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数据库系统原理论文

数据库系统原理论文

数据库系统原理论文

数据库系统原理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数据库原理;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8-0100-03

随着计算机在各行各业的普及应用,数据库技术已成为各种应用系统开发的重要基础平台和核心技术。因此,《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成为高职高专计算机专业一门非常重要的主干课程。

依据高职高专“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教学原则,该课程主要由数据库原理、设计和应用三个部分组成,重点是数据库设计和数据查询语句。

目前,高职高专《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教材在内容编排上一般都是先原理、后设计、再应用,孤立数据库设计与数据库原理各知识点的关联,抽象且不易理解。尽管教师花费不少课时讲解,学生仍普遍反应原理抽象,大都不能深刻领会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在学生以后的系统开发实践中,对数据库设计这一环节常常无从下手,茫然无措。实践证明,学生要想真正掌握如何做,还应知道必要的“为什么”。只有学好必要的数据库基本理论知识,学生在日后的开发及应用中才能应对自如。

教师感觉原理难教,学生感觉原理难学。由此,市场上甚至出现了不少跳过原理直接以一个数据库管理系统平台讲应用的高职教材,也引发许多关于数据库课程教学的讨论并屡见于期刊中,但都局限于讨论该课程的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对如何重点解决“数据库原理内容教学难”的问题鲜有讨论。

针对这一情况,笔者通过多年的数据库教学经验,摸索并总结出:采用案例教学法,以数据库设计为主线,通过数据库设计的几个环节来穿插讲授数据库原理中的各知识点。把原来抽象学习的一些理论,变成数据库设计实践中适时的需要和指导,加深学生对原理的理解,同时也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数据库原理教学设计方案包括三个部分,即明确重要知识点,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课时分配。

明确重要知识点

依据高职教育“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这门课程的原理部分学生需要重点掌握的几个知识点是:DB(数据库)、DBMS(数据库管理系统)、DBS(数据库系统)、关系数据结构、关系的完整性规则、E-R图、关系规范化理论。

教学过程设计

如何串讲数据库原理的各知识点,变抽象为生动,把数据库理论变成实践过程中适时的需要和指导,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是本文探讨的重点内容。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下面给出一套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的教学过程设计:采用案例教学法,以数据库设计为主线,通过数据库设计的几个环节来穿插讲授数据库原理各知识点。

内容简介 开发信息管理系统大体分为前台与用户的交互界面及后台相关数据的管理,前台与用户的交互界面由高级语言来完成。本课程的学习内容是后台的数据管理技术。通过学习,要掌握后台数据库管理系统管理数据的特点及数据库的设计方法,学完原理后还要通过一个具体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如SQL Server2005)平台详细介绍数据库原理的应用。

教学案例 选取的教学案例最好能贴近学生实际的学习生活,便于学生理解记忆,缩短教学情境与实际情境的差距,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这些知识在实际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中的用处,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中理解知识,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文以设计一个简单的“学生成绩管理系统”的后台数据库“学生成绩”作为教学案例。

设计数据库 随着计算机硬件技术的飞速发展及数据管理的发展,数据管理的技术经历了人工管理、文件系统及数据库系统三个阶段。介绍各阶段数据管理技术的特点,需要重点介绍目前数据库阶段数据管理技术的特点,接下来就可以过渡到讲授数据库的一些基本概念,给出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库系统等术语的定义。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白通过数据库管理系统来管理数据是比较优越的,所以要为“学生成绩管理系统”设计一个后台数据库。该数据库的设计需六个步骤:需求分析、概念结构设计、逻辑结构设计、物理设计、数据库的实施和数据库的运行及维护。通过前三个阶段讲解数据库原理的有关知识,掌握数据库设计的方法。

1.需求分析。详细调查与分析“学生成绩管理系统”的业务与数据处理需求,收集系统需要处理的信息:学生姓名、性别、出生日期、所在班级、选修课名称、课程学分、选修课程成绩。给出实体与属性的概念:标识对象(实体),标识每个对象需要存储的详细信息(属性)。

2.概念结构设计。本阶段的任务是把需求分析的结果用E-R图描绘出来。先给出主码的概念(能唯一标识实体集中个体的属性或属性的集合),通过学号与姓名的区别来说明其唯一性的特征。给出实体之间的关系(举例说明三种关系:1:1,1:N,M:N),最后用E-R图来描述实体及实体间的联系。介绍E-R图中实体、属性及联系的表示方法。通过前面需求分析,得到“学生成绩”数据库的E-R图(如图1所示)。最后需要向学生强调一下E-R图与后面具体采用什么样的数据库管理系统无关。

3.逻辑结构设计。先回忆数据库的概念,强调数据库是有一定组织结构的数据集合,由此给出常用的三种数据模型:层次模型、网状模型、关系模型,介绍几种当今流行的商用数据库管理系统,告诉学生它们都是关系型的,重点了解关系模型的特点。逻辑结构设计阶段的任务就是要把概念结构设计得到的结果(E-R图)转换成关系数据模型(若干个关系模式构成)。接下来详细讲解E-R图转换成关系模型的转换规则(分为实体与联系的转换)。依据转换规则得到“学生成绩”数据库的关系模型如下:

学生(学号,姓名,性别,出生日期,所在班号)

课程(课程编号,课程名称,学分)

选课(学号,课程编号,成绩)

班级(班号,班级名称)

应通过选课关系说明主码有时由属性的集合构成。然后详细讲解关系数据模型的三个部分:关系数据结构、关系的完整性规则和关系操作。一个关系模式的数据结构就是一张二维表,介绍二维表的若干性质;介绍关系的完整性规则(举例说明外码的概念);介绍常用的关系操作(选择、投影和连接)。

关系规范化理论是学生学习数据库原理时最难理解的部分。可通过评估关系模式的优劣,引出关系规范化理论内容的讲解,举例说明一个不良关系模式存在数据冗余和插入、删除、更新异常问题,原因是一个关系模式中包罗万象,而属性间存在着各种依赖关系;给出部分依赖和传递依赖的概念,然后再列出第一范式(1NF)、第二范式(2NF)和第三范式(3NF)的概念。告诉学生一个简单的系统可以采用“一事一地”(“事”指实体或联系,“地”指关系)的直观设计方法。

教学课时分配

通过多次教学实践,提供数据库原理部分各知识点的课时分配表(如表1),以供参考。

本文针对数据库原理知识抽象、不易讲解的特点,采用以数据库设计为主线,通过数据库设计的几个环节来穿插讲授数据库原理各知识点的方法,给出了一套数据库原理的教学设计方案。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高职高专学生一样可以把数据库原理学好。学好原理,不仅能解决数据库设计的难题,更能得心应手地运用,为今后从事信息系统的开发及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萨师煊.数据库系统概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周慧.数据库应用技术(SQL Server2005)[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

[3]北京阿博泰克北大青鸟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SQL Server数据库设计与高级查询[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

[4]喻勇,王群,刘向阳.《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水运,2008,8(12):103-104.

[5]王向辉,崔魏,徐俊立.基于CDIO的数据库课程教学改革方案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1(2):38-41.

[6]刘芳.高职院校“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07(1):99-100.

[7]巴音查汗.高职院校数据库课程教学改革实践[J].信息与电脑,2010(9):111.

数据库系统原理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数据库; 课程体系; 本科; 地方高校; 课程群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3)11-61-02

0 引言

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不断进步及计算机应用的普及,以数据库为主要存储形式的信息处理技术已经在人们生产和生活中得到了广泛和持久的发展。数据库课程已成为高等学校计算机和近计算机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程[1]和核心课程。该类课程理论性强、实践性突出,与学科内的多层面内容相融合,前沿技术快速发展,是集理论性、实用性、操作性、创新性于一体的综合性课程[2]。改革、制定合理实用的数据库课程体系,使其适应于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计算机专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需要我们认真探讨的问题。

1 课程定位与教学目标

1.1 课程定位

大力培养应用型人才以服务于地方经济已成为地方大学本科教育的基本定位。与“学术型教育”不同,“应用型教育”旨在培养直接为社会生产、生活服务的应用型人才,其须具备以下两个方面的能力:①学科领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②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即应用型本科教育在强调学科知识的同时,注重面向工作的应用能力的培养,是一种学科与应用并重的高等教育模式。

目前,我国数据库应用人才主要分为三类。

⑴ 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人员,需要能在数据库管理系统上开发数据库应用系统的一类专业技术人员。

⑵ 数据库管理员,其负责管理、维护数据库,包括日常的性能检测、故障排除、数据备份、安全审计、性能调优、系统升级等。

⑶ 数据库设计师,其负责中、大型软件系统开发时的数据库设计工作。

以上三类数据库人才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深度各不相同。一般来说,地方大学的应用型本科教育主要是对第一类人才的培养,通过理论和实践教学,学生能掌握数据库知识、概念,具备简单的数据库设计、应用系统开发和管理能力,初步积累对相关工作的认知和感受。步入职场后,学生在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逐步锻炼成为数据库管理员和数据库设计师。

1.2 教学目标

以社会需求和应用型本科计算机专业教育培养方向为指导,数据库课程应培养学生对数据库系统的认知、分析、设计及应用的能力。学生在熟练掌握数据库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工程化的软件开发思想,能够从事和数据库相关的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规划、部署、实施、开发和高级管理工作,同时实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持续学习的能力、勇于创新的精神以及团队沟通合作能力目标。

2 课程体系的设置

切实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设计、建设合理完善的课程体系是极其重要的工作之一。首先,要明确社会对就业学生应用能力的需求;其次,要明确与应用能力相关的学科知识。如上所述,数据库应用人才主要分为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人员、数据库管理员和数据库设计师三大类,社会对这三类人才的能力需求及相关的学科知识如表1 所示。

2.1 课程群及课程链的制定

基于上述分析,需要设计合理的数据库系列课程群及课程链,解决课程设置与衔接问题,制定一个有效的数据库课程体系。

数据库课程群主要包含四大块,分别涉及基础理论知识、数据库原理知识、数据库应用设计知识及数据库前沿知识。①基础理论知识课程有操作系统、数据结构、编译原理、离散数学、程序设计、软件工程等;②数据库原理知识课程有数据库原理等;③数据库应用设计知识课程有Sql Server使用技术、Oracle数据库、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Web数据库开发等;④数据库前沿知识课程有NoSql数据库、Hadoop应用程序开发等。

数据库课程群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课程开设的先后顺序必须遵循教学规律,应根据课程的内在先后关系在各学期中合理安排,形成科学的课程链。图1描绘了数据库相关课程之间的开设次序,其中箭头表示“直接先修关系”,例如,程序设计语言是软件工程、数据结构、编译原理三门课程的直接先修课程。从图1中可以看出,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前两年(4个学期)主要是打基础,掌握基础理论知识。从第5学期开始,学生接触数据库知识,首先以关系数据库为主,掌握数据库的基础原理知识,同时可配合学习一种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Sql Server或Oracle等大中型管理软件);另外,这学期还同时开设软件工程课程,与数据库原理课程中的数据库设计章节相配合,为下一阶段的应用开发打基础。进入第6学期,因为有了第5学期的知识储备和铺垫,这一学期将开设数据库应用开发的相关课程,同时为了让学生跟上数据库前沿技术的发展,可开设非关系型数据的相关课程以供学生选修。通过数据库相关课程的学习,学生基本上能达到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人员的水平,能够使用Sql、NoSql语言操作数据库,并基于某种开发平台,开发数据应用系统,为学生毕业后尽快适应职场环境打下基础。

2.2 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

数据库课程群包含了一系列的相关课程,不同的课程所用的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不能一概而论,对具体课程做具体设置。教授基础理论知识和数据库原理知识,所用教学方法可用传统的教师授课与网络课堂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不受限于课堂有限的时间,能够更开放地自主地学习;教授数据库应用设计知识和数据库前沿知识,宜采用小班教学,可以采用项目驱动法来进行,将学生分成若干项目组,每个项目组被分配一个项目,教师更多的作用是一名指导者,指导学生怎样获取知识来完成项目,这样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能达到教师授之以渔的教学目的。

考核方式上采用多种评价指标相结合的方式。①理论考核:采用闭卷、开卷及一页纸开卷多种形式;②实验考核:重点考察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有些科目采用限时抽题考核,即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抽到的题目,这适用于一些较小的考题,有些科目采用不限时考核,学生可自行安排时间完成题目,适用于一些综合性的的考题,例如开发项目之类;③平时考核:主要对学生的出勤率、上课表现、课后作业等多方面因素进行考核。多种考核方式相结合,不但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理论基础,而且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结束语

随着数据库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不断更新,数据库课程教学体系改革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本文对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计算机专业数据库课程的定位与教学目标进行分析,设计了课程体系,明确了数据库课程群和课程链,探讨了相关的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下一步的工作是将理论研究成果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以不断改革、完善课程体系结构的各个环节,使学生在校期间能更好地掌握数据库相关技术,为走向社会做好必要的知识储备。

参考文献:

[1] Hay P, Katsikitis M. The expert in problem-based and case-based learning: necessary or no[J]. Medical Education,2001.35(1):25-30

数据库系统原理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数据库原理;教学大纲;改革;探讨

一、引言

数据库技术是计算机科学中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也是应用最广的技术之一,它已成为计算机应用系统的核心技术和重要基础。所以本课程在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不仅能使学生对数据库技术的基本原理有一个全面的掌握,更能为使用和设计数据库应用系统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但由于课时有限与学生自身学习情况等原因.使用传统教学方式,普遍导致了学生学不精、学不透的现象。为此,对河南科技学院计算机专业《数据库系统原理》课程教学大纲进行了改革。我们总结出原《数据库系统原理》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及我们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一系列教学改革,就《数据库系统原理》课程的教学现状、教学内容等方面来进行了实践研究和探讨。

二、本院计算机专业《数据库系统原理》课程的教学现状

数据库系统原理是计算机专业的核心课程.根据教学计划安排.开设在大三上学期, 课程采用由萨师煊、王珊主编的《数据库系统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教材第四版,目前在教学的过程中,发现以下几个方面需要加以提高和改善。

(一)教材理论内容多。我们采用的是由萨师煊、王珊主编的《数据库系统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教材。主要从数据库内部的基本原理入手,介绍了数据库发展的基本理论、技术和方法,主要包括了数据库模型和结构、关系数据库系统、关系数据库标准语言SQL、关系数据理论、数据库设计、数据库恢复和并发控制等内容, 其中理论内容多,实践内容比较少,很多学生反应有些知识光凭课堂的讲解,很难接受,很难吸收。

(二)实践课时少。数据库技术在如今的社会中,动手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要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就要增加学生的上机实践操作实践。根据现有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安排,《数据库系统原理》这门课程的理论学时是64个,实践课时只有l6个学时。由于上机实践时间有限,学生的上机实践操作都是一些炎症性实验,主要是对上课的某部分内容进行实验。学习的内容比较松散,没有连贯性。缺乏全面地对数据库内容进行综合设计实验的机会。

(三)实践内容与教材不匹配

在目前的数据库教材中,所用的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是Kingbase数据库,该数据库是要花钱购买才能使用的。实验室所用的系统式SQL SERVER 2005,由于两种DBMS之间的语法结构差异,使得学生在教材中看到的知识,只能领悟其中的思想,但是教材上的实验无法在实践中得到验。不仅如此,学生而且还要再去掌握另一个DBMS的基本语法结构。这就更加增大了学生学习该课程的难度。

(四)教材内容滞后

对于数据库技术来说,在计算机领域中的发展是相当快的,但是教材中的内容,对于数据库的设计来说,只是用简单的SQL语言创建数据模型,但是现在流行的关键技术存储过程还有触发器都讲解的比较少,学生无法从教材中详细的学到这些方便的新知识。

(五)青年教师自身经验少

计算机专业是一个逐步发展起来的新专业,大部分还是以青年教师为主。青年教师很多都是直接从高校毕业就参加工作,对于数据库技术实践还有理论技术的掌握程度不高,使他们传授的知识有一定的限制。

三、本院计算机专业《数据库系统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学习和掌握数据库这门课程.我认为在专业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有必要对该课程采取一定的改革措施,来逐步完善数据库课程的教学工作。一下是本人总结出来的几点建议,希望和大家一起探讨

(一)教学大纲的修订

结合自己多年的上课经验,对现有的教学大纲还应该进一步改革,旨在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让学生充分、系统、全面的掌握数据库系统创建的整个过程。

(二)合理选用教材

目前数据库方面的教材各种各样,以原理为主的教材就有点脱离实践,而以实例为主的教材又很难满足学生的理论知识,所以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找到一本完全适合本院计算机专业数据库课程的教材。所以我认为有必要组织软件教研室所有相关教师,特别是有数据库实践经验的老教师一起,结合本院的教学特点和以往的教学经验,编写一本适合自己的教材。

(三)改善实践环境和提高实践设备

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数据库原理及应用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由于数据库技术发展非常快,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更新也非常快,采用的新技术比较多,实验课程必须紧跟当前数据库技术的发展,我认为应该对学生的实践环境和设备提出新的要求,比如引进更先进的DBMS等。

(四)加强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沟通

学校给每位老师都提供了网络教学平台,这是一个非常好,非常方便的交流平台。教师可以利用它进行作业、在线答疑、教学视频,让教师在办公室或家中,为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有效提高了学生与教师之前沟通问题 并且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学生之间也可以通过合作学习模式加强学习的兴趣。

(五)提高教师的自身经验

由于数据库的发展非常迅速,原有的数据库技术知识渐渐落伍。因此,在传授新知识、新技术的同时,也需要加强自身的研究工作,跟踪学科发展的前沿方向。学院应根据各专业自身发展特点,不断完善教师培训计划,每年组织教师参加全国高校教师精品课程培训,并请专家教授来院做相关新知识的讲座。

四、结束语

以上是本人对数据库原理这门课程的教学现状进行的分析,也对该课程的改革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希望这些建议能和大家一起探讨,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萨师煊,王珊.数据库系统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翟中.数据库教学方法的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 .

[3]吕静.高职院校中ORACLE数据库管理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

[4]王海燕.基于SQL SERVER 2005教学方法研究[J].科技资讯,2010.

[5]郭春光,王海茵.Vi s u a l f o x p r o 数据库课程教学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08.

数据库系统原理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档案管理;企业;数据库;理论

在当前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中,企业为了增强其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也在不断的追求着各种变化和管理手段的更新,档案数据管理作为当前计算机技术在管理过程中的不断应用逐步出现了管理模式的加快和进程的变化过程。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本质上就是管理所用的工具和平台,其数据结构、类型、内容范围等关键要素都必须依靠档案基本管理理论提供的营养来进行保障,也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业务支撑。

一、档案分类理论对档案数据库的建设起着导向作用

从管理学上讲,任何管理活动,抛开其最终目的,其最基本的目的或者基本要求都是要使被管理对象有序化,档案管理的基本目的就是要使档案有序化,包括档案实体管理和信息管理的有序化。将数量庞大、内容形式复杂多样的档案有序化的具体方法很多,但最基本的方法就是分类,即“对档案总体进行分割、划分,将其分为若干层次、大小不同的部分或门类、种类、类别,然后对这些不同的部分、门类、类别等实施分别管理。”“这实质上也是人类社会所有管理活动乃至认识活动的基本方法。”正因为如此,“说得笼统一点,档案管理理论上的所有能称得上‘重大’的分歧和争论,大都围绕着分类方法展开。”①

一般来说,对档案的实体管理基本采用了历史主义的分类方法,大体都按全宗进行排架整理;而档案内容信息的管理则可以同时采用两种方法,一般以逻辑主义分类方法为主。在档案数据库建设中,一般是在来源单位层次上建立实体数据库,实际上是将一个全宗(一般是档案室层次)或全宗群(一般是档案馆层次)作为建库范围,同时利用视图、索引等数据库对象对内容实施逻辑管理,使档案管理理论中的“二元主义”得以在数据库建设中融合。

二、全宗原则及其理论发展对档案数据库建设发挥指导作用

在社会的现代化发展过程中软件管理以成为当前计算机发展的主要因素和发展前提。由于当前软管管理的过程中切法统一性和系统性,使得当前档案管理过程中存在着不同的差异。

首先,全宗原则是档案实体分类的基本方法,是人们经过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之后得出的宝贵经验。以全宗为基本单位建设档案数据库,数据库内容反映的是一个现实的实体单位的历史记录,保证了档案数据具有一个坚实可靠的立足点,这是单纯地依靠逻辑分类方法所达不到的。

其次,采用全宗原则指导建设档案数据库,能够最大限度地维护档案的原始记录性。因为全宗作为一个独立组织或个人形成档案的全部,是一个不可分散、不可打乱混淆的有机整体,这样能够最大限度地维护和保持档案的本质特性――原始记录性,这也是档案信息在管理组织上独树一帜、不同于图书、资料、情报等文献的根本原因。档案数据库作为档案信息管理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必须服从这一更高的管理目的。良好的数据库设计可以将全宗原则的诸多思想在档案数据库建设中实现,包括全宗内部管理层次、管理联系等。像文书立卷工作中要求的“保持文件之间的历史联系”、科技档案管理中的“成套性原则”等思想都可以通过数据库的设计得以体现。

第三,依据全宗理论进行档案数据库建设,有利于数据库的建设与维护工作。按照这种思路进行档案数据库建设在多数情况下能够保证数据库的建设者、管理者、拥有者、维护者是统一的,数据库建设各方的利益是一致的,有助于保证档案数据库建设的动力、资金以及作用的发挥。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全宗原则是档案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但它并不能解决档案管理的所有问题。由于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全宗原则面临不少新的挑战,也因此得到新的发展,这些发展对档案数据库的建设同样产生了具体的影响。

1、全宗内部档案的差异化管理需求要求建立相对独立的档案数据库。

虽然全宗原则强调一个来源单位的档案应当集中保管,但也没有忽视对同一来源档案之间的差异化管理。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同一全宗内档案的种类、载体类型及其管理要求日益多样化、复杂化、专门化,这使得对全宗的集中统一保管难以实施。在档案实体管理范畴,同一全宗内就有可能出现纸张、照片、录音带、录像带、磁盘、光盘、缩微胶片等多种载体,其中相当一部分特殊载体的档案在保管利用上都有特殊要求,因此往往需要将其组织为一个单独的管理体系,设置专门机构,提供专门的库房和设备,虽然可以在编号系统中设置它们与全宗的关系,但在实体管理层面上已经不具有严格的不可分散性。在档案信息管理范畴,由于不同门类档案的管理差异,同一全宗内不同类别的档案也多采取分别管理的措施,比较典型的像人事档案、会计档案等由于具有不同于其他档案的管理要求,采取由人事部门、财务部门单独保管的管理方式。

2、自由来源原则为专门档案的数据库建设提供理论基础。

自由来源原则认为全宗不仅是历史性、客观性的,也可以是逻辑性的,这是对全宗理论的重大发展。像许多行业性、专业性很强的档案就要求打破传统全宗范围的限制,而按照行业或专业系统进行集中统一管理。比如城建档案、项目档案虽然破坏了各项目参与组织全宗的完整性,但却有效地维护了项目档案的完整性。在多数情况下保证后者的完整性具有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这里的工程项目就是一个逻辑意义上的全宗单位,由此可见,全宗理论在其本身的发展过程中存在分合的演化过程,并不完全拘泥于狭义的全宗概念。

三、逻辑主义分类思路适合档案数据库的内容管理

逻辑分类法在档案数据库的内容管理中有着非常普遍的应用。我们知道,档案的实体整理必须按照其形成时的本来面貌去管理,但档案内容信息是极为丰富多彩的,人们对这些内容的需求也是多样化的,但和现实世界中档案实体的排序只能有一种一样,在数据库中我们一般通过有限的基本表来反映档案实体的记录信息。

数据库系统原理论文范文第5篇

在建设结构合理、格式规范、便于共享的档案数据库的过程中,仅仅依靠数据库理论是不能胜任的,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本质上就是管理所用的工具和平台,其数据结构、类型、内容范围等关键要素都必须依靠档案基本管理理论提供的营养来进行保障,也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业务支撑。

一、档案分类理论对档案数据库的建设起着导向作用

从管理学上讲,任何管理活动,抛开其最终目的,其最基本的目的或者基本要求都是要使被管理对象有序化,档案管理的基本目的就是要使档案有序化,包括档案实体管理和信息管理的有序化。将数量庞大、内容形式复杂多样的档案有序化的具体方法很多,但最基本的方法就是分类,即“对档案总体进行分割、划分,将其分为若干层次、大小不同的部分或门类、种类、类别,然后对这些不同的部分、门类、类别等实施分别管理。”“这实质上也是人类社会所有管理活动乃至认识活动的基本方法。”正因为如此,“说得笼统一点,档案管理理论上的所有能称得上‘重大’的分歧和争论,大都围绕着分类方法展开。”①

由是,笔者将档案分类作为影响档案数据库建设的基础理论,该理论直接影响着档案数据库建设的方向。在档案理论界中逻辑主义和历史主义的分类思路得到普遍认可。逻辑主义的分类思路是根据档案的一般特征作为分类标准和依据,根据严格的形式逻辑进行划分的分类思想,比如按照保管期限、密级等进行划分。历史主义的分类思路是按照事物的现实存在状态与界线对事物进行区分的,强调根据事物的现状进行把握,尽可能接近事物的真实状态,是一种客观主义的分类思路。历史主义方法在档案实体管理领域的具体体现就是全宗原则,在分类时首先按照档案所属的全宗进行归类。逻辑主义分类思想有助于从某一具体特征进行划分,便于对档案进行多角度的灵活定位;历史主义则强调了档案来源属性这个根本特征,有助于完整理解档案内容,这也是档案数据库区别于其他文献数据库的关键要素。事实上,在档案管理的过程中这两种分类思想都是需要的,彼此是不可取代的。

一般来说,对档案的实体管理基本采用了历史主义的分类方法,大体都按全宗进行排架整理;而档案内容信息的管理则可以同时采用两种方法,一般以逻辑主义分类方法为主。在档案数据库建设中,一般是在来源单位层次上建立实体数据库,实际上是将一个全宗(一般是档案室层次)或全宗群(一般是档案馆层次)作为建库范围,同时利用视图、索引等数据库对象对内容实施逻辑管理,使档案管理理论中的“二元主义”得以在数据库建设中融合。

二、全宗原则及其理论发展对档案数据库建设发挥指导作用

档案管理基本理论认为档案的实体管理必须维护和尊重档案的本质特性,必须采用历史主义的方法,遵守全宗原则,这一思路对于档案数据库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首先,全宗原则是档案实体分类的基本方法,是人们经过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之后得出的宝贵经验。以全宗为基本单位建设档案数据库,数据库内容反映的是一个现实的实体单位的历史记录,保证了档案数据具有一个坚实可靠的立足点,这是单纯地依靠逻辑分类方法所达不到的。

其次,采用全宗原则指导建设档案数据库,能够最大限度地维护档案的原始记录性。因为全宗作为一个独立组织或个人形成档案的全部,是一个不可分散、不可打乱混淆的有机整体,这样能够最大限度地维护和保持档案的本质特性——原始记录性,这也是档案信息在管理组织上独树一帜、不同于图书、资料、情报等文献的根本原因。档案数据库作为档案信息管理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必须服从这一更高的管理目的。良好的数据库设计可以将全宗原则的诸多思想在档案数据库建设中实现,包括全宗内部管理层次、管理联系等。像文书立卷工作中要求的“保持文件之间的历史联系”、科技档案管理中的“成套性原则”等思想都可以通过数据库的设计得以体现。

第三,依据全宗理论进行档案数据库建设,有利于数据库的建设与维护工作。按照这种思路进行档案数据库建设在多数情况下能够保证数据库的建设者、管理者、拥有者、维护者是统一的,数据库建设各方的利益是一致的,有助于保证档案数据库建设的动力、资金以及作用的发挥。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全宗原则是档案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但它并不能解决档案管理的所有问题。由于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全宗原则面临不少新的挑战,也因此得到新的发展,这些发展对档案数据库的建设同样产生了具体的影响。

1、全宗内部档案的差异化管理需求要求建立相对独立的档案数据库。

虽然全宗原则强调一个来源单位的档案应当集中保管,但也没有忽视对同一来源档案之间的差异化管理。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同一全宗内档案的种类、载体类型及其管理要求日益多样化、复杂化、专门化,这使得对全宗的集中统一保管难以实施。在档案实体管理范畴,同一全宗内就有可能出现纸张、照片、录音带、录像带、磁盘、光盘、缩微胶片等多种载体,其中相当一部分特殊载体的档案在保管利用上都有特殊要求,因此往往需要将其组织为一个单独的管理体系,设置专门机构,提供专门的库房和设备,虽然可以在编号系统中设置它们与全宗的关系,但在实体管理层面上已经不具有严格的不可分散性。在档案信息管理范畴,由于不同门类档案的管理差异,同一全宗内不同类别的档案也多采取分别管理的措施,比较典型的像人事档案、会计档案等由于具有不同于其他档案的管理要求,采取由人事部门、财务部门单独保管的管理方式。

与此相对应,基于全宗的档案数据库在建设时都会考虑到这些差异的存在,通过建立多媒体档案数据库来存储管理照片、录音、录像等专门载体档案,通过建立人事档案数据库、会计档案数据库对这些业务性较强的档案实施专门化管理。

2、自由来源原则为专门档案的数据库建设提供理论基础。

自由来源原则认为全宗不仅是历史性、客观性的,也可以是逻辑性的,这是对全宗理论的重大发展。像许多行业性、专业性很强的档案就要求打破传统全宗范围的限制,而按照行业或专业系统进行集中统一管理。比如城建档案、项目档案虽然破坏了各项目参与组织全宗的完整性,但却有效地维护了项目档案的完整性。在多数情况下保证后者的完整性具有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这里的工程项目就是一个逻辑意义上的全宗单位,由此可见,全宗理论在其本身的发展过程中存在分合的演化过程,并不完全拘泥于狭义的全宗概念。

自由来源原则等理论为城建档案数据库、项目档案数据库等专门档案数据库的出现提供了理论基础。它们以逻辑全宗为单位进行创建,符合其管理要求。

三、逻辑主义分类思路适合档案数据库的内容管理

历史上最著名的逻辑主义分类方法应该就是法国国家档案馆馆长卡缪和多努坚持的事由原则,该原则在法国大革命前就应用于各国的国家档案机构,但这些国家档案机构所保管的大都是来源单一的档案,所以事由原则尚能发挥作用。但面对改革后法国国家档案馆中来源、内容、形式、种类、数量各不相同的档案,这种分类方法就显得捉襟见肘了。这两任馆长使用统一的事由原则对全部馆藏进行统一分类,即使他们根据档案复杂性的增加将事由大类由4类拓展到24类,也不能将所有档案都划分清楚。很明显,在综合性档案馆内按照统一事由原则对档案实体进行分类是典型的“刻舟求剑”的行为。但这并不能说明逻辑分类方法不能用于实体分类,而是它更多地适用于档案的内容分类。

逻辑分类法在档案数据库的内容管理中有着非常普遍的应用。我们知道,档案的实体整理必须按照其形成时的本来面貌去管理,但档案内容信息是极为丰富多彩的,人们对这些内容的需求也是多样化的,但和现实世界中档案实体的排序只能有一种一样,在数据库中我们一般通过有限的基本表来反映档案实体的记录信息。我们绝没有必要根据用户的每一个需求重建数据库,在表达逻辑需求方面,数据库拥有强大的管理手段,我们可以依据我们感兴趣的特征(或特征组合)通过索引、视图、查询等数据库对象很方便地对档案数据库进行逻辑重组,好像魔方一样,可以变换出我们需要展现的内容。比如视图在数据库理论中有个绰号叫“虚表”,就形象地表达了视图具有的逻辑力量,它可以将用户关心的属性从若干个基本表中抽取出来进行组合,满足用户的查询和使用要求。而且在计算机环境中,由于软硬件屏蔽了许多对用户无关的内容,使得用户可以像操纵基本表一样操纵视图,就好像档案实体真的是按照我们指定的特征进行分类一样。

四、电子文件管理理论为档案数据库的未来发展提供营养

电子文件管理已经成为目前档案信息化进程中不可回避的课题。电子文件是信息化环境中业务过程和业务成果的真实记录,因此保证电子文件的真实、完整、可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电子文件生命周期理论认为,电子文件从形成到销毁或保管是一个完整的运动过程,对电子文件生命全程的管理和监控措施应当前置到电子文件管理系统的设计之中,包括对其运动全程的状态记录。档案数据库在电子文件管理环境中如何发挥作用,需要电子文件管理理论提供支持。

与传统档案进行事后管理不同,现代文件档案管理倡导的前端控制原则要求将整个文件管理过程的目标、要求、规则等进行系统分析,将需要在文件形成阶段实现的功能尽可能进行整合。这就要求对文件数据结构的设计要考虑到整个文件管理活动的需要,实时收集需要进行前期控制的数据元素,为确保电子文件的真实可靠、完整安全、长期可读提供保障。换言之,档案数据库不能像传统方式那样,在档案文件接收完毕、文件的真实性有案可查的情况下开始数据建设,而是要在第一时间规划完毕,伴随文件生命周期进行动态跟踪,将各个环节需要记录的数据各就其位,构成一个完整的数据链条,为该文件的描述、利用、验证、保存等提供信息。美国当代著名的电子文件管理专家戴维·比尔曼指出“必须根据文件保管系统的功能需求、文件种类以及业务活动的证据性需求,提前界定著录信息。在电子文件环境中,对元数据予以明确规定,有助于设计和实施在文件生成之际自动截获元数据的系统,确保文件在转载、传输过程中相伴产生的元数据的完整。”②

紧接着的问题在于如何确定用于描述的元素,元数据理论为此提供了解决方案。元数据就是数据的数据,用于描述数据的内容(what)、覆盖范围(where, when)、质量、管理方式、数据的所有者(who)、数据的提供方式(how)等信息,是数据与数据用户之间的桥梁。元数据通过描述信息资源的属性,用于识别、评价、追踪资源,从而实现对信息资源一体化的组织和有效管理。根据对电子资源管理的需要,元数据可以分为描述型、管理型、技术型和使用型、保存型。事实上,电子文件是多种不同类型信息的一个集合概念,对于不同类型的信息形式,其描述、管理、保存方式都具有不同的属性集。元数据最基本的功能是通过数据元素集定义资源对象的各类属性,这些属性的大量实例可以表达为关系型数据库中的表,或者以XML等形式进行置标,从而能够利用数据库系统或各类应用软件进行管理。可见,以元数据为中间对象,可以利用数据库实现电子文件的有效管理。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