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寓言的成语有哪些

寓言的成语有哪些

寓言的成语有哪些

寓言的成语有哪些范文第1篇

1、知道寓言是一种文体,初步掌握寓言学习的目标与一般方法。

2、理解“盘缠、把式”等词语的意思。理解南辕北辙的意思,其中蕴含的道理。

3、通过现代文与文言文对读,培养学生古文阅读的兴趣,更好地理解寓意。

4、有感情地复述寓言。

教学准备:

《南辕北辙》一文古文阅读材料;春秋战国十大愚人寓言故事材料;

教学过程:

一、了解寓言,明确方法。

1、 大家知道哪些寓言故事?(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寓言是世界各国人民都十分喜爱的文体,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很多寓言故事,如“刻舟求剑、揠苗助长、掩耳盗铃、叶公好龙”等等,外国也有《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等。)

2、 回忆一下自己读过、看过或听过的寓言故事,你能发现寓言故事都有什么共同点吗? (教师小结:寓言是一种文体,“寓”是寄托的意思,它总是通过一个简短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道理。)

3、 根据寓言的这些特点,你觉得我们在学习寓言时应该有什么样的目标?(除了要理解读懂故事,还要能明白其中的道理。)

4、 根据我们自己提出的目标,你们以为怎样才能更好地读懂寓言?(教师小结:剖析矛盾反思生活。)

二、分析学情,扎实基础。

1、 出示课题:(板书:南辕北辙)齐读;学习“辕”“辙”:看这两个字有什么共同点?(车字部;形声字;)查字典理解这两个字的意思(辕—车前驾牲口的部分;辙—车轮轧过的痕迹,车行的一定路线);在桌上写写这两个字。

2、 了解学情:有多少人早就知道这则寓言?指名讲这个寓言故事。

3、 初读课文:既然大家都对这个故事有了一定的了解,相信,我们能更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学生练习,检查,并落实对“盘缠、把式”的理解。

4、 检查初读:读了故事,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人?要求结合课文语言简单说说。

三、抓住语言,剖析矛盾。

1、 感情朗读:现在你能把那人的固执可笑、自以为是的行为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通过师生对读、同桌对读、男女对读等形式加强朗读训练,丰满人物形象。

2、 探究原因:

(1) 强化后果:那人这样的一意孤行,导致的结果是:

出示句子,齐读:楚国在南边,他硬要往北跑。谁都知道,他的马越好,车夫的本领越大,盘缠带得越多,他离楚国也就越远。

根据句式,练习说话:虽然他的马很好;车夫是个好把式;带的盘缠多,但是他却到不了楚国(离楚国越来越远了)。可以换成其他关联词语再说说吗?(改用“尽管……可……”再说一说。)(板书:虽然…但是….;尽管…可…)

(2) 探究原因:为什么会导致这样的结果呢?

3、 根据句式说话: “因为     ,所以,虽然     ,但是     。”

4、 讨论小结原因:那人的致命错误在哪?(方向错误,如果方向错了,条件越好,可能离目标就越远了。)

四、联系生活,揭示道理。

1、 这则寓言出自《战国策》,当时魏王想攻打邯郸,季梁为了劝阻魏王编的一个故事。

(1)出示古文,教师范读。

(2)讨论,季梁编这个故事想告诉魏王什么呢?魏王的哪些行为和南辕北辙中的那人相似?

2、 我们在生活中是不是也有这样的例子呢?你能举出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吗?

3、 总结寓意:这则寓言故事现在已经成为一个成语了,你能说说这个成语的意思吗?那么这个寓言想通过这个人的可笑行为告诉我们什么呢?

4、 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像故事中那样的人,也有像魏王这样的事,如果你想告诫他,给他讲这个故事,你会有感情地、意味深长地讲这个故事吗?练习有感情朗读;指名朗读。要求有讲的语气,有意味深长,话里有话的感觉。

五、举一反三,拓展延伸。

1、 小结学法:刚才我们是怎样学懂这个寓言的?

2、 补充阅读:《掩耳盗铃》。

3、 作业选做:

(1) 阅读《寓言故事:春秋战国十大愚人》(主要有:买椟还珠、杞人忧天、南辕北辙、画蛇添足、郑人买履、揠苗助长、守株待兔、邯郸学步、刻舟求剑、掩耳盗铃),思考其愚在何处,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2) 有声有色地,意味深长地讲述寓言故事。

板书:

因为: 楚国在南边,他硬要往北跑。 (方向)

所以:

马跑得快

虽然  车夫是个好把式   (条件)

带的盘缠多

但是 离楚国越远 (结果)

教学反思:

《寓言二则.南辕北辙.滥竽充数》是大家都相当熟悉的课文,多次备过这一课,也上过这课。以前总是一则一则地学习这个故事,把故事情节分析得很透,让学生反复朗读,品味语言,去引导学生体会其中的寓意。

再次备这课,思考最多的是:像这么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平实的,学生又早就知道的寓言,应该让学生学习什么?能不能通过更简单的办法让学生理解寓意呢?能不能让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掌握寓言学习一般方法呢?我想对此进行尝试,经过反复思考,我把这一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在:教给学生寓言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自己读懂寓意。

于是,我在课的开始就强调了寓言这种文体的特点,引导学生从文体特点明确它的学习要求和学习的一般方法。然后引导学生很快阅读第一则寓言“南辕北辙”,分析人物行为的与众不同,分析事情结果产生的原因,并引导学生用“因为…所以 …虽然…但是…”有说清离楚国越来越远的原因,从而总结出寓意。接着,引导学生用同样的方法阅读第二则寓言,自己总结寓意,关联系生活进行反思。

但试教后,感觉得整节课有些仓促,有些干瘪,不够丰满。于是,又重新备了这课,用两课时时间完成,第一课时学习《南辕北辙》一文时化更多的时间,把古文的阅读展示出来,通过古文的阅读更好地理解寓言这种文体的特点,理解这则寓言的寓意。然后引导学生意味深长地复述故事。最后,小结寓言学习的一般目标与方法。在第二课时,引导学生用同样的方法阅读《滥竽充数》,并补充进行课外阅读。

寓言的成语有哪些范文第2篇

1. 唤起经验,谈话导入。说起《伊索寓言》,大家一定不陌生吧?谁来说说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2. 引入古文版《伊索寓言》。其实,《伊索寓言》与中国还是颇有渊源的。早在1840年,这部书就被翻译到了中国,最初的名字叫《意拾喻言》,翻译者是英国的罗伯特・汤姆。他是个中国通,翻译使用的语言是文言文,每篇寓言中还引用中国的名言、谚语、俗语、成语。于是,故事中的狐狸、乌鸦、狼都说起了中国的古语,之乎者也,读起来十分有趣。你们想读读吗?(出示)

《狐与葡萄》

昔有一狐,见葡萄满架,万紫千红,累累可爱,垂涎久之。奈无猿升之技,不能大快朵颐。望则生怨,怨则生怒,怒则生诽,无所不至。乃口是心非,曰:“似此葡萄绝非贵重之品,罕见之物。况其味酸涩,吾从不下咽。彼庸夫俗子方以之为食也。”

此如世间卑鄙之辈,见人才德出众,自顾万不能到此地步,反诋毁交加,假意清高。噫,是谓拂人之性,违心之谈也。

3. 诵读小古文。读准句逗、停顿,读好文中的四字词语,说说大概文意。

4. 有感情地读好课本中的故事。小古文都能读得这么通顺,现代版的《狐狸和葡萄》读来,应该更不成问题了吧,谁能有声有色地读给大家听?(读好狐狸“直流口水”的馋样,读出狐狸“一步一回头”的不舍)

5. 对比阅读。两个版本的《狐狸和葡萄》,你更喜欢哪个?说说你的理由。

【点评】说到《伊索寓言》,学生似乎都不陌生,《狼和小羊》《龟兔赛跑》《狐狸和乌鸦》,他们几乎个个耳熟能详;对于“伊索是古希腊的一个奴隶,他特别博学,聪明机智,是个编寓言故事的能手”,“在每则寓言的最后,作者通常会用一句精辟的话点明故事的寓意”等,学生也早有所闻。故而,对于五年级的学生而言,若仍仅将教学目标定位于“读懂课文,明白道理”,就会显得平淡无味;那么,如何让看似简单、熟悉的文本依然拥有陌生感、新奇感?如何让学生在本课学习中获得新的视野拓展和能力提升?小古文的引入就特别巧妙而有意味,妙者至少有三:其一,《伊索寓言》竟然有古文版的?而且竟然还是“老外”用中国古语翻译的?“一睹为快”“一读为快”的学习热情被迅速点燃;其二,小古文本身极具语言美、节奏美,读来琅琅上口,细品又倍觉形象鲜明;其三,古今版本的对比阅读和鉴赏评述,又能勾起学生的思维张力和表达欲望。

二、 展开想象,扩编故事

1. 找出文中的留白之处。课文中哪些地方让你读了觉得意犹未尽,留给你发挥想象、扩编故事的空间?

2. 学生实践,想象补白。我们就选择“他想尽了各种办法去够葡萄,但是白费劲”这一句来想一想,扩编一段故事。

3. 教师提示。先想一想,狐狸可能想到了哪些办法?再把“当时他心里会怎么想?又是怎么做的?结果如何?”说具体。

4. 学生练习,交流。(教师随机适时点评:想象是否合理,逻辑顺序是否恰当,描述是否形象生动)

【点评】学生在对《狐狸与葡萄》古今版本的对比阅读和鉴赏中,发现现代版(即课文)的描述比较简单,不如古文版的来得细腻生动、形象鲜明。于是,执教者就“顺势而下”,让学生对“意犹未尽”处想象补白,扩编故事,既进行了言语实践,又为下一环节“巧改寓意”埋下了伏笔。

三、 智慧解读,巧改寓意

1. 故事比较,发现狐狸身上也有闪光点。听着你们编的故事中的狐狸,为了够到葡萄,可以说是想尽了办法,用尽了全力,颠覆了我们传统观念中对狐狸的认识。比一比,两个版本中的狐狸,你喜欢哪只,说说你的理由。

2. 对这只“想尽了各种办法去够葡萄”,但是依然不能如愿的狐狸,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3. 拓展阅读心理小故事:《狐狸和葡萄》。

五只狐狸都想吃到葡萄,可恨葡萄架太高。

第一只狐狸吃不到,就说:“嘿!酸葡萄。”便一走了之。

第二只狐狸摘不到,不停地往上跳,结果累死在葡萄架下。

第三只狐狸便大发牢骚,诅咒葡萄架太高,被主人听见了,一棒打死。

第四只狐狸则得了相思病,整天口里念念有词:“吃葡萄不吐葡萄皮……”

第五只狐狸左看右看上看下看,这个葡萄不简单。但最终还是没得到,所以生闷气,抑郁而死。

最后,只有第一只狐狸还有机会回到葡萄架下。尽管人们说它“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但对它而言,吃到葡萄至少还是有希望的。

4. 介绍小知识“酸葡萄心理”。原来吃不到葡萄的狐狸的经典语录“葡萄是酸的”正是它自我解嘲、自我减压的一种方式。在心理学上,这叫“酸葡萄心理”。(出示小知识:“酸葡萄心理”是因为自己真正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产生挫折感时,为了解除内心不安,编造一些“理由”自我安慰,以消除紧张,减轻压力,使自己从不满、不安等消极心理状态中解脱出来,保护自己免受伤害。)

5. 续写寓意。读到这里,你能为这则伊索寓言改写一句新的寓意,也算为这只“想尽了各种办法去够葡萄”的狐狸吧。

【点评】教材给出的寓意,是“告诉”式的。这种告诉式的唯一的寓意,其实只对考试有用,它不能成为真正的智慧,无痕地融入学生的生命之中。这一板块教学,教师引导学生“智慧解读,巧改寓意”,是要引导学生读出寓言故事背后具有个人深切体验的个性化、多样化的寓意,它锻炼的是学生的思辨眼光和具有个人意义、个性价值的表达。由于这样的思辨与表达是“内生”而不是“外烁”的,故而,它才更具备进入学生思想深处的可能性。

【总评】从知识课堂走向智慧课堂,为促进学生智慧的生长而教,正成为课程改革深化推进背景下,课堂教学的根本性变革和追求所在。那么,语文课堂中,应着力助长学生的哪些智慧?又如何力促学生智慧的蓬勃生长?吴老师的这则教学案例无疑能给我们不少启迪。

首先,语文教学要以促进学生言语智慧、学习智慧和思想智慧的生长为己任。

本课教学,如果仅把学习视野局限在通常意义上的读懂课文、掌握寓意上,那么,学生所得的无非就是一个外在的、与他的生活、智慧毫不相干、毫无触动的冷冰冰的“事实性知识”,这样的“事实性知识”对学生智慧的开启、生成与提升是并无多大帮助的。教者正是深深地认识到这一点,才会对教材作重组与创生,小古文以及心理小故事等,多个版本《狐狸与葡萄》的引入,与原教材形成对比阅读和拓展阅读,学生在有滋有味读故事、阅读比较评故事、想象补白编故事、多元解读改寓意等语文实践活动中,既领略了小古文善用四字词语、语言生动凝练、节奏明快、形象栩栩如生的表达之美,又获得了现代文朗读、想象、扩编、改写等方面的学习策略培养,还激活了思维,获得了处事方式与心理调适等方面的启发。

其次,遵循智慧生长的特点与规律组织教学,方能力促学生智慧的蓬勃生长。

第一,智慧生长需要自由的而非压抑的、开放的而非框定的教学情境。新奇、快乐、自由、开放、创造、体验等,构成了智慧生长必备的“土壤”“阳光”“空气”和“水”。本教学案例中,“诵读‘中国通’罗伯特・汤姆翻译的趣味横生的小古文”“评论哪个版本寓言故事更让人喜欢”“挑战编者、在意犹未尽处扩编故事”“摒弃成见、改写个性化寓意”等环节的设计,无一不充满新奇、自由、开放等元素,学生在一个接一个充满兴趣而又不乏挑战的学习情境中,或读或思,或评或写,加上同伴、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思维互启,其学习热情和智慧的增长就自然得以实现。

第二, 智慧生长需要整体的而非割裂的、实践的而非灌输的学习方式。知识可以传授和记忆,可以交给和转让,而智慧则不能。智慧必须是个体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常识去亲历、去感受、去体验、去发现、去顿悟、去生成。智慧和能力联系在一起,有能力往往是有智慧的表现。因此,智慧的课堂教学应把培养学生的能力作为智慧生长的重要内容、途径和标志。而能力的培育和提升,需要有整体的、实践的、自主的学习方式去支撑。本课教学中,“诵读”“评述”“扩编”“改写”等,都是整体性、实践性、情境性很强、深受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正是在这样的学习方式与任务情境中,学生的思维不断被激活,感悟不断在加深,智慧不断在生长。

寓言的成语有哪些范文第3篇

1.充分感悟寓体,让认知得到升华

寓言是通过角色出人意外的语言、行为、思想方法,构成一个完整的耐人寻味的小故事,要儿童能概括出寓意,就必须充分地感受寓体形象,再现寓体生动的情境,让学生仿佛看到寓言中的角色。可以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通过画面展示来创设寓言情境,在儿童进入情景之后,可通过扮演角色来强化情境。还可以通过抓关键词句感悟形象。如《揠苗助长》可以抓“巴望”,形象体会农夫内心的焦急;抓“一棵一棵”,具体体会农夫的“认真”。通过抓关键词句,引导学生反复比较、深入揣摩,农夫荒唐可笑的内心和行为得以充分展现,为理解寓意奠定了基础。

如教学《狐狸和乌鸦》这则寓言,通过扮演角色,引导学生体验乌鸦眼睁睁地看到狐狸把自已嘴里的肉衔到洞里去了的极其懊恼的情绪,得出不该听狐狸奉承自己的花言巧语的判断,让学生进一步明确乌鸦错在哪儿,狐狸狡猾在哪儿,从而揭示出“不能听别人的讨好奉承的话”的教训,这样揭示寓意,学生的抽象思维活动伴随形象、伴随情感进行,得出的概念也才是有血有肉的,寓意才能真正为学生所理解、所接受。

2.抓住关键词句,给概括寓意一个台阶

多数的寓言故事,总是由一种思想或行为造成了某种不良后果。从故事的发展中,我们得出了教训,受到了教育,说明了道理。因而,抓住故事中的变化,抓住变化过程中的关键词句,也可以给学生启示,从而引导学生从感性的事件上升到理性的推而广之,完成思维的提升,实现寓意的理解。

《守株待兔》一课,故事非常短小,但是要让学生理解到“种田人是存在侥幸心理,把偶然当成了必然。”这样的深刻道理还是比较难的。一位教师在教学时这样设计,取得了异想不到的效果。

在引导学生了解了故事,进行了讲故事的练习之后,老师巧妙地抓住了“一天,每天,整天,一天一天”联系故事来思考。学生很快地理解到了——这个种田人是把“一天”的事情当成了“每天”都可能发生的事,所以,结果一无所获。寓意就在理解几个词语之间的联系的过程中,迎刃而解了。 3.展开想象的翅膀,从现象走近本质。

在寓言故事中,作者常会有意或无意地留下一些空白,这就为给读者提供了很好的想象空间。如《猴子煮瓜》这则寓言最后以猴子的一句话结尾:“为什么听别人的意见,有时对,有时就不对呢……”这里就是一个空白处,老师在教学时可以这样引导学生想象:谁能解答小猴子的疑问呢?又如《渔夫和小鱼》这则寓言我们可以这样引导学生:渔夫把小鱼带回了家,可小鱼还是不想死,带着最后一线求生的希望再次请求渔夫,他会怎样请求呢?结果又会怎样?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合理地利用这些空白,设计一定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想象,通过想一想,说一说,写一写等活动,使学生对寓意能有个性化的理解。另外,寓言故事一般都写得比较简短,我们还可以让学生对这些简单的故事进行扩写,也能起到启迪思维、加深寓意理解的作用。

4.多元化理解寓意,让思维走向开放

寓言的成语有哪些范文第4篇

关键词:语文教材;教学指导;分析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2-00-106-01

一、要善于从情节安排上分析寓意

寓言、童话之类的作者,总是把自己的劝喻或讽刺的意思寄寓在一个虚构的故事里,通过一定的情节,让人们领悟出道理,获得一些教益。因此,对故事情节只要认真的加以分析,就会正确的领悟其中的寓意。《皇帝的新装》就是围绕皇帝与新衣的关系展开情节的,写他爱新衣——看新衣——穿新衣。一开始,为什么要着意写皇帝喜欢“穿得漂亮”?不难回答,皇帝是一个腐朽的封建头子,他追求衣着打扮,爱慕虚荣成癖。这是情节的开端,为皇帝上当受骗设下伏笔。情节进一步展开,叙述了骗子利用皇帝爱穿新衣的癖好,诱他上钩。在这里我们只要认真的分析皇帝为什么要派老大臣和诚实的官员去了解骗子织布情况,老大臣和诚实的官员为什么不说真相要搞瞒和骗,皇帝在看新衣时心里在想什么,就不难看出皇帝崇尚虚荣,无知愚蠢,朝廷上下,你骗我,我骗你,全是骗子,甚至比骗子还虚伪的腐朽本质。皇帝穿新衣举行游行大典,把情节推向了高潮,小孩的话戳穿了骗局。经过这样的分析,文中的寓意不就十分清楚了吗?

二、要善于从人物角色上分析寓意

一般的说,一件事并不只有一种内蕴,由于侧重的角度不同,往往可以折射出多方面的哲理。所以,我们分析寓意时,要特别注意不能简单地从某一现象推导寓意,一定要全面分析,使条件与逻辑推导完全吻合为妥。因此,在从情节安排上分析寓意的同时,还必须从人物角色上考虑,是否完全一致。寓言、童话之类的作品中的人物角色,大体可以分为三种,一是超人体,即人物形象是一些超自然的幻想形象,如神仙鬼怪等。《渔夫的故事》中的魔鬼,就是恶人的化身,从它的反复无常的表现中,便可看到恶人的残暴与愚蠢的本质。二是拟人体,将动植物或者无生命之物赋予人的生命,模拟人的言行成为作品中的人物,像《丑小鸭》等等。三是常人体,以普通人作为作品中的主人公,但这些人在作品中的行为,较现实中的人的实践可以有较多的夸张和想象。通过从人物角色上的分析从而了解寓意。

三、要善于从艺术手法上分析寓意

寓言、童话、民间故事之类的作品,往往都要运用想象、夸张、拟人等艺术手法刻画形象,语言都很生动明快。分析寓意时,对此不可忽视。《皇帝的新装》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运用夸张的手法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增强了作品的讽刺力量和艺术感染力。像故事的开头就以夸张的笔调写皇帝“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甚至“人们提到他的时候总是说‘皇帝在更衣室里’”。这就表明他讲究穿着已经到了如痴如狂的地步了。当两个自称是织工的骗子编造了一段离奇的谎话时,皇帝竟然信以为真,以借此鉴别“王国里哪些人对于自己的职位不相称”,“哪些是聪明人,哪些是傻子”,这就十足的讽刺了皇帝的愚蠢。在举行游行大典这一情节中,作者用极其夸张的笔法,写皇帝穿上了看不见的新装——实际上是赤身地“在那个华丽的华盖下游行起来了”。而那些内臣们却煞有介事地托着“后裙”——实际上是托着空气。这荒唐的游行场面,淋漓尽致地刻画了皇帝和那群贵族大臣的愚蠢行为,充分发挥了讽刺艺术的魅力,留给人们无穷的回味。

我们的教师还要善于指导学生分析文章的寓意。在指导分析的过程中,我们要求学生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指导学生在读的基础上进行分析。阅读教材是分析教材的基础,如果学生不能通读全文,那么他们的分析就会断章取义,以偏概全。为了使分析准确、得当、高效,在学生阅读课文的时候教师可以布置一些和文章主旨关系密切的思考题,让学生为阅读分析做好思想准备。

二是指导学生抓住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进行分析。初中生由于社会阅历浅,阅读量少等原因,文学鉴赏水平还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果要求他们面面俱到地进行分析,他们往往会“眉毛胡子一把抓”,结果什么也抓不到。例如,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为了学生能准确把握文章的深刻内涵,教师可以和学生一道列出文中的人物,继而让学生找出文中描写主要人物语言、行动、心理、神态的语句,并思考这些语句表明了什么。这样,学生很快就领会了文章的深刻寓意。

寓言的成语有哪些范文第5篇

【关键词】《庄子》;寓言;影响

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寓言”一词最早出现在战国道家学派的代表作《庄子》一书中,在《庄子》中共出现三次。《庄子・寓言》中有两处:“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寓言十九,藉外论之。”《庄子・天下》有一处:“庄周闻其风而悦之,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时恣纵而不傥,不以见之也。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郭象注:“言出于己,俗多不受,故借外耳。肩吾、连叔之类,皆所借者也。”成玄英疏:“藉,假也,所以寄之(也)他人。十言九信者,为假外人论说之也。”《庄子》里所说的“寓言”、“重言”、“卮言”都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寓言。在先秦诸子寓言中,《庄子》寓言是具有很高成就的,它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及文学诸方面的影响都是深远的。

一、《庄子》寓言中包含的哲理给后世生活带来了启示

寓言作品同其他文学作品一样,一经创作出来,它就是一种客观存在物,而且是一种具有多种侧面和层面的客观存在物。在众多的读者面前每篇寓言都可能或多或少地具有多义性,而越是好的寓言作品,它的涵义就越丰富,在《庄子》这部哲学寓言中,其多义性尤为突出。在《庄子》寓言中包含着丰富的生活哲理,正确理解和掌握这些哲理,就可以成为人们立身处世的借鉴,使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美好。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屡,膝之所倚,砉然响然,奏刀然,莫不中音。”这是《庄子・内篇・养生主》中描写庖丁解牛时的高超技术。庖丁解牛让文惠君悟出了养生之道,而我们也能从中领悟生活的哲理,庖丁的高超技艺不是天生的,是长期的实践,掌握了牛的内在规律,不用感觉器官,只要通过精神运作,“依乎天理,批大,导大,因其固然”,就能解牛。其实无论在我们的学习还是工作中,庖丁解牛的寓言故事都可以作为我们的向导,学习不仅要专心致志,还要长期反复的练习,要善于总结规律,最终才能掌握技术并且达到至高的境界。

“朝三暮四”的寓言故事现在都经常出现在儿童读物中,可见其对后人的启示是有多大的。而在《庄子》中仅二十六字“狙公赋茅,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这里庄子本为宣传万物齐一,百家之间却喋喋不休地争论是和非,简直象那群猴子一样不知“朝三暮四”与“朝四暮三”名实未亏。(见《齐物论》)今人用成语“朝三暮四”常指责那些心神不定,或对工作见异思迁的人。这对于我们的生活是有很大的启示的。

“邯郸学步”(《秋水》)这个寓言想必大家都非常熟悉,它告诉人们学习不能脱离原有的基础,否则也会像寿陵余子那样,新技术没有学到原先的技术又丢了,只能“匍匐而归”了;《丑女效颦》(《天运》)对于我们的生活更是有很大的影响,学习不考虑自身的实际条件,只知道一味地模仿别人,最后的下场往往是适得其反,落得被人嘲笑的下场;“阳子居南之沛”(《寓言》),“正考父一命而伛”(《列御寇》)等寓言,告诉我们以权势骄人,就不可能与人和谐相处,只有谦虚待人才能服人,取得人们的信任

据统计《庄子》中大约有200个寓言故事,这些寓言故事给我们的生活提供了许多的借鉴,这足以说明《庄子》中的寓言已经融入了我们后人的学习和生活之中。

二、《庄子》中的寓言为后世寓言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庄子》不仅是我国古代最早明确提出“寓言”概念的著作,而且它关于寓言的论述也是我国古代最早的比较系统的寓言文学理论,是我国古代文论中的珍贵遗产。庄子寓言为后世寓言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庄子・寓言》篇和《庄子・天下》篇中集中谈论了寓言,其内容涉及到什么是寓言、寓言的作用、为什么要采用寓言等问题。例如“寓言十九,籍外论之”、“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所谓的“卮言”“重言”即我们所说的寓言,“寓言”和“重言”是指故事的本体,“卮言”指作者发表的议论,即点名寓意的部分,它们有机的结合构成寓言的整体。《庄子》里提到的“寓言”是我国古代文献中首次出现的,可以说“寓言”的概念在《庄子》中正式形成。“亲父不为其子媒。亲父誉之,不若非其父者也”这是讲寓言用来说理,可以增强说服力,除去怀疑可以使人引以为真。而“所以己言也”,这是讲采用寓言(“重言”)来说理,既容易使人相信又能达到停止争辩的目的,可见庄子及其学派对于寓言的社会作用的认识是十分明确的……在此前的寓言文学作品中没有哪一部作品像《庄子》一样系统地讲述“寓言”理论。由此可见《庄子》一书中关于寓言的论述是我们目前见到的我国古代第一次对寓言文学在理论上进行比较系统和深入的研究成果,它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寓言这一文学形式的特点、作用的认识水平。这一理论的提出在当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对战过后期寓言文学高潮的形成无疑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为后世寓言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庄子》中大约有200多个寓言故事,《庄子》的文学成就主要是靠的寓言来体现的。在寓言的运用上,《庄子》里的表现手法是灵活多样的,艺术风格是光怪陆离的,除了传统的夸张、拟人、象征外,还突出地运用了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场景描写、气氛渲染等方法来刻画人物,突出主题,大大增强了寓言的艺术效果,不仅使读者在思想上得到启发而且在艺术上得到了享受,提高了寓言的文学价值。在《庄子》之前,《易经》卦、卜辞中的寓言是殷末周初时期的寓言代表,此时的寓言数量相对较少还处在孳乳期,在书中所占的比重也是比较小的。《易经》中也只是有些寓言故事情节比较生动,人物形象比较明显,运用的也是传统的拟人和夸张等手法,并且大多数寓言都是没有点名寓意的。《诗经》、《左传》、《国语》中的寓言是西周中期到春秋后的寓言代表,这时期的寓言较此前的寓言有了更大发展,但是寓言的数量还并不是很多,寓言都主要是散见于这些著作中。此时的寓言篇幅比以前更长,情节也更为生动,总体上较前期有了更大的发展。春秋末年至战国前期的寓言是寓言高潮酝酿期,《晏子春秋》中的寓言成就比较突出。这时期的寓言吸收了之前的寓言成就无论就寓言的数量还是其它方面都有了更大的发展。战国中后期是寓言文学的繁荣期,《庄子》中寓言成就更为突出,“寓言”的概念正式在这里出现,而文中的寓言往往寄托了一定的寓意,它以巨大的寓言数量和寓言艺术成就突破了此前各种书籍中的寓言,无论就寓言作品的数量还是寓言在整部书中所占的比重和地位,没有哪一部书可以和《庄子》相比。

三、《庄子》中的寓言成为后世文学创作的重要素材

庄子寓言对于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无论是诗歌还是戏剧或是小说,都有取材其中的寓言故事,很多著名的文学作品都可以看到庄子寓言的影子。纵观中国文学史.阮籍、嵇康、陶渊明、李白、苏轼、汤显祖、曹雪芹等文学巨子,都与《庄子》有不解之缘。他们不仅在思想上深受老庄思想影响,而且在文学创作中也随处可见《庄子》文章的风貌。

东晋诗人陶渊明在《拟古九首》之八中说“路边两高坟,伯牙与庄周。此时难再得,吾行欲何求”,不仅表达了对庄子的景仰,而且视庄子为知音。他在作品中多次提及庄子并引用庄文的词语、化用庄子典故。《命子》第九章“历夜生子,遂而求火。凡百有心,奚特于我!既见其生,实欲其可。人亦有言,斯情无假。”在《庄子・天地》里有一个寓言故事:“历之人,半夜生其子,遽速取火而视之,汲汲然唯恐其似己也.”诗人此处用《庄子》典故把得子时的巨大欢乐和望子成龙的心情,写得妙趣横生,非常真实。《五月旦作戴主簿》中首二句“虚舟纵逸棹,回复遂无穷”化用《庄子・列御寇》中的话:“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以状日月运转,循环无穷。而暗含“唯圣人泛然无系。泊尔忘心,譬彼虚舟,任运逍遥”(郭象注)之意,旨在说明自己的人生解脱之道。

“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哥。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察其始而无本生,非徒无生也而无本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这是《庄子・至乐》中“鼓盆而歌”的寓言故事,后世戏曲《庄子试妻》、《大劈棺》正是取自这里。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这是《庄子・齐物论》中“庄周梦蝶”的故事。唐代诗人李商隐有《无题》“庄生晓梦迷胡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其中引用的就是“庄周梦蝶”的寓言故事,使得诗歌更具朦胧和浪漫的色彩。此外在元代的伟大戏剧家关汉卿的剧作中也有取材“庄周梦蝶”故事的,即他的《包待制三勘蝴蝶梦》(也称《蝴蝶梦》)讲述的是包待制昼寐梦见坠入蛛网中的蝴蝶,被另一只飞来的大蝴蝶救出,但后来一小蝴蝶亦坠入网中时,那大蝴蝶却“三番两次只在花从上非不救那小蝴蝶,佯常飞去了”,梦醒正值命案解到,最后包拯采取特殊的断狱手段来保护真正的受害者。

在明代的汤显祖《牡丹亭・游园》部分中写道“你道生生出落的裙衫儿茜,艳晶晶花簪八宝填,可知我一生爱好是天然。恰三春好处无人见,不提防沉鱼落雁鸟惊喧,则怕的羞花闭月愁颤”。这其中的“沉鱼落雁”则是语出《庄子・齐物论》。

在后世的许多著名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它的很多取材都是来自《庄子》寓言里的故事,所以说它是后世文学创作的重要素材。

四、《庄子》寓言丰富和发展了祖国的语言艺术

《庄子》这部古代寓言总集不仅是一部哲学著作,同时也是一座语言艺术的丰碑。鲁讯先生把《庄子》的语言艺术誉为“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属书离辞,指事类情”,“其言洋自恣以适己”(《史记・老庄申韩列传》)。庄子寓言用它那行云流水、恣肆的语言把祖国的语言艺术推向了高峰,极大地丰富了祖国的语言艺术。

语言中流动着音乐美――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句子长短交错,错综有致,使音节有缓有疏,时疏时密,会还跌宕,铿锵和谐,变化自然,一片天籁,令人耐读之像在欣赏一首美妙的乐曲一样,随着曲调的变换,感情的波澜时起时伏,读后心旷神怡,回味无穷。例如在《逍遥游》中开始描写鲲鹏变化的那一大段,就是用这种节奏明快、变化多端,错综美和音乐美兼而有之的妙文;二是灵活地运用押韵来增强文章的音乐美。在庄子的行文中,常有大段的押韵文字,还以《逍遥游》为例,篇末惠子与庄子的那段对话就是用韵文写成的,30句中用了“矩”、“顾”、“取”、“者”、“下”等13个韵字,读起来声调铿锵,音节和谐,简直就是一首抒情的散文诗。这种音乐美得语言在古现代文学中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现代诗人闻一多先生提出的关于新诗“三美”中的“音乐美”足以说明这一点。

语言以夸饰惊人,意境开阔――庄子善用各种修辞方式,语言的运用达到炉火纯青之境,尤其善于夸张描写。“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徒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这耳熟能详的句子表现出了庄子对于夸张手法的高超运用。它写意则意象浑厚,绘景则瑰奇非凡,状物则活灵活现,画人则形神毕出。《天运》篇开头写道:“天其运乎?地其处乎?日月其争于所乎?孰主张是?孰维纲是?孰居无事推而行事?”这种叱咤呼天地,笔锋指日月的问句,写得是何等的大气。

议论犀利明快,间有讽刺之笔――《庄子》作为一部哲学著作,虽然大抵寓言,但也免不了发些议论,其中有借人物对话发表谈论的,也有作者直抒胸臆的。其愤世嫉俗批判现实的议论,锋芒毕露而又切中肯綮,这在《外篇》《杂篇》中多见。在《杂篇・盗跖》篇中,庄子借盗跖之口痛斥对奴隶起义有非议而要来游说的孔子“尔作言造语,妄称文、武……”当孔子劝说盗跖受“招安”时,盗跖大怒;“…今子修文、武之道,掌天下之辩。以教后世。缝衣浅带,矫言伪行,以迷惑天下之主;而欲求富贵焉。盗莫大于子,天下何故不谓子为盗丘,而乃谓我为跖?……”这里庄子抓住儒家宣传周公文武之道,而轻视劳动,轻视劳动人民的弱点进行了攻击,还借盗跖之口批驳了忠君孝弟观,认为忠臣不得好死,“世之所谓忠臣者,莫若王子比干、伍子胥。子胥沉江,比干剖心。”真是暴人快语,一语破的,语势逼人。

词语广为流传,泽及现代汉语――《庄子》不仅以它那行云流水般的语言感召后人,而且它的寓言中的很多词语已流传至今。例如《逍遥游》中的“鲲鹏”,诗词就直接引用过多次。“君行吾为发浩然,鲲鹏击浪从兹始。”(见《七古・送纵宇一郎东行》)“六月天兵征腐恶,万丈长缨要把鲲鹏缚”(见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见《念奴娇・鸟儿问答》庄子在进行寓言创作时就吸取了民间口语,再经他那枝生妙笑加以提炼升华,成为铿锵有声,富有生命的语言。例如鹏程万里、朝三暮四、目无全牛、游刃有余、踌躇满志、螳臂当车、东施效颦等等寓言故事在古代诗文词中使用,形成了意境幽远,典雅古朴的中国风格,而在现在汉语及文学中更是频繁使用。“大方之家”、“盗亦有道”、“得意忘言”……从我们现实生活中运用到《庄子》中的寓言词语频率就可以知道它其中的词语易经广为流传了。

《庄子》中的寓言是寓言学苑圃里的一朵奇葩,它用自己的艺术魅力绽放着夺目的光彩,让我们看到《庄子》中的寓言对于后世的影响之大。无论是它富含深意的哲理还是独特的思想看法亦或是它自身的艺术魅力,它在中国文学的园地里,开放着繁盛灿烂的花朵,它的芳香和光泽不仅使当时的人们赏心悦目,受到激励和启发,而且它的艺术生命是长青的。它征服并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至今还活跃在我们的生活中,成为我们民族富有营养的精神食粮。

【参考文献】

[1](清)郭庆藩.庄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61.

[2]鲁迅.汉文学史纲要[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

[3]公木.先前寓言概论[M].济南:齐鲁书社,1984.

[4]顾建华.寓言――哲理的诗篇[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5]白本松.先前寓言史[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

[6]陈蒲清.中国古代寓言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