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通过本科学位论文

通过本科学位论文

通过本科学位论文

通过本科学位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学位论文;问题导向;定量化;评审教师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0-0143-02

近几年,我校教学改革不断深入,为了加强和完善大学生学位论文质量评审标准体系,在综合分析所在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评审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及其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结合一系列学位论文指导和评审的实践经验,依次从明确论文评审目的、建立以问题为导向的论文质量评审内容分类与评价指标定量化以及明确评审教师的资格与职责等方面,探索构建了一套完整的、可执行的学位论文质量评审标准体系,有效地提高了我院大学生的学位论文质量水平和毕业论文教学质量水平。

一、学位论文质量评审目的

学位论文是我国高等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中占用学时最长、层次最高、综合性最强、最能衡量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水平的一项科研学术型实践教学环节[1]。根据国家学位条例实施办法的规定,学生要提交毕业论文并通过答辩后,才能取得相应的专业学位。然而,近些年来的大学生学位论文质量在受到因大众化教育扩招带来的学生文化素质和教育需求的层次化和多样化、不断变化的就业形势以及学校在毕业论文教学管理机制等方面的影响,普遍存在研究水平低、选题陈旧不当、内容抄袭拼凑、写作表达水平低、文本格式不规范等各种问题[2,3]。

论文质量评审标准对于教学管理者、指导教师、评审教师和学生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方向指导和约束作用。因此,制定大学生学位论文质量评审标准目的,应从与论文质量相关的各责任主体进行统一规定和规范,实现全面论文质量教学管理目的和目标。(1)教学管理者:评价检验高等院校教学管理者在学位论文质量监控体系的系统性、有效性、执行性和满意度等方面的教学管理能力水平。(2)指导教师:评价检验导师的论文教学能力水平和责任心,确保严格按照学位论文质量评审标准要求进行正确、准确地教授和指导,调动和激励导师的工作热情和高度责任心。(3)评审教师:评价检验论文评审教师在执行论文质量评审标准的能力水平和责任心,确保评审教师严格依照论文质量评审标准及其指标要求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打分,杜绝评审过程中的因人主观偏向性、学术能力偏差、评审流于形式等问题而在学生及其导师中带来不良影响和消极作用。(4)学生:评价检验学生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理论知识和技能的综合素质能力以及初步掌握基本科研程序和方法的学术科研能力水平,这应该通过纸质版的学位论文质量和学生答辩质量两个方面进行综合评定。

二、基于问题导向的论文质量评审指标体系

当前我国大学生学位论文质量评审标准仍普遍存在着评审目的不清、定位不明、指标分类不当、评价指标过于笼统单一、指标权重分配不当、评审过于主观化和简单化等一系列的问题,这也是导致大学生学位论文质量不断下滑问题的根源性因素。

基于问题导向的论文质量评审指标体系在改善解决当前大学生学位论文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及其影响因素上具有针对性、目的性和更好的实践效果。在本科生学位论文质量的指导评审过程中,本文总结本校学位论文中存在的各种不同类型特点质量问题,并结合我国国内教育工作者已发表阐述的相关论文质量问题,提出了如表1所示的学位论文质量评审指标体系及其重要性排序,其中非常重要的评价指标是论文关键内容解答、论文仿真实验解答、论文方案技术路线解答、论文内容率、论文写作表达质量、论文文本格式规范共6项。

论文质量评审指标权重的确定应该以大学生学位论文质量评审目的为导向,尤其应重点关注学生的论文答辩质量和书面论文质量两个层面的教育教学目标。其中,论文答辩质量可以通过“论文关键内容解答、论文仿真实验解答和论文方案技术路线解答”三个评价指标来体现学生在论文研究深度、技术难度、内容理解掌握程度等方面的基本科研素质能力,而书面论文质量则可以通过“论文内容率、论文写作表达质量、论文文本格式规范性、文献格式规范性、答辩报告完备度”等6项评价指标来体现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水平和对待论文的认真态度。因此,表1列出的12项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是在综合了本校学位论文教学管理目标和论文质量评审目的的基础上,采用主观赋权法而确定,其具体的指标体系权重确定的运算过程就不在此详细介绍了,因为主观赋权法已是广泛普及的一种通用性方法。

三、论文评审教师的资格与职责

评审教师是大学生学位论文质量评审标准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学位论文质量评审标准能否得以正确和准确地进行论文评价的关键环节。在现实中,学位论文评审结果有时会引起学生和指导教师的质疑和不认同问题,甚至还会发生学生申诉的特殊情况。究其根源,评审教师在学术水平和责任态度等方面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偏差,这种不良的论文评审行为和结果会在学校师生中造成非常不好的消极影响和不健康的教学氛围。为了彻底解决和避免此类不公正的论文评审问题,应明确制定以下有效措施:(1)论文评审组的人数原则上为5人,人数过少不利于评审结果的全面性和客观性。(2)论文评审教师应具有思想态度端正、责任心强、良好的科研教学水平或博士学历以上等基本资格条件,但评审组长的资格应在具备基本资格条件的基础上,还应具有副教授以上的职称,且近3年内在学位论文评审中无重大过错等问题的关键条件。(3)评审教师职责要求应正确、准确的理解和掌握大学生学位论文质量评审标准要求与评价指标,做到有理有据、客观公正地给出学生及其导师都能接受或满意的论文评审结果。一旦出现论文评审结果有争议的情况,评审组长担负相应的解答或解释工作,且对错误评审结果应该负较大的教学事故责任。

四、结语

学位论文质量评审标准是有效评价我国高等院校大学生毕业论文质量水平的重要技术依据。针对当前学位论文质量评审中常见的评审内容分类简单、评价指标定性化和主观化等问题,文中在结合重庆邮电大学自动化学院的本科生学位论文质量评审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明确论文评审目的和评审教师资格与职责,改革建立一种以问题为导向的论文质量评审体系分类内容和评价指标定量化,为指导教师和评审教师的教学评审工作提供了有效的方向指导,并切实有效地改善了大学生学位论文的质量水平。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Z].教高厅12004214号.

通过本科学位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本科学位论文;指标体系;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4-0253-02

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体系中对毕业论了明确规定,要求学生按照要求完成毕业论文,以达到检查学生对基本理论的掌握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的目的。各高校也要求本科生在完成本科学位论文后取得相应的学分才可以获得本科学士学位证书。可见本科学位论文对于本科生学习阶段的重要性。同时国家教育部对本科学位论文的要求和评估,也督促高校教师要认真辅导学生完成本科学位论文,目的是培养出对社会有用的高素质的人才。要做好这项工作,就必须认真解读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中本科学位论文的指标体系,理解它吃透它,才能更好的做好这项工作。

一、本科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

本科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从选题和学位论文质量两方面进行解读。本科学位论文选题上总体要求是选题的性质、难度、分量、综合训练等情况要反映本科学位培养目标的要求,而对学生培养目标的核心是通过学习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从性质上解读,选题就要研究当今社会生产力的最新发展方向,适应社会发展和需求。即选题要紧密结合工程、生产实践和社会实际,难度、工作量适当,体现专业综合训练要求。要求学位论文在实验、工程实践和社会调查等社会事件中完成。从难度上面解读,要求学位论文所涉及的知识基本在学生所学知识范围内,或学生通过自学就可以解决这样一个层面上,选题不能太难,也不能太容易。选题要反映综合训练,要在实验、实习、工程实践和社会调查中完成。比如电子信息方向的本科毕业生就要利用自己所学习的基本知识如电路、信号与系统和通信等选择应用性的课题,如通信中信号干扰问题的研究、路灯亮度随光线变化的电路设计与应用等课题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不仅联系实际,而且将自己的基本知识活学活用。而对于统计学专业的学生,可以选择深入生活中进行社会调查去获得第一手的数据作为选题依据。对于机械设计专业的本科生可以选择工程实践方面的课题,并且到实践中去检验理论,如涡轮机转速影响因素的研究等。通过这几个实例说明选题一定要结合学生所学习的基本知识作服务社会创新性的课题。当然选题是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的,那么对导师的要求就比较高了,导师一定要理解学位论文选题要求,才能很好的指导学生进行论文选题。选题的性质、难度、分量、综合训练等情况要反映本科学位培养目标的要求,选题要在工程、生产实践和社会实际中进行,选题难度、工作量适当,体现专业综合训练要求。

本科学位论文质量也是最基本的评估要求之一。选题来源于实践并且要在实践中完成,完成得怎么样,是一个关键问题,就像盖房子,设计好方案,是不是严格按照要求去做了,这就是本科学位论文的质量指标体系。论文的学术水平、应用价值是否较高,能够反映出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写作方面看,学生是否能够熟练地应用计算机和英语进行论文研究,能否应用各种工具查阅文献获取有用的信息,能否自己撰写论文,设计程序以及表达与交流,这些都是反映论文质量高低的一些标准。导师的指导和监督也是影响学位论文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最基本的要求,导师自己应该有一定的学术研究,并且发表一定的学术论文,只有这样,导师才能很好地指导学生进行研究。导师指导学生的数量不能太多,指导的学生多了,导师精力有限导致对学生的指导所用时间会分配不均,会导致论文质量下降。从选题的角度,要求学生一人一题,这样学生可以专心做自己的课题。总的来说,论文要有一定的学术水平和应用价值,能够反映社会发展需求,导师要具备一定的学术水平,如硕士、博士或者讲师以上发表过较高水平学术论文的教师。学生对毕业论文的撰写、表达以及撰写过程中应用计算机、外语和查找文献的能力都是影响学位论文的重要指标。

二、评估考察点解读与对策

评估考察点对选题要求是选择紧密结合工程、生产实践和在社会实际中的比例,选题难度、工作量是否适当,是否体现专业综合训练要求,选题是否有一定的重复。选题中题目的要求也很重要,题目是否选择的太空太大,或是偏离实际等。要求导师在选题时尽量安排课题在实验、实习和社会实践中完成,选题应该在充分的调研、反复的论证后由学生答辩后决定,这样可以避免选择的题目难度适中,符合评估选题要求。评估考察点对导师的要求,考察点重视指导过程和指导记录的规范性。检查一名导师是否指导的学生超过10人,导师是否符合指导教师资格,是否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在学位论文的整个指导过程中是否认真指导,即指导记录是否齐全,论文是否按时认真修改,并保存好修改记录。这一点上一定要认真选择符合条件的导师对学生进行指导,同时要求导师也进行一定的科研活动,并且关注本学科最新研究动态,这样可以保证学生的论文质量。评估考察点对时间安排的考察点,时间安排是否合理,是否有一定的过程,是否适合本科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评估考察点对论文真实性的考察,检测论文是否有抄袭现象。要求重视论文指导过程,并做好记录和保存,切忌集中记录、集中指导和集中修改等不好的习惯。

三、对教学改革的影响

本科学位论文完成的基础是学生首先具备比较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初步的创新能力,扎实的基本功来源于学生平常的学习,因而日常对学生的教学活动就显得尤其重要了。在教学活动中为本科学位论文打下坚实的基础,首先要做好平常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打好坚实的理论基础。在教学改革中可以采取每学期进行一定的专业参观、实习和见习,增加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同时通过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自己的创新能力。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科前沿知识的介绍,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指导学生写小论文,进行发表。在教学中也可以有针对性的布置一些可行的、学生可以通过已有知识完成的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或是几个学生一个组完成。可见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体系中对本科学位论文的要求进一步丰富了大学课堂教学的内容。

参考文献:

〔1〕黄蓉生.关于高等教育质量基本问题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2,(4):5-9.

〔2〕黄杰.高校学术不端行为浅析及有关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TMLC)的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研究,2011,(12):11-12.

〔3〕张美华,虞慧群.学位论文重合率检测引入的思考[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32(4):79-80.

〔4〕张小勇;吴用.学位论文著作权归属问题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0,(5):25-30.

通过本科学位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本科生;毕业论文;毕业作品;行动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11-0255-03

近年来,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质量存在很大滑坡。为此,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发了《关于在学位授予工作中加强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建设的意见》(学位〔2010〕9号),教育部公布《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教育部令第34号)等,旨在加强毕业生学位论文工作的管理。2012年5月,笔者通过“本科毕业论文情况问卷调查”,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有:(1)抄袭现象严重,学术风气不好;(2)惩治后果不严、不重,导致敢于冒险;(3)写作时间与考研、就业冲突;(4)科研经费不足;(5)指导教师不认真负责;(6)答辩环节实属走过场。

一、改革的依据

2007年教育部启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和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均提出:“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关键是更新教育观念,核心是改革人才培养体制,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水平。”[1]为此,部分高校纷纷开展毕业论文改革,如四川大学早在2010年提出毕业论文可以是传统形式的毕业论文,也可以是反映学生真才实学和创新能力的与专业相关的作品、设计、调研报告、竞赛成果等[2];浙江工商大学2011年提出本科生科研作品可代替毕业论文[3]。这些都为高校毕业论文改革提供了理论支持和行动借鉴。

二、改革的行动

2011年10月,安庆师范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学位评定委员会通过:根据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毕业论文形式可以改革,可以是传统毕业论文,可以采用毕业作品代替传统毕业论文。(1)在美术学院开展毕业作品代替传统毕业论文的改革;(2)在教育学院开展传统毕业论文改革。2012年,笔者所在团队申报“提高本科毕业论文实效性的行动研究”项目获安徽省教育厅教学研究立项,这也为本研究增强了信心和动力。

(一)毕业作品的改革行动

在美术学院开展毕业作品代替传统毕业论文的改革,自2012届毕业生开始试行。

1.方案。毕业作品类别不限(如油画、中国画、设计、动画、水彩等);作品尺寸:油画画幅不小于100CM×100CM,中国画不小于6尺,设计、动画作品不小于对开。答辩时,要求将毕业创作的构思、过程和最终效果制作成PPT课件,同时根据作品的内容、思路和过程写出3000字以上的创作说明。

2.过程与要求。(1)毕业生于第六学期(3月10日)向学院提交采用毕业作品代替传统毕业论文的申请;(2)学院根据申请情况安排指导教师,由指导教师负责指导和审核各阶段毕业作品的完成情况;(3)学院对学生诚信品质的培养及诚信承诺书的签订;(4)学生需分别在第六、七学期中分三次(6月10日、9月10日、12月10日)向学院报告毕业作品完成情况;(5)毕业生于第八学期(4月10日)向学院提交毕业作品的成果,包括提供相关附件材料等;(6)学院于第八学期(4月20日)组织专家鉴定;若未能通过鉴定,学生必须在答辩前重新提交成果参加二次鉴定,逾期则须毕业论文重修;(7)学院于第八学期(5月5日)组织毕业作品答辩(要求将毕业作品的实施过程、指导教师的指导过程以及最终成果通过PPT课件进行展示,并回答评委提问,时间为5-15分钟。毕业作品要撰写3000字以上的创作说明,含作品的内容、思路和过程等);(8)学院对毕业作品材料的整理归档(其实物部分要以影像资料的形式保存)。

(二)毕业论文的改革行动

在教育学院开展传统毕业论文改革,自2013届毕业生开始试行。

1.完善保障措施。(1)学校在第五学期开设毕业论文写作指导课,帮助学生端正学术态度和介绍科研论文的写作方法;(2)加强毕业生诚信教育,并要求毕业生签订毕业论文写作诚信承诺书;(3)毕业论文写作时间提前到第六学期开始,尽量缓解与考研、就业时间冲突;(4)学校增加毕业论文经费投入,有效保障图书资料、网络资源以及实验仪器设备和实验耗材的投入。

2.严把五道质量关。(1)命题与选题的双向选择。学校在第六学期(3月15日)安排毕业论文命题、选题工作,把好第一道关。①命题数量应多出毕业生人数10%以上;②毕业生初选命题后与命题教师进行沟通。选题是初步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需要多方思索、反复推敲才能确定;③命题教师在教务管理系统中申报论文题目,并接受校院两级管理系统的审核,防止题目太大、太空,且各专业论文题目总体上要在理论探讨型、实验探究型、实际应用型、调查研究型中均应占一定的比例;④学生上教务管理系统中选择事先与命题教师沟通好的选题;⑤命题教师在教务管理系统中接收学生选题。通过毕业论文命题和选题的改革,实现了教师和学生的双向选择,避免了学生选题的盲目性,增强了校院两级审题管理,为毕业论文顺利完成奠定了坚实基础。

(2)带着精读文献记录开题。学校在第六学期(6月15日)安排论文开题,指导教师要检查毕业生阅读文献及开题报告情况,把好第二道关。①指导教师下达毕业论文任务书给学生,要求学生要读哪些著作、杂志等参考文献(文科不少于15部(篇),理科不少于10部(篇));②学生查阅相关文献,在精读过程中做好详细记录,供指导教师查阅,并进行文献综述;③挖掘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④构思论文的基本框架结构;⑤列出论文相关参考文献。通过带着精读文献记录开题,可以有效地检阅学生对论题的整体把握情况,为论文写作奠定良好的开端。

(3)通过周志对写作过程实施校院双重监控。写作时间提前到第六学期(6月20日)开始,指导教师要认真审阅学生毕业论文初稿、一稿、二稿直至终稿,提出修改意见,对学生的论文质量全程负责,把好第三道关。写作过程需要按照毕业论文写作规范及时间要求,鼓励学生提前完成各阶段论文写作任务,并在教务管理系统中提交各阶段的周志(周志是学生和指导教师在论文工作中具体活动的真实记录),接受校院两级监控的初期、中期、后期检查。通过教务管理系统中周志的监控,可以方便地审查每篇毕业论文的进展情况,对提高毕业论文质量至关重要。

(4)匿名评阅。学校在第八学期(4月25日)安排毕业论文评阅,评阅教师要重点检查写作是否规范,有无重大错误,并提出修改意见,把好第四道关。毕业论文采取匿名评阅,每篇论文必须隐去作者和指导教师的相关信息,分送三名评阅教师评阅,须三位评阅教师全部通过者方可申请毕业论文答辩。通过匿名评阅可以促进公正,更加真实地反映论文成绩。

(5)无记名投票答辩结果。学校在第八学期(5月10日)安排毕业论文答辩,答辩委员会对毕业论文进行全面严格审核,把好第五道关。答辩时,要求学生做PPT课件,注重介绍论文研究的意义、方法、过程、结论与创新点等,并展示相关研究成果,如设计成品、调查资料等。待学生陈述完,需回答评委提问。答辩时间每位学生控制在15-20分钟。学院成立答辩委员会,下设若干专业答辩小组,成员5-7人,以无记名投票方式,经全体成员过半数通过。若一次答辩未通过者,论文需重新修改,再经指导教师同意,可参加二次答辩。若二次答辩仍未通过,须毕业论文重修。通过无记名投票答辩结果可以促进公平,有效地保障答辩结果的合理性。

四、改革的成效

(一)毕业作品改革的成效

从表1中可知,美术学2012届、2013届的全部毕业生论文均选择了毕业作品创作形式,且作品形式多样,分别达到了11种和12种;毕业作品类型排在前三位的是中国画、油画和插画。

从表2中可知,美术学专业近三届毕业论文成绩中,良好及以上的毕业论文比例分别为27.7%、31.3%、42.2%,呈现逐年攀升之势;而及格及以下的毕业论文比例分别为38.5、31.3%、23.4%,呈现逐年下降之势。表明:美术学专业毕业论文改革有效地避免了抄袭现象,且论文总体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

(二)传统毕业论文改革的成效

为了检测改革成效,笔者借助于万方数据检测系统,对教育学院教育学、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广播电视学、应用心理学、教育技术学等六个专业的2012届和2013届毕业论文进行相似性检测,每届六个专业分别随机抽取成绩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四个等次的毕业论文5篇,每届共计120篇。

从表3中可知,2012届毕业论文中相似比在70%以上的占总篇数的25%,相似比在30%以上的占65.8%,表明毕业论文存在抄袭现象较为严重,特别是成绩偏低的论文,如“及格”成绩论文中相似比在30%以上的占93.3%。改革后,2013届毕业论文中相似比在70%以上的占总篇数的7.5%,相似比在30%以上的占29.2%,表明毕业论文中仍然存在部分抄袭现象。通过两届数据比较发现,2013届比2012届毕业论文在各等级的相似比检测中,均表现出数据显著下降。表明:教育学院毕业论文改革有效地减少了抄袭现象,且毕业论文质量整体上有较大的提升。

五、行动的反思

安庆师范学院开展的本科生毕业论文改革的试点研究,取得了良好成效,提高了整体论文质量,有效地减少了抄袭现象,缓解了写作时间的冲突。但改革中也存在一些困难,如毕业作品的评判标准还不够具体,部分作品类型的师资相对匮乏,甚至存在指导及评阅均由同一教师完成;再如传统毕业论文的改革后,仍然存在部分抄袭现象,未能彻底杜绝,指导教师的责任心难以客观地评测等,这些还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

当前,本科生毕业论文正经受着废除与续存的舆论煎熬[4]。本科生毕业论文改革势在必行,高校一方面在思考如何对传统论文进行改革,另一方面在思考替代型论文改革如何规范操作。但教育部门至今还未出台任何关于替代型毕业论文改革的政策规范性文件,不免高校会担心替代型论文改革后会影响到自身的教育部门评估结果,毕竟毕业论文质量是高校教学评估中核心指标之一。所以,高校毕业论文改革需要承担一定的风险。

本科生毕业论文改革的推行,需要教育主管相关部门的意见协调统一,不能一方面表示要增强高校办学自,一方面又要学校承担评估工作的风险。为了高校能够放下包袱大胆地开展毕业论文改革,期待教育主管部门尽早制定指导性意见,具体明确本科毕业论文可以改革的方向、内容和标准等。

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社会需求的高级专门人才,本科生毕业论文对当今大学生的学业是个严峻考验,安庆师范学院实施的本科生毕业论文分类改革试点初具成效,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借鉴意义。但无论采取何种形式论文改革,都要明确责任,严格要求,加强监督,保证质量,才能真正培养出高质量、有特色的社会需求人才。

参考文献:

〔1〕周济.实施“质量工程”贯彻“2号文件”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周济部长在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视频会议上的讲话[N].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07-05-28.

〔2〕四川大学关于坚持“高质量、多样化”原则进一步加强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补充意见[EB/OL]..

通过本科学位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三位一体;大学课程;人性发展;商榷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610(2011)06-0011-05

一、问题的提出

《现代大学教育》2011年第3期发表姜国钧先生的论文“回归人性本位的大学课程”(以下简称姜文),[1]文章认为我国大学课程的价值取向与欧美国家的道路正好相反:欧美国家从古代的专业本位课程走向19世纪初的学科本位课程,到20世纪中叶以来回归到人性本位课程;我国孔子所确立的是以人性为本位的课程,近代以后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大学课程改变为学科本位的课程,1950年代初院系调整过程中模仿苏联改变为社会本位(专业本位)课程。

针对目前我国大学课程的社会本位(专业本位)价值取向,姜文提出“回归人性本位的大学课程”,“按照人性和人性发展的要求组织大学课程”的核心论点。姜文从我国大学生人性发展所存在的问题出发,试图通过课程设置从根本上消除社会本位的弊端,保证学生人性的发展,其观点对于我国大学课程改革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然而,“回归人性本位的大学课程”,意味着从社会本位回归到个人本位,可能会带来新的问题。

大学课程改革是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大学课程是高等教育目的的具体体现,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保证,大学课程能否回归到人性本位受高等教育价值取向的制约。大学课程与基础教育课程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大学课程比基础教育的课程更为复杂一些,笔者受姜文的启发,提出“三位一体”的大学课程,并探讨大学课程中如何实现人性发展,以期为大学课程改革提供参考。

二、高等教育的双重目的与大学课程

关于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历来有两种观点: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认为人的价值高于社会价值,人是教育目的的根本所在,教育首先要重视人的价值、个性发展及其需要;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把满足社会需要视为教育的根本价值,认为社会是人们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的效果只能以其满足社会功能的价值进行衡量。[2]自有学校教育以来,两种观点的争论就已经存在,各执一端的论文及著作汗牛充栋,但结果是谁也说服不了谁。

从哲学层面来说,个人本位以人本主义为基础,重视和尊重人的发展,在学理上占据优势;从现实层面来说,社会本位根深蒂固,从政府、学校、家庭直至教育者,自觉不自觉地都以不同的程度在社会本位的引领之下实施教育。教育是人的社会化过程,是以社会标准来衡量教育的成败;教育的起源首先是来自人的生存的需要,其后才是人的发展的需要,可见教育的社会本位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笔者认为,两种观点之间并非是对立的、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一个连续体,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处在连续体的两端,任何时期、任何国家、任何层次的教育,极端的个人本位或者社会本位都是不存在的,区别在于倾向于某一端。如此看来,任何教育都具有双重目的,只是重心不一样,相应地课程设置也不一样。

从国别来说,一般认为西方国家偏重于个人本位,强调人的个性发展,东方国家偏重于社会本位,强调社会需要。[3]从教育层次来说,一般认为基础教育偏重于个人本位,因为中小学是儿童本性发展的最佳时期,应根据“天然的需要”确定教育目的,高等教育偏重于社会本位,因为大学教育是专业教育,大学生从这里走向社会,应根据社会的需要确定教育目的。

解飞厚刘旭:论“三位一体”的大学课程及人性发展鉴于东西方国家价值观的差异和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差别,我国高等教育显然是严重偏向于社会本位,相应地大学课程设置就是专业本位,这也是我国高等教育一直遭受诟病之处。实事求是地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从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到培养过程等发生了重大变化,改革成效十分显著。以课程设置为例,在教学内容方面普遍增加了通识教育课程;在课程设置方面普遍增加了选修课程,大学课程已经从社会本位一端向个人本位一端前进了许多。课程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世界一流大学的课程是数百年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结晶,且研究和探索是无止境的,课程仍在发展和完善之中。我国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历史仅一百余年,课程建设中学习和借鉴高等教育发达国家的经验有一个消化吸收的过程,有一个中国化的过程,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因此,我国大学课程中存在这样和那样的问题不足为奇,关键是要找到一条正确的改革路径。

按照姜文的观点,高等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完善人性、成就人性”,大学课程应该回归人性本位,大学课程中“我们首先要恢复孔子所确立的、根源于三代圣王的、几千年经久不衰的经典教育,将儒家和其他各家各派的经典确立为大学的通识课程”;“我们还要将当代的文化创新成果开发为大学课程。根基深厚,文采博收,锐意创新,是一个人成才的标志,也是通识课程的组织原则。”此外还要开设“洪堡所说的纯粹科学”,“是指那些不带功利目的的、为学术而学术的学问。”显然,姜文的高等教育价值取向是纯粹的个人本位,主旨是“按照人性和人性发展的要求组织大学课程。”姜文的上述观点至少有三个方面值得商榷。

第一,大学课程必须坚持高等教育的专业性。专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本质特征,无论在课程体系中增加多少通识教育,专业的主置是不容动摇的,否则就不成其为高等教育。诚然,以哈佛大学为首的通识课程享誉全球,我国也在竞相学习,但不能因此而否定高等教育的专业性。[4] 2005年,复旦大学百年校庆之际正式成立复旦学院,复旦大学的本科新生按专业录取后进入复旦学院,学习一年后再进入专业院系学习。[5]复旦学院模式开创了我国通识教育之先河,但也只是用一年的时间进行通识教育,仍然用三年的时间进行专业教育,可见,专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本质特征并没有改变。由于基础教育中片面追求升学率而导致我国部分大学生文化素质低下、人性发展畸形的问题,责任不在大学,大学没有义务也没有办法为大学生补上这一课,解决问题的出路还在于基础教育的改革,大学教育有自身的目标和任务。姜文“有一个愿望:把汉语开成必修课,让每一个大学生都能写通毕业论文。”一个人从出生到上大学,学了18年的汉语如果还写不通毕业论文,大学再开四年的汉语就能写通毕业论文吗?大学生在中小学接受了12年的语文教育,到大学还要学习《大学语文》(目前是被列为必修课)本身就是一件很滑稽的事情![6]

第二,大学课程必需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帮助。姜文认为,“对于大学里与职业相联系的专业知识课程,中国古代的大学和西方的人文主义者都是非常排斥的。现代大学在对待实用技术方面很少有人再坚持古典的人文主义传统了,著名的古老的大学都办起了商学院、法学院和工学院。这些学院所研究和讲授的学科虽然是实用的,但已不同于传统的养家糊口的学问,而是像哲学、数学那样的‘纯粹的科学’”。事实并非如此,只要是专业教育都会开设“养家糊口的学问”,即与专业相关的职业技术课程。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电气工程学士学位(BSEE)课程计划为例,必修课与选修课的结合确保学生在电路、数字系统、电子设备、电磁以及线性系统等专业领域获得一个宽广的知识基础,同时在诸如通信、计算机硬件、控制系统、数字信号与图像处理、电磁、电光、电子材料与设备处理、电子设计、动力系统以及遥感与空间系统等一个或多个专业领域学有所长。[7]包括欧美在内的任何一个国家的大学课程设置不可能不考虑学生就业,要就业就要开设技能性的课程,差别在于数量的不同,这是一个基本的逻辑。

我国高等教育改革30多年,拓宽专业口径,设置通识教育平台课程,已取得明显成绩,在某些方面甚至有矫枉过正之嫌。河北省本科专业大学在校生26万人,占全省本科在校生的53%,结果一方面是毕业生就不了业,另一方面是企业招不到急需的人。河北省召开2011年本科教学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调整本科办学定位,培养应用型人才”。[8]河北省的情况在全国具有普遍性,大学生就业难尽管有社会和学生个人的原因,但高等教育自身的专业和课程设置不能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最大的帮助,无疑也是重要原因之一。人性发展固然重要,按照马斯洛的人本主义理论,生存需要是最基本的需要,是人性发展的基础,“民以食为天”,如果吃饭都保证不了,何以发展人性?[9]

第三,高等教育必须为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培养人才。姜文认为“以人性为本位的课程并不排斥学科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学习,但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发展学科、服务社会,而是为了完善人性、成就人性。”高等教育的基本职能是收集整理、保存、传授、创造和应用高深知识,其中传授、创造和应用知识是核心。[10]近现代以来任何一个国家都把教育列为优先发展的基础性产业,政府投巨资发展高等教育就是因为高等教育在国家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引擎作用,而培养发展科学、服务社会的高级专门人才既是高等教育的目标,也是国家发展的战略目标。上世纪50年代苏联人造地球卫星上天,美国朝野一片震惊,通过研究得到的结论是:因为美国的教育落后于苏联而导致科技落后,随后推出《国防教育法案》。法案在第一章总则中写道:“国会在这里宣告:为了国家安全,需要最大限度地发展男女青年的智慧和技术;为了应付当前的危机,需要利用特别而又恰当的教育机会;我国的防卫在于掌握根据各种复杂原理发展起来的各种现代技术,并依赖于新理论新技术和新知识的发现和发展。我们必须选拔和教育我国许多富有才能的儿童,为此,并由于财政上的原因,使缺乏能力的学生不接受高等教育是必要的。这也就是说,尽快修订给予少数人以科学、数学和现代外国语教育以及技术训练的现行教育计划是必要的。”[11]由此不难看出,一向推崇个人本位的美国在关键时期毫不犹豫地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高等教育首先要为发展科学、为当时的冷战服务。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发展是第一要务,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重要任务就是要为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级专门人才。

按照个人本位的观点,只要人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大学生的就业就不成问题;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全面发展的人才,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其实,这只是一种良好的愿望,一种美好的理想。我们可以设想,如果四年本科开设大量诸子百家的经典,外加纯粹科学,大学生愿意来学吗?大学生在临近毕业之时,没有专业作为依托,如何在就业市场中争得一席之地?如何去考硕考博?学生不愿意学,课程就无法开设下去;学生毕业时“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找不到安身立命之所养活自己,大学也就办不下去了![12]

三、“三位一体”的大学课程

基于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是一个连续体,相应的课程可以统一在连续体内;与社会本位相对应的课程又可分为学科本位课程和专业本位课程,学科与专业是相互渗透的关系,因而也可统一在社会本位之中。那么,将大学课程中的人性本位、学科本位和专业本位三类课程组成一个体系,就是“三位一体”的大学课程,构成一个三角关系,图示如下:

三角关系中,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教育,课程重心不一样。

基础教育中只有人性本位课程和学科本位课程,二者构成一个连续体,一端是人性本位课程,一端是学科本位课程,即三角形的底边。思想品德、行为规范的课程是人性本位课程,以玩为主的隐性课程是人性本位课程,体育与健康、音乐、美术课程是介于人性本位与学科本位之间的课程,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是学科本位课程,学科本位课程以学科知识为主,其中也含有人性发展的内容。素质教育的课程偏向于人性本位课程一端,应试教育的课程偏向于学科本位课程一端。

高等教育在基础教育人性本位课程和学科本位课程的基础上,增加了专业本位课程。高等教育中人性本位课程的比重低于基础教育中的人性本位课程,原因很简单,高等教育是专业教育。高等教育中的人性本位课程包括思想品德课程、体育课程、通识教育课程和隐性课程等。大学生人性发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仅靠增加人性本位课程难以达到预期效果。一是很多做人的道理学生并非不懂,但就是做不到,原因在于没有完成“体道”,靠开设人性本位课程意义不大;二是开设过多的人性本位课程势必冲击专业教育。[13]

高等教育中学科本位课程和专业本位课程之间的边界比较模糊,一般来说,以理论知识为取向的课程是学科本位课程,以职业技能为取向的课程为专业本位课程。总体上说,高职高专、普通高校、211高校、985高校,学科本位课程的比重依次上升,专业本位课程比重依次下降。高职高专学生除极少数专升本外,95%以上的毕业生直接进入社会就业,课程设置原则是“理论知识够用,重在职业技能培养”,专业本位课程的比重自然很高;以2010年为例,本科高校毕业生逾300万,硕士招生40余万,其中社会生源约10万,仅有10%的应届本科生考上硕士,90%的毕业生进入社会就业。[14]层次低的应用型本科高校考研率低,层次高的211高校和985高校考研率高,所以,前者专业本位课程的比重高于后者,而学科本位课程的比重低于后者。比起发达国家,我国高校专业本位课程的比重相对较高,是因为我国企业岗前培训和在岗培训体制不健全,用人单位希望招收直接上岗、立马就能创造效益的人才,迫使多数高校不得不把职业技能培养放在首位。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位,不同层次的高校和不同类型的专业在课程设置时可在三角形中找中自身的位置,专业和学校在培养人才上的定位最终落实到课程的定位,不同的培养目标大体上决定着人性本位课程、学科本位课程和专业本位课程各自所占的比例。

四、大学课程中如何实现人性发展

人类早已进入知识爆炸的时代,当今的社会被称为知识经济社会,无论怎么强调人性发展,学校也不可能全部或大部分开设人性本位课程,学生必须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才能成为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因此,大学课程不可能回归到人性本位课程,学科本位课程和专业本位课程所占比重不仅不会缩小,还有可能扩大。然而,从教育的本质和现实来看,姜文所提出的高等教育中人性及人性发展确实是十分突出和紧迫的问题,如何才能通过“三位一体”的大学课程实现大学生人性的有效发展呢?

我们不妨考查基础教育中人性本位课程与学科本位课程的关系。为扭转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我国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推行素质教育,进入新世纪后新课程改革通过试点已经全面铺开。[15]新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其三维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方式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尽管教学内容是学科本位的课程,通过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生在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可有效培养合作精神、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全面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与素质教育相反,应试教育中学科知识占据着统治地位,因为中考和高考比较容易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人性发展水平通过书面考试很难检测,应试教育围绕考试指挥棒转,学科本位课程中的知识就成为教与学的主要内容,甚至是唯一内容。素质教育与新课程改革已历时数年,虽然产生了一定的效果,但要从根本上改变应试教育还需假以时日,问题在于高考和招生改革尚未取得突破,浙江、江苏等省份正在探索新的高考和招生模式。只要高考和招生能将学生的素质和人性发展纳入其中,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目标就有可能实现。可见,从课程的性质来说,人性本位课程与学科本位课程各占多大比重不是问题的关键,关键是通过改革使学科本位课程为学生的人性发展服务。

基础教育中提出素质教育以后,高等教育也随之提出素质教育,人性发展是题中应有之义。与基础教育相比,高等教育没有升学考试的导向,实施素质教育的条件更加有利,通过学科本位课程和专业本位课程为学生的人性发展服务比较容易实现。然而,众所周知,大学教学改革滞后于基础教育教学改革,教师上课满堂灌、学生为考试分数而学的现象十分普遍。在落后的教学方式和被动学习的条件下,知识灌输和考试成绩成为目的,何以谈得上大学生的人性发展?即便是通识教育课程,包括在部分学校炒得很热的国学,如果教师和学生的状态不改变,人性发展同样不可能实现,更遑论学科本位课程和专业本位课程!

实现大学生的人性发展,除了开设必要的通识教育课程外,更重要的是依赖于学科本位课程和专业本位课程,即倚重于全体教师的教书育人和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改变师生的教学状态,一是要加强教学管理。通过刚性和柔性的制度管理,包括教学评价标准和方式的改变,调动教师教学改革的积极性,推进教师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从满堂灌走向启发式、课堂讨论、教师指导下的自学和研究型学习,加强实践教学;二是变革考试方式。从以知识为中心的考试转变为以能力和素质为中心的考试,从以闭卷考试为主转变到以开卷考试为主,着重对学习过程进行评价。无论是学科本位课程还是专业本位课程,只要方法得当,在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会发生变化;三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世界观、人生观教育,通过政策导向,特别是奖学金、助学金等激励政策的调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学生的学习状态本身就是人性发展的重要标志,只有积极主动地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充分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学生在学习学科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同时才可能“完善人性、成就人生”,学科本位课程和专业本位课程就能真正为学生的人性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姜国钧.回归人性本位的大学课程[J].现代大学教育,2011(3):6-10.

[2]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63-67.

[3]江畅.幸福:当代社会价值体系的核心理念[J].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10-15.

[4]赵强.哈佛大学通识教育理论的嬗变[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1):114-117.

[5]乐毅.简论复旦学院的书院管理模式[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8):52-53.

[6]杨支柱.“大学语文”必修有必要吗?[N].南方周末,2007-05-16(5).

[7]崔瑞锋.美国著名大学电气专业教育发展特点分析―基于专业使命、教育目标及结果的视角[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8(7):1-10.

[8]杨占苍.调整本科办学定位 培养应用型人才―访河北省教育厅刘教民[N].光明日报(高等教育周刊),2011-07-11(6).

[9]吴运来.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与大学生就业激励[J].高等农业教育,2011(1):88-91.

[10]克拉克,B.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M].王承绪,等,译.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11.

[11]戚立夫.美国国防教育法案[J].外国教育研究,1982(1):66.

[12]罗群.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课程建设构想[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13):13-15.

[13]解飞厚.“人文教育”若干提法及做法质疑[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3):83-85.

通过本科学位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学位论文;收藏

博士学位论文是大学或其他学位授予机构要求为取得博士学位者必须提供的研究成果,经学位审查合格,具有较高的质量。博士学位论文代表着某一时期、某一领域的前沿研究水平,有很高的收藏价值,许多国家的综合性国家图书馆对学位论文进行了收藏。本文将介绍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对博士学位论文的收藏及利用情况。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下简称“国会馆”)的博士论文收藏范围包括日本国内和国外两种。

1 法律制度保障

首先,日本的缴纳制度为学位论文的收藏工作起到了保障作用。1948年,日本颁布的《国立国会图书馆法》(昭和23年法律第5号)第十章规定了国家、地方公共团体和独立行政法人等有义务将图书、地图、小册子、期刊、乐谱、电影文件、以印刷或其他方式复制的文件及图像、留声机用的唱片、以电、磁等介质记录的人的知觉所不能感知的文字、图片、声音以及程序等缴送国会馆。该制度一方面保证了国会馆能够更直接地对缴送进行管理,另一方面为缴送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奠定了基础,也成为缴送工作的顺利展开提供了有力保障。

此外,日本的《学位规则》(昭和28年(即1954年)4月1日文部省第9号)第九条中规定:获得博士学位人员必须在获得学位授予一年之内,将论文印刷发表。大部分博士学位授予人都选择了将自己论文由学校统一送到日本国会馆的方式来发表。

以上的两种制度规定为国会馆能够较好地开展博士论文收藏工作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2 国内博士学位论文收藏情况

国内学位论文的收藏工作始于1923年(大正12年)9月,至今已有88年的历史。到目前为止,日本国内大学每年送至国会馆的论文大约有18 000种。截止2011年11月,收藏数量达到542 532种,主要存放于关西馆。

研究人员在获得博士学位后,他们的学位论文未必能及时送至国会馆并提供阅览。短的话需要半年,长的则多达3年。逐年收集率的比例变化如下:

当年收集的论文占学位授予的59%,第2年约83%,第3年约90%,第4年约93%,第5年约94%,第6年约95%,第7年约96%(调查对象年限为1995-2002年间)。

据国会馆相关负责人介绍,部分海外留学生在获得学位后,由于个人原因返回原国,未能将论文上缴学校,这是造成论文无法百分百收全的主要原因。大学在每年送交论文时会同时送交学位授予人名单,采访人员通过核查名单,及时与学校联系,对遗漏论文进行催缴。

目前,国会馆对日本国内博士论文的收藏,主要是纸质收藏,电子论文的收藏工作尚未开展。在保存方面,国会馆计划在2010年对1991-2001年间的大约为140 000种博士论文进行影像保存处理。在此之前尚未从事过影像化或数字化的保存处理。

3 国外论文的收藏情况

在对国外论文的收藏上,自然科学类和人文社科类博士论文的收藏有所不同。论文也收藏于关西馆。

3.1 自然科学类论文

1950年,国会馆开始收集西方欧美国家科研方面的博士论文。论文形态包括纸质、缩微胶卷及缩微胶片等。

3.1.1 北美地区(美国为主,也包括加拿大)

ProQuest几乎收集了北美所有高校的博士论文。除了麻省理工学院(MIT)1959-2007年间的博士论文,以及加州理工学院(Caltech)1958-1962年间的博士论文是通过其他途径购买获得以外,1958年以来,国会馆对北美地区的论文收藏,主要从通过ProQuest购买获得的。到2008年10为止,数量约为385 000种。

通过ProQuest获得的博士论文,在不同时期,国会馆选择收藏的研究领域也略有不同。如表1所示:

此外,论文形态也有变化,在1976年以前多为缩微胶卷,在1977年以后多为缩微胶片。

MIT的论文收藏数量约为17 900种,论文研究领域的收藏情况如表2:

1963年以后,在收藏领域方面,Caltech与北美其他大学的情况大致相同。

3.1.2 欧洲地区

国会馆对欧洲地区的科技类博士论文的收集,主要是通过国立图书馆以及大学图书馆的国际交换获取。

英国、法国、德国、荷兰、瑞士以及瑞典等国家的博士论文主要是通过购买、捐赠和国际交换的方式获得。但不同的国家和学院,在不同时期内,所藏论文的研究领域和数量也有所不同。所藏情况如表3所示:

3.2 人文社科类论文

人文社科类论文主要是通过ProQues获得,研究主题都与日本相关,收藏于东京本馆。

日本被占领时期的博士论文(学位授予年代:1950-1970年间)。该部分论文主要是美国在占领日本时期对日本的研究,共有77种,存放于东京本馆的资料室,公开提供阅览。

此外,1983年后,国会馆还从ProQuest选择了部分研究主题与日本相关的论文进行收藏。每年的收藏量约为200种。收藏形式有纸质和胶片(主要集中在1995-1998年间)两种。

4 学位论文的目录组织

国会馆采用JPAN/MARK对学位论文进行编目,编目著录共有24项,包括索书号、论文题目、论文题目片假名标注、著者、出版者、出版年、状态(册数)、学位授予院校名称,学位授予院校名称的片假名标注、学位授予院校代码、学位论文编号、学位授予具体日期(日本纪年方式)、学位授予年代(西历纪年方式)、授予学位类别、作者条目(可通过作者名称进行链接式检索,并在作者名后注有作者片假名读音)、NDLC(national diet library catalog的缩写,即国立国会图书馆的分类表,其后内容表示该论文的分类号)、语言种类代码、物理属性代码、出版国别、西历纪年、最终校对日期、最终更新日期、文献ID等等。和普通图书相比,学位论文的编目格式较为简单,不包括分类和主题词编目。

5 学位论文的检索与复制

5.1 论文检索

首先来看国内论文的检索和馆藏位置。国内论文和科技类海外论文主要存放于关西馆,人文社科类海外论文主要存放于东京本馆。1923-1964年间的国内论文需要通过关西馆的综合阅览室的检索目录检索,1965年以后的则可通过NDL-OPAC进行检索。

欧美论文在检索时,不能直接利用NDL-OPAC进行检索,要先通过Dissertation Express查找Order No.。可利用题名、作者名等信息进行检索,检索到目标论文后,记录下Order No.,然后再利用Order No.在NDL-OPAC进行检索,从而确定论文所在位置。

人文社科类博士论文中,日本被占领时期的论文也不能通过NDL-OPAC查找,需要在东京本馆的资料阅览室直接阅览。1983-1995年间以及1998年以后的论文都可以通过NDL-OPAC查找。而1995-1998年间的论文则需要先查询Order No.,然后交由相关阅览室负责查找。

由于博士论文不提供外借服务,所以读者只可以在关西馆和东京本馆内阅览。

5.2 学位论文的复制服务

关于馆藏文献的复制,依据《著作权法》、《国立国会图书馆资料利用规则》以及《东京本馆、关西馆以及国际儿童图书馆复制服务制度》,在不损害著作权利益的前提下,国会馆做了以下规定:

(1)对馆藏资料的复制,仅限于以调查研究为目的;

(2)只能复制资料的一部分(按规定复制内容不得超过每种文献的一半),每人限复制一种文献。读者可以复印半册论文(例如一种论文包括主论文・副论文・参考文献等多个组成部分的话,可以分别复制各部分内容的一半)。如果想要全文复杂的话,则需要得到论文作者或版权所有者的许可。

复制形式有许多种,包括电子复制、缩微影像电子化、缩微胶片电子化以及电子信息打印复制等等。

6 总 结

国会馆作为日本统一负责收藏博士论文的机构,自1923年起至今坚持了88年,收藏范围不仅包括日本国内的博士论文,还包括大量欧美科技类论文和研究日本学的人文社科类论文,从量和范围来看,可以说非常丰富,这不仅具有宝贵的收藏意义,也为读者及相关研究人员提供了宝贵的资源。特别是关于研究日本学论文的特殊选藏,这是尤其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之处。关注国外博士论文对本国文化方面的研究,是我们了解国外如何看待本国的一面窗户,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此外国会馆也是日本惟一一家统一收藏论文的机构,从国家层面的统一规划,不存在多个机构重复建设,节省了资源。此外,无限制的阅读浏览服务与有限制的复制服务,一方面为知识的交流传播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一方面保护了作者本身的著作权。希望国会馆在学位论文的收藏与利用上能够更大发展,为知识的传承与发展发挥更好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瑜,冷熠,罗栋.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的缴送管理研究及启示[J].图书馆杂志,2011,(1):70-72.

[2]国内博士论文(抄)[OL].http:∥rnavi.ndl.go.jp/research_guide/entry/theme-honbun-100044.php,2011-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