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现阶段教育方针

现阶段教育方针

现阶段教育方针

现阶段教育方针范文第1篇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各阶段语文教育都产生了一定影响,在教学内容、方式上都进行了相应改革,例如:人文精神的渗透,这不仅是大学语文教育的独特性,在中小语文教育中也能够充分体现出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根据大学与中小学语文的衔接性教育来看,大学语文教育同中小学语文教育一样具有工具性特征,主要是提高大学生的汉语言文字以及听说读写能力。除此之外,大学语文教育还具有人文性,主要是通过语文进行人文精神渗透,以此来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和习惯。

2大学语文教育的特征

在中小学语文衔接性视野中研究大学语文,是认识其本质的需要,大学语文与其他阶段语文教育不同,在强调基础内容教育的同时,还要注重延续。人文方面,大学语文教育针对的对象不同,应在中小语文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主要发挥语文人文教育的作用,并结合当代社会发展趋势,为我国培养符合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因此,要针对各阶段学生的特点,确定教学目标,布置教学任务等。大学对人文要求更高,内容也相对较丰富,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教师需要避免重复中学内容,这样才不会引起学生的厌烦情绪,且能够与时代要求相符合,人文性在不同阶段的语文教育具有不同的特点。大学语文教学目标必须要提高学生对语言听说读写的能力。语文作为基础学科,在重视传承我国优秀文化的同时,也需要注重对语文技能的培训,大学语文教育应在中小学基础上提高,否则大学生会出现大学语文已经学过,不需要重复学习的理解误区。专业不同也会对语文教育提出不同的要求,例如:中医专业强调对语文中文言文部分的学习。要针对专业的需要,改变语文教育的侧重点,提高学生的技能,如果停留在中学阶段,就会失去语文教育的工具性。总而言之,中学语文教育的结束并不代表真正结束,仅代表阶段性结束。因此,从语文教育的各个环节入手,进一步提高,例如:从教材、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衔接,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推动母语发展。

3衔接性视野下的大学语文教育

针对衔接性视野下对大学语文教育的研究,主要是强调其思维的变化。首先,深入探索大学以及中小学语文之间的联系,为大学语文教育确定目标。其次,在进行人文精神渗透时,需要区别大学与中小学阶段的特点,寻求独特性。这种大学语文思维能够将大学以及中小学语文教育连接在一起,融合在一起,并参照新课程改革要求,建立大学语文学科体系。第一,要确定各阶段语文教育的目标和任务,针对传承文化方面,确定各阶段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作用以及对语文技能的提升。除此之外,研究分析大学语文与其他大学人文选修课的区别。如:语文与国学的区别等,以此来确定大学语文的学科定位。第二,从教学各个环节入手研究各阶段语文教育的区别和共同点,通过案例分析,寻找规律,明确各阶段的教学目的。由于学生处于不同阶段,对语文的理解会呈现递进的趋势。因此,教师在授课时注意教学手段要与学生年龄特征相符,教材内容也要逐渐深入。第三,由于学生在各个年龄段特点不同,对文章的选段要注意,同样一部著作,对大、中、小阶段的选段要区分开,著作作为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对不同阶段的学生想要传达的意义是有区别的。

4结论

现阶段教育方针范文第2篇

(一)学前教育职前培养的现状

第一,教育理论滞后。部分高校教师长期从事本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无暇更新、跟进先进的教育理论,长期使用旧的教育理论进行教学指导,知识观、教学观、课程观、评价观不能与时俱进,与新时代的学前教育观脱轨,导致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落后,知识更新迟缓,课程结构失衡。第二,课程设置滞后。一直以来,学校的职前培养工作主要是培养有深厚知识功底的专业学科理论教师,理论课程学习在整体课程中占的比例过大,而技能类的相对占比较小,最终导致两类课程无法平衡,理论研究过多而不能很好地指导实践。

(二)学前教育职后培训的现状

学前教育职后培训也存在一些问题。第一,过于功利化,消极应付。一些教师为了继续教育的学分而参加培训或者为了完成单位布置的任务而参加培训,更多关注考试的成绩、证书的获得,培训过程中态度懒散、不积极,缺乏自控意识,迟到、早退,更有甚者利用培训时间做其他事情,消极应付,严重影响培训的质量。第二,培训内容单一,质量不高。目前,很多培训单位为了效益搞各种培训,内容单一,理论性强,实践性差,针对幼师实际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不能给予及时的解答与帮助,培训后幼师觉得几乎没有收获。第三,培训后续服务滞后。目前,很多培训单位没有或者很少有培训后的跟进计划,缺少后续的跟踪分析服务,更没有相应有效可行的监控措施与手段。综上所述,从学前教育职前培养、职后培训的现状来看,两者之间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第一阶段的职前培养是成为一名合格幼师的预备阶段。而职前教育只是成为一名幼教工作者的预备性的学历教育,只是让学生掌握相关学前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若幼师教学过程中一直局限于职前的预备性阶段,这对幼师的职业发展其实是一种终结性的教育。第二阶段的职后培训是成为一名优秀幼师的发展进步阶段。幼师可以通过职后的培训丰富自己的经验,充实自己,使职业技能逐渐成熟、发展起来。这两个阶段在实际教学中切不可相互脱节,只有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互相交互、互相融合,才能真正促进幼教事业的全面发展。

二、学前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教育模式的对策

学前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如何将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科学地进行衔接、紧密地融合,真正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使它们成为一个完整统一的整体。

(一)坚持三个原则

1.客观性原则

从学前教育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幼儿教师的实际教学需要来进行课程设置,更新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敢于改革,勇于创新,不断探索新的学前教育理论,科学地调整教学内容,摒弃和删除陈旧的教学内容、方法和观念,使教学具有紧跟新时期学前教育理论的步伐,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操性。

2.整体性原则

职前的理论学习是为了成为一名合格幼儿教师而打下坚实基础的阶段,职后的实践训练是为了成为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的延续提高阶段。前后不应是互不联系、相互分开的两个部分,而应该是有机结合的统一、系统的整体。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对课程各部分内容统筹规划、梳理整合,使之成为相互连贯、互相补充、紧密融合、结构合理的整体。

3.规范性与灵活性结合的原则

教育理论课程内容的设置、教学的进程必须要合乎学前教育课程建设和教育科学的基本规律,并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实施。课程的相关调整不应该是随心所欲的,课程的改革也不应该是草率跟风的,特别是职后的培训课程必须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在经过调研后,根据幼儿教师的真正需要来进行课程改革,内容上和方法上应该紧跟时代步伐,灵活机动。

(二)处理好两种关系

1.现实性与前瞻性的关系

学前教育的职前培养主要是满足未来成为一名幼儿教师的需要,而职后的培训主要是丰富和提高自己,是对职前培养的延续,是为了满足成为一名优秀幼儿教师的需要和终身从事幼教事业的需要。

2.脱产学习与业余进修的关系

学前教育职前的培养主要是采用脱产学习的模式,职后的培训主要是采用业余进修的形式,教师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职业,教学又是几乎是教师教育事业的全部,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必定会在教学中学习,在教学中提高,在教学中不断进步,逐步发展为一名实战经验丰富的紧跟新时期新环境下学前教育新模式的优秀幼儿教师。

(三)完善课程设置

幼儿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目标的整体性与连续性决定了课程设置的系统性与连贯性。培养目标的阶段性决定了不同阶段的具体教学内容。幼儿教师职前的培养阶段课程设置虽然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完整性,但也要考虑到职后培训是职前培养的延续与扩充,注意进行良好的衔接,使两者融合、形成系统。

1.职前培养阶段的课程设置

职前的幼儿教师培养方案应该体现基础性、职业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力求理论课程实践化。可通过如下的方法进行。职前培养主要是针对学生的教学理论层面、教学基本功和提高学生的未来从教能力几个方面,因此,可将课程分为学前教育类理论课程、技能课程和实操课程三个部分。作为职业院校,我们更加注重对学生实操能力的培养,针对专业性很强的课程,可以根据学校的情况邀请一线的幼儿教师到学校讲授,课堂教学可以采用模拟幼儿教学的形式,增加学生在校内学习、锻炼和提升自己教学能力的机会,为他们将来成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打下坚实的基础。理论课程的设置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教学观,使他们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相关的教育理论知识,具备一定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因此,课程设置时应该将学前教育学和学前心理学这类课程作为主干课程,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同时,也要注意学前技能课程与实操课程的比例,适当增加幼儿园环境创设、幼儿园游戏指导、儿童文学应用与实践等相关课程的门类与学时数,以提高学生的幼儿教育工作能力。

2.职后培训阶段的课程设置

幼儿教师的职后培训阶段,课程设置上应该具有连贯性,注意与职前培养的课程有机结合,衔接得当。另外,还要具有时代性,与时俱进,紧跟时代脉搏,根据幼儿教师专业发展不同阶段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内容补充。

(1)新入职阶段的职后培训

针对新入职幼儿教师理论基础较好、实践能力较差的特点,职后的培训侧重从教能力的培养,有针对性地设置培训内容,帮助新入职的教师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方面达到一名合格幼儿教师的标准。特别要针对不同学科的特点和不同教师之间的差异,开展培训讲座,以满足不同新入职幼儿教师的需要。

(2)提高阶段的职后培训

培训对象主要是在幼教岗位从教多年的幼儿教师,培训的目标应该定位于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与时俱进的优秀幼儿教师,使他们在职业道德、专业技能、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等方面提升自己。课程设置和内容选择方面要有针对性和时代性,并注意从幼儿教师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不仅要涉及到教育教学改革的方法与实践、学前教育学科前沿与动态,还要考虑课程的类别和设置的多样性,满足不同学科、不同水平幼儿教师的实际需要。针对那些在教学中已经取得卓越成绩的幼儿教师,我们的培养目标要定位为专家型幼儿教师。通过培训,提高他们的职业成熟度,努力把他们培养成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具体做法:可以通过高级研修班的形式,有针对性地为他们开设各种学术讲座,设置研究性课程和“量身定做”的专门课程,使这类教师的理论水平、研究能力、实践能力均得到提高,思想与行为上有质的飞跃,形成独特的教育教学风格。

(3)园内培训

园内培训具有针对性强的特点,在职幼儿教师的培训更应该重视园内培训。目前,针对于幼儿教师的师资培训主要是由幼教教师在职教育管理与实施机构考虑的,在课程设置方面和培训内容上起主导作用,而幼儿园课程相对受到忽视。因此,我们要注意有针对性地对在职幼儿教师进行园内培训,鼓励各园根据自己园内实际与幼儿教师的特点进行校本课程培训,调动幼儿教师在幼儿园的积极性,将园内培训课程纳入到在职幼儿教师的培训体系中。

(四)师资队伍一体化

无论职前培养还是职后培训都需要一支高水平、高技能、高素质的师资团队。师资队伍由两部分构成。一是专职教师。高校教师主要负责在职前培训阶段系统地向学生传授学前教育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并参与职后的培训,负责普及学前教育的新理念、新视野和学术动态。二是兼职教师。根据培训内容的需要,可以聘请一批国内外具有一定理论素养、丰富实战经验的学科带头人作为兼职教师,结合幼儿教师的实践需求,不断修改、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教育教学方法,针对幼儿教师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予有效的指导。

(五)更新培训方式

1.集中进修

采用班级集体授课的模式,充分发挥班级授课的优势,重点关注幼儿教师普遍关注的疑难问题,由实施部门有针对性地组织一批致力于学前教育发展事业的国内外学前教育专家、幼儿园的骨干教师集中授课,充分利用专家教师的成功教学经验提高幼儿教师的业务能力,促进他们的专业成长。

2.顶岗培训

顶岗培训是指根据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参训的幼儿教师和指导教师进行“贴身教育”,在真实的环境中细致观察指导教师日常教育教学行为,亲身感受幼儿园的主要工作,领悟指导教师的学前教育思想、策略。

3.教学观摩与实践

到幼儿园观摩、学习,与有经验的幼儿教师同备一堂课、同讲一堂课、同评一堂课,针对典型的幼儿园教学案例进行交流、学习,从而提升执教能力。

(六)改变考核评价方式

目前,学校对幼儿教师培训的整体成绩缺乏相应的检查、监督、评估机制,导致培训结果不很理想,挫伤了幼儿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建立对幼儿教师培训工作的评估制度,通过评估,提高幼儿教师的培训效果。为了保证培训效果,对参与培训的人员进行考核,考核的形式可以分为:

1.过程性考核

主要侧重于参与培训的幼儿教师的学习态度、回答问题、培训的出勤率,完成课下作业的情况等。

2.终结性的考核

现阶段教育方针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教育要分阶段性。学生在不同阶段,他们的年龄、生理、心理、知识等方面都有不同特征,根据他们不同的阶段特征,分别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这才是活的教育、真正的教育、成功的教育。

所谓教育的阶段性,即是说学生在不同阶段,教育者都应研究被教育者的心理特征,这样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根据他们年龄、生理、心理、知识等的不同特征,分别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护士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的成熟,能自觉克服各个阶段出现的不同矛盾,以适应各阶段的学习特点,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质和专业知识,成长为合格的护理人员。

随着市场人才的需要,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适应市场、综合性强的中级医护卫生人才,已成为中专护士生培养的主要目标,而素质教育贯穿于护士生培养的全过程中。教育者能不能根据中专护士生的阶段性特征,探索出一些管理思路,从而使我们在学生管理中有效的针对学生在不同阶段出现的不同问题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使中专护士生在各阶段中得到成长,使教育者在各阶段中有效的施展针对性的教育工作,达到培养合格的护士生目标。

长期以来“素质教育”的概念逐渐作为一种教育思想和一种实践模式,成为教育界使用频率极高的通用语言,可以说在社会上已经达成了一种共识。且倍受学生、家长的关注。各个学校都在依照自己的方式展开了轰轰烈烈的“素质教育”。然而,许多教育管理者都忽视了对素质教育的认真探索,尤其是缺乏对素质教育的阶段性的理解。

素质教育的理论概念:“素质”这一范畴具有多重含义:从本体学说而言,是指事物本来的性质;在心理学上,是指人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上的先天特点;就社会学的分析看,是指后天造就的多种能力的总和与统一;从青年学研究的角度看,是指青年后天获得的各种生活、工作、学习能力的统一机制。广义的“素质”强调在头脑健全,智力正常条件下,经过后天的努力和实践,是可能变为现实的决定因素。狭义的“素质”是指智力发展和成才的物质基础。综合来看“素质”既人的生理、心理的基本属性及其在此基础上,通过人的社会实践逐渐形成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素质教育”是在整体教育思想指导下,以培养人的能力,促进个性发展为目的的教育。这种“基本品质”的形成是有阶段性的,在各个阶段都具有特征性。大量的学生管理实践证明素质教育在三年制中专护理专业学生的不同学习阶段,蕴含着不同的内容,大致可分分三个阶段:一年级的导向期,二年级的定向期,三年级的志向期。在不同的时期,学生的心理特征、思想表现不同,教育工作者要针对这些不同阶段的特征做好教育管理工作。

一 导向阶段——转变适应期

中专接受教育的对象是初中毕业生,属未成年人。一年级中专生面对新的中专生活,他们充满理想和幻想,决心奋斗一番。然而,这些刚刚结束中学生活的学生心理上还残留着“依赖性”、“理想化”、“盲目自信”等心理特征。进入中等医学学校后,生活环境、学习方式、人际关系等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各种矛盾摆在他们的面前,他们一时不能适应新的环境。教育工作者在这个时期指导新生做好转变工作,使新生尽快适应新的中专学习和生活。这个时期称为转变适应期。

1.在导向阶段学生的特征:

(1)心理上的自豪感与失落感并存:一方面,从农村到城市读书,有幸进入护理中专学习,为将来成为白衣天使而自豪;另一方面,在新的集体中,陌生的大家相聚在一起,失去了在中学受宠的地位,加上父母不在身边,在心理上萌生了失落感。

(2)学习上紧迫感和厌倦感并存:一方面,在填写自愿和面试时,在入学教育时,心理构画着一名白衣天使的前景,有想尽快掌握医护知识的强烈愿望,从而产生紧迫感;另一方面,中考的艰辛印象还没有淡漠,一年级的“数理化”基础课,让学生产生厌倦情绪。中专教学方式的一时不适应也使学生滋生厌倦感。

(3)生活上的新鲜感和孤独感并存:一方面,入学之初,离开父母的约束,在同龄人之间学习、生活感到新鲜;另一方面,时间一久,依赖性强的学生对“三点一线”的生活感到枯燥,不会交往,使同学关系感到生疏,产生孤独感。

2.针对导向阶段的特征开展素质教育工作:

(1)生活方式的转变:引导新生熟悉生活环境,熟悉作息时间,熟悉规章制度,开展“爱我校园”、“爱我教室”、“爱我寝室”、“爱我同桌”等以爱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培养训练“我的新的一天”活动,开展培训各方面的养成教育和习惯。使新生从旧的、不良的行为模式中迅速脱离出来,融入到新的教育模式中去。

(2)学习方式的转变:引导新生转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的心理需求,树立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独立学习,独立思考,寻找良好的学习方法。

(3)思维方式的转变:引导新生改变初中的死记硬背、抄书、抄笔记的学习方式,培养综合性思维方式,培养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能力,培养想象力、观察力、判断力、创造力。

二 定向阶段——成才关键期

在度过适应期后,学习的内容起了变化,开始进入专业基础课学习阶段,参与活动增加,人际关系融合,存在着适应感、随意感、自信感。

1.在定向阶段学生的特征:

(1)人生观基本确立:关心政治及人生价值,把所从事的医护专业和社会医护现象及医护专业的发展前途联系起来,积极参加各种有益活动,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和能力,使自己适应社会的需要。

(2)事业心基本确立:二年级学生经过对医护知识的学习探讨、思考,逐步稳固了专业思想、开始了解行业内的事情,事业心悄然升起。

(3)服务观基本确立:通过对医护的实习课程,开始有为同学、朋友、家人服务的想法,对照书本知识,尝试着为他人服务。

2.针对定向阶段的特征开展素质教育工作:

(1)培养奉献精神:敬业奉献是党中央为全体公民提出的基本道德规范,医护人员更要遵守,要进行“选择了医学就选择了奉献”的思想教育。

(2)培养各种能力:工作能力、组织能力、交际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3)培养各种技能:利用多种渠道,大量开展“一专多能”的活动,让每位学生施展各自的特长和才能。

三 立志阶段——就业准备期

在医护学生进入高年级后,已经基本学完全部基础课程,进入临床实习阶段,他们的内心产生了独立工作、进入社会的愿望,交际范围扩展到社会,就业的压力逐渐增大,开始寻找工作单位。

1.在立志阶段学生的特征:

(1)对将结束的学习生活,有一种轻松感:对开始的实习新生活又有一种愉快感、新鲜感,容易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2)对将来能否找到工作,有一种忧郁感:面对就业的压力,担心自己的前途,感到信心不足。

(3)对理想化东西少了,有强烈的现实感:经历过多次双选,面对家庭、朋友,所去单位的工资、待遇、住房、晋升等问题开始考虑了。

2.针对立志阶段特征开展的素质教育工作:

(1)双重身份意识教育:实习生既是医院实习生,又是学校学生,受双重约束和双重管理,受双重奖励和处罚。

(2)职业道德意识教育:高年级学生已从课堂走进病房,走到病人当中去,对每一个病人的诊断及处理的过程,同时也是对学生医德培养过程。

(3)就业择业意识教育:开展礼仪培训,就业培训,提升自我保护,自我推荐,自我介绍能力,了解就业信息,准确评价自己。

(4)勇敢竞争意识教育:面对现实,积极参与竞争,人无我有,人有我兴。

(5)职业生涯意识教育:开展内职业生涯,外职业生涯的培训,设计自己的职业,创业就业教育。

以上三个教育阶段的划分,是相对的,不是截然分开的,它们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相互渗透的关系,所有在教育工作中要既相对分开,又要互相融合。在一年级中既有三个转变的教育,又要有职业道德教育;在二年级中既要有职业教育,又要贯穿就业教育和职业规划教育;在三年级中,既要有职业教育,又要进行新的三个转变教育。

综上所述,中专生在完成三年专业学习的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可以按照学生年龄和年级的增长,教学、教育阶段的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在素质教育方面尝试依据各阶段的特征,开展丰富多彩的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使教育工作既有阶段性,又有融合性。在各阶段中分别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使中专生各阶段的教育成为活的教育、真正的教育、成功的教育。这样才能做好中专护士生的教育培养工作,有效地培养教育出社会需要的合格护士。

参考文献

现阶段教育方针范文第4篇

(一)教育目标及有关概念辨析

我国的教育目的是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宗旨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其教育方式是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②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历史阶段提出的教育工作发展的总方向,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教育方针的内容一般包括教育性质、教育目的及实现教育目的基本途径等。教育方针的核心问题是“培养什么结构素质的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我国教育方针的特点和侧重点都有所不同。当前,我国教育方针正从专注于现实性,逐渐向现实性与理想性融合转变,育人为本、服务人民的理念越来越成为新时期国家的教育追求,成为我们拟定新时期教育方针的核心原则。③综上所述,教育目标属于教育目的的下位概念,它所体现的是不同性质的教育和不同阶段的教育价值,是根据社会不断发展和人的基本需求,对教育活动所规定的目的、方向和要求,是教育活动结果所应达到的标准、规格和状态。

(二)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是指特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确定接下来的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课程目标通常具有整体性、层次性、持续性、阶段性、递进性和时间性等特征。④一般而言,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课程的实施和评价都应当围绕课程目标进行。基于“大课程小教学”理论,课程目标位于教育目的与教学目标之间,属于教育目的的下位概念,同时是教学目标的上位概念。除了对教学目标制定有较大的影响之外,课程目标对课程的整个编制也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指导价值,是课程从内容设计到实施直至评价的重要依据。

(三)教学目标

很多文献会把“目标”同“目的”混淆。其实,在英文文献中,这两种用法往往有所区分:“目的”通常是指某一国家或社会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或者教育理想,在其教学领域内向教师提出的一种总体性、概括性要求,其涵义往往与教育者的主观愿望等同,是一种方向性的宏观指示。“目标”则是指在具体情景中学生行为变化的结果,是教学中师生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一般而言,目标通常是可观察、可测量、可评价的,是策略性的,加之时间、情景等条件所限,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⑤基于“大课程小教学”理论,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下位概念,是对学生在学完一个指定的教学单元之后能够做出什么事情更精确、更详细的表述。教学目标表明了特定教学任务期望学生达到的行为标准和表现,是学生在学习任务结束后要达到的有实际意义的结果。它涉及的范围,大到对于一门课的一个学期、一个学年,甚至一个学段的要求,小到对于一个课时,甚至一个知识点的要求。

二、教育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三者之间的关系

现阶段教育方针范文第5篇

【关键词】体育游戏 体育教学 应用分析

所谓体育游戏,即根据目前学校教育素质的需要,在传统体育运动的基础上,结合人体的各项基本技能,有针对性地设计出一系列集娱乐、竞技、锻炼于一体的创新性活动。趣味性、教育性、竞争性、实用性等是它的基本特点,它打破了以往体育活动只重锻炼而忽视教育和竞技娱乐的缺点,在各学校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深受老师和同学的喜爱。

一、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一)准备阶段

作为体育教学的初始阶段,准备活动在整个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体育教学能否正式开展、发挥作用,关键就在于教师是否能够在这一阶段激发学生兴趣。传统的体育教学,单一性地将枯燥乏味的慢跑作为每节课的开始活动,很难提起学生的兴趣。为了克服传统慢跑的缺点,教师可以对教学方式进行创新,将体育游戏引入教学,采用恰当的游戏激发学生锻炼的兴趣,为接下来各种教学活动的开展打好基础。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必要的安全保障也是必不可少的。

(二)技术技能阶段

在很多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经常会加入一些技术性的运动以此提升学生的基本运动技能。传统的技能练习形式单一而且枯燥,学生很难对此提起兴趣。采用创新性的游戏方法,一方面有利于缓解学生兴趣不高的现状,同时也能够大大巩固基本技能。以体育课中经常采用的长跑为例,传统的教学一般是要求学生围着体育场,一圈一圈地跑,枯燥乏味,容易引起学生的抵抗情绪。但是倘若变革方式、创新内容,如采用越野探险或给长跑加入一些故事背景和内容,营造一种宽松愉悦的教学氛围,是很容易为学生所接受的。

(三)身体素质练习阶段

安排体育教学活动,一方面是于放松心情、愉悦身心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原因便是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从而更好地生活和学习,这对于青少年是尤为重要。时代在进步,传统的练习方式与现实要求严重脱节,改革已是大势所趋,迫在眉睫。而在教学活动中加入必要的体育游戏,不仅可以逐渐改善同学们不愿参加体育锻炼的现状,同时也能够在游戏中不断培养学生的竞技意识,让学生从内心里真正爱上体育。需要注意的是,任何事情都要讲究适度,避免过犹不及,体育亦是如此。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安排任务量,避免不必要的损伤。

(四)整理活动阶段

经过前期的准备与运动,体育教学进入后期整理活动阶段。此时,学生已经进行了大量的活动,身体各项机能比较疲惫的阶段,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理都需要进行恢复。这一阶段,采用一些运动量较小、娱乐性较强的体育游戏,一方面可以放松心情,另一方面也可以使身体机能得到缓解恢复。

二、开展体育游戏应注意的问题

(一)合理选择游戏场地与设施,做好安全工作

毫无疑问,任何体育游戏的进行都离不开一定的场地与设施。对场地和设施的选择,一方面要考虑到实用与高效的因素,同时也要注意安全问题。就游戏场地来说,一般要确保场地宽敞、干燥,同时距离建筑物或其他危险因素有一定距离。另外,游戏设施的选取也是非常重要的,避免选择那些有棱角或易碎、易倒的游戏辅助设施,保证学生安全。

(二)选择性地安排游戏内容,针对性地制定游戏规则

将体育游戏应用于体育教学,从根本目的上来说是为了激发学生锻炼兴趣、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但从直观的现实要求上来说则是为了协助教师完成所担任的教学任务。为实现这一目的,教师应该有选择性地安排游戏内容,不能舍本逐末,仅仅追求趣味性和娱乐性而忽视教材内容。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够在提升学生兴趣的同时,不断传授教材知识,使体育游戏真正发挥作用。同时,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变通,根据客观的情况与需要对现有的体育游戏进行创造性的改变,使游戏更具实用性与操作性。为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教师还可以在合理的范围内,使学生参与到游戏规则与内容的改编与创造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三)科学组织游戏,注重游戏的规则性和纪律性

作为一种创新性的活动,体育游戏种类繁多,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挑选。在实际教学中,各个孩子的身体状况都不一样,教师也应该结合具体情况,有针对性选择合适的体育游戏。同时,在体育游戏中,也要将就游戏的规则性和纪律性,使各项活动规范有序进行,这样不仅能有效完成教学任务、真正起到锻炼的作用,同时也能够确保学生安全,避免在游戏中发生擦伤等现象。

(四)把握游戏结束时间,确保公正评判

和其他活动一样,体育活动的开展要有一定的时间比例,这主要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其一,任何事情都需要有一定的限度,过犹而不及。体育游戏的开展固然有很多益处,但是倘若不能把握好时间,耽误了其他教学任务的进行,则是不可取的。其二,体育游戏的开展也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程度,教师应根据学生体能合理控制游戏时间,以免发生意外。最后,在游戏结束阶段,教师是否能够给出公正的评判也是极为重要的。这不仅能够确保体育游戏的顺利开展,同时也能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三、结束语

相关期刊更多

现代焊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成都奥力焊研

现代中西医结合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

世界近现代史研究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