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参加活动的心得体会与感悟

参加活动的心得体会与感悟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参加活动的心得体会与感悟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参加活动的心得体会与感悟

参加活动的心得体会与感悟范文第1篇

【关键词】“读”“悟”“写”;主题式教学;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1-0185-01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学生应该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运用•拓展,发现•创新方面获得发展。能根据需要,采用适当的方法解决阅读交流中的问题;能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能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能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自主写作;能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推敲、锤炼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

为达到《课程标准》要求,在具体课程实施中,充分发挥语文课功能,采用“读、悟、写”三步教学法,能创高效课堂,促进学生素质的整体提高。

采用“一读、二悟、三写”主题式教学法,真正将新课程理念中让学生“用中学,学中用”及“阅读、体验、感悟、写作”的教学理念落实到实践中。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独特魅力,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从语文课堂中获得知识,能在课堂上创高效,感悟到人文的关怀,精神的陶冶,心灵的寄托,能找准自己的人生目标,培养动手能力,从内心开始通过自我感悟,逐渐变成具有独立人格的人。

阅读是收集整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

读,即让学生读课文、品故事。重点是读懂课文,占有有效资源,筛选与教学主题相关的材料。读,是认知的前提,起到辅助预习,积累知识的作用,帮助感悟、写作。

悟,即感悟、思考。学生结合社会、人生、生活、人性等在具体课文中,查找与教学主题相关的资源,论证教学主题,感悟道理。或增加对社会的认识,或提高对问题的感知,或增强自我意识,感悟做人之道、感悟语言文字、文章主旨、作者情感、作品风格、表达技法、还可感悟写法、学法。

悟,重点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或者引导学生根据教学目标,围绕问题自我感悟,深入探究,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使学思结合、知行统一。

写,即完成动手的作业。如当堂作业、笔记、或是课文学习后的感悟、小结、反思。让学生把课文中、课堂上感悟到的,以文字形式记录下来,积累思想。

写,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能实践新课程理念中“给学生提供展示才华的机会和空间,帮助学生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的理念,同时让学生学会积累,学会表达,学会抒情。

采用“读”、“悟”、“写”主题式的教学模式,从备课开始,教师明确三维目标,充分研究学生,充分考虑教材,预设疑难点,提供辅助策略,注重落实双基。为学生学习提供环境条件,创设教学情景,充分发挥预设者、策划者、组织者、激励者、点拨者、调控者、交流者、评价者的角色。教学思路清晰,教学环节紧凑,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观念,转变教师和学生的传统角色,体现以给学生获得体验为预期的有计划的显性或隐性的教育教学活动过程的理念。教师通过目标展示,让学生有方向性,课堂上始终贯穿读、说、悟、写的能力培养。

教学过程中,教师重视教学过程、教学艺术、教材处理、运行调控、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注重主导性,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学生用独立阅读,独立感悟,独立抒写代替教师的讲解,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而不是向学生灌输理念;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语言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把思考的自还给学生,开启学生智慧之门让他感悟;把写作的自由权还给学生。给学生自己以充分选择的自由,给学生自主学习的自由,给学生发展特长的自由。

“读”、“悟”、“写”主题式教学模式,重激励学生积极参加课堂活动,课堂气氛活跃,完成教师角色转型;轻教法,重学法和考法指导;轻教课本,重拓展延伸;学生展示多,互动有独立,有合作,有分享,有学生展示,有教师展示。

“读”、“悟”、“写”主题式教学模式,教师教起来得心应手,学生学起来轻轻松松;“读”、“悟”、“写”互相促进,读中悟,写中悟,学生能力在“读读”、“悟悟”、“写写”中得到提升。学生在“读”、“悟”、“写”中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在“读”、“悟”、“写”中与作者思想碰撞,心灵交流;在“读”、“悟”、“写”中培养语感,丰富意蕴,熏陶情感,获取艺术趣味;在“读”、“悟”、“写”中贴近生活,走近作者,知人论世;在“读”、“悟”、“写”中培养合作意识,探究意识和团队精神;在“读”、“悟”、“写”中学会协作、分享,积极参与和倾听他人意见;在“读”、“悟”、“写”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思考和认识。

参加活动的心得体会与感悟范文第2篇

关键词:诗禅一致 艺术精神 思维形态 会通观

诗论中的活法是在禅宗活参的启发下提出来的。活法、无法之观念,均由彻悟中来,彻悟之后,有法皆活,死蛇活弄,故能运用自如。承认有法,又注重活法之重要,由有法而倡活法,由活法更进而主张无法,亦出自佛禅。禅人未开悟之先,有修有证,必依于法;大彻大悟之后,则无待于法。诗人作诗,非无法度可寻,然成诗之后,无法度可窥,如刘禹锡称白居易之诗是“行尽四维无觅处”,谓无法得其成诗之法也。

《五灯会元》载谷隐与金山昙颍的一次对话,隐曰:“语不离窠臼,安能出盖缠?”师叹曰:“才涉唇吻,便落意思。尽是死门,终非活路。”①以无法建立万法,关键乃在一悟字,“栗太行曰:诗贵解悟,识有偏全,斯作有高下。古人成家者如得道,故拈来皆合,拘拘于迹者末矣。”②由无法而建立万法,成其无法之用,亦在彻悟,“诗人未开眼,不知有自心自身自境,堕于声色边事者,皆循末而忘本者也。”是以禅人之“开眼”(彻悟),以明诗人彻悟。诗人悟后,方知有自心之为本,遂不外求,亦不从人之后,无取法用法之观念,发声为诗。只有对艺术作品的深刻参悟,才能达到圆融无碍、澄澈两忘的境界,这不仅是审美顿悟的极致,更是审美创造的终极境界。

悟是中国本有的概念,是审美认识由事理不明到豁然贯通的飞跃。钱钟书引陆世仪《思辨录辑要》中语:“人性中皆有悟,必工夫不断,悟头始出。如石中皆有火,必敲击不已,火光始现。然得火不难,得火之后,须承之以艾,继之以油,然后火可不灭。故悟亦必继之以躬行力学。”悟本是禅学术语,《说文》释“悟,觉也。从心,吾声”;《玉篇·心部》训为“悟,心解也。”悟分顿、渐,渐悟指佛家传统的长期修炼方式;顿悟即顿然悟得禅理而成佛的修炼方式。佛禅开悟之后,人与道合,心生则万法生,法法皆活,于是而有死法、活法;未悟之前,依文求义,死在句下,是为死句、死语。佛法要求人们破除一切偏执与极端,否弃概念、判断的纠扰,从对名相的执迷唤醒内心固有的佛性。般若是先于概念作用之前的,将一切矛盾、枯寂的世俗意象转化为圆融、活泼的直觉意象,从而超越对立、脱落粘著。“禅人求悟,在能去法缚而得活法”,禅家所说的“法”是不见世间真相的“障”,石涛说:“从案臼中死绝心眼”,就是要人在摆脱法障、化解纠执,一任生命玄机自然流布,超越以名相求佛道的俗谛,进入名相皆尽的真谛境界。在审美活动中,由于理性活动、逻辑知见形成理障,抑制了感性洞见,而无法抵达妙悟。《金刚经》云:“法法本来法,无法无非法,非法亦非法,无心亦无法”,“心即法,法即心”,要完成心对法的超越,就要藉法悟入,顿见真如。然随着诗歌技艺的发展、成熟,诗人越来越无法摆脱语言对他们视线的遮障。

钟嵘《诗品》抨击诗歌创作“资书”、“援引”的陈弊,他标举的“直寻”不仅使现象本质予以还原,还对“动天地,感鬼神”通天之道予以还原,将长期以来因“补假”和“用事不直”而分裂的主体与客体有机地联结起来。许文雨在《钟嵘诗品讲疏》中说:“直寻之义,在即景会心,自然灵妙,实即禅家所谓‘现量’是也。”“直寻”依靠的是审美直觉,是形象的表情达意功能,其中虽不排斥理性的参与,但这种参与需要以直接可感的形象为主体,使之作用于欣赏者的感官进而感染、震撼其心灵。“现量”是王夫之借禅学范畴而提出的,其强调诗人在创作时要忠实于自己对审美对象真切完整的审美经验,而不以个人的主观意志妄加判断,割裂美的完整性。可见,“现量”是通过直觉活动穿透事物的外在形态进而把握其本质的心理能力,是事物显现尚未形成概念知识的“灿烂的感性”③状态,是审美认识与审美感情的结合。即在感觉经验中展现真理与直感的交流,同时抉发出心与物之特质。钟嵘的“直寻”,王夫之“身之所历,目之所见,是铁门限”,就是要创作者直面感性世界,以创造性直觉“指事造形,穷情写物”,亦禅宗所谓“直接扪摸世界”,凭借艺术领悟、体验真实。诗人心灵与自然两相交融,无需逻辑推理而瞬间灵感迸发,醍醐灌顶,思绪流于笔端、言筌流于唇齿,抵达天人合一之化境。

“渐悟宗派判分,体裁别异,甚言语悬殊,对疆阻绝,而诗眼文心,往往莫逆冥契。”④作为悟道的途径,艺术创作和参禅悟法有极大的相通之处。唐宋文人谈禅尚悟以禅喻诗、以诗论禅的诗句举不胜举,尤以“得句如得仙,悟笔如悟禅”为诗禅一致的注脚。就诗禅关系而言,唐人的“以诗悟禅”到宋代已变成了以禅助诗,强调以禅法为借镜而不惟禅境为归。钱钟书说:“盖唐人诗好用名词,宋人诗好用动词,《瀛奎律髓》所圈句眼可证。”⑤“名词”的联缀是诗境自然呈露的需要,是唐诗尚“境”的体现;“动词”的营构是诗境情韵流淌的法门,是宋诗重法的表征。后者正是唐、宋诗学接受佛禅妙悟理论影响的不同结果。禅宗获得禅理以悟为绳,禅宗那梵我合一的世界观,以神秘的直觉体认为特征的非理性认知方式以及自心觉悟、不假外求的悟道观给诗学以极大启发。说禅作诗,本无差别,诗在感情世界、联想和象喻与禅宗躬身自求、超越时空、梵我合一方面具有一致之处,因为“舍筏登岸,禅家以为悟境,诗家以为化境,诗禅一致,等无差别”⑥。

中国诗学在禅佛之悟的启发下扪摸世界,既然禅宗以为世间万象本是无差别、变动不居的,那么人们就不应该拘泥于文艺的形式或法度,而应该找到它的规律。艺术重在作者心性的修持,把握住主体的心性,就可以把握住创作的诸多形式和限制。诗法虽然不同于禅法,但原理有相通之处。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余谓万法总归一法,一法不如无法。水流自行,云生自起,更有何法可设?”禅宗哲学以解构为主,要消除知解和清规戒律对自身的束缚,通过对思维定势的消解,对情尘意垢的遣除,彻见自性本心,禅宗的终极关怀是明心见性,也就是说体会本来面目。参诗也要最终破除诗法、格律,在诗法、格律中取得自由,它以“点铁成金犹是妄,高山流水自依然”的自然主义哲学为根本。

苏轼喜以禅喻诗,他称赞好诗为“每逢佳处辄参禅”;韩驹《陵阳先生室中语》云:“诗道如佛法,当分大乘、小乘、邪魔、外道。”自明胡应麟《诗薮》以来,认为“汉、唐以后谈诗者,吾于宋严羽卿提一悟字,于明李献吉得一法字,皆千古词场大关键。二者不可偏废,法而不悟,如小僧缚律;悟不由法,外道野狐耳”。《诗薮》对严羽论诗采取了理性分析的态度,“严氏以禅喻诗,旨哉!禅则一悟之后,万法皆空,棒喝怒呵,无非至理。诗则一悟之后,万象冥会,呻吟咳唾,动触天真。然禅必深造而后能悟,诗虽悟后,仍需深造。”这里辨析了禅悟与诗悟的相通相异,即看到了悟触发的瞬间,一者万法皆空,一者万象冥会的玄幻与具象的差异;又看到了一者不立文字,深造在前,一者要锤炼文字,悟后还需深造的差异。诗悟乃秉情而悟,禅悟则因悟而达至理。

严羽以为诗禅尚有界限,“以指指月,而月非其指”,王士祯则认为二者都是“舍筏登岸”, “舍筏登岸,禅家以为悟境,诗家以为化境,诗禅一致,等无差别。”在他看来,语言、外物不过是筏,即到达彼岸的手段,感悟才是真正的目的。感悟在诗家来说不是别的,就是主客体之间的对应,即情感对景物的直接把握。他认为“禅家悟境”和“诗家化境”相同,是因为二者是在达到物我等同、生死无别的认识中,将自性本觉与宇宙本体融为一体,而获得解脱。大慧宗杲拈出妙悟一说,言:“如今不信有妙悟底,反道悟是建立,岂非以药为病乎?世间文章技艺,尚要悟门,然后得其精妙,况出世间法。”这种妙悟式的参禅方式,在其本质上与审美过程中最高级阶段的主体观照方式相一致,乃是一种洞彻、体悟本体的最高形式,叔本华认为其最根本的认知方式,乃是一种超逻辑的直观方式。而超逻辑直观的最高形式,就是审美直观。审美直观的目的,直接是服务于感性个体的生存价值与生存超越,这种生存价值的超越就是要摆脱意志的束缚。审美直观必须是超时空的,直接指向终极的实在,指向绝对的本源。⑦主体不再按根据律诸形态的线索去探究事物,而是栖息于、沉浸于眼前对象的亲切观审中,超然于该对象和任何其他对象的关系之外。钱钟书化去了玄学和禅宗神秘主义的魅影,诗悟可以超越禅宗的文字蔽障,探究语言文字运用的妙处。在《谈艺录·妙悟与参禅》指出诗、禅的相同处在于“悟”或“妙悟”上,不同处在于禅不着言说、不立文字,诗则必托诸文字。禅悟离语言而得空寂,诗悟运语言而得妙诣,禅宗于文字,以胶盆黏著为大忌,禅宗破除对逻辑的执着,使用无意义的语言,使人们在言语道断处返回自心,妙契同尘。

铃木大拙认为禅悟的主要特征是:不合理性、直觉的洞见、信实性、肯定性、超越感、非人格性的品质、向上超升感、刹那性。艺术创造和审美感悟同样不依靠概念、判断、推理来认识对象,而是依靠感知、理性、情感诸种心理因素的彼此渗透。禅宗谓人人皆有悟性,与诗家所说“人性中皆有悟”⑧有相通之处。禅悟与诗悟都讲究某种机缘的触发,借助联想、类比等心理活动来获得顿悟,但悟不会自然生出,只能有感而成,触景生意而有所悟。钱钟书说:“锲而不舍,一时,思力洞彻障碍,涣然冰释,怡然理顺。如果论其工夫即是修,言其境地即是悟”,“应感之会,通塞之纪,来不可遏,去不可止”,正揭示了其间的贯通与冥契。

诗和禅在运思方式上都需要借助于个体的内心体验,在语言表达上追求象喻和言外之意,这使它们有了相互沟通和彼此渗透的可能。审美感悟的内容无法言论的,它只能显现,审美主体只能如大慧宗杲所说的自悟自证。参禅悟道与审美经验的获得很难通过文字授予他人的,即使不断重复也不可能得到一模一样的体验,独得之秘而难以言传,如世尊拈花、迦叶微笑具有相通心理默契。另外,从审美欣赏角度而言,真正的优秀的文学艺术,都具有某种精奥微妙、不可言传的本质,它存在于意外、相外,是不可以直接从文字表征中认知的,对于它的体验与把握,只能通过妙悟,即通过审美直观的形式来实现。而从文学创作的角度而论,创作主体也只有通过妙悟,把握艺术品的这种审美特质,才能正确认识艺术的审美规律,从而在创作过程中,遵从艺术的审美规律,创造出符合艺术的审美特质的优秀作品,正云:“一朝悟罢正法眼,信手拈出皆成章”是也。

与活法密切相关,吕本中提出了悟入说。惟悟方可自得,只有下功夫悟入,学诗之路才能畅达。禅与诗的相通之处,关键在悟的方式,悟在严羽这里是指学诗、品诗和作诗要凭藉感兴直观,不靠才学、推理、思索,而靠直觉、顿悟,达到“词理意兴,无迹可求”。诗中的“解悟”乃“因悟而修”,不能舍思学而不顾。严羽以禅喻诗,“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且孟襄阳学力下韩退之远甚,而其诗独出退之之上者,一味妙悟而已。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而他最欣赏的“透彻之悟”实质就是妙悟。严羽强调诗道在于妙悟,妙悟的获得不在言句,因为妙悟在于心解,而不在于言句,“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 严羽的妙悟说,正是对于艺术所独具的审美特性和艺术规律的深刻洞见与正确把握。它的获得不是理论的论证、逻辑的推理和学识的堆积,而是个体生命那活泼的灵心。“妙悟要穷心路绝”,心路断绝,单刀直入,当下即得,是一种自见本性、直指本心的观照,要求破除思维活动中的主客分别而达到梵我为一的境界,妙悟之后,诗作方能“当行”、“本色”。

对于如何达到妙悟,培养主体产生妙悟的能力,严羽指出:“先须熟悉读楚词,朝夕调咏以为之本,及读古诗十九首。乐府四篇,李陵苏武汉魏五言皆须熟读,即以李杜二集枕藉观之,如今人之治经,然后博取盛唐名家,酝酿胸中,久之自然悟入。”⑨严羽反对“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提倡对古人名作的“熟参”,通过反复玩味得其神。“试取汉魏之诗而熟参之,次取晋宋之诗而熟参之……其真是非自有不能隐者。傥犹于此而无见焉,则是野狐外道,蒙蔽其真识,不可救药,终不悟也。”⑩郭熙批评“齐鲁之士,惟摹营丘;关陕之士,惟摹范宽”的蹈袭之弊,但是说要像禅家达到悟境那样,首先不求其工,其次经过艰苦,终于达到纵横自如和自然悟入的地步。钱钟书说:“夫‘悟’而曰‘妙’,未必一蹴即至也;乃博采而有所通,力素而有所入也。学道学诗,非悟不进。”{11}又云“悟有迟速,系乎根之利钝,境之顺逆,犹夫得火有难易,系乎火具之良枯,风气之燥湿。速悟待思学为之后,迟悟更赖思学。”他认为悟虽人性所本有,却有待于“思学”,“思学”须要“跳越”,就是悟。悟有解悟和证悟,前者弃舍思学,而后者“正从思学中来,下学以臻上达,超思与学,而不能捐思废学”。这种“由思学所得之悟,与人生融贯一气,不弃言说,可见施行”,正是道与诗的会通之处。

① 释普济著、苏渊雷点校:《五灯会元》卷一二《金山昙颖禅师》,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719页。

② 谢榛:《四溟诗话》卷四,参见郭绍虞主编《四溟诗话·姜斋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第106页。

③ 〔法〕米盖尔·杜夫海纳:《美学与哲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54页。

④ 钱钟书:《谈艺录》,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346页。

⑤ 周振甫、冀勤编:《钱钟书〈谈艺录〉读本》,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⑥ 见王士祯《带经堂诗话》上编卷三《微喻类》,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83页。

⑦ 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石冲白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249页-第253页。

⑧ 钱钟书:《谈艺录》,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99页。

⑨ 严羽著、郭绍虞校释:《沧浪诗话校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第1页。

参加活动的心得体会与感悟范文第3篇

“悟学式教学法”是指教师与学生在共同获取大量感受材料的基础上,通过师生共同呈现感受材料并充分感受下,教师引导学生确立感受点,通过感受点不断提升和扩大,逐渐接近感悟桥(最近发展区),然后给予学生自我感悟的时间与空间去探索和发展新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改变了传统的灌输——接受教学模式,通过体验、探究、参与、讨论、调查、实践等多种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和主体性,实现自主、探究式学习,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培养兴趣、提高能力、展示个性、积累经验的活动过程。

对教师而言,“悟学式”教学增加了教学的不确定性,这种教学的多样化和变动性要求教师应该成为教学上的决策者,而不仅仅是一个执行者。正因为如此,许多教师对“悟学式教学法”在课堂上的运用讳莫如深,或不敢运用,或错误实施。我认为,这主要是有些教师对“悟学式教学法”缺乏理解所造成的。因此,对“悟学式教学法”的理论基础作一番探讨显得尤为必要。

一、“悟学式教学法”就是一种起始于生命原点以达精神丰裕的教育方法

“悟学式教学法”创立的基点在于强调“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它将教学与人的生命融为一体,使获得的知识与人的生活、生命紧密连在一起,二者“同呼吸共命运”。它让人学会感动、学会思考、学会关怀、学会奉献,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

它把教学与人的生命紧密联系起来,使教学成了生命体的一部分,二者无法割裂开来,是一种“生命化的教育”。这势必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它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构建同一种充满人文气息的教学环境,体现出生命的本真与多姿多彩,共升智慧、人格,实现人性教育的回归。

有些老师很敬业,课堂讲解得也很到位,但收到的教学效果却并不大,原因就是忽略了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没能最大程度地挖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起积极、活跃的课堂学习氛围。其实,只要我们足够重视和信任学生,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和表现空间,我们会发现,与其费时费力地满堂“灌”,倒不如让学生主动探索和总结来得更有效果,而我们只需要适时地点拨、引导一下就可以了!

二、“悟学式教学法”也是一种以建构学习理论为依托的教学方法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悟学式”教学就是教师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与对话,共享思维成果,达成“意义建构”,最终形成关于当前所学内容的认知结构,即“图式”。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发挥各自的主体性,而且还要充分发挥小组的社会性,学生作为一个学习共同体,共同承担责任和任务,同时,各自分配一定的认知工作,彼此在知识建构上是紧密相连的。因此,学习不再只是自己一个人的事,而是大家的事。可以说,“悟学式”教学以合作方式取得了集体的成功,以集体的力量促成了个体的发展。

在体育课堂上,要传授一个技术动作,我并不急于给学生讲解动作要领,而是做动作示范时提醒学生重点观察的部位与时间,然后令学生分组进行练习,边练习边思考,在练习中总结动作要领。在建立一定的动作概念以后,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学习心得。请学生表述动作要领以后,予以积极评价,并鼓励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当学生们都基本建立动作概念以后,我才适时地概括动作要领,强调动作的要点及容易出现的问题,然后请“悟学标兵”进行演示。这样一来,在建立技术动作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了技术动作的直观影像,实现了从抽象认知到直观理解的“图式”。

三、“悟学式教学法”还是一种以创造性理论为导向的教学方法

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目前,以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创新教育,已成为一种新的教育内涵、新的教育热点。它是我们迎接知识经济时代挑战的最佳抉择,必将带来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教学模式的深刻变革。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托兰斯认为,创造性是一个健康的人所具有的一种普通的心理能力。“悟学式教学法”中的“悟”,就是要求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前提下,通过学生的内省达到最终对知识的领悟,甚至于创新。它提供令人好奇的材料,通过学生的探究与尝试,逐渐发展乃至于创造新知识。

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踩高跷”的新授课上,有一个班的学生在讨论技术要领时以力学原理为依据各抒己见,主张强调力臂(步幅)的和主张强调速率(步频)的成为两大主流。当我引入“稳中求快”的战术时,有人提出了横向滑步走的设想,理论基础是横向走步幅够大,不受两腋夹住步频也得到保障。于是这个班采用了独特的横向“蟹形跑”姿势,没想到在前俯后仰的狂笑声中,这个班取得了我校第十一届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踩高跷接力的第一名。

四、“悟学式教学法”也与新课程理念不谋而合

新课标特别强调“形成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经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悟学式”教学注重学生思维的展开,强调方法的运用和经验的积累,能很好地克服传统教学的三多三少(即“考察学生的趋同思维多,鼓励学生求异思维少,考察学生的学习结果多,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少,考察学生显性的知识掌握程度多,促进学生体验和感悟少”),使教学成为学生生成新知识、掌握新方法以及发展思维能力的过程。学生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目标对象,应该作为整个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在教育教学这个舞台上,老师扮演的应该是解决问题的引导者角色。

2012年4月,我授命担任广西第七届农运会贵港田径队主教练。在此之前,我和我的队员们都没有参加过农运会,完全是摸着石头过河。在整个备战过程中,对于最佳方法的摸索,队员们都是先通过力学分析,再搜索比赛视频,然后在实践中按表计时,总结出最有效的比赛方法。学生在“悟学”的过程中完全置身于学习的主体地位,老师扮演的只是引导和点拨的角色。经过一个多月的积极备战,我的学生在广西第七届农运会上夺得了3金3铜的骄人战绩。

“悟学式教学法”改变了课堂的学习机制,学生学会了在使用中学,在生活中学,从自己和他人的经验教训中学,并在其中追寻无穷的乐趣。学习者变“要我学,我厌学,我懒学”为“我要学,我想学,我勤学”,从而上升到“我活学,我巧学,我乐学”的境界。

参加活动的心得体会与感悟范文第4篇

一、加强诵读,获取真切感受

诵读是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只有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感受,品味文章,才能获得语言学习经验的领悟与积累。宋代学者朱熹提出的“熟读精思”符合阅读规律,“读”而不思则罔。因此,我们要教会学生用两条视线读书:①生理视线。即眼睛的视线,用它来准确接收文本的书面信号;②心理视线。即心灵的视线,用它来体味文本的内质涵义。

同时,我们还应教会学生掌握两种操作方法:①是外显的,运用语音和语调,再现作者的言语气势;②是内隐的,运用学生思维和心智,重构文本中的生活原型。

即让学生一边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一边展开联想和想象,学会在头脑中“过电影”。通过目视、口诵、耳闻、心惟,多种感官联合加工,使符号、语音、意义、表象等紧密联系,有机结合,使语言文字所表述的人、事物、事实、现象等融会成完整、连续的生活画卷,在学生的头脑中活起来、动起来。这样,他们才能对语言文字进行立体的、全方位的触摸与感受,逐步感悟语言文字的内涵,领会文章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的精妙。如教学《落花生》中“议花生”一部分时,为了让学生领悟花生的精神,父亲那意味深长的一番话,我采用范读、分角色朗读、自由读等形式,在诵读中进行感悟,才能使学生产生与作者较一致的情感,体验成功的愉悦。真正做到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品悟,在读中体验情感,在读中掌握技巧。

二、自主学习,领悟读写规律

注重学生“自我感悟”,应建立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结构,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发现、提出问题,尽可能自己解决问题,通过动脑、动手、动口去获得知识,提高能力。

这要注意三个“给予”。

1.给予时间。只有足够充足的时间,才能保证所有学生参与学习过程,才能使学生从中确有所悟。

2.要给予任务。任务能调动学生的内驱力,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也使学生的思维不至于远离教学目标。

3.给予指导。教师要根据反馈的信息,认真抓好“强化”“引路”“矫正”。“强化”是肯定学生的学习成果,使其产生成功的愉悦。“引路”是对学生自悟困难处多设铺垫性的问题,使之拾级而上。“矫正”是当学生理解不正确、训练不到位时加以纠正和补充,促使其达到目标。

读写规律不能由教师授予,而是让学生自己去领悟。需要领悟的规律有很多,大致可分为这两个方面:领悟文本遣词造句的规律,如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传神,造句的生动、形象等;领悟作者的感知方式、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如体会文章段落结构有什么特点,作者是如何围绕文章主旨来选材的等。

体会遣词造句的规律,可采用比较、揣摩、赏析的方法,经过增删字词、调换顺序等,学生自会领悟到作者运用语言文字的精妙所在。领悟作者的表达方式则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回顾一下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思路。如教学《雷雨》一文,把文中好的句子,进行评析,积累其中的好词好句。在学习完内容后,再让学生抽筋剥皮,归纳出作者的表达方式是先写雨前,再写雨中,最后写雨后的情景。在领悟了这个规律之后,学生就能迁移运用,进行大胆想象,写出结构相同的一段话来。这个过程就是学生“自我感悟”的过程。方法是自己归纳的,规律是自己发现的,这就有利于学生在课外得以运用,使之巩固。

三、开展课外阅读,增加语言积累

感悟是一个思维过程,思维活动要依赖于阅读,增加积累是学生“自我感悟”的关键。语言积累越丰富,“自我感悟”的能力就越强。

要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必须把课堂精读与课外泛读结合起来。课堂精读是基础,知其要领,悟其方法;课外泛读是发展,是化为技能,养成习惯。如在学完《珍珠泉》一文后,我给学生出示了与此文有关的《歌溪》,作为学生课外阅读的材料。扩大了阅读量,语言的积累也必然丰富了,学生“自我感悟”能力随之也必然提高。

四、引导贴近生活,丰富生活经验

参加活动的心得体会与感悟范文第5篇

诗化情境――激发学习兴趣的金钥匙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有“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的提法;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也留下“景非独为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的论述;现代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的《二十韵》中也有“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的名言。这些精辟的论述为我们点明了文与道、境与情、潜心会文与入境悟神,语言文字训练与情感意志陶冶之间的辩证统一的关系,成为我们情境教学的依据。怎样才能激活课堂,营造出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呢?关键在于教师要结合课文内容,拓展教学思路,善于创设各种情境,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体验,提高学习兴趣,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进行的快乐的事情。如教学《荷塘月色》这篇情文并茂的散文,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画家不怕画断山衔月,就怕画月色。贝多芬在《月光曲》里,用旋律把月色描绘得令人倾倒;李白、张若虚用诗歌美化了迷人的月夜;而用散文把月推到艺术美的殿堂的,要算朱自清了。朱自清真正达到了‘状难状之景如在眼前,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的境界。那么,作者为什么要描绘纯洁美好的‘月’和‘出淤泥而不染’的‘荷’呢?作者选用这些要表达什么样的感情呢?”听到这样富有启发性、感染力的开场白,学生精神不由为之一振,浓厚的学习兴趣与强烈的求知欲望也就随之产生了。

民主和谐――营造课堂气氛的好锦囊

所谓参与,这里指的是学生由过去课堂上被动的听与记转变为直接参与课堂上的教学活动。有位教师在谈到自己教改经验时有这样一段发言:“教师在课堂上要学会偷懒。”一语既出,全场侧耳。这个“偷懒”意味着让学生多思、多说、多练、多参与,少一点教师的包办代替。这个“偷懒”意味着教师课前的精心设计,也取决于教师能否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

语文课程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教学要注重人的发展,老师要从“怎么教”转向“教什么”。通过探究发现的课堂学习,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

“带着问题进课堂,带着问题出课堂”,“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化学生被动为主动,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老师在教学中只是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重要的是学生要养成思考的习惯,自己寻找到问题的答案。

合作参与――培养多种能力的特效药

合作学习能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参与学习以及表现自我的机会。一个班级有几十号人,在开展学习的过程中,老师提出一个问题,举手者数十人。只有一人有幸发表高见,其他人则无露脸的机会。开展合作学习,可化整为零,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参与和交流的机会。搭建展示才华的舞台,使他们感到有被人尊重的愉悦机会。如我在教学《鸿门宴》时,以辩论会的形式对《鸿门宴》一文中因人物性格和历史背景造成项羽失败的原因,展开辩论,双方已在辩论会前进行分工合作,收集资料,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这种授课形式新颖、独特,营造出一种特殊的情境氛围,学生完全沉浸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根据自己掌握的历史资料据理力争,从主、客观方面进行分析,使学生听、说、读等多方面能力得到了锻炼,达到综合训练的目的。

体验感悟――升华鉴赏水平的启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