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沿海经济发展战略

沿海经济发展战略

沿海经济发展战略

沿海经济发展战略范文第1篇

关键词:五点一线;边境城市;沿海经济

引言

丹东市,位于辽东半岛东南部,南临黄海,西接大连、鞍山、北连本溪,东北与吉林省为邻,城区与朝鲜新义州市隔江相望。它位于东北亚的中心地带,是环黄海经济圈、环渤海经济圈的重要交汇点。丹东市辖两市(县级市)一县三区,即:东港市、凤城市、宽甸满族自治县、振兴区、元宝区和振安区,既是一个以轻纺、旅游、港口为特色的沿海城市,也是中国最大的边境城市,具有沿江、沿海、沿边“三沿”优势。作为“五点一线”中唯一拥有边境口岸的城市,丹东市在东北亚区域中的纽带作用不可忽视,探寻一条边境经济与沿海产业开发互动发展的路径十分必要。

一、丹东市发展沿海经济的SWOT分析

(一)优势 (Strength)

1、区位优势

丹东是东北东部经济带、沈(阳)丹经济带、丹大(连)经济带、丹东到平壤和汉城经济带“四条经济带”的重要连接点,是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心点,具有“四带一圈”的区位优势。

2、 交通优势

交通运输体系已形成陆、海、空立体的运输格局。当前,正朝着以临港经济区域为中心,以高速公路和铁路为骨架,结合水运和航空多种运输方式全方位协调的现代化、立体化、高速化的放射状的交通通道方向发展,形成“大交通、大口岸、大物流”的对外区域交通格局。

3、 资源优势

丹东依山傍水,沿边靠海,景色优美,气候宜人。淡水资源十分丰森林覆盖率达66%,已发现的矿藏资源有56种,电力能源充足,水电、火电、风电齐全。

4、 产业优势

通过较长时间的发展,形成了以汽车及零部件、机械制造、仪表仪器等为主的传统优势产业,以石油化工、农产品加工和食品工业等为主的新兴骨干产业,以电子信息与软件、生物制药等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的新的工业格局。

5、 经济互补优势

以丹东为核心的辽宁东部地区与其临近的朝鲜、韩国、日本等国有较强的资源、技术和产业等经济互补性。

(二)劣势 (Weakness)

1、 历史欠账多,经济基础底子薄

由于朝鲜战争等历史原因和政治因素,直到1988年辽东半岛全部对外开放,丹东才得到国家批准为对外开放城市,与先期开放城市拉大了距离。由于历史欠账较多,目前丹东地区的经济基础还很薄弱,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非常之大,给该地区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很重的困难。

2、 产业结构不合理

由于受历史因素的影响,丹东重化工业的建设发展缓慢,在工业结构中形成“轻工过重”和“重工过轻”的格局,工业经济的发展与工业化应达到的进程不对称,限制了物流业的发展。

3、 管理体制相对落后

以物流业为例,在物流业的管理上,物流部门和其他部门相互牵连,管理物流部门和提供行政服务的机关不是单一的,因此,物流的许多活动被割裂成各个部门,如交通运输、邮电通信、对外贸易等,各部门之间缺乏高效协作,耗费大量时间和成本,成为物流发展过程中的 “陷阱”,制约了物流行业的发展。

(三)机遇( Opportunity)

1、 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为辽宁省东部地区中国大陆海岸线最北部的水陆中转联运港丹东港吸引国内外发达国家和地区资本和技术,发展临港工业和完善地方产业结构提供了良好契机。

2、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

东北亚良好的经济合作环境和动向给占有重要战略地位的辽宁省东部地区提供了进一步开放和与朝鲜、日本、俄罗斯等国家开展经贸合作的良机,促进了丹东与朝鲜半岛在交通设施方面的合作以及南北朝鲜--中国东北三省地区--俄罗斯远东地区的交通枢纽的构建。

3、 环渤海开发

2005年,国家“十一五”规划提出加快环渤海地区的开发与开放的战略部署,辽宁东部山区沿海地带地处环渤海北翼辽宁沿海地区,是东北地区唯一的出海口,兼具两大经济区的优势,对完善环渤海地区的发展作用显著。因此,环渤海地区的开发将为辽宁东部沿海地区提供难得的发展契机。

4、中央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为“使丹东等边境地区具有物流贸易集散、进出口加工和国际商贸旅游等功能”、“构筑同周边国家开展国际贸易、投资、科技、旅游等合作的平台”、“促进对朝路、港、区一体建设”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使该地区能够更好地参与区域经济的竞争并融入到经济全球化的大局中。

5、“五点一线”沿海产业带开发

在“五点一线”沿海产业带开发战略中,丹东是“五点”中最东部的一个支点,这将为丹东带领辽宁东部山区沿海地区成为东北东部经济带和辽东半岛经济带的重要交汇点、成为引领辽宁老工业基地经济腾飞的重要一翼以及加速对外开放提供强大动力。

(四)挑战 (Threat)

1、与“五点一线”其他点的竞争

在“五点一线”的布局中,几个港口城市之间的位置距离较近,竞争激烈。从“五点一线”的产业布局上来看,“五点”的都是以发展临港经济、构筑沿海经济体带、建设临港产业园区为发展方向;都是以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建材、物流等产业为主导产业;都是以发挥沿海、港口区位优势招商引资为发展方式。因此,重复建设、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和浪费、盲目竞争、地方保护主义等问题是辽宁东部沿海产业带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

2、城乡差距扩大

国际经济环境的改善以及国内一系列沿海开放政策的提出为辽宁省东部沿海市县提供了难得的发展契机,大大促进了沿海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但是,辽宁东部大部分农村,山多、平地少,耕地面积小,其基础产业农业的发展缺乏竞争力,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与沿海城市之间的差距日益扩大。城乡差距的扩大必定会加剧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稳定,最终会制约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3、经济社会的发展对资源环境的破坏

辽宁东部沿 海地区的发展主要依靠发展临港型大工业,重点包括装备制造、造船、石化、钢铁等产业,在这些临港产业大力建设和发展的同时,对生态环境不可避免的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 沿海地区工业集中,人口密集,每年的工业污染物与生活污水、垃圾的排放量都很大,对海域资源及生态环境均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其中尤以工业废水的污染最为突出。如何协调沿海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将是辽宁东部沿海产业带面临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挑战。

二、 丹东发展沿海经济的作用机制

(一) 市场化机制

市场机制主要体现在:

1、积极培育以市场为主体的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即发挥丹东作为东北东部经济带、沈(阳)丹经济带、丹大(连)经济带、丹东到平壤和汉城经济带“四条经济带”的重要连接点以及东北亚经济圈中心点的作用,推动丹东与东北东部城市群的合作以及积极参与朝鲜的开放开发,推动鸭绿江流域的丹东—新义州的合作开发;

2、完善产业转移机制。尽快形成以市场为主导的产业转移模式,吸引日、韩等发达国家以及沿海发达城市和地区在丹东的投资与开发,带动丹东及其周边地区经济的全面腾飞;

3、完善区域投资机制。充分利用本地资源,结合地方特色,大力发展支柱产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导政府、社会、民间等多种主体投资。同时,积极引导外资投向,提高引进外资质量,把合理利用外资结构和区域经济调整结合起来,做到规模、质量、效益并举;

4、构建对外贸易与国际合作格局。同发达国家和地区建立经济、技术、贸易关系,利用它们在国际市场、国际贸易、国际合作中的优势,促进辽宁东部地区的对外开放和国际合作。

(二) 政府引导机制

1、区域发展战略、规划。包括中央政府根据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以及东部沿海地区发展的需要出台的战略、规划等相关文件以及地方政府依据地方发展需要制定的规划等;

2、区域共同发展政策。包括区域合作政策、区域产业政策、区域投资政策、区域财政政策、区域税收政策、区域创新政策等。

(三)区域协调机制

1、宏观层面

在中央政府宏观调控下,确定东北地区振兴的总体思路、主要目标和发展任务,统筹协调区域经济发展,加快东北地区振兴,引导东北地区的区域合作。加强东北与东中西部地区的联系和协作,形成区域合作、互动、多赢的协调机制。鼓励发达地区参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加强东北地区与京津冀、山东半岛、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的经济联系,支持东北企业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

2、中观层面。构建跨行政区的公共平台和协作网络,建立东北四省区高层协调会议制度,协商解决制约区域发展的重大问题。在东北地区高层协调会议制度的大框架下,设立不同领域和层次的协调机构,使之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平台,推进区域合作和协作,为区域共同发展提供组织保障和制度基础。

3、微观层面。以大连都市区为龙头、以营盘都市区为主体、以锦葫都市区、丹东都市区为两翼,以重点的城镇组群、城镇为支点,以综合交通体系为“骨架”,形成与辽宁三大经济板块相交融,与京津和东北腹地相呼应,与东北亚城镇走廊相契合,与辽中城镇群相衔接,产业布局合理、职能分工明确,生态网络完善,城乡协调发展,高度一体化的沿海经济带。

三、丹东市沿海经济发展路径——一港两带三区多点

丹东市在发展沿海经济的过程中,应坚持以“把丹东建设成为中国东北东部现代化沿海港口城市”的战略为核心,发挥沿海、沿边、沿江的地理优势,抓住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沿海开放和东边道铁路建设的契机,以丹东为都市区中心,以东港为都市区副中心,形成“双中心”格局,打造“一港两带三区多点”发展的新格局,使该地区积极融入东北亚区域经济大循环当中。

(一)“一港”

即丹东港,位居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心和环渤海经济带的东端,背负东北,南临黄海,东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隔江相望,是距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最近的国际化港口,我国东北东部地区唯一的国际贸易商港。

1. 以港兴市。充分发挥大东港内引外联的作用,推动整个腹地区域经济的开放和发展,成为东北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之一;

2.合理化产业布局。围绕大东港这一出海门户,在巩固原有优势产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沿海先进的装备制造业和临港工业,带动内陆地区高新技术产业、有特色的轻工业、农产品加工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3. 以港兴工。围绕发展重化工、装备制造业等吸引建设一批大项目,打造以石油化工、机械制造、电力能源、粮油加工、仓储包装等为主导的产业体系,形成辽东地区和半岛经济区重要的临港工业带及东北腹地主要物流集散中心;

4. 港区联动。利用港口货物装卸、分拨等优势与保税区免征关税和海关特殊监管的优势相结合,实现货物在境内外自由快速流动,形成国际中转、国际配送、国际采购和国际转口贸易四大功能,积极推进港口与保税区联动,实现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5. 发展“总部”经济。以发展临港经济为重点,充分发挥临港经济区的招商载体作用,加强同跨国公司的对接,按照“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的发展模式,积极引进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研发中心。

(二)两带

即黄海经济隆起带和东北东部经济崛起带。

1. 黄海经济隆起带。通过在120 km 长的海岸线建设连接大连地区的黄海经济隆起带,加速丹东与辽宁沿海经济带的融合,主动承接大连经济社会发展的辐射,更好地承接区域经济辐射和产业转移,使其尽快融入以大连为龙头的辽东半岛对外开放经济体系,加速沿黄海各中心城镇的经济发展,并努力形成自己的产业特色。

2. 东北东部经济崛起带。以丹东这一唯一港口城市为支点,以1400多公里为直径,与东北东部铁路沿线的其它12 座城市共同构筑东北东部经济崛起带,形成紧密型区域经济合作共同体,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资源整合,延伸和拓展丹东经济腹地,使其成为港口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三)三区

“三区”就是依托丹东港,建设出口加工区、仓储保税区、综合功能服务区。

1. 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发展对外加工贸易,打造出口加工区,促进丹东乃至东北东部地区出口加工经济迅速增长以及港口和物流业的发展,发挥其对丹东城 市群经济的辐射、示范和带动作用;

2. 通过修建连接朝鲜的专用公路桥和完善区域公路网,打通铁路新通道,提高港口生产能力,抓紧改善机场条件和进一步改善口岸通关设施等一大批路、桥、港改造工程;

3. 通过积极争取申办出口加工区、仓储保税区和互市贸易区,加快发展丹东边境经济合作区和临港经济区,实现以路港带区、以区促路港的协调发展及港区联动发展,推动对朝贸易和对外贸易快速发展;

(四)多点

“ 多点”是指在东港建设黄海经济隆起带的基础上, 在凤城建设百里经济长廊, 在宽甸建设特色产业示范基地,发展县域经济,在10余个中心镇形成具有特色产业支撑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1、东港市——打造百里经济长廊

  东港市坐落在黄海岸边,较强的临港沿海地区承载能力以及开放条件好的区位条件使其能够依托大东港港口牵动并承接大连国际航运中心的辐射。通过产业园区和临港工业区建设,提高东港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大力发展临港经济和出口加工业,将使东港打造成以临港经济为核心、沿海开放为特征的黄海经济隆起带。应尽早形成以东港、前阳经济开发区为临港工业先导区,10个乡镇特色专业区为辐射区的“一带三区”工业经济框架;以机械加工、现代物流、特色农业和电力能源四大基地支撑东港市经济发展的新格局,因地制宜推进城镇化建设,把中心城镇经济做大做强;

2、凤城市

凤城地区南接沿海开放之力,北承沈阳中部城市群辐射,东入东北东部经济带,应加强与沈阳中部城市群和东北东部地区合作与交流,立足资源优势、产业基础,以机械制造、矿产资源开发和旅游产业等为重点,以沈丹高速公路凤城段为轴心,在凤城北部形成 “非”字形“百里经济长廊”战略格局。在“丹本”高速公路两侧建设以黄金、硼化工、建材、煤炭、耐火材料等产业为主的7个工业园区;以红松、棚菜、烟草、水果、板栗等为主的10个特色农业产业带和以凤凰山、大梨树、鸡冠山等为主的5个省级以上旅游风景区;

3、宽甸县——特色产业示范基地

利用 “一江两路”地理优势和生态、资源优势,突出生态特色,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以龙头企业为牵动、以绿色品牌为主攻方向,建设东北东部山区特色产业示范基地,构成三条纵向走势的公路和一条横向走势的铁路而构筑的“三纵一横”产业布局,积极融入东北东部经济带建设,把宽甸县的发展融入到沿海大开放中来,实现其经济社会的全面快速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建设规划(2005-2020).

[2]辽政办发[2006].辽宁省区域发展“十一五”规划.

[3]程绍祥. 丹东港发展中的问题与探索[J]. 港工技术,2004,第4期:29-31.

[4]姜楠,张正. 辽宁省东部山区经济发展战略研究[J]. 辽宁经济,2005,第2期:22-23.

[5]王风岸. 实施辽宁沿海大开放战略接轨环渤海产业带[J]. 领导之友, 2004,第3期:33-34.

[6]王敏华,张宏江.鸭绿江华章——崛起奋进的丹东港[J].中国远洋航务公告,2003,第10期:40-42.

沿海经济发展战略范文第2篇

关键词:隆起带;沿海经济;河北省

一、沿海经济隆起带的含义

河北省第七次党代会提出河北省要建设成为“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这是河北省到2020年内需要团结奋斗的战略目标,在这一战略目标的指引下,河北省要“打造沿海经济隆起带,构筑区域发展的新格局”。基于此,“沿海经济隆起带”是河北省实现“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的战略举措,对于这一战略举措的解读,要从其字面的基本含义及战略目标所要求的综合含义的两方面进行统筹理解。

(一)字面的基本含义

“隆起带”的本义是指高于四周的、形态上为巨大突起的地带。显然,这是一个具有比较意义的概念,这一地带的隆起程度,受制于四周范围的多大和多高。结合修辞学与经济学的相关知识,“沿海经济隆起带”有如下两种解释。

一为“沿海经济的隆起带”,以“沿海经济”来修饰“隆起带”。在这里,“沿海经济”(coastal economy) 是指位于海岸带的经济活动,主要指依靠沿海才能发展起来的海洋经济(ocean economy)、或发展的更好的其他产业经济。海洋经济主要指海洋捕捞业、海洋船舶工业和海洋交通运输业等海洋产业,无沿海的地理位置就无这些产业的形成,而靠沿海才能发展的更好的产业经济就比较广泛,比如钢铁业,不靠沿海也能发展,但如果沿海,就能降低成本,从而发展的更好,如一些钢铁工业向海洋港口附近集中,既充分利用了水资源,又能依靠海运条件进口铁矿和煤炭资源,产品出口也比较方便,日本钢铁工业一直呈现出一种典型的沿海型布局,绝大部分的钢铁企业分布在面向太平洋的带状工业区内,形成近1000公里的沿海钢铁工业带。

二为“沿海的经济隆起带”,以“沿海”来修饰“经济隆起带”。在这里,“沿海”指的是沿海地区(areas of the coast),是指有海岸线(大陆岸线和岛屿岸线)的地区。从世界范围来看,世界上靠近海岸线200公里左右的范围一般都是经济比较发达和活跃的“隆起带”,全球临港经济占世界经济gdp总量的60%以上,世界上35个国际化大城市,31个是沿海港口城市,其中前10名又都集中在港口城市。在我国,沿海地区gdp占全国的比重由1990年的54%上升到2005年的65%以上,人均gdp比全国平均水平高45%。就河北省来讲,沿海地区包括唐山、秦皇岛和衡水三个地区,海岸带总面积达10 364.2平方公里,其中陆域2 372.2平方公里,在487公里海岸线上不但分布着秦皇岛港、京唐港、曹妃甸港和黄骅等港口,而且还有13万公顷未利用土地,其中大部分为盐碱荒地,在不占用耕地的情况下可以建设沿海工业基地。因此,从经验和远景上看,河北省可以通过整合港群体系、高效利用盐碱荒地等措施,积极推进曹妃甸工业区、沧州渤海新区和秦皇岛临港经济区建设,发展沿海经济,形成一个隆起带,以此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源,从而带动全省的发展。

总体上看,第一种解释是从产业经济的角度来理解“沿海经济隆起带”,第二种解释是从生产力布局的角度来理解“沿海经济隆起带”。从产业经济的角度看,今后河北省要大力发展沿海经济,使其成为河北省更好更快发展的又一重要支撑点,从生产力布局的角度看,就是使沿海地区成为河北省经济增长的又一增长极。

(二)战略目标所要求的综合含义

今后十五年河北省的战略目标是把河北省建设成为“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这一宏伟战略目标是一个具有“革命性因素”的重大战略转向,是河北省在新起点上的更高追求,改变了河北省长期以来的内陆心态和在战略定位上“认识不清”和“目标不高”等的弊端,强调要用世界市场和世界资源来积极推进河北省现代化的进程。有了“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这一战略目标,其他战略措施、战略步骤等都要围绕这一目标来展开,“沿海经济隆起带”作为支撑这一战略目标实现的战略措施,自然有战略目标对其的综合要求。从“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的战略目标出发,“沿海经济隆起带”是一个综合的、系统的概念,主要是指通过发展港口、集聚产业、优化城镇布局、紧密联接经济腹地来实现沿海经济产业带和沿海地区的隆起。这些沿海地区或沿海经济,不但要实现自身的隆起,而且要带动腹地的更好更快发展,单纯自身的隆起是“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对其的基本要求,更重要的是以沿海经济为龙头,以沿海地区为增长极,促进河北省成为沿海经济社会发展的强省,如果沿海经济隆起带成为脱离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飞地”或“发展岛”,那么从全局的角度看,这一区域发展战略措施就没有完成区域发展战略目标赋予其的职责。

另外,从日本等发达沿海经济与腹地经济的关系看,腹地经济是沿海经济的持续动力,要想真正打造沿海经济隆起带,就必须切实实现腹地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今后应遵循“隆起沿海、依托腹地、海陆联动”的发展思路,把沿海经济的优势与腹地经济在产业、资金、科技、人才和机制等方面的优势结合起来,做到海陆统筹,相互促进,实现沿海和腹地的协调发展、持续发展。

二、建设沿海经济隆起带的必要性

(一)打破内陆思维方式,河北省区域经济发展规划需要有一更积极的思路作指导

自20世纪初德国首先编制区域规划之后,美国、日本、法国等国家也都陆续编制了各种类型的区域规划,对优化本国空间结构、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和解决区域不平衡问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一国或地区如果不客观对待自身禀赋条件和发展阶段、不善于挖掘自身的优势或者挖掘自身优势的方向不对,就必然形不成清晰的发展思路,其制定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就有可能不是最优的,也达不到决策层所要求的目标。

长期以来,作为东部区位的、与其他东部省份有较大差距的河北省,在制定发展规划时常常有内陆思维方式,习惯于在制定区域发展规划时将自身的定位放在中部地区,倾向于和中部比,在执行中更热衷于向中央争取一些中西部的政策待遇,以京津为中心、服务京津的做法在经济发展的战术层面是合理的,但在经济发展的战略层面却使河北的 主动性有所降低。建设沿海经济隆起带为河北省编制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指明了方向,从而使规划方案更加合理和规划实施更加主动。

(二)摆脱资源和市场的约束,河北省工业化需要有港口来支持其更好更快发展

从世界大多数国家工业化进程来看,有了沿海经济带并不必然能够完成工业化,但大力发展港口经济、充分利用世界资源和世界市场却是大多数国家完成工业化的必要条件。对河北省来讲,目前处于重化工业迅速发展的工业化中期阶段,需要大量的资源和广阔的市场,尽管可以通过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扩大国内市场来缓解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的资源和市场的压力,但扩大资源供给和拓展市场的范围也是在必要的、不可或缺的,从长三角产业升级与转移途径的经验看,大进大出是支持重化工业快速发展和升级的必要条件,只有建设沿海经济隆起带,才能加速将河北省已有的重化工业与世界范围内的资本、市场和资源进行有效融合,才能为河北省完成工业化和进一步开放开发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也才能为河北省稳定我国原材料工业大省的地位开辟新的空间。

三、建设沿海经济隆起带的意义

(一)有利于推动河北省海洋经济的健康发展,促进全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海洋已成为全球发展的新热点和全球竞争的新舞台。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海洋经济gdp平均每年以11%的速度增长,据报道,目前世界上有100多个沿海国家普遍抓紧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和空间,如美国出台《美国海洋行动计划》,加拿大制定了《加拿大海洋战略》,韩国了《韩国21世纪海洋》国家战略。

与海洋经济的这种高成长性和重要性相比,河北省海洋经济呈现出总量小、行业弱、城市产值低、增长速度缓的弱势特征。

1.从海洋经济的总量看,在我国11个沿海省份中,河北省的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和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仅比海南和广西高,在全国倒数第三,从经济发展实力看,海南与广西和河北省不具备可比性,因此,在具有可比性的省份中,河北省实际上是位居最末。2005年河北省的主要海洋产业总值为367亿元、增加值为164.3亿元,仅分别相当于邻省山东的15%,与广东的差距就更大。

2.从行业看,山东省的海洋渔业和海洋盐业的产值在全国位居首位,上海的海洋交通运输业和海洋船舶工业的产值在全国排第一;广东的海洋油气业和海水综合利用中高居全国首位; 浙江省的海洋工程建筑业和海滨砂矿业的产值名列全国第一;江苏省的海洋生物医药业产值在全国位列第一。通过这些比较可以看出,河北省海洋产业的各行业在全国都不占优势,当务之急是在摸清这些行业家底的基础上,在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的战略目标下,制定科学的海洋产业发展规划,避免盲目的全面开花,而应根据各行业的比较优势和发展潜力,整合资源、找准突破口,实现海洋产业的持续发展。

3.从沿海城市的平均产值看,两个省辖市天津和上海已过千亿元,不具有可比性,河北为93.08亿元,在全国位居第9,比广西和海南高,其他省份的城市均超过150亿,山东为277亿元,辽宁155亿元。

4.从增长速度看,通过比较我国沿海主要港口的货物吞吐量发现,河北省的增长速度也比较慢,河北省秦皇岛从1990到2005年增长了1倍,但全国平均增长了5倍,隔海相望的辽宁营口更是增长了30倍,天津增长了10倍。

河北省通过发展沿海经济隆起带,促进海洋产业的持续发展,不断把海洋潜在的资源优势和港口优势转变为产品优势、产业优势和发展优势,实现海洋小省向海洋大省、强省的转变。做大做强的海洋产业通过增量加速发展的方式,对河北省产业结构长期以来“调而不动”的被动局面将有较大的冲击,有利于河北省通过新的产业增长来优化产业结构。

(二)有利于河北省沿海城市树立良好的城市形象,促使其在京津冀都市圈中崛起

21世纪是城市的时代,城市在国家间、地区间竞争中扮演主角的机会越来越多、地位越来越重要。城市要在竞争中脱颖而出,这个城市就应有良好的城市形象,一个好的城市形象能够帮助城市争取到更有利的竞争优势,获取更丰富的资源,捕捉更多的发展机会,并且能够挖掘和吸引经济增长要素,大幅度提升城市竞争力。更重要的是,一个好的城市形象必然凝结着城市市民的认同感、归属感、荣誉感和自豪感,并且能为城市的利益相关者提供更多的价值回报,从而实现城市的崛起和可持续发展。

有关网络资料的简要描述表明,河北省沿海城市的形象有待美化和提升,如唐山的城市形象是“炼钢和炼钢炉最多的城市”。树立良好的城市形象对河北省沿海城市提高竞争力至关重要,“打造沿海经济隆起带”这一战略措施的提出,为这些城市的形象设计指明了更有追求的目标。

对于河北省在京津冀都市圈中的唐山、秦皇岛、沧州三个沿海城市来说,搭乘北京和天津两个直辖市重新定位来获得自身发展条件的机遇恐怕在数十年内不会再现,如果能够抓住机遇并乘势而上,则三个城市的发展将会迈上一个崭新的发展平台。因此,河北省沿海城市应树立良好形象,适应区域发展新形势和产业竞争新格局的需要,在“京津冀”都市圈中找准自身的定位,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进一步推动生产要素在区域间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积极但有选择地承接京津的产业转移,加快形成分工合理、重点突出、比较优势得以发挥的区域产业结构,目的是借助都市“圈”的发展实现城市自身“点”的突破。

参考文献:

[1] 魏后凯.现代区域经济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2] 宋树恩.河北沿海经济隆起带的内涵、实质和构成要素[j].河北学刊,2007 (2):221-223.

沿海经济发展战略范文第3篇

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开发是从2009年确定的,针对辽宁沿海经济带的研究从近年才开始的。主要的研究如下:①在开发战略研究方面:王晓玲,阐述了辽宁沿海经济带在环渤海经济区中是连接东北与华北乃至东北亚的纽带、推进了区域一体化的进程;李靖宇等人对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的战略投放体系进行了分析,认为其投放体系应形成由点到线、扩县成面的对外开放新优势,并以辽中城市群为腹地起到联动作用;王雅莉在《对辽宁沿海经济带战略的几点思考》中提到应当在中央政府指导、城市政府协商、市场中介组织和企业等多个层面上逐步形成制度性区域合作协调机制,以实现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的相互协调的共同发展。②产业集群方面研究:何艳等人在《辽宁沿海经济带的产业集群研究》中提到制定城市的差异性定位与合理分工体系、建立跨区域协调组织、按产业的空间集聚度进行产业布局、建立网络化的产业集群;王志等人针对辽宁沿海经济带产业集群发展的问题提出科学规划,依托工业园区发展产业集群,加强集群间的分工与合作、构建区域产业创新体系的对策;徐晓兰在《对推进辽宁沿海经济带产业园区建设问题的若干思考》中提到从产业集群构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及低碳发展等三个方面探究了推进辽宁沿海经济带产业园区建设的方法手段,从优化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模式、加强财政支持以及加强人才引进与培养等五个方面讨论了促进辽宁沿海经济带产业园区快速发展的保障措施;而曹松威等人在辽宁沿海经济带产业布局的问题上则认为推进产业结构优化与合理布局,港口与腹地联动式发展,加强城市间合作和错位发展,坚持产业集群化的发展战略,提高产业和企业的创新能力是最优的解决方式。③总体空间布局研究方面,王亚丰等人通过对辽宁沿海经济带空间格局演变的城市化影响方式研究,经济带的城市化影响方式主要体现在城市化进程推进、城市体系重构、区域空间结构优化和区域生态空间构建四个方面。④县域经济角度研究,潘志等人阐述了辽宁沿海各县市(区)中,研究区两端的经济发展明显好于中间部分;连显淼等人在《辽宁沿海经济带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浅探》中认为辽宁沿海经济带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不平衡性和空间差异显著,大体呈现东中西三大地带分布格局。⑤在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肖瑜对辽宁沿海经济带旅游发展的战略进行了详细的研究,认为全面优化旅游服务环境;加强带内各市之间及与周边区域的旅游合作;同时李红波等人在对旅游空间结构进行研究的结果是使其形成一个中心、一条发展主轴、四大旅游区,构建了辽宁沿海地区“点―线―面”的空间结构;庄河―丹东线列为第一个二级发展轴。⑥沿线各城市相应研究,谷春立《辽宁沿海经济带与沈阳经济区的互动发展区》;王延滨《营口沿海经济带区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吴艳娟《关于锦州沿海经济带建设问题的研究与思考》等。

在学术论文方面,科研人员也有更为详细的论述著作来论证,辽宁沿海经济带在各个方面应该如何定位发展。2007年―2009年关于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学术研究论文如下:

发表时间 论文名称 作者 指导教师 专业 论文来源

2007 辽宁省沿海经济带产业布局整合研究 华玉介 钟磊钢 工商管理 东北大学

2007 辽宁省沿海经济带城市化发展研究 邬冰 杨青山 人文地理 东北师范大学

2008 辽宁省沿海经济带发展战略研究 张立鹏 戴慎志

邢铭 城市规划与设计 同济大学

2008 辽宁省沿海经济带产业集群研究 高焱森 李秀敏 公共管理 东北师范大学

2008 辽宁省沿海经济带与五点一线开发研究 徐志坚 李靖宇 区域经济学 辽宁师范大学

2008 辽宁省海洋经济发展布局及沿海经济带构建 张耀光 人文地理 辽宁师范大学

2008 辽宁省沿海经济带发展优势问题研究 陈刚 匡海波 工商管理 大连理工大学

2009 辽宁沿海城市群经济整合战略研究 赵宇飞 韩增林 人文地理 辽宁师范大学

2009 辽宁沿海经济带建设中的长海县域开发开放研究 宋洋 李靖宇 区域经济学 辽宁师范大学

在我国学者在期刊上发表的对辽宁沿海经济带各个方面的研究中,战略方面从早期在区域定位到近期的具体部分的细致分工,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研究的深入和对现实的具体操作的指导性更清晰。在沿海经济带的发展中,更多的关注点放在了产业的布局以及区域生产力的分工上,这点直接导致了沿海各个地区的发展的规模是否能达到规划预期。产业与经济的密切联系,使大家对辽宁沿海经济带上县域经济也有了深入的探索,由于“五点一线”的主要沿线是依靠县级市或乡镇这些行政单元组成,更好的带动经济发展必然会更好的发展县域经济并使其具有特色。在沿海经济带的资源方面,研究广泛,比如旅游资源的研究、港口资源的研究、海洋资源、农业资源等等。针对重要的几个城市,对每个城市相应的问题分析得到解决的措施,但核心的思想都是抓住这次机会,快速发展沿线城市与乡镇,以此带动周边经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在学术论文研究方面,从研究学者背景看出,大多数研究人员是从事经济地理和管理方面的,而城市规划专业对其空间分布的研究比较少,一方面是因为该战略规划在空间上已经明确了“五点一线”的格局;另一方面是在发展目标的指引下,研究重点放在产业的研究方面。这样解决了目前的产业开发和投资的问题,但对城市未来的发展没有前瞻性,容易引起之后城市规模发展不一、经济不平衡等城市问题,对整个经济带的发展起到制约作用。针对经济带中某个城镇的研究比较缺乏,只是从产业上指导个片区发展产业类型,该产业一是从其附近大的城市主导产业定位,另一种新增的产业。在学术论文的研究当中,《辽宁沿海经济带建设中的长海县域开发开放研究》和《庄河市海洋产业空间布局》两篇文章,是以“点”为研究对象,根据其历史、现状及政策指导对其进行了有针对性的产业布局以及城市空间布局探索。

综上,在对辽宁沿海经济带的研究中存在全面但不精确深入的问题,在沿海经济带中有全面的产业布局、空间结构的研究,但更重要的是每个部分详细规划设计针对每个地段的不用情况分析其发展得利弊因素,将考虑区域发展得各种因素用于某一地区,对其进行全面的解读,之后因地制宜的制定发展战略,指导其未来高效的开发开放。

参考文献:

1. 宋欣茹、于晓霞,庄河市海洋产业空间布局研究,海洋开发与管理,2007

2. 薛峰,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研究,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3. 宋洋,辽宁沿海经济带建设中的长海县开放开发研究,辽宁师范大学说是学文论文,2009

4. 薛峰,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研究,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沿海经济发展战略范文第4篇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全面实现小康并向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的重要阶段,也是加快苏北振兴的关键时期。全省全面达小康,关键在苏北,重点在苏北,难点也在苏北。加快苏北全面小康建设,是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内在要求,是提升苏北人民生活水平、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本文在苏北取得战略性突破的基础上,从流域经济发展的新视野,提出以连云港为龙头,以江苏淮安和安徽蚌埠为双核共建“淮河生态经济走廊”,把苏北、皖北境内淮河流域建设成科技型、外向型和生态型的健康生态经济长廊,将苏北的长三角一体化、沿海开发、东陇海线、淮安中心城市等几大战略进行叠加,从更高层次上进行战略全面升华,提高这三大战略的综合利用效率。

一、建设淮河生态经济走廊的新思路

1、从淮河的整治到淮发展的思路转变

淮河流域地处我国经济腹地,涉及河南、安徽、江苏、山东和湖北五省,覆盖36个地级市,是东部与中部的连接桥梁、南方与北方的过渡地带。淮河从古自今不断祸害沿河两岸,20世纪以来,1931年、1954年、1963年、1991年、2003年和2007年淮河流域遭遇特大洪水,至今这条复杂多灾的河流,每年仍直面洪水的洗礼,直至2007年仍炸坝泄洪。由于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效率不高,淮河流域经济发展水平一直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仍属经济欠发达地区。

新中国60年来淮河水患没有根治主要原因之一,在于淮河治理思路仍然停留在20世纪50年代,仅仅把淮河作为一种蓄洪、排洪的通道,每年需国家和地方投入大量人力和物力,而未使淮河成为推动两岸经济发展、造福一方的黄金水道。本文拟从困扰淮河50年的治理难题入手,研究解决如何把淮河变成一条造福于两岸人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黄金水道。

2、建设淮河生态经济走廊的区域战略作用

建设淮河生态经济走廊,一可为江苏沿海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开辟一个广袤的支撑腹地,实现沿海港口和腹地经济的双赢发展;二可通过公、铁、水、空、管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将推动淮安中心城市迅速崛起,为我省苏北腹地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新动力;三可为皖江城市带开辟一个全球化发展的出海通道,通过淮河生态经济走廊连通江苏沿海港口与淮河、灌河两岸,打造两岸物流产业、商贸、服务业和新兴产业聚集高地,发展成为盘活区域流通、激发经济新活力的“出海口”,促进两岸经济向全球化发展。

3、对目前长三角区域空间战略的补充作用

2009、2010年,江苏沿海开发战略和安徽皖江城市带发展战略相继上升为国家战略。两年来,江苏省委、省政府举办了多次沿海经济带的系列专题招商会,每年协议引进资金超过5000亿元。由于沿海经济带历史上长期是全省经济的“洼地”,产业基础薄弱,加工能力不强,在这种情况下,极易形成对引进资金的“消化不良”。而安徽皖江城市群的发展特色一直是承接长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其中,制造业的50%、汽车零部件和白色家电的70%、引进省外资金的70%均来自于长三角的产业转移。从战略实施目标来看,两大国家战略成功对接,互相融合,将极大促进流域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两大战略对接所面临的现实問题是,需要在两大战略覆盖区域之间,即淮河流域,建立连接东中部地区的黄金通道,从空间与时间上缩短东中部距离,为区域融合发展创造便利条件。经过研究,以淮安和蚌埠为双核,建设淮河生态经济走廊,能够有效推进两大战略对接,促进东中部协调发展。构建以淮安和蚌埠为双核的淮河生态经济走廊发展模式。

二、开创淮河生态经济走廊的新模式

“以港兴城,港为城用,港城相长,衰荣共济”是世界范围内港口城市发展演变的普遍规律。淮河生态经济走廊就是要将沿淮河多市的得天独厚区位、交通、资源、产业等比较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在沿运河地区建立若干国际性二类港口,形成一个新型工业化产业带,发展一个新兴城市群。

1、构建淮河生态经济走廊发展新模式

遵循经济发展规律,从流域经济构建淮安+蚌埠双核发展模式,打造淮河流域黄金走廊,有效推进江苏沿海经济带国家战略和皖江城市带国家战略顺利接轨,为江苏沿海、皖北乃至整个“泛长三角”地区发展提供新动力。淮河经济走廊建设重点是“两点一线”,两点即淮安和蚌埠两个中心城市,一线即淮河黄金走廊。

2、建设“淮安+蚌埠”两个中心城市

沿海经济发展战略范文第5篇

一、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基本定位演变

1、孙中山的亿吨大港梦。于1933年随着陇海铁路的东延至海边而开港,建于连岛与云台山间而得名——。近一个世纪前,中国伟大的革命先驱者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写道:海州以为海港,……今已定为东西横贯中国中部大干线陇海铁路之终点。海州又有内地水运交通之利便,……海州之通海深水路,可称较善。……在沿江北境二百五十英里海岸之中,只此一点,可以容航洋巨舶逼近岸边数英里内而已。孙中山先生在这里所说的“海州”,就是今天的“”。按照孙中山先生在书中的描绘,它应该是承载着民族复兴的东方大港。

2、新亚欧大陆桥桥头堡。改革开放初期,国家就把放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层面,*年,被定为第一批沿海对外开放城市,那时的与其他沿海开放城市基本处于同一水平线上。随着新亚欧大陆桥的开通,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在推动中西部发展,特别是陇海经济带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日益突出,国家又把摆在桥头堡的重要位置。*年5月18日,时任总理的国家领导人在宣布“新亚欧洲大陆桥起点就在这里”,确立了作为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的地位。

3.推动全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地位。随着全国新一轮大开发、大开放,的战略地位再度引起关注,其战略定位被重新提起。年元旦期间,国务院总理亲临港视察并强调指出:“港南联长三角,北接渤海湾,隔海东临东北亚,又通过陇海铁路西连中西部地区以至中亚,是连接东西南北的纽带,在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搞好港口建设任务重大、前途光明,要搞好规划、加快发展。”并指出,港要成为长三角港群中上海与青岛之间最重要的干线大港。同时,在国家新一轮港口规划中,港被列为全国25个主枢纽港之一,与上海港、宁波港并列为长三角三大枢纽。开始重新的定位,“苏北振兴的第一增长极”、“促进我国中西部纵深腹地经济协调发展的区域中心”和“打通中亚能源要塞的战略通道”。

二、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困境及发展机遇的错失

1、被边缘化的困境。作为第一批沿海开放城市和江苏唯一的海港城市,与先进发达地区相比发展滞后的原因有多方面的。从客观条件上看,离经济辐射源比较远,临港的近边腹地比较小。具体地说:

一是过去处于“四不靠”的被边缘化的尴尬位置。往南离长三角略远,中间没有繁华城市过渡;往北又被排除在环渤海经济圈及胶东经济带之外;往中西部看,都是经济不太发达的地区,得不到有效的经济支撑;往东看,国际化程度不够,在日韩知名度不高,开放度低,引进外资少。

二是受城市发展空间的限制。港口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至关重要,一个港口的发展需要两个依托,所在城市和腹地。港是这个地区发展的核心战略资源,但这两个依托都不强。原来就是个小城市,几十万城区人口还分三片,所辖的县又都是农业大县,工业基础一直很薄弱。长期以来城市空间布局和生产力布局大的框架没有拉开,港口的综合优势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原来港口归交通部管,盐田、农场归省里管,港口往东是核电站,往西是碱厂,往北是大海,往南是云台山。腹地看似广阔,其实都是‘穷兄弟’。没有腹地的支撑,就成了空港,再好的区位优势也难以拉动港口运量的提升。吞吐量从1933年开港至1988年才达到1000万吨,而跨越第二个1000万吨台阶则是在1999年。在其他沿海港口迅速发展的上世纪90年代,的吞吐量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始终维持在1500万吨、集装箱10万标箱左右。

三是受设计能力等因素的制约。历史上受制于自然条件的不足,没有深水航道,大型船舶无法靠岸,码头普遍偏小,而陆域的狭窄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港口规模的扩大。更因为的设计能力不足,即便是那些可以争取到的为数不多的货源,也流至其他港口。由于吞吐量有限,许多海运公司都不愿来开辟航线,造成了这里航线密度不高,缺乏直挂航线,船期、交货期不能得到保证。即便是来挂线的航运公司,也由于量小导致海运价格比青岛、上海等基本港高出许多。

四是铁路运输的制约。由于东陇海铁路隶属于济南铁路局,而刚刚兴起的日照港又属于山东省,两地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在货物运输的调配上,天平自然而然地向日照港倾斜。这样造成陆上大量货物运不进来,堆积在港口的货物又不能及时运出去,严重制约了的发展。

2、两次发展机遇的错失。这是自身主观原因造成的,一是1984年,被定为第一批沿海对外开放城市。那时的与其他沿海开放城市基本处于同一水平线上。但这个机遇没抓住。据说,当时连国家给第一批沿海开发区的低息贷款额度都没用完,最后上交了。二是上世纪90年代初,很多地方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却还仅靠负债发展国有工业,乡村工业、民营经济一直没做起来。直到年,所辖4个县的工业比重才刚刚超过农业。错失这两次机遇最关键的是发展战略问题,没有远见卓识,不能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就是对大的空间布局、生产力布局研究不够,的产业布局框架没有拉开。

三、又面临新的发展机遇

接连错失机遇的拉大了与其他沿海开放城市的距离。现在,又面临新的历史机遇,即国家的西部大开发政策和江苏的苏北振兴战略所带来的机遇。

1、西部大开发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整个西部大开发,将促进物流量激增。港是作为陇海、兰新铁路的终端港而诞生的,陇海、兰新铁路所辐射的广大地域,就是通常所说的陇海--兰新经济带,即是它广袤的腹地。这条铁路跨越中国东、中、西三个地带,联结着新疆、宁夏、青海、甘肃、川北、晋东南、陕西、河南、皖北、鲁南、苏北等11个省区。腹地内工、衣、副、牧业有一定基础,土特产品、粮油食品、水果蔬菜、畜牧产品、轻工纺织品、冶金产品、化工医药品、机械产品等都可为外贸提供丰富的货源。港口65%运货量都来自中西部。国家目前又把港口下放给,港口建设明显加快,投资主体多元化,资源配置市场化,三四年的投入相当于以前数十年。

2、苏北振兴战略带来的又一新机遇。省委省政府也高度重视的发展,多次提出,“希望成为苏北发展的引擎”,“就是苏北崛起的龙头,苏北开放的门户,苏北运作海外资源的跳板、桥梁和纽带,苏北发展的引擎和抓手,支持就是支持苏北。”在江苏全省经济发展的大格局上,显然已经成为一颗颇具分量的“棋子”。省委、省政府对发展苏北、发展的具体支持程度也是空前的,在省里确定的江苏三个国际商务中心城市中,有一个便是市;省直管的沿海部分低产盐田也已移交给了,由于盐田本来就是工业用地,不占农田,拆迁又少,市将其规划为临海产业园区,以满足大的工业项目用地需要。此外,省里的沿海和沿东陇海线开发,都关系到,现在正投入巨资,做沿海公路、沿海铁路和相关配套工程。大交通就可以带来物流、人流和信息流。沿海交通的发展把同上海、苏南、胶东都联系起来,将使与其他沿海地区的联系更加紧密,打破了原来“四不靠”的被边缘化局面。

四、所处陇海经济带龙头地位的重要作用

作为江苏苏北地区发展的龙头,作为连接中西部的新亚欧大陆桥的桥头堡和沿海中部的重要出海口,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区位优势,决定了是陇海经济带发展的龙头,其理由是:

1、将成为继续发挥东部的优势和西部大开发的连接点。东部目前的国内生产总值和发展速度大大高于西部,但是国家年提出西部发展战略,就是要加大西部的发展力度。陇海兰新铁路从东到西,是我国唯一横贯东中西三大地带的钢铁干线,是新亚欧大陆桥的陆上载体。从来说,既处在东部要继续发挥东部优势,又是促进西部开发的连接点。作为新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70%以上港口吞吐量,40%左右集装箱来自于徐州以西陇海兰新铁路沿线9省市,已成为中西部地区重要的出海通道。同志曾经这样评价过:“腹地很大,沿陇海兰新线10个省区,包括360万平方公里,2.2亿人口。陇海铁路如果没有,它的意义也就没有现在这样大。”由于新亚欧在陆桥而提升了它的战略地位,新亚欧大陆桥也因为的发展而更加重要。

也能够充分利用其本身广阔的腹地加强其自身的力量。据了解,集装箱运输已连续几年以全国增速第一的速度发展,年增速达到100%,集装箱吞吐量超过100万标箱,目前已超过200万标箱,进入全国十强。随着15万吨级深水航道的实施,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趋势,必将发展成为集装箱干线。必然带动中西部地区经济开发开放,为我国中部崛起和西部开发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也必然对大陆桥经济带的起飞和发展带来重要的战略机遇。

2、处在海洋经济国家和大陆经济国家的连接点。通过陇海路成为新亚欧大陆桥的工业基础桥头堡,可以把海洋经济国家和大陆经济国家连接起来。日本、韩国是海洋经济国家,中亚地区都是大陆经济国家,就成为一个连接亚欧大两州、连接大陆经济国家和海洋经济国家的桥头堡。这是区别于其他港口城市的特殊经济优势。处在一个既要搞新型工业化,又要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这么一个时期。一方面要把工业化和信息化结合起来,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另一方面就是要大力发展农业。由于现在城市化的水平还不高,所以这两方面的发展都可以利用自己的优势结合到。因此现在考虑地区的发展战略必须和当前整个国际国内的经济情况结合起来,站在经济全球化和全国要进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结合起来,要从科学的发展观、统筹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敲度来指导制定发展战略。

3、处在沿江经济和沿路经济的结合点。长三角是沿长江经济带,长三角经济带一直从上海延伸到四川。从东部一直延伸到西北部,是沿路经济的一个结合点,通过发挥沿江经济的优势来发展沿路经济。《长三角洲地区现代化交通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形成以上海为中心,浙江宁波港和江苏苏州港及长江干线南京以下港口(包括海港港)为两翼,共同组成的上海国际航运中心集装箱运输系统,依托宁波、舟山的深水岸线资源和长江南京以下的港口(包括海港港)岸线资源,形成外贸大宗散货海进江中转运输系绕和江海物资转运系统。另外,沿路各地都把作为出海口。河南省省长号召全省利用好这个便捷出海口,陕西省省长批示商务厅主动对接,甘肃省省委书记明确表示就是甘肃的港口。在接受沿江经济带辐射的同时,又把沿江经济和沿路经济有机地结合起来。

4、处在长三角的高辐射地区和苏北地区主导城市的交汇点。虽然不包括在长三角地区,但是处于它的辐射范围,因为这里经济欠发达,劳动力比较便宜,成本比较低,因此沿东陇海产业带段有可能成为长三角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地。同时一些高技术产业中的劳动密集型附件也有可能向工资收入比较低的地方转移,我们也可以承接这方面的产业转移。同时又是沿东陇海铁路的一个主导城市,将来会逐渐成为苏北地区的一个中心城市。苏北有5、6个城市,有2000-3000万人口,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广阔的市场。因此两方面的优势都具备,既接受长三角的辐射,本身又是一个主导城市,可以向苏北其它地区辐射,有着很大的影响力。

五、区域经济发展的远景展望及其对策措施

1、区域经济发展的远景展望。

年新年元旦,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到新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视察工作,给新亚欧大陆桥带来了一个历史性发展机遇。总理指出,这个名字,可以说每个小学生都知道,那是因为有陇海铁路线,但熟悉港口的人并不多,这说明作为港口的发展的综合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所以,一定要把陆路优势和港口功能的综合作用发挥好,促进东西部地区的统筹发展、协调发展、和谐发展。将来发展的前途在港口,整个苏北地区的发展,以及促进东中西部经济协调发展,要起龙头作用;要从振兴苏北和全国东中西部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高度,抓好港口的规划和建设。总理进一步指出,的位置从海运上接南北,处在中部;从东西大通道甚至更远看,沿陇海线到霍尔果斯,到中亚,这是起点。她南联长三角,北接渤海湾,隔海东临东北亚,又通过陇海铁路西连中西部地区以至中亚,是接通东南西北的纽带,在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搞好港口建设任务重大,前途光明,要做好规划、加快发展。总理提出,要将的发展摆到国家层面,摆上区域发展的战略高度。这是继伟人孙中山提出将建成亿吨大港之后,国家又一次将提到了国家的战略高度,是对的新的战略定位。从中央到江苏省到本身已经找准了的发展定位,下一步是如何发展。交通部经调研提出,要站在服务全国发展的战略高度,从区域协调发展谋划的发展,更好地发挥主枢纽港和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的作用,接轨中西部地区大开发大发展,推动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实施区域经济发展新的战略定位的具体措施

第一,需要在国家层面进行推动。由于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所处的重要战略地位,协调与区域经济发展,充分发挥的作用,非江苏一省之力所能为之,需要放到国家的层面来推动。因此,国家要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性质的机构,指导并协调的区域发展;要对进行国家层面的发展战略规划以及产业规划,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以充分的作用,进而推动整个区域的协调发展。

第二,成立铁路运输与港口运输的专门机构。目前,新亚欧大陆桥虽然畅通,但长期以来,由于的路段隶属济南铁路局,其运输受到严重制约,使桥头堡的地位严重削弱。为保证新亚欧大陆桥的畅通,充分发挥港的港口优势,国家应尽快研究成立陇海铁路局或铁路局。港口方面虽然有港口局,但级别太低(正处级),不利于协调与各方面的关系,也严重制约了的发展。国家也应进行协调,提升港口局的地位,使其与所承担的工作相一致。

第三,国家进行产业推动。根据国家对的发展定位,以及国家所作的推动港口发展规划、发展战略规划和产业规划,进行产业政策倾斜,集中国家重点项目,利用的资源、交通等各种优势条件,将建成新兴产业中心、机械制造业中心、造船工业中心及新能源中心。同时,要推动的海上客运业的发展,解决海上客运业的瓶颈。

第四,加大对港口的政策扶持力度。中央政府要加大对港口各种政策的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快港口集疏运体系建设,将港30万吨级航道项目纳入国家“十一五”调整规划,将疏港公路作为高速公路延伸至主体港区项目,并就沿海铁路、连淮铁路建设以及铁路联网、主支线配套方面开展深入研究,尽快启动沿海铁路项目建设。同时,要在设立保税港区、扩大金融领域开放、尽快批准机场为一类开放口岸、提升口岸管理功能等方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进一步提升在区域发展中的服务功能。

第五,将建成全国乃至世界物流中心。充分发挥无可替代的区位交通优势,以港为龙头,按照建设区域性国际物流中心城市目标,加快港口基础设施、现代化物流园区、立体化集疏运体系、区域性国际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大力发展临港工业,实现物流产业互动,推动经济跨越发展和全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第六,发展临港工业群,创建产业带龙头。把"以工兴港、以港兴市、以市带农"作为策略方针,建设大港口,构筑大园区,兴办大工业,发展大物流,推进临港沿桥地带的产业集聚和企业集群,把东陇海沿线段建设成为临港大工业的富集区,昂起沿陇海线加工产业带的龙头;建设成为资源加工的产业高地,使之成为区域经济的支撑、资源转化的载体、居民致富的依托;建设成为新型工业的先行区,走出一条欠发达地区跨越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成为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东连日韩,西连沿桥,南连上海,北连青岛,成为苏北乃至周边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建设成为带动区域发展的增长片,实现带状产业高地的率先隆起,以此带动全市,辐射周边,促进区域经济共同发展。发展临港工业,应注重四大产业板块。一是造船工业。随着大型VLCC、TEU船的发展和老船型的淘汰,造船业进入发展鼎盛时期。基于“内河船运、江海联运、远洋航运”的优越条件和现有的造船工业基础,应加快发展船舶制造业,逐步形成造船、修船、拆船等配套的船舶工业体系。积极开发和引进技术,转换造船模式,加快船舶企业改造步伐,努力发展船舶和海洋高技术。二是临港石化工工业。根据国家发展的需要,规划建设大规模临港炼油工业基地,采用高标准技术水平,以加工进口原油为主,力争成为部级沿海炼油基地。同时围绕炼油基地加快发展石油化工企业,实现炼油和后续加工一体化。三是大力发展冶金工业。重点是发挥临港整合全球资源的优势,吸引内地钢铁企业的整体迁移,继而带动其产业链的快速发展。四是临海化学工业,利用沿海丰富的海洋资源和便捷的交通运输,发展海洋化学工业和农用化学工业,加强生物、信息、新材料技术与传统资源开发技术的结合,建设海洋医药基地、提高盐业加工水平,提升氯碱化工产品,发展农用化工产业,拓展精细化工产业,由传统的资源消耗性产业向以市场为导向的深度加工业、精细加工业发展。以四大产业为依托,以优势企业融入全球产业链或上下游企业形成产业段融入全球产业链,在国际竞争中逐步确立起自身产业优势,工业兴港,以港兴市,以点串线带面,充分发挥这个东桥头堡对整个地区的辐射作用,真正形成东陇海产业带实力强劲的东部发展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