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观课议课心得体会

观课议课心得体会

观课议课心得体会

观课议课心得体会范文第1篇

关键词:基本含义 方法 具体策略

一、在培训过程中,首先要帮助教师理解和掌握观课议课的基本含义

1.观课议课的意义

观课议课是参与者相互提供教学信息,共同收集和感受课堂信息,在充分拥有信息的基础上,围绕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对话和反思,以改进课堂教学,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一种研修活动。

从“听课评课”到“观课议课”不只是换了一个词语,更多的是一种教研文化的建构。

观课与听课比较:(1)“听”指向声音,“听”的对象是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有声语言往来;而“观”强调用多种感官(如眼、耳等)以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等)收集课堂信息。包括师生的语言和行为、课堂的情境与故事、师生的状态与精神等。(2)“听”往往是一般性了解,而非用于研究的目的;而“观”的目的却指向一定的研究问题,有明确的目的。(3)“听”往往是面面俱到,缺乏针对性,而“观”是针对研究问题收集相关的课堂信息,针对性强。(4)“听”往往是凭借经验进行,而“观”需要理论的指导,需要借助观察记录表等。

评课与议课比较:(1)“评”是对课的好坏下结论、做判断;“议”是围绕观课所收集的课堂信息提出问题、发表意见,“议”的过程是展开对话、促进反思的过程。(2)“评”有被评的对象,下结论的对象,有“主”“客”之分;“议”是参与者围绕共同的话题平等交流,“议”要超越“谁说了算”的争论,改变教师在评课活动中的“被评”地位和失语现状。(3)评课活动主要将“表现、展示”作为做课取向,做课教师重在展示教学长处;议课活动以“改进、发展”为主要做课取向,不但不怕出现问题,而且鼓励教师主动暴露问题以获得帮助,求得发展。(4)评课需要在综合全面分析课堂信息的基础上,指出教学的主要优点和不足;议课强调集中话题,超越现象,深入对话,议出更多的教学可能性供教师自主选择。

2.观课类型

根据观课者的目的,观课可以分为以下三大类。

(1)研究型观课。这类观课国内外研究较多,在这里,观课者即为研究者,被观课者及其课堂教学行为等为研究对象。研究者通过对课堂观察搜集的信息的定性分析和定量研究,可以获得改进课堂教学和管理等方面的有效策略,指导教师优化课堂教学和管理。

(2)考评型观课。这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旨在评定教师的课堂教学表现以区分等级或合格与否的总结性评核。观课者多为学校领导、教育督导或资深教师。观课者的角色是评价者,间或是指导者,却既非研究者,也非学习者。

(3)发展型观课。又称同事互助观课,这是一种横向的同事互助指导活动,即不含有自上而下的考核成分,也不含有自上而下的权威指导成分,其目的主要是通过观课后观课双方在某些事先预设的都关心的课题方面的研讨、分析和相互切磋来改进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水平。

二、在培训过程中,重点要帮助教师掌握如何进行观课议课的方法

通过“观课议课”与“听课评课”的比较,不难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着实质性的差异。一个“观”字提醒我们课堂观察要围绕一个问题全面收集课堂信息,一个“议”字把教师作为专业主体的地位突显出来。在日常的教研活动中,究竟怎样进行观课议课?在观课议课活动中要注意哪些问题?等等,这些都是需要深入思考和逐步解决的。

(一)观课议课活动操作流程

一次完整的观课议课活动应该是一次完整的研修活动。观课议课活动可以分成这么几步:

1.确定观课议课主题

观课议课主题的类型――观课议课涉及课堂教学中的方方面面,从课堂对象上,可以观察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以及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如何互动。从教学环节上,可以观察课是如何导入的,如何展开的,如何小结的等等。从具体方法上,可以观察如何提问,如何实验,如何处理教材,如何开发课程资源,如何使用技术手段。

2.与授课教师沟通

缺乏课前沟通和协商,是传统的听课评课活动效率低下的原因之一。由于缺乏课前的沟通,听课目的不明确,评课重点不集中,讨论缺乏共同的话题,这样,对话也就失去了共同的基础。观课议课针对听课评课存在的问题,主张课前充分沟通和理解,使观课议课教师和授课教师课前达到充分的理解和信任,一起选择课例、讨论主题,使授课教师在相关主题上重点做出设计和安排,并就观课议课的主题、方式、时间达成一致。

观课议课前的说课(沟通)。为了更充分地认识课堂,为观察课堂奠定基础,观课前的说课和讨论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与现有听课评课活动比较:

(1)观课活动前的说课重视对学生情况的介绍。这种介绍,一方面是为了体现以学论教,另一方面,观课者可以由此更清楚地理解课堂教学,判断授课教师对学生的认识和理解水平,在议课时提出认识学生的相关问题。

(2)观课议课强调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意义的理解,也就是说,不仅要介绍我要做什么,还要说一说我对这个问题是如何理解的,如何选择的。目的在于揭示授课者内在的教育观念和假设,它有利于授课教师明确教学思路,提高理性水平,从而自觉追求有意义的教学。

(3)强调观课集中在一定的主题上。这种主题首先由授课老师提出,因为课堂上将要出现和发生什么,他最有发言权。

(4)强调对授课教师教学风格、教学追求、教学特色的尊重。授课教师可以明确地告诉大家,我想要展示什么,我的特色和创造是什么,我的改变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我希望给授课教师什么启示。

(5)强调授课教师与观课教师的课前沟通和互动。在说课活动中,观课者不是被动的听众,而是积极参与的主体,观课者一方面可以就授课教师的说课进行咨询,另一方面也可以对即将展开的教学活动提出建议。

3.学习相关理论

观课议课活动主持人通过查阅书籍或上网等方式查找相应的理论文章,筛选一些对观课议课活动有帮助的材料,印发给全组教师学习。通过这样的理论学习,一方面为授课教师的备课提供了问题解决的策略;另一方面也为参与观课议课的老师提供了理论知识和分析问题的视点,让观课议课的教师站在一定的理论高度分析课例,防止分析研究在低水平上重复。

4.设计观课议课记录表

设计观课记录表的目的是便于观课老师围绕主题记录课堂中的相关信息,提高观课的针对性,获得对所研究问题的全面观察。观课议课活动主持人召集有经验的教师围绕主题、依据课堂要素(教学策略、教师行为、学生状态、师生互动等)、参照相关理论进行观课记录表的设计。

5.课堂观察

观课者携带观课议课记录表、观课工具进入教学现场。在观课过程中,观课者把关注焦点集中在预先设定的主题上,围绕主题尽可能全面收集课堂信息。同时,教学活动是由一个一个的细节构成的。它短小精悍,便于教师钻研和突破。细节虽小,却能透射出教育的大理念、大智慧。成功的教学必定离不开精彩的细节,要关注细节。

课堂观察时至少有这样一些事情必须做:

(1)需要观察课堂上发生了什么,观察的对象不仅有教师,而且包括学生。

(2)我需要推断执教老师的教学行为背后的想法(不能等到议课时再问授课老师,就算要问,自己也要先想一想),需要判断执教老师的教学行为是否收到了预期的效果,需要思考效果与行为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

(3)要思考,假如我来执教,该怎么处理。

(4)要思考,在议课时,我需要交流什么。别人让你看了他的课,你有了思考和进步,感谢当然是应该的,但感谢的方式不是嘴上说,而是拿出行动――真诚地交流对对方有价值、有帮助的意见,帮助对方成长和进步。

6.课后议课

课后议课一般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首先分小组交流各自的观课笔记,找出差异,然后再围绕主题与差异展开讨论,进行“病理”诊断与分析,找出与主题相关的其他教师的成功做法进行对照,在此基础上开出初步的“处方”。第二阶段是小组之间围绕主题展开平等对话。首先是各组小组长围绕主题作代表性发言,就问题说事、找对策,然后是小组之间围绕主题展开深度会谈,达成共识,最后是观课议课活动主持人针对主题作总结性发言,开出相对完整的“处方”,提出更多的教学可能性供教师自主选择。

7.行为跟进

参与者要反省观课议课活动,明确自己的收获和体会,从中选择、借鉴有效的教学策略进行课例实践。或者针对观课议课中新的问题和困惑,选择相关内容深入学习。

议课本身不是终点,我们不能为了议课而议课。这样,议课的最后一个环节和程序就是认识和体会议课的收获,并将这种收获转化为未来课堂教学实践的行为指南。

(二)观课议课的对象――主要是学生

有人问一位课改专家什么是新课改?能不能用最简单的语言概括一下?专家想了一下说,学生敢说、敢问、敢做就是新课改。仔细想来专家说得甚是精辟,一个“敢”字不正准确体现了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了吗?“说”“问”“做”也是一种技能,同时也是学习知识最好的过程与方法,但是大家不要忘了这一句话的主语可是学生。

综上所述,我们观课、议课的对象应该主要是学生。

1.新课改期间师生关系应该是:鲜花和绿叶的关系

当然了,学生应该是鲜花,老师只能是绿叶。鲜花有了绿叶才能更美丽,绿叶有了鲜花才更能体会到生命的价值。在教学中我们只有把学生当作主体,把学生放在了首要发展的位置,我们的教学才算是成功的教学。所以在观课议课时,在观议老师的同时,更主要的是看看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学习效果等诸方面是否合理、是否进步、是否有更大的成效。

2.一节好课的标准是:学生是否能愉快自主地学习

结合当今教育形式,课堂教学仍然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一节课是否有效,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而关系到整个学校的教学质量,因此上好一节课至关重要。那么什么是一节好课呢?有人说,一节好课的标准是:看学生能否能紧张有序地学习。我们要特别注意班里的学生,看他们是否学习吃力,对老师的授课方式是否容易接受、学习效果是否满意等,在议课的时候,一定要把课堂上发现在学生身上的问题指出来,和授课老师共同探讨,取得更好更完善的解决办法。

3.“水”的变化

本世纪八十年代我们的提法是:学生要有一杯水,老师要有一桶水;现在我们的提法是:学生想要水,老师要有常流长新的自来水;新课改期间我们提出:学生想要水,老师要引导学生自己去找水。从“水”的变化过程,我们可以看到:我们教学的方式在发生着质的改变,由以前的以教师“教”为中心变为现在的以学生“学”为中心。

三、在培训过程中,帮助教师学会有效观课议课的具体策略

1.建设进取、合作、民主、创新的学校文化

实现观课议课是建设一种新的学校和教师文化。建设进取、合作、民主、创新的教师文化既是观课议课的目标,又是有效观课议课的基础。佐藤学在《静悄悄的革命》中指出:“学校改革最为重要并且是中心的课题,是围绕创造性教学和教研制度形成作为专家的教师们之间互相培养的‘合作性同事’之间的关系。这种合作的同事之间的关系一日不形成,学校的改革就一日不能成功。”观课议课需要打破“不想在同事面前暴露自己的弱点,不愿意自己的工作方式被别人指手画脚”。

(1)在具体操作上,最核心的是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强烈动机,培养教师的自我批判和反思精神,使教师能始终对自己教学“不满意”并立志改进。

(2)不能把教师在观课议课中的上课表现和讨论中的意见作为奖惩依据。“课”是研究教学、改进教学的载体,是献课者和观课者共同对话交流的平台,没有问题和困惑的课堂是不存在的,没有必要为课堂中的问题大惊小怪。

(3)充分尊重教师的参与需要,致力于建设有利于围绕问题对话交流的语境,为教师创造安全的、能充分敞开的献课和自由发表意见的物理空间与心理空间。我的体会,最好的交流环境是一室之内两位朋友的促膝晤谈。

(4)建设合作互助的教师文化,培养教师的对话交流能力,议课时针对现象,与人为善,赤诚待人。观课议课是一种对话。就彼此对话而言,它需要参与者有沟通与合作的意愿;需要对话双方各自向对方敞开,彼此接纳;需要彼此间的积极互动与交流。就自我对话而言,议课要致力从“他人提问”引向“自我提问”,在自我对话中追求自我改变和自我超越。

2.有效观课议课从观课准备开始

(1)提前协商观课主题。缺乏课前沟通协商是听课评课活动效益低下的原因之一。观课议课针对听课评课存在的问题,主张课前充分沟通和协商,使授课教师和观课者课前达成充分理解和信任,并形成共同的观课议课主题,以引导观课方向,促进议课深入和深刻。

在确定观课议课主题时,我们建议:

①主题是针对教学中的困难和问题,这样,献课就不是为了展示,而是以此为平台研究和解决教学实践的问题。

②主题是参与者共同协商的,是大家共同感兴趣并可以参与的。

③对主题要进行分解,使主题可观可议。

④在任务分解以后,参与者要做预先准备,比如在研究教材时,就应该想一想我会怎么处理。

观课议课的主题既可以来源于实践活动中的困惑和困难,也可以来源于教学实验和创新;可以来源于个体,也可以来源于群体。问题不同,分解的观察要点也就必然不同。

一方面,课堂教学的发展变化具有不确定性和流动性,另一方面,观课者对教学的理解、认识和自己的发展需求又各有差异。

(2)让授课教师先作观课说明。观课说明属于说课范畴,但它又与平常意义的说课相区别:平常的说课需要对课堂教学的各个方面进行说明,而且需要论证;观课说明不必面面俱到,从节约时间的角度也不需要论证。

观课说明的“说”可以侧重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介绍教学背景(包括学习基础、学生状况、特殊学生、目标任务与分解等),以增进观课者对课堂情况的了解,增进对本课教学基础和后续发展的理解。

②在议课主题下介绍本课的教学设想和将要展开的主要的教学活动,提示重点观察的现象和时机。

③要介绍自己不同常规的教学创新,以避免参与者带着约定俗成的观念和想法来观察和研究课堂;它不仅体现了对授课教师的尊重,而且有利于克服授课老师采用迎合听课老师口味和习惯的教法,促进教师更加大胆地尝试教学创新。

(3)提前进教室与学生沟通。观课议课的一个基本策略是以学论教。以学论教需要到同学身边去了解学生的学习活动、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学生能对教师的观察行为作出能动的反应,为了避免“到同学身边去”给学生学习带来负担,观课者最好提前进教室,通过与落座周围的同学寒暄和聊天,了解和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等方式,舒缓学生可能的紧张和压力。

3.有效观课要致力发现课堂

(1)观课是用心灵感悟课堂,与听课对“听”的强调不同,观课的“观”强调用多种感官(包括一定的观察工具)收集课堂信息,孔子说:“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也就是说,要认识人和事物,既要看他的行为,了解他的思路,更要考察他的动机、价值追求,这样才能够更真切地认识、理解和把握观察对象。笔者曾经有这样一次观课活动:

(2)有效观课需要主动思考。有效的观课要改变平常听课只填写《听课记录本》相关栏目以备检查的无所事事,它需要观课教师主动进入,积极思考。思考的内容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在观察老师教的行为和学生学的行为时,必须思考授课教师行为背后的教学理念和教育追求,这种思考使我们对课堂教学的研究和讨论不是就行为而行为,而是行为和理念统一,理论和实践统一。必须判断和思考授课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否收到了预期的效果,思考学生的学习效果与师生的教学行为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这种思考使我们致力于从效果出发研究教学,改进教学,通过观课议课追求有效教学。

②需要思考“假如我来执教,我该怎么处理?”这种思考使观课者不做旁观者,而是置身其中。对“假如我来执教,我该怎么处理”进行思考,一方面是让自己在观课中真正有收获,有改变,使观察和研究一节课的过程成为自己学习这节课、准备这节课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可以防止自己在议课时信口开河,使自己关于教学改进的意见建立在可以操作、可以转变为实践行为的基础上,从而使议课能够真实地对教学实践产生影响

③需要思考议课时交流什么和怎么交流。观课议课致力于建设合作互助的教师文化,合作是共同的,互助是相互的,在授课老师无私地提供了参与者研究和讨论课堂教学的案例和平台以后,观课老师应该怎么办?“看而不说,道义何在?”我们认为,从授课老师的教学中获得启迪和帮助以后,观课老师应该真诚地提供自己的经验、表达自己的意见让他人分享,这是对观课议课参与者的道义要求。

在观课过程中主动思考需要转变观念。观课议课强调:进课堂观课,不是为了完成学校布置的听课任务,也不是只为了帮助授课教师,而是为了自助,即为了自己认识教学、理解教学,为了自己的专业成长。

促进参与者主动思考,同时需要一定的话语结构约束。在福柯笔下,人是被话语控制的主体,话语结构具有规训和约束人的思想、精神乃至身体的力量。就我们看来,“看而不说,道义何在”的话语要求强调了参与者表达意见的责任。

(3)有效观课要为议课做准备。观课议课借助了“案例教学”的思想。可以说,“观”是选取教学案例;“议”是对选取案例的讨论和分析,是案例教学。教学案例是蕴涵着问题或困惑的教学故事。课堂上时刻在发生着故事,但教学案例中的场景和故事不是课堂实际教学过程的简单重复,选取案例需要取舍和加工。

4.有效议课致力于理解教学

(1)有效议课以平等对话为基础(平等对话:议课质量的前提和保障)。

①设身处地,同情理解。一般而言,献课者和议课者总会存在这样那样的心理隔阂和障碍,组织议课活动的教师有责任消除这样的隔阂,并引导参与者理解授课教师。这种理解是同情性的理解,不仅理解要他们的环境和条件,而且要理解他们的心情和感受。然后把这种理解真实、真切地表达出来,使授课教师体会议课者对他的尊重和接受。

②面向事实,共同探讨。观课议课强调直面问题,但在认识问题的时候,不能仅仅凭借主观判断,而是需要陈述现象,描述事实――“面向事实本身”,就事实讨论事实,就现象出发讨论问题,不以自己的偏见歪曲事件背后的原因,不用外来的框框条条有意无意地歪曲事实或滥用事实。

议课的目的并不仅仅在探明已经知道的东西,而是在于发现未知的东西,要发现未知的东西,需要彼此心平气和,敞开心扉,互相启发,共同分享。

③抛弃成见,理解可能。要想议课达到深入的效果和生出新的东西来,就必须抛弃成见,坚信对话者有对话者自己的思考和他的打算,而且他有他的道理。不能认为只有我的东西对,我的东西管用。这样议课活动表现为一种提问、一种探询,在探询中理解对方,从不同角度理解多种可能。议课拒绝简单判断,提倡相互咨询。)

(2)有效议课是基于教学案例的讨论。议课是对案例中的困惑和问题进行讨论,并商议解决办法。

对于运用教学案例进行案例讨论的程序,我们有这样的建议:

①观课教师描述蕴涵困惑的教学故事,使讨论建立在课堂现象和事实的基础上。

②观课老师在不说出自己结论的前提下,提出困惑听取授课教师的解释,给授课老师以陈述机会,从而更好地理解授课教师。

③授课教师征询案例提供者的意见,让观课者的思考得以表达。

④参与者对彼此的意见进行思考和讨论。

(3)有效议课需要“同在共行”的立场和方式。(以学论教告诉我们,议课时不要议论教师教得好不好。要从学生的学习状态入手,议课时往往这样说,“我注意到”“我发现”。这样的话也使我想起了一个词语――“责人以藻”,是说在给别人提建议时,要注意语言的表达,要会修饰自己的语言,要委婉。“评课”变成“议课”,主讲教师易于接受,议课教师彼此是平等参与的主体,针对问题,互相探讨,达到“双赢”的境界。)

对于议课中的立场,我们有一个主张,那就是参与者必须有“同在共行”的立场、思维和表达方式。议课中的“同在”就是不把自己当成局外人,而是设身处地,站在另外一方的立场将心比心地同情对方,理解对方。“共行”就是把授课教师的问题当成自己的问题,共同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共同进步。

为了“同在共行”的追求和目标,议课中可以采用这样的话语结构:“假如你来教……”“假如我来教……”

“假如你来教……”它既要求参与者尊重彼此的处境和条件,同时又要求在观摩授课老师的思想和技术以后,参与者必须提供一种回报。而“假如我来教……”则表达了参与者愿意提供这样一种回报。

“假如你来教……”规定了观课议课教师“共在同行”的参与方式:不能把课堂上的现象看成授课老师的缺点和不足,而是当成参与者需要共同面对困惑和问题;议课者不能置身事外,而是必须从实践角度、操作角度思考问题,不仅要提出问题,而且要思考如何解决问题。它是在现有实践基础上,提出新的可能,探讨新的可能,使参与者有机会在多种可能中理解和选择更适合自己的思路和方法。

“假如你来教……”同时赋予了所有参与者一项平等的质询权利,在这样的话语结构中,没有谁的意见有被免于质询和被讨论的特权。

(4)有效议课要致力于推进有效教学。钟启泉先生认为:“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的效益在于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观课议课追求有效教学,主要有这样三个方面的设计和实践:

①在思想上坚持以学论教。以学论教,就是以学考察教,以学改进教。(以学论教要求把观课焦点从教师转移到学生,把重心从关注教学活动转移到关注学习状态,从关注教育过程转移到关注课堂情境。从活动到状态,意味着要反对教学中的形式主义。提倡和追求有效教学,从过程到情境,意味着不仅要关注教师的教学预设,更要关注课堂教学中的种种生成,关注教师的实践性智慧。

要做到以学论教,需要观课者选取能直接了解和认识学生学习活动、精神状态的观察位置,也就是要坐在学生之间。观课议课不同于听课评课。评课是为了获得更客观的评课信息,主张不干扰学生学习。而议课是为了实现以学论教,需要获得学生学习的充分信息,它要求深入学习活动。

②在路线上从学习效果入手。与“教师的教育假设教学设计课堂上教师教的行为学生学的行为学生学的效果”教学路线不同,观课议课的“以学论教”采用一条逆向路线:从学的效果考察入手,思考学生应有的学习行为;再从如何引起学生学习行为思考教师应有的教的行为;从此反思原有教学设计和教育观念的合理性,在反思中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设计。

③在方式上要求到学生身边去。“到同学身边去”是观课议课的一个基本要求。“到同学身边去”的主要作用当然是观察和了解学生的学习活动,附带的作用则是帮助和指导学生的学习,对授课教师的教学实施配合、进行帮助。这种参与,有利于培养参与者彼此的合作精神。了解学生另外的方法是请学生提供课堂教学的信息,提出改进课堂教学的建议。

(5)有效议课要致力于发现教学中的关系和可能。课堂教学是教师整体专业素质的体现。在课堂上,教师的教育价值观念支撑和影响教的行为,教的行为引起和转化为学生学的行为,学习行为直接导致和影响学习效果。这种关系是客观存在的,当教师没有认识它的时候,改变也就失去了基础。观课议课的首要目的,是帮助教师认识教育观念、教学设计、教的行为、学的行为、学的效果之间的具体联系,采取行动改变其中的相应环节。

议课要议出更多的教学可能性,拓展可能性空间。教学可能性空间是多种教学路径、方法、行为、效果等发展变化的可能性集合。教学受多种因素影响和控制,具有发展变化的多种可能性。议课既要认识已经发生的课堂事件只是一种可能,更要关注探讨新的和潜在的发展可能性。议课的任务不是追求单一的权威的改进建议。而是讨论和揭示更多的发展可能以及实现这些可能的条件和限制。议课的过程,是参与者不断拓宽视野、不断开阔思路的过程。

当培训结束后,学员学会了观课议课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时,他们重新走上教学岗位上时,就会产生巨大的化学反应,教师们通过相互观摩、相互学习、相互提高,在实践中,广大教师就会根据实际情况自主选择更适合自己,更适合学生,更适合教学内容与情境的教学方式和行为,以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新课程也就能够落到实处,教师培训工作的实效便会凸显出来。

参考文献:

[1]杨九俊主编.《说课、听课与评课》.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6月版.

[2]陈大伟主编.《观课议课》.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观课议课心得体会范文第2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心里咨询;观课议课;提高效益

陈大伟教授主张的用观课议课代替以往的听课评课,必然给中学课堂教学研究带来一系列的良性变化,而这种变化的出现无疑需要参与者在观课议课过程中形成良性人际互动。良性的人际互动是观课议课顺利进行并取得积极效果的前提。这使我想起了心理咨询过程中对建立良好咨询关系起到重要作用的几个重要技术和原则。在观课议课过程中合理的变通地使用这些原则有利于观议课活动的进展和观议课目标的实现。基于此,我结合心理咨询工作与观课议课活动的要求总结出在观议课活动中实现良好的人际互动需要做到的几点要求。

首先,观课议课参与者之间应相互尊重。

相互尊重就是要互相尊重对方的思想感情,内心体验,尊重对方的职业理想,生活追求,尊重对方的价值观念,尊重对方的独特性。“他人需要的只是提醒而不是指手画脚”,陈教授在他的《有效观课议课》一书中如是说。我们认为,只有相互尊重才能使观议课参与者之间做到“推心置腹,畅所欲言”而又不“指手画脚”。由于相互尊重所创造出来的安全氛围使观议课参与者有更好的合作态度,对观议课活动有更高的期望,使成员之间在平等对话的关系中议课,“从根本上降低了课堂教学研究的利害关系”,从而更好地做到求同存异、相互借鉴、相互支持、相互成全、相互培养。这是观议课实现“一中求多”并最终取得积极效果的基础。

其次,观课议课参与者之间应真诚相待。

尊重基础上的真诚要求对人既不虚伪地吹捧又不刻薄地攻击,参与者之间坦诚相待,相互袒露心扉,由于对方的真诚态度,大家都不再惧怕暴露真实的自己,包括自己的缺点、不足、过错和失误,也包括自己的优点以及创新带来的成就感。在这个过程中,观议课参与者之间彼此开放,相互滋养,相互润泽,观议课的目标更容易实现了。

再次,观课议课参与者之间应做到共情。

共情,通常也称作同理心,被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是影响咨询效果的最关键的咨询特质。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咨询师对来访者做到充分的共情,深入来访者内心去体验他的情感、思维,使求助者感到被理解、悦纳,对咨询关系有积极影响,从而使咨询取得更明显的效果。在观课议课活动中,参与者也要提高自己的共情能力,促进观课议课目标的实现。陈教授所说,议课时“要看对方的脸色,考虑对方的感受”,这就是共情。“理解和尊重人性最为简洁的方法是设身处地,同情性地理解对方,对对方的处境、立场和心情感同身受”,这也是共情。

在观课议课过程中有了共情,观议课教师就可以设身处地的理解授课教师的内心情感和劳动付出,理解授课教师行为选择背后的价值取向。不会把授课教师置于被孤立、被评判、被指摘的境地,授课教师敢于主动暴露自己,乐于与议课教师有更多的交流和碰撞,与同行共同探讨的同时促成更多的自我探索。

在观课议课过程中有了共情,授课教师也可以设身处地的理解观议课教师提出的新情境、新思路、新选择,理解观课议课教师提出的种种疑惑,与观议课教师一起去探索更多的可能性,丰富自己的课堂教学,丰富自己的教育思想,开阔自己的教育眼界。

与心理咨询不同的是,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共情只是对心理咨询师单方面的要求,而在观课议课过程中则是对所有参与者而言。不仅观议课教师要做到共情,献课教师也要做到共情。在观议课教师与授课教师思想的火花相互碰撞过程中,双方都要防止碰伤对方的心灵,这一点至关重要。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心理咨询师的共情要求咨询师走出咨询师自己的参照框架而走进来访者的参照框架,而在观课议课过程中的共情,要求参与者都能走进对方的参照框架去理解对方。在观课议课过程中,双方都既是受助者又是助人者。

最后,观课议课过程中需要参与者做到积极关注。

心理咨询中的积极关注是咨询师对来访者的言语和行为的积极面予以关注,从而使来访者拥有正向的价值观。我认为在观课议课过程中的积极关注也应该是多关注自己以及其他参与者的言语和行为中的积极的合理的有效的正向信息。这并不否认“问题”在观课议课中的重要性,也不是人为地屏蔽“消极面”。“问题”和“消极面”的存在丰富了我们的“对话”与“争鸣”的内容,为我们探索真理、发现真理提供了一条条重要线索,是我们积极探索的起点。我们最终关注的是直面问题进行对话与争鸣带给我们的新发展、新成长和新的教育理念、教育假设。当我们发现了“问题”、“消极面”带给我们的积极意义,也就是我们做到了对它们的积极关注。因此,每一个参与者都要从其他成员的言语和行为中提取一切有益于个体和群体发展的积极有效的信息,也就是“积极面”。而这“积极面”终将为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幸福生活构建成功的阶梯。

观课议课心得体会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新课程 听课评课 观课议课 模式研究

基金项目:贵州师范大学2010―2011年度学生科研基金重点项目(人文社科类)资助。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2)10-0095-02

一、问题的提出

教师的听评课是一种对话、反思与研究的专业行为,是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然而现实的听评课却尚不专业,存在着诸多的弊端。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听评课的内容面面俱到、缺乏主题。什么都听,什么都评,效果只会大打折扣,缺乏所听和所评问题的针对性;其次,评课过于客套,多数评课者为了“给面子”授课教师,“只评好,不评坏”,“不说好,不说坏,免得大家怪”等现象比比皆是,使得评课流于形式;最后,评课过于注重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评课者把精力都放在了教师如何把握教学和掌握课堂上,较少关注到学生的认知反应和情绪反应。

有鉴于此,成都大学陈大伟教授在《人民教育》发表了数篇文章,针对传统的听课评课模式,提出了“观课议课”新的理论,他说:“相对于‘听’指向声音,‘观’则强调的是多种感官收集课堂信息;相对于‘评’是对课堂好坏下结论、做判断,而‘议’则是围绕观课所收集的课堂信息提出问题、发表意见。‘评’有被评的对象,有主客之分,‘议’是参与者围绕共同的话题平等交流。‘议’要超越‘谁说了算’的争论,改变教师在评课活动中的‘被评’地位和失语现象。如果说评课是把教师看成等待帮助的客体的话,议课则把教师培养成具有批判精神的思想者和行动者.帮助他们实现自身的解放。”

新一轮的国家课程改革,引进了与传统教育模式相去甚远的教育理念,当前的教育越来越关注人的生存和发展,越来越重视人性化和个性化。教学理念逐渐从“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倾斜,教学模式逐步从“灌输式”、“填鸭式”向师生平等交流和对话发展。新课改理念犹如一股清新的空气,已经渗透进了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听评课制度也不例外,传统的听评课理论面对时代的呼唤显然已经不合时宜,新的模式呼之欲出。它由注重听评课的结果转向注重教学的过程;由听教师、评教师转向观师生、议师生,这就是本文所要阐述的观课议课模式,这也是听课评课更名为观课议课的最重要原因。

二、观课议课模式在小学课堂中的应用――以贵阳河滨小学为例

去年12月份,本课题研究小组到贵阳河滨小学进行实地调研,观摩了该学校三年级语文组的一次教研活动,本次教研活动的负责人是贵阳市云岩区小学三年级语文教研组的王老师,参与人员包括贵阳市云岩区各小学指派的三年级语文老师共10人,授课者是河滨小学一位年轻的女教师,课文题目为《花瓣飘香》。

与传统的听评课程序不同,观课议课模式至少经历三个步骤,即课前协商、观课、议课。课前协商主要是针对观课的主题,良好的协商与共识是参与观课议课整个教研活动的前提条件。缺乏课前的协商沟通是传统听评课活动效益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对此,我们认为课前不仅要对一些关键性问题做足准备外,还需要提前对观课的主题做充分的沟通和协商,力求形成关于观课议课主题的一致共识,并以引导观课议课的方向。在本次观课议课之前,参与者经过一番的讨论,认为应该围绕小女孩“摘花瓣”这件事情,教师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积极地提问,使学生们都能得出深刻的思想感悟。

观课作为教学研修的一项基础内容,并不是简单的提着板凳,带着耳朵进课堂的听课活动,它强调运用多种感官收集课堂的各种信息,不仅要用眼,更重要的是要用心来感受课堂、体悟课堂。在这次公开课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参与者不仅把目光放在授课老师身上,在本子上记录着教学实况,包括教学环节设计、重难点突破、教学方法、板书设计、练习设计与知识拓展等等。在后来的议课活动中知道,参与者也积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包括学习态度、学习情绪、知识掌握等方面。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是观课活动所要重视的两方面,两者都不可偏颇。在实际的教研过程中,后者往往容易被人们所忽视,这不得不引起重视。

有效的议课,是整个教研活动成功与否的关键,议课的本质是实事求是,围绕课堂教学信息,参与者之间进行平等的对话交流,尊重对方、理解教学,探讨教学活动的可能性。在此次议课的过程中,有老师提到在教学中学生容易把相近的两个字混淆在一起,如“摘”字的右半部分写成“商”,把“董”和“懂”混淆。接着提出问题:究竟教学中应不应该先把相形词提出来进行对比?然而,这又有可能使学生更加困惑,相形词难以成区分,频频写错。对此,各研讨老师各抒己见,纷纷阐述了自己的见解,虽然最后未能达成一致的共识,但这一议论的过程为有效的教学带来了许多的可能性,使参与者都能获得或多或少的建议,并能以此完善自己的教学。

三、如何推进合理的观课议课模式

观课议课这一常规的教研活动,它集管理、诊断、评估、指导、研究、沟通、交流和鼓励多功能于一体,是改善课堂教学,规范教学标准,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观课议课虽不像日常上课需要精心准备,严密组织,然而要听出个中问题,点出关键,给他人有所启示,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对现行观课议课模式的深化研究是一项有必要和有意义的课题。本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阐述对推进观课议课模式合理化的认识。

1.有准备地观课议课

正如上课需要备课一样,观课议课也需要有所准备,有准备地观课议课才能做到高屋建瓴,理论联系实际,看出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该如何解决。否则,观课议课人就像无头苍蝇,到处乱窜,使观课议课走过场。为此,在观课议课之前必须有充分的准备。

第一,明确观课的目的。观课的目的可简单分为广泛的目的和具体的目的,广泛的目的就是规范和改革教师课堂的教学行为,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具体的目的就是针对本次观课活动,指出其中的缺点和错误,拿出有效的良方,互相学习,共同进步。不同的人对观课的目的会有些不同,所以都会有所侧重。在观课前明确本次观课的目的、内容和任务,选择好观课的角度,确定好观课的重点,便能够提高观课议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第二,了解本学科的课程标准,把握学科课程的特点和要求,秉持该学科课程的教学理念。了解该学科的课程标准,目的在于观察上课教师是否理解本学科的学科性质和课程标准,以及教师整体的教学行为是否合理,在议课环节中才能有理有据,使人信服。

第三,深入细致地研读文本教材,认真思考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手段以及文章重难点的把握和处理方法。不妨换位思考,假如是我来上这堂课,我会如何来上好它,事先在自己的头脑中勾勒出大体的教学框架,以便在观课的时候能有一个清晰的对比,从而更加容易找出当中的问题。

第四,了解观课班级的一些基本信息,包括上课教师的有关情况,如性别、年龄、教龄、教学特点等。还有学生的基本情况,如学生的素养、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等。

第五,明确议课的内容和议课的流程,对于自己不懂和困惑的问题可以提前准备好,在议课过程中提出来讨论分析,集各家的经验和智慧一起寻找解决之道。

2.观课的主要活动。

我们知道,教学是一种教与学,师与生的互动过程。新课程强调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同时关注师生的互动、学生的学习反应等。因此,在观课的过程中,观课者既要关注教师的“教”,还要关注学生的“学”。 观课强调运用多种感官收集课堂信息,不仅要“听”,还要“看”,更要会“想”。观课的主要活动可以总结为“三听、两看、一想”。

“三听”:一听知识,即上课老师讲授的学科知识正确与否,重难点是否处理得当,所讲的内容是否讲到点子上;二听语言,上课老师在语言把握上是否简明准确、清晰流畅、通俗生动、富有启发性;三听学生课堂反应,学生是如何回答问题、讨论问题和提出问题的。

“两看”:这里主要是看师生的关系在课堂的互动中如何体现。第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是否得到发挥,包括精神状态是否良好,富有朝气;教态是否亲切自然,富有感染率;板书是否科学合理,富有艺术性;教学方法的使用上是否熟练合理,富有变化;教学情境的创设是否有效,富有活力;对于学生的学习指导是否恰当,是否照顾到了每个学生,对突况的处理是否巧妙。第二,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是否也得到发挥,包括所有的学生是否乐于参加学习活动;学生的思维是否积极、主动、活跃;把握学生的活动时间上是否科学;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化学因素是否融合,教与学之间是否得到呼应。

“一想”:观课如果只停留在听和看,没有认真去思考,效果定会是无用功,必须要透过现象想问题的本质,不要只是停留在表面现象上。新课程强调师生互动,关注课堂气氛的营造情况,因此,出现许多类似“满堂闹”的情况,学生看似非常积极参加学习活动,课堂非常活跃。但是,问题在于学生是否学习到了该学的学习内容,思维是否得到了深入有效的启发,这就需要我们用脑好好思考这些“热闹”背后的实际效果。

3.有效地议课

一般来说,议课主要针对课堂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流程以及师生活动等多方面进行评论。有效地议课,不仅能规范和指导上课教师的教学标准,它还对整个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起到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议课人员需要把握好议课的标准和原则,明确议课的宗旨。

第一,客观性。要求议课人员须实事求是,立足于课堂教学的真实情况,以科学的教育教学理论为理论依据,力求做到不偏不倚,恰如其分地进行议论。与此同时,议课者应该以坦诚的态度及时与执教者交换意见,是优点就应毫不吝啬地赞美,是缺点就应勇于指出,不应该含含糊糊,更不应该毫无根据地唱赞歌。

第二,目的性。任何有意义的活动都应该是有计划和有目的,议课也应该有其目的并且应紧紧围绕此目的来进行下去,做到既有理论根据,又有详细的教学建议,才能增强说服力。议课的最终目的是要解决存在的实际教学问题,集众人的努力共同学习和进步,这就需要每个参与议课的人员怀抱理想,不断提高课堂的教学水平。

第三,差异性。对于不同层次的教师和不同的课型要求不同,议课的标准和侧重点都应有所区分。对于在教学上已有一定造诣的教师要求要比较高,侧重对他们教学中的长处,独到见解做出分析和概括,协助其形成风格;对于新教师,应以他们的教学基本功进行评议,以鼓励肯定为主,合理地针对其薄弱之处加以点拨指导,帮助其提升教学水平。

4.善于总结和反思

观课议课是手段,总结和反思才是这一行为的最终目的,要实现这一目的需要透过现象找寻问题的本质。在整个观课议课的过程之中,有必要做一些适当的笔记,必要时可以用录音或录像记录下全程,以便事后能够详细的进行分析和总结。第一手的材料所蕴含的信息常常是丰富和宝贵的,需要对这些材料进行一番“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处理,归纳出它们的共性与个性,总结出富有成效、值得学习、能够推广的经验与教训,把感性认识逐步上升为理性认识,使这些教研成果不仅可以提高个人的教学水平,还能推动学科的教学建设,促进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四、结语

从听课评课到观课议课,两字之差反映的是新课改后教学科研水平的进步,它对教育科研人员和教师提出了比以往更严格的要求,这也是时展的需求。当今社会的科技日新月异,今天的知识未必适合于明天,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有长远的目光和不断学习的能力。能否最大限度地发挥观课议课的效能,不仅仅取决于我们对观课议课技巧方法的掌握,更重要的是还取决于我们平时积累的教育思想、教学经验、专业知识、个性特征等。因此,我们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反思、又不断实践、积极探索,才有可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改善教育教学的质量,推动我国教育的持续和谐发展,实现民族的复兴。

参考文献:

[1]陈大伟著,观课议课的理念和实践策略[M].开明出版社,2009年3月

[2]陈大伟著,观课议课的文化观念[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年05期

[3]陈大伟著,观课议课的实践与意蕴[J].四川教育,2007年09期

观课议课心得体会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教研;观课;议课

一、“观课”、“议课”之我见

观课与听课比较。“听”指向声音,“听”的对象是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有声语言往来;而“观”强调用多种感官收集课堂信息。在多种感官中,“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透过眼睛的观察,除了语言和行动,课堂的情境与故事、师生的状态与精神都将成为感受的对象。观课教师结合所观摩的课,就教学设计、教学基本功、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媒体的使用、学生活动及板书设计等方面进行认真、细致地研讨,总结课的精彩之处,提出值得探讨的问题。观课议课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一种有效的教学研究形式,是发挥集体智慧、相互协作促进、共同发展的团队学习方式,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重要途径,是教师从经验型走向理论型、研究型、专家型教师的必由之路。

评课与议课比较。“评”是对课的好坏下结论、作判断;“议”是围绕观课所收集的课堂信息提出问题、发表意见,“议”的过程是展开、促进反思的过程。“评”有被评的对象,下结论的对象,有“主”、“客”之分;“议”是参与者围绕共同的话题平等交流,“议”要超越“谁说了算”的争论,改变教师在评课活动中的“被评”地位和失语现象。评课活动主要将“表现、展示”作为献课取向,执教者重在展示教学长处;议课活动以“改进、发展”为主要献课取向。评课需要在综合全面分析课堂信息的基础上,指出教学的主要优点和不足;议课强调集中话题,超越现象,深入对话,促进理解和教师自主选择。

二、发现课堂教学的前提条件――观课

观课是用心灵感悟课堂。与听课对“听”的强调不同,观课的“观”强调用多种感官收集课堂信息,孔子说:“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也就是说,要认识人和事物,既要看他的作为,了解他的思路,更要考察他的动机、价值追求,这样才能更真切地认识、理解和把握观察对象。

观课需要主动思考。思考的内容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几各方面:第一,在观察教师教的行为和学生学的行为时,必须思考授课教师行为背后的教学理念和教育追求。必须判断和思考授课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否收到了预期的效果,思考学生的学习效果与教师的教学行为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第二,需要思考“假如我来执教,我该怎么处理?”这种思考使观课者不做旁观者,而是置身其中。对“假如我来执教,我该怎么处理”进行思考,一方面让自己在观课中真正有收获、有改变,是观察和研究一节课的过程成为自己学习这节课、准备这节课的过程。另一方面,可以防止自己在议课时信口开河,使自己关于教学改进的意见建立在可以操作、可以转变为实践行为的基础上,从而使议课能够真正对教学实践产生影响。第三、需要思考议课时交流什么和怎么交流。观课议课致力于建设合作互助的教师文化,合作是共同的,互助是相互的,在授课教师无私地提供了研究和讨论课堂教学的案例平台以后,观课教师应该怎么办?我们认为,从授课教师的教学中获得启迪和帮助以后,观课教师应该真诚地提供自己的经验、表达自己的意见让让他人分享,这是对观课议课参与者的道义要求。进课堂观课,不是为了完成学校布置的听课任务,也不是为了帮助授课教师,而是为了自助,即为了自己认识教学、理解教学,为了自己的专业成长。

三、理解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议课

议课要以平等对话为基础。教学活动具有无限丰富性和多种选择性,在复杂的课堂教学活动面前,我们都必需抱有“我们未必了解别人”、“我们未必正确”、“即使我们正确,正确的方法也未必只有一种”的谦逊。因为未必了解情况,所以不能简单下结论,而是需要询问需要倾听,少用句号,多用问号。因为自己未必正确,自己不可能完全从逻辑上把握、规定和制约教学活动,所以对话和交流时就不能强加和压制。因为正确的方法未必只有一种,所以需要容忍多样性、鼓励多样性、探讨多样性。即便是给别人以有效的教学方法,也只能采用非独断性、非强制性的指示和指引。

在平等交流的议课过程中,我们既要克服参与者消极接受评判和批判的“小媳妇心态”,唯唯诺诺,防止自我省略与自我删除。又要防止采取高傲的、拒人于千里之外的非合作态度,唯我独尊。自信而不封闭,虚心而不盲从。事实上,当一个人不愿意听别人说的时候,别人也就不想听他说;而当自己什么也不敢说的时候,别人也就不屑同他说。这样会失去独立和平等的对华关系,正所谓“话不投机半句多”。

四、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重要途径――观课与议课的有机结合

观课议课心得体会范文第5篇

所谓课堂观察,是指运用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观察,并凭借相关辅助工具,如观察量表、录音录像设备等,对课堂运行状况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谋求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促进教师发展的专业活动。

作为一种教学研究的新范式,课堂观察是一个完整的行为系统,一种科学的研究方法,一组规范的工作流程;是在专家引领下,由教师团队合作实施的,有深刻的学术背景,广泛的实践基础,有独立的价值追求的创新教学研究体系。这也正是目前众多像郑州市丰庆路小学一样的学校,采用并实施课堂观察进行教学研究的意义及价值所在。

一节课堂观察课的始末

课堂观察是一个行为系统工程,最早由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提出并发起,后来开始在全国推广。此系统由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课程性质和课堂文化构建成一个框架,依据“我观察什么课”这一问题,生发出一系列的观察维度:学生在课堂中是怎样学习的?是否有效?教师是如何教的?哪些行为是适当的?这堂课目标的达成效果如何?我在该堂课后的整体感受如何?等等,具体到某节课,可以有不同的调整。一般来讲,课堂观察包括课前会议、课中观察和课后会议三个基本阶段,下面我以丰庆路小学六年级的一节数学课的课堂观察为例,对三个阶段进行解析。

杨阳老师要上《看图找关系》一课了,提前一天召开了课前会议。会上,杨阳老师把自己的教学目的和思路讲给参与观察的老师,并提出自己对此节课的困惑,希望能给予重点观察。观察老师一起确定观察的目的、重点和量表制作等相关事项,并作了明确分工,给参与人员提供很好的沟通和交流的平台,为后续观察行动奠定基础。此次课前会议最终确定五个观察维度――“学生回答问题情况”“教学内容及教学行为时间分配”“教师提问及理答情况”“教学目标的达成及效果分析”“学生的错误和教师的处理”,分别由相应的五位教师制作对应的观察量表,以便于在课堂上进行观察。

课堂上,杨阳声音洪亮,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使其在表达上游刃有余。她按照之前的备课计划,并结合课堂生成的情况,时而引导启发,时而鼓励点拨,显得娴熟且老练。观察老师坐在后排,按照课前会议上确定的分工,依据观察技术要求和观察量表,选择恰当的观察位置、观察角度,迅速进入观察状态,将定量和定性的方法结合起来,记录观察到的典型行为,做好课堂实录,记下自己的思考。

课中观察是整个观察系统的主体部分,所采集的信息是课后会议分析的基础,课中观察的科学性、可靠性关系到研究的信度和效度问题以及针对行动改进的课后分析报告的质量。

在学生愉悦的“老师再见”声中,杨阳的课顺利结束了,紧接着准备开课后会议。会前分别由观察老师统计数据,整理记录,杨阳老师进行课后反思。大约15分钟后,课后会议正式开始。先由杨阳老师做课后反思的汇报,接着由观察老师发表他们的观察记录内容及意见。

负责观察“教师提问及理答情况”的刘玉兰老师说:“本节课杨阳老师共提出40个问题,其中关于第一幅图就提出21个,我个人认为引导有点过细,会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疲于应付老师的问题,而欠缺思考的时间。学生个别问答次数最多,共36次。面对学生的回答,老师鼓励称赞的有29次,老师无应答的有10次,学生答后老师追问4次,相对来说追问次数较少,对文本的拓展延伸不够,建议继续深入挖掘分析。”

杨静老师在观察“教学目标的达成及效果分析”后,提出本节课杨阳老师的教学目标基本达成,对学生的引导也算到位,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她在讲解第二个图的时候,没有体现量与量之间的关系,引导力度不够,没有进行深层次的拓展。尽管其他许多方面都做得不错,但是在目标达成的有效性上还是稍显欠缺。当然,对于这个问题,杨阳老师在课后反思时也提到了,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注意改正。

在各位观察老师都发言后,教导主任陈霞做了总结:“杨阳老师这节课总体来说还是很不错的,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比较充分,且注重对学生语言的锻炼及信心的培养,能关注全体学生,基本做到了以学生的学习为本,这是值得在座所有观察老师学习的。这里我提三点意见供大家参考:第一在教学目标的达成上,需要进行更深入的挖掘和拓展,具体到这节课应该是量与量之间的关系,需要进一步的引导来实现;第二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合作探究的机会,教师要做到在完全尊重学生学情的基础上进行恰当的引导;第三无论是上课教师还是观察教师,都要多进行反思,反思教学过程中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一方面要填补自己的劣势,同时更要注重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到极致。”

课堂观察最终指向学生的学习

课前会议、课中观察和课后会议是一节课课堂观察的三个重要环节,但还不是课堂观察的全部。课堂观察的最终效果如何,还要看教师是否在以后长期的课堂教学中不断实践、思考和提升。

课堂观察需要观察者、被观察者和学生之间展开合作,以合作体为组织依托,可以使课堂观察更加专业化。同样是反映集体的智慧,但课堂观察与集体备课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课堂观察更体现了操作层面的合作,抱着求同存异、尊重多元的心态,通过对话、倾听、讨论等交流方式,直接问诊、把脉课堂。

郑州市丰庆路小学上过多次课堂观察课的田中华老师告诉记者,以前老师也进行听评课,那多是感性的,觉得这堂课总体上很好,但具体为什么好,却总是说不太清楚。实施了课堂观察后,观察老师每人选择一个角度进行观察,用准确的数据进行记录,这样量化的课堂可以让讲课老师和观察老师跳出原来的思维定式,重新打量课堂、研究课堂、思考课堂,探寻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的内在机理。

高质量的课堂观察就是一种研究活动,它在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一条很好的途径。只要用心,无论是对于观察者或者是被观察者,都足以影响其一生的教学,进而影响学生一生的学习。

课堂观察是促进教师教学专业发展的途径,改变原来教师单兵作战的方式,形成合作的学校文化,增进教师的责任感和归属感,这是毫无疑问的。可是,有一点一定不能忽略,课堂观察的起点和归宿都指向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都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与传统的听评课不同,课堂观察更多是关注学生如何学习、会不会学习以及学得怎样,即使确定的观察点不是学生,但最终仍需要通过学生是否学得有效而得到检验。因此,课堂观察的过程是合作体关注学习、研究学习和促进学习的过程,始终围绕着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的提高而进行的。

郑州市丰庆路小学的校长孙坤方认为:“实际上,课堂观察只是一种形式,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才是实质。课堂观察中的所有事件,包括学生学习的互动,或者教师教学目标的达成以及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等,通过教师行为的改进、课程资源的利用,教学目标的拓展或者课堂文化的创设,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的学习。教师参与课堂观察固然会促进自身与学校的发展,但更为重要的是为了关注、研究与促进学生的学习,因为学生学习是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和学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不论是观察教师还是学生,最终目的都是为改善学生的课堂学习而服务的。”

寻求课堂观察的内涵发展之路

课堂观察是教师研究课堂的一种方式或方法,但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教师开展教研活动的全部,更不是包治教学百病的灵丹妙药。它善于对课堂行为的局部进行分析与诊断,而对课堂的整体的、综合的、宏观的把握还有一定的局限性。

有人指出,实际运用中有些课堂观察常常停留在“观察”层面,偏向于教育事实的罗列。一些教师在运用课堂观察技术时比较热衷于其操作性,当下蜂拥出现的一些课堂叙事研究,有很多还停留在事实罗列的“现场文本”层面,远未能成为“研究文本”。其原因就在于教育理论的缺失或者浅表化地运用,原始材料没有结构化,结论并非建立在大量原始材料的分析基础上,而多是“感想和臆断”。

陈霞主任在接受采访时说,课堂观察需要一定的时间、设备和技术的保障,来完成观察程序的三部曲,同时因为其对观察老师提出了一些专业性的要求,不是所有老师都能够胜任的,这些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课堂观察开展的广泛性。目前,丰庆路小学只在数学学科实施了课堂观察,因为“数学好量化,好操作”,今年9月份已经着手准备在语文等其他学科教学中推进,但由于时间、人力以及操作性方面的限制,目前还没有正式运作。

针对课堂观察自身的局限性,有专家建议:在观察的过程中应更加细致和深入,不断实践,不断思考、总结,每一次观察的范围都是有限的,不能企求一次的观察能网罗所有的行为,否则就会使观察流于形式,趋于肤浅。可以选择一个点,把课堂观察设计成系列问题进行研究,然后把一次次不同行为的观察串联起来,就会突破课堂观察自身的局限,形成对课堂行为的整体把握。

要做到整体把握课堂,寻求课堂观察的内涵发展之路,就需要有一个很好的合作共同体,教师可以在其中进行自由、分享、互惠的对话和交流,发现对方的优势,并互相鼓励,这样才可以确保观察的持续性和有效性。

对于合作共同体的构建,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副所长崔允博士提出,合作共同体中,观察者应该多看上课教师的优点,鼓励他人是非常重要的,但最终还是要服务于自己的课堂,丰富自己的课堂经验,加深自己对课堂教学的理性认识,这样既能使上课教师获得成就感,也能形成课堂的良性互动,彼此都能在合作共同体中得到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