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盘古开天地教案

盘古开天地教案

盘古开天地教案

盘古开天地教案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辽阔无边的北方草原生活造就了我国蒙古族粗犷、豪放的性格,形成了具有神秘色彩的蒙古族草原文化,同时也形成了蒙古族特有的民族图形文化特征。独特的生存方式、神秘的图腾崇拜、图形的审美习俗都与蒙古族的发展历程有着解不开的渊源。

无际的草原成就了蒙古族粗犷、豪放的性格,同时也形成了蒙古族特有的图形风格。要探寻蒙古族的艺术渊源,必须了解他们的传统文化风貌,并通过对其民间传统图形的研究了解蒙古族人在民族艺术上的审美追求。

一、蒙古族人对图腾符号的崇拜

列宁说:‘恐惧创造神。”《蒙古秘史》己载;‘成吉思汗的祖先是承受天命而生的李儿贴赤那,和妻子豁埃马兰勒一同过腾古思海,来至汗难名子河源头的不而罕山前住下,生子名巴塔赤罕根据蒙古语的解释,‘‘李儿帖赤那”意为“苍色狼”,“豁埃马兰勒”一词是“白色的鹿”。蒙古族自诩为‘苍狼白鹿”的后代,这显然有极深刻的图腾崇拜的意味。根据北方民族史、蒙古族的历史典籍中的有关记载,从蒙古族崇尚萨满教的神扯观念表现中也可推定蒙古先民确实将“狼”、鹿作为图腾进行崇拜。在蛮荒的北方草原,“狼”对于草原游牧人群来说是非常可怕的野兽。它们往往集结成群,无论捕食或对付进犯之敌,都协同战斗,团队意识极强,且凶猛而富有灵性。于是人们由恐惧而敬奉,把它们视作自己的亲属和同类,这也许就是“狼”图腾崇拜的缘由。“狼”的图腾崇拜不仅寄托了原始的蒙古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与尊崇,也传达了人类对自身力量和自我意识的认同与自信。作为图腾符号的‘粮”图形有着强烈的宗教意味。原始图腾崇拜是蒙古族人的宗教信仰与审美取向的中介符号。蒙古族人民对“狼”图腾的崇拜,也涵摄了对“狼性”文化的审美意识的深刻体验。因此,“狼”图腾作为一种被广泛接受的文化艺术符号,渗透进蒙古族文化的基因中,而审美文化、艺术活动作为文化形态也受其影响。由于受万物皆有神观念的影响,蒙古人对其他的动植物有着崇拜心理。根据考古及史料记载,蒙古族的图腾崇拜还包括有牛、马、羊、虎、鹿、蝶、鱼、佛手、杳花、莲花等图腾纹饰。虽然这些纹饰有些已经完全失去了原形,成为远古图腾文化的象征和回忆,但始终表现出蒙古民族特有的艺术活动与审美情趣。

二、蒙古族图形文化的样式特征

图形文化在蒙古族的文化中占有很大的份量,无论是图腾禁忌的图形样式,还是审美需要的物件装饰图案,都充满着蒙古族对生命、生活的态度。在原始信仰中,蒙古族人始终认为本氏族源于某种动物或植物,或是与它们有着亲缘关系,于是某种动植物便成了这个民族崇拜的图腾,也才有了古老的、著名的“狼”图腾的神话。因此说,蒙古族的图腾崇拜是对动植物的崇拜,实际是源于对祖先崇拜的一种对应转换,这种对应转换常常通过氏族起源的神话和图形展示出来。

蒙古族人对与他们共同生存、生长的动物和植物有着特殊的感情。如牛、马、羊、驼、犬、狼、鹰、鹿等及各种植物,象征着上天降下的吉祥,传达对幸福的理解与对理想的追求。聪慧的蒙古族人将这些动物、植物演义成图形纹样,将其应用、展示在自己的衣、食、住、行之中,如日常的服装、家俱、生活用具及对环境的装饰。同时由于“万物有灵”的观念影响,对这些图形的使用往往有着严格的限制。究其图形特点,一般表现为三大类。

自然纹样:云纹、山纹、水纹、火纹及纹有蝴蝶、蝙蝠、鹿、马、羊、牛、骆驼、老虎、龙、凤及其他的动物图案等,植物纹样有花纹、草纹、莲纹、牡丹纹、桃纹、杏花纹等纹饰图样。充分体现了蒙古族人崇拜自然、热爱自然的朴素审美观。

吉祥纹样:受佛教、萨满教文化的影响,宗教中的一些图案也应用于蒙古族人的生活中。其中佛教、萨满教中的盘长纹,法螺、佛手、宝相花等八吉祥纹样图案在他们的生活中广为使用,特别是盘长纹。在民间,盘长(蒙语乌力吉乌塔苏,)多用于服饰、毛毡、器物雕刻品上,其图案本身盘曲连接,无头无尾,显示出绵延不断的连续性,寓意长久不断。蒙古族的吉祥图案内容丰富、寓意深远。

文字纹样:蒙古族的文字如同阿拉伯文,属篆字体,是一种把邻接的字形连起来的草篆文字,本身带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又具有一定的审美性。它书写自由,美观大方,蒙古族人将其用于服装、鞋帽及毛毡织物的装饰中。它既是文字,用以记事,又可作为图形,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随着历史的发展,同时受中原汉文化的影响,如福、禄、寿、喜等文字图案,应用得也比较广。

蒙古族图形纹样同其他民族,特别是同汉族关系密切,但在运用纹样时却显示出蒙古族特色。蒙古族喜欢组合运用图案纹样,如将盘长纹延伸再加人卷草的云头纹,缠绕不断,变化多样。利用图形的曲、直线的变化,表现不同的感情,将曲、直线条的不同形式相结合,达到和谐统一的画面布局。在构图上采用几何对称、变形夸张的手法,随心迹化,从而达到内与形式、情感与表现的统一。

三、蒙古族传统图形样式的应用

蒙古族民间图形的运用十分广泛,特别是在建筑及其装饰上。蒙古族的主要建筑是蒙古包,它伴随着蒙古族牧民走过漫长的历史,具有草原游牧民族重要的文化特征之一。蒙古草原地处温带大陆性季风带,冬季寒冷且漫长,夏季气候多变,牲畜对气候和草场的依赖性促使牧民一年数次地逐水草而栖。冬暖夏凉的蒙古包是为适应游牧生活和草原的自然环境所设计的蒙古族独有的居所。

蒙古包由木门、毡墙、椽子和天窗四部分组成。每一个组件上面都附饰有美丽的图案,内容大多寓意吉祥如意、祈福平安。各种图案交错生辉,毡房内外装饰图案多为二方连续的云纹、几何纹或卷草纹,并在毡墙的角落装点角隅纹样。在构图上以包顶为中心,以圆心为基点,向四面放射状地点缀图案。

毡毯在蒙古族的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既具有实用性用于铺陈保暖,又可作为审美用于装饰。在两千多年以前蒙古族人就开始用牛毛或驼毛捻成线,延续传统的编席方法编织出具有美丽花纹图案的各种地毯。地毯纹样多以对称式几何图案为主,图形有方有圆,内部图案严谨对称。主图案多以龙、凤、八仙、团花、吉祥图案为主,边饰云纹、植物纹、回纹、万字纹、角隅纹等图案。在构图上,大多是中央有圆形团花,四边围绕装饰草龙间花,构图饱满,内容丰富,形成富丽与古朴两种风格的画面。辽代在北京建都后,地毯就成为宫廷里专用的铺设品。它吸收了草原各民族地毯技艺的长处,同时吸纳了汉族织锦、瓷器纹样,形成了独特的地毯艺术风格。在色彩上,主要以蓝、黄、褐三色为基调,间以紫红、白、黑等色,既对比,又协调,所以又称之为“中国的黄蓝毯”。传统的编织方法是:毡毯在编织前设计好图案,根据编织的经纬线特点进行设计,工艺多为手工编织。随着时代的发展,尽管受外来文化、技术的影响较大,但蒙古族的地毯艺术至今仍不失为艺术瑰宝,它是民族民间艺术传承的结晶。

服饰图案是最具蒙古族特色的形式之一。服装的装饰图案更多地体现出蒙古族人的文化、宗教信仰、图腾崇拜、审美习俗等。特别是图腾图案,对其的应用最为多见。无论服装,还是饰物,无一不显现图腾文化的痕迹。多变的自然现象使先民们感到茫然,由此产生的图腾图案应用于服装的装饰上,期盼崇拜的图腾形象能够随时护佑他。如常见于蒙古袍、腰带、帽子、靴子等上的图腾图案及各种象征符号图案;如日月形纹、高山流水纹、葫芦纹、漩涡纹、回纹、雷纹、云纹、山纹、水纹、火纹以及狼纹与鹿头冠纹图案。蒙古族先民们在没有文字记载的情况下,往往通过这些图形来认知自然、诊释自然。这些都是对自然和生命的一种认知形式。同时由于受汉文化的影响,在蒙古族的服饰中还常饰有吉祥云纹、飞翔仙鹤、五爪金龙等吉祥图案。在这里龙图腾为最高权力的象征,仙鹤代表最高尊位,具有强大的威慑与企慕的效应,都是远古图腾的重现与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服饰做工精细、协调美观,其中还有大量的抽象几何图形作为边饰,圆中带方、曲中有直、环中套环,体现了蒙古族对佛教的“圆通,圆觉”的理性精神思想的理解。

在蒙古人心目中,帽饰是吉祥与权威的象征。据《后汉书·蛮传》所记:“盘蛮‘好五色’衣服,制戴皆有尾型。”蒙古帽后面的“尾”是蒙古族人爱犬、敬犬和‘火图腾”祟拜观念的再现。其中圆形帽象征天,古有‘嗽人不欺天”、“欺人不欺帽”的说法。由此可见,帽饰代表天而拥有神圣崇高的意味。蒙古帽上多饰有太阳纹、火纹、花纹、祥云、龙凤等纹饰。

靴子是马背民族最具特色的与蒙古袍配套的民族服饰之一。蒙古靴子种类很多,常见靴帮和靴底有花纹、古币纹、龙纹、凤纹、云纹、蒙文篆字等作为装饰。同时靴子图案因地区部落的差异、用途而有变化。这些图腾图案在其服饰中象征勇敢、强悍及顽强的生命力。服饰图案多采用刺绣、缝帖的方法,制作程序比较简单、自由。

盘古开天地教案范文第2篇

崇拜火是蒙古民族的古老传统。在蒙古人看来,火是神圣的。一家一户的

祭火,有继嗣之义,举凡婚娶大事、新年,都要祭火。围绕火盆、炉灶,有着

一系列祭礼和禁忌。

最隆重的祭火是在腊月二十三,传说这一天是火神密仁扎木勒哈降生的日

子。仪式非常隆重,往往在一两天前就开始洒扫庭院、房屋,准备祭品。

傍晚,夜幕刚刚垂下,家主点燃一把香,绕行住宅一周,来到装备好的火

撑子前,举香在火撑子左右各红祭三匝,把香插在火盆内,祭仪便算开始。

火撑子,蒙古语叫突力嘎,是一种腰缠三箍,上有四个支撑点的火架子。

火撑子架在火盆上,里边放干柴。有的不用火撑子,使在火盆里搭起四边形干

柴架。把蓝、白、黄、红、绿五彩布条,挂在火撑子或木柴的四眉上,分别代

表蓝天、白云、黄教、红火、绿色的生命。

火撑子前,铺一席白毛毡,摆一张木桌,白毡上用炒米撒成“”字型图

案,蒙古语称哈斯塔吗嘎,译意即玉玺。桌子中央的一只碗里盛着炒米、茶

叶、红枣、黄油、羊胸脯肉等,上插燃烧着的香。桌上还有一个盘子,盛着绵

羊的四根肋条、颈骨、灌肠、胸脯、羊尾……装盘的次序是用颈骨、肋骨垫

底,灌肠居中,再上是胸脯,最上是肥腴的大绵羊尾,盘中祭品在当晚的仪式

上用。碗中的祭品留待二十四日以后、大年初一以前,每日早晚两次向火撑子

里投祭,火撑子里的火至少三天不断。有的保持三个月,甚至到下一年祭火。

蒙古人将最小的儿子叫守火盘的人,即含接续香火之意。

参加祭仪的主要是家主和男孩。左邻右舍、亲戚朋友也可以参加,女孩和

盘古开天地教案范文第3篇

西部民族档案文献遗产分散保存因素分析

1.历史遗存因素。在各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掌握民族文化的大多是民族土司、土官、头人、喇嘛、毕摩、和尚、巫师、寨老、民间歌手等,建国后,这些民族知识分子所保存的民族文献一般都传给子女或徒弟。以彝族毕摩为例,云南楚雄州禄劝县著名的彝族毕摩张兴生于1930年,为毕摩世家,6岁开始从父学习毕摩知识。张兴毕摩家传彝文古籍众多,曾将上百部捐献给国家。该县另一彝族毕摩李天贵生于1915年,为六代祖传巫师,6岁开始从父学习彝文。他原有祖传、师传彝文古籍120余部,中有近百部被抄掠损毁,其后将18部捐献给楚雄彝族文化研究所。再以云南省勐海县佛寺傣文经书的遗存情况为例,勐遮乡的曼垒寺遗存有傣文经书76种451册,曼刚寺有44种172册,曼短寺有31种201册,曼纳麻寺有27种101册,曼柔寺有19种125册;打洛镇的曼厂寺遗存有56种248册,曼掌寺有34种201册,曼蚌寺有82种554册,曼景寺有27种64册;勐混乡的曼蚌寺遗存有49种422册,曼养寺有46种315册,城子寺有35种213册。[2]历史遗存因素是西部民间散存有大量民族档案文献遗产的重要原因。2.文化传承因素。民族档案文献遗产是承载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媒介,其传承尤其是非物质档案文献遗产的传承,除文字记录传承外,大多是以民族性的集体传承为主。如盘王节是瑶族祭祀始祖的重大宗教节日,每年农历十月十六举行。节日短则三天两夜,长达七天七夜,除举行大型的祭祖仪式外,更以跳鼓舞和唱盘王歌以及反映历史、生产、爱情的民歌为主要内容。《盘王歌》又称《盘王大歌》、《书》、《大路歌》等,主要叙述人类、民族、天地万物的形成和发展,以及瑶族祖先迁徙发展和生产生活情况,是研究古代瑶族社会历史、文化科技、宗教祭祀、经济生活等状况的重要口述档案遗产。盘王节不仅保留了瑶族口述档案遗产,对传承瑶族宗教文化、舞蹈文化、音乐文化等其他非物质档案文献遗产亦发挥了重要历史作用。[3]此外,许多民族档案文献遗产则通过父子、师徒等以口耳相传的方式进行传承,如贵州毕节著名彝族毕摩陈作真1895年生于世传巫师家庭,七岁跟父亲学习彝文,14岁学习彝文经书和宗教礼仪,19岁开始作法师,29岁承袭父职,任当地土司家族专职巫师。陈作真精通彝族宗教礼仪、彝文经书以及本民族历史,在传承民族历史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4]西部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传承还有火塘传承、学校传承、寺院传承等方式。3.体制设置因素。为保护与传承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我国分别设置了档案馆、图书馆、博物馆和文化馆等系统,负责历史文化及其载体文献的征集与保护工作。1984年,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民委关于抢救、整理少数民族古籍的请示的通知》,各民族地区民委都设立了“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办公室”,负责民族古籍的整理工作。由于学科视角不同,民族档案文献遗产多具有古籍、文物等多重属性。一般而言,“民族古籍是指曾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疆域范围内生活过的各少数民族和正在生活着的各少数民族在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一切用文字,具有某种文化涵义的符号即口头语言记录下来的文化载体。这种文化载体可以分为四大类型,原生载体古籍、金石载体古籍、口碑载体古籍和书面载体古籍。”文物则是有文化价值的历史遗留物,其形态主要是过去人们直接使用形成的实用性物品,如器具、工艺制品、建筑物和墓葬、遗址等,也包括金文、古籍、文档、印章、贝叶和石刻等文献。从民族档案文献遗产的内涵来看,其本质特征是具有原始性,而许多民族古籍、文物都具有这一本质特征。就外延而言,民族档案文献遗产中金石档案、口述档案和纸质档案等都与民族古籍和文物有较大的交叉性。基于此,图书馆、博物馆、民族古籍办等都把许多民族档案文献遗产纳入征集范围,这就导致了诸多文化机构和政府部门参与其保护工作,形成大量档案文献遗产为众多收藏单位分散保存的现实状况。

文化遗产框架下西部散存民族档案文献遗产保护问题

盘古开天地教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花瑶挑花;文化内涵;瑶族;隆回;溆浦

中图分类号:J7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21X(2012)02-0110-05

聚居在湖南隆回虎形山和溆铺山背一带的花瑶是瑶族的重要分支。千百年来,花瑶人形成并传承着独特的原生态文化,其中就有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花瑶挑花。花瑶挑花中蕴含着花瑶人丰富的历史文化、图腾信仰文化、生殖崇拜文化等内涵,是花瑶人的瑰宝。

一、花瑶挑花的历史文化内涵

瑶族史和楚文化的研究成果表明,瑶族是“古代南蛮中蛮族的后人”。先秦时期的南蛮早在楚立国之前就已生活在后来的楚国境内,并且足迹涉及中原。后来,随着楚的强盛,他们不得不向楚的西南方向迁移。花瑶先民便是其中的一部分。花瑶挑花中就蕴含着这些久远厚重的历史文化因子。①①邹其平,隆回文史(内部资料),2000第4期。

(一)花瑶挑花传承着远古的巫傩文化

沅湘一带,资水流域,武陵与雪峰山区自古以来巫风傩韵就非常浓郁,生活在这个氛围中的花瑶,也信奉傩神。通过巫师沟通人神关系、人鬼关系。巫师在瑶族历史上,大多是由村寨中的首领,寨老来担当的。他既是村寨的头领,乃至部落的首领,又履行巫师的职能。在沟通人际关系时,则头戴五福冠,在处理村寨部落关系时则威坐殿堂。图1就是花瑶人在挑花中将这两种职能与身份融为一体的图案,渗透着浓郁的远古的巫傩文化意蕴。

图1盘王升殿(二)花瑶挑花传承着本民族的历史文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南北民族大迁徙大融合时期,也是瑶族部落前所未有的安定和繁荣时期。瑶族支系是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步形成的。经元、明、清历代,各支系在称谓、风俗习惯、经济生活等方面,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与特色,逐渐分化形成新的族群和不同的支系。花瑶就是这个时期发展起来的。

花瑶部落的衰败始于元代,元朝及其严酷的统治以及不平等的民族政策激起了花瑶人民的强烈反抗。而花瑶人口也在一次次的战争和迁徙中越来越少,生活越来越贫困,几经辗转来到湖南隆回一带。①①光绍.武冈州志(卷五十三).1998-09。花瑶挑花中有很多作品就是描写这一段历史的。花瑶妇女们用其精湛的技艺将花瑶战士守卫家园,英勇杀敌的感人场景,在精美的挑花作品中展现出来,充分表达了花瑶人对英雄的讴歌和对先祖的崇敬。

花瑶的挑花绣艺历史悠久,汉代就已出现,明清时期已经成熟。据东汉应劭《风俗通义》记载,花瑶祖先“积绩木皮,染以草实,好五色衣服”[1]。 这种描述恰好与今天隆回花瑶女子的服饰相同:头上缠着五彩的挑花头巾,上衣为蓝色圆领衣,腰间系挑花彩带,下着彩色挑花筒裙,腿上还扎着挑花绑带,花瑶族的女子就是这样将历史绣在身上。花瑶历史上重要的人物和事件,人民生活中常见的习俗和场景都汇聚在了这代代传承的挑花图案中,那一幅幅精美绝伦的挑花作品艺术地组成了一部瑶族史书。

二、花瑶挑花的图腾信仰文化内涵

花瑶挑花中蕴含着盘瓠图腾、蛇图腾、虎图腾等信仰文化[2]。

(一)盘瓠信仰(犬图腾)

盘瓠(图2)是畲族、瑶族、苗族的古老图腾。《后汉书.南蛮传》载:“时帝有畜狗,其毛五彩,名曰盘瓠。……盘瓠死后,其子女自相夫妻,积绩木皮,染以草实,好五色衣服,制裁皆有尾行……号曰蛮夷。”瑶族等少数民族把狗作为图腾,视为神灵。把盘瓠尊至祖先神、保护神的崇高地位,顶礼膜拜。在花瑶挑花中也沿袭这图腾崇拜的古老信仰文化。

图1就是挑花中盘王坐殿图案,图2是盘瓠坐像图案。花瑶人喜欢把五色服、狗尾衫用五色丝线或五色布装饰,用以象征五彩毛狗,前襟至腰,后襟至膝下以象征狗尾。在装饰上,曾经流行“狗头冠”和“犬尾”饰,这些都是盘瓠图腾崇拜的显著特征之一。

为什么花瑶如此信奉盘瓠呢?民间传说《十月十六庆盘王》中就有讲述:相传很久以前,有一次瑶族人民乘船飘洋过海,不想遇上狂风大浪,船在海中飘了七七四十九天都不能靠岸,眼看着就要船毁人亡,瑶族同胞们命悬一线。这时,有人在船头祈求始祖盘王能够保佑瑶族子民们平安,许下大愿。许过愿后,果然风平浪静,很快船就靠了岸,瑶族人民得救了。这天是农历十月十六日,刚好又是盘王的生日。于是,瑶族人民上岸以后便砍树将其挖成木槽,把美味佳肴放在木槽中,把糯米蒸熟舂成糍粑。用来祭奠和叩谢盘王,祈请盘王继续保佑瑶民。然后,大家尽情唱歌跳舞,庆祝瑶族人民的新生以及盘王的生日。从此以后,年年如是,形成节会,瑶民就把这一节会称为“盘王节”。在瑶族人民的眼里。盘王是至高无上的神,能够保佑瑶族子民的安危,让瑶族子民世世代代的相传下去。花瑶秉承了盘瓠图腾信仰,传承着盘王节,在挑花图案中(图1)再现了盘王的英姿及坐殿的威武盛况,展示出浓郁的盘瓠图腾信仰和盘王崇拜文化。

图2盘王坐像 (二)蛇图腾

花瑶的蛇图腾信仰文化表现在多个层面。

首先,要追溯到瑶族的发展历史以及瑶民族与越民族之间的密切关系。

瑶族是“古代南蛮中蛮族的后人”。 而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楚、吴、越间互相吞并,在史书上“蛮”、“越”族系混称,《史记索隐》云:“荆者,楚之旧号,以州而言之曰荆。蛮者闽也,南夷之名,蛮亦称越。”瑶族与越族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交错杂居,交往密切,互相吸收。越族以蛇为图腾,由此也就影响瑶族及其中的花瑶也以蛇为图腾了。

其次,花瑶聚居在隆回县虎形山乡及溆浦山背一带,那里山深林密,环境湿热又多蛇。长久生活在这样多蛇的地方,花瑶人们对蛇的习性自然十分熟悉,而蛇有很多人类所不及的本能,如可以爬树、可以钻地、还能在水里生存、长久耐饿等,因此蛇被花瑶看作灵物,成为花瑶的图腾。所以,在大量以动物为题材的花瑶挑花中,蛇图案最为丰富,有盘蛇、交体蛇、昂头翘尾蛇、无尾双头蛇、蛇缠蛇等,多达上百种。且挑出来的蛇形图案千姿百态,充满了花瑶妇女的奇思妙想。

再次,花瑶的蛇图腾与古老的生殖崇拜观念相联系。(下文有具体介绍),据史料记载以及前人研究,女娲为人头蛇身,而女娲创造人类,化育万种,拥有强大的生殖能力,因而“女娲蛇身”也被看成是生殖的象征。花瑶的生殖崇拜观念,可以看出花瑶是一个以蛇为图腾的民族,这也进一步说明了为什么花瑶挑花作品中蛇类图案最多,也最为丰富而奇特。

图3“交尾蛇”图3“交尾蛇”纹饰挑花筒裙是花瑶挑花蛇类作品中的代表作,从所绣图中我们可以看到画面可中分为左右两部分,两部分所绣的蛇相缠在一起,交媾合欢,而蛇头相对,且整幅画呈中轴对称。这种既巧妙、神奇又浪漫的构思。充分展示出花瑶挑花中蛇生殖图腾文化的内涵。

(三)虎图腾

虎也是花瑶图腾的对象。挑花图案中虽然虎经常以侧面的形象出现,但却将四肢全都展露无疑,且虎头以正面示人,就连虎肚里面的小虎也不错过,全部展现出来,因为她们认为这样绣出来的虎才是鲜活的虎。而虎常作为花瑶妇女心目中勇敢汉子的形象,跃然出现在一幅幅挑花图案中。

三、花瑶挑花的生殖崇拜意识

提起花瑶挑花的伦理文化我们不得不谈谈花瑶挑花的生殖崇拜。由于花瑶特殊的发展历史,花瑶挑花始终围绕着一个生生不息的主题:花瑶人的繁衍生息,对生殖的崇拜和向往。

图4虎图腾图5相思树图5的构图就由成对且相互对视的蛇、树、鸟组成,这使整个画面左右对称。为什么是成对的鸟和成对的蛇呢?这个问题我们不得不思考了。

我们姑且不去管这幅挑花中的鸟是不是凤凰,就先当作是普通的鸟吧。传说在远古稻种文化初期,谷是由鸟衔来的,因此稻作区域的人们对鸟非常敬仰和崇拜。如果没有鸟,他们就不会有种子。鸟在古代还与太阳有着密切的联系,“玉兔东升,金鸟西邃”中玉兔是指月亮,金鸟就是太阳。说的是月亮从东边升起,太阳从西边落下。有人曾在研究长沙马王堆出土帛画时,判断太阳旁边的黑鸟是太阳黑子。从民俗学的角度分析,这种说法是值得商榷的。据《山海经》中太阳鸟的这一记载,可以推断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画中太阳旁边的黑鸟就是指的太阳鸟神。在我国南方的农耕文化区域,方言有句骂人的话叫做“你这个鸟人”,而这个“鸟”字指的就是男性的生殖器官。鸳鸯和鸾鸟则都是雌雄成双出现,这也就是为什么这幅挑花中要用成对出现的鸟了。以鸟喻人,以蛇喻人,从这幅挑花中由蛇相互纠绕的交尾姿态不难想到人类交媾的寓意了。

美国学者A.魏勒在《性崇拜》一书中说:“几千年来,蛇一直是性激情的象征。”[3]他列举了古埃及、印度、北美、新墨西哥、西印度群岛和南美等地的蛇崇拜习俗,以阐明性象征的意义。并指出:《创世纪》中诱惑夏娃的蛇是“智慧的象征”。因为在伊甸园里是蛇教给人知识。而“知识”在《旧约全书》里有一种特定的意思,即男女间的性知识和。

英国学者卡纳《人类的性崇拜》则说:总之,蛇的崇拜和象征,简直是罄竹难书的。人之所以拿蛇作性的象征,是因为狡猾的蛇,象征色情、性具、及性姿等等。据说人体得健康,及两性的自然相吸引,都是蛇的作用所致[6]。《创世纪》的蛇字,本意为“舌的主宰”,意即意识里的“色心”及色心的表现。所以蛇――色情――就是“原罪”。在各种蛇的性象征中,蟠蛇所围成的圆圈,代表女性生殖器,恰如圆环或椭圆之象征玄牦,同时亦象征两性[4]。

除了鸟与蛇这两种动物有性生殖器官的象征外,从整个挑花的布局也不难看出男根与女阴的和谐之美,这很好地体现了花瑶人阴阳交欢的生殖崇拜。

四、花瑶挑花的婚丧文化因子

(一)花瑶挑花体现出的特殊的婚育观念

花瑶婚俗,当属世界上最古老、最具民族个性的婚俗。瑶族家庭的父母一般可自由选择跟随哪一个子女居住,通常是跟最小的儿子。瑶族人民讲究恋爱自主,婚姻自由。婚姻家庭形式也不一定硬要女到男家,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瑶族女性有比较大的自,既可以出嫁“从夫居”,也可以招郎上门“从妻居”,或者“两边走”,兼顾双方家庭的生产生活,照顾双方老人。妻子早逝,上门女婿仍可续弦。这种平等的家庭伦理关系为农村老人养老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个可以借鉴的方式。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后,一些纯女户的农村家庭因为没有儿子,女儿以“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为由,不承担养老的义务和责任,加剧了农村老人养老问题的严重性。而瑶族的这种特殊的婚姻家庭习俗则可以作为传统的养儿防老的一种补充,从而免除了农村纯女户家庭老人无儿养老的后顾之忧。这种婚养方式使花瑶人对生儿育女同等对待,婚后只要生育就高兴了,生男生女都一样。形成男女平等的生育观念和生育习俗。

图6双龙会由图6中也可以看到这种特殊的婚育习俗,两条相交龙分别从左右合拢过来,张开的大嘴相吻,从而两个分开的个体结合为一个整体,再来仔细看中间龙首相交部分,似乎孕育出了一个可爱的大头娃娃,由张开合拢的嘴组成头,盘曲的龙身组成娃娃的身体,舌是娃娃的眼睛,虎虎生威,神气逼人。阴阳的结合,孕育新的生命,这些无不体现出花瑶先祖最古朴、最纯真、最鲜活的婚俗文化。

(二)花瑶挑花中的丧葬文化内涵

花瑶是一个多神崇拜的民族,巫、释、道混杂融合。花瑶保持着崇奉各种自然神及人鬼的习俗。清人著作多谈到瑶族“信好巫”“信鬼崇巫”,所祭祀的神主要是祖先、人鬼。丧礼中师公信奉的神十分复杂,祭师身兼道士和巫师两重身份,因此,花瑶丧葬体现了儒、佛、道的交融,体现了花瑶民间宗教文化的复杂多元性。隆回花瑶为古梅山蛮后裔,古梅山的历史文化痕迹在当地民俗活动中保存较为完好。如汉族的“五服”丧俗、宗族墓俗,花瑶都袭用,花瑶丧俗受楚地丧俗影响很深,民间还保持招魂、喊魂等楚巫遗风。

花瑶人认为人死后,灵魂依然存在,它具有超自然的能力,可以对活人起着危害或保佑的作用。为了使生活安宁,人们便用各种不同的葬法来慰藉死者的亡灵。如用金山、灵屋、钱粮招待死者,隆丧厚葬等,因为善待死者的遗体便可以使灵魂获得慰藉而保佑活着的人。

花瑶挑花图案“盘王升殿”中,在一个两层冥屋的正中坐着花瑶的祖先盘王,它头戴金冠、两手叉腰、形象高大。花瑶人称这幅挑花为盘王坐殿,在盘王左右两边还分别有听候差遣的兵将。这都体现了花瑶人对盘王的无限敬仰与崇拜。从中也体现了花瑶丧葬礼仪中的生死观念、灵魂观念。花瑶人通过这些挑花作品为整个花瑶的发展和壮大起到了沟通人神、维系族群、文化交流等方面的重大作用。

“盘王升殿”图也显示了花瑶族群的凝聚力量。花瑶丧俗是亲属、邻居、朋友的大集聚,是沟通家庭、社会关系的桥梁和纽带。花瑶丧俗中的许多环节如祭拜哭奠、鼓乐鸣炮、抬柩上山等都是人多热闹的场合,加之丧仪本身近于程式化的表演,具有明显的凝聚功能。此外,丧事活动的规模是家庭实力的显示,丧葬礼俗是花瑶的大事,程序繁多,讲究隆重,也是家庭显示力量、巩固地位的好时机。

五、花瑶挑花的生态文化因素

花瑶挑花的图案中蕴涵着丰富多彩的森林生态文化、动物生态文化、人文生态文化。

花瑶挑花的许多图案中,挑有成对的古树名木、成对的鸟兽花纹,如图5的图案花纹等,显示出一派林木葱笼的森林生态景象,蕴涵着丰富的森林生态文化。

花瑶挑花的另一些图案中,挑有成对、成群的蛇、蟒、鸟、虎、鹿、马等动物和配以树木的花纹,如图3、图5至图7等多幅图案花纹等,个个栩栩如生,幅幅生机勃勃,展示着浓郁的动物生态文化。

花瑶挑花的大量作品中,挑有成对成双的人物图像。图案中以人为中心,配以茂密的树木与众多的动物。人物形象喜笑颜开,植物葱笼茂盛,动物嘻戏亲吻。呈现出一幅幅人与人和蔼、动植物和蔼、人与环境和蔼的生态环境画面,寄托着花瑶人对原生态的和蔼的人文生态环境的追求、回忆与向往,渗透着浓厚的人文生态文化的内涵。

参考文献:

[1] 乔健,谢剑,胡起望.瑶族研究论文集[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8:179.

[2] 吴建陵.瑶族服饰的图腾崇拜与审美图式[J]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4(1).

盘古开天地教案范文第5篇

随着媒婆蒋波喊话,大媒人肖东坡和我们盘县的大美女隆重登台。女嘉宾叫王思林,今年23岁,家在贵州盘县淤泥彝族乡。毕业于贵州大学舞蹈专业,现在是一家舞蹈工作室的教师。彝族姑娘王思林,生来就会唱歌跳舞,会苗族、藏族、傣族、蒙族、维族、彝族舞蹈,还会东北秧歌古典舞、芭蕾舞、现代舞。她高中时就获得贵州省艺术展评舞蹈类金奖;仅去年一年就获了4个奖,国际旅游小姐贵州赛区总冠军;国际旅游小姐中国最佳微笑小姐;贵州省首届平面模特大赛亚军以及最佳亲和力奖,还有“中华传统文化暨少数民族服饰大赛”冠军,今年被评为贵州最佳少数民族服饰形象代言人。而三位男嘉宾也毫不逊色,他们用朴实的语言诠释着自己对爱情的理解。

男嘉宾杨国,今年35岁,水族,盘县柏果镇人。他本科毕业于贵州大学,研究生在法国里昂中央理工大学读了三年,毕业后在世界前十强的企业做了三年火箭导弹推进器质量工程师,后来因为要照顾妈妈,回国在一个私企当了四年总经理,现在在贵州省最大的清香型白酒企业当副总。“我脾气好,人品好,不会撒谎,对人对事认真负责,做什么都要做到最好。前些年忙事业,现在真的想找个人。”杨国实在地讲出了他最真实的想法,期待用真心实意找到陪伴终身的伴侣。

男嘉宾何希本,今年31岁。08年毕业于湖北科技学院,09年在县城开了一家英语培训班,在老家红果镇下沙村开了一家幼儿园,10年在老家村做大学生村官,在村里的这几年,组织修路通水、种油茶核桃,建农贸市场、物流中转站,14年全村党支部全票通过,当选了全县最年轻的村支书,还获得盘县创业之星称号。他个人投了20多万带领村民集体入股,成立农业观光园任总经理。他现在还是县城里一家三星级酒店的股东,买了县城里东湖边一套140平米的房子。

相关期刊更多

文博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陕西省文物局

小学语文教学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山西教育报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