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水循环的影响

水循环的影响

水循环的影响

水循环的影响范文第1篇

关键词:城市化 水循环再生 可持续发展

1.引言

伴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城市的水环境和水循环发生了改变,主要表现在: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以及地下水超量开采。同时存在城市街区的扩大导致不可渗透面积增加,下水道改造导致排水系统的变化,降雨时短时间内的排水量增大,使得河川内洪水时洪峰流量增大问题; 土地利用面积的增加,水面、绿地等的面积减少,使得水蒸发量减少,市区的气温上升,对城市的气候也会产生影响,同时还伴随着水环境恶化、水文化丧失等一系列问题。

2.城市化的水文效应

2.1城市水文循环的特点

从水循环路径看,水资源开发利用改变了江河湖泊关系,改变了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赋存环境和补排转化路径。除天然水循环外,还形成了由“取水-输水-用水-排水-回归”五个基本环节构成的人工侧支水循环。它的形成和发展,导致了城市天然生态系统与人工生态系统的相应变化,区域水循环也随之而变。从水循环特性看,城市土地利用,极大地改变了城市地貌与植被分布,使城市地表水的产汇流特性和地下水的补给排泄特性发生相应变化。

2.2 城市水循环的短路化

城市水循环由区域天然水循环和人工侧支水循环复合而成,后者是对自然界水循环的社会强化。一般来说,城市不透水的下垫面、河道整治和人工排水管网等工程措施,创造了一个新的径流形成条件,隔绝了地面径流、土壤水和地下水的转换,水循环过程行程缩短、时间加快;城市不透水的下垫面和合流制的排水系统,增加城市水环境中的悬浮固体及污染物,减少下渗和降低地下水位,减少城市枯水期基流,这就是所谓城市水循环的短路化。

2.3 城市化对降水的影响

城市化影响降水已成共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城市建设对降雨径流的影响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树木、农作物、草地等面积逐步减小,工业区、商业区和居民区规模、面积不断增大。城市化过程使相当部分的流域为不透水表面所覆盖,减少了蓄水洼地。由于不透水地表的入渗量几乎为零, 使径流总量增大;不透水地表的高径流系数使得雨水汇流速度大大提高, 从而使洪峰出现时间提前。地区的入渗量减小,地下水补给量相应减小,干旱期河流基流量也相应减小。

(2)城市污染对降雨径流水质的影响

城市径流中污染物组分及浓度随城市化程度、土地利用类型、交通量、人口密度和空气污染程度而变化[4],近年来,由于大气污染严重,在某些地区和城市出现酸雨。地表污染物以各种形式积蓄在街道、阴沟和其它与排水系统直接相连接的不透水表面上。如行人抛弃的废物,从庭院和其它开阔地上冲刷到街道上的碎屑和污染物, 建造和拆除房屋的废土、垃圾、粪便或随风抛洒的碎屑, 汽车漏油与排放的尾气, 轮胎磨损, 从空中沉降的污染物等。

2.4 城市内外的水量循环

城市水循环中的水量有相当部分来自城市区域以外,或地下潜水和深层地下水。城市人工侧支水循环中,一部分经处理和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集中排人城市河湖水体,也有相当部分不经河流直接排人城市区域以外的受纳水体,而另一部分经处理的退水又重新回到人工侧支水循环中。

3.对策研究

城市水文的特点是城市水分流动、污染、和净化都被人工强化。健全的城市水循环必须保持城市水资源供需的平衡、排放与处理的平衡,各环节之间的关联,对城市水资源在生态、生活和生产三者之间进行合理分配。

3.1 城市绿地建设

以公园、绿地、花园式机关单位为“点”,以沿路、沿边、沿河、沿江绿化为“线”,以广大城市居民的住宅的屋顶、阳台、庭院为“面”的点、线、面结合的闭合状的城市绿化管理体系。绿地建设要物种多样化,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荒则荒。一个地区绿地面积与环境质量有关,不仅要用绿地面积所占比例作为参数,更重要的是要着眼于从生态平衡的角度来评价它在环境质量中的作用,正确引导城市绿地建设。

3.2 城市河流的保护和建设是健全城市水文循环的基本手段之一

伴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往往是河流被硬化、渠化,城市景观和水环境被破坏,城市洪涝灾害的发生频率与强度的增加,与河流泄洪功能减弱密切相关。作为城市防洪的对策,要树立蓄、疏结合的治水理念,还河流以空间,给洪水以出路,以“绿”和“水”作为空间基质,把水、堤防、河畔植被连成一体,以水造景,营造一个舒适的城市水环境。

3.3城市水资源管理

要把水资源、水灾害、水环境、水生态等方面的管理统一起来,城市规划与管理应把城市水文、排涝、供水、污染防治、水土保持、水环境保护作为基本范畴考虑,具体研究城市生态的水环境容量、蓄水洼地的条件和布局问题,及其污水处理与回用、水体连接与流动、水生生物与观赏设施等问题。

4.结语

城市是人类生存环境给原自然系统叠加的最重负担,城市水生态环境是一个建立在自然环境之上的高度人工化的环境,既具有自然环境的特性的复杂性、易变性、难于恢复性,还具有人工环境独有的人类活动主导性,易受外界干扰性的开放性,输入输出的不均衡性。城市化的进展直接或间接地改变着水环境,影响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福利,为此,必须深刻地研究城市化对城市水循环要素的影响,采取科学的对策,健全城市水循环系统,提高城市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容量,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元生,金光炎.城市水文学[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2]杨京平.生态安全的系统分析[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3]周玉文, 赵洪宾. 排水管网理论与计算[M].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4]马学尼, 黄廷林. 水文学( 第三版) [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5]王浩.关于西北地区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专题报告[R].北京.中国水利信息网.2004年1月14日

[6]张宗祜,张光辉.大陆水循环系统演化及其环境意义[J].地球学报.2001

水循环的影响范文第2篇

关键词循环水;余氯;影响;控制

中图分类号:TE926 文献标识码:A

随着工业循环水的应用和发展,除了节约新鲜水量,减少排污水量之外,还可以防止热污染;同时还可以减少设备体积,节省钢材投资,减少企业投资及运行成本。但不足之处在于:循环水重复利用的过程中,由于冷却水和空气接触,吸收了空气中大量的灰尘、泥沙、微生物及其孢子,使系统的污泥增加。冷却塔内的光照、适宜的温度、充足的氧和养分都有利于细菌和藻类的生长,从而使系统黏泥增加,在换热器内沉积下来,使传热效率迅速降低和水头损失增加,沉积在金属表面的黏泥会引起严重的垢下腐蚀,同时它还隔绝了缓蚀阻垢剂对金属的作用,使药剂不能发挥应有的缓蚀阻垢效能。如何防止微生物的滋生,将成系统运行和管理首要关注的问题,而衡量微生物是否滋生除了通过肉眼观察冷却塔框架及水池上是否有藻类滋生外,一个感性指标就是一段时间内余氯是否在控制范围,而循环水余氯又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为此,笔者结合自己在天福化工循环水系统的生产实践就影响循环水系统余氯的因素进行分析,并对余氯的操作控制浅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药品与材料

NaClO:是强碱弱酸盐,次氯酸[ClO-]在水中会发生水解生成次氯酸,次氯酸再分解生氧气和盐酸,盐酸可以杀菌,次氯酸分解产生新生态的氧原子{[O]},两个[O]再结合生成氧气。[O]具有强氧化性,会将微生物组织氧化[如蛋白质变性],并将某些有毒物质氧化[2]。

二氧化氯:是一种黄绿色气体,具有与氯气相似的刺激气味,沸点为11℃,且易溶于水,液态二氧化氯在-40℃以上时会爆炸,气态时在空气中浓度超过10%也会爆炸。它是一种广谱性消毒剂,在水溶液中几乎100%以分子状态存在,所以易透过细胞膜,其杀菌作用主要是通过渗入细胞内,将核酸氧化,从而阻止细胞的合成代谢,并使细菌死亡。

1.2 现状分析:

天福化工循环水装置的设计冷却水处理能力为50000m3/h,根据原设计采用5台设计产气量为投加二氧化氯作为系统的杀菌,但自2009年10月装置运行以来循环水余氯始终未能检测出来,给装置的工艺操作控制带来了较大的困难。经过组织技术攻关及现场模拟试验,2011年7月公司上了一套次氯酸钠加药装置,每天进行冲击式投加,整个系统的余氯方才能够检测出来,同时也便于操作控制。

2 影响循环水余氯的因素分析

2.1大气温度。由于氯气、二氧化氯、次氯酸钠等氧化性杀菌剂均具有一定的挥发性。当地大气气温高低对这些药剂在循环水系统中的停留时间具有很大的影响。若当地气温较高,空气湿度小,循环水的蒸发较快,相应药剂挥发就快,余氯就低,甚至没有余氯;若当地气温较低,空气湿度大,循环水蒸发较慢,相应药剂挥发就慢,相应投加量下余氯就高,甚至高得离谱。

2.2冷态/热态

循环水系统运行状态决定了其回水温度高低。若循环水系统处于热态运行随回水温度的升高,细菌的繁殖能力也相应的增强。相应的余氯扩散也较快,余氯控制也较难。若循环水系统处于冷态运行,细菌繁殖能力也相应减弱,相应的耗氯量也较低,余氯也较好控制。在实际运行中循环水系统的给水温度一般在25~30℃ ,回水温度一般在32~38℃ ,而30~40℃这个温度正是细菌的最佳繁殖温度。通过比较分析,仍然是低温下的处理效果要好于高温的处理效果。

2.3有机物

循环水系统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会因水冷器及风机减速箱的泄漏,而造成系统的COD及油等有机物的增加。有机物会消耗余氯,从而降低杀菌效果,而且容易被细菌利用作为生长繁殖的营养源。在有机物丰富的中水中,细菌在不受控制的情况下会迅速繁殖,直到营养源被耗尽才逐渐减少。正常情况下循环水中的COD最好小于5mg/l。若COD急骤升高,说明水中有大量微生物滋生,循环水的耗氯量将会增加,余氯将无法控制。

2.4.氨氮

氨氮对循环水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正常循环水系统是不含氨的,但当系统漏氨或吸入空气中含氨时,冷却水池池面会出现大量白色泡沫并且PH值急骤上升。同时,回用中水中也会带入氨,当系统含氨量达到10mg/l以上时,氨氮会与次氯酸钠反应生成氯胺(NH4C1)等,消耗余氯,造成没有余氯或余氯降低,降低杀菌效果。特别是回用中水中反硝化菌的生化反应还可产生NH4+,消耗次氯酸,增加氯离子(氯离子是引起不锈钢晶间腐蚀的一个主要因素) 。当水中的氨在硝化菌和亚硝化菌的作用下会被亚硝化细菌分解产生氢离子,降低循环水的PH值,加速缓蚀剂聚磷酸盐和有机磷酸的水解,既消耗了药剂的有效浓度,又增加正磷酸盐的浓度,加速磷酸钙垢的生成。也会与铜合金直接反应,生成铜氨络离子,加速铜设备的腐蚀[3]。

2.5还原性物质

循环水系统现场环境状况对循环水余氯的操作控制影响非常大。我们公司周边区域化工厂及治炼厂较多,排出的废气中含有大量的硫化物、氟化物。当这些还原性物质大量随空气吸入循环水系统时,循环水中的亚硝酸盐及硫化物会骤然增加,造成循环水耗氯量增加,测不出余氯。

2.6药剂投加方式

在循环水实际运行过程中杀菌剂是采用冲击式还是连续性投加对循环系统余氯的控制影响较大。根据设计我公司在2011年7月~9月采用计量泵每天连续投加次氯酸钠过程中发现,虽然整个投加量严格按照1000m3循环水投加24~30Kg次氯酸钠计算进行投加,但每天都检测不出余氯,并且冷却塔塔体上有藻类滋生。

2.7磷酸根

磷酸根同样是微生物生长的营养源,能够促进微生物的生长。微生物存在时还可以分解水中的有机磷酸盐,使之变成磷酸盐以利于吸收,但是如果水中的磷酸根浓度进一步增加,同样会有磷酸钙结垢的危险,所以,水中的含磷量和细菌繁殖是一种互相促进的关系,磷酸根促进细菌的生长,细菌的生长又促进有机磷酸盐的分解。

3微生物控制方法

影响循环水系统微生物控制的因素之多决定了循环水系统杀菌工作的复杂性。控制微生物不是消灭微生物,只是将其控制在不引起危害的一定数量之内。控制微生物的数量不是根本目的,主要是控制微生物黏泥及其带来的污垢和腐蚀的危害。为了增强循环水系统的杀菌效果,提升循环水余氯的合格率,车间组织相关技术人员在对循环水加氯系统进行多次技改基础上进行了不断的探索,有效防止了系统黏泥滋生,确保了生产的正常运行。

3.1每天冲击式投加次氯酸钠

为了提升循环水系统的杀菌效果,我公司技术人员不断探索,经过现场试验按循环水的保有水量及循环水量计算,每10000m3/h循环水量冲击式投加280~400Kg次氯酸钠 ,能将循环水余氯控0.1~1.0mg/L范围内。3.2定期投加二氧化氯

为了防止细菌适应杀菌剂而产生抗药性,在投加次氯酸钠杀菌基础上,我们采用定期投加二氧化氯。每周定时投加二氧化氯 ,二氧化氯的投加量约`1ppm。循环水中亚硝酸根超标时,用二氧化氯控制非常有效。当菌藻降下来以后,改用冲击式加次氯酸钠,可将监测余氯控制在0.5~1ppm。

3.3间断投加非氧化性杀菌剂

由于循环水系统的复杂性及我公司现场环境的特殊性,单靠投加氧化性杀菌剂来控制微生物的滋生困难比较大。为了增强系统的杀菌效果,我们每个月或每半个月根据系统工艺状况及现场环境状况间断的冲击式投加一次非氧化型杀菌剂和粘泥剥离剂来控制微生物。经过近两年的实际运行,天福循环水系统运行状况良好,未出现大量黏泥滋生。 4.结论

影响循环水系统加氯杀菌因素的复杂性,决定了循环水杀菌操作是一个需要大家共同来探索的课题,经过笔者在实践中摸索总结得出如下结论:

4.1循环水系统杀菌必须坚持氧化性杀菌剂为主。次氯酸钠、二氧化氯、氯气等氧化性杀菌剂虽然容易在冷却塔内流失,不能持续杀菌,但其成本较低。所以,在循环水系统的杀菌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4.2. 每周定时投加二氧化氯。每周根据现场监测还原性物质和异养菌测定结果在适当调整次氯酸钠投加量基础上根据余氯情况定时投加二氧化氯增强杀菌效果。

4.3科学使用非氧化性杀菌剂

在坚持加好氧化性杀菌剂次氯酸钠或二氧化氯的前提下,根据细菌的抗药性及现场环境情况,每间隔15d交替定量投加非氧化性杀菌剂和粘泥剥离剂来控制菌藻生长[1]。

参考文献

[1]吕宏德水处理工程技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6月

[2]韦明肯赖洁玲 詹平 二氧化氯杀菌机理探索 微生物生物学报(2012年04期)

水循环的影响范文第3篇

关键词:热电联产;吸收式热泵;循环水余热;节能减排

一、热电联产循环水余热利用背景

在大型热电厂供热过程中,燃料燃烧用于发电的热量仅占35-40%,约60%的热能通过热电厂烟囱及凝汽器散失到空气中,而其中由凝汽器循环水余热通过冷却塔排放到大气中的热量占绝大部分。随着城市建设速度逐步加快,一部分由热电联产集中供热的建成区,区域扩建热负荷逐年增加,原有热电厂供热规模已很难满足新增负荷需求。如能充分利用这部分热电厂循环水余热,可将现有热电厂供热能力提高约30%,即在不增加热电厂耗煤量、发电量及污染物排放量的基础上,增大了热电厂的供热能力,缓解供热不足的问题,同时符合国家关于“节能减排”的政策。

二、利用吸收式热泵回收热电厂余热

采用吸收式热泵回收热电厂循环水余热是由清华大学于2007年提出的概念,在电厂端采用吸收式热泵机组进行凝汽器循环水余热的回收,同时在用户端热力站内安装吸收式换热器以降低回水温度,加大管网温差,提高管网输送能力,降低管网投资。

吸收式热泵是以热能为动力,利用溶液的吸收特性来实现将热量从低温热源向高温热源转换的热泵机组。按制热目的不同分为两类: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增热型热泵,Absorption Heat Pump简称AHP);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升温型热泵,Absorption Heat Transformer 简称AHT)第一类吸收式热泵适用于制取100℃以下的热水,广泛用于居民采暖和生活热水;第二类热泵用于制取150℃及以下热水或蒸汽,用于工程用热水和蒸汽。在此次项目中,将选用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回收循环水余热。主要由发生器、吸收器、冷凝器、蒸发器、节流阀、溶液换热器等设备组成,工质对采用两种不同沸点的溶液,一般选用水-溴化锂溶液。

基于吸收式循环回收热电厂余热集中供热原理图

三、吸收式热泵回收循环水余热的性能指标及影响因素

吸收式热泵的性能指标一般用表示,又称热力系数。即制热量与热泵所消耗的热量的比值:

式3-1

由热力学第一定律可知:

式3-2

式中 ―发生器的耗热量(驱动热源) W;

―蒸发器的耗热量(低温热源) W;

―吸收器的放热量 W;

―冷凝器的放热量 W;

―溶液泵的耗功量 W;

因溶液泵中消耗的功相对发生器中消耗的热量来说很小,可以忽略不计,因此式3-2又可表示为:

由式3-3可以看出热泵的热力系数永远大于1,一般单效吸收式热泵值可以达到1.7,它本身消耗一部分能量,把环境中低品味热能加以挖掘,提高温度后进行利用,整个过程消耗的功永远小于热泵的制热量,可见是相当节能的装置。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可知,系统内做功引起熵的变化应等于0,即:

或:

将式3-2代入3-4中可以得到:

从式3-5中可以看出,热泵值与发生器和蒸发器的吸收温度及冷凝器的放热温度有关,随着驱动热源的升高、低温热源的升高及被加热介质温度的降低而升高,反之则降低。

四、对于影响热泵运行的性能指标在工程中的解决措施

(1)从对上式的分析可以得知吸收式热泵COP值随驱动热源的温度、压力升高而升高。驱动热源来自汽轮机抽气,抽气压力控制在0.4MPa以上,但抽气压力、温度过高则会影响COP值的增长趋势,因为发生器出口溴化锂浓溶液的浓度会变大,当溴化锂溶液浓度过大或温度过低时都易形成结晶,且溴化锂溶液对金属具有腐蚀性,温度越高腐蚀性越强,在运行过程中需要添加缓蚀剂,如:铬酸锂和钼酸锂溶液。

驱动热源一般需要压力为0.4MPa的饱和蒸汽(饱和蒸汽温度为143.61℃),

而通过汽轮机抽气的驱动热源一般为过热蒸汽,因此实施过程中需要在驱动热源母管上加设减温器。减温水可引用凝结水管中低温水,抽气后驱动蒸汽经减温器减温后,变为0.4MPa的饱和蒸汽加热溴化锂溶液。

(2)供热管网的回水温度变化对热泵的COP值同样有一定影响,对于传统

供热,回水温度一般为70℃,经过抽气加热为130℃高温水后继续供热。回水温度过高会影响热泵COP值,为更好的降低热网回水温度,可在用户端热力站内安装吸收式换热机组以替代传统换热机组,将回水温度由70℃降至30℃以下,使热网供回水温差由60℃升高为100℃以上。吸收式换热机组由吸收式换热器及传统换热器组成,利用一次网供热为高温驱动热源,吸收低温热源经传统换热器升温后将中间热源供给热用户后温度降至25℃后回到热电厂。采用吸收式换热机组后,对于现状供热管网来说,大幅度增加了管网的输送能力,为热电厂增大供热能力创造条件,大大降低管网建设投资费用。

(3)热电厂凝汽器出口循环水温度对热泵的热力系数也有较大的影响。热电厂循环水温度通常在30-35℃左右,热泵COP值会随循环水温度升高而升高,但当循环水温度过高时,凝汽器的真空度下降,同时会影响汽轮机组正常运行,使热泵效率增长变缓。为更好的控制循环水温度,需要将循环水系统进行节能改造,使其成为一个动态闭式循环。改造后,从凝汽器循环水出水管接至循环水升压泵,经升压后进入吸收式热泵机组,作为热泵低温热源,经热泵循环,换热后的循环水接入凝汽器进水管,进入凝汽器继续换热,关断原冷却塔循环回路,形成一个新闭式循环。当循环水温度变化时,可以调节热泵出口至冷却塔之间阀门,利用阀门调节冷却塔循环水量,以达到控制进入热泵循环水温度的目的。

五、利用吸收式热泵回收循环水余热在工程中的应用

将吸收式热泵利用循环水余热供热技术应用于实际工程中,以章丘市某经济开发区集中供热工程为例,该经济开发区以章丘热电厂为主要热源,总供热面积约2000万m2。热电厂二期机组规模2×300MW亚临界、一次中间再热、控制循环汽包炉,双缸双排汽、抽汽凝气式汽轮机。

(1)改造方案

按热电厂最大供热抽汽量供热,机组抽汽总供热量603MW,供热能力1206万m2,不能满足经济区供热需求,在不增加热电厂机组规模的前提下,利用热电厂循环水余热增加热电厂供热能力。采用吸收式热泵回收循环水余热,末端采用吸收式换热器,热网供回水温度可调节为130/30℃,热网供水量5185.8t/h,凝汽器循环水出口温度39℃,额定抽汽压力0.5MPa,抽汽量450t/h。

热电厂换热首站内安装4台大温差余热吸收式热泵机组,每套热泵机组与凝汽器单元制运行,单台额定供热能力238MW,其中回收循环水余热87MW,驱动蒸汽热量151MW(约225t/h蒸汽量),改造完成后,热电厂总供热能力952MW,供热面积1904万m2,基本可以满足经济园区负荷需求。

(2)经济效益

改造后,吸收式热泵利用循环水余热增加热电厂供热能力348MW,回收循环水余热209.6万GJ。按25元/GJ来计算蒸汽价格,采用吸收式循环回收电厂余热比常规热电联产抽汽集中供热所购买的蒸汽费用减少5240万元,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

六、结论

(1)利用吸收式热泵回收热电厂循环水余热可显著增加热电厂供热能力,同时不增加化石燃料的消耗,减少污染物排放及循环冷却水增发量,热电厂供热能力可提高30%以上,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及环境效益,缓解热源不足问题。

(2)利用吸收式热泵回收热电厂循环水余热用户端采用吸收式换热机组,可大幅度提高热网供回水温差,增大热网输送能力,减少热水管网建设投资费用。

(3)在实施过程中,吸收式热泵应与末端吸收式换热机组配合使用,以达到理想的回收利用效果,同时换热机组受安装条件及占地影响,对于改扩建工程应实地考察后再实施。

参考文献:

[1]赵虎. 吸收式热泵回收电厂循环水余热的技术经济性的研究[J].2013(3)

水循环的影响范文第4篇

近些年来,随着各种高得率浆的快速发展,高得率浆已广泛用于生产新闻纸、多层纸板、卫生纸,或作为化学浆的部分替代物用于涂布和未涂布印刷纸、书写纸及其他特种纸等[1-2]。由于环保和经济的原因,国内外造纸厂逐渐认识到白水封闭循环回用的重要性,随着白水封闭循环程度的不断提高,白水中纤维和细小纤维的含量与形态差异必然会对纸机运行和纸张性质产生一定的影响,国内外各研究机构也加强了对白水封闭循环过程的纤维及细小纤维研究[3-5]。

文献[6]应用循环白水方法研究了高得率浆细小纤维及其对纸张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高得率浆中细小纤维含量在20%以上;用循环白水比用清水制得的纸张物理强度提高9·3% ~93·4%、光学性能提高1% ~10%。M·Rundlof[7]等人的研究表明,白水中的细小纤维与原料中的细小纤维在种类上有所不同,且两种细小纤维的表面化学组成也不同,白水中细小纤维的表面吸附有较多的有机抽出物,两种细小纤维其他的化学组成区别不大。但他们并未对浆料与白水中纤维和细小纤维的形态做系统的分析研究。

近年来随着测量技术的不断发展,已经可以用仪器自动快速地测定造纸纤维的各种形态。因此纤维形态的测定在造纸行业的科研和生产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本研究使用先进的纤维形态分析仪分析浆料和白水中纤维和细小纤维的形态,并进行了对比,以说明白水中纤维和细小纤维在形态上与浆料中纤维和细小纤维的差别,以及白水在回用过程中对纸张性能的影响。

1 实 验

1·1 原料及药品

CTMP浆由华南某浆厂提供(主要为杉木,打浆度为30°SR),阳离子聚丙烯酰胺(CPAM)和阴离子膨润土以及工厂纸机网下白水都取自湖南某造纸厂。

1·2实验仪器

DFR-04动态滤水仪,德国BTGMütek公司生产;MorfiCompact纤维形态分析仪,法国Techpap公司生产,如图1所示。

1·3 实验方法

1·3·1 动态滤水实验首先,将1000 mL浓度1%的浆料倒入DFR中,在搅拌速度500 r/min时加入CPAM,过10 s后将搅拌速度提高到750 r/min,再过15 s后将搅拌速度下降到500 r/min,接着加入阴离子膨润土,再过20 s后打开DFR的出水口收集前150 mL滤液。

1·3·2 纤维形态分析由于对纤维和细小纤维的划分没有统一的规定,本实验规定长度在200μm~10mm,宽度在5~75μm的为纤维;长度小于200μm的为细小纤维。最后分别取一定量DFR上的留着浆料和DFR下的白水以及工厂纸机网下白水到纤维形态分析仪中分析纤维形态。

2 结果与讨论

由表1可以得知,动态滤水仪下的白水纤维与工厂纸机网下白水纤维的平均特性基本一致,这是因为实验用的动态滤水仪滤网的孔径与纸机上滤网的孔径一致,且采用的浆料、填料以及各种化学助剂也都相同。从动态滤水仪滤出的白水纤维基本上可以代表工厂纸机网下的白水纤维。

2·1 浆料与白水中纤维的长度与宽度分析纤维长度与宽度是评价纸浆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浆料与白水中的纤维形态分析如表1所示,浆料纤维的数均长度和重均长度分别为0·607 mm和0·922 mm,而白水纤维的长度要小很多,其数均长度和重均长度分别为0·326 mm和0·372 mm;但两种纤维的宽度却相差不大,分别为40·4μm和33·6μm。

从图2和图3纤维长度的分布来看,浆料中的纤维长度主要分布在0·20~1·25 mm的范围内,其中有57·1%的纤维长度在0·20~0·50 mm内;而白水中的纤维长度主要分布在0·20~0·50 mm的范围内,占总纤维的92·1%。从图4和图5纤维宽度的分布来看,两者的宽度分布基本一致,都主要分布在27~67μm的范围内。因此,可以得知浆料纤维的数均长度基本是白水纤维的2倍,其重均长度是白水纤维的3倍,但白水中纤维的含量很低,所以,将白水中的纤维回用不会影响最终纸张的强度。

2·2 浆料与白水中纤维卷曲与扭结的分析盘磨机械浆和预热机械浆等在高浓磨浆过程中,由于热和高频脉冲的作用以及磨齿的搓捻等作用,纤维承受了很高的热应力和机械应力而发生弯曲扭结。

所谓纤维卷曲,是指纤维平直方向的弯曲。在一定程度上,纤维卷曲指数增加,成纸的抗张强度、耐破度、环压强度下降,而纸的透气度、松厚度、过滤速度和光散射系数等增加。纤维卷曲指数一般测量统计每根纤维的卷曲状态来表示纤维卷曲的程度,并按式(1)计算。

式中:Cg———纤维卷曲指数A———纤维末端对末端的直线长度, mmL———纤维的真实长度, mm纤维的扭结是指由于纤维细胞壁受损而产生的生硬的转折。扭结程度高的纤维在纸张的抗张强度、撕裂强度等性能方面会受到较大的削弱。纤维的扭结率表示发生扭结的纤维数占总纤维数的比值,而纤维的平均扭结角一般测量统计每根纤维扭结角的平均值,并按式(2)计算。

Cl=∑ni=1ΔCin(2)式中:Cl———纤维平均扭结角, (°)Ci———每根纤维的扭结角, (°)n———发生扭结的纤维总数通过对浆料与白水中纤维的测定统计(见表1)可知,浆料纤维的平均扭结角和扭结率都略大于白水纤维的;而浆料与白水中纤维的卷曲指数几乎相近,从图6、图7浆料和白水纤维的卷曲指数分布来看,两者的卷曲指数分布也基本相同,绝大部分都分布在0~25%。可以得知两者的卷曲与扭结特性差别不大,所以,白水中的纤维在卷曲与扭结特性方面不会对纸张性能 产生影响。

2·3 浆料与白水中纤维的帚化与切断分析高得率浆在磨浆过程中,纤维吸水润胀产生细纤维化,并发生分裂帚化、表面分丝起毛,而且由于受到剪切力和纤维之间相互摩擦作用造成纤维横向断裂,从而使纤维被切断。纤维的分丝帚化有利于纤维的结合,提高纸张的强度、紧度和匀度等性能,但纤维的过度切断会降低纸张的强度,特别是撕裂度。

纤维帚化率可按式(3)计算。纤维的切断率可按式(4)计算。

纤维帚化率=∑ni=1f∑ni=1(f+F)×100%(3)式中:f———纤维分丝长度, mmF———纤维长度, mmn———纤维总数纤维切断率=纤维切断末端总数1/2纤维末端总数×100% (4)从表1可以看出,白水纤维的帚化率为2·694%,要比浆料纤维的高一些;而白水纤维的切断率为57·9%,比浆料纤维的切断率60·6%要低一些。

2·4 浆料与白水中细小纤维的分析由于高得率浆生产的固有特点,相当一部分纤维在磨浆过程中变为细小纤维,而细小纤维的含量在造纸过程中的作用很大,不但会影响到纸机的运行过程,比如留着、滤水、白水回收系统、助剂功效、干燥速率等,还会影响到纸张的多种性能,如纸张结构、物理强度性能、光学性能、印刷性能等[8]。

纤维形态分析仪还能分别以长度和面积对细小纤维进行测定统计,如表2所示。当以长度统计时,规定长度小于200μm为细小纤维,测定结果表明浆料中细小纤维的含量为78·1%,而白水中细小纤维含量则达到了95·9%。从图8和图9的长度分布来看,两者的长度分布基本一致且平均长度也几乎相等。

由于细小纤维的表面积比纤维的大很多,而且细小纤维素分子的葡萄糖基上可游离出大量的羟基,故在抄纸过程中促进了纤维间的氢键结合,有利于提高纸张强度。因此,仅仅统计细小纤维的长度及分布是不够的,最重要的是统计细小纤维的面积及分布。当以面积统计时,浆料细小纤维含量为22·4%,而白水细小纤维含量却达到了72·8%,从图10和图11的面积分布来看,白水细小纤维的面积分布比较集中,在278~3594μm2范围内的面积均比浆料细小纤维的含量高,而且白水细小纤维的平均面积为984μm2,比浆料细小纤维的大。这可能是由于浆料经过CPAM和膨润土絮凝后,细小纤维发生了微絮凝作用使得表面积有所增大。白水细小纤维在面积上的特性表明,回用白水中的细小纤维有利于纸张纤维间的结合,有利于提高纸页强度等性能。

表2 浆料与白水中细小纤维的含量与特性细小纤维含量/%以长度统计以面积统计细小纤维平均长度/μm细小纤维平均面积/μm2浆料78·1 22·4 43 920白水95·9 72·8 44 984图11 白水细小纤维面积分布图

3 结 论

利用纤维形态分析仪分析比较了CTMP浆料及其白水中纤维的形态,并得到以下结论。

3·1 浆料纤维的数均长度基本是白水纤维的2倍,其重均长度是白水纤维的3倍,浆料纤维的宽度及其分布与白水纤维的基本一致。

水循环的影响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农户;循环农业;参与程度;二元逻辑回归模型

中图分类号 F06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0)08-0033-05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0.08.006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循环农业建设在我国农村地区逐步推开,成效显著。同时,学术界也对循环农业做了大量的理论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深化我们对循环农业的理解。 目前关于循环农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4个方面:①关于循环农业概念、内涵及模式的研究[1-2];②关于各省市循环农业发展现状及政策建议的研究[3-4];③关于循环农业发展的评价研究[5];④与循环农业发展相关的其他领域研究[6]。前人所做的工作主要集中于宏观经济领域,对于市场、组织、农户等微观领域研究甚少,尤其是对于农户参与循环农业的行为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至今还未出现令人信服的研究成果。本文从分析农户经济行为的角度出发,运用计量经济方法对影响农户参与循环农业工程的因素进行分析。分析数据来源于山东、湖北、山西3省的实地调查,调查样本点选取的理由是上述3省分别代表了我国省区农业发展的三种不同水平,能够较好地反映我国循环农业发展的现状。

1 理论框架

1.1 研究方法

农民作为一个社会群体存在,可以大致分为3种类型:追求利润型、风险规避型和劳苦规避型,当前我国大多数农民属于追求利润型群体[7]。循环农业工程的实施关系到农民利润的实现,农户在决定是否参加循环农业工程时,会综合考虑投入、产出等各方面因素,做出理性选择。此外,农户的家庭特征、生产经营情况、外部环境等因素也影响着农户参与循环农业工程的行为。为研究影响农户参与循环农业工程的因素,需要运用计量经济模型对各种影响因素的作用程度及其显著性做出估计。根据前述分析,农户参与循环农业工程主要受以下几方面因素影响:①户主个体特征(A);②农户认知状况(B);③农户生产及生活状况(C)。计量模型可以用以下函数形式表示:

Pi=f(Ai+Bi+Ci)+εi(1)

(1)式中,Pi为农户是否参与循环农业工程,取值为0或1;εi为随即扰动项,反映无法观测到的其他影响因素。本文利用二元逻辑回归模型(binary logistic regression)进行计量分析,回归模型的具体形式为:

Ln(Pi1-Pi)=α+∑nk=1βkx ki(2)

(2)式中,Pi代表事件发生的概率,α为常数项,βk为回归系数,xki 为解释变量。

1.2 变量说明及理论假设

本文在综合分析农户行为的基础上,提炼出影响农户参与循环农业工程的主要因素,将其归纳为户主个体特征、农户认知状况、农业家庭生产生活状况,见表1。并提出如下假说:

(1)农户是否参加循环农业工程受户主个体特征的影响,例如户主年龄、务农年限。具体地讲,青年户主的参与程度高于老年户主的参与程度,务农年限较短的户主参与程度高于务农时间较长的户主参与程度。

徐卫涛等:影响农户参与循环农业工程的因素分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年 第8期

表1 模型解释变量说明

Tab.1 Introduction on dependent variables of model

变量特征

Characteristic变量名称

Name影响方向Direction户主年龄x1-户主受教育程度x2?户主务农年限x3-户主兼业情况x4?对循环农业的认知x5+随意丢弃废弃物态度x6+对当地水资源满意度x7-对当地交通满意度x8+对当地通讯满意度x9+家庭劳动力个数x10?家庭人均耕地面积x11+家庭人均年收入x12?家庭人均年支出x13?生活垃圾数量x14+生活废水数量x15+禽畜粪便数量x16+农作物秸秆数量x17+

注1:“+”表示正向影响,“―”表示负向影响,“?”表示影响方向暂无法确认。

注2:变量定义如下,x1:29岁及以下=1,30~44岁=2,45~59岁=3,60岁及以上=4;x2:文盲及半文盲=1,小学及以下=2,初中=3,高中及中专=4,大专及以上=5;x3:5年及以下=1,6~10年=2,11年及以上=3;x4:兼业=1,不兼业=0;x5:听说过=1,没听说过=0;x6:对生产生活有影响=l,对生产生活没影响=0;x7:非常不满意=1,较不满意=2,一般=3,较满意=4,非常满意=5;x8:非常不满意=1,较不满意=2,一般=3,较满意=4,非常满意=5;x9:非常不满意=1,较不满意=2,一般=3,较满意=4,非常满意=5;x10:1个=1,2个=2,3个及以上=3;x11:超过全国平均水平=1,不超过全国平均水平=0;x12: 5000元及以下=1,5001~10000元=2,10001元以上=3;x13:计量单位为元;x14:数量多=1,数量少=0; x15:数量多=1,数量少=0:x16:数量多=1,数量少=0;x17:数量多=1,数量少=0。

(2)农户是否参加循环农业工程受农户认知状况的影响,例如农户对循环农业的认知、对随意丢弃废弃物的态度、对当地水资源的满意程度、对当地交通的满意程度、对当地通讯的满意程度。具体地讲,农户对循环农业的认知程度越高、对随意丢弃废弃物影响的认知越深刻、对当地交通的满意程度越高、对当地通讯的满意程度越高、对当地水资源的满意程度越低,农户参与循环农业工程的程度就越高。

(3)农户是否参加循环农业工程受其家庭生产生活状况的影响,例如家庭人均耕地面积、生活垃圾数量、生活废水数量、禽畜粪便数量、农作物秸秆数量。具体地讲,家庭人均耕地面积越多、生活垃圾越多、生活废水越多、禽畜粪便越多、农作物秸秆越多,农户越趋向于参加循环农业工程。

(4)有些因素对农户参与循环农业工程的影响方向不确定,还有待于进一步分析。这些因素包括户主受教育程度、户主兼业情况、家庭劳动力个数、家庭人均年收入、家庭人均年支出。

2 数据说明与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

本研究所用数据来源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生态产业链与生态价值链整合中的循环农业发展研究”的实地调查,调查地点为湖北省荆州市、荆门市、随州市,山东省济宁市、莱芜市、菏泽市、潍坊市,山西省大同市。在调查中,共向3省农户发放问卷400份,收回有效问卷375份,问卷有效率达93.75%。调查内容涉及样本点基础设施与环境条件、农户家庭特征、农户家庭经营情况、农户生产投入产出情况、农户对循环农业的看法等,调查样本的基本统计量见表2。

根据调查数据统计,男性户主比例为8830%,女性户主比例为1170%,男性户主比例远远高于女性,这符合我国农村基本实情。在被调查者中,30岁以下的农户占145%,30-45岁的农户占2878%,45-60岁的农户占5320%,60岁以上的农户占1657%;劳动者为文盲和半文盲的比例为634%,小学比例为3003%,初中比例为4545%,高中及中专比例为1763%,大专及以上比例为055%,这反映出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老龄化严重,劳动力文化素质偏低的现实。大多数户主务农时间较长,经验丰富,户主务农年限在11年以上的比例为9215%,在6-10年的比例为407%,少于5年的比例为378%。很多户主在农闲时节或全年从事农产品运输、加工、外出打工等兼业生产,户主兼业的比例达4194%。总体上看,样本省份的户主对循环农业的认知程度很低,“听说过”和“比较了解”循环农业的比例为3333%;同时有6124%的户主

表2 样本数据的描述性统计结果

Tab.2 Descriptive statistics on sampled data

变量

Variable最小值

Minimum最大值

Maximum平均值

Average标准差

Standard deviationy010.380.485 0x1142.850.700 1x2152.760.834 6x3132.880.422 9x4010.420.494 2x5010.330.472 1x6010.610.487 9x7153.121.175 6x8153.521.162 8x9153.850.975 7x10032.330.643 6x11010.540.498 7x12132.560.657 5x1326.4245 040.671 774.104 732.14x14040.130.382 1x15030.110.337 2x16010.170.372 0x17010.510.500 5

认为随意丢弃废弃物对农民生产和生活没有影响,对循环农业的认知不足和农民环保意识较差,严重影响着农户参与循环农业工程建设。对于水资源、交通、通讯等农村“公共物品”,有2838%的户主表示不满意,2002%的户主认为一般,5655%的户主表示很满意,这说明,当前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得到了极大改善,这为循环农业工程的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

3 估计结果与分析

3.1 模型结果

运用Eviews 5.0软件对375个有效农户样本数据进行Logistic回归处理,得到了农户参与循环农业工程的影响因素估计结果。LR统计量值在1%的水平上达到显著,说明模型能够较好地拟合总体样本数据,而且自变量对因变量的解释力较强。根据模型的估计结果,将各种因素对农户参与循环农业工程的影响情况归纳如下,见表3。

3.2 结果分析

(1)户主年龄对农户参与循环农业工程有非常显著的负向影响。回归结果表明,户主年龄越大,参加循环农业工程的动机越弱,参与程度越低;而户主年龄越小,越会积极参加循环农业工程。一般来看,户主年龄由青年向老年变化时,其身体素质、智力、事业心都趋于下降,并且大多数老年农民从事农业生产年限较长,习惯于延续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他们进行农业生产的目的更多是满足吃、穿等基本生理要求,维持生活现状;而青年农民的体力和智力等各方面都优于老年农民,青年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的目的除了满足家庭成员的基本生活需要外,还有发家致富目标的实现。所以青年农民在农业生产中会更加注重资源的合理利用和高效循环利用[8-9],以节约生产成本,取得更高的生产效益。

表3 计量模型的估计结果

Tab.3 Estimated results on econometrics model

变量

Variable系数

CoefficientZ值

Zstatistic显著性

Significance标准差

Standard deviation常数-0.422 4-0.217 60.827 71.941 2户主年龄-0.871 9**2.637 70.008 30.330 6户主受教育程度-0.273 2-1.051 40.293 10.259 8户主务农年限-0.026 30.064 50.948 60.407 0户主兼业情况-0.897 2*-2.187 40.028 70.410 2户主对循环农业的认知0.949 1*2.146 00.031 90.442 3户主对“丢弃废物影响”的认知0.628 81.550 30.121 10.405 6对生产生活用水满意程度-0.015 7-0.083 70.933 30.188 2对当地交通条件满意程度0.407 9*-2.180 60.029 20.187 1对当地通讯条件满意程度0.150 90.657 10.511 10.229 6家庭劳动力个数0.266 40.780 30.435 20.341 4人均耕地面积是否超过全国水平-0.223 0-0.467 00.640 50.477 6家庭人均年收入-0.473 8-1.494 70.135 00.317 0家庭人均年支出0.000 00.255 20.798 50.000 0生活垃圾数量-1.130 8-1.402 80.160 70.806 2生活废水数量1.594 51.731 60.083 30.920 8禽畜粪便数量-0.218 7-0.436 00.662 80.501 6农作物秸秆数量0.712 91.677 90.093 40.424 9注:**,*,分别表示在1%,5%,10%的水平上显著。

(2)户主是否兼业对农户参与循环农业工程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模型估计结果显示,户主兼业程度越高,其家庭参加循环农业工程的程度就越低。调查数据显示,户主兼业的家庭参加循环农业工程的比例仅为3377%,而非兼业家庭的参加比例为4012%。在农闲时节或全年兼业的户主,其家庭收入来源更加广泛,往往兼业收入高于农业收入,“资源配置理论”决定着户主会将更多的精力和财力投入到兼业生产中,而减少对农业生产的投入。在实地调查中发现,很多常年外出打工的户主,家庭中仅留下老人、妇女和儿童,缺乏强壮的劳动力,对于有些劳动密集型的循环农业工程,有心参加,但却无力实施。

(3)受访者对循环农业的认知对其参与循环农业工程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二元回归模型显示,对循环农业的认知,是影响农户参与循环农业工程的重要因素,对循环农业认知度较高的家庭,其参加循环农业工程的比例远远高于认知度较低的家庭。在对循环农业认知程度的实地测评中发现,回答“比较了解”的家庭,参加循环农业工程的比例为4697%,回答“基本不了解”的家庭,其参加比例仅为3346%。对循环农业认知度较高的家庭,户主往往具备文化程度较高,对国家大事比较关心,在农村公共事务中表现比较活跃,家庭经济条件较好,易于接受新鲜事物等特征。

(4)受访者对当地交通条件的满意程度对农户参与循环农业工程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对当地交通条件的满意度越高,农户参与循环农业工程的比例也越高。农户对当地交通条件满意度较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地的交通条件较好,距离公路较近,到达附近集镇或市场比较方便等特征。调查中发现,参加循环农业工程的家庭中,对当地交通条件“非常不满意”的比例为451%,“比较不满意”的比例为901%,“一般”的比例为2252%,“比较满意”的比例为4054%,“非常满意”的比例为2342%。便捷的交通使得农户更容易接收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充足的农产品市场信息,农民购买农业生产资料和销售农产品比较方便,这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农户参与循环农业建设。

(5)家庭生活废水数量对农户参与循环农业工程有较显著的正向影响。模型结果显示,家庭日常生活产生的废水量越多,农户越趋向于参与循环农业工程。实地调查发现,生活废水多的农户参加循环农业工程的比例为4359%,而生活废水少的农户参加循环农业工程的比例仅为3988%,这说明当前我国农民的环境意识得到了很大提高,但是很多农民的环保关注点集中在自身周围的生活环境上,而对生活环境影响不大的固体垃圾处理却没有引起农民足够的重视。

(6)家庭农作物秸秆数量对农户参与循环农业工程有较显著的正向影响。回归结果显示,农作物秸秆数量较多的农户更倾向于参加循环农业工程,而农作物秸秆量较少的农户,参加循环农业工程的比例相对较低。在实地调查中发现,农作物秸秆数量多的家庭参加循环农业工程的比例为4352%,秸秆数量少的家庭参加比例为3681%,这说明样本省份的农民对农作物秸秆的处理方式有明显改进,在取得经济利益的同时,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当地的生态环境,推动了循环农业发展。

4 结论与政策含义

通过对农户参与循环农业工程的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结论:户主对循环农业的认知程度越高、农户对当地交通条件越满意、农户生活废水数量越多、家庭农作物秸秆数量越多,农户参与循环农业的程度就越强;而户主年龄越大、户主的兼业程度越高,农户参与循环农业的程度就越弱。根据实证分析的结果,可以揭示如下政策含义:

(1)提高农户对循环农业的认知程度。认知影响态度,态度形成动机,动机决定行为。要提高农户参与循环农业工程的比例,必须要提高农户对循环农业的认知程度。政府相关部门要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多媒体多渠道宣传循环农业知识,并通过实地技术指导、参观示范工程等方式使循环农业思想深入人心。基于农户“有限理性人”的经济假设,在向农户传播循环农业知识时,除突出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之外,更要强调发展循环农业对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农民收入等经济方面的作用,以吸引和鼓励农户参与循环农业建设。

(2)增强和引导农民环境保护意识。当前我国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较以前有所提高,在样本省份已有很多农户开始关注生活废水的处理,但对于生活固体垃圾的处理却没有引起农民足够的重视。对此,相关部门和媒体要积极宣传和引导,增强农民的环保意识,强调无论是生产垃圾还是生活垃圾,无论是生活废水还是生活固体垃圾的任意排放都会对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环境造成恶劣影响,只是有些影响是可见的,而有些影响是无形的。农民的环保观念增强后,可以增强其参与循环农业工程的动机。

(3)突出重要农户在循环农业工程中的作用。对比农村其他户主主体,年龄较小的户主和兼业程度较低的户主更趋向于参与循环农业工程。在循环农业工程的宣传和实施中,应该将上述户主作为重点对象,并在重点对象中选出一些条件好的户主作为典型,进行大力扶持,以凸显循环农业工程的实施效果,可对周围农户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吸引更多的农户参加循环农业工程。

(4)将循环农业建设与农村交通设施建设相联系。居住地交通条件较好的农户,更趋向于参与循环农业工程。所以,在循环农业的实施中,应进一步向交通条件较好的地区倾斜,以优化循环农业工程实施效果。对于偏僻落后、交通不便的地区,在推广循环农业建设时,应首先侧重于改善当地的水、电、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以为循环农业工程的实施奠定基础。

(5)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实施循环农业工程。相关部门要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合理设计循环农业项目,而非将其他地区的循环农业项目生搬硬套。针对于有些地区生活固体垃圾和农作物秸秆较多,而有些地区禽畜粪便和生活废水较多;有些地区交通便利,而有些地区偏僻落后;有些地区农户文化素质较高,而有些地区农户受教育程度较低等实际情况,合理设计适合当地的循环农业项目,以提高循环农业工程的实施效果,推动循环农业的进一步建设。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宣亚南, 欧名豪, 曲福田. 循环型农业的含义、经济学解读及其政策含义[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5, 15(2): 27-31. [Xuan Yanan, Ou Minghao, Qu Futian. Meaning, Economics Analysis and Policy Meaning of Circulative Agriculture[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 2005, 15(2): 27-31.]

[2]周震峰. 循环农业的发展模式研究[J].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08, 29(1): 61-64. [Zhou Zhenfeng. Research on Development Models of Circulative Agriculture[J]. Research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2008, 29(1): 61-64.]

[3]李文, 马友华, 夏蕾, 等. 安徽省循环农业发展典型案例研究[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8, 16(6): 1568-1571. [Li Wen, Ma Youhua, Xia Lei, et al. Research on Typical Cases of Development of Circulative Agriculture in Anhui Province[J]. Chinese Journal of EcoAgriculture, 2008, 16(6): 1568-1571.]

[4]周颖, 尹昌斌. 我国东部地区循环农业发展模式探析与路径选择[J].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08, 29(4): 399-403. [Zhou Ying, Yin Changbin. Models Analysis and Paths Selection of Development of Circulative Agriculture in Eastern Region in China[J]. Research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2008, 29(4): 399-403.]

[5]邢美华, 张俊飚, 黄光体. 未参与循环农业农户的环保认知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中国农村经济, 2009, (4): 72-79. [Xing Meihua, Zhang Junbiao, Huang Guangti. Research on Environment Protecting Cognition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about Farmers of NonInvolving Circular Agriculture[J]. Chinese Rural Economy, 2009, (4): 72-79.]

[6]陈诗波, 王亚静, 樊丹. 基于农户视角的乡村清洁工程建设实践分析[J]. 中国农村经济, 2009, (4): 62-71. [Chen Shibo, Wang Yajing, Fan Dan. Empirical Analysis to Construction of “Village Cleaning Project” Basing on Angle of Peasants,2009, (4):62-71.]

[7]弗兰克•艾利思. 农民经济学――农民家庭农业和农业发展[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71-134. [Frank Ellis. Peasant Economics:Farm Households and Agrarian Development[M]. Shanghai: Shanghai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2006: 71-134.]

[8]张坤. 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M]. 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3. [Zhang Kun. Theory and Practice of Circular Economy[M]. Beijing: China Environment Science Press, 2003.]

[9]孙启宏, 段宁, 毛玉如. 中国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研究[M]. 北京: 新华出版社, 2006. [Sun Qihong, Duanning, Mao Yuru. Research on Developing Strategies of Circular Economy in China[M]. Beijing: Xinhua Publishing House, 2006.]

Analysis of Influencing Factors on Farmer Participating in

Circular Agricultural Project

XU Weitao ZHANG Junbiao LI Shuming

(College of Economic Management,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0, China)

相关期刊更多

石油钻探技术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

针刺研究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临床输血与检验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安徽省卫生健康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