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范文第1篇

2、中秋佳月最端圆。陈著《江城子中秋早雨晚晴》

3、忆对中秋丹桂丛。辛弃疾《一剪梅中秋元月》

4、寻常岂是无三五。郭应祥《醉落魄丙寅中秋》

5、杯酒相延,今夕不应慳。陈著《江城子中秋早雨晚晴》

6、同是瀛洲册府仙。张孝祥《浣溪沙中秋坐上十八客》

7、清光更多。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8、日,过中秋而去,作此曲以别余。苏轼《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

9、乘云径到玉皇家。刘克庄《木兰花慢丁未中秋》

10、人犹苦余热,肺腑生尘,移我超然到三境。向子諲《洞仙歌中秋》

11、雁边风讯小,飞琼望杳,碧云先晚。吴文英《玉漏迟瓜泾度中秋夕赋》

12、露冷阑干,定怯藕丝冰腕。吴文英《玉漏迟瓜泾度中秋夕赋》

13、坐中客,翠羽帔,紫绮裘。苏辙《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1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15、莫遣素娥知道,和他发也苍华。刘克庄《木兰花慢丁未中秋》

16、对望中天地,洞然如刷。史达祖《满江红中秋夜潮》

17、从今三夜看婵娟。张孝祥《浣溪沙中秋坐上十八客》

18、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郭应祥《醉落魄丙寅中秋》

19、每圆处即良宵,甚此夕偏饶,对歌临怨。吴文英《玉漏迟瓜泾度中秋夕赋》

20、分不尽,半凉天。吴文英《思佳客闰中秋》

21、月到中秋偏皎洁。徐有贞《中秋月中秋月》

22、铜华沧海,愁霾重嶂,燕北雁南天外。吴文英《永遇乐乙巳中秋风雨》

23、分明不受人间暑。郭应祥《醉落魄丙寅中秋》

24、净洗浮空片玉,胜花影、春灯相乱。吴文英《玉漏迟瓜泾度中秋夕赋》

25、好处时光,须用著些难。陈著《江城子中秋早雨晚晴》

26、可怜闲剩此婵娟。吴文英《思佳客闰中秋》

27、孤兔凄凉照水,晓风起、银河西转。吴文英《玉漏迟瓜泾度中秋夕赋》

28、绀海掣微云,金井暮凉,梧韵风急。吴文英《尾犯甲辰中秋》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范文第2篇

《水调歌头》

宋 ·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译文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范文第3篇

中秋节诗词佳句精选

1.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2.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3.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4.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5.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6.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7.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

望江南·中秋独愁

青玉盏

薄酒月分明

纤指漫裁银光碎

断肠独伴木樨听

叹罢第三声

------------------------------------------

南乡子·中秋感怀

月满满,桂香飘,年年岁岁望今朝。

乡客不归凭栏处。

望断路,鬓发成霜人不驻。

------------------------------------------

白居易《江楼夕望招客》

云天自古夜苍茫应盼今宵幽梦长

明月徘徊江两岸流光宛转水中央

才窥游子眸前泪又染离人鬓上霜

但有清辉同此刻世间何必怨凄凉

李白的《关山月》

玉轮高高挂银辉满人间

游子归乡道九转十八弯

君本出故地匆忙把家还

每每常思忆今朝会别颜

言欢当此夜把盏莫等闲

------------------------------------------

《浣溪沙》中秋月

月色清阴曲院凉,蟾光寒水旧池塘。醉人何处晚花香?

嫦娥遥遥弄广袖,鹤影绢娟动霓裳。梦魂归处是潇湘。

------------------------------------------

《中秋》李朴

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

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

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

------------------------------------------

《八月十五夜玩月》刘禹锡

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

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

能变人间世,攸然是玉京。

《水调歌头》苏东坡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中秋月 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

《太常引》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

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有诗有月有故事

谪仙玩月图——明·谢时臣

谪仙,是大唐李白。李白初到京城长安,遇著名诗人贺知章,贺知章一见李白,惊叹为"谪仙人"。

这位谪仙人喜好咏月,相传他出蜀前对师娘暗生情愫,而她就叫“月娘”。

峨眉山月歌

唐·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伴着一首《但愿人长久》,我们来欣赏东坡的两首词——

水调歌头

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也是自古以来写中秋的作品中,公认的绝唱。它构思奇拔,独辟蹊径,神话与现实、出尘与入世、感慨与旷达,层层交织,极富浪漫主义色彩,也极富哲理与人情。通观全篇,皆是佳句,体现出苏词清雄旷达的风格。

中秋月

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与前一首词境遇不同,苏轼由怀念其弟苏辙(字子由)到终于久别重逢,共赏中秋之月。如此赏心乐事,却让他想到了聚后不久又得分别的哀伤与感慨。诗歌境界高远,语言清丽,意味深长。

把酒问月的“伫兴之作”(王国维《人间词话》)往往起得突兀,问得离奇。

把酒问月

唐·李白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乡愁和亲情永远是中秋佳节的一大主题,和李白并称“李杜”的杜甫一首《月夜》哀婉动人。

月夜

唐·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乡愁和亲情是牵绊,相思与怀远又何尝不是,虽然这里或许揉进了甜蜜的哀愁,也使人柔肠寸断。

绮怀

清·黄景仁

几回花下坐吹箫,银汉红墙入望遥。

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

缠绵思尽抽残茧,宛转心伤剥后蕉。

黄景仁年轻时曾同表妹两情相悦,但以温馨开始,以无言结局。伊人所在的红墙虽然近在咫尺,在他看来,却如天上的银汉一般遥遥而不可及。“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明明心中相爱,却不能在一起”。如何不让人伤心至极?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唐·皮日休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桂花从天而降,好像是月上掉下来似的。拾起殿前的桂花,只见其颜色洁白、新鲜。我到现在也不明白吴刚为什么要跟桂花树过不去。这桂花大概是嫦娥撒下来给予众人的吧。诗人创作此诗正是在中秋的夜晚,联想到诗人前一年高中进士,而此刻正是诗人东游之中,也正是诗人意气风发之时,所以在如此佳节,又是诗人得意之时,以此背景,诗人创作了此诗。

望月怀远

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张九龄是唐代的一代名相,遭受奸臣排斥,贬谪荆州,中秋之夜怀念远方,写了这首诗。诗歌意境雄浑阔大,骨力刚健,但又情感真挚,特别是前两句早已成为千古名句。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这首诗先写中秋月色,再写望月怀人,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画。以写景起,以抒情结,想象丰美,韵味无穷。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唐·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范文第4篇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范文第5篇

就一部特定教材来说,古诗文中隐含的古代文化知识是零散的、不成系统的,它只偶尔在教材中有所呈现,如在古诗文语义的注释中。笔者对古诗文中涉及的古代文化知识、现象(限古代显性的物质文化成果,不涉及道德、价值、审美等精神领域的内容)的挖掘,紧紧围绕这部特定教材进行,凡是该教材古诗文中不涉及的古代文化现象则忽略不计,因而这一研究对古代文化知识、现象的罗列归类只注重实用,不强求体系完整。正是因为教材中涉及的古代文化现象零散而不成体系,为使文章不至太过零星,同时也考虑结构的平衡,因而归类比较粗略。在归类的时候,笔者主要从古代人的日常生活、古代的科学技术与艺术、古代的礼俗与姓名、古代的科举与职官等方面进行概括,限于篇幅,本文仅从“古代的科学技术与艺术”方面加以论述。

我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与艺术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除了我们引以自豪的四大发明之外,我国古代的天文历法、度量衡水平都很发达,曾长期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艺术与科学固然不是一回事,但两者正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两翼,故将科学与艺术合并到一起进行讨论。

一、天文历法

(一)纪年法

《曹刿论战》:“十年春,齐师伐我。”课本注:“十年,鲁庄公十年。”《陈涉世家》:“二世元年七月。”课本注:“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秦始皇死后,他的小儿子胡亥继立为皇帝,称为二世。”此两例用的是王公纪年法。王公纪年法是我国最早的纪年法,是按照国君即位年次来纪年的,一般以元、二、三的序数递记,直至旧君出位为止。

《桃花源记》:“晋太元中。”课本注:“太元,东晋孝武帝年号。”《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课本注:“元丰,公元1083年。元丰,宋神宗年号。”《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课本注:“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庆历,宋仁宗赵桢的年号。”《湖心亭看雪》:“崇祯五年十二月。”课本注:“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崇祯,明思宗朱由检年号。”此四例用的都是年号纪年法。年号纪年法是皇帝年号加序数的纪年法,从汉武帝开始使用。年号纪年法与王公纪年法不同,一个君王可以只用一个年号,也可以有若干个年号,例如武则天就用了十七个年号,使用最长的也只有四年。

苏轼《水调歌头》小序中写到“丙辰中秋”,课本注:“丙辰,熙宁九年(1076)。”此例用的是干支纪年法。干支纪年法一般认为兴自东汉,六十甲子周而复始,到现在没有中断,因此可以向上逆推,知道古代某年是什么干支。

(二)纪时法

《智取生辰纲》:“杨志却要辰牌起身,申时便歇。”课本注:“辰牌,辰时,相当于上午七时至九时。牌,古代用铜壶滴水的方法计时,报时用‘时牌’,所以常用‘辰牌’‘申牌’等字样来说时间。申时,相当于下午三时至五时。”此文还好几次提到“辰牌”“申牌”等表时间的词。此例用的是地支纪时法。古人将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辰,用十二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命名。

《两小儿辩日》:“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课本注:“日中,正午。”《陈太丘与友期》:“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课本注:“日中,正午时分。”《岳阳楼记》:“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课本注:“朝晖夕阴,或早或晚(一天里)阴晴多变化。”《湖心亭看雪》:“是日更定。”课本注:“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此几例隐含着我国古代计时的知识。古人主要根据天色把一昼夜分为若干时段。一般地说,日出时叫旦早朝晨,日入时叫作夕暮昏晚,所以古书上常常见到朝夕并举、晨暮并举、晨昏并举等。太阳正中时叫作日中,将近日中的时间叫作隅中,太阳西斜叫作昃。又,古人对于一昼夜有等分的时辰概念之后,用十二地支表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恰好等于现代的两小时。和现代的时间对照,夜半十一点(即二十三点)开始是子时,凌晨一点开始是丑时,三点开始是寅时,五点开始是卯时,其余以此类推。

(三)北斗

刘方平《月夜》:“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平南斗斜。”课本注:“南斗,星宿名,在北斗七星南。”课本没有对“北斗”进行注释,有点遗憾。北斗是由天柜、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七星组成的,古人把这七星联系起来想象成为古代舀酒的斗形。古人很重视北斗,因为可以利用它来辨方向、定季节。北极星是北方的标志。北斗星在不同的季节和夜晚不同的时间,出现于天空不同的方位,人们看起来它在围绕着北极星转动,所以古人又根据初昏时斗柄所指的方向来决定季节。了解了北斗的知识,对于“斗转星移”一类成语的意思便明白易晓了。

(四)社日

陆游《游山西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晏殊《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课本注:“新社,指春社日,古代祭祀土地神以祈丰收,时间在立春后,清明前。”社日,农家祭社祈年的日子,立春后第五个戊日(在春分前后)。王驾《社日诗》:“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这是春社。又,立秋后第五个戊日是秋社,在秋分前后。

(五)清明

晏殊《破阵子》:“梨花落后清明。”清明,就是清明节。古人常常把清明和寒食联系起来,寒食节与清明本是毫不相干的,前者是有着远古生活遗迹的冷食与改火的节日,后者本是节气名称。唐宋时,清明节代替了寒食节,成为以祭祖扫墓和郊野踏青为中心的全国性节日。无论是寒食改火,还是清明扫墓,都是对生命力复苏的渴望。

(六)花朝

《满井游记》:“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课本注:“花朝节,旧时以农历二月十二日为花朝节,说这一天是百花生日。”

(七)端午节

晏殊《破阵子》:“疑怪昨宵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课本注:“斗草,一种游戏,也叫‘斗百草’。”《唐五代语言词典》第99页有更为详细的解释:“斗草:民俗,端午节有踏青比赛识百草之戏。唐人称斗百草,也称‘斗草’。”斗草为我国古代儿童及青年妇女的一种游戏。大约在春夏之时,同伴三数人寻取草色中吉祥而又罕见者多种,各道名目,进行比赛,赌为胜负。[1]斗草之戏,大约兴起于南朝,至唐宋而极盛。崔颢《》诗:“闲来斗百草,度日不成妆。”又《红楼梦》第六十二回也有斗草故事,说明斗草之戏到了清代还在流行。[2]137

(八)七夕节

《说屏》一文引用了杜牧《七夕》中的诗句:“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七夕,七月七日。七夕又称女儿节,乞巧节。乞巧习俗以及伴随着它的有关牛郎织女的美丽传说是节日的基本内容。魏晋以后,乞巧习俗日益普及。《荆楚岁时记》载:“是夕(七月七日),妇人结彩缕,穿七孔针,或以金银、钅俞石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蟢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唐宋时的乞巧习俗基本未变。

(九)中秋节

苏轼《水调歌头》(中秋)是咏中秋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千百年来脍炙人口,流传广泛。中秋,八月十五日。人们以为这时的月亮最亮,所以是赏月的佳节。团圆平安,是老百姓中秋之夜的美好祝愿。

(十)重阳节

李清照《醉花阴》:“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孟浩然《过故人庄》:“等到重阳日,还来就。”重阳,九月初九日。古人以为九是阳数,日月都逢九,所以称为重阳。古人在这一天有登高饮酒赏菊等习俗。传说登高的目的是为了避害。据《续齐谐记》汉末道士费长房劝告桓景在重阳时带茱萸囊,携家人登山避难。茱萸是一种有着浓烈香气的常绿小乔木,有着避除恶气、抵御初寒的功效。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苵萸少一人。”

二、度量衡

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发现了自然界存在着“量”,并且创造了诸如“结绳记事”“布手知尺”“手捧成升”“迈步定亩”“滴水计时”等计数和计量的方法。“度量衡”是关于长短、多少、轻重的量。我国关于计数与计量的历史悠久而深厚。在古诗文中,也有一些关于古代度量衡的只言片语记录。

(一)寻、仞、尺

王安石《登飞来峰》:“飞来峰上千寻塔。”“寻”即为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一说七尺)为一寻。《愚公移山》:“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仞”也是古代长度单位,古代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而此句中的“方”指“面积”,方七百里,就是四周各七百里。古代计算面积,用截长补短的办法,把不规则的边长变成正方形,再计算它的面积。《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邹忌修八尺有余”,明确提到尺。战国时期一尺长相当于现在的23厘米左右,邹忌长八尺多就是高达1.84米多,这比当时七尺之躯(1.61米)的普通人无疑要高出一大截,这也难怪邹忌自我感觉良好,整天在镜子前照来照去了。

(二)石、斗、角

韩愈《马说》:“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白居易《观刈麦》:“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两句都提到“石”,“石”是古代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吏禄三百石”指当时白居易任周至县尉时,一年的薪俸大约是三百石米。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鲁达道:“先打四角酒来。”这里的“角”是古代量器,用作酒的计算单位。李白《将进酒》“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中的“斗”也是古代量器,十升为一斗。《说文》:“斗,十升也。”一斗值十千钱(即万钱),形容酒美价贵。

《鱼我所欲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钟”也是古代的一种量器。课本注:“万钟,高官厚禄。”

三、乐律

(一)五音

杜牧《夜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课本注:“商女,歌女。”未详其所以。“商女”之“商”,是“宫商”之“商”,古以配秋,其音悽怆,故歌妓、女伶别称“秋娘”“秋女”。[2]18古人把宫商角徵羽五声和四季、五方、五行相配。如果以四季为纲排起表来,它们之间的配合关系是:

【四季】春 夏 季夏 秋 冬

【五声】角 徵 宫 商 羽

【五方】东 南 中 西 北

【五行】木 火 土 金 水

这种配合关系,可由两条旧注来说明。《礼记·月令》郑玄注:“春气和,则角声调。”所以角配春。《吕氏春秋·孟春纪》高诱注:“角,木也;位在东方。”所以角配木、配东。其余由此类推。[3]

(二)八音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王维《竹里馆》:“弹琴复长啸。”刘禹锡《陋室铭》:“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欧阳修《醉翁亭记》:“宴酣之乐,非丝非竹。”《诗经两首》:“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又:“窈窕淑女,钟鼓乐之。”此几例涉及古代的八音。八音,是指上古的八类乐器,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依《周礼·春官·大师》郑玄注,金指钟镈,石指磬,土指埙,革指鼓鼗,丝指琴瑟,木指柷敔,匏指笙,竹指管箫。[4]

(三)乐器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课本注:“玉笛,精美的笛。”刘禹锡《陋室铭》:“可以调素琴,阅金经。”课本注:“素琴,不加装饰的琴。”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胡琴琵琶与羌笛。”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怀旧空吟闻笛赋。”王盤《朝天子·咏喇叭》:“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此几例涉及笛、琴、琵琶、喇叭、唢呐等乐器。须指出的是,琵琶这类乐器源出西亚一带,大约在东汉时传入。明代流行的吹管乐器唢呐,也源出于西亚一带,是从波斯经由新疆传入内地的。由乐器名称,可以看出中外音乐文化的频繁交流现象。

(四)《诗经》

九年级《语文》下册选了《诗经》中的两首诗《关睢》与《蒹葭》。课本注:“《关睢》,选自《诗经·周南》。《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此注还需补充说明。实际上,《雅》分《大雅》和《小雅》,前者为贵族乐歌,后者多半为贵族乐歌,也有一部分民歌;《颂》是祭祀祖先的乐歌,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五)乐府

七年级下册《木兰诗》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八年级上册《长歌行》也选自《乐府诗集·相和歌辞》。“乐府”是朝廷设立的掌管音乐的机构。秦朝设置太乐令、太乐丞及乐府令、乐府丞。汉承秦制,朝廷也设立“太乐”和“乐府”两个音乐机构。前者掌管雅乐,后者掌管世俗音乐。“乐府”对搜集整理和传播民间音乐起到了重要作用。乐府本为朝廷掌管音乐的机构,这个机构搜集、整理(有时也创作)歌曲中的歌词,诗歌分类中叫乐府或乐府诗,后来文人模仿乐府旧题创作的诗篇亦称乐府诗。到了唐代,白居易等人不再模仿乐府而是“即事名篇”进行创作,最后使乐府脱离了朝廷机构,也与音乐无涉了。

(六)曲调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折柳”,指《折杨柳》曲调,曲中表达了送别时的哀怨感情。

参考文献:

[1] 温广义. 唐宋词常用语释例[M]. 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8:24.

[2] 陈小平. 初中语文语义探究[M]. 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4.

相关期刊更多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河北省水利厅

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河南省水利厅;河南省南水北调办公室

洁净与空调技术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国家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