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央企实训总结

央企实训总结

央企实训总结

央企实训总结范文第1篇

㈠企业员工培训的含义

培训的含义有广义、狭义之分,笔者认为企业员工培训是企业根据自身生产经营和发展的需要,为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和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及政治理论、规章制度、法律法规常识等而进行的各种形式的教育与训练活动,从而使企业员工的工作态度、工作行为、价值观念等有所改变,使他们在现以成人教育的规律指导企业员工培训文/汪漪在或未来工作岗位上的工作表现达到组织的要求,并发挥最大的潜力以提高工作绩效。

㈡员工培训对企业的作用

培训是企业和员工的一种双赢选择,无论对公司还是对个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有利于提高员工素质。

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总量成倍增加,知识更新周期、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大大缩短。对于石化行业来说,新能源知识、储运技术、油站管理等,都对员工的知识提出了新要求,通过培训,使员工的业务知识和技能得到提升,从而更好地适应岗位工作需要。

2.有利于调动员工积极性。

企业员工更加渴望不断充实新知识和技术来完善自己,使自己能够胜任工作,表现出色。他们往往把被安排参加培训、外出学习、脱产深造、出国进修等当作自我发展、自我提高的契机。经过培训的人员大多能提高素质能力,改善工作动机和态度,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3.有利于引才和留才。

央企对人才的吸引力虽然很大,但要求也很高,现在的石化行业技术员工流失日益严重。培训是企业吸引人才、培育人才和保留人才的重要手段。企业要发展,就必须为员工提供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和发展机会,这必然要求企业为员工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以帮助其实现更高的追求和发展目标。

二、企业员工培训存在的问题

㈠培训目的不明确,培训针对性不强

有些企业把培训当作一项活动,片面追求全员覆盖,过分强调全员培训,表面轰轰烈烈,实际效果较差。笔者认为,全员培训对于一些项目是必要的,但不是所有培训内容都适合全员参加,例如部分特殊岗位技能的培训。培训中,企业由于缺少生产、经营、管理和科研等方面的骨干和专家,往往外聘讲师,如果他们不事先准备“功课”,加之不熟悉企业的情况,往往讲得缺乏实际,学员可能会懂,但用不上,此时,全员培训就更显“认认真真走过场”了。

㈡培训方法落后,培训形式守旧

很多企业,尤其是国有大型企业,把培训当作“作秀”,不认真,不扎实。由于满足于“老做法、老经验”,对知识更新认识不够,部分管理者对员工培训不重视。他们没有充分运用传统的培训方法和手段,又不愿积极探索灵活多样的现代培训方法和手段,无法使员工通过相互切磋、相互启发来发掘实践经验、实现经验共享和升华。培训时,缺乏把培训课程与员工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研究和自我创新有机结合,没有扩大员工对实践内容的自,没有激发员工培训的主动性。

㈢培训资源不对称,培训效果难保证

培训人员相关业务知识不足,缺少系统性、灵活性和责任感,无法将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传递给被培训人员。培训教材死板,缺乏生动性和针对性。央企的员工培训大多是技能性的,培训内容更多的需要动手实践加以巩固,如果全靠教材培训,那就无法真正实现技术灌输。培训期间,对培训效果评估的考核评价设计不到位,培训效果往往靠全员自觉,还不能让参训员工感到只有通过培训提高素质,自身竞争能力才能增强,从而在激烈的岗位竞争中取得优势。同时,企业要转变用人观念,树立培训并用好现有人才比引进人才更重要观念。

三、提升央企员工培训效果的措施与建议

㈠构建培训的体制机制

央企要做好员工培训工作,首先要成立企业教育培训委员会。委员会的主任要由企业的主要领导担任,不定期对教育培训工作进行指导、分析与总结,对教育培训工作的远景规划与实施计划及时作出调整和纠偏。同时,央企要把教育培训工作的成效作为各级领导干部工作业绩考核的一个重要内容,使各级领导干部从思想上重视教育培训工作,行动上参与和支持教育培训工作。

㈡明确培训的目的内容

本人认为,央企的培训按培训内容可以分为三级。一级培训主要内容为通用性知识、法律法规、企业文化等,目的是提高员工意识和基本素质,主要解决认识问题;二级培训是针对需要取得相应的从业资格证书与职业技能鉴定证书,方可上岗作业的岗位资格培训。三级培训主要是结合工作实际,培训操作技能和防护知识,重在实用性、针对性、有效性,目的是培养员工应对具体问题的能力。同时,根据不同培训人员,不同培训需求,实施分类培训,增强针对性和实用性。员工新上岗、新调入、转岗、复岗、替岗、发生事故后均需要进行内容不同的培训。此外,还必须注意分析被培训人员的个性特点。人的有些个性是天生的,即使通过强化性的培训也很难改变,这种人通过培训即使能够掌握所需的知识、技能,但仍不适合某个岗位的工作,这种人员就需要调换岗位,而不只是需要培训。如果不注重分析了解这种情况,人为因素引发的事故就会增多。

㈢制定科学合理的培训方案

要取得好的培训效果,就要有好的培训方案。培训方案是培训目的、培训内容、培训人员、被培训人员、培训时间、培训方法的有机结合。央企培训前要进行需求分析,根据分析结果来指导培训方案的制定,不应该出现为应付上级检查而培训的现象。首先要了解岗位信息,明确岗位职责、内容、流程、应具备的知识和技能、绩效考核的指标等,这是分析岗位培训需求的基础。其次要了解公司中长期发展的规划与目标,将其细化到各个工作岗位上,明确各个部门、各个岗位的具体要求。最后要建立员工详细的信息系统,系统应包括所学专业、接受过的培训、目前的技能与知识结构等内容。只有将其与岗位的具体要求相比较,找出差距,培训需求才能彰显出来。

四、结论

央企实训总结范文第2篇

今年以来,中央企业连续发生了多起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特别是“3.28”王家岭煤矿透水事故,是国资委成立以来发生的第二大事故,目前仍有153人被困。党中央、国务院对此高度重视,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作出了重要批示,张德江副总理亲赴事故现场,指导抢险救援工作。今天我们联合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召开紧急视频会议,

目的是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安全生产的各项政策措施和中央领导的批示精神,进一步督促中央企业认真执行、一丝不苟的做好安全生产工作,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

刚才,国家安全监管总局梁嘉琨副局长做了讲话,对中央企业安全生产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我完全赞同,会后各中央企业要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3月11日,我们已组织召开了部分中央企业安全生产工作会议,提出了明确要求,今天,我重点针对今年尤其是3月份以来的安全生产情况讲三点意见。

一、今年以来中央企业安全生产形势非常严峻

3月13日和14日,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所属企业分别在深圳和贵阳施工工地发生高处坠落和脚手架坍塌事故,共造成18人死亡,多人受伤。这两起事故是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成立以来伤亡人数最多的。

3月16日和17日,中国华电集团公司和中国华能集团公司分别在陕西蒲城和广东海门发生火灾和高处坠落事故,分别造成4人和6人死亡。

3月19日,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所属企业在内蒙古铁路隧道施工中发生坍塌事故,10名工人被困,目前生死不明。

3月28日,中煤能源(集团公司与山西焦煤集团均股企业在王家岭煤矿施工过程中发生透水事故,致使153人被困,现正在紧急救援中,但救援工作困难重重,情况很不乐观。

3月30日,中国中煤能源集团公司所属施工企业在新疆发生煤矿冒顶事故,目前被困的10人生死不明。

截至目前,今年中央企业共发生10起较大及较大以上生产安全事故,共计造成70人死亡、173人被困,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远远高于历年同期水平,是国资委成立以来安全生产形势最为严峻的一个时期。中央企业不断发生的生产安全事故不仅给国家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也严重损害了中央企业的形象。

二、近期中央企业安全生产事故频发的主要原因

中央企业近期连续发生的生产安全事故,集中暴露了中央企业技术管理和安全管理的漏洞,最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赶工期、抢进度。少数企业不按科学规律办事,重速度,轻安全,超强度、超能力、超定员组织生产,搞“献礼工程”,随意压缩工期,忽视事故隐患,甚至已出现严重的不安全征候,仍然不采取断然措施,最终导致事故发生。

二是安全生产责任落实流于形式。少数企业责任制形同虚设,“挂在墙上,写在纸上,讲在口头上,没有切切实实落实到人头上”。监管责任不落实,少数企业以包代管、包而不管、层层转包,甚至违法分包。领导带班制度执行不严格,少数企业领导关键时刻脱岗,造成应急处置不当。事故责任追究制度不落实,以客观原因掩盖主观问题,没有按照“四不放过”的原则认真剖析,举一反三,吸取教训,导致同类事故重复发生。

三是有章不循、有禁不止。少数基层单位视制度为儿戏,耍小聪明,盲目实施未经严格审核的技术方案,甚至随意变更操作流程和工艺标准。少数企业对集团公司的安全生产监管置若罔闻,缺乏最基本的执行力。“3.28”王家岭透水事故发生后,中国中煤能源集团公司专门下发了全面停工令,但中煤一建49工程处仍冒险作业,结果导致严重的冒顶事故发生。

四是技术保障、组织保障等存在严重不足。近期发生的几起煤矿施工安全事故都与技术方案缺陷、勘探不到位、设计存在漏洞有关,从一开始施工就存在严重隐患。少数企业安全生产监管队伍建设严重滞后,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履职能力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无法满足安全生产新形势的需要。

五是应急管理

莲山课件 薄弱,应对能力不足。少数企业应急预案针对性不强,缺乏实战演练,一旦发生事故应急处置无序混乱。少数企业的应急装备、应急物资储备不足,甚至连购买和调配的信息都不掌握,贻误了救援的最佳时机。

除这些问题

以外,还存在安全投入不足,人员培训不到位,体制、机制不健全等问题,血的教训必须深刻吸取。

 

三、把生命放在首位,立

即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

各中央企业要把安全生产当作当前的首位工作来抓,结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统筹研究,集中一个月的时间,认真把中央领导的批示精神一丝不苟的加以落实。

各中央企业主要负责人是企业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必须切实加强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企业党组织要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优势,支持督促安全生产工作的措施落实到位。

各企业要结合行业的特点和本单位的实际情况,针对安全生产存在的薄弱环节和突出的问题,立即开展四查:第一,要查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是否齐全、是否适应。不少企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比较齐全,但关键要看规章制度是否适应中央企业环境的变化,规章制度一定要切合当前的实际情况。第二,要查各级领导和职工安全教育和培训是否到位,企业要严格执行先培训后上岗的原则,安全的培训首先要从领导做起。第三,要查执行是否到位,好的制度必须要严格执行,安全生产的各项工作要做到有记录可查,特别是矿井作业,必须要有严格的记录。第四,要查应急预案是否到位,包括应急物资是否到位,应急队伍是否到位,应急信息是否到位,还要加强预案的培训和演练。

中央企业要用一个月的时间,集中精力认真做好检查,一丝不苟地把温家宝总理和张德江副总理的批示落到实处。近年来中央企业兼并重组了不少企业,这些企业要作为本次检查的重点,一户一户梳理,确保制度到位、责任到位、人员素质到位、责任到位、投入到位、措施到位。对排查出来的问题,要结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统筹研究整改。能整改的立即整改;一时不能整改的,

该停产的坚决停产;存在腐败问题的,要依法依规严肃处理。

 

会后,中央企业要立即行动起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要求和本次会议的部署,结合企业特点,切实抓好贯彻落实,落实情况于5月7日前报国资委和国家安监总局。国资委和国家安监总局将组织专家进行抽查,抽查中如发现有敷衍了事、工作不力、责任不落实的,将坚决予以查处。对不适应岗位要求的企业负责人,该调整的坚决调整,对失职、渎职的企业负责人该撤职的坚决撤职。

同志们,今年中央企业严峻的安全生产形势警示我们,安全生产工作必须警钟长鸣,常抓不懈,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感,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全面加强企业管理,提高企业技术水平、安全标准和管理能力,采取铁腕手段,坚决扭转重特大事故多发、频发的态势,切实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

会后,各中央企业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和本次会议的布置,结合本企业的特点,切实抓好贯彻落实,把自查的情况于5月7日前报国资委和国家安监总局。

央企实训总结范文第3篇

一、中央企业创新发展的新形势

中央企业是指由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履行出资人职责的企业。中央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骨干力量,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和责任。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中央企业的科技创新,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中央企业在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的同时,科技创新环境不断完善,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特别是全球性金融危机为中央企业加快吸收利用海外创新资源提供了难得契机,使得许多中央企业开始具备了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可以说,伴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中央企业的创新能力也在不断增强,在实施自主创新国家战略和建设创新性国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中央企业创新投入不断增加。“十一五”期间,中央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总额由1244亿元增长到3079亿元,年均增长25.4%;研发经费由701亿元增长到1911亿元,年均增长28.5%;中央企业建成并拥有了一大批具有较强实力的部级科研平台;培养和凝聚了一支高素质的科技人才队伍。通过加大研发投入,建立健全技术创新投入、研发、转化、应用机制,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推进科技资源优化配置,着力打造一批具有前瞻性的重大、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形成基础研究、预先研究、工程技术研究、应用研究相配套的梯次研发结构。力争在一些关键领域有重大的技术突破,培育一批高附加值的尖端产品,打造一批国际知名的高端品牌。全面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在部分领域实现从技术跟随到技术引领的跨越,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发挥骨干带头作用,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二、中央企业开展创新型企业建设的工作

第一,中央企业科技创新工作重点任务。为了全面提升中央企业整体素质和发展力量,增强活力,壮大实力,更好地发挥中央企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骨干中间力量,着重推动试试以下重点任务。

一是加强科技发展战略与规划管理;二是进一步建立健全企业研发体系;三是优化配置企业科技资源,实现内外部资源有机结合。积极吸收利用海外优质科技资源,探索建立海外研发机构,开展国际化研发;四是着力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重点支持企业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展技术研发,取得重大技术成果并实现产业化,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五是全面提高知识产权工作水平。在主导产业和关键技术领域形成一大批核心专利与自主知识产权成果,加强主要领域技术标砖的研究与制定。六是加强合作创新,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健康发展;七是进一步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完善科技人才评价、选拔、培养、使用和激励机制,培养造就一批具有世界前沿水平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做好中央企业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吸收海内外高层次科技人才。

第二,中央企业加强科技资源整合和创新支撑体系建设。近年来,许多中央企业实现外延式快速扩张,整合了许多优质科技资源,通过建设一批具有超前性的重大技术研发平台等,引导中央企业加大内部科技资源整合力度,推动企业创新支撑体系建设。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有研总院)创建于1952年11月,是我国有色金属行业规模最大的综合性研究开发机构。有院总院针对企业内部快速发展的内在需求,提出研究和制定科技创新支撑体系建设规划,结合企业发展战略加强对内外部科技资源的整合与集成,以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为企业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以此为例,企业应当利用海外科技资源,吸收海外人才,探索设立海外研发机构,开展国际化研发。

加大创新投入、优化创新环境、拓宽创新资源、调动技术人员创新积极性是建立完善中央企业技术自主创新体系的重要条件。

2011年6月23日,国务院国资委召开中央企业科技创新工作会议,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和中央企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精神,推动实施科技创新战略,研究部署中央企业科技创新工作。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王勇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国资委副主任、党委委员黄丹华介绍了国资委出台的《关于加强中央企业科技创新工作的意见》的相关内容。

此次会议,在当前“大浪淘沙”的新经济形势下,对于中央企业对企业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立和完善创新体系,推进转变发展方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发展而战的中央企业,必须真正提高认识,舍得投入,一方面瞄准市场需求进行技术自主创新,修补和完善已有的创新体系。另一方面更需加大内部改革力度,进行观念创新,提高全体员工尤其是科技工作者的创新责任感、紧迫感;进行制度创新,进行管理创新,解决技术自主创新动力不足、效率低等问题。

央企实训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校政行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案例

一、校政行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的内涵

校政行企合作办学是一种学校、政府、行业和企业四方联动的合作办学模式,是指在政府的主导下,在行业协会指导、参与下, 高职院校和相关行业、区域主导产业的龙头骨干企业以合作共赢为基础,通过缔约协议来建设既相互联系、相互开放、又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利益实体。作为培养方的高职院校和作为用人方的企业单位针对社会和市场的需求,按照校企双方共同签订的协议意向,制定学校的人才培养计划,共同参与组织教学内容、选拔优秀学生、考核竞争上岗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在师资、技术、办学条件等方面都可以开展合作。

二、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校政行企合作办学的实践

(一)校政行企合作,共建“江苏财经・中央新亚管理学院”。江苏中央新亚百货股份有限公司于1989年成立,2003年加盟南京中央商场,成为南京中央商场股份有限公司控股的一家连锁旗舰店。公司总股本3500万元,员工总数3500余人,公司总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营业面积10万平方米,是目前江苏省淮安市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零售企业。截止目前,公司旗下有9家子公司,根据公司五年人才培养规划,截止到2015年需培养出200名主管、100名中层、10名高层后备人才。

2011年11月20日,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吴兆方与中央新亚总经理蒋永贵共同为“江苏财经・中央新亚管理学院”揭牌,院长陈光曙与中央新亚总经理蒋永贵签署了共建协议。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和新亚有着长期的合作,学院刚成立,蒋永贵总经理就担任经济管理系专业建设委员会主任委员。“江苏财经・中央新亚管理学院”成立以后,校企双方将在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员工培训、实训基地建设和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共同努力、创新机制,促进“江苏财经・中央新亚管理学院”在更高的平台上发展成长。同时,校企双方还将充分整合各自优质资源,发挥各自优势,深化实质性合作,缩短学校培养与企业需求的距离,努力将“江苏财经・中央新亚管理学院”办出水平、办出特色、办出影响,努力为社会培养更多更好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二)校政行企合作,共同打造订单式培养模式。所谓订单式培养模式是指高职院校通过积极与企业合作,以协议的形式培养订单人才,达成校企合作项目。订单式培养所采取的方式包括指定培养对象、指定工作岗位。校企双方按照协议要求,共同拟定教学计划、共同参与到教学活动过程中、共同打扫实训基地等等。高职院校通过与企业共同制定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方案,开展校企联合办学,共同培养技能人才,将职业岗位能力标准融入教学内容,促进校政行企共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满足企业用人标准,达到毕业生能直接胜任岗位工作并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要求。

2007年学院与新亚合作开办了第一届“新亚主管订单班”,2011年合作开办了第二届“新亚主管订单班”。培养了数十位企业需要的人才,学生也有较好的职业发展生涯。

(三)校政行企合作,共同建立顶岗实习工作模式。所谓顶岗实习,是指在基本上完成教学实习和学过大部分基础技术课之后,到专业对口的现场直接参与生产过程,综合运用本专业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以完成一定的生产任务,并进一步获得感性认识,掌握操作技能,学习企业管理,养成正确劳动态度的一种实践性教学形式。企业积极接受职业院校学生到相应岗位实习,着重安排对口专业的实习岗位,按实习合作协议来提供合理报酬。学院可以和新亚合作,积极推进顶岗实习工作。比如我院学生毕业实习可以直接进入新亚相关部门相关工作岗位,提前进入工作角色。学生通过顶岗实习,能够增强动手能力、协作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和对社会的认知能力;能够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以利于养成良好职业道德;能够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掌握相关专业技术知识 ,达到零距离上岗的目的;能够培养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工作态度。据新亚反映,经过顶岗实习的学生,很好地实现了零距离上岗的目标,工作技能扎实,普遍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可见,顶岗实习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形成了良好社会效应。

(四)校政行企合作,共同实施教学建设。依据行业和企业发展的需要和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学院可以和企业合作,邀请企业技术骨干参与到学院课程开发与建设中来,比如共同制订课程标准,共同研究编制教材,共同确定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手段,共同建立实训基地等等。通过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等平台将课堂搬进生产性实践基地,使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在实训实习中培养职业素质、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实现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通过签订学生顶岗实习共管协议,校企共同制定实习学生的管理、考核与评价制度,加强对顶岗实习学生的过程管理和实习效果的评价考核,切实提高学生的顶岗实习效果。在学院和新亚的合作办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新亚职业岗位的要求和学院的教学理念共同制定课程标准,新亚中层以上经理固定时间进校园,给学生开讲座开培训课程,在实习实训工作中,也主要由校外实习老师、企业专家带领。在校教师也可以进企业实践锻炼,增强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为教学工作奠定更好的基础。

总之,校、政、行、企合作办学通过这种模式能最大程度地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目标,能实现学校、企业和学生的“三赢”。

参考文献:

央企实训总结范文第5篇

来自《中国青年报》的资深媒体人曹林,拿起话筒说:“这位学员,你的表现总体上很好。但对维C银翘片事件的回答,使用的医学专用术语太多了,老百姓是闹不懂的。新闻发言人的语言表达既要准确,又要通俗易懂,使受众易于接受不至于产生歧义。”

本场见面会的主持人,北京市委党校教师邱锐,对当天的“情景模拟式教学”效果很满意。从2006年开设新闻发言人培训课程以来,已经有20多期区县局级进修班的学员参加过北京市委党校的这一“品牌课程”,全市的厅局级和处级干部已经全部轮训过一次。

2012年,北京“7・21”暴雨后,北京防汛抗旱指挥部副指挥长、新闻发言人潘安君出席新闻会时,穿着白色衬衣、深色裤子,表情凝重,语气沉重,在媒体面前向全体市民鞠躬道歉,一时间全场肃静。“凡是我们培训过的学员,都能看出效果,他们的表现不会出现硬伤。”邱锐对此感到自信。

在遍布中国31个省区市的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和一些综合性大学,这样的干部培训每天都在持续进行。其学习内容既包括马列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又围绕政府中心工作,聚焦每一项改革举措的推进;既着重于培养共产党员的党性修养,又重视开拓新知,以应对不断变化的执政环境带来的考验和挑战。

30多年来,中国的飞速发展令全球瞩目,每个人都想知道中国发展的秘诀。20世纪90年代开始,一些敏锐的外国学者把观察视角投向了中国庞大的干部培训体系。中国共产党通过全国的党校、行政学院和干部学院系统培训各级干部,使之掌握党的理论和行政管理知识的努力,给美国的中国问题研究专家沈大伟(David Shambaugh)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个干部培训体系庞大而独特,我希望美国也能有这样的体系。”他在一次访谈中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而在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李君如眼中,干部培训更是中国共产党成功“真正的秘密”。在他看来,干部培训系统实际上是中国共产党的信息传递系统。通过学习,在全党各级干部上下实现了重要信息的传递和反馈,使党既充满了活力,又能够有序发展。

重视党的“大根基”

2013年7月1日,中央组织部对外公布了一组最新统计数据――截至2012年底,中国共产党党员总数达8512.7万名。这一数字早已超过了英、法两国的人口数。就是这样一支宏大的党员干部队伍,组成了在中国长期执政的中国共产党。

“党员干部,就是党的‘大根基’。”已经有着60多年党龄的中央党校教授叶笃初说,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新中国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新时期,党历来重视“大根基”的培养。“这条宝贵经验,始终没有被忽视”。

从最初的农民运动讲习所、工运班、党训班,到1933年3月创办于中央革命根据地江西瑞金的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中央党校前身),在革命战争时期,数以千万计的党政军干部接受了党的全面培训,加强思想理论武装的同时,也增长了实际工作能力。

“可以说,共产党就是在不断的学习中走出来的,在将书本与实践结合的过程中,我们尝到了甜头。”中央党校党建部教授张希贤说,强大的干部培训体系,保证了党的干部梯队常留,这是已有92年历史的中国共产党不致走向垂暮和老化的动力体系之一。

“通过干部培训系统,全党的思想意志得以统一,更使得几千万党员在这一庞大的组织体系中找到自身的定位,而不致迷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副院长刘春教授说,中国共产党通过对党员干部的培训,实现了对组织自身一体性和纪律性的强化。“这对于一个大党而言,无论在哪个时代都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走过革命战火硝烟,走过新中国初创基业的艰难,走过改革开放“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再到新时期面对长期执政的复杂挑战,这对于一个党的适应性提出了极高的要求。“迎面而来的是深刻的社会变革、瞬息万变的信息交汇,以及新技术、新知识的冲击,如果党员干部的知识结构和社会认知不能及时更新,就根本无法开展工作,这就是‘本领恐慌’。”刘春说。

“当前培训干部面临两个重大任务。一是保持党的先进性,二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曾为十六届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授课的中央党校教授陈雪薇认为,这两个任务对中国共产党来说是全新的考验。“一个是不变质,一个是有本事。不变质、有本事才能把国家建设好,才能完成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共同富裕的历史任务”。

正是基于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和现实形势的要求,中国共产党干部培训的力度日益增强。2012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2010~2020年干部教育培训改革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将干部教育培训定义为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工程,在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并要求“提拔担任县处级以上党政领导干部,要达到《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试行)》规定的培训时间要求,确因特殊情况在提任前未达到要求的,须在提任后1年内完成培训,仍未完成的要延长试用期。”

“将干部培训与选拔任用‘捆绑’起来,使之成为一项硬约束,从制度上保障了干部培训不是可有可无的‘走过场’,而是要真学习、真培训。”刘春说。

聚焦“政府工作”

“干部培训系统的一个重要作用,是大政方针信息的传递管道”,叶笃初说,“每一项重大的中央精神、学习活动、改革举措,都有相应的培训班配套跟进,使党和政府的政策意图得以准确地层层传递下去。”

“干部培训的重点,聚焦政府中心工作和改革进程,每一年都会有所调整”。国家行政学院教务长陆林祥说,国家行政学院每年要举办6~8期省部级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50期厅局级领导干部培训班,每期50人规模。

“尤其是历次的省部班都令人难忘”,陆林祥说。2010年5月,在主题为推进“医改”的省部班结业式上,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亲自出席并为每位学员颁发证书,这些学员都是各省区市主管医改的副省级官员,时任医改办主任的朱之鑫分别与他们签署“医改合同书”,被称为立下了“军令状”。党中央、国务院的各项医改政策由此在地方得到了有力推动。

此后,2010年的“农村社保”省部班由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张德江亲自与学员座谈;2011年5月的“食品安全”省部班,更是由、回良玉、三位时任副总理出席并讲话,可谓阵容强大;2011年7月的“保障房建设”省部班,再次出席结业式,并为当年年底全国完成1000万套保障房开工建设的目标,与每位学员握手“拜托”。此外,事业单位改革、主体功能区建设、城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诸多中国重大改革事项,都成为了省部级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的主题。

我们曾多次受邀旁听国家行政学院省部班课程和学员分组讨论。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副省级大员,像学生一样带着笔记本来到课堂,一些人随手携带茶杯,鲜有人迟到早退。5天左右的课程,从早到晚被安排得满满当当。参与授课的,既有国家部委推动相关领域改革的主管领导,也有国家行政学院的专职教师。课堂上秩序井然,无人插话,授课老师讲解问题时,底下的学员奋笔记录,有时能听到笔记声“沙沙”直响。

通过专题培训,地方了解了中央的改革意图和改革路径,减少了思想上的疑惑和不解;中央也听到了地方推进改革时的具体细节和难度,从而令政策的制定和推行更加符合实际。

“学习的场合,更有利于多方交换意见。这实际上搭建了中央和地方沟通互动平台”,陆林祥说。“而且,各省的改革进展不同,领导干部的配备情况也不同,学员之间可以互相取经、谦虚请教、彼此启发。专题研讨班又成了各地方交流改革经验、互相取长补短的平台。”

省部班上碰撞、引申出的改革落实环节的经验和难题,又形成了与之“系统配套”的厅局班课程的主题。当来自全国各地的厅局长们坐在一起时,改革的共识已经达成,他们学习讨论的重点,则是每一项政策在执行层面该如何落实。

“很多外国人感到奇怪,中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每一项重大改革政策是怎样被快速推动和落实的呢?”陆林祥说,实际上,我们的每一次干部培训都是传递信息、统一思想、凝聚改革合力的过程。

求新知“历久弥新”

“干部培训是党和国家发展的一面镜子,我们面临的新情况、新挑战、新问题,都映射在干部培训之中”,叶笃初说。近年来,干部培训扩充新的教学内容、采用新的教学形式的探索,都是在这一背景下展开的。

在剧烈的社会变革中,一大批过去不曾出现的新问题涌现出来,倒逼干部培训“扩容”。比如2003年春天的非典,催生了新闻发言人培训;汶川地震后,应急管理培训应运而生;2008年瓮安、孟连事件后,全国两千多名县委书记进行了大轮训,“处置”是培训重点;网络的增多和微博的崛起,则令“应对网络公共事件”成为干部培训的热门课程;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使大型央企的高级管理人员急补“海外经营战略”……

为适应新增内容,干部培训系统在机构和课程设置上进行了调整。比如国家行政学院在2010年新建了国家应急管理培训中心,主要培养领导干部危急时刻的领导能力。2011年,中央党校举办“微博影响力及其应用”专题讲座,邀请新浪微博出品人和多名典型用户,以访谈方式参与讲解。

“随着时代的发展,干部队伍的年龄和知识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其所服务的人民群众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原来单一的灌输式、讲授式教学,已经难以满足干部‘学以致用’的要求”,张希贤说。

干部培训纲要,对“创新培训方式方法”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即“改进讲授式教学,推广研究式、案例式、体验式、模拟式教学”。

“在‘食品安全’省部班的案例教学中,我们对上海‘染色馒头’事件逐层进行分析,参加培训的上海市主管领导要走上讲台‘现身说法’。讲到‘生态文明’,以北京雾霾天作案例,北京市主管领导也要以学员身份参与讨论”。陆林祥说,“‘农村社保’专题研讨,我们带着学员来到河北省大场县现场教学。在‘中小企业发展’培训班,学员们又走进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实地观看当地如何扶持成长型企业。此外,结构化研讨、学员论坛更令学员在很短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吸收所学知识。”

本文开头的一幕,即是北京市委党校的新闻发言人培训班的“情景模拟式”教学的一个侧记。这种授课方式,在浦东、延安、井冈山等三所干部学院的“利用率”更高。

在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三大“主渠道”之外,近年来,结合干部自主选学制度的建立,高等学校和网络课程成为干部培训体系的补充。而高等学校的加入,为领导干部“求新知”提供了新的教育资源。

刘春说:“求新知,开拓了领导干部的视野,为干部培训增加了源头活水,使得干部培训体系富有生命力,历久弥新”。

中国干部培训体系,主要由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三大系统构成。这三大系统源源不断地将素养更深、水平更高、眼界更广、本领更强的党员干部,输送到各个工作岗位上。

作为党轮训培训高中级领导干部的最高学府,中共中央党校是中央直属的正部级机构。近20多年来,担当校长的均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先后有乔石、、曾庆红、、刘云山等。

这所学校,凝结着中国共产党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的丝丝情结。2013年3月1日,中共中央党校迎来了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出席并讲话时说:“我对中央党校很有感情。无论从党的事业发展还是从自己的感情上说,我都很高兴同大家一起庆祝这件大事。”

“党校系统培训的教育目标就是四句话:理论武装、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党性修养。这对一个干部的培训要求是很高的”。中央党校教授陈雪薇说。

马列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熏陶和培养,是中央党校最为权威的培训特色。如今,中央党校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哲学教研部、经济学教研部、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政法教研部、中共党史教研部、党建教研部、文史教研部和国际战略研究所等“八部一所”的格局。中央党校也是重要的智库机构,承担了大量课题研究任务,为中央决策提供咨询和参考。一些专家学者,经常参与中国共产党重大政策的酝酿和党代会重要文件的起草。

中央党校的干部培训力量主要集中于进修部和培训部。进修部负责省部级、地厅级干部的轮训,以专题式研讨为主。其中,省部班和中青班是全国闻名的品牌培训班。前者,传递着中央各项大政方针政策的细微动向;后者,是各地竞争最为激烈的重点培训班次。培训部负责中青年干部以及新疆、等少数民族干部的培训,培训时间长达半年以上。

中央党校还设有中直机关分校、中央国家机关分校、部队分部、国资委分校等,培训相应级别的干部。除中央党校外,全国各省、地、县三级都设有地方党校,“数量超过3000家”,其中的绝大部分,与各级行政学院“一个单位,两块牌子”,形成资源共享。此外,大型央企及其二级企业,也都内设系统党校。

国家行政学院是国务院直属的正部级事业单位,发挥着公务员教育培训主阵地作用和政府参谋咨询的思想库作用。据国家行政学院介绍,目前全国地方行政学院有47家,包括省级地方行政学院32家,副省级地方行政学院15家,地市级行政学院(含直辖市下辖的地市级区县、新疆兵团)384家。

党的十六大以后,出于新时期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的战略考虑,党中央、国务院批准成立了多所部级干部学院,直属中组部管理。分别是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中国延安干部学院,以及专门培养央企高级管理人才的中国大连高级经理管理学院(后归口国资委管理)。

“这些干部学院发挥自身优势,走出了特色教育道路”,中央党校研究生院副院长刘春说,比如浦东干部学院利用对外开放“桥头堡”的区位优势,以其开放性和新学科而独具特色;延安和井冈山干部学院则发挥传统资源优势,开展体验式教学,以革命传统教育触动干部的心灵深处。“这些独辟蹊径的培训形式,在实践中获得了成功”。

摘编自2013年第29期《望》新闻周刊

相关期刊更多

气象水文海洋仪器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科学技术学会

国际融资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

功能材料信息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仪表材料分会;重庆仪表材料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