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偏头痛的症状及治疗方法

偏头痛的症状及治疗方法

偏头痛的症状及治疗方法

偏头痛的症状及治疗方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割治法 偏头痛 技术规范

资料与方法

2004~2006年200例偏头痛患者,治疗组100例,男16例,女84例;年龄23~60岁,平均38岁;病程最短2年,最长25年,平均7年。对照组100例,男17例,女83例;年龄24~60岁,平均39岁;病程最短2年,最长25年。两组治疗前在年龄、性别、病程和病情及偏头痛症状积分方面基线均衡,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参照1998年国际头痛协会标准。

纳入标准:①凡年龄在18~70岁之间者均可入选。②符合无先兆(普通型)偏头痛及有先兆的(典型)偏头痛诊断标准,每月发作不少于2次。③观察病期为头痛发作期。④起点分不能低于7分。⑤签署进入研究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年龄18岁以下或70岁以上,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②合并糖尿病及各种感染者。③虽有头痛,但作为其他病的1个症状表现,如高血压、脑外伤后综合征及脑内器质性病变患者。④特殊类型的偏头痛,如眼肌麻痹型偏头痛、偏瘫型偏头痛等类型。⑤对试验药物及其他药物过敏者。

试验设计: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法,各中心入选病例根据计算机抽取随机数字表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25例,总例数为100∶100例。

治疗组给予割治法治疗,具体操作如下:取一侧手掌侧,小指和无名指掌指中间下1~1.5cm处,自命为“分抑穴”,碘伏消毒液(有效碘含量为0.58%~0.68%)皮肤消毒后,以2%利多卡因1~2ml局麻,以23号手术刀纵行切开0.5~1cm长的切口,暴露皮下脂肪即可,以纹氏止血钳剥离切口并摘取皮下脂肪少许,以无菌纱布敷盖包扎。

对照组入组时给予布洛芬片200mg口服,以速效止痛,继之给予西比灵5mg睡前服用,疗程为30天,以控制头痛的发作;疗程期间出现偏头痛,临时加服布洛芬片200mg。

疗效判定标准:疾病疗效判定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用药指导原则》,2002年5月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用计分法重点观察头痛发作次数、程度、持续时间,同时观察伴随症状。

头痛发作次数:以周计算,每周发作5次以上为6分,3~4次为4分,2次以下为2分。

头痛程度:发作时须卧床为6分,发作时影响工作为4分,发作时不影响工作为2分。

头痛持续时间:持续2天以上为6分,持续0.5~2天为4分,小于12小时为2分。

伴随症状:伴有恶心、呕吐、畏光、畏声等3项或以上为3分,2项为2分,1项为1分。

疗效判定:①临床治愈:疗程结束无发作性偏头痛症状,2个月不复发。②显效:治疗后积分减少50%以上。③有效:治疗后积分减少21%~50%。④无效:治疗后积分减少20%以下。

结 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平均起效时间为13分钟,治愈率为5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8.57%,平均起效时间为33分钟,治愈率为39%。

两组起效时间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割治组优于药物组。两组患者疾病疗效比较,无显著性差异,说明二者疗效相当。

两组患者治愈率比较:对照组2例脱落,故最后统计98例。经Ridit分析,u=5.207,P<0.05。说明两组治愈率有显著差异,割治法能明显降低偏头痛的复发率。

两组患者症状积分比较:治疗前后组内自身比较,两种药物均能明显减少中医症状积分,P<0.01。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说明割治组在改善中医症状疗效方面优于药物组。

两组患者各项中医症状疗效比较:治疗前后组内自身比较,两种药物均能明显改善各项中医症状,P<0.01。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说明割治组在改善疼痛的发作次数、疼痛程度、持续时间及伴随症状方面优于药物组。

讨 论

割治法属中医的外治法之一,本法是在一定的穴位或部位上切开皮肤,摘取少量皮下脂肪组织,并在局部施行刺激,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又称割脂法。

其止痛的理论基础是:①脑为髓之海,诸阳之会,全身经脉气血皆上注于头。因此,多种原因使脑失所养,经脉气血运行不畅,则出现“不通则痛”的头痛。割治法是根据中医经络学说的观点,从针刺疗法演变而来,其具有疏通气血、调整脏腑及神经功能的作用,故可用于头痛的治疗。②割治法为一种小的创伤,会引起患者的疼痛,以痛止痛是疼痛生理学已经注意到的一个存在于动物和人类的普遍现象,故用割治法可以治疗头痛。

其割治部位的理论基础:①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心主神明,脑为元神之府,故心与脑关系密切;②《素问・至真要大论》病机十九条有“诸痛痒疮,皆属于心”之说,故认为头痛的发生与心有关。③基于经脉的循行,心经和心包经均经过分抑部位,心包者为“替君行令”,故分抑部位能统领两经更好地行使君主之职,调整五脏六腑、疏通经络气血以治头痛。

参考文献

偏头痛的症状及治疗方法范文第2篇

[主题词]电针;偏头痛/针灸疗法;穴,丘墟;穴,天枢

文章编号:0255-2930(2007)08-0557-04

中图分类号:R 246.6

文献标识码:A

偏头痛是神经血管功能障碍所致的神经性头痛,是常见病和多发病,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单侧或双侧头痛,伴恶心、呕吐及烦躁不安。偏头痛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可能与遗传、饮食、内分泌紊乱及紧张、饥饿、睡眠不足等因素有关。对偏头痛的治疗方法多采用西药,但由于容易产生依赖性和毒副作用,其应用受到限制。近年来,针灸治疗偏头痛以其经济、有效、副作用小等优势逐渐被人们接受。本文利用《中华人民共和国针灸穴典临床项目》之一的“电针丘墟穴治疗偏头痛的临床观察”3中心(河北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河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院、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随机对照临床研究的资料,观察电针丘墟穴和天枢穴对偏头痛的治疗效果。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的方法,探讨患者的自身状况和电针穴位是否影响偏头痛即时镇痛效果和远期治疗效果。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3个研究中心共观察了275例偏头痛患者,均按就诊顺序将受试对象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138例,其中男61例,女77例;年龄(33.96±12.90)岁;病程(37.20±53.97)月;脑力劳动者74人,体力劳动者64人;无先兆偏头痛100例,有先兆偏头痛38例;疼痛评分3.04±1.09;头痛程度得分3.94±1.23;疼痛时间得分2.77±1.26;发作次数得分3.46±1.48;伴随症状得分1.31±0.61。对照组137例,其中男64例,女73例;年龄(34.14±12.87)岁;病程(36.00±62.34)月;脑力劳动者65人,体力劳动者72人;无先兆偏头痛105例,有先兆偏头痛32例;疼痛评分2.91±1.02;头痛程度得分3.62±1.27;疼痛时间得分2.55±1.13;发作次数得分3.33±1.31;伴随症状得分1.31±0.59。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职业、诊断分型、病程、疼痛评分、头痛程度、疼痛时间、发作次数和伴随症状的比较,均P>0.05,两组有可比性。观察4周时,失访7人,失访率2.6%;随访3个月时,失访11人,失访率4.0%;随访6个月时,失访18人,失访率6.5%。

1.2诊断标准

采用国际头痛协会(International HeadacheSociety,IHS)制定的偏头痛诊断标准,诊断无先兆偏头痛和有先兆偏头痛。

(1)无先兆偏头痛的诊断标准:a.至少有5次发作符合b~d项标准。b.头痛发作持续时间4~72小时。c.头痛至少具有下列特点中的2项:①局限于单侧;②搏动性质;③程度为中度或重度(日常活动受限或停止);④因上楼梯或其他类似日常躯体活动而加重。d.头痛期至少具有下列中的1项:①恶心和(或)呕吐;②畏光和怕声。e.至少具有下列中的1项:①病史、体检和神经系统检查不提示症状性头痛;②病史和(或)体检和(或)神经系统检查提示症状性头痛,但可被适当的检查排除;③有症状性头痛的表现,但偏头痛首次发作与症状性头痛在时间上无明确关系。

(2)有先兆偏头痛的诊断标准.a.至少有2次符合b项发作。b.至少具有下列4项特点中的3项:①有1种或多种完全可逆的先兆症状,表现为局灶性大脑皮层和(或)脑干的功能障碍;②至少有1种先兆症状逐渐发生,持续时间超过4分钟,或者有2种以上先兆症状连续发生;③先兆症状持续时间不超过60分钟,如果先兆症状超过1种,症状持续时间则相应增加;④头痛发生在先兆之后,间隔时间少于60分钟(头痛可以在先兆之前或与先兆症状同时发生)。c.至少具有下列各项中的1项:①病史、体检和神经系统检查不提示症状性头痛;②病史和(或)体检和(或)神经系统检查提示症状性头痛,但可被适当的检查排除;③有症状性头痛的表现,但偏头痛首次发作与症状性头痛在时间上无明确关系。

(3)纳入标准

①符合无先兆偏头痛或有先兆偏头痛诊断标准;②处于头痛期患者;③年龄15~65岁;④患者自愿参加并签署知情同意书;⑤每月发作≥1次。

(4)排除标准

①低血压患者。②有癫痫、中风或其他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史或精神病史。③治疗前1月内服用其他防治偏头痛的药物或激素,可能影响本研究效应指标的患者。④合并有心脑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危及生命的原发性疾病者。⑤某些特征人群如孕妇、妊娠期患者等。⑥与本研究有关的其他需排除的因素.a.排除全身性疾病引起的头痛,如心血管系统疾病、急性感染性疾病、血液病、内分泌代谢病、变态反应、中毒等;b.排除五官疾病引起的头痛,如青光眼、中耳炎、鼻窦炎、智齿冠周炎等;c.排除颅内器质性病变引起的头痛,如颅内感染、脑瘤、蛛网膜下腔出血等。

2 治疗方法

2.1试验组

选择丘墟穴为针刺穴位。不论一侧或两侧偏头痛均取两侧的丘墟穴(便于电针两根导线的连接,又不增加干扰因素)。毫针针具均采用中美合资姑苏针灸医疗器械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瑞琪儿牌一次性无菌针灸针,规格为0.30 mm×40 mm。电针仪采用北京华卫产业开发公司生产的韩氏LH202H型穴位神经刺激仪。采用直刺管针弹入法。进针后将管退出,再将针刺A15~20 mm左右,用捻转和提插的手法找到明显得气的感觉,然后在针柄上连接电针仪的导线,打开电针仪电源开关,确定好波型(疏密波)、频率(100 Hz),再将强度按钮由零位渐渐调高至病人能够耐受的强度为止,留针30分钟,留针.期间如果病人感到强度减弱,可适当调节强度,至病人能够耐受为度。每日针刺1次,5日为一疗程。2个疗程间间隔2天,共治疗4个疗程。

2.2对照组

选择天枢穴为针刺穴位。使用仪器、电针方法、留针时间和疗程与试验组相同,只是针刺深度为20~30 mm左右。

2.3统计分析方法

使用SPSS 11.5统计软件,采用四格表资料的;(。检验、两

样本比较的t检验和Wilcoxon秩和检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方法进行统计分析。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

(1)治疗前观察指标: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职业、诊断分型、病程等。

(2)疼痛评分:采用直观模拟标尺(VAS)计分法,0为0分;>0而≤2 cm者为1分;>2 cm而≤4 cm者为2分;>4 cm而≤6 cm者为3分;>6 cm而≤8 cm者为4分;>8 cm而≤10 cm者为5分。

(3)采用孙氏标准对患者治疗前的头痛程度、疼痛持续时间、头痛发作次数和伴随症状评分。

头痛程度:不头痛0分;发作时不影响工作2分;发作时影响工作4分;发作时需卧床6分。

疼痛持续时间:不头痛0分;数分钟到2小时为1分;2~6小时为2分;6~24小时为3分;24~72小时为4分;大于72小时为5分。

头痛发作次数:以月计算,不发作0分;每月发作1~2次2分;3~4次4分;5次以上6分。

伴随症状:伴有恶心、呕吐、畏光等3项或以上3分;伴2项02分;伴1项1分;无伴随症状O分。

治前积分:由上述头痛程度、疼痛持续时间、头痛发作次数和伴随症状4项评分相加得出。

(4)即时镇痛效应指标:采用上述VAS计分法对第1次治疗后的疼痛评分。

(5)治疗4周、随访3个月和6个月观察指标:采用上述孙氏标准记录治疗4周时、随访3个月和6个月时患者的头痛程度、疼痛持续时间、头痛发作次数和伴随症状评分,并计算其积分。

3.2疗效评价标准

(1)即时镇痛效果:(治疗前疼痛评分一治疗1次后疼痛评分)≥1为有效;(治疗前疼痛评分一治疗1次后疼痛评分)

(2)治疗4周、随访3个月和6个月效果:治疗后积分比治疗前积分减少20%及以上为有效;治疗后积分比治疗前积分减少20%以下为无效。

3.3 治疗结果

(1)两组偏头痛患者的即时镇痛效果比较见表1。

对两组患者的即时镇痛效果进行比较,x2=4.241,P=0.039,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试验组效果更好。

(2)两组偏头痛患者治疗后、随访时疗效比较见表2。

治疗4周后两组比较,x2=14.950,P

(3)影响偏头痛治疗效果的因素

分别对电针治疗偏头痛的即时镇痛、治疗4周、随访3个月和6个月效果进行性别、年龄、职业、诊断分型、病程、组别、疼痛评分、头痛程度、疼痛时间、发作次数和伴随症状的单因素相关分析,选出相关因素再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保留变量α=0.05,剔除变量α=0.10)。各种因素的赋值见表3,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见表。

注:常数表示影响因素的量为O时,个体有效和无效概率之比的自然对数。B是回归系数,表示因素改变一个单位时Logit P的改变量。B=0,说明此因素不影响疗效;B>0时,说明因素的赋值越大疗效越高;B1时,说明因素的赋值越大疗效越高;OR

从表看,电针治疗偏头痛即时镇痛效果与职业、疼痛评分和发作次数有关。从事体力劳动人群的即时镇痛效果不如脑力劳动人群;治疗时疼痛评分越高即时镇痛效果越好;偏头痛发作次数越多即时镇痛效果越明显。

电针治疗偏头痛4周时的效果与组别、职业、头痛程度、发作次数和伴随症状有关。试验组的效果优于对照组;从事体力劳动人群的疗效不如脑力劳动人群;治疗时头痛程度越重效果越好;偏头痛发作次数越多效果越明显;伴随症状越多疗效越好。

电针治疗偏头痛随访3个月的效果与组别、头痛程度和发作次数有关。试验组的效果优于对照组;治疗时头痛程度越重效果越好;偏头痛发作次数越多效果越好。

电针治疗偏头痛随访6个月的效果与组别、职业、头痛程度、发作次数和伴随症状有关。试验组的效果优于对照组;从事体力劳动人群的疗效不如脑力劳动人群;治疗时头痛程度越重效果越好;偏头痛发作次数越多效果越明显;伴随症状越多疗效越好。

4 讨论

由于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病,既往采用针灸疗法治疗偏头痛的报道并不鲜见。有采用毫针、电针、透穴、火针、水针、刺血以及针药结合等多种针灸方法,在穴位选择上也有局部选穴、局部和远端相结合等,均有不同程度的良好效果。本项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针灸穴典》的临床单穴验证项目之一,所以在穴位选择上只能取单穴。选择丘墟穴是基于近代文献记载和本项目主要研究人员临床经验证实其对偏头痛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以天枢穴作为对照是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针灸穴典》临床组的要求即古今文献无治疗相关病证的记载、与治疗穴位不在同一经脉上以及不在同一神经阶段上。偏头痛从经脉辨证上多责之于少阳经为患,丘墟穴为足少阳胆经的原穴,有调节胆经经气的重要作用。单取丘墟一穴,加用电针以期对治疗偏头痛有良好的效果。

对比电针丘墟穴和天枢穴对偏头痛的治疗效果,无论是即时镇痛效果还是长期疗效均是丘墟穴优于天枢穴。但笔者在临床观察中发现,天枢穴对偏头痛的即时镇痛效果也不错,本研究的有效率是58.4%,而且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的方法分析,提示对偏头痛的即时镇痛效果与电针丘墟穴或天枢穴无关。另外,研究还发现,电针天枢穴对改善偏头痛患者的消化道症状有一定作用,可在以后的研究中进一步探讨。

偏头痛患者的疼痛评分越高、头痛程度越重、偏头痛发作次数越多、伴随症状越多,治前积分就越高。按照笔者制定的疗效评价标准,疼痛评分减少1分或治疗后积分比治疗前积分减少20%为有效,那么,病情重者的疼痛评分和积分就有更大的下降空间,治疗效果就优于病情轻者。同时也提示,电针治疗偏头痛容易使病情减轻,但不易使疾病消失。

偏头痛的症状及治疗方法范文第3篇

1.1设计基础:

入选患者需符合国际头痛学会(HIS)2004年诊断标准,明确试验为急性期对症治疗试验,观察针灸对偏头痛发作期即刻缓解疼痛作用。急性对症治疗主要针对头痛的对症处理,重点观察针灸治疗后头痛缓解的情况。以入选前3月的回顾头痛资料或入选后1月内的前瞻性研究作为参考,与治疗后作比较。

1.2入选及排除标准:

入选患者需符合:①具有反复发作的病史,每次持续发作时间≥4h,以排除头痛自发性缓解误认为治疗有效病例的可能;②选择每月发作1~6次以上频繁发作的头痛;③偏头痛病史≥1年,年龄在18~60岁之间,首发≤50岁;④结合脑电图、脑血流图以及实验室检测等。排除标准:①饮酒过多、滥用偏头痛治疗药物或其他药物者;②神经系统异常合并其他病症者;③药物过敏者或试验前服用过精神类药物者;④不愿配合参加实验者。

1.3试验方法选择:

理想试验方式为双盲随机对照试验,但双盲在治疗中受限制较不易实施,因此,多采用随机对照(RCT)试验。盲法技术则在盲法评价和盲法统计分析中应用,同时也尽可能应用到患者分组。

1.4对照法的选择:

对照法的选择国内外差别较大,国外主要针对针灸是否有效做研究,国内主要针对哪种针灸方法更有效做研究,或不同针灸方法与药物治疗有效率做研究,故在选择对照组时略有区别。同时据资料显示,急性偏头痛安慰剂治疗有效率大约在30%。因此,无论哪种均需证明治疗优于安慰剂而设立安慰剂对照组,否则试验按国际头痛协会标准认为无效。具体的安慰对照方法可以根据不同试验目而作选择。例如假穴浅刺法和安慰针具法目前应用较多;而假电极法或假电针对照法由于受试者对电针刺激感觉不同及肌肉跳动等,假激光对照方法其设计概念与真正针刺程序有极大不同,这几种在患者的可信度上都比较有争议;另外临近假穴针刺对照法和非病症相关的穴位对照法适合研究穴位的特别位置及与病症关系的目的设计。对照法除使用安慰针还有等待或延后治疗者,此方法可以将病情好转是自愈或针灸干预加以区分。

1.5记录参数及结果评价

1.5.1记录参数:

偏头痛患者门诊就诊较多,建议为患者建立头痛笔记,可详细记录治疗时及治疗后24h头痛发作开始时间、针刺治疗时间、症状消失的时间,计算得出发作持续时间及针刺至症状消失的间隔时间以及针刺后几个观察点头痛程度、头痛缓解的时间、24h内头痛复况。同时记录头痛时有无恶心、呕吐及其他伴随症状等。

1.5.2头痛分级:

参考头痛笔记,按治疗后不同的时间点(如针刺后0.5、1、2、3、4h)患者头痛程度评分。一般采用两种方式,一种为根据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此法可反映头痛程度同时反映头痛发作的预后情况,另一种可采用I~IV的评分法。I分:无头痛;Ⅱ分:轻度头痛(不影响正常活动);Ⅲ分:中度头痛(扰乱正常活动,但不需要卧床休息);Ⅳ分:严重头痛(无法正常活动,必须卧床休息)。

1.5.3有效率:

将针灸疗效分为4级:无效、有效、很有效、痊愈。治疗后2h内头痛缓解并24h内无复发则视为有效,反之无效。

1.5.4副作用的观察:

针灸的副作用与药物不同,针刺后应观察记录针刺引起的血肿、出血、感染、晕针等不良反应。

2针灸方法思考

2.1伦理道学因素:

所有偏头痛针灸观察实验都必须符合《赫尔辛基宣言》,通过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方可进入临床试验。

2.2结合针灸特点设计:

设计实验时,要充分考虑到针灸的特性,针灸治疗与药物治疗的不同,在针灸治疗中采用平行试验,对不同时间点针灸缓解头痛症状的时间、安全性加强观察分析。虽然目前普遍认为,针灸在急性头痛的缓解效果方面不如药物,很难达到2h内疼痛缓解的效果,但是针灸治疗偏头痛的远期疗效具有重要的意义。

3讨论

偏头痛的症状及治疗方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头痛宁胶囊;偏头痛;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747.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9-102-01

偏头痛疾病为一种原发性头痛疾病,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及工作质量[1]。基于该疾病的病理特点,笔者为详细了解分析头痛宁胶囊治疗偏头痛的临床效果,特选取我院在2011年12月至2012年11月诊治的98例偏头痛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分析,研究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1年12月至2012年11月诊治的98例偏头痛患者,其中,男48例,女50例;患者年龄为19―48岁,平均年龄为33.52±1.08岁;患者病程为0.4―19年,平均病程为9.52±0.24年;分析患者病情:42例为轻度疼痛,38例为中度疼痛,18例为重度疼痛;并随即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为49例,对比两组患者之间的年龄、性别及病程等基本资料,均没有显著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P

1.2方法

治疗组患者每日口服3次1.2g头痛宁胶囊;对照组患者每日口服2次5mg的西比灵胶囊,两组患者均进行为期4周的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

1.3疗效判定

无效:患者实施治疗后,临床症状没有改善,头痛时间缩短不足1/3,疼痛程度减轻不足Ⅰ级,甚至临床症状出现加重现象;有效:患者实施治疗后,临床症状得到改善,头痛时间缩短不足2/3,或者是间歇性发作,疼痛程度减轻Ⅰ级;显效:患者实施治疗后,临床症状得到显著改善,头痛时间缩短2/3之上,疼痛程度减轻Ⅱ级;痊愈:治疗后,临床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2]。治疗总有效率=有效率+显效率+痊愈率。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表示( ±s),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对比采用X2检验,P

2.结果

治疗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7.96%(48/49),其中,34例为痊愈,11例为显效,3例为有效,1例为无效;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1.63%(40/49),其中,15例为痊愈,14例为显效,11例为有效,9例为无效。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治疗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的,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在临床上,偏头痛为一种较为常见的原发性头痛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该种疾病的临床症状主要为中重度疼痛、搏动样疼痛及发作性疼痛等,发病部位位于患者额颞部或者是眶后,主要为单侧疼痛,疼痛发作时间持续4―72小时。且该疾病具有迁延难愈及反复发作的特点,因此严重影响患者生活及工作。在脑干-三叉神经-血管反射学中认为偏头痛疾病因患者中枢神经系统和三叉神经血管系统功能出现缺陷导致的。当刺激患者硬脑膜颅血管壁上三叉神经末梢时,释放出的血浆内皮细胞素及血浆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等血管活性肽物质比例出现失衡现象,导致患者脑血管扩张,进而出现偏头痛现象[3]。偏头痛在中医学上属于“头痛”范畴,头痛宁胶囊中的天麻成分具有活血通络、平抑肝阳及息风止痛的作用,该成分同土茯苓相结合对头痛疾病具有显著效果;防风成分对因风邪导致的脉络瘀阻引起的头痛疾病具有治本的作用;当归成分具有活血补血的作用,从而清除瘀血,促进新血生长,祛邪不伤害正等作用;全蝎具有逐恶血、通经络及搜逐风邪的作用,可以将停滞于经络血脉中的瘀血痰浊清除,可有效治疗顽固性偏头痛疾病;诸成分合用可有效治疗患者偏头痛疾病,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研究结果显示,头痛宁胶囊在治疗偏头痛疾病的临床上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如采用头痛宁胶囊进行治疗的治疗组患者,其治疗总有效率为97.96%,但采用西比灵胶囊进行治疗的对照组患者,其治疗总有效率为81.63%,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存在显著差异性,P

参考文献:

[1]马娟,刘宁,陈军等.头痛宁胶囊治疗偏头痛临床观察[J]. 西部医学,2013,12(02):124--125.

偏头痛的症状及治疗方法范文第5篇

[主题词] 偏头痛/针灸疗法;经络治法

偏头痛是临床常见多发病,其发病机理有多种学说,病因较为复杂。目前治疗偏头痛的药物主要以对症治疗为主,很难达到根治的目的,且副作用较大。笔者采用经筋疗法与尼莫地平治疗对比观察,旨在寻找治疗偏头痛的理想的非药物治疗手段。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所有病例来源于本院推拿科、神经内科。共观察患者100例,根据就诊次序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经筋疗法观察组和尼莫地平对照组各50例。具体情况见表1。

1.2 诊断标准

①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神经病学》[1]制定:分无先兆和有先兆的偏头痛。②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制定:根据临床症状分肝阳头痛、瘀血头痛、痰浊头痛、肾虚头痛、气血亏虚头痛。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诊断标准;②神经系统检查阴性,颅脑CT或MRI正常;③每月发作次数≥2次;④年龄18~50岁。

1.4 排除标准

①不符合纳入标准,或符合纳入标准而未按规定治疗者,无法判断疗效,或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判断者;②除无先兆、有先兆偏头痛两型以外的偏头痛患者(偏瘫型偏头痛、基底型偏头痛、眼肌麻痹型偏头痛、晚发型偏头痛、偏头痛等位发作);③伴有高血压、心血管疾病及甲亢、贫血等疾病者;④伴有其他重要脏器器质性病变者;⑤治疗前30天内用过血管活性药物及治疗偏头痛药物者;⑥孕妇、哺乳期妇女。

2 治疗方法

2.1 观察组

采用综合消灶治疗方法。具体方法:①首先在眶膈筋区(眼眶周及鼻骨两侧筋区)、额筋区(前额部位的所属筋性组织)、百会筋区(头顶部位)、枕筋区(枕及枕侧部位肌筋附着点)、颞筋区(颞上线以下、眼至耳间筋区)、耳筋区(耳上、耳前及耳的筋区)以及颈项部的斜方肌、颈夹肌、头长肌等处找到筋结病灶点。②应用拇指侧面的刮法,指尖的切按法、切拨法、点叩法,指腹的揉搓法、揉拨法,对“筋结点”进行解结消灶;将拇指与四指构成“钳弓手”对眶膈筋区、颞筋区、枕筋区理筋;用捏拿法、(扌衮)法、四指的扫散法疏松筋络。③选用25~50mm毫针,一手拇指尖切压痼结病灶点,一手持针行刺达病灶,使之出现酸、胀、麻感,留针30分钟,配百会、太阳、风池。肝阳头痛加太冲;瘀血头痛加血海;痰浊头痛加丰隆;肾虚头痛加太溪;气血亏虚头痛加足三里、三阴交。④颈部及两侧太阳穴拔火罐,留罐10分钟。隔天治疗1次,5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5天,共治2个疗程,即25天。

2.2对照组

给予尼莫地平片剂口服,每次30 mg,每日3次,连服25天。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

(1)偏头痛的疗效标准(自拟),痊愈:头痛及伴随症状全部消失;显效:头痛明显减轻,伴随症状减轻或消失,发作次数明显减少,发作持续时间明显缩短;有效:头痛减轻,伴随症状仍存在,发作次数减少,发作间隔时间延长;无效:头痛及伴随症状无明

表4示,观察组及对照组治疗后发作次数、发作持续时间、头痛指数均明显减少(P<

4 讨论

脑血管的舒缩功能障碍是偏头痛发病的原因。尼莫地平为钙通道阻滞剂,其脂溶性强,易透过血脑屏障,对脑血管神经细胞、神经胶质细胞膜上的L型血压敏感性Caz+通道有较强的选择性阻滞作用。显改善。

(2)头痛强度按Bussone等[3]分为5级:0=无疼痛;1=轻度疼痛;2=中度疼痛;3=严重疼痛;4=剧烈疼痛。头痛指数按Bussone等[3]的计算公式:头痛指数=叠加的头痛时数X头痛强度。疗效评定以治疗前1个月发作的情况作为基础值,将治疗前后发作情况进行组内及观察组与对照组之间进行比较。临床资料的统计处理:应用SPSS11.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方差齐时用t检验,方差不齐时用t′,检验。

3.2治疗结果

(1)两组患者疗效及伴随症状改善情况比较见表2、表3。

(2)两组患者头痛发作次数、发作持续时间、头痛指数比较见表4。

尼莫地平治疗偏头痛的机制主要是通过阻滞Ca2+通道,保护脑细胞,抑制致痛物质的释放,松弛平滑肌,防止脑血管痉挛,增加局部脑血流量,改善偏头痛时脑血管舒缩功能失调。但尼莫地平治疗偏头痛有白天与夜间药物浓度不均一性。

祖国医学认为,偏头痛属“头风”范畴,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气血亏虚,肝阳上亢,痰浊瘀阻致经脉阻滞,气血不畅,经气不利而发病。风池深层有枕大神经,属足少阳经,与肝互为表里,主疏泄藏血,喜条达,具有息风清热降火、通畅气血止痛的作用。针刺风池能扩张椎―基底动脉,使血管弹性增加,血流阻力减少。针刺百会、太阳,对人体颅内外血管的舒缩功能、内分泌功能均有一定良性双向调整作用。偏头痛患者施予经筋疗法,根据表里相一的特点,在额枕头部循经查出筋结痼灶,对痼结病灶用点、按、捏、拿、掖、叩等手法松筋解结。继之以固灶行针的针刺方法配合辨证取穴,调活气血,解痉镇痛。火罐之吸力有祛瘀活血、通脉止痛的功效。刺激头部特定区域,头皮及皮下感受结构接受刺激,通过神经的调整作用,使脑血管紧张度降低,血充盈及供氧增加,筋肉松解,痼结消散,通脉止痛。

尼莫地平被认为是目前治疗偏头痛最有效的药物之一。本组病例两种治疗方法研究表明,经筋疗法在头痛持续时间、发作次数、头痛强度及伴随症状的改善方面明显优于尼莫地平组,效果显著。

5 参考文献

1 王维治.神经病学.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834284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2辑,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119~202

相关期刊更多

湖北中医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湖北中医学院

中国疼痛医学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国针灸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