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培养计划总结

培养计划总结

培养计划总结

培养计划总结范文第1篇

这次“优秀年轻干部人才递进培养计划”培训总结会议,是经请示市委领导同意召开的。受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同志委托,我和***同志一起参加会议,与大家共享学习体会、共勉递进之路。刚才,学员代表作了很好的发言,并对优秀学员代表颁发了荣誉证书,听了之后,我深怀感动、深受教育、深得启发。通过递进培养,大家实现了多层次、多维度、多方面收获,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点:

一是党性修养得到进一步升华。培训班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第一位要求,把加强理论武装作为重中之重。开设《共产党宣言》等原著导读课程、党性党风党纪和党史国史教育课程,使大家在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上、对历史规律的正确认识上、对基本国情省情的准确把握上,找准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时代方位,思想素质得到进一步提升、精神状态得到进一步提振,真正强基固本、凝魂聚气。

二是能力素质得到进一步提升。坚持把研究中心工作、提升干部能力作为学习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结合**实际,培训班开设教学专题,对多点多极支撑战略、新型城镇化和创新驱动及**县域经济发展、乡镇基层建设等多个专题内容进行学习研讨,着力破解社会民生的现实问题、基层党建的突出问题,使大家受到了比较前瞻、系统的专业知识教育和素养熏陶,进一步弥补了专业知识的短板,有效地提升了领导管理的专业化水平。

三是精神品行得到进一步培塑。学习培训,不仅是思想和知识的积累,更是在学习的点点滴滴和每个细节中,让大家享受了内心世界的宁静与淡然,更新了趋于老化僵化的知识和思维,拓展了更加开明开放的视野和胸襟,培塑锻造了团队精神、人文精神、务实精神和创新精神,获得了修身修心修行的感悟和升华。

四是干事激情得到进一步增添。培训班把“好干部”标准和“三严三实”贯穿始终,落实管理责任机制、学习量化考核机制和教学绩效考评制,引导年轻干部人才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崇高追求提振“敢为”的勇气,以能力素质的转型升级增强干部“会为”的本领,以严格的制度和管理锻造“善为”的作风,有效激发了大家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进取心,主动担当、激情创业的精气神。

一路沉淀、一路收获。大家所取得的丰硕成果,来源于市委的高度重视,***书记一直要求我们做好干部储备,为以后干部的接替和接续以及达州未来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保障;***部长更是心系大家、关心大家、寄望大家,重要工作亲自调研、亲自部署、亲自督办。大家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得益于市委党校的全力支持,突出从严考核、从严管理、从严施教,对接最新理论、前言思维,架构全面系统的课程体系、深入深刻的专业讲授,确保了培训有序推进、圆满成功。大家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也取决于自身的刻苦努力,大家转变角色、拓展思维、融入团队,学以善思、学以解惑、学以致用,树立了***年轻干部追求卓越、严于律己的良好形象。在此,对各位学员取得的丰硕成果表示热烈祝贺!向为培训班成功举办付出辛勤劳动的老师和同志们表示诚挚感谢!

递进班培训既是立足**现状,也是着眼**未来发展进行干部培养的重大举措。从***年下半年开始,全市启动实施了年轻干部人才“薪火工程”,计划用5年时间递进培养县(处)级优秀年轻干部人才500名,乡(科)级优秀年轻干部人才、村(社区)主要负责人5000名。目前,市本级两期培养培训227人,对表现优秀、条件成熟的优秀年轻干部,打破论资排辈、求全责备的框框,讲台阶而不抠台阶、论资历而不唯资历,提拔重用了40人,正计划进一步培养使用69人。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只要大家继续保持优秀的学风、优秀的习惯,善始善终、善成善为,必定会被组织发现、领导认可、群众肯定,必定会很有潜力、很有希望、很有前途。

同志们,集中培训的成功,只是递进培养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参加集中培训不等于一定提拔重用,今后的路更长、任务更艰巨。下一步,市委将继续大力实施年轻干部人才“薪火工程”,畅通考录、调任、引才“三条通道”,强化教育培训、互动交流、实践锻炼“三种方式”,推进实施年轻干部培养选拔“百人计划”,促进体制外优秀人才向体制内有序流动。统筹开展年轻干部“三级联动挂职”工作,从市、县、乡选拔一批优秀年轻副县级、科级领导干部、新录用的选调生、公务员及硕博人才,到市级机关、县级部门、基层乡镇、企业生产一线挂职锻炼,切实提升干部综合能力。希望大家牢记“年轻干部”身份,不忘组织的重托、不丢恩师的教诲,积极投身于改革创新的伟大实践中,努力实践于漫长人生中,在成长成才道路上走稳、走实、走远。借此机会,我提三点希望与大家共勉:

第一,希望大家珍惜荣誉、保持平常之心,做政治上的清醒人。进入递进班,证明大家具有良好的素质和素养,具有较强的能力和水平,你们已经进入了组织的视野,也引起了组织的重视,在未来前进的道路上也有了新的起点。希望大家继续保持淡定淡然、平常平静,做到思想上清醒、政治上可靠。要严守政治纪律。理论清醒,才能信念坚定。要深入领会市委“从严治党七大体系建设”的决定,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自觉与中央、省委和市委保持高度一致,党委提倡的坚决响应、党委决定的坚决照办、党委禁止的坚决杜绝,严格按照政策办事、按制度办事、按程序办事,决不辜负组织的信任和重托。要强化品行修养。“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不注重品行修养,必然思想滑坡。大家明白了这个道理,才能知道什么是平易近人,才能懂得什么是公仆形象,才能真正理解服务的本质内涵。大家要把职位当作一种历练,少一些应酬、多一些学习,少一些娱乐、多一些思考,少一些空谈、多一些调研,使自己越来越完善,真正实现“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境界。要保持淡定从容。古语有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过去也有 “宠辱不惊,笑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淡望天空云卷云舒”的词句,这就是一种境界、一种平和、一种豁达。大家一定要以感恩之心、祛急躁之气,虚怀若谷、谦虚谨慎,永远保持健康的心态,永远保持平衡的心理。

第二,希望大家肩负责任、保持争先之志,做业务上的带头人。有岗必有责、守土须尽责。大家一定要肩负起承担**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主力军的一种责任,体现出敢为人先的精神、勇创一流的气魄,努力争创一流工作业绩。要保持创新创造的势头。始终昂扬积极向上的进取心、干事创业的精气神,以“无功就是过,庸碌就是错”的态度时时自省,以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态度攻坚克难,以恪尽职守、夙夜在公的态度敬业奉献,以功崇惟志、业广惟勤的态度勇毅笃行,带头抵制那些为官不为、为官不勤的现象,切实消除“混”的风气、鼓足“干”的劲头,努力创造一流业绩。要养成求实务实的态度。“执行就是能力,落实就是水平”。大家要始终保持对工作的热爱,发扬“安专迷”精神,努力争当“政策通”、“多面手” 、“活字典”,切实履行工作责任,摒弃懈怠之心、永葆进取之志,以“咬住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实事求是地面对问题,客观地分析问题,在困境逆境中坚韧意志,在挑战考验中增长本领,努力确保决策部署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项项有结果。要坚守任劳任怨的担当。市委鲜明“四用四不用”导向,就是对那些长期在艰苦复杂地区埋头苦干、任劳任怨、吃苦受累的干部重点关怀关注。大家要勇于把投身艰苦复杂环境、完成急难险重任务,作为检验能力的“磨刀石”,主动到贫困山区和重点建设、突发事件、信访维稳等工作中挑重担,多经历一些大事要事、急事难事,不图虚名、不务虚功,踏踏实实、兢兢业业的干在实处、干出实效。

培养计划总结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高校教学档案建设日趋完善,但专业建设档案资料的收集尚略感不足。为了提高专业建设和教学质量水平,应该从专业设置与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与结构、科目课程、教学环节、专业素质教育、教学环境、产学研合作、教学改革与建设、师资队伍、学生素质、学生就业、专业特色等方面加强专业建设档案资料的收集工作。

专业建设是高校教学工作的中心任务之一,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论证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与社会需求的符合程度,专业教学条件与专业培养目标的符合程度,专业实际培养效果与原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符合程度,判断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水平,揭示学校办学指导思想和专业办学特色,客观反映学校办学资源、条件与利用水平以及专业建设、教学改革、教学管理、人才培养水平。简而言之,专业剖析着重从“三个符合度”的角度,分析评价专业建设现代,总结成功的经验,指出存在的不足,进一步理清思路,优化方案,进而形成特色,建成精品专业。为此,高校应该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专业建设档案资料的收集工作。

一、专业设置与专业培养目标方面的资料的收集

专业设置与专业培养目标方面的资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专业概况(含专业沿变、专业背景、人才培养情况等);(2)专业目录;(3)新增专业、精品专业申报材料;(4)相关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现状分析及未来需调研报告等原始材料;(5)专业设置论证报告与培养目标调研报告;(6)专业培养目标(含知识、能力、素质要求);(7)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8)专业建设年度计划、中长期建设规划、年度总结;(9)用人单位对专业毕业生的反馈信息。

二、课程体系与结构方面资料的收集

课程体系与结构方面的资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制订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2)教学计划修订的有关规定;(3)专业培养方案与实施性教学计划;(4)专业建设与各项教学改革的思路与措施;(5)专业教学计划执行情况(含各学期进程表、教学任务书、课程表);(6)课程体系与结构改革情况。

三、科目课程方面资料的收集

科目课程方面资料的收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学校关于教学大纲制定与实施的规定;(2)教学大纲、实训大纲和考试大纲;(3)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教材;(4)实验实训指导书;(5)cai课件;(6)专业课程建设情况(含规划和总结);(7)精品课件建设情况(含规划、总结、教案、课件、课堂教学录相等相关资料);(8)专业课程成果及原始资料;(9)课程实践教学情况。

四、教学环节方面资料的收集

教学环节方面的资料收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学校关于教学大纲制定与实施的有关规定;(2)学校关于授课计划制定与实施的有关规定;(3)每学期授课计划、教学进程表教学日志;(4)每门课程教案及备课笔记;(5)每学期学生考勤表;(6)每学期每门课程教学总结;(7)每学期每门课程期末试卷及试卷分析报告;(8)实验、实训、实习报告及总结;(9)教研室教学研究计划、教研活动记录和工作总结;(10)毕业论文(设计)选题目录、选题要求、评分标准、答辩工作安排及记录、成绩分析表;(11)教学检查记录、学生座谈会记录、听课评课记录、专业教师学生测评表等。

五、专业素质教育方面资料的收集

专业素质教育的资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工作的整体方案;(2)科技文化活动的原始资料(含计划、内容、小结);(3)社会实践活动的原始资料(含计划、过程、内容、总结);(4)学生社团活动的原始资料;(5)学生心理咨询工作的原始资料;(6)向学生开设的各类学术报告、讲座讲稿及图片等原始资料;(7)学生参加各类知识竞赛活动,文化活动的通知、获奖情况及证书复印件。

六、教学环境方面资料的收集

教学环境方面的资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专业实践教学管理规章制度(2)专业可利用教学资料情况(含图书资料、电子图书资料、校园网建设及运行情况、机房、实验室、实训基地、教学仪器设备等);(3)专业实验室、实训基地建设规划;(4)专业实训基地利用率、实验开出率情况(实验室使用情况登记表、实验情况登记表、实习实训情况记录簿、教学仪器设备使用记录、开放实验室情况记录表);(5)校外实习基地协议书或校企合作协议;(6)教学经费预算及教学经费投入。

七、产学研合作方面资料的收集

产学研合作方面的资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院系产学研合作领导小组及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名单;(2)专业指导委员会工作会议纪要;(3)校企合作协议书、合同书;(4)从企业或行业聘请的兼职教学人员名单及证书,聘书复印件;(5)专业教师企业实践锻炼的相关资料;(6)院系教师为企业、行业开展技术培训的通知、计划、讲稿、图片等资料;(7)教师承担或参与企业科研课题研究及有关技术协作、项目推广的协议书、合同书;(8)为解决技术难题、开发新产品方面新创造出经济效益的证明材料、技术报告、科研任务书(结题报告)、成果鉴定证书等;(9)校企人员互兼互聘协议书、聘书及工作情况;(10)校内外实训基地共建协议书及资料共享方面的材料;(11)专业教师与企业(或行业)有关人员合作、论著等材料。

八、教学改革与建设方面资料的收集

教学改革与建设方面的资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专业教学模式与课程改革方案,实施过程、工作总结等方面的原始资料;(2)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等方面的原始资料;(3)院系教学工作,教学管理文献;(4)学生学分制实施细则;(5)学生学籍异动情况;(6)教学改革方案、实施过程、阶段小结及原始资料。

九、师资队伍方面资料的收集

师资队伍方面的资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师资队伍基本状况(含学历、职称、年龄、学缘情况);(2)教师科研、教研活动情况(含参加各类科研、教研学术会议、科研教研课程立项项目及结题报告、、出版专著、主编参编教材、获奖情况);(3)教学效果测评情况;(4)师资队伍建设规划;(5)教师培训进修情况;(6)教学管理队伍和学生管理队伍情况(含培训进修内容、效果和经费投入等);(7)人才引进情况;(8)教学管理队伍和学生管理队伍情况(含管理人员、业绩);(9)省级、校级专业带头人申报材料及批复;(10)优秀教师申报、评审及批复;(11)教学、科研骨干基本情况。

十、学生素质方面资料的收集

学生素质方面的资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学生毕业论文(设计);(2)学生参加计算机、英语等级考试情况及证书复印件;(3)学生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计划、过程和总结(含文字材料、图片资料);(4)学生社团活动情况。

十一、学生就业方面资料的收集

学生就业方面的资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学生就业机构及人员情况;(2)就业工作的政策文件;(3)开展就业指导与服务情况及原始资料;(4)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统计表和学生就业单位一览表;(5)毕业生跟踪调查报告及原始资料。

培养计划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一流学科;一流专业;应用型人才

1概述

众所周知,地方应用型高校一般是以本科教育为主体,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相关行业为己任,以培养符合行业企业需要的、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的[1]。在“双一流”与“双万计划”背景下,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成为高等学校建设的必经之路[2]。对于地方本科院校,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与研究型“双一流”高校不同,并不是追求“世界一流”,而是结合自身发展历史和实际条件,明确服务面向和专业定位培养,培养适合地方经济建设发展的应用型人才。一流本科专业是一流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只有真正把一流专业建扎实、办出高水平、办出特色,才能培养出一流人才,从而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目标[3]。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需要直接服务区域经济和行业的发展,因此在一流学科与一流专业建设过程中,地方本科院校应该做到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并举,相互促进、相互融合。2017年同济大学浙江学院土木工程学科成功入围浙江省一流学科建设(B类)名单。2019年土木工程专业成功申请了浙江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项目。在一流学科以及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背景下,土木工程系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无论是一流专业学科建设,还是一流学科建设,其最终目的均为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地方本科高校更应该聚焦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近年来应用型本科院校均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探索依托专业教学、实验与科研、工程项目等适合应用型人才的专业培育模式[4]。实践证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不仅仅需要有明确的人才培养计划、系统的课程体系、合适的教材、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还需要将学生实践活动以及教学方法与创新实践等实现整合。土木工程专业应用性强、涉及学科多且广,因此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融合程度直接影响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经过近几年不断地实践探索,我系在一流学科、一流专业互促互进建设的基础上,开展了大量的教学改革实践活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形成了一套多元化协同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体现在深入教育教学改革、优化专业培养计划,改革课程体系、拓展实践教学,依托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平台以及重点实验室平台,建设教师队伍等方面。

2问题现状

2.1师资、教学资源

近年来,由于招生规模逐年扩大,学生人数增多,我系平均师生比在1∶20左右,曾经一度达到了1∶25的严峻局面;我校属于民办独立学院的办学性质,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及设施设备相关的费用等主要来自于学生的学费,办学经费的问题会严重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同时由于我校办学时间短、师资力量薄弱,既懂专业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严重短缺,因此教师队伍的建设也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质量。

2.2专业培养计划以及课程体系

办学之初土木工程专业培养计划是在母体学校专业培养计划的基础上稍加修改而成,课程的设置虽然进行了修改但与母体学校相差不大,课程多且难度大,给学生学习带来很大的难度和压力。这样专业培养计划无法实现因材施教,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同时,课程体系设置方面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实践教学环节不足。此外,课程选择、类型划分以及比例设置缺乏合理性,尤其对课程与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理论与实践学时的比例以及跨学科课程的交叉融合更是缺乏科学性地安排。

2.3实践创新平台

办学初期教学安排主要是根据培养计划设置的理论教学以及与之相配套的实践课程。教师疲于备课、上课,忽视了学生第一课堂以外的实践教学活动,缺少课外的实践创新平台,特别是缺少与知名企业合作的产学研、实训平台等,因此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存在实践能力培养不足、校企融合深度不够、与社会需求脱轨等问题。

3改革的措施与成效

3.1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方位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积极推进分层次,增设针对考研学生的提高课程与教学环节;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加强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通过多种形式坚持不懈地狠抓立德树人、教风与学风建设,强化教师严谨治学、敬业精神及培养人才的使命感;健全教学规范化制度,优化教学过程管理,完善《教师听课制度》《教学业绩年终考核制度》等文件,落实备、教、批、辅、考、评等各环节的过程管理;重视课堂教学质量,坚持督导和学生评教两个维度的教学效果评价,形成了“问题反馈、跟踪督改”的质量监控闭合体系。通过金课、专业课程思政、互联网+教学模式等课程建设,优化教学方式,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通过多元化教学体系的实践,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获得了大量的实践机会,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明显的提高,专业的创新实践能力及综合素质显著地增强。我系在深入推进教育改革的过程中,以新理念、新形态、新方法开展专业建设,在课程体系融入数字化、网络、大数据、5G等新技术的教学方式,着力建设一批省级“五大金课”和一流教材。目前已经建设了省级一流课程3门、编著了省级教材1部,主持省级以上教学改革项目17项。

3.2专业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的优化

人才的专业培养计划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的文件,是组织和管理教学过程的主要依据[5]。培养计划的制定要基于高等教育运行规律,反映社会和时代需求,体现专业自我特质和特色,将构成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诸多要素进行科学规划和有机组合,以实现专业的可持续发展[6]。教学改革实践的过程不断地让我们认识到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首先要对专业培养计划进行优化。优化专业培养计划要充分掌握区域经济和行业的发展需求以及生源的特点,同时也要注意强化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目标性和高效性,既要依托母体学校的学科优势,又要具有我校土木工程专业自身的特色。在专业培养计划优化调整过程中,实现土木类人才培养计划、理论和实践教学等方面有效衔接,实现专业与企业、学科与行业紧密结合[7]。根据地方行业对复合型土木工程应用人才的需求,我系在专业培养方案中融入经管、商务、轨道交通等学科的内容,实施“土木+工商管理”“土木+轨道交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计划,为复合型土木工程应用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根据专业培养计划的目标设置相关的课程。专业课程中既要充分体现基础性知识,也要体现出全面的专业性知识,既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也要注重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根据土木工程行业的需求,我系在传统的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选修课程的基础上拓展了专业特色课程模块方向,开拓了建筑设计、建筑施工、项目管理、建筑结构智能检测四个特色课程模块。同时在教学改革实践中,以课程群构建了教学团队以提升专业建设和教学的水平。目前建有混凝土教学团队、钢结构教学团队、BIM实训技术教学团队等。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我系积极推进教学成果的完善和深化,一方面积极进行省级教学成果奖申报,另一方面结合互联网+元素,建设在线精品课程、视频公开课,编著国家规划教材等。在此基础上,我系积极探索土木工程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主要教育学生要有工匠精神和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养成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等。

3.3实践教学改革

实践教学改革主要体现在提高实践教学在专业培养计划中的比重。课内的实践活动主要为与课程设置相配套的教学实践环节,如课程设计、专业实验、数值仿真和现场试验等环节。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经过近几年一系列的针对实践教学的改革活动,我系实践教学学分在培养计划总学分中的比例从原来17%增加到了25%。目前,全国土建行业和相关企业都极度缺乏BIM应用型人才,具有技能的本科人才已经成为行业和企业推进BIM发展的制约性条件。针对社会和行业反馈的需求,地方应用型高校有责任和义务保质保量地培养一批具有专业背景的BIM技术人才输送至社会及行业。2019年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了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正式启动1+X证书制度的试点工作[8]。我系对土木工程专业培养计划进行调整,将“1+X”中X(专业技能与特色)“建筑信息模型BIM”和“建筑装配化技术”纳入专业培养计划。BIM实训课程充分结合土木工程专业的专业培养体系,内容完全覆盖了“1+X”BIM证书所有的考核内容。此项教学改革探索了独具特色的、本科阶段的专业+技能教育培养模式,提高了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时提升他们的实践应用能力。其次,利用毕业设计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毕业设计作为本科生培养阶段最为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之一,对于学生巩固所学的专业知识,结合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土木工程专业,传统的毕业设计往往仅针对土木建筑全过程设计中的某一环节(如建筑设计、结构设计、水电暖设计、概预算设计、施工组织设计等)进行训练,对于行业所求的复合型应用人才的培养有所欠缺。土木工程项目实施的过程需要土木类技术或管理人员掌握从建筑设计-结构设计-设备设计-施工组织设计等全过程内容,其对各个环节知识能力的掌握程度毋庸置疑是决定项目成败的主要因素,因此有必要在本科生毕业设计中进行基于设计、施工一体化全过程设计的毕业设计实践训练。在全过程毕业设计中,教师首先指导学生将本科生阶段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总结,例如通过建筑设计环节总结房屋建筑学等相关课程知识,通过基坑设计环节总结土力学、地基基础相关课程知识,通过结构设计环节总结力学、钢筋混凝土、钢结构、砌体结构等相关课程知识,通过设备设计环节总结建筑设备等相关课程知识,通过施工组织设计环节总结土木工程施工、建筑施工、概预算等相关课程知识,最后将总结的专业知识与工程实际相结合进行专业知识的融会贯通完成整个项目的实施。通过全过程毕业设计可以提高学生利用专业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再次,实践教学改革体现在课外的创新实践活动中。我系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级的新苗人才计划、学科竞赛、大学生创新项目、第二课堂等多样的课外实践创新活动。学生的专业实践活动需要借助平台才能开展,平台建设是专业实践活动开展的奠基石[9]。为了确保课外实践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我系搭建了本科生专业导师平台,在此平台上专业导师指导学生参加第二课堂、大学生创新项目、学科竞赛、科研项目、企业工程等专业实践等活动。专业导师平台营造良好的课外实践与创新拓展的氛围,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以及创新实践能力,并取得了丰硕成果。以2020年度取得的成绩为例,在第六届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我系报送项目19项,其中获校级一等奖1项、省级优胜奖1项;在第七届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中,2项省级新苗人才计划项目获一等奖;在第八届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中,有3项入选省级新苗人才计划项目,17项入选校级大学生创新项目;在专业类第二课堂项目中,23项专业类第二课堂获得校级立项。

3.4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平台

近年来我系积极推进基于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高水平应用型专业建设,实施了校-系两级“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模式,进一步明确了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思路,在完善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的同时,以提高学生专业素质能力培养为核心,创建了分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与校企合作单位共同制订教学目标、培养计划和考核标准,共同开发课程体系和专业实践项目,共同指导实践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和毕业设计(论文)等,共同管理实践全过程,共同考评学生,形成了校企共建、共育、共管、共评的校内外实践教学模式。在校企合作的产教融合平台上,实践教学的内容更为注重模拟和利用企业真实的生产工作状况;学生参与的工程项目、横向课题与社会应用实践密切联系。近三年我系与50多家企业、行业协会和地方政府建立了产教融合共同体,近500多名学生在校外的26家实践基地实习与实训,多名教师到政府业务部门和企业挂职,几十名企业技术专家走进校园为学生授课和讲座。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强化校企合作的产教融合平台上的协同育人和实践教学机制。此外为了弥补高校教师企业工作经验的不足,通过专业导师平台,加强与企业合作,选聘浙江上嘉建设、浙江宝业、浙江绿筑、上海建筑设计院等多家企业的12名企业负责人或工程师担当学生的企业导师。

3.5重点实验室平台

以科研促教学,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创新精神。目前土木工程系利用土木与环境高性能功能材料市级重点实验室广泛吸引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产学研合作项目,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据不完全统计,近3年我系先后有100余名学生通过创新基金、教师科研项目和毕业论文等环节参与重点实验室的科研项目,本科生参与20余篇,申请专利10余件。专业教师充分利用重点实验室平台开展本科生毕业论文,此类毕业论文结合教师的科研项目或者校企合作的横向项目展开,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环节中能够受到“真刀真枪”的科技创新训练,既培养了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又实现了教学与科研相得益彰的效果。此外,我系以重点实验室为平台积极倡导教师的教学与科研协同发展,提高学术能力与水平,增强他们的科研项目申报以及服务地方企业的意识。2020年度我系新增9项纵向项目,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市厅级基金项目6项。在校企合作的平台上,2020年实验室新增横向项目12项。

3.6教师队伍的建设

教师队伍建设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积极物色并引进高水平人才。目前成功引进了教学科研俱佳的教授、国内外土木专业名列前茅的博士青年教师多名,我系的师资队伍质量、学术竞争力显著地提升。在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同时,我系加大人才引进的资助力度,在人才引进的过程中注重面试环节的教学能力、科研水平、综合素养、国际视野、发展潜力等全方位的评价;实施45岁以下青年教师4年个人学术发展规划制度,促进青年教师有路线图、有目标追求、有适度压力地良好发展;实施入职新教师旁听教学质量高的年长教师主讲的课程制度;实施专业教师听课、评课、试讲制度;要求新进专业教师参加系内每月一次的教学研讨会等。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提升青年教师教学水平和授课技能,主要体现在专家听课、学生评课的优秀率不断提高以及青年教师主持或参与省级教改项目和人次逐年增多。此外,我系积极倡导教师教学与科研协同发展,提高学术能力与水平,增强科研项目申报意识。近年来,教师获得国家、省市自然科学基金及企业工程项目增多,科研能力增强并带动了教学水平提升。第二,大力推进系企合作、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安排教师在企业挂职锻炼,培育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经过几年的建设,目前我系具有企业工作经历教师占教师总人数的60%以上,50%的教师具有企业高级工程师职称或相关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证书。例如,土木工程专业拥有专业教师12名,其中教授、副教授9人,具有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注册岩土工程师、一级注册建造师和具有高级工程师职称的教师6人,专业教师全部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师资队伍结构合理。

4存在问题及总结

4.1存在问题

独立学院师资问题由来已久,是一流学科及一流专业发展的一大“软肋”。目前独立学院师资仍是以返聘的母体院校的派遣教师、公办离退休教师、刚毕业的硕博士生、具有硕士以上学位企业工程师资格的双师型教师等人员组成。教师队伍呈现出年龄分布不均,人才容易流失,队伍不稳的现象。加之独立学院正处于“转设”的关键期间,师资队伍的人才流失增多,师资问题依旧凸显。此外在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也存在着方向不明确的问题,是培养“技术应用型”“复合应用型”“创新应用型”还是具有技术的、复合的创新性应用型人才的定位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明确。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方向,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内容,需要与企业和行业做全方位的对接,及时调整专业方向,完善课程体系,调整实践教学的内容。

4.2总结

土木工程系依托母体资源作为学院实力最强、最具有潜力的重点系部之一,其今后发展对学校的整体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地方应用型高校,在一流专业建设的过程中,应该采取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并举的、相促相融的建设策略,在土木工程学科发展的同时带动土木工程专业的发展,最终目标都是为了培养高素质、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在学科与专业建设的背景下,土木工程系尝试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计划与课程体系优化、实践教学的拓展、校企合作的产学研融合平台拓展、重点实验室平台的搭建以及教师队伍建设等多元化模式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可为其他同类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朱爱民,李洪华.地方高校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及其评估体系构建思考:以山东交通学院为例[J].山东教育(高教),2020(增刊1):88-91.

[2]张炳生,王树立.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2(12):43-45.

[3]王蕾,葛军.地方应用型高校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探究[J].江苏高教,2021(5):68-71.

[4]严玛丽.“五位一体、竞教结合”努力培养理工科应用型创新人才[J].公关世界,2021(12):146-147.

[5]童昕,张积林.地方应用型高校新工科建设模式研究[J].教育评论,2021(6):69-72.

[6]卢艳军,张晓东,徐涛.成果导向理念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1(8):29-80.

[7]王静,王聪.基于CDIO理念的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山西建筑,2021,47(12):183-184.

[8]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9]4号[EB/OL].[2019-02-13].

培养计划总结范文第4篇

我国企业走出去战略中最为突出的问题即“国际化人才”短缺,造成这个问题的直接原因是企业不能结合实际需要培养国际化人才,人才培养不对症。从字面上看,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实质意义就是通过一整套的培养评估、制订培养方案、执行培养计划、跟踪培养结果的系统化培养路径,从而达到为企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的。在这里笔者想强调一下国际化的“人才引进”与“人才培养”之间的区别,把这个区别细化到实际操作中去。在日常管理中,有的企业会把人才引进与人才培养的实际含义相混淆,人才引进主要是把企业所需要人才通过各种方式从系统外部招聘进来,而人才培养主要是通过对现有人员进行培训,从而提高人员在企业内部的角度色贡献度,培训目标是根据对企业现有员工比例、员工组成、企业需求、培养资金等企业发展总体战略需要来制订的。

二、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

随着国家十二五计划的出台,国有企业逐步走出去、发展出去的战略也随之被重视起来。“一带一路”“461中非合作框架”“中巴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韩”“中澳”等一系列走出去战略都在陆续实现,中国与国际化贸易蓝图正在按照国家整体规划稳步推进。资金方面也不断得到国家总体规划的扶持,金砖银行、丝绸基金等资金规划也在不断落实。国际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的能力逐渐被各个国家认同,尤其是非洲基础设施落后的国家,国家发展与基础配套设施的矛盾不断凸显,急需解决这些问题。据权威机构统计,未来5~10年,非洲地区的基础设施投资空间将达到930亿美元,而中东地区建筑总量将继续扩大,有望达到80%。借助这些因素的推动力,中国对外开放投资正在面临一个新的机遇与挑战,逐渐登上了崭新的历史舞台。企业应抓住机遇,借助政策上的优势积极开展海外开放投资活动。从这里不难看出,如果企业想要参与到上述国际化经济活动当中去,就必须将企业整体战略规划到一个能适应国际化发展的位置。那么,国际化发展什么是最重要的呢?资金一定是很重要的,但是最为重要的是“人”。人是在一切经济活动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因素,如果只有资金的支持而缺少必要的人才支持,那么项目将不复存在或者会因此而“流产”。企业要想真正融入到国际化经济活动中去,就要有足够的国际化人才作为活动提供保障和必要的支持。那么,企业该如何得到这些人才呢?通过人才引进是一方面,但是,人才培养才是企业自身的长久“福利”。只有这样,企业的人力储备才能源源不断地为经济活动供给各种人才。在这里,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就显得尤为突出和重要,培养目标就更是重中之重。

三、国际化人才培养研究的主要方向

“国际化人才”从字面上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国际化”;另一部是“人才”。所谓“国际化”就是具有跨文化、跨地域的专业知识、独立思想和创新的能力。所谓“人才”系具备“国际化”特性的个体。把这两部分组合在一起即得到:“国际化人才”是指具有独立思考、视野宽广、善于创新的国际化水准,在激烈的国际化经济竞争中可以有效把握机遇的高层次人才。笔者认为国际化人才应具备以下6种素质:较强的战略前瞻意识;较长的国外生活和工作经历;熟练掌握国际化专业知识;较高的个人修养;较强的人际交往沟通能力;深爱祖国,具有较高的政治思想觉悟。

深度分析以上6种素质,并结合企业国际化发展战略,我们对国际化人才培养研究方向给予指导。中国企业众多,但是主要的经济来源还是靠国有企业,而现在的国有企业知识结构和国际化人才严重脱离国际经济市场的需要,很多企业外派的员工甚至连基本的外语应用能力都不具备就被外派到非常重要的岗位。据统计,大多数能源性企业外派员工80%都没有异国生活或工作的经历,更不具有国际化专业知识和多元文化的交流沟通能力。很多项目就是因为这个原因一拖再拖,甚至半路“流产”。走出去的企业一般都不喜欢使用本地人,排挤本地工作人员的情况很普遍,不能完全融入到属地文化当中去,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工作方式造成了内部管理程序混乱。据统计,我国央企与国际化企业在高级管理人员国际化人数比例上相差甚远,某国外项目央企国际化管理人员人数仅为国际化企业的十分之一都不到。具备以上6中素质人员更是“濒危品种”。我们经常可以听到一个熟悉职场术语:他管他们的,咱管咱们的,这种把国内管理方式直接照搬到国际项目上去的想法,致使许多国际投资行为输的精光,造成了不必要的经济损失。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以前,中国企业跨境项目活动(包括收购、并购、合资、开发)等经济活动被宣布失败的比例居全球第一。虽然在随后的几年里这个比例在逐渐降低,但是仍居全球第一。相比较之下,美国、英国、日本、韩国等国的跨境经济活动做得就比较好。据联合国的统计数据,中国的500强企业的营业收入和资产总额都高于美国500强企业。但资产净利率(收益率)、利润等数据明显低于美国,这说明企业经营质量差的问题还是存在的。国际化高级管理人才的比例直接影响了企业境外经济活动的主动性、全面性和机动性,大大制约了企业正常经济管理职能。

四、新西兰及澳大利亚人才培养可行性及案例研究

人力资源人才培养的主要形式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校园培养即直接与国际知名院校合作对现职员工进行培养;第二类,职工交换合作,直接进驻国际知名企业进行职工交流,以实际操作为主的培养。下面,我们主要针对新西兰和澳大利亚两个国家进行人才培养可行性分析,分析内容以实际案例为支持。

新西兰属英联邦国家。新西兰共有八所国际公认的国家公立大学,其中四所在世界排名比较靠前,分别为奥克兰大学、奥塔哥大学、坎特伯雷大学、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分别以商务、医学、工程、建筑等专业为长的专业领域,在世界上也享有非常高的学术地位。这些学校也同时拥有中国的孔子学院可以作为交流的桥梁,有助于推进合作。我们只有先了解清楚目标国家高等院校的专业水平情况,才能更好地为企业制订及实施培养计划提供有效的信息数据支持,做到知己知彼。新西兰虽说是个不大的国家,但是他的发达程度还是比较高的,也聚集了不少世界学术地位比较高的学术专家。不管是从教育体系完整性,还是国家文化包容性都是比较高的,甚至说是在西方国家中除了澳大利亚外比较高的一个国家。现在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急需要通过教育这个空间来发展本国经济。一直以来,新西兰的国家收入第三位的便是教育业(留学生)。经过实地考察,新西兰政府非常欢迎也极力支持与国外企业联合办学或参加培养计划。

澳大利亚共有27所国家公立大学,其中排名前五名的为分别为:悉尼大学 、墨尔本大学、昆士兰大学、新南威尔士大学、莫纳什大学。学术地位占据世界显著位置的专业分别为:法学、医学、商学、工程学等专业领域。由于澳大利亚早已成为世界知名的发达国家,这里云集了国际知名企业及科学研究专家,也有许多世界知名研究机构集聚于此。根据实地考察,澳大利亚是一个非常适合企业实施国家化人才培养计划的目标国家,在这里被培养人可以接触到比新西兰更多的、更广的国际化环境。

如果说以上两个国家的教育环境适合企业实施国际化人才培养计划,那么他们的企业职工交换环境也是一个非常值得尝试的领域。众所周知,如美国、英国、德国这些大牌发达国家,不管是国有企业还是私有企业都不会轻易地将自己的技术及知识与别国企业分享,更不用说将企业人才培养计划落户别人家中。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侧是截然不同的、相较之下比较开放的国家,现阶段环境比较开放,容易得到一些具有实质意义的交换机会,会对企业人才培养计划实施提供物有所值的空间。

下面让我们用一个经过实地考察的发生在新西兰的日本资生堂公司的实际案例来近观国际化企业是如何分配和培养自己的国际化人才的。经新西兰基督城资生堂分公司管理人员透露,资生堂在世界各地的法人有一半以上是国外人,所谓外国人就是分公司所在国家的当地人来担任的。该公司自2011年就开始在全世界范围开展新的人事管理理念,经过4年的时间已经在世界各地的分公司做了40%的本地化干部储备,而且要把这部分人培养成高级经营管理人员。据统计,资生堂在全球80多个国家设有分公司或开展相关业务,集团约有4万名员工,让人惊讶的是,竟然有2万人是外国国籍。资生堂在管理方面已经完全倾斜到属地化管理,除了社长需要由日本人担任外,其他高级管理人才基本都要由本地人出任,尤其是具有市场经验和熟悉当地文化的人员。

五、在新西兰及澳大利亚培养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方法

上面章节中我们提到过新西兰和澳大利亚教育情况和文化情况。根据这两个条件我们不难发现,以上两个国家是比较容易开展培养计划的理想国度。那么,我们就要重点考虑和研究培养方法。首先,充分研究分析企业自身需求,需求可以从几个方面考虑:第一,现阶段战略需求;第二,未来发展需求;第三,干部超前储备需求。一个成功的企业都会有一个非常缜密的发展战略,“现阶段战略需求”我们可以理解为5年内对人才的需要,根据企业整体组织结构,梳理岗位,细化定岗定编情况,找到需要填充或者优化的岗位,从而开展5年以内的培养计划。“未来发展需求”我们可以理解为5~10年的一个区间,在这个时间段中培养出自己需要的人才,但是必须要和企业本身发展计划相符,不能盲目培养。“干部超前储备需求”即依据公司总体战略需要,通过计划十年以上的培养方案超前储备人才,这部分主要是解决企业人员正常流动中出现过度流失或新老交替的问题。这里我们就更需要注意,人才培养的专业领域是否与企业长期发展相符,是否可以满足未来长期发展的需要,尽量不要出现重复培养或过度培养的情况,以免浪费过多财力和物力。许多知名的世界500强企业经常会采取“以外帮内”的分层次的培养方法。主要形式是以属地化管理为依托的基础上,合理利用当地人才资源为培养计划服务。具体操作方式基本蕴含了层次化培养实施方案,聘请当地员工的同时利用这部分资源从内部影响培养个体,使其更接地气地获取属地文化及工作专业知识,并结合方案特性逐层递进。这样既能避免培养计划中出现的文化冲突,又能解决专业技能知识水土不服的缺陷。

六、科学规划人才培养范围

当我们初步了解了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方法和区域后,就要研究如何确定培养范围。所谓范围就是结合公司总体发展战略来确认什么样的员工是值得企业去培养的,只有确定了这个范围,才能实现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目的。经过仔细研究与论述,笔者认为我们需要掌握以下5点来确定这个人才培养范围。

首先,我们需要运用企业人才培养制度来实现这5个关键点,只有这样才能将培养计划优化到可持续发展的层面。第一,实事求是;第二,严格把关;第三,未雨绸缪;第四,优胜劣汰;第五,坚持原则。还有一点也应该考虑,就是年龄不宜过大,否则会影响人才培养计划的连贯性。根据以上5个关键点的范围,我们需要紧密结合企业的战略需要,必要的时候也可以运用在职人员的绩效的考核结果来衡量一些硬指标。

七、如何对参与培养计划人员进行培养成果跟踪研究

当计划内人员完成培养计划所涉及内容时,我们不仅要对其培养质量和效果进行评估,还要从中积累重要的人才培养经验,从而不断优化和完善整个国际化人才培养方案。那么该如何去做呢?应该从两个方面来考虑。

第一个方面是培养后工作能力的提升情况;第二个则是培养后与企业目标的匹配程度情况。在工作能力方面我们应该深度去挖掘参陪人员培养前与培养后的差异,具体来说,可以通过回归相应岗位后的实际工作情况,绩效考核的办法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思路,还通过培养后参培人员是否可以通过培养计划内容自助创新出新的工作方法和思路来判断培养成果。

以上两点是集中在参培人员本身的培养成效,另一方面,也同样重要的是,培养计划是否培养出了适合企业实际发展目标的人才。那么,可以从短期效应和长期效应来分析和衡量。短期效应即参培人员是否可以为企业短期目标或计划提供有效支持,运用所学专业知识或技能给予企业有效支持。长期效应则是企业长期战略目标是否可以为参培人员提供发挥和创新的空间,让培养计划内容得以发挥最大效用。只要我们科学的考虑以上“2大4小”的可行性,把它们与企业发展需要紧密结合在一起,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去认识它们的本质,就有很大的机会从国际化人才培养中得到启发与收益。

八、小结

培养计划总结范文第5篇

一、引言

大学综合实力排名具有相对稳定性,依据此排名来分析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以下简称“计科”)专业具体的定位,进而有针对性地对培养计划进行探讨与改革是符合逻辑的。根据国内权威评价体系(截至2015年该评价体系已经连续发表13年)[1],2014年中国大学排行榜中全国734所普通高等学校12个学科门类等级排名,我校在全国处于B级,在辽宁省处于B+级。目前全国开设计科学专业的高校共有974所,我校计科专业在全国的分级为C+[2]。在辽宁省最近一次普通高校计科专业评估中,我校计科系在参评的38所高校中排第15名[3],大体位于C+级,这和我校计科专业在全国的分级大体一致。考虑到2012年辽宁省有38所院校进行了计科专业参评,依据综合实力排名,我校计科专业的实力在辽宁省内定位在B+级(4/38=10.53%)较为客观。从表1看出目前计科专业实力排名和综合实力排名之间存在差距。为实现专业定位预期目标,需要从优化课程体系入手,并将其体现到培养计划中。

计科专业侧重工程应用,其实践教学是不可或缺的环节。目前国外高水平大学实践教学环节学时数约占总学时数的30%~50%,我国“985院校”计科专业实践教学时数约占总学时数的18%~30%。表2列出了辽宁省部分普通高等院校计科专业实践环节比例。专业排名第3的为一所民办大学,其规定的比例为40.0%。我校作为交通部直属的“211大学”,其计科专业实验实践环节占总学时数仅为14.4%,而教育部在本科教学评估中规定实验实践环节学分占总学时数应不少于25%,在这方面存在很大缺口,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本专业评估结果。

二、教学现状

表3给出了最近一次辽宁省计科专业参评中的关于学生培养情况的诸多量化指标,基于表3中提到的量化指标,结合表2中的内容可以归纳出如下几点趋势:

1.计科专业评估排名与学生的实际培养情况中的诸多量化指标存在很强的相关性。

2.这些量化指标(如学生参加创新创业训练情况、学生参赛情况等)与本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教学的实际效果存在紧密关联。

3.我校计科专业在实践教学环节教学比排名靠前的院校还存在很大不足,主要表现在大学生创业、学生参加科研项目、学生参赛情况等量化指标上失分较多。

现行的计科专业课程设置分成三类:学位课程、主干课程、特色课程。其实践教学环节课程设置情况见表4所示。根据目前我校180学分的培养计划要求,其学时数仅为26学分。

三、实践环节课程设置教学探索

1.现行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依据“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精神[4,5],计科专业本科层次工程师应在达到具有规范的工程素质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点,按照如下三点进行分类培养:(1)计算机科学;(2)数字媒体技术;(3)嵌入式系统。参照表4可以看到现行培养计划存在如下几点问题:(1)“计算机科学”教育的骨干课程学分比例偏低。计算机微机原理、计算机组成原理和操作系统的课程设计是“计算机科学”教育的骨干课程,现行培养计划中这3门课程共计6学分,占实践环节教学的23%,从专业学习角度看比例偏低。(2)缺少“数字媒体技术”和“嵌入式系统”的实践教学环节。(3)工程综合训练与实践环节缺失。

2.改革措施。教育部在本科教学评估中规定实践环节学分占总学时数应不少于25%。而根据我校新一期培养计划征订指导原则,计科专业培养计划由原先的180学分降为165学分;同时由18学时/学分变为16学时/学分,基于以上几点考虑,拟修订的培养计划中实践教学环节课程学分应定为41学分,相应的实践教学环节总学时由468学时变为656学时。具体措施如下:(1)强化“计算机科学”教育相关骨干课程的实践环节。现行培养计划实践教学环节中的已经设置了计算机微机原理、计算机组成原理和操作系统的课程设计课程,考虑到上述三门课程是“计算机科学”教育的骨干课程,其学时数由36学时增加到48学时。(2)增设“嵌入式系统”教学的实践环节课程。当前计算机学科发展的两大趋势是:①以移动互联网为载体的嵌入式技术;②云计算和云存储技术。(3)增设“数字媒体技术”教学的实践环节课程。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是实现数字媒体技术的最重要支柱之一,为此增设了C/C++语言程序设计实训环节,通过该环节强化了计科专业学生编程能力,同时也为图像处理课程设计做了坚实的铺垫。

表4为现行培养计划与拟修订培养计划实践课环节对照情况。通过上述基于3个培养目标而设置的相应的实践环节课程,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国家教育部提出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目标,同时也扭转了计算机专业学习课程比例偏低现状(由原有的23%提高到51%)。

3.教学方式。图1给出了修订后的计科专业课程体系及实践教学环节课程设置情况。按照学校整体教学改革要求,增设小学期4周。拟修订的培养计划中实践教学环节课程将在小学期中进行。

四、预期教学效果

修订后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作为新修订的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预期教学效果将在新的为期四年的教学周期进行验证。通过对目前计科专业高年级同学进行的预期培养目标的抽样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约75%的同学选择具有规范的工程素质,动手能力强,掌握多种专业技能。15%的同学选择具有知识更新能力、创新设计和综合设计能力;10%选择具有良好的高等数理基础和专业基础知识。结合表3中提到的学生培养目标的量化指标,绝大多数的同学认为需要加强计算机的工程应用能力,重点是加强实践教学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