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改变观念和教法,为学生创新意识创设条件和氛围
1.教师首先应转变教学观念,彻底改变“教学就是教会书本上的知识的思想”和“搞题海战术,加强学生应试技能”的教学目的。教学中要注意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和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2.改变教学方法。
改变“以讲为主,训练为辅”的上课方式,多采用探究式、启发式、讨论等先进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独立思考。鼓励学生质疑,打破思维定势,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并大胆猜想,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探索思路,激发思维过程,做到“一题多变,多解”等。创造条件,让学生运用教学解决实际问题。创新来源于实践。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创造运用教学的环境,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做到学以致用,是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教学的快乐,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在实践中不断激发学习兴趣和提出新问题,从而激励自己去探究,去解决。教给学生解题方法和能力使学生在求知过程中,掌握相应教学能力,形成创新技能。
二、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
课标中指出:“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将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应用数学。”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积极参与对数学问题的讨论,敢于发表自己不同的观点,积极质疑。创新意识,首先是怀疑精神,求实的态度,综合分析,判断和选择的能力。
三、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增强创新意识的重要方式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引导学生主动的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学会探究,学会学习,创新意识得到增强。
发挥合作交流作用,多向交流,能取长补短,集思广益。课堂教学中有意识的搞好合作学习,使教师.学生的角色不断变换,在教学中设计集体讨论、查漏补缺、分组操作等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
四、重视学生学习兴趣
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激发创新意识,为使枯燥的数学内容富有情趣,可结合教学内容,适当引入一些史实.数学故事.生活中的数学案例等,使学生了解数学历史,丰富知识,增加对数学的兴趣,又可以学习其中的创新精神和激发学生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恰当出示问题,让学生“跳一跳,摘桃子。”问题可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因兴趣而思维,提出新质疑,自觉去解决,去创新。
五、注意知识间的联系与综合,培养创新意识
课标要求我们要关注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及关注数学与现实世界,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知识的分化是为了更深入的研究某一领域,学科内的知识综合转为学科间的知识综合必然成为各学科教学的发展趋势。
一、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
和谐的教学氛围可以降低学生对教师的畏惧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消除他们担心因提问不当而受到嘲笑的顾虑。为此,教师要创设平等、宽松、和谐的氛围,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与他们一同探索、一同研究。教学中,教师还要尽量用生动幽默的语言,结合教材,适时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外著名学者的成长故事,介绍他们是如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最终进行发明创造的,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他们乐于提出问题的意识,养成勤于提出问题的习惯。
二、运用多种策略鼓励学生提问题
要想让学生养成常存疑问的习惯,首先教师本人要具有创新思维的能力。上课时,尽量做到避免满堂灌,合理调整教学结构,引导学生正确阅读教材,多设疑,多探究,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自由设问、思考、探索,帮他们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构建以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为中心的数学教学结构,使学生好问、善问、有创见地问。一般而言,新授课的教学结构是:问题准备―情境设疑―尝试讨论―验证明理―反馈矫正―深化发散,即联系旧知准备练习;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的思维,为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铺路搭桥;引导学生依据一定方法提出问题,并通过独立尝试、小组讨论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交流、读书中验证明理;经过反馈矫正掌握新知,并在此基础上将新知深化发散至生活实际当中。例如,教学“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用四舍法试商时,可以这样设计:先出示准备练习“69÷20”,为学生提出将新知迁移至旧知用整十数除法做铺垫。然后把算式改为“69÷23”。由两个算式的不同设疑:“现在的算式与以前学的笔算有什么不同?怎样笔算?如何求商快?”学生先独立尝试,然后通过小组讨论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经过讨论得出:用四舍法把除数看作整十数试商。师生交流,并在读书中验证明理。经过反馈矫正掌握新知。同理,通过教学“430÷62”,让学生理解商大改小的道理。最后出示“90÷29”,请学生课后思考,以利于他们掌握新知,深化发散思维。
二是在教学实践中,多留一些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鼓励学生相互设问。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上课后6~20分钟内为一堂课中课堂教学的最佳时间,集中在此时间段设问、讨论、交流效果最好,能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最佳发展。其后,拿出约20分钟让学生进行练习作业,可以充分保证学生熟练掌握前面所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为了留出充足的练习时间,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学生的提问效果最好,教师在课堂中的引导作用十分重要。
针对学生提出的大量问题,教师应善于进行相应的引导,突出教学重点、难点,渗透提问方法,使学生有重点地问,有创新性地问。例如,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时设疑:“你想知道面积的哪些知识?”学生提问:“什么是面积?面积的单位有哪些?怎么求面积?”这时,教师应紧扣本课教学重点、难点,探讨“什么是面积” “面积的单位有哪些”。而“怎么求面积”,则需要指出将在以后的学习中进行研究,避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三是教师在教学中还应探寻克服思维定式的方法,设计打破思维定式倾向的问题,激起学生的探究心理,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相反的方向或不同的途径去探讨。因为,在数学教学中,很多问题的答案是现成的,且较简单。然而,如果对固定的标准答案不再发问,就不可能引发思考,引出其他答案。学生思维会在封闭、狭窄的单轨思路上发展,结果导致思想的刻板僵化,形成消极的思维定式,这不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只有提高学生变通求异的能力,才能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关键词】数学教学 问题意识 创新能力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创新始于“问题”,没有“问题”,就没有新发现,何来创新?众所周知,自然科学中的许多重大发现、发明,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因此,“问题”是学生提高学习能力的基础,是创新学习的关键。
下面就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体会:
一、要让学生敢于提“问题”
一个好教师应常常以“问题”为突破口,捕捉学生智慧的“火花”和“灵感”,推动学生不断发现新“问题”,大胆创新。本人在教学中经常用以下方法培养学生大胆问“问题”,敢于问“问题”。
1.利用名人故事启发学生对问“问题”重要性的认识
新学期的第一堂课,我就给我所教的一年级小学生讲了科学家牛顿的故事。牛顿从小就爱问为什么?一天,牛顿被树上掉下的苹果所砸,牛顿问了个“苹果为什么不飞向空中而一定要掉向地面呢?”的问题,在自己不断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导致了物理学上万有引力定律的重大发现。因为牛顿不断发现问题,不断思考,不断解决问题,所以长大后成为了举世闻名的大科学家。我希望一年级的小朋友向牛顿学习,积极思考,敢于提问题。
2.培养学生问“问题”的兴趣,锻炼学生问“问题”的勇气
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我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无论多么肤浅或异想天开都不嘲笑,无论多么难以解答都不喝斥,尽量给予解答或引导。我在教1+2=3时,有一位学生问我:“老师,为什么1+2那么简单,我在小人书上看到的数学家要算几十麻袋稿纸?”我对这位爱看书,爱问“问题”的学生给予表扬后,给他讲了陈景润攻克哥德巴赫猜想的故事,鼓励他向陈景润数学家学习,长大后攀登数学高峰,攻克更多的数学难题。
3.鼓励学生大胆提“问题”,进一步调动学生问“问题”的积极性
在平时上课或课余时间,对学生提出的一些有意义或有见地的问题,我总是鼓励学生:“你真了不起”。慢慢地学生就会敢于多问“问题”。另外,我还每周定期评选出几个“最佳问题”和“最佳提问人”给予奖励,逐渐地学生也自然而然地从关心“今天得了多少分”向关心“今天提了几个有意义的问题”转变。如此长期坚持下来,学生问“问题”的积极性就大大提高了。
二、要给学生创设问“问题”的时空
传统教学几乎没有给学生问“问题”的机会,认为还“留有问题的课不是好课”,创新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疑给学生提供问“问题”的时间和空间,促使学生为“问题”而学。
1.给学生提供问“问题”的时间
新教材的教法中要求教师在教学的各环节都留有学生问“问题”的时间(原则上每节课不得少于10分钟)。除了课内有时间保障外,课外也要给学生问“问题”的机会。我在上《年、月、日的认识》时,有个学生问:“老师,为什么一年里有十二个月,十个月一年不是更好吗?”有名学生问:“老师,为什么月有大月、小月,每月都平均30天,不行吗?”对这样的问题,不是几句话能解释得清楚的。我想起了在书店里看过一本少儿读物《奇妙的时间》里有过对这些问题的详细解释。于是,我介绍小朋友们到书店阅读有关参考书籍,查阅工具书,寻找答案,做出笔记。这样,同学们的视野开阔了,增长了不少知识。
2.给学生创设问“问题”的空间
为了培养学生敢于多问“问题”,我鼓励学生有“问题”不但在教室里可以问,也可以到办公室问,随时随地都可以问。此外,我在教室里备有一本“问题”簿,让有“问题”的学生把“问题”记在本子上,留下姓名。问题簿上的问题千奇百怪,五花八门,有“为什么雨后出现彩虹等自然现象”等,有一位学生在“问题”簿上问:“为什么故事书里的数学家高斯能很快算出从1加到100的得数,而我算出得数要2个多小时?”我给这位学生讲了从1加到100的规律后,这位同学自己也能很快算出得数了。问题越来越多,我号召同学们买一套《十万个为什么》,遇到困惑的问题,方便随时查找。
三、要教给学生问“问题”的方法,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
“问”是为了“不问”。乔治・波利亚在《怎样解题》中说过:“重要的一点是可以而且应该使教师问的问题,将来学生自己也可能提出。”一个好教师还应能从学生提出的五花八门的问题中,筛选出有共性、最符合教材要求、最富于求异创新的问题来进行探讨。
1.言传身教,做问“问题”的示范
要使学生会问“问题”,教师首先要做问“问题”的示范,教给学生问“问题”的方法,让学生会问“问题”。我在上《5的乘法口诀》时,就用了以问代讲的方式进行教学,设计了“问题”系列,通过示范,上到《7、8、9的乘法口诀》时,老师不说,学生也知道怎样问“问题”,怎样围绕问题有理地讨论学习,学习起来就轻松简单了。
2.鼓励创新,提高创新学习能力
我在讲《计算两位数减法》的法则时,有位学生提出一个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减法一定要从个位减起呢?从十位减起比个位快”。我提醒这位学生在减法中有时会有被减数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位的现象。那位学生却说:“我一看到个位不够减就把十位上减出的得数减少1。”“真是个好方法!”我及时肯定了这位同学与书本法则不同做法的新方法,告诉他:“只要能方便快捷到达目的地,不一定得按别人画定的路线图走,熟悉路径可以抄近路。”事实上,在熟练了从个位减起的方法后,从高位减起的计算,确实快且方便。学生们得到了鼓励,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也敢于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新方法,学习起来就灵活多了。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随时会提出五花八门甚至意想不到的问题,从学生的问题中找到突破口,和学生一起共同归纳、共同探讨,点拨他们智慧的火花,激励他们的学习兴趣,启迪他们的创新思维,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灵活性,是教师在创新教学中成功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朱慕菊等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张德勤:《小学数学教师文化素养与教学技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9.
【关键词】课外教育 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永久动力。未成年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主要是依靠学校培养,但学校教育从时间和空间上讲是有限的,仅仅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为突破时空的有限性,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需要整合校外教育资源,建立课外活动场所与学校课程相衔接的有效机制,开展课外活动。课外活动是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如何利用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近年来许多教育工作者不断努力探索的课题,笔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对利用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进行了探究,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1、课外活动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必要性
强烈的创新意识是产生创新能力的前提,只有对未知世界和真理不懈追求的人,才会以一种积极主动的姿态去学习、实践和创造,而实践是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课外活动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学生创新实践的主要阵地,它具有科技性、实践性和探索性的特点,突出了“创新”的主要特征。开展课外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可以巩固、扩大课堂教学内容,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促进学生更亲近自然和社会生活,不仅能增强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知的意识,同时对于提高其科研能力,特别是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至关重要。如学生可以参加科技馆的航天科普知识讲座;体验操控火箭发射升空;参加科普开放日的科技游艺活动和科技小制作;学生科技节期间,各种科技项目比赛都是学生开阔眼界,发挥创造精神的机会。不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渗透着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科技小组活动更是注重以新颖的形式,有趣生动的体验式、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课外活动为学生开辟了获取最新科技信息的渠道,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动手、动脑、显露才华的舞台,通过生动的探究实践活动使学生逐步掌握科学方法,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也充分显露出学生的聪明才智,让素养和能力在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得到提升,为其可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可见,课外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2、开展课外活动要目的明确,主题鲜明,因地制宜
课外活动必须有明确的目的,还要有一个与活动目的密切相关的鲜明的活动主题。如向学生宣传科学思想、传播科技知识、普及实用技术、体验科学过程、启迪学生智慧为主题的课外活动。选题内容可以围绕科学纪念日主题开展的专题活动,这类活动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社会性,有些活动还具有世界性,它的主题是全人类共同关心的课题。如3月12日植树节、5月“全国科技活动周”、6月5日“世界环境日”、6月底“全国科普日”等。如围绕生存环境和能源资源问题开展的科技探究实践活动。这类活动能够引起青少年极大的兴趣,使青少年从小关心家乡经济和社会发展。
在组织活动过程中,各地区的教育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各学校的生源、设备条件也有差异。所以,课外活动的开展必须从本地区、本单位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城镇地区到科普基地、工厂参观调查的条件好一些;农村地区则可结合农林牧副渔,组织开展课外活动。
3、建立健全课外活动机制,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供坚实保障
一个完善的活动机制并不能直接使学生产生创造能力,但它可以促进学生创新品质的形成。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家庭、学校等共同努力,校外教育是校内教育的重要补充和延伸,是家庭教育的连接,是社会教育的支持,各种教育在教育主体、内容、方式方法上各有优势,只有在教育力量协调一致的时候,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成效才是最大的。因此,要建立健全学校教育与校外活动相互配合、有效衔接的工作机制,明确校内、外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职责任务,做到合理互补,效能最优。
【关键词】创新教育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精神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4-0174-02
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国家兴旺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之林。”显然,培养下一代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是全社会尤其是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创新教育的主要内容。作为物理学的起始――初中物理,应如何进行创新教育呢?
一、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
传统的应试教学,能帮助学生形成观念要领,掌握规律,但它缺少灵活性和创新意识,使学生倍受束缚。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或知识库,学生几乎不需要创新意识。有什么样的意识,才会有什么样的行为。要培养创新能力,首先要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怎样才能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1.全面认识创新的含义
中学生的创新与专家的创新是有很大差异的,专家的创新有一种使命感与责任感,而中学生的创新是在有意无意间进行的,在课堂上不可能有显著的创新。因此,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主要是培养一种创新的愿望、求异的思维品质,让其初步体验到创新的快乐,使学生扬起创新理想的风帆。
2.利用物理学史,激发创新意识。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教师要适时地给学生介绍一些名家发明创造的过程,激发其对物理学的感情,确立顽强学习、刻苦钻研物理知识的决心。激发创新意识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使学生对物理学史有所了解,对物理学上的重大突破在人类认识史上所产生的震撼人心的冲击以及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所引起的重大技术变革有所了解,激发其创新意识。
3.联系生活实际,增强创新意识。
物理源自生活,又为生活服务。人们生活所需的衣、食、住、行、用等都离不开物理。因此,物理教学只有密切与现实生活联系,让学生在学中用、用中学,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创新意识。在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联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等方面的问题,通过探究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改造世界的主要力量,它推动着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所以创新教育是教育的一个重点。怎样才能把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到探究物理现象、提高创新能力上来是值得研究的。
1.注重创新思维培养
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要素,是各种思维方式的综合与升华,其灵魂是想象力,其表象特征是独创性。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关键是要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丰富的想象力,并不断拓展思维的深度与广度,要杜绝人云亦云、以优生的思维代替差生的思维、以教师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等现象。
2.留机会给学生,显现创新能力。
中学时期是理性思维和身体特征发生明显变化的时期,学生们敏感好学,朝气蓬勃,憧憬成功的美丽。在中学物理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要让学生显现初步的创新能力。
首先,利用习题激发创新能力。选择一些已知条件不确定或答案不唯一的习题给学生,要求学生根据实际经验选择适当的方式去解决问题,以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综合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
其次,要多开展课外活动和研究性学习。要形成创新能力,就要让学生吸收更多的信息。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尽量让学生多渠道地参与创新性活动。通过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对学生进行各种能力的训练与开发,鼓励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进行交流;以锻炼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并激发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形成良性循环。
3.利用物理实验,培养创新能力。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实验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有着巨大的作用。物理实验生动、鲜明,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大部分学生是带着好奇心观察实验的,把学生的好奇引导到探究物理现象,提高创新思维能力上来是值得研究的。
首先,要在实验中增加学生的动手机会,提高创新能力。实验能引起学生浓厚的认知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学生想象力丰富,易于接受新信息,其新思路、新想法缺乏进入实验室进行探索的机会,导致其创新意识被扼杀在萌芽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针对学生的个性特长,加以正确引导,增设一些由学生自己设计的课外实验,给学生创新的机会。
其次,要增加探索性实验教学,活跃创新思维。探索性实验是一种学生亲自体验科学探究的规律性和说明自然现象的方法。因此,可把课本中某些验证性实验改编为探索性实验,增强研究性,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激发灵感,使他们产生顿悟,还可以使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培养。
三、课外合理指导,培养创新精神。
物理课外活动要以活动来吸引学生,激发其兴趣。学校要在物质上组织上为开展活动提供必要的条件,教师在指导学生课外活动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创新意识,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毅力,注意扩大课外活动的影响,给学生表现自己创造才能的机会。此类活动可以培养学生们的创新精神,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物理课外活动是物理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与课堂教学有机联系,对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发挥学生的潜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总之,在开发、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中,课堂教学气氛活跃,学生学习兴趣倍增,创新潜能得到开发,在学习活动中能由此及彼,举一反三,不断产生新的设想。只要教师把握创新素质的培养目标,充分挖掘创新教育素材,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一定能培养出大批的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以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参考文献
1 俞学明.创新教育.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