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学校的教学意见

对学校的教学意见

对学校的教学意见

对学校的教学意见范文第1篇

[关键词]民办高校;大学生意见领袖;特征;影响力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02 ― 0130 ― 02

在中国高等教育的舞台上,民办高校正以华丽的舞姿告诉人们自己的与众不同。在民办高校大学生群体中也有这样一群小众,他们在民办高校如鱼得水,挥洒自如,成为大学生群体中瞩目的人群,他们的言论、行为引发大学生群体的关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其他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选择。这一群小众从传播学角度可以称作意见领袖。大学生是中国社会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他们的教育培养是我国教育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教育作为一种传播活动,不妨借鉴传播学的相关理论,研究教育的传播特点,提升教育效果,达到教育的目的。在民办高校的教育实践中,已经开始有意识地培养大学生意见领袖,实践证明,大学生意见领袖对大学生群体的影响力相较于其它途径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民办高校学生党员再教育工作应尝试以大学生意见领袖为关节点,探索成功经验,增强再教育实效。本文仅就民办高校大学生意见领袖的特征和作用进行分析,期望抛砖引玉,引发民办高校学生党员再教育工作的新思考。

一、民办高校存在大学生意见领袖

意见领袖是传播学两级传播理论中的一个重要观点,发轫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保罗・拉扎斯菲尔德。拉扎斯菲尔德认为在传播过程中大众传播要经过中间环节达给相对被动的一般大众。处于中间环节的通常是人际传播网络中接触媒体频度较高、信息来源快、愿意为他人提供信息的活跃分子,这些在人际传播中的活跃分子被定义为“意见领袖”。意见领袖在大众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中起着中介或过滤作用,因此,大众传播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应该重视人际传播中的意见领袖。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大众传播,也应重视意见领袖的存在,要善于发现、引导、培养和用好意见领袖,使之为我所用。

民办高校在校生人数占普通高校在校生人数的22.88%左右〔1〕,与公办高校大学生相比,民办高校大学生文化成绩普遍不高,思想素质参差不齐,思想活动差异性大,跳跃而不稳定,思想超前,不喜欢拘泥传统,感性有余而理性不足,个性张扬,愿意展示自己,愿意参加集体活动,对社会活动和公益事业较热心,辨别是非能力较弱,抵御外界干扰能力较差,容易受别人的意见左右,容易盲从。进入民办高校的大学生用患得患失的眼光审视自己所在的校园,用各种方式表达对所在高校的不满意。群体的特征使民办高校大学生对意见领袖有一定的需求和依赖。

民办高校大学生家庭出身背景各不相同,教育基础参差不齐,个体认知、努力程度都有差异,在他们之中有一些学生见多识广、思想活跃、能言善辩、人缘好、交际广、能力较强,他们活跃在不同的人际圈子中,活跃在更具群体交流倾向的场所内。他们在群体中享有很高的威望,具有很强的号召力,他们身边聚拢了一批拥趸者。他们不是教育的主导者,但他们的观点、见解却能对其他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产生重要影响。这些学生就是传播学意义上的大学生意见领袖。网络使人们进入“大众麦克风时代”,在众声喧哗中,一些大学生意见领袖从现实迁徙到网络社区中,成为网络社区中的舆论引导者。从现实到网络,从网络到现实,民办高校大学生意见领袖用自己特有的方式展示着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二、民办高校大学生意见领袖的特征

民办高校大学生意见领袖思想活跃、接受能力较强、见多识广、有较强的思考辨析能力,他们能够把自己接触到的信息源进行理性分析、合理取舍、适当加工,在他们活动的群体中设置话题、发表评论、引导舆论。民办高校大学生意见领袖的突出特点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知识面较宽,专业相对突出

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容易模仿、追随自己喜欢的偶像,偶像的行为价值取向、行为方式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大学生对行为价值的判断和行为方向。民办高校大学生视野开阔、情感丰富、精力充沛,校园活动较多,但他们是非判断能力和行为选择能力较低,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能力较弱,喜欢模仿心目中所谓的成功人士,会自觉不自觉地模仿、追随榜样的行为,榜样的价值取向、思想观念会极大地影响他们的价值观。大学是知识的殿堂,知识、专业在大学生心中的占据着重要位置。民办高校大学生中那些知识储备丰厚、专业较突出的同学会在课上课下适宜的时间展示自己的才华,他们是老师的宠儿,会因此得到更多的机会。知识的广度和专业的厚度让这些学生最有可能成为民办高校大学生群体中的意见领袖。

(二)热心集体活动,协调能力强

在大学阶段,学习仍然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但学习的内容和方式出现了很大变化。党团组织、学生会等组织活动增多了,各种学生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以及社会志愿活动等都前所未有的丰富。民办高校因生源的特殊性,校园学习氛围不浓,学习压力较小,教学中更注重实践的环节,因而民办高校大学生的校园、社会实践活动较多,大量的实践活动需要组织者和协调者,那些自信、自律、自立、自强而又热心集体活动的同学就会脱颖而出,他们会主动策划、组织、领导集体活动,乐于并且也善于在同学面前表现自己。他们通过各种活动锻炼自己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创造能力和交际能力,不断用行动证明自己活动的发起者,是群体中领头羊,他们用自己独有的方式扩大着自己的影响力,成为同学眼中的佼佼者。

(三)乐观向上,关注民办教育发展

大学生处在人生特定的成长阶段,面对着学习、就业、恋爱等各种实际问题,每个人面对困难和挫折的心态是不同的。高考后,同学升入公办院校的荣耀和自己考入民办高校失意的巨大落差,让民办高校大学生意见领袖经受了极大的心理煎熬,这种心灵的历练使他们能在今后的生活实践中调整心态,优化性格,形成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他们很多人是院系各级学生会的干部,有较多的信息来源,他们关注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和教学改革措施,留意民办教育发展的政策,能对学校教学、管理及未来发展提建议,谋规划,条分理析,侃侃而谈。相似的人生经历、共同的求学道路、现实的学习生活环境以及心理需求,使这样的年轻人在他们的人际圈子中广受欢迎,成为圈子的意见领袖是情理中的事。

(四)性格沉稳,见解独到

我国大学生大多数处于18-24岁之间,处于这一特殊年龄阶段大学生大多数喜欢随心所欲,跟着感觉走。但有些人却由于家庭教育、个性因素、独特的人生阅历等因素,理性思维和逻辑思维较为突出,他们设定人生目的,凡事喜欢规划,遇事沉着冷静,能想方设法解决问题,民办高校大学生中也存在这样的人群。来到民办高校后,他们会很快脱颖而出,成为老师的好帮手,同学信赖的对象。这些大学生就成为周围同学的意见领袖。他们关注各类信息,对最新消息较敏锐,会在第一时间对信息进行反应、思考、分析、处理、加工,并迅速地通过各种途径传播出去。他们的言论和观点通常有独到的见地,客观上迎合了大学生“质疑权威”、“反对跟风”的特质,契合了大学生的口味需要,从而赢得大量的敬佩者。他们的言语、行为不断被其佩服者复制、传播,像水波一样不断向外扩展,成为民办高校校园的一道不可替代的风景线。

三、民办高校大学生意见领袖影响力分析

大学生意见领袖在民办高校教育中扮演的角色是多角度、多层面的,如果不加以重视和引导,所起作用可能截然不同,甚至可以是背道而驰的。如果民办高校的教育内容符合大学生及大学生意见领袖的意见和主张,大学生意见领袖会主动进行加工和传播,起到协调的作用,成为教育传播的推动力;反之,大学生意见领袖有可能会对信息作出歪曲解释,如果意见领袖不认可相关内容或意见和主张,也有可能故意设置障碍,不良信息,起到阻碍的作用,成为信息正面传播的破坏力。〔2〕民办高校对此应有正确认识,并加以合理的引导和利用,发挥其积极作用,抑制其消极作用。

(一)影响民办高校大学生关注现实话题

意见领袖观点认为,小群体集体建构共同分享和适用的社会现实并产生意义;小群体中共享的价值观念,也将人们团结起来并对其产生影响、提供解释。可见,在人际传播中,有个别人相对一其他人更具有传播影响力,因为同处一个群体,他们的观点往往容易被群体内的其他人所接受,容易引起群体共鸣。民办高校大学生生活在同一个校园中,构成了一个人际交往圈子,生活在他们之中的大学生意见领袖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往往会触发其他大学生的内心需求,引起集体围观,形成校园舆论关注热点。

(二)影响民办高校大学生对社会热点的关注

互联网的广泛普及以及大学生在大学校园学习、生活的特点,决定了他们会选择互联网作为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这种单一的信息来源就使其很容易受到意见领袖的议程设置,意见领袖关注的热点话题会引发其他大学生关注。民办高校大学生意见领袖具有意见领袖的共性,就是接触大众传媒的频率较高,获取信息量较大。信息时代造成了海量信息,使人们阅读碎片化,民办高校大学生意见领袖要对海量的、碎片化的信息进行取舍,并依自己的兴趣有所侧重,尤其是他们对一些生活热点问题的看法,必然对拥趸在其周围的大学生的关注点产生影响。

(三)影响民办高校大学生对自我身份的认同

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心态是复杂的:一方面他们高考成绩普遍不高,为解决求学的现实问题选择了民办高校,他们在心底对自己的学校有一种感激之情;另一方面民办高校正处于成长期,与老牌公办院校相比处于下风,加之社会偏见等因素,使社会对民办高校的评价较低,对民办高校大学生多有歧视。民办高校大学生对自己的身份有着一定程度的自卑情结。他们渴望倾听他人的意见,希望与其他人有共鸣。生活在同一空间的大学生意见领袖对自我身份的解读自然会引发他们的关注、讨论、思考,大学生意见领袖对自我身份的定位往往得到群体对自我身份的认同。

〔参 考 文 献〕

〔1〕教育部.全国各级各类民办教育基本情况〔EB/OL〕.http:///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

〔2〕薛程,吴蔚.高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影响力研究〔J〕. 思想理论教育,2012,(03):73.

[收稿日期]2015 ― 01 ― 0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4年度辽宁省高校党建研究课题“民办高校学生党员再教育创新机制研究”(项目编号:GXDJ

对学校的教学意见范文第2篇

1.近年来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取得了哪些成绩?当前存在哪些突出问题?《意见》的出台对进一步加强校长培训工作有什么重要意义?

许涛:中小学校长是学校改革发展的带头人。一个好校长,可以带出一批好教师,成就一所好学校。中小学校长培训是加强校长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是推动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保证。近年来尤其是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以来,教育部及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和项目,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一是始终坚持服务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培训了一大批中小学骨干校长和农村学校校长,提升了校长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办学治校能力。二是积极探索中小学校长培训规律,基本形成了符合校长职业特点的培训模式和方法,建立了校长培训的相关管理制度。三是不断加强培训机构和培训者队伍建设,基本构建了较为完备的国家、省、地市、县区四级校长培训体系,建立了一支专兼职结合的培训者队伍。但是,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与基础教育改革的新形势和广大中小学校长对高质量培训的新期盼相比,中小学培训工作还存在着一些薄弱问题,如发展不平衡,统筹规划不够;培训模式改革步伐不大,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培训制度不完善,培训项目招投标等机制尚未建立,培训过程监控不够等。

针对当前中小学校长培训存在的突出问题,《意见》明确了校长培训工作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并从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机制、队伍建设、监管评估、经费投入等方面提出了要求。可以说,《意见》顺应了当前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和中小学校长专业发展的新需求,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它的颁发,将对各地加强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产生积极影响,发挥重要作用。

2.《意见》对今后一个时期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提出了怎样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

许涛:《意见》提出,今后一个时期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按照教育规划纲要的要求,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促进校长专业发展为主线,以提升培训质量为核心,以创新培训机制为动力,进一步提高校长培训工作专业化水平,努力造就一支品德高尚、业务精湛、治校有方、人民满意的中小学校长队伍,为推动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实现中国教育梦提供坚强保障。

《意见》要求,各地要着力抓好三项主要任务。一是谋全局,有计划地面向全体中小学校长开展任职资格培训、提高培训、高级研修和专题培训。二是补短板,重点加强农村地区、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民族地区校长培训,加大薄弱学校校长培训力度,重视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园长培训。三是促高端,组织实施中小学名校长和幼儿园名园长培养计划,为优秀校长、园长成长发展创造条件。

3.您刚才提到,中小学校长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需要进一步增强,那么《意见》提出采取哪些方面的措施解决这一问题?

许涛:近年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不断加大工作力度,为广大中小学校长提供了参加培训、学习提高的机会,但也要看到,与校长个性发展、自主成长的需求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当前,校长培训工作重点要逐渐从“有培训”转向“好培训”,从数量扩张转向质量提升,真正满足广大中小学校长专业发展的个性化、差异化需求。为此,《意见》提出,要在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手段等三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在确保按需施训上下功夫。《意见》提出,各地要全面推行需求调研,精选培训内容,满足不同层次、类别、岗位校长的专业发展需求,并将职业道德教育作为校长培训必修内容。二是在改进培训方式上下功夫。《意见》提出,要坚持以学员为主体,采取专家讲授、案例教学、学校诊断、同伴互助、影子培训、行动研究等多种方式,强化学员互动参与,增强培训吸引力、感染力和实效性。三是在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开展培训上下功夫。《意见》提出,要探索建设校长网络研修社区,开展区域内、区域间校长网上协同研修,推动校际间、城乡间校长网上结对帮扶,形成校长学习发展共同体,实现校长培训常态化。

4.《意见》在完善校长培训制度、激发校长培训工作活力方面有哪些亮点、创新点?

许涛:学习靠自觉,也靠制度。建立健全培训制度是促进校长专业发展的重要保障。《意见》首次提出,实行5年一周期不少于360学时的在任校长全员培训制度;建立培训学分管理制度,探索建立培训学分银行,推动校长非学历培训与学历教育课程衔接、学分互认。同时强调,建立培训与使用相结合制度,把完成培训学分(学时)和培训考核情况作为校长考核、任用、晋级的必备条件和重要依据。

激发校长培训工作活力,关键在于创新培训机制。《意见》提出,要创新四个方面的机制。一是探索校长自主选学机制,建设菜单式、信息化的选学服务平台,为校长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选择机会。二是改革课程资源开发机制,采取政府购买、招投标等多种方式,吸引优质培训机构参与课程资源建设。三是实行培训项目招投标机制,择优遴选具备资质的专职培训机构、高等学校、中小学承担培训任务。四是建立联合培训、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运行机制,鼓励培训机构依托优秀中小学建立培训实践基地,加强与境内外优质培训机构、高等学校的合作。

5.《意见》提出要实行培训项目招投标机制,择优遴选具备资质的专职培训机构、高等学校、中小学承担培训任务,请问为什么要提出要采取这样的举措?

许涛:谁承担培训任务?当然应该是最优质的资源,谁办得好,就由谁来举办。可以说,招投标是个好办法,都在使用,也体现了公平公正。而且,培训项目实行招投标机制,对我们来说也不是第一次。2010年开始实施的“中小学教师部级培训计划”,在这方面已经进行了积极尝试,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因此,我们决定在校长培训中推广招投标办法,遴选优质的专业培训机构、高校、中小学承担培训任务,为中小学校长提供最好的培训服务。

6.在保证中小学校长培训质量方面,《意见》提出了哪些具体的举措?

许涛:强化监管评估,是保证校长培训质量的关键环节。《意见》提出了三个方面的举措:一是抓标准,教育部将制订校长培训课程标准和培训质量标准,建设培训信息管理和监测平台,建立培训质量保障体系。二是抓评估,要求各地采取专家实地评估、学员网络匿名评估和第三方评估等方式,加强校长培训的过程评价和绩效评估,并将评估结果作为调整培训任务和经费的重要依据。三是抓督导,国家和省级教育督导部门将校长培训工作作为督导的重要内容,定期公布检查结果。

7.《意见》有哪些突出的特点?

许涛:总体来看,《意见》有以下五个突出特点:一是着力解决突出问题。《意见》直面中小学校长培训在顶层设计、实施成效、体制机制、监管保障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具有较强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具体举措。二是着力体现以人为本。《意见》始终把促进校长专业发展作为起草文件、制定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三是着力推进政府管理模式创新。《意见》提出,引入竞争择优机制,实行培训项目招投标制度、校长自主选学机制,加大对校长培训的过程评价和绩效评估,这些做法是对政府管理方式的创新。四是着力反映基层创新。《意见》中的许多政策创新点,都来自基层一线、经过了实践检验,是对地方的首创精神和成熟做法的充分肯定。五是着力凸显调研和课题成果。《意见》汲取了课题组基层调研的成果,广泛征求了教育行政部门、有关培训机构、一线校长、有关专家的意见,努力做到科学决策。

8.最近,教师工作司下发了《关于实施农村校长助力工程的通知》,请您简要介绍一下这个工程的实施情况。

许涛:开展农村学校校长培训,是提升农村校长整体素质和办学治校能力的重要举措,对于加快缩小城乡、区域间的教育发展差距,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中西部地区农村校长整体素质亟待提高,特别是参加部级培训的机会偏少,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义务教育事业发展。为此,我们启动了农村校长助力工程,决定从2013年起,每年遴选2000名中西部地区国贫县、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乡镇及以下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校长参加部级培训,提高他们实施素质教育、解决办学重点难点问题的能力。

为实施好农村校长助力工程,确保农村校长参训实效,我们根据《意见》要求,推出了三个方面的改革举措。

第一,优化培训内容和团队,强调针对性。一是要求各地根据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围绕实施素质教育和义务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针对农村学校校长的实际需求,设计安排有针对性的培训内容,其中实践性课程不少于50%。二是要求各地将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和信息技术作为培训必修内容,鼓励培训机构邀请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等优秀典型作先进事迹报告,提高职业道德教育实效。三是推动培训机构组建专兼结合的培训者队伍,其中优秀一线校长和教育管理干部所占比例不少于50%。

第二,创新培训方式,凸显实效性。农村校长助力工程实行“集中培训+返岗实践”培训方式。其中,集中培训阶段共25天,通过专题讲座、案例教学、影子培训等环节,帮助农村学校校长学习借鉴优秀中小学的办学经验,掌握诊断学校发展问题、制定学校发展规划的基本方法。返岗实践阶段共50天,农村学校校长在培训专家的指导下,制定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实施学校改进行动计划,提高管理水平。

对学校的教学意见范文第3篇

关键词:西部新建本科院校;教育见习;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2-0214-02

一、教育见习及其在西部新建本科院校开展简况

教育见习是指师范生对中小学基础教育教学实境进行的观摩、了解和体验活动,是师范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中间环节,也是师范生从事实践活动的最初环节。教育见习对培养师范生成为未来的合格教师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国内外很多师范专业院校对教育见习非常重视,并制定了完善的教育见习制度。

西部新建本科院校主要是指近年来由地方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升本后成立的本科高校,这些院校地处西部,主要为本地培养中小学基础教育的师资力量。以西部主要省区甘肃、宁夏、新疆、、青海为例,近年来新建的本科院校主要有甘肃天水师范学院、河西学院、陇东学院、兰州城市学院、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宁夏理工学院、宁夏师范学院、昌吉学院。笔者在调查中发现,西部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基础相对较弱,和其他本科院校相比,其教育见习起步比较晚,起点比较低,缺乏相应的管理制度,见习效果也不尽如人意,还存在诸多问题。

二、西部新建本科院校师范生教育见习中存在的问题

1.对教育见习内涵的认识不到位。通过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对教育见习认识不清,很多人将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混为一谈。何为见习?这里不妨从词源上做以考究。甲骨文中“见”写作“”,《说文解字》中“见”解释为“,也。从儿从目。”由此可见,“见”是一个会意字,下面是一个人,上面是一只大眼睛,人的头上长只大眼睛,就是为了强调眼睛的作用,其最根本的意思就是用眼睛看。因此从本质上来说,教育见习以看为主,主要是让见习师范生观察中小学教师如何备课,如何上课,如何批改作业,如何组织班会活动,如何组织教研组活动等。教育见习主要是通过观摩中小学课堂,使见习学生了解中小学教师的职业特点,了解教师的权利与责任,进而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自觉提高自身的教师教育素养;通过进课堂听课,体验中小学校课堂教学工作的规律和专业要求,培养见习学生主动建构教育教学知识的意识;通过参与班会,使见习学生了解中小学班级管理的内容和要求,获得与学生直接交流的体验;通过参与教研组的活动,初步培养见习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和研究能力。教育见习活动是在实境观察和体验的过程中,引领见习学生感悟和思考,从而获得对教育教学工作的初步认识。搞清楚教育见习的真正内涵,明确教育见习的目标,是做好教育见习的关键。

2.对新形势下的教育见习重视程度不够。2006―2007年,教育部为提高农村师资水平,缓解农村师资短缺,分别出台了《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师范生实习支教的意见》等文件,要求师范院校推行实习支教工作。为响应教育部号召,西部新建本科院校师范生从2007年开始,就陆续到西部农村师资缺乏的地方进行顶岗支教,目前这些院校师范生的教育实习也大多以顶岗支教为主。顶岗支教对师范生的专业素质和敬业精神提出了更高要求,它要求师范生在顶岗支教前就要具备独立教学的意识和能力,要求学生在顶岗支教前就要完成角色转换。在此情况下,顶岗支教前的教育见习就显得愈发重要,它直接影响着师范生顶岗支教的成效。

面对实习支教的新形势,西部新建本科院校对师范生教育见习的重视程度显然不够。从调查现状来看,多数西部新建本科院校在开展教育见习活动中存在见习时间短,教师指导不到位,学生走形式、准备不充分等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都和高校对教育见习的重视程度不高直接相关。以昌吉学院为例,本科师范生大学四年只有为期两周的教育见习,且安排在第六学期,而第六~第七学期也是学生顶岗支教的时间,教育见习很可能在时间上和顶岗支教发生冲突;为了保证顶岗支教的连续性,往往会调整教育见习的时间,甚至可能出现取消教育见习的情况,由此可见教育见习在合格师范生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还没有完全被重视起来,特别是在当前顶岗支教的背景下。

3.缺少必要的教育见习管理制度。笔者调查发现,多数西部新建本科院校的教育见习活动没有统一的管理制度。它们在开展教育见习活动时主要依靠见习前的通知性文件,没有统一的章程和条例。以昌吉学院为例,从2010级尝试实施师范生教育见习开始,到目前为止已进行了三次教育见习活动,每次都是由学院教务处下文件通知,各系院自行安排。由于通知性文件不等于规章制度,使得整个教育见习活动缺少宏观的管理,加之各系对教育见习没有统一的认识以及师资能力等不尽相同,各个系院见习水平参差不齐,不利于教育见习整体水平的提高。

高校师范生教育见习可能会因各专业不同而有所差异,但教育见习活动本身有其规律性可循,即一所高校的教育见习应该在统一制度的要求下求同存异,且大同小异。目前全国高校教育见习开展比较早的院校都有统一的教育见习制度,如北京师范大学的《北京师范大学免费师范生教育见习管理办法》,其中明确规定了教育见习的目标、内容与要求,教育见习的组织与管理,教育见习评价,以及教育见习经费保障等。与此相比,西部新建本科院校师范生的教育见习还缺乏必要的制度保障,这直接影响到教育见习体系的建立,进而使教育见习的过程得不到有效的监管,教育见习的效果得不到保证。

4.缺少科学实用的教育见习手册。教育见习活动的主体是参与见习活动的师范生,主体观察什么以及如何观察都需要有效的引导。教育见习手册正是连接教育见习主客体之间的桥梁,它一方面可以指引学生进行必要的教学观察,真实记录学生见习的全过程,为后期的见习评价及成绩鉴定提供依据,另一方面它可以反映并监控整体见习活动各环节的得失,进而为后续见习活动提供参考。见习手册的编订必须以见习的目标为依据,在明确见习目标的基础上,再将目标分解成切实可行的任务,并确定见习活动的重点任务,最后由相关人员结合有关法律组织编订成科学实用的、学生易操作的教育见习手册。教育见习手册是建构教育见习体系的重要载体,缺少了这个载体,教育见习体系很难建立,有关教育见习的诸种理念也只能是空中楼阁,很难落到实处。

西部新建本科院校师范生自开展教育见习以来,由于缺乏对教育见习的全面研究,至今多数高校还没有统一、完善、规范的教育见习手册。以昌吉学院为例,该院本科师范生教育见习至今还没有统一、实用的见习手册,各个院系使用见习手册的情况千差万别。一些院系的见习生没有教育见习手册,一些院系根据自己的需要,编订临时的手册,有的干脆直接模仿实习手册,用实习手册来取代见习手册。由于没有科学实用的教育见习手册,造成了一些院系在教育见习中因没有目标而放任自流,同时另一些院系却因过度的拔高了教育见习的要求而脱离了实际,这些做法都不符合教育规律。

三、针对上述问题的对策

针对以上西部新建本科院校师范生在教育见习中存的问题,笔者认为当务之急是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改进。

1.从思想认识上高度重视新形势下的教育见习活动。在充分理解教育见习内涵的基础上,特别是在当前顶岗支教的背景下,西部新建本科院校应高度重视教育见习对师范生培养的重要性。各高校和系院应成立教育见习领导小组,由相关教师对见习学生进行专门的培训,使见习学生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教育见习活动,了解教育见习的目标、内容、方法、评价及见习的一般过程等,使学生知道教育见习是什么,教育见习有何意义以及怎样来进行教育见习等。

2.建立完备的管理规章制度。多数西部新建本科院校师范生教育见习现已纳入教学计划,但缺少制度层面的设计已成为制约其良性发展的瓶颈,因此教育见习应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加强管理,确保教育见习活动的规范化与制度化。目前切实可行的方法是西部新建本科院校可以参考国内一些教育见习做的比较规范的院校,如北京师范大学等,结合各自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台各高校的教育见习制度。见习制度针对教育见习过程中的见习的目标、内容与要求,教育见习的组织与管理,教育见习评价,以及教育见习经费保障等共性问题做出规定,同时各高校中的系院可以根据规定和专业特点制定具体的教育见习细则,拟定具体的计划和方案。

对学校的教学意见范文第4篇

为深入贯彻落实XX市教育系统和县教育局开展的“正行风,明荣辱,树形象”活动,推动我校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切实转变行风,提高依法行政、依法治教水平,树立学校的良好形象,维护家长的根本利益,为学生的发展负责,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特制定本校“正行风,明荣辱,树形象”活动如下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通过与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的广泛接触,宣传教育工作有关政策,宣传学校的办学理念,了解家长和广大人民群众对教育工作的要求,全面征求对教育工作尤其是行风和师德建设工作的意见,努力从家长和社会不满意的问题入手加以改进,树立教育战线应有的形象,办让家长和社会满意的教育。

二、工作目标

由“一把手”亲自抓,有责任,有分工,坚持面对现实,面对矛盾、面对问题、纠建并举、标本兼治的原则,通过开展校长和教师与家长和社会各界的大规模、零距离的接触和互动交流,重点解决师德师风和“三乱”问题,达到巩固提高行风建设,增进学校与家长、社会各界人士的密切联系,提升教育和教师形象的目的。

三、活动内容

(一)、搞好校长接待日活动,为家长解决实际问题。学校指定从10月8日开始每周二为校长接待日,接待日的具体时间通过家长协会和网络公布出去,做到人人皆知。接待日不流与形式,认真听取家长的意见,切实解决家长提出的问题,做到有记录、有督办、有解决。

(二)、扎实开展“校长进社区、教师进学生家庭”的“三进入”活动,倾听民意。学校校长负责包社区(对应的学区),特别要深入生活区。对辖区内的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民主党派人士逐一访谈,倾听呼声与民意。学校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教师,要通过家访、电话、网络等多种形式与学生家长广泛接触,10月底接触面要达到80%,年底达到100%。特别是对学校有意见、有看法、怨气大的学生家长,要面对面交流化解矛盾。“三进入”活动采取问卷的形式,对于听取的意见及时汇报,能解决的当时解决,不能解决的要耐心解释。

(三)、切实开展校园“开放周”活动,增进家长对学校的了解与监督。“开放周”由学校统一组织,分学年进行,使学校与家长零距离接触,让社会了解、理解、监督、支持教育。学校要向家长展示校舍建设、校容校貌、教学设备、学习环境的显著变化,也要展示教育教学成果、学校管理成果及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同时也要向家长介绍学校面临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设想和打算,让家长理解教育的困境,

从中体会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工作目标,“为学生的发展负责”。“开放周”活动定在10月8日至10月底,做到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同时要保证校园安全。

(四)、开好行风专题家长会,促进学校师德师风的提高。学校要广泛听取家长的意见的同时,也要向家长宣传教育战线的好人好事,宣传学校在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方面所采取的政策,并作出郑重承诺,立言力行。

(五)、加大预防和查处“三乱”力度,从严从快坚决处理。要高度重视群众的信访举报,对于群众举报反应要快,查处要实。举报一起,查实一起,处理一起。

(六)强化内外宣传,营造工作氛围。开展问卷调查征求意见,对反馈上来的意见进行梳理,作出改进计划,见诸于行动。制作“正行风,明荣辱,树形象”

对学校的教学意见范文第5篇

一、指导思想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枣庄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实施意见》精神,经研究,决定在全镇中小学中开展规范化、制度化的家访活动,增强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密切学校与家庭、教师与家长的联系与沟通,协调学校与家庭的教育步调,统一学校与家庭教育对学生的要求,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形成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合力,促进和保障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二、家访活动要求

家访活动指教师在工作日期间进入学生家庭进行走访。一般每学期每班安排不少于四个工作日(为照顾部分家长工作调整的不便,教师也可在家长建议的节假日时间进行家访)。

(一)家访形式

家访由班主任统筹安排本班学生的家访任务,事先应就是否接受家访征求学生家长意见,并提前一周进行预约,然后安排好访问名单及行程路线进行登门走访。走访以班主任为主,任课教师为辅。可一位或多位老师一起走访,也可请学生或校领导一起走访。

(二)家访内容

1.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成长环境及在家的思想状况与表现、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等。

2.了解学生从小到大的成长情况,如成绩、处分、表彰、奖励、兴趣特长、脾气性格、社会交际等。

3.了解学生过去的学习和生活状况,有何特殊经历,如异地读书、非父母养护、借读、病休等。

4.向家长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及在校表现,引导家长转变教育观念,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孩子。

5.与家长共商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措施、方法和手段,推广家长的成功家教经验,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和价值观。

6.宣传教育法律、法规和教育政策,对家长关心的热点问题做好宣传解释工作。

7.征求家长对学校及教育部门的意见和建议。

8.协调学生与家长的关系。

(三)家访要求

1.明确家访目的意义。家访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是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师德建设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是沟通学校与家庭的一种必不可少的途径。因此,全体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必须明确家访的目的、意义、内容、方法和要求,增强服务意识、主动意识、研究意识、沟通意识、时效意识、平等意识和责任意识。

2.注重方式方法和实效。家访必须有目的地进行。家访前,要做好充分准备,对被访学生要有全面的了解,明确谈话中心。从关心、爱护和鼓励学生的角度出发,实事求是地反映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纪律和思想品德等情况,让家长真正了解学生在校表现。同时及时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对在家和学校发现的问题,要与家长共同商量解决的方法,并进一步探讨家校合作的方式,确保家访的有效性。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注意交流的方式方法,多鼓励,多赞赏,多倾听,创设和谐氛围,切忌告状式家访。

3.尊重家长树立形象。对家长态度诚恳,加强与家长的感情联络,虚心接受家长的正确意见,及时向学校领导反映家长对学校的意见建议,以改进学校工作。家长因不了解学校实际而提的偏激或不正确的意见,要耐心诚恳的加以解释,赢得家长对学校工作的理解和支持。教师不得以任何理由接受吃请或馈赠的礼物,要树立和维护人民教师的良好形象。

4.做好记录与访后分析。教师每访一户都要做好家访记录,并做好访后分析。对家访中发现的问题要分门别类地加以梳理,并在日常工作中调整教育教学方法。教师还应根据家访情况对其他未参加家访的任课教师传递信息和就学校教育工作提出有见地的建议。

5.教师在家访过程中要切记“安全第一”,注意交通安全。

(四)家访任务及重点对象。

全镇各个小学三十七中学都可根据学校实际制定家访任务,总的要求是小学、初中每学期完成分别不少于学生数的1/3、1/4。家访工作由班主任和年级组长统筹协调,各任课教师都应适当参与。学校领导也应有一定量的家访要求。

其中,下列重点对象学生应做到每年必访:

1.特殊家庭(孤儿,单亲、留守、再婚家庭,特困家庭、非第一监护人家庭等);

2.学习特别困难学生家庭(如学习基础弱、学习态度不佳、学习成绩不理想);

3.人际适应困难学生家庭(人际关系协调差、心理情绪不稳定等);

4.有特殊家长的家庭(如现役(荣誉)军人、身患重症、残疾或智障的家长、不重视孩子读书、和学校及老师有过不愉快合作记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