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ui设计课程总结

ui设计课程总结

ui设计课程总结

ui设计课程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 互联网+;UI设计;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6-0130-03

1 引言

随着Web2.0的飞速发展,“互联网+教育”无疑成为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它改变了许多固有的教学理念,让教学变得更为灵活、更为自由、更为智慧。UI设计课是目前社会需求度非常高的技能类课程。UI设计理念必须经由实验才能转化为学生的内在意识与操作技能,而传统的UI设计课程实验教学缺少互联网思维,已经不符合移动碎片化学习的需求,逐渐呈现出教学技术陈旧、学生主动性降低、师生交互呆板等问题。“互联网+教育”代表着基于新技术的教学方式演变,可有效改造UI设计课程实验教学模式。

2 实施可行性

“互联网+”手段能否改善原有UI设计课程的实验教学?本文采用SWOT方法分析其可行性。

从优势方面进行分析,互联网+的优势是互动性强,许多“互联网+”产品是学生兴趣的聚合口,如微信。将“互联网+”引入UI设计课程实验教学,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UI设计内容的学习动机。此外,即时交互的特性也能够缓解师生双方在时间与空间上的不对等关系[1]。

从劣势方面进行分析,“互联网+”技术一般均需依托Internet,在实验过程中开放网络会成为常态,一部分不专心的学生会浏览与实验教学主题无关的内容。这对教师的实验管理提出严峻的考验,要维持课堂的有序,保证实验流程的正常运行,都需付出更多的努力。

从机遇方面进行分析,“互联网+”如同春风,吹起一池之水,为原来呆板的UI设计课程实验教学带来新的改革机遇。教师可以大胆启用适合于课程的技术手段,设计出符合智慧教育趋势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参与更深层次的探究学习。

从威胁方面进行分析,新技术应用于实验教学,带有一定的未知性,教师较难掌控所有方面。一旦对其管理不佳,则可能造成课堂上的某些失控,对整门课程造成不良影响。

综上所述,只要克服实验教学管理、学生动机维持等问题,应用互联网+手段构建UI设计实验教学模式具备较大可行性。

3 实验教学原则

无论采用何种“互联网+”技术手段,无论安排何种形式的混合教学,“互联网+”背景下的UI设计课程实验教学都应遵循以下原则。

技术必须服务于实验教学 “互联网+”背景下的实验教学虽然是新技术的应用,但并非“为了使用技术而用技术”。每一项“互联网+”技术在引入实验教学之前,都必须经过论证评估。首先对其面向对象、技术特征、教学优势、潜在隐患等进行详细调研,再判断是否有合适的实验环节可以嵌入,最后决定是否将其安排入课程的实验设计之中,确保其能服务于实验教学。

维护教师的主导地位 在“互联网+教育”概念兴起的当下,有些教学工作者看到深度学习机器人战胜人类思维能力等现象,对教学产生悲观情绪,认为“互联网+”将弱化教师地位。然而笔者认为,“互联网+”代表了新型的思维,但是教师地位并未下降,而是在侧面被加强。教师对于整个因新技术而呈现离散状态的教学过程,其引导管理作用变得愈加重要突出。人与生俱来的情感天性,也不可能因为冰冷的显示屏幕而被取代,面授除了知识的交流,还是一种情感的交流,教师的主导地位在“互联网+”背景下的UIO计课程中仍需维护。

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采用“互联网+”技术的实验教学改革后,学生的学习效果应能得到某种程度的提升,包括参与动机、关注程度、实践热情、知识内化效率、课程满意程度等。只要是能产生某些方面的助益,对教学过程没有消极影响,均可以考虑引入。如某项技术对于教学设计中的知识表达可能并无太多帮助,但它能活跃学习气氛,提升参与者的自信与热情,即可加入上述第一条原则的论证对象列表。

4 实验教学模式

“互联网+”背景下的UI设计课程实验教学模式,主要以微信作为贯穿课程始终的互联网媒介,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从基于慕课的自习、混合式实验过程、基于Web教学平台评价、基于开源社区扩展实践等方面展开,其模式思路如图1所示[2]。

基于慕课的自习 实验教学的课前学习主要通过慕课自习实现。教师在第一次课即要求学生必须使用微信关注教师公众号。教师提前一周左右在微信公众号下一节课的知识要点,并提供慕课学习资源的链接,要求学生就实验的知识要点在慕课平台上进行自学。

如下一节实验课的主题是APP UI,教师事先在微信公众号上发送推文,通知学生就APP UI主题进行预习,要求结合教材、图书馆、网络数据库等就APP UI的设计原则、设计风格、设计工具等做一个基本的了解。教师除了预告学习要求,还会提供与APP UI相关的网络参考资源。除了依据课程建设实际情况推送学校自制平面设计类慕课,还会推送中国大学MOOC“人人爱设计”、清华大学学堂在线“视觉传达设计思维与方法”等著名联盟、院校的针对性慕课资源,以解决参考资源有时不够全面的问题。

混合式实验过程 在实验教学开始阶段,教师必须从微信端推送实验指导书,使用简化的流程图等方法告知学生整个实验的步骤,以让学生对实验操作步骤有一个大致的概念,设立实验教学目标与流程,降低部分学生的茫然与紧张感。

如教师推送一个“头脑风暴+思维导图+UI绘制”的流程以及绘制APP UI的重点技巧至学生微信,进行学习任务的预示。要求学生按5~6人分组进行头脑风暴,每组设一位组长以及一位记录员。教师将事先准备好的写有提示APP主题的卡片分发到每个小组,要求小组就发到卡片主题进行头脑风暴、提炼创意,在讨论过程中成员不得打断发言,学生采用Xmind软件或纸笔等工具提炼创意。头脑风暴结束后,教师指导学生使用Xmind将创意点组织为思维导图,如图2所示,并请创意较好的小组将思维导图成果在讲台上进行讲解。而后,教师要求每个小组分工合作,就APP UI的各个分解页面使用Axure或Sketch绘制APP UI原型。教师在整个混合式实验过程中主要是组织与引导,并视学生的具体实验需求考虑采用Remote Desktop演示重点与难点。

除此之外,师生的讨论有时也使用微信的微现场等功能进行交互,如教师在Web设立讨论主题“微软的扁平化风格UI是否代表互联网的全部扁平化趋势”,要求学生进行讨论。学生使用手机扫描二维码通过微信提交看法,教师则筛选学生讨论意见,将具备代表性的见解“上墙”(展示在页面),并对“上墙”意见进行点评。

基于Web教学平台的评价 教学评价在实验教学中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师需有机结合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3]。过程性评价方面,教师通过头脑风暴活动中的组员表现、思维导图的创意讲解、现场互动等形式进行评价。总结性评价方面,教师主要通过学生在Web端提交的作业进行评价。期末总评对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进行加权计算。

限于微信手机端API等问题,移动端提交作业功能仍不成熟,因此,目前实验作业的提交与批改采用的是“课堂派”这种融合PC端与移动端的Web教学平台。教师提前在Web教学平台作业要求,学生将完成的实验成果提交到系统对应任务,教师在平台上实时预览作业并进行打分。因为该Web系统与微信端数据互通,学生可自愿绑定微信至Web系统。绑定微信号的好处是,学生可以通过微信查询作业提交结果以及分数。教师也可以针对作业中的问题进行私信点评,师生间均可以通过Web系统或微信进行站内私信,避免学生因做错作业产生的尴尬感,实际应用效果良好,加深了师生的信任与交流。

基于开源社区的扩展实践 创新创业成为当下高校应用型教育的重点关注话题,因此,本研究除了课堂内的实验,还积极推动课外的实践深化。“互联网+”背景下UI设计课程的扩展实践,主要安排在课后。教师通过微信推送时下具备发展潜力的创新创业项目主题,引导实验过程中感兴趣的学生参与项目实践。此外,教师不定期微信推送开源社区信息(如开源中国社区OSChina),引导学生在课外跨学科跨学院组队,扩展所学知识,并依托科技竞赛、学生科研项目等将其转化为实践成果。教师在这个步骤内充当导师身份,与学生在创客空间等场所进行交流,助其成果孵化。

5 存在问题

“互联网+”背景下的UI设计课程实验教学中,虽然在诸多方面有所改良,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工具并非原生为教学开发 许多好的互联网工具(方法、应用、平台等)无法直接应用于实验教学,降低了工具的适用性与工作效率。原因在于其并非原生为教学开发,部分是中途转型,还有部分至今仍面向其他领域。但一个利好的现象是,包括YY教育、新东方网校、淘宝同学在内等在线教育均对教育市场看好,开始投入开发力度,甚至QQ群等长期未进行教学优化的也推出了教学群功能。

教师对于新技术有抵触心理 大部分教师能接受新技术,却不情愿将其应用于教学。因为,首先这部分付出往往并未计入工作量,教师没有回报;其次,学习技术需要时间,将技术转化应用于教学进而改变自己多年来形成的教学习惯,也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部分教师产生畏惧心理,害怕在课堂上因新技术应用失误而产生尴尬。这一点仍需要学校对教师进行相应的政策安排,以及通过培训提高教师的技术能力。

自律性差的学生会影响效果 验教学中教师头疼的往往是部分自律性较差的学生。如在大班教学小组讨论项目形式中,组内“消极怠工”的学生往往会降低整个小组的凝聚力,影响最后的实验成果。微信、Web等应用的放开,给了学生探究与解决问题的自由与资源,然而从事无关事情的学生却会影响整个实验任务的积极氛围。针对上述问题,教师必须时刻关注实验过程,因材施教,引导偏离于任务之外的学生重新回到任务线。

6 结论

“互联网+”应用于实验教学是一种趋势,种种便捷特性为UI设计课程带来新的活力。本研究结合微信、Web教学系统等互联网媒体,采用头脑风暴、思维导图等教学方法,目前在实际教学中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效,学生对此满意度较高,期望能结合更多的“互联网+”技术进行教学方法的探索。对于教师及教育研究者而言,“互联网+”本身正在发展,仍有许多特性需要时间去改善,以更好地符合教学需求。相信在未来,随着技术的成熟以及教师对技术的接纳度提升,包括UI设计在内的课程都会形成更加符合时代需求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张岩.“互联网+教育”理念及模式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6(2):70-73.

ui设计课程总结范文第2篇

艺术(Art)在英文中的原意是:“一般为了有效达到一定的生活目的,利用某些材料,通过加工,生产出客观成果或作品的能力,或作为活动的技术,统称为艺术”。艺术的内容极广。亚里斯多德曾把技术分为两种:一种是为生活必须的技术;一种是消遣与快乐的技术,后者相当于专用的艺术。十八世纪,艺术一词从技术中分解出来,称为(fineart)。从而成为以审美价值的实现为目的的一种技术。由此可见艺术与技术的密切性。培根曾说过:“艺术是人与自然相乘。”诚然,艺术的凝铸在于艺术家的主观心灵与客观世界的遇合,是艺术家主观意识的一种表现。然而,艺术虽然是一种创造性很强的意识活动,但其对工具及材料等载体的依赖性是不可忽视的。艺术发展史上的重大革新,总是与新技术,新材料的出现有着紧密的联系。钢琴的出现对于交响乐的发展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毛笔的特性,使得水墨画更具神韵;油画颜料的革新,引起了画风的突变。工业革命孕育了机器美学,相机的诞生产生了摄影艺术等等。历史上,包豪斯首次提出“技术与艺术的统一”思想,并据此对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进行了重大改革,他以反传统的姿态开设了“三大构成”的全新课程,作为基础教学,引入教学体系,距今也不过60年的历史。即便是“艺术设计”一词也只是百年前才开始使用。时代不断发展进入20世纪以后,随着计算机的产生和发展,并在各个领域广泛得到运用,作为一种新工具,一进入艺术领域,就迅速席卷全球,导致了艺术世界的大革命。为艺术与技术的结合创造了一个新的空间。Photoshop的出现给图形处理带来了无法想象的思维宽度;PageMake导致了出版行业的全球标准化;3DMAXMAYA等三维动画技术在影视中的应用,使观众进入如梦如幻的境界。而VR技术更是为我们的未来世界开拓了无限空间。数码艺术作为一种新的艺术范畴,走近我们的生活。然而,现今时代的发展是如此的迅速。短短数年间,又一个新的概念走进了我们的视野。它就是———UI设计(用户界面设计)。

UI是英文User和interface的缩写。UI设计即用户界面设计。广义的UI概念在十七世纪的工业革命阶段就已经开始,而UI概念的完善及UI行业的兴起则要归功于以计算机为主的高科技的迅速发展,尤其是视窗操作系统的普及。在国内UI的推广也就是近几年的事。在人和机器的互动过程中,有一个层面,即界面。UI设计研究用户与界面之间的交互关系,包括用户研究、交互设计、界面设计三大部分。用户研究通过对于用户的工作环境、产品的使用习惯等研究,使得在产品开发的前期能够把用户对于产品功能的期望、对设计和外观方面的要求融入到产品的开发过程中去,从而帮助企业完善产品设计或者探索一个新产品概念。交互设计是指人与机器之间的交互工程,目的在于加强产品的易用、易理解,使产品真正成为方便地为人类服务的工具。界面设计是在结构设计的基础料,参照目标群体的心理,不断为最终用户设计满意视觉效果的过程,包括色彩、字体、页面等,达到用户愉悦使用的目的。

UI设计是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复杂的有不同学科参与的工程。UI设计需遵循三个原则:置界面于用户的控制之下;减少用户的记忆负担;保持界面的一致性。随着UI应用环境的不同,UI设计衍生出GUI(GraphicsUserInterface)图形用户界面设计,有时也称为WIMP:Window/Icon/Menu/PointingDevice窗口、图标、菜单、指点设备。HUI(HandsetUserInterface)手持设备用户界面设计。WUI(WebUserInterface)网页用户界面设计等。UI设计是一种互动性设计,信息通过互动进行传递。而互动传递这一概念是基于网络技术的发展形成的,并被引入到艺术设计的理论体系中。美国IDEO设计公司的Bill.moggridy(比尔.莫柯雷其)在它所提倡的人机互动设计中指出,美感价值是第一个随着物体的形状、比例、材质、颜色以及表面处理进入我们眼中的。然而,随着我们与对象相处的时间,彼此的关系会逐步扩大,并产生互动的体验,在互动中,仪式性、戏剧性以及透过听觉、味觉所带来的感受都将深深的影响我们的体验。这也是设计的奥妙与精髓所在。在人机互动的过程中,信息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甚至味觉等各种感官全方位、全息的被传递给对象。未来的信息量呈爆炸趋势,使人们获得信息的方式也由被动的接受信息转为主动索取自己所需信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相信UI设计将会深入到社会的镑个方面。并为人类的未来创造更美好的龙活,营造一个“艺术化生存时代”。

当道格拉斯.恩格尔巴特在60年明了鼠标和图形用户界面时。他曾说过:"我当初发明鼠标的时候,几乎谁也不相信人们会愿意坐在计算机显示器前进行在线操作。"然而,通过70年代施乐公司的帕罗奥尔托研究中心(PARC)及80年代苹果公司的努力改进、完善,曾强了图形用户界面的可视性。减轻了电脑操作者需要记忆大量指令的负担,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信息传递环境,使计算机终于发展成为一种普及的令人舒适工作及生活用品。而鼠标和图形用户界面则成为本世纪最伟大的十大人机界面装置之一。

ui设计课程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 本科课程 评价 模糊综合评判模型

一、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模糊综合评判模型的建立

1.评价要素的设置

评价要素的设置,是对旅游管理本科课程体系进行综合评价的前提。由于评价对象为课程体系目标实际达成程度,因此选取课程体系目标作为评价要素。考虑到课程体系目标主要在于提高学生在旅游行业就业的能力,因此可以参照旅游企业对人才的能力需求来选择评价要素。温卫宁等认为酒店业人才应具备的能力包括逻辑思维能力、沟通和人际交往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酒店的经营管理能力、获取并利用信息的能力、灵活运用各种知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职业生涯及职业发展的能力、应变能力和外语交际能力。丁雨莲等指出旅游企业对人才的选用多基于专业性、工作经验、语言能力和个人素养等方面。

综合以上观点,本文认为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目标主要包括增强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经营管理知识、实际操作知识和专业外语知识四个方面。其中每个目标的实现与否又取决于各门课程目标的实现程度,这样就构成了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的评价要素。评价要素集合为:

U={U1,U2 ,U3,U4}(1)

Ui={Uik}(i=1,2,3,4;k=1,2, …,nk) (2)

(1)式中,Ui代表U的子集,为各单要素。其中,U1 代表专业基础知识,U2代表经营管理知识,U3代表实际操作知识,U4代表专业外语知识。

(2)式表示子集Ui 中含有nk个评判因素,Uik代表各门课程。各单要素具体包括哪些课程,取决于高校开设的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

2.评语集合及评价要素权重子集的确定

在对要素开展评价时,主要通过衡量课程对学生的帮助程度来判断课程目标实际达成程度。根据评价决策的实际需要,将评价等级标准划分为“非常有帮助”、“较有帮助”、“有些帮助”和“几乎没什么帮助”四个等级。即评语集合为:V={非常有帮助,较有帮助,有些帮助,几乎没什么帮助}(3)

为了衡量要素的相对重要性,需要确定其权重系数。在确定各子集Ui权重(一级权重)的过程中,考虑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主要依据学生对各子集的重要性判断来确定权重。在重要性判断中,采用李克特量表法,分为5,4,3,2,1共5个等级标度,5代表非常重要,4代表较重要,3代表一般,2代表较不重要,1代表不重要。在学生做出重要性判断后,计算各子集重要性得分的均值,然后进行总和标准化,得出各子集权重。在确定各子集中要素的权重(二级权重)时,将各门课程对增强该类知识的客观作用视为相同,因此1/nk即为子集中各要素权重。

3.评判的实施

在模型评判的过程中,首先对子集Ui中的各门课程目标实际达成程度的评价结果,分别求出其对各个评价等级的隶属程度,构成评判决策矩阵Ri,如果Ui中各门课程的权重集为Ai,则第i个子集Ui的综合评判结果为:Bi=AiRi=[bi1,bi2,bi3,bi4] (i=1,2,3,4)(4)

然后对4个子集Ui(i=1,2,3,4)进行综合评判,其评判决策矩阵R为: (5)

如果各子集的权数分配为A,则可得综合评判结果:B=AR(6)

最后依照评语集合,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对综合评判结果进行判断,得出课程体系目标实际达成程度的评价结果。

二、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模糊综合评判模型的应用

1.问卷调查概况

为了获取评价要素权重子集和评判决策矩阵,我们选取南京财经大学旅游管理专业06级本科生开展问卷调查。问卷发放50份,有效回收45份,问卷回收率为90%。其中女生占88.9%,男生占11.1%。

2.问卷内容设计

问卷内容主要分为各项知识重要性和课程对学生的帮助程度判断两大部分。其中知识重要性判断依照前述的5个等级,对专业基础知识、经营管理知识、实际操作知识和专业外语知识进行判断。

课程对学生的帮助程度判断则依照评语集所确定的四个等级来评价。在具体操作时,首先,依据各门课程所侧重的目标,将所有课程分为四类,结果如表1所示。然后请学生评价每门课程对其帮助程度。

表1专业课程分类

类别 课程

专业基础知识 旅游学概论旅游经济学旅游法规旅游客源国概况旅游心理学 中国旅游文化

旅游美学

经营管理知识 现代饭店管理前厅与客房管理旅行社经营管理餐饮管理旅游市场营销旅游开发与规划

实际操作知识 旅游管理信息系统导游业务旅游礼仪

专业外语知识 实用旅游英语

3.信度分析

所谓信度指的是一份量表所测分数的可信度。同一群被调查者在同一份问卷上多次填写的答案如果具有一致性,则表示信度高。衡量信度的方法中,以Cronbach α 系数应用较多。根据美国统计学家黑尔、安德森、泰萨姆和布莱克的研究,计量尺度的Cronbachα值大于0.7时,表明数据可靠性较高,当计量尺度中的项目数小于6个时,Cronbachα值大于0.6,表明数据是可靠的。此处我们对各类课程对学生帮助程度的评价结果进行信度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表2信度分析结果

课程所属类别 项目数 Cronbachα

专业基础知识 7 0.8225

实际操作知识 3 0.6760

经营管理知识 6 0.8417

(说明:由于专业外语知识方面,仅有《实用旅游英语》一门课程,故未做信度分析)

从信度分析结果来看,专业基础知识、经营管理知识和实际操作知识部分各门课程帮助程度判断的数据可靠性均较高,其中,实际操作知识方面的数据可信度虽然低于0.7,但由于其项目数为3,因此数据仍为可靠的。

4.评价要素权重子集确定

在一级权重确定过程中,依据学生的重要性判断结果,得出专业基础知识、实际操作知识、经营管理知识和专业外语知识重要性得分的均值,然后进行总和标准化,得出一级权重子集A为:A=[0.2496,0.2480,0.2480,0.2544](7)

由于此处将各门课程对对增强该类知识的客观作用视为相同,因此二级权重子集A1中各门课程权重约为0.143(1/7),A2中课程权重为1(1/1),A3中各门课程权重约为0.333(1/3),A4中各门课程权重约为0.166(1/6)。

5.综合评判

综合评判过程中,由学生依照评价等级标准对各门课程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对各个评价等级的隶属程度,确定各子集中单要素的评判决策矩阵Ri(i=1,2,3,4)为:

(8)

对二级权重子集Ai和评判决策矩阵Ri进行合成运算,即可得到基于单要素的模糊综合评判结果Bi(i=1,2,3,4),然后得出U中各子集的综合评价决策矩阵R。对一级权重子集A与综合评价决策矩阵R进行合成运算,得出课程体系

目标实际达成程度的模糊综合评价结果B。

(9)

(10)

对照评语集,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判断,该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总体上对学生较有帮助,因此课程体系目标实际达成程度较好。但评价结果同时也说明课程设置还有待完善。

三、课程体系完善建议

1.重视经营管理课程设置

在各项知识的重要性判断中,学生普遍认为经营管理知识重要性高于其他知识,其权重在四项知识中相对较高,为0.2544。这一结果的形成,与学生对自身发展方向的认识是密切联系的。在问卷调查中,笔者还调查了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学目标的判断,调查结果显示,95.6%的学生选择了中高层旅游管理人才。相对于中高层旅游管理人才的知识要求,现阶段经营管理课程门数较少,因此建议在教学计划中增加专业经营管理课程,如可以围绕旅游业中的某一行业(如酒店业)来设置相关的课程,着重培养该行业的专业人才。

2.适当增加操作技能课程

从学生对操作技能课程的评判来看,大多数认为此类课程非常有帮助。一般来说,学生进入旅游企业后,需要先从基层做起,然后再逐渐升至管理人员。另一方面,从人才市场现状来看,高职院校学生由于操作能力较强,受到旅游企业的青睐,本科生则往往由于操作能力欠缺,竞争力相对较弱。因此在继续重视理论学习的同时,应适当增加操作技能课程,这样既有助于本科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同时也有助于其就业后较快地融入企业。

3.少量开设研究型课程

在对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学目标的判断中,有33.3%的学生认为培养研究型人才也是培养目标之一。企业的管理和专业的发展都需要研究型人才。从企业管理的角度来说,企业需要研究型人才去深入分析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问题并提供解决方案;从专业发展的角度来说,尤其需要研究型人才来加强旅游管理专业的理论建设。综合来说,旅游行业理论和实践的发展都需要人才具有一定的研究素养,这种素养的培养取决于多个方面,其中研究型课程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参考文献

ui设计课程总结范文第4篇

作者简介:邹波,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资源经济与管理。

通讯作者:张利华,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可持续发展与区域管理。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城镇绿地生态构建和管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子课题(编号:2008BAJ10B01-04)。

摘要通过文献研究构建城市绿地生态综合评价备选指标集,合公众调查和专家咨询对指标集进行修改完善,最后筛选组建一套涵盖城市绿地数量、结构特征和质量等方面的综合评价指标;在专家打分基础上结合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指标权重。选择杭州市作为案例,收集杭州市2009-2011年城市绿地的统计、调查数据,以及遥感监测的分析数据,将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得到杭州市城市绿地空间合理性、质量优良性、结构适宜度综合评价结果。杭州市2009年、2010年和2011年城市绿地生态综合评价值分别为2.80,2.79和2.82。通过将评价结果与杭州市绿地实际遥感监测数据、文献资料和公众意见进行比较,综合分析认为,杭州市城市绿地生态系统总体处于良好稳定的水平,各类绿地面积和人均绿地享有面积较多,绿地质量较好,各类绿地结构配置趋于合理,绿地分布更加均等化。文章的研究为促进杭州市城市绿地生态系统完善、结构优化、功能更好发挥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支撑,也为同类地区城市生态系统功能评价和完善提供借鉴。

关键词城市绿地;绿地生态;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杭州市

中图分类号X8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04(2013)07-0049-06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3.07.008

随着杭州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城市综合实力不断提升,在保持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同时,杭州市更加注重优化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全市各项绿地数量指标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园林绿化建设成效显著,发挥了较好的经济、生态、社会和景观效益。通过构建一套涵盖绿地数量、结构、质量的指标体系对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特征和发展水平开展评价,可以弥补传统的以绿地数量指标为主的评价缺陷,这种方法具有全面、系统性,是当前开展绿地生态综合评价的主要方法。以杭州市2009-2011年园林绿地统计、调查和遥感监测数据为基础,对杭州市绿地空间合理性、质量优良性、结构适宜度进行综合评价与分析。为杭州市城市绿地生态系统完善、结构优化、功能更好发挥提供理论和实证研究支撑。

1城市绿地生态综合评价体系构建

1.1指标筛选过程和依据

通过系统学和生态学等城市绿地相关学科理论研究并结合文献分析与相关标准参考,构建城市绿地生态综合评价备选指标集,在此基础上,进行城市居民和专家调查,从备选指标集中筛选多个指标组成城市绿地生态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然后,结合基于生物控制论的敏感性模型和案例城市的验证,对指标体系进行调整和完善,最后形成城市绿地生态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确定各指标的分级标准(见图1)。

图1城市绿地生态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路线

Fig.1Construction route of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urban green space ecosystem

为了充分了解我国城市绿地研究领域相关学者对各类绿地指标选择意向和重视程度,在构建备选指标集之前对中国科协一级学会中发表在生态学、环境科学、林学、地理学、城市规划等期刊1990-2010年期间发表的城市绿地生态综合评价相关150篇文章使用绿地相关指标情况进行汇总分析[1]。从指标使用情况看,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绿地率等仍然是数量指标的选择重点;质量指标主要集中在绿量、三维绿量、乡土树种比例等,三维绿量逐渐成为热点;反映城市绿地结构指标有绿地景观连通性、廊道密度、均匀度指标、破碎化指标以及可达性等。

在常用绿地指标使用情况的期刊分析基础上参考了《国家园林城市标准(建城[2000]106号)、《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02)、《城市绿地设计规范》(GB50420-2007)、《城市园林绿化评价标准》(GB/T50563-2010)等国家标准规范中绿地相关指标使用情况。同时,重点参考了林业、城市规划、生态等领域一些学者对城市绿地生态系统评价指标的研究[2-8]。根据指标重要性、使用频率、数据可得性,筛选了56项城市绿地评价相关指标作为备选指标集。

图2城市绿地生态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

Fig.2Index system and weights of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urban green space ecosystem邹波等:城市绿地生态综合评价体系构建及实证分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年第7期将备选指标集中的指标设计为问卷,在全国选取了28个省会城市和54个地级城市,随机抽取居民开展调查,最后回收了3 020份有效问卷。同时,聘请31位园林、城市规划、生态等领域专家,对备选指标与城市绿地生态综合评价的相关性、可操作性、灵敏性和适应性关系程度进行打分。将居民调查和专家打分进行统计和分析,综合选取了7个核心指标,2个拓展指标组成城市绿地生态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见图2)。其中,核心指标是衡量绿地生态状况的重要指标,而拓展指标也是质量指标,它对城市绿地生态评价只能起到辅说明,并且数据难以获得,其结果说服力有限。

1.2指标权重的确定

1.2.1构造判断矩阵

以A表示目标,ui表示评价因素,ui∈U(i=1,2,…,n),uij表示ui对uj的相对重要性数值(也称为“标度”)(i=1,2,…,n),uij的取值见表1。

表1相对重要性的标度

Tab.1Scales of relative importance

标度含义 1表示因素ui与uj比较,具有同等重要性3表示因素ui与uj比较,ui比uj稍微重要5表示因素ui与uj比较,ui比uj明显重要7表示因素ui与uj比较,ui比uj强烈重要9表示因素ui与uj比较,ui比uj极端重要2,4,6,8分别表示标度1-3,3-5,5-7,7-9的中值 倒数若ui与uj比较得uij,则uj与ui比较得1/uij

由上述各标度值的意义得到判断矩阵,也称之为A-U判断矩阵P。

p=u11…u1n

………

un1…unn满足:0≤uij≤1,i≠j

uij×uji=1,i≠j

1.2.2计算权重并进行一致性检验

由A-U矩阵,求出最大特征值所对应的单位特征向量并进行一致性检验。所求单位特征向量各分量即为各评价因素重要性排序,即权重。

A-U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对应的单位特征向量的具体求法如下:

①计算判断矩阵每一行元素的积 Mi=∏uij,i=1,2,…,n

②计算Mi的n次方根 wi=nMi,i=1,2,3…n

wj=wi∑ni=1wi,i=1,2,3…n

③对wi的归一化

其中wi为所求的特征向量或权重向量的第i个分量。

ui设计课程总结范文第5篇

本文主要通过对《美的历程-英国》App开发过程中的一些关键点进行梳理和总结,并提出了自己对于用户体验的一些观点和看法,探讨数字阅读在移动终端应该采用怎样的方法进行创新设计,以及对于未来数字阅读形态的的一些展望。

关键词:

数字阅读;用户体验;交互设计;移动终端

2015年12月,苹果公司公布了获得2015年中国区年度精选App的名单,我们团队开发的产品《美的历程-英国》为列其中,该App是依托中央美术学院的专业力量和设计研发团队合作出品的一款艺术教育类的新媒体产品,在苹果的官方应用商店(AppStore)上,大家可以免费下载使用(目前仅支持iPad下载)。本人作为该产品的设计师,完成了App的前期策划和后期执行环节的大量工作,包括产品设计、交互设计、UI设计等。在项目结束之后一直想要对整个开发过程做一些梳理和总结。本文将会结合此项目的开发过程分享自己对于数字阅读用户体验设计的一些看法。希望得到更多朋友的指点。

一、项目背景

《美的历程-英国》App的项目发起者是来自中央美术院的美术史团队,最早是计划成书出版,以欧美具有代表性的美术馆为线索重新梳理欧洲经典美术史脉络,当时书的内容已经基本完成,经过讨论之后大家都觉得以App这种形式将内容呈现出来会更生动,受众面也会更广。

二、设计过程

1、前期策划经常听到一句话是:“先做对,再做好”,我想这同样适用于产品设计之中,前期规划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制作前对于App的定位和规划我们进行了充分的思考和研究。App的作用应该是本着能深入浅出的让用户通过移动平台的特性更好的获得在纸质书中无法得到的体验,而不是将纸质书简单复制成数字版的电子书。经过沟通后,大家一致同意重新对内容进行编辑和资料的整理,我们计划将文字、图片、视频、语音解说和可交互操控手势等多种形式结合起来,使内容变得立体丰富。总的体量虽然比起之前书中精简了很多,但是要将这么多不同类别的信息整合起来仍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也没有太多的相似案例可以完全借鉴。面对艰巨的任务既是挑战也是机会,从某种角度来说我们正在创造一种新的产品形态。

2、设计思路每个产品都有不同的性格特点,《美的历程-英国》虽然是艺术教育类的产品,但和一些纯粹鉴赏类App并不一样,更不是生活强需求的功能性产品。它的目的是能够激发公众对艺术史的兴趣并且享受阅读的过程,本着这一思路,设计上需要优先考虑为用户在使用过程中营造一种良好的的艺术氛围,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因此我们并没有很生硬的直接把可读内容推给用户,有很多地方体现出这一点,比如针对启动画面和主页的出场动画都进行了精心的过场设计,这些环节表面上看延长了用户开始阅读的时间,但合理的使用可以增强一种仪式带入感。

3、设计风格目前一直存在UI设计的扁平化和拟物化之争,从我个人来讲并不排斥任何一方选择什么样的设计风格应该是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决定,比如会考虑平台的兼容性成本,产品的内容特点等等。UI设计和交互设计应该是融入到产品的整体中去体验,尽量弱化用户对设计本身的关注。由于《美的历程-英国》中的很多视觉呈现都是采用本身就已经很优美的名画,在UI设计上我们就很自然的选择了扁平化的风格,这样对画作不会造成喧宾夺主。设计的本质是解决问题,所以我认为风格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只有适不适合。

4、交互模式我们对于扁平化的认知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UI设计风格上,扁平化的最终目的是增强软件的易用性,从结构上来讲体现在减少页面的层级关系,因此我们将产品规划成大的主要层级结构不超过三个,这样能减少页面的跳转。在手势方面,也进行了大胆的选择,三个层级的切换采用了滑动而不是点击的手势,这其实是根据硬件设备的特点做出的定制化设计,由于《美的历程-英国》是为ipad平台制作而非手机,从屏幕尺寸上来看,ipad面积大很多,人眼在寻找按钮的物理距离变大会导致时间变长,并且三个层级的切换使用频率较高,采用滑动手势就能在屏幕的绝大部分区域触发操作,大大提升使用效率。

三、期待

技术的进步一直没有停下,未来必然会有新形态的产品出现取而代之,《美的历程-英国》是在数字教育领域做的一次实验,因为我们今天的阅读习惯也许就是未来课堂的教学形式,可以称之为交互体验式的数字课堂,不管未来的智能设备发生怎样的改变,其中的设计方法有些本质的东西是不变的,即围绕我们熟悉的世界规则建立的一种情感的纽带。

四、结语

今年是我从事交互设计的第四个年头,这期间跟随过的团队也多次获得苹果的年度最佳App殊荣(比如中国古典家具,胤禛美人图,榫卯),共事过的团队的设计方法和风格也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里要感谢帮助过我的老师和同学、朋友。之所以选择《美的历程-英国》来展开讨论是因为这个项目给我都带来了一种不一样的的责任感和压力,不管是在设计策划还是在设计执行阶段。这种责任感和压力来自于检验自己是否能够有足够的能力把优质的内容通过合理的设计方式呈现给用户,并且获得不错的反响。最后感谢团队中和我一起并肩作战的小伙伴们,谢谢你们的付出!我们一起继续努力。

参考文献

[1]JeffJohnson:认知与设计:理解UI设计准则,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第2版(2014年8月1日)

相关期刊更多

物理教学探讨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西南师范大学

程序员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社会科学院

电子设计技术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