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非农化非粮化的整改措施

非农化非粮化的整改措施

非农化非粮化的整改措施

非农化非粮化的整改措施范文第1篇

关键词:全要素生产率CGE模型GTAP数据库

Abstract:Currently,increased use of inputs became a major source of growth in Chinas food sector.Especially,recent policies biased toward food production have stimulated input use rather than productivity growth in the food sector.If the cost of food production continues to rise,it will constrain growth in Chinas food production and weaken its competitiveness in world markets.If this occurs,farmers income will further worsen.This paper attempts to analyze the impacts of alternative policy options,focusing on improving food production and farmers income.For this purpose,this paper makes use of GTAP database version 6.0 and constructs a foodfocused computable general equilibrium (CGE) model that can be used to analyze the economywide impacts of changes in a set of alternative options for the operation of Chinas food sectors.

Keywords:TFP CGE Model GATP

1.引言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粮食产出以惊人的速度进行增长。同时,伴随着中国加入WTO以及贸易额的迅速提高,经济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然而,随着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一些潜在问题正逐渐显现出来。笔者研究①发现,目前中国粮食政策所导致的产出增长主要来源于中间产品投入和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而忽略了TFP(全要素生产率)增长。随着中间投入品和生产要素价格的上升,必然提高粮食产业的成本,进而影响粮食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并阻碍农民收入的增长。当前中国粮食产业的高成本、低效率和农民低收入等问题日益成为政府部门和中外学者密切关注的焦点,因此,探讨其分析框架和政策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由于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互相连接构成一个经济系统,任何一项农业政策都将直接或间接影响到所有产业部门;反之其它产业部门的变化又会反作用到农业部门的产出、就业和收入分配等。因此,目前国内学者基本采用投入-产出模型方法分析粮食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相关性,并具体分析了粮食价格、产量和农民收入变化对其他产业的影响程度。但是,投入-产出模型是一个线形体系的模型,而在现实社会中非线形却占有非常大的比重;同时投入-产出模型还是一个价格固定和需求驱动的模型,这就暗示投入-产出模型忽略了生产供给能力的限制。因此,运用投入-产出模型进行分析,其结果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为了克服投入-产出模型的上述弊端,需要寻求一个更加全面、优化的分析框架。为此,本文在采用最新GTAP(Global Trade Analysis Project)数据库的基础上,建立一个适合分析中国粮食问题的可计算性一般均衡 (Computable General Equilibrium, CGE)模型。CGE模型具有如下主要优点:①经济范围内协调一致的相互作用机制。CGE模型能够按照协调方式同时考虑整个经济范围内的相互作用机制,且定量解释所有经济主体在市场中的相互作用的综合效果。②替代可能和非线形关系。CGE模型使国内产品和进出口产品之间的不完全替代、国内销售和出口之间的不完全转换等替代成为可能。③价格内生和混合经济体制。CGE模型包含了通过价格激励发挥作用的市场机制和政策工具,可以刻划生产、消费和国际贸易的相互依赖性。

这样当经济受到冲击时,运用CGE模型就可以全面考察该冲击对经济总量、结构、相对价格等方面的影响,而不局限于局部。

2.建立一个适用分析中国粮食问题的CGE模型

2.1粮食CGE模型具有的新特色:粮食CGE模型是在新古典CGE模型(Dervis et al. 1982)基础上,结合本文研究的需要进一步扩展形成的。本文模型具有如下新的特色:首先在政府预算账户中引入一个外生变量-政府补贴,主要用于分析生产补贴是如何影响粮食成本、产出和农民收入。

其次,本模型的数据库是笔者依据最新GATP相关数据编制而成 ,包含六个农业产业及六个非农业产业③,一方面可以用于分析农业产业内部及非农业产业对农业部门的影响,而这种影响非常重要,但常常被一些农业政策的局部分析所忽略;另一方面主要用于分析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产业间贸易条件的变化对农民福利的影响。

再次,劳动力被进一步细分为技术型和非技术型,主要用于分析外部冲击对非技术劳动者在农业产业内、农业和非农业产业间的流动效果,以及由此引发的对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产业产出和收入的影响。

最后,进一步细分制度部门。在粮食CGE模型中,制度部门分为三部分:居民户、企业和政府。其中,居民户和企业又进一步细分为农村和城市两种类型。主要目的用于分析外部冲击对农村居民收入和城市居民收入的直接影响,和收入变化引起的对农产品和非农产品消费变化的间接影响。

2.2粮食CGE模型的数据库和方程式体系。结合本文研究的需要,建立一个最新的包含六个农业部门的中国粮食社会核算矩阵(Social Accounting Matrix, SAM)。这个SAM的建立是把来源于GTAP数据库以及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通过RAS的方法编制而成的,它构成CGE模型的基础数据库。

粮食CGE模型的方程式体系中,用CES生产函数代替C-D生产函数,剔除了C-D生产函数中存在的不完善成分。另外,在国际贸易部分,采用了CET函数形式。

3.模拟分析

针对目前粮食产业中存在的潜在问题 ,本文提出三套解决方案即:增加粮食部门的生产补贴,提高粮食品种的全要素生产率和粮食贸易的自由化。由于CGE模型具有经济范围内协调一致的相互作用机制,CGE模型能够考虑整个经济范围内的相互作用,定量分析所有经济主体在市场中的相互作用的综合效果。

在模拟方案1中,政府给粮食部门增加20%的生产补贴,导致较高的粮食产出。这是由于此项措施通过有效地消减成本进而降低粮食生产价格,从而增强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并扩大出口,同时也相应地刺激并增加了国内的粮食消费。国内生产总值增加了0.7%, 这主要是由国内消费需求增加了2.57% 拉动的。另外,政府给粮食部门增加20%的生产补贴,此项措施对农民收入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农户收入的增加主要来自其工资水平的提高。相对来说,相同收入增长水平下的农村居民户消费量会高于城市居民户,因此,农村居民户收入的增加有效地刺激了消费的增长,明显地支持了非农产品的产出。

相应地,生产补贴也产生了一些间接影响。首先,在政府账户方面,为了支付生产补贴,政府不得不提高借入额。虽然,直接税和间接税的税率在模型中保持不变,但是增加的居民户收入和消费需求可以使政府收入通过直接税和间接税有所增加。其次,在投资方面,由于政府补贴的增加,导致政府帐户支出的增加。在政府其他消费不变的情况下,导致政府投资的减少。这样对资本密集型的投资产业比如说建筑业,机器设备业等产生负面影响。

综合来看,生产补贴这一方案在短期内效果比较明显,但由于投资增长的降低将直接减少经济增长中的关键因素-资本存量,从而影响经济系统长期的增长潜力。

3.2粮食部门TFP增长的效果(方案2)。本文假定模型中技术变化是中性的,我们通过改变CES函数中的参数值评价各个粮食品种由于TFP改进对粮食产出和收入的影响。这个模拟结果如表3所示。

描述了生产率增长对粮食产出和收入的影响。由于农业部门内部以及农业与非农业部门间的相互关联,TFP增长对粮食部门以及非农业部门的产出增加具有明显的积极影响,其中唯一例外的是建筑部门和采矿部门,这是因为二者与农业生产和农村居民消费间的关联程度很小的缘故。

另外,粮食部门TFP增长引发了更高效率的资源配置。由于非农业部门的劳动力工资高于农业部门,劳动力从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移动。 一方面,导致非农业部门的工资-租金率下降趋势,其中在非农业部门中的劳动密集型部门相对于资本密集型部门需求更多的转移劳动力,从而引起非农业部门中的劳动密集型部门的产出明显增加。从非农业部门整体而言,由于整体产出的扩张效果,由此引起的非农业部门对劳动力需求的进一步增加,最终导致非农业部门的工资-租金率上升。另一方面,在农业部门由于劳动力的移出,农业部门的工资-租金率上升。两方面综合效果导致农业部门及非农业部门的总体工资水平上升。值得指出的是,通过对TFP改善促进了总体的收入水平,但针对于农业户及非农业户的受惠程度却有所不同,其中非农业户的受惠程度更高一些。综上所述,此方案进一步加剧了我国现存的高度不平衡的城乡收入差距。

通过对TFP改善促进了GDP的增长,五种谷物的TFP同时增长的综合效果引起GDP增长19%。

3.3粮食部门TFP增长和贸易部分自由化的效果(方案3)。这一部分,主要运用粮食CGE模型分析在未来贸易进一步自由化背景下,模拟和评价粮食部门TFP增长的经济效果。

考虑到目前的现实情况,这一部分模拟在粮食部门TFP增长的同时,关税消减50%的综合影响。在生产部门中贸易自由化的主要受益者是贸易出口部门和进口依赖部门(例如能源、机器设备产业等),粮食产出明显增加。

(只模拟在粮食部门TFP增长的情况)的模拟结果有一些显著的不同。其中,要素收入相对增加,并且收入分配趋于改善。这是因为根据目前的经济结构,在粮食部门TFP增长的同时,关税消减有利于农业部门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因此有助于收入分配的改善。(只模拟在粮食部门TFP增长的情况),非技术性劳动者的收入相对于技术性劳动者的收入有较大比例的增长,这个结果暗示着贸易自由化对收入分配的改善有一定的作用。

收入在不同居民组中的变化表明贸易自由化具有较强的促进“平等”的效果。其中,农户收入增长最大,这种情况和模拟结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且,农村居民收入的改善程度优于城市居民的。可见,农村居民收入的增加受益于在粮食部门TFP增长的同时贸易进一步的自由化(关税消减50%),而目前的贸易政策格局对城市居民是有利的。

另一方面,由于关税消减政府收入下降5.8%。这意味着关税消减带来的收入损失大于由于进一步贸易自由化带来的贸易税的税基扩大及企业、居民收入增加带来的收入盈余。

贸易自由化对GDP的影响相对明显。在粮食部门TFP增长的同时关税消减50%的情况下,GDP上升2.55(只考虑粮食部门TFP增长的情况)GDP上升1.96%。

上述的模拟结果表明,在某种程度上贸易自由化影响到中国经济的方方面面,其中在目前阶段,一个主要的影响是能够在粮食部门TFP增长的背景下,有效地促进和协调“增长和平等”两个目标。

4.结论

目前国内学者基本采用投入-产出模型方法分析粮食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相关性,并具体分析了粮食价格、产量和农民收入变化对其他产业的影响程度。但是,投入-产出模型是一个线形体系的模型;同时投入-产出模型还是一个价格固定和需求驱动的模型,这就暗示投入-产出模型忽略了生产供给能力的限制。为了克服投入-产出模型的上述弊端,本文在采用最新GTAP(Global Trade Analysis Project)数据库的基础上,建立中国粮食可计算性一般均衡 (Computable General Equilibrium, CGE)模型;并运用该模型定量分析和评价解决粮食潜在问题的政策措施及其效果。本文研究发现:

4.1增加粮食部门生产补贴的政策可以通过消减成本有效地降低粮食产品的生产价格,从而增强粮食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并扩大出口,同时也相应地刺激并增加了国内粮食产品的消费量;使国内生产总值增加0.7%,农民收入增加,国内的整体消费需求增加2.57%;可见,生产补贴这一政策方案的短期效果比较明显。但从中长期角度分析,由于投资下降会直接导致经济增长中的关键因素-资本存量的减少,从而影响经济系统的长期增长潜力。

4.2提高粮食部门全要素生产率的政策促进了更高效率的资源配置。研究发现,由于非农业部门的劳动力工资高于农业部门,劳动力从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移动。 一方面,导致非农业部门的工资-租金率下降趋势,其中在非农业部门中的劳动密集型部门相对于资本密集型部门需求更多的转移劳动力,从而引起非农业部门中的劳动密集型部门的产出明显增加。从非农业部门整体而言,由于整体产出的扩张,导致非农业部门对劳动力的需求进一步增加,最终引发非农业部门的工资-租金率上升;另一方面,在农业部门由于劳动力的移出,农业部门的工资-租金率上升;两方面的综合效果导致农业部门和非农业部门的整体工资水平上升。值得指出的是,TFP的改善虽然提高了整体收入水平,但对于农业户及非农业户的受惠程度却有所不同,其中非农业户的受惠程度更高一些。这个结果暗示,此方案会加剧我国现存的高度不平衡的城乡收入差距。值得注意的是,这个结论与局部模型得出的分析结果相反。

4.3在提高粮食部门TFP的情况下,模拟部分贸易自由化政策的结果表明,要素收入相对增加,并且收入分配趋于改善。这是因为根据目前的经济结构,在粮食部门TFP增长的同时,关税消减有利于农业部门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因此有助于收入分配的改善。同时对比第二套政策方案(只提高粮食部门TFP的情形),非技术性劳动者的收入相对于技术性劳动者的收入有较大比例的增长,这个结果暗示着在当前的经济结构背景下,贸易自由化对收入分配的改善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注释

①limeng(2006)

②由于根据目前国家统计局出版的《投入产出表》尚没有对农业部门中的种植业进行细化,因此本文研究所需的相关数据来源于GATP数据库

③12个产业部门分别是:大米、大麦、其他谷物、蔬菜和水果、其他种植业、其他农产品、能源和矿产品、食品加工业、制造业、建筑业、贸易和流通业、服务业

④目前的粮食政策所导致的粮食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中间产品投入的增加和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而忽略了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随着中间投入品和生产要素价格的逐渐上升,必然推高粮食产业的成本,进而影响粮食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并阻碍农民收入的增长。因此概括地说,目前我国粮食产业存在着高成本,低效率和农民低收入等问题

参考文献

[1]李善同、翟凡、徐林.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一般均衡分析[J]世界经济,2002,2:21~26

[2]Arrow, K.J. and Intriligatior, M.D. (1985),Hand book of Mathematical Economics. North-Holland

[3]Dervis, K., De Melo, J. and Robinson, S.(1982),General Equilibrium Model- A New Approach. London:Oxford Press

[4]Ezaki, Mitsuo (2001),“Asian Economy in Future: An Econometric Analysis of Growth Perspectives”, Economic Achievement in Asia, Tokyo: Toyo-Keizai:171~196. (in Japanese)

[5]Fisher, F.M.(1966),The Identification Problem in Econometrics. New York: McGraw-Hill Book Company

[6]Gunning, J.W and Keyser, M.(1993),Applied General Equilibrium Models For Policy Analysis. Handbook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7]Jorgenson, Dale. W. and Griliches, Z.(1995),The Explanation of Productivity Change. The MIT Press

[8]Limeng. 2006. Grant-in-Aid for Scientific Research (B)(No.16330037),“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and growth, income distribution and poverty alleviation in east Asia”

非农化非粮化的整改措施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农业资源;粮食安全

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基础薄弱、资源环境压力大、粮食供需矛盾突出的局面并没有改变。当前,国际粮食价格以较快速度上涨,无疑将加大我国粮食安全的风险。面对国内外粮食安全形势发生的新变化,从农业资源利用的角度重新认识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对保证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农业资源利用的现状

(一)耕地面积减少和耕地质量下降

首先,我国耕地资源的数量呈逐渐下降趋势。1996年,我国耕地总面积为19.5亿亩,2006年底降为18.2亿亩,10年净减少1.3亿亩。同时全国人均耕地面积1.3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在全国2 000多个县(市)中,目前有600多个县(市)人均耕地面积在世界公认的人均耕地警戒线0.8亩以下。从长远看,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耕地面积继续减少的趋势将不可避免。其次,耕地质量有逐步恶化趋势。一是土壤营养元素含量不均。全国有95%的耕地缺磷、23%的耕地缺钾、14%的耕地磷钾俱缺。二是中低产田面积大。在现有的耕地中,中低产田与高产田的比例是7:3,优质耕地所占的比例很小。三是耕地水土流失严重。耕地水土流失面积有增无减,尤其是表土的流失,使富含养分的土壤被大量冲走,造成土壤贫瘠。四是土壤沙化、盐碱化程度逐年加重。全国土壤沙化面积已达15 330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15%,盐碱化耕地面积为763万公顷,占总耕地面积的8%。五是耕地退化加剧。干旱、半干旱的地区已有40%耕地严重退化。

(二)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问题严重

一方面,水资源总体上短缺,尤其是北方地区更为突出。另一方面,水污染问题非常突出。据环保部门监测,全国七大体系中水质为五类与劣五类的有40%左右,并且不能用于农业灌溉。

(三)气候条件不稳定性增加

近百年来,世界的气温逐渐变暖,气候也变得无规律,农业作为对气候变化反映最为敏感的产业之一,气候变化对粮食安全影响重大。

二、我国粮食安全的现状

(一)工业用粮食需求快速增长

随着养殖业的发展,饲料用量稳步增长,年均增长3%左右。受粮食加工业能力快速增长拉动影响,工业用粮快速增长。

(二)粮食进口数量较大

由于耕地资源短缺,我国适当进口一定数量的粮棉油来满足国内需求是有必要的。但这种进口应是补充性的。

(三)发展生物质能源的影响

近几年,世界谷物生产年均增长幅度仅为0.4%,而消费年均增长率在1%左右,世界粮食库存持续减少,造成粮食出口国出口减少,供求紧张,价格上涨。随着石油日益紧缺,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及科技的发展,为生物能源产业创造了前景。从世界发展趋势看,玉米利用已主要不是作为养殖业的饲料,而是工业生产原料,这将对我国粮食安全产生重要影响。

三、利用农业资源保证粮食安全的措施

(一)提高现有耕地资源的使用效率

1.保证耕地资源的数量。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特别是加强基本农田保护。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从严审查各类规划用地规模和标准,严格执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依法严格管理农村集体和个人建设用地,坚决制止违法违规占用耕地和林地行为。对城市大量闲置、撂荒的开发区,应尽快恢复其农业功能。同时,国家可考虑将农用地转为非农用地征收土地增值税,可起到抑制非农土地需求过度的作用。还要禁止城市盲目扩张,以有效保护现有耕地。

2.提高耕地资源的质量。合理引导农村集约用地,切实防止破坏耕作层的生产行为。加大土地复垦、整理力度。按照田地平整、土壤肥沃、路渠配套的要求,加快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加快实施沃土工程,重点支持有机肥积造和水肥一体化设施建设,鼓励农民发展绿肥、秸秆还田和施用农家肥。扩大土壤有机质提升补贴项目试点规模和范围,增加农业综合开发投入,积极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

(二)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1.节约水资源。要发展节水型农业,提高水分利用率;加强井灌区的管理,对大型灌区进行节水改造,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加强现有地表水灌区的技术改造与科学管理;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和水资源的优化分配;加强农业水源工程建设,发展引水调水工程等。

2.减少水污染。要合理施用和推广高效低残留农药和化肥,提倡使用生理治病虫害的方法。要严禁污水灌溉,强调科学用水,充分利用大自然的净化能力来涵养水源,植树造林,加强水土流失的治理,以提高水体生态自净能力。目前的农户沼气工程、新农村建设中的改厕改圈、集约化饲养场和饲养小区的污水处理、配方施肥等方面的政策措施,都将有助于减少对水资源的污染。

(三)提高土地的综合生产能力

1.加大农业科技支撑力度。随着可耕地等自然资源的减少,提高粮食产量的主要途径是科技进步。据联合国粮农组织预测,未来世界粮食增产总量约20%将来自播种面积的增加,约80%来自单产的提高。所以,我们应把工作重点放到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上,加大科研投入,加强国家基地、区域性农业科研中心的创新能力建设,实施粮食安全科技保障工程,培养一批具有高水平的科技人才队伍,确定主攻方向,组织力量联合攻关,争取在几年内取得一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科技成果。

2.改善农业和农田基础设施。主要是增加小型农田设施建设投入,强化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基础条件,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通过实施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等一批重大工程建设项目,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力度,搞好中低产田改造,提高耕地质量,建设一批高标准农田。加强农村饮水、道路、电网、通信、文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交通,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四)开拓农业资源循环利用的新途径

1.开展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实行种植业生产所积累的生物资源全程化利用,禽畜养殖业低排放与粪便资源化利用。尤其是发展沼气外,要探索生物质能源、微生物能源、禽畜粪便最经济利用的新思路,进行循环利用与资源化开发。农业废弃物的合理利用,一方面可治理废弃物对农业环境的污染,另一方面可变废为宝,让废弃物作为资源发展循环农业。

2.延伸农业产业链。在农业产业链中实行清洁生产,使上游环节的废弃物作为下游环节的资源,拓展农业产业化空间。重点关注农业产业循环链的内生延伸与产业联动,加强农业产业循环整合思路、途径与模式,拓展农业产业化的经营领域。

非农化非粮化的整改措施范文第3篇

关键词:粮食安全;战略思考;调控措施

中图分类号:F7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5-00-01

粮食安全的定义指的是在世界范围内,所有的人,在任何时间,都能够买得到和买得起足够、安全和营养的食物,来满足其积极和健康生活的膳食需要及食物喜好。对于国家来说的粮食安全问题即是本国具有持续保障所有国民需要粮食的能力。我们应正确认识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及面临的挑战,探讨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战略意义及相关对策。

一、正确认识我国国家粮食安全问题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显得更为严峻,但现在人们对粮食安全问题还存在着很大的误解,主要存在以下认识误区:

1.中国地大物博,耕地的增加潜力很大。中国国土确实辽阔,但人口众多,人均耕地面积相对较少,另外,戈壁、沙漠、高山众多,很多耕地沙漠化、盐碱化严重,水资源短缺,耕地质量低劣,生产率低。可开垦耕地面积开发难度大,生产潜力有限;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城镇化建设的迅速推进,建筑用地、工业用地扩张严重,使我国的耕地面积逐年减少。

2.粮食产量减少主要是农民们不愿种粮,只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就能解决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工业化程度越来越高,人工的机会成本加大,导致农民大量有效劳动力都流入城镇,很多地方劳动力严重不足。物价上涨尤其是农资价格上涨造成我国种粮的收益减少,农民们不愿种粮。尽管国家先后出台了很多惠民政策,例如直补政策,粮食最低价收购政策等,但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有改变当前农业生产模式,变劳动密集型农业为资本、技术密集型农业,才能实现农民增收,从而保障粮食安全。

3.提倡通过国际贸易来解决国内的粮食问题。很多人认为,粮食问题应该依靠市场经济来解决,国际贸易现在越来越便利,可以将国内的劳动力及耕地资源利用起来,发展高附加值的花卉、水果等劳动密集型农产品。但是却没有认识到粮食是一种战略品,关系国家的稳定和民族独立,必须自给自足,在满足国内基本需求的基础上,可以从国外采购一些例如植物食用油之类的附加生活用品,这样才有利于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

二、我国国家粮食安全面临的挑战

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短期内没有问题,粮食有基本的库存量,再适当增加一点进口,可以满足国民的需求,然而,就长期发展趋势看,粮食安全问题非常严峻。

1.需求增加: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增长,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均消费水平较以前有大幅度的提升,对粮食和其他农产品的需求也不断上涨,这种趋势是不可避免的。

2.生产方面:耕地面积逐年减少,水资源污染严重,生态环境恶化,农业扩大生产的潜力有限。在现有的基础上,增大粮食种植面积减少其他农作物的做法收效是微乎其微的,因此增加国内粮食的唯一出路就是提高单产,利用高科技手段在现有的土地基础上增产增收。

3.自然灾害,环境污染影响较大:我国是个多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主要有水旱、水涝、虫灾、地震、台风、冰雪等,这些灾害都给粮食造成了严重损失。例如2011年农作物受灾面积3247.1公顷,其中绝收289.2公顷。工业化进程的加快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废气废水的排放量超标,对空气和水资源的污染严重,受污染的水无法作为农作物的灌溉用水,干旱季节造成粮食的大量减产。

三、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战略与政策建议

归根到底,粮食安全的问题都是生产水平和生产能力的问题,我国粮食需求的主要压力不仅仅只在于谷物问题,也同样来自于对畜产品、水产品和加工业的需求。因此我们要保障粮食安全的问题要重点保障谷物生产,还要加大饲养业和食品加工业生产效率。多方面入手,全面实施调控政策,统一国内市场,取得粮食供求平衡。具体措施也要灵活实施,不能一刀切,每个地区因为自然和经济条件不同,优势也不一样,我们应该根据各地的自然和经济特点,发挥地区的资源优势,对我国的粮食安全有着重大的意义。

1.建立适合我国新时期国情的粮食发展新战略。未来我国农产品的需求结构将发生显著变化,在考虑到我国自然资源的限制和生产结构约束的情况下,建议调整我国粮食安全的战略目标,以应对我国新时期粮食安全问题。要实现从“粮食安全”观念向“食物安全”观念转变,认识到新时期的粮食需求,切实保障可能影响到我国粮食安全的大米和小麦的国内供应能力、畜禽产品国内生产能力,调整现有的农业生产结构,提高农业就业率和农民收入。总体目标为到2020年:我国食物总体达到自己率保持95%以上,大米和小麦自给率基本达到100%;作为饲料粮的玉米自给率保持在85%以上;肉蛋奶保持基本自给。

2.夯实粮食生产基础。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农业科技进步是提高粮食和食物安全的技术保障。要加大对农业科技方面的投入,推广农业科研成果,加速现代生物技术的产业化速度,使农业科技进步成为粮食和其他主要农产品增长的驱动力。

加大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提高农产品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保证农产品市场的稳定,加大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中低产田改造投入,也要投入粮食物流市场的基础设施和食品安全监管的设施。

3.改善国际粮食贸易环境,构建全球与区域食物安全治理机制。现阶段,我国于与国际市场的联系日趋紧密,通过改善国际贸易环境,合理利用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来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考虑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从国际市场上买入例如大豆和玉米等粮食,并签署中长期的粮食贸易协议。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加大对非洲粮食生产的技术和基础设施援助,在提高非洲粮食安全的同时,对我国的自身粮食安全保障也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非农化非粮化的整改措施范文第4篇

农业作为弱质产业在中国国民经济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尤其是粮食安全问题对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消费大国来说更是具有特殊意义,因此,中国一直坚持农业生产要立足国内资源,农产品供给要以国内生产为主,实现自给自足的方针政策。长期以来,中国通过采用较高的进口关税、复杂的非关税措施和国营贸易公司专营等保护措施,来限制国外农产品进入国内市场,以免中国农业受国外优势农业的冲击。

加入WTO之前,中国对农产品进口所实施的高关税普遍要高于世界贸易组织中发展中国家成员国的关税,例如硬粒小麦、稻米、大豆等,1999年的普通关税为180%,即使是优惠关税也高达114%,另外还要加上17%的进口增值税。所实施的非关税措施种类繁多,主要有进口许可证、进口配额、动植物检疫、食品卫生检疫等等,在1999年35类实行进口许可证限制的产品中,农产品就占了8类,具体为粮食、植物油、酒、棉花、烟草、食糖、羊毛和天然橡胶。而且在这些产品中,除酒之外的所有商品,都由外经贸部指定国营外贸公司专营,占了1999年国营外贸公司专营的13种商品中的一半多。虽然从1998年1月1日起,中国开始赋予私营外贸公司进出口经营权,但由于门槛过高(要求申请公司注册资金和净资产在850万元人民币以上,而且连续两年销售收入和出口供货额分别在5000万元人民币和100万美元以上),私营外贸公司很难进入。

尽管中国在农产品的对外贸易上设置了诸多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来限制国外农产品的进口,但在对农业的国内支持上,却长期实行负保护。20世纪80年代政府通过定价政策、农业税、工农业产品“剪刀差”、农村储蓄、利息倒挂等措施,平均每年从农业部门净转移出财政性资金约1400多亿元;20世纪90年代以来,尽管政府增加了对农业的投入,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产品的收购价,但由于农产品购销体制改革进展缓慢,政府农产品收购价和市场价的差距依然较大,同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幅度较大,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政府对农产品提价的积极作用。这种对农业的负保护政策,使投资过度向工业倾斜,农业部门投资严重不足,农田水利等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农业抗灾能力小,农业基础地位脆弱;工农业产品价格的“剪刀差”和各种不合理负担,使农民收入降低,农业投入能力削弱;最终影响了农民生活水平和农业生产能力水平的提高,从而加剧了中国农业的弱质程度。

“绿箱”政策是《农业协定》规定免于减让的农业国内支持。它包括政府的一般服务。为粮食安全目的的公共储备、国内粮食援助、对生产者的直接支付、政府不挂钩的收入支持、收入保险和收入安全网计划中政府的资金参与、政府自然灾害救济支付、通过资源停用计划提供的结构调整援助、通过投资援助提供的结构调整支持、环境计划下的支付、区域援助计划下的支付等12项内容。这些政策均是基于农业的弱质性和其他非贸易因素而制定的,对国际贸易不会产生扭曲作用,将是加入WTO后中国农业保护的主要方向。经过建国以来50多年的农业发展,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政府加大对农业的投资力度,中国的“绿箱”政策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主要涉及政府一般服务、粮食安全储备补贴、国内粮食援助、自然灾害救济、扶贫、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支持等6个方面,而对农民的直接收入支持、结构调整的补贴等“绿箱”政策的其他6个方面的内容,尚未列入当前的财政支持范围内。总的来说,当前中国农业“绿箱”政策支持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第一、“绿箱”政策总支持水平呈增长趋势,但总量仍相对较小。1996年、1997年、1998年,中国的“绿箱”政策总支持水平分别为1121.78亿元、1312.54亿元、2108.15亿元人民币,其中1997年和1998年的增幅分别为17%和60.6%。1996-1998年三年的平均支持水平为1514.16亿人民币,按当前汇率计算相当于183亿美元。比较而言,1997年美国、欧盟、日本的“绿箱”政策补贴分别为512亿美元、209亿美元和204亿美元,而且这些发达国家以前的农业“绿箱”支持一直都非常高,其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已经非常完善,因此,相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基础设施薄弱、生产方式落后、科技水平低下的农业大国来说,目前的“绿箱”政策支持总量是非常小的。

第二、“绿箱”政策中政府一般服务所占较大比重。1996-1998年中国的政府一般服务支持水平平均为785.6亿元人民币(95亿美元),约占总“绿箱”政策的52%。在政府一般服务所涉及的7项内容中,除市场营销服务未列入财政预算项目外,其他各项均有不同程度的支持。其中,农业基础设施服务比重量大,1996-1998年平均485.9亿元人民币(59亿美元),占“绿箱”支持水平的32.1%;农业技术推广和咨询服务支持其次,为62.5亿元人民币(76亿美元),占“绿箱”支持水平的4%;农业培训服务最低,平均仅有2.1亿元人民币,只占“绿箱”总支持水平的0.1%;农业科研支持为40.58亿元人民币(4.9亿美元),占2.7%,病虫害控制支持为21.32亿元人民币,占1.4%,检验服务支持为13.18亿元人民币,占0.9%。

第三、“绿箱”政策中粮食安全储备支出较大。1996-1998年平均支持水平为383.78亿元人民币(46.4亿美元),占“绿箱”支持水平的25.3%,仅次于政府一般服务。远远高于设立粮食安全储备支持的日本(5亿美元)、巴西(3亿美元)和韩国(4970万美元)。

第四、对农业环境和生态农业建设的支持逐步增加。由于前期对农业环境保护力度不够,造成了当前水土流失、自然资源破坏严重,近几年中国政府开始加大了对农业环境的治理。1996-1998年三年平均支持水平为53.45亿元(6.5亿美元),占“绿箱”支持水平的3.5%。在各WTO成员国中,仅低于欧盟(37.4亿美元)和日本(10.2亿美元)的支持水平。

  三、WTO规则下中国农业的保护空间

加入WTO后,中国失去了大部分农产品的非关税保护手段,国内市场仅剩关税这一单一的保护措施。关税作为保护中国农业的首要手段,由于所设置的税率普遍比较低,其对农业的保护空间是非常有限的。一些中国本身就有竞争力的农产品,如蔬菜、水果、水产品等等,在关税保护下将可能在国内市场中更具有价格优势,而另外一些本身不具竞争力的农产品,如牛肉、奶制品等,经削减后的关税将不能起到有效的保护作用。

在非关税措施关税化的过程中,《农业协定》规定,在不能将原有的非关税措施合理转化为关税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可以采用上限约束的办法自主提出约束关税。中国涉及此种情形的农产品主要是大宗农产品,包括大米、小麦、玉米等,通过与各缔约国的谈判,最后确定了中国保护这些农产品的上限约束关税,加入之日约束税率为74%,到2004年的最终约束税率为65%。尽管与其他国家相比,这一上限约束关税率还是比较低的,但它对中国此类农产品的生产和贸易的保护将起到重要的作用。按照议定书,中国将在实施期内对小麦、稻米、玉米、食糖、大豆油、菜子油、棕榈油、棉花、羊毛等农产品实行关税配额管理。

根据WTO规定的基期1986-1988年计算,中国对农产品生产的国内支持措施水平为负值,且目前的支持水平又低于以1996-1998年为基期的产值的2%。负的国内支持总量,固然决定了中国不需要承担国内支持的减让义务,但同时也决定了中国今后对农业的支持水平不能超过1986-1988年平均农业生产总值10%这一微量允许水平。最后经过谈判,中国在议定书中承诺将“微量允许标准”定为8.5%,即特定产品和非特定产品都只享有基期农产品总产值8.5%的免于削减空间。这就意味着中国农业的支持水平仅有412亿元人民币,约50亿美元。这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削减后的水平,也是发展中国家中较低水平。另外,在议定书中,中国还承诺把《农业协定》第6条第2款给予发展中国家的投资补贴和投入品补贴减免的“黄箱”政策计算到“微量允许标准”中,即将该项补贴计入8.5%的约束水平。

尽管50多亿美元的国内“黄箱”政策支持对中国这个农业大国来说是非常少的,但中国在WTO规则下可以利用的国内支持空间却还是很大的。目前,在中国的整个国内支持政策的构成中,“绿箱”政策占了2/3,但绝对数字比较小。按照《农业协定》的规定,对农业技术、基础设施投资等所谓的“绿箱”政策是允许的,不必计算在需要削减的综合支持总量中。自《农业协定》生效以来,各成员国都纷纷调整其国内农业支持政策,在削减造成贸易扭曲的“黄箱”政策的同时,增加“绿箱”支持幅度,从而加大了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力度。从各国的“绿箱”支持水平看,目前美国、欧盟的“绿箱”支持分别为463、238亿美元(均占其农业支持水平的76%),日本为327亿美元(占其农业支持水平的47%)。相比之下,中国的“绿箱”政策支持总量较小,1996-1998年平均为1514.2亿元人民币(约182亿美元),按1996-1998年的数据测算,WTO农业协议“绿箱”政策的12项措施中,中国还有6项属于空白。除“政策一般服务”支持项目外,中国对农业主要的保护手段仍然是价格干预,还未建立既符合国际规则,又能有效支持农业发展的农业生产者收入支持体系、农业结构调整支持措施以及农业信息服务、市场营销服务等支持体系。

“黄箱”政策方面,当前中国的“黄箱”政策在基期农业总产值中仅占3.3%,这与8.5%的微量允许标准量相比还有比较大的利用空间。8.5%可以说是中国“黄箱”政策的上限,如果低于这个“上限”,那么就可免除削减,并可以提高到这一水平,以充分利用WTO规则允许的农业保护空间。另外,对某些国内生产已经过剩的农产品,可以通过实施限产计划下的“蓝箱”政策予以保护。《农业协定》规定在限产计划下的农产品,如果根据固定面积或产量或牲畜的固定头数给予补贴,且给予的补贴按基期生产水平的85%或85%以下提供,那么该类补贴可以免除。

出口补贴是增加农产品出口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农业协定》虽然要求对其进行约束和削减,但由于大部分成员有巨大的基数,即使削减后仍可继续实施补贴。中国在1986-1990年有出口补贴,但随着外贸体制的改革已取消了这一措施。加入WTO后,中国承诺取消所有的出口补贴,且以后也不再采取任何出口补贴。另外,中国还将不能享受《农业协定》给予发展中国家在出口补贴上的差别待遇。《农业协定》第9条第4款规定,发展中国家为降低农产品出口的营销成本而给予的补贴免于减让。但同时该条款还规定,发展中国家总的削减承诺仍需要完成。中国承诺零水平的出口补贴决定了不能引用该条款。因此,中国在出口补贴上的空间是非常狭窄的。但由于《农业协定》将需要减让的出口补贴定义为依据出口实绩而给予的补贴,即在直接出口阶段给予的补贴,而在生产和储存阶段给予的补贴,不属于该范畴。另外,相当于出口补贴的各种出口信贷、出口信贷担保或保险计划,《农业协定》并没有列入削减范围。因此,中国在零水平出口补贴的约束下,仍可通过加强这两方面的政策力度,给予农产品出口相当的补贴,以提高出口竞争力。

  三、加入WTO后农业保护政策调整思路

加入WTO,中国将根据入世议定书的承诺,放开国内农产品市场,过去那种高关税、复杂的非关税措施和国营贸易公司专营等一系列的保护措施都将被逐步取消:进口关税大幅降低;除一些敏感性商品使用关税配额之外,其他所有的非关税措施都将被取消,实行单一的关税制度;逐步放开贸易权的范围和可获性,保证在加入WTO后的3年内所有企业有权在中国关境领土内进出口除一些规定的特殊商品外的所有商品。再加上中国承诺加入WTO后取消所有出口补贴,且以后也不再启用任何形式的出口补贴这一条件,那么中国的农业保护政策就应从边境措施向国内支持调整。

加入WTO后,在其他保护措施弱化的条件下,应加强对农业的国内支持政策,从根本上提高中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要加大对农产品科研、推广、农业培训、病虫害防治、市场信息服务、基础建设等的支持力度;要设立专项育种科研支持基金,加快农产品优质品种选育,缩小与国外农产品的品质差距;要加强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质量检测检验体系、市场信息体系、病虫害防疫防治体系的建设;对进口敏感农产品及具有出口潜力的农产品,要根据世贸组织条款建立价格支持制度,保护国内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要由现在对农业流通环节进行补贴,转向给农产品生产者的直接补贴;等等。总的来说,加入WTO后,中国农业国内支持政策调整应遵循以下一些思路:

第一,合理设计农业保护政策结构。从保护的产品看,应重点保护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农产品,主要是粮棉作物;从保护的方式看,应着重提升WTO农业规则免于减让承诺的“绿箱”政策,争取达到议定书中规定的8.5%的“微量允许标准”国内支持空间;从保护的内容看,即要加强“绿箱”政策范围的农业支持措施,又要重建以农产品价格支持体系、国家税收支农、农用生产资料价格补贴为主体的“黄色”政策体系。

第二,调整对农业和农民的国内支持方式和重点。世界贸易组织在对待农业方面总的趋势是要求减少对农业资源分配与农产品贸易产生扭曲作用的补贴,而增加对农民的直接支付。因此,加入WTO后,应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吸取和借鉴欧美等国的经验,尽早改变和改革低效率的流通领域的价格支持政策,将节省出来的财政资源,转化为给农民直接补贴等其他类似的国内支持政策。

第三,建立农业收入支持体系。一般来说,农业收入支持可分为直接收入支持与间接收入支持。直接收入支持主要是指对农民的直接收入补贴,如灭害补贴、差额补贴、储备补贴。收入稳定计划补贴、耕地转向补贴、农业税削减或豁免等等。间接收入支持主要是指对农业的贴息贷款、生产资料投入补贴、农业保险计划、运输补贴、农产品储备制度等等。《农业协定》在强调减少国内价格干预时,对收入支持政策的要求较为宽松。因此,可以通过强化收入支持来实现农业稳定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第四,制定一系列农业保护的政策和法规。就国家宏观支农政策方面,应该制定财政支农政策、计划支农政策、信贷支农政策、利用外资支农政策、扶贫支农政策、保险支农政策、科技支农政策等。就市场保护支农政策方面,应该制定价格和管理政策,确定最低收购保护价和生产资料供给价。就收入支持政策方面,应制定直接和间接的收入支持政策。

  四、具体的国内支持政策调整

根据《农业协定》可否予以减让的划分,农业的国内支持政策主要分为“绿箱”政策、“黄箱”政策、“蓝箱”政策、特殊及差别待遇政策和微量允许政策5类。就中国而言,由于承诺《农业协定》所要求削减的“黄箱”政策支持量为零,微量允许政策支持量达成为农产品产值的8.5%,同时放弃给予发展中国家的特殊及差别待遇政策,因此,所允许的“黄箱”政策支持量的上限就为8.5%。这样,在《农业协定》规则下,中国可以使用的国内支持政策就只剩下3类:“绿箱”政策、“蓝箱”政策和8.5%的微量允许“黄箱”政策。

(一)农业“绿箱”政策调整。农业“绿箱”政策是中国加入WTO后农业支持政策的主要方向。与发达国家成员国相比,中国目前的农业“绿箱”政策主要存在两个问题:农业“绿箱”政策支持总量相对较低,管理体制不完善。农业“绿箱”政策支持结构不合理。因此,在总量上增加投入,从结构上调整和完善,将是今后中国农业“绿箱”政策调整的基本方向。按照WTO“绿箱”政策的要求,调整财政支农投入结构,增加政府对农民的生产和服务支出,增设产品检验、市场信息、营销服务专项资金,把农业国内支持的重点逐步由流通环节转移到生产环节。

第一,加强“绿箱”政策中的政府一般性服务。一是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基本农田、水利设施、技术推广、病虫害防治和生态环境的建设投资和专项资金,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稳定和保护粮食等大宗农产品生产能力。在实施过程中,一定要进行严格管理,做到财政支出专项专用,防止流出农业部门;二是加强农业科技研究和教育培训投入,尤其是加大对农民的文化教育培训的投入,努力提高农民素质,逐步建立有利于农民企业家成长的教育培训机制;三是建立健全农产品的质量标准体系和检测体系,建立对农产品质量等的无偿检验制度;四是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和信息网络建设,引导农民有意识调整农业结构;五是完善农业服务站的建设,加强农业服务站对农民进行农业技术、市场信息等各方面知识的传播。

第二,建立农业结构调整支持体系。加入WTO后,中国农业结构将按照比较优势进行调整,在调整过程中,一些农民的短期利益将可能受到损失,另一方面,结构调整本身又需要大量资金支撑,因此,应设立政府向农民提供农业结构调整的投资补贴,以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第三,调整粮食安全储备制度。在目前中国的“绿箱”支持政策中,粮食安全储备支出占了1/4多,仅次于政府的一般服务项目,远远高于一些设立粮食安全储备支持的国家,这不仅加大了国家的财政负担,而且也相对缩小了“绿箱”政策中其他支持的支出。在加入WTO后,应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适当减少国家的粮食储备,而通过国家补贴、农民自主储备的方法。这样,既可以减轻财政负担,也可以保障粮食安全。

第四,逐步建立农业收入支持体系。政府要逐步建立政策性的农业保险机制,以及对农民、低收入者的直接补贴制度。如果国家有补贴财力的话,可参照美国的脱钩补贴的方式,对农民进行补贴,计算补贴的基础可以采用税费改革中采用的土地面积和常年产量之积,即将费改税后的计税依据标准直接变为补贴标准。在对农民进行直接补贴时,由中央政府首先按核定的基期数额对地方政府进行转移支付,然后由地方政府对农民进行直接支付。

第五,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支持体系。结合目前中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的实施,通过设立政府向农民提供生态环境保护的投资补贴,以及加大农村能源和生态农业示范过程的投资力度,来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农业“蓝箱”政策调整。“蓝箱”政策是《农业协定》允许免于减让的“黄箱”政策支持。这些支持是因政府限制生产某些农产品而给予的补贴,包括对生产者的直接支付。一般来说,黄箱限制生产的补贴要成为“蓝箱”政策还需满足下列条件之一:(1)根据固定面积或者产量提供的补贴;(2)根据基期生产水平的85%或85%以下所提供的补贴;(3)按牲畜的固定头数所提供的补贴。

“蓝箱”政策的实施具有相当的灵活性。目前,一些发达国家在调整国内支持时,都开始利用“蓝箱”政策来规避“黄箱”政策的削减,如欧盟在共同农业政策改革中将其1995年的补偿支付纳入了“蓝箱”政策,美国则将其1995年的差价支付纳入了“蓝箱”政策。限产计划中国目前已经使用,但对限产计划的补贴却尚未列入财政预算。加入WTO后应考虑适当启用该项政策,尤其是在用足8.5%的微量允许标准后,“蓝箱”政策将是“黄箱”调整的一个主要方向。

非农化非粮化的整改措施范文第5篇

论文关键词:黑龙江省,千亿斤粮食,发展,对策

一、世界各国政府和专家非常重视和研究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与粮食安全问题一直是世界性重大问题,倍受世界各国政府及专家学者的关注与研究。早在1974年11月,联合国根据不结盟首脑会议的倡议,在罗马召开了联合国世界粮食会议,形成了最初的粮食安全概念。其定义为:“保证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得到为了生存和健康所需要足够的食品”日本经济学家岸根卓郎认为:“只有粮食,当发生问题时,才由‘经济资源’转变为‘生命资源’,所以它的确保程度是关系民族生死存亡的国家最重要课题”。世界观察研究所莱斯特·布朗认为中国未来将出现巨大的粮食缺口,中国粮食短缺会造成全球粮食短缺,使世界粮食价格上涨等等。20世纪90年代后,世界粮食总产量增加不快,甚至下降。1990-2006年全球粮食年末库存量平均每年减少1%。2007年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迪乌夫在罗马指出,由于供应和需求因素的共同作用,加上粮价、油价高涨,世界面临着一个“非常严重的危机”。他呼吁,世界各国立即采取措施应对粮食危机。可见,粮食安全问题是世界性的重大问题。

因此各国政府和专家都非常重视和研究如何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1940年,美国率先实现了以机械化为主的现代化。20世纪60年代前后,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也相继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又经过半个多世纪,现在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很强。美国是世界最大的粮食出口国,约占世界的40%,美国、加拿大、法国、澳大利亚、阿根廷合计粮食出口量约占世界的75%左右。而发展中国家农业发展相对滞后,但是经过20世纪60年代开展绿色革命以后,粮食面积不断扩大,粮食产量提高很快,特别在亚洲、拉丁美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其特点是广泛推广良种、化肥、农药、大量灌溉、地膜利用,复种指数等提高生产能力的措施。如印度、泰国、越南到了20世纪90年代已成为粮食出口国。到1996年,世界谷物总产量达到了20.7亿t,比1951年的6.75亿t增加3倍多,年增长率为2.7%,谷物单产也由1951年的1170kg/hm,增加到2830kg/hm,年增长率为3.0%。现在世界各国都在重视粮食安全,如美国是世界上人均耕地多,农业现代化程度高,谷物产量很高,在2002年农业法案上还要宣布大幅度提高农业补贴,科技投入等。欧盟对农民直接是“黄箱”补贴,干预价格及加大科研投入等。美国、日本、欧盟等发达国家加大研究推广新品种,加大农业科研经费等措施,改善农民生产条件,降低粮食生产成本,提高种粮经济效益,而且日本在逐年提高粮食自给力。联合国粮农组织也对发展中国家采取许多重大政策措施。

党和政府一直重视粮食安全问题,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党和国家三代领导人都关心粮食安全,江泽民说:“在我国,粮食始终是一种具有战略意义的特殊商品,直接关系着人民和国家的安危。”又提出“对农业尤其是粮食生产要始终抓得很紧”。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都提出,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加强农业的市场竞争力。2003年12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指出,要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2004年2月中央又了“一号文件”强调,集中力量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粮食产业,促进种粮农民增加收入。2005年2月中共中央1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明确指出:加强农业基础,繁荣农村经济,集中力量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粮食产业,加强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能力建设,支持粮食主产区粮食转化和加工,增加对粮食主产区的投入。2007年“一号文件”又指出改善农业设施装备,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必须下决心增加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改变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落后的局面。党的十七大强调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十七届三中全会又指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粮食安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必须长抓不懈。加快构建供给稳定、储备充足、调控有力、运转高效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把发展粮食生产放在现代农业建设的首位,稳定播种面积,优化品种结构,提高单产水平,不断增强综合生产能力”。

二、黑龙江省在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中的重要地位

依据《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2020年全国粮食消费量将达到5725亿公斤,未来12年间,需要再新增500亿公斤生产能力,提高国家粮食安全的保障程度。黑龙江省、吉林省、河南省3个省份要占近2/3的增产额。由此可见,黑龙江省责任重大。近几年,东北地区粮食生产战略地位不断增强,畜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迅速,商品率和专业化程度稳步提高。东北地区农业生产条件优越,人均农业资源尤其是耕地相对丰富,光热水条件较好,是我国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2004年我国提出了13个粮食主产省(区)。从全国各个省区2004、2005、2006等3年产量的统计均值分析,主产区日益明显,可以调出省份为东北三省,内蒙古、河南、河北、湖南、湖北、江苏、江西、山东、安徽、四川、宁夏、新疆15个省,黑龙江省名列第一。比照3年均值计算,按照人均消费390千克/每年的标准,能调出省只有11个,东北三省可以提供商品粮3294万吨,如加上内蒙古可以提供约4000万吨,这11个省可以提供商品粮5840万吨,黑龙江省占28.5%,吉林占26.5%,东北三省占56.4%。如加上内蒙古,可占60%多。可见,商品粮基地县在我国粮食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且东北的商品粮更占有突出位置。

黑龙江省幅员辽阔,农业资源丰富,农业和粮食生产在全国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是全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和商品粮基地,粮食生产在全国均占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到1996年登上了600亿斤台阶,达到了609.3亿斤。2006年达到了650亿斤,以后4年,全省粮食总产一致稳定在600亿斤以上。2007年达到790多亿斤。2008年845亿斤,2009年870亿斤。可见,黑龙江省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5%为后备库存粮食)后备库存粮食基地。2008年黑龙江省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宏伟的粮食增产计划的蓝图:到2012年,粮食总产突破500亿公斤。这是从产能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极其重要意义的战略计划。而2010年,黑龙江省粮食生产连续第7年夺得大丰收,全省粮食总产量为1002.6亿斤,比上年增加132.0亿斤,增长15.2%。虽然增产200多亿斤粮食。但也应看到,全省现有中低产田1.04亿亩,亩产比高标准田低100公斤至300公斤,比同纬度中等生产水平的国家和地区低100公斤。如果这些中低产田达到中等生产水平国家的亩产标准,全省就可增产粮食112亿公斤。在挖掘粮食生产潜力上,黑龙江省具有资源、农机、技术和品种等独特优势。全省耕地总量和人均占有量均居全国首位;境内水资源总量810亿立方米,是我国北方水资源比较丰富的省份;全省农业机械总动力2785.3万千瓦,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71%,是全国机械化程度最高的省份。每年推广玉米水稻等四大粮食作物优质高产栽培技术模式达1亿亩以上,农业科技贡献率达52%。并且,黑龙江农垦区亩产和周边农村相比,垦区大豆平均亩产高出地方农村50公斤,小麦高出100公斤,玉米高出150公斤,水稻高出200公斤。现在我省平均亩产只有190公斤,北部地区大豆仅产150斤,小麦300多斤,玉米500多斤,因此增产潜力很大。

三、黑龙江省实施千亿斤粮食产能巩固提高工程的对策及措施

第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必须建立健全各级政府粮食安全责任法。形成有效的粮食安全监督检查和绩效考核体系,全面落实粮食地市县长负责制。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保护耕地,不能有丝毫松懈。未来全国耕地保有量不低于18亿亩。为确保“千亿斤粮食”实现,黑龙江省应确保粮食播种面积达到2亿亩以上。制定城市建设集约节约土地政策。要限制占据农田来扩建城市;任何地方政府或企业都不允许以“生态退耕”或“招商引资”的名义在基本农田上植树造林,建立工业园区,每3年要开展农田普查一次,登记造册。制定优惠政策,鼓励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促进土地集约经营,规模经营。

第二、,应把提高粮食核心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作为确保粮食安全的重大国策。粮食安全主要取决于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藏粮于地,保粮于田,要建设稳产、高产、优质、高效农田和农田保障系统极为重要。为确保粮食安全,提高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应确定我国现代化农业未来发展的“十化”目标:即农田机电化、全面良种化、耕法生态化、水利现代化、施肥科学化、农业标准化、服务社会化、农业信息化、抗灾程序化、管理现代化。

第三、为确保耕地数量和质量,积极开展提高和恢复土地产能工程。通过开垦、复垦整理土地,不断提高土地的产能,并加大投入。国家和省投资土地开发整理应重点支持黑龙江省“中低产田整理工程”、“重点煤炭基地土地复垦工程”、“东北生态建设地区农田整治工程”、“松嫩平原、三江平原碱化沙化耕地及草原。”为实施实施千亿斤粮食产能,我们应该积极开展“10大工程”:水利化工程、农机化工程、沃土工程、复开垦土地整理工程、良种工程、培肥地力工程、生态耕作工程、农业生态工程、农业产业化工程、农业社会化服务工程。国家和省级政府应该建立东北黑土补偿和奖励机制。大力实施黑土保护工程。建议国家和省政府把“东北黑土退化机制及黑土高效生产功能恢复研究”纳入基础研究计划,开展相关基础研究,并制定《城市建设开发中黑土及耕作土壤保护条例》,开展移黑土造良田工程。加大对黑土保护性措施的补助和奖励政策及相关法律

第四、科学规划并加强黑龙江省粮食生产布局和优质粮食产业带建设。优化粮食区域布局,综合考虑资源禀赋、生产条件和增产潜力等因素,科学谋划粮食生产布局,明确分区功能和发展目标。引导优质粮食生产向核心区集中,培育优势产业带,优化粮食区域布局。建议为协调产区关系,可以由市(地)(场局)成立千亿斤粮食协调办公室,协调各县(场),比如松嫩平原玉米带产区办公室、北部豆麦薯产业带区办公室、三江平原水稻带产区办公室等。

第五、开发盐碱地,建立粮食后备产区。巩固我省东南高产田,提高西北低产田。黑龙江省现有1700多万亩盐碱地,尤以哈尔滨、大庆、绥化、齐齐哈尔为多,这是我们未来的粮食后备产区。改造盐碱地是重要举措。建议立即组织全省专业技术研发队伍,通过技术筛选和改进、新技术研发、技术集成和配套技术模式构建等途径,开展盐碱地农业高效利用配套技术模式研究与示范,建立适用盐碱区特点的农业高产模式。以引嫰工程、引松花江工程改造盐碱地及碱化草原。北部以黑河、大兴安岭、佳木斯北部的麦豆薯产区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创建高寒高产模式。

第六、以农业机械化带动农业现代化,积极推进农机化工程建设。加快农业机械化建设速度,提高农业机械化装备标准。建议由市(地)(场局)级成立地区性的农机服务公司,可以是场县联合型、农机合作社联合型等服务类型,加快推进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稳步发展经济作物和养殖业机械化。加强先进适用、生产急需农业机械的研发,建设和壮大农机装备制造业。加大对农民购买农业机械化补贴优惠政策,应该把补贴款交给农民手中,制止利用补贴涨价。对农机作业服务实行减免税,对从事田间作业的拖拉机免征养路费和免征燃油税,继续落实农机跨区作业和场县共建优惠政策。加大扶持发展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社和农机专业服务公司。

第七、狠抓中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抓紧编制和完善县级农田水利建设规划,加快推进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鉴于我国近年来的自然灾害频繁,应大幅度增加中央和省级中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补助专项资金,将大中型灌区末级渠系改造和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纳入补助范围。大力发展“两江一湖”(黑龙江、乌苏里江、兴凯湖),充分利用界江界湖的优势,打造黑龙江省粳米优势。西部可以开展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和引嫩灌溉工程,山区兴建小型抗旱水源工程,采取有山就有库。采取奖励、补助等形式,调动农民建设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积极性。中央和地方政府都要加大投入。引导各地搞好河道水渠,加强水渠末端建设,建设好农田水利网。建设几个象都江堰一样的水利工程,加快制定引嫩二期工程、引松花江工程、引黑龙江工程、引乌苏里江工程规划,并加大投入。深化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可以采取多种经营形式,切实加大国家和地方公共财政对农田水利建设的支持力度,逐步建立起国家、集体、农民自筹相结合的保障农田水利建设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

第八、建立健全粮食增产的重要农业科学技术体系。在耕作制度上实行积极创新变革,创新农业技术集成体系。把我国实施种地、养地合理轮作的耕作制度同国外先进的农艺技术结合起来,创新耕作制度。一是大力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战略,实施少耕、免耕和深松耕法、秸秆残茬覆盖、化学生物除草灭虫等措施,增加土壤蓄水能力,改善土壤结构;二是开展土壤有机培肥工程,采用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有机肥和无机肥配合使用等生态措施,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种植绿肥、增施有机肥。三是限制使用有害农药,提倡绿色农业;四是在全省范围继续开展平衡施肥、测土配方施肥工程;五是积极推广良种普及工程全国良种补贴应扩大到普通水稻、小麦、玉米和大豆,。六是改进提高耕作技术,提倡复种轮作,提高复种指数。七是国家应该在大型机械整地尤其是保护性耕作、新技术推广、病虫草害防治等生产环节上给予必要的补贴;八是大力推进农田水利现代化和农田节水灌溉技术等措施。加快实施旱作农业示范工程,建设一批旱作节水示范区。

第九、应该加强东北等商品粮基地和现代化农业实验示范区的建设。东北具有大平原、大江河、土地多、灾情少、粮食产量波动小的优势,而且商品粮占全国的60%多,年均约500多亿公斤粮食(国家后备粮量)。应该重点支持建设东北部级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区:包括重点支持建设松嫩平原、三江平原两大平原部级现代化农业示范区,加快建设“两江一湖”部级农业综合开发实验区(黑龙江、乌苏里江、兴凯湖);建设黑龙江垦区部级现代化农业示范区。应该充分利用我省界江界湖丰富水资源。充分利用潜力很大。黑龙江省过境水资源十分丰富,可以为粳稻生产提供充足的优质水源。国外直接汇入黑龙江省的江河流量是全省地表水资源量的近四倍,可以再造一个黑龙江。

第十、实施“场县共建”的区域发展战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继续贯彻省委省政府的“关于发挥垦区示范带动作用促进全省新农村建设的意见”继续实施“场县共建”的区域发展战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要充分挖掘黑龙江垦区潜力,发挥黑龙江垦区优势,支持带动农村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确保粮食增产,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活条件;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促进农村全面进步。

第十一、积极建立健全黑龙江省及各市、县、乡农业服务中心。建立健全我省各级农业服务中心,它包括农技推广站,农机站、水利站、林业中心、畜牧中心等组成,为县、乡、村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提供足够的工作与业务经费。为农民进行培训、推广等服务、对种子、化肥、农药进行销售服务,并以微利经营取得了好的收效,彻底杜绝了农民假种子、假化肥、假农药的情况。政府对乡镇农业服务中心要进行加大扶持,财政、金融、信贷、税收等部门要给予优惠政策,增强技术人员组成。各级政府部门要高度重视化肥、农药、地膜等生产资料市场供应和价格稳定的工作,并提供优惠政策。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实行专营或定点经营,并适当给与补助。

第十二、加快我省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建议在哈尔滨、齐齐哈尔、佳木斯、绥化、牡丹江等地建设大型粮食产业园区。加强农业产业化和社会化服务建设,大力发展粮食加工业,产加销综合,形成一体化的现代粮食产业体系,进行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

第十三、继续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加强粮食物流体系建设。重点建设从粮食主产区到主销区的跨省区粮食物流通道和物流节点,实现跨省区粮食物流主要通道的散装、散卸、散储、散运和整个流通环节的供应链管理,形成快捷高效、节省成本的现代化粮食物流体系。以农垦和国有粮食企业为主建设大型物流集团公司,包括港口库、中转库、铁路车皮、船舶、集装箱以及交通、铁路、海运等合作单位。建立东北粮食物流路铁海大通道。目前,北粮南调已成定局,加快东北铁路的建设已经是当务之急的重任务。加快建设前进镇(宝泉岭)到天津站(前进镇到佳木斯还是单线铁路)运粮电气化铁路专线;前进镇(宝泉岭)--佳木斯到大连港通过铁海运粮南调专线;漠河—加格达齐--嫩江通过齐齐哈尔(漠河到齐齐哈尔是单线铁路)、白城到天津运粮电气化铁路专线,虎林通过牡丹江(虎林站到牡丹江站是单线铁路)到天津的运粮铁路电气化专线;哈尔滨至秦皇岛的电气化铁路专线;牡丹江通过通化至大连电气化铁路等专线。

第十四、确保粮食安全,加强生态省建设。深入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立健全森林、草原和水土保持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多渠道筹集补偿资金,增强生态功能。继续推进山区综合开发,促进林业产业发展。落实草畜平衡制度,推进退牧还草,发展牧区水利,兴建人工草场。加强森林草原火灾监测预警体系和防火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搞好松花江、嫩江、松嫩平原、三江平原黑土区等重点流域、区域水土保持工作。加强荒漠化、沙漠化、盐碱化治理,加强湿地保护,促进生态自我修复。加强农村节能减排工作,鼓励发展循环农业,推进以非粮油作物为主要原料的生物质能源研究和开发。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抓紧制定规划,切实增加投入,落实治理责任,加快重点区域治理步伐。并且继续搞好三北防护林建设,“天保工程”,加强大小兴安岭生态保护,移民下山,营林管护,严禁砍伐。还要大力推进城乡生态工程建设。突出抓好防沙治沙工程、村屯绿化、农防林、水保林等重点工程建设,加快造林绿化步伐,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1 农业部:《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3-2007年),2002,

相关期刊更多

新疆农垦经济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贵州民族研究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贵州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产经评论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暨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