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排水课程设计总结

排水课程设计总结

排水课程设计总结

排水课程设计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课程教学 多媒体 工程实例 课程设计

排水管网工程是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必修课之一,是应用性、工程性较强的课程。当前时期,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更应注重加强对学生这两方面能力的训练,而传统的主要依靠教师讲授的教学方式在某些方面达不到这样的要求。因此,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方法进行适当地改进。

一、重视绪论课的教学

要让学生掌握好该门课程,就必须让学生对本课程产生兴趣。绪论是学生对该门课程的第一次接触,绪论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日后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在绪论中,笔者通常先对给水排水工程的专业课程结构作一个介绍,并详细描述该门课程在这个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明确告知学生认真学习完这门课程以后,可以完成哪些实际工作,并结合学生今后可能从事的工作来说明该门课程的重要性。同时,在绪论中还介绍国内外一些由于生活污水或工业废水排放失控所造成惨痛教训的实例,从而提高学生对控制水污染、实施排水工程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认识,激发学生潜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调动其学习的主观性和积极性。

二、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传统的板书教学,比较容易带动学生的思维,吸引学生思考和集中精力,对某些知识点的讲解有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板书浪费时间,且信息量有限。多媒体教学则具有界面丰富、信息量大、节省板书时间、讲解过程中前后串联方便等优点,但同时也存在有时节奏过快等弊病,并且学生一味地看屏幕,会感到累,来不及或懒于思考。

由于这两种教学方法各有利弊,笔者在排水管网工程课程教学中,结合两者的优点分别使用,对于管道流量计算、设计参数确定等部分,主要采用板书的教学方式,通过对公式的推导,抓住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掌握重要知识点。对于其他需要以文字或图表为主来描述的概念、规范、构筑物结构等则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方式,讲解一些有很多复杂表格的计算过程(例如污水管道系统的水力计算)时,多媒体教学更省时、省力和高效。讲解分流制和合流制排水系统的区别时,将污水的流动和雨水的流动以动画的形式展现出来,这样学生对这些概念就有了非常直观的理解,学习起来也比单纯用口头讲授有兴趣多了。由于管道工程都是埋设于道路下面的,学生从路面仅能看到检查井以及雨水口等构筑物,而对于它们在道路下面的具体结构以及具体连接方式鲜有直观的印象,对于这一部分的内容,则主要通过采用多媒体图片的形式来体现。

三、把与课程相关的规范及设计手册纳入教学内容之中

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还不习惯在学习过程中参考和使用规范和设计手册,而对工程类专业而言,规范和设计手册对于从事设计、施工、管理等工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重视对规范的认识,培养学生使用规范和参考书的习惯,同时还应学会正确识读工程图纸。因此,在授课过程中,把规范纳入教学内容,揉入各章节之中,同时也为后续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做好准备。

对于教材上的计算例题部分,通过先让学生利用课后时间进行预习,不懂的地方先查阅参考书和设计规范,到上课的时候,让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地方,老师解答;然后,老师提出学生可能会比较难于理解的地方让学生思考并回答;最后,老师再对整个例题进行总结。通过这样的过程,变学生被动记录为主动提问,教师将所有问题归纳整理。实践证明,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容易主动发现问题,对基本概念和理论理解的也更为深刻。

四、课堂教学与工程实例相结合

《排水管网工程》是一门工程性较强的课程,直接面向生产与实践。如果不结合工程实例,学生掌握这门课程会存在许多困难。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注重让学生将课本的理论学习与工程实例结合起来,平时教学中注意提醒学生留心观察生活中的给排水设施,培养学生随时随地观察思考的习惯,将在施工现场摄录下来的典型施工过程在课堂上放映,并让学生就观看过程中存在疑惑的地方提出来,大家讨论,加深印象,学生对这样的实例教学显得更有兴趣。

在讲解污水管道、雨水管道和截污干管的定线时,笔者结合南京市的管道布置系统进行了讲解,课堂气氛较好,学生能够与教师进行较好的互动。

近几年,南京市内关于雨污分流的施工工程较多,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到现场进行参观,考察管径、埋深,参观顶管施工方法、提升泵站和截留槽式溢流井的形式,使学生获得了较为直观的印象,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由于学生很少接触工程实例,所以一旦有工程实例,就会引起极大的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显著提高。

五、在课程教学中贯穿课程设计

对于应用性、工程性较强的课程,学生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需要通过一定的实践来巩固和加强。工程类专业学生毕业后,大多到设计或者施工单位工作,这就对学生实际设计经验和操作能力有一定的要求。课程设计是该课程教学过程中必须的实践环节,既是对课堂教学的检验,也是由理论转向实践的演习。

为加强课堂教学效果,同时也为保证课程设计的质量,课程设计时间安排亦结合课程教学进度进行。以《排水管网工程》设计为例,设计任务书可在讲授污水管道流量设计时发放,管网定线和排水方案选定以及设计计算随课堂进度,在教师辅导下进行,设计计算说明书整理和绘图集中在设计周进行。

在整个课程设计过程中,学生可以认真思考课程设计的每一个环节,有充足的时间来研究学习图纸。同时学会使用工具书、查找资料、正确使用规范和标准图集,使学生把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真正应用到实践中去。

除了以上几点外,笔者发现,在课程教学中,每次课前用5~10分钟左右的时间,对前一次课的授课内容进行回顾,再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回答几个问题,既便于学生理解后面的授课内容,又可以让学生抓住重点,同时还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

排水工程平时作业较多,计算量也大,布置一定量的作业,对于消化课堂内容和为后续课程设计计算打好基础均很重要。对每次布置的作业,认真批改后,在下次课程中抽出时间进行讲解,对多数学生做错的地方进行重点强调,同时也让没有认真做或不会做的同学有个再学习的过程。

排水课程设计总结范文第2篇

《给排水管网系统》教学方式主要包括理论授课、课程设计,考核方式采用闭卷形式,采用平时成绩和期末卷面成绩加权平均的方式进行成绩评定。

1.1课时偏少的问题

当前高校的培养目标是“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因此很多高校的专业课学时数都被压缩了。在2003年,高等学校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提出了一种新的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案,合并了排水管网和给水管网两门课程,使其成为了一门课程。过去两门课时总学时是64学时,合并成一门课程后总学时变成了48学时。由此我们不难发现,总学时缩短了,然而本门课程内容涉及面广、内容较多,难以在缩短后的学时内将所有教学内容都一一呈现在学生面前,且为了赶教学进度,减少了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2多媒体教学存在节凑快、信息量大、教学效果差的问题

多媒体教学具有信息量大、节省板书时间等优势,但同时多媒体教学也有其弊端,比如节奏过快,学生没有思考的时间;没有突出重难点,学生容易感到思绪和视觉疲劳;多媒体教学方法信息量太大,学生无法跟上教师思路等。虽然板书不具有信息量大、节省板书时间的优势,但是为学生留了足够的思考时间,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培养和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

1.3缺乏对工程实践训练的认识

学生没有机会将自身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实践,也没有真正了解所学知识在工程应用领域的运用,如此不仅无法提高自身的工程实践能力,还制约了自身创新能力的提升。

2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要求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有三个特点:①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②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③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高等教育面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是提高工程技术人才竞争力的战略决策。实施这一计划,必须科学把握其内涵和要求,准确定位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规格,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校企合作为载体,以优化培养方案与改革教学方法为手段,大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努力为社会尤其是企业培养大批能力型、创新型、复合型、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专业人才。

3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给水排水管网系统课程教学探讨

3.1教学方法改革

教学方法是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标准得以实现的方式。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式对学生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和素质养成将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以往的接受式教学方法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学生的个性需求,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互动和沟通,学生难以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而往往成为知识被动的接受者和机械的应用者,造成实践能力不足、创新精神缺乏、团队意识淡化等。为了更好地实现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标准的要求,大力推行该课程研究性学习方法,即基于问题的探究式学习、基于案例的讨论式学习和基于项目的参与式学习,以实现学生知识的获取、应用和创新,工程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社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以及综合素质的养成和提升。3.2行业企业合作与行业企业的密切合作是培养高质量卓越工程师的关键。企业在卓越工程师培养上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其具备高校所没有的条件:能够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对工程人才的需求,拥有最先进的生产设备和制造技术,拥有一批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能够提供真实的工程实践和创新环境。针对行业企业(包括市政设计院、自来水公司、施工单位)的合作体现在如下方面:在“卓越计划”通用标准的指导下,在行业组织制定的行业标准的基础上,制定《给水排水管道系统》的大纲、教学日历等教学文件;接受给排水行业组织或协会对给排水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的监督和检查。

3.3合理选取教材,加强教学内容改革

作为卓越给排水工程师必修的课程,给水排水管网系统课程在课时是48学时。教师要在规定的学时内,将理论内容讲得更深更透,这就需要将课程内容更好地整合和提炼。目前该校选用的教材是给水排水专业指导委员会推荐的《给水排水管网系统》,该教材将给水管网和排水管网整合成一个统一的内容体系,并引入了国内外最新的管网理论和科技成果,对给水管网设计的水力计算和优化理论与计算方法等内容做了较大的变动和改进,使用该教材,可使学生认识和掌握本领域的最新技术及发展方向,激发学生学习潜能,更好地保障“卓越计划”的顺利进行。但该教材也存在实践应用内容偏少、例题偏少的问题,针对此情况采取了新旧教材结合使用的方法,将给水排水专业在2003年之前用的教材———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给水工程》和《排水工程》(上)作为辅导用书,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将新旧教材结合使用,进一步完善了教学内容,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4推进教学改革与实践创新

针对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不足,积极推进教学改革与实践创新。一是通过将新方法、新模式引入教学,积极探索新形势下传统给水排水管道系统课程教学模式与现代教育方式方法的融合;二是针对不同层次学生对给水排水管道系统知识的不同需求,在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中推行分层次和分类别的教学模式,以达到教与学的统一,推进教与学的共同完善;三是针对目前课程设计与课堂教学相互脱节的实际问题,推行课程设计提前布置,贯穿于课堂教学的模式,并请校外工程人员加以辅导,并参观相应的给排水管道设施,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在实验中进行验证,实现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交融和互补,巩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四是鼓励学生创新,积极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课程中的问题,辅导学生利用计算机语言编程解决给排水管网水力计算、优化等科学问题。

4可行性分析

从2014年开始,课程聘请了包括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东华工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美华盛国际建筑设计工程咨询有限公司等单位高级工程师作为辅导教师,参与辅导课程设计及课程讲座。为满足课程教学的需要,课程设计过程中每届均带同学去相关单位实习、参观、请专业人员讲解,先后去过的企业包括安徽国祯环保节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池州市供排水有限责任公司、滁州市自来水公司、中美华盛国际建筑设计工程咨询有限公司、上海经纬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等。学校根据卓越工程师计划要求,安排落实了教学经费,保证了以上活动的顺利实施。

5结论

近几年来该校给水排水管网系统课程教学采取了以上举措,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具体反应在课程设计质量稳步提高,学生考试成绩有明显改善,在毕业设计中能很好地运用所学的给水排水管网系统知识。

作者:杨伟伟 黄健 张勇 张华 单位:安徽建筑大学

参考文献:

[1]张建锋,黄廷林.基于“卓越工程师”目标下的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5).

排水课程设计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流体输配管网 实验教学 实验设备

Innovative attempt of improved pipenet for fluid supply in experimental teaching

Liu Weijun, Hu Weiping, Wu Jie

Shanghai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science, Shanghai, 201620, 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enhance learning effect in pipenet for fluid supply and college students' ability training, give full scope to experimental teaching, an innovative attempt is accomplished by teachers and students. The demountable comprehensive experimental platform of simulating domestic water supply and drainage system is developed and its experimental plan is presented. The design experiment can also prove to fully arouse their interest in learning, mobilize stuff and make full play of creation capability. The new practice condition may be suited to train and exercise feasiblely the students' ability of creative thinking, design and practice. It has been found that this experimental teaching model is manageable, highly popular with students, and has good application result.

Key words: pipenet for fluid supply; experimental teaching; experimental device

流体输配管网是建筑设备与环境、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等专业的重要学科基础课程,也是从事能源动力及环保行业的人员必须学习的课程之一。 它集中阐述通风空调、采暖供热、城市燃气、建筑给排水、消防工程、工厂动力等典型工程中各种流体管网的基本原理、计算分析方法、设备选型与设计及调控方法。

针对流体输配管网的课程研究更多集中在教学方式[1]、教学体系[2]、课程教学(包括内容、模式、考核等)[3]以及计算机编程技术在流体输配管网中的应用[4]等方面。在本课程传统教学过程中,存在重视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教学的问题。“流体阻力系数测定实验”“水泵性能实验”“管网性能实验”是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在流体力学、流体输配管网、供热工程课程教学中常做的实验[5],但是这些实验多为演示和体验性实验,不但数量少,而且学生很难得到能力锻炼。近几年,少数大学在实验教学中尝试创新,如中国矿业大学在流体输配管网综合实验台研制和开设方面有所突破[6,7]。实际上,学生上流体输配管网理论课之前对工程流体输配没有概念,对课程内容缺乏感性认识和兴趣,理论教学过程中结合工程实际也较少,更谈不上实践动手能力、设计能力及创新能力的训练与提高了,所以很有必要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开发更多能提高能力的实验,以促进流体输配管网教学效果和学生相关能力的提高。

笔者对流体输配管网实践教学环节做出了一些尝试,开发出生活给排水可拆装综合实验系统,由学生参考设计,并按自己的设计方案进行组装和实验,克服传统教学中学生只看不练、只想不做的状况,增强学生对所学基理论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培养学生设计、动手能力及创新意识,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1 系统创新构想

1.1 理论性

本系统的设计以流体输配管网的理论知识为基础,其中着重体现“流体输配管网基础知识”“泵与风机”“单相流体输配管网水力特征与水力计算”与“泵、风机与管网系统的匹配”4个方面的知识点运用。学生在设计生活给排水可拆装综合实验系统的过程中,通过对所提供实验组件的不断熟悉与研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有助于学生深入体会流体输配管网的相关理论和方法的实用性。同时,学生对于管网设计所涉及的理论计算及计算公式将有进一步的理解,而不是浮于表面的“死记硬背”。

1.2 实践性

流体输配管网是一门理论与实践性都较强的课程,由于课程教学课时少(48学时),如果仅仅靠课堂教学难以获得好的教学效果,必须将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有机结合。本系统的设计宗旨就是可以充分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尤其是动手能力,实验系统的可拆装性就是具体体现。在系统的拆装过程中,学生会面临很多实际问题,而在解决这些问题时,能够将理论知识理解得更加透彻,更体现所学宽泛知识的随机应用。同时,学生动手能力也将得到锻炼。

1.3 思维发散性

书本上的理论是死的,而实际的问题却是千变万化的,如何运用死板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发散性思维是关键。传统的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验证性实验(即验证某个理论或公式的正确性)和探究性实验(即按照既定的实验说明书进行实验)。本系统设计的目标是打破传统实践教学的狭隘性,拓宽学生思路,提高思维的发散性。学生在实验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可以自由发挥想象,利用现有的工具与配件进行装配,只要最终组装完成的给排水系统能正常工作与实验即可。

1.4 可操作性

由于本实验系统设计与实施要由学生多次重复完成,所以在实验系统组成的零部件设计以及材料选择上都要符合耐久性、通用性和易于拆卸的准则。同时,为了确保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安全,系统的设计也要考虑到种种安全措施,如所有尖角都需打磨成圆角、插座需远离水源等。

2 典型拆装实验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2.1 实验系统的总体构成

本系统设计是以流体输配管网以及给排水工程所涉及的实际装置为参考依据。实验系统的总体构成示意图如图1所示,组装好的一种典型实验系统照片如图2所示。其主要包括以下部件:热源(热水器)、高位水箱、循环泵、排放水箱、阀门、水龙头、厨盆、支架、连接管道(包括金属软管、胶管、PVC管、塑料管)及电源插座等。

图1 实验系统的总体构成示意图

图2 典型实验系统照片

2.2 实验系统关键部件设计与选择

(1)支架。为一体式结构,为整个系统的支撑与固定,在支架的设计过程中,须要满足功能性需求同时兼顾力学强度和稳定性要求,最终由40×40角铁焊接搭建而成。

(2)热水器。选择普遍应用的家庭用电热水器,既能体现热源作用,又能满足热水供应,同时更加贴近真实生活中的实际应用系统。

(3)高位水箱。为了尽可能满足系统需求水量,其设计容量为60 L(带有液位计),设有排水、给水和溢流管接头,为了防锈选用不锈钢304材料。

(4)循环水泵。它可以用于系统的水循环或者增加给水压力等,可以根据实验设计需要连接于系统的不同位置。

(5)排放水箱。由于排放水箱位于支架的底部,根据支架的设计尺寸选择亚克力浴缸更为合适,既贴近应用实际又方便维护。

(6)厨盆。作为排水末端设备,选择整套不锈钢厨盆,配有可拆卸落水配件及塑料软管,容易实现排水“水封”实验,方便实验台维护。

(7)阀门和水龙头。作为系统的调节与安全拆装配件,选择便于拆装的角阀。为了模拟给水用水端部设备,配置与厨盆相配的厨房水龙头和与热水器相配的花洒喷头。

(8)连接管道及变换接头。由实验室水龙头给上位水箱供水可通过硅胶管连接实现;排水立管提供PVC硬管;给水与排水管道均可由金属软管实现连接;另外配备多个铜制弯头、三通等变化连接件,以备管路连接变化所用。

2.3 实验原理、方法与实施

2.3.1 实验原理

包括给水和排水实验原理:要实现给终端设备供水,管道内的水必须在压力作用下克服流动阻力,而压力来源通常为重力压头、水泵产生的压头或其他介质传递的压头(压气罐)。本实验热水器给水可以采用重力水箱和水箱结合循环增压泵两种方式,厨盆水龙头给水是靠水箱重力实现。实验中涉及排水均为重力作用,即实现排污水从高处流向低处。水箱溢水排出和厨盆废水排出均经过同一个立管排到排放水箱中,而其排水由塑料软管接入室内地漏。此外,厨盆排水能够体现水封作用。

2.3.2 实验方法

实验以学生为主导,教师辅助指导,依据实验条件和要求,精心设计,互助合作完成实验系统搭建与测试,最终完成实验总结与分析报告。实验分五个过程:实验系统与实验方案设计预约与熟悉实验环境及器材完善设计系统与方案具体装配与调试及实验总结。

2.3.3 实施步骤

第一步,根据实验主题和具体要求以及所能提供的配件与工具,预先设计实验系统及实验方案。第二步,预约熟悉实验时间,在教师指导下,按时到实验室熟悉实验准备情况,包括准备好实验安装用配件和工具。第三步,根据实验熟悉情况修缮原设计方案,并做好实验小组具体人员分工合作准备。第四步,按自己所设计方案,到实验室正式搭建实验系统。第五步,指导教师检查系统是否符合实验测试及安全性要求。第六步,按预先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具体测试,并记录实验数据等。第七步,拆卸已搭建系统,使部件和工具及实验环境恢复原状。第八步,课后撰写实验总结与分析报告并上交指导教师。

3 结束语

在师生共同努力下开发出的生活给排水可拆装综合实验系统,可以形象模拟家庭给排水系统,既使参与学生得到多方面能力培养与锻炼,同时又为后续学生学习流体输配管网创建了自主实验条件,并提出一整套实验实施方法。本课程实验教学尝试以学生兴趣和学识应用为主导,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切实实现培养和锻炼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设计与动手能力。实践证明,本实验教学模式深受学生欢迎,并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参考文献

[1] 王子云.流体输配管网教学方式探讨[J].制冷与空调, 2010,24(2):71-73.

[2] 李风雷.建设流体输配管网教学体系的探索[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3(S):168-169.

[3] 全贞花,王伟,肖婧.流体输配管网课程教学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9,18(3):94-96.

[4] 肖益民,付祥钊.用MATLAB分析流体输配管网的初步研究[J]. 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5(8):14-17.

[5] 高等学校土建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全国高等学校土建类专业本科教育培养目标扣培养方案及主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排水课程设计总结范文第4篇

《给排水工程》是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主干基础课。在其他相关学科专业,课程设置会有所不同,笔者所在的天津科技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将该课程作为专业选修课。针对环境工程专业的自身学科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在教学方面有一些侧重和关注问题。本文对此提出改善教学质量的建议,以期更好服务于人才培养和专业发展。

1.课程内容介绍。本课程系统介绍了给排水管网系统的功能组成、布置原则、水力计算理论和方法、管网系统计算及管材选取等内容。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系统学习和掌握给水排水管网系统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具备给水排水管网系统规划、设计及运行管理方面的工作能力,同时具备从事给水排水管网科学研究和新技术应用的初步工作能力。根据我校制定的环境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案,结合就业市场的要求,目前课堂教学时数为54学时。

2.教材使用情况。教材方面,选择《给水排水管道系统》(机械工业出版社,张奎,张志刚等编)作为主要教材。以《给水工程》(第四版,严煦世主编)、《排水工程》(第四版,孙慧修主编)、《水污染控制工程》(第二版,高廷耀主编)等作为参考书。

二、目前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在环境工程专业的教学计划安排上,学时数经历了从72学时到48学时再到54学时的变化,一般设置在第6学期或第5学期。其先修课程为高等数学和水力学基础等课程。结合实际教学情况,环境工程专业培养侧重水、大气、固废的污染控制和治理,水力学部分先修内容掌握不是很充分,对学习重点和难点内容掌握得不好,另外,第六学期之后,学生忙于考研复习、找工作,难以把全部精力放在本课程学习上;相对而言,本课程计算部分内容较多,例如给水管网设计中的管网平差计算部分,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教学效果不是特别理想。

2、缺失实践教学环节。为达到“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这一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实践教学环节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这同样也应体现在给排水工程这门课程的教学与实践当中。实践教学通常包括专业实验课、课程实习和课程设计等内容。专业实验课教学可帮助学生加深理解知识、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创新思维。课程设计通过可以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工程规范、计算方法等串联起来,构成完整知识链条。受限于学时、师资和实践场地等客观因素限制,目前仅有课堂教学,这即与本科生培养目标相悖,亦不利于全面提升学生素质。

3.教学样式单一。给排水工程是一门工程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但是受到现场实习场地的制约及工程施工周期特点,很难组织起与课堂教学相应的工程现场实习。同时,针对学生的单向填鸭式教学已在众多领域证明难以达到预期教学效果,增进与学生间的互动显得尤为重要。

三、课程改革的初步建议

1.课程设置。就目前的环境工程专业课程设置而言,与传统的建筑给排水、室外给排水等专业领域相关的基础课程并不多,在有限的课堂教学学时内,学生的知识结构和体系并没有完全建立,这对给排水工程的教学开展较为不利。本课程的第三章为给水排水管网水力学基础,这一章的内容自身较为重要,是前期基础课程的总结及知识体系的强化,如果先修课程水力学基础等学时设置更多,学生掌握得更为牢靠,则这一章内容可用1~2个学时完成,而把更多教学学时安排在后面的给排水管道设计尤其是污水管道计算等内容上。针对目前状况,笔者认为应加大前修课程水力学基础等学时,对于流体力学、工程制图等课程,应该引导学生高度重视,并且缩小本课程与这些先修课程的时间间隔。这样,学生的相关水力学背景和知识架构已经建立起来,则第3章给水排水管网水力学基础部分就可以适当减少学时,进而把教学重点放在后面给水管网、污(雨)水管网的设计计算上,学生遇到涉及到的一些教学难点、重点才不会知难而退、半途而废。

3.完善实践教学。本课程是一门工程实践性质较强的课程,与生产实践关系密切;在带学生进行现场实习等环节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相关工厂中给排水管道工程方面的设施、设备、材料等,让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就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另外,任课教师注重有关工程方面施工的现场图片或视频等信息的收集整理,鼓励学生对身边的有关给排水工程施工多加留心观察,正所谓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一切理论知识尤其是工程学科的相关知识内容都是来源于生产生活实际,如果我们的教学活动仅仅止步于书本,一方面学生会陷入抽象晦涩的理论而不知所云、难于理解,另一方面脑海中形成的知识体系很不牢靠,只是疲于应付考试,没有真正物化为自己的知识结构。给水管网设计及平差、污水雨水管网设计等内容结束后布置相关设计题目。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的给(污、雨)水设计量不同,所处区域不同;同时引导每个小组内的同学独立完成课程设计中的不同设计和计算部分,并视教学课时情况决定是否让学生交叉完成其他同学的设计工作;在设计完成后,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针对自己小组的设计思路和具体完成情况进行说明,引导同学就各组设计完成情况进行讨论和分析,既可以促进对教学内容的吸收理解 ,又可以锻炼同学的讨论概括和表达能力;而且可将课程设计的完成情况作为本课程平时成绩的一项主要依据。

3.拓展教学内容。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给排水管网等市政基础建设受到了越来越大的关注。在污水(雨水)管网学习中为学生介绍英、法等国发达而规划周全的排水系统,这些排水系统大都建成于一百多年前,至今仍在稳定运行,有效保证城市基础市政功能,甚至于巴黎的下水管道可以开发成旅游景点。相比之下,我国大部分城市的排水管网却连基本的排水功能还不能满足,以上事实直接折射出我国排水管网在规划、施工、运营管理等方面的不足。引导学生分析这些社会事件问题背后蕴含的原因,不仅可以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可以使学生深入了解学科内容与工程实践的紧密关系,为以后工作科研实践打下坚实基础。

排水课程设计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灌溉排水工程技术;课程项目化;改革

1、课程项目化改革思路

本课程项目化改革以职业岗位为导向,以实际工程项目为载体,以能力培养为主线,进行课程的建设开发,设计成立基于工作过程、任务驱动、理实一体化教学的项目化课程。课程将原来的“农田水利学”、“节水灌溉技术”两门课程有机地整合为一门区域针对性强、实践性和开放性强的专业骨干课程。课程内容适应工程水利向民生水利、资源水利的转变,以服务“新农村”建设为核心,以灌排工程建设与管理为课程发展态势,引入符合南方地区特点的工程项目,以灌排工程的设计、施工、运行管理为主线,进行课程设计。

课程的重点在实践教学环节,该环节内容基于岗位工作过程进行设计与开发。开展企业调研并结合专家意见,采取与相关企业的主要业务负责人和专业技术人员共同制订本课程的教学大纲,尤其是课程项目内容的开发。通过对岗位工作过程分析,得出在完成岗位工作任务时应该具备哪些能力、需要哪些知识和具备哪些素质,围绕这些能力、知识和素质进行课程设置,对原有的课程进行解构和重构,把原有理论性课程重构整合为既有设计,又有灌排工程施工和运行管理等专业知识的理论实践一体的课程,丰富了"灌排工程技术"课程的内容,真正实现以工作过程为主线设计教学内容,充分体现课程的岗位针对性、开放性和实践性。

2、项目化改革实践方案

2.1项目的开发

项目教学的核心之一是项目的开发,设计的项目要求能负载工作领域所有的专业知识。在项目构建方面,我们认为要打破思维定势,围绕职业能力的实现,以满足理解工作过程为基本原则,将学科性课程中有关的理论知识按照一定的规律分配渗透到各项目中去,学生在项目的逐个完成过程中来掌握这些知识。通过对水利工程专业的学生进行岗位分析后,确定了以服务“新农村”建设,培养中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生产一线需要的高素质岗位技能型人才为目标,进行项目的开发。

“灌溉排水工程技术”是水利工程专业的专业骨干课程、特色课程,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独立地从事水利工程尤其是小型水利工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工作,适应灌排工程建设管理一线岗位,使其具备认识和解决工程建设中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基于工作岗位分析,以灌排工程建设管理一线岗位工作过程为导向,将本课程设计为两个大项目:一是灌排渠系工程,二是喷微灌工程;每个项目又由子项目、任务构成;每个项目均经过设计、施工和运行管理三个环节来完成完整的工作过程,概括起来为“两个项目,三个过程”。

2.2教学模式与方法的设计

1)项目引导式--教师布置项目任务,设置教学情境和角色,学生查阅现行标准和规范进行自主决策,完成必要的准备工作;针对每个学习项目中的“工作任务”,按照“六步法--咨询、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进行教学设计,并且将水利行业、企业的技术规范、技术标准、引入课程。这样,学生在具有真实职业情景的学习氛围中,感受灌排工程工作全过程的实践,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实现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同时,锻炼与人合作、与人共事的能力。从而使学生的专业水平及整体素质都有显著提高。

2)案例式--针对地区灌排工程特点,选取大量的工程实例,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参考案例,结合项目任务边学边做,做中学,做中教,使理论教学和实践紧紧相连,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互动讨论式--教师进行小组点评与总结,启发学生思考,巩固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在各个项目训练过程中,采用阶段性讨论的教学方法,让每组学生汇报其成果,把问题与心得跟其他同学交流,在交流过程中,既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又能提高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4)考证驱动--教学内容与水利员、全国建造师、水利监理工程师等职业岗位资格考试结合起来。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把岗位资格考证纳入教学中,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和热情,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并促进他们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与提高,形成比较系统的课程知识体系。

2.3考核评价模式的探索

为适应项目化课程和任务驱动教学方法改革,融入专业技能等级认证和岗位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内容,实行“知识+技能+态度”的形成性过程考核模式,此模式既重视专业知识和技能考核,又重视学生职业态度的考核与评价考核内容及要求与职业岗位对知识、技能、态度的要求相一致。每个子项目成绩按100分计,其中:知识占30%、技能占40%、态度占30%。在考核评价模式的改革中逐步探索建立社会化评价制度模式,由社会相关企业、行业进行评价,结合行业、企业的工作实际,结合“双证书”模式进行评价,并充分发挥专业建设委员会作用,进而建立项目课程培养质量的社会化评价制度。

2.4生产性实训项目的实施

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发挥“校内职场”的生产与教学功能,尤其充分利用湖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湖南省农科院实训基地,注入学习元素,设计丰富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开展生产性实训项目。利用校企合作单位实习基地,一方面,学生在校直接参与行业企业真实的生产项目,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合一,边学边做,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工作任务;另一方面,学生利用暑期到校企合作单位顶岗实习,校内外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工作任务,提高工作实践能力,实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2.5网络课程的建设

依托精品课程,加强网络课程的建设,真正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拓展教学资源,网络资源库包括电子教案、课程录像、教学课件、专业技能标准、工程案例库、试题库等多种专业教学资源和国外优质资源,形成“课堂学习+网络学习”相结合的模式,开题网络互动、探讨,建立教师与学生间的网络交流平台,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同时,教师可通过网上课程教学管理平台,进行学生学习过程的监控,实施学习阶段目标的考核,建立交流反馈机制。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