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五年级科学教学论文

五年级科学教学论文

五年级科学教学论文

五年级科学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1956年福建师范学院设立直属师院党委领导的马列主义教研室(后改为政治课教研室)下设哲学、政治经济学、中共党史和科学社会主义四个教研组,承担全校11个系的四门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1960年为了培养全省中等学校马列主义理论教师、政治工作干部和政治理论研究工作者的需要,中共福建省委决定在福建师范学院创办政治教育系,将原师院政治课教研室转为政教系。当年10月招收第一届二年制专科生;第二年改招四年制本科生。1966年“文革”后停招,1969年福建师范学院停办,1972年复办,改名为福建师范大学;政教系也于同年首批复办。1975年为了加强全校公共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和学生思想工作,从政教系抽调20名教师单独成立马列主义教研室,政教系40多位教师继续承担本系教学任务,政教系先后设立政治教育(1977)和思想政治教育(非师、1987)本科专业、中共党史硕士点(1991)、政治经济学硕士点(1979)和博士点(1993)等。1994年为了顺应学科发展的变化,政教系更名为经济法律学院,下设经济系、法律系和政治系。2003年6月学校在整合了原经济法律学院、管理学系、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的经济学、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上,成立了经济学院。学院现下设经济系、工商管理系和财金系,以及经济研究所、产业经济研究中心、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

福建师大经济学学科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不断成长和壮大的。1979年我校开始招收政治经济学硕士研究生;1986年该专业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1993年获得政治经济学博士学位授予权,成为当时全国省属高校以及全国高等师范院校的第一个政治经济学博士点;1994年开始获准招收政治经济学专业单招研究生;1998年经教育部批准建立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这是我国高师院校唯一的国家经济学人才培养基地;1999年经国家人事部、全国博士后管委会批准,我校建立了理论经济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这不仅是我国省属高校的第一批理论经济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也是当时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唯一的理论经济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998年增设产业经济学硕士点;2000年增设西方经济学硕士点;2003年增设经济思想史博士点和硕士点;2006年获得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和区域经济学硕士学位授予权,我校成为全国省属高校第3家、全国高师院校第2家获得理论经济学一级博士点的单位。在28年的学科发展历程中,我校经济学学科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目前已拥有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和硕士点、6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和8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形成了以政治经济学为龙头、理论经济学为主体、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协调发展、多层次办学的学科群,成为我省乃至我国理论经济学教学科研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经济学学科发展离不开学术带头人和学术梯队的共同努力。在老一辈主要学术带头人陈征教授和新一代主要学术带头人李建平教授的培养和带领下,经济学学科拥有了一支结构合理、方向明确、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富有发展潜力的学术梯队,现有教授20人,副教授17人,讲师28人,其士和硕士学位获得者分别为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全国教育系统先进个人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4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福建省优秀专家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省劳动模范2人、省级“百千万人才工程”人才3人,省高校新世纪优秀人才3人;省优秀教师、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省“三育人”先进个人、省级教学名师各1人;等等。

二、学术研究的源流与特色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特色是学科发展的生命,也是学科建设的立足点和突破口,作为东南沿海的省属师范院校,我们始终立足实际找准自己的学术研究方向,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制定学科发展规划,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抓好学科队伍建设,不断提升和发展学科优势,形成了一组具有鲜明特色和优势的学术研究方向。

(一)关于《资本论》和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研究

早在1972年政教系复办后,我校经济学学科梯队就十分重视《资本论》的教学和研究。当时国内学者虽然出版过解释《资本论》的专著,但大都只解释了《资本论》第一卷,或者是复述《资本论》的部分内容,尚未有系统解释《资本论)全三卷的著作问世。1978—1983年期间陈征先后出版了长达144万字的《<资本it解说)(五卷本),这是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解说《资本论》三卷的专著,至今修订三版,重印4次,印数达14余万册,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好评,许多高校、党校、军事院校采用为教材,影响深远;该书于1988年获部级全国高校优秀教材奖和省“六五”重点项目优秀成果奖,1991年获光明杯全国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学术著作二等奖。1982—1986年期间陈征带领学科梯队成员进一步对《资本论》开展多维度的研究,陈征、严正、郭铁民、林述舜等合作编著了《资本论》研究的两套丛书,出版《评介国外部分学者对〈资本论〉的研究〉)、《对〈资本论〉若干理论问题争论的看法》(上、下)等15部著作。另外,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科梯队成员还编著20余部高质量的教材和教学辅导资料,主要有:陈征、林健合作主编《政治经济学学习指南》(1986)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政治经济学》

2.1和42人在学科梯队成员中获得全国劳动模(1989)陈征、李建平和郭铁民合作主编的全国高师通用教材《〈资本论〉选读》(1990、1998)和《政治经济学》(1984、1992、2003)、教育部“十五”规划教材《〈资本论〉选读》(2003)和我校国家经济学基地系列教材等,其中全国高师通用教材《政治经济学》被誉为“名教材”,广被米用。

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李建平就对《资本论》方法论进行专题研究,并取得了富有价值的理论成果。他于1986年出版的专著《〈资本论〉辩证法探索》在该领域独树一帜,他将《资本论》看成一个具有丰富内容的开放性的方法论体系,并力求探讨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应用的每一种辩证方法的既成形态,并进而寻究其历史的来龙去脉;该书出版后,《光明日报》等媒体迅速做了报道,陈征教授等知名学者评价它”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称赞它是一朵学术界“初春的红萼”。1987年该书荣获省社科规划”六五”重点项目优秀成果奖,2006年该书由社科文献出版社再版,获得广泛好评。此外,他还发表了100多篇学术论文,在学术界引起了较大的反响。1991年他所撰写的论文《关于马克思1844年巴黎手稿文本的研究》是我国最早对马克思的著作进行深入的文本研究的论述之一,1994年该文获得了第二届福建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

我校经济学学科不仅重视《资本论》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研究和教学,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同时也重视对当代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特别是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和研究,使之形成一个紧密联系的理论体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如围绕劳动价值论、资本理论、地租理论、分配理论等专题,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运用与发展,取得了一系列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并逐步形成了“《资本论》与社会主义经济研究”这一富有特色和优势的学术研究方向,《陈征选集〉(1996)和《〈资本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陈征选集续篇》(2005)是我校经济学学科在这一领域的标志性成果之一。

1、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理论的研究。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校经济学学科在对《资本论》基本原理和方法论研究的基础上,着济问题,取得丰硕成果。主要著作有:陈征、林健的合著《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问题新解》(198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与实践》(1988)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政治经济学》(1989);严正的专著《评介国外部分学者对<资本论>的研究》,该书获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1989);林健、李思的合著《国情与选播(1990);陈征、李建平和郭铁民的合著《〈资本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运用与发展〉,该书获得省第四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00);陈征、李建平和郭铁民的合著《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纲领研究》(2000),这是国内第一部研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纲领的著作。主要论文有:陈征的《〈资本论〉和社会主义经济》一文,原刊于《福建论坛》1987年第3期,被美国《国际社会经济杂志》(use)译成英文,转载于1991年第9、10期;林健的论文《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研究》获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989);骆焉名的论文《怎样认识和利用社会主义市场的作用》获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1989);吴维崇的论文《试论生产资料流通经济效益》获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1989);李建平以《资本i论〉原理研究国有企业改革而撰写的论文《关于资本营运的几个问题》获全国报纸理论宣传优秀理论文章一等奖(1997);陈征、李建平和郭铁民的合著论文《十五大报告对邓小平经济理论的运用与发展》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论文奖,并居于获奖论文的榜首(1999);李建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分配改革的系列论文获得第五届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2000);陈征和李建平两位教授的论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和《学习十五大关于分配方式新论述的思考》,双双获福建省邓小平理论研究基地优秀成果一等奖(2000);杨强的专著《中国个人收入的公平分配研究》(2007)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等等。在“十一五”、“十二五”期间李建平教授将主编《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研究》文库(共10辑100本著作),带领学科成员进一步深化对《资本论》和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的研究。

2、关于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深化研究。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经济学说的基础。《资本论》力运用《资本论》原理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诞生100多年来人们围绕劳动价值论的激烈争论就从未休止,其原因既有来自于意识形态领域的偏见,也有来自于对《资本论》理解的偏差,更由于《资本论》创作的历史背景与当代社会经济状况相去甚远,如今各种社会经济条件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陈征教授主张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依据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原理对新的情况作出新的理论概括和说明。特别是针对当前流行的“知识价值论”等观点,进行了分析和商榷,澄清了理论是彳非捍卫了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并对其进行了创造性的运用和发展,他的专著《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应用和发展》(2005),根据当代劳动的新特点,提出了现代科学劳动的新理论,作为劳动价值论的基本范畴和本质性的核心理论内容,这是对当代劳动价值理论的最新发展。该书中有关文章已于2003年和2005年分别获得省第五届和第六届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李建平教授以独特的视角,提出要划分和研究马克思《资本论》中的两种形态即抽象的和具体的劳动价值论该系列论文获省第五届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2003)。张华荣以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为指导,研究了精神劳动与精神生产的问题,其专著《精神劳动与精神生产论》获省第五届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2003)。陈征和李建平还针对怀疑和否定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思潮,撰写并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学动态》等核心刊物上发表了系列论文,予以反驳,在学术界产生了较大影响和广泛认同。经济学界的泰斗、中国人民大学宋涛教授赞誉我校经济学学科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南方阵地”。

3、关于社会主义城市地租的研究。学科梯队成员以马克思主义地租、地价理论为指导,系统、全面地研究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地租、地价和房租、房价理论,尤其是对社会主义城市绝对地租、级差地租、垄断地租和房地产价格理论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填补了理论空白,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地租和地价理论;同时着眼于我国房地产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针对我国城市土地制度改革和房地产市场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如土地产权关系、城市土地市场结构、批租地价的形成和住房贷款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取得丰硕成果。如陈征的专著《社会主义城市地租研究》,是我国研究社会主义城市地租的第一部也是唯一主义城市中的应用和发展,该书获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998)和福建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1998)李建建的系列论文“土地资本试探”和专著《中国城市土地市场结构研究》;分别获得省第四届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2000)和省第六届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2005);等等。另外学科梯队成员还发表一系列高级别论文,如陈征在《中国社会科学》(1997、1998)连续发表“论社会主义城市级差地租”和“论社会主义城市绝对地租”两篇论文;李建建在《经济研究》(1991).《当代经济研究》(2001、2003、2004)等刊物发表《有关城市土地使用费的几个问题》、《论城市绝对地租》等系列论文,在理论界产生较大影响。

(二)关于资源可持续利用、制度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中的生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成为经济学研究的新领域。郭铁民、林卿、廖福霖等围绕“资源可持续利用、制度创新与可持续发展”开展持续深入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在理论界产生较大影响。

1、关于土地资源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研究。学科梯队成员借鉴国内外土地制度改革和发展的经验教训,以工业化进程城镇化发展、农村就业结构变化和可持续发展为背景,对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和发展进行系统性、跟踪性研究,突出农村土地配置市场化与制度创新、农村土地制度与效率、农村土地制度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农村土地制度与农业现代化等多维度进行研究,取得丰硕成果。高级别课题有:郭铁民的教育部“十五”人文社科规划《沿海发达地区农村土地流转与农业现代化研究》(1999);林善浪的国家社科规划课题《中国农村土地规模经营及其相关政策研究》(2004);李建建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农村土地征用与农民权益保护研究》(2005);林卿的国家社科规划课题《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农民土地权益流失与保护的实证研究与理论思考》(2007)和国际合作课题《中匈土地制度比较研究〉(2006);廖福霖的省社科重点规划课题《海峡两岸生态生产力发展研究〉(2006);等等。主要著作有:林善浪的《中国农村土地制度与效率研究〉(1999),该书获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一部学术专著,是马克思主义地租理论在社会恤一等奖(2000).省第—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2000)和省邓小平理论优秀成果一等奖(2000)林卿的《农地制度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地利用问题研究》,这两部著作分别获得省第四届、第五届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2000、2005)林卿主编的《土地政策学》,该教材被教育部列为面向二十一世纪推荐教材。另外学科成员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几十篇高质量的相关学术论文,其中廖福霖的论文《生态生产力是先进的生产力》获得省第六届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2005);等等。

2、关于城乡统筹与可持续发展研究。该方向学术梯队成员立足于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二元经济结构和城乡分割体制双重制约条件下的我国城乡经济关系、工农业关系的演变过程、发展规律及其发展趋势进行系统、全面研究,丰富和发展了以二元经济结构理论为中心的城乡经济关系理论,取得了丰硕成果。主要著作有:蔡秀玲的《论小城镇建设一要素聚集与制度创茅新>,该书获得省第五届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2003);张国的《中国城乡结构调整研究》,该书获得省第五届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2003);陈少晖的《国有企业劳动就业体制研究》和《从计划就业到市场就业》,这两部著作分别获得省第四届、第六届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2000、2005)王知桂的《中国人力资源结构大调整》(2007);等等。学科成员还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几十篇相关论文,如吴维嵩的《对福建省农村过剩人口转移问题的探讨》(1987)、李建建的《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运行机制》(1990)等等。

3、关于流域区际生态补偿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李建建、张国、黎元生等以闽江流域为例,对流域生态补偿的主体与客体,补偿原则,补偿计价办法,补偿资金的筹集、营运与管理等问题进行了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探索性研究。李建建主持省环保局横向课题《流域上下游水环境补偿激励机制研究〉(2005)和省科技厅软科学重点课题《闽江流域水污染治理机制与对策研究》(2005)黎元生主持省社科规划课题《闽江流域区际生态补偿机制研究》(2006)、《完善闽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立法思考》(2007)等4项省级以上课题,并在《农业现代化研究》、《生态经济》、《福建日报》(求是版)等刊发了“闽江流促进区际协调发展”10余篇系列学术论文。其中有关完善闽江上下游生态补偿机制的政策建议,得到了同行专家的认同和实践部门的采纳。

(三)关于现代产业经济发展研究

1、关于产业发展的基本理论研究。20世纪90年代后,我校经济学学科梯队在努力保持传统学科优势的基础上,积极拓展学术领域在产业组织、产业竞争力、产业集群、新兴的网络产业和企业虚拟化经营等相关领域取得了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高级别课题主要有:李建平的省社科规划重点课题《福建和其它省、市经济综合竞争力比较研究》(2006)和《福建和其它省域综合竞争力评价与预测研究》(2007)李闽榕的国家社科规划课题《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与预测研究》(2007);王知桂的省科技厅软科学重点课题《福建产业集群与新型工业化路径研究)(2005),等等。主要著作有:由李建平、李闽榕、李建建、张华荣、黄茂兴等主编的《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2005~2006)»(230万字)蓝皮书,该书于2007年3月出版后,立即引起了各级政府、学术界和理论界的极大关注,中央和地方媒体共200多家单位全方位报道了该书出版的情况及相关研究内容,在国内夕卜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反响,大大扩大了本学科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郭铁民、王永龙和俞姗合著的《中国企业跨国经营》,获得省第五届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2003)和全国第五届外经贸研究成果优秀作品奖(2005);林善浪和吴肇光的《核心竞争力与未来中国》,获得省第六届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2005);此外,学科梯队成员还出版了多部著作,主要有陈朝阳的《中国企业并购论》(1998)、黄瑾的《市场占有论》(2000)、何荣天的《产业技术进步论》(2000)、林玉妹的《中国现代企业制度》(2002);张国和林善浪的《中国核心竞争力研究》(2002)等等。另外,学科梯队成员还在国内权威刊物发表几十篇学术论文,其中陈明森的《试论社会主义信息经济学》(《经济研究》1986年第1期)是国内较早阐述经济信息功能、作用和效益的开创性学术作品;林子华的系列论文《虚拟空间与虚拟企业问题研究〉和《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一个视角一浅谈我国推进企业虚拟化运营》,分别获得省第五、第六届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2003、2005)集群研究”和“全球价值链与集群外部空间延展规律研究”,分别获省第五、第六届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2003)和优秀成果佳作奖(2005);等等。

2、关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研究。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繁荣也是本学科开展持续深入研究的重要领域。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科梯队围绕我国农村合作经济、农业产业组织创新、农业增长与发展、新时期农业结构调整等一系列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取得丰硕成果。高级别课题有:郭铁民的教育部人文社科“八五”重点规划课题《股份合作经济研究》(1991)、教育部人文社科“九五”规划课题《股份合作制与农业微观经济组织创新》(1996)和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股份合作制经济问题研究》(1998)以及省社科规划课题10余项。主要著作有:郭铁民和林善浪的合著《股份合作经济研究)获得省第三届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1998);郭铁民和林善浪的合著《中国合作经济发展史》(上、下册),这是当时国内第一部研究股份合作经济史的力作,该成果获得省第三届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1998);郭铁民和林善浪的合著《中国股份合作经济问题探索》(1999)。林善浪、张国的合著《中国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研究》和《中国农业发展战略研究》,分别获得省第五届、第六届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黎元生的《农产品流通组织创新研究》获得福州市第六届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2006)。另外,学科成员在《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中国农村经济》、《农业经济问题》等刊物百余篇相关论文,其中郭铁民的系列论文《解决农民收入问题要有新视野)以及他和黎元生合著的系列论文《有关县域经济发展的几个问题》,分别获得省第五届、第六届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2003、2005)。

3、关于金融产业发展研究。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金融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吴有根、祝健和黄向臻等对现代金融产业组织结构演进、金融市场运行机制、金融体制改革等问题进行持续、深化的研究,取得了一批富有实践指导价值的研究成果。吴有根教授是我省较早进行证券投资理论和实务研究的资深学者,近年来在《宏观经济管理〉》、《福建论坛》等刊物上发表(2001)、《规范,从政府做起》(2002)、《股市困境的理论溯源》(2004)等论文,出版《股票投资诀窍》(1990)、《谁将扛起中国主流资本的大旗一论中国现代民族资本的崛起》(2003)、《营销与金融运营中的互动》(2006),其中《谁将扛起中国主流资本的大旗一论中国现代民族资本的崛起)以全新的视角看待改革开放以来成长和崛起的个体经济和民营经济,认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中国的私营经济,就是发展中国的现代民族资本,提出现代民族资本是21世纪中国的主流资本的观点,该书获得省第五届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2003)。祝健在《当代经济研究〉》、《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等刊物发表《试论银行与证券市场的良性互动》(2001)、《私营企业信贷困局及破解》(2005)等论文,已出版专著《货币、银行与金融市场》(2005),即将出版《论构建中国农村金融体系》等专著。黄向臻在证券投资技术分析进行深入研究,发表《关于中国股市晴雨表功能的思考》(2004)、《中国股市价值投资与投机的思考》(2006)《上市公司净值提升的市场分析》(2007)等论文。另外,经济学学科梯队成员还承担10余项高级别的课题,如徐龙炳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中国资本市场的政策效应研究》(2002),等等。

(四)关于闽台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1999年我校成立闽台区域研究中心,下设闽台经济研究所、闽台文化研究所和闽台政治研究所等学术机构,经济学学科部分梯队成员在闽台区域研究中心任兼职研究员,带动了闽台区域经济发展研究方向的成长和壮大。该方向学科梯队成员立足于世界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宏观背景,多层次、多角度考察和描述台湾产业的演进轨迹,探讨台商大陆投资的结构演变、区域分布、本地化经营等方面的特征和趋势,以及深化闽台经贸合作、整合闽台资源要素、创新闽台区域优势的模式、机制与政策创新思路等等,取得了一批高质量的成果。高级别课题有:林卿的国家社科规划课题“世贸组织框架下闽台农业资源整合与优化配置”(2002)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课题“深化闽台农业合作研究”(2007);郑胜利的国家社科规划青年项目“台湾产业集群演进中国际代工问题研究”《迈向新世纪我国与国际资本竞争的发展趋势》麵;蔡秀玲的省社科规划课题“加入謂与闽台两岸产业结构调整研究”(2001)、黎元生的中国博士后基金课题“产业链整合:深化两岸农业合作的现实路径”(2006),等等;主要著作有:严正、蔡秀玲等主编的《台湾产业结构升级研究》,该书获得省第六届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2005);蔡秀玲、陈萍的合著《海峡两岸直接“三通”与区域产业整合研究》,该书获省第六届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2005)蔡秀玲的著作《闽台经贸合作研究》(2000)和《面向新世纪的两岸经济合作》(2002),林卿、郑胜利和黎元生的合著《两岸三通与闽台经贸合作研究》(2005)等等。学科梯队成员还在《台湾研究》等全国性刊物以上发表50余篇相关学术论文。

三、经济学学术研究服务“海西”建设

经济理论创新源于经济改革与发展的丰富实践,而理论创新的成果对经济改革与发展又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基于此,我校经济学学科不仅重视经济理论的研究,而且十分重视实践应用,特别是加大对现实经济问题的研究力度,为福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承担了几十项有关福建省社会经济改革与发展重大研究课题。经济学学科梯队成员围绕我省经济发展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开展实地调查研究,承担了一系列应用性强的重大课题,主要有:陈征的“福建省企业经营者年薪制试点改革研究”(1997)和省社科规划重点课题“在新的条件下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和研究’(2001);李建平的“福建省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途径与对策研究”(1998年)、“国有资产管理与重组研究”(1999年)、“加强交通建设促进福建经济发展”(2003);李建建的“福建省社会发展'十五’规划超前研究”(2000年)、“闽江流域上下游水环境补偿激励机制”(2006年)郭铁民的“福建省‘十^一五’农业发展规划”(2004年)、“构建福建省公共卫生突发危机应急机制”(2003年)、张华荣的省发改委“十一五”规划课题“福建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问题研究”(2004)以及厦门市发改委‘十^一五”规划课题“厦门市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问题研究”(005);等等。上述课题中许多思想、观点均被相关文件吸收和采纳。

2、积极参加省委、省政府、省直有关部门

策论证、咨询。本学科有不少教授、博士被聘为省政府有关部门和企业的顾问、咨询专家、特约研究员。如李建平教授兼任福建省政府顾问、福建省“十五”计划专家咨询组成员、福建省委政策研究室、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的特约研究员;

郭铁民教授兼任福建省“十五”计划专家咨询组成员、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的特约研究员等职务;李建建教授兼任福建省住房体制改革委员会委员等职务。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本学科梯队成员参与了“福建省山海协作”、“福建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重大课题调研、论证,积极参与省政协、财政厅、经贸委、科委组织的重大调研课题,参加省社科季谈会分别就“倾心构建福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福建发展县域经济的思路”、“福建城市化进程中的征地制度改革”等作专题发言,直接为省委、省政府决策服务;另外,学科梯队成员还参与石狮市、南安市、连江县、厦门思明区、罗源县等地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研讨、论证、积极参与福建省企业改革与发展的研究,为企业改革与发展出谋划策,提供咨询服务,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李建平教授为福耀玻璃集团、三木集团发展献计献策;郭铁民担任上市公司利嘉股份的独立董事,并曾为香港万城集团等企业提供决策咨询;吴有根教授兼任兴业银行顾问,承担了福耀等多家上市公司的论证咨询工作等一系列有关我省企业发展的重大研究项目,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企业改革与发展提供咨询、论证服务。

五年级科学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一、领导真领,教师真学

领导重视,任何工作都会事半功倍。我们这里领导真领,引导教师走出去真学。

1.带头搞科研。业务领导亲自参与课题研究,郭爱民局长、刘永德校长直接参与省十一五课题《农村中小学生健康心理的现状分析及其疏导策略的研究》,并亲自组织调查问卷,一块起草分析报告,并三次召开专门会议,深入分析学生学习、成长的心理因素及其教师的育人疏导策略。目前,我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之所以能顺利开展,与领导重视密不可分。

2.全力支持教师外出学习、培训。真正做到“三全一汇”,即凡是省市级教育科研培训、研讨、交流会,课题组主持人均要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全部报销差旅,参加会议者回单位后,一律梳理内容在全校做专题汇报,其汇报材料交县教研室备案。

3.亲自参加每年两次的教育科研工作专题会议。一是课题研究思路会,二是学年课题研究阶段总结汇报会,局长亲自到会,主管局长和领导亲自点评和部署工作任务。

4.纳入考核序列,健全评价机制。每年一度的赵建国教育基金表彰会都有教育科研方面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名额;每年一度的职称评定,教育科研作为必备条件;每年一度的学校综合考核教育科研单独列项占分;每年一度的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教坛新秀、优秀校长(班主任)评选,教育科研占分很重;每年一度的课题立项,其经费由学校全部报销,由此而形成的资料、课件、光盘、学习等费用,也由学校全部报销。这些措施和政策让老师们真正感到了希望,增添了积极参与教育科研的信心。

近几年来,我县参加省级培训200多人次、市级培训500多人次,其中2010年一次性参加省培训20多人,2011年一次性参加市级培训70多人。

二、榜样真带,群众真干

教育科研从神坛走向大众,让教师们真正认识并敢干触及,除去政策的导向外,还有来自身边参与课题研究人员素质的真正提高以及由此产生的一系列效益的影响。

1.十五期间,中学语文承担了国家重点课题《中学语文写作教学研究与实验》,该课题已于2007年顺利结题。该课题研究我们有这些成果:

①有三名语文教师在全国写作课堂教学大赛中获得一等奖。

②100多名学生作文获得部级奖励,其中有10多篇收入部级著作《我这样学写作》一书中。

③100多篇教师论文获得部级一、二等奖,其中有20多篇论文、案例在部级刊物上发表。

④有10多名教师获得中国教育学会优秀课题研究实验教师和优秀学生习作指导教师奖。

⑤正式出版了创新写作成果专著《追寻写作创新的足迹》一书。该书出版获得中国教育学会优秀科研成果专著类一等奖。

⑥该课题研究成果获得河北省人民政府评审确定的河北省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全省243项,沧州唯一),五名教师获此殊荣,一人晋升一级工资。

2.十一五期间,五名教师参加了河北省重点课题《学习策略对中小学生创新素质形成的影响研究》,五名参研人员获得优异成绩。

①5篇研究论文、教学设计被收入河北省教科所高智军主编的《学习策略与创新素质形成的理论与实践》一书中。

②有4篇研究成果获得河北省优秀教育科研成果奖。

③有4名教师在沧州市举行的各类课堂教学大赛中获得一等奖,有2名教师在全市上示范课。

④有3名教师获得沧州市学科带头人称号,有2名教师获批省级骨干教师,2名获批市级骨干教师。

⑤有1名教师获得沧州市小学语文“教坛新秀”称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由此产生的辐射效应是巨大的。

3.十一五期间,在县教研室的精心指导、培训和组织下,我们共申报省级课题立项38项,其中6项重点课题;申报市级课题31项,确定县级课题113项。这三个层面的课题涉及了幼儿园、中小学教育和高中教育,涉及了教育教学的30多个不同角度,涉及了管理、评价、心理、学科教学、校本课程的诸多内容。这些课题共有参研人员1500多人次。在这些课题中县教研室有4项省级课题立项、有2项市级课题立项,县教研室所有人员、所有学科均承担或参与了省市级课题研究。

三、效果真显,热情真涨

1.课题成果验收:2010年至2011年我县各级立项课题相继进入成果鉴定阶段。课题研究是不是真的、效果明显不明显,专家说了算。2010年我县17项省级课题全部通过专家鉴定顺利结题,8项市级课题全部通过专家鉴定、顺利结题,30多项县级课题有26项课题通过专家鉴定、4项课题延期结题,经过半年的补充研究也已经结题。2011年,我县有7项省级课题全部通过专家鉴定顺利结题,12项市级课题全部通过专家鉴定顺利结题,29项县级课题除3项延期外,全部通过鉴定顺利结题。

五年级科学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职业技术教育在“”期间受到了很大的破坏,十一届三中全会使我们解放了思想,认识到“”造成的中等教育结构单一化、使中等专业与国民经济发展需要严重脱节的状况。中国的重要特点是人口多、底子薄,大力发展教育,尤其是职业技术教育才能使人口的负担转变为人才资源的优势。正如小平同志所指出的:“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大批各类不同层次的人才,尤其是初中级应用型的建设人才和技术工人,因此,调整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摆到了突出的地位。

当今国际的竞争,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实质上是知识和人才的竞争。小平同志深刻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职业教育肩负着提高千百万劳动者的素质,培养大批熟练工人、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任务。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20年,职业教育研究就是在小平理论的指导下,遵循三个面向,推动职业教育在为社会主义建设主战场培养各类人才的同时,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职教发展道路。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职教研究迎来了生机蓬勃的春天1、改革中等教育结构,职业教育蓬勃发展

早在1978年4月,邓小平同志就明确提出:“教育事业必须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要“扩大农业中学,各种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的比例”。会议认为要研究中等教育结构的调整问题。这是此后二十年中国职业教育迅速发展、改革和中等教育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的先声。1980年10月7日,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国家劳动总局关于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报告。报告提出改革中等教育结构主要是改革高中阶段的教育,改变高中阶段教育单一化的局面。二十年来,职业技术教育蓬勃发展,中等教育结构不合理的状况逐渐有所改变。

中等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客观上要求加强宏观的调控和指导,即加强对职业技术教育重大理论问题和重大实际问题的研究和解决。职业技术教育的研究成果又为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宏观决策和政策措施的制订提供了依据,促进职业技术教育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而不断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事业尤其是中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高等职业教育与初等职业教育也有相应的发展,初步形成了以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为主体,初、中、高不同层次,又与多种形式的职业培训相结合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

1980-1997年,普通高中学校数从31300所减少到13880所,学生数减少了119.72万人。而同期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含中等师范)的学校数则从9688所增加到17116所,学生数从226.3万人猛增到1089.51万人,增长4.8倍(增长情况见附图1),共计培养各类毕业生3085万人。这十七年,普通高中学生数所占比例从81%下降到44%,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数则从19%上升到56%。

2、建立机构、制订规划,职教研究逐步展开

“”期间,教育研究工作已完全陷于停顿。为恢复教育研究工作,教育部于1978年7月4日向国务院呈报了《关于重建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的请示报告》。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经国务院批准重建后,所内设立了“教育制度研究室”,进行中等教育结构改革及职业技术教育的研究。该室于1986年改为职业技术教育研究室及成人教育研究室。以后,部分省市及高校也先后建立起一些职教研究机构,至1986年,中央及省、(自治区)、直辖市已建有职教科研机构12个,高校建立的职教科研机构也有12个,各部委和省、(自治区)、直辖市还先后成立了职教学会、职教研究会等学术团体75个。

随着职教事业的发展,为进一步加强职教事业的宏观调控,1991年建立了部级的“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1993年,原中央教科所职教研究室并入职教中心研究所。现在,随着职教事业的迅速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科研队伍也不断壮大,已初步形成了由职教行政部门、职教科研机构、职业教育院校和职业教育学术团体组成的、专兼职研究人员相结合的职教科研队伍。部级的职教科研机构有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和劳动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有些业务部委和行业也建有职教研究所(室)。独立设置的省级职教科研机构有上海市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所、辽宁省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所和湖南职业教育研究中心等。各省级教育科学研究所(院)一般均设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室所,一些高等院校如华东师大及某些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和职业大学、职工大学也设有职教研究室。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是全国性群众性学术团体,学会下设10个专业委员会,从事职业教育研究。

历史悠久的中华职业教育社一贯重视职教研究,有研究组织和专兼职研究人员,并出版学术刊物《教育与职业》。

一般的市、县及重点职业学校均建立有职业教育教学研究室,从事教育教学的研究和师资的培训工作。现在,从中央到地方,已初步形成了一支专兼结合,有相当数量和较高水平的职教科研队伍,他们为职教事业的发展,为促进教育教学改革进行着广泛和逐步深入的研究,为行政决策提供咨询。据职教中心研究所最近的统计,现在全国共有中央级和省市级职教研究机构(所、室)81个,中央级和省级专职研究人员约400人。

早在1978年11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和教育部的领导下,成立了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和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1979年1月,了《教育科学发展规划纲要》(草案)(1978-1985年),在该纲要的研究项目教育制度重点项目内,提出了要重点研究建立适应四个现代化需要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进行中学教育结构改革的实验研究以及高中设置职业课程与训练制度的研究。《纲要》在此把教育结构改革和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摆在重要地位。

纵观20年来职教研究工作的开展,可分为两个阶段:

(1)介绍外国职教,研究我国职教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

作为教育科学的一个分支,职业技术教育学科在世界上也还很年青,在我国该学科的研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发展较快。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中等教育结构的改革,各地学者纷纷介绍国外职业教育的现状和体制、理论和模式、教学过程和管理,纠正人们头脑中存在的对职业教育的偏见和鄙薄职业教育的陈腐观念。为发展我国的职业教育提供有益经验和模式。此时,陆续出版了为数不少的一批译介国外职业教育的著作。如《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西德职业教育》、《技术教育与职业教育》、《六国技术教育史》、《日本职业技术教育研究》、《国外职业技术培训研究》、《职业教育与劳动教育学》、《职业技术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世界职业技术教育》、《苏联职业技术教育简史》、《七国职业技术教育》、《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初探》、《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以及一批介绍国外职业指导的丛书。这些著作为我们了解世界各国职业技术教育的观念、理论、结构、体系、发展历程、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提供了大量的信息资料我国中等教育结构改革和职业教育的重新起步主要发生在八十年代初,实践中遇到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全国各地许多从事职业教育的实际工作者和行政管理人员及教育研究人员纷纷开展职教研究。这时,属于起步阶段的研究以应用为主,它与职教事业的发展紧密相联,研究成果多为论文,发表在各类报纸刊物上,为实际工作提供了指导和建议。立足于基层的实际工作者的大量研究使职教研究有着广泛和深厚的基础,不仅成果丰硕,其中不乏颇有深度和较高水平的成果,也使全国性的职教科研规划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之上。1983年开始实施的《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六五”规划及全国教育科学“六五”规划重点项目(83-85)有一项为《技术职业教育的研究》,由李蔺田等同志负责。研究成果为研究报告。报告根据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有关建立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精神,提出了职教体系为“两大类型、多种层次、自成序列”的构想,报告还对职教管理体制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职业技术教育管理体制的设想,对加强职教管理,调动各方面的办学积极性具有重要意义。

(2)开展理论研究,进行学科建设

在介绍国外职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教育教学体系的同时,我国的许多学者也开始进行职业技术教育的理论研究,并不断有成果问世,陆续出版了一批专著。较早的是《职业教育概论》、《技术教育概论》、《职业技术教育学》、《职业技术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等。

从1986年开始实施的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和全国教育科学“七五”规划安排看,理论研究的比例有所增加,部级部委级课题共129项,其中理论研究25项,占19.4%,应用研究仍占主要部分,有95项,占73.6%,实验研究9项,占7%。职教研究立项11项,理论研究受到重视,并有专门立项,如《职业技术教育基本理论的研究》、《关于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研究》、《职业指导研究与实验》等。此外,还有一大批职教专兼职研究人员和实际工作者从事为数众多的一系列理论研究,包括课题规划以外的研究,在职业技术教育的学科建设上取得较丰硕的成果,出版了一系列专著。主要有:《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职业技术教育管理学》、《关于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研究》。此外,还有不少学者撰写的专著问世。如《职业技术教育概论》、《中专教育概论》、《职业技术教育导论》、《职业技术教育学导论》、《职业技术教育新论》、《中国职业教育史》、《职业培训概论》、《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学》等等。这批为数众多的学术专著为职业技术教育学科的建设构建了理论体系的框架,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3、职教研究密切结合改革实践,为行政决策服务,推动职教事业迅速发展。

职业教育与生产劳动关系密切,实践性强,职业教育又处于重大的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职教研究必须密切结合改革的实践,探讨和解决改革中遇到的重大问题,为行政决策提供依据,推动职教事业的迅速发展.

(1)理顺管理体制、确立多元办学体制。

职业教育要为各行各业培养适用人才,而中国的特点之一是人口多,职业教育底子薄,因此,办好职业教育就不是教育系统一家的事,需要企事业等用人单位的支持和参与,职业教育制度的改革也必然涉及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

改革初期,职业学校办学困难重重,资金设备严重不足,教师、教材缺乏,毕业生就业渠道不畅。经过一段时间实践和探索,各地兴起了校企联办职业教育新风,大力提倡企事业单位办学、社会力量办学,逐步形成全社会办职业教育的大职业教育观,开始建立多元办学体制。在研究领域,“七五”规划中有《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与相关的劳动人事制度同步改革的研究》,政府出台了“先培训后就业”以及“职业资格证书”的相关政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办学资金设备不足、师资教材缺乏及毕业生就业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密切了职教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使职教进一步增强了办学活动,明确了服务方向。

(2)职教发展比例问题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国家明确提出的方针,职业教育在中等教育结构中,尤其是在高中教育阶段中应占多少比例一直是教育行政部门、职教工作者和职教研究人员关心的问题,教育结构问题涉及某一特定时期的社会经济结构、人才结构及教育投资结构问题.该问题在报纸刊物曾经引起过热烈的讨论,有人提出过职教发展的阈限.多数意见认为职教发展应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确定适当的比例范围,也要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到2000年,使中等职业技术学鹇学生数占高中阶段学生总数的比例全国平均达到60%左右、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城市可达到70%.

(3)职教师资队伍建设问题

八十年代,职教事业迅速发展,事业的发展涉及人财物三个因素,即师资、经费和教学设施。当时职教师资十分紧缺,数量严重不足,质量达不到要求,严重制约着职教事业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对此,教育科学“七五”规划有一个师资问题的立项,该课题工作结束后所提支的研究报告中对师资问题的解决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建议。与此同时,教育行政部门召开过多次职教师资问题座谈会,各地的职教行政管理人员和研究人员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表了大量的文章。原国家教委办公厅于1995年8月24日发出了《关于制定并落实职业教育师资培养计划的通知》,然后,国家教育委员会又了《关于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也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建立了一批职教师资培养和进修基地,扩大了来源和进修渠道,目前职教师资数量基本满足需要,素质水平正不断提高。

(4)农业类专业招生滑坡问题

1993年,农村职业教育出现了农业类专业招生滑坡的现象,即农业类专业招生数与在校生数大幅度减少。全国招生数由92年的25万人下降至93年的16万人,减少34.6%,这一现象引起了教育行政部门和专家学者的密切关注。职教行政部门与研究机构曾作过多次联合调查,通过调查,认识到滑坡问题与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化、劳动力的转移、市场经济规律有关。农业类专业招生数适度编减是正常现象,但是,如此“急转直下”的趋势,则超越了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实际范围,若继续高速下滑,势心使农村职业教育脱离农村经济实际,形成新的不适应。我国农村情况千差万别应根据各地实际需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合理调整学校布局和专业结构。同时,要加大政府统筹力度,对农业类专业采取适当的扶持和倾斜政策,建设示范学校,全面提高师资水平和教学质量,实施创业教育,使毕业生能够真正掌握致富本领,对此,原国家教委与农业部联合发文《关于进一步办好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农业类专业的意见》(教职1996,5号),提出了应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目前,农业类专业滑坡现象已基本上得到遏制。

4、专、兼、群相结合,组成一支强大的职教研究队伍。

职业教育固然有许多理论问题需要研究解决,然而更多的是职教实践与改革中出现的大量实际问题.可喜的是许多职教行政管理人员,包括一些长期从事职教管理、经验丰富的离退休同志参加到职教研究的行列,还有许多长期从事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也积极参与职业教育教学的研究,他们与专职研究人员组成了一支专兼群结合的研究队伍.使职教研究与职教改革密切结合,改革又促进职教研究。这是职教研究的一项经验,也是职教研究的一个特色.

二、职教研究成果丰硕

20年来职教的研究成果,概括起来主要有如下四个方面:学术理论成果;对实际工作的政策建议;研究手段与教育技术的现代化建设;扩大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

1、学术理论成果(1)、学科体系的理论框架初步形成

如前所述,“七五”、“八五”期间问世的学术专著颇丰,理论研究为学科建设奠定了较好的基础,学科体系的理论框架初步形成,这是职教研究的重大成果。职业技术教育学作为一门教育学科在世界上以及在我国还很年轻,很不成熟,其分支学科,如职业技术教育心理学、职业技术教育社会学、职业技术教育经济学等很难说已经成形,而职业技术教育管理学、职业技术教育史同职业技术教育学一样仍处于初创阶段。然而职业技术教育作为一门教育学科,其理论体系的形成和成熟一般认为需要几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而随着科学技术、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其理论基础和学科体系也会不断发展和完善。毋庸置疑,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20年,与职业技术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同步,职业技术教育的学科建设的研究成果颇为丰硕,令人欣慰。

(2)、职教体系理论研究取得较好成果

“七五”单独立项的《关于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研究》以学制体系为主,选取机电、,铁路、商业、金融、卫生、农村各业以及一些开放城市作调查研究。其成果研究报告提出了建立和完善我国职教体系的若干原则,如职教结构必须与社会人才结构相适应;职教应与普教、职业培训沟通;文化基础与专业技术、技能协调发展;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等。报告提出了建立具有我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的实施方案。

对建立我国的职教体系,各地的研究人员和行政管理人员还发表了许多文章和专著,其成果大多为教育行政部门的决策所采纳,如主要包括以初中后为重点的三级分流的确立;实行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普教、职教、成教三教统筹;农业、科技与教育相结合;国家宏观管理、社会积级参与、学校自主办学;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形式多样,职前职后衔接,与其他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

(3)、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的研究勾划了我国职教未来发展蓝图

对职教发展规划的研究,“七五”,尤其是“八五”有许多立项,如2000年我国职教的发展战略、合理比例;区域发展规划如“老少山边侨”地区、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城市职教、西北五省区职教发展、农村职教的布局结构等。“九五”教育规划尚有多项发展规划的课题起步研究,如经济发达地区、中部农村地区、西部贫困地区、三峡库区。农村社区、经济特区、苏南地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等,这些项目的研究将把职教发展战略和区域发展的研究进一步引向深入,有助于各地职教事业的健康发展。

2、若干重大现实问题的研究和解决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职教事业的发展,职教研究也不断发展。职教事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研究解决,大量的问题是实际问题,职教研究更多的是应用研究。

由于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专业研究机构和职教社团抓得紧,加上广大的职教实际工作者和职教行政管理人员的积极参与,许多重大现实问题得到了及时的研究和解决。归纳起来,这些年来主要解决了以下一些重大现实问题:

(1)职教立法的研究为立法机构制订职业教育法提供了依据

早在《教育科学发展规划纲要》(草案)(1978-1985)中就提到了“教育立法问题研究”,虽然没有在科研规划中立项,但由于职教事业发展的紧迫需要,职教行政部门和职教研究机构对职教立法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研,各地的学者和职教行政管理人员也在媒体上发表了大量的研究文章,对职教立法展开了多次的讨论,如《职教立法模式初探》、《制定职业技术教育法的构想》、《国内职教立法工作的进展情况》、《对我国职业教育立法问题的探讨》、《加快民办学校立法,推动民办职教发展》等等。在各省市已制订的职教地方法规的基础上,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这一纲领性文件为职教立法奠定了政策基础和构建了总体框架,《职业教育法》最终经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于1996年9月1日起颁布实施。

(2)职业教育面向农村的转变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长期以来农村的普通教育、基础教育仍沿袭着传统的升学路子,教育未能密切结合农村建设的实际,为广大农村的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人才。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职业中学迅速恢复和发展,鄙薄职业教育的思想受到批判。教育思想发生了重大的转变,立足农村。

(3)职教研究与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

职业教育与生产部门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必须落实到适当的职业岗位上才能产生效益。因此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必须与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同步。对此,教育部门和劳动人事部门的许多同志作过广泛深入的研究,发表过大量论文。立项研究的有七五全国重点项目《关于职业技术教育与相关劳动人事制度同步改革的研究》,研究报告为行政部门的决策提供了参考。

在劳动就业制度上的一系列改革,如“先培训后就业”“优先录用受过培训的人员”以及一系列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制定和实行都表明了行政部门吸取了研究人员和广大实际工作者的研究成果。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又为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4)教育过程、教学改革落实到对培养目标的能力培养上。

职业教育及教学过程有其自身的特点,即与教学实验和生产实习关系密切,我国的职业教育一向重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近年来我们借鉴了前苏联的生产实习的经验,德国的“双元制”徒工培训的经验和北美社区学院的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经验,结合中国实际,经过职教研究人员和广大职教工作者的探索和实践,应该说目前我国的广大职教工作者在教育思想上都认识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从过去比较注重学科知识的系统性转变到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上,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正围绕着能力培养这一目标去进行,在理论上取得了一些进展,在实践中取得了不少经验。

由于职业教育重视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发展全面素质,实施以能力为基础的职业课程开发,实施创业教育,这不仅推进了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也大大提高了毕业生的素质和水平。

此外,对职业教育的评估也取得了重大的成果,与部级的省级重点校建设相结合,职教行政部组织了几次评估、研究人员从理论上和评估指标体系上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取得了重要的经验,为今后职教评估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与发展问题

以短期职业大学为代表的高等职业教育兴起于八十年代初,当时全国陆续出现了一批市办短期职业大学,最多时达到128所。由于对兴办高等教育认识不尽一致,其管理归属、经费来源,毕业生的就业等也存在一些问题,致使职业大学发展迟缓。学术界对此极为关注,教育研究“七五”、“八五”规划均有立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目标、途径及其特色研究》,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会也不断组织学术研究,研究成果有研究报告、专著和大量的论文,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同志也发表了不少关于高等职业教育的文章。短期职业大学和一批普通高校、成人高校及少数部级重点普通中专学校,在试办高等职业教育的过程中,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和理论探索,从中取得的成果对我国高等职教的发展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3、研究手段与教育技术的现代化建设(1)、文献信息库与职教网络的建设

职教信息与网络是职教研究的一种手段,是职教研究机构自身建设的一部分,也是职教事业的发展所必须,通过文献信息库和职教网络的建设(将来并入国家教育网并与国际互联网联网),为职教研究机构、职教行政部门及各类职业学校提供信息服务。经过几十年的努力,职教中心所已初步建成了如下5个文摘信息库:图书目录题录库、期刊论文题录库、期刊论文文摘库、政策法规资料库、省级职教研究机构资料库。对国内外有关职教的文献与信息,经过整理加工,现在以不定期的刊物《职教文献与信息》面世,至今已出版四期:《职教研究机构简介》、《教学文摘专集》、《外国职教文摘专集1、2》等。

对于职教信息网络的建设,“九五”教育科研规划已有立项:《建立全国职教信息网际网络的研究》。由职教中心所与地方的一些研究机构共同实施,目前已建立职教主页。除计算机网络外,正在建立职教研究的“协作网”,开展信息的交流和研究的协作。

职教中心研究所从1994年起每年编制并定期《职业教育年度报告》,内容有:一、综述;二、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三、师资;四、农村职业教育;五、职教经费。职教年度报告旨在反映该年度我国职业教育的状况和发展趋势,概述已发生的重大事件,提出存在的重大问题,列出主要的统计数据和图表,为各级职教行政部门和学校提供经过提炼的信息。

(2)、传播媒体(报纸刊物)的建设和教学媒体的研制

报纸刊物是信息的载体,也是职教研究的一种手段,既传递信息也推广研究成果。椐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共有公开发行和内部发行的职教报刊60余种,(3)教学媒体的研制。随着音像技术的发展日益受到重视,近年来,职业技术教育司和职教中心研究所编写出版了一些职校校长培训和师资培训教材,翻译出版了一些德国双元制的职教课程的教材,如《汽车基础教程》以及一批教学录像带(46个节目)。1997年10月,职教中心所组织召开了”职业教育教学媒体研讨会“,有11个省市的职教工作者及德国专家出席。

4、国际学术交流及合作

借鉴国外办职教的先进经验,发展有我国自已特色的职业技术教育教学体系是我国职教界的一贯主张。多年来,我们一直注意研究和借鉴德国的“双元制”等世界上影响较大的一些职教模式以及课程开发的方法。

我国与联邦德国在职教领域有密切的合作关系,我们派出多批学者和教学与行政人员赴德国访问或进修,在六个城市和某些行业实行“双元制”试点,在各地还有如天津的“中德培训中心”等二十多个职教项目在实施,

为博采各家之长,我们也借鉴加拿大社区学院的“能力本位教育及课程开发的方法”,《中加高中后职业技术教育合作项目》(1990-1996),我国派出多批职教工作者赴加拿大考察进修,有数十所项目学校引进和试验加拿大社区学院的课程开发方法,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支持下,1993年9月,由国家教委和教科文组织全委会在北京联合主办了“国际职业技术教育研讨会”。有20个国家、地区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世界银行的代表应邀参加了研讨会。这是一次由我国的专家学者和职教行政官员与国际众多职教专家与职教官员进行的深入的学术交流。

为了加强我国与国际职教界的交流与合作,“职教中心研究所”作为国家的代表加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职业教育国际合作项目(UNEVOC),成为其成员,参与其学术交流活动,提交我们的学术成果和研究报告,作出了我们应作的贡献。

与此同时,我国作为UNEVOC的成员,参与了该项目组织的课程开发,借鉴并推广"创业教育"的经验,并从信息网络中获取有关国家的职教信息,推动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我国与世界银行合作实施的职教贷款.先后两期共计8000万美元.对我国职教师资的培训,对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发展职业教育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评估表明世行职教贷款项目的实施是卓有成效的,令人满意的。

三、“九五”职教科研工作的新进展及期的展望

为总结过去,展望未来,更好地制订职业技术教育的“九五”科研规划,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于1994年冬委托职教中心研究所对职业技术教育学科的研究状况进行调研,以便提高职教学科“九五”规划的整体水平,使之更具科学性和针对性,促进职教研究的发展。

这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对职教研究的研究,为此,由职教司与职教中心所联合组成了工作小组,进行了为期半年的调研。调查研究采取文献检索、成果分析、专家咨询(书面征询33名专家意见)及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六五”、“七五”、“八五”期间全国教育科学研究规划所列项目及其成果作了统计和分析,对理论研究(学科建设)和应用研究作了比较全面的论证和分析,最后提交了一份《职业技术教育“九五”规划学科调研报告》,报告对制订“九五”职教科研规划提供了建议。这是一项承先启后的工作,也是职教科研的一项重要成果。

我国的教育科研分为12大类,职业技术教育是其中之一。从以前的情况看,职教研究的立项偏少。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与上海市智力开发研究所1990年的调查,八十年代全国528个主要教育研究机构承担的课题数达4337项,其中职业技术教育类95项,占总课题数的2.19%,显然,作为12大类之一的职业技术教育所占比例偏低。

教育科学“九五”规划职业技术教育类立项41项,其中部级重点课题2项,教委级重点课题22项,部委级重点课题3项,社会科学基金与青年社科基金课题6项,青年专项课题6项,一般课题2项。均超过“六五”规划(1项)、“七五”规划(11项)、“八五”规划(31项)。

从研究内容看,“九五”规划复盖面广,以区域职教发展及各类职教发展占多数,如经济发达地区、苏南地区、经济特区、中部地区、贫困地区、农村社区、三峡库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川藏边区,高等、中等、初等、残疾儿童的职业教育;职业指导;比较研究;课程、教材、教学模式、教学法与专业设置;职业资格与考核;职教信息网络;职教与劳动力市场;职教与普教的衔接与沟通;等等。研究范围侧重于中观和微观,研究领域趋向具体和深入。“九五”规划的研究将有助于促进各类职业教育在不同层次和特定地区的深入发展和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党的十五大再次强调了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决策.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培养大批职业技术人才是科教兴国的重要组成部分.职教事业的迅猛发展亟须加强职教研究工作和研究队伍的建设,为此建议增加职教研究的经费投入,扩大研究队伍,提高研究人员水平,以促进职教研究和职教事业的发展.为科教兴国,为实现现国家建设"九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作出贡献。

主要参考资料:

1、《教育科研体制、规划与管理的研究文献资料》,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编,1993年。

2、《中国教育科学研究概况》,王明达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1995年3月。

3、《职业技术教育“九五”规划学科调研报告》,职教中心所,1995年6月。

五年级科学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教育科研;教育事业发展;先导

【关 键 词】中图分类号:G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6-0015-02

近年来,白城市教科所在工作实践中体会到,要做好全市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就要加强领导和管理、建立有效机制、关注队伍建设、规范科研行为、改善工作条件、保证所需经费、聚焦成果精品。

一、加强领导和明确目标,努力推进教育科研工作

结合我市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实际,明确教育科研工作总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以教育行政部门中心工作为核心,以为基层学校服务为方向,以立足解决教育实际问题、为教育发展注入活力为宗旨,进一步深入开展教育科研活动。把教育理论与教改实践结合起来;把宏观研究和中观研究、微观研究结合起来;把“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科研兴师”结合起来;把传承文化和创新实践结合起来,探索教育规律,解决教育问题,提高教育质量。改革教育科研的理念和方法,创新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变务虚为务实,实现教育科研为提高教师素质服务、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的目标,在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服务以及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过程中,都充分显示了教育科研工作的先导作用。

二、加强管理,为全市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创造条件

(一)成立市教科所

2006年11月,白城市教育局召开了全市教育科研工作会议,出台一系列关于教育科研工作的意见,并于2007年1月9日成立了白城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白城市教育学会)。几年时间里,我市教育科研组织机构日臻建全,教科所工作职能逐步得到强化,从科研部门、基层学校选派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的教师充实到教育科研队伍,目前我市教科所有9位专职科研人员,其中有正教授1人、副教授4人、讲师4人,基本满足本市开展教育科研工作的需要。现已拥有独立的办公场所,办公经费、科研设备、图书资料等物质保障。这些条件为我市教育科研工作务实高效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证,为使我市教育科研工作逐步实现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建立“三结合”的队伍

一是各县(市、区)的专职教育科研队伍。全市现有专职人员25人,其中有高级职称的8人,占32%;有中级职称的17人,占68%。专职科研人员都长期从事教育教学研究,具有丰富的教育教学和管理经验。二是兼职教育科研人员队伍。我们把近年来评选出的市级教育科研名教师选聘为兼职教育科研人员,这些兼职人员都是本校本学科的带头人,既有教育教学经验又有研究指导能力,已成为我市教育科研的骨干力量。三是聘请教育行政部门、督导部门领导、部分中小学校校长作为我们的兼职研究人员,使他们积极参与到教育科研活动中来,形成领导带头搞科研,教师全员参与教育科研的良好氛围。一支素质精良、结构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合理、梯次配备的“三结合”教育科研队伍已经形成。我们重视教师队伍中科研骨干的培养。1998年开始,市教育局就把素质教育科研成果列入市级“五项奖”,从2010年开始把名教师评选列入“五评”范畴中。在2012年全省杰出校长评选中,我市有3位校长入选,其中3位均为市级教育科研名校长。目前,我市教育科研名校、教育科研名教师(含学前教育名教师、职业教育名教师)、教育科研名校长已经形成系列,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其先导作用已经开始凸显。

(三)实现管理的制度化

“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围绕教育科研规划课题研究,市县两级开展教育科研工作骨干培训11次、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培训4次。2012年度教育科研骨干教师300人培训已经完成。2006年以来,市、县两级教育科研部门每年都召开教育科研学术年会,年会质量和效果逐年提高。在2010~2011年间,市本级、五个县(市、区)分别召开了总结表彰大会,为启动“十二五”教育科研工作奠定了基础。“十二五”以来,我市承担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95项,省级校本科研项目422项,市级规划课题150项。

(四)提高教育科研质量

为加强对各级各类实验校的管理,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制定了《白城市教育科研示范基地建设与管理办法》,规范实验校的管理。决定对各级各类实验校,从实验课题的确定、实验项目的选择、研究过程的指导,由市教科所全面负责并具体组织实施。2012年我们又开展县(市、区)教科所、基层学校教科室标准化评选活动,以此推动基层教育科研工作开展。通过以上活动,教育科研的质量明显提高,教育科研部门的职能明显加强。

(五)加强科研成果管理

一是召开成果交流现场会。2011年5月,在市文化小学召开省级重点课题阶段成果现场会,全市中小学教师200多人与会。2011年7月,在通榆县明德小学全市实验小学协作研究年会,以协作研究会的形式开展活动。此活动已经持续开展了7年,每年一个活动主题,每年一个承办学校,每年推出一组课改汇报课,每次活动进行一次点评。本次年会以教育科研名校长刘建文名师工作室为依托,实现协作校间的资源共享。其中,白城一中、通榆县实验高中、白城市明仁小学、通榆县明德小学的教育科研工作成果产生了积极影响。在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组织的“十一五”成果评选活动中,白城一中被评为教育科研先进集体,明仁小学获得教育科研优秀成果奖,通榆实验高中张威校长被评为先进工作者。

二是充分利用《白城教育》,推广、介绍全市教育教学经验、教育教学研究成果、各级教育规划课题的研究成果。《白城教育》属白城市教育局机关刊物,是指导全市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阵地。各县(市、区)教科所,部分中小学都办有自己的《教育科研简报(信息报)》,定期编辑出版,宣传介绍各地的教育信息和教育科研成果以及好的办学经验,对教育科研工作的开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是总结发表成果。白城一中的《普通中学课堂教学效益评价理论与实践研究》、《写作学习方法的指导研究》等研究成果在全国教育管理实验与评价研讨会上获得交流;白城市明仁小学的科研兴校经验居于全省领先水平;我市的小学实验校协作研究在全省也非常有特色等。通过开展教育科研涌现了以科研促教师素质提高,带动教学质量提高典型学校——通榆县明德小学。这是一所普通的县城小学,教师人人搞科研、人人写论文,仅2008年,全校教师就有110多篇教研论文在全国各级刊物上发表。

四是组织成果参评。2006年以来,全市获省级奖励的教学研究成果有80多项,获市级奖励的教学研究成果有910多项。

五是表彰先进单位和个人。2010年11月份,召开了全市教育科研工作总结表彰大会,出台了一系列教育科研工作文件,对“十一五”期间优秀实验项目、先进个人、先进单位进行表彰。大力营造教育科研氛围,为全面完成“十二五”教育科研工作任务奠定了良好基础。

三、关于教育科研工作的体会与思考

五年级科学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本人热爱祖国,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严于律己,虚心勤奋地开展工作。能自觉遵守《教师法》等法律法规,做到顾全大局,为人师表。

本人大学本科的学历, 学士学位,2005年评上“中学一级”教师的,任现职以来我进行过两轮循环教学,近五年以来的工作量:2008-2009教九(7)、九(8)数学;2009-2010教七(9)、七(10)数学;2010-2011教八(9)、八(10)数学;2011-2012教九(9)、九(10)数学;2012-2013教八(2)、八(3)数学;(周课时10节,满工作量)。在教学上,我认真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虚心向同组的老师学习,积极上公开课,任现职以来,在课题研究中开过一节面向全市的公开课;校际交流课2节;对外公开课2节,校内公开课11节,教学效果良好。我从教以来担任了七年的班主任工作,任现职以来我担任了三年的班主任,我关注每位学生的发展,平等友善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师生关系和谐,1999-2000所担任班主任的初一(6)班被评为“市先进班级”,2000-2001所担任班主任的初二(6)班被评为“校先进班级”;2009-2011所担任班主任的班级被评为“校先进班级”(连续三年)。在教科研方面,我参加过市级课题《教师教学反思中同伴互助方法策略的研究》,省级课题《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整合的教学策略的研究》,两个课题均已经结题,任现职以来我共发表过五篇论文:案例《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2)的教学过程》2005年发表在省级刊物《少年智力开发报》上;论文《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与构建和谐校园的法律思考》2010年发表在部级刊物《西部科教论坛》(刊号CN62-1031/G);论文《巧用公式善解难题》2011年发表在省级刊物《科技信息》(刊号CN 37-1021/N),论文《游戏在中学数学中的应用研究》2012年发表在中国级刊物《科技资讯》(刊号CN 11-5640/N);教育案例《你一直让我牵挂》发表在省级书刊《教育不简单》上。我指导过组内青年教师吴月洁的教学和班主任工作,使她迅速成长起来,成为“教坛新秀”。

我带领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生活中的轴对称》和《游戏中的数学》,并得到“优秀指导教师”的荣誉;近五年来,我有两年年度考核为“优秀”,有一年被评为“校优秀教育工作者”。 我计算机考核合格,每年都参加网上的继续教育培训,公共科目合格证按要求拿到三张,每年继续教育学时均合格。我顺利通过了教育理论、教育科研、课堂考核等各项考试。

在以后的工作中,我要继续努力,争取再上一个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