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主动学习的重要性

主动学习的重要性

主动学习的重要性

主动学习的重要性范文第1篇

一、对区域活动理念性的理解和认识

区域活动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由教师为幼儿提供合适的活动场地、材料、玩具和学具等,让幼儿自由选择活动内容,通过操作、摆弄、发现、讨论、拼搭等活动来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一种教育形式。

区域活动是一种自主游戏的活动,幼儿会根据教师所投放的各种材料,选择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区域,进行多样化的游戏活动。而教师则通过确定的活动目标制订计划,创设适宜的活动条件,并在活动过程中指导影响幼儿的行为,激发幼儿对周围环境的兴趣,积极实践、操作探索,促进孩子全面和谐的发展。

二、合理适宜的营造区域活动的氛围

如今的区域活动,该向幼儿呈现怎样的格局,以帮助幼儿建立一定的规则意识呢?以下是我个人的观点和思考。

(1)投设开放协调的区域布局。

许多研究表明,区域活动的不同布局能激发幼儿不同的活动内容、操作行为,产生不同的教育效果,体现不同的教育价值。首先,活动区内容布局的多样性,有语言区、益智区、美工区、音乐区、建筑区等等,结合主题的开展和生成,以多元化整合为向导,建构丰富而适合幼儿的区域角。其次,区域布局的动静分开。有些区域需要给幼儿提供静心操作安静的环境,以培养他们的专注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美工区、阅读区等。再次,区域活动的布局充分考虑光源、资源等客观因素。如阅读区应设置在光线较充足的地方,而科学区、美工区应离水源近些,便于幼儿取水等。除此之外,布局需要成一定的动态,体现动与静的结合。

(2)创设有序规则的区域氛围。

我们力求寻找和创设一种开放、宽松、自主的区域活动氛围,让更多的幼儿积极的参与到活动中来,得到更向上的发展。而这是需要我们老师帮助幼儿营造一种良好的有规则的活动氛围。第一,隐性的确定每个区域所适合参与的人数是首先考虑的问题。我们可以用挂牌、贴标签等方式来限定个各活动区可容纳的人数,这种融洽的方式直观、明了,易于被幼儿接受。第二,活动中,我们要根据各区域角的性质和特色来引导幼儿形成相应的氛围。如美工区需要幼儿静心的进行作品表现,这样的环境则鼓励孩子保持安静,语言区也同样。而音乐区,是在一些辅助道具的配合下让幼儿大胆表现,这样的氛围是有声有色的,但也要引导幼儿有方式的玩,另外科学区,有些需要幼儿个别思考,独立探索,而有些则要求幼儿间合作来实验研究,因此,不同的区域,不同的活动需要营造不同的氛围。

二、重视区域活动材料的生活化

区域活动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区域的操作材料。材料不同,其蕴涵的价值目标也不同,萌发幼儿活动行为、思维能力也不同,那怎样的材料更能激发幼儿的兴趣,挖掘材料的教育价值呢?我们知道对于幼儿园区域材料的投放,它需要教师注重其全面性、生活性、操作性,同时关注活动材料的外在因素外,我们还应细致的思考材料内隐的情感因素。

首先,材料所表现的内在情感必须真实有意义的,即来源于幼儿的生活,是他们了解、熟知、喜欢的,更是幼儿充分体验的。再次,它又不应仅“停留”于生活,而因“跨越”于生活,我把它分为三部分的认识。一是选取生活中幼儿经常接触的,熟悉的,看似普通却很有意义的内容,如生活区中,瓶盖找朋友。让幼儿根据瓶盖的特征来尝试着找瓶子以配对练习(或者相反),并学习盖拧的动作。各种各样的饮料、牛奶瓶是幼儿平时生活中常见的,它既取材便利,又易于作,还能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观察和动手等能力。第二是可以利用生活中有价值的素材进行整理和设计,进行再创造,当然所选取的素材必须是幼儿熟悉内容。如在“蛋宝宝站起来”的主题活动中,通过对蛋的充分认识和了解,我们鼓励幼儿利用蛋壳进行创作。第三,童话,是幼儿喜欢,易于被其感染的彩色世界,为此,我们可通过这一渠道设计情景投放材料,更好的来显现幼儿真善美的情感空间。另外,区域活动中,教师还应注活动中的积极指导。在充分尊重幼儿的同时,也应及时发现幼儿的发现,引导解决幼儿的疑问,帮助他们梳理知识,丰富经验,以多观察,多鼓励,多表扬的方式促进幼儿的进一步发展。

主动学习的重要性范文第2篇

【关键词】学生 数学学习 主体性 主动性

数学新课标强调,要注重培养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主体性。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是指学生是数学学习活动的承担者,是学习的主体,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必须有自觉的意识,能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全过程,在数学学习活动中不仅能自由自觉地把握学习的对象,而且也能自由自觉地把握自身,成为学习的主人。主体性的重要特征之一是主动性。主动性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自觉、积极,主动的特性。它包含下面三层意思:

一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处于积极、主动地状态,能自觉充分地调动起潜藏在自身内部的生理,心理能量,并使之指向一定的学习目标。这在数学学习中主要表现为有迫切的学习愿望,强烈的学习动机,高昂的学习热情,主动、积极、认真的学习态度。

二是指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不是被动地接受外来知识,而是以自己原有的认识结构、兴趣爱好、主观需要为基础,能动地吸收或改造新知识,并按照自己的方式,把它纳入到已有的认识结构中去,充实、改造、发展、完善自己已有的数学认知结构。总之,就是作为认识的主体,学生是能动地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新知识。

三是表现在数学学习活动中,主体有明确的目的性,自觉的计划性,高度自觉的选择性。无论是数学学习的宏观过程(如整个初中阶段数学的学习过程),还是数学学习的微观过程(如无理数的认识),都会涉及到数学学习的目的或目标,作为一个有自觉意识的学习主体,在学习过程中会根据自己主客观的需求和条件,主动地选择自己的发展目标,并以此来指导,控制整个学习过程。

自觉的目标意识是学生学习主体能动性的重要表现。有了明确的目标以后,为了达到目标,主体就会主动的思考达到目标的手段,方法,从而形成学习计划。能够自觉地制定、执行、监控、反馈、评价、修订学习计划,这是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又一表现。在数学学习中,无论是目标的确定,还是计划的制定,执行,学生都要面临着一系列的选择:学习目标的选择,学习计划的选择,学习态度的选择,学习方法的选择,学习材料的选择,解决问题策略的选择,学习时间安排的选择等等。学习的过程就是由一系列选择过程构成的。高度自觉的选择性,是人能动地适应环境,确立自己主体地位的又一重要表现。学生主体在数学学习中主动性的具体表现是多种多样的。如,在数学概念学习中,学生不满足对定义的简单背诵,而追求对概念的透彻理解,他们主动、积极的思考:为什么要引入这个概念?概念是如何形成的?应该怎样定义?能不能换一种方式定义?概念的本质特征是什么?概念有什么重要的性质等等?

我们数学教师要充分把握学生的这些生理,心理特征,让每一位学生在数学课堂中主动地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心理学》

[2]《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

[3]《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主动学习的重要性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合作性学习;实践策略

自主与合作,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学会自主学习,培养参与和合作精神是当今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合作性学习,是新课改形势下所提倡的一种教学模式理念,它要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活泼有趣的互动场景,使学生在学习中可以根据学习内容,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交流,相互配合,共同感知和体验的教学模式;体现了当代素质教育所倡导的创新性学习的教育宗旨。新课程改革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灵活性和实用性,注重学生探究意识和学习兴趣的引导,强化学生学习过程的有效落实。作为小学语文教师,针对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形式,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更好的落实小学语文的合作性学习,激发小学生语文学习的主动探究兴趣,本人根据自身多年的教学实践,简要阐述一下自己的观点: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合作性学习的特点:

针对当前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来说,语文合作性学习方式,是指全体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能够以互动交流、共同分析与解决问题的方式去依据学习目标,采用灵活的学习途径,协同完成学习任务的活动过程。同时,并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创新实践能力。它应该具备以下特性:

1、注重开放自主与互动交流环境的创设

小学语文合作性学习,要创设活泼有序的空间,学生可以根据所要学习的内容,在一种相对开放、自由、主动、多元的环境中相互协作,教师则以参与者的身份, 指导学生去发现和提出问题,互动交流、协作学习是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载体。

2、注重互动协作与体验交流过程的落实

小学语文合作性学习,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灵活引导和运用,强调语文知识协作交流与创新体验等学习过程的实践。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关键是如何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所选择、运用,重要的是让学生在体验、协作的基础上, 实现语文知识的内化。

3、注重自主合作式学习方法的灵活应用

小学语文教学,主张全体学生的主动参与,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和个性特点, 选择恰当的学习方法, 采用小组协作或者集体探讨的灵活形式,实现语文知识学习的构建。合作性学习的组织形式是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结合,具有一定的个性化特点。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针对当代小学生而言,兴趣是最好的启蒙老师,小学语文教学中,巧妙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掘学生潜在的学习动力,有利于小学语文教学的拓展:

1、创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环境,注重实践教学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更新教学观念,创设活泼而有活力的课堂环境,是合作学习的前提;而拓展语文学习视野,丰富学生学习方式,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开发与实践,增强学生探究意识,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保障。

2、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协作精神和交流能力,注重创新教学

现代新课改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充分调动他们的探究意识和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之间合作团结精神,张扬学生个性。强化学生的参与合作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3、引导和构建学生科学的学习观与价值观, 注重情感教学

现代教育理念认为:学习过程不仅是知识增长的过程,也是情感、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要特别关注小学生的情感体验,陶冶情操。引导当代小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价值观,这是小学语文教学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合作性学习策略实践探究

语文合作性学习,是学生主体性的认知表达、互动性的交流体验过程,是一种集合思考、共同分析和互动交流的创造性体验活动。小学语文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合作性学习方式,可以更好的推动现代语文教学的深化。

1、创设情境教学,激活学生自主合作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现实的学习动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结合学生自身活泼求趣的认知特点,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 创设不同的课堂情景, 生动形象地展示语文数学的魅力。充分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学习情景中,产生积极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心理取向,使学生大胆交流、主动探讨。这样,学生潜在的学习素质才能被挖掘,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优化学习过程,发掘学生探究问题的主动性。

合作性学习,强调学生在互动中进行自主探究,是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方法, 采用合作方式进行发现并解决问题,,实现知识再创造的过程。教师要在研究教材和了解学生实际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探究知识,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讨论,发现问题和确定学习目标,促进学生主动与协作性学习的发展。

3、丰富合作形式,灵活学生自主探究的方法

合作性学习提倡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同时教师要巧妙点拨,相机诱导。小学语文合作性学习活动,要根据针对性、科学性、兴趣性等原则,并结合小学语文学科的具体特点运用多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进行自主合作性学习。学生的理解接受能力是有差别的,因而教学方法也要灵活多变,教师要因人而异分层教学,引导学生全员参与学习活动,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4、共同体验乐趣,鼓励学生进行学习评价的反馈

课堂评价是在课堂教学中,针对自己或他人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的总结性反馈。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及时运用激励性评价语言,针对不同学生给予适时鼓励和肯定。让全体学生参与到评价中,在自评互评中彼此进行交流反思和巩固拓展,从而在体验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乐趣。

结束语

合作性学习,是现代教育观念的更新,也是教育实践的创新。新形势下,小学语文教学,注重师生平等参与的情境教学,倡导自主合作式学习,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与协作性,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并深入学生的情感世界,探索促进学习的有效方法,顺应时代要求,有益于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深化。

参考文献

主动学习的重要性范文第4篇

【关键词】语文;研究性学习;内涵;特征

研究性学习模式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理念,它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或途径,使学生在学科学习中选择并确定研究内容,自己动手收集、利用信息材料,进行积极的探索、发现和体验的教学模式。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学习宗旨。新课标倡导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注重探究方法,使学习过程成为主动探究的过程。那么究竟什么是研究性学习呢?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如何落实语文学习的研究性过程呢?为此,本人根据自己的工作实践,浅谈一下自己的见解。

一 、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内涵及特征:

语文研究性学习,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语文研究性学习是指在语文教学中,学生主动探求问题的学习方式,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按照一定的任务或目标,采用一定的学习策略,阅读文章、深入研究,独立提取知识、总结规律,应用有关知识去分析原因,去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并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培养起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创新能力。开放整合的新课程体系。融合了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以下特性:

1、注重自主开放与问题研究

语文研究性学习强调以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为基础,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和确定研究学习的内容及形式,在一种开放、主动、多元的环境中互动,教师以参与者的身份, 指导学生去发现和提出问题,问题研究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载体。

2、注重学习过程与主观体验

语文研究性学习注重学习探究的过程、思维方法的运用和提升,注重掌握科学研究的实践体验。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关键是学习者能否对所学知识有所选择、运用, 从而有所发现和创造。重要的是让学生在体验、实践的基础上, 逐步形成个人的观念体系。

3、注重合作学习与灵活应用

语文研究性学习主张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 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和个性特点, 制定恰当的研究计划, 实现研究目标。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是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结合,其中合作学习占有重要的地位。

二、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研究性学习中,巧妙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掘学生潜在的学习动力,有利于语文教学的拓展:

1、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注重实践教学

更新教学观念,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教学,是探究学习的基本目标。而拓展学习视野,丰富教学手段,注重学生实践过程,增强探究意识,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保障。

2、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探究精神和能力,注重创新人格的形成

3、构建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注重情感体验

学习过程不仅是知识增长的过程,也是情感、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教师在语文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要特别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启迪情智,陶冶情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是探究学习的最终目标,也是语文教学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三、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研究性学习探究

研究性学习是把教学活动看成学生的探究过程,教师指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只有把握了研究性学习的实质,才能更好地运用于语文课堂教学。

(一) 巧妙地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启发式教学主要是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强调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强调对知识的理解、运用和再创造。语文教师要通过灵活的教学方式去引导学生自主地进行探究感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1、运用多种形式启发,自主互动探究教学。

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适时创设情境,一句隽永精警的名言,甚至一片随风而落的秋叶,都能成为语文教师手中的道具,借助多媒体现代教学手段以声、形、色等形象多方面多角度地吸引和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加深学生对生活的感悟。

2、因人而异进行启发,分层合作探究教学。

学生的理解接受能力是有差别的,因而教学方法也要灵活多变,语文教师要正确对待优良和后进学生,因人而异分层教学、问题涉及面要难易适中,引导学生全员参与学习活动,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二)积极创设情境教学,激活学生自主探究的思维能力

语文教学中,教师创设认知需要情境,把学生的思维带入新的学习背景中,产生一种积极发现问题,积极探究的心理取向,使学生敢想、敢问,从而诱发自身主动探究的意识,激活合作探究的思维能力。

1、 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发掘内在的人文因素

教师创设丰富有趣的教学环境,让整个教学过程既是探究知识的过程,也是情感交流的平台。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素质的感染力,通过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落实学生自主学习、交流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教学目标,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主动性。

2、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是探究性学习的重要环节

语文探究性学习中,教师要营造出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通过各种形式和手段,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想问、敢问,树立主体意识。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推动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促进研究学习的深入延伸。

(三)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灵活学生自主探究的方法

研究性学习提倡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同时教师要巧妙点拨,相机诱导。语文探究性学习活动,要根据针对性、科学性、兴趣性等原则,并结合语文学科的具体特点,运用多种灵活多变的,行之有效的探究方法,进行研究性学习探究。

主动学习的重要性范文第5篇

关键词:综合性;指导;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3-0113-0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以语文学科为核心,注重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之间的整体联系,从学习者的兴趣与需要出发,以实践活动为主要形式,综合运用各种学科知识、技能和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学习。它是语文学科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的一种新形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基础,强调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学习尽管注重综合,它涉及到自然、社会、科学、文化等方方面面的内容,但它不是一门整合各学科内容的综合性课程,而是带有综合性质的语文学习的方式。正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的,“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学习没有统一的教材,是一种“活化”的学习。它的学习内容是灵活的,即在老师指导下,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问题自由选择学习课题。它的学习方法也是灵活的,即学生不仅要读书,还要到自然界和社会中去观察,去调查,并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那么教师如何为学生创设各种有效的语文实践机会,引领学生主动自觉地参与活动的各个过程,进而不断发展其创造力,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是语文综合性学习值得探究的问题。为此笔者做了以下尝试。

一、挖掘资源,启发学生自主选择活动内容

自主选择活动内容是综合性学习的良好开端。《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即在大量的、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中,感悟、习得,逐渐掌握语文的规律。活动内容哪里来?学生生活是重要的学习资源,当地自然环境、风俗民情、传统文化、校园文化、节日文化都可成为有益的学习内容。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要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把语文学习引向社会生活与实践,把社会生活与实践融入语文学习。吕叔湘先生曾说:“语文课跟别的课有点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

二、语文综合性学习要面向全体学生,关照个别差异

综合性学习倡导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它是向全体学生提出的,而不是指针对部分优秀学生。因此,教师应该有意识地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参与探究活动的机会,尤其是要给弱势群体以特别的关照和积极的鼓励,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分享到探究的艰辛和成功的喜悦。当然,对于某些有特殊困难的学生和有特殊才能的学生,应该考虑在适当时机给予他们恰当的学习任务。在组织活动时,应按照分类要求、分类指导的原则,根据活动内容构成和学生的情况,适当分工,适当轮换,从而既发挥个体学生的特长,又能促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学习和发展的机会。此外,教师还应该依据学生发展需要,抓住教育时机,用好课程资源,善于及时对教学目标进行调整,着眼于人的和谐发展和全面发展,而不是固守既定的教学目标。比如,综合性学习常常要与家庭生活发生密切的联系,这就便于形成学习生活化和生活学习化,能直接通达学生的家庭背景,甚至进入到学生家庭生活的某一领域和感情世界的敏感之处。这就有可能触及学生家庭生活的底层和文化背景,激活学生的心灵世界和生活体验,甚至触及学生家庭生活中的隐痛。面对这些,教师必须认真对待。教师应该有善待之心和体察入微的细心,关爱、保护这些在学习活动中的弱势群体,使之共享学习资源。如果处理得当,恰恰可以成为生活教育、人生教育、情感意志教育、道德品质教育的契机,语文综合性学习也许因此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既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综合性学习无疑必须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教师切忌越俎代庖、喧宾夺主。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放任不管,让学生自发“活动”。课前对活动的设计,活动中的组织、引导、点拨,活动结束后的总结、点评等等,都需要教师为此付出心血和汗水。关键的问题是教师必须讲究引导的艺术,相机行事,灵活应变。力求活动过程对学生提高语文能力有促进作用,并在活动的各个阶段引导学生扎实掌握学习内容,认真检查学习效果,使活动有声有色,又实实在在,每个学生既乐意参加,又都各有收获。

四、要关注活动的评价方式

构建一种好的评价机制,是综合性学习能够顺利开展的保证。《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里有如下说明:“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应着重考察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探究精神与合作态度。主要着眼于学生在综合性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是否能积极参与活动,是否能主动提出问题,还有搜集整理材料、综合运用语文知识探究问题、展示与交流学习成果等方面的情况。第一、第二学段要较多地关注学生参与语文学习活动的兴趣与态度。第二、第四学段要多关注学生在语文活动中提出问题、探究问题以及展示学习活动成果的能力……”我想,对学生的评价应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评价与学习效果评价相结合;应以肯定性、激励性评价为主;应注意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及评价的全面性;应注重个体的差异和个体的进步;应评价学生知识掌握及各种能力的情况。语文综合性学习,不再单纯追求智育目标,而是“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目标的整合。不仅着眼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这四方面的语文本学科知识的综合,同时又注重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作为语文学习的环境,注重让学生在真实的、具体的现实中去学语文。它强调学生的参与和实践,强调过程和体验,强调在多学科的交叉中体现语文知识和能力的实际运用,都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实践能力为最终目的。

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是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它源于课堂,又要超越课堂;结合教材,又要超越教材。它是植根于语文学科的,突出了自主性,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参与,无论是学习内容的确定,学习活动的组织实施,学习成果的呈现,都充分尊重学生的自。它特别注重学生探究的过程,注重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和创新实践的能力。它始终贯穿着语文学习与实践,体现语文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结合,促进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提高。语文综合性学习为学生学语文、用语文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合作协调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对于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发展学生语文素养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