然-工程(或人)-社会”的本质联系,涉及对三者之间互动关系的认识问题。

资源工程活动中蕴含着关于资源工程的本质论、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论等内容,这使资源工程哲学研究成为可能。资源工程活动中关于本质论研究的主要内容是“自然(资源)-人(或工程)-社会”的本质联系。例如,对资源稀缺性与需求激增性矛盾的本质认识,普遍地将资源的稀缺性视作“相对的”,即相对于社会需求的激增而出现的。事实上,自然资源的稀缺是绝对的,不仅体现在时间上因自然演化促使资源的变化,人类总会在某个时限内将之消耗殆尽(不可再生资源尤其可预见这种时限的绝对性);而且体现在空间上矿产资源贮藏量的绝对性(如“矿竭城衰”的铁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对自然资源稀缺绝对性的认识,促使我们反思长期以来的发展模式,必须在工程开发方面有“非线性”思维,寻求新的矿藏、提高资源采收与利用率、寻求“替代”资源等是基本途径,但从长远来看,及早依靠科技研究推进资源“替代”才是可持续的。此外,资源工程活动主体企业的本质问题,矿业定位的本质问题都值得探讨,这对矿业和资源开发型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创新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从一般层面研究自然资源(如矿藏)客观性问题,资源工程知识的生成、发展与传播问题,资源工程开发利用的一般方法论问题(如客观性方法、联系性、发展性等),资源工程的自然价值与社会价值问题等,应当成为资源工程哲学研究的重要领域。资源工程需要工程哲学和工程哲学的智慧。同时,对资源工程的研究也必将影响和丰富工程哲学的具体内容。“工程哲学虽不创造具体的资源开发利用理论和技术,但在二者的密切联系和相互作用下,会对资源开发利用工程、工程科技、工程师、乃至工程哲学学科,形成一种无形的但有足够深度的渗透性的相互滋养。这种相互的滋养会让资源开发利用更有效、更生态,让工程哲学更丰富、更鲜活!”

三、“四矿”问题是资源工程哲学的重要领域

“四矿”问题不仅是一个关乎经济和社会的问题,还是一个工程哲学问题。它反映或蕴含着与工程观、价值观、本体论等相关的理论问题和认识内涵。现实的、错综复杂的“四矿”问题的解决,需要从工程哲学层面,对“四矿”发展中的各方面关系和联系进行本质追问,以寻求有关规律,寻求解决“四矿”问题的理论方法指导和启示。矿业、矿山、矿工、矿城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社会系统,资源工程活动是“四矿”之间联系与作用的纽带。解决“四矿”问题的关键在于“四矿”关系的相互协调和统筹发展。因为,“‘四矿‘是以矿业为内涵,以矿城为舞台,以矿山为基础,以矿工为最活跃因素的、相互紧密联系的一个系统。”“四矿”问题的实质是“四矿”系统的协调与统筹。从资源工程的特点来看,矿业是因矿产的发现以及资源工程的开发而创生的产业部类,是一类“无上游”的基础性产业,这是由资源的自然属性决定的。以往人们对矿业作为基础性产业的认识,往往是从矿业为其下游产业提供能源和原材料等经济社会功能层面来理解的。W•配第、A•费希尔、C•克拉克等人依据经济史提出的三次产业划分,确实反映了产业发展的基本过程。这也是当前我国将之作为国民经济统计方法的理论依据。但“要将其作为调整产业结构的理论就要慎重对待了”。产业究竟是如何创生和发展的,对这一问题的回答,进而对产业的划分,离不开研究技术与经济的相互作用关系。“离开了技术与经济的关系,无法对此作出回答”。有人认为,基于技术与经济关系的产业划分,矿业应属于基础产业,隶属于第一产业的B部类,而不是如当前国民经济产业划分中将之归为第二产业,同制造业并列。实际上,矿业与制造业之间更多的是纵向产业“链”的关系,而不是并列关系。这种关于矿业基础性产业地位的新认识,可以为我国矿业结构调整、机制体制创新、相关政策环境建设等方面提供认识论依据。矿业“无上游”的基础性地位,使得矿业的发展成为一个“单向度”的历史过程。矿业的发展受到矿储量、资源工程开发速度、规模与程度等因素的限制与制约,从这种意义上来说,矿业的可持续发展是相对的,是受限的。根据国际上矿业发展经验,增加资源勘探,寻求新的矿产资源,是延长矿业“生命周期”的一种途径。另一种途径是,在现有资源工程开发中,依靠技术、管理以及体制机制创新,提高资源采收率和利用率。

工矿自动化论文范文第2篇

按照矿党政《关于科队级管理干部年度考核的通知》文件要求,现将自己一年来学习、思想、工作、岗位履职和廉洁自律情况汇报如下,请与会的各位领导评议。

20__年度,本人担任矿党委工作部部长、机关第一党支部书记职务。一年来在矿党政的正确领导下,在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在本部室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自己紧紧围绕全矿安全生产、经营管理的中心工作,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尽心做好本职工作,较好地完成了矿党政和上级部门分配和安排的各项工作任务。

一、学习方面:

自己始终按照一名政工人员的要求,注重加强自身政治理论学习和业务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一年来,按照矿上的学习安排,在组织好本部门职工、支部党员学习的同时,自己系统的学习了十七大报告、新《》等党建党务知识,学习了集团公司管理效益年、企业文化建设年相关的知识,学习了矿内的各类管理制度、文件、会议精神等。通过学习,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坚定了自己的理想信念,增强了干好本职工作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使自己在思想上、行动上和矿党政保持了高度一致,做到了识大体、顾大局,讲团结。

二、工作方面:

1、党建工作。围绕集团公司“六好”支部创建活动,对全矿七个党支部阵地建设进行了统一规划、设计、布置,夯实了党建工作基础,为创建活动的开展创造了条件。按照党员发展规划,举办了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培训入党积极分子35人,发展党员20人。举办了支部书记理论及业务培训班,筹备召开了“七一”创先争优表彰会。

2、宣传思想政治工作。围绕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工作中心,广泛开展形势任务和矿情教育,积极落实包队制度,组织党群部门工作人员下基层传达了矿党政的工作思路、决策、部署及要求,学习矿内各项管理制度,引导干部职工正确认识了矿情,统一了思想,凝聚了力量;强化了全矿政治理论学习,完善了中心组、党员、职工政治理论学习制度,印发学习计划12期,组织检查10次,做到了全矿理论学习有计划、有安排、有监督、有考核。加强了宣传工作,一年来共自办《工作动态》40期,播送广播稿件102篇,对外投稿127篇,更换宣传栏7期。

3、精神文明建设。制定了我矿创建全国文明煤矿实施方案,组织开展了精神文明“十创建”活动,年内有5个创建主体通过了集团公司验收授牌。

4、积极推进了我矿企业文化建设。制定了我矿企业文化建设活动实施方案,编写印发了《--煤矿员工素质提升工程系列丛书》、《准军事化管理实施细则》、《“手指口述”操作法》,加强了行为文化建设。在开展安全“六法”教育的同时,结合矿情提炼整理了安全理念及格言,制作悬挂了井下安全警示标志、安全警语牌板、安全警语灯箱,编印了《安全漫画手册》,全矿安全文化氛围正在形成。

三、廉洁自律方面:一年来,自己能够自觉遵守《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的规定,严格执行集团公司及矿有关廉洁自律的要求,始终能以“两个务必”来衡量自己,以一个共产党员的言行标准要求自己。在工作生活中,能摆正位置,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廉洁奉公,坚持“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干事”的原则,做到了自重、自省、自警、自励。

四、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是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欠佳,学习不够系统、深入,工作能力不强,尤其是写作能力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是由于平

时忙于应付桌面事务,对职工思想动态掌握不够及时,深入基层开展职工思想教育不够,;

三是工作按部就班,缺乏创新。主要表现在对安全教育的方式方法单一,对我矿企业文化建设的思路不够新颖;

四是工作主动性差,超前意识不够,工作中等、靠、拖的思想比较严重。

以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我将在今后的工作中积极加以改进。

工矿自动化论文范文第3篇

一、将“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融入职工思政工作中

(一)加强理论学习,提升思政理论指导实践的有效性

对于油田矿区一线职工而言,理论学习和教育一刻也不能松懈。首先,矿区党支部要站在理论前沿,组织全体职工学习党中央和?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深入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贯彻新发展理念,扎实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向纵深推进。矿区支部和职工党员要带好头、起好步,带领和引导职工通过理论说教、观看视频案例、下载理论学习资料等多种渠道和形式,把“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贯穿于职工思想工作全过程,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在油田矿区常态化、制度化开展。要鼓励一线党员职工重温党章党规,做到学思践悟、知行合一、学以致用,使“两学一做”的理论精华和内在精髓渗透到每位职工的血液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把学习教育的成果转化为促进企业创新运营方式、为企业提质增效的行动中。

另一方面,矿区党支部要明确学习目标,号召全体职工党员重温入党誓词,自觉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结合企业生产经营实际,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知识,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视角解决企业发展中遇到的种种问题,以此作为对“两学一做”学习的有效补充。每周定期召开“两学一做”学习经验座谈会,会上要给每位职工总结发言的机会,矿区党支部和思政工作负责人要认真倾听一线职工的思想疑惑,善于将心比心,汇聚全员的思想智慧,不断攻克一线职工的思想顽疾,使之排除各类杂念或诱惑,开创“戮力同心为生产、顽强奋进创一流”的生动局面。

(二)深入结合油田矿区的实际,选好主题教育活动

创造性地开展“两学一做”主题教育活动是深化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要设立“主题教育日”,把职工的思想观念有无转变、学习目标能否按期完成、工作思路是否清晰明朗、教育职责落实与否、职工团队的素养有无显著提高等作为衡量“两学一做”学习成效的指标。要将“两学一做”主题教育精神落实到企业日常生产实践中,激励广大一线职工解放思想、寻找差距、对标先进,牢记长庆油田的创业传统,不忘从业初心,在新常态下再度铸就新的宏伟业绩。

在“两学一做”主题教育活动中,要注重理论宣传方面的创新。借助媒体宣传、分层培训等诸多方式,让“两学一做”教育理念渗透油田矿区主战场、社区等各领域,并在广大职工中牢固树立“我与矿区同发展”的共识。要着眼于矿区职工的思想工作现状,做到学用结合、以学促用、学用相长、知行合一;着眼于矿区各项目标任务的客观特征,明确“两学一做”主题教育的职责,使之富有成效地进行下去。

二、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载体

(一)以“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净化职工的思想灵魂

早在2009年,同志在庆祝大庆油田发现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就明确指出,大庆油田的顺利发现和开发建设,铸造了以“爱国、创业、务实、奉献”为核心内涵的“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培养了以王进喜等一线石油工人为主要代表的模范人物。“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也铸就了坚不可摧的民族精神。立足于新常态,长庆油田矿区全面深化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对标先进典型,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新的宏大工程,突出主旋律,增进思想认同,进而为一线石油工人创设风清气正、健康向上的舆情环境。鉴于此,油田矿区首先要兴起学习“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的新高潮,将新媒体宣传和公益广告播出统筹结合,凝聚矿区全体职工共识,在长庆油田矿区内部深入开展以弘扬“铁人精神”为主题的思想教育活动。其次,要丰富思想教育的载体和形式,矿区党支部和思政负责人要利用节假日组织全体职工参观长庆油田陈列馆、石油科技馆,结合“铁人精神”和本油田劳模的先进事迹,通过举行“铁人精神”、“石油精神”演讲会的形式,切实让“铁人”形象根植于职工灵魂,为其干事创业、接续拼搏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撑。再次,要开通微博官方公众号、微信订阅号,建立微信交流群,借助新媒体的便捷平台,持续宣传油田矿区的最新路线、政策、方针,让广大职工通过关注微信公众号,实现线上互动,并能成功传播最新思政工作的理论动态。

(二)以特色文化凝神聚力

油田矿区要做好特色文化这一品牌,用企业文化凝聚职工,增强职工对矿区工作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长庆油田矿区要进一步宣扬党的优良传统,发扬“不怕疲劳、顽强作战、敢啃硬骨头”的企业精神,不断丰富矿区文教示范体系,建立油田两级展览馆,充实后勤保障服务理念的内涵,弘扬安全生产在基层的理念,并以家园社区文化为落脚点,切实把矿区各项文化融入运营全过程,彰显全体职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优良作风以及敢想敢干、不怕艰难的高度责任感。

三、推行人文关怀,把温暖送到职工心中

油田矿区的一线职工始终在平凡的岗位上从事着日常工作,矿区的生产经营和谐有赖于矿区每位矿工的同心协力。思想政治工作的魅力在于以先进的理念鼓舞人、科学的理论塑造人、生动的案例激励人、温暖的关怀感化人。矿区的思政工作要一张蓝图干到底,就离不开全体职工的通力协作和支持配合。鉴于此,矿区要坚持思政工作到支部的鲜明导向,牢固坚持人文关怀理念,为一线职工送温暖、送关怀。密切关注职工的思想成长动态,针对精神负担较重的职工,要推行一对一的思想帮扶。针对奋战在生产条件艰辛、偏远区域的职工,更要搭建“有困难找书记”的对话平台,使其充分体会来自矿区大家庭的人文关怀,进而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形成心理关怀的长效激励机制。

四、结语

工矿自动化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煤矿机电,安全管理,思考

 

1. 引言

随着煤炭行业科技能力的提高,其中最重要的一方面就是机电方面的发展,大型现代化矿井的建成,综采工作面的普遍应用,综掘巷道也在大型矿井中大量使用,设备选型的现代化、矿井监控系统的数字化,综合自动化在现代化矿井中普遍采用,这些大量的使用现代化技术,最先进的机电技术已应用于煤矿生产中,要求矿井机电管理工作者必须拥有正确的理论思想、强有力的组织保证、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创新的管理方法和明确的管理目标。如何提高机电安全管理,保证机电设备安全生产,是目前现代化矿井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淮南矿业集团是当前我国煤炭企业发展较快的企业之一,机电设备的现代化程度代表了当今中国现代化煤矿的水平,保持着快速发展的势头,集团公司一直坚持执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在机电管理方面,以安全生产工作为前提,以质量标准化为组成,在工作中抓好干部的管理行为,职工的操作行为,实行“手指口述”确认工作程序,以设备开机率为目标,全面抓好机电管理工作。

2. 以人为本不断提高职工素质和职业技能

2.1、以人为本,干工作必须先做好人的工作,煤矿员工是由一群素质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的人组成,我国煤矿事故频发,在很大程度上是源于总体水平较低的从业人员素质,随着矿井机械化的普及,对于人员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要实现现代化矿井的安全迅速发展,更切实的途径是加强广大煤矿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技能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总体素质,是实现现代化矿井的关键。

2.2 、要提高员工素质,首先要有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在安全管理方面,要责任明确,不断提高各级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管理水平,对所有煤矿从业人员,根据不同层次,全面组织安全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教育,特殊工种进行专业资格培训,新工人进矿必须专门进行岗前培训,培训工种要密切联系生产实际,注重实效,在培训工作中不仅要注意安全法规和管理知识的掌握,还要注意安全管理者的超前意识、协调能力、沟通能力、事故的超前预测和事故的处理能力的培训,从根本上解决各层人员的整体安全管理水平,增强安全防范意识。。

3.煤矿要建立多方面人才队伍。

3.1、随着煤炭科技的发展,老矿不断的进行技术改造,新矿井装备了现代化的机械设备,科技含量大幅提高,机械化、综合自动化程度大幅提高,这就需要一支综合素质高、专业能力强的技术队伍去保障装备的正常运转,因此要提高技术保障能力、高度重视煤矿机电管理,积极开辟煤矿综合信息化、自动化、数字化科学研究,鼓励员工参与“小改小革”技术创新,不断提高安全技术保障能力,煤矿大都采取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和不断为才人充电培训的措施,积极建立多方面人才队伍。

3.2、煤矿是一个综合程度很高的生产企业,需要建立全方位、多元化的人才队伍,需要有综合自动化通讯网络,以及机电运输、水文地质、一通三防、采掘、开拓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只有这些人才共同团结、互相配合,才能发挥企业的整体作用,才能使企业在安全生产和社会效能上发挥更大的优势。淮南矿业集团最近几年提出以一通三防为龙头、发挥水文地质尖兵作用的管理理念,在机电运输方面配备配强专业化人才队伍。提出了使用国内一流、国际领先设备、宁养设备不养人的理念,使煤矿安全管理上了较大的台阶。

4.建立煤矿现代化管理的组织机构

4.1、随着煤矿现代化的发展,建立与矿井相适应的现代化管理组织机构很重要,由于装备技术现代化、设备大型化、监控系统数字化和矿井机电管理的复杂化多变专业性大大增加,组织机构必须体现专业化管理和专家型结构,组织机构的建立必须有一系列的职能性建立和专业化的训练,实现组织机构与矿井的协调发展与矿井生产系统、管理系统及运行程序全面衔接。

4.2、组织机构的合理建立,对于煤矿安全生产非常重要,煤矿是一个高危产业,要建立一个组织严密、行动快捷的组织结构,要根据煤矿自身特点设置合理的组织机构,要保障煤矿安全生产。要体现煤矿安全生产方针。。要在企业发展上、安全生产上、职工提高职工素质上多考虑多思考。。

目前,所有现代化大中型矿井,无一例外地都装备了较先进的设备,这些设备正常运行无疑需要有一个组织严密的组织机构来保证。所以合理机电运输系统机构,在整个煤矿机构中尤为重要。

5. 抓好现场管理,保障现代化设备可靠运行

现场管理是搞好机电安全生产管理最重要的一环,设备能否正常的发挥作用;能否保障矿井正常运行,重要抓好现场管理,重点做好如下工作:

(1)各级、各部门、各单位,特别是煤矿企业一定要加强领导,站在讲政治的高度,坚定不移地把安全放在高于一切、重于一切、先于一切的位置,正确处理安全与生产、安全与效益、安全与发展的关系,加大矿山机电设备的投入,确保矿用机电设备技术的先进性与质量的可靠性对已发现的重大隐患要彻底整改,切实消除隐患,要建立完善的隐患排查治理长效机制,从根本上扭转煤矿机电设备管理的被动局面

(2)各级管理部门与煤矿企业要进一步规范机电设备购置、安装、验收管理工作,强化机电设备安装、改造工程的设计、选型、设备购置、施工和验收等环节的管理和监督,强化业务保安部门的管理职能,防止机电设备隐患的发生

(3)矿井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设备管理制度、防爆设备入井检验制度、设备包机制度、设备定期检查制度、各种安全装置定期试验制度和停电检修挂牌制度,建立设备、电缆、小型电器的台账管理,妥善保管大型设备的技术性能档案

(4)认真贯彻执行设备使用与维修相接合的原则,设备准使用,准管理,谁维护,负责安全直接责任并实行专责制,主要设备实行包机制,做到定人、定机、凭上岗证操作,严格执行岗位责仟制和设备操作规程,对多班制生产的设备,操作工人必须执行设备交接班制度,大型设备均有运行记录。

(5)加强机电用工制度管理及安全业务培训工作。煤矿机电工作技术性很强,要由思想端正、技术全面的技术人员来担任,在提高煤矿机电人员工资待遇水平的同时,进一步加强煤矿机电队伍的建设要重视《煤矿安全规程》、《煤矿机电设备完好标准》的学习,对新技术、新设备要进行强化培训,以全面提高机电工作人员的安全业务素质为目的,为搞好安全生产打下坚实的基础。

(6)通过加强矿井质量标准化管理,推动矿井机电设备管理水平提高矿井质量标准化是煤矿安全的基础,实践证明,矿井质量标准化工作的投入,能得到十几倍甚至几十倍的效益产出,有力地促进了安全生产。要把这项工作当作一项经常化的工作来抓,由此推动矿井机电设备管理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叶铁丽,林金钟.煤矿机电设备维修管理模式初探[J].中国煤炭,2000,(09).

[2]曹志勇.论煤矿机电设备的维护与维修[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09,(05).

工矿自动化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事故 致因 煤炭企业 安全文化

中图分类号:TD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4(c)-0069-02

随着国家建设对煤炭需求量的大幅度提高和煤炭生产规模的扩大,煤矿事故仍时有发生。2000年-2010年,煤炭产量由9.89亿t增加到32.4亿t,百万吨死亡率由5.71%减小到0.749%,尽管百万吨死亡率已经大幅度降低,但是这个数字仍远远高于发达国家。

国内外对企业安全文化的研究很多,但是对煤炭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研究不太成熟,澳大利亚的Glennon[1]应用Zohar的方法进行了安全氛围的问卷调查,并推广到各个工业领域;美国的Brown和Holmes[2]同样采用Zohar的方法进行了问卷,应用到食品加工、化工、钢铁和纺织等行业;Cooper[3]提出了相互作用的安全文化模型,该模型涉及行为、心理和环境三方面因素,构成三角关系,其动态特性可以满足不断变化的人员组织系统的要求,鼓励多层次分析;任志宏[4]针对当前煤炭企业建立安全文化体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提出以科学发展为统领,丁士杰[5]运用安全文化相关理论,从物质安全文化、规范安全文化、行为安全文化、制度安全文化等四个方面,对沛城矿的三位一体化模式进行了分析论述,结果表明,沛城矿实现了本质安全化。该文就煤矿事故致因,研究煤炭企业安全文化的作用机制。

1 煤炭企业事故原因分析

我国煤矿事故在工矿企业生产事故中最为严重。2010年,全国发生煤矿事故1403起,死亡2433人,百万吨死亡率下降到0.749,远高于美国的0.04,俄罗斯的0.34,约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5倍,形势依然相当严峻。

煤矿事故致因理论是阐述煤矿事故诱发机理的理论,也被称为煤炭事故模式。这种理论能够通过事故模式分析使矿工更深入地认识和剖析事故原因,认识事故的本质,且有利于进行事故调查分析、事故预防以及事故责任者的处理,为煤炭工业事故的预防及控制提供了理论指导,减少煤矿事故的发生,从而保障矿工人身安全。造成煤矿事故的主要有5大类,12小类,表面上都是物因,其实并非如此。从宏观角度来说,造成煤矿事故频发的主要有主客观两方面。

1.1 客观原因

造成煤矿事故频发的客观原因主要有三方面:(1)煤炭需求增加刺激了煤矿超能力生。(2)地方中小煤矿违规开采造成煤矿事故频发。(3)煤矿安全投入欠账严重。由于历史和政策的原因,煤炭企业安全投入赊欠太多,仅国有重点煤矿就有约1/3的存在不同程度的采掘失调和技术水平接续紧张等问题。

1.2 主观原因

造成煤矿事故居高不下的主管原因也主要有三方面:(1)矿主追求高额利润忽视了生产安全。(2)煤矿从业人员综合素质低,安全培训不到位。矿工专业素质低,再加上一些乡镇中小煤矿为了节约费用,没有及时和定期对员工进行专业和安全培训,造成违规操作而出现事故。(3)煤炭企业管理落后。

2 煤炭企业安全文化的作用机制

2.1 煤炭企业安全文化的作用及功能

煤炭企业安全文化是预防事故发生的一种“软”对策,其目的主要是提高企业员工的安全素质,营造一种和谐的人机环境关系和良好的安全氛围,在人的态度、观念、意识和行为等方面形成无形到有形的影响,控制员工的安全行为,以期实现减小人为事故的效果。安全文化是预防事故的一个强有力的管理工具。

在生产过程中,影响安全的因素很多,但是归根结底是人的安全素质、安全意识、态度等。尤其对从业人员自身素质比较低的煤炭企业来说,安全文化的建设对提高职工的安全素质显得尤为重要。简单地讲安全文化具有以下功能:

凝聚性:煤炭企业的安全文化能使全体矿工在安全的价值、行为目标和准则方面保持高度一致,形成心理认同的整体力量,自觉地调整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准则,以期符合安全生产的客观要求。

导向性:不同的矿工,其安全的价值观念、安全意识以及所表现的安全行为都不同,这会给煤炭企业的安全生产造成不利的影响。而安全文化对全体员工提出了统一而规范的要求,对矿工有很强的号召力,能够指引员工的安全意识和行为符合规范的要求,规范行事。

规范性:安全文化使矿工认同安全价值观、目标、以及行为准则,实现自我规范。

激励性:煤炭企业特有的安全文化倡导的安全价值观和行为准则,都来来自于矿工的实践经验总结,并指导矿工的行为。在这样的氛围中,每个矿工都以这个尺度衡量自己的工作方法、实际操作,以及在团队中的作用,从而促进矿工及时调整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发挥最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辐射性:煤炭企业处在社会这个大家庭中,长期以来,由于中小煤矿无节制的掠夺式野蛮开采,引发大量的煤炭事故,给社会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良好的煤炭企业文化不仅可以影响本煤炭企业,而且能引起社会对安全生产的高度重视,影响社会大文化。良好的煤炭企业安全文化重视企业与社会间的和谐发展,促进两者得共同繁荣发展,主动承担起应负的社会责任,同时,还可以对本企业员工进行良好的教育和培养,而影响整个社会,所以良好的煤炭企业安全文化可以辐射到社会,对社会这个大环境产生影响。

煤炭企业安全文化的这五种功能对煤炭安全生产显得越来越重要,成为煤炭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这在煤炭生产过程中已得到了很好的证明,早期的煤炭生产主要靠技术手段,而现在在技术手段成熟的条件下,对于进一步提高系统的安全性,安全管理力量占主导地位,必须强化安全管理;在这些基础之上,安全文化的力量成为对人类的安全决策起推动性的主要因素。因此,安全文化的“执行力”非常重要,成为影响本企业以及社会安全生产的决定性要素之一。

2.2 煤炭企业安全文化的作用机制

安全的核心价值观是煤炭企业安全文化的核心层,煤矿的安全制度和安全习惯对应着煤炭企业的制度文化,矿工的行为对应着煤炭企业的行为文化,矿工通过进行煤炭生产活动,自己的安全意识、思维和行为在潜移默化地发生着改变。单一得技术和设备并不可能完全避免事故的发生[7],矿工的安全意识和行为态度直接影响着其操作的安全性。煤矿的安全措施最终还归结到矿工的行为上,不健全的煤炭企业安全文化潜在地威胁着煤炭的安全生产,而良好的企业安全文化可以将矿工的行为控制在煤矿期望的范围内,从而保证了煤炭的安全生产。

煤矿的核心价值观影响着煤矿的制度和矿工的行为习惯,若多少矿工公认某行为是安全的,则这种行为会被多次实施,慢慢地就变成了习惯。不安全的行为很可能成为事故隐患。因此,核心价值观在煤矿安全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煤矿的安全文化氛围影响着矿工的行为方式和习惯,最终影响煤炭的安全生产和效益。矿工的行为对煤炭安全生产的每一项工作都有影响,最终影响到煤炭生产的效益。

煤炭企业的安全文化需要一定的安全文化载体才能体现出来,是煤矿的表层现象,不同于安全文化,如煤矿集团的图书馆、企业内部刊物、文化娱乐服务中心,文艺晚会等等。

煤炭企业安全文化的作用机制原由,描绘了煤炭企业安全文化预防事故的方法,由此可知,煤炭企业安全文化的精神层直接关系着“人因”的两个方面和“物因”,因为人的意识决定其行为,因此,煤矿安全文化的精神层面相当重要,对指导矿工的行为,以及改善安全环境都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可以针对矿工的失误,更具指导意义。如果一名矿工的安全价值观和意识都很强,他就会积极学习安全知识,主动减少工作失误,更不会冒险;煤矿的安全制度主要是约束矿工不安全行为的一种企业文化,发扬安全行为,纠正不安全行为。煤炭企业安全文化的各层准确而具有针对性地对应着事故的各致因因素,以煤矿的安全文化纠正不安全行为,减少矿工的不安全行为。

3 煤炭企业安全文化对煤炭安全生产的影响

据煤矿事故致因理论分析可知,事故是人、技术手段设备以及企业交互作用的结果。只有管理失误、技术(设备)失效以及违章等多种因素在时间和空间相重合时,才能共同导致事故的发生,但是最终的原因追溯到安全管理,而安全文化又是安全管理的根本。

对矿工不安全行为纠正的实例分析,由图可知,事故发生频率随着不安全行为纠正实施时间的加长而周期性地下降;且对矿工不安全行为纠正的实施起初,0~8月,事故率明显急剧下降了;短期安全局面的好转过后,有出现了事故发生率的高峰,这可能是矿工在安全局面出现好转后思想警惕性的放松,事故率高峰后又出现了其发生率的急剧下降,之后,在长达40个月的时间里,安全局面都相当可观,在对矿工不安全行为纠正实施的50个月时,事故率降到了最低;随着安全局面较长时间的延续,矿工和煤矿管理者在可观局面的背后而出现了思想疏忽和骄傲的情绪,在随后的约40个月内,又出现了一个周期性的事故高峰率。除了精神层面的文化之外,煤矿安全物质文化也借助安全设施、防护设备以及安全工程技术手段等营造良好的安全工作氛围,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消除事故中的“物因”隐患。

由煤炭企业安全文化的作用机制可知,事故的各个致因因素与煤炭企业安全文化的各组成层准确地相对应,煤矿安全文化可以对矿工的不安全行为进行纠正,因此,煤矿安全文化是煤矿预防事故发生的强有力工具。

4 结语

(1)煤炭企业良好的安全文化可以提高矿工的安全素质,营造和谐的人机工作环境,为煤炭的安全生产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2)煤炭企业通过建立良好的安全文化,可以准确地进行煤矿事故致因分析,有针对性地进行矿工的安全教育和培训,避免人造成事故。

(3)目前,仍有部分煤矿没有重视企业安全文化的建设,再加上煤炭从业人员的素质较低,对煤炭的安全生产造成较大的威胁,因此,必须加大煤炭企业主体安全文化的建设。

参考文献

[1] 任志宏.以人为本构建煤炭企业安全文化体系[J].山西能源与节能,2010,8(4):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