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区财政和市财政关系

区财政和市财政关系

区财政和市财政关系

区财政和市财政关系范文第1篇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spencer”为你整理了这篇社会评价整改情况报告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根据自治区绩效办《关于印发〈2020年度设区市和自治区直属机关社会评价工作方案〉的通知》(桂绩办发〔2020〕6号)要求,自治区财政厅对照4个方面共60项社会评价意见建议逐条认真研究,于2020年6月制定《自治区财政厅2019年度社会评价整改方案》,明确整改目标、细化整改措施、压实整改责任,现将年度整改落实情况报告如下。

一、关于完善广西“十百千”拔尖会计人才培养问题

(一)整改目标。自治区财政厅将严格按照人才发展规划组织开展立体化、多层次、全方位的广西“十百千”拔尖会计人才培养,将按照年度计划认真做好广西“十百千”拔尖会计人才培训组织工作,积极创新培训方式,拓展培训类别,为会计人才提供更优质服务。

(二)整改措施。自治区财政厅将综合学员的实际情况和反馈意见,结合工作实际,进一步合理安排培训时间。积极与承办机构沟通协调课程内容安排,加强与学员沟通,逐步优化培训课程设计。持续拓宽培训方式,2020年将增加对青年后备人才的线上培训力度。进一步加大基层会计人员培养,积极推动各市县“千”层次人才培养工作。

(三)整改落实情况。一是严格按照新冠疫情防控要求,在确保学员健康安全的情况下,与国家会计学院沟通协商,做好各班次培训。二是创新培训方式,采取面授与线上集中培训相结合,丰富学员学习体验,激发学员学习热情。三是为确保培训工作质量与实效,加强与国家会计学院和班委的沟通联系,对课程设置、培训师资、学员管理、教学互动等方面提出更高要求。四是为提升青年后备会计人才的业务与水平,在年度培训计划的基础上,积极协调国家会计学院增加了一期青年后备人才的线上培训。五是为推动市县会计人才培养,建立市县会计人才培养工作奖补机制,印发加强市县会计人才培养奖补专项工作经费管理通知,并对各市开展会计人才培养奖补专项工作经费进行绩效考评。

二、关于加大对市县支持力度问题

(一)整改目标。继续坚持财力下沉,不断加大对市县转移支付支持力度。对平南县予以政府债券支持。

(二)整改措施。一是继续加大对下转移支付力度,缓解各地因新冠肺炎疫情和严峻经济形势造成的财政收支压力。二是进一步完善保障与激励并重的转移支付制度,既加强困难地区基本财力保障,又对发展潜力大、发展速度快的地区加大奖励激励。三是对平南县予以政府债券支持。自治区财政厅将结合财政部下达我区2020年新增政府债务限额情况,综合考虑平南县财力、债务风险、项目储备入库情况以及项目是否符合政府债券发行条件等因素,对平南县予以政府债券支持。

(三)整改落实情况。一是关于加大对下转移支付力度问题,截至2020年11月,下达市县转移支付2978.78亿元,达到上年全年数的115.6%,并重点向受疫情影响大、“三保”问题突出和脱贫攻坚压力较大的地区倾斜,引导市级加大对困难县(区)的支持力度。尤其是分配下达491.72亿元直达资金,惠及了全区所有市县区,并重点向县级倾斜。二是关于进一步完善保障与激励并重的转移支付制度问题。自治区财政厅既加强困难地区基本财力保障,又对发展潜力大、发展速度快的地区加大奖励激励。下达县域经济8项激励、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激励资金等奖励激励资金,激发市县争先创优、担当作为。三是关于对平南县予以政府债券支持问题。2020年,我厅转贷平南县新增政府专项债券4.74亿元,较2019年(3.2亿元)增长48.1%;安排平南县第一批抗疫特别国债17842万元,为平南县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提供有力资金保障。

三、关于加大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支持力度问题

(一)整改目标。加大脱贫攻坚投入力度,继续筹措安排2020年自治区乡村振兴补助资金。

(二)整改措施。一是积极争取各类中央财政扶贫资金支持,加大自治区本级扶贫投入,2020年自治区本级按当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量的20%以上增列专项扶贫预算并确保自治区本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增幅不低于中央资金增幅,督促指导县级按规定比例增列扶贫预算。二是会同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制定《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20年实施计划》,及时做好资金安排分配工作。

(三)整改落实情况。一是加大脱贫攻坚投入力度问题。2020年自治区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初预算数372亿元,比2019年年初预算数增加30亿元;自治区本级财政扶贫专项资金合计下达608677万元,比2019年增加73456万元,高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量的20%。二是关于支持乡村振兴建设问题。2020年2月,配合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出台《关于印发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20年实施计划的通知》 (桂发改农经〔2020〕15号),及时做好项目和资金安排。

四、关于优化财政业务系统功能问题

(一)整改目标。加强与预算单位的沟通联系,听取各单位意见建议,加快财政专网与广西电子政务外网的融合互联,不断完善财政业务系统。

(二)整改措施。一是加快自治区财政厅的财政专网已与广西电子政务外网融合互联,开通广西电子政务外网访问财政业务系统的途径,缓解业务高峰期的网络拥堵问题。二是加强与预算单位沟通联系,采用发函征求、电话咨询等方式听取单位意见建议,不断完善自治区本级部门预算编制。三是在预算管理一体化建设过程中,研究定额标准录入控制设置需求,完善定额标准录入控制管理。

(三)整改落实情况。一是关于优化部门预算编制系统问题。在征求预算单位意见并结合自治区本级实际的基础上,部门预算编制系统实现行政机关和行政类、公益一类事业单位自动生成基本支出预算,预算申报建议数总额控制、“三公”两费控制数分项审核、预算草案文本检索生成等多项功能。二是关于完善定额标准管理问题。预算管理一体化建设过程中,根据财政部预算管理一体化规范要求,提出基本支出标准和会议费、培训费等通用项目支出标准及“三公”两费控制数设置需求,完善支出标准和预算金额的控制管理。

五、关于加快专项资金调度速度问题

(一)整改目标。加大专项资金调度力度,压实设区市对市管县和城区的调度责任,督促设区市及时将专项资金调度至市管县和城区。

(二)整改措施。自治区财政厅高度重视专项资金调度工作,加大库款统筹力度和对设区市和省管县资金调度的倾斜力度,压实设区市对市管县和城区的调度责任。下一步,自治区本级将继续加大督促力度,压实设区市对市管县和城区的调度责任,督促设区市及时将专项资金调度至市管县和城区。

(三)整改落实情况。自治区本级加大对基层资金调度的支持力度,压实设区市对直管县和城区的调度责任,督促设区市及时将专项资金调度至市管县和城区。截至11月底,自治区本级对市县调度同比增长27.2%,专项资金已全部调度到位,有效支撑市县支出增长需要。根据考评对象(桂林市象山区财政局)提出督促设区市及时将专项资金调度至市管县和城区意见,经对接桂林市本级,桂林市本级已将专项资金全部调度至城区和市管县。

六、关于规范设区市绩效考评指标设置问题

(一)整改目标。规范设区市考评指标设置,进一步压缩考评指标数量,制定设区市考评指标方案,提高指标设置的科学性、合理性和规范性。

(二)整改措施。一是压缩考评指标数量规模。进一步压缩对设区市机关绩效考评指标的数量。二是科学设置考评标准,调动市县工作积极性。三是积极建议取消财政配套资金考评内容。四是规范考评程序。制定设区市考评指标实施方案,规范考评指标内容、程序、材料等事项,提高考评的规范性和科学性。

(三)整改落实情况。一是压缩考评数量。2020年,自治区财政厅按照聚焦中心的原则,进一步压缩对设区市机关绩效考评指标的数量,2020年度对设区市考评内容由上年的财政收入、政府债务管理、发展民营企业等三项指标,压减为财政收入、政府债务管理两项考评内容。二是关于优化考评内容问题。自治区财政厅在设区市考评指标中注重建立奖优罚劣导向,对未完成任务的地区进行绩效扣分,对超额完成任务的考评事项进行加分。2020年度对“财政收入”考评指标设置4分加分项,激励市县财政部门深挖财政增收潜力,激发工作积极性。三是积极建议取消财政配套资金考评内容问题。自治区财政厅对设区市考评内容进行严格把关,对涉及地方财政配套资金事项提出不予对设区市进行考评建议,以提高考评工作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关于对设区市的财政支出进度考评问题,2019年起我厅设区市绩效考评指标数量大幅压减,不再将支出进度纳入考核范围。四是关于规范考评程序问题。我厅于2020年8月19日印发《广西壮族自治区财政厅关于印发2020年度设区市绩效考评指标考核实施方案的通知》(桂财办〔2020〕67号),明确财政厅牵头考核的2项设区市指标(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财政收入)考核内容及标准、数据采集渠道、考核工作程序等事项。

七、关于加强基层调研和业务培训指导问题

(一)整改目标。继续实行厅领导联系基层工作联系点制度,进一步加强对基层财政部门业务培训指导力度。

(二)整改措施。一是继续实行厅领导联系基层工作联系点制度,下沉基层,了解基层实际,指导基层开展工作;切实抓好中央、自治区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努力为基层办实事、办好事;展现财政部门和财政干部良好形象,不断提高财政工作质量和水平。二是加大业务培训力度。业务培训班尽量延伸到基层财政部门帮助基层财政干部提高业务水平。

(三)整改落实情况。

区财政和市财政关系范文第2篇

本文以湖北省72个县(市)财政和部分市县财政的有关数据为依据,对地域人口、人员结构、可用财力、公共支出、地理环境、政策环境等因素与供养系数的关系进行分析,并对孝感市的财政供养系数进行实证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降低财政供养系数的建议。

一、影响财政供养系数的相关因素分析

1.地域人口与供养系数的关联分析。

分析方法:(1)将全省72县(市)按地域人口由大到小排列,并按人口数量自然划分成10个档次。(2)将财政供养人员数量随地域人口顺序排列,并按地域人口档次计算平均值。(3)各档次的财政供养人员总量除以对应档次的地域人口总量等于该档次财政供养系数。具体统计和计算过程略,结果列表如下:

表1湖北省2002年72县(市)地域人口与财政供养人员关系分析表单位:万人、人、个地域人口财政供养

档次县市个数系数(%)

变化范围人口均值

1100-1652781192.38

290-1002658252.79

380-902278862.63

470-801981422.62

560-7018947102.99

650-6016162132.99

740-5013900113.05

830-4010039102.77

920-30866843.81

1010-20592725.33

关系显示:(1)财政供养人员数量与地域人口数量成正比变化。人口大县,供养人员相应较多;人口小县,供养人员相应较少。(2)财政供养系数与地域人口数量成反比变化。人口大县,供养系数较小;人口小县,供养系数较高。(3)综合关系。人口大县供养人员较多,但供养系数较低;人口小县供养人员较少,但供养系数较高。

推论:人口大县供养系数较低,人口小县供养系数较高;降低供养系数的重点是人口小县。但现实中人口小县供养人员较少,而人口大县供养人员较多。本文认为,由于供养系数的分母——地域人口的不可比成分较大,考核供养系数应以分子——供养人口为主。因此,降低供养系数的重点应是供养人口大县,而不是供养人口小县,即不能以供养系数高低作为减少财政供养人员的实践标准。

2.人员结构与供养系数的关联分析。

分析方法:(1)划分。将财政供养人员按工作性质分为行政单位供养人员、事业单位供养人员两大类。人员经费相应划分为行政人员经费和事业人员经费。(2)对比分析。选择某市作为样本。(3)比较年度。选择1993年与2003年的有关数据进行对比。

表2孝感市1994-2003年财政供养人员结构变化表单位:人、万元其中教师占事业

年度行政人数占比例%事业人数占比例%

人数比例%

199423.876.248.8

199523.476.648.5

1996247647.1

199722.777.348

199823.876.254.5

199924.975.151.8

200025.874.253.8

2001267454.4

200226.173.956.1

200324.175.954.9

平均值24.4675.5451.79

关系显示:(1)行政与事业人员结构虽有所变化,但变化不大,基本保持了一定的比例。即行政机构人员占1/3,事业单位人员占2/3。(2)教师数量占事业单位人员总量的1/2强,比重显得过大。

人员经费的结构与人员的结构呈同向变化关系。(1)在人员经费结构中,行政人员经费占经费总额的比重30%,事业人员经费占经费总额的比重70%,其中教师经费占事业人员经费的比重接近60%。调查发现,当行政编制冻结后,事业单位供养人员急剧膨胀。一部分是历次机构改革中行政机关精简人员,一部分是新进单位的人员,大部分都流向事业单位或压往二级单位。较多事业单位或二级单位人浮于事,相互攀比,一些苦活、累活没有人做,在社会上临时聘用人员。(2)人均经费水平逐年提高。其中事业人均经费支出增长27.4%,教育人均经费增长22.05%,均高于行政人均经费支出增长5.6个、0.25个百分点。

表3孝感市2000-2003年行政事业单位人员经费结构变化表行政人员经费事业人员经费

年度占比人均占比人均其中教人均

重%经费重%经费师%经费

200029.7694570.3569060.46396

200130.3915169.7738354.67408

200231.71057268.3806164.39241

200325.31255474.71176954.211626

平均或

递增29.2521.8%70.7527.4%58.3722.05%

推论:供养人员结构反映了一级事权中从事行政与事业工作的人员配置比例。从相对比例看,事业所占比重过大,尤其是教师人数及经费比重突出。据此推论:降低财政供养系数,减少供养人员的重点是事业单位,其中优化教师队伍应是重中之重。

3.可用财力与供养系数的关联分析。

分析方法:(1)可用财力为一般预算收入与转移支付之和。本文将72县(市)一般预算收入与转移支付相加后,按照可用财力大小自然划分为5个档次。(2)供养人员数量范围指划分档次内最低数量到最高数量范围。(3)人均财力水平是指各档次可用财力金额之和与财政供养人员数量之和的比值。具体统计和计算过程略,结果列表如下:

表4湖北省2002年72县(市)可用财力与供养人员关系分析表单位:元、万人、万元可用财力供养人口人均财力

档次县市个数

范围数量范围水平

13-3.532.3-2.81.16

22.1-3221.2-31.06

31.5-2131.1-21.04

41-1.5220.9-1.70.94

50.5-180.4-11.09

关系显示:(1)财政供养人员与可用财力成正比变化。可用财力较多的县市,财政供养人员较多;可用财力较少的县市,财政供养人员较少。(2)人均财力支出水平基本相等。不管是财力多的县市,还是财力少的县市,人均可用财力基本保持在一个相等的水准。(3)综合关系。人均可用财力没有拉开档次,可用财力主要聚集在养人上。财力强的县市多养人,财力弱的县市少养人。

推论:财力多的养人多,财力少的养人少,据此推论,财政就是“吃饭财政”,财政增收就是为了供养更多的人员,而这却背离了一级政府事权人员配置的原则,是财政工作的误区。因此,降低财政供养系数不能将可用财力与供养系数挂钩。

4.公共支出与供养系数的关联分析。

分析方法:借助于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地域人口、可用财力、工资水平等指标之间的公式推出公共支出与供养系数之间的关系。下面是演绎过程:

(1)人员经费支出=财政供养人员×人均工资标准=供养系数×区域人口数量×人均工资标准

(2)财政支出=经常性支出+专项支出=(人员经费支出+公务费支出)+专项支出

(3)财政支出=可用财力=财政供养系数×区域总人口×人均工资标准+公务费支出+专项支出

财政供养系数=[财政支出-(公务费支出+专项支出)]/区域总人口×人均工资标准=(可用财力-公共支出)/地域人口数量×人均工资标准

关系显示:在一定时期内,某县(市)的可用财力、地域人口数量、人均工资标准基本上保持在一个不变的水平,可视为常量指标。因此,财政供养系数与公共支出存在十分密切的关系。由于公共支出是被减量,被减量与差值成反向变化关系,即公共支出越大,供养系数越小;公共支出越小,供养系数越大。当可用财力等于公共支出时,供养系数为零。当可用财力大于公共支出时,供养系数为正;当可用财力小于公共支出时,供养系数为负。

从事权与财力配置上讲,一级政府有一级事权,一级事权有相对应的可用财力。根据这一设立原则,一个地方的可用财力应包括两部分:首先,履行一级事权所需的非人力资源财力,主要指物质资料、生产工具等。其次,完成一级事权所需配备的人力资源所需财力,主要指生产与再生产的补偿财力,如工资、奖励、福利等。按照行政管理理论,国家赋予同一级政府的事权是基本一致的,公共支出也应该是一致的。但由于各级的工资标准、地域人口、可用财力不同,财政供养系数必然是不同的。在同一级别的公共事权相同的前提下,可用财力较多的地方,可用财力超出公共支出的增量就多,就可以提高供养系数。而可用财力较少的地方,可用财力超出公共支出增量就小,财政供养系数就低。而可用财力比公共支出低的地方,财政供养系数为负数,这个地方的财政必然是负债运行。

推论:如果一个地方履行一级事权不完整,则说明可用财力不足以养人,供养系数应为负值。但在实际中,履行一级事权不完整的地方较多,但财政供养系数却为正值,有的还较高。理论与实践产生了矛盾。实际情况是由于供养人员失控。可用财力大量向人员经费集中转移,挤占了履行正常事权所需财力。因此,降低财政供养系数,需要划分地方可用财力,可用财力必须首先用于履行一级事权,并据此配备相应人员,超过公共事权所需人员必须精简。

5.地理环境与供养系数的关联分析。

分析方法:(1)将全省72个县(市)按地理特征分为五个类型:山区县、丘陵县、平原县、城郊县、湖(库)区县。(2)地域人口、供养人员范围按各类型从最小到最大列示。(3)供养系数为各类型县(市)的供养人员总数与地域人口总数的比值。具体统计和计算过程略,结果列表如下:

表5湖北省2002年72县(市)地域人口与财政供养人员及系数关系分析表单位:个、万人地域人口供养人口供养系数

类型个数

范围范围(%)

山区县348-1200.5-2.52.84

丘陵县650-1001.3-32.85

平原县1735-1000.6-2.62.81

城郊县1035-1600.9-3.52.76

湖(库)区县550-1401.8-2.82.53

增长率%14.47%11.22%

关系显示:(1)地域人口起点基本相同,变化幅度逐步增加。主要是地理环境和行政区划造成的。(2)供养人口起点依次增大。说明供养人员与地理环境呈同向变化关系。其中山区县供养人员相对较少,而平原、城郊、湖(库)区县供养人员相对较多。(3)供养人员在3万人上下变化。这是一个县(市)的最大值。(4)供养系数依次减少。虽然地域人口、供养人员同向增加,但地域人口依次增长高于供养人员依次增长,即供养系数分子增长低于分母增长,导致供养系数依次减少。计算结果证实了这一点。

推论:由于人口增长控制属于国家计划生育政策范围,我们只能控制供养人员增长。按照地理条件与供养人员关系,控制财政供养系数重要依据是按供养人员起点大小,即按地理划分的后三类(湖库区县、城郊县、平原县)应是重点控制地域。

6.政策环境与供养系数的关联分析。

分析方法:本文涉及政策环境包括行政体制、财政体制、人事体制、经济周期等,由于这些方面都是一个庞大主题,限于篇幅,此外主要以定性分析这主。

(1)行政体制与供养系数。目前,我国行政体制设计是五级管理体制,即中央、省(直辖市、自治区)、市(自治州)、县(市级县、县级区、自治县)、乡镇(民族乡)。各级不论区域人口多少,面积大小,级次高低,经济好坏,都设有“大而全”的行政事业管理机构,配备有一定数量的工作人员。据有关资料,解放初期,全国的官民比例为1∶600,到2002年各级各类官员占总人口的平均比例已达1∶28,干部总人数是解放初期的80多倍。这种庞大的层次多的行政管理体制,不仅办事效率日益低下,而且需要巨大的行政管理成本作支撑。仅以乡镇为例,1984年,全国撤社建乡结束时有乡镇92476个,按当时每个乡镇平均支出20万元计算,需要消费财力184.9亿元。经过改革,到2003年底止,全国乡镇减少至38464个,按2002年每个乡镇平均支出50万元计算,仍需要消耗财力192.3亿元。以湖北省的情况来分析,2002年,全省财政供养人员中,省地两级供养人员占全省比例为1/4弱,而县乡两级供养人员占全省供养人员比重为3/4强,其中乡镇级占全省比重达到24.45%。

表62002年湖北省财政供养人员按行政级次分布和人员结构表单位:人合计财政拨款或补助开支人员

行政

级次国家集体离休退休长休

人数占比重%职工职工人员人员职工

省级21335010.43159148783455748585277

地市级27831713.612117787981528852652618

县级105315651.508219203958810471180444733

乡镇级50001324.4539385424458214578945611

总计2044836100158670072810224613606262239

结构10077.593.561.0917.630.11

比例%

关系显示:行政管理层次与财政供养人员成正比,与财政供养系数成正比。

推论:根据上述关系显示,要降低财政供养系数,需要减少行政管理层次。按照市场经济国家通行做法,行政体制设计只需设三级政府,我国可比照改革。

(2)财政体制与供养系数。从1994年起,我国实行了分税制财政体制,实行了“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体制,按照这种“分灶吃饭”的财政体制,一级政府有一级事权,一级事权有相应的财力。但从分税制10年运行的情况看,各级事权不规范是突出的问题之一,在地方各级体制运转中,经常有事权错位、缺位和越位的情况出现,形成了中央调控各地事权的局面。特别是几次增加工资,在经济转型时期产生了一定的“吸引效应”,各地膨胀了一大批人员。后来,在“一要吃饭,二是建设”思想引导下,地方政府及财政把保工资发放作为第一要务,更是巩固了“吸引效应”,不少地方特别是经济落后省份没有把住关口,供养人员无序膨胀,相互攀比,增加了一定数量的财政供养人员,提高了供养系数。

关系显示:财政体制不规范,为地方供养人员增长创造了机会。

推论:一级事权不能相对独立,就不是完整的分税制体制。要认真执行分税制,增强地方各级事权的相对独立性。增加工资要适合社会发展状况,实行地方听证制度,不能强求各地统一。

(3)人事体制与供养系数。目前,全国人事制度特别是人员管理方面缺乏统一的法律制度,这也是财政供养人员居高增长的重要原因。主要表现在:一是在编制管理上,人事部门与财政部门形成了“两张皮”。产生了人事核定的编制,财政不一定认可,但为今后转正奠定了基础。二是在供养来源上,预算内与预算外“两张皮”。产生了单位认可的人员,虽然没有人事或财政编制,但仍然由单位供养,也为今后逐步转正创造了条件。三是在进人问题上,缺乏法律规范。进人质量、进人数量、进人对象,全凭领导研究决定,没有统一规划。四是在人员出口上,不鼓励人员出去。主要是工龄时段太长。以国家公务员为例,只要不犯错误,都必须坚持工作30年,机构改革也不能精简。按照每人30年的平均工龄批次依次平行推移,供养人员基数必将越来越大。

关系显示:人员编制、人员经费实行多头管理,是财政供养人员间接增长的重要原因。进人无法律依据,是财政供养人员直接增长的重要原因。人员出口不畅,不断产生基数累积,是财政供养人员增加的潜在基础。

推论:编制管理、经费来源管理分割,进口松出口紧,导致财政供养人员必然增长,仅靠财政一家加强管理不行,要控制供养人员无序增加,降低供养系数,必须改革现行人事制度,对人员编制及预算外资金实行统一立法管理,出台激励人员有序流动的相关政策。

二、孝感市财政供养系数与全省、全国、国际比较和推论印证

孝感市位于湖北省中部,现辖7个县(市)区,国土面积8910平方公里,总人口506万人。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343.55亿元,财政收入18.39亿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9.53亿元。从地理特点看,北有山区县(大悟县),南有湖区县(汉川市),中有丘陵和平原县(安陆市、应城市、云梦县、孝南区),是一个地理多样化的典型区域。

1.孝感市财政供养系数与全省比较。

(1)7个县(市)区供养系数与全省县(市)比较。

分析方法:将7个县(市)区的地域人口、财政供养人员、供养系数按照地域人口由大到小排列,然后根据全省72个县(市)有关资料,找出各项指标所占位置,分析其中的关系。

表7孝感市2002年度7县(市)区财政供养系数及相关因素全省排序表单位:万人、人地域全省供养全省供养系全省

县(市)名称

人口排序人口排序数%排序

汉川市106.46523383152.1966

孝南区83.161920707222.4956

应城市65.282419345262.9335

孝昌县61.822813833452.2365

安陆市61.702918953273.0630

大悟县61.123116230382.6650

云梦县57.213517628323.0928

全省平均值62.62174852.79

关系显示及推论印证:①地域人口排序及关系。地域人口高于全省平均值的县(市)有3个,从大到小依次为汉川市、孝南区、应城市。地域人口低于全省平均值的有4个县(市),从大到小依次为孝昌县、安陆市、大悟县、云梦县。分析发现,地域人口与供养人员基本呈同向关系。②供养人口排序及关系。供养人口高于全省平均值的有5个,即汉川市、孝南区、应城市、安陆市、云梦县。低于全省平均值的有2个,即大悟县和孝昌县。说明7县(市)区财政供养人员整体水平较高。③供养系数及关系。高于全省平均供养系数的县(市)有3个,即云梦县(3.09%)、安陆市(3.06%)、应城市(2.93%)。这种结果印证了“减少财政供养人员不能仅以供养系数为标准”的推论。

(2)市直财政供养系数与全省市州比较。

分析方法:①将全省9个市州(武汉市不可比)的财政供养系数进行排列比较,找出其中存在的关系。②地域人口指履行事权所辖行政区域总人口。③财政供养人员指市(州)本级财政供养人员。

表8孝感市2002年市直在湖北省市州中财政供养系数排序表单位:万人、人地域全省供养全省供养全省

市州名称

人口排序人员排序系数排序

黄冈市723120741810.2875

荆州市633218101430.2866

襄樊市577319202920.3333

孝感市506414416740.2847

宜昌市397512349350.3114

恩施州381610780570.2838

十堰市338711966260.3542

咸宁市27889911380.3561

随州市24996400090.2579

关系显示及推论印证:①地域人口及关系。全省市州地域人口最多的是黄冈市(723万人),地域人口最少的是随州市(249万人),其中孝感市所辖人口在全省市州中排第4位,居于中等位次。②供养人员及关系。全省财政供养人员最多的是黄冈市(207418人),供养人员最少的是随州市(64000人),其中孝感市市直供养人员排全省市州第4位,居于中等位次。从排序看,供养人员与地域人口排序基本呈同向关系。③供养系数及关系。全省财政供养系数最大的市州是咸宁市(0.35%),供养系数最小的是(0.25%),其中孝感市供养系数排全省市州第7位,相对较低。从排序看,供养系数最大的市(咸宁市)不是供养人口最大的市(黄冈市),供养系数最小的市(随州市)却是供养人口最少的市。

2.孝感市财政供养系数与全国部分省份比较。

表9全国部分省份2002年财政供养系数及人均财力情况表单位:万人、元地区划分选择省份供养人口供养系数%人均财力

东部地区浙江省104.12.344846

中部地区安徽省156.52.4814000

湖北省206.243.4413462

其中孝感市14.422.8510431

关系显示和推论印证:从上表可以看出,湖北省的财政供养人口较多,人均可用财力较低,财政供养系数相对较高。其中孝感市与全省相比,人均财力均较低,财政供养系数较低,但与全国部分省份相比,财政供养系数仍然较高。因此,孝感财政既要做大“蛋糕”,也要降低供养系数。

3.孝感市财政供养系数与国外部分国家比较。

分析方法:选择部分国家与我国、我省及孝感市进行比较分析。

表101999年部分国家和地区财政供养系数相对比例比较表单位:亿人国家或地区名称国家或地区人口财政供养比例

美国2.731∶187

法国0.591∶164

日本1.261∶150

印尼1.941∶98

中国12.591∶30

其中:湖北省(万人)5938.031∶29

孝感市(万人)597.721∶35

关系显示及推论印证:(1)发达国家供养比例相对较低,不发达国家供养比例相对较高。其中我国的供养比例较高,是美国的6.23倍。(2)湖北的供养相对比例高于全国平均比例,说明需要降低供养系数。(3)孝感市供养比例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高于国外国家的供养比例,说明仍需要降低供养系数。

三、降低财政供养系数的路径选择

降低财政供养系数,需要确立一个基本目标。从国外情况看,美国、法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都在0.5%左右,印尼等国家的供养系数在1%左右。鉴于我省的财政供养系数为3.44%,因此建议现阶段将降低财政供养系数的目标定为2%,力争用3年左右的时间,实现全省整体供养系数下降1.44个百分点。

1.减少行政管理层次,调整优化工作职能。

由五级政府逐步转变为三级政府,撤销乡镇一级政府,实行县直管乡和村民自治制度。创新市(地)制,实行省直管市、县后,市级保留行政级别,作为市级县管理。从理论上讲,每减少一个行政层级,或减少一项职能,都可以减少一定数量的供养人员,节约相应数量的行政成本。以湖北省为例,2002年全省乡镇财政供养人数50万人,占全省供养人员总数24.45%。如果按保留30%的派出机构或联络机构人员估算,则全省乡镇可减少财政供养人员35万人,将减少供养系数0.59个百分点,全省财政供养系数可由3.44%减少到2.85%。再以孝感市为例,全市7个县(市)共有乡镇、街道办事处共115个,财政供养人员6万多人,如果撤销乡镇一级,保留30%派出或联络人员,则全市可减少供养人员4.2万人,占全市供养人员总数的29%,将减少供养系数0.83个百分点,财政供养系数将由2.84%下降到2.01%。

表11孝感市1994-2003年财政供养人员城乡数量结构变化表年度城关人员占比重%乡镇人员占比重%

199452.147.9

199551.748.3

199654.245.8

199756.843.2

199851.748.3

199941.758.3

200041.758.3

200149.350.7

200260.139.9

200373.126.9

上表说明,城关与乡镇供养人员比重各占1/2左右。乡镇财政支出中,教师工资占60%比重,从2001年起,各地实行教师工资县级统一发放,乡镇供养人员比重开始下降,转增了城关供养人员比重。鉴于乡镇主导财政供养人员数量变少的情况,撤销乡镇一级应该有时机成熟。

2.明确各级政府事权,合理划分养事与养人财力。

一是要明确划分各级事权,优化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按照市场经济公共管理的要求,重新划分中央、省、市、县政府事权,按新的事权需要设置机构,对原来的机构实行调整。有事权任务的机构就保留,无事权任务的机构就撤消,重复交叉职能的机构就合并,不强调上下完全对口,只要事情有人做就行。二是要合理划分养事与养人财力。现在存在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养人支出占用财力太多,养事支出占财力份额太少。据调查测算,全省县(市)工资性支出占县(市)财政支出总额比例在70%左右,少数县市达到80%以上,这种结构明显不合理。因此,降低财政供养系数,就必须合理划分养事与养人财力,逐步降低养人支出所占财力比重,要以养事为先,养人与养事相协调。不然,按照有关推论,养事(公共支出)财力越少,养人的财力就会越多,供养系数就会越大。

3.明确重点降低对象,因地制宜降低供养系数。

一是根据地理环境与供养系数的关联分析,降低供养系数可以供养人员起点大小为基础,重点应是供养人员较多的湖库区县、城郊县、平原县。对财政供养人员超过2万人的县(市),要作为重点控制对象。二是根据地域人口与供养系数的关联分析,降低供养系数应是纵向降低,即县(市)自己现在与自己过去相比是否有所降低。合理确定供养系数水平。供养系数不强求一律。科学的标准应是在各地正常履行事权基础上的供养系数。即在合理划分养事与养人财力基础上,可用财力超过养事财力的增量可以适当提高供养系数,可用财力等于或不足养事财力的情况下必须降低供养系数。三是从行政体制与供养系数的关系看,降低的重点级次是县乡两级。从行政体制改革的方向看,当前改革的重点是逐步撤销乡镇一级。四是从人员结构与供养系数的关系看,改革的重点应是事业单位和二级单位。各级要将精简供养人员的重点放在事业单位和二级单位。对适合参与市场竞争的事业单位,要创造条件推向市场。各级在精简行政编制的同时,必须同时控制好事业单位、二级单位人员编制,务必将编制落实到人,否则容易产生供养人员“此伏彼起”,机构改革成了“走过场”。

4.推行岗位成本管理,控制工资增长水平。

研究发现,供养人员数量增减与单位人均支出水平高低呈现出一定的相关性。在可用财力总量一定的情况下,供养人员数量越多,人均支出水平出现偏低。而供养人员数量越小,人均支出水平就会偏高。而当人均支出水平过低、接近甚至低于社会一般岗位支出水平时,单位人员数量必然减少。当人均水平较高、高于社会一般岗位支出时,单位人员数量又会重新膨胀。运用这一规律,我们建议:一是建立岗位成本管理制度。即每个机构划分成若干个岗位,每个岗位按照履行事权需要核定一个标准成本或定额,所有岗位标准成本或定额加总之和即为某个单位的经费总额。政府及财政对各单位实行定额管理,超支不补,节支滚存。通过这个办法,可以一定程度抑制人员增加。二是控制人员工资水平。实行一般工作人员享受社会平均工资水平,特殊技能人员实行奖励工资制度。这样做的理由是如果机关单位工资高于社会平均工资,就会产生吸引效应,促进供养人员增长。而当企业单位工资高于行政机关工资时,就会产生大量人员“跳槽”现象。这在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对比十分明显。

5.实行人事立法管理,缩短在职工作时段。

一是实行人事立法管理。重点规范单位编制数量、进人权限和法定程序,按照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招录工作人员。进一步加强预算外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纠正“收费养人、养人收费”和自定进人等行为。二是全面清理供养人员,建立人员台账,实行“两卡一证”管理。在此基础上,严把人员“进口关”。三是缩短工作时间。建议将干部退休年龄修改为:男53岁、女48岁退休,将必要工作时间缩短5年以上,逐步减少批量移动基数,以此减少供养人员增长速度。四是鼓励人员外出创业。从经济周期看,目前我国经济转型接近尾声,投资增长明显加快,就业岗位将逐步增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吸收更多的就业人员,也为人员分流创造了条件。五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基本生活保险制度、医疗保障制度,让失业人员、分流人员享有必要的生活保障。

数据来源:

1.《湖北省县级财政供养人员人均收入与县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财政与发展》2004年第5期)

区财政和市财政关系范文第3篇

一、实行财政绩效管理的基本做法

我局的绩效管理工作,充分学习和借鉴了市政府对政府和组成部门绩效评估的基本做法,成熟一项、推开一项,逐步完善、不断提高,初步构建了广覆盖、多维度的绩效考评体系。其主要做法有:

一是紧紧围绕财政中心工作,全程跟进督办。我局制定了督办规定,建立了督办制度,强化了督办工作,进一步提高了行政效能。每年年初,我们都根据市委、市政府、市纪委的工作部署、市财政局的工作计划以及人大代表议案、建议、政协委员提案等,认真编制工作任务分解表,区分主办、协办,明确工作目标和阶段性任务,提出工作要求,规定工作时限,落实责任人,构建了完善的责任体系,每一项任务都有责任领导、责任处室、具体承办人员,保证工作任务落到实处。年中上级有新的任务部署,我们都对任务分解表随时进行补充和调整。每月、每季都对督办工作开展跟踪检查,每半年对督办工作的办理情况进行认真回顾分析,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的办法和对策。今年我们还认真总结往年效能建设的经验教训,出台相关规定,强化问责力度,同时还在办公平台上开发督办软件,实现督办工作的电子化,强化对督办工作的实时监控、及时提醒和催办。

二是抓好机关工作人员绩效考评,充分调动各种积极因素。,我们根据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市市直机关工作人员绩效考评和奖励试行办法》,结合我局实际,制定了《市财政局机关工作人员绩效考评暂行办法》,《办法》规范了考评内容和方法,明确了绩效考评奖励金的发放办法,提出了考评的具体要求。在考评程序上,我们始终坚持按平时效能检查、每月个人自评、每季群众互评、领导点评、局效能办审核、局效能和行风建设领导小组审定、优秀人员公示、发放奖励金的程序进行;在确定优秀人员的方法上,不搞“轮流坐庄”、不搞个人说了算、不搞“一刀切”;在考评结果的运用上,把每月、每季的绩效考评成绩直接与公务员年度考核挂钩,只有在季度绩效考评中获两次以上优秀,公务员年度考核才能评为优秀等次。对每一位工作人员,除了重点考核其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外,我们还加强对其平时出勤情况、执行效能基本制度情况进行检查,建立检查台账,与发放绩效奖挂起钩来。今年,我们根据统一规范津、补贴的实际情况,又下发了《市财政局关于规范绩效考评奖发放工作的通知》,对发放的对象、标准、发放形式及程序进行重新界定,严格规定并明确了不予发放或暂缓发放绩效考评奖的情形,充分调动局机关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三是抓好处室、单位的绩效考评,强化中层干部责任意识。初,我们先后制定出台了《市财政局内部处室绩效考评管理暂行办法》和《市财政局局属事业单位绩效考评管理暂行办法》,制定这两个《办法》都借鉴和参考了市政府对政府和组成部门绩效评估及对市直机关工作人员绩效考评办法,明确了绩效考评的依据和评价指标的设置办法,规范了考评的组织与实施,提出了考评结果的运用。处室及事业单位于年初依据本单位职责、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部署、财政预算报告、财政工作报告、局内部会议纪要等相关文件、局机关督办工作、内部制度规定和基础管理要求制定考评指标及分值;考评指标及分值可在第三季度调整一次,且调整幅度不得超过总计划的30%,经局效能办初审后报分管局领导同意,局效能办汇总后向局长办公会作出报告。各处室、事业单位对照工作任务和考核办法,于1月10日前将上一年度自评报告送局效能办,再由效能办集中报送分管局领导;由分管局领导及局效能办根据实际对各单项工作做出评价;与此同时,由局效能办牵头组织的、相关处室参加的考核组深入各处室、单位对每一项考核指标进行现场察验打分。考评结果作为处室及事业单位评选先进集体、处室及事业单位领导评选先进个人的重要条件,从而,强化处室领导和事业单位负责人的责任意识。

区财政和市财政关系范文第4篇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快我市产业和布局结构调整,努力构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支柱产业为支撑、都市型产业为特色的现代化工业体系,积极引导各城区、企业(集团)、研究所以及其它社会资本利用工业企业在主城区内的优质存量资产投资兴建或改建都市型产业园区(楼宇),大力发展都市型产业经济,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第二条都市型产业是指依托大都市独特的信息流、人才流、资金流等社会资源,位于本市城区内,与城市功能和生态环境相协调,有就业、税收、环保、形象等社会效益,符合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现代绿色产业。鼓励发展的主要业态有:

都市型工业:是指以大都市独特的信息流、人才流、现代物流、资金流等资源为依托,以产品设计、技术开发和轻型加工制造为主体,以都市型产业园区、楼宇为载体,能够在本市城区内生存发展、与城市功能和生态环境相协调的有就业、有税收、有环保、有形象的现代绿色产业。

创意产业:是制造业充分发展,服务业不断壮大基础上形成的新兴产业,是

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结果。创意产业主要包括文化产业、与通讯和网络相关的软件、游戏、动漫等产业、与传统产业相关的各类设计、咨询策划、会展等产业。

生产业:是指为生产、商务活动而非直接向个体消费者提供服务的一种中间需求业,其内涵同时融合了部分创意产业的内容。它既包括为生产过程提供各种投入要素的服务,也涵盖了为各种要素组合转换成产品过程的诸多服务内容,以及为产品实现价值活动的服务和劳动。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市加快都市型产业园区(楼宇)建设财政补助资金”由市财政在每年市政府批准的工业专项资金预算中安排。

第二章申报条件

第四条**市加快都市型产业园区(楼宇)建设财政补助资金主要用于达到《**市都市型产业园区(楼宇)认定标准》要求,取得市经委组织的认定授牌的都市型产业园区建设项目,引导和鼓励企业实质性启动和推进都市型产业园区项目建设,用于扶持都市型产业促进中心的发展及中价服务体系的政府采购服务;财政奖励资金主要用于奖励园区建设和招商引资达到目标进度,服务体系完善,已具备一定规模,形成产业聚集和一定品牌效应的都市型产业园区和楼宇。

第五条根据扶优扶强、集聚产业的原则,都市型产业园区(楼宇)需满足以下申报条件:1、申报财政补助资金条件:符合《**市都市型产业园区(楼宇)认定标准》要求,取得市经委授牌;2、申报财政奖励资金条件:园区建设和招商引资达到目标进度,服务体系完善,已具备一定规模,形成产业聚集和一定品牌效应的都市型产业园区和楼宇。

第三章审批程序

第六条各区发改局会同同级财政部门向市经委和市财政局上报申请加快都市型产业园区(楼宇)建设财政资金补助计划一式两份(见附表)。同时,须上报以下附件的复印件:1、都市型产业园区(楼宇)建设规划;2、都市型产业园区(楼宇)土地证;3、园区(楼宇)管理公司营业执照、有关管理制度;4、所在城区环保、安监部门出具的环保、安全证明;5、园区(楼宇)内入园注册的都市型产业企业名单及其营业执照复印件;6、园区(楼宇)内入园注册的都市型产业企业上年度财务报表。新晨

第七条市经委根据本办法对上报的财政资金补助和奖励计划予以审核、筛选后填制《**市市本级财政专项资金使用计划审批表》,与市财政局共同审核共同上报市政府审批。再由市财政局按计划办理具体资金拨付手续。

第四章补助和奖励标准

第八条财政补助资金:对达标授牌的都市型产业园区一次性安排50万元、都市型产业楼宇30万元,对都市型产业促进中心的成立和启动给予资助;财政奖励资金:对园区建设和招商引资达到目标进度,服务体系完善,已具备一定规模,形成产业聚集和一定品牌效应的都市型产业园区和楼宇一次性安排奖励资金50-100万元,由市财政局直接拨付给都市型产业园区(楼宇)管理实体。专项用于园区(楼宇)的调研规划、专业性招商、服务体系建设、业务培训、公用设施建设和环境改造等,不得用于它项开支。

第五章管理与监督

第九条园区管理主体收到财政补助资金后,按国家财务规定处理,专款专用。

第十条财政补助资金由市经委、财政局负责管理。

市经委负责财政补助资金使用计划的组织和编制,并对都市型产业园区(楼宇)的建设实施监督管理;市财政局负责资金预算管理,根据下达的资金补助计划,办理资金拨付手续,并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跟踪、监督检查。

第十一条建设都市型产业园区(楼宇)年度财政补助资金必须专款专用,严禁截留、挪用等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除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外,将财政补助资金全额收缴财政部门,且该单位三年内不得申报市级财政资金补助。

第六章附则

第十二条本办法由市经委、财政局共同解释。

区财政和市财政关系范文第5篇

摘 要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趋成熟,以公共财政框架为主体的财政管理体制正逐步形成,作为财政职能之一的财政监督,必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加强财政监督,提高财政检查质量和效果已成为财政管理的重要工作之一。但是,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目前我国的财政监督尚未像审计监督一样得到重视和认可,其作用远未发挥。特别是财政监督的最基层――县(市)区财政监督,其现状和发展前景更加值得关注。

关键词 县区财政 财政监督

一、县(市)区财政监督的现状及成因

目前,县(市)区财政监督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对财政监督工作重视程度不够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县(市)区政府领导对财政监督工作不够重视。产生这个问题的原因,是在部分县(市)区政府领导眼中,财政部门的主要职责是财政收入和支出,只要能够完成每年的财政收支预算,保证政府机关运转,保证工资按时发放,保证法定支出和民生及重点工作的需要,财政部门的工作就能得到县级领导的认可。至于财政监督职能,财政资金支出效果的检验,主要由审计部门承担,因为每年审计部门都要进行同级审计,并对县(市)区部分部门和乡镇进行审计。

2.财政部门领导对财政监督工作重视不够。产生这个问题的原因,一是财政部门领导把财政收支作为财政中心工作,特别是县(市)财政局,有的甚至成了“收入局”。年年高速增长的财政收入任务把财政局领导压得喘不过来气,根本无暇顾及财政监督工作;二是财政部门领导对财政资金的管理普遍存在重预算、重拨款、轻监督、轻问效,只要财政资金按预算、按上级规定、按县(市)区政府领导要求把资金拨付到位,任务就完成了。至于财政监督工作,则是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三是县(市)区财政部门领导普遍存在怕得罪人的思想,对财政监督查出的问题,很难做到依法处理,所以对财政监督工作的积极性不高;四是部分县(市)区财政部门无专门财政监督机构,有的无专职监督检查人员,也是财政监督工作无法正常开展的原因之一。

(二)财政监督缺乏主动性,检查范围狭窄

由于县(市)区财政监督不被重视,县(市)区财政部门对财政监督工作缺乏主动性,每年能完成上级分配的检查任务就不错了,很少主动开展工作。

部分县(市)区财政部门因无专职监督检查机构和人员,工作缺乏独立性,检查经费无保障,造成监督力量薄弱,开展的财政监督工作也仅限于上级安排的会计信息质量检查等,且检查面小。对财政专项资金、部门预算、乡镇财政财务管理等方面的检查,基本未开展或进展成效不大。

(三)财政监督手段弱化

目前县(市)区财政监督的一个难点,就是处理难,导致监督手段不力。财政监督检查发现的问题,处理起来很难,该上缴财政的资金能上缴就不错了,处罚很少,有的也只是象征性地罚一点,起不到惩罚作用,对单位和个人的处理就更不用说了。长此下去,致使财政监督的权威性无法树立,被检查单位对财政监督检查也就不像对待审计部门检查那样重视。监督手段不力,也成为束缚县(市)区财政监督工作开展的一个障碍。

(四)财政监督队伍素质有待提高

县(市)区财政部门财政监督队伍普遍存在人员不稳定,业务素质不高等问题。部分县(市)区财政部门无财政监督专门机构,有的与财政监察室合署办公,有的与其他部门在一起。财政监督队伍人员不足,人才匮乏,加上人员不稳定、不固定,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财政监督工作的正常开展。

二、加强县(市)区财政监督的对策

如何有效提高县(市)区财政监督检查的质量和效果,为公共财政建设保驾护航,促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的提高,确保县乡财政工作的健康发展,已成为当前县(市)区财政部门面临的重要问题。笔者认为,要加强县(市)区财政监督,应着重从以下七个方面入手:

(一)提高对财政监督重要性的认识,使其发挥应有作用

财政监督作为财政的一项最基本的职能,与审计监督、社会中介机构监督共同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监督体系。财政监督体现财政管理的本质属性,是实施财政分配政策,实现宏观调控目标,规范财经秩序的重要手段。财政监督的主体是各级财政部门。县(市)区政府和财政部门要充分认识财政监督在健全财政政策体系、深化财政体制改革、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推进依法理财、规范和有效使用财政资金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把财政监督与审计监督并重,支持财政监督机构工作,使其真正发挥保驾护航的作用。

(二)提高财政监督机构规格,使其享有高度的独立检查能力

财政部和多数省、市、自治区的财政监督机构已经升格,成为直属二级单位,比机关内设机构高半格,能够独立开展监督检查工作。目前县(市)区财政监督机构除个别升格为副科级外,大多为股级规格,使其独立检查的力度大打折扣。因此,要使县(市)区财政监督机构发挥作用,必须提高监督机构规格,配备专职监督检查人员,赋予其独立检查职能,就像香港廉政公署和西方发达国家的专门(独立)检查委员会,并且给予经费保证。

(三)加大检查力度,拓宽检查范围

县(市)区财政监督机构要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促进财政改革和完善财政管理,更新监督理念,突出监督重点,改进监督方式,把以会计信息质量检查为主,拓宽到对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内部监督、会计监督等方面。一要加强重大财税改革贯彻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反映并纠正财税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促进财税体制改革;二要加强预算编制和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公务卡等财政改革,建立健全财政运行全过程的财政监督机制;三要按照完善公共财政体系的要求,围绕“三农”、教育、科技、社会保障等涉及民生的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检查,确保民生资金发挥最大效应;四要加强财政资金管理、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监督,搞好投资评审和绩效评价,进一步完善预算管理;五要继续加强会计监督,改进检查方式,加强日常监督,规范财经秩序,扩大检查的规模效应和社会影响;六要加强内部监督,发挥财政内部监督在健全管理、堵塞漏洞、保障资金安全、保护财政干部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促进财政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如果仍然停留在应付上级安排的检查任务上,县(市)区财政监督仍是形同虚设。

(四)坚持依法监督,树立财政监督权威

县(市)区财政监督机构要充分利用《预算法》、《会计法》、《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法律、法规赋予的职能,做到规范执法、严格执法、依法检查,按照法定程序开展检查、处理和处罚工作。对查出的违法违规问题,要依法处理,对涉嫌违法、违规、违纪的人员,要及时移送有关部门,对有关责任人员进行处理,通过对事、对人的依法、依纪处理,树立县(市)区财政监督权威。并要对财政处理处罚决定的执行、整改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建立一套完整的财政监督检查、处理、整改机制。

(五)加强财政监督干部队伍建设,适应新形势下财政监督工作需要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县(市)区财政监督工作能否顺利开展,关键在于财政监督队伍,在于这支队伍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财政监督工作对人员素质要求很高,要熟悉国家财政、会计等方面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要有一定的财政、会计实际工作经验和检查经历,要有坚定的政治信念和清正廉洁的思想品德,要有一定的公文写作能力,要有较强的责任感、敬业精神和开拓创新精神……总之,一个合格的财政监督干部,需要具备多方面的素质。因此,必须加强财政监督干部的学习和培训。财政监督干部除了向书本学习之外,还要走出去,学习财政监督工作搞得好的县(市)区的做法和经验,才能胜任新形势下财政监督工作的需要。

(六)整合财政监督资源,建立大监督体系

目前的财政监督职能,由财政部门多个机构承担:对财政资金的绩效监督,由统计评价部门负责:对政府投资工程的财政监督,由财政投资评审中心负责;对部分财政专项资金,由有关业务部门负责跟踪问效。职能的分散,使财政监督的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建议将分散的财政监督资源进行整合,成立财政监督局(或办公室),统一行使财政监督职能,建立大监督体系。

相关期刊更多

中国财政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矿床地质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林区教学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黑龙江省森林工业总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