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

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

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

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范文第1篇

1、独立性:以自主教育培养幼儿心理的独立性。今天的幼儿是新世纪未来的主人。现代社会瞬息万变,他们必须具有随机应变、善于处理各种复杂问题的能力。而独生子女往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因此,宜经常开展"我当一天家"、"今天我值日"、"轮流班长"等活动,教育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培养他们的独立性心理素质。

2、耐挫性:以挫折教育培养幼儿心理的耐挫性。生活中"万事"并非"如意",前进路上不光有鲜花与欢笑,更多的是挫折与失败。独生子女是父母的"太阳",在家中是"天下第一",偶尔一点点挫折与委屈,他们往往很难承受。因此,我们要适当地设置一些困难去磨练他们。

3、和谐性:以合作教育培养幼儿心理的和谐性。人在社会中生活,就必须与社会交流。健康心理的人在人际关系中结构和谐、反应适度,注意营造和谐的生活环境。而独生子女与同学相处时往往唯我独尊。因此,我们要通过愉快合作的课内活动、轻松友好的课外活动,融洽友爱的同学交往,优美文明的群体氛围,教育幼儿团结帮助同学、与他人和睦相处,在和谐融洽的集体中健康成长。

4、开放性:以乐观教育培养幼儿心理的开放性。心理封闭会是病态的开始。独生子女从降生的那天起就倍受家长的宠爱。这种特殊保护往往使他们在自我保护中形成封闭的自我心理,如不及时"解冻",难免酿成以后的心理问题。对幼儿进行乐观教育,帮助他们发现探寻自己身边美好的东西,让他们真正感到世界充满爱生活充满阳光,敞开心扉去拥抱生活拥抱明天。

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范文第2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素质 培养

新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的核心内容,已经受到了全社会各界人士和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关注。正确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是实施新课改革教育教学的基础,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前提,更是教育工作者为实施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所要完成的一项基础工作和重要任务。

一 教师要正确认识学生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的重要性

新课程改革中,国家把新课程定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并将“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作为这次课改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强调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发展,三维目标中“情感与价值观”的教育和形成是衡量一个人心理是否健全的标准,即使一个人具有渊博的知识、熟练的技能、健壮的体魄,如果没有健康的心理同样是一个不健全的人,因此教师要认识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增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一定要把学生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摆到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位置上来,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形成。Www.133229.COm因为青少年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期,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审美观等形成的关键时期,学习任务重,教师在关注学生身体健康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许多学生心理上存在如自卑感太强、耐挫力差、胆怯、害羞等不良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学生的健康成长。

心理健康教育既是教育体验的过程,又是教育意识形成的过程,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各种各样的活动,让学生在参与这些活动中产生体验、获得感悟、形成态度并内化成价值观,如在活动中让学生“当一次主持人”,可以锻炼学生的自信心,增强学生敢于展示自己的勇气,消除胆怯和害羞等学生常见的心理弊病;组织学生“去参观爱国教育基地”活动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 教师要加强学生自我在心理上控制情绪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倡导的学生观是学生是发展的人、独特的人、独立意义的人,这句话包含着“学生个性有多样性,学生之间存在着个性差异,教师要承认这个事实,在进行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时需要关注每个学生个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循序渐进的教育过程,在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素质的教育是对新课程“三维目标”的很好落实。青少年学生正处于青春过渡期,他们的情绪时常不够稳定,有些学生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状态,时常为一些小事伤心或大发脾气,有时为某一次考试不理想而泪丧,甚至自暴自弃,对学习失去兴趣。心理专家指出:“情绪是认识自我的镜子。”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要求学生接受真实现实,正确对待自己的不良情绪,抓住学生青春过渡这一关键时期中并非每个人时时刻刻的情绪和态度是积极乐观向上的特点,偶尔产生一些不良情绪也是正常的,但这时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控制情绪的教育,提高自我认识能力,让学生自己找原因、查根源,分析自己平常在什么时候、为什么事容易产生不良情绪,强调学生要注意分析自己主观方向的原因以及体验不良情绪给自己或给他人带来的危害,通过找原因、查根源、体验等措施让学生认识到任何不良情绪都是可以控制和转换的,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寻找有效的控制情绪的方法,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教育,提高自我认识能力,最终实现学生自我在心理上进行控制情绪的教育,达到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教育的目的。

三 教师应创设良好的教育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使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得到锻炼

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班主任 学生 心理素质 失衡和错位

心理教育是实践《面向2l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生开始进入青春期,生理和心理发展日趋成熟,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奠定基础的关键时期。但是中学生身心还未完全成熟,科学知识和生活经验都不足。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社会都缺乏全面的认识。在思想和行为上容易产生主观性、片面性和不稳定性,加之长期以来人们对心理教育的认识不足,忽视心理教育的独特地位,只重知识、技能传授,轻视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造成学生素质的畸形发展。因此,我们必须从战略的角度明确心理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特别是班主任,作为一个班级教育和管理的决策者,组织者和实践者,不仅要传道授业,还应像朋友一样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重视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加强学生心理素质教育。

1作为班主任,在工作中应高度认识到培养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1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是青年学生健康成长与和谐发展发需要。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曾经为健康下过这样的定义:“健康,不但是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健全与最佳状态。”可见,一个人只有身体和心理都健康,才称得上真正的健康,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内容。这表明良好的心理素质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对人的素质的基本要求。据国家权威机构心理测试和调查的结果表明,当前我国学生心理素质合格率仅为17%。学生中普遍存在着虚荣、嫉妒、狭隘抑郁、怯懦自卑、孤僻离群、焦虑急噪、逆反心理、社交困难等心理障碍。近年来,中学生因各种心理障碍而产生过激行为与严重后果事件时有发生,曾为一个个鲜活的花朵,过早的枯萎而叹息,从高考落榜万念俱灰的寻死觅活,到与师长情绪对立离家出走,在他们以生命的代价给我们教育工作者敲响的警钟里,不难看出当代中学生心理存在的严重失衡和错位。可见,加强对学生进行心理品质教育,使他们具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全面发展已成为当务之急。

1.2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材的需要。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教学改革的主旋律。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和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其最终目标是培养与时展相适应的创新人才。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特尔曼曾多800名男性进行了30年的跟踪调查,发现其中取得较大成绩的20%与较小成绩的20%的人之间,最明显的差距不在于智力和智商,而在于是否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因此,许多专家指出:“21世纪是全球经济、科技和人才竞争异常激烈的世纪,能否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良好的心理素质将起着更重要的作用。”可见,未来世纪充满着机遇和挑战,更要求我们树立人的全面发展观。我们所培养的各级各类人才不仅应具备各行业所需要的知识和技术,更应该具有远大理想、高尚的情操、强健的体魄、坚定的意志品质和开拓进取的精神。”也就是说,现代社会特别是未来的知识经济时代,我们不仅要具有强健的体魄,丰富的科学文化素质,更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但是,从国内的调查来看,当前的多数中学生确实存在着心理素质不高的问题。主要表现:意志品质差,畏惧困难,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不强;缺乏自尊心和自信心;缺乏开拓进取精神,胆小怯懦;在家任性,依赖性强,情绪不稳定等。随着我国中小学阶段独生子女的普遍化,学生素质的不合格越来越成为培养创新人才的“拦路虎”。所以,在学校里,作为班主任直接的教育者和管理者,切实加强对学生进行心理品质教育,指导和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有着现实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基本思路

青少年心理承受能力脆弱,心理素质不高的问题并非当代中学生心理发展的主流,它只是少数青少年心理疾病的反映,可这个支流我们却不能忽视,无论是从充分发挥青少年成长的潜能看,还是从培养新世纪的有用人才来看,无论是从心理素质不高,心理承受脆弱给青少年自身带来的消极影响来,还是从当前推行素质教育的现实意义来看,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力是我们老师,特别是班主任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而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并非一日之力,需要通过多方面、多途径的教育和培养。

2.1着力营造良好的心理素质教育的大环境。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规律,有针对性地实施;要做到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普遍开展教育活动,使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积极的认识,使心理素质逐步得到提高;同时要关注个别差异,要根据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和辅导,提高学生的心理水平。”这就要求我们将心理教育全面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以营造心理品质教育的良好氛围,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1.1学校班主任应协调各科任老师,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充分发挥各学科教育中包含的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使之相互渗透,相互促进。

2.1.2优化学校、班集体的文化环境,培养学生的自立能力和价值向导,使学校、班级真正成为学生精神生活的乐园。在良好的集体、人文氛围中,将培养目标内化为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因此,班主任应始终于建立和谐、稳定、上进的班集体,创设活泼健康、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2.1.3配合家长,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学生的家庭需求,主要是来自家庭和谐的气氛和细致的关怀。所以,班主任要定期把学生在校情况及时地反馈给家长,并结合家长探索下一步的工作方法。现在部分家长对孩子的关心只限于学习和经济生活,而对孩子的心理活动过问太少,同时,由于部分家庭存在较为严重的家庭矛盾,从而导致学生对家庭失望,甚至形成代沟。为此,班主任在定期的家长会上以及家访中要与家长进行较为深入的沟通,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

2.1.4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中学生的课外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富有时代气息,是心理健康发展的场所之一。班主任可以引导学生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使他们了解社会实际,为自己今后适应社会,接近社会奠定基础;可以引导学生参加科技兴趣小组活动,使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激发广泛爱好,增强动手、动脑能力;可以引导学生参加棋琴书画、体育锻炼和郊游等活动,这样既能陶冶学生的情操,锻炼意志,扩大社会交往范围,形成开朗乐观的性格,又能缓解心理紧张,释放多余的“能量”。

2.1.5开展心理咨询,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学校应开设心理辅导课,进行心理咨询,班主任对个别存在心理问题或出现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进行认真、耐心、科学的心理辅导,帮助他们消除心理障碍,养成健康的心理品质。

2.2加强心理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导致学生心理不健康的因素很多,有遗传因素,也有社会环境因素。事实上,属于遗传和生理因素引起的心理异常的是少数,绝大多数是环境影响和个性差异造成的。可见,保持学生心理健康是加强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关键。

2.2.1要经常关心学生情绪是否稳定,鼓励他们积极进取。良好的情绪包括愉快、喜欢、热爱、和尊敬;不良情绪包括苦恼、愤怒、憎恨、惧怕等。作为班主任,应该时刻帮助学生保持良好的情绪,学做情绪主人,用理智的力量去抑制情绪的冲动;要及时疏导已形成的消极情绪,解除精神压力。这就要求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对学生要和蔼可亲,以诱发良好情绪,善于观察学生情绪变化,及时排除不良情绪的干扰;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创造生动活泼的班集体,使学生在友好交往中获得愉快的感受;及时表扬学生的优点,哪怕是点滴进步,也要给予不同方式的赞许,鼓励他们进取;必须采取惩罚手段时,要立足于疏导,做到惩罚公道。

2.2.2培养广泛兴趣,满足学生求知的需要。青少年处于精力旺盛,求知欲望极强的时期,对许多感兴趣的事物总想问个为什么,探索其究竟。作为班主任,我们要注意发现并培养学生的兴趣。只有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产生有兴趣的心理状态,才能创造出积极的心理效果,激发顽强拼搏,养成勇于进取的良好品质。

2.2.3加强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健康情绪。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和家长都必须重视情感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教育他们认清人生的意义,树立远大的理想,并追求自己的奋斗目标,同时要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使学生释放出多余的“能量”。及时抓住学生在课外活动中的“闪光点”给予肯定,要避免用过激语言刺激而造成个别学生情绪狂躁、冲动,烦恼或忧伤。为了使学生情绪保持适度平衡,除了正面引导、陶冶情操外,还要帮助学生学会对不良情感进行自我调控和合理宣泄。

2.2.4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保持心理相容。人际关系是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产生的心理上的联系。据调查,当中产生苦恼时,有60%以上的人以朋友为第一倾诉对象。可见,良好的人际关系既是心理健康的条件,又是心理健康的表现。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不是靠逢迎谄媚,而是靠诚实友善、严于律己、乐于助人等高尚的品格。一个学生只有与周围的人保持一种融洽、正常的交往,才能在心理上产生安全感、归属感和自信心。

2.2.5培养良好的健全人格,增强心理紧张的抗衡力量。不良的性格往往会改变人对外界的态度和行为方式,造成适应能力差,甚至造成心理障碍。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要培养学生具有自我接受的态度和能力。学生个人只有接纳了自我,才能在挫折或冲突的情景之中保持自身个性完整与心理平衡。①班主任要引导学生了解自我,接受自我,不仅要了解自己的长处、兴趣、能力,性格,更要了解和正视自己的不足和缺陷,既不过高估计自我,也不自欺欺人,做到心安理得,坦然地接受自我,减少心理冲突,保持心理健康;②班主任还要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学习和工作,学会全面、客观看问题,既不以人之长度己之短,也不好高务远,要有战胜和克服困难、挫折的思想准备,善于调整自我,培养自己遇事不乱、应付自如的心理品质,使学生在性格形成过程中逐步从被控制者变成自我控制者。

总之,在注重提高学生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和自身素质的同时,还要重视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为此,班主任要在教学实践中强化学生的心理品质教育,培养他们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和开拓进取精神,强化他们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使其成为现代化社。

参考文献

1《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5

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范文第4篇

1.自知自爱。心理素质良好的学生,必须要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对自己的生理状况和心理机能、兴趣、爱好、情绪和情感以及性格、品德、智慧等方面有所了解,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优缺点,并且能积极地接受自己,努力发展自己,主动地进行自我教育。

心理素质良好的学生,对自己的生理特点、心理功能和自己与周围的关系,有清醒的认识。个人的理想、信念、目标、行为等都能跟上时代的的发展,并与社会的要求相符合。即使对自己无法补救的生理缺陷,也能安然接受,不怨天尤人,不自寻烦恼。

2. 自尊自强。心理健康的学生,要尊重自己,也要尊重别人,乐于和人交往,与周围人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对老师、家长有礼貌;对同学信任,做到互敬、互爱、互助、互让,对老弱病残充满同情和尊重。

心理健康的学生,应有理想和生活目标,坚信自己的存在对社会价值有意义。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能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确定切实可行的生活目标,努力把自己锻炼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3. 自制自信。理素质良好的学生,要有道德和法制观念,遵守社会公德、行为规范和法令、法规。个人能服从集体,能约束自己,主动做批评与自我批评,改正缺点,能使自己的行为规范化、社会化。

自信是人生开路的宝剑,人一旦具有自信,就会产生无穷无尽的力量。在生活和学习中,能与困难、气馁、恐惧做斗争的态度是自信。有了自信,才会有勇气,才会有实践,才会有成果。

二、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有效方法

1. 指导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心理健康的学生应该具有开阔的心胸,能和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运用自己的感官系统和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观察了解周围的环境,并以理解和欣赏的态度对待事物的发展。例如,对气候四季的交替变化,能发现自然和谐之美,对社会和自己身边发生的事件也能给予关注,对于自己所面临的一些问题和困扰能够积极应对。这样,就会感到生活过得充实而有意义。

2. 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评判标准。未成年学生基本上处于习俗水平,外界对他们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因此,生活环境中的某些行为、外界周围事物的评价以及家庭、学校的教育都影响着他们是非标准的评判。生活中个人的信念也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当我们认同某一观念时,就会更容易接受这一观念。所以,应教育学生坚持社会认同的信念,形成良好的是非判断标准。在此基础上,才能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正确的认定,才能按照社会认可的标准和期望,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

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历史教学 心理健康 存在问题 培养方法

一、学生目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近年来,由于社会发展带来的种种变化,学校教育事业也受到冲击和挑战。调查表明,在我国中小学生中间,约1/5左右的儿童青少年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问题,如厌学、偷窃、说谎、作弊、自私、任性、耐挫力弱、抑郁等种种外显的和内隐的心理行为问题。尤其是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目睹了极个别学生因遇到各种问题而不能自拔,这些心理行为问题不但严重地影响青少年自身的健康发展,而且给家庭带来很大的困扰,影响学校教育任务的完成与教育目标的实现和社会的发展。因此,在学校教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迫切的和具有重要意义的举措。一些学校已经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建立了学校心理咨询室,有专门的心理咨询老师为学生排忧解难。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我觉得责无旁贷,应该利用历史课独有的教育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健康的心理品质教育,帮助学生化解心理困扰,调节和优化学习的心理状态,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二、如何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

1.利用历史人物榜样的力量影响学生心理。

我在长期的历史教学中,一直对人物教学情有独钟,每一节课都会有几个人物出现,历史人物教学是历史教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学历史学科为之提供了极其重要的载体,而其中历史英雄人物的学习更是中学生人格教育的最佳史料。正如爱因斯坦所说:“优秀的性格和钢铁般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学更重要……智力上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格的伟大。”但是目前历史人物教学多侧重于知识点,而忽视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这方面应有所改进。

作为渴求知识的中学生,他们喜欢崇拜名人、崇拜英雄,因而可充分发挥优秀人物的人格感染力,以感染之。如通过介绍司马迁、罗斯福身残志坚的事迹,帮助学生养成矢志不移的顽强意志;介绍、布鲁诺、居里夫人等人的光辉事迹,培养学生追求科学和真理而勇于献身的求知态度;介绍哥伦布、麦哲伦等人航海事迹,培养学生克服困难、勇于探索的品质;介绍、邓小平等革命家的光辉业绩,帮助学生树立笑对挫折、胸怀坦荡的意志品格。历史学科蕴藏非常丰富的做人道理,通过一些英雄人物事例学习,让学生懂得和理解我们的民族内涵,中学历史人物的学习,更有利于学生心理素质的完善,有利于磨炼学生的坚强意志。

2.给学生畅所欲言的机会培养自信心。

以往思想品德的导行方式习惯于单向说教,教师说什么都是对的,学生就照着做,这样实际上缺乏针对性,某种意义上扼杀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所以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在2012年底的一次优质课评选活动中,我选了《人类文明的引擎》一节,课讲完,还剩余一点时间,我灵机一动,让学生畅谈这节课的收获与感想,学生有的说:“工业革命促进了英国的崛起,第二次工业革命使美国、德国后来居上,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第一生产力,我们也要发展科学技术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有的说:“他今天才真正知道满大街跑的汽车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明成果,并且希望通过勤奋努力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汽车。”有的学生由诺贝尔说到中国的作家莫言获得2012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而当时莫言正在瑞典参加各项活动。每个学生说得都很好,都获得了热烈的掌声,要下课了还有人跃跃欲试,这一节课的畅所欲言使学生找到了自信和成就感。由此在以后的每一节课中,我都要尽量留出10分钟的时间开展这样的活动,学生不管说的是理解还是困惑都很兴奋,感觉自己收获很多。我想通过历史课自信心的增强,必然会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工作产生积极的影响。

3.注重实践,突出以活动为主培养学生的自主自立能力。

研究与实践证明,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更多地依赖于个体在真实情景中的实践操作与体验。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不能成为空谈。为此,我在历史教学中注重实践,给学生机会,让学生在参与中、在“做”中真正受到健康教育,培养自主能力。在讲《梦寐中的觉醒》这一课时,让学生自己组织准备了两个历史短剧。一个是普罗塔格拉的半诉讼费,另一个是对苏格拉底的审判。有人负责找材料,有人编剧本,有人选演员……通过这些生动、活泼、有趣的活动,不仅能让学生学到实实在在的历史知识,而且能使学生体会到学习可以有趣味、不枯燥,并且体会到创作的快乐,从而将心理健康教育再一次真正落到实处。不仅使参与的学生得到学习体验,观看的学生也深受启发和鼓舞。美国华盛顿大学有这样一个条幅:“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到了,就领会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它深刻地说明了培养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自主意识的重要性。

4.进行合作教育,培养和谐健康的心理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