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美丽乡村建设论文

美丽乡村建设论文

美丽乡村建设论文

美丽乡村建设论文范文第1篇

Abstract: Qujing City is the second big city in Yunna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beautiful countryside, Qojing also actively carries out the beautiful rural construction activities, and achieves a series of achievements. At the same time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such as the "hollow villa village", lack of economic industries. From the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perspective, this paper uses urban planning theories and methods to solve this problem to make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can achie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关键词: 美丽乡村建设;城乡规划;曲靖市

Key words: construction of the beautiful countryside;urban and city planning;Qujing City

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04-0049-02

0 引言

美丽乡村是由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会议指出它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美丽乡村”是一个综合的、全面的概念。它不仅强调乡村外部环境美,更重视农村社会的内在美[1]。而现阶段的美丽乡村建设,却更多的注重于物质形态的建设,导致很多问题的出现。“田园城市”、广亩城市、生态城市等城市建设理论,虽然在中国的国情下我们不能认同所有的部分,但是其中一些想法和理念我们可以参考借鉴,或许对我们建设美丽乡村会有启示和帮助。

1 城市建设理论与美丽乡村建设

田园城市认为“可以把城市和乡村当做两块磁铁[2]”。这一理论在文中被定义为田园城市,也可以理解为“美丽乡村”的雏形。“田园城市”理论对于用地规模和人口的控制,也提示我们在村庄规划建设的过程中,首先应该考虑居住用地和生产用地的比例,规划合理的土地规模和人口数量,避免村庄发展过密或者过于分散。

广亩城市理论反对现代城市的集中式发展,认为每个家庭的周围都应该保留生产的土地,这正适用于美丽乡村的建设。在美丽乡村的建设中,我们往往忽略“农民”这一族群对于生产用地的需求。狭义的生态城市强调的是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而美丽乡村的规划建设过程中,也不仅仅是解决绿化率达到多少,有没有垃圾收集点等问题,而是要抛开单纯的追求村庄的形象工程建设,追求内在的持续发展。这正与生态城市建设的内涵与标准一致。

2 曲靖市美丽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尽管曲靖市的美丽乡村建设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是仍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本文仅仅从村庄建设、规划和住宅设计三个方面加以分析。以期能够凸显问题,抓住重点,使得问题早日得到解决。

2.1 村庄建设忽略科学规划的环节

在美丽乡村规划建设过程中,我们发现规划部门缺少策划,有些是图纸的照搬照用。在建设活动中,我们缺少的是制定科学规划的工作,缺少合理的工作计划,不能一味求快,一心求成(见图1)。

村庄建设缺少产业规划,导致许多农村的住宅建筑非常豪华,但是却成为“空心别墅”。家庭的主要劳动力必须进城或者外出务工才能养得起家庭。在调研中我们看到曲靖郊区的的某个新农村,统一建成两层半的小洋楼,但是内部却是毛坯房,一家人舍不得用电照明,更舍不得用电器或者天然气煮饭,在别墅内部烧柴。

2.2 住宅建筑设计不合理

现阶段的民居设计功能存在诸多不合理,多数的设计缺少储藏间,或者储藏间位于二楼,不方便使用;缺少适老设计,也没有针对老年人的辅助设计。没有院子,或者院子面积过小,导致农民使用不方便。另外,设计中没有考虑村庄本身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传统、经济产业特点等重要因素,导致设计风格过于单一。而一些图纸没有经过科学有效的设计,仅仅由外出务工的建筑工人完成。导致整个村庄的设计风格过于一致。

3 解决的对策及措施

3.1 统筹城乡一体化建设

编制美丽乡村规划,要坚持“绿色、人文、智慧、集约”的规划理念,要综合考虑农村山水肌理、发展现状、人文历史和旅游开发等因素,结合城乡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基础设施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4]。借鉴田园城市理论,让城市和乡村相互吸引,互相补充完善,最终消除城市和乡村的二元格局,达到和谐永续发展。

3.2 盘活农村经济

美丽乡村建设,不仅仅是让农民住进新楼房,而是在生活水平和质量上有所提高。我们要充分考虑村庄原有的产业类型,以及村民的技术特长,在住宅设计时预留生产空间(见图2)。“庭院经济”也是一种高效集约的发展方式,它充分利用庭院的空间。这一想法可以和住宅建筑设计相结合,例如将住宅设计为联排型,每家的产业可以集聚,形成集约型的产业经济。

曲靖市沿江乡大龙村2002年以前,农民的人均收入只有3306元。自2002年村委会开始发展花卉产业,全村花卉大棚共40亩,经过短短五个月的培育,每亩花卉收入达到6000元。2012年,大龙村共建立花卉大棚715亩。2013年底大龙村种植业的总收入达4768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10861元。而2014年底大龙村开始引进企业和花卉公司,并且发展水产养殖业,总收入达5340万元,农民人均11431元。村庄的发展和产业发展紧密联系,正是因为大龙村的农民认识到村庄自然资源和地理区位优势,制定出适合村庄发展的道路,大龙村才能够为曲靖市甚至云南省内提供新鲜花卉,成为崭新面貌的新农村。

3.3 住宅设计充分考虑农民要求

经过对曲靖市几个县区村庄的调研,在住宅设计方面,我们得到以下结论:首先针对不同产业类型的村庄,要考虑农民的生产空间。以第二、三产业为主的村庄可以不设计庭院,但以第一产业为主的村庄一定要留有前院或者后院。其次客厅和卧室的面积可以适当扩大,卧室间数应该比正常的居住使用的更多。在建筑设计中,我们可以只提供支撑体系的设计,甚至建立起功能模块,其他空间可以由住户自由选择和设计。如图3的户型,三室两厅,集中设置一个院落,一层作为大空间,住户可以选择做客栈或者餐饮。在院子中设置直通二楼的楼梯,屋顶选择平屋顶,农民可以根据自己的选择加盖三层,也可以结合屋顶做晒台。

3.4 制订合理的美丽乡村建设标准体系

为了更好地落实和执行美丽乡村建设规划,还必须研究制订美丽乡村建设标准体系。通过标准体系的配套实施,确保美丽乡村建设的质量和效益得到保障。目前浙江省首先出台了《美丽乡村建设规范》,这一规范突出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特征,共设置了36个量化指标。而国内的黄磊等人也从五个方面、选出30个定性指标、5个量化指标来反映美丽乡村的评价指标[5]。目前的文献和资料中缺乏对于“美丽乡村”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我们应该制定更加完备的、合理的、可操作的、甚至量化的评价指标体系。

4 小结

曲靖市是以第一、二产业为主的城市,在云南省具有很强的代表性。结合曲靖地区的地理、经济、人文等因素,制定出适合曲靖发展的村庄建设模式,对美丽乡村的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卫星.美丽乡村建设:现状与对策[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

[2]埃比尼泽・霍华德.明日的田园城市[M].商务印书馆,2000.

[3]于静.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现状及规划对策[J].山西建筑,2012.

美丽乡村建设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美丽乡村”建设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深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工程、新载体,是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践的又一重大新。但当前美丽乡村建设的公众参与机制仍然存在制度体系不完善、公众参与意识较弱、政府体制管理僵化等问题。需要进一步采取措施,包括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公众参与意识和素质、转变政府管理理念等等,从多个方面来完善美丽乡村建设的公众参与机制。

关键词:美丽乡村建设;公众参与;机制;对策

党的十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美丽中国”的全新概念。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国梦”,美丽乡村建设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第一次提出了建设“美丽乡村”的目标。建设美丽乡村,不得不依靠公众的参与,只有找出当前美丽乡村建设中公众参与机制存在的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充分发挥公众参与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作用,才能更好实现“美丽乡村”、“美丽中国”的目标。

一、美丽乡村建设中公众参与的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

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一方面公众参与能贡献集体智慧的力量,通过集体讨论、投票等方式,做出具有科学性的决策。另一方面,公众的参与起到了监督政府行为的作用,利于维护公众利益。同时,公众参与还推动了政府职能的转变,更好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二)有利于发挥农民主体作用

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农民是主体,通过公众参与机制,能够使农民意识到自己不仅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利益享有者,更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创造者,从而更加自觉参与到美丽乡村建设的每一个过程中。

(三)有利于推动美丽乡村建设

多中心治理理论认为传统的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决策单中心供给方式在日益增大的需求面前缺乏回应性和效率,该理论具有决策多元化、权力多中心化、管理市场化等特征。在公众参与机制中,政府、农民、社会组织处于一个多中心模式下,在利益博弈中,达到均衡,从而更好的推动美丽乡村建设。

二、美丽乡村建设中公众参与机制的缺陷与不足

虽然近些年来,公众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情况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制度体系不完善、法律法规欠缺

公众参与需要得到法律的保障,相关各方才有相应的权利和义务来进行开展。目前,虽然我国乡村建设方面的法律体系基本完善,但就公众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法律机制而言,还存在着缺乏系统性、可操作性不强等问题,缺少具体的规定和实施程序,公众往往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参与、到哪里参与、如何参与等,具有较大的盲目性。

(二)公众参与意识较弱、参与能力不足

农民是中国美丽乡村的建设主体、受益主体和价值主体。而当前,农民对于美丽乡村建设的参与程度远远不够,主体意识淡薄。同时,由于农民群体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主要集中于小学、初中文化水平,缺少相关法律知识和专业文化素质,导致在公共事务中的参与的能力不强,难以拥有话语权。

(三)政府主导乡村建设、体制管理僵化

目前中国的乡村建设依旧实行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导型建设机制。广大农民的参与活动实际上是一种“被参与”,对美丽乡村的建设也只是一种 “被建设”。在这种情况下农民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易受打击,这也使得农民在乡村建设中无法发挥作用,农民的意见得不到尊重。

(四)农村NGO作用有限、缺乏规范性

农村NGO是乡村现代化和民主化的必然产物,并构成了农村公民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参与农村治理。但当前,农村 NGO 零散、弱小,管理机制不科学,运营效益不高,导致其作用发挥不到位。资金的缺乏和人才的缺乏也使得农村NGO的发展困难重重。

三、完善美丽乡村建设中公众参与机制的对策与建议

(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法律作为社会公器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不可或缺,对于公众参与而言没有法治的保障就没有深度参与。因此,针对目前公众参与美丽乡村建设法律法规的不足,一方面,要提高有关公众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法律层次,把现有的规定、条例和政策等上升为法律,增强公众参与美丽乡村建设规定的权威性。另一方面,立法应当明确规定公众参与的主体、范围,程序和方式,将公众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纳入到法治化的轨道。

(二)提高公众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意识和素质

1.全方位、多手段的传播美丽乡村

通过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实现公众参与美丽乡村建设意识的相互促进和提高。一方面,可以通过加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全方位传播,使公众尤其农民并树立乡村建设的责任感和参与意识。另一方面,要通过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媒体和图片展、宣传栏、宣传标语等形式,大力开展宣传发动工作。

2.充分发挥意见领袖的带头参与作用

我国当前的农村社会仍是一个典型的总体主义社会,资源、身份与能力等优势集中程度高,能人的示范效应强,在建设美丽乡村时,应有意识地培植能人、乡贤等关键少数,使之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带头人,引导并培育他人参与建设的意识和能力。

(三)转变政府管理理念,创新社会管理

1.将“政府主导”转变为“政府引导”

“坚持走农民为主体,社会参与,政府引导的道路。”政府要逐渐放权,由农民自己来安排自己的事情,由农民建设自己的管理委员会。十以来,在一系列讲话中阐述了严格依法行政的重要性,指出“坚决克服政府职能错位、越位、缺位现象。”因此,政府应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正确引导,使得公众参与有序进行。

2.创新管理体制

要推进乡村网格化社会管理,配备专职网格员,严格落实管理责任制,做到有问题及时发现、有需求及时服务,实现乡村社会管理人性化、精细化、信息化。同时,要充分利用互联网,了解民情,体贴民意,加强对政务论坛、政务博客、政务微博等网络参政议政渠道的管理,防止流于形式,直接发挥其平台作用。

(四)发挥社会组织作用,疏通公众参与渠道

1.加强政府对农村NGO的支持力度

农村NGO不仅是村民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途径,同时也对地方政府创新农村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政府应该通过宣传,强化社会对农村 NGO 意义的认识,明晰参与 NGO 会给村民带来实惠和利益。并通过政策和资金支持,为农村NGO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2.农村NGO改善自身管理流程

作为农村NGO的管理者和成员,要加强对农村 NGO 的宏观管理意识,把农村 NGO 的发展置于美丽乡村建设和政府转型的大背景之下,加强零散、弱小农村 NGO 实体的联合,提升其服务能力,增大其服务辐射范围,保持良好的办事效率,在公众中树立优良形象,从而获取公众的认可和支持。

四、小结

建设美丽乡村,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美丽乡村建设,需要公众的参与。曾说“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以及“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确实指明了美丽乡村建设的内在规律与工作重心,有的放矢,极具指导意义。也告诉我们公众参与对于美丽乡村、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性。虽然当前美丽乡村建设的公众参与机制还存在一些问题,它来自于公民、政府、社会组织等多方面。但随着政府信息的不断公开和透明,公民社会的不断形成,网络社会和公共空间的拓展,乡村建设体制的不断完善,我国公众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热情与实际行动定会焕然一新。

参考文献:

[1]叶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民参建设思考[J].城市划,2015,39(11).

[2]徐成.浅谈农村环境管理中的公众参与[J].辽宁农业科学,2015,9(2): 51 -53.

[3]陈宁.试论农村环境保护中公众参与现状与提升策略[J].社会工作,2012,(12): 92 -94.

[4]许远旺,卢璐.从政府主导到参与式发展:中国农村社区建设的路径选择 [J].中州学刊,2011(11):120-124.

美丽乡村建设论文范文第3篇

“美丽乡村”的概念已深入人心。在新农村建设火热和乡村游火爆的当下,很有必要思考:怎样塑造乡村的美丽?

早在半个多世纪前,著名学者梁漱溟就预见“今后数几十年能令中国人向上兴奋的新方向就是乡村建设运动”。无论是推进城镇化的如今,还是返璞归真、回归诗意而居的将来,乡村总会是大多数人向往聚居的地方,其生产生活方式、思想理念都会随着时代变迁而不断发展。因此,美丽乡村建设是自然与人、物质与文化、生产与生活、传统与现代融为一体的系统工程,不仅涉及农村环境、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问题,更涉及历史、文化、民俗、生产、生活等方方面面。

美丽乡村建设应当从各自的传统历史、人文积淀、资源禀赋、地形地貌等特色出发,通过“缮民居、强公建、美景观”,着力向宜居、宜业、宜游目标迈进。首先,有效改善农民居住条件,通过对农村旧房立面改造和建筑具有乡土气息的特色农村新居,让乡村民居成为一道风景。同时,加强基本共同服务建设,让农民无论是进入城市,还是在农村生活,都可以共享现代化成果。其次,推进美丽乡村与农民增收的互联互动,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使农村真正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最后,依据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人文底蕴及特色物产,挖掘文化底蕴,植入文化元素,寻找、发现、展示美丽乡村内在美,既美丽于“形”,又魅力于“心”。把美丽乡村打造成为没有门票的景区,通过“细节”塑造由内向外的美,让历史建筑焕彩、让民间故事复活、让龙飞凤舞显灵、让地方剧种走红、让传统美食扬名……

美丽乡村关键在于“美”得要像乡村。较之钢筋水泥,乡村的生长见诸田野,充满希望;较之人造园林,乡村的风景演绎大自然之美,天然去雕饰;较之现代知识,乡村里有乡土的箴言,世代流传……乡村更贴近生命的本真,更懂得自然的谶语。千万不要用城市的视角去美化乡村。此外,注意美的差异性。美因差异而存在,美因传承而久远。

美丽乡村是农民幸福生活的家园,还是市民休闲旅游的乐园,更是我们所有人的精神家园。中国悠久的农耕社会历史及特殊的现代化进程,使得大部分城市居民与农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农村存在天然的亲近感,农村是我们的精神守望地。通过美丽乡村建设,使田野更晴朗、空气更清新、溪水更清澈、乡情更浓郁、文化更深厚,让精心打造的美丽乡村日益成为更多人乐于前往的旅游目的地、流连忘返的心灵休憩地。

美丽乡村建设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美丽乡村;任县张庄村;问题与对策

党的十第一次提出了“美丽中国”的宏伟愿景,然而,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事实上,美丽乡村和美丽城市一起构成了美丽中国,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建设重城市,轻农村,导致城乡发展不协调,我国广大农村基础设施依然薄弱,人居环境脏乱差现象仍然突出,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建设美丽中国仍然任重道远。位于河北省中南部的邢台市,素有“太行明珠、守敬故里、魅力邢襄”之美誉,是传统农业大市,素有“棉海粮仓”之称。全市行政区划面积12486平方公里,下辖21个县,193个乡镇,5174个乡村,总人口71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10万人,占71%,耕地面积1052万亩,拥有6个部级粮食生产基地,其中富岗苹果、浆水苹果、绿岭薄皮核桃、今麦郎方便面、千喜鹤冷鲜肉、兴达饲料等知名品牌农产品享誉全国。新形势下,如何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是邢台市委市政府亟待破解的重大课题。本研究以邢台市任县张庄村为对象,分析当前美丽乡村建设的现状、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对于实现邢台科学发展、绿色崛起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1 邢台市美丽乡村建设的现状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建设“美丽乡村”的目标,河北省积极响应,不断改善和提升农村面貌和生态环境,2016年省委、省政府通过了《关于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意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引领,努力建设“环境美、产业美、精神美、生态美”的美乡村。预计到2020年河北将建成100个美丽乡村片区,涉及全省4256个村。2016年,邢台市有304个村庄被评选为美丽乡村建设省级重点村。其中任县就有包括张庄村在内的19个村。

按照党的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以及省委省政府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意见,2016年,邢台市集中打造了567个综合绿化工程样板村,推行林、乔、灌、花、菜“田园乡村”综合绿化模式,全面开展以绿化为主题的“美丽乡村”建设,使村庄绿化覆盖率平均达到28%。同时5390个村普遍开展了环境综合整治,清理国、省、县、乡干道6000多公里,总净化面积3亿平方米,困扰农村多年的垃圾围村现象得到彻底解决,“八乱”顽疾得到有效遏制。以任县为例,2016年该县在农村保洁全覆盖的基础上,大力推广城乡垃圾一体化处置模式,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按照“村收集、乡监管、企运转、县处理”四位一体运作模式和“户入桶(袋)、桶入箱、箱入车、车入场”的四位一体操作流程,有效破解垃圾清运难、垃圾“围村”等难题,实现垃圾无害化处置。目前,全县100个村实现城乡垃圾一体化处置。2016年,全县195个行政村共改造危旧房1322个、清理各类垃圾杂物25万立方米、清理残垣断壁3942处、拆除违章建筑1825处、治理空闲宅基617处、利用空闲宅基13万余平方,建设小游园、小广场、小菜园138余处、精品示范村60个。以张庄村为例,这个有着1600余人的村庄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完成了四道惠民网络:天然气管网、污水处理管网、四通八达的道路硬化网络、改造升级后的电网。如今走进张庄,脚下是硬化的道路,两边是亮化的房屋,无论是仿古建筑白墙青瓦,还是冀南地区传统的民宅,但都形成整齐的排列组合。……干净整洁、文明有序的全县最美乡村,正成为张庄的一张亮丽名片。

2 邢台市美丽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课题组通过对邢台市任县14个村庄的考察,发现各村在美丽乡村建设上取得了积极的成果,但是仍有一些问题表现突出,如不加以解决,势必影响到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效。

2.1建设资金有待加大落实。

美丽乡村建设涉及面广,资金需求量大。除国家和省里的财政补贴外,主要靠村集体经济。而大部分村镇经济薄弱,公共积累少,很难保证美丽乡村建设所需要的较大投入,容易进入“有钱就上,没钱就等,钱多就干,缺钱就停”的怪圈。以任县张庄村为例,虽然去年被选定为河北省美丽乡村重点村,建设所需的资金主要是由省财政直接拨付。但是国家拨付的资金毕竟有限,如何以市场为导向加快富民产业的扶持和引导,努力形成“输血促造血”的良性发展机制,破解美丽乡村建设的资金瓶颈,这是当前美丽乡村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

2.2产业支撑能力有待增强。

美丽乡村首先应该是富裕乡村,应该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生态良好”的现代农村,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不仅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美丽乡村的可持续性。以任县为例,该县区位优越,土壤肥沃,地势平坦,水利气候条件良好,自古就有“任县南和不求天,耳听渔歌看秧田”的美誉。然而近年来,由于农业产业发展基础薄弱,农民普遍缺乏市场观念和经营意识,导致该县农业产业化水平低,缺乏动力,影响了美丽乡村建设的进展。

2.3农村信息化水平有待提高。

党的十指出: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四化同步发展。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不足,信息化水平不高,极大地制约了农业的现代化以及乡村生态旅游业的发展。以任县张庄村为例,该村交通便利,东临106国道和京九铁路,西临107国道和京广铁路,自然景观独特,特别是紧邻点水湖和邢巨线打造的以紫薇花海、木屋旅游、观光绿道业态为主的“赏花一线”,具有非常好的旅游观光价值,但是由于该村35岁以上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留下来的老人不懂网络,信息化水平低,宣传不到位,使张庄的“美丽”酒藏深巷,不为人知。

3 促进邢台市美丽乡村建设的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课题组认为,建立多元稳定的资金投入机制,强化美丽乡村的产业支撑能力,提高美丽乡村的信息化水平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邢台市美丽乡村建设的主要方向。

3.1注重政策引导,建立多元稳定的资金投入机制。

美丽乡村建设投入大,不能靠政府用重金打造“盆景”,应该建立以公共财政为主、群众自筹资金为辅社会捐助为补充的多元化资金保障机制。一是要健全完善财政支持政策,以县为平台,按照“三级平台、市为重点”的原则,省市县建立融资平台,用于县级重点片区和重点村庄建设;二是发挥农民主体作用,运用税收优惠、财政补助、以物代资、奖补结合等手段,鼓励和引导农民投资捐资、投工投劳、充分调动农民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积极性。三是利用多种途径,撬动社资本。要通过村企结对共建、金融资本参与、引入市场机制、社会捐资等方式,积极探索社会力量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新模式。以任县为例,该县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大力实施“光伏+电商”精准扶贫模式,以扶贫资金为依托,推行以企业垫资为支撑的运行体制,与移联网信和河北吉杰太阳能共同成立的吉联永信公司合作,为每个贫困户家庭安装一套2kV分布式太阳能电站。并网发电前两年的全部收益归企业所有,贫困户每年可从企业领取3000元的电子购物券,从第3年起,收益全部归贫困户所有。这样既能整合政府、贫困户、企业多方资源,盘活贫困户、农村村集体屋顶闲置资源,又能帮助贫困户、贫困村建立稳定长久的增收渠道,实现政府、企业、贫困村和贫困户多方共赢。

3.2发展生态产业,强化美丽乡村的支撑能力。

美丽乡村建设要在改变村容村貌的同时,促进产业发展,带动农民致富,实现创建美丽与经营美丽相结合,改造提升与产业发展双赢。一方面各村要利用自身的产业、资源、文化和区位等优势,按照经济生态化,生产园区化,产品品牌化的要求,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精心谋划和做大做强富民产业,要形成一村一品,一村多业的产业格局,建设村美民富的燕赵版美丽乡村。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把乡村旅游业发展与现代农业、自然景观、传统风貌、特色民居建设结合起来,积极发展“农家乐”、生态观光、高效农业、特色采摘、民俗文化游、古镇名村游等旅游项目,形成“旅游引领百业干、农业围着旅游转”的“美丽经济”,让绿水青山带来金山银山,更带来群众幸福感的增强和发展的新动力。

3.3创新农业科技,提高美丽乡村的信息化水平。

建设美丽乡村必须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发展现代农业必须依靠科技驱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为农业转型升级注入强劲驱动力。邢台市美丽乡村建设中,要大力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加紧培养掌握现代技术,具有绿色和创新意识的新型农民。建设美丽乡村云,打造集网上交易、仓储物流、品牌运营、金融运作、产品展示于一体的涉农电子商务交易综合服务平台,依托村民中心,超市等营业场所建设电商服务站点,委托大学生村官,村干部或网店营业员进行管理,收集、开发本地特色农产品,引导农民在网上买卖商品,将现代农业发展成为一个高新科技产业。同时,借助互联网+旅游,推动旅游业线上线下城乡资源要素整合,实现跨产业融合,打造更多智慧景区和智慧旅游乡村

4 结语

建设美丽乡村是一项长期任务、系统工程,短期内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要借鉴各地成功做法,不断探索积累经验,因地制宜,突出重点,走出一条具有邢台本地特色的美丽乡村建设的新路子,把美丽乡村建设成为“让农村人乐享其中、让城市人心驰神往”的幸福生活家园,“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地纸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参考文献:

[1]十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P658

[2]王卫星.美丽乡村建设:现状与对策[J].华中事发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

[3]杨春娟.河北省美丽乡村建设推进路径探析[J].经济论坛,2015(12)

[4]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N].人民日报,2016-01-28

[5]黄娟.五大发展理念:美丽乡村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J].求实2016.12

[6]十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P478

美丽乡村建设论文范文第5篇

谁是美丽乡村建设主体?

国家提出美丽乡村建设之后,各部委积极投入到该项工程之中,都从本系统的业务出发,开展了“自上而下”的项目推动。正是由于这种“自上而下”的方式,将各级政府及职能部门推向了美丽乡村建设的第一线,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而真正应成为主体的广大农村居民则游离于美丽乡村建设之外!

从基层政府职能部门层面看,每个部门都有其本系统的特定工作。在该系统围绕美丽乡村建设项目,自然采取“自上而下”逐级推行,基层职能部门也只能根据上级部门的要求来实施。为了突出本系统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效,基层职能部门往往倾向于选择一些基础较好的村庄作为项目实施点,而真正需要项目的村庄则很难获得支持,正如广大农村居民所讲的,政府选择美丽乡村试点喜欢“锦上添花”,而不愿“雪里送炭”!

从广大农村居民层面看,由于政府职能部门“自上而下”推行的项目与广大农村的实际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错位问题,这也是农民不愿意参与到美丽乡村建设之中的主要原因。同时,在广大农村居民看来,政府推行这些项目是在做“政绩工程”,与他们没有关系。

改变这种现象的途径,须由国家各部委“自上而下”的项目推动,转变为广大农村“自下而上”的需求拉动。让广大农村居民积极参与到美丽乡村建设之中,让他们内心认识到,国家真正在推动美丽乡村建设,是要让广大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同享我国改革的红利,而并非做“政绩工程”。

“三位一体”该是什么样子?

美丽乡村建设是生活、生态与生产“三位一体”的系统工程,同时也是硬件设施与软件建设相统一的系统工程。

从生活设施层面看,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民居住条件,通过生态环境治理,美化生态景观无疑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但是,平原、丘陵、山区等不同地貌类型区域生态资源条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都不同,因此美丽乡村建设的内容也不可能相同。一个重要原则应是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更能突出农村的特点,特别是民族地区更应如此;如果把广大农村都建成高楼大厦,原来的村庄消失了,曾经生活的小院子消失了,到时乡愁可能就会成为一种真正的“梦”。

从生态设施层面看,很多地方都采取粉刷主要干道两侧建筑的墙体,外观确实出现了新面貌;同时,把街道两侧堆放的秸秆、树枝等农村生活燃料集中到偏僻的村中空地上,由此带来这些堆放之处更加脏、乱、差,而且增加了安全风险(如火灾)。因此,这种方式也未得到农村居民的认可。同时,国家环保部、财政部推行的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程,配备了垃圾桶、转运车辆,并建设了垃圾中转站、污水处理场等,但因缺乏运行经费,导致这些设施被闲置,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国家投资的浪费。

从生产设施层面看,美丽乡村建设较多关注生活设施与生态设施的建设,对生产设施未给予应有的重视。如普遍存在水利设施、田间道路设施严重不足,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农业的需要。

从软件建设层面看,国家一再强调要统筹城乡发展,不仅是基础设施等硬件方面的统筹,更应是软件方面的统筹,包括社会保险、养老保险、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方面。在实际运作中,美丽乡村建设对软件的建设未给予足够的关注。

为此,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应全面统筹生活、生态与生产设施建设,统筹硬件设施建设与软件建设。同时,应关注广大农村居民生活习惯和方式的改变、素质的提高等方面的建设。

建设模式是一个面孔还是多样化?

广大农村差异性较大,不可能采取统一的建设模式。但是,我们在基层调研中发现,农村建设模式几乎一样,即对村内道路、文化广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供电、村里路灯等进行改造与建设;对于农村住房改造,多采用“穿衣戴帽”的方式,过多关注外观的统一,未考虑潜在的影响。这种方式一方面会严重影响乡村民居的多样性,另一方面这种方式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特别是山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一方面投资标准仅考虑了工程项目资金,而且是按照饮水不安全人口确定的,未充分考虑到山区地势地貌、农民居住分散、材料多次转运等特点;另一方面要求地方进行资金配套,以弥补山区农村安全饮水工程项目实施中所涉及的征地、项目设计、监理费、青苗补偿、项目建设管理等费用,但山区多为国家扶持开发重点县,根本没有能力进行配套。所有这些都对美丽乡村建设造成一定影响。

为此,美丽乡村建设模式一定要多样化,根据不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生态环境条件、不同民风民俗,设计不同的建设模式,不要全国一个模式,更重要的是要让广大的农村居民积极参与其中,选择最适合的建设模式。

“项目导向”还是“基层需求导向”?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级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协调、共同推动。国家提出美丽乡村建设之后,各个部门围绕着本系统的工作,推出相应的行动计划,对美丽乡村建设发挥了一定作用。但因缺乏彼此间的协调机制,部门各自为战,不可避免地出现重复建设等问题。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美丽乡村建设的组织部门不统一。在国家层面上是由国家农业部负责组织,但基层的组织部门却有新农村建设办公室、农业工作办公室、党委宣传部、城乡建设委员会、党委政策研究室。不统一的组织部门势必导致国家部门文件下发渠道的不顺畅,监督检查的执行力度不够。因此,为有效解决美丽乡村建设中多部门组织问题,需要进行统一,这样可以畅通驱动,提高效率,更有利于减少实施过程中“争政绩、推责任”现象。

此外,国家相关政策在区域差异方面未给予足够关注,特别是有关资金配套政策,确实给我国老、少、边、穷地区带来很大的负担,影响这些地区美丽乡村建设的进度,进而影响到这些地区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笔者建议,在政策的顶层设计上,应从“项目导向”转向“基层需求导向”。建立政策调整机制,同时国家有关部门应根据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φ策进行及时调整。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部门所推行的行动计划,对项目实施的过程过于关注,但对实施效果关注不够,特别是保持实施效果的机制严重缺失。因此,建议逐步建立农村基础设施与环境管理模式的创新机制,克服重建轻管,确保“工程建一处,服务一方群众”的目标;明确管理主体和管理责任,加强对管理人员的技术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知识水平和管理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