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现阶段环境问题

现阶段环境问题

现阶段环境问题

现阶段环境问题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农村;信用环境;体系;失信处罚

一、辽阳农信社改善农村信用环境的特色经验

第一,狠抓信用“后进村”转化。县委组织部联合成立“信用后进村”金融服务协调小组,信用社主任挂职“后进村”党支部副书记,把“后进村”转化及金融帮扶工作纳入对信用社业务指标进行考核。第二,首创“星级道德信贷工程”。以诚信建设为载体,通过评定“星级文明户”、“星级文明联合体”,以集约化的方式将信誉良好、从事相同生产业态的农户组织起来,给予信贷支持,有效解决农民大额贷款难问题,推动农业产业化。第三,推出“专业农户联保协会”。对于农村产业结构相同、致富愿望强烈的“专业户”,采取“抱团取暖”的方式,扩大贷款授信额度、延长授信周期,走出了一条以农民协会、专业合作社为载体,推动大额农户联保贷款发放。

二、主要问题

(1)农村经济主体的信用意识不容乐观。一是乡镇企业信用状况依然堪忧。多数农村小微企业仍停留在家族式粗放管理、缺乏完善法人治理的阶段,财务报表数据失实,缺乏长远发展战略,贷后还款意愿差,贷款存在被客户挪用、到期拖延想办法转贷的现象,银行对此类企业的授信工作难度大,导致不良贷款有抬头趋势。二是农户联保贷款顶冒名贷款尚未根除,此类不良贷款有抬头趋势,诚信意识缺乏。三是乡镇政府提倡主导的一些农业产业化项目,乡镇出具资产价格证明、协调银行贷款。(2)县域相关各方协作配合难度大。一是银行间、银政各部门间信息无法共享,银行和客户信用信息不对称。二是司法诉讼难度大,妨碍信用体系建立。信用社在诉讼中面对的被诉群体范围扩大,不利于工作开展。导致更助长了欠贷户的侥幸心理。(3)相关信用配套机制建设明显滞后。一是缺乏信用风险分担机制。农村的担保机构、保险公司少,尤其是农业、林业保险的支农保障功能没有得到有效发挥,险种和覆盖农业生产环节少。二是风险补偿机制无法落实。农业具有弱质性,涉农贷款应给与适当的财政贴息和风险补偿、营业税收减免,而这些难以落实,涉农机构投放顾虑较多。三是农村债务人的财产构成特点不利于司法执行,其土地承包权、农机具、养殖大棚、房屋缺少配套的产权登记、等级评估、流通转让制度和市场,导致执行难。

三、政策建议

(1)统筹规划,系统构建农村信用环境体系。一是多方协作构建信用信息共享机制。构建协调人民银行、银行机构、税务、工商等多个部门,共同采集客户信息,丰富信用信息体系和数据库。二是进一步加大信用宣传力度,报纸电台等媒体要向全社会宣传“守信光荣、失信可耻、无信不立”的观念。三是可以考虑学习国外经验引入家族信用记录继承制,使失信欠贷者的有所顾忌。(2)多方协作,加强失信处罚机制是关键。一是构建有利于农村金融发展的外部环境处罚体系。构建培育以良好法制环境、信用环境和舆论环境作为支撑点的处罚支持体系,增强金融机构研判力,形成“一行失信、处处受阻”的奖罚联动共享机制,严厉打击逃废金融债务的行为。二是完善司法环境,加大执行力度。必须从法律层面维护金融债权,坚决打击逃废金融债务的行为,不给恶意欠贷者以侥幸心理,强化金融业发展信心。(3)强化激励,完善信贷风险分担机制。农业的弱质性决定贷款具有高风险性,农村贷款具有正外溢性,必要的政策贴息和风险补偿必须落实。但是这种信用风险政府全承担不合适,全由涉农银行承担更不合理,应按照市场体制的要求建立风险分担机制,以缓解农业贷款机构的风险管控压力。为此,一方面,进一步发展农业保险,合理的扩大对农业生产环节的覆盖面。另一方面,应完善政策性与商业性相结合的涉农融资担保体系。一是鼓励引导农民合作组建贷款担保机构、担保基金。二是以资本金注入、风险补偿机制为杠杆,广泛撬动各类民间资本参股担保机构。三是引进大型担保公司设立分支机构,组建县域担保联盟,增加对农村担保机构的再担保支持。四是创新农村贷款联保制度。结合农村贷款需求日趋多样化的现实,创新和壮大多元化的信用联合体,改进合同条款,堵塞法律漏洞,防范诉讼纠纷。

参 考 文 献

[1]王会利.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积极营造良好信用环境[J].西部金融.2010(11)

现阶段环境问题范文第2篇

关键词:环境工程;造价管理;控制措施

引言

在推进环境工程项目的建设和施工过程中,由于投资成本以及技术条件等方面的制约性,所以将环境工程造价控制在既定范围是无法实现的。在环境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无论是前期的投资逆向决策环节,还是后续的设计与施工环节,均会对工程造价产生影响。所以本文从这三个角度展开深入研究,探索有效的工程造价管理和控制手段。

1投资立项决策阶段造价控制及控制

通常环境工程建设需要经过一系列的研究环节,其中投资立项决策阶段是整个环境工程造价管理中的第一阶段,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阶段。投资立项决策阶段的造价管理决定着后续工程造价的管理和有效控制,通常投资立项决策阶段需要消耗总投资额的0.5%~3%,占比虽然十分轻微,却对工程造价又较大的影响。投资立项决策阶段工程造价存在偏差,是造成整体投资收益不理想现象的主导因素。所以如果投资立项决策阶段的工程造价管理缺少准确性和科学性,那么后期环境工程建设无论怎样展开,造价控制却无法弥补损失。所以在进行环境工程造价管理与控制过程中,必须要针对投资立项决策阶段,进行精准全面的投资估算,将工程建设过程中所存在的风险隐患和收益评估呈现出来。针对投资立项决策阶段的造价管理及控制,一方面始终坚持科学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加强对环境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对建设项目的投资风险以及技术经济评价全面剖析,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投资立项决策的科学性。另一方面,全面实施项目法人责任制,从责任体制上对项目法人进行一定约束,促使其对项目立项开始到后续生产经营全过程负责,始终坚持专业分工的基本原则,贯彻落实工程造价管理的责任制度,进而实现投资造价的合理把控。

2环境工程设计阶段造价控制及控制

环境工程设计阶段是造价管理和控制至关重要的环节,同时也是充分融合技术与经济的主要过程,在环境工程项目投资立项决策之后,则需要对设计阶段展开有效的造价管理和控制。通常而言,工程项目的涉及费用低至1%,但是对于整体工程造价却有很大影响,设计阶段的工程造价管理与控制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设计阶段的造价管理与控制必须坚持科学规范的思想理念,从技术、质量与造价三个维度展开控制。第一,环境工程应运用技术设计招投标的方式,配合良好的竞争机制,借助环境工程技术对比、经济分析以及效果评估,并充分借助价值工程原理,对环境工程设计方案进行不断的改革优化,提高环境工程的整体设计质量,实现技术与经济的协调统一,发挥相互作用。第二,在环境工程项目的设计过程中,应广泛运用限额设计,也就是根据环境工程项目审批的设计任务书和投资估算结果展开设计工作,根据设计结果进行工程造价预算。工程设计需要保证各个环节功能正常运行,在此基础上推进限额设计,必须要避免环境工程设计过程中图纸的随意变更以及不科学重置问题,避免出现投资限额超出。限额设计实施过程中,控制工程量和分解投资是至关重要的途径和方法。第三,在进行环境工程项目的设计阶段,造价管理及控制人员必须要加入到设计项目的投资中,共同保证设计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促进工程造价得到有效的管理和控制。

3环境工程实施阶段造价控制及控制

实施阶段是环境工程项目最重要的施工阶段,对于体现环境工程建设价值至关重要。通常而言,环境工程项目的实施阶段的造价管理与控制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即招标管理、施工管理和结算管理。这一阶段想要实现投资节约十分困难,反之,如果无法做到有效的造价管理和控制则会在很大程度上造成投资浪费。所以环境工程项目的实施阶段造价管理和控制十分重要,必须从多个维度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管理和控制。

3.1招标控制

招投标作为环境工程项目造价管理与控制的重点内容,管理与控制的侧重点应放在投标活动和招标方式的不断规范和优化上,将合理低价中标作为招标评标的重要指标。在招标管理过程中运用工程量清单计价,对于整个招投标活动的透明化发展,以及避免具体施工阶段出现市场定价偏差以及合同纠纷问题,通过招标管理措施,可以有效控制工程造价。

3.2施工控制

1.在环境工程项目的施工管理过程中,必须将侧重点放在施工现场的管理上,对施工方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约束,使其严格按照设计图纸展开施工。与此同时关注环境工程项目的市场发展行情,合理控制施工用料,以及施工材料的采购价格。(2)我国环境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通常采用监理负责制,施工监理人员对于环境工程项目施工的各个环节充分了解,并且具备工程造价管理和控制的相关知识,以此来强化工程造价的管理和控制是有效手段。施工监理人员必须认真仔细核对施工单位的签证,严格禁止项目盲签,避免出现工程造价的弄虚作假、以少报多问题,同时必须严格审查工程施工过程中相互推拉的现象。环境工程项目建设涵盖许多较为隐蔽的地下工程,如果不对现场实际进行签证,则会引发一系列现实问题,对于项目工程造价是十分严重的损失。(3)针对设计图纸的更改问题,仍在环境工程项目施工初期则进行有效的调整和完善,施工后期更改项目图纸很容易造成造价超出预期的问题。如果存在无法避免的设计变更问题,需要科学合理预估对工程造价的影响,并且通过先算账后变更的方式把控工程造价。在设计变更过程中,即使不需要重新引用技术手段,但也必须引起重视并展开综合考虑,通过预估变更设计后的收益情况、施工费用增加,以及后续可能出现的一系列索赔问题,综合所有损失展开合理的对照研究,在此基础上做出科学合理的决定。总之在环境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必须严格禁止未形成图纸和方案的不合理设计变更问题。(4)在环境工程项目实施阶段,还会存在一些由于工期变更而导致的工程索赔问题,或者工程造价调整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必须计算工期缩短后所对应的最低成本,不断优化环境工程项目的供气成本。

3.3工程竣工结算控制

工程竣工结算管理是环境项目施工造价管理和控制的最后一个环节,该环节的结算审查力度与质量,直接影响着整体工程造价管理和控制效果。1.加强环境工程量的审核工作,环境工程项目造价审核人员应严格依照合同内容,合理把控整个工程项目预算之外的附加费用,针对施工阶段并未按照设计图纸完成工作量,或者施工签证并未按照合同规定,应对这种情况进行费用的核减。环境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设计变更同样需要重点审核,严格按照相应合同内容进行规范计算。2.对环境工程项目单价进行严格审核。针对环境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定额缺项项目,审核过程中应根据现场的实际施工状况分析,最终根据评估结果进行工程结算。3.对环境工程项目的分项准确性展开严格审核。作为工程竣工结算的审核人员,必须对环境工程项目的设计图纸内容有充分的了解和认知,并且明确工程项目中定额项目的划分以及其中涵盖的内容。4.对环境工程项目竣工结算的取费程序进行审核。审核人员在提醒费用的核算过程中,必须针对当前国家出台的经济政策有充分了解,并且掌握当地相关管理部门对各项费用的标准规定,在此基础上根据合同内容进行审核工作。针对环境工程项目合同条款中明确列出的费用,以及风险费用包含的内容,未依照合同条款履行施工约定,应采取费用核减。在结束环境工程项目的竣工审查工作后,应针对该工程竣工的实际情况,编写相应的结算报告,针对投资的使用情况展开细化分析,促使日后环境工程的造价管理和控制更加完善和有效。

现阶段环境问题范文第3篇

关键词:环境评价 环境影响评价 环境保护 影响

二十一世纪的全球是一个崭新的世界,但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矿物燃料燃烧、大面积森林砍伐及全球人口激增等,致使二十一世纪的全球面临着许多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等次生环境问题。当下要做的就是要将全球环境保护摆上更为突出的战略地位,对所在地区进行切实可行的环境评价,以协调人类发展与环境保护二者间的关系。

一、环境评价的概念

环境评价是在环境质量现状监测和调查的基础上,运用模式计算、类比分析等技术手段对人类生产或生活行为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价,并提出预防和减缓不良环境影响措施的技术方法。环境评价是对开发活动后所产生环境影响的一个预测过程,相对于其他环境保护机制而言,环境评价更注重环境问题的预防,尤其是在环境保护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如可以通过环境评价对已存在污染问题进行治理、对新污染问题进行预防和控制等。环境评价的方法包括以下四种:统筹学评价法、经济评价法、决定评价法、模糊综合评价法。

二、我国环境评价与环境保护

1、我国环境评价

环境评价在我国先后经历了引入和确立阶段、规范和建设阶段、强化和完善阶段、提升和扩展阶段:引入和确立阶段成立了环境保护小组,针对各区域所出现的环境污染问题进行了详细调查和评价,针对一些工业企业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处理,取得了初步成效。规范和建设阶段对十年间出现的环境污染问题进行了有效控制,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环境保护法》(1989年)等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了环境评价的范围及方法。强化和完善阶段在法律法规、评价方法建设、评价队伍建设,以及评价对象和评价内容的拓展等方面取得了全面进展。提升和扩展阶段我国环境评价体系已形成,2002年10月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5年颁布《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等,标志着我国环境保护参与综合决策进入了新阶段。

2、我国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已经是全球关注的一个核心话题,环境保护所采取的措施和技术也已经随着不同国家的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果。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阶段,正面临着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两个艰巨挑战,且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增加和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目前存在的环境问题将会更加恶化。1973年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召开,会议首次提到我国环境保护问题;1983年在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上明确将保护环境定位为基本国策;1989年在第三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上喊出了“向污染宣战”的响亮口号;1996第四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根据我国现有环境明确提出“保护环境的实质就是保护生产力”的正确思想;2002年,第五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明确环境保护与发展生产在我国发展中占有一样的重要地位;2006年,第六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上指出在当今社会环境下我国要实现环境保护的三个转变。

三、环境评价对环境保护的影响与作用

随着我国环境问题的日益加剧,环境保护俨然已经成为我国经济、政治、民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环境评价对环境保护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可以说环境评价已经成为我国实施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手段。环境评价对地区经济、资源及环境进行分析,将人类不利于环境的一些活动影响的程度降到最低,以此实现环境保护的目的。环境评价对环境保护的影响与作用表现为下:

第一,环境评价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针的重大体现。通过对制定地区的环境评价来制约部分项目开发者的不合理行为,贯彻落实我国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条例,从而保证项目开发工作都按照国家规定政策有力执行。

第二,环境评价是人们依据环境保护规定对所开发的活动进行全面分析的过程,它不仅能够起到环保概念的宣传作用,同时可以强化开发地区环境管理,有效保护开发地区的环境与资源,实现从开发根源杜绝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结合开发地区特点得出最合理的环境保护措施,尽可能减少开发污染。

第三,环境评价是我国进行一切环境保护工作的前提条件,同样也是联系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的纽带。实施环境评价,可以在保证我国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前提下,实现对新污染问题的控制和解决。

第四,环境评价为我国广大公民参与环境保护提供了充足条件。环境保护是每一个人应该履行的义务,环境保护也是为了保证我国所有公民的环境权益。环境评价制度能够提高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增强公民环境保护积极性。

第五,环境评价与当今各项先进的环境保护技术相辅相成、相互推动。环境评价工作的进行需要借助于更多先进化技术设备进行环境监测工作,只有各项环节评价设备不断改革更新,只有具备更加合理的环境评价技术和方法,才能够获取最精确的环境监测数据,才能够及时针对性解决地区的环境问题。

四、总结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环境评价及环境保护的一系列研究,论证了二者之间的紧密关系,即环境评价对环境保护有着重大的影响,环境保护工作离不开环境评价的辅助和推动。在未来,只有正确处理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二者关系,合理运用环境评价对环境保护工作保驾护航,才能够在推进我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进程中实现环保工作的不断发展,才能够全面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参考文献:

[1]谭民强.环境影响评价相关法律法规[M].北京: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2012(2).

[2]刘正初.浅论环境影响评价[J].绿色大世界,2007(10).

[3]陈俊.从立法上解决西部开发中环境资源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冲突——基于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的思考[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8(01).

[4]曾洁琼.对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问题的哲学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06).

现阶段环境问题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新时期 我国 环境规划

中图分类号:X197

文献标识码:A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世界各国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环境规划的理论与实践也进入了新的阶段,由以前纯粹的防污染规划向综合治理规划、生态环境规划、环境长远规划等新领域延伸。

一、我国环境规划的发展简史

我国的环境规划工作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伴随着国民经济的飞跃发展而不断壮大,大体上经历了四个阶段。

(一)探索阶段。

此阶段由1973年到1982年,历时10年,1973年全国第一次环境保护大会上提出了“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的指导思想,是我国环境规划事业的标志性开端,但受社会经济条件的限制,这一阶段的环境规划工作还是停留在简单、粗放的调查与评价,缺乏系统性。

(二)研究阶段。

此阶段由1983年到1989年,历时7年,在全国第二次环境保护大会上提出要将经济、城乡、环境建设统一规划,这是环境规划工作的一次飞跃,明确了发展的方向。在此阶段还开展了很多研究工作,比如水容量的研究,大气质量的研究等,为环境规划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发展阶段。

此阶段由1989年到1995年,该阶段的主要成果是提出了经济必须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总体思路,开始探索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环境规划的技术工作逐步完备。在部分城市开始了污染物排放控制的试点工作。

(四)深化阶段。

此阶段由1996年至今,随着党和政府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视以及投入的加大,环境规划由理论全面走向了实践,成为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一环并起着指导的作用。

二、现阶段我国环境规划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相应配套的法律保障。

作为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我国的环境规划行业缺乏一套系统完整的法律保障,削弱了环境规划的权威,影响了规划效果。而且和城市规划与土地规划相比,环境规划的地位明显滞后,而且并不协调一致,使环境规划工作难以全面展开。

(二)局部规划多于整体研究。

一个高水平的规划应该全面系统,具有整体性,但现在环境规划更多的局限在制定这个环节,对实施过程研究较少。哪怕在制定这个环节,也主要是针对社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的研究,如成本控制问题、公众参与问题等,而缺乏整体的系统性的规划。

(三)各类规划的协调衔接不足。

我国的环境规划类别多,级别也不同。很多部级的环境规划和地方的环境规划存在不协调的地方,同一个地方的总的环境规划也和各个专项规划之间有时有一定的冲突。这根本上是由于环境保护工作涉及环保、农业、林业、水利、城建等多个部门,缺乏统一的协调机构造成的,这对于规划的落实是很不利的。

(四)缺乏必要的经费投入。

环境规划要实施必须有足够的经费投入,但政府部门对这方面的投入十分有限,规划单位自身也无法给予足够的财政支持,使得很多规划仅仅停留在纸面上,无法系统的实施。即使实施了也都打了折扣,影响了效果。

(五)公众参与环境规划工作的机制亟待完善。

我国现阶段的环境规划工作基本没有公众参与方面的具体规定,以往的工作中对这方面也不够重视,只是在近期才逐步通过听证会、公示、民调等形式加以完善,取得了突出的效果,但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六)环境规划的可操作性不强。

我国的环境规划起步较晚,大多是以欧美发达国家开创的环境目标规划法为理论基础,与我国的国情不是很相符,特别是某些定量的数据存在较大偏差,给政府部门的参考作用不明显,实施有困难。

三、新时期环境规划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建设。

首先要根据新时期的新形势修订《环境保护法》,保证环境规划工作的地位,将环境规划提到与城市土地规划一致的级别,在行政级别上予以保障。其次要适时出台专门的环境规划法规,使环境规划工作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二)加强各级各类环境规划之间的衔接。

要及时制定部级的环境规划,并以此为核心,制定地方和相关分支的环境规划,努力做到总体一致。同时可通过成立跨部门协调委员会、部门联系会议等方式加强相关政府机关的沟通协调,共同促进环境规划的制定与落实。

(三)建立环境规划实施的监督机制。

首先要建立评估体系,实现定期评估、临时抽检、回顾评估相结合的完善的评估体系,然后结合评估结果奖优罚劣,特别是落实环境规划不得力的地方和单位要追究相应责任。

(四)多渠道加大资金投入。

首先要积极吸引各相关政府部门加大投入,给予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同时可采取市场化经营合作的方式吸引社会资金加入环境规划工作。

(五)加大宣传推动公众参与力度。

要强调公众在环境规划工作中的作用和地位,要在制定环境规划工作时广泛征求群众的意见,特别是直接的利益相关者,可通过网络、报刊、电话、问卷等形式加大宣传,让更多的群众了解和参与环境规划工作。

(作者单位:新疆五家渠市环境监测站)

参考文献:

[1]於方,董战峰,过孝民,曹东.中国环境保护规划评估制度建设的主要问题分析. 环境污染与防治. 2009(10).

[2]郑庆宝.从环保NGO的发展看公众环境意识的觉醒. 环境保护. 2009(19).

现阶段环境问题范文第5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环境;研究性教学;师生互动模式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1)09―0042―05

一 引言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要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传统教学向研究性教学转变的关键在于师生角色的成功转变。只有当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研究过程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合作者和个性发展的辅导者,只有当师生之间的交往由单向传递式教学转为双向交流和相互驱动的过程,才能在新型的互动关系中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求知欲和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从而提高其综合能力。

信息技术环境下广义上的教学与学习行为,即E-Learning,已经成为现代教育教学的代名词。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广泛应用,改变了信息的社会分布形态和拥有方式,造成信息的多源性、易得性和可选性,从而削弱了教育权威,势必会导致教育关系的变化。我们认为,信息技术环境中的教育关系变化的核心是师生和生生的人的关系的变化,在研究性教学中,信息技术环境可以为师生互动提供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技术支撑。

本文探讨了信息技术环境下研究性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模式的设计思路,并结合该模式在《教学系统设计案例研析》课程中已有的尝试,进一步分析了互动模式的作用机制,并对实施结果进行调研分析,证明了研究性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模式的有效性。

二 理论探究

1 研究性教学的实施阶段

研究性教学的实施可分为三个阶段:进入问题情境阶段、实践体验阶段和表达交流阶段。

进入问题情境阶段的主要任务在于师生共同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在共同讨论商榷的基础上确定研究范围或研究题目。此阶段是研究性教学实施的起点,选题的价值性决定了研究的意义,因此,指导学生选择恰当的研究题目是顺利实现教学目的关键。

实践体验阶段是在确定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以后,学生要进入具体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实践、体验,形成一定的观念、态度,掌握一定的方法。此阶段是研究性教学实施的核心环节,包括从收集资料到形成研究成果的一系列步骤。

表达交流阶段要求学生将取得的收获进行归纳整理、总结提炼,形成书面材料和口头报告材料,并以口头报告的方式向全班发表,或通过指导老师主持的答辩。此阶段是研究性教学的评价反馈阶段,学习者通过交流、研讨与同学们分享成果,汇报研究过程。

2 研究性教学中的师生互动设计思想和原则

(1)主体性原则。教学过程中每个人都是主体,都是彼此之间相互关系的创造者,并且都把与自己有关的其他交往者的主动性、能动性和自主性作为相互对话、理解和沟通的条件,在一定的规范、习俗和文化传统的共同承诺遵循下进行交流、对话、沟通、理解的活动。

(2)合作化原则。在研究性教学设计中,特别要注意设计两类合作和协商关系:一是学生与学生的合作;二是教师与学生的合作。

(3)探究性原则。研究性教学中的互动贯穿于提供情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交流成果等多个方面,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独立的主体意识,浓厚的探究兴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开放性原则。主要包括以下两层含义:一是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激发学生的活力,不断引起学生理解、认知、探索、发现以及想象和表现的欲望;二是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多向互动,诸如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教学环境等。

三 模式建构

本研究将根据以上三个阶段分别构建研究性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模式,并试图提出信息技术环境下相应的互动策略。

1 进入问题情境阶段

(I)模式建构:如图1所示。

(2)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互动策略:师生应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确定选题。一方面,教师应指导学生在选题范围内进一步通过网络搜索或查阅书面资料搜集与选题相关的信息,不断深化对问题的认识;另一方面,教师应在选题的恰当性、可实施性等方面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指导,在整个过程中进行宏观调控。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采取独立研究或建立研究小组的方式。搜索资料和小组交流磨合的过程可以在课下进行,这时师生可以在网上展开交流,通过QQ、聊天室、电子邮件、论坛等交流反思所确定的研究方案是否合适,是否需要改变。

2 实践体验阶段

(1)模式建构:如图2所示。

(2)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互动策略

教师应在不同的研究环节进行重点的指导,如资料搜集环节着重指导资料收集工作,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借助Intemet和数字图书馆,培养学生学会如何有效的搜集、筛选和整理资料的能力:调查研究环节指导学生灵活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研究地点,引导其形成初步研究结果;最后组织学生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以及研究活动,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利用网络课程讨论区、BBS公告牌、QQ、电子邮件等进行交流探讨,突破传统限制,更加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形成初步的结论。值得注意的是,研究性教学注重反思,每完成一个阶段都需要师生不断的反馈和修改原有计划和研究成果,这种反思既是一种总结性的思考,又是一种发展性的思考。

(2)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互动策略

这一阶段组织形式可以是班级研讨会的形式,也可借助多媒体教室或虚拟教室开展。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以PowerPoint、Word文档、专题网站等电子档案形式展示研究成果。教师要善于组织汇报过程,把握汇报和交流的时间,注意将讨论引领到有效问题上,灵活掌握评价标准。在汇报交流结束后,教师和学生需对汇报内容给予评价,研究性学习既重视过程性评价,也重视对研究结果的评价,通过不断的评价,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除了传统的评价量规外,在线测评系统能够帮助师生及时进行过程评价和总结性测评,使之成为与其他学员及专家的交流平台和意见反馈的渠道,真正做到方便学习、方便交流。最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将研究成果和搜集的资料上传至公共网络平台,教师和学生能够通过平台实现交流共享。

四 模式实施与效果评价

1 模式实施

《教学系统设计案例研析》是华中师范大学面向全校免费师范生开设的一门公共选修课程,该课程以“教学系统设计理论”为起点、以“案例评析”为核心、以“理论研读”、

“教学案例”、“研析汇报”为特色、以“班级授课制”为落脚点,形成一整套有高度内在联系的教学内容体系。课程安排共分为四个模块,其中研究性教学的开展主要在前两个模块,其教学计划安排如表1。

本研究在该课程中实施师生互动模式,以互动模式的构架为纲,在各个阶段辅之以相应的互动策略。实施概况如下:

在问题情境阶段,师生经过充分研讨确定了研究范围,即:分组后根据各组成员的所学专业方向选定一个有意义的教学案例,并根据课程进度分别研析该教学案例的各组成部分,要求运用课程或课外所学相关教学理论,以PPT或其他形式汇报展示研析成果。

在实践体验阶段,借助“教学系统设计”精品课程网站和“教学系统设计案例研析QQ群”(群号:31451386),包括公告栏、资源库、QQ、论坛(“答疑区”和“主题讨论区”)、电子邮件等网络平台为学生的研究活动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互动技术支撑。

在表达交流阶段,师生认真聆听汇报内容并积极思考,教师不断激发学生质疑意识,并根据公布的《课堂讨论评价量规》(分为“完成质量”、“汇报情况”、“参与讨论”三个维度,其中“完成质量”又分为“教学案例选取”、“教学案例分析”和“教学案例评价”三部分)和用于评价研究性学习过程的《小组学习评价量规》(从十项标准考察了组内成员及组间的合作果)对研究过程和成果汇报展开讨论交流,最终给予定性与定量评价。

2 效果评价

为了全面了解研究性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模式实施效果,本研究运用弗兰德斯(Flanders)互动分析法观察统计课堂互动状况,并在此基础上对华中师范大学2007级参与《教学系统设计案例研析》课程学习的学生进行了学习效果调查,统计结果分析如下:

(1)关于师生互动效果

在H.Douglas Brown提出的七大互动原则中,其中一条是承担风险原则,即互动交流需要承担表达不清、言不达意、被嘲笑、被拒绝的风险。在互动模式的指导下,本课程中教师在互动交流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帮助学生克服交流困难,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互动。如在表达交流阶段运用弗兰德斯互动分析法记录的数据显示,教师讲话、学生发言及沉寂或混乱的比例(TT:PT:SC)为25.78%:71.87%:2.35%,表明学生发言在课堂发言中占相当大的比重;学生自发比率(PIR)为89.24%,即学生主动引发的话语时间占学生话语时间的比率,表明学生除了回答教师提问外,还勇于陈述自我观点,主动表达自己的意见;教师实时反应比率(TRR89为78.51%,即当学生停止说话,教师立即称赞或统整学生观念和感觉的话语时间占教师立即以与教学无直接相关的话语响应学生的话语时间的比率,数据表明教师在大多数情况下能立即以间接教学风格来响应学生的话语。在调查中,大多数学生也认为本课程的师生互动比较充分(如表2所示),相应的课堂发言组织能力得到提高(仅有3.3%的学生认为不符合技种情况)。

(2)关于信息技术在互动中的作用

信息技术最大的好处是在匿名的情况下提供真实的信息反馈。通过信息技术交互性的作用,学习者可以很快明确自己的知识盲点,进行相关内容的学习。而通过调查可以看出,在研究性教学中学生对信息技术支持的交互方式需求较高(如表3所示)。

其中学生对网上答疑、论坛、QQ群的需求比较强烈。这些正是课程中用到的互动工具,体现了学生对其作用的肯定。

(3)关于学习的效果

研究性教学的开展,不仅是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过程,更是其通过主动探索、发现问题、意义建构,增强信息素养以及提升多方面综合能力的过程。本研究提出的师生互动模式有效性的最终验证在于其是否促进了研究性学习的效果,通过调查表明,学生的研究精神和实践能力等都获得了一定程度的提升(如表4所示)。

实践数据和资料表明,信息技术环境下研究性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模式的实施收到了比较满意的效果,该互动模式具有一定的有效性和可实施性。

相关期刊更多

现代焊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成都奥力焊研

现代中西医结合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

世界近现代史研究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