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学员交流发言材料

学员交流发言材料

学员交流发言材料

学员交流发言材料范文第1篇

“要切实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要把学习党史同总结经验、观照现实、推动工作结合起来,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开展好“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为开展好党史学习教育指明了基本着力点。

党的百年历史,就是共产党人真抓实干、务实为民的历史。无论是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还是战洪水、抗地震、控疫情,我们党一路攻坚克难,一心为民造福。实干是最有力的证明,人心是最大的政治。正因为始终坚持实干为要,始终把落实放在重要位置,不断解决好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我们党才能始终赢得人民最广泛的支持和拥护,带领人民创造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就要在回望百年党史中不断滋养初心使命,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根本宗旨,大力弘扬干实事、求实效、创实绩的优良作风。通过党史学习教育,始终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不断回答好“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要把党史学习教育成效转化为工作动力和成效,做到办实事、开新局,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不断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进一步增强党和人民的血肉联系。

学员交流发言材料范文第2篇

按照本次纪检监察系统办公室工作培训班的统一安排,作为今天交流发言的学员之一,起初思想上有畏难情绪,认为纪检监察办公室工作和派驻机构日常工作有较大差异,认识上存在偏颇,思维模式固化。通过学习中省纪检监察系统办公厅工作会议精神及4位专家的授课,使我对纪检监察公文起草审核、信息编报、督查督办及保密等办公室综合性工作有了全新认识,进一步增强了对新时代下做好派驻纪检监察工作的信心和决心。不论是群众信访、日常监督、线索处置、审查调查等方方面面工作,都应具备办公室工作人员的综合素养和潜能,都应具备较强的协调能力、文字功底、保密观念和责任意识。我认为纪检监察办公室工作可以用“666”来概括总结,即“强化六种意识、当好六部、发挥六种能力”,仅为个人认识,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是增强大局意识,当好“指挥部”,提高组织能力。办公室是承上启下、平衡左右、沟通内外、协调各方的重要枢纽,必须当好“指挥部”。要从大局出发,树立一盘棋思想,不能“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而是事事都要自觉服从大局,把握上情、吃透下情,做到认识统一,步调一致,统一方方面面思想,凝聚上下左右力量,调动各个层次积极性,推动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二是增强本领意识,当好“应急部”,提高办事能力。扎实的文字表达能力和会务组织能力是办公室工作人员的看家本领。办文方面,要狠抓文件的起草、审核、签发和复核,涉密类文件要严把保密关口,各类正式公文和报告,要多遍校对,确保万无一失。办会方面,要统筹考虑,合理安排,关注会务细节,提升办会质量。派驻机构人员少,没有专门负责办公室的同志,不论是办会办文、督查督办、群众来访、信息报送等综合性工作,都要有过硬的本领。正如何XX老师讲的,做好群众举报来信来访都是一门大学问,对群众举报件要筑牢保密防线,防止跑风漏气,对来访群众要态度平和、耐心接待、礼貌有加、慎重表态,面对情绪激动的,要头脑冷静,做好心理安抚,面对无理取闹的,更要沉着冷静,随机应变。

三是增强创新意识,当好“参谋部”,提高思考能力。创新是思想认识的升华,没有创新就没有高度。对于不断变化的新形势和繁重的纪检监察任务,办公室人员要与时俱进,突破定势思维,突破工作套路,突破文风框框,见微知著,大胆创新,从新政策中把握新形势,从具体事项中积累经验,不断提高思考问题的能力。问题就是财富,要紧紧围绕中心工作,关注重点、难点问题,为领导决策提供准确、全面、详实的情况和有针对性、可行性的决策建议。

四是增强团队意识,当好“协调部”,提高督查能力。一个团队成功的关键在于整体效能的发挥,办公室是核心枢纽,办公室每位工作人员是核心的一分子,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工作中要主动加强与其他各室之间的交流,对容易出现推诿扯皮的问题,主动请示领导,及时沟通,不等不靠。同时,还要定期对领导和上级及有关部门交办的事项进行督查督办,确保“督促有据、督办入微”,做到件件有着落,件件有回音。

五是增强责任意识,当好“信息部”,提高应变能力。信息是领导决策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依据,在信息搜集和编报中,首先要关注上级及上级领导新指示,及时准确收集新政策;其次要关心下级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最后要关切基层,多渠道掌握基层单位和群众对纪检监察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形成高质量信息,及时反馈领导。对于突发事件,坚持“急事急办,特事特办”原则,迅速反应,准确判断,主动掌握最新情况,及时传递相关室和领导。

学员交流发言材料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班级档案 博客 模块设计 建设

班级是学校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础单位,是学校管理的前沿阵地和工作重心。班级档案是自班级组建至毕业生离校过程中,班集体各项活动开展及班级成员学习、工作、生活的真实记录和全面反映,是学校档案的重要信息来源。班级档案着眼于学校基层组织建设及学生个人成长发展,丰富了学校档案内涵,使档案的表现形式更加鲜活具体,是建设特色学校档案的切入点。

目前,班级档案建设工作并未得到重视,多数学校缺乏将班级信息进行系统整理归档的理念,班级相关材料仅体现在新生名册、课程表、成绩单、贫困生数据库等有限表现形式,信息量单薄且分散存管于不同职能部门。此外,无适宜的构建平台、学生档案意识欠缺也是阻碍班级档案建设的重要因素,直接导致一些珍贵的班级史料因存管不善而遗失或随着学生毕业而离散。所以,如何规范档案管理机制或引入迎合学生需求的班级建档模式,值得教育工作者深入研究。本文尝试从班级博客角度展开探讨,在博客平台上进行班级档案构建。

一、以博客作为班级档案创建平台的优势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我们所处的生活环境及学习交流模式产生了巨大影响。腾讯QQ群、BBS论坛是班级群体最重要的网络沟通工具。毋庸置疑,这些交流平台具有强大的即时交流和一定的文件、共享功能,但是在文档处理、数据归类和信息群际共享方面尚存在明显不足,不适于作为班级档案的建设平台。比如,QQ群和BBS论坛不支持WORD、EXCELL排版格式,影响文章的及可读性;难以通过搜索引擎直接登陆空间,对信息共享利用造成障碍;空间栏目基本固定,影响个性化平台的构建;聊天页面按日期排序,无法实现信息的过滤和分类;留言及回复随意性强,有用信息常常很快被无关内容刷屏。

1.博客技术特点

博客(Blog)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用于自由表达的网络载体,起始被定义为个人写作或流水记录的工具,但随着认识的深入,其作为交流讨论工具的功能日益凸显。博客分为个人博客和群组型博客。群组型博客面向的是具有相同目的或意愿的群组,博客使用者通过发表博文表达个人认知观点,上传、转载或链接精心筛选组织的材料到博客空间,其他成员及游客可以与其进行即时评论互动。班级博客的本质也是一类群组型博客,是以班级为单位,班主任、科任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通过进行思想交流、资源共享而互助共进的公共交流平台。班级博客通过对平台数据自动归类,按照文章时间、栏目类别及文章主题分类等方式进行整理,保证资源方便快捷地提供共享和利用,有效提高学生的认可度,为班级活动、党团建设、学习交流等档案素材分类存档提供可能。班级博客还可提供私有空间,使用者通过在某个栏目下申请设置个人文件夹,将个人材料、图片等上传到博客空间并对文档进行阅览权限设置,为个人数字化成长档案提供了存储空间。

2.基于档案建设目的的班级博客模块设计

以班级档案建设为目标的班级博客模块设计,首先应满足一般群体博客的基本记录、交流及共享功能,同时应参照档案立卷编目常规方法,对博客栏目进行特殊设置。基本栏目可有:“规章制度”(与学生相关各级管理制度整合汇编)、“班组建构”(班委、宿舍长、课代表岗位人员配置及职责要求)、“学生概况”(学生姓名、性别、学号、生源地、宿舍、联系方式等基础个人信息)、“学生个人成长记录”(每位学生自建子档案,内容包括课程修读情况、奖惩信息、社会实践证明及任何有价值的个人档案素材)、“主题班会”(涉及班会时间、地点、主持人、班会内容及开展效果)、“班级活动”(按活动项目分别立卷,内容涵盖活动立项、策划、实施、总结全过程文档及图片材料)、“党团建设”(内容包括历次评优评先、推优育苗、党员发展时间、对象名单及基本概况)、“学习交流”(学科教学或学习信息交流)、“通知公告”(登载临时信息)、“心情日志”(群组成员分享心路历程)、“交流空间”(自由论坛)、“休闲娱乐”(美文、歌曲、视频上传或浏览专区),可根据需要对栏目设置进行调整。通过迎合学生心理的特色设计,吸引学生关注并习惯使用班级博客,从与同学、老师的即时交流和评价互动中获得进步,促进班级发展及班级档案材料的积淀。

3.班级档案博客的管理模式

班级博客是班级成员共同维护管理的社区。作为以班级建档为目的的博客,应在某些栏目中设置明确的管理权限。比如“规章制度”、“学生概况”栏目应由班主任负责,对不宜全面公开的内容设置浏览权限;“班组建构”、“主题班会”、“党团建设”可委托班委进行管理维护;科任教师可通过学习交流专区学科知识,布置学习任务,学生也可共享有价值的资料和大家进行深度交流探讨。通过给予平台成员不同的管理权限,使各个栏目都能充分发挥功能,同时在对信息进行连续完整记录的基础上,确保档案材料的采编质量和来源可靠性。

二、班级博客对班级档案建设的意义

1.班级博客是班级发展历程的记录载体

合理的栏目设置可充分发挥班级博客对班级事务的多维度、多层面流水记录功能,班级从组建到解散期间发生的事件、班级成员的生活感悟、学习体验、情感交流都有了承载的平台。其中的每一则博文,每一帧图片,甚至每一条留言回复都是班级真实存在的反映,从无到有,日积月累,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打造出班集体和班级成员的成长档案。这样的建档模式,可真正体现档案连续性、历史性和真实性内涵,使档案的表现形式和内容更加丰富、更具个性化特征。

2.学生成长历程的电子档案袋

学生档案袋实体存管目前存在诸多问题,比如无专门存管场所或馆舍不足,未配备专业档案管理人员或人员缺编,无专项资金投入或资金投入无法满足需求等诸多现实困境,建档工作缺乏严格的制度监管,导致学生在校期间的奖惩情况、参加课外活动记录等信息材料未放入学生档案或材料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在校表现。此外,档案的封闭管理模式为档案工作蒙上了神秘色彩,学生接触不到自己的档案,认为档案材料的累积和归档与己无关,因而缺乏主动搜集个人档案材料的意识。基于博客平台的“学生个人成长记录”构建,其实质就是以学生为实施主体的模拟建档过程。通过对课程修读情况、奖惩信息、社会实践证明、技能证书及任何有价值的个人档案素材的持续的积累、增补和更新,一则可以充实学生实体档案,有效避免毕业生档案材料信息不足或档案材料缺乏个性,二则可引导学生重视档案,了解档案对个人职业生涯的重要性,从而注意规范自身言行,杜绝违纪失信行为,在学习生活中有意识地为积累一份优秀档案而努力。另外,基于博客平台的建档过程,是一种相对开放的档案材料构建模式,学生可以通过浏览其他同学的非保密个人档案信息,在对比中发现差距,查找不足,从而激发朋辈间良性竞争意识,促进优良学风的酝酿形成。

3.动态的数字化建档模式,有效规避了传统档案管理中存在的不足

班级博客为班级建设提供了记录承载平台,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记录行为贯穿班级存在始终。从学生的身心健康、学业进步、个性发展、成长体验等多个维度记录学生个人及所在班集体的成长轨迹。在班级建设中建档,以建档方式完善班级建设,全方位、多角度、多形式地生动再现班级建设过程,从而真正体现档案工作的价值。在过程中持续积累档案素材、由事件亲历者主动建档、以互动评价体系做支撑的基于博客的数字化构建理念颠覆了由第三方执行的传统阶段式的实体档案袋建档模式,可有效避免实体档案管理造成的馆舍压力、有价值档案材料的遗失、档案不易存管及专职人员增配的问题,方便档案的备份、存储、转递及查询利用,使档案的社会价值得到最大体现。

4.丰富了班级档案内涵,促进班级文化建设

班级博客提供了更便捷的师生交流渠道,班主任可以发表日志表达个人思想、观点见解及管理理念,这种以平等真诚的方式更易博得学生认同,从而获得足量的信息回馈,达到较好的沟通效果。班主任还可通过浏览学生博文、上传材料及其对他人的评价回复中及时了解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可通过对班级活动进行点评,在学生日志中留言或参与学生的自由讨论,逐渐拉近师生心灵距离并对学生进行隐性教育。

班级博客的班级常规事物管理媒介及无障碍交流评价平台的功能,还可吸引学生、教师共同关心关注班级事务,有效促进班务公开化;可向学生家长公布班级博客网址,邀请学生家长为班级建设建言献策,促进形成家校教育合力。

在学习交流专区引入教学模块,借助现代化教育技术丰富授课模式,可弥补课堂教学时间及教学设施配置受限而引起的个别化辅导不够、课堂讨论参与度不高、知识呈现方式单调等系列问题,使教学容量在空间和时间维度上得到延伸,从而有效提升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效果。这种新型的教育理念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班级成员间形成主动学习、共同学习的氛围也大有裨益。

此外,博客特有的倒序排布特点可使最新的消息在所属栏目置顶显示,从而方便了信息的传播散布,扩大受众范围。诸如活动方案征集、班级事务通报公示、企事业单位的招聘信息都可通过班级博客平台进行,群组成员仍可随时发表个人评价或对评价做出回复,但所有的评价或回复只能附属于正文之后,无碍于主体信息的置顶地位。在这点上,班级博客也优于以即时交流为特色的QQ群、BBS论坛等交流媒介。并且,这些临时性的通知公告也属于建档范畴,同其他栏目的材料共同展现了班级建设发展历程。

将博客理念引入班级档案建设是一项崭新的尝试。通过班级博客,不仅可以实现班级档案材料的收集组建,将承载班级师生成长记忆的珍贵史料永久保存,而且突破了传统的班级管理方式,充分发挥出网络平台的思想教育及交流学习功能,值得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王晓.班级博客平台的创建与应用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5.

[2] 刘陶,胡卫星,任爽.面向小班化班级管理服务的班级博客构建[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23).

[3] 张强.互助型部落―班级管理的新途径[J].教育与管理,2013(12).

学员交流发言材料范文第4篇

【关键字】中国文化失语症 英语教学 母语文化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017-01

一、引言

自从2000年南京大学的从丛教授提出“中国文化失语症”后,越来越的教育工作者开始关注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长期被忽视的母语文化,同时也意识到英语和汉语之间的双向交流活动,不能简单理解为目的语文化的单向导入。这种“双向性”决定了大学英语课堂中的文化教学应该是母语文化知识和目的语文化知识的同时教授。正如刘润清所说:“学习外语时,完全脱离母语是不可能的。语言之间有些普遍现象,不参考母语,不与母语对比,会造成莫大的损失。”Larry.A.Samoval 也指出:“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文化,是成功的跨文化交际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

然而,“中国文化失语”现象依然普遍存在于我国高校,其中军队院校也不例外。由于多年固化的单向性教学模式早已培养了学生热衷学习西方文化,而对自己的文化非常淡漠甚至是忽视。学生在对西方文学作品 《漂》、《简・爱》或《老人与海》的名称翻译了如指掌,却不知道《水浒传》、《资治通鉴》等名著在英语中该怎么翻译。军校学员作为未来国家强军治国的重要人才,在学习英语知识的同时,更应该具有辩证的文化观、深厚的文化底蕴来传承和弘扬中国文化。

二、军校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症”产生的原因

1.军队文化在军事院校占据主流地位,一切活动都凸显了军事特色。这使得文化氛围缺乏多样性, 学生实际参与的社团活动并不丰富自主。教学与学习资源因军队保密原则而受限,无法如同地方院校学生一样,可以无限制地接收各种信息,使学生无法敏感的认识到本国文化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

2.军事院校中输入内容多以军事目标为主,注重对学员进行政治教育,抓紧各项政治、军事活动的开展,如开展军营“红色”文化建设、军事体能训练等。 因而教授英语的时间很有限,致使课堂上教学内容更多的侧重词汇量、句法等语言方面的能力,从而误导学生认为学英语就是学语言或者背单词忽视了语言所承载的文化知识的学习。

3.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员以为英语教学就是让学员了解西方的文化知识,能够在特定语境下理解西方人的话语,并能够与西方人进行沟通与交流。出于此目的,他们努力摒弃汉语思维排除中国文化的影响,用西方人的思维方式、西方人的语言习惯来教授英语。虽然使学员对西方文化有了广泛深入的了解,甚至可以用流利正确的英语与西方人谈论西方国家的文化习俗及风土人情等,但是他们却无法使用英语准确流畅地传播丰富的中国文化。

4.作为语言输入主要材料,我们教材的选定上和教学的内容上都融入了大量的英语国家的文化和习俗,而关于中国文化的内容少之又少。例如正在使用的《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二版,4册读写教程一共有80篇文章,其中63篇取材于西方文化背景,占78.75%;以美国文化为背景的文章50篇,占62.5%; 讲述中国文化的文章只有1 篇,占1.15%,还被放在section B以其中的第二册为例,跟中国文化相关的内容仅仅是课后练习中的四道习题。这样的教材在教学过程中太过于强调英语文化的学习,忽略了对中国文化的渗透,结果造成学员讲英语国家的文化可以振振有词,而在使用英语讲述自己的文化时却会语塞或是中英文夹杂。

三、对军校学员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进行“本土文化”渗透的思路

1.改进教材内容,增加母语文化的输入

当前国家还没有发行合适的统编教材,在此情况下教员可适度采用融合母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的阅读、听说等材料,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向学员适当补充中国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汉英民俗文化对比、阅读文学、历史名著的英译等,融趣味性与知识性为一体,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引导学生了解本民族文化的传统及各种表现形式,结合母语文化已知的文化图式,培养学生的文化多面性和对中西文化的鉴别能力。如《论语》、《孙子兵法》和《三国演义》等都有英译的版本,可以直接拿来作为课堂补充资料或阅读材料。苟丽梅指出“:只有了解本民族文化的英语学习者才能对目的语文化更深入地进行剖析和取舍,并将中国古典的文化精髓介绍给西方,致力于向世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2.转变教学模式,利用有效教学方法

由于受到长期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影响,军校学员仍然有依赖英语教师的学习习惯,缺乏学习主动性。往往形成一个局面:离开课堂教学,学生就不学习语言;教师不介绍文化背景知识,学生便不主动获取文化信息。因而教员应该利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结合专题讲座和多媒体自主学习等途径来改变现有状况,以提升学员学习母语文化的积极性。例如:在课堂上使用中西文化“对比法”,使学员在了解本土文化的同时加深对目的语文化的理解,通过对比,感受不同的文化差异,从而达到更好的跨文化沟通;“归纳法”是教员在导入中国文化时,把学员琐碎的、有差异的文化碎片归纳整理成系统、完整的文化体系,使学生对中国文化有更深刻地理解,帮助他们对自己的文化进行整合;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以及对外文化传播的影响,现在不少介绍中国文化的纪录片都是双语的,比如“走进中国文化”、“舌尖上的中国”等,这些视听材料的使用,增加了中国文化的输入渠道,准确呈现了输入内容,同时丰富的画面又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文化和语言的兴趣。

通过教员指点输出母语文化的有效途径和可行办法、对比英汉两种语言所包含的不同文化,把中国文化融入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能教会学生用英语介绍中国文化,如何把母语文化传递给英语文化,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获得地道规范的中国文化英语表达,并助推学生交流的欲望,客观地展示母语文化,改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更好地理解利用目的语文化中的优良部分,实现平等、独立的跨文化交际。

综上所述,母语文化教学是英语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英语教学中不能忽略母语文化教学,在全球文化交流的背景下,只有平等、双向的交流才是可以实现双赢的有效交流。针对普遍存在的“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英语教员应注重培养学生对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的平等意识,鼓励他们在学习目的语文化的同时,必须兼顾母语文化积累和母语文化的英语表达。使学生不仅收获外国的知识和文化,同时也提高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使自己成为中国文化的传播者,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在跨文化交流中真正取得成功,才能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得到传播。

参考文献:

[1]刘润清.跨文化交际――外国语言文学中的隐蔽文化[M].南京:南京师大出版社,1999:130.

[2]李 珩.试论跨文化视角下中国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输入与输出[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2(2).

[3]李珍凤.从跨文化视角研究应用大学英语教材[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8).

学员交流发言材料范文第5篇

【关键词】英语口译 特点 存在问题 教学方法

随着我国加入WTO和世界经济政治一体化,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教育、旅游等领域的合作日益密切。翻译,特别是口译作为中外活动中的桥梁所起的作用也越来越不可忽视,高级口译人才一直受到各国政府、各类翻译机构和各种跨文化组织的青睐。

一、口译的特点

1.即席性。众所周知口译是一种具有不可预测性的即席双语传言活动。口译人员需要在准备有限的情况下,即刻进入双语语码切换状态,进行现时现场的口译操作。在很多场合如记者招待会、商务会谈等,口译人员往往不可能事先知道谈判或交流的具体内容,只能对交谈各方的话题作一下预测。因此,口译的即席性特点要求口译人员具有高超的即席应变能力和流利的现时表达能力。

2.独立性。口译人员的工作往往是个体操作,有时甚至是孤立无援。我们经常看到担任谈判、记者招待会或国际会议的译员独立工作。在这种形势下,译员无法回避自己所面临的任何问题,口译译员受时间的限制,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推敲,既不能现场求助于任何专家、学者,也不可能查询工具书或者有关参考资料,更不能频频打断说话者而要求对方重复或者解释其中的要点或难点。因此,译员必须具备随时处理可能碰到的任何问题的能力,提高自己的独立工作能力。

3.综合性。口译是一种综合运用视、听、说、写、读等知识和技能的语言操作活动。“视”是指译员必须具有观察捕捉说话者的面部表情、手势体态以及情绪变化等非语言因素的能力。“听”是指译员能够耳听会意各种带地方口音以及不同语速的话语的能力。“说”是指译员能够用母语和外语进行流利表达的能力。“写”是指译员在口译的过程中能够快速的记笔记的能力。“读”是指译员在视译时能快速阅读和理解的能力。口译的综合性特点给口译人员的日常训练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没有过硬的基本功底,是不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口译人员。

二、口译训练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1.重视程度不够。我国的口译理论与教学研究起步较晚,虽然各高校近几年在口语、口译教学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目前的口译研究还远远落后于笔译,还远不能满足于口译实践的需要。大专院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基地,如何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是当务之急。很多学生虽然拿到了英语四、六级证书,但口语表达能力依然较差,根本不能达到学以致用,其根本原因是对口译能力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2.开设口译太早。口译在语言技能中难度较大,因此学生在学习口译之前应当具备“扎实的双语能力和丰富的百科知识”(Gile,Lederer等),具体说就是“学生外语水平达到理解不存在问题,表达基本自如并具备译员的反应速度、分析综合能力、记忆能力和知识广度”等等(刘和平、鲍刚,1994)。因此,口译课只适合在英语专业高年级中开设,否则若提早开设,学生的词汇量、反应能力、理解能力以及知识的广度都没达到该课程的要求,训练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3.教材的选择比较单一。随着口译教学热潮的到来,近两年各种口译教材和辅导用书应运而生,可供选择的口译教材越来越多。然而笔者认为,口译教学不应该以任何一本教材为唯一的教学材料。因为口译是一门实效性很强的课程,用于教学的材料应该与时俱进,体现时代性,而陈旧的教材内容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口译的教学策略

1.创造较为真实的口译场景,提高学生的口译应变能力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在课堂内创设更多的情景,让学生有机会运用自己学到的语言材料。”学习英语就是为了学习和掌握在真实的情景中运用英语进行听说读写交流信息和思想感情的能力。口译课与其他英语课的教学不同,学生除了应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和专业知识以外,口译更注重实践,尤其是接近真实的口译现场的实践。经贸英语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很多都选择到外资企业做一些与英语相关的工作,如翻译(包括口译和笔译)等,特别是口译,如果平时没有进行大量的口译实践,是不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口译人员。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尽量在课堂上创造一个接近真实场景的口译环境,提高学生的各项素质和临场应变能力。

2.选择合适的口译材料,培养学生的成就感

口译教学不应局限于一本教材,应该使用各种即时材料,教师可以从互联网上下载一些会议口译的实况录音供学生们去操练,也可以从CCTV-9套央视对话节目、中国日报(英文版)、21世纪英语报(英文版)或其他英文杂志上寻找一些适合现场口译的资料,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材料,引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操练的过程中有收获感和成就感。

3.采取情感教学模式,营造愉快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0世纪60年代保加利亚医学博士格·洛扎洛夫在暗示教学法(suggestopedia)中提出了三条主要的教学原则,其中的第一条便是有关情感的内容,即愉快而不紧张原则:教学中应让学生感到学习是满足求知欲的过程,而且这种过程是快乐的。他认为处于轻松、快乐下的心情学习,最有利于激发一个人的超强记忆力,最佳思维能力,从而学习效果也更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求知的先导,是会学的前提。只有学生把学习看成是一种需要,一种享受,才会产生巨大的内驱力,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探索。笔者从事英语口译教学多年,结果发现:对口译课感兴趣的学生口译能力提高的速度令人吃惊;而且在不同的教学班,课堂表现积极、有强烈的学习动机的学生成绩提高较快。因此,在口译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营造和谐、融洽的训练氛围,让学生感到轻松、愉快,降低焦虑,从而大大提高口译教学效果。

4.鼓励学生大胆进行口译实践,合理评价学生口译表现

在口译课堂上,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进行口译实践,然后和学生一起分析译文,帮助学生分析不同译文的优劣,让学生从译文的比较中悟出口译的技巧,从而提高学生的口译能力。教师还应及时地对学生口译能力的表现做出客观的评价,评价的内容应包括:译文的主题、精神、论点、风格、数字、用词等是否准确,语句、口吻等是否流利。通过评价,师生之间形成良好的信息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参考文献

[1]Brown,H. D.. 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2.

[2]Jeremy Harmer.How to Teach English.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and Research Press,2000,8.

[3]罗家楣.情感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4]李小川.实用英语口译教程[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