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优等生培养计划

优等生培养计划

优等生培养计划

优等生培养计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 领导力 资优生 金字塔模式

美国向来重视资优教育(gifted and talented education),并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国家教育部在中小学教育政策中制定了《雅各布。k.吉维斯资优教育规划》,提供财政拨款和研究报告,对具体实践给予宏观指导。资优生能力的培养包括智力、学术能力等诸多方面,领导力便是其中重要的一种,早在1972年《天才教育法》中就有明文规定。从那时起至今,对资优生领导力的培养从理论研究到实践计划已经日臻成熟与完善。

当今在美国,“领导力”已成为一个既古老又时尚的名词,它不同于专业背景下强调的如政治领导者、工商管理者所具有的能力,而是个体综合素质的一种体现。学校、家长培养孩子的领导力,具体包括张扬孩子的个性,培养坚强的意志力、敏锐的观察力、良好的适应力、非凡的创造力等。资优生也不仅仅是智商高、学业成绩优秀,更应该具有知识面广、创造力强、领导才能高、思维活跃等多方面的特点。

全美涉及资优生领导力培养的计划不胜枚举,实施的机构种类繁多,主要分为四种:学校、家长协会、社会组织及在线教育。本文选择威斯康星州“合作教育服务处”(cooperative educational service agency,cesa)为研究个案,对领导力培养的机构、模式、计划、内容等方面进行概括介绍,并作简要的评析。

一、培养机构

威斯康星州一向重视中小学资优生各项能力尤其是领导力的培养,资优教育机构主要包括公立教育部(department of publiclnstruction,dpi)、威斯康星资优协会(wisconsin association for giaed and talented,wagt)、威斯康星学术资优青少年中心 (the wisconsin center for academically talented youth,wcaty)以及cesa。dpi从宏观上对cesa的资优教育给予财政支持和政策引导,不参与具体培养计划的制定。wagt与wcaty从事资优教育理论的研究,逐步形成了该州著名的“金字塔模式”,为cesa进行领导力培养提供了理论依据, cesa是实施领导力教育的主体,也是本文介绍的重点。

cesa是威斯康星州中小学教育最具特色的地方。早在1963年,州立法机关将该州所有的校区按照地域划分为19个区,命名为cesa并加以编号,之后在1983年立法会议上,将其缩减为12处,依次编号为cesa#1、cesa#2……cesa#12,这次划分一直保留至今。cesa是校区之间以及校区与州之间相互联系的服务单位,每个cesax.管辖其范围内的十几所甚至几十所k-12的公立中小学。1995年,立法会议再次对cesa进行评估,肯定了其存在价值,并增加了其服务使命——将服务范围扩大到k-12公立学校以外,包括私立中小学、州内大学及技术学院等。每个cesa根据下属校区的需要,制定一系列服务项目与计划,很多具有相似之处;如所有的cesa都提供不同程度的特殊教育、教师教育、学校与工作、学校与职业教育相结合的计划项目,个别cesa还会根据下属校区的特点开设自己独特的项目计划。

统计表明,12所cesa中一半设置了资优生的领导力培养计划,最具代表性的是cesa#12,它位于威斯康星州的西北部,向下属18所公立学校提供服务,其内部又分为五个中心,分别为行政服务中心、职业教育中心、教育技术中心、教育服务和教师发展中心、智障学生教育中心。每个中心互相合作,在提供综合的同时又有自己独特的服务领域,领导力的培养从属于“教育服务和教师发展中心”,以5-8年级资优生为对象,该中心的领导力培养计划从理论依据——实施操作——计划评价有较为完善的体系,是该州中小学资优生领导力培养的典型,也是本文介绍的范例。

二、培养对象的选择与“金字塔”培养模式

cesa#12领导力培养的对象是其管辖校区范围内18所公立学校中5-8年级的资优生。按照威斯康星州的规定,资优生是在智力、特殊的学术才能、创造性思维、领导潜能、视觉或表演等一个或几个领域中显示出较高天赋或才能的学生。在具体的评价过程中又有多重方式,包括专家推荐、教师报告、父母观察、校内取得成就的记录、标准测验的分数、有过优秀个案研究或优秀作品等。参与领导力培养的资优生便是通过上述几种方式筛选出的。

“金字塔模式”是威斯康星著名的资优教育模式,顾名思义,是把已经鉴别为资优生的个体进一步划分为三种水平进行培养,即:

·基本水平——“略微资优生”,约占资优生总数的60%-70%,通过正规的课堂教学,课堂上因材施教,即可满足他们的发展需求。

·中间水平——“适度资优生”,约占资优生总数的20%-30%,需要正规课堂教学外再制定特别的小组计划才能满足需要。

·高级水平——“高级资优生”,约占资优生总数的10%,除正规课堂教学及特殊小组计划外,还针对个体的特点单独设计服务项目。

cesa#12对中小学资优生领导力的培养就采用这种“金字塔模式”,将领导力分成三个层次,每个层次根据资优生的不同水平制定不同的计划,采取不同的方式,培训不同的内容。

三、领导力培养的内容与方式

领导力的特征包括勇于接受挑战;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批判性推理能力;熟练的口头表达能力;思想与行动的稳定性;包容、激励他人的能力。

结合“金字塔模式”,将领导力的培养分成三个层次:一是正规的课堂教学;二是特别的小组计划;三是单独的个人服务项目。

1.一级水平——正规课堂教学

(1)服务性学习。通过社区服务,理论付诸实践,培养良好的公民责任感,优秀的个人品质。

(2)小组合作学习。小组人数不多,组员能力不同,通过一系列活动对学习的主题有更深入的了解。每个组员除自己学习外,还有责任帮助其他成员学习,让帮助者有一种有成就感。

(3)教学中灌输领导力知识。课程主题及阅读书目包括杰出领导者的传记或自传。鼓励资优生分析和评价每位领导者的动机、贡献、影响力,评定领导者所属的领导风格,分析每位领导者所经历的事件、所在的家庭等对其一生的重要影响。

2.二级水平——特别的小组计划

(1)选修课。提供与领导力相关的选修课程。

(2)小组自我引导计划。面向一组资优生特别设计,学生自己讨论适合资优生培养的相关话题,在讨论过程中相互影响,锻炼自己的领导力。

(3)学生调解计划。学生间演练如何调解冲突,学习调解技巧及领导技能。

(4)定期集合。每学年在资优教育机构教师带领下,资优生几周内集合一到两次,参与到自己才能突出领域的特殊活动计划中。

(5)社会实践。集中一小段时间参与社会实践,一般为半天到两天时间不等。

此外,特别小组计划还通过组织课外活动发展领导力,如学生会、辩堆赛、运动会、戏剧表演、艺术俱乐部、学校校报等。资优生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制定目标、规定活动任务、搜集相关信息、安排工作计划并学习与人相处,整个过程都贯穿着领导力的培养实践。

3.三级水平——个人服务项目

(1)自学。资优生若对某一领域或课程感兴趣,可以参与自学计划代替学校的课堂学习,通常情况下,参与自学计划也可获得学分,还可以获得自己擅长领域的单独指导。

(2)一对一指导。在自己擅长或感兴趣的领域内,同教师、家长或社区志愿者建立一对一的导师制,这是一项长期的计划,资优生可以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甚至可以创造出一定的研究成果。

(3)其他服务项目。根据资优生的个人特点,提供一些服务项目,如持续发展课程、提前毕业、双重课程学习等。

为了使“金字塔模式”下的领导力培养项目很好地贯彻执行,该模式同时还注重开展教师教育、资优评估、家长参与、社会咨询等服务,作为资优生领导力培养的有益补充。

四、结束语

资优人才是一项值得开发的宝贵资源,若对其进行恰当的、特殊的教育,最大程度地开发他们的潜力,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整个国家和民族都会产生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的实质是人力资源的竞争,各国政府都高度重视领导人才、卓越人才的培养。自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领导教育从管理学科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单独的学科,对领导力的研究与培养已风靡美国高校及中小学,成为一个热门且时尚的领域。

优等生培养计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烟草工程专业(方向);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2-0206-02

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社会对工程技术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人们对高等工程教育的期望也越来越高,因此,要求改革和创新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诉求越来越强烈。在此背景条件下,“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应运而生。郑州轻工业学院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高度重视“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将其作为学校“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工作。目前,郑州轻工业学院成为国家第二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学校。烟草工程专业(方向)作为郑州轻工业学院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三个本科专业之一,具有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良好基础,在实践过程中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和实施方案,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一、准确把握“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内涵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是教育部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所制定的重大高等教育创新项目,是体现高等教育“提高质量、突出特色”的重要步骤,是高等教育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提高人才竞争力的战略决策也是我国实现由工程教育大国向工程教育强国迈进的重大举措。“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服务,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和市场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升高等工程教育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郑州轻工业学院烟草工程系根据“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特点,结合目前烟草企业对烟草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科学制定了烟草工程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方案。采取“3+1”培养模式对烟草工程专业(方向)本科生进行培养,本科生3年在校进行理论知识学习,1年集中进行生产实践。烟草工程系根据“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培养要求,以烟草行业为背景,以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科学构建课程体系。根据烟草行业对烟草工程专业(方向)人才的需要,设计和完善知识体系,主要包括理论知识学习、工程实践(实习)、大学生创新活动、开放性综合实验、学术报告、社会实践、毕业设计(论文)等环节。通过各个环节的训练,着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工程创新能力。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造就一支“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一支教学水平高、工程实践经验丰富和科研创新能力强的教师队伍,是保证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的关键。烟草工程系遴选了教学科研水平高、工程实践能力的教师作为“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专任教师。专任教师均有工程实践经历,其中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专任教师均有到相关企业(或研究所)实习锻炼半年以上的经历。烟草工程系采取多种优惠措施,从烟草企业遴选、聘请专业高水平且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或工程师)作为“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企业兼职教师。企业兼职教师承担学校本科学生的专业课程教学任务,参与指导学生的生产实习、工程实践、毕业论文(设计)等实践环节,获得一定的薪酬。

四、优化理论课课程体系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要求改革课程结构、优化课程体系。根据烟草工程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目标,合理开设课程,优化理论课课程体系,将所有理论课程分为通识教育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等三个模块,每个模块的课程均由必修课和选修课构成。通过理论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优化,实现了由“因教师设课”向“依据培养目标和知识能力大纲设课”的转变,消除部分课程重叠或教学内容重复等不合理现象,最终实现提高理论课教学效率,在不过多增加学生学习负担和不影响理论课教学质量的前提下,给学生留出更多的时间参与工程实践活动,保证“3+1”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

五、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目的是培养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而动手能力的培养主要依靠实践环节。烟草工程系十分重视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中的重要地位,特别在当前加强烟草工程专业(方向)学生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个性的过程中有着其他任何教学环节所不可替代的作用。烟草工程专业(方向)学生的实践内容由工程见习、烟叶生产实习、打叶复烤实习、卷烟材料实习、卷烟生产实习、创新型实验、卷烟产品实习、卷烟厂工程实践、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模块构成。烟草工程系建立了稳定的生产实践基地,并修订了各个实践环节的教学大纲,完善了指导教师的选拔、学生的管理与考核等相关制度,实践过程中严格按照实践计划和相关制度的要求进行,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保证实习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一致,生产实习指导书须及时更新。为此,烟草工程系科学编写了《烟草工程专业生产实习作业指导书》,在内容上注重实践知识与理论知识的融合,注重知识的可获取性,注重提问形式的多样性,应用实践表明具有良好的效果。

根据“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特点,结合烟草企业对烟草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以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为目标,郑州轻工业学院烟草工程系进行了烟草工程专业(方向)“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探索。通过科学制定烟草工程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理论课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效果,这对于烟草行业“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德才,王俊.关于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几点认识[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3):53-57.

[2]林健.谈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引发的若干变革[J].中国高等教育,2010,(17):30-32.

[3]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32(2):47-55.

[4]梁德全,陈钦勇.关于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1,(8):67-69.

[5]刘春奎,蔡佳,闫克玉,等.烟草工程专业《烟草原料学》课程教学实践与探索[J].广西轻工业,2011,(3):131-132.

[6]李瑞丽,杨靖,程传玲,等.关于烟草工程专业生产实习的研究与思考[J].中国轻工教育,2012,(1):68-69.

[7]王建民,杨靖,刘春奎,等.《烟草工程专业生产实习作业指导书》的编写及应用[J].轻工科技,2013,(4):171-172.

优等生培养计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独立学院;优秀生培养;改革探索

最近几年,兼具民办高校机制灵活优势和公办高校品牌资源优势的独立学院迅速崛起。独立学院作为二级学院,虽然在培养目标上大都定位于培养应用性人才,但其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学计划、专业设置、教学管理等均来自母体,或在母体的基础上做一些修改,缺乏自身的特点。如何定位独立学院学生培养模式,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让毕业生在知识、素质、能力方面具有优越性,避免培养出来的学生成为同类产品的二等品,是独立学院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

一、实行优秀生培养的必要性

浙江理工大学科技与艺术学院是一所以纺织、服装、艺术设计为特色,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普通全日制本科独立学院。同其它老牌、名牌学校相比,在师资力量、生源质量、科研能力、办学规模等诸多方面都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如此大的差距若仍采取传统的“一刀切”的教学模式,势必导致高起点的学生“吃不饱”,而低起点的学生“吃不了”的现象,因此积极推进因材施教,实行分层次培养非常关键。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制定和启动优秀生的培养计划势在必行。

二、我院在培养优秀生的实践探索

目前,国内各类高校都在改革和突破本科教育中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机制。下面简单介绍一下我院在优秀生培养方面的实践。

我院积极参照母体学校的做法,坚持开展导师制优秀生培养。从大二学生中选拔出优秀生,对优秀生进行因材施教和有针对性、有个性的强化训练,导师有计划地安排学生进入实验室、工作室,参与到科研工作中,同时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和创新计划项目活动,如“挑战杯”竞赛、电子设计竞赛、工业设计竞赛等,对学生的学习和研究方法进行切实有效的指导,引导和鼓励学生发表学术论文,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

三、优秀生导师制的改革探索

虽然我院坚持开展优秀生导师制,但是这种模式只是限于导师的课外辅导,并未从教学模式和培养计划层次进行深入改革,形式比较单一。另外,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有一些学生一个学期见到导师的次数只有2-3次,并且没有明确的见面时间和地点,有半数的学生也指出和自己的导师见面时间较少,另外还有学生反映,部分导师几乎从不和自己主动联系,这让学生觉得有些时候很难得到自己导师及时的指导。究其原因,除了学校制度设计方面存在缺陷外,导师自身的指导水平不高也是不可忽视的。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索:

(一)明确导师职责,强化导师遴选管理。优秀生导师指导工作的成效如何、导师制能否顺利实施,一个决定性的因素就是导师的参与程度及工作职责的完成情况。通过我们对部分优秀生导师的访谈和相关文献资料,我们认为,优秀生导师的工作内容或工作职责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经常与学生交心谈心,充分了解学生,把握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以及发展潜质和发展“优势区”。根据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制订培养方案,指导学生选修合适的课程,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第二,鼓励和吸引学生参与到自己的课题研究中,让学生可以尽早地接受科研的训练,加强实践动手能力和科研素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第三,建立灵活的导师遴选管理制度,加强导师遴选管理,适时掌握导师工作情况,有效保证导师的指导质量。

(二)设立优秀生导师制指导委员会,强化优秀生导师的职能。实行优秀生培养计划,必须把握培养方向,明确培养目标,建立和完善监督管理机制和保障培养计划顺利实施的各项配套措施。我们可以成立由教学副院长、系主任、各专业负责人组成的指导委员会,由其负责制定和实施优秀生选拔与管理制度、指导教师选配与考核制度、奖惩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对优秀生培养计划的执行进行质量跟踪与动态管理,同时参与安排教学资源的配置,协调各方面矛盾与关系。

(三)完善导师工作评价制度,建立导向性的激励机制。优秀生导师的指导工作仅有工作能力是远远不够的,导师的精力、投入程度、责任心等更为重要。科学评价导师工作,加强对导师工作的过程监控,建立导向性的导师工作激励机制,是推动导师履行工作职责、开创导师工作新局面的迫切需要。如何客观、公正而全面地评价本科优秀生导师制工作,充分调动导师的工作积极性,是完善优秀生导师制的必然要求。我们应该采用多元评价方法和手段,全方位、多角度地考察导师的工作实际,激励导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从而促进本科优秀生导师制健康有序地发展。

(四)加强宣传,深化师生双方对导师制的认识。导师、学生和教学管理部门是实施本科优秀生导师制的主体,他们对导师制的认识程度以及对各自职责的认识程度都直接影响到导师制的实施效果。因此,加强对优秀生导师制的意义、作用和目标进行宣传,深化大家的认识,是十分必要的。

四、结语

独立学院的优秀生培养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具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我们不能简单地采取与母体学校、传统专业人才培养一样的模式,应不断规范管理措施,健全奖惩制度,完善考核制度和评价体系,扩大和发挥优秀生培养模式在全体学生中的辐射和带动作用,进一步发掘教学潜力,使更多的学生能有机会参与这项人才培养计划。最后,学院今后要加大硬件教育资源的投入,改善教学和实验的条件与环境,使优秀生培养计划上水平、上档次,拓展学生的专业视野,提高实践能力。办出学院特色,使学院走上持续健康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 牟阳春.独立学院:高等教育新一轮发展的历史性选择[J].教育发展研究,2004(4).

[2] 鲁世杰.教育特色――二级学院的生命线[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1(1).

优等生培养计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科研能力 本科生 地质工程 研究型大学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18-0007-03

一、引言

地质工程学是地质学与工程学相互渗透、交叉的边缘学科。地质工程学是研究如何获取地质环境条件,并分析研究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相互制约的形式,进而研究认识、评价、改造和保护地质环境的一门科学。地质工程专业充分体现了多学科交叉的特点,其学科基础涉及地质学、力学、工程力学、土质学、土力学等。

目前,我国地质工程专业人才的服务对象包括工业与民用建筑、铁道、交通、水电、防灾减灾等众多行业领域。为了兼顾不同服务领域的特殊需要,地质工程专业课程的设置不断宽泛,囊括的专业内容日益增多。有些学校为了确保本科生就业,教学计划修改频繁,人才培养模式趋于“急功近利”。地质工程专业研究地质体在工程应用过程中遇到的物理力学问题,这些问题具有空间尺度大、非线性、材料非均匀性等特点。无论是工程实践还是科学研究,要解决这些问题,都需要基础理论扎实、动手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本科生是科学研究的生力军。[1] [2]各类型的科研人才都要经历这一重要阶段。然而目前国内针对本科生的教学计划却过多放在基础理论知识的培养和储备方面,对本科生实际动手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明显不足,导致现在很多本科生科研能力很差,甚至不了解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3]鉴于此,本文以兰州大学地质工程专业为例,探讨当前研究型大学地质工程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途径。

二、科研能力培养的主要途径

(一)调整教学培养计划

兰州大学地质工程专业创建于1976年,前身为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专业(隶属于地质系),于1977年开始招收本科生。1998年根据教育部专业调整政策将原来的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专业调整为地质工程和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两个专业。2002年地质工程专业独立组建地质工程与岩土工程系。2005年6月,地质工程与岩土工程系与力学系共同组建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同时更名为地质工程系,下设地质工程专业。

兰州大学地质工程专业起初是以培养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作为专业培养定位的,教学计划中涉及的课程涵盖范围较为广泛。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并且实施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4]2005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再次强调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主要任务和要求是着力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5]

随着国家对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兰州大学地质工程专业教学计划也随之进行了调整。教学计划由原来的偏重于培养工程实践应用型人才不断向培养复合型人才转变,力求使得通过本科阶段良好的基础理论学习、工程实践训练和科研能力培训,使毕业生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在新的教学计划中,增加了实践教学的比重,并增设了科研创新环节,鼓励本科生参与科研训练、专业大赛、学术论文与发明专利的撰写等活动,并与本科生学分制相挂钩。在课程体系中增加了一些科学精神与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用以扩大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对从事科研创新工作的兴趣。与之相配套,通过课程考试方法的改革,即在课程结束后通过组织学生撰写小论文和做学术报告等形式的训练来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6]同时设立地质工程专题讲座,定期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专家为本科生举行专题讲座,介绍本专业相关研究领域的现状及最新研究动态和进展。这对学生科研探索兴趣和能力的培养起到了推动作用。为了使地质工程专业本科生更好地从事工程科学研究,在课程结构与学时学分分配中,我们适度增大了工程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工程化学和工程力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岩土弹塑性力学)等基础理论课程的权重;在硬件配套设施方面,建设完成了包括工程力学、建筑材料、岩土力学等实验室的教学实验中心,并定期召集本科生参观本学院的西部灾害与环境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邀请重点实验室相关教师与研究生现场讲述实验操作及研究内容。通过上述一系列措施和手段,从教学计划和培养模式上促进本科生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育部的《关于新时期加强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7]中指出,高等教育担负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重要历史使命,而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该意见同时提出了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即以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为中心,以实施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工程、培养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为重点,建设一支结构优化、素质良好、富有活力的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教育部在随后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再次提到了教师在高等教育,尤其是本科生教学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指出高等学校广大教师应积极探索教学规律,研究和改革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不断提高业务水平。[8]

自2006年以来,兰州大学地质工程学科点充分利用学校“萃英人才建设计划”所提供的各项政策,加强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以特聘教授和博士学位获得者为主,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有计划地选派青年教师到国内外开展博士后研究或合作研究,选拔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选送青年骨干教师到国内外高水平大学或重点实验室进修、访问。同时,聘请国内外知名学者前来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和共同指导研究生工作。通过培养现有梯队和人才引进,优化人员知识结构,培育创新团队。

学科点现有教授5人,副教授或具有相当职称者6人,讲师10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18人,另有3人在读博士。教师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9人,特聘教授1人,甘肃省“555人才”1人,甘肃省学科带头人1人。同时,结合本学科特色,学校聘请了国内知名专家作为兼职博导,如谢礼立院士、汤中立院士、韩文峰教授、朱元林研究员、张鲁新教授、王兰民研究员、李最雄研究员等。另外,学校还聘请了多位兼职教授和兼职硕士生导师。

学校在引进人才和培养青年教师队伍时严格把关,定期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考核,在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不断探索实践,在培养一批优秀年轻教师的同时,也使得兰州大学地质工程学科得到长足发展。2009年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获批;2009年“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入选第四批甘肃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在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以本学科为主要依托的科学研究平台基地也获得长足进展:2007年,协同甘肃省地震局和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申报的“兰州地球物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获国家科技部批准建设;2007年,协同敦煌研究院联合申报的“甘肃省古代壁画和土遗址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甘肃省科技厅批准建设;2008年以力学和地质工程学科为主要依托的“西部灾害与环境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顺利通过验收正式挂牌;2009年,协同敦煌研究院联合申报的“国家古代壁画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国家科技部批准建设。

在课堂教学方面,学科点始终坚持全体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主讲专业基础课的原则,并要求年轻教师在主讲本科生课程的同时参与相关教授或副教授的科研项目研究工作,不定期组织经验丰富的教师对年轻教师进行课堂听课和指导交流,从而有效保证教学质量。

(三)充分利用大学生科技创新平台

兰州大学地质工程专业学科点积极鼓励本科生参加兰州大学学生创新创业行动计划。该计划以强化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出发点,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科技创新活动等,创造和形成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的良好机制与氛围,大力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造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自学校实施该计划以来,在学科点的积极鼓励和推动下,我们从众多本科生中筛选并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并初步具备科研创新能力和协作精神的人才。这些成绩优秀的本科生,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经过项目课题的选题立项、评审答辩、项目实施、撰写论文、项目结题与验收等一系列流程,他们的科研能力得到了锻炼,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得到了提升。同时在本科生创新创业行动计划实施过程中,我们对指导教师也提出严格的要求,这对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也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该行动计划在实施初期,学生报名积极性不高。学科点负责人通过专门讲座介绍、引导,并制定一系列鼓励措施,提高了学生参与创新创业行动计划的热情与积极性,保证了学科点择优筛选优秀科研人才的储备队伍。

2012年教育部了关于做好“本科教学工程”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并于2012年和2013年分别实施了第一批和第二批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由于学科点本科生有前期参加科研课题的经验,因此学生们积极申报,踊跃参与。本学科点在两个批次的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中共计获批10项,共有29位学生参与其中。参加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与国内其他兄弟院校的优秀学生互相学习和交流,这对培养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除了部级和校级创新创业计划之外,为了让更多的本科生参与到科学研究基本训练中,了解和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思路、方法和手段,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兰州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配套实施了院级“大学生科研训练与创新计划”。该计划主体为本学院本科生,同时学院积极倡导教师和学生进行科研合作,充分调动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积极性。该计划还能使有一部分参与部级或校级项目申报但落选的项目组纳入到院内评审,鼓励更多学生参与到科研训练中来。除此之外,学科点还积极鼓励本科生申报参加其他部级计划项目,参与部级或省级各类大学生专业大赛,鼓励本科生在不影响正常课程学习的前提下积极撰写并发表学术论文、发明专利,并且规定取得不同名次和奖项、发表不同级别论文或专利后,给予学生相应的学分或奖励。

上述各类计划的实施,使众多本科生获得参与科研培训的机会,很大程度上增大了学院科研人才的储备量。近几年本学科点学生考研率明显升高,达到40%左右。2008年,有2名博士生到英国和美国联合攻读博士学位;2009年,有2名博士研究生到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和日本东京大学联合攻读博士学位;2010年有1名硕士研究生到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攻读博士学位;2012年有1名直博生到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联合攻读博士学位。学生积极参加国内大赛并获得优异成绩,先后获得各类奖项10余项。2008年和2009年,分别有2人和3人获得由中国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基金会颁发的“敦煌奖学金”一、二等奖。

三、结论

创新型国家需要创新型人才,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培养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环节。不同高校在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均进行着不懈探索和尝试,制定出了一系列举措。国家也相继出台各类文件和政策,积极引导和鼓励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本文通过对兰州大学地质工程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一些途径进行了总结和归纳,得出以下几点经验,供教育领域相关学者进行交流和探讨,以期为国家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有益的参考。

1.根据学科知识结构体系和创新人才培养特点,不断优化和调整课程体系与教学计划,加强科学素质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从教学计划和培养模式上促进本科生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与教师专业理论水平和科研水平密切相关,通过培养现有梯队和人才引进,优化教师人员知识结构,培育创新团队,为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提供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3.充分利用现有的科研创新平台,积极鼓励本科生参与相关的创新创业计划及各类专业设计大赛,尽快引导优秀本科生参与到科研工作中,鼓励其在本科期间撰写并发表各类科技论文或发明专利。这一方面对培养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也保证了学科点择优筛选优秀科研人才的储备队伍。

[ 注 释 ]

[1] 王化冰,翟子楠.高等工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和实践[J].大学教育,2013(9):18-19.

[2] 于丽君.卓越航空工程师教育培养模式探索――以中国民航大学中欧航空工程师人才培养与管理为例[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13(6):164-167.

[3] 蔡华健.地方院校开展本科生科研创新训练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探索,2012(8):76-78.

[4]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Z].1999.

[5]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Z].2005.

[6] 周又和,郑晓静.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与高水平教师团队建设的互动模式探讨[J].高等理科教育,2007(2):21-25.

优等生培养计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大众化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管理架构;PDCA理念

作者简介:常美玲(1969-),女,陕西榆林人,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助理研究员;李贵苍(1958-),男,陕西渭南人,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浙江金华32100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8年浙江师范大学人文社科类科研项目(项目编号:GLYB200841)、2009年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科课题(项目编号:Z200909077)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1-0009-02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十多年来,在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高级专门人才的同时,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问题也广受社会关注。2010年7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简称《规划纲要》),明确强调高等教育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笔者基于PDCA理念提出高校人才培养管理架构,旨在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参考。

一、PDCA理念

PDCA循环又叫戴明循环,是TQM的基本工作方法。TQM是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以通过让顾客和企业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以“三全、一多样、四一切”为基本特点。“三全”即全面的质量管理、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和全员参加的质量管理。“一多样”即全面质量管理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四一切”即一切为用户服务、一切以预防和预见为主、一切用数据说话、一切按戴明循环工作程序办事的基本思想。[1]可见,PDCA循环是全面质量管理的工作程序、基本思想,是一种管理理念。

PDCA循环分为四个阶段、八个步骤。四个阶段(如图1):P(Plan计划)、D(Do执行)、C(Check检查)和A(Action处理)。八个步骤:找问题、找原因、找要因、定计划、执行、检查、总结经验、找出新问题。具有大循环中有小循环、循环之间阶梯式不断上升的特点,从而实现质量管理目标。

PDCA理念的基本含义是管理工作先要制订计划,然后执行计划,再对执行情况及结果进行检查、总结和处理。同时,在计划、执行、检查和处理的每一个环节中都存在着一个先制订计划再执行计划,然后检查执行情况和结果,最后进行处理的工作程序和基本思想。由此循环中套循环,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监控管理对象的质量情况,以实现管理的质量目标。

二、大众化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管理架构

基于PDCA理念的大众化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管理架构包含了三个层面和四个环节。三个层面:宏观层面管理,即国家人才培养质量管理;中观层面管理,即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管理;微观层面管理,即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管理。四个环节:确定培养目标(P)、实施培养过程(D)、检查培养质量(C)和调整人才培养(A),每个层面均包含了四个环节,且三个层面和四个环节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如图2)宏观层面管理指导着中观层面管理,中观层面管理指导着微观层面管理,微观层面管理的实施不仅实现了中观层面管理的人才培养目标,也实现了宏观层面管理的人才培养目标。三个管理层面的四个环节内容侧重点不同,但每个对应环节都存在着指导与联动的关系,这三个层面和四个环节共同指向了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质量。

1.宏观层面管理

(1)国家人才培养目标(P)。党的十七大提出了“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规划纲要》明确了“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口、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都凸显了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由此可见,国家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2)国家人才培养过程(D)。“优先发展教育”是实现国家人才培养目标的途径。《规划纲要》提出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2009年的24.2%将提高到2015年的36.0%、2020年的40.0%。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的人数由2009年的9830万人将增加到2015年的14500万人、2020年的19500万人。大众化高等教育承担着“努力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的重任,因此,扩大规模和提高层次是实现国家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过程。

(3)国家人才培养检查(C)。《规划纲要》提出“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理念,建立科学、多样的评价标准。开展由政府、学校、家长及社会各方面参与的教育质量评价”。“建立以岗位职责为基础,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科学化、社会化人才评价发现机制。”大众化高等教育具有多样化的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和多样化的教育质量标准,但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对象适应社会需要却是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标准。因此,教育质量评估和人才质量评价是国家人才培养质量检查的主要手段。

(4)国家人才培养调整(A)。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国家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对象适应社会能力、就业能力、创新能力等状况,《规划纲要》提出了“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优化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构,促进多学科交叉和融合。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提出人才培养体制改革要“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因此,国家不断完善机制,实现从人口大国到人力资源大国,再到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不断进行着国家人才培养调整。

2.中观层面管理

(1)高校人才培养目标(P)。国家人才培养目标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包括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专门人才。因此,具体高校培养理论型、技能型、研究型、应用型等横向层面人才以及培养博士、硕士、学士、专科等纵向层次的人才[2]需要依据客观条件来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如浙江师范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厚基础、宽口径、专长突出,具有就业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各专业要根据学校人才培养总目标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规格提出的新要求,确定本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

(2)高校人才培养过程(D)。具体高校要根据国家建立的分类体系合理定位,形成自己的办学理念和风格,以办出特色、争创一流为指导,在所属层次、领域内进行专业分类与设计,优先扶持重点学科、重点专业,进行精品课程建设、基地建设、专业建设、名师评选、教材建设、实验中心建设,不断改善教学条件,优化教学环境,提高教学师资水平,规范教学实施,严格教学管理,建立教学监督机制,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3)高校人才培养检查(C)。高校要建立人才培养质量检查组织,通过学校、学院、系部、教师、学生等不同角度以及建立教学检查制度、课堂质量监控制度、信息收集反馈制度、毕业生质量控制制度等不同渠道来进行人才培养质量监控。通过一定的组织(教育行政部门、社会评估机构、校内监督机构等),按照一定的程序,紧密结合学校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对影响教学质量的各种因素和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进行检查、反馈,在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上强化学校人才培养品牌效应。

(4)高校人才培养调整(A)。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是稳定的,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必须采用相对的、开放的、动态的观念来根据人才培养检查结果,认真分析自身优势和社会环境,前瞻可持续发展前景,及时调整学校发展战略,修订学校发展规划,突出自身特点,优化专业设计,加强质量监控,在全国庞大的高等教育体系中形成高校所属类型、层次中优异、鲜明的优势专业,不断培养出社会公认的高素质人才。

3.微观层面管理

(1)专业人才培养目标(P)。目前全国高校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大多定位于“知识、能力和素质”为一体的质量标准,具体高校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学校的定位密切相关,例如浙江师范大学的本科英语专业培养目标确定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英语专业基础扎实,具备优秀教师潜质,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合格英语师资和教育管理人才,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和学术研究人才,并为研究生教育提供优质生源”。

(2)专业人才培养过程(D)。整个专业人才培养过程可分为三个部分:人才培养入口、实施和输出。人才培养入口需要具体专业从招生环节开始把握学生的不同特质,选拔优质生源,以适合专业学习,这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人才培养实施要求配套建设各种教学条件,优化教学环节,加强学生管理,参考美国学者Chickering、Arthur W.和Gamson Z.1987年提出的“本科教学优秀实践的七原则”,[3]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人才培养输出要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考核学生掌握教学内容的情况,审核学生达到专业教学最低要求,同意合格者毕业。

(3)专业人才培养检查(C)。“教师教学”检查包括教师的教学计划执行、课程大纲贯彻、教学水平、教学态度等。“教学检查”内容包括教师教案、教学进度、教风学风、课程考核、毕业论文指导等。“学生学习”检查包括基本素质(学生的思想水平、文化基础、身心健康等)、专业素质(学生的专业基础和专业技能等)和综合素质(学生的专业实验、实习、实践、社团活动、科研训练、毕业论文(设计)等)。

(4)专业人才培养调整(A)。在信息反馈的基础上,分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形成的控制点和控制标准,调整专业培养方案与培养模式,使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符合时展与高等教育发展趋势。[4]以学生能力发展为主线,调控招生政策,拓展招生途径,加强学生管理,引导学生创新,突出学生专业能力特色,强化在国内外专业领域中的优势。

参考文献:

[1]杨幽红.浅析全面质量管理与ISO9000族标准关系[A].第三届中国质量学术论坛论文集[C].

[2]刘小强,罗丹.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体系――潘懋元先生高等教育大众化思想研究[J].大学教育科学,2007,(1).

相关期刊更多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辽宁省教育厅

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河北省教育厅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广西壮族自治区旅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