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史地政生考试总结

史地政生考试总结

史地政生考试总结

史地政生考试总结范文第1篇

2015年江苏历史高考选择题在必修一、二、三部分的题目分值比例与2014年相比变化不大,从内容分布比例来看,必修一45%、必修二30%、必修三25%。其中,选择题第1、2、6、9、10、12、14、16、20共9题属于必修一政治史考查范围,在选择题总分60分的卷面分值中占45%,选择题第4、5、8、13、18、19题共6题属于必修二经济史考查范畴,在卷面分值中占30%,选择题第3、7、11、15、17题共5题属于必修三思想文化史考查范围,在卷面分值中占20%。必修一考查的范围略多,增加了必修一考查分值,无疑增加了试卷难度。三本书最容易出难题的就是必修一政治史,如第1题分封制、第2题二手史料《淮南子》、第9题中国同盟会分布、第10题抗日战争、第16题德意志帝国宪法的特征、第20题两极格局等,这些均是考生的拦路虎。考查的选择题涉及古代史的是第1、2、3、4、5、14题共6题,占选择题总分值的30%,近代史知识涉及的是第6-11、第15、16、17题共9题,占选择题总分值的45%,现当代史知识涉及的是第12、13、18、19、20题共5题,占选择题总分值的25%。中国史知识共13题,占选择题总分值的65%,世界史知识共7题,占选择题总分值的35%。选择题考查中,中国史比重比世界史大很多,近代史比重比古代史、现当代史大。

非选择题中,政治史涉及的题目有第21题第1问、第22题第1、2问,共15分,占非选择题总分值的1/4,经济史涉及的题目有第23题第1、2、3问,共15分,占非选择题总分值的1/4,思想文化史涉及的题目有第21题第2、3问,第2题第3问,共10分,占非选择题总分值的1/6,非选择题重点考查的是学生准确理解、严密思维、审慎思考、归纳概括等综合能力,是最容易体现难度的题型,如第21题考查中国文明的继承与发展史实,并根据材料说明中华文明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体现的基本特质。第22题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相关史实,说明“深重的灾难同时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论断的正确性。第23题就“大机器生产的非人性”写小论文,都是比较难归纳总结答案的题目。

从试题的立意来看,2015年高考历史试卷情景性比较突出,共有14题选择题是材料型选择题,图片题在该试卷中也有较多体现,选择题中运用了大小5幅图片、表格,这与2014年江苏高考历史试卷基本一致,2014年高考卷也用了5幅图片、表格,进一步告诉教者在以后教学中关注课本上的图片资料。应该说,虽然2015年江苏高考试卷有一定的难度,但总体来说试卷的选择题还是以“新情景”、“新材料”选择题为主,非选择题还是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归纳概括总结史料的能力,尤其是关注重大事件和重要历史概念。

2016年江苏高考还将延续语数英三门看总分加两门选修看等级的录取模式,由2015年高考历史试卷思考如下,以希对今后历史教学有所启示。

一、重视基础知识,强调规范答题

从2015年试题来看,双基仍然是整卷考查的主旋律。平时教学中就要夯实基础,只有基础扎实了对付难题才能以不变应万变。2015年历史高考试卷考查更多的还是基础题,如第1题根据“诸侯,诸伯,诸子”及贵族朝会的信息推断出与西周分封制度有关;第3题考查西汉时期文学作品汉赋的特点,“气势恢宏,符合西汉大一统辉煌气势,为统治阶级造声势”,就是对课本基础知识的掌握;第6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源,就是由于小农经济出身农民阶级局限性所致,答案中D选项“农民造反者”就是从农民阶级自身来看;第9题中国同盟会的作用;第14题对万民法的理解;第16题对《德意志帝国宪法》中最能体现资产阶级代议制特征的内容分析;第17题对浪漫主义的理解;第18题罗斯福新政实施后的影响等。师生教学要紧扣考纲要求,利用好教材梳理相关知识点,注重基础知识,做到逐一扫描,没有遗漏,打好基础关。在做非选择题时,学生平时还应注重规范性训练,如历史专业用语的使用规范、开放性试题的语言描述规范等。

二、依据高考考纲,强调能力培养

能力立意是命题的总策略。教师要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各种能力的培养,如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等,要加强自学能力的培养,材料型选择题和图片选择题每年都备受命题者的青睐,如第8题1914~1920年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特征,第9题根据20世纪初期某类组织的分布状况分析其历史作用,第20题两极格局下多极化趋势出现,但得分率却不高,这往往就是缘于考生自学能力的局限。鉴于此,教师在完成一轮二轮复习教学的同时,应指导学生认真学习新一年的高考考纲,教师应根据考纲考点要求分析出该考点的测试题型与方向,学生培养按单元构建知识网络体系的能力。另外,应有计划地进行适应性测试训练,并及时熟化试卷,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在训练的同时加强学生解题技巧的培养,提高学生分析、综合、归纳问题的能力。

史地政生考试总结范文第2篇

近日,邵阳市教育局印发《2017年邵阳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方案》。对照2016年中考政策,记者发现,今年中考的相关政策有着较明显的变化。部分学科考试时间与形式有变化与去年相同,今年的中考时间为6月16日至6月18日。科目安排仍为九年级的思想品德、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历史、体育、艺术(包括音乐、美术)、物理实验操作、化学实验操作;八年级的生物、地理、生物实验操作、信息技术上机操作。今年中考,除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地理与去年一样实行闭卷考试外,思想品德、历史也将进行闭卷考试。同时,作为考查科目的艺术将不再另行安排考试时间,而是在中考的三天时间中统一进行,考试时量为60分钟。八年级的生物、地理科目不再与去年一样实行分卷合堂考试,而是单独进行考试,考试时间为6月18日上午,每科90分钟。学科分值方面也有一些变化。今年中考,语文、数学、英语各120分,思想品德、物理、化学、历史、生物、地理各100分,体育50分,艺术50分,物理实验、化学实验、生物实验和信息技术上机考查成绩每科为10分。在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中,学生中考成绩计算方式为:语文、数学、英语各120分,物理、化学、思想品德、历史各100分,体育50分,地理、生物各按50分计算。中考成绩总分为910分。不过,从今年秋季开始,八年级地理、生物考试各按100分计,2018年中考成绩总分为1010分。综合素质评价更有针对性与去年综合素质评价直接采取等级制评价不同,2017年中考综合素质评价采取以分数赋分,再以等级呈现的形式进行。赋分总分为120分,分别为道德品质和公民素养10分,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5分,合作与交流5分,运动与健康5分,审美与表现50分(艺术考查),实践能力40分(物理实验、化学实验、生物实验和信息技术上级操作各10分),奖项加分5分。其中,凡在初中阶段获得县级党委、政府及相关行政部门奖励,可以加3分,获市级(含市级)以上党委、政府及相关行政部门奖励,可以加5分,不累计加分。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以等级形式呈现,等级按中考综合素质评价总分进行转换,设A、B、C、D、E五个等级,90分及以上为A等,80分-89分为B等,70分-79分为C等,60分-69分为D等,不足60分为E等。评价结果作为高中学校录取和初中生毕业的重要依据,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学校录取的学生须达到C等及以上等第;非省示范性普通高中学校录取的学生须达到D等及以上等第。2017年我市初中学生毕业标准为:文化考试成绩平均及格,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在D等及以上等第,方可获得初中毕业证书。今年中考考试时间6月16日 8:30-10:00 化学 10:30-12:30 数学 14:30-16:00 思想品德 16:30-18:00 历史;6月17日 8:30-10:00 英语 10:30-12:00 物理 14:30-16:30 语文 17:00-18:00 艺术;6月18日 8:30-10:00 八年级地理 10:30-12:00 八年级生物。

史地政生考试总结范文第3篇

(一)科学性原则。方案必须符合教育教学规律,以先进的教育理论、考试理论为基础,确保方案实施过程和结果的科学性。

(二)基础性原则。方案要根据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的要求,以接受高等教育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为主要考核内容,确保方案实施后被选拔出的学生具备接受高等教育的共同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

(三)公平性原则。方案实施有利于维护教育的公平性,确保不同年龄、性别、地区、报考专业的考生享有相同的权利。

(四)选择性原则。方案要反映社会对人才多元化的需要,满足个体发展不同的需要,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科类高校选才的需要,设置可供选择的考试和录取办法。

(五)导向性原则。正确引导中学实施素质教育,体现高中新课程改革精神,反映高中新课程方案的特点和各学科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

(六)操作性原则。方案实施要使考试组织、中学备考组织、高校录取等方面的操作简便、直观,易为考生、高等学校和社会各界理解并接受。

二、指导思想

在认真总结我省“3+X”高考科目改革的基础上,积极稳步推进普通高考改革,实现“有助于高校科学公正地选拔人才,有助于实施素质教育,有助于高校依法行使办学自的原则,切实体现普通高中新课程的改革精神,反映各学科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的目的。

三、考试与招生方案

(一)考试安排

1、科目设置

考试科目设置为:3+文科基础/理科基础+X。

“3”为必考科目,指语文、数学和外语,其中数学分为数学(文科)和数学(理科)。

“文科基础”指报考文科类专业考生所需具备的基础,为指定选考科目。包括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内容,其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的内容占70%,物理、化学、生物的内容占30%。

“理科基础”指报考理科类专业考生所需具备的基础,为指定选考科目。包括物理、化学、生物、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等学科内容,其中物理、化学、生物的内容占70%,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的内容占30%。

“X”为专业选考科目,有物理、化学、生物、思想政治、历史、地理、音乐术科、美术术科、体育术科等9门学科。

2、科目组合

考试科目组合按照高等学校招生专业分为文科类(含外语类,下同)专业、理科类专业、体育类专业、艺术类(含音乐和美术,下同)专业科目组合。

文科类专业的考试科目组合:必考科目为语文、数学(文科)、外语;指定选考科目为文科基础;专业选考科目为思想政治、历史、地理;每一招生专业至少指定一门专业选考科目。

理科类专业的考试科目组合:必考科目为语文、数学(理科)、外语;指定选考科目为理科基础;专业选考科目为物理、化学、生物;每一招生专业至少指定一门专业选考科目。

体育类专业的考试科目组合:必考科目为语文、数学(文科)、外语;指定选考科目为文科基础;专业选考科目为体育术科。

艺术类专业的考试科目组合:必考科目为语文、数学(文科)、外语;指定选考科目为文科基础;专业选考科目为音乐术科/美术术科。

外语类专业及对外语有特殊要求的专业需加考口语。

在每年普通高考报名前,由高等学校根据上述4种专业分类公布每个专业招生考试的指定选考科目,并根据专业培养目标需要,选择一门专业选考科目(X科),组成考试科目组(如需要可选择多个专业选考科目,组成不同的考试科目组)。考生根据自身兴趣、特长和报考专业意向选择考试科目组。

3、考试内容

语文、数学(文科/理科)、外语的考试内容包括学科课程标准的必修内容和*省教育厅《关于印发<*省普通高中选修课开设指导意见>的通知》(粤教研[2005]7号)中指定的选修内容。

文科基础的考试内容包括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课程标准的必修内容。其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的内容占分值的70%,物理、化学、生物的内容占分值的30%。全部采用选择题。

理科基础的考试内容包括物理、化学、生物、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等学科课程标准的必修内容。其中物理、化学、生物的内容占分值的70%,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的内容占分值的30%。全部采用选择题。

专业选考科目物理、化学、生物、思想政治、历史、地理各科的考试内容包括各学科课程标准的必修内容和*省教育厅《关于印发<*省普通高中选修课开设指导意见>的通知》(粤教研[2005]7号)中指定的选修内容。

外语口语、体育术科、音乐术科、美术术科考试内容另定。

4、命题原则

体现普通高中新课程的理念,反映各学科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考查考生初步的科学与人文素养及创新意识,注重能力和素质考查,注重时代性和实践性,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5、各科考试时间和分值

语文考试时间150分钟,卷面分值150分;

数学(文科/理科)、外语(含听力)、文科基础、理科基础、物理、化学、生物、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等各科考试时间均为120分钟,卷面分值各150分;

外语口语、体育术科、音乐术科、美术术科考试时间和计分另定。

6、考试日期

2-3月:体育术科、音乐术科、美术术科

4月:外语口语

6月7日:上午语文,下午外语

6月8日:上午数学(文科/理科),下午文科基础/理科基础

6月9日:上午物理、历史、生物,下午化学、思想政治、地理。

(二)录取原则

1、高校招生计划确定

普通高校根据专业特点和培养目标,把招生计划分理科类、文科类、体育类、艺术类(含音乐、美术)划定。理科类专业包括理工、农林、医科等专业,文科类专业包括哲学、文学(艺术类除外)、历史学、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类、法学、教育学等专业。文理兼招的专业需分列文科类、理科类考生的招生计划数。

2、专业选考科目确定

普通高校根据专业培养需要,确定各专业考试科目组。理科类专业可在物理、化学、生物中任选一门专业选考科目,组成不同考试科目组。文科类专业可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中任选一门专业选考科目,组成不同考试科目组。各专业考试科目组可为一组或多组,当考试科目组为多组时,各考试科目组之间为并列关系。

体育类专业的专业选考科目为体育术科;艺术类专业的专业选考科目为音乐术科或美术术科。

普通高校应依照专业培养目标,科学、合理确定专业选考科目,原则上工学、理学类专业指定物理、化学为专业选考科目,各学科门类专业选考科目参照见附件一。需要加考外语口语的专业由普通高校根据专业培养需要自主确定。

3、录取分数线

(1)分数形式

文科类、理科类专业按5科考试成绩合成的总分为依据进行录取,各科成绩及总分用标准分呈现。即每位考生的录取总分由3+文科基础或理科基础+1门X科组成,分别按文科类、理科类考生群体转换总分标准分。文科基础或理科基础、“X”科的考试成绩按各科目的考生群体转换标准分。

外语口语成绩不计入总分。

体育类、艺术类专业按4科的考试成绩合成的总分和术科成绩为依据进行录取。4科成绩及总分分别用标准分呈现,术科成绩用原始分呈现。即每位考生的文化课录取总分由3+文科基础组成,按体育类和艺术类考生群体转换总分标准分。

(2)分数线确定

省招生委员会依据文科类、理科类、体育类、艺术类专业招生计划,分别以5科总分(标准分)按一定比例划定文科类、理科类专业各批次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以4科总分(标准分)和术科分数,按一定比例划定体育类、艺术类专业各批次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普通高校根据专业培养需要自主确定外语口语录取标准。

4、投挡和录取

(1)省招生委员会办公室分别根据文科类、理科类招生计划,在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上,结合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和考生选考科目情况,以一定比例按总分从高分到低分投档。

(2)省招生委员会办公室分别根据体育类、艺术类招生计划,在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上,结合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和考生选考科目情况,以一定比例按文化分总分或术科分从高分到低分投档。

史地政生考试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2011年高考历史试卷 特点 启示

2011年江苏历史试卷难度适中,总体难度比往年有所降低,题量有所下降,没有偏题、怪题和难题,其出题宗旨不在将考生考倒,而是体现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凸现新课程理念,命题源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科,重视主干知识,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继承中带着创新。重视新材料、新情境的创设与运用,图文并茂。试题考查联系时事热点,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考查角度较为新颖独特,注重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的考查,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从试题量方面来看,总分没变,但材料题减少一条,减轻了学生负担

2011年江苏历史高考试卷主观题从6题变为5题,减少了一题,使学生答题不至于有仓促感,减轻了学生负担。中小学生负担过重是长期以来困扰我国基础教育的顽症,一直是社会各界、人民群众十分关注的问题。近年来,各级人民政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有关部门及中小学校采取了相应措施,广大教育工作者做出了很大努力,减轻学生过重负担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学生负担过重问题仍然不同程度地普遍存在,有的地方还相当严重,已经成为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障碍。我们教师常说高考指挥棒不变,就难以减轻学生负担,而江苏省的本次历史试卷在题量上减轻学生的负担,体现了一种人文关怀和减负决心。

二、从试题涵盖的内容方面看,必修史三大模块题量分值的分布更加趋于平衡,注重对主干知识的考查

2011年高考历史江苏卷政治史模块有10题,计39分,经济史8题,计31分,思想文化史6题,计30分,其中主观题部分涉及必修的政治史经济史和思想文化史各一条,分值都在12-15分之间。和2009年和2010年高考相比,2011年历史试题必修史题量分值分布更加趋于平衡,这与新课标和考试说明的要求基本吻合。注重基础,以教材为本,重视对历史基础知识和课本主干知识的考查,甚至是我们常说的热点内容。

三、从试题样式方面看,新史料、新情景的试题依然占据着突出的位置

试题命制秉承新课程理念,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新课程背景下的江苏高考今年已经是第四年。四年来,新材料、新情景题在江苏卷中一年比一年凸显。今年江苏卷20道客观题,全是材料题,分别通过文字史料、图片等形式呈现新材料,创设新情景考查相关内容。如选择题第十二题:雅典执政官克里斯提尼在制定行政选区时:“把全部村社分为三十区,十区在城市附近,十区在沿海,十区属于内地;……并用抽签的办法把这些区制定给特定的部落,每一部落有三区,这样就使一个部落在所有这些地区都占了一份。”他采取的这一措施

A. 采取了依据财产多寡划分等级的参政制度

B. 废除了债务奴隶以使债务奴隶重获自由

C. 打破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贵族专权局面

D. 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进入黄金时代。

雅典民主政治中克里斯提尼改革无疑是考试重点,但以这样新颖的视角来体现则是学生不常见的。显而易见,新材料、新情景试题类型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高考历史试题命制的大方向,也是新课程和素质教育理念在历史学科得以落实的着力点。2011年历史江苏卷的命题完全吻合这一大方向,创新理念是鲜明的。

四、试题考查角度新颖,涉及对学生论证和探讨问题能力的考查

新课程背景下的江苏高考考试说明四年来都明确从四个方面提出了考核目标与要求,分别是:1.获取和解读信息。2.调动和运用知识3.描述和阐释事物4.论证和探讨问题。前几年的考试在前四个方面都有涉及,但2011年江苏省高考试卷的特点是不光涉及这几方面,而且在对学生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考查上有所创新,旨在考查考生的逻辑思维、综合分析和语言表达的能力,具有开放性,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较好的尝试,在改革的同时也注意到新课改下高中教学的现状,问题小而分值少,稳步推进开放性高考试题的改革,稳重而不失灵动。这势必将推动江苏高考试题由“采点得分”向“采意得分”的转变,考查注重思维结果和思维过程的并重,进而促进高中历史教学更关注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把江苏高中历史新课改教学推向深水区。该题富有操作性和引导作用,是2011年江苏卷的灵动之处,也为各省高考历史命题改革作了很好的示范。 转贴于

五、联系社会时事热点问题,时代感强,现实与历史交融,学科交叉性强

关注社会热点,体现史学的教育功能,关注现实,依托热点一直是高考历史命题的重要特点。在今年的江苏高考试卷中,也体现了这一特点。

例如选修部分明治维新的材料题第(3)问:日本大地震引发福岛核泄漏事故以后,政府对东京电力公司进行了监管。据此并综合上述材料,请就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谈谈你的认识。

这道题目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考查,引导学生开阔视野,关心人类命运,可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培养学生利用历史思维解决当今现实问题的能力,以史为鉴,服务社会。同时最后一问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仅仅是对学生历史思维的考查,同时也涉及政治经济学的一些原理,体现了学科交叉的特点。

六、大量涉及新材料,新情境,不拘泥于教材,但又源于教材

2011年高考历史试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所提供新材料新情境的分析,理解能力。但仔细分析试题不难发现,这些新情境、新材料无一不符合课程标准和江苏省考试大纲的要求。史料是历史学的组织细胞。材料型试题是主打题,体现了新课程下的江苏高考鼓励考生独立思考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选择题要求学生在所给题干材料与备选项之间建立起合乎历史逻辑的联系,才能正确选择。非选择题设问简洁,指向明确,但问题与问题之间具有层次性,多角度、全方位地考查了学生历史学科的思维能力、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

面对2011年江苏省历史试卷的命题思路及特点,对我们的历史教学有怎样的启示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1.侧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新课程改革的潮流促使中学历史教学的观念不断更新,教学方法不断改进,综合能力培养已成为当前历史教改的热门话题。所谓“综合”大致包括:学科内的综合、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与综合,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历史教学不仅要求学生记住历史,更重要的是正确认识和理解历史,历史学科从本质上看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与人类社会各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与政治、地理、语言文化和其他自然科学血肉相连、密不可分。高考强调跨学科综合能力要求,体现了历史学科的本质特征、是历史教学深层次能力要求的反映。因此我们在教学进程中,应该有目的地选择新材料和设置新情景,有目的将史、政、地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科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现实问题与历史问题相结合,体现学以致用的教学风格。

2.认真研究考纲,加强基础主干知识的教学

一个有经验的历史老师,总是将考纲和课标内容烂熟于心,脱离考纲、课标的复习,无非是迷失航标的船只,在茫茫大海中漂泊,很难到达彼岸。①因此,每做一个专题复习之前,教师首先要认真研究高考说明,并用一定时间详细向同学们讲解考纲和课标内容,并且归纳出本专题的核心内容以及将要复习的基本线索,让学生们做到心中有底,即使自己课外复习,也不至于盲目,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对本专题有个整体的了解,有利于学生对本专题知识的构建,而且师生之间有了一种内在的默契,为后面的复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七、切实重视并加强对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学习能力的培养

1.要注重问题意识教学,命题考试是问题性的思维程序,需要考生以某一问题为中心,组织所学史实形成答案。这就需要教学中能够渗透问题意识,将教材中陈述性的史实,转换成问题性的素材,把说史变成问史和疑史,鼓励学生寻找史实之间的因果转化关系,把历史的知识序列变成史实的问题序列;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及创新精神,重视打破思维定势,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敢于发表个人见解,掌握突破思维定势的标准及方法;

3.重视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把各种能力培养与具体的历史知识相结合,与一定的方法技巧相结合,贯穿于教学、测试等各个环节和各种活动中,切实提高解答历史试题的基本能力。

八、关注社会现实和热点,适当与其它学科渗透

当今高考,试题的实践性、灵活性强,往往是通过热点问题进行命题,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与时代特点,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关注人类生存发展的时代命运,运用知识解决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强调以史鉴今,服务于现实。高考的这一新变化,促使我们密切关注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关注与人类命运息息相关的科技、环保等问题,并就这些热点问题积极与其它教师配合,寻找交叉点,共用一个背景材料,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设计问题,多方考察学生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高考中面对热点不再无从下手。

九、利用历史情境教学法,培养学生对新材料、新情境的理解分析解决能力

情境教学法是指历史教师根据历史的过去性、复杂性、社会性等特点在教学过程中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积极创设历史情境。②将历史“复原”,使那些久远的、陌生的历史“重现”在学生面前,以鲜明的导向烘托气氛,营造情境,寓教于“情”于“境”,使学生在身临其境、心感其情的状态中达到主动地学习历史知识,发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思想觉悟的一种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以历史教学内容为依托,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综合运用形象讲述、实物展示、图像再现、情景创设、课外模拟等多种教学手段,把枯燥、干瘪、抽象的知识变成一幅幅真实的、有血有肉的历史画卷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同时,由于师生情感共鸣,创设问题的情境,导引问题的解决,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培养学生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促进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并且,学生在“当时”的历史氛围中,主观情感移入到认识对象中去,能达到主动体验历史的目的,受到陶冶,增强识别美、丑的能力和客观评价历史事实、培养爱国主义的真挚感情,激励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树立为真理而献身的精神。

参考文献:

史地政生考试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全国卷;通史体系;阶段特征;材料拆解

根据复习进度的安排,高三历史第二轮复习一般安排在3月初至5月中旬,时间较短、目标较高,教学工作要紧紧围绕“提高”下功夫,全方位提高学生的知识框架整合和应试能力及技巧。那么,怎样才能在福建高考回归全国卷的背景下做到二轮复习的高效呢?在此,谈谈个人见解和做法,敬请大家指教。

一、对照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建构完整的通史体例和知识框架,做到纲举目张,条理清晰

近五年全国卷的《考试大纲》都是按中国古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中国近代史、世界现代史、中国现代史六部分来编排考的,全国卷1文综历史试题也是按照先中国史后世界史,先古代后近现代的顺序编排的。因此,第二轮复习最主要的模式就是分阶段重新编排知识体系,按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个方面归纳本阶段的高考主干知识,建构政治、经济、文化三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动态思维,最后从中概括出阶段特征,以提高学生总结概括和归纳知识的能力。帮助学生既能掌握主干知识框架当中各个概念涉及的关键词,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节点,又能够对每一个重要历史事件有个清晰的掌握。

二、在复习教学中,既要注意近年来高频考点的复习,还应该适当讲授与考点有关的近几年的学术界新观点,促进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全面的历史学科素养

这几年全国卷1、卷2多有涉及经济重心的转移,在依托教材基本知识点讲解的基础上,可以利用材料通过史地结合的方式,为各位学生讲解中国历史上自秦汉以来经济、政治中心的转移,大致的方向是经济、政治中心先从西北地区的关中平原转移到中原的洛阳,此后政治中心逐渐转移到北方,经济中心转移到南方,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的联系是通过大运河来实现的;再以科举制为例,要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史料教学使学生认识到隋唐时期科举制对社会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但是这时通过科举制担任官职的人还是比较少的,一个方面的原因是科举制录取名额非常少,另一方面是因为门阀氏族并未彻底衰弱,在政治上还有一定的影响。接着我们再来看看近年来对于清末新政的评价,清末新政是当时中国建立一个现代国家的重要尝试,取得了众多的成就,只是1908年后由于慈禧皇太后和光绪皇帝先后驾崩,新当权的满族亲贵缺乏统治经验,不顾历史发展的潮流,肆意加强中央集权,大搞皇族内阁,导致立宪党人失望至极,人心丧尽,使得清末新政功亏一篑。当然了,材料的引用和新观点讲解,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备课工作,注意选取符合全国卷的命题精神和立意的材料,注意启发式的教学,以促进学生的思考。

三、科学系统练习,精心讲评,提高考生的解题技巧和应试能力

在3到5月份期间,全国各地的省质检、市质检、适应性练习卷等模拟试题随处可取,此时教师切忌贪大求全,必须精心挑选一些各地试卷进行规范性的练习,练习时要注意:(1)训练要适量,决不能搞题海战术,应在努力确保题目质量的同时,一定做到数量的“精”,做到上课中巩固练习、课后学生自己复习用的拓展练习、考试中模拟练习都要精且准。(2)训练方式,各种练习要有所区别。巩固练都随堂处理,一般多采用直接口头提问、板书展示等形式。拓展练习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因人制宜;模拟练习一定要到位,严格地做到定时定量,从命题思路、考试内容到材料呈现形式都要与全国卷1相吻合,利用模拟练习指导学生规范答题,注意训练学生的解题速度、思维方法、答题顺序以及书写规范性等内容。每次考试之后,应对试题材料内容和学生答题的总体情况进行详细的解读,知道学生已经掌握的和当前存在问题的分别在哪些方面,做到心中有数,在12道选择题当中,力争全部找出与教材有关的某个阶段特征、关键词、地名、人名、概念等;这些内容主要集中在教材专题史中的哪个部分、通史体系的哪个阶段特征,如何将教材的叙述转变为答题时的思维关联点,以增强学生对记忆教材的热点和答题时的信心。要特别重视非选择题解题思路和方法的培养,不能简单地归纳各种题型。要在讲解中教会学生认真审题,明确题目所问;要培养学生拆解材料的能力,如通过阅读可以将一段材料拆分为背景、过程、意义等,既要培养学生从材料中归纳概括的能力,又要培养学生通过阅读材料联系历史阶段特征思考的能力,在书写答案时,要注意核心要点术语专业化的呈现,展示学科能力,通过非选择题解答能力的提高、得分的提高,来提高整个历史学科的得分率。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更多

东北史地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

西北史地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兰州大学历史系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