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二年级数学计算题

二年级数学计算题

二年级数学计算题

二年级数学计算题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小学高年级学生 计算能力 培养策略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热情和积极性,还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是,每位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教师必须分层教学,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促进每一位学生成长和发展。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生的心智不够成熟,而且注意力集中时间比较短,很多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出现错误,主要原因是不够细心,审错题目或者写错数字,而且字迹潦草,计算后不认真检查,降低计算准确率。因此,要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质量,教师必须加强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在日常计算训练中,要求学生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是看,二是想,三是算,四是检查。其中看就是仔细核对数字,如果审题上出现错误,那结果一定是错误的。因此,学生审题时必须谨慎,避免写错,抄好题目后必须和原题多次核对。

二、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

口算实际上就是学生根据自身掌握的数学知识,直接在头脑中计算出结果的方法。口算训练是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计算能力的关键环节。因此,要提高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加强小学生的口算训练。要提高小学生的口算速度,教师应要求学生记住一些相对特殊的数字组合,主要包括:一是整十,二是整百,三是常用分数,四是常用小数,以上数字组合的记忆可以提高口算速度,进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课堂练习是学生计算能力培养中比较关键的环节,教师要结合实际情况合理安排计算练习时间,每位学生都需要准备一个计算练习本,教师每天规定学生计算一定数量的题目,进而实现计算能力训练目标。计算能力训练形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一是视算训练,二是听算训练,三是抢答训练,四是口算游戏,五是对抗赛,六是接力赛。

三、加强估算数学

估算可以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数感,引导学生展开运算,更好地帮助小学生检查计算结果,这样可以降低计算错误率。

四、加强规律性训练

小学高年级学生必须熟练运算定律,小学计算运算定律有:一是加法交换律,二是结合律,三是乘法的交换律,四是结合律,五是分配率。以上计算定律应用范围比较广,可以计算整数、小数和分数,是学生计算中比较常用的定律。但是,应用计算定律之前,小学高年级学生必须理解计算定律的含义和应用方法,不同计算题目需要应用不同的计算定律。所以,应用计算定律之前,小学生必须严格审题,并结合题型选择计算定律,保证计算定律应用的合理性。

五、收集错题类型

在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计算能力时,教师必须让学生学会收集错题类型,也就是哪一类题型是计算中比较容易出现错误的,这类题型具有相通性,只有不断收集错题类型,教师才能引导学生分析这类题型经常出现计算错误的原因,并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调整对策,避免日后再出现错误。但是,易错题型纠正时难度较大,很多学生的计算方法已经根深蒂固,要求教师有针对性地展开教学,多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多鼓励学生,减少批评性语言,如果在学生计算错误时,教师严厉批评,不仅无法收到成效,反而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教师要从学生角度出发,切实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的鉴别能力。小学高年级学生计算能力培养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完成的任务,教师必须有耐心、有恒心。

要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质量,教师必须加强学生计算能力培养。学生审题时必须谨慎,避免写错,抄好题目后必须和原题多次核对。要提高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加强小学生的口算训练。要提高小学生的口算速度,教师应要求学生记住一些相对特殊的数字组合。口算并不是死记硬背,教师必须让学生正确认识口算,掌握口算规律。估算是小学高年级学生计算能力的关键组成部分,小学生估算能力的提高可以更好地保证计算的准确率,进而提高自身的计算能力。

参考文献:

[1]吴沁柳.浅析如何提高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J].课程教育研究,2012,28:60.

[2]梁艳芳.如何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计算能力[J].新课程学习(上),2013,02:116.

二年级数学计算题范文第2篇

对照表格对各年级的除法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发现:二年级的除法计算商是一位数,只要根据乘法口诀求商,将口诀背熟练,计算没多大问题。但进入三年级后,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两位数)的情况,学生的计算困难就开始出现了。因为从“除一次”到“除两次”是除法笔算学习的一次飞跃,它引起了竖式计算结构上的变化:既要考虑除的顺序,也要考虑书写格式和定位。这个变化给学生理解算法结构带来了困难。基于学生的困难,我在教学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时进行了如下实践:

一、关注前延后续,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

教师不要急于进入新课的学习,在正式教学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除法时,不妨让学生先进行题组式的对比练习,在对比中引发认知冲突,初步感受原来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除了二年级学的商是一位数的情况,还有其他的类型。题组如下:

用竖式计算,算完后比一比,每一组的上下两题有什么不同。

42÷6= 24÷4= 48÷8=

42÷8= 24÷2= 48÷3=

对于第一组,学生很快能做完并且做出比较,这时老师可以小结一下:这是二年级学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一位数)的除法,可能是有余数的,可能是没有余数的。而第二、三组,学生就不一定能做完了,这时教师不妨问问学生为什么24÷2,48÷3不会做,把这道算式和上面的算式比一比,发现它们有什么不同?这时有些学生就会发现24÷4,48÷8十位上的数比除数小,而24÷2,48÷3十位上的数和除数相等或者比除数大。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可以自然引入新课的教学:像这种被除数十位上的数和除数相等或者比除数大的情况,该怎样进行计算?这就是这学期我们要学习的新内容。

二、重视估算,养成先估后算的习惯

养成先估后算的习惯,对于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是非常有效的。但学生往往不喜欢先进行估算,比如,你能说出下面各题的商是几十多吗?

64÷5 85÷3 96÷4 91÷2

部分学生看到这个要求马上就开始列竖式计算,在算出准确得数后再说商是几十多,这就变成了为估算而估算,完全失去了估算应有的价值。

针对这种情况,首先教师要教给学生估算的方法。比如,64÷5的商是几十多,只要看十位上的6里面最多有几个5,它的商就是几十多。然后学生根据估算的方法自主进行估算,并且全班交流方法,将内在的思维外显出来。

其次,不能一估了之,估完后要再算一算,并且将估算结果与笔算结果相对照。这个环节非常重要,能让学生充分感受估算的意义。这时教师要增强资源意识,有意识地寻找笔算与估算不吻合的情况,组织学生辨析。

二年级数学计算题范文第3篇

1、进一步搞好常规教学管理工作,进行精细化管理。

2、继续抓好学生的计算,促进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

3、加强平时课堂的教学研究,真正实现有效课堂、高效课堂,减轻学生学业负担。

4、开展好市立项课题的研究,促进高效课堂的建设。

二、具体措施和要求

(一)进一步抓好常规教学管理工作,进行精细化管理

1、年级备课组长写好本学期的教学工作进度表,第三周星期二上交数学科组。

2、备课写教案。要求:每一位教师都要做认真备课,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备课包括备学生情况、备教材、备教师用书、备教案等,用好课本和教师用书。老教师可备在课本上,三位新教师要求写开学初的15个左右课时的教案。

3、作业布置和批改的要求。

(1)一至六年级以完成课本习题(作业本)和学校统发的《学习辅导》练习册为主,要求学生作业格式规范,书写工整,无乱涂乱画现象,保持封面封底完整、整洁。学校不允许购买第二本练习册。

(2)批改要求:①练习册每一课时都要有批改,但可以选择重点批改这一课时中的某几大题。

(3)教师批改要及时,重视作业的反馈、评讲和学生订正,使作业能真正起到巩固知识,内化能力的有效手段。

(4)检查落实:本学期以不定期抽查作业为主,重点检查学生书写、学生订正情况,教师批改次数、批改是否规范、是否及时,批改是否认真等,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4、充分利用好中午午训15分钟时间。可结合新课内容进行一些练习,也可以进行口算、计算训练。两个班的科任要培养好值日班干部,布置好午训学习内容,使午训时间学习有序,安静,有效。

5、帮扶学困生计划和措施。(1)要制定计划和措施;(2)建立学困生成长档案袋,跟踪帮扶学困生,抓出成效。

6、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教研活动。

准时参加听课、评课活动,准时参加科组会议,并做好各种记录。

7、用好教具,尽能力自制教具,用好教学课件,教学投影仪,提高课堂效率。

8、本学期数学科组教研会议时间为每周星期四下午第三节时间,请有课的教师在开学初与其他科任调好课,准时参加。

9、本学年数学备课组长。

一年级:赵小英老师;二年级:蔡伟玲老师;三年级:刘淑珍老师;

四年级:叶林强老师;五年级:蔡鹊英老师;六年级:周美好老师。

10、备课组长要做好本年级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的跟踪落实,做好单元测验的跟踪反馈,做好教学资料的有效利用,以及单元试卷、教具和教学用书的使用和保管。

11、以老带新,师徒对结一帮一活动。

一年级:庄美妆老师——张丽娜老师,二年级:蔡伟玲老师——陈英英老师,四年级:叶林强老师——赖慧豪老师。

(二)、通过各种有效教科研活动,促进高效课堂建设。

1.组织上好以“高效课堂”研究为抓手的校级公开课、示范课。

本学期由低年级庄美妆老师,中年级刘淑珍老师、高年级唐巧凤老师各上一节校级示范课。从师生的课前准备、学生的课堂表现、学生的口头表述能力、教师的教学过程设计、教师的课堂调控能力等等方面,对构建高效课堂进行研究。

2.开展市立项课题的研究工作。

3.继续学习观摩部级、省级比赛获奖优质课录像。本学期争取开展一至二次此项活动。

4. 随堂听课活动。本学期教导处和科组会继续加强推门听课和评课,促进课堂教学真实、高效。每一位教师要有一本听课记录本。科任老师要经常进行互听课、评课活动,特别是同年级之间,要互相多听课、评课。

5.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培训学习。本学期要进行一至二次的新课程标准的培训和学习。

(三)、开展各种知识竞赛活动,促进两率的提高

本学期每个年级将继续举行学生计算能力比赛活动。

一至二年级举行口算比赛,三至六年级举行计算能力比赛。年级之间交叉出试题,交叉评卷,出题老师要依标靠本,严密、认真出好题,并做好试题保密工作。

每个年级设计算比赛成绩优秀奖,奖励成绩前四十名左右的学生(一年级六十名左右、二年级五十名左右),与绩效奖金不挂勾,只奖励学生。每个年级设平均分奖,奖励年级前两名,一、二年级奖励前三名,与绩效奖金挂勾。

科任老师要做到:(1)重视学生平时的口算、计算的训练;(2)利用午训时间多练计算,过好计算关;(3)加强学困生的计算训练和辅导。

(四)、积极参加镇、市、省开展的各种教研活动

1.镇小学数学教研组将在本学期举行三、四、五年级计算能力比赛,具体要求按下发通知执行。相关数学科任要积极准备,平时加强口算、计算能力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积极参加镇举行的数学说课比赛活动。为了培养青年教师,本学期科组决定选派蔡伟玲老师参加本次镇的说课比赛。并由李国夫副校长、叶林强老师、刘淑珍老师、周美好老师、熊兴涛老师组成一个指导团队,对蔡老师进行指导帮助。

3.微课制作培训和比赛。

二年级数学计算题范文第4篇

一、数学语言能力

数学语言是数学思维的载体,掌握好数学语言是有效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础之一。用数学的语言描述事物、叙述问题,是低年级数学教师要特别注意的地方。

在一年级上册的教材中,有很多图文并茂的加p计算,这一幅幅情境图,有助于学生理解加减计算的含义以及计算的顺序。对图的理解,我们要求孩子不仅能够列出相关的算式,而且要像讲故事一样说出图意。只有经过反复说出图意的语言训练,学生才能对加法和减法的含义建立起深刻的感知。让学生多看、多说、敢说、会说,是我们一年级数学教师的重要教学任务。

低年级学生的语言发展尚不完备,具体的表现就是语言表达的完整性、准确性、简洁性不够。而且,学生习惯于用生活化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例如,“池塘原来有4只白鹅”,有的学生会说“池塘本来有4只白鹅”,数学语言用“原来”来描述,而孩子用的是“本来”,在后续学习中当课本呈现出有关“原来”的叙述时,学生就对这个词印象模糊,容易造成理解偏差。数学语言经常用这些词来描述事物:原来、现在、一共、还剩、加上、减去、拿来、又上来……在对学生进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时,教师要让学生能用这一类词说出图意,能准确地运用这一类词表达自己的思维,这一类词是学习加减法的基础,要反复理解、反复去说。

二、精准计算能力

我们曾经做了一个调研,详细分析高年级数学试卷中错题的原因,发现近三分之二的试题错误来自计算,追本溯源,我们把目光投向了低年级计算教学。

小学低年级段一定要高度重视计算的精准性,我们来分析一道乘法题:369×87。第一步要用369×7, 仅这一步9×7=63,进6写3,6×7=42,进4写8(8是2加进上来的6得到的),3×7=21 ,进2写5(5是1加进上来的4得到的)。第二步再算369×80, 第三步算2583+29520=32103。一个简单的算式,里面包含了多少步低年级的数学计算,一步失误,满盘皆输。有多少孩子被困在这条路上,自信心反复受挫。写语文时总是错别字较多,做数学时总是计算题连连失分,小学阶段我们觉得这些小问题不重要,那么中学呢?

总之, 学习要“知其然”,还应“知其所以然”。计算教学要重视讲清算理,揭示计算的规律。孩子的计算出错大多是算理不清造成的,也就是孩子在学习开始的第一印象中出现了模糊、错误、偏差。例如写34+5=84,有个学生用3加5得出十位上的8,就是因为算理不清楚。老师和家长认为这真是个粗心的孩子!一写就错,一改就对。然而事实不是这样的,孩子只是巧妙地在大脑中完成了选择题而已:5第一次和十位相加被判错误,下一次只剩和个位相加那就正确了吧。一段时间过后,5究竟和十位数相加还是和个位数相加,就又遗忘了,错误就会周而复始。但我们大人却误以为是他老是不细心,恨铁不成钢。

二年级数学计算题范文第5篇

【关键词】计算错误 成因分析 对策

【分类号】G623.5

【正文】

“计算能力”是小学生处理现实生活中各种数学问题的根本,也是他们学习其他数学能力如解决问题能力、推理能力所必须熟练运用的根本技能。计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其后续学习,特别是2011年新版课程标准把“运算能力”,做为小学数学十大核心素养之一单独提出,可见计算教学之重要。

一、小学生计算错误的成因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小学生计算错误的成因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习习惯的原因

1.审题习惯

计算练习的形式通常比较单一,缺乏情境,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审题疲劳”。加之小学生在观察事物时,比较笼统、模糊,只关注整体,不注意细节,常把数字或计算符号看错如 , ;中年级学生经常把105看成150,把÷看成+等等。

2.书写习惯。

有些学生数字书写不规范,把7写成1,3写成8,0写得像6,最后计算时连自己都看不清写的到底是数字几;有些孩子笔算不对齐数位,脱式计算不按格式,数字间疏密不均,常常形成错算。

3.解题习惯。

在等式计算中,一些学生不写初稿,运算过程中不管数字大小,全部用口算;有些学生做}不按顺序,东做一题西做一题,常常因漏题而失分;还有一些孩子解题过程丢三落四,步骤不完整,经常不写余数甚至连得数也不写;有些学生在进行小数乘除法的笔算验算时,计算过程随意扩大或缩小数,使竖式计算没有完整性。

4. 验算习惯

没有验算习惯是学生计算错误的重要原因,从二年级开始,教材中就开始介绍验算的方法,可是,由于怕麻烦,很多学生不愿意验算,只有当题目要求验算时才验算,特别是计算过程中的得数更不会自发检查是否合理正确。

(二)知识方面的原因

1.基本技能不过关

任意一种运算都可以看成是若干口算的简单叠加。口算不过关,计算时随时会在步E上出错,最后导致整道题的答案算错。“凑十法”是进退位计算的基础,如果不能熟练掌握,会影响其后所有的进退位计算;“表内乘法”也是小学生计算教学的“黑点”,在低年级时对表内乘法不熟练,即使到了高年级也依然会成为计算道路上的绊脚石,例如四年级两位数乘三位数209×87,先算个位7×9,学生会经常误写写成7×9=56,造成错误。

2.概念不清

“简便计算”是中年级教学中一个重要的计算技能,学生如果没有理解各种运算定律的推理过程和蕴含的算理,就会造成很多错算,如把乘法结合律与乘法分配律混淆;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时,常忘记乘第二个数等等,其中对乘法分配律的正确运用是最易出现问题的,常会出现误用或自创运算定律现象,如19×103,学生会分解成19×100+3,( + )×9×7学生会分解成 ×9+ ×7。高年级学生对分数乘法和分数加法的计算法则也经常弄混淆,计算时常出现7× = 的错误,使简便运算成为中高年级计算错误的“高发区”。

3.算理不明

任何数的计算都是与其相应的知识密切联系的,如果学生对算理不明,计算时必定会产生错误[1]。在应用“商不变的性质”进行除法计算时,对积的变化规律不清晰,常在余数的数位上发生错误,,如计算380÷90=,有些学生就会误填380÷90=4......(2);三年级学生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对于“第二个因数的十位乘第一个因数,所得积的末尾要与十位对齐”这句话很难理解,初学此类计算时错误率非常高,如右图所示,学生总是把两个不同数位乘积的末尾对齐而不按相同数位对齐,其实就是算理不明造成的普遍性错误。

(三)非智力因素的原因

1.思维定势

思想的牢固也就是“惯性思维”,是人们按照习惯和较为牢固的想法来思考和解析问题。“凑整法”是小学数学简便计算的基本方法,就是根据题中数据特点、借助数的组合、分解以及有关运算性质,把其凑成整十整百……的数,从而达到计算简便、迅速的目的。在学生练习简便计算时常会把25×4、125×8先凑成整数再去进一步计算结果。很容易导致思维定势,学生遇到这类敏感数字就会忽略计算法则而错算。

2.负迁移的干扰

由于数学学习的阶段性,随着研究范围逐渐扩大,不少概念发生了变化,有的外延缩小,内涵扩大;有的外延扩大,内涵缩小[2]。这时如果学生的认识仍停留在原有的范围内,就会出现知识的负迁移。例如学生学习分数乘法后,计算分数加减法,就会出现分子加分子、分母加分母的错误。

3.专注力不够

小学生有意注意尚未发展成熟,注意力很不稳定,他们很难对某一事物长时间保持注意,最明显的表现是进行四则混合运算的脱式计算中不是抄错数据,就是炒漏数据而导致错误。小学一年级学生在利用凑十法做题常出现6+7=14的错算,深入分析其原因我们发现:学生一般会习惯性将7分成4和3,4与6凑成10后本来应该再用10和3相加,完成此步必须记住还有一个分出来的3没有进行计算,此时,学生经历了分解与凑十两步计算,如果一时“分心”,忘记还有个分出来的3,只记得4,就会再把10与4相加,出现6+7=14这种成人不可能出现的错误。

4.情绪不稳定

小学生情感较脆弱,总是希望能够快速得出计算结果,面对运算量大的题目,不免产生畏难情绪,不能积极面对,对计算缺乏耐心和信心,甚至出现逆反心理,抗拒计算,从而导致错误出现,此种情况集中出现在高年级学生处理整数、分数、小数的混合四则运算题型上。

二、提高小学生计算错误的对策

如何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降低错误率,笔者提出以下几点策略:

(一)重视习惯养成教育

要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培养其形成良好的计算习惯且持之以恒,才能有所成效。

1.培养审题习惯

小学生识字量有限,读题比较慢,教师经常会不自觉地把题目读给孩子听,久而久之他们就会形成惰性,很难培养出独立审题习惯。应指导学生边读题边把重要信息做标注,或把题目轻声朗读完整后再动笔,并做到笔不离手,眼不离卷。

2.规范作业书写格式

从一年级开始,教师就要明确要求学生端正地书写数字,杜绝“2”写成“Z”,0写成6,可专门组织一些数字书写比赛,要求学生写作业时不随意不涂改,行列间疏密有序,笔算数位一定要对齐等等,培养学生端正书写的好习惯。

3.培养自觉验算意识

验算既是种能力, 也是一种习惯。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活动让学生感受到自觉验算的好处,并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适当介绍快速的验算方法,如重算法、逆算法、估算法、代入法等,指导学生利用各种方法进行快速验算,并严格要求,久而久之,方能形成自觉验算的习惯。

(二)重视概念与法则的理解与识记

数学模型是帮助学生理解算理、算法的有效途径。计算教学中教师要多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通过摆一摆、画一画、数一数等操作活动,让学生直观地理解算理,建立模型,才能完成对计算方法的真正掌握,进而灵活多样地解决实际问题。

(三)重视口算训练

口算教W是计算教学的开始,学生口算能力直接影响其后的笔算学习。口算能力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如低年级20以内加减法、表内乘法是所有运算的基础。教师要运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熟练进行口算,利用视算、听算、快速接龙等活动,让学生对口算练习充满兴趣,形成熟练的口算基本功,为后续学习打下扎实基础。

(四)重视算法指导

新课程改革以来,一直提倡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有些老师就盲目地不加引导,甚至忽略了自己的主导作用。其实,学生毕竟只是学生,使他们对算理的理解达到融会贯通、茅塞顿开的高度,还是需要教师的适时引导才能顺利内化和提炼算理。特别是学困生更是需要老师的适时指导。

(五)重视练习形式设计

练习形式包括课堂组织形式和练习题组的层次设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可根据儿童好奇、好动、好胜的心理特点,设计符合儿童年龄特点的富有趣味的课堂练习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他们计算的积极性;小学数学各年级计算知识点都有各自的重难点,教师在教学之前,要研究教材,对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错误要有预案,分层设计计算练习。从基础性练习入手,到变式练习,再是针对性练习或对比练习,最后是拓展延伸或实践应用练习等。

(六)及时反馈计算错题

心理学告诉我们,反馈对于技能的获得具有强化作用,反馈越及时,效果越显著[3]。计算新授课,教师要善于利用多种反馈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利用学生出现的错误资源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从而使他们在首次感知新知时能及时发现自己的认知偏差,从而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形成正确的计算技能。

计算,是一项复杂的脑力劳动,计算能力是综合能力的具体体现。教师通过对学生错例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才能有策略有预见地进行教学,才能切实有效地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

【参考文献】

[1]石顺宽.小学生计算错误的原因分析与矫正[J]云南教育.2007(3):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