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主播合同

主播合同

主播合同

主播合同范文第1篇

关键词:地方广播电视台;新闻传播;合力

2018年3月,中央三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合并成立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在这之后,省级广播电视播出机构积极跟进,省级电台、电视台合并成立了省一级广播电视台。紧跟中央和省级广电媒体步伐,地方广播电视机构随后也开始了整合,地方广播电视台相继纷纷成立。随着地方广播电视台挂牌运行,整合后的地方广播电视台在新闻传播中如何发挥合力作用,这就成了摆在地方广播电视播出机构负责人和地方广播电视台从业人员面前的一大重要课题。谈到不同媒体传播合力的形成,笔者认为:不同的媒体,其传播的方法、传播的手段、传播的形式不同,但要形成传播合力,其传播的目的、传播的目标、传播的内容要相同。每逢重大事件、重要主题内容的新闻报道,刊载、播出的时间也要统一。不同的媒体,只有传播内容统一,传播时间同一,媒体传播的频次才能叠加,被受众关注的可能性才会增加。加上各媒体传播手段的多样化,不同层次的受众可以通过不同的传播渠道,接收到相同的传播内容。在新闻传播过程中,与纸质媒体相比,电台、电视台都属于电子媒。但是,电台、电视台的传播手段却不尽相同。电台使用的是声音符号,“短平快”是其特点。电视台则以图像为主,直观、形象、生动是其特质。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合而为一了,怎样才能使广播新闻与电视新闻在新闻传播中分工合作,紧密配合,协同一致,相得益彰呢?笔者认为,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采编播实行“三统一”

“三统一”指的是:新闻宣传报道方案统一制订,这是新闻传播形成合力的基础。记者、编辑、播音员统一调配使用,这是新闻传播形成合力的人力因素。新闻报道稿件在同一时间统一播出,这是新闻传播形成合力的前提条件。

1.1采访报道方案统一制订

在不同的时间段和时间节点,新闻报道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要突出某个阶段的新闻报道重点,就要有的放矢地制订好采访报道方案。对主流媒体来说,一个个精心制订的采访报道方案以及这些方案的付诸实施,是提升新闻传播影响力的基础。整合后的地方广播电视台根据上级下达的新闻宣传要点,结合广播、电视媒体的传播特点,统一制订采访报道方案,这是广播、电视播出机构新闻传播形成合力的重要因素。方案是行动的指南,只有采访报道方案统一了,并且按照方案进行部署,才能有效杜绝步调不一、各吹各调的现象,从而确保新闻传播声像一致,内容一体,同心协力,同向同为。

1.2采编播人员统一使用

新闻传播形成合力,人的因素非常重要。“两台”合并后,记者、编辑、播音员要尽快实行统一调配使用。特别是处在一线的记者,必须改变以往单一媒体采访者的身份,尽早成为能够驾驭广播、电视等多种采访工具的从业人员。因为,随着媒体融合步伐进一步加快,只服务于单一媒体的记者将不复存在。由于形象原因,一些广播播音员不太合适在电视新闻播报中出现,但其声音条件好,可以为电视新闻稿配音。这样将会大大加快电视新闻稿特别是重大主题、重要事件电视采访报道的制作过程,尽量做到电视新闻与广播新闻同时播出,以增强新闻传播的时效性。在采编播人员统一使用过程中,要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和激励更多的一专多能人才脱颖而出。而综合性人才的涌现,也为采编播人员的统一使用铺平了道路。实践证明:充分发挥多面手及综合性人才的作用,其结果是人员数量没有增加,但人员队伍整体能力提升了。这对于地方广播电视台迅速形成新闻传播合力,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推动作用。

1.3新闻报道稿件统一同时播出

按照统一制定的采访报道方案采制的新闻报道稿件,如果没有在同一时间统一在广播、电视媒体上播出,其新闻传播的影响力将会减弱。因此,围绕同一个新闻报道重点,采访并编辑成型的新闻报道,一定要安排在同一个时间里,统一在广播、电视媒体上播出。做到同一时刻,广播有声,电视有影,同步同调,共同发力。因为遵循同一主题采制的新闻报道,在相同的时间段,统一在广播、电视媒体上播出,这会形成传播浪潮,产生“轰炸式”效应和“集中式”效果,势必有效增强新闻传播的影响力。重大、重要的新闻报道稿件同时统一在广播、电视媒体上播出,这是合并后的地方广播电视台新闻传播形成合力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

2广播、电视新闻节目实现互动联动

地方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合并之后,将原先各自相对独立的广播、电视媒体整合,广播电视成为一家。合并成立的地方广播电视台,要在新闻传播中进一步强化影响力,就要从更好地发挥整体优势出发,做到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相互呼应,联动共振。在电台、电视台没有合并之前,有时为了新闻宣传的需要,“两台”新闻节目也有互动,但往往也只是短期行为。广播电视台的成立,意味着这种互动要长期化、常态化、任务化。如在新闻节目中,相互预告对方新闻节目中的重要内容;再如在同一时间,相互介绍根据同一主题内容采制的稿件,等等。日常情况下,广播、电视新闻节目不但要互动,遇到重大事件和重要主题的新闻报道还要相互联动。所谓联动,就是在同一个时间段,针对同一个主题内容采制完成的新闻报道,必须要安排在同一个时间里播出,有时还要统一追踪或连续播出。两种媒体的新闻传播向着同样一个目标前进,同频同振,同时发声,同向发力,这就大大增强了新闻传播的能量,也使新闻传播合力的形成有了实实在在的平台,并逐步落到了实处。这里还要说的是,新闻报道同时播出,这里的“同时”,并不一定是同时同分播出,通常情况下是指同一天播出。因为广播媒体的听众收听习惯与电视媒体的观众收视习惯不同,所以,两种媒体新闻节目每天播出的时间不尽相同。但如果是广播、电视媒体共同在做现场直播,广播、电视媒体就做到了同时同分同秒一起播出。新闻传播形成合力,是说广播、电视媒体在传播方向上要求一致,传播内容上要求相同,重要稿件播出时间上要求统一,但广播、电视媒体在传播方法上并不一样,因为它们是两种媒体,使用的传播手段毕竟不同。同样的新闻报道内容,新闻报道播出时间相统一,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广播、电视媒体充分利用各自的传播优势,都把传播技艺发挥到极致,传播手段的多样化和优势互补,这对新闻传播形成合力将起到很好的技术保障作用。

3地方广播电视台新闻传播合力形成的实践

主播合同范文第2篇

首先,陕西广播电视台目前采用按频率、频道配置资源与以节目体裁为标准和以专业分工为依据配置资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整合。按频率、频道配置资源可以使节目专业化,形成专业化的生产格局。以节目体裁为标准和以专业分工为依据配置资源,也被称为中心制。这种资源配置可以根据节目体裁设置新闻中心、制作中心、节目中心等,并可以根据各种资源的专业分工不同,由各中心统一调配,达到提高陕西广播电视台内部的专业生产和管理水平的目的,从而进一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其次,广播、电视采编队伍两栖报道,突出广播现场连线优势。陕西广播电视台成立后,组建新闻中心,采用一个平台、一体化运行的模式,实现广播、电视在新闻采编上的资源共享,防止了资源浪费的现象。另外,广播具有传播迅速快、便于应急、移动性强、制作成本低等独特的优势,这些都是电视不能取代广播的。目前,陕西广播电视台的新闻记者们在采访时遇重大事件或者突发事件,需要将第一手消息在第一时间内播发出去,通常采用广播现场连线的方式。广播现场连线不受栏目、时间的影响,新闻记者只需要一部普通的手机就可以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将现场接进直播间,通过电波将现场呈现给收音机前的广大听众。而如果采用电视连线,则需要配备3G设备或者电视转播车,技术复杂、成本消耗高,况且在播出上还会受到栏目、时间的限制,并不能在时效性和成本消耗上取胜于广播。因此,突出广播现场连线的优势在新闻记者采访时极其重要。

最后,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相互融合。陕西广播电视台自成立以来,为打造知名播音员、主持人,实现人才资源的优势组合,广播播音员、主持人与电视播音员、主持人通过换岗,互相融合,让其成为采编资源整合的突破点。这样,可以使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全面了解广播和电视各自的特点,并能灵活主动地运用它去从事广播节目和电视节目的创作,成为既懂广播又懂电视的复合型人才。

二、陕西广播电视台采编资源整合的未来趋势

如何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使之超过原有电台、电视台的优势,并成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新媒介,是每一位陕西广电人共同思考的问题。

第一,实现“中心制”的资源整合模式。笔者在上文中提到过,陕西广播电视台目前采用按频率、频道配置资源与以节目体裁为标准和以专业分工为依据配置资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整合。这种模式具有它的优越性,但同时具有不足。按频率、频道配置资源在实际操作中很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频率、频道专业化,这样就会导致所有频道、频率什么样的节目都要播,什么类型的节目都要生产,形成内部竞争的格局,以达到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的目的。那么,在生产制作过程中,必然会出现资源的重复使用和浪费。如果可以完全采用以节目体裁为标准和以专业分工为依据配置资源的方式(“中心制”),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可以实现专业生产和管理水平的提高。这种方式可使广电实体内部的各种资源由专业分工不同的各中心统一调配,频道作为编播载体由宣传管理中心统一管理。[3]从而,可以实施科学的内部考核制度,把市场竞争的压力分配到各中心,以提高内部员工的创作活力和工作热情。

第二,要充分发挥广播优势,实现广播、电视共同发展。两台合并后,实现一组记者采访,广播、电视两个窗口播出的模式。在这种现实情况下,如何处理好一稿两用的问题成为重中之重。这就要求每一名新闻工作人员都必须了解广播、电视新闻写作的特点以及两者之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广播新闻稿件主要以听为主,电视新闻稿件则主要是听与看的结合。这就决定了广播新闻稿件在语言的描述上要更精细于电视,要用语言的艺术呈现给听众画面感。而电视新闻稿件则需要用简练的语言辅助补充画面,其文字内容不应与画面重复。但在目前的实际操作过程中,一些记者先制作完电视新闻稿件后,将该篇稿件不加修改的移植到广播中去,完全不考虑广播、电视新闻稿件的不同特点。这样做的结果,不仅影响了广播新闻稿件的质量,也削弱了广播新闻的时效性。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应该充分遵循广播的特点和传播规律,新闻稿件写两版,并同步制作稿件。另外,广播具有很强的伴随性,许多受众由于工作忙碌等原因,没有时间去读报纸、看电视,而广播刚好弥补了这一缺陷,可以随时提供给受众信息,而受众也只需要一部价格低廉的收音机便可以达到获取信息的目的。而电视的播出设备、接收工具技术复杂、成本较高,与广播相比,在节约采编资源方面不占优势。所以,应该充分发挥广播的资源优势,实现广播电视共同发展、壮大。

第三,实现广播播音员、主持人与电视播音员、主持人相互融合,需建立长效机制。目前,陕西广播电视台的部分广播播音员、主持人与电视播音员主持人已经打破广播与电视的界限主持节目,但整体上,两者还是分开管理。在今后的逐步融合中,可以考虑建立统一的人才库,收录、共享播音员、主持人的基本信息,比如:年龄、学历、工作经历、特长以及音频、视频资料等。当某一档节目需要主持人时,可以在人才库中进行选择,打破广播和电视的界限。其次,也可以确立广播播音员、主持人与电视播音员、主持人定期相互交换工作岗位的制度。让相同类型节目中的广播人和电视人在相互交流学习中,进一步了解不同媒介的特点,增强自己对节目的认识,相互取长补短,提高工作水平。另外,还可以为知名广播播音员、主持人量身打造电视节目,为知名电视播音员、主持人量身打造广播节目。这样可以使两者更好地融合,合理利用多种媒介资源,打造有影响的媒体人物,扩大他们的知名度。

三、结语

主播合同范文第3篇

【关键词】广播播音 语言 艺术性 探讨

在这众多新旧传播媒介混合的今天,广播依然保持着其传统的特色,在广大人们的生活着起着不可忽略的作用。广播具有以下几个特色:传播便捷并且具有时效性;富有感染力;传播覆盖范围较广并且具有强渗透力。但由于广播只有声音这一种独特的媒介,所以需要播音员很好的掌控语速、语言、内同等要素,才能充分的发挥广播播音的艺术特色。本文就对以下几大点做了相关探讨。

一、广播播音员应当具有的基本条件

我国在文化传播这块有着相当严格的规定,以及一些较为严格、高标准的考核。首先,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广播播音员,必须具备流利、清晰的普通话。普通话是我国的官方用语,它不仅言辞优美,并且普及范围较广,非常适用于文化传播。在20世纪,广播是影响人们最深的日常生活传播媒介,现在老一辈的人们,依稀记得当年的广告、信息传播以及娱乐文化活动的传播基本都是用广播来传播。现在他们还津津乐道曾经的广播播音员的声音是多么富有魅力。所以,广播播音员语言的综合素质是引导听众的关键所在。

二、广播播音语言的综合素质

2.1、准确的文明用语

众所周知,广播播音主持的灵魂所在就是播音员的综合素质能力,播音员所播报的信息内容是否完整正确,播音员的情感带入是否合理,听众能否与其产生共鸣。在播音员广播主持时,播音员一定要用准确的文明用语来表述相关内容。内容表述时需要注意以下两方面:其一是一定要使用文明、礼貌、优美的语言词汇表达;其二是要能准确无误、通俗易懂的表述内容;同时还得全方位的了解听众的文化素养以及接受程度。能够大方得体的使用优雅、文明的语言来表述,不仅能使听众喜欢乐于收听节目内容,也能从中锻炼提升播音员的个人素质修养和能力,更能捕获听众的心理,从而提升节目收听率。切忌使用不礼貌或不雅的语言表达表述,以免影响听众感受,甚至有损节目质量以及声誉和收听率。

2.2、完美的语言掌控能力

作为一名优秀的广播播音员,就必须具备完美的语言掌控能力以及大量的知识储备,具备了这两点,广播播音员才能很好的将自己的语言掌控能力以及个人的语言魅力一起融合,进而提升自己所播节目的收听效果。比如在主持谈话节目时,若受邀嘉宾过多,一起谈话聊天时可能会发生跑题的情况,当出现这种情况时,播音主持人应当利用自己的语言掌控组织能力以及引导能力,将整场谈话节目的重心再引回来;如果受邀嘉宾不小心说出某些错误时,播音主持人就得利用自己的出色的语言掌控组织能力来帮助嘉宾解决类似的尴尬场面。播音主持人在节目中还得时刻把握时间,若嘉宾对时间无感,播音主持人就应当旁敲侧击,提醒嘉宾注意时间,在电话连线节目中经常会出现此类情况,这时候播音主持就得利用自己出色的语言掌控能力,来暗示连线嘉宾注意时间。

2.3、播音主持的文化素养

从事播音主持行业的人都懂得,播音主持员的工作内容一般会涉及很多方面,例如教育事业、旅游行业、金融行业、文化娱乐以及工业制造等等,这就需要播音主持多方面的了解各行各业的内容。我国自古以来文化源远流长,纵深宽广,地域辽阔,这就造成了不同的环境培养出不同的风俗民俗,播音主持需要多方面的了解各地的民俗文化以及艺术文化,这是每个播音主持在录播节目前必要的准备,只有播音主持自身富含历史文化素养以及艺术文化知识,才能在播音主持时凭借自身过硬的知识储备和文化素养来打动听众,使节目更加充满内涵和深度。

3广播播音语言的艺术美

3.1、语言的自然性

广播播音媒介作为传统的传播媒介,本身具有特殊性,所以我们所说的广播播音语言的自然性并不是指普通的通俗化的语言,如果一味为了迎合观众的口味,就会造成播音主持员缺乏自身的特色以及人格魅力,起初可能影响较少,但渐渐的,所播放的节目就会出现价值流失,播音主持员难以被听众记住,无法留下深刻的印象,最终失去广播播音的艺术美。广播播音语言的自然性是指播音员侃侃而谈、富有深度的语言表述能力,自然而然的融入到节目中,既有意蕴又有内涵。

3.2、播音的和谐感

广播播音的和谐感是指在播音主持过程中,播音员所表述的内容与播音主持的形式应当一致,播音主持的内容一般决定节目的形式,同时节目形式又限制了节目播音主持的内容,节目形式与播音主持的内容两者相辅相成。最为关键的是播音主持员的感情、语言、语速应当与整档节目内容、节目形式相融合,内容为感情奠基;形式为语言、语速作基础,只有这几样都相互融洽,才能早就一档完美、和谐的节目。

3.3、播音主持的感情基调美

广播播音的格调美着重在播音主持员的语言中所带的情感色彩以及氛围渲染。正如上文所说,不同的节目、不一样的内容都会决定不同的播音主持感情格调。当播音员拿到不同的稿件时,都需要第一时间调整自己的感情基调,以便播音主持时自己可以很好的调节所需的感彩,时而需要热情洋溢,时而需要庄严坚定,时而需要悲伤寂寥。一名优秀的播音主持需要准确把握住稿件内同所需的感情基调。

三、总结

以上便是本文有关广播播音语言的艺术性探讨,在如今众多媒体媒介共存的情况下,广播播音更需要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度内涵来吸引听众,广播已不仅仅是传播媒介,它更是广播播音艺术价值的见证。当人们对精神层面的需求越来越高时,广播播音也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艺术水平和价值内涵,这就需要播音员等对语言的艺术性更加深入的探讨分析。

【参考文献】

[1]孙一飞. 广播播音的语言艺术性探析[J]. 中国传媒科技,2012,06:48-49.

[2]贾莉莉.提高广播播音员语言表达能力的对策[J].科技传播,2014,22:32+30.

主播合同范文第4篇

一、师范类高校播音主持艺术专业的普遍问题与优势分析

(一)存在的普遍问题

1.师资力量严重短缺。播音与主持艺术作为一个比较新兴的学科,教学人才的严重匮乏是一个极为普遍的现象。究其原因,我国播音主持专业的学历教育本身就发端较晚,而播音主持专业硕士研究生阶段的招生和人才培养更是在20世纪80年代才刚刚起步,并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只有中国传媒大学一所高校有能力培养该阶段的人才。而现在全国公办高校绝大多数要求应聘教师岗位者具有硕士以上学位,这就直接导致了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在教师人才供给上的严重不足。为应对这一情况,各大高校采取的普遍做法大致有两个:第一种做法是其他专业教师纷纷转行。第二种做法是聘请当地媒体的一些播音员、主持人填充到教学团队中来。通过以上两种做法,在教学人数上看似满足了教学的要求,但是问题依然明显。首先,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是技巧性与实践性很强的一个学科,很多知识是需要教师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教授给学生的,而这远非一个半路出家的教师能够做到的。其次,媒体兼职教师往往长于实践而短于教学,且人员流动性极大,教学时间上没有保障,调课、停课的情况时有发生。

2.硬件投入尚显不足。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是一个培养特殊人才的专业,在专业培养上需要投入较高的教育成本,教学上应该具备视、听、录、摄、演、控等全套实验设备和实验场地。然而目前开办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许多师范类高校的资金和硬件投入都稍显不足,绝大多数事实上不具备或者不完全具备办学所需的硬件条件。

(二)具备的特有优势

1.综合性的学科资源优势。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在各师范类院校中的纷纷设立,正是其向综合性高校转型过渡的一个重要表征。而师范类高校的学科综合性资源优势则刚好为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强大的内驱动力,其往往具有一般专业院校所不具备的学术资源,师范类高校具有一个学科齐备、文理兼具、人文及自然科学学风浓厚、各类人才聚集的校园环境,如果这些资源能够得以合理运用、学生可以自由汲取,那么播音主持专业的发展将拥有一个得天独厚且绝对必要的强大后盾。

2.师范类的教书育人专长。师范类高校在师范教育方面的专长是人所共知的,但是却很少有人能够或敢于想到将播音主持人才培养与师范教育结合起来,从而在本科阶段就开始努力尝试培养播音主持专业的相关教育人才。拥有师范教育人才培养绝对专长的师范类高校应该勇于探索,大胆迈开播音主持专业多层级教师培养的脚步,确立并制定以师范类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高水平教育专门人才,满足社会各级各层次的播音与主持艺术的教学需要,同样为学生就业指引一条全新的道路。

二、有关师范类高校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的一些新思路

(一)开展通识教育,重视通才培养

通识教育是英文“liberal education”的译名,也有学者把它译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通才教育”等等。通识教育是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结合,包含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三方面的课程,培养出的学生既有广博的跨学科知识底蕴,又有深厚的本学科、本专业知识。

1.师范类高校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决定的。我们已在前文中探讨过播音专业高等教育当下普遍存在的师资短缺的问题,而这一问题的解决又绝非一朝一夕间可以完成的,想要仿效和借鉴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与主持艺术学院的办学模式,更加侧重播音单一学科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的培养,打造播音与主持“专才”,这一做法在没有充分师资保障的师范类高校中恐怕难以实施。而与此同时,综合师范高校中专业种类多,其他学科专家、教授充足的优势则恰恰为播音专业提供了一个可能的复合学科背景。如果学校能够结合自身已开设专业,与播音专业有机融合,拓展人才培养方向,合理进行通识课程设置,为播音专业学生提供宽广的学习平台,以市场人才需求为导向,将学生就业的覆盖面由广播电视扩展到社会中所有与有声语言相关的行业,如场馆解说、婚庆主持、公共场所信息播送员、企业或公司新闻发言人等等。可以说,以学校综合性的学科资源优势为支撑的通才培养,恰恰弥补了播音专业教师数量不足且整体水平有待提高这一劣势,为师范类高校播音专业的发展指明了一条新路。

2.专业自身发展与行业的需求共同决定的。与“专才”相比,“通才”不只具有专长、通识、整合、态度、人际、观念、创意等,还往往懂得如何灵活运用和发挥。播音专业学生通识教育过程中深入的学科交融性,恰恰是播音专业本身的培养目标和性质决定的。涉及语言学、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艺术学等诸多学科,已经在学科体系构建的同时被考虑到,并且不断根据社会需求进行动态调整。总体来说,播音主持专业的高等教育是一项相当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培养出适合市场和媒体需要的主持人、播音员才是本专业的生命线。师范类高校播音专业的发展应该积极探索通识教育、通才培养,时时以新的定位适应时代的需要。

(二)探索播音师范教育,培养多层次专业教师

1.在低年级,通识课程、专业课程、教育学课程同步展开。

2.在高年级,开设播音教育方向教师通道班。在师范类高校中开设播音师范教师通道班的想法同样是在结合了对师范类高校自身优势、市场需求、学生就业等情况后综合提出的。社会对于播音主持教师的需求,以及对有声语言艺术知识的渴求不仅仅局限在高等教育领域,同样体现在社会的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年龄段之上。全国各地普遍开设的形形的“青少年口才培训”“小主持人培训”等等就是鲜明的反应。

主播合同范文第5篇

【摘 要】大学的校园文化是一所大学的灵魂,是指导大学生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有效传播大学校园文化,在构建和谐校园、促进大学生全面成长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媒体形式越来越多、传播环境越来越复杂的情况下,有效传播校园文化显得尤其重要。本文在分析高校校园文化传播特点基础上,提出了“多媒体传播整合”的观点。

关键词 校园文化 传播 整合传播

校园文化是学校各种教育教学活动的具体表现形式,建设校园文化并在学校进行有效的传播,让其内容和精髓得到全体教职工,特别是大学生的认可,是高校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媒体融合越来越明显的形势下,运用多媒体进行校园文化的整合传播,就成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

一、高校校园文化的传播特点

校园文化是高校在一定社会文化背景基础上,由学校领导者所倡导,全体教职员工与广大学生共同实践而形成的,较明显体现出本校特点和适应性的各种物质要素和非物质要素的总和。为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作用,我国高校一直坚持运用校园媒体传播校园文化。从早期的校报、校刊、广播台、电视台等传统媒体,到现在的校网站、微博、微信、社交网站等移动传播平台,多种媒体相互融合,共同传播校园文化,校园文化传播进入了新的时代。如今,高校校园文化的传播具有如下特点:

1、传播主体多元化

在传统媒体时代,高校校园文化的传播主体主要是学校各级行政和教育主管部门,他们通过校报、校刊、广播台、电视台等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校园文化传播。但如今,学校的行政主管部门、教育部门、学生社团,甚至于各个学生班级等都拥有自己的媒体,可以用自己的媒体进行校园文化的传播活动。过去是受众的老师、学生等也因为拥有自媒体,也开始从单纯的受众变成了校园文化的传播者,传播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界线变得越来越模糊,校园文化传播主体多元化时代已经来临。

2、校园文化传播手段和渠道多样化

随着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数字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运用媒体技术制作和传播校园文化变得越来越便捷。一方面,学校媒体运用学校配备的设施,如校报、校刊、广播台、电视台、校网站等制作和传播校园文化。同时,越来越多的非媒体人员,主要是教职员和学生,也根据自己的喜好,运用非专业设备,如通过照相机、手机、电脑等来制作和传播自己认可的校园文化内容。在传播方式上,校园媒体通过正式的渠道,如校报、校刊等有计划地传播校园文化,自媒体拥有者则通过各种各样的非正式渠道,如手机网络、社交网站、微博、微信、聚合客户端等各个移动传播平台传播校园文化内容。因而,校园文化的传播越来越呈献出多样化的趋势和特征。

3、校园文化内容越来越多,传播效果呈现出不确定性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校园文化中的物化形态内容,制度形态内容和精神形态内容都随着社会和高校的发展而发展,并呈献出数量越来越多、结构越来越复杂等特征。一方面,这些海量的校园文化信息往往以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形式存在,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内容,有利于人们理解和接受校园文化。另一方面,海量的校园文化信息会增加传播者确定传播内容的难度,同时,校园文化受众也会对校园的内容进行选择性接收。因此,校园文化的传播效果不会呈现出简单的因果对应关系,而更多地表现为不确定性。

4、传播时效不断增强

随着传播设备的普及和传播速度的提高,校园文化的内容形成和速度都会明显的提高。校园文化的传播过程会从过程的分阶段进行变为采集、制作、传播和实时反馈一体化。这种不断增强的时效性,一方面可以大大提高校园文化传播的速度,保证校园文化内容的实时更新与即时反馈。另一方面,又增加了校园文化传播的负面风险。当高校出现某个影响校园文化的负面因素时,学校如不采取及时、迅速的行动,有效消除这些负面因素的影响,多媒体的自发传播就会放大负面因素的不良影响,给校园文化传播带来负面影响。

二、校园文化的多媒体传播整合

基于高校校园媒体的多元化、融合化的特征,通过整合校园多媒体来传播校园文化,提高校园文化传播的效果,是当前高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的多媒体传播整合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整合校园媒体资源,形成校园文化的全媒体传播

当前,高校的媒体资源越来越多,每种媒体都相对独立地开展校园文化传播活动。由于每种媒体均有各自的传播优势和不足,如果学校不能对传播媒体实施有效的管理,任由每一种媒体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校园文化传播,就可能导致传播内容不统一,可能出现重复、混乱甚至于错误等现象。因此,在传播校园文化过程中需要通过整合校园的媒体资源,实现传播的整体优势。整合校园媒体资源主要包括:

(1)校级媒体的整合和统一,如实现校报、校刊、广播台、电视台、网站等的整合和统一,形成统一的媒体管理中心等,统一协调每一种媒体在传播校园文化中的内容、功能、作用等,充分发挥每一种媒体的传播优势。同时,确保各种媒体在发挥优势的同时,相互配合,形成传播的整体优势。

(2)实现校级媒体与二级学院、社团甚至班级媒体的整合和统一。由于二级学院、各社团、学生班级媒体分属于不同的管理单位和部门,其在传播校园文化时往往具有很强的自由性,会对校园文化的整体传播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而且,整合和使用的难度较校级大,整合后的管理难度也较大。高校必须下大力气整合和管理这些媒体,确保其传播作用的发挥。

2、整合校园媒体设施,改善校园媒体的传播条件,为实现校园文化的有效传播提供物质保障

随着传媒技术的不断更新,传播设施的不断更新变得越来越重要。校报、校刊、广播台、电视台、网站等原有的设施可能无法跟上不断更新的传播技术,其校园文化的制作和传播能力都会受到影响。因此,学校要不断加大对学校媒体设施的投入,对现有的制作和传播设施进行升级改造,提高适应传播技术不断升级的能力,发挥学校媒体在传播校园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3、整合校园文化,并根据每一种媒体的传播特点,确定传播内容,提高校园文化传播的整体效应

为了实现校园文化的整体传播和有效传播目标,高校主管部门在开展校园文化传播时,要根据校园文化的传播规律,特别是高校的教育教学规律,对传播内容进行有效的整合,确定不同时期和条件下,校园文化传播的内容、目标、预期效果等。整合校园文化传播内容,主要包括:

(1)与高校教育教学的规律相适应,确保通过宣传学校的各项教育教学活动来传播校园文化。一般来说,高校的教育教学活动规律性较强,重复性活动较多。学校在整合校园文化内容时,要根据一年里不同阶段的教育教学活动内容和规律,确定校园文化的内容,并争取做到校园文化的内容通过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体现出来。如新生入学教育、社团节、考核考试、集中性社会实践活动等。因为这些活动涉及到全校同学,其传播的影响力和效果最好。因此,必须充分利用这些活动所在的时间来传播校园文化。

(2)充分利用每一种媒体的传播优势,在整合校园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对校园文化传播内容进行科学、有效的分解,为了保证新闻的新鲜,多媒体要追赶时效,尽量做到把最新消息传递给受众,而传统媒体要学会从多媒体中获得新闻源,并立即对新闻源进行再加工和。各媒体要寻找不同的报道点,使不同媒介的报道有特色。

4、整合校园媒体人才,为校园文化传播提供连续稳定、高质量的人才队伍

目前,高校媒体的从业人员中除了指导老师外,大多数主力是不同专业和年级的在校大学生,尤其是大二、大三的学生。这些大学生由于存在毕业、考研等问题,往往会在大三或者大四时放弃校园媒体工作。因此,会导致校园媒体人才队伍的不稳定和质量的下降。同时,不同专业的学生组成传播主力,会存在传播专业结构不合理的隐患。整合媒体人才变得十分迫切。整合校园传媒人才,要从二个方面入手:

(1)加强人才梯队建设。针对媒体人才流动快、流失多的现状,学校要做好媒体人才梯队的建设。学校要制定长远的校园媒体人力资源管理计划,做好传播人才的招聘、培训、使用和管理,使得每一校园媒体都有一个低年级(大一学生)、中间年级(大二、大三学生)和高年级(大四学生)相结合的、数量合理、人员稳定的传播人才梯队。低年级的学生是校园媒体的培养对象,中间年级学生则是媒体的中间力量、高年级学生在媒体中主要起到传、帮、带的作用。

(2)人才专业结构和职能的整合。现在,很多高校都设有传媒专业,但这并不意味着学校就有传播校园文化的现成人才。学校要依据传播校园文化的专业技术要求,在大学生中定期招聘、培养他们,形成一个数量充足、专业结构合理的大学生传播团队。同时,根据现代媒体的特点和传播工作要求,在有效内部职责分工基础上,依据专业结构和工作职能,进行专业整合和工作职能整合,形成专业分工明确、一专多能的传播团队。

总之,在新媒体不断出现、多种媒体相互融合的大趋势下,高等学校的校园文化传播既面临着良好的机遇,又遇到巨大的挑战。只要能充分认清当前的传播形势,加强媒体管理,积极主动做好校园媒体的整合,发挥整合传播的作用,就一定能让校园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播。

参考文献

①《中国电视节目移动传播百强榜》,it.people.com.cn/n/2014

/0612/c1009-25140081.html,2014-6-12

②蒲剑:《电视文艺传播研究》[M].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

③张长明:《传播中国——二十年电视外宣亲历》[M].人民出版社,2012

④《新媒体时代传统电视的传播策略》,news.xinhuanet.com/new-

media/2011-12/26/c_122485963.htm, 2011-12-26

⑤夏静、张晶,《电视传播还可以这样做》[N].《光明日报》,2013-12-21

相关期刊更多

建筑玻璃与工业玻璃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建筑玻璃与工业玻璃协会;建筑材料工业技术情报研究所

吉林画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吉林出版集团

中国机电工业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