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老王教案

老王教案

老王教案

老王教案范文第1篇

1、知识与技能:体会描写的作用,感受语言风格

2、情感与价值:感悟爱的博大,关爱生活中的不幸者,陶冶美的情操

3、方法与评价:通过独立阅读,形成自己独特而有创造性的见解。

教学重点:全面把握课文,感受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领会从文章语言及人物刻画中渗透出的爱的博大

课时安排:2课时

发散思维课(第一节)

教学内容

学生通过预习,根据自己对文章独特的理解与感受,形成自己的意见与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对文章提出质疑,以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一个班)

发言人次:13人

发言得分:50分。其中流畅、变通(包括评价、提问)40分,独创(质疑)10分

教学进程

一、新课导入

以“画太阳”的故事使学生初步理解什么是发散思维课,促使学生在课堂上能提出有创造性的问题。

二、学生发言预测

(一)局部理解预测

1、“我常坐老王的三轮车。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2、“他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而瞎了一只眼,也许是得了恶病,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为什么说“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

3、“胡同口蹬三轮车的我们大多熟识,老王是其中最老实的。”与“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瞎掉了一只眼”中两处“老实”含义的疑问与评论。

4、“老王给我们楼下人送冰,愿意给我们家带送,车费减半……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其中“前任”一词在表达上有何好处?

5、“老王帮我把默存扶下车,却坚决不肯拿钱。他说:‘我送先生看病不要钱。’” 这句话表现了老王是个怎样的人?

6、为什么后来拿了钱却还“不大放心”?

7、“我们从干校回来,载客的三轮都取缔了。”这句中的“取缔”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被取缔?

8、“幸亏有一位老先生愿把自己降格为‘货’,让老王运送。”这句中的“幸亏”一词有什么作用?“降格”是什么意思?“货”为什么要加上引号?

9、“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这句中“镶嵌”用的好不好,好在哪里?

10、“他面如土灰,两只眼睛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表现了什么?

11、“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这句中的“强笑”表现了“我”怎样的内心感受?

12、老王为什么要送香油和鸡蛋给“我”?

13、怎样理解“我害怕的糊涂了”

14、怎样理解“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二)、整体理解预测

1、文章写了老王生活中的哪几个片段?(评价或提问)

2、章记叙了作者与老王交往中的那些事情(评价或提问)

3、从文章所记叙的老王的故事中,可以看出老王是个怎样的人?(评价或提问)

4、从作者与老王交往中,可以看出作者是个怎样的人?(评价或提问)

5、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评价或提问)

以上问题的设计,估计能够满足学生的要求

三、语文科代表记录总结发言人次及得分情况

四、教师小结、布置作业

老王教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有效教师;通识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29-0181-03

近年来,通识教育在很多高校进行得如火如荼。因而,探寻一种能够将通识教育讲授得好的教学方式就显得非常重要。通识教育因其面对的是跨学科的学生,传授的是跨学科的知识,培养的是完整的人,所以其教学显得更加复杂。

然而,如何培养教师具有有效讲授通识教育课程的能力,目前在我国还没有系统的研究。本研究以一名在台湾讲授通识教育的教师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了个案研究。这位教师服务于台湾一所知名院校,该校学生数位居台湾第二,该教师被学生和同行同时认为是有效教师。

一、有效教师的概念

有效教师即能够进行有效教学的教师。有效教学,也有人称之为优秀的教学、成功的教学,其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特别是受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核定运动之后,这一概念频繁地出现在英语教育文献之中。关于何种教师才能称之为有效教师,自有效教学观念提出以后,人们一直在探索。有效教学并不是指某一种教学行为,在特定情境下并非有效的教学行为在其它情境中有可能变得非常有效。笔者认为,有效教学应是一种判定标准,即判定一种教学是不是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促进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

二、研究方法

选择模范的教师进行个案研究,可以让我们看到一些可能性。本研究采取质性的个案研究法,目的在于透过个案真实、丰富的经验来探讨有效教师应具有何种特质。本研究以立意取样的方式,选取一位优秀大学通识教育教师为个案。选择该教师的原因有二:一为该教师历年学生评教分数较高,且被评为优秀教师;二为该校教师与学生推荐。

1.研究对象

王老师(化名),毕业于台湾某知名高校,男,身材偏胖,不惑之年,助理教授,博士。在其任教学校教授《职业伦理》课程,该课程为该校通识教育课程。王老师高中第三年休学在家自行复习,后考入台湾某知名高校,本科毕业后曾赴美国准备接受研究生教育,后因经济压力回到台湾从事对外贸易工作近10年。后来发现,自己更喜欢读书,于是回到大学母校继续进行研究生学习。研究生毕业后从事大学教学工作,已有8年教学经验。

2.资料收集

资料收集主要采用访谈和课堂观察的方法,对个案教师进行深度访谈,观察教学现场,并辅以对其学生的访谈。研究者对该个案教师进行了2次访谈,每次时间2个半小时,课堂观察2次(参与观察,研究者作为一个学生进入教学情景,与其他学生一样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按照教师的安排上课),每次2个小时。访谈时间均在课堂观察后立即进行,以避免由于时间的流逝导致个案教师对其课堂所发生状况记忆模糊等情况的发生。教学观察与访谈都进行了录音,并转为逐字稿,成为分析的文本。

三、研究结果分析

1.教师心理特质

(1)充满热情。王老师不仅对自己的学科充满热情,也对教学充满了热情。①对学科的热爱――“有门槛的乐趣”。王老师因为“想学哲学”而选择在工作一段时间后继续读书,他认为哲学是不少学生“完全不知道的世界”。同时,王老师也表示,虽然这个世界“很大,很好玩”,但它也是有“门槛”的,这个“门槛”就像他“因为跑不动而永远没有办法享受马拉松的乐趣”一样难以克服。然而,王老师同时也认为,这个“门槛”是可以通过努力来跨越的,当跨越之后就会发现,“原来我能读书,原来读书这么好玩。”②对教学的热爱――“在自己进步当中,帮人家进步”。王老师并不是在“一个暑假之间摇身一变成为教师”的,他的父母均为教师,他受他们影响很大。王老师做过别的行业,当时的物质生活比其父母优渥很多,但因为“喜欢做教师”而最终选择了这个行业。王老师还表示,他并“不是因为想找一份稳定的职业而作教师的”,教师这个职业真正吸引他的是可以“在自己进步当中,帮人家进步”。王老师看到学生进步自己是开心的,因为他认为那是他的“业绩”,是他“该做的”,是理所当然的。

(2)教学的信念――“务实”。老师相信学生“没有那么坏”,他们只是有时候“说话没大没小”,“习惯不好而已”。王老师认为,对待学生首先要“忍”,要“务实”,“忍”之后就需要解释,学生“习惯不好”,所以才需要教师去教。

对于教学,王老师说不应该“把姿态放得太高”。他认为,好的教师“不应该站在讲台上告诉学生自己比他们棒”,因为教师很多方面比学生棒是“理所当然的”。一个好的教师,是应该“站在学生旁边”,了解学生并促进学生进步的教师。同时,他认为不能够忽略教师“自己也要进步”,因为如果只是帮助学生进步,就会变成是“站在上面拉学生的人”,而不是在“学生背后推着学生进步的人”。

同时,王老师也认为“缘分”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他说很多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这并不表示这个学生是应该被否定,只是学习和这位学生的“缘分没有到”,而教师的责任就是要“了解为什么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然后协助这位学生找到他和学习的“缘分”。

(3)尊重学生――“先生,女士”。研究者在进行王老师教学现场观察时,发现教室里所有学生没有一个在上课时吃东西,同学之间也没有交头接耳。在提及这一现象时,王老师认为这是“尊重”的结果。他认为“教室里面尊重这件事情是同学们非常特殊的感受”,学生和教师之间应该“彼此尊重”。王老师一开学就会要求学生和自己“共同尊重这个(教学的)场合,这个事业,这个场所”,他通常会叫学生“某某先生”,“某某女士”,他认为如果教师当学生“是大人,他就会变成大人”。

在上课放教学影片时,王老师发现教室里有几位学生在睡觉,他并没有严厉斥责,只是默默地从后门进入教室走到睡觉的学生旁边,递给他们一人一个口香糖。王老师在后来的访谈中解释说:“刚才那些睡觉的学生,我拿口香糖给他吃,一个很辣的口香糖。他会不好意思。”王老师还说:“我骂你也是个办法,有用么?他们从小给人骂到大,有用早就有用了。应该把他们当大人,尊重他们。”

(4)通识教育的目标――“通人”。王老师说他希望教出来的学生是“一个健全的人,一个好人”。他举了一个例子说,“美国有一个人叫乔丹,这人是顶级篮球运动员,可这个人可以打职业棒球”,他说“从事专业工作太久往往旁的事情你都不会”,但乔丹却是“一个使用身体的通人,达人”,这个“通”,就是通识的“通”,他希望学生使用自己的头脑也是“通人”,这就是一个人与专业人的相通,“一个通人可以去做个水泥匠,同时也是一个好爸爸”。

2.有效教学行为

(1)重视引发学生学习动机――“读大学干嘛”?因为,“通识教育是台湾规定学生必须选的”,因此在王老师看来,通识教育引发学生学习动机是“极端重要”的。这种课学生“不得不选”,学生因为“需要这个营养学分”才来选课。王老师面对这种情况采取的策略是,“把事情想到最差”,“你全部来混,全部不想上课,那我就说学逗唱都用上,来引起你的动机。你开始真地有动机,我就赚到了,因为我原来的预期是零。”

在具体教学方法上,王老师采取苏格拉底产婆术,引发学生自主的思考。例如,在每学期第一节课引发学生上通识教育课程的动机时,王老师是这么做的:

王老师:我通常第一个问什么?你为什么坐这?不知道?这堂课教什么?不知道。这堂课名字可能知道。这堂课教学大纲公布上网,看到没有?没看过。第二次我问得更狠,你干嘛读大学?我就这么狠,我为什么呢?读大学干嘛?台湾的高教育水准的失业率是最高的,薪水是最不合理的。你干嘛还读,你干嘛不走,你坐着干嘛?我就这样问,你还不走?浪费时间,你为什么要坐在这里。他们会说,学一个专业知识将来工作比较好找。那我就找东西给他看啊,“谁给你讲比较好,没有比较好,你还不走,你坐着干什么?我真地就这样问。”

研究者:那他们应该会懵掉。

访谈者:傻眼啦,这个教师有毛病,我逼他们想什么,你为什么读大学,读大学是干什么,你干嘛读大学,你要赚钱,别处发财比较好,这不是发财的地方。专业知识没有错。我慢慢让他们觉得,这样思维才好。专业知识之外,第三个主题出现了:“专业知识之外为什么还要麻烦你修35个学分的通识课,为什么?原来你不只是一个专业人,你还是个人。人还需要去知道许多事情。”

王老师表示,他“一直在用问题引起大家的学习动机”。他在问学生“想知道的事”,在谈学生“好奇的事”。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 王老师总结出,学生“身边的事”、“经历过的事”是最能引发他们学习动机的。

(2)身边的事就是教材――“骁勇善战的猎狗”。王老师的课没有教材,他认为学生应该是“一只骁勇善战的猎狗”,自己在原野上猎食,而不是“被人豢养的”宠物狗,只等主人喂罐头。他想要学生从课堂上带走的“不是知识,而是能力”。

王老师不用教材的原因,另一方面是因为他认为如果给学生一张讲义,他们就会“觉得你考试就要考这个,这样就会使学生失去许多学习的机会。”

如王老师所说,他并没有固定的教材。他每节课讲授的内容都几乎取材于最近的新闻、焦点事件等,以这些为基础,做道德两难的分析。

在研究者观察的两节课上,王老师分别以“范跑跑”、不公平交易的咖啡、阿姆斯特朗、爱因斯坦、台湾某知名企业、台湾当地事件、人物等为基础进行教学,以求贴近生活。

(3)依学生水平进行教学――“做着学”。王老师所教授的课程属于哲学范畴,普通哲学晦涩难懂,而王老师的看法则是让学生具有基本的哲学思维。他认为,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让每一个学生学习哲学。他认为,学习哲学有两种手段,一种叫做“读着学,像哲学系一样,读经典,读古文,查字典”;另一种叫做“做着学”。他认为“读着学”是哲学科班出身的人学哲学的方法,而“做着学”则是普通人学哲学的方法。

(4)让学生带走能力――“道德两难”。王老师认为,他所教的通识课程的判准不在于让学生“带走知识”,这门课的教学目的是“请学生带一种能力走”。这种能力就是“反思”。王老师认为一个“答案”、一个“原则”总有不好用的时候,而且越用会变得“越笨”。因此,王老师上课有一个重要的切入点叫做“两难”,“做也对,不做也对;做也错,不做也错”:

王老师:“我每次上课,就好像每次打篮球教师都耍你,你老是抢不到教师的球,久了以后随便给你个人你就抢到球了。所以我说我的课,不是请学生带走知识,我请他带着锻炼好的能力走,我用什么锻炼他?两难!”

四、结论与讨论

王老师的教学之所以是有效的,主要有以下原因:首先,他成功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不停的发问,让学生认识到普通事件中所存在的问题,这些事与学生密切相关,学生自然有兴趣去探求这些问题背后的原因。其次,王老师创设了一个安全的学习环境。这个环境使学生感到自己被尊重,在这个环境中回答问题即便不对也不会被责难,这个环境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观点。这样的环境使得学生在有了学习兴趣以后,可以没有障碍地进行思考,无需顾虑自己的想法是不是太过幼稚,是不是有欠妥的地方。再次,王老师引入道德两难法,通过不断的质疑来引发学生的思考。王老师并不认同事情有绝对的对或错,思考的角度不同便会造成不同的结果,因此不能说学生的答案是完全正确的或错误的。同时,他也要求学生学会这个方法。这样,在这门课结束后,学生可以自己进行哲学的思辨学习。最后,王老师非常关心学生,他每次上课之前都会跟学生聊天,之后再进入正题进行教学。在现场观察时,王老师有一节课在上课前给大家展示了一封邮件,内容是该校为了帮助贫困学生能够顺利地学习,特别设置了一些金融补救措施。王老师提醒学生注意这些通知,在需要的时候可以得到一些帮助。历年的学生评教和学生成绩都证明了王老师的教学是有效的,同时也是深受学生喜爱的。

然而,在对王老师的学生访谈时,学生表示王老师的课堂很有趣,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引发了自己独立的思考。与此同时,当问及学生学到了什么的时候,很多学生思考许久后却回答不出。可见,学生并不知道独立思考本身就是这堂课的目的,他们仍旧将具体的知识当作自己的学习目标。究其原因,研究者认为,很有可能是因为现在的教育制度让学生认为只有实际的知识才能回答“学到了什么”这样的问题,而不知道学习到“如何学习,如何思考”,也是学习本身的目的。

有效教学发展到今天,并不是指简单的某一种教学行为,也不是指具有某种特质的教师,而应是指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下,应用适当的教学策略,成功引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学习的教学。研究者想强调:没有一种教学方法或教师特质是适合所有教学情景的,王老师的特质、方法也不可避免地有其场域的局限性。但作为范例教师,还是有值得参考的地方。

参考文献:

[1]崔允.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J].人民教育,2001,(07).

[2]宋佩芬.讲述中的历史思维教学:一些可能与问题[J].师大学报(教育类),2008,(53).

老王教案范文第3篇

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是以“爱”为主题的单元,该单元精选的五篇课文都是通过对生活中不同类型的普通人的叙写来表现、阐释“爱”。其中杨绛先生散文代表作《老王》以患有眼疾、生活艰苦、地位卑微的三轮车夫“老王”为对象,将其与自己以及自己一家人的交往点滴汇聚成篇,展示了一个虽穷苦、卑微的底层人物却有着知恩图报、关爱他人的高尚品质,作者字里行间表达出对“不幸者”的爱心。

【案例描述】

这篇课文篇幅比较长,我们学习中可以先整体把握内容,概括理解作者与“老王”交往的事件及表现出的人物的品质,然后在具有有深意的语言学习中,获得内容深层次的把握和主题的理解。

一、激趣导入,提高参与主动性

有效导入是课堂教学高效的起点。

导入问:“大家在课前已经做了预习,那么,我想问问大家,课文题目‘老王’能不能改成‘三轮车夫’或者‘王老’呢?(这一问题目出乎同学们的预料,于是他们自主思考或合作谈论作答,最后形成一致的答案,不能改)

生概括答:①“老王”这个称呼比较口语化、比较亲切,显现了作者与这个三轮车夫的熟悉,地位之间是平等的,关系的友善;②“三轮车夫”是对拉车的社会上地位比较低的一类人的称谓,没有指点具体的人,另外这也有着蔑视和瞧不起的味道;③“王老”是对人的尊称,往往是对德高望重的王姓长者的称呼,这里虽有对这个三轮车夫的敬意,但是不符合作品中人物的身份。

引入课文问:“同学们回答的是比较准确的,这表明同学们课前预习中对内容研究得比较到位,那么,我们来进一步阅读,分析下老王的身份,概括下作者与老王的交往?”,如此,我们学生定位了阅读方向,也有自主学习的任务,能够带着情感主动参与阅读学习活动。

二、深入文本,提高分析概括能力

课前预习,学生大致把握内容,也能自主地解决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但是精准的分析出“老王”的形象,通过事件的概括中折射人物的品质需要老师指导和提高。

1.老王不幸的情状。

师问:“老王”是什么样的人,他的“不幸”具体表现在哪里?(让学生在课文的前半部分寻找并概括作答。)

生答:“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只能凑合着打发日子”等内容得出“老王”生活窘困的“难”;“眼睛不好,瞎了一只眼”“他那只好眼也有病,天黑了就看不见”可见“老王”瞎眼病眼的“残”;“哥哥死了,两个侄子没出息”“打了一辈子光棍”老来无依的“孤”;再有居无保障的“穷”。

学生找出这些内容,难度不大,而精准的用难、残、孤、穷来概括“老王”的不幸却有难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指导学生们压缩内容、找关键词的方法来提高分析概括能力。

2.老王善良的表现。

师问:老王是怎样和杨绛先生一家熟悉起来的,他帮助杨绛及杨绛一家做了哪些事情,在做事中,我们可以看出老王的什么品质?(我们让学生阅读、概括“老王”与杨绛先生的交往事件。)

生答:“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送冰的大小比较中显“老王”的忠厚诚实很本分;“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拿了钱,却还不大放心”――送钱先生看病表现出困境中“老王”心里为他人着想讲仁义。“三轮平板的周围装上半寸高的边缘”――“老王”热情周到关心人。“送香油和鸡蛋”却说不要钱――知恩图报有良心。

老王的这些“善”是底层人物身上品质的光辉,这更值得我们去思考和感悟,学生能够分析出来,锻炼和提高了分析、概括与归纳能力。另外,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讨论:“老王”的临死前都要上门向杨绛致谢,让同学结合内容分析缘由。

三、研习语言,探讨作者的情感

经历过的杨绛遇到过形形的人,与那些落井下石、无事生非者相比,底层的老王却让作者感到欣慰,更感到愧疚;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情感。

师问:“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暗含着作者什么情感,如何理解?

生答:字面意思是“我”(杨绛)是“幸运”的,老王是“不幸的”,这里是杨绛没有能够很好的帮助老王而感到愧疚。

师追问:分析句子含义,要指出句子中一些指代的内容,这虽是浅层理解,但是也是必须的,你掌握了理解句子的方法。但我们想想,杨绛的这句话难道仅仅是她个人的“愧疚”吗?,没有更广更深的含义和情感吗?

生补充:“幸运的人”是指杨绛一类的人,“不幸者”是指老王一类人,这句话表达出作者无限愧疚之情,也表现作者渴望全社会“幸运”者伸出援助之手帮助“不幸”的弱者。

师追问:但是我们可否联系“”这一背景作答呢,要不要联系作答呢,请大家再思考,组织好答案。

生补充:……还显现作者渴望社会要有平等意识和人道主义精神,也表现作者对社会现状的揭示和批判。

师拓展问:我们通过对课文的阅读知道特定年代杨绛也是“不幸的人”,但是她却眼光向外发现更不幸的人,向老王这样更弱势的人表达愧疚,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怎样看待自己的呢,又是如何对待“不幸的人”呢?

学生思考,自由发言。引导学生可以就校园拖垃圾的老人,校园门口经常出现的乞丐、街角补鞋匠等谈谈自己是怎么对待他们的,自己以后将怎么对待他们,从而让学生获得人性美的感染和个人品质的提升。

老王教案范文第4篇

最近,湛江市教研室在廉江中学举行了一次“同课异构”研讨课的分析研讨活动。课题是高三第二轮复习专题“物质出入细胞方式”,执教者分别是廉江中学的蔡老师和湛江第一中学的王老师(以下分别简称为蔡老师和王老师)。本文就以这两节“同课异构”课为例,对传统“注入式”教学模式与“发现学习”教学模式进行比较研究。

一、两节“同课异构”课的比较

1.教学目标

蔡老师的课只呈现知识目标,而王老师的课呈现三维目标。

2.教学内容

蔡老师的课局限于本章内容,系统性不强,缺少对知识进行整合。王老师的课系统性强,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与整合。

3.教学流程

蔡老师的教学流程:训练归纳训练归纳。王老师的教学流程:引导阅读发现运用。

4.教学策略

蔡老师的课以讲解、记忆、练习为主,强调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训练。王老师的课以阅读、发现、同化为主,强调培养学生处理、加工、整合信息的能力。

5.媒体选择

蔡老师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王老师则利用黑板进行教学。

6.学生活动

蔡老师的课在师生的一问一答过程中完成学习任务。王老师的课大部分学生动手填写导学案内容,个别学生在黑板板演并进行描述。

7.教师活动

蔡老师预设好问题,做知识的传递者。王老师帮助学生建构知识,做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同时也是生成性问题的促进者。

8.教学效果

蔡老师的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积极性不高。王老师的课堂气氛热烈,学生真正“动起来”。

二、两节“同课异构”课的研究

1.蔡老师采用“注入式”教学模式存在的不足

(1)教学目标只关注“双基”,忽略了三维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的方向,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主要依据。蔡老师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这样确定的: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Ⅱ),只给学生呈现了“知识与技能”维度的目标,而且过于简单,欠细化。要知道,“知识与技能”维度的目标立足于学生学会,“过程与方法”维度的目标立足于学生会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乐学,任何割裂“三维目标”的教学都不可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讲功有余,学功不足,练功过重

蔡老师的整个教学过程是按照自己设计的题目一个一个去解决,虽然对题目的选择有讲究,但整个教学流程采取的方式是一问一答一讲。细观整个课堂,蔡老师只是单纯地让学生练习题,大多数学生的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只是被动去听讲。我认为,若第二轮复习采取这种教学模式,教师只顾“时间+汗水”的苦干,忽视了“时间+汗水”的巧干,学生的学习将会陷入“低效率、重负担”的怪圈。

(3)忽视黑板的作用,过分依赖多媒体

湖北的“高效课堂”教室内四周皆是黑板,要求学生想到不如说到、说到不如写到,个人写不如公开写,在纸上写不如在黑板上写。蔡老师这节课却忽略了黑板的作用,没有给机会让学生在黑板上演练,用“机灌”代替了“人灌”,学生有效的自主学习活动少,只是机械地、被动地接受多媒体展示的内容,缺乏独立的思考。

2.王老师采用“发现学习”教学模式凸显的优点

(1)有效使用导学案

导学案是主体参与教学的文本载体,是教师对教与学的精心预设和整体规划。王老师课堂设计的导学案能够根据学习目标创设情境和设置台阶,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独立看书、思考、探究,为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指引方向,设计路径,理清思路。

(2)搭建一个学生展示的平台

课堂展示是学生思维最活跃的时刻。王老师的课堂环节以学生展示为中心,让学生描述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动手构建细胞膜的模型、画三种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示意图、画影响跨膜运输速率因素的曲线图等等。通过展示,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上去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在这个展示平台上,挖掘的是学生每个人的潜力,培养的是勇气,张扬的是个性,奠定的是信心。

(3)加强学法指导,提高解题能力

俗话说:“予人以鱼,惠其一时;授之以渔,惠其一世。”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应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认知方法。王老师在讲判断物质的跨膜运输方式时,先让学生画细胞膜的模型,并设问“如何判断膜外和膜内”,然后让学生在细胞膜模型图上用箭头示意物质跨膜运输的三种方式(要求各种物质用不同的符合表示)。当学生画完评价后,王老师追问:“若是神经细胞静息时K+外流,兴奋时Na+内流,又怎样画图?”学生沉默一阵后思维开始活跃,有的说是主动运输,有的说通过离子通道等等。这时王老师又让学生在黑板画图,然后继续追问:“又如何用曲线图来表示跨膜运输的三种方式呢?”学生们又开始在导学案上画曲线图。最后,王老师出示知识网络图让学生独立去完成。

通过这一环节的学习,学生对“物质的运输方式”这一考点就会融会贯通,提高学生遇到实际问题的应变能力。通过独立完成知识网络,使知识系统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

(4)引导学生去质疑,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疑”是学生自觉学习的动力,有疑才有问,有问才有思。当一位学生在黑板上画主动运输的运输速率与O2浓度的关系曲线从0点开始时,有学生质疑:“为什么是从0开始?”王老师这时便在学生提出疑点的地方,引导学生联系所学知识复习产生ATP的过程及场所,引导学生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解答疑惑。接着,王老师就这一问题继续提问:“那如何设计实验探究物质的运输是被动运输还是主动运输呢?”学生的思维开始再次活跃起来,由于有前面的知识做铺垫,学生很快就能举手来回答,而且回答得很好,引来了一阵阵热烈的掌声。可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若能做到疑、问、思三者统一,对提高教学成效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大有裨益。

综上所述,传统“注入式”教学模式忽视了课堂的动态生成,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教学低效,甚至是无效的。“发现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则强化学生的主体参与,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所有学生都有发展的机会和空间,从而实现了课堂的高效。

参考文献

老王教案范文第5篇

1.案例教学在初中政治教学中的可行性

随着近些年政治课程的改革,老师在学生学习政治的过程中要对其积极地进行引导和帮助,使学生切实地掌握好所学政治知识。政治老师教学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方法。案例教学已经被大多数初中学校接受,并且应用到政治教学中,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切实提高政治课程教学质量,帮助政治老师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切实地提高学生的政治学习成绩,这就说明案例教学在初中政治教学中有切实可行性。在政治课堂中应用案例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地进行思考,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使政治课堂教学过程更顺利和高效。通过案例教学方法,可以把政治教材中理论性较强的知识点变得形象生动,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政治知识,加深对政治知识的理解。在初中政治课堂中应用案例教学时,应用的案例要与实际相联系,并且结合老师的积极引导,使学生之间展开交流讨论,让学生之间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同时增加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机会,有利于老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

2.初中政治课堂应用案例教学遵循的原则

为了在初中政治课堂切实应用好案例教学,遵循好案例教学的原则是尤为重要的。为此,我们有必要对初中政治课堂应用案例教学遵循的原则进行探究。

2.1方向性原则。

初中阶段,学生的价值观和是非观还没有成形,心理素质还不成熟,因此在初中政治教学过程中选取的案例要遵循积极案例为主,消极案例为辅的原则,应用积极的案例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是非观,在适当的时候,采用合理的消极案例对学生进行指导,切实重视消极案例的警示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2.2针对性原则。

政治老师在应用案例教学时,选取的案例不仅要贴近教材,紧扣教学目标,而且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选取方向明确、有针对性的案例。这些案例要使学生接受和理解,从而更好地进行政治学习。

2.3时效性原则。

初中政治老师在进行政治教学时,选取的案例大都一成不变,使学生对于政治学习提不起兴趣,政治课堂变得枯燥乏味,这就要求政治老师在今后选取案例时,要注重教学案例的时效性和新鲜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政治学习之中。例如,在讲解“维护消费者权益”时,可以选取“一汽大众速腾汽车断轴”这一案例:在讲解“自觉维护正义”时,可以选取“湖南小伙勇斗歹徒”这一案例,等等。

2.4实践性原则。

初中政治要求着重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增强自身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在初中政治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力,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让学生成为教学案例中的主人公。例如在讲解“珍惜学习机会”这一环节时,可以让学生利用课下时间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规划,合理地安排分配学习时间,为自己的学习制订详细的计划,然后与同学展开交流,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3.案例教学在初中政治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为了在初中政治教学中更好地实施案例教学,切实提高学生的政治学习成绩,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同时促进教学任务更好地完成,我们有必要对案例教学在初中政治教学中的实施策略进行探究,从而让案例教学在初中政治教学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促进学生发展。

3.1明确教学目标,精选教学案例。

选取科学合理的教学案例是实施案例教学的关键。政治老师可以选取教材中的较好案例进行政治教学,这种方法无论对于学生和还是老师来说,都是最实用和最有效的。同时,老师要鼓励学生多观察,多积累,收集实际生活中和社会中的真实案例,利用政治知识加以分析。另外,政治老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自己编写合理的教学案例,使教学案例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从而更好地掌握所学的政治知识点。

3.2适当适时地结合案例进行政治教学。

在初中政治教学过程中,应用的教学案例要与教材理论相联系,避免出现教学案例与教材脱节的现象。同时,应用案例教学一定要有科学性、合理性,对于教学案例的过度使用会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因此,在案例教学中,要在正确的时机和合适的环节对教学案例进行应用,使教学案例切实地发挥出作用,加快学生的政治学习和老师的教学进度。

初中政治老师李老师在讲解“维护消费者权益”时,首先对学生讲解什么是消费者权益,为什么要维护消费者权益等理论知识,然后提问学生们什么情况下维护消费者权益,什么是欺诈消费者行为,让同学们展开讨论,鼓励学生各抒己见,踊跃发言。在学生们讨论结束之后,李老师呈现出“一汽大众速腾断轴”的真实案例,这时用教学案例积极引导学生学习什么是欺诈消费者行为,并鼓励学生们举一反三,说出更多的真实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政治知识点,促进李老师教学目标的实现。

3.3让学生积极思考,加强讨论。

在初中政治教学应用案例教学时,让学生积极地独立思考,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是十分关键的环节。在进行案例教学时,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独立思考,引导学生对教学案例进行深入分析,使学生对于教学案例有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同时,要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使学生之间分析自己的想法,使学生之间共同学习,共同进步。例如,学习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珍惜学习机会”一课时,教师可以将贫困学生王某的案例讲解给同学们听,由于王某出生于贫困家庭,父亲生病丧失劳动能力,只能依靠母亲一个人挣钱养家,而王某能够上学不容易,并且其从小懂事节俭,努力学习,放学后还帮助家里干活,照顾生病的父亲。但是厄运再次降临到王某身上,母亲突然下岗,导致没有能力挣钱供王某上学,王某不得不辍学回家,这样的打击并未影响王某的学习,其在自己的努力下顺利地完成了所有的初中课程。借助这个案例,可以让学生与王某进行比较,看看自己哪里还有不足,哪里应该向王某学习,从而为自己以后的学习和生活制订计划,这样不仅可以达到预想的教学效果,而且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4注重总结和评价环节。

对于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老师要加以引导和辅助。同时,对于学生讨论出来的结果和观点,老师要进行归纳总结,对于正确的观点见解要给予表扬,持以肯定,对于有些学生的想法脱离实际或者偏离教材,应该及时地进行纠正,并且积极地为学生引导正确的思考方向。通过老师的总结和公正的评价,可以极大地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学生对政治课程的学习。

相关期刊更多

小学生之友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江西省教育厅;江西省委教育工委

碑林集刊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西安碑林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