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私教经理日常工作计划

私教经理日常工作计划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私教经理日常工作计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私教经理日常工作计划

私教经理日常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由于历史、地域及经济水平的原因所造成的高等教育不均衡,在短时间内是无法彻底改变的。因此,我们讨论的高等教育均衡发展具有相对性,根本不存在绝对的均衡;均衡不是自发的,是依靠政策为导向的;均衡是一个过程,是动态的、变化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又会出现新的不均衡。基于此,我们探讨日本促进高等教育均衡发展的价值取向,考察其促进均衡发展的过程中的政策变迁过程与路径选择,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高等教育发展的均衡问题会有所裨益。

一、二战前日本高等教育建立:促进教育的体系均衡。

明治初期,日本只设立了一所大学,就是由德川幕府设立的三所高等教育机构改制合并而成的东京大学。因为其目标是培养国家高层次管理人才,在明治初期,东京大学就已经成为日本资本主义近代化的中心。1890年以前,文部省为了重点办好东京大学将全部学校教育经费的40%拨给该校,从财政上保证国家唯一的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

但随着日本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与发展,一所帝国大学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经议会审议通过,日本计划在全国范围内增设帝国大学。以1897年在京都设立京都帝国大学为开端,到1939年,日本相继成立了东北、九州、北海道、大阪、名古屋在内的七所帝国大学。[1]6从内部结构来看,帝国大学是由若干学部组成的综合大学,当时的东京帝国大学和京都帝国大学有7个学部,东北帝国大学和九州大学有四个学部,北海道帝国大学有3个学部。《大学令》中所规定的单科大学也主要以医科大学为代表,如著名的新泻医科大学、冈山医科大学、千叶医科大学等等。这样,日本从南到北形成了高等教育骨干学校的布局。

从学校层次来看,二战前的日本专科层次的学校已经有了较高水平的发展,私立高等教育也成为重要组成部分。明治初期,日本就成立了许多相当于大学教育水平的高等专科学校,如庆应义塾、明治法律学校、东京专门学校、英吉利法律学校等,这些高等专科学校后来大多升格为正规大学,并成为现代日本最有影响的一批高等教育机构。截止1885年,日本各种高等专科学校已发展到102所[1]6。 其中大部分为私立高等专科学校,但私立专科学校没有相应的制度规范,未能形成体系,结构、布局、类型也不尽合理,因此未得到政府承认。为了使专科学校制度化、法制化和合理化,1905年,日本政府公布了《专科学校令》,对专科学校加以整顿和提高,并纳入正规高等教育系统。办学方面,既允许国立和公立,也允许私立,且享有同等的地位。

从专业领域来看,学科设置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满足社会对多类型人才的需求。《专科学校令》的颁布,不仅强化了原有的医学、语言、宗教、艺术及体育等专业,也从制度上加强了职业高等专科教育,一批新的理工科专科学校相继创立。除设置综合大学外,还设置了诸如医科大学、工科大学、农科大学、商科大学和人文社会学科大学等单科大学,力求培养各种专门人才,以适应社会形势发展的需要。

日本大正时期的大学教育保持了明治末期的优点,既有国立大学、公立大学,又有私立大学;国立大学的教育经费由国库开支;公立大学的教育经费由地方交付;私立大学的设备、基金和教育经费由财团法人支付,这就调动了地方政府和财界人土举办高等教育的积极性。

在这一时期,日本促进高等教育均衡发展的重点是建立完备的高等教育体系:一是国家全力支持帝国大学的发展,建好一所,再建另一所,而不是一哄而上,这样使得帝国大学质量水平较高;二是七所帝国大学分布在全国主要地区,地域广泛;三是重视发展私立高等教育;四是在专业学科发展方面,逐渐从只重视文法医等学科向重视理工科发展,学科门类逐步齐全;五是建立从专科到本科再到研究生教育的高等教育体系,逐渐丰富培养人才类型层次。

二、二战后至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的高等教育政策与均衡理念。

与二战后日本经济的快速发展相适应,高等教育也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可以说这一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的价值导向是为经济发展服务,在高等教育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上体现教育机会均等的实践中,客观上促进高等教育在不同收入群体及性别群体中、在不同的地区间、在入学机会上、在国公私立与不同办学层次上的发展,朝着均衡发展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一)要保障有能力的人享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

这是美国教育使节团的《报告书》在高等教育方面的主张,其宗旨是要实现教育的民主与平等。日本政府的“民主化”高等教育思想首先是指平等对待所有高等教育机构,促进地方公立高等院校的发展,无论其战前以及战争期间名声如何都要根据新的标准进行审批。其次,“民主化”是指接受高等教育机会均等,强调社会成员无论出身高低、还是贫富贵贱,一律享有平等地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从改革的结果来看,有更多的人能够进入高等教育机构学习,大学向群众开放,进入大学之路更顺畅。至1952年,新制大学已从1949年的168所发展到220所,在校学生399,513人[1]18。

教育机会均等虽然作为战后的教育理念对教育的普及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并没有被真正放在作为今后的教育理念的高度。1979年,日本加合国“国际人权公约”,但是在“逐渐导入免费高等教育”的条款上有所保留。部分原因在于,私立学校在高等教育中占较高的比例,并且征收较高的学费,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高等教育机会均等的实现。临教审在1985年“关于教育改革的第一次报告”中,将扩大入学选择的机会作为重要的政策课题。第2次报告的特征是否定战后的整齐划一和合理化的平等,1987年的第3次报告从减轻家庭教育费的负担出发,积极主张教育机会均等。这也反应在1986年的第3次高等教育计划中,提倡消除入学机会的差别。

(二)体现男女平等,保障女子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

打破帝国大学的特权,是向女生广开大学门户的重要举措。日本在关东、关西各设一所女子大学,发展短期大学,设置很多适合女性学习的专业,为女学生提供了就学机会,为女子开拓了进入社会的渠道。女子短期大学中家政、文学、语言学类科系及教育、保健类科系约占一半以上。可以说,短期大学为日本女子高等教育的普及做出了很大贡献,很好地保障了女子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

(三)采取大学的地方分散化政策,为不同地域的学生提供均等的入学机会。

大学在地区配置上偏向于大都市,是日本高等教育的一大特征。日本战后高等教育改革的目标就是要通过大学扩张来消除地区间的高等教育差距。高等教育机关向地方分散,在战后教育改革中占有重要地位,地方分散化不仅是教育机会的问题,也是涉及到整个国家的政策性课题。

战后改革初期, 政府建立“ 大学基准协会” , 1 9 4 8 年文部省又设置“ 大学设置审议会”,负责督促和指导高等教育改革的实施。为了打破高等学府全部集中在大城市的现象,1948年文部省制定了“关于大学配置的国土计划”、在“新制国立大学实施纲要”中体现“一个府县一所大学的原则”等地方分散化政策。

同年6月,文部省对建立新的国立大学发表了11条原则,要求除特别地区(北海道、东京、爱知、大阪、京都和福冈) 外,原则上一县设立一所国立大学,这些大学由该县的官立学校合并而成;国立大学的学院、分校不得跨府、县设置;大学原则上使用都、道、府、县名,使用别的名称要由大学和地方政府同意[2]64。

1963年中央教育审议会的“三八报告”(昭和38年)最引人注目的观点是,在高等教育数量的扩张上要采取慎重态度,要在大学的设置上引入计划性。特别是关于避免大学集中于大都市,要求根据设置者的不同,同一专业领域的高等教育机关不能集中于一个地区。地方分散化不仅是大学政策,而且是更大的国土综合开发计划、人力资源开发政策的一环。在1971年的“四六报告”(昭和46年)中明确提出,彻底实现教育机会均等理念的第一步,就是在扩充教育机关的同时,实现高等教育在地区间配置的均衡,使受教育机会不受定额及地理条件的制约。报告积极推行消除高等教育地区差异的政策,消除教育机关的设置者的差别,强调必须制定具体的长期教育计划。

(四)扩大办学的层次和学科设置,完善高等教育体系,提供更多可选择的机会。

新制高等教育机构虽然统称单一的四年制大学,实际上由3个层次与5种类型组成。即2~3年的短期大学、4年的学部(本科)、1年的专攻科及研究生院中2年的硕士课程和5年的博士课程。[3]1949年按照新大学制度建立69所国立大学,为无法升入大学继续学习的在职青年设立夜大学和函授教育制度。

打破偏重专业教育的弊端,谋求教育课程的自由化,加强通识教育是战后日本完善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举措,但一直存在着重文法、轻理工的严重问题。1957年日本理工科毕业生与全体大学毕业生之比仅为26%,远低于英美等国。因此,日本政府通过为所有高等院校提供财政补助来培养大批工程师和自然科学家。从1957年到1964年,日本理工类专业招生人数一再扩大,学生比率上升为30.5%;从1965—1968年新设理工科院系、改组和扩充大学20多所,1970年理工科新生人数达到新生总数的62.3%;日本还通过创设工科高等专门学校,按地方实际需要设立单科工业大学,加强基础教育、专业基础知识教育,克服毕业生的专业狭隘性、闭塞性[4]。

(五)放开高等教育设置权限,私立高等教育成为主力军。

在日本,不同类型的学校有着不同的社会职能:国立大学在培养高精尖型人才、提高教育质量等方面发挥着龙头作用,而私立大学则主要承担着中高级以及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和提升国民素质、满足国民对高等教育需求的重要作用。1960年代是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阶段,家庭收入的稳步上升带来了对高等教育的更多要求,高等教育适龄青年的增加也给高等教育造成了新的压力。仅仅依靠援助和扩大国公立大学的规模无法应付这种需求。日本政府放宽了高等教育入学标准,允许私立大学扩大招生定额。

私立大学趁机大量增设,大学入学生数激增,大大超出政府规定的范围。1960年至1969年日本新建大学137所,其中私立大学134所,占新建大学总数的98%,私立四年制和两年制大学的规模几乎扩展了2~3倍,私立高校生数约占日本高等院校全部学生的3/4。

高等教育迅速发展带来了很多问题。政府实行提高国立和公立高等院校的质与提高私立高等院校的量的原则,导致两类高等院校呈现不均衡现象。60年代末,私立高等院校的生师比是31∶1,国立大学生师比是8∶1;许多私立大学陷入了财政危机的窘境,1963年—1970年,国立和公立高等院校人均经费开支增加1.7倍,私立高等院校几乎没有增加,可见其地位的下降。针对私立高等院校面临的问题,日本政府采用了财政补助的措施。l970年开始资助私立高等院校并于1975年通过了《私立学校振兴法》。该法规定,政府可向私立大学提供不超过学校经常费用半数的财政补贴。政府的财政补贴成为私立大学收入的重要来源,几乎达到私立大学收入的30%。私立院校在本科大学中占到了87%,而国立大学仅占5.6%。[5]这说明了不同的设置主体在不同学校类型中的占有率存在着较大偏差。

三、日本高等教育从计划中寻求均衡。

据文部省《学制百年史》记载,1970年日本大学生的在校生数为1960年的2.2倍,10年当中,日本大学的招生人数以平均每年递增12%以上的速度增加,1971年与1953年相比,四年制大学增加1.5倍,短期大学增加了4.3倍[1]81。1970年至1980年,日本又新建了62所大学。虽然高等教育规模快速扩张,但是数量上的大发展和宏观管理失控,给高等教育的办学标准、经营规模、人才供需比例等方面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大学办学条件得不到保证,人才的培养质量下降受到日本社会的普遍非议。1975年,南关东、东海和近畿三大都市圈的大学和短大的在校生数约为155万余人,占全国在校生数的74%,由此可以看出,日本高等教育仍然集中于大都市,入学机会的地区间差别依然明显,同时也造成了专业领域的新的不均衡。

面对这些问题,是依然依照市场原则使高等教育自由发展,还是采取适当的措施加以控制,是日本高等教育政策面临的路径选择。经1971年中央教育审议会讨论,日本决定在高等教育管理中引入计划管理机制,以调整布局和结构,控制大学发展速度和规模。此后,文部省增设计划处,着手处理高等教育计划。为了扭转局面,1972年4月在大学学术局设立高等教育计划课,6月设置由大学人和各界有识者参加的高等教育恳谈会,着手制定高等教育计划。从1975年到2000年前后,日本共制定了5次高等教育计划,计划管理使日本高等教育开始在布局、结构、层次和人才的培养方面探索均衡发展的途径。

(一)第1次高等教育计划(1976年—1980年)。

早在1973年,高等教育恳谈会就提出要抑制高等教育机关集中于大都市,谋求地方分散化,改善入学率、容纳量、专业领域构成等方面的差距和不均等。1974年进一步提倡制定义务教育教师的特别培养计划;在地方中等城市扩充、整备、新设国立大学;消除专业领域的不均衡等高等教育计划[2]66。1975年以后,日本高等教育的发展进入抑制期,进行高等教育体系的多样化以及结构改革。这是大学和短期大学入学率停滞时期。

第1次高等教育计划一改过去明确的扩充基调,谋求大都市圈的大学和短大的抑制政策和高等教育的质的提高,其最大的特征就是以严格抑制大学的扩充为方针,最关心的依然是消除地区间的差别。第1次高等教育计划整备报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因为它第1次从真正意义上抑制大学的扩张,从量的扩充转变为质的提高。这一计划以《私立学校振兴助成法》为基础,首先从保障私立学校的经常费用补助为开端。1981年3月规定了私立大学的设置、学部及学科的设置、限制量的扩大,提高私立大学的质量。

(二)第2次高等教育计划(1981年—1986年)。

1979年由大学设置审议会大学设置分科会制定第2次高等教育计划,从终身学习的观点提倡教育向社会人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而且依然将注意力集中于大学的地区配置问题上。计划所提倡的教育机会均等主要是通过育英奖学事业为负担较大的家庭谋求入学机会的均等。

前两次计划正是要纠正此前产生的诸多不均衡现象,同时促进高等教育构造的弹性化、可塑化,重视其质的充实。在纠正超额招生的同时,抑制大学向大城市集中,提高地方高等教育的入学率,整备地方大学计划。明确规定东京23区及政令指定都市原则上应该成为控制新增设高等教育机关的地区。全部计划的基调是抑制,如果说有扩充的话,原则上仅限于纠正地区间的差别、专业领域构造的不均衡和必要的人才培养计划。

(三)第3次高等教育计划(1986年—1992年)。

1984年6月,大学设置审议会的大学设置计划分科会公布了从1986年到1992年的7年高等教育计划,也被称为“新高等教育计划”。计划首先提出高等教育机会的地区间差别,为了应对国民生活与职业上的多种需求,要谋求高等教育体系的多样化和柔性结构。终身学习社会应为公民一生提供多种接受高等教育机会做好准备。

这个计划中,为了应对18岁人口的急速增加(1992年达到205万),在常规定额之外,到1992年国公私立大学、短期大学及高等专科学校增加的入学定额总计为86000人。从1985年以后的男女入学率来看,女子入学率显著提高,1989年男子为16.8%,女子为36.9%,大大超过了男子。

除了推进纠正地区间差别外,在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方面,采取了大学间学分互换、接收社会人进入大学学习等措施。而且适应时代要求,新增设了信息科学、信息处理,国际教养等今后人才培养需求量大的领域的学部学科。

(四)第4次高等教育计划(1993年—2000年)。

1991年以后日本高等教育进入再扩张期,向普及阶段过渡。经济方面,自由化论和市场化论或者称为规制缓和论,对大学政策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再扩张期以1991年的大学设置基准大纲化为开端实行规制缓和政策,研究生院大规模扩张。此次计划中首都和近畿圈继续维持抑制新增设的政策,其他政令指定市则解除抑制。虽然此次计划涉及到了区域间大学入学机会的差别,但是只限于缩小不同收入阶层间的入学机会,没有涉及教育机会均等。

(五)第5次高等教育计划(1997年—2004年)。

这一计划被称为“最后的高等教育计划”。1997年日本对地方分散化政策进行反思和评价,计划从“开辟进入大学教育领域的多元渠道”出发进行地区配置,对大都市进行抑制的结果是消除了定额的差别,大学的布局促进了地方都市的发展。计划认为,在大学的区域间配置上,鉴于定额等方面仍存在着巨大的区域间差别,教育行政有责任为确保教育机会的均等而进行各种条件的整备。一方面控制在大都市新设立大学,另一方面在地方以教育机会的整备为中心开展工作。此次计划在确保地方教育机会,提高女子入学率,促进大学改组转型等方面有很大贡献。

但是有人认为大都市抑制政策阻碍了大学的自由发展,也出现了大都市学生的入学难倾向。大学的郊区化没有伴随着环境整备而进行,产生了学生和教师的教育研究活动与校外生活之间缺乏有机联系的问题。另一方面,所谓教育机会均等的理念在现实政策中也被限定在消除地区间差别的具体政策目标中。

1998年的大学审议会报告“关于21世纪的大学形象和今后改革的对策”(21世纪报告)中,阐述了高等教育机关的多元化和“提供教育机会”的主题,其核心是:闪耀着个性光辉的大学。但是,2000年的大学审议会报告“全球化时代高等教育的理想”(全球化报告)在教育机会均等方面却无新意,高等教育的教育机会均等问题在大学审议会的讨论中也失去了核心政策理念的地位。2005年的中教审报告“未来日本高等教育的形象”(远景规划报告)中,学习机会这一用语出现频率很高,教育机会均等与国立大学的作用相关联,要求其承担起确保发挥全国性高等教育机会均等的政策性作用的重任,但并没提及公立大学和私立大学在实现教育机会均等中应发挥的作用。

我们看到,在高等教育的发展问题上,日本主要是通过制定法律和高等教育政策进行调整,从国家控制到民间办学,从自由发展与宏观调控相结合,再到制定严格的高等教育计划,从扩充到抑制再到扩充,将高等教育的入学机会均等理念作为实现高等教育均衡发展的核心内容,实现体系完备、层次齐全、区域间相对均衡、国公私立互补、质与量协调发展的高等教育体系。尽管均衡难以实现,但它作为目标,已经起到了引领高等教育发展的作用。高等教育的发展在培养创新人才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离开人才的支撑,发展将失去动力。[6]我们在看到日本高等教育的成功与不足之时,更应反思我国教育的不足以及改革策略。

[ 参考文献].

[1] 朱永新。当代日本高等教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2.

[2] 小林雅之。大学入学的机会均等化政策的检证[m].东京:东京大学出版社,2009.

[3] 王智新。当代日本教育管理[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5:171.

[4] 王桂。日本教育史[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7 :336.

私教经理日常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计划经济体制;北京市

1949至1953年,是新中国经济体制的初创时期。在三年多时间里,人民政府通过没收官僚资本、、统一财经、外贸管制、调整工商业等一系列改革运动和措施,从根本上改变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经济形态,建立了与当时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也就是国营经济领导下多种经济成分共存的所有制结构,和在保留市场机制基础上建立加强计划管理的运行机制。新民主主义的经济与官僚资本主义和一般资本主义经济的根本区别之一,就是新民主主义经济应当实行一定的计划性。在各种历史因素的推动下,建国初期国民经济中计划调节的力度日益增强,范围逐步扩大,计划经济体制已经初见端倪。

一、计划管理机构的建立及其工作的开展

建立计划管理机构是实行计划管理的前提。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就着手建立计划经济管理机构,在政务院财经委员会下设立了计划局,主管经济计划,这是我国第一个全国性的计划管理机构。计划局内设有以下十四个处:综合计划处、基本建设处、财政金融计划处、贸易计划处、重工业计划处、燃料电力工业计划处、轻工业计划处、地方工业计划处、农业计划处、交通运输计划处、天然财富处、统计处、物资供应处、秘书处。财经计划局成立初期的主要工作是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综合平衡问题和编制国民经济计划。正如陈云所说:“三分计划,七分办公。”与此同时,也相应地逐步在中央政府财经各部、各大行政区和省(市)自治区人民政府的财经委员会,成立了负责计划工作的局、处等,并确定了职责,开始编制有关行业的计划控制数字和行业发展计划。

1951年11月,全国财经计划会议又决定:加强计划工作机构,省(市)以上各级财经委员会(东北为计划委员会)实际上担负两重任务,即计划管理与行政管理。应使各级财委完全逐步转变为计划管理机关,目前财委应加强对计划工作的领导,因此,各省(市)以上各级财委,把行政与计划的机构合并起来,在财委之下设置进行计划与行政工作的各部门,财委主任、副主任之中,固定专人领导计划工作。随着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结束,为适应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和实行一五计划的需要,1952年11月国家计划委员会正式成立,负责制订和组织实施全国的经济计划工作,由此开始建立起以计划体制为中心的国民经济管理体制。1953年2月13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建立计划机构的通知》指出: (1)为适应国家有计划的大规模建设的需要,中央人民政府已成立国家计划委员会,省、市人民政府的财经委员会担负计划任务,其有关计划业务,应受国家计划委员会指导;(2)各省、市的财经委员会,应按照国家计划委员会与省、市党委及人民政府指示,综合编制本省、市的地方国营工业、地方公私合营企业、私营企业、农业、林业、水利、手工业以及属于地方经营的其他经济的长期和年度计划,文教事业的长期和年度计划,并负责编制必要的地区性的物资和劳动计划;(3)大区和省、市财委应设30人到50人的计划局或处,受同级财委和上级计划机构的双重领导;(4)中央部门在大区和省、市的国营企业和文教部门所编计划,应抄送大区和省、市的计划局、处,以便综合编制地区的物资、劳动平衡计划。

1952年5月,北京市即在财委内设置综合计划科,主管全市地方财经的综合计划工作,并试编了1952年的地方工业、基本建设、劳动力平衡计划和1953年的经济建设计划。1953年8月,在北京市财委内设计划办公室,市财委综合计划科的工作人员即为计划办公室的工作人员,王纯兼任计划办公室主任。1953年10月,北京市政府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建立计划机构的通知》精神,决定成立北京市人民政府计划局,任命王纯为计划局局长,杨子诤为副局长。计划局的任务是:(1)按照中央颁发的控制数字进行全市国民经济计划的编制工作;(2)统一布置市属各委、局及企业各项计划的编制,传达国家计划部门对经济计划工作的方针和指示,审查计划发展速度等问题;(3)制定措施,保证原材料供应和劳动力的需要,协助企业完成国家计划;(4)整理编制计划的各种资料;(5)检查计划执行情况。北京市计划局编制60~80人,设一室、三处、六科,即办公室、综合计划处、工业计划处、贸易计划处、基建计划处、农田水利计划科、文教卫生计划科、物资分配计划科、交通运输计划科和人事保卫科。

在建立计划管理机构的同时,也开始着手进行编制计划的工作。1951年5月,中财委计划局试编出《1951年国民经济计划提要》。这是新中国正式编制的第一个全国性的年度计划。1952年1月,中财委颁发《关于国民经济计划编制暂行办法》,这是新中国第一个比较系统的计划工作制度。它规定:计划经济管理的组织系统,包括中央国民经济各部门、地方政府和基层企事业单位;计划经济管理的基本原则是统一计划分级管理,指令性计划与指导性计划相结合;计划的程序是通过自上而下颁发计划控制数字,自下而上编制和呈报计划草案,再自上而下的逐级批准和下达计划任务,实现综合平衡。之后中财委又颁布了一系列文件,对计划工作的任务、计划的编制等做了严格的规定,使其逐渐走向正规。北京市第一部国民经济计划是1952年5月由北京市财委综合计划科主持编制的1952年度计划。1953年国民经济计划是由北京市财委综合计划科,根据中财委的要求负责编报的,国家第一次正式下达北京市的计划是1952年度的基本建设计划。1952年6月9日和6月28日,北京市分别报送了财政预算内的基本建设计划和财政预算外的基本建设计划。同年7月31日至8月4日,中财委分11批对北京市35个地方工业企业的基本建设计划做了批复,从此,北京市基本每年都有国家正式下达的计划文件。北京市计划局建立后,逐步接管了北京市财委编报计划的工作,按照国家计委规定的程序,编报北京市的企事业单位的各类计划。1953年9月16日,北京市财委根据国家计委的布置,编制了北京市第一个国民经济发展长远计划方案,即北京市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年~1957年)纲要草案。北京计划局建立后,在纲要草案的基础上,会同市属各有关局(委、办)继续修改、充实、完善,1953年底,向中共中央华北局财委报送了北京市国民经济“一五”计划草案。该计划草案包括工业、农业、商业、基本建设、交通运输、城市公用事业、文教卫生和劳动工资共8种计划。每项计划都明确提出了方针任务和主要计划指标,这是北京计划局第一次向上级编送的五年计划草案。

二、国民经济宏观计划管理的加强

建国初期的计划管理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即国家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计划管理和对国营经济、公私合营企业即供销合作社实施的初步的、不完全的微观计划管理。当时,计划管理主要侧重于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计划管理,并取得明显成效。国家通过统一财经、整顿金融、管制外贸、调整工商业等一系列重大决策,基本实现了财政收支平衡、金融信贷平衡、外贸进出口平衡和重要产品供求平衡,使国民经济结束了混乱无序状态,纳入了国家的宏观计划控制之下,从而保证和促进了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

第一,初步确立了统收统支的财政管理体制。建国初,新中国面临的是一个百废待兴、百业待举的局面。因国民经济受到严重破坏,加上广大新解放区的财经工作没有巩固的基础,财政收入极为有限,这使人民政府的财政任务十分繁重。为创造有利于国民经济恢复、发展的环境,在财政上就有必要实行高度集中的统收统支体制,以集中一切财力,有计划、有重点地分配使用。中共七届三中全会发出了“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的号召,作出了统一国家财政经济管理的重大决策。1950年2月召开的全国财政会议,标志着财经工作从分散经营进入集中统一管理的新时期。这次会议后,政务院了《关于统一国家财政经济工作的决定》,规定所有关税、盐税、货物税、工商税的一切收入,均归中央人民政府财政部统一调配使用。与此同时,政务院的《关于统一管理1950年财政收支的决定》,决定国家税收制度,财政收支程序,供给工资标准,行政人员编制及全国总预(决)算,统一由中央人民政府制定,分别经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批准或转请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批准。此后,北京市财政收入全部纳入国家预算,一切收支办法和开支标准都按中央统一制定的规则执行,实行高度集中的“统收统支”体制。1951年以后,全国财政经济状况开始好转,北京市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正式建立了财政年度预算,财政收入划分为中央财政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和中央、地方比例解留三种。1953年,为适应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展,全国实行中央、省(市、自治区)、县(市)三级预算管理体制。国家对北京市实行“以支定收,一年一定”的财政管理体制。在这种体制下,由中央人民政府财政部核定北京市的财政收入,除部分税收中央留成外,其他各项收入项目都归地方。从1950年至1953年,北京市的财政管理体制虽然在形式上有一定变化,但从根本上说仍然是高度集中的统收统支体制。

第二,初步确立了重要物资按计划统一调配制度。为了将统治时期堆积在各地仓库中的许多属于国家的物资和器材加以清理,使之得到合理利用,1950年3月,国家成立了全国仓库物资清理调配委员会,统一领导清仓和物资调配工作。同时,政务院了《关于全国仓库物资清理调配的决定》,规定将全国各地区、各部门所接管的仓库及各企业、各部门自备仓库库存的物资全部造册上报,统一归中央调配。中财委决定从1950年起,将煤炭、钢材、木材、水泥、纯碱、杂铜、机床、麻袋共8种关系国计民生的物资列为重要物资,实行集中管理,在全国各大区之间进行计划调拨。1951年2月,政务下发了编制各项计划的方法,其中《编制物质供应计划的方法》明确规定:某些供求之间问题较大,而又容易掌握的重要物资列为中财委控制的物资,统一分配。某些主要物资因人力或其他关系国家暂时不能掌握分配,但需了解供需情况的,列为中财委掌握平衡的物资。这一规定使计划调拨的物资达到33种,1952年又扩大到为55种。1951年12月,北京市财委提出《关于统一管理市营企业及材料供应的意见》,规定物资的统一分配和统一调拨由北京市财委负责。1952年,北京市财委先后成立物资分配科和地方建筑材料办公室,北京市财政局组建材料供应处,将市政部门、建筑部门、信托公司的仓库整顿合并后划归供应处领导,统一供应和调度重要物资。北京市财委对物资的管理提出了统一采购,统一调拨,统一运输,统一保管的办法,对北京市市政建设及生产方面的物资需求作出了按计划供应的规定。

第三,初步确立了集中统一的金融管理体制。建国初期,鉴于金融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国家始终注意对它实行严格管理。《共同纲领》曾规定:金融事业应受国家严格管理,依法营业的私人金融事业,应受国家的监督和指导。凡进行金融投机、破坏国家金融事业者,应受严厉制裁。1949年1月,北平共有私营银行、钱庄66家。解放后,人民政府对私营银钱业严加管理,要求各行庄应呈报组织情况和业务报表。当时不少家行庄营业处于停顿状态,有的正在停业清理。因此,人民政府要求私营银钱业一律重新登记,增加资本。这项工作到1949年8月基本完成,交验的资金共3.4万元,批准登记营业的银行14家,钱庄37家。1950年4月7日,政务院公布了《关于实行国家机关现金管理的决定》,规定了银行工作“收存款、建金库、灵活调拨”的方针,以统一金融,稳定市场物价。在此形势下,私营银钱业已经与经济发展的需要不相适应,北京市29行庄申请停业。到1950年11月末,继续营业的只有12家银行、8家钱庄。尽管国家对金融业的公私关系作了调整,但因私营行庄机构臃肿、冗员过多、开支浩大,其经营状况并未得到根本好转。1952年初,在“五反”运动的检查中,北京市当时继续营业的12家私营银行、8家钱庄,没有一家是完全守法户。各家行、庄业务萎缩,信用低落,再也无法维持。同年末,北京的12家私营银行决定合并为统一的公私合营银行。12月1日,全国的公私合营银行与私营行庄合并为一个统一的银行,成立了公私合营银行总管理处。从此,金融业完全控制在国家手中,实行集中管理。

三、微观领域计划管理的逐步施行

在加强对国民经济实行宏观计划管理的同时,国家对微观层面的国营企业、公私合营企业、供销合作社及私营企业也逐步实行计划管理。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即对国营企业实行计划管理,即规定企业增加生产(数量、质量与品种),提高劳动生产率及降低成本的任务,并建立系统的检查制度,促其实现。国家还规定:完成生产计划是国营企业的根本任务。可见,计划机制已在国营企业中起决定性作用。对私营企业,1950年在调整工商业的过程中,国家采取由国营企业向私营企业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等方式,对私营企业加以扶助,同时也是一种限制。1950年12月29日,政务院第65次政务会议通过了《私营企业暂行条例》,其中第6条明确指出:为了克服盲目生产,调整产销关系,逐渐走向计划经济,政府得于必要时制定某些重要商品的产销计划,公私企业均应遵照执行。这些做法逐渐将私营企业的生产和销售间接地纳入了计划轨道。

北京市委、市政府对增强公营和私营企业的生产计划性非常重视,多次论及这个问题。早在1949年4月16日,彭真在他起草的中共北平市委《关于北平市目前中心工作的决定》指出:“根据已有的条件迅速订出指导本市公营和私营生产的与贸易的大体的计划,给公营企业、私营企业、机关生产和城乡手工业的生产与贸易以方向上的指导,以减少生产与贸易方面的无政府状态。为此必须限令一切公营工厂与较大之私营工厂、作坊迅速订出各单位一年的生产计划。在计划中,必须详列已有的生产条件,所需原料和预定的产量、销路、成本费及所需补充的器材与工人待遇等。必须限令一切工商业进行详细登记,以便了解全市生产状况与供求状况。否则就不可能订出指导工商业的计划。”1949年8月24日,彭真在给并华北局的报告中再次提出:“对公营和私营工业,在生产方向上,在生产技术和产品规格上,都须切实给以指导,使之按照生产发展和市场需要而生产,为此政府须有制订生产方针,进行生产技术指导和商品检验的机关。”1950年2月2日,彭真在《庆祝北京解放一周年》一文指出:首先应该发展公营生产,提高它的计划性,严格实行成本计算,开展生产竞赛和新纪录运动。 他还强调:“应该加强政府和公营企业对私营企业的领导,减少他们的生产盲目性,使他们按照新民主主义经济原则和城乡人民的需要,来继续恢复、改组与发展他们的生产”。

北京市人民政府在1950年度工作计划的报告中提出:为了发展公营企业的生产,必须提高计划性,严格实行经济核算,加速资金周转,争取适当利润以累积资金;为发展私营企业的生产,必须加强对私营企业营业方向的指导,克服私营生产方面的一些盲目性。不过,张友渔副市长也指出:由于我们对全国市场不很了解,对本市产销情况也调查研究不够,因而有些行业如火柴等,本来已经过剩,我们没有及时予以指导,这是应该检讨的。由此我们得到一个经验:就是在私营企业和小生产者还占优势的情况下,我们又缺乏精确的统计,要做一个包括公私营企业在内的生产计划是不可能的,对私营企业给以大体的方向指导是必要的,但也只能给以这样的指导。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管理大事记》.中国经济出版社,1986:19

[2]《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管理大事记》.中国经济出版社,1986:26

[3]《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 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516~517

[4]《北京市重要文献选编》.第1卷.中国档案出版社,2001:393~394

[5]《北京市重要文献选编》.第1卷.中国档案出版社,2001:678

[6]《北京市重要文献选编》.第2卷.中国档案出版社,2001:45~46

[7]《北京市重要文献选编》.第2卷.中国档案出版社,2001:90~91

[8]《北京市重要文献选编》.第2卷.中国档案出版社,2001:322

[9]《北京志・综合经济管理卷・计划志》.北京出版社,2000:173

[10]《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册.中央文献出版,1992:10

[11]国家经贸委编:《中国工业五十年》.第1部.上卷.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922

私教经理日常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应用技术大学;产学合作;私立大学;教育国际化;合作交流一、修平科技大学在奋进中成长

《世界教育信息》:尊敬的钟瑞国校长,您好,很高兴您能够接受我们的专访。首先,请您介绍一下贵校近些年来的发展情况。

钟瑞国:我校在配合政府整体产业与经济发展政策的需求下,自1965年创立后,历经树德家政专科学校、树德工业专科学校、树德工商专科学校三个阶段,并于2000年度获准升格为修平技术学院。2001年4月,我校搬迁至位于大里市的崭新校园,并于2011年8月1日改名修平科技大学。迄今,我校各学院的专业涵盖工程、管理、观光与创意三大学术领域,共计16科系,4个硕士班。工科专业是我校的特色专业,工科学生数量约为3500名,约占学校总人数的1/2。我校是台湾地区唯一一所与工业区发展紧密结合的大学,亦是台湾地区第一所通过经济部门核准在大里工业区设置的技专院校。

我校非常重视与产业需求相结合,坚持“技职学用合一以育成学生就业职能”,培养的专业人才不仅拥有专业技能与实践能力,更是具备高尚品格、合作精神、社会公德心等软实力的职场“修平人”。近年来,我校的发展特色与取得成效如下。

第一,我校在学校声望提高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2011年,我校在台湾地区“学士型大学综合指标总排名”中荣获第6名;2012年“大学学术声誉排名”学士型大学中荣获第3名;在台湾教育部门“2013推动技专校院与产业园区产学合作计划补助案”的科技大学中名列第3名;近年获得了台湾教育部门各项重点计划补助,如《中区区域教学资源中心补助计划(2010-2015年)》《特色主轴计划(2011-2014年)》《第二期技职教育再造及产学共同培育计划(2013-2016年)》《第二期技职再造及产学共同培育计划(2014-2017年)》《产学共同培育计划》《智慧生活创新创业育成平台计划(2013-2015年)》等。此外,我校于2015年荣获了台湾教育部门“2015-2016年奖励科技大学及技术学院教学卓越计划”的奖励补助。

第二,我校在教学质量提升上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一是在教学别关注“全人教育”“核心能力”“多元发展”及“学习辅导”。在课程规划方面,特别重视包括实用、实作、实验、实习在内的务实精神,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兼顾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理论与实务并重。二是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注重培养学生中文、英文及信息三大基本能力,以及职能专精、学用融通、勤奋耐劳、服务利他、团队合作五大核心素养。近三年来,毕业生在毕业后3个月内就业的比率皆高于80%;在毕业生雇主满意度调查中,选择“非常满意”及“满意”的雇主比率皆高于73%。三是在发展教师教学能力方面注重提升教师教学与产学合作的核心能力。经由落实推动系本位课程、发展信息化学习教材、强化基础课程学习效果、优化教学评估、实施学生校外实习、整合教学资源等具体措施,近三学年共聘任330人次业界专家进行协同教学,强化与产业界结合的教学成效。四是配合各系培养重点,积极辅导学生考取专业证书。近三学年,全校共有3895名学生取得了4462张证书,达成“一手毕业证书、一手专业证书”的毕业目标。五是强化学生就业能力,积极推动校外实习课程。近三学年,校外实习人数共计777人次,累计实习时数达62.6万小时。

第三,加强产学合作是我校的特色所在。首先,从策略、制度、执行等方面联合构建产学合作营运机制。我们有专业的产学合作团队,负责各项产学合作及技术服务,成立了“修平科技大学产学合作厂商促进会”,政府、厂商、与我校共同建构“产学合作人才培育平台”,推动“产学携手计划”“产学训合作计划”“双轨训练旗舰计划”,积极提业界所急需的人才,并协助企业解决技术人才短缺的困境。其次,积极与邻近工业区服务中心及厂商协进会签订产、官、学策略联盟协议书,并通过该渠道制定明确的合作目标与方法,结合经济部门“学校认养工业区项目辅导计划”“学界协助中小企业科技关怀计划”及“产业园区厂商转型再造升级计划”,达成产、官、学三赢的目的。

第四,我校在推广教育与服务社会方面亦不遗余力。首先,积极推动多元化的课程及教育训练,近年来,我校被台中市政府评选为台中市劳工大学办训绩优执行单位及劳委会职训局训练质量系统(TTQS)银牌训练机构。其次,积极争取政府计划,如乐龄大学、台中市劳工大学、产业人才投资计划及第二专长职业训练等,提供所需课程以满足当地人口的在职进修需求,以提升其工作、就业等方面的竞争力。我校还配合企业需求,承担企业员工培训项目,并为非营利单位、教师与学生服务社区、大里社区、工业区提供服务。近三年,共与15个企业机构合作开办了18个培训班,培训人数达453人次。

二、修平科技大学致力于培养

务实致用的技职人才

《世界教育信息》:贵校的定位是什么?这种定位下的学生培养目标又是怎样的?

钟瑞国:我校定位为“实务应用型大学”,即创造优良的学习环境,整合人文科技,追求教学卓越,强化产学合作,以培养产业界所需的技术与管理人才为教育目标。具体来说,在软实力上,培养学生勤苦实作的精神、服务利他的热忱、团队合作的效能;在硬实力上,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与创新能力、实用的就业技能。

我校以“全人教育”“核心能力”“多元发展”“学习辅导”为特色,以培养产业需求的实务人才为导向,兼顾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理论与实务并重,达成“毕业证书与专业证书”的双证目标,并全面推动职场实习与见习,提升学生职场“专业力”。

《世界教育信息》:人才培养涉及师资建设,贵校在师资建设方面有什么新进展?

钟瑞国:为应对少子化冲击,积极有效地依据学校定位进行发展,我校计划实施以系统化、客观性数据与实证为基础的校务规划与运作模式,通过学生信息与数据管理系统,整合学生数据库、教师数据库、财务数据库、校务行政自动化数据库、校园信息服务系统等各种软硬件资源,以确保学生学习质量与辅导的成效,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使他们能够充分适应未来环境变化所带来的挑战。其中,为提升教学质量,我校积极改善师资结构,优先聘请具有博士学位,且拥有教学、研究经验的专业人才。在教师聘任方面,除了达成台湾地区教育部门规定的师生比要求外,还对教师的专业背景与人格方面做了更多的规定。我校更名修平应用科技大学以后,为配合学校发展,力求稳定现有师资并维持兼任教师不超过专任教师数量,以保证教师的专业水平与质量。

2014年,我校助理教授以上职位的教师比率为77.6%,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率为64.6%,全校生师比为24.8%,日间部生师比为19.95%。我校将持续降低生师比,并提升师资素质及鼓励教师的专业发展。为应对学校转型的需要,一方面给予新设科系专业固定的师资配额,另一方面制定奖励办法,鼓励现有教师获取第二学位,以避免转型后原有师资过剩,影响教师工作的稳定性与学校的发展。

三、私立高校须避免

与公立高校出现同质化发展

《世界教育信息》:据我们了解,您先后在玄奘大学、修平应用科技大学两所私立大学担任校长。请问,您认为私立大学应怎样办出特色?

钟瑞国:我认为,在台湾当前的教育体制下,建设发展私立大学应以确保并改善教育质量为出发点。其中,包括两大重点:一是导入质量保证的PDCA循环(plan-do-check-action),以引导高校找准自我定位,进而拟定学校发展计划,确保教学与研究的成效;二是要建立一套评估学生学习成效的完整机制,以确保学生学习成效,提升学生的竞争力。

私立大学在办学规模与经费上负担较重,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私立大学也具有较为灵活自主的办学理念与决策模式。因此,为避免与公立大学流于同质化竞争,私立大学更应明确自我定位,尤其是技职教育,应以学生的学习成效为教育导向,结合本校教育目标、社会需求及产业需求,确定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养与核心能力。

四、高校应积极面对

高等教育扩张与少子化的挑战

《世界教育信息》:台湾高校扩张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学习成绩很低的学生也能考上大学,您是怎样看待如今台湾的高校扩张的呢?

钟瑞国:近年来,世界大学数量激增,全球高等教育日益市场化,区域性的跨校规划及无国界的学术交流时代来临,全球化下的教育被视为一种服务业,也成为国际竞相争取的一种资源。近十年来,台湾的人口结构出现3种特征:少子化、人口老龄化与多元化,这对台湾高等教育产生了直接的冲击。许多大专校院面临生源减少的困境。

少子化现象的出现更成为近年来各大专校院所必须面对的重大挑战。受少子化的影响,台湾未来十年间大一学生人数预计减少8.7万人,至2023年大专校院学士及专科学生预计总数为82.2万人,与2013学年相比,将减少31.5万人。为此,各校纷纷提出优惠方案吸引学生就读,如发放高额奖学金、实施海外交换或双联学制、赠送3C产品(Computer,计算机;Communication,通信服务;Consumer Electronic,消费性电子产品)等,但仍有许多学校面临招生不足的窘境。学校多、学生少,也使得台湾大学生出现素质降低的情况,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大学文凭的贬值化。同时,各校将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特别是私立学校,甚至可能会因经营不善、招生不足而关闭。故如何制定策略提升大学教育质量,缓解少子化的冲击,已成为近年来各个学校经营中刻不容缓的课题。

五、策略联盟推动高校加强深度合作

《世界教育信息》:您曾经在国外深造多年,请您谈谈国外的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

钟瑞国:以美国高等教育为例,美国的大学经营与高等教育体系发展在多元化与开放式入学制度的影响下,既提供训练高等专业人才、企业和国家领袖的环境,也提供社会大众平等就学的机会,对社会流动具有重要的影响。其中,由于美国高等学府的自主性,公私立大学日益精进。这些都孕育了美国高等教育制度的活力和创造力,也缔造了美国高等教育的优越性。

《世界教育信息》:您怎样看待教育国际化?您认为台湾的高校应该怎么应对国际化的趋势?

钟瑞国:受到环境改变的影响,经营卓越大学的观念也会改变。各校发展从“异中求同”转为“同中求异”,即追求特色以提升大学的吸引力。因此,大学特色的发掘须超越日常运作技术层面的考量,从策略层面切入,重新思考大学愿景、定位、研究、教学等不同层面,比较环境中不同大学的异同,考虑自身资源优势,运用态势分析法(Superiority Weakness Opportunity Threats,SWOT),根据优劣势拟订与落实策略,才是现代大学的成功经营之道。

在国际化方面,台湾各高校除应发挥自身特色外,更重要的是进行策略联盟。国际合作不能只停留于表面,或仅止于短期合作,而是要为某一重点研究领域的突破而努力。只有在双方深度的参与合作下,才能够获得良好的成效。

六、两岸高等教育合作前景良好

《世界教育信息》:据悉,您曾赴大陆高校考察过多次。在您看来,大陆高校的办学特色是什么?

钟瑞国:我个人认为大陆高等教育有如下四点特色:一是高等教育规模普遍较大,如校园规模、教师与学生人数;二是“211”“985”工程院校与非重点学校层级分明;三是政府的领导思维和政策方向在大陆高校中具有核心的影响力;四是非常重视高考。

以上这些特色都是很多因素的叠加而成的,这些特色如果得到持续性地良性引导,大陆的高等教育必能取得突破性的进展。然而,传统思维也留下了一些关于高等教育办学层次的迷思,如专科不如本科、本科不如研究生等观念。

《世界教育信息》:您认为应该怎样通过教育来推进两岸交流,增进年轻一代的相互理解?

钟瑞国:目前,语言等因素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各校在推动国际学术交流方面的努力。现在,比较易于实施的办法是建立两岸间高等院校的策略联盟。

两岸学生交流是大势所趋,因为全球500强企业有超过80%都在大陆设分公司或设厂,大陆大城市的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应该把到大陆学习交流的经验看成新一代年轻人将来在跨国公司工作的预备训练,以培养学生全球视野。

私教经理日常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 高职 私营企业 工学结合 教学管理

教高[2006]16号文件中要求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高等职业院校要保证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浙江省是一个制造业大省,国有大型企业相对较少,大量的是中小型规模的企业,尤其民营企业数量众多。这些企业对员工进行技能提高培训的意识较差、培训能力较低、培训手段落后,他们更希望直接招到进入企业就能立即操作的高技能人才。因此,为企业培养急需的高技能人才,与企业进行“订单式”培养是我们的努力目标和责任。

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工作,为高职类校企更好的合作提供方式和借鉴经验。提供和私营企业共同管理的过程文件样本,同时为高职高级工培养的模式、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培养方式提供方法和经验。为“蓝领成才工程”提供一种工学结合培养高职类“高级蓝领”模式。

一、操作方式

在操作过程中,我们校内课程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项目化课程。校外采用“短期就业订单”合作培养的方法进行教学。

和私企签订的就业订单是指学校根据私营企业的用人需求,安排学生的实践岗位,同时与企业签订人才需求协议,其中包括学生实践过程中应达到的技能要求和企业的定单承诺。通过和企业签订就业定单,进行针对性的岗位技能培养。双方共同制订学生实践过程中的实践计划,安排指导人员,制定过程中分阶段应达到的技能目标。通过和企业的密切合作,积累经验收集数据,学习各方面经验,建立以国家职业资格(高级工)鉴定规范依据的岗位培训模式,和私营企业共同制定培训方案作为样本并具体实施。

二、教学实践

1.双赢的合作形式加大了企业参与积极性

企业参与教学积极性不高的问题是一个全球普遍存在的问题。所谓不高是企业需要利益最大化,因为培养人才是学校的主业而非企业的主业,因此企业的积极性没有学校高理所当然。但目前企业的发展急需大量的技能型和操作型人才,企业到人才市场挑选员工不如和学校合作,教师和企业共同管理和培养学生,企业还可以优先挑选优秀毕业生,所以企业也愿意和学校合作,就业订单的签订使企业和学校一道对学生的操作技能进行符合企业要求的针对性地培养。特别要提的是,因为我们的学生是企业未来的员工,在学生实习过程中,企业按需培训,严格管理,校企双方共同培养。企业承担人才培养任务,为学生的操作技能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和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提供机会和真实的岗位,使学生感受企业氛围,了解企业生产组织、产品设计和制造,接触生产实际,参与企业的生产活动,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树立实践观念,增强职业意识,提高专业能力,养成良好的职业素质。短期就业订单的签订有效发挥了学校和企业各自的教育优势,密切了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关系,提升了工学结合合作层次,落实了对“适销对路”应用型人才的素质、能力和知识的培养,为毕业生就业架起了桥梁,开出了“直通车”,构建出了一种有效的就业机制雏形,使学校专业人才培养与企业专业人才使用达到了“无缝”接轨。

2.有落实的教学管理是计划实施的保证

和私企合作订单教学的特点是学生的工作和实习岗位分散安排及私企的管理不完善,部分私企的管理方式落后。因此教学管理的任务更重同时也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围绕“加强实践教学,注重技能培养”,重点抓规范操作和规范管理,对学生加强和完善专业实习和毕业实践环节的“双重指导、三重管理和四有制度”。这个管理制度是指:每位学生都有实习单位的指导老师和专业指定的本系指导或管理老师的双重指导和管理,再加上班主任的三重管理。教师管理有记录,学生每月返校定期和校内指导老师见面、系部日常有督查、实习单位有沟通。我们一直重视和关注学生专业实习环节与毕业环节的实习实训,并将此过程管理作为我们教学管理的重点,做好、做实。在专业(顶岗)实习期间,严格按本岗位国家职业标准要求进行岗位训练,分阶段实施,通过实际操作训练,基本达到高级工操作水平,让我们的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能真正学有所获,动手能力和适应性得到增强、技能得到真正的提高。

学生完成专业实习或顶岗实习都必须提交以下成果:实习工作日记和不少于5000字的专业实习论文或实践报告并以电子文档形式保存按要求整理并装订成册。答辩时必须制作PPT答辩。对学生的实习,我们的考核成绩组成由以下几部分内容组成:实习技能考核成绩30%、实习单位意见30%、指导教师评定成绩10%、评阅教师评定成绩10%、答辩成绩20%。

3.双方共同制订实践计划

学生实践计划由指导老师和企业协商共同制订,在不违反劳动法等政策的基础上,考勤遵守企业规定,学生的上岗培训由企业完成,计划包括每个月学生应达到的技能和能力目标,完成的实践任务和心得体会。每月回校接受校内指导老师的检查。

实践计划是以专业所对应高级工培养模式制定,企业针对我们学生制订培训计划,在菲丝凯化妆品有限公司、杭州陶源秀化妆品有限公司等企业对我们专业学生进行合作培养高级工的尝试,按高级工职业资格标准,找技师、工程师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结对培养,结合毕业实践环节的具体要求,以高级工标准进行任务下达,努力缩短学生的岗位适应期。通过实训学生不仅可以取得反映高职学历的毕业证书,通过鉴定还可以取得反映职业能力的职业资格证书。化工专业学生通过学习不仅可以获得毕业证书,还可获得由国家劳动部门认可的分析工、操作工的中、高级技能等级证书,目前双证率达100%。大部分学生获得了三证(毕业证书、分析工证书、化工操作工证书)。管理过程中有适用的多份表格。例如订单协议样表:

就业定单实习协议书

甲方:杭州职业技术学院临江学院

乙方:

实习是学生必须完成的学业,是学生学习内容的组成部分。为了加强校企合作,深入推进工学结合,促进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办学质量,培养适应企业单位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为保证实习质量,甲乙双方本着双赢的目的,经协商对甲方学生在专业就业顶岗实习期间(三年级)进行双方合作培养,通过对甲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技能训练与顶岗实习,为乙方输送真正高素质高技能的员工,甲乙双方就此达成如下协议:

一、乙方对甲方学生提出针对性的技能训练目标与顶岗实习任务,同时结合相关工种的高级国家职业资格鉴定规范,双方共同进行本阶段的培养方案的制定并对学生实施必要的理论指导与技能训练指导。

二、乙方为甲方学生提供顶岗实习岗位与技能训练的场所,参与顶岗操作,并选派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担任实习指导老师,保证其技能水平的提高。

指导老师(师傅)姓名:,联系方式:

三、甲乙双方根据毕业实习环节具体工作计划与任务,进行双方共同指导与管理,确保顺利完成学业与任务。

四、甲方根据乙方的要求,让乙方择优录用实习生名为本公司员工。

学生姓名:

甲方代表:乙方代表:

杭州职业技术学院临江学院(盖章)(盖章)

日期:日期:

4.双方共同评价

通过多年的实践,我们在建立企业本位的评价体系方面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索与实践,学生实习期间,企业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实训环境,充足的实训耗材,完善的实训设备、工具及指导,使学生职业技能训练得以落实。最终的实习成果评价和职业能力评价在企业进行,即在岗位实习后由企业专家和职业资格考评人员对学生所获得的职业能力按照企业的实际要求和职业资格鉴定规范进行全面测试,重点测试学生是否已达到职业能力目标。校企双方共同接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约束,因此,最终的职业技能评估可作为学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和毕业的依据。企业对这种合作模式非常认可。因为学生也是企业花精力培养的,所以学生的各方面能力都得到企业的认可。我们在陶源秀化妆品有限公司的学生一年后已经做了车间主任。在菲丝凯的学生已经在企业的制造、采购等各个岗位担当重任。

去年我们学生都以就业订单协议实习,企业为学生制定了详细的培训计划,双方认真实施培训,取得良好的效果,2010届就业率98%。我们2011届毕业的120名实习生就业定单全部签好,实习工资在1000元左右。9月份开学全部以定单的方式顶岗实践。

我们经过几年的操作,总结出要想达到好的合作效果,首先,要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对学校来讲首先与企业签订订单协议并将企业作为学校的校外实习基地是最好的途径。其次,学校要加强和企业的沟通和联系,有问题及时解决,将问题扼杀在萌芽状态。特别要注意的是坚持教学标准制定的培养原则,要求对方配合,为实习生制定培训计划。另外,在下厂前就对学生进行观念教育,使学生摆正位置,认真实习,在学生实习过程中,加强和学生的联系,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状态。同时和企业坦诚相待,出现问题不回避,出现冲突协商解决。同时老师关心毕业生的成长,毕业生有好的发展对实习生有鼓舞作用。

总之,学校通过了解企业需求与社会紧密结合,通过和私营企业形成多个样本,在不同实习实训基地进行试运行推广,观察效果。通过就业订单,学生顶岗接受职业指导、经受职业训练,了解到与自己今后职业有关的各种信息,开阔了知识面,扩大了眼界。在这些企业实习实训的学生提前适应了该企业的环境,在顶岗实习中熟悉了就业单位职业岗位的工作程序、工作要求和技术要求,学生实习的培养和毕业时企业的使用达到了无缝接轨,为就业提前打下基础。另外,企业通过对这些的学生的考察,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人才,一举两得,这样的工学结合恰好能弥补双方的不足,增加资源利用效率,不仅有效发挥了学校和企业各自的优势,密切了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关系,还提升了双方的合作层次,使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使用的“无缝”对接成为可能。

我们希望通过本项目,为高职类产学结合提供方式和借鉴经验。提供和私营企业共同管理的过程文件样本。提供一种工学结合培养高职类“高级蓝领“模式。

参考文献:

[1]教高[2006]16号.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2]陈解放.合作教育的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实践――学习与工作相结合教育模式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私教经理日常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职业:私人法律顾问

籍贯:北京

从业时间:10年

用一个比喻来描述你的职业,你会怎样形容?

维护当事人合法利益的使者。

你对自己提供的私人化服务的理解和描述?

社会时代的需要。相对于大众服务,私人化服务选择性更强、服务更细致。

你目前的工作状态如何?

竞争激烈,业务繁忙,工作压力比较大。

你为什么会选择私人化服务的职业?

行业趋势,国企到私人行业制度的转变。

工作中你坚持的原则是什么?

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最大限度地保护当事人的利益。

你觉得自己的哪方面的素质有利于你现在的职业发展?

文化素质、专业知识,最重要的还是工作热情,很喜欢这个职业。

你认为在自己职业发展中取得的最大成就是什么?

通过自己的努力使正义得以伸张。就在前不久,将一个比较有难度的案子在二审中争取到更加公正地判决,并作为经典案例在《法制进行时》播出,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和认可。

什么时候你觉得自己的工作最被认可?

用法律这个武器正当合理地保护了当事人,既得到当事人的认可,也得到了法律和社会的认可。

为了事业你遭受的最大损失是什么?

减少了个人活动的空间和时间。

给自己的服务打几分?扣分在什么地方?

百分制80分,十分制8分。还有潜力可挖掘,只有不满足才能更快地进步。

你觉得自己的业务素质哪些方面还要加强?

法律专业知识的与时俱进,还要加强与国际的接轨与合作。

这个领域中你最钦佩的是谁?

田文昌。(中国政法大学的刑法教授,我国刑法界的权威人士。)

你目前的心境怎样?

不错。很喜欢很热衷自己目前从事的工作,工作充满激情。

除了现在的职业,你最喜欢的职业是什么?

我还是觉得自己喜欢并且也适合这个职业。如果必须是另外一个,希望是和旅游相关的,因为如果有假期时间,我都是喜欢去旅游。

你最珍惜的财富是什么?

文化知识,这是一生都会对你有帮助的。

你认为最理想的生活是怎样的?

自己从事的职业成为事业,家庭和睦,享受生活。

你自己的理财观念是什么?

属于比较传统的那种,不会花太多的心思。

姓名: 陈红华

职业: 私人理财顾问

籍贯: 广东

从业时间:5年

用一个比喻来描述你的职业,你会怎样形容?

像医生看病,进行问诊、确诊、开药方,以相同的方式为客户提供财务诊断,并提出建议。

你对自己提供的私人化服务的理解和描述?

完全根据个人财务状况提供个性化理财服务。

你为什么会选择私人化服务的职业?

帮助别人的同时能分享快乐。

工作中你坚持的原则是什么?

以客户为重,以智慧分享。

你觉得自己的哪方面的素质有利于你现在的职业发展?

复合教育背景,多项从业经验,善于接受新的知识,全面了解理财知识的能力和倾听的能力。

你认为在自己职业发展中取得的最大成就是什么?

让客户不断树立正确的理财观念,并从中受益。

什么时候你觉得自己的工作最被认可?

让客户满意并分享到理财的快乐。

为了事业你遭受的最大损失是什么?

没有太多时间陪伴所爱的家人。

给自己的服务打几分?扣分在什么地方?

90分,扣分在有些投资理财领域的知识不丰富。

你觉得自己的业务素质哪些方面还要加强?

更深更广地学习日新月异的理财知识,提高业务素质和服务水平。

这个领域中你最钦佩的是谁?

巴菲特。

赚钱能让你有安全感吗?

赚钱能让我对未来更有信心,但不是安全感的全部。

除了现在的职业,你最喜欢的职业是什么?

记者,这是我小时候的理想。

你最珍惜的财富是什么?

是生命中共同走过的亲人、朋友、同事、客户。

你认为最理想的生活是怎样的?

做好工作的同时,能享受天伦之乐。

你自己的理财观念是什么?

以积极心态对待风险,以良好方式规避风险,打理好自己的财富,实现美好的人生规划。

受访者:黄健

职业:私人健身教练

籍贯:北京

从业时间:5年

用一个比喻来描述你的职业,你会怎样形容?

痛并快乐着。

你对自己提供的私人化服务的理解和描述?

科学的健身方法,针对性的、贴身的服务,使客人得到精确到位的锻炼和科学的饮食规划,既保护肌体又得到锻炼,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锻炼效果。

你是如何走向这个领域的?

开始也是爱好,自己练,走了一些弯路,然后还是经过教练给我的一些指导,慢慢地练出来的。干了这一行以后,在朋友之间、同事之间都有一些探讨、互相切磋,慢慢地达到更好的效果。

你的工作日程如何?

基本上是根据客人的需求,客人基本上是提前一天给我打电话预约时间,我会提前到达,换好衣服,等待客人。

客人是如何选择私人教练的?

客人第一次来的时候我们会有体能测试,用韩国的一台人体分析仪,对客人的肌肉、骨骼、组织、力量、细胞内外液等进行量化分析,通过这个分析,给客人定制科学的运动计划,如果客人有意向,会跟他谈及一些课程问题。

你认为运动应该达到什么效果?

运动应该是快乐的、放松的。做完运动之后应该觉得身体很轻松。私人教练还扮演一个朋友的角色,总有些事情客人不方便和家人说,这时候私人教练就是个很好的朋友和倾听者。

工作中你坚持的原则是什么?

不能怠慢客人,他们是你的衣食父母,要提供全心全意的贴心服务。

你觉得自己的哪方面的素质有利于你现在的职业发展?

一丝不苟,运动中严肃认真,使客人达到真正的运动状态,私下里与客人交心,成为好朋友。

什么时候你觉得自己的工作最被认可?

客人瘦身成功,或者客人的课程上完后希望继续跟你一起锻炼。

为了事业你遭受的最大损失是什么?

时间,私人教练就是出卖时间的人。

给自己的服务打几分?扣分在什么地方?

80分,有时会脾气急躁些,还会受身体和心理状态的影响。

这个领域中你最钦佩的是谁?

陈元平。我的同事,为人非常正直。

赚钱能让你有安全感吗?

工作都有压力的,如果你做的好自然有安全感。

除了现在的职业,你最喜欢的职业是什么?

国家公务员。

你自己的理财观念是什么?

永远是要收入比支出多,不要做金钱的奴隶。

受访者:屈平

职业:私人形象顾问

籍贯:湖南

从业时间:6年

用一个比喻来描述你的职业,你会怎样形容?

造型师的职业有点像医生,但是又不全是,医生是非常权威的,你说什么病人都非常相信,作为造型师和客人交流的时候,客人本身带有自己的审美,你需要与他进行沟通,慢慢地接受和信任造型师。

你对自己提供的私人化服务的理解和描述?

人们有这种需求,审美观念也提高了,越来越注重自我形象,我们把专业的造型服务,运用“易・减法”造型理论,将复杂造型简单化,在大众中进行普及,也就是把明星的待遇,放到大众来。

造型师的服务对象是谁?

明星、主持人、白领都有,甚至包括政界人士。

你为什么会选择私人化服务的职业?

时势造英雄,国内的大环境需要,真正的个人形象工作室很少。

国外的私人造型行业情况如何?

几乎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私人造型师,有的造型师身价可以达到十亿。

工作中你坚持的原则是什么?

讲究自然美,利用外在的造型,挖掘客人的内在美,普及和推广形象文化理念。

你觉得自己的哪方面的素质有利于你现在的职业发展?

我的审美是比较独特的,有时候创作灵感会不断涌现出来。再有是文化修养,对化妆的炽热和爱好。有人说,做造型的人有病,见了谁都容易给他挑毛病。

你认为在自己职业发展中取得的最大成就是什么?

《雪狼湖》、世界小姐、国际旅游小姐和一些栏目的艺术监制。

为了事业你遭受的最大损失是什么?

没有时间陪父母。

给自己的服务打几分?扣分在什么地方?

80分,在工作中会让人感到自傲,带一点霸气。

这个领域中你最钦佩的是谁?

易茗。(易茗化妆学校总监)

赚钱能让你有安全感吗?

钱对我来说目前是种附带的东西,做事更让我有安全感。

你认为最理想的生活是怎样的?

教化妆造型,喜欢和年轻的孩子们待在一块,见证他们的成长。

你自己的理财观念是什么?

应该是比较保守,目前的计划是在海南买一块地,建度假小木屋。

小私生活15瞬间

初级篇:

私人秘书

私人保姆

私人司机

私人教练

私密指数:

钱经:最大众化的私人服务, 满足人们日常的生活方式,更是一种生活的需要,私密度并不高,仔细看看,这些私人服务早已在我们身边遍地开花了。

中级篇:

私人美容师 私人形象顾问

私人助理 私人侦探

私人服装定制师 私人管家

私人室内设计师

私密指数:

钱经:小私生活是一种生活态度和主张,一种“小我为本”的格调,一个闺中密友,一种效率和个性。跳出生存需要,中级小私已经开始享受生活了。

高级篇:

私人营养师

私人医生

私人律师

私人理财顾问

私密指数:

钱经:高端的私人化服务,绝对是一种身份和品位的象征,对私人顾问的级别也要求最严格,高级小私要的更是一份合理的人生规划。

小私语录

我要最贴心的,我要最适合的,我要只属于我的!

只要价格可以接受,什么都可以私!

不求最贵,但求最私。

我要活出与众不同的感觉!

小私收入知多少

私人顾问收费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即常年顾问、按小时收费、按项目收费。在北京私人律师的每小时咨询费从一二百元到上千元不等,私人教练一般按课时收费,通常每小时在一百元到三百元左右,私人造型顾问每年的全套服务费用在几万到十几万不等,只提供一次的价位在几千元到几万元之间,私人理财师制定一份原始的家庭理财规划,收费通常在三百元上下。

挑选小私顾问:

1私人服务往往是有针对性的“一对一”服务,聘用私人顾问时要看顾问的从业资格,比如私人教练要具有“专业体适能教练证书”,私人营养师要具有“营养师职业资格证书”等等。

2到有良好信誉的机构寻找合适的私人顾问,好的公司往往有比较好的服务保证。

相关期刊更多

饲料广角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四川教育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四川省教育厅

思想政治课教学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国家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