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百企兴百村实施方案

百企兴百村实施方案

百企兴百村实施方案

百企兴百村实施方案范文第1篇

会议宣读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对中关村示范区建设作出的重要批示,科技部部长万钢、北京市委书记刘淇出席并讲话。

万钢在讲话时说,经过一年多时间,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进展顺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中关村示范区发展已经成为依靠科技创新应对金融危机挑战的成功实践。

刘淇说,去年3月国务院批复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在科技部牵头的部际协调小组和国务院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实现了开好局、起好步的目标。加快推进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必须坚持统筹兼顾,有的放矢,工作核心是体制机制创新,重点是创新型企业做强做大,基础工作是创新成果转化和创新人才引进。

一年来,中关村示范区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发展势头良好。2009年,在加快推进自主创新方面,研发和产生了一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推动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在中关村实现转化和产业化,一批创新型企业做强做大,中关村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整体发展水平持续提升。在深化体制机制创新方面,股权激励、科技金融、政府采购等各项先行先试的改革取得显著进展。在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科技人员股权激励、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教育经费列支等4个方面,在中关村开展税收政策试点。

2010年,中关村将争取全年企业总收入在2009年基础上再增长15%以上。重点制订实施4项重大政策,大力实施促进企业快速做强做大的“十百千工程”,加快成果转化和在京落地的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工程、高端产业聚集工程等6大工程,推进8项体制机制改革试点。

根据中关村当日的“十百千工程”工作方案,实行“一企一策”的扶持措施,为企业提供“量身定做”的服务政策,培育一批收入规模在十亿元、百亿元、千亿元级的创新型企业,并公布了首批联想集团有限公司、北大方正集团有限公司等123家重点企业。

北京市将聚焦中关村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建立动态管理机制,到2012年,选择200家以上具有一定规模、创新性强、处于行业龙头地位的重点企业,争取形成千亿元规模以上的企业4家、百亿元规模以上的企业25家和一批十亿元规模的企业。

“十百千工程”重点培育企业选择按照“推荐自荐、专家评议、联合审定”的工作流程开展。企业选择范围包括,纳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统计范围的高新技术企业、中央在京企业和军工企业。企业的主营业务属于电子信息、生物工程与新医药、能源环保、新材料、航空航天、高技术服务等战略新兴产业领域。

北京市将对这些企业进行政策支持,实行“一企一策”的支持方式、支持企业市场开拓,支持企业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支持企业引进和激励人才,支持企业建设研发和产业化基地,支持企业上市和并购,支持企业塑造知名品牌,实施中关村知识产权推进工程,开展中关村标准创新试点工作等等。

比如,中关村支持企业改制、进入代办试点和境内外上市,给予境内外上市企业最高200万元资助。支持企业进行产业整合,采取贷款贴息等方式支持企业实施跨地区、跨国并购和联合重组。优先核心企业技术改造及结构调整,对于并购重组并在京产业化的企业,从北京市工业发展资金中对其固定资产投资给予10%的补贴。

百企兴百村实施方案范文第2篇

2003年,南京农业大学党委书记管恒禄带领120位师生赴连云港,拉开了“双百工程”活动的序幕。活动中,挑选97名专家分别担任97个村的发展顾问,通过专家为农民、农技人员和干部培训,有针对性地为农民提供发展思路,解决技术问题。南京农业大学校长郑小波等领导专家多次赴连云港“双百工程”基地进行现场考察指导。连云港市委市政府领导多次到南京农业大学共商“双百工程”大计,学校和连云港分别出台了“双百工程” 的实施办法,并制定计划和实施方案。

多种模式并举,推进农业产业化

2005年底,南京农业大学又与连云港进行“双百工程”第二阶段合作。在巩固前期成果基础上,创建“专家工作站”。专家们采用了“围着农民转,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销”的服务方式。

2008年成立“南京农业大学科技入户专家工作站”,组建由专业专家和地方“土专家”、技术员组成的专家工作站(组),按农业产业化经营理念,采用“专家组培训技术员和示范户――技术员指导示范户――示范户带动辐射户”的模式,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培植特色产业链,加快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推进农业产业化。在农业部、江苏省支持下,这一做法与经验先后推广到南京、淮安、启东、太仓等地。

实施“挂县强农培训农民工程”,深化“双百工程科技入户”

2009年初由江苏省农委牵头,34家科教单位开展了“挂县强农富民工程”。在全省推进会上,南京农业大学蔬菜学教授郭世荣服务团队创新了“一对六”的专家培训服务模式(即一位专家对接一户典型的农户、对接一户蔬菜种植大户、对接一户新的蔬菜种植户、对接一个专业合作社、对接一个龙头企业、对接一个科技示范园区,运用先试验后示范再推广的步骤,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和栽培新模式),通过近三年的努力,培育出一批种植大户、示范户,得到省委常委黄莉新副省长的好评。2010年学校被江苏省授予“挂县强农富民工程”先进单位,同年被农业部授予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

通过南京农业大学双百工程专家工作站科技入户培训农民活动,还创出一些服务三农的新模式。譬如:“专家工作站+农业推广组织+示范户+辐射户”模式、“专家工作站+园区+农户”模式等。

强化产学研合作共赢,服务农业现代化建设

2010年南京农业大学又与连云港签订了“双百工程”第三阶段合作协议书。在2008年学校下派10人挂职科技乡镇长满届后,2011年又下派11人挂职科技乡镇长,3人挂职科技副县长。在2010年又投入120多万元设备建设资金于南京农业大学灌云、灌南、赣榆、东海专家工作站。在深入开展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同时,加快农业生产方式转型与升级,主要在策划规划、土地流转、高效农业适度规模生产、产业化经营、专业化服务;新技术、新产品、新品种试验示范推广、新理念传播;提高农业产业化管理水平、产业链延伸;培育和壮大科技型的龙头企业和合作组织;建设科技园区、产业园区、示范户、大学生村官园等方面开展服务。

百企兴百村实施方案范文第3篇

2019年1月17日

本人从18年5月被区委组织部选派到营子新村任第一书记,在火连寨街道党工委的正确领导下,本人认真履行第一书记职责,严格遵守作息时间,驻村以来共出勤189天,同时,围绕农村基层党建、精准扶贫、推动乡村振兴及美丽乡村建设开展工作,现就驻村以来工作开展情况作以简要汇报。

一、加强学习,提高理论修养和知识水平

作为第一书记,工作中我十分重视政治学习和思想改造,认真学习及关于东北、振兴辽宁发展一系列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自觉加强党性修养,深入研究农村工作,坚持学用结合,坚持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创新。时刻以《领导干部廉洁自律若干规定》为行动准则,把“解放思想推动高质量发展”与本职工作结合起来,不断提高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

百企兴百村实施方案范文第4篇

2012年是我区经济发展最困难的一年,自治区党委、政府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采取一系列应对经济下行的政策措施,全区经济发展实现了缓中企稳、稳中有进。

(一)农牧业获得较好收成

一是粮食生产获得大丰收。全年粮食产量505.7亿斤,创历史新高。二是畜产品产量稳定增长。全区肉类总产量249万吨,增长4.8%;牛奶产量910.2万吨,增长0.2%;禽蛋产量54.5万吨,增长3.8%。三是大宗农畜产品价格不同程度上涨。玉米价格同比上涨10.1%,大豆上涨15.8%,牛肉上涨35.4%,羊肉上涨8.2%,蔬菜上涨4.3%,为农牧民增收奠定了较好基础。

(二)工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化工和有色实现快速发展,分别增长17.7%和20.8%,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率2.9个和6个百分点。能源和钢铁等传统产业增速放缓,能源工业增长14.4%,增速同比回落5.5个百分点;钢铁工业增长8.5%,回落11.3个百分点。节能减排工作稳步推进,全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5%,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三)固定资产投资稳定增长

一是投资总量实现平稳增长,全区50万元以上项目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万亿元,增长20.4%。二是工业投资结构不断优化,化工、有色、装备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63.1%、40.9%和43.3%,三个行业累计完成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达到42.8%,比上年同期提高6.5个百分点。三是第三产业投资增幅下降,第三产业完成投资5821.9亿元,增长13%,比上年降低14.9个百分点。其中,金融业投资下降35.4%,铁路运输业下降18%,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21.7%。

(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一是沿黄沿线经济带建设深入推进。22个重点工业园区、集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7236亿元,增长12.6%,占西部地区工业园区的81%。二是东部地区加快发展。东部五盟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9.8%,高于全区平均5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3.3%,高于全区平均2.9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总收入增长21.3%,高于全区平均10.9个百分点。三是区域合作不断深入。全区共实施招商引资项目2722项,引进国内(区外)资金3514.1亿元,增长17.1%。从投资领域看,制造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长较快,分别增长45.6%和61.8%,电力、交通运输和房地产等行业的到位资金均不同程度下降。

(五)居民收入水平稳步提高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150元,增长13.4%。其中,工资性收入16872.6元,增长14.2%,带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3个百分点。农牧民人均纯收入7611.3元,增长14.6%。家庭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稳定增长,人均分别达到4689.1元和1459.1元,增长11.2%和11.3%。支农惠农力度加大带动农牧民转移性收入大幅增加,人均转移性收入达到1140.2元,增长47%。

(六)各项民生工作扎实推进

一是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全区城镇新增就业26.5万人,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0.2万人,安置就业困难人员6.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7%。二是社会保障标准大幅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人均每月增加220元,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月人均分别提高58元和46元。三是保障性住房建设步伐加快。全年新开工各类保障性住房29.3万套,完成农村牧区危房改造16.75万户。四是社会事业进一步加强。全面实施高中阶段“两免”教育,惠及83.6万名高中阶段在校学生。校安工程实现全覆盖,累计投入资金236亿元,竣工1852万平方米。基本医疗保障不断完善,三项基本医保参保人数2200.9万人,比上年增加53.5万人,参保率达到95%。

2012年以来,受国际国内经济增长放缓的影响,我区多数经济指标增速出现了较大幅度回落:一是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慢。地区生产总值增速比上年降低2.6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4.8%,降低4.2个百分点。二是企业效益增速大幅回落。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增长4%,降低46.8个百分点。三是财政收入增速大幅下降。地方财政总收入增长10.4%,降低19.7个百分点。四是需求增长速度显著回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同比回落1.1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回落3.1个百分点,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速回落41.8个百分点。

五年来,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全区上下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措施,积极应对国内外环境复杂变化,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经济社会发展迈出新步伐、取得新成绩。

2008-2012年,全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1%,地方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24.5%,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4.1%,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3.2%和14%。五年来,在自治区党委、政府领导下,在各地区、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自治区发展改革系统的同志们兢兢业业、恪尽职守,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各项工作都取得新的成绩。

(一)认真履行参谋助手职能,切实加强重大问题研究

紧紧围绕调结构、抓改革、惠民生、促和谐,积极搞调研、提建议、编规划、抓落实,较好地履行了参谋助手职能。

全力争取国家政策支持。争取国家出台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和贯彻落实《若干意见》部委分工方案,积极对接国务院各部门,目前已有33个部委出台具体支持政策。配合国家编制完成《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和经济转型规划》,争取呼伦贝尔市和兴安盟两盟市的11个旗市区纳入规划实施范围。2009年向国家提出建立草原生态恢复补偿机制建议,2011年国家启动草原生态奖补机制,每年拨付我区补助奖励资金40多亿元,惠及农牧民119.5万户。

强化经济形势监测分析。密切关注经济发展动态和趋势,按月监测经济运行情况,五年共完成60期经济形势分析报告,为自治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了参考和依据。2011年提出控制煤炭产能,形成产业结构调整倒逼机制的建议,得到党委、政府采纳。2012年,为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研究提出一系列政策建议,大部分建议被纳入《自治区关于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意见》。

坚持规划导向和法制保障。开展了“十一五”规划中期评估和总结工作。编制完成“十二五”规划纲要和39个“十二五”重点专项规划,其中35个自治区政府已颁布实施。立法工作取得新进展,推动出台了《内蒙古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办法》、《内蒙古自治区价格监测规定》等法规、规章。全面梳理了行政职能事项及其依据,从制度上解决行政不作为和乱作为问题。

加强重大问题调查研究。针对经济运行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积极开展调查研究,完成了《自治区物流业情况报告》等多个专项研究报告。特别是2012年下半年,组织开展了“保增长、下基层、抓项目、促发展”调研活动,深入全区所有盟市、旗县实地考察,形成调研报告上报自治区党委、政府,得到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充分肯定。完成的《自治区奶牛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和《自治区“菜篮子”建设调研报告》,引起自治区领导的高度重视,争取2013年预算内资金增加1亿元专项用于奶牛标准化和“菜篮子”工程建设。

(二)努力拓宽投融资渠道,加快重点项目实施进度

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切实加强重大项目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一是积极争取中央投资。加强与国家发改委等部门的沟通联系,五年累计争取中央各类建设资金640亿元,其中扩大内需投资229亿元。二是积极推动股权投资规范发展。编制了《内蒙古自治区股权投资企业和股权投资管理机构管理办法》,争取国家批准设立了内蒙古新能源和节能环保创业投资基金。三是积极做好企业债券发行协调工作。成功争取将我区纳入全国中小企业私募债券试点范围,自治区首支中小企业集合债券获准发行。2008年以来,累计争取发行企业债券26期,总规模302.4亿元。四是创造民间投资发展条件。出台《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从拓宽民间投资领域、创新民间投资方式、推动民营企业转型升级、创造有利于民间投资的良好环境、加强对民间投资的指导与服务等五个方面提出了27条促进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

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生态方面,相继实施了天然林资源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退牧还草、东北黑土区保护和黄土高原淤地坝试点等一批生态建设重点工程,生态治理总规模达到1.7亿亩。交通方面,争取国家审批重大交通项目55个,累计新增公路里程2.5万公里、铁路里程3780公里、机场3个。能源方面,争取国家核准电源点项目22个(容量1695.6万千瓦),500千伏输变电项目25个,煤炭矿区总体规划18个,煤矿项目40个(规模2.4亿吨)。国家能源局已同意开展锡盟至南京特高压输电通道前期论证工作。水利方面,实施了河套灌区等14个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工程,建成了绰勒、红花尔基、三座店等一批重点水利工程,开工建设海勃湾水利枢纽、黄河内蒙古段近期防洪等重大水利工程。五年农田有效灌溉面积累计增加550万亩。

切实加强项目管理。制定了《基本建设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加快项目审批办理速度。加强项目检查和稽察,配合国家和自治区检查组、稽察办等部门,对中央扩大内需项目、保障性安居工程等开展了检查和稽察。加大项目前期工作力度,储备“十二五”重点项目6738个,投资总规模8.6万亿元。

(三)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奠定发展方式转变的产业基础

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加强政策引导,推进产业多元、延伸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结构调整取得实质性进展。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一是加强农牧业的基础地位。实施了百亿斤粮食增产、畜牧业“双百千万”高产创建、“菜篮子”等一批重点工程,农牧业生产能力明显提高。累计建设高产稳产农田232.7万亩,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0亿斤。支持建设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894处、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572处、肉羊标准化规模养殖场41处,牲畜总头数稳定在1亿头(只)以上。设施蔬菜面积由2007年的60万亩提高到目前的180万亩,年均增加24万亩。二是推动延伸煤电产业链条。争取将我区列为国家煤炭深加工试验示范基地,中天合创煤炭深加工综合利用等3个投资规模超百亿元的重大项目列入国家煤炭深加工“十二五”规划。三是突出发展风电等新能源。争取国家将蒙西、蒙东列入国家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截至2012年底,全区风电装机规模达到1670万千瓦,居全国第一,约占全国的1/3。四是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制定出台《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高铝粉煤灰提取氧化铝实施意见》等,推进高铝煤炭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示范基地建设。研究制定《内蒙古云计算产业发展规划》,呼包鄂、赤峰地区一批大型云计算数据中心已经落地建设。五是加快发展服务业。制定《进一步加快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政策》等政策文件,编制了现代物流业和服务业集聚区发展规划。六是扎实推进节能减排。五年累计关停小火电装机108万千瓦,淘汰煤炭产能2000万吨、钢铁1172万吨、焦炭1211万吨、铁合金127万吨、电石186万吨、水泥1592万吨。实施了一批节能、节水技术改造工程,推行燃煤电厂和工业锅炉除尘脱硫,提高工业“三废”综合利用水平,建设循环经济试点园区(企业)52个。

促进区域城乡协调发展。优化西部地区产业布局。着力打造以呼包鄂为核心的西部经济区,牵头编制完成《以呼包鄂为核心沿黄河沿交通干线经济带重点产业发展规划》和详规,争取到国家沿黄沿线专项资金8亿元。推动东部盟市加快发展。制定了《关于进一步落实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和《内蒙古东部盟市重点产业发展规划》。编制完成《内蒙古自治区主体功能区规划》。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争取将11个小城镇、1个城市列入国家小城镇改革试点,我区城镇化率由2007年的50.1%提高到2012年的57.7%。

(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增强经济发展内在活力

加强改革开放总体指导和综合协调,推动各项工作取得新成效。

稳步推进各项改革。一是加快投资体制改革步伐。修订《自治区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除国家明确要求由自治区核准备案的项目外,其他一律下放到盟市核准备案,共下放核准类9项,备案类亿元以上项目基本下放。推进政府投资非经营性项目代建制,已对内蒙古科技馆新馆、内蒙古演艺中心等项目实施了代建制。二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有序推进。会同有关部门,大力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三年医改重点任务基本完成,基本医保政府补助标准由2009年的80元提高到2012年的240元,全区1574个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实施基本药物制度,26所公立医院开展改革试点。三是稳步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基本实现蒙西、蒙东电网城乡各类用电同网同价,每年为农村牧区减少电费支出约10亿元。出台实施居民生活用电阶梯电价政策。基本实现工商用水同价。制定《自治区煤炭价格调节基金征收使用管理办法》,累计征收入库近300亿元。四是加快推动资源型城市改革。确定鄂尔多斯市为自治区资源型城市创新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争取国家将乌海市、阿尔山市、包头市石拐区确定为资源枯竭城市试点,牙克石市、根河市、额尔古纳市、扎兰屯市、鄂伦春自治旗列为参照执行资源枯竭城市政策地区。制定了《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实施意见》。

积极扩大对外开放。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并重,努力提高区域合作和对外开放水平。2008年以来,累计引进国内(区外)资金1.5万亿元,实际利用外商投资达到145.8亿美元。大力深化区域合作,建立东北四省区行政首长联席会议制度,先后与东三省、京津冀晋等16个省区签订合作协议,与浙江省研究共建产业转移示范园区。京蒙对口帮扶机制全面建立,由北京市16个区县对口帮扶赤峰、乌兰察布两市16个旗县,实施帮扶项目70个,总投资6.6亿元。河北曹妃甸临港产业园和港口项目合作取得阶段性成效,制定完成园区总体规划、港口工可研、企业入园政策等。加快推进沿边开发开放步伐,提高对俄对蒙开放水平,争取满洲里市和二连浩特市成为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

(五)加强价格和收费管理,优化经济社会发展环境

进一步加强价格调控管理,清理规范收费秩序,切实关注低收入群体生活,努力保持物价基本稳定。

加强价格调控和管理。出台《关于对部分重要商品及服务实行临时干预措施的实施办法》,采取电煤临时价格干预措施,执行市场交易电煤最高限价。落实粮食最低收购价和玉米临时收储价格政策,实施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政策,对蔬菜生产和流通环节的用电、用水、用气、用热实行优惠价格。出台《关于加强市场流通费用管理的通知》,对政府参与投资建设的农贸市场和超市的收费,以及政府投资建设或给予补贴的平价商店、超市中销售的农副产品价格,实施政府指导价或政府定价管理。完善市场价格异常波动应急机制,制定《突发市场价格异常波动价格工作应急预案》。加强重要商品监管和监测预警,制定《农副产品市场价格监管实施方案》,启动每周两报农副产品应急价格监测制度,开展杂粮、药品、节假日市场价格检查。

清理和规范收费秩序。围绕直接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开展医疗、教育、涉农涉牧等价格专项检查。制定《降低流通费用综合实施方案》,全面清理了公路超期收费、通行费偏高等违规及不合理收费,降低了铁路物流服务费,取消了大型零售企业向供应商违规收取的各种不合理收费。2008年以来,累计查处价格违法案件3026件,实行经济制裁1.2亿元。取消自治区权限收费项目173项,每年为社会和企业减负5亿元左右。

加大低收入居民补贴力度。2010年,对城乡低保对象、五保供养对象、重点优抚对象和孤儿实施价格临时补贴政策,惠及221.3万人,补贴资金3.96亿元。2011年,建立低收入居民生活临时补贴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到目前为止,已两次启动联动机制,补贴资金8.3亿元,惠及232万人。

(六)加强民生和社会工作,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以建设和谐社会为目标,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社会事业建设,使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广大人民。

推进民生工程建设。一是认真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发挥政府投资、重大项目建设对就业的带动作用,努力增加就业岗位。2010年以来累计支持37个旗县市区、148个乡镇苏木的基层就业和社保服务设施建设。二是加强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先后启动实施了九项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累计建设城镇保障性住房130万套,完成农村牧区危房改造31.7万户。三是着力改善农村牧区生产生活条件。累计新改建农村牧区公路7.3万公里、35千伏以上变电站610座、35千伏以上线路1.3万公里,解决了5.7万户农牧户通电问题,全区行政村通电率达到100%。累计建设各类饮水安全工程6737处,解决了598万农村牧区居民和19.6万在校师生的饮水安全问题。全区78个旗县(农场局)建设户用沼气42.1万户,新增受益农牧民126万人。

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教育方面,实施了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中西部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教育基础薄弱旗县普通高中、农村学前教育推进工程、边远艰苦地区农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等一批教育重点工程。支持建设农村牧区幼儿园71所,建设改造农村中小学169所,边远艰苦地区农村学校老师周转宿舍68所,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71所,高校5所,特殊教育学校40所。卫生方面,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争取国家支持90个县级医院、352个乡镇卫生院、1210个村卫生室和12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改造和建设。文化方面,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西新工程、少数民族新闻出版东风工程,组织建设了乡镇综合文化站、国家文化和自然遗产地保护、抢救性文物保护等一批重点文化项目,建设了883个乡镇文化站、21项国家文化和自然遗产地及抢救性文物保护项目。全面推进图书馆、博物馆、群艺馆实行免费开放,25个图书馆、博物馆、群艺馆列入全国地市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规划。元上都申遗获得成功,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百企兴百村实施方案范文第5篇

一、经济运行基本情况

经济指标预期平稳。预计上半年,全区完成生产总值38.8亿元,增长7.6%;地方财政收入1.3亿元,增长11.5%(反馈);服务业增加值31.5亿元,增长6.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5亿元,增长1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5%;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增长4.5%;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16200、5800元,增长8.9%、9.2%。九大主要经济指标预计增速与区政府工作报告计划比呈“七超一短一平”态势:服务业增加值、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分别超过计划0.1、0.2、0.9、1、1.6、2.5、4.5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较计划短缺4.5个百分点;农林牧渔业增加值与计划持平。与市考区初步目标比呈“五超一平三短”态势:生产总值、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分别超出任务0.1、0.2、0.9、1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收入超额0.11亿元;农林牧渔业增加值与任务持平;服务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分别短缺2.4、3、5.5个百分点。

总体来看,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平稳,呈现“四稳三好三短”态势。

四稳:一是经济基础稳。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增速分别稳增在年初预期目标值之上。二是物价稳。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2.7%,保持温和上涨态势。三是收入稳。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跑赢GDP预期目标。四是就业稳。上半年全区城镇新增就业1409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35%,控制在较低水平。

三好:一是工业经济增势良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预计上半年增长8.5%,较去年同期上升6.7个百分点。二是市场倍增态势好。上半年,新增市场主体3501户,其中个体工商户3062户、企业436户、农村专业合作社3户,新增市场主体总数位列全市第二。三是乡村旅游发展好。姜女故里·秦人村落景区“五一”全面开园。预计上半年,全区旅游接待人数达191万人,增长16%,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1.9亿元,增长21%。

三短:一是服务业增长缓慢,欠账较多。一季度服务业增加值增速低于全市平均增速1.1个百分点,从核算构成分析,支撑服务业核算的关联指标下降明显,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四大行业增速均低于去年同期,分别下降10.2、12.4、13.2、13.6个百分点;二是房地产市场持续疲软。受城市人口南迁及“三梳”政策影响,房地产市场低迷,1-5月商品房销售面积下降11.1%。三是五上企业培育欠账多,目前,全区仅新增1户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经济增长的后续潜力不足。

项目建设统筹推进。开放发展迈出更宽步伐,在第四届丝博会上共签约项目81个,涉及资金175.39亿元。目前,41个合同项目已开工建设27个,涉及资金28.12亿元;40个协议项目已开工建设10个,涉及资金8.95亿元。“飞地园区”加快发展,引进博盛康医药科技等12家企业注册落户。以推进项目建设进度为重点增强经济新动能,制定印发了《铜川市王益区2019年重点项目建设计划》,落实重点项目定期调度、联议联审、实时监测等七项机制和“五位一体”项目包抓制度。上半年,117个区级重点项目开复工66个,其中新开工项目40个,千亩中药材种植等5个项目建成完工,累计完成投资22.12亿元;28个市级重点项目开复工16个,累计完成投资8.23亿元。组织项目集中开工4次,涉及项目34个,总投资27.17亿元。

工业经济回升加快。面向工业实体,通过破解融资难题、兑现奖补资金等措施全力帮扶企业走出困境、复工复产,通过“税易贷”“小微快贷”等措施,为小微企业协调贷款1亿元,为6户企业兑现陶瓷产业发展专项资金81万元,有效缓解了企业资金短缺难题,全区59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复工率达93.2%。13个重点工业项目加快推进,其中年产18万吨优质岩棉生产线一期建成试生产,第二条生产线设备已订购,德威20万吨/年固体废物收集、贮运及预处理建设项目一期已建成,年产40万立方米加气混凝土板生产线开工建设。

商贸服务提档升级。强化节假日市场监管,挖掘各方潜力促消费。积极调配市场物资,规范商场、超市等重点商贸企业经营行为,让消费者吃的放心、用的舒心。节假日期间,餐饮住宿、购物消费快速增长,实现销售收入0.7亿元,同比增长10.3%。在“数字经济”等新兴经济体迅速兴起的浪潮中,我区商贸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发展,恒润电子商务运营孵化基地正在探索运营模式并加快突破,八方金物流仓储二期、益民利农农产品仓储物流等物流项目正在加快建设。统筹推进城市“三疏”工作,积极发展城市经济,实施了文化宫片区综合改造、支毛沟生态修复治理等工程,引进苏宁易购王益(川口)直营店等商贸服务业项目6个。

乡村振兴稳步实施。以乡村振兴为统领,全面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乡村振兴发展建设规划已经区政府常务会研究审议,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再出成效,孟姜塬、军台岭村被省政府确定为乡村振兴示范创建村。6个现代农业园区累计投资完成2.8亿元,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园等6个项目进展良好。以村庄绿化、农村垃圾处理、户厕改造等为重点,扎实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完成户厕改造757座。加强特色农产品宣传推广,成功举办了首届大樱桃产销对接活动,增进企业、经销商与农户深度合作,成功销售樱桃190吨,涉及金额570万元,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持续深化农村“三变”改革,全区26个行政村完成了清产核资数据录入、审核、验收等相关工作。

营商环境优化提升。认真贯彻落实省市优化提升营商环境会议精神,大力推进“三个一”工作机制,起草完成《王益区优化提升营商环境白皮书(送审稿)》《王益区优化提升营商环境2019年工作要点(征求意见稿)》等。成功举办了“走进王益 人人受益”营商环境主旨论谈,持续推进营商环境《在线访谈》专栏专访,举办营商主题培训,不断提高我区营商环境知晓率和企业群众的参与度。深学慎研新的营商指标监测体系,严谨选取上报样本对象,已入户调查企业19户,并将调查数据上报市级部门。全面落实商事制度改革便利化措施,压缩办理时限,开辟了自助办照区,最大程度利企便民。

民生保障持续增强。教育基础设施条件改善提升,区职业教育中心综合楼、区第一幼儿园保教综合楼、黄堡镇逸夫小学综合楼均已完成主体建设,王益中学正在积极办理前期手续。围绕“减煤、控车、抑尘、治源、禁燃、增绿”六项重点任务,扎实开展铁腕治霾专项行动,完成新村、十里铺村等“煤改气”221户,对402处生活污水排口实施截污纳管,上半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120天。脱贫攻坚巩固提升,印发了2019年脱贫攻坚工作安排,提出了“一二三四五七八”工作思路及措施,28户计划脱贫户退出“5项标准”中安全饮水、住房、教育、医疗等4项指标已达标,7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已完工,硬化道路13.9公里。健康王益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举办了首届乡村振兴农民运动会、“篮协杯”篮球联赛等活动,中医药服务水平不断提升,我区荣获县级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

二、存在问题

一是固定资产投资后劲不足。重点项目开工不足,28个市级重点项目中仍有耀州窑文化基地道路工程等2个项目未开工。在库项目质量不高,投资额高的产业类项目较少、投资额亦偏小,5000万元以上网报项目仅23个,且完成投资额占全部在库项目投资的13.15%;大项目落地转化乏力,年初计划实施的东鹏陶瓷生产线等一批投资额大的项目尚未落地建设,无法形成有效投资。

二是工业经济持续增长受滞。支柱产业因错峰限产影响,产值减少30%。新动能支撑不足,目前暂无新增规上工业企业入库。老工业区搬迁工作进展缓慢,可实施项目少。

三是营商环境存在短板。区域投融资环境不够理想,金融服务体系还不完善,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依然突出,民间投资不足;少数部门和干部的思想还不够解放,不敢干、不会干的问题依然存在,赶超发展的能力还比较欠缺。

四是个别部门服务保障不到位。支持民营企业、小微企业发展力度还不够,有针对性能见实效的扶持措施较少。项目手续办理周期较长,要素保障不到位制约项目开工建设。

三、下一步工作安排

一是紧盯短板弱项,强化分析调度。加强经济运行分析,定期召开部门联席会议,全面掌握全区经济运行动态,科学预判研判,适时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意见。针对九大主要经济指标,坚持问题导向,着力补短板、强弱项,精准发力、靶向施策。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优势指标,要加强对上协调,保持优势地位,力争排名靠前,多做贡献;对服务业增加值等指标,要逐项分析影响因素,查找存在问题,及时查漏补缺,迎头赶上,确保增速达到或超过全市平均水平。加大“五上”企业培育力度,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鼓励大中型企业做好做优,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壮大,尽快实现规上达标和入库纳统。

二是扩大招商引资,实现提质增效。积极开拓招商引资新模式,精心筹备好“陕粤港澳经济合作活动周”等重大会展招商活动,着力引进一批投资强度大、产业链条长、节能环保的产业类项目。将丝博会签约项目落地作为当务之急,完善项目手续资料,强化要素保障,提供全程“保姆式”服务,确保41个合同类项目早落地、早建成、早投产;对年产1500辆专用车生产线等40个协议类项目,主动联系对接,积极跟进,实现意向转协议、协议转合同,不断扩大招商引资成果。同时,用好“飞地园区”相关优惠政策,力争年内引进20户初创型企业。

三是主攻项目建设,加强跟踪服务。充分发挥重大项目综合管理平台作用,做好市级重点项目周调度、区级重点项目月调度工作,严格落实重点项目区级领导包抓、驻地工地专员、实时监测等机制,以重点项目全过程监管、全要素保障,加速重点项目落地建设,确保城市基础设施综合提升改造工程等51个项目年内开工建设。按照“一月一开工,一季一观摩”的要求,扎实做好每月项目集中开工和后半年的项目集中观摩活动,确保日用工艺瓷生产线建设等9个拟开工项目8月份按时开工建设、文化宫片区改造等11个拟观摩项目达到观摩效果,充分展现项目建设亮点与成效。以项目为载体,培育发展新兴经济体,积极探索数字经济发展新模式,力争《铜川市王益区加快发展枢纽经济、门户经济、流动经济实施意见》7月印发。抢抓全市发展六大产业集群的政策机遇,重点发展环保陶瓷、高端装备制造、文化旅游、数字经济等产业,瞄准汽车零部件制造、智能设备制造、高端日用陶瓷、休闲旅游、互联网+等领域,培育引进规模大、带动强、效益好的大企业、大项目,从培育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完善产业配套等方面加快产业布局,实现产业集群化发展。用足用好西部大开发、关中平原城市群、老工业区搬迁改造等政策机遇,加快项目策划包装、申报、争取力度,全年争取国投项目资金3亿元以上。

四是精准对标施策,优化营商环境。贯彻落实全国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电视电话会会议精神,紧盯市场关切和群众期盼,瞄准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尽快出台营商环境五个专项行动实施方案(规范行政审批中介服务、规范涉企收费、诚信体系建设、优化便民服务、促进政策落地落实专项行动),优化服务,简化程序,利企便民,实现“一扇门、一次办、一张网”目标。7月份《王益区优化提升营商环境白皮书》,全力打造高效透明的营商环境体系。加快破解区域投融资难题,成立王益区新经济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建立政企合作、风险共担的新型产业发展模式。促进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支持企业发行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债券等,推动企业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扩大直接融资比重,年内再培育2-3户中小微企业在陕西股权交易市场挂牌。

相关期刊更多

科技与出版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清华大学

食品界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商业联合会

中国中医眼科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