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师徒结对徒弟发言稿

师徒结对徒弟发言稿

师徒结对徒弟发言稿

师徒结对徒弟发言稿范文第1篇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此时此刻,我代表已结对的徒弟们在这里发言,深感荣幸。在此,请允许我作为徒弟代表向提供这次宝贵学习机会的校领导们表示最衷心的感谢!向在以后工作中对我们进行悉心指导、耐心帮助的教师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2015年9月,我怀着无比激动和兴奋的心情,正式走上了"教师"这一光荣的岗位。开学第一天,就为能加入青岛交通职业学校这个优秀而光荣的集体倍感骄傲和自豪。同时,也深深感受到了自己身上沉甸甸的责任和巨大的压力。作为年轻教师的我们有理想、有激情、有闯劲,但也深知自己内心对于教师专业发展之路存在无尽的迷茫与困惑,自身的教学管理等业务能力存在严重的不足。这一切,与学校领导的期望相比,与老一辈教师的学识与能力相比,相差甚远。学校组织"师徒结对活动"的适时举行,犹如雪中送炭一样给了我们希望和信心,为我们开启了一扇通往"教师角色"成功的大门。

自开学工作以来,我如饥似渴地学习师傅所写的教案,倾听师傅所讲的课程。她"身正为范"的教学姿态、精益求精的教学技能,让我为之震撼与折服。我想,我找到了前进的方向,汲取了前进的动力。而作为徒弟的我们,需要进步、需要成长、更需要努力。我们会以饱满的热情来迎接工作和学习,以积极向上的正能量面对种种困难与挑战,把"诚心、细心、耐心"作为拜师学习的态度,把"勤听、勤学、勤问"作为拜师学习的方法,制定好计划,向着目标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前进,早日成长为一名真正合格的"人民教师",早日让自己成为交通职校这个温暖大家庭中合格的一员。

我相信,我们一定不会辜负师傅的期望与厚爱,也一定不会辜负学校领导的信任与培养。我更加相信,年轻不怕失败!我们会用努力和奉献与师傅携手,共创交通职校辉煌的明天!

师徒结对徒弟发言稿范文第2篇

青河县初级中学援疆教师耿岳

作为一名过了知天命之年的援疆教师,横贯雄鸡,征途万里,带着30年的工作经验,带着比较先进的教育理念,带着“老牛自知夕阳晚,不用扬鞭自奋蹄”的人生激情,我来到青河这片多情的土地,奉献我的热情,奉献我教书育人的微薄之力,奉献我的爱心和真情!

三年援疆路,我一直思考、践行的主要问题就是“援疆留什么”?

夜深人静、思虑难眠。三年援疆路,我一定会立足教学,兢兢业业,但是无论我多么努力最多也只能影响一届两个班90多个学生,要想真正提高当地的教学水平,必须为青河留下一支永不流动的优秀教师队伍。我们入疆不能仅局限于为新疆的教育‘输血’,为了长远利益,我们更要在有限的时间里为当地‘造血’。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做好“传帮带”工作,做好学科的“领头羊”。

2020年3月28日,我们援疆干部人才一行28人,踏上了青河这块热土,其中包含我们5名教师。作为援疆人才,我们5名教师同时立下了倾心、倾情援疆的志愿。在4月份的隔离期间,我们主动联系学校,在网络上开展了“青蓝工程”传帮带工作。我的徒弟是一位哈萨克女教师——哈米达老师。当时她正处于八年级下学期,还是班主任,每周26节课。我们的网络交流只能在晚上9点以后,我们从学校的课程谈到课标的把握,再到学生课堂学习效果,在交流中给哈米达老师提出中肯的建议。利用疫情隔离,时间充足的优势,结合当前社会热点,我进行了《抗疫作文》教学设计并制作课件,在网络上指导教师们的作文教学。5月份,我们踏进了校园,我被分到了毕业班,担任两个民族专型班的语文课。每周16节正课,6个早读,两个辅导课,每周三两个小时的晚自习。繁重的工作加上因为疫情错峰上课的时间约束,想去八年级听一节哈米达老师的课,实在是难上加难。尽管这样,我还是去致远楼(我在行知楼)找哈米达老师,抄下她的课程表,挤时间去听课,然后从教学设计到课堂流程教学目标的实施过程,学生的生成情况进行交流指导,使哈密达老师对语文教材的把握和课堂教学方法有了一定的提高。

这学期,我在七年级担任两个班的语文教师。开学伊始,我跟援疆教师中新聘任的副校长刘亚欣说,能不能给我安排七年级的徒弟教师,学校答应了我的请求。于是七年级的沙吾列、玛黑拉、努尔古丽三个语文老师都争着做了我的徒弟,她们严谨认真、谦虚好学,一有时间走进我的课堂听课,然后请教各种教学疑难问题,我也很不谦虚好为人师,就毫无保留的与她们交流,适时地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由于我的课表安排的满满的(每周5个早读,14节正课、两个辅导课、两个小自习),只能是挤时间去指导她们如何备课、上课、听课、评课,更多的是把交流教研转移到下班后的网络上。有时为了一个教学设计,我们要反复修改多次,听课后的研讨也只能在网上进行。后来教研室为了减轻我们的工作量,说一个援疆教师只能带一个徒弟,这是规定,我现在的徒弟是沙吾列老师。我秉承着积极主动带徒弟的原则,从思想上引导,实践上指导,教学过程上帮助设计,教学环节上进行打磨。每周我至少听沙吾列老师的1节课,课后及时点评,肯定优点,指出不足。平时积极主动地带着徒弟分析教材和新课标,从每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入手,分析课堂教学环节,共同探讨最适合当地学情的教学方法,把自己的教学技艺和工作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徒弟。

在学校的教研活动中,主动承担示范课。如作文教学《说真话、抒真情》,文言文教学《文言文翻译方法》,阅读教学《读写结合方法》,试卷讲评等,探讨教学心得体会,总结教育教学经验,把自己的教学成果和经验,毫无保留的与更多的老师分享。

我心甘情愿为青河的青年教师的成长付出自己的全部经验,也为青河县初级中学语文组的发展起传帮带的作用。2020年暑假,本校区级骨干教师鱼静静要在“阿勒泰地区骨干教师队伍培训”中,做三个讲座,于是我指导鱼静静老师从语文教师的教学风格、读写结合作文教学、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三个方面进行准备,设计讲座稿。鱼静静老师说,她的讲座收到了阿勒泰地区许多语文教师的称赞。

在阿勒泰地区中考分析会上,我校的语文教研组长李东莲老师要在会上发言,李老师把发言稿发给我让我帮助修改,我就指导李老师在发言稿中的作文部分进行修改。要想提高九年级学生的作文水平,作文教学就应该有计划的进行序列化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师徒结对徒弟发言稿范文第3篇

得益于中国悠久的历史,师徒反目这事儿古已有之。前一阵子,两个曾为师徒的相声演员上演了一场精彩纷呈的反目大战,攻守转换,好不热闹,人们心急火燎,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想看结局。

中国人的心理素来喜欢大团圆,鲁迅先生在《阿Q正传》里就是用了这招狂刷阅读量的。而历史上的师徒反目,结局都不怎么让人民群众喜闻乐见。

这出悲剧的主角首先是后羿,媳妇偷了他的神药成仙跑了不说,教了个徒弟还把自己的命送了。《孟子・离娄下》里讲:“逢蒙学射于羿,尽羿之道;思天下惟羿为愈己,于是杀羿。”逢蒙学到了后羿的全部射术之后想当第一,于是就把自己的老师杀了――这是源于专业竞争的师徒反目,出了人命。

孔圣人“有教无类”,自然也会出“不肖的”弟子。他很反感冉有帮着季氏搜刮民财,在教科书里明文宣布:“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论语・先进》)意思是说:这不是我的学生,你们大张旗鼓地去声讨他吧!冉有同学因为和老师的政治理念不同,受到了群殴。

到了近代,最著名的师徒反目大戏由康有为和梁启超领衔主演。失败后,康有为走上了保皇的逆旅,而梁启超则选择了革命的大道。张勋复辟时,学生梁启超发了通电说老师康有为“乃大言不惭之书生”,老师康有为就很有气度地写了首诗送给“梁贼启超”:“鸱枭食母獍食父,刑天舞戚虎守关。逢蒙弯弓专射羿,坐看日落泪潸潸。”保守复古那么久,诗竟写成这样不堪,真是奇怪。梁启超同学因为和老师政治理念不同,获得了赠诗。

有没有师徒反目遭遇无情的失败、最终团圆收场的呢?当然有。

一是靠徒弟情真不舍。孙悟空虽然只是个猴子,但是对师父感情真挚。这位唐三藏师父理论功夫一流,但实践能力实在差得令人发指。暗算人家戴上类似治疗网瘾的电击头箍也就罢了,还几次三番不识好歹把人家撵回家,断绝师徒关系――结果是一到自己快变成“硬菜”的时候就想人家。幸亏孙猴对师父有真情实意,被逐时流泪,在家时思念,救难时及时,这才成就了最终的正果,所有人都成了正果。

二是靠师父智慧。孔子让子路去河边打水,碰上了老虎。子路同学动手能力特别强,就拽着尾巴把老虎打死,把尾巴放兜里当证据。后来觉得老师明知道水边有老虎还让自己去打水,是在陷害自己,还侮辱自己是末流……子路就又揣怀里块石头,这次准备砸孔子,就“又问:‘上士杀人如之何?’子曰:‘上士杀人使笔端。’又问曰:‘中士杀人如之何?’子曰:‘中士杀人有舌端。’又问曰:‘下士杀人如之何?’子曰:‘下士杀人怀石盘。’子路出而弃之,于是心服。”(《殷芸小说》)

“上士杀人使笔端”,最高明的杀人方法是用笔。这实在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显然,相声演员郭老师也学去了,写了篇让世人叹为观止的回应文章,一时间要拜师学写稿子的人密密麻麻,全然忘了他用繁体字写檄文时的低级错漏――也密密麻麻。

郭老师嘲笑徒弟没文化,这太伤人了。要知道在传统中国,有没有文化几乎是人与非人的区别了。我记忆最深的还是电视剧里那些有文化功名的人,在公堂之上硬是雄赳赳气昂昂地可以不跪。郭老师边教相声边自学传统文化知识,按说应该大力表彰,奉为楷模,但是党中央一再强调,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时一定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进行正确取舍,而不能一股脑儿都拿到今天来照套照用。郭老师在这方面没有深入贯彻。

最直接的,是没有正确取舍要坚持的传统文化。祭出家谱对徒弟进行追杀,还要人家把名字还回去,这典型的封建思想余孽。封建社会用这些东西来团结一部分人、管理一部分人有情可原,毕竟那时的文明程度和知识水平还很低。这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了,这都商业社会了,还搞这一套帮会体系来予取予求,冒天下之大不韪,糟粕无疑,必须舍弃!

那郭老师应该从传统文化中取什么呢?郭老师这么聪明的人显然也没把封建糟粕的核心精神吃透――尽可能降低每个人具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可能。所以,一个好的建议是,郭老师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把研习《弟子规》作为必修课,用那些具体的行为规范来对徒弟进行灵魂深处的洗礼。

有没有国学这门学科暂且不论,但当下国学教育正从幼儿园开始就如火如荼地开展着。郭老师对徒弟进行国学教育是顺应时势之举。之所以向郭老师推荐《弟子规》,是因为简体、繁体的我都读过。更重要的是指导思想正确:“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学文,哪一点不是当下社会所必需、所急需的呢。在这么高大上的思想指导下,依照里面设计一些具体的行为规范去框定和改造每个徒弟的言行,那理论上的洗脑和实践上的禁锢可以一举两得。

当然,党中央不断强调要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地学习、研究传统文化,原因也在这里。社会毕竟发展到今天,思想也要跟得上。倘若不以现代思想去对传统文化重新奠基,进行转化,就与科学发展观背道而驰了。

《弟子规》里的很多主张、要求与现代社会思想格格不入。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里说“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也倡导“民主、自由、平等、法治”等价值目标和取向。而这些,在《弟子规》里根本找不到。“号泣随,挞无怨。”“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你甚至都找不到自我,哪里还会有自由发展?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学文、尊重父母师长、友爱兄弟朋友都很好,都应该提倡,但首先你得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是一个独立、自由、平等的人啊。

师徒结对徒弟发言稿范文第4篇

如何才能创新我们的职教改革思维,从哪里能汲取到职教改革的思想源泉?无疑应该回到实践第一线,特别是向那些经过职业教育的训练已成长为各行各业“民间工艺大师”级的专门人才调研,他们最有发言权。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职业进入专业领域,专业化成为社会各行各业的职业发展重要趋势,专业性则成为衡量人才职业成熟度的重要指标。人才的专业发展过程相当复杂,从一名普通职员成长为一名专家型人才甚至“大师”,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这是一个不断学习、实践和创新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利用外部资源和条件,进行优势积累的过程。从众多“大师”级民间工艺人才专业成长的发展轨迹中可以探寻出一些具有共性的特征,概括出一些用以指导职教改革,促进更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成长的基本规律。鉴于此,本刊2014年结合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研究所创意主办的“江苏职业教育文化寻宝主题教研活动”,特别开辟“专题探索·职教寻宝”栏目,定期约请江苏乃至全国的民间工艺大师、能工巧匠做“专访”或“专论”,通过大师的慧眼看职教,给当下的职业教育改革以启示,以飨读者。让我们一起走进大师的伟大心灵,分享“大师是如何炼成”的人生智慧!

主题事件名称

江苏职业教育文化寻宝主题教研活动。

主题事件概述

2013年11月2日下午,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职教所与各大市职教教研机构负责人一行三十余人,饶有兴致地参观了扬州工艺美术馆“工艺美术精品展览馆”,认真倾听了工作人员对巧夺天工的扬州工艺珍品的讲解与介绍,见识了展览馆内的藏世珍品和大师代表作品。与会人员专程走进工艺美术大师的工作室,参观了大师工作现场,目睹了大师娴熟精湛的制作工艺,分享了大师获得的崇高荣誉。接着,大家来到会议厅,进行了主题访谈,细听大师讲述成长中的难忘故事,大师们充分肯定了当年学校专业教育对自己成长所起到的激趣入门与专业奠基作用,并对当下职业教育提出了诚恳的建议,在思维碰撞、交流中,共同探索传统师徒制与现代师徒制的异同。

主题访谈信息

访谈主题:文化寻宝。

访谈方式:与工艺美术大师对话。

访谈时间:2013年11月2日下午2:00—6:00。

访谈地点:扬州工艺美术馆会议厅。

策划人:马成荣。

主持人:夏 英。

活动组织者:韩国志(扬州市教育局职教处副处长)

文稿整理者:蔡遵义。

参与会议人员: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研究所全体成员、江苏省各大市教育局职教教研负责人。

被访谈人物介绍:

漆器大师张来喜(男,51岁),首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扬州雕漆工艺杰出代表,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全国雕漆工艺领军人物。擅长红雕漆漆器设计、加工雕刻等。

玉雕大师时庆梅(女,45岁),全国劳动模范,党的十代表,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扬州玉雕代表性传承人。被称为玉雕“白菜王”。作品翡翠玉雕“螳螂白菜”为上海世博会江苏馆“镇馆之宝”。擅长翡翠、和田玉等玉器设计加工。

刺绣大师吴晓平(女,60岁),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江苏省刺绣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擅长绣品设计与加工。

马成荣:今天,我们组织首次全省职业教育文化寻宝活动,到扬州与三位民间大师进行对话,就是想跳出学校教育的框框,听听大师们的成长故事,学学大师们的职业经验,看看大师们对当下职业教育有什么好的建议。因此,本次活动的目的概括为四句话:寻社会文化之宝、把师徒教育之脉、悟经验学习之道、解职教发展之惑。

一、寻宝篇:山外有山,大师成长追踪

主持人:各位大师,很荣幸有这样的机会,可以和大师面对面地交流。在行业里,有这么一句俗语:“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我们非常想了解你们的师傅是怎么把你们领进门的,你们又是怎么不断修炼成为行业大师的。首先我们想请大师回忆一下,当初你们的老师是怎样将你们引入行业的。

张来喜(以下简称张):我1981年在扬州市工艺美术学校定向学习漆器两年后,被分配到扬州漆器厂实习,最终选择了自己的专业方向——漆器中的红雕漆。虽然红雕漆技艺难度大,所需时间长,我的兴趣反而浓厚。我在学校里对美术有了初步了解(当时专业学校出来的毕竟不多),对画有理解,对稿件有理解,能做,能画。加上本人祖上好收藏,自己也有收藏的经历,眼光很好。经过专业培训,自然也比一般学徒好一些。当时车间里一个师傅带几个徒弟。我的师傅是扬州漆器大师方开玲,专业优秀,对待我们要求严格,在车间里面他是检验员。我慢慢发现其他徒弟的作品总是能够顺利提交,唯独我的作品,总是交不掉。我去问师傅:“为什么我交不掉?”师傅说:“对你与对别人不同,因为你是专业出身。”当时我不理解师傅的意思,后来才渐渐明白“严师出高徒”的道理。正是在师傅的严格训练下,我才慢慢做出了成绩,有了自己的大师工作室了。之后,我又拜了三个师傅:一个教我画画,一个教我技术,一个教我设计。回顾我的专业成长经历,我觉得艺术要做到高位,离不开名师的指点。我们这个行当,师傅领进门,就是一家人,师傅把我们当家人一样对待,也影响到后来我带徒弟,我也同样把徒弟当自己的孩子一样待,就是希望把自己的所有本领都能传给徒弟,一直传下去。

时庆梅(以下简称时):我1985年中学毕业时,玉器厂玉雕技校的招生广告贴在了教室,我心情激动,不顾家人竭力反对,报考了玉雕专业。1987年入厂实习,我的第一位师傅是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刘小华。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我发现刘师傅特别注重培养我们的立体思维能力,她善于一步步引导我们在大脑里形成空间概念。师傅对我的要求也很严:坐得住、胆子大、心要细。师傅常跟我说:做玉器就是做减法,考虑不成熟的情况下不能乱动,因为玉器材质太贵重了。我师傅说:“学玉雕,画画一定要好,尤其是素描,用明暗来表现立体的图形,这个一定要会。”每次师傅验收作品的工序都是:眼看、手摸。摸上去很光滑的,就算我的出手干净,已经做到位了。每次我都是一次性验收成功。1992年厂里面成立了研究所,我又拜江春源大师为师,技艺也从我已娴熟的炉瓶转而学习花卉。一开始,我是不适应的,江师傅要我临摹了很多花卉的作品,他还给我讲不同面的X型线条,训练我的立体思维能力。1994年,我出了第一棵白菜,大家都觉得形神兼备,可是江春源老师觉得白菜虽好,但艺术魅力不足。于是,他锦上添花,设计了螳螂跃上白菜,动静结合,和谐共融,真可谓是画龙点睛。我真是打心眼里敬佩江大师,也领悟到了“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道理。我这件《螳螂白菜》获得了杭州西湖博览会特等奖第一名,后来就成为世博会江苏馆的镇馆之宝了,被人们美誉为中华玉文化杰作。

吴晓平(以下简称吴):十几岁时,外婆要我跟在她后面学做猫头鞋,这过程中外婆总是表扬我,我也就慢慢喜欢做手工了。父亲去世后,家里条件困难,外婆接了绣品厂的外加工活儿。其间,外婆手把手地教我,不仅让我跨进了刺绣的门槛(微薄的收入可以补贴家用),更培养了我的定性与耐心。有了基本功,我被招工到绣品厂,与大家一起做产品——日本和服腰带。这时,我遇到了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个师傅——陈淑仪。我师傅在认识我之前,就从我出手的产品中知道了我的名字,两三个月之后,师傅看中了我的出手,从车间挑我进了欣赏品车间精品小组,这意味着我可以独立完成作品,我非常高兴。我的师傅是盐商后代,个性很强,对徒弟要求很严,师傅收徒看中的是人品、悟性和技术。我为了向师傅学习,刻意改变了自己的性格,我原来很外向、很贪玩,我极力改变自己,变得内向爱学,我原来喜欢交朋友,交了很多年的朋友,师傅不让我交,我就不交了。师傅脾气不好,但是因为我喜欢刺绣,我就努力地衬着她(扬州方言,迎合着她)。师傅对我也好,把我当女儿待,对我的成长帮助很大。后来我很幸运地嫁给了一个专做设计工作的画家,他慢慢引导我学画理,后来我又学了两年的国画,还获得了扬州工艺美术展工笔三等奖,我也就逐步进入了绣品欣赏典藏品制作的时代。

主持人:从大师们的叙述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大师之成为大师,都是与大师的师傅严格训练分不开的。刚才大师们概述了各自入行的经历,我们还想更具体地了解你们专业发展的事例,各位大师,能否请你们再谈一谈你们入行学艺最难忘的事是什么?

时:我来说一下“白菜”的故事。

为了创作“螳螂白菜”,我开始搜集真白菜照片。一天,我骑车回家,一个骑三轮车卖白菜的小贩和我插肩而过。我一眼瞥见他卖的白菜长得很讨喜(方言,很可爱的意思),菜的叶子造型很好。一转眼的工夫,小贩已经走远。我急忙掉头,边追边喊,硬是在路边从小贩车上挑了个最“晶莹剔透”的大白菜回家。回家后,我将白菜一层层剥开,颠来倒去,从皮看到心,拍了10多张照片。但是,白菜光有叶,没有根不行,于是,我又让住在乡下的同事专门从郊区菜田里,特地买了两块带泥的白菜根。我就这么看叶子,看根茎,细心观察,用心揣摩。白菜在我的脑子里面才终于立体成形。后来,我把这些白菜照片拿给学生,供他们学习参照。我创作“螳螂白菜”的灵感是来自小贩手中的食用白菜。

张:我讲述的是“石头”的故事。

早些年,我们想做一件漆器——山子雕《东山对饮》,我跟领导沟通自己的想法,一开始领导坚决不同意,再与领导沟通,还是不可能,磨了好几回,领导终于勉强同意做,但是造型从哪儿来,我和我的设计师一起出去找石头,找造型。一天,走到一条河旁,我们找了七八块石头,最后选了一块。因为是在公共场合找到的,不好直接拿回,只好先偷偷地把石头搬回家,然后再去慢慢地跟领导说,怕先跟领导说了,领导不让我们搞。这个作品后来获得专利和全国金奖。之后,我非常希望做个系列产品,但是领导又不同意。这件事之后,我只好两条腿走路,在家按照自己的想法干,到工作室,和大家一起干。因为每个大师的水平我都很清楚,所以我就学众家之长,自己设计作品自己做。结果,享受作品的是我,发现瑕疵的也是我,于是,我的作品都能做到最好。

吴:我想说说关于“下岗”的故事。

1998年,厂里改制,领导要我承包一个车间,这就意味着我要负责养车间的姐妹。这对于我来说是一个挑战。除了懂些技术外,搞生产、讲管理、跑市场,我什么也不会。整整三个月,什么头绪都没有,自然我无法为姐妹们发出工资。厂里看我实在不行,竟要我下岗,说是让我“内养”,要我回家。可我只想在厂里搞刺绣,我跟老厂长说:“让我在这儿做吧,我不要工资。”可是他不同意,说:“不行,要做回家做去。”我很伤心,与几个姐妹哭成一团,最后也只能回家了。我丈夫安慰我说:“你是创造艺术精品的人,就在家里做,我来养你。”我说:“我不要人养,我要做大我的刺绣!”回到家,我天天忙个不停。虽然还有几个姐妹需要我发工资,但我不想为了赚钱而去做工艺商品,我还是要做高端艺术精品,因此,每天我都要绣到晚上十二点。那时,我只恨时间不够用,除了吃饭、睡觉,就是绣花,做出来作品,到宾馆里面去找人搞代销。那时候真是难,有时候,做的小台屏没有卖出去,东西拿回来了却发现已经摔坏了。当时,大家的收入有限,没有多少人有能力买艺术品。尽管如此,我还是要绣,而且认准了高端艺术品开发这一条路。我的所有金奖作品都是我下岗之后自己在家完成的。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品,我都珍藏起来,坚决不卖。如果我要是在单位里,厂里要卖我的作品,我还真做不了主呢!扬州刺绣的人虽然不多,但我还是坚持做。1999年以后,漆器厂厂长看见我的作品,要我过去,还要我带两个徒弟。这样我就两条腿走路,家里也做,厂里也做。《蓬莱仙境》和《九成宫》就是这个时候创作出来的。这些作品2004年被美国友人贝林先生以两百多万元的高价收藏。

主持人:听了大师们叙述的故事,我想到了一句话:“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不管是创业、专业发展,还是学技,你们都经历了磨难与探索,但也许正是当初的磨难与探索,才成就了你们今日的辉煌,才磨炼出了你们这些行业的精英!接着想请你们说说,在成长过程中你们有哪些成功的经验可以让我们分享。

吴:这辈子我什么都不会,只会刺绣。我能成功主要靠爱好,所以不管有多难,我都舍不得放弃。我能有今天,得益于师长们的赏识与引导。小时候,我帮外婆绣绣花鞋,外婆总是表扬我,让我对刺绣有了兴趣;进到厂里,师傅的赏识更让我爱上刺绣。师傅手把手教,让我精于刺绣;痛苦的下岗经历,姐妹们对我的信任与依赖,激发了我对刺绣技艺更高的追求。我成功,还得益于我的先生,他是一个画家,专门设计工艺画,特别是教我学习画理,正是这些技艺使我的刺绣更能体现扬州刺绣文人画的内涵和品位。如果要说我成功的感悟,那就是——师长们的鼓励、良好的社会环境、自身不懈的追求与永无止境的钻研。

张:我对红雕漆的兴趣首先得益于我的家庭背景。占祖宗的光,我祖上收藏古玩,父亲喜欢古董。我自己也做过古董生意,看东西的眼光就不一样了,我买材料,不会假,做古董的经历让我很清楚红雕漆产品的价值,还很清楚市场对红雕漆的需求。我很看好红雕漆,而且从竹木牙雕等其他门类艺术品中获得了可贵的灵感。

红雕漆技艺专业性很强,红雕漆工艺品最少需要刷两百道漆,基本上需要一天刷一道漆,两年才能雕出一件精品,周期很长,很苦。要想成功,首先是凭我个人的爱好,必须坐得住。如果不是对这个行业爱得那么深,想做到顶尖,我不会下那么大工夫。我女儿是学音乐的,我很想让她学红雕漆,但孩子嫌苦不愿意学。

我的成功还得益于国家,具体说是厂里的职称评审机制,也是工厂对我们技术工人的关心。1997年厂里成立研究所,我一个普通技术工人因为技术好,很幸运被选进去,从此我有了技术职称。2008年,扬州工艺美术公司成立大师工作室,我从此有了自己的工作室和团队。我主要负责筹划、设计与艺术效果监控,我的徒弟们根据他们的特长进行分工合作,我们作品的质量、品位提升得更快了,产值也翻了番,整体艺术水平完全可以引领整个红雕漆制作团队。因此,个人的爱好、环境的熏陶、良好的机制和自身的努力是我成功的经验。

时:我的事业越做越大,完全是因为自己的个人兴趣。1983年我还在上初一,学校组织了一次活动,前往玉器厂参观。那次是我第一次亲眼见到玲珑剔透、晶莹润泽“活生生的玉器”,我打心眼儿里喜欢。我在玉雕技校从最简单的拉线条、做基本功开始学习,到做镇纸、笔洗,再到稍复杂的炉瓶,我学得比谁都认真。后来毕业进玉器厂,玉雕是很苦的一种技艺。特别是冬天,我的双手整个泡在水里,我不怕这个苦。我在学校只是掌握了一些基本的线描、素描基本技法。因此,我对自己的基本功很不满意,就主动到市群艺馆去跟老师学习素描、线描。这样,我很快提升了对线条准确把握的能力,训练了立体思维能力。这些对我后来做好玉器精品帮助很大。玉的材质很稀缺珍贵,容不得一点闪失,要求我在制作的时候要特别细心、耐心。我雕刻的时候总是能做到全神贯注,忘掉一切。

要想做好作品,还要做足功课。回顾我做“菜”的过程,我做了大大小小几十棵菜,那棵价值上亿元的“螳螂白菜”,是其中的代表。做“菜”的成功主要是因为我爱好做“菜”常常琢磨怎么做“菜”,这么多“菜”也就慢慢做成了,叶子的翻卷、根的表现手法,我一眼就能看出其中的变化与进步。

做玉雕26年,我一直保持着工作热情,一件东西,有的几个月,有的一年多,做的时候,是很枯燥,但是,我做成了之后,有很大的成就感,做完之后,有时我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做成的。反复实践后,我还悟出了这样的道理:设计原稿是死的,但玉器雕琢者是活的,在雕琢过程中,也要根据玉石的实际情况对作品进行必要的二次创作。

我的成功还得益于国家政策。1992年,扬州玉器厂成立玉器研究所。此时我已是年轻的玉雕技术骨干,水到渠成地被调入研究所,还非常荣幸地被分配给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江春源为徒。后来,也因为在玉雕工艺上取得的成绩和师带徒形成团队取得的成绩,我很荣幸地被推选为扬州市、江苏省、全国劳模。概括我的成功经验,除了刚才两位大师说的良好的机制、个人的兴趣、师长的指导外,还有就是工作的热情和追求卓越的坚韧毅力。

主持人:各位大师,我注意到刚才你们在总结自己成功经验时都提到了社会环境或者叫良好的机制,因此,想请你们重点谈一谈在你们的成长过程中,地方政府、工会、教育和劳动部门等,都为你们做了什么。

张:应该说,我个人的成长是离不开良好的社会大环境的。振兴扬州传统工艺美术一直是市政府关注、扶持的大事,1994年正是在市政府的关心下扬州漆器厂有了自己的研究所,2008年成立了大师工作室。有了研究所,有了工作室,我就有了研究、创作的良好环境,我开始专做雕漆高端产品了,并且很快就有了成绩,基本上每年有一件作品参加全国工艺美术大赛并获大奖。当然工作也更忙了,领导看我忙,就派了几个人做我的帮手、徒弟。于是,从那时候起,以我为主形成了创作团队,大师工作室也开始进入良性运作阶段。有了顺畅的运作机制,我们每年都能做出全国第一的精品,产值也年年翻番。记得我们做的第一批花瓶卖到8万元,团队创作后的花瓶很快就卖到20万。另外,从那时候起,我们技艺工人也可以评职称了,2004年我很荣幸地被评为高级工艺美术师。我现在是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我还获得了很多荣誉,其中2008年2月被江苏省人民政府授予“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这些荣誉的获得,除了有我个人的努力外,最重要的还是国家和政府对传统技艺的关心和重视。

时: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事事都以身作则,不图名利,坦坦荡荡,社会、国家给了我很多荣誉,最高荣誉是2010年我当选为全国劳模,十代表。我真的没想到,我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扬州工艺系统的第一个全国劳模。我师傅听到我当选为十代表时激动地说:“我们再也不是以前的‘玉花子’了!”的确,我是亲身感受到了党和国家对一线工人,对我们手艺人的深切关怀。

吴:为了加大大师传帮带的作用,也为了提高大师的身价和待遇,在扬州工艺美术公司和市总工会的关心下,2008年部分大师工作室集中到了“扬州工艺美术大楼”工艺坊,这标志着扬州地方的民间工艺技术和人才的集成与提升。当时集中的主要是扬州工艺最具代表性的五种工艺技术,包括玉器、漆器、刺绣、通草花和剪纸,这里全国工艺美术大师就有两个。其实在全国总工会的努力下,全国大师工作室很多,但是像我们扬州工艺坊这么集中在一起的很少。在工艺坊,我们有专门的研究所,我们有自己的办公室,有空调、电脑,条件很好,环境也好,还有丰富的文化布置。公司还对大师工作室加大了宣传力度,我们的年薪翻番,职称评审优先,对徒弟也有了选择权。

张:我们的大师称号也是职称评审一层一级评出来的,从扬州市工艺美术大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到全国工艺美术大师,一个一个台阶上来的。对于我们而言,这无形中也是一种目标和追求。

时:为了提升扬州大师的技艺水平,江苏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牵头与扬州工艺美术协会联合组织专题讲座,这十年来,每年都要邀请苏州等地高校的教授过来做与工艺美术相关的专题培训。

扬州工艺美术行业骨干培训

主持人:大师工作室成立的时候得到了哪些机构的支持?现在运作机制保障有哪些?大师与工作室的关系是怎样的?

张:大师工作室由市政府牵头,市总工会命名,扬州工艺美术公司提供场地。

吴:我们的大师工作室按照门类分设,大师工作室得到了本行业的公认。

张:没有成立工作室的时候,厂里面所有工人都在流水线上各做各的工作。因为红雕漆中做山水最难,整个作品的制作都被分解到了流水线了,很难在技术上、效果上把关,底下的人带不上来。厂里觉得这样不行,提议建大师工作室,让我带出几个人来,且都可以独当一面。成立工作室之后,的确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艺术创作的环境。我能够更加高效地领衔做好一个个工艺更繁杂、技术要求更高的作品,还有利于徒弟的快速成长。

时:我做了劳模后,研究所专门为我建了“劳模创新工作室”,在这个工作室里,我先后带了4名徒弟,我徒弟的作品多次荣获“百花奖”“天工奖”等玉雕行业部级大奖。我们这个工作室也被江苏省总工会财贸轻纺工会评为“创造学习型先进星级班组”。

吴:大师工作室其实就是一个团队,每天师傅在做,徒弟跟着看,言传身教。师傅把握作品的方向,负责策划、设计与主要制作,师傅根据徒弟个人技术特点与基本功,分配相应的任务,整个过程师傅要负责指点和弥补徒弟的过失,把损失降到最低。

张:一旦大师工作室忙不过来,我们可以根据新作品需要再增加人员,促进技术更新、优化人员结构。大师工作室是生产体与学习共同体的两体合一,由大师领军做出来的作品,质量都是上乘的,价位也是很高的。

吴:有些行家对于同样的作品,会选择徒弟来做,由于作品的整体设计是师傅的,徒弟的手法是大师指导过的,作品的风格是由大师把关过的,但价格相对便宜些。

主持人:大师工作室还有没有其他激励机制?

时:每年全国工艺美术大赛是工艺美术界最高的赛事,在武汉举行。全国大师作品展,最高级别是金奖,全国工艺行业分门类参展分类评。每年的大赛对于大师工作室而言都是技艺交流的盛会,而且获奖作品都能及时商品化,这对大师工作室的品质是最好的宣传。

主持人:大师工作室还存在什么问题?

张:还是体制问题。我现在有大师年薪,吃穿不愁,只想专心做传承,很想把自己的看家本领传承下去。可是,公司年年给压力,项目工艺技术要求越来越高,实在是锥子没有两头快,看来我专心带徒弟要等到退休之后。

时:还有,就是大师在大师工作室里面只有策划、设计作品和质量把关权,作品制作的决定权以及拍卖等等,大师是没有主动权的。这无形之中也让大师在整个工艺流程中的作用发挥不充分。

主持人:新的材料不断出新,你们怎么看待传统传承?是不是有手工情结?

张:电脑比人工快十倍,但电脑只有固定模式,我们的设计与手工制作是千变万化的,是有情感的,不可复制的。当然,工作室手工做的作品主要是满足收藏家需求的,每一道工序都必须是手工的。

吴:刺绣方面的技术人才原本就是金字塔型分布,我们是扬州工艺美术集团扬州刺绣研究所,他们是企业。他们可以扩大生产,他们是一条龙的生产,我们是少数人。民间艺术的传承,不需要批量生产,需要多大的量,我们大致有数。

张:我们坚信好女不愁嫁。

吴:我之所以不卖代表作,也是为了传承。万一有一天,有人看到我的作品,喜欢我的作品了,那么我们的刺绣也就传承下去了。

二、把脉篇:海纳百川,学徒制的变迁

主持人:今天我们来到这里,就是想挖掘学校以外的社会体系中职业教育发展的土壤,想了解行业内学徒制的变迁。各位大师,你们都是各个行业的领军人物,你们一定也很关注工艺传承的问题。你们曾经为人徒现在又为人师,请问:现在你们带徒弟和过去你们的师傅带你们有什么一样的地方?

张:我一共带了十几个徒弟。一样的地方,我师傅把我当他的孩子对待,我把我的徒弟当我的孩子对待,徒弟有了问题,师傅会主动关心。我们都认为徒弟和师傅是一家的,因此口传身授绝不含糊。我们这个工艺专业性很强,当时我师傅看中我,就是因为我是工艺美校出来的,专业基础好。所以,对我的要求和对别的徒弟的要求就是不一样,对我严多了。等我技术上成熟了,也带徒了,我也特别愿意带从职业院校出来的学生。他们跟社会青年不同,比如我现在的徒弟,一个来自教育学院,两个来自苏州工艺美院,他们多多少少有点基础,眼光也好、悟性也强,都还不错,带起来顺手、省心,只要基本功过了关,之后上项目,基本都能上手。

时:我有两个徒弟已经出师,还有两个在学习。职业院校专业出身的徒弟,审美眼光好一些,线描的功底也好一些,专业知识也多一些,习惯也好一些,容易上手。

吴:我虽然不是专业出身,但是,我的成功,跟我的外婆、师傅对我的赏识分不开,所以我对徒弟,也常常注意赏识培养,这样徒弟出师还是比较快的。

主持人:你们带徒弟和过去你们的师傅带徒弟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

张:过去师傅手上活很重,没有很多时间和精力关心徒弟的成长,加上同行是冤家,技艺上没有百分之百传授的。因为师徒形同父子,徒弟不全学技术,还有其他很多琐事要做。现在师徒合理分工,在师傅的策划与制作过程中,师徒共同合作可完成一件又一件精品。因为大师的身价决定了作品的身价,因而师傅必然严把质量关,在技术上也就毫无保留,而且为了赶时间,大家都得全身心地投入,自然学到的东西是过去的很多倍。

主持人:大师工作室里的师傅带徒弟和之前的师傅带徒弟有什么不同?

张:过去我带徒弟,厂里面要我带哪个就得带哪个,基本是行政命令式的。现在的徒弟基本上都是学好了三年基本功到我这儿来。这些徒弟也有我自己选择的,自己挑徒弟,最大的好处是我可以根据徒弟的基本功和行为习惯来判断他的发展后劲和空间。

原来我们和徒弟都是散在流水线上各做各的工作,指导起来不太方便,特别是厂里面分配的任务越来越重,很多时候,也就顾不到徒弟们了,加上徒弟们也要完成自己的任务,我们有时间了才能过去望几眼,把把关,没有时间的时候,徒弟也只好自己摸索。师傅做的时候,徒弟基本没有机会看到整个过程,特别是一些技术难度高的任务,师傅是怎么解决的,徒弟不得而知,成长也就不快,特别是从零开始的徒弟。

2008年大师工作室开始启动,吸纳的一部分徒弟原来是在车间做师傅的,企业挑选他们来到大师工作室,是为了让他们的技术比过去好一点,与我一起可以顺利完成典藏的精品。记得中央宣传部需要我们完成一件开厂以来最大的满幅山水作品,当时限定八个月,我和我的徒弟们没有休息天,拼命赶。当时我是这样分工的:我和我的老师一起进行作品创意与设计,作品整体艺术效果都由我来把握的,其余的分工我是根据谁擅长哪部分哪部分就分给谁的原则进行,大家都没有意见,如果徒弟不小心做坏了,闯祸了,没有关系,都是我来解决。最后我们的作品完成得非常好,我的工资也因此翻了一倍,为了徒弟的待遇问题,我能亲自到厂里面去谈。因为我的作品,要在全国保持领先,专家们在看,收藏家们也在看,容不得出任何问题。我觉得大师工作室师带徒,保证了作品的品质,确保了作品的身价。

吴:我不会做市场,我只做能收藏的作品。为了做好传承,我的每个时期的代表作品之所以不卖,就指望有一些机缘,有人看到我的绣品,喜欢上我的刺绣艺术,愿意研究我的作品,跟我学习。张大师、时大师他们是单位的人,他们可以扩大生产,可以产销一条龙。我不行,我自己是个体。我需要企业的积极宣传,需要企业提供的大师工作室的平台,但是,我也喜欢自己独立运营,因为这样我自己的作品有卖与不卖的自由。漆器厂委托了两个徒弟跟着我学习刺绣。我自己的徒弟,有带与不带的权利。

主持人:你们出师了多少徒弟?最多能带多少徒弟?你们的徒弟都来自哪里?认徒前有什么仪式?有没有拜师出徒周期?你们带徒弟有保留么?工作室里的徒弟,有没有可能超越你们的?

张:我出师了十几个,我带徒弟先从磨刀开始,然后看基本功。如果专心带徒弟,我一次最多带二十几个。短期培训班,我是不带的,带不出来。最多也只算是海选,选出一些苗子来跟着我的徒弟们一起做项目,慢慢带。徒弟到了我那边,底纹、直线,都是基本功和技巧。第一道到第三道,每个环节只要过不了,就需要重新做。

吴:我带了4个。我的徒弟先从一片小叶子开始绣,有的三天也绣不好。

时:我已经出师了两名徒弟,还有两个在学。我带徒弟,看他们是不是适合干这一行,只需要干一年。从简单造型到复杂的造型,基本就能看出来发展的潜力。

张:我们的徒弟早年有高中毕业分配来的,有厂里选拔分配来的,也有人托人来的,后来也有奔着这行有前途来的。我们还是希望是专业学校毕业来的。

时:经过专业学校的,因为有美术知识,他最起码知道线条画出来美不美,眼光也不一样,基本审美是有的,上手也快。

吴:最好自己喜欢,就会到处找营养。

张:工作室徒弟责权利也是分清的。徒弟学到的本领是自己的。在带徒的一开始,我们会跟徒弟的父母说清楚,跟徒弟也说清楚,三年学徒,每月1200保底,三年后做得好,可以加薪,做得不好,师傅还要开小灶,徒弟完全可以回家自己继续干。

时:做玉雕的每个月没有保底,厂里根据质量给薪水。三年满师以后,可以独立做。徒弟遇到问题了还是会来请教师傅。

我们对徒弟没有一点保留。但是徒弟最后发展得好不好,还是要看徒弟的努力和自身的悟性。

张:三年满师可以独立干,不过师徒关系还是存在,就像家人一样。

吴:在三年当中,徒弟对师傅的想法和风格基本领会了,就形成了师徒合作项目的模式,徒弟用技术完成师傅的设计思想,徒弟也就成了师傅的助理。

时:我带徒往往根据个人的情况,学生擅长花卉的就让他做花卉。他擅长的就是他今后发展的方向。

张: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徒弟超过师傅,是有可能的,但是要看基本功、天赋才华,最后要有高度,还是看悟性、创意,看文化底蕴,做到最后就是做文化底蕴。大师工作室其实在运作中,做大作品、大项目,大师主要出理念,徒弟跟着做,因为看到的东西多,学到的东西自然更多。但是,我们现在的人不够用,能独当一面的人不多。

时:都说“带出徒弟,饿死师傅”,其实这种情况极少。当初我学玉雕的时候,跟了很多老师傅,学了很多东西。像我的毕业作品《独角兽》,就是一位叫周健华的老师傅给我很多指点,他是我家的邻居。腿部的肌肉不会做了,他就做一半给我看,剩下的一半我要自己做,自己领悟。

主持人:你们退休之后愿意到职业学校去兼职吗?

张、吴、时:只要是有利于传承的事,我们都愿意。

张:如果退休前去学校兼职肯定要通过厂领导。

张:在大师工作室,我们的年薪二三十万,生活没有后顾之忧,我们的重点是做传承。我们非常看重职业学校校企合作的形式。

吴:对于传承的事,我是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的,但是,现实也不容乐观,因为没有多少人真正愿意从事我们这一行。如果不能从零开始,大师怎么培养得出来?

三、解惑篇:他山之石,大师眼中的职业教育

主持人:各位大师,目前有这样的议论: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大师找不到合适的徒弟。今天利用这个机会,想让大师们为我们职业教育解解惑。你们当年有的上过中专校,也有的上过企业办的技校,也有的是自学成才。如果让你们回到学校,你最希望老师教你们什么?怎么教?

时:早些年没人报名,学校招不到学生,玉雕技艺在传承上很危险。现在,完全不同了,报名的人很多,都要择优录取。像我现在带的两个徒弟,都非常优秀,很有天分。生源好了,他们上手就快,玉雕技艺才能在传承上不断创新。不过总体说来,愿意学习我们这行的还是少数。

张:我上工艺美校的时候,学习专业从画碗盘开始,我总是嫌过程短,刚刚才明白一点,就结束了,而有的课程学习其实是在浪费时间。为了拓宽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工艺理论、艺术是需要学的。高一可以学一点文化课程与专业基础课程,高二分专业方向,学习专业方向核心课程,最好完全按照企业的要求,如选择漆器方向的,开设一些漆器历史与漆器制作工艺基础课程。一些设计类的课程就没有必要在中职开了。学生没有工艺制作的经历,很难有设计的灵感,学习起来枯燥、空洞。

时:学玉雕,绘画基础一定要好,尤其是素描,用明暗来表现立体的图形。我上技校前两年,学的大都是文化课,语文、数学、政治、历史等等,学徒后发现我的素描功底在学校抓得还不够,我就主动报考了工艺美校,两年后素描初选高分过关。我觉得在技校外语倒是不用学了,不过要学美术,绘画、素描、文化史、美术史,一个都不能少。这样拓宽基础,将来发展起来有后劲。

吴:画理一定要学一点,隔行不隔理。否则,很难有发展潜力。

张:我们培养的是动手的人才,最好不要将理论与实践脱节,理论的东西要在实践中慢慢学习、体会、感悟。

工艺类学生必须学素描色彩课程,特别是素描。基础造型要扎实,线描花卉写生能力要加强。作业一定要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写生基础要扎实,为今后的创作打基础。色彩是培养学生视觉美感的必修课程。基础课程一定要过关。要能够独立完成静物写生、简单风景写生,将来做漆画或者相关色彩专业都有用。理论必须学习中国美术史,简单知道各朝各代艺术理论,增加一定艺术修养,为将来创作打好艺术理论基础。艺术理论是培养学生独立审美艺术能力,培养学生的专业,绘画基础和艺术理论必须与专业相结合,并且要根据学生兴趣爱好学习艺术专业。绘画专业由学校负责传授,专业工艺由厂方师傅或者大师面授。培养一名设计人才第一要有扎实的绘画基础,第二是理论指导实践创作。

主持人:如果我们把职业学校相关专业的高三学生送到大师工作室来,让他们一睹大师风采,追随大师,边学边做,大师愿意不愿意啊?

张:我们愿意,关键是领导要同意。然后把他们集中起来,另外设一个实习车间。

我希望我们的学生两年半在职业学校学习美术基本功,提升文化素养,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半年放我们工厂,跟着师傅学。职业学校一定要在学生吃苦耐劳上多下点工夫,因为到我们这里再培养就迟了,特别是男生。

时:领导肯定不愿意,因为影响到大师的工作重心,影响到了厂里的精品制作进程。

主持人:你们如果改行做教育,一个人一次性最大量能带多少人?

张:20个。

吴:可以办培训班。培训班是学生自己愿意进的,肯定想学。先海选,再精选,精选后必须天天跟。

张:招一个班,一个班30个。高二分方向,我们一个人带10个人。相信学生在我们身边感受到的远远比在学校多,会有积极性的。

主持人:我们可不可以在落实好大师责权利的前提下,搞一点双元制的小班与大师工作对接呢?

张:好想法。把工作室的任务延伸到学校,1个班10个人,一个方向,第一年重点是文化素养培养。然后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合作。你们可以在高二分专业方向,做一些前期的宣传,可以进行短时间见习,提前开一些核心课程。这样我们进行行业入门,学生容易上手。

主持人:这些课程你们需要审核?

张:必须的。要跟我们的实际进程大体一致。他们来了之后,先下一个月的任务,不会可以慢慢做。因为学生基本功好,所以下的任务都是小任务套大任务。

主持人:那你们能不能先把一些小任务下到学校?

张:要跟领导谈。

时:这样做成本很高,周期长,可行性不大。

主持人:各位大师,非常感谢你们能够从百忙之中参加我们的主题教研活动,最后,能不能请各位大师给我们学生一句箴言,然后说说一直激励自己的一句格言?

时:“玉不琢,不成器。”学艺和做人都一样。

张:一个人一辈子做一件事,做成了就行。红雕漆是我的终生伴侣。

吴:一招鲜,吃遍天。爱刺绣胜过爱一切。

四、启示篇:汲取养分,大师“财富”盘点

(一)大师成长离不开兴趣入门

兴趣永远是最好的老师,总结自己成功诸多经验,大师们总是将兴趣放在最前面。职业教育需要通过办学模式、课程设计、教学模式的不断创新,通过先进的教学手段,在行业入门教学中激发兴趣,在技能过程教学中巩固兴趣,在技能拓展教学中培植兴趣,在毕业专业学习成果汇报中提振兴趣。

(二)大师成型离不开师傅提点

德艺双馨是衡量大师的标准。传统学徒制,师傅对徒弟的塑造是全方位的,特别注重对徒弟德行的影响。对徒弟的培养,尤其应注重因材施教,根据徒弟的兴趣和出手,进行针对性培养。职业教育需要通过精心打造办学双元,行业师傅与学校教师各司其职,在行业入门阶段,提点专业行业门道,以利于学生快速入门;在专业技能学习过程中,提点行业技艺看家本领,以利于学生快速成长;在专业技能提升阶段,提点技艺秘决,以利于学生技艺的传承。

(三)大师成器离不开悟性提升

所谓有悟性,首先应该要能“沉得下身子、耐得住寂寞、经得起磨难”,从“技”到“艺”质的飞跃,主要取决于大师的悟性提升。悟性提升,主要取决于大师的文化积淀、天赋才华、专业素养、人生阅历和文化素养。厚积才能薄发,才能触类旁通,大师们都有专业提升的自学经历与拜师经历。职业教育需要关注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文化素养的提升,需要继续强化文化基础和模块化的课程设计理念,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理念,加强团队合作,从而促进学生悟性的提升。

(四)大师成群离不开环境催生

大师成群有利于地方传统文化的传承,有利于传统文化的弘扬。大师的职称与级别评定,给大师成群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大师的荣誉待遇,为大师成群提供了正面舆论环境;大师工作室集中建设,为大师成群提供了先进的物化环境与特色鲜明的人文环境。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在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名师工作室的建立与完善,有利于职业学校专业教师的团队建设与品牌打造,有利于专业教师与专业技能特长生的快速成长。职业教育非常需要借鉴大师工作室的种种好做法,让职业学校也能名师成群,产生出一大批在行业与职校同具影响力的职教名师。

资料链接

1.扬州玉雕技艺。

2008年北京奥运会,扬州生产的3030枚玉环在上海造币厂进行了奥运奖牌的最后一道工序:金镶玉。这也是青海玉器与闻名天下的扬州工艺在上海铸造的一次完美结合。扬州地处南北交界处,令“扬州工”既有南方玉雕的清秀灵动,又融合了北方的古朴大气,千百年来形成了“浑厚、圆润、儒雅、灵秀、精巧”的扬派风格。清代中叶扬州成为全国琢玉中心。更令人叫绝的是,扬州玉雕的每一件作品几乎都有一个故事或者一段诗词蕴含其中,最出名的是“大禹治水”。扬州玉器厂的数十件精品已在国际国内获得大奖或被国家作为珍品收藏。扬州玉器分炉瓶、人物、花鸟、走兽、仿古、山子雕6个类别,品种齐全,花色繁多,玉雕构图新颖、造型优美、做工精致。扬州玉雕工艺中的“山子雕”和“练子活”技艺独具一格。扬州玉雕以摆件产品取胜,从器皿与花卉的结合,到器皿和人物造型的结合,不断改进和创新。

2.扬州刺绣技艺。

扬州刺绣与苏州刺绣的技艺属于同一门类,由于受扬州历代文化的影响和扬州八怪画派的熏陶,扬州刺绣追随中国画的文化内涵和笔墨情趣,“仿古山水绣”和“水墨写意绣”逐步形成扬州刺绣的两大特色。扬绣素有“针画”之美誉,以针、以线代墨、熔画理与绣理于一炉的艺术风格在扬绣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扬州刺绣源于汉代,兴于唐宋,盛于明清,至今已有两千年的历史。宋代是扬州刺绣的重要转折时期,从实用性向观赏性发展,所绣物品针线细密、色彩美妙,富于生活情趣,出现了为人称颂的双面绣。明代扬州刺绣以色彩鲜明、题材丰富、做工精细、品种繁多而同著名的苏州刺绣和当时崛起的上海露香园顾绣在国内同行中呈三足鼎立之势。

扬州刺绣的特色是作品多取自于历代诸多名家的优秀山水、人物画作,意境深邃,构图层次清晰,色彩雅致柔和。每件作品针法缜密、艳丽、工整、光洁。绣师们往往能以精湛的技艺极力表现我国写意画潇洒传神的笔墨神韵和工笔画的精致严谨。

3.扬州漆器工艺。

扬州漆器已有两千四百多年的历史。扬州是我国木胎漆器的发源地,代表了中国木胎漆器的最高水平,也是全国漆器的重点产区,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被誉为“中国的四大漆器”之一。2006年,扬州漆器被列入我国第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扬州漆器制作技艺主要有九大工艺门类:点螺工艺、雕漆工艺、雕漆嵌玉工艺、刻漆工艺、平磨螺钿工艺、彩绘(雕填)工艺、骨石镶嵌工艺、楠木雕漆砂砚工艺、磨漆画制作工艺。

点螺工艺为国家重点保护的高档工艺,“点”指的是技法,“螺”指的是材料。该工艺选用自然色彩的夜光螺、珍珠贝、石决明等高档材料精制成薄如蝉翼、小如针尖、细若秋毫的螺片,用特制的工具一点一丝地点植在平整光滑的漆坯上,再经过精致的髹漆工艺,使得点螺漆器具有图案精致、色彩绮丽、随光变幻、明亮如镜的艺术风格。

雕漆嵌玉为扬州独有的名贵漆器工艺品种。制作者须先在所制器物之上髹涂近百层到几百层中国大漆,并按事先设计的稿件在漆面上雕刻各种图案和锦纹,此为“雕漆”;此后,选用翡翠、玛瑙、白玉等玉石材料,雕琢成各种浮雕图案镶嵌在雕好的漆面之上,此为“嵌玉”。雕漆嵌玉漆器具有色泽纯正、刀法圆润、纹样精美、图案生动的艺术特点。

4.学徒制。

师徒结对徒弟发言稿范文第5篇

作为师傅应该乐意把自己的一切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徒弟,师傅带徒弟的过程中也能不断完善自己,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下面是带来的师傅带徒弟心得体会,仅供参考。

师傅带徒弟心得体会范文1大家下午好,首先感谢领导给我这个机会能向大家介绍我这一年做为徒弟的一些粗浅的心得体会。

过去的这一年是我步入教师行业的第三个年头,担任了高三,1班的数学教学工作,对于年轻的我来说突然感觉身上的担子重了,怎么把握高考的方向,怎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这些问题让我走入了困境,在此我要感谢我的师傅——白岳龙白老师,是他带我走出了教学的误区,用他的一节节课,在我的教学道路上点起了一盏盏明灯。

这一年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听了将近200节课,努力跟上师傅的每一个进度,最终系统的学会了如何进行高三的综合复习。所以听课是我们青年教师成长的最好途径,在听课中做比较,反思自己的教法,及时记录师傅的优点或某个知识点教法的感想,包括教学进度、知识的重难点突破、例题的精选精练、课堂容量以及节奏的轻重缓急等等。当然听课决不是简单的模仿,全搬全讲,要根据自己所教班级的程度,适当的调整难度,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手段,比如说去年我教的一班,总体来说学生反映较慢,我能做的就是先夯实基础,再想办法拔出尖子,我就不能把白老师在尖子班讲的所有习题和多种解题方法都给他们讲,讲了反而使他们感到困难,打消了数学学习的积习性,我就是尽量教会他们用通法,我上课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看到这个就这么做”,帮他们找到解题的切入点。尽量讲一道让他们照着模仿作一道,让他们把知识变成自己的。在我们师生共同的努力下,最后一班在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如果说听课是理论的积累过程,那么徒弟上课师傅听就是理论基础上的实践。师傅和备课组长尽量抽时间听我的课,每次他们都指出我的不足,提出建议,帮助我扬长避短,不断进步。可能很多年轻老师惧怕被听课,怕被揭短。所以端正态度是第一位的。听课可以帮助我发现一些自己难以注意到的问题,放下了包袱,就会使我在有人听课比没人听课时的兴奋程度高出很多,讲课也就更加有激情,对学生的感染力就更大。

我感到师徒结对象一条无形的纽带联结在师徒之间,使我们在有意无意之中增加了交流和学习的机会,从而使各方面得到提高。作为徒弟,我有以下几点感想:

1,要遵重师傅,谦虚谨慎地接受批评,对教学中存在的疑难问题虚心请教师傅。

2,主动听课,做好听课记录。

3,主动承担办公室的清扫工作,多关心师傅的生活,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在这儿我还要代表徒弟们向各位师傅们说几句话。师傅们,你们的身边多了一个“大”学生。我恳求师傅们一如既往地,及时指出我们做徒弟的问题所在,不管是教学上的不足,还是为人处世方面的欠缺,我们一定会虚心接受。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还会一如既往地向更多的师傅学习,我希望我们不仅能做一名好徒弟,更能成为师傅们的朋友。

在这里我代表所有徒弟们,向师傅们说声:“师傅们,你们辛苦了!”

今天也是我们青年教师“六个一竞赛”的启动仪式。作为青年教师,我们感受到了学校对我们成长的关怀和期望。多年来,学校始终重视对新教师的培养,把“六个一竞赛”打造成为优化教师队伍的品牌。为我们开拓了专业成长的空间,搭建了锻炼展示的舞台,我们也在一次次的参赛过程中,不断地提升着教学水平,使我们的教学技能,从各个方面得到锻炼,得到提高。今天的三中已经通过“六个一竞赛”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教学成绩节节攀升。

在新的教育发展时期,展望学校三年发展规划,面对新课改的更高要求,我们更应该变压力为动力,用我们的青春与热情,汗水与智慧,给三中的教学工作带来更多的生机和活力。最后,愿我们所有的青年教师,在老教师的带领下,一同播洒辛勤的汗水,共同浇灌三中美好的明天!

师傅带徒弟心得体会范文2“师徒结对”是促进新教师少走弯路,尽快成长的一项有益的活动。我们中心学校组织的师徒结对活动,使我获益匪浅,教师们的“传、帮、带”加速了年轻教师的快速成长。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我与两位教师陈娟蓉、刘文婷的“师徒结对”活动开展已有一个学年了。在这一年里,我努力践行着作为师傅所应尽的各种责任和义务。通过这学年的师徒结对活动,我体会较深的是:这是一个师徒相长的过程,师徒在共同的教研活动中,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共同获得很大的提高。下面我从师傅的角度进行总结:

一、结合教师的原有水平,制订师徒计划

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特长、优势,也各有需要提高的地方,于是我认真分析三位老师的优缺点,对于她们好的地方,提出来一起学习,对于不足的地方,帮助其改正,使其在原有的基础上能够得到一定的发展、进步。最后根据这些,制订出了本学期的师徒结对计划,并根据计划开展一系列的活动。

二、虚心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虽然我是师傅,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很多地方还是需要虚心学习的。所以,本学期我把提高自身素质作为我本学期的工作目标之一。首先,我经常向其他教师请教,努力使自己在课堂教学等方面有进一步的提高。其次,在其他老师上公开课时,我总是尽量安排出一定的时间前去听课学习,并仔细记录、认真评课,使自己在评课方面有一定进步。再次,在平时的休息时间里,我经常寻找有关资料、多看相关书籍,使自己的专业理论也有一定的提高。

三、做好示范,做好指导,共同提高

在这个学期里,我把每一节课都当成示范课,充分准备,不管是教具、教学过程都会精心设计,尽量把最好的方面展示给徒弟们。在指导徒弟们时,我经常让她们阐述备课的构思,所以她们备课时会特别注意围绕授课目标安排教学活动。我一旦发现她们教学设计有问题就会帮助她及时改正,从而使她的备课水平有了提高。指导她们上汇报课或公开课时,我尽力帮她分析透教材,设计出科学合理的教学环节,精心设计有层次有弹性的作业,并指导她多次试教,尽量把优秀的教学活动汇报出来,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另外,通过听课、评课帮助她发现一些自己难以注意到的问题,及时改正。我给她们评课时,会反馈很多她们自己没有意识到的优点和缺点。比如她们上课时和学生互动、小组讨论、关注全体学生等比较好等优点我都给予肯定;对她们的缺点如重点难点知识的不够突出、课堂上缺少激情,评价语言较少,整堂课时间分配得不够科学等,我都直言不讳地给她们指出来。每次她们都能乐意接受,并虚心改正。

通过一个学期的师徒结对活动,我感到这两位老师非常好学、比较有潜力,她们不但向我学习,还虚心向其他年级、其他学生的教师学习取经,并且利用业余时间和休息时间进行业务进修,她们教育教学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我真为她们感到高兴。

青年教师都有充沛的精力,有好学的热情,有丰富的知识,有创新的能力。而我们作为师傅应该乐意把自己的一切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徒弟,带徒弟的过程中也能不断完善自己,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今后我们还将共同经历学习、成长、成熟的专业化成长过程,相信我们在今后的活动中会获得双赢,让师徒结对走向共生。

师傅带徒弟心得体会范文3“导师带徒”活动是为了充分发挥人才效应,增强企业发展后劲,保持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而确立的一项旨在发现年轻人才、锻炼青年人才、培养青年人才、造就青年人才的青年人才工程。导师带徒这一项计划不仅体现了企业对于我们大专生的重视程度,更凸显了企业的精神与精神面貌。

导师是我们的良师益友。无论在专业知识的传授还是生活环境的适应当中都给了我们很大的帮助他们不仅教会了我们一些操作上的技能,还让我明白了不少人生的哲理,使我受益匪浅,正是在他们的教导下,我们懂得了如何充实自己。如何体现自身价值,如何让自己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环境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我们充分认识到,只有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全部融入到生产中,并在实践中不断发现规律、总结经验,然后再将其用于指导生产实践,才算有所成就,真正体现自己的价值。有了明确的认识,就有了努力的方向。日常工作中,他一直注重引导我观察生产中的每一个细节,注重在观察中发现规律,定期做总结,把所学的知识和生产联系起来,通过观察、总结、发现规律,不仅能学到许多书本上没有的东西,更有利于拓宽思路、丰富视野。事实证明,这一点为我个人的成长带来很大的好处。“无论事大事小都要用同一种态度去对待,什么时候自己始终是最大的敌人,要永远向前看。”这是师傅常对我讲的一句话。在鼓励我的同时,我自己也在不知不觉间受到鼓舞,激发了我个人的学习兴趣和进取精神。在我们共同相处的六个月时间里,不论是从理论知识学习、实际操作锻炼还是如何做人做事,他都充分发挥一名老工人的“传、帮、带”作用,毫无保留的传授给我,再加上我自己的积极主动、虚心好学,使我能在极短的时间里就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在师傅的精心安排和教导下,在自己的岗位上克尽职守,兢兢业业,时时处处以领导和老同志为榜样,不会的就学,不懂的就问,始终保持了谦虚谨慎勤奋好学的积极态度,综合能力显著提高。

综合业务能力需要不断加强。学习永无止境,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将成为自身修炼的主题。平时多注意锻炼自己的听知能力。在日常工作、会议、领导讲话等场合,做到有集中的注意力、灵敏的反应力、深刻的理解力、牢固的记忆力、称职的综合能力,我觉得不管是个人,还是团体,都应该讲诚信,有信誉,诚信是做人必须的原则,而信誉是单位生存的根本。做人要诚信,你才能有让别人去信任你的理由,单位有信誉,你才能在这经济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导师经常跟我分享一句话,那就是:清清白白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切不可贪图小利,而忘记人之根本。

师傅带徒弟心得体会范文4学校长期来关注着新教师的成长,如何使新教师在最短的时间内成长为一个合格的、能独立进行教育教学的好老师是学校的一个工作重点,新老教师“结对子”既是我校的优良传统,也是我们学校培养新教师的重要方法之一。

开展好“结对子”、“师徒”帮带活动不仅可以完成学校“以老带新、共同发展”活动的任务,而且可以迅速加强我们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我校师资水平,还可以促进教师的团结与融洽,更有利于继承和发扬我校的优良传统,加强教育教学科研,使我们教师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共同提高。

新学期学校的“师徒帮带”活动中,学校安排我指导郑昌滋老师,让我们俩搭起了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平台。通过一个学年的共同学习与探讨,取得了一些成绩,现就工作作自我总结如下:

一、徒弟在教学思想方面的提高

郑昌滋是新老师,非常谦虚好学,在教学中肯钻研,肯动脑,上进心很强,一个问题非把它“吃透”不可,这种钻研精神都令我感到佩服,所以在帮助他的同时,我也在他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也让我有了一定的提升。作为一名新教师,他深爱自己从事的教育事业,在教学上,能认真对待每一项教学工作,认真学习,深入研究教法,经常翻阅各种优秀教案文选及参考资料,关注教育网站,及时了解教育教学动态,认真开展好日常工作。抓住每一次学习的机会让自己得到及时的充电。

二、徒弟在教育科研能力方面的提高

在自我提高上,他能按照师徒约定,认真听课,积极反思;抓紧时间进行理论学习,并学用于实践。一年来,他常写反思和读书记录,并不耻下问。主动听课,并和师傅共同反思,总结。正是他的努力,他的自身素质提升了更高层次,我深信在不久的将来,他一定会脱颖而也,成为信息学科教学中的后起之秀。

三、师傅在帮带活动中的收获

作为师傅,我在教育教学上,尽量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影响徒弟。首先我要认真的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备好课、上好课。虽然我已有三十多年的教龄,但我丝毫没有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严格按照学校对年轻教师的备课、上课要求来对照自己的工作进行自查。

在自我提高上,我更是加倍努力。因为我不仅是学生的老师,我还是一名刚走上信息教育岗位的老师的老师,岂敢稍有放松。因此我挤出一定时间在书上学,在网上学,向同行学,随时和郑昌滋交流、探索,并尝试把理论与实践结合。我写了大量的教育教学随笔、反思,做了大量的读书笔记,而且自己在师徒帮带活动的推动下,我的教育教学各方面了有进一步提升。

今后,我们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去迎接新的机会和挑战。

师傅带徒弟心得体会范文5为提升新警素质能力,助推新警成长,河南省公安厅于日前决定,在全省公安机关深入开展“师傅带徒弟”岗位练兵活动。通过老民警“传帮带”、新民警“跟学练”,进一步增强老民警事业心和责任感,激发新民警上进心和求知欲,确保公安机关的好经验、好做法、好传统得到传承。

也许,有的同志会说,“师傅带徒弟”是我们公安机关的老传统了,并无新意;甚至觉得大张旗鼓开展专项活动意义不大。而我以为在全面深化公安改革的新常态下,公安机关深入开展“师傅带徒弟”活动,不仅有助于新民警的成长进步,增强队伍凝聚力、战斗力,传承公安机关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而且对深化公安改革,推动公安事业创新发展等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多少年来,公安机关一大批热爱公安工作、经验丰富、忠于职守的老民警,抱着对公安事业无限热爱和对新民警的殷切希望,把在几十年公安工作中积累的富贵经验无私地传授给新民警,使得一批又一批新民警很快熟悉公安业务,并成为执法办案、调解矛盾纠纷、维护稳定、处置突发事件、抢险救灾、服务群众的行家里手。从而确保了公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然而,近几年,人们发现“师傅带徒弟”这项传统活动,在有些公安基层单位开展的并不令人满意。那种“师徒”亲密无间、切磋执法办案的情景成了美好的回忆;而“现在没有师傅一说了”、“现在的徒弟吃不消带”、“带出徒弟,饿死师傅”等声音到是时有耳闻。究其原因,一方面,目前基层所队警务繁忙,老民警尤其是公安业务能力强的民警肩上的担子较重,客观上没有更多精力带新民警。因为,时下,大都基层单位都实行绩效考核。因此,有的老民警觉得因带新民警影响工作业绩,有点得不偿失。再说,新民警缺少实践经验,执法办案不免有些“毛手毛脚”,万一在执法办案上出点差错,师傅自然脱不了干系,所以老民警也“怕”带;另一方面,有些新民警自持文化程度高、接受能力强,在跟班学习中要么浅尝辄止,要么怕苦、怕累。这对师傅而言,他们心里也知道,今天他是“徒弟”,明天就是同事,往后还有可能成为自己的领导,因此,当师傅的对“懒徒弟”大都采取容忍的态度,更不会摆出“严师”的架势对其进行严厉批评教育。师傅这种无奈,自然带不出“高徒”。徒弟“学艺”不精,又岂能接好班,把公安事业发扬光大、推向前进。

可见,“师傅带徒弟”既不是件容易抓好,又不得不认真抓、抓出成效的大事。鉴此,我以为河南省公安机关采取“师傅”、“徒弟”结对帮扶、跟踪培养、职责共担、绩效捆绑等措施,深入开展“师傅带徒弟”活动的做法,值得学习借鉴。

师傅带徒弟心得体会范文6本学期我与王语轩老师签订了“蓝青工程师徒承诺书”,觉得身上担子重大,王语轩老师是一个上进的徒弟,工作热情,平时的备课和上课非常认真,教学的过程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对教材的研究和使用都有她自己的想法,教学的基本功相对扎实,能力较强。相信今后通过自己不断的努力,一定会很快成为学校的骨干力量。接下来主要从三个方面谈谈师徒结对的体会。

首先它鲜活地再现了青年强烈的求知欲和满腔的热情。从王老师身上仿佛看到了刚参加工作时的自己。这一个时期的教师就如同人生的孩童阶段,每天每时都会冒出数不清的困惑,渴望能被一一解答。当自己一个人默默地努力一段时间后,教育的热情会因为外在环境的冷淡而消退,从此教师将教书视为谋生的手段。但我校的青年教师是幸运的,因为拥有了一个学校为其创设的平台。

在这一个学期里,因为学校赋予我们这一层特殊的关系。王语轩经常主动要求我听她课,我们经常切磋,教室里常有我俩同进同出的身影。一开始是我讲她听,可后来更多的是她讲我听。互相听课,互相交流,听课本记录的内容正面用完了用反面,交流的话也由课堂教学到班级管理以及作业布置和与家长的沟通。在交流中产生的许多思想是无形的,而这种无形的思想也许正是影响教师改变的关键因素。

师徒结的活动让我们觉得工作有所成效是一种幸福,是一份荣耀,让我们努力去追寻它。本学期我校青年骨干教师的公开课,她愉快接受,选择了一节高难度的课《火烧圆明园》,准备充分,不断地试教,虚心听取老师们的意见,很好的完成了任务,教学效果良好。炎热的暑假,她顾不上休息,一直坚持充电,自学教育理论,自己备课,模拟讲课,邀请我提意见,向我提出自己的困惑。我们虽然大汗淋漓,却也热情似火,收获多多。她的好学和执著让我感动,从中可以看出,她在自发地努力。她意识到,会上课,上好课,是教师的生存之本。她要努力吧自己磨练成优秀的教师。 王老师的班级管理也非常出色。

最后,它让我意识到自身的诸多不足。“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其实在师傅这“名”与“实”之间还是存在较大差距的,但既然接受重任,就只能努力缩小差距了。在提高徒弟业务水平的同时,也努力充实自己。尽管这些认识十分感性,但它是我真实的感受。客观地看待这一个学期的行动,不足之处也不少。如听课是落实了,但书籍的学习还是十分欠缺,只靠听几堂课所能产生的变化应该不是很大的,自身的学习应该在成长中占了较重的比例吧,这有待于今后改善。

师傅带徒弟心得体会的人还看了:

1.师父带徒弟的心得体会

2.师傅带徒弟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