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桑蚕培训心得体会

桑蚕培训心得体会

桑蚕培训心得体会

桑蚕培训心得体会范文第1篇

月7日县委书记指出:“蚕桑项目建设一是要稳步发展,基地质量要高标准,二是要加大培训力度,搞好技术服务,三是引进一家龙头企业,实现产业链接。”为落实这一精神,县委、政府召开这次以训代会的蚕桑项目工作会议。经过培训学习和经验交流,相信大家已经明白了县委、县政府组织召开这次会议的重要意义和主要目的。去年月11日,我们在这里召开了“全县东桑西移项目建设工作暨蚕桑生产技术培训会”,议题是“为什么”要实施“东桑西移”工程。今天,我们再次在这里召开全县蚕桑项目工作会,主要是安排部署“怎么样”实施“东桑西移”工程和培植蚕桑产业。下面,我讲四个方面的意见。

一、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地评价过去一年蚕桑项目工作

一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各乡镇和农业、林业、商务等部门的共同努力,我县蚕桑基地规模从小到大,蚕桑养殖生产从无到有,“东桑西移”项目从争取到批复,成效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基地建设初具规模。年秋冬,我们克服采购桑苗难和价格贵的困难,通过农户出一点儿、政府补一点儿的办法,调回优质嫁接桑苗1300余万株,新建蚕桑基地2万余亩,其中千亩以上的乡镇9个,它们是:香口、景阳、六郎、夹河、涧池、观音、马安、河夹、安家,500亩以上的乡镇3个,它们是城关、土门、羊尾,300亩以上的乡镇2个,它们是上津、关防;300亩以上的村27个,桑园增长幅度位于全省前列。虽然受春季干旱、夏季洪涝等灾害影响,但已成活的桑树长势良好,秋季每4—5亩桑园仍可养1张蚕,实现当年建园当年养蚕。同时,为了保证良种桑苗供应,今年新建杂交桑繁育基地501亩、嫁接桑苗100亩,长势良好,可出圃优质桑苗2800多万株。

(二)养殖示范成效明显。通过政策扶持、技术培训和养殖服务,蚕桑示范户积极性高涨,养蚕效益明显提高。有蚕桑基地的15个乡镇共培植蚕桑生产示范户346户,养蚕479张,张蚕平均产茧35.5公斤以上,最高张产茧量达到51.5公斤,达到中上等水平。安家乡养蚕50张,张平产量均在38公斤以上;涧池乡涧池村周荣养蚕3张,每张产茧47.5公斤;河夹镇坪沟村孙天龙创下了1张蚕产出51.5公斤蚕茧的记录。示范户的养蚕收入逐步成为家庭主要经济来源之一,安家长岗岭村毛德均去年建桑园8亩,早秋养2张蚕,晚秋又养2张,仅一个多月养蚕收入达到3400多元;城关四堰坪韩小艳年秋季建桑园13亩,今年秋季养蚕30张,收入2.3万元;河夹镇坪沟村张文龙2004年发展桑园3亩,年开始见效,现在每年养蚕10张以上,收入1万余元。

(三)技术培训稳步推进。我们利用阳光工程和农广校培训项目,聘请外地蚕桑专家授课、派技术人员外出学习、举办养殖技术操作培训、发放技术光碟等形式,培训农业蚕桑技术人员120人、蚕桑生产户800人。等乡镇采用专家授课、观看光碟、现场示范等形式开展技术培训34场次,培训蚕桑生产户700余人。农业局利用春蚕养殖期间,组织15个乡镇农业中心技术员和部分蚕桑示范户在城关四堰坪、河夹坪沟参加了养殖实用技术培训,秋季又在安家、河夹、夹河等地开展小蚕共育技术培训,初步实现养蚕技术本土化。

(四)服务体系显现雏形。县政府成立了“东桑西移”项目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蚕桑产业总体规划、项目管理、职能协调等日常工作;农业局负责蚕桑养殖生产技术培训、指导和蚕种、蚕具、蚕药供应;林业局负责蚕桑基地建设和管理;商务局负责“东桑西移”项目申报争取、龙头企业引进和蚕茧市场监管;有蚕桑基地的乡镇均成立了蚕桑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县、乡(镇)蚕桑管理、服务网络初步形成。

(五)“东桑西移”项目得到批复。经过省委、省政府和各级商务部门的积极争取,今年9月,国家商务部正式批复郧西等50个县(市)为年全国“东桑西移”项目县,这标志着我县蚕桑生产发展正式与国家蚕桑产业政策接轨。“东桑西移”工程虽然首期扶持仅200万元,但能通过这个工程的实施,从而带来项目、企业、信息等资源进入,促进县域经济全面发展。

这些成绩的取得与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大力支持分不开;与农业、林业、商务等部门尽职尽责、优化服务分不开;与广大干部群众示范引导、辛勤工作分不开,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尤其可贵,有五个方面值得珍惜。

1、领导重视是组织项目实施的可靠保证。卢书记多次向省政府、省商务厅汇报我县蚕桑生产发展情况,并要求县蚕桑项目办全力抓好蚕桑生产,并在9月8日《郧西创业成功人士共谋发展联谊会》上明确指出,今后我县农业产业以发展蚕桑和香椿为主,10月7日又作了重要指示。冯县长自去年9月亲自带队到陕西旬阳、镇安等地考察蚕桑产业以来,多次召开县政府专题会议安排部署蚕桑工作,今年在新加坡学习期间,非常关注蚕桑生产发展,回县短暂十来天仅检查蚕桑生产就跑了十多个乡镇,要求领导小组认真扎实推进蚕桑项目工作。县委副书记郑文成、人大常务副主任李功益、政协主席李明顺、人大副主任樊学庭、王宏模、县政府副县长谢守斌、县政协副主席毛强等领导高度重视,经常视察项目工作。一些成效明显的乡镇政府已把蚕桑作为新型重要产业来办,大多数乡镇书记乡长重视程度很高,真正将蚕桑列为乡镇工作的主要内容,书记乡镇长做到逢会议必安排、逢农户必宣传、逢基地必察看。

2、政策机遇是加快项目建设的坚强后盾。年商务部开始实施“东桑西移”工程,—年在中西部地区形成一批万亩以上的蚕茧生产基地,东部地区的茧丝加工企业逐步向中西部转移,带动中西部发展,并由国家公共财政给予每个万亩基地不少于200万元的支持。同时,水土保持、生态农业等项目相继批复实施,其中涉及蚕桑生产的有8个乡镇,投资达到1500万元以上,此外退耕还林、库区移民、老区建设、扶贫开发等项目都可以向蚕桑生产倾斜,这些政策和项目的实施都成为蚕桑生产发展的坚强后盾。

3、部门服务是推进项目落实的重要前提。农业局成立了蚕桑技术服务公司,负责全县养殖技术培训、技术指导和养蚕物资配套工作,各乡镇农业服务中心通过周到、优质、成熟的技术服务,农户的养蚕水平不断提高,效益明显,农业服务中心发挥了重要作用。林业部门通过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加强了蚕桑基地建设和验收工作,确保了基地建设质量。商务部门通过积极努力,实现了“东桑西移”项目批复,“东桑西移”将成为我县蚕桑产业的名片,名扬全国。宣传部门通过电视、网络、报纸等媒介宣传蚕桑生产典型和产业政策,提高了干部群众对蚕桑的认识水平。财政、扶贫、工商、信用社、妇联、物价等“东桑西移”成员单位也各尽其责为蚕桑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4、资源优势是促进项目发展的有利基础。我县属副热带北界大陆性季风气候,年降雨量800mm,年均气温15℃,一年中有8个月的时间适宜蚕桑生长发育;全县坡耕地面积大,广阔的耕地可以栽植桑树;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且蚕桑生产时期短,技术统一,老年人、妇女均可参与生产;蚕桑养殖场地充足,农村空房、旧房较多,发展立体化、规模化养蚕生产切实可行;部分乡镇有柞蚕养殖经验和蚕桑养殖习惯,农业、林业技术服务网络健全,技术比较成熟,这些资源优势都为我县蚕桑项目发展奠定了基础。

5、县乡扶持是实现项目增效的激励手段。一是县政府筹资300万元用于年新建基地的桑苗补贴,并出台了方格簇买一送一、蚕具补贴等扶持政策。二是利用退耕还林、扶贫村建设和小额信贷等一系列优惠政策,激励蚕桑基地建设。三是乡镇出台了“以奖代补”政策,鼓励蚕桑养殖生产。景阳、夹河、羊尾、涧池、观音、马安、安家、河夹等乡镇在资金十分有限的情况下,仍对农户每养一张蚕给予200—600元的“以奖代补”蚕具补贴,解决了农户养殖生产投入不足的问题。

同时,我们必须看到,蚕桑项目工作也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发展思路不清晰。当前,我县蚕桑发展正处于重要关口,有的干部认识模糊,没把蚕桑生产放在重要位置,把指导群众当负担;有的缺少统筹安排,发展没规划、生产没计划、临时乱指划;有的宣传引导不够,重栽轻管、重栽轻养的现象十分突出;有的组织领导不力,建设上千亩桑园,养几张、十几张蚕,甚至一张未养,这不仅仅是某个方面的问题。

2、基地建设标准不高。去年发展的2万多亩桑园大部分是比较好的,但也有部分桑园地址选择和建设质量不尽人意,有在河滩、荒山、陡坡上建桑园的,缺少营养,桑树生长一年也不到0.5米,与好田好地中长1.5米以上差别较大;绝大部分没有按挖窝开槽的技术要求栽植,特别是在贫瘠的土地上仍采用“一锄头一窝苗”的方式,加上春季干旱,桑苗成活率低,发芽缓慢;有个别地方去年桑苗假植到现在,从浙江调回每株0.6元的桑苗,就这样白白的浪费了,非但没发挥效率,还对蚕桑发展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有的将桑苗栽到孤山野洼、荒无人烟的地方,即使桑叶产量再高,采叶不方便,特别是大蚕期需叶量大,不利于养殖生产。因此,今年的桑园建设一定要高起点、高质量,要求好田好地、相对连片,对基地质量差、没有积极性的地方可以暂时不发展。

3、桑园管理不到位。今年,多数没有按技术要求落实桑树截干、追肥、除草等管理措施,造成桑树死亡或不能发挥正常的效益。特别是去年套栽在麦地中的桑苗,麦黄时受高温蒸烤,加上秋季套种苞谷等高杆作物,桑苗成活率低、长势差,个别村平均成活率仅为46%;有的桑园草荒严重,草比苗高;有的没有追肥,产叶量低、叶质差,不能发挥生产效益;有的只栽桑不管理、不养蚕,只是为了套取退耕还林政策。

4、技术力量不充足。按照分工,农业部门负责蚕桑养殖技术指导服务和养蚕物资供应等工作,通过送出去、引进来等方式培训了一批农业技术骨干,但由于蚕桑示范户非常分散,有限的技术力量,不能满足今后养殖生产服务需要;林业部门负责蚕桑基地建设和管理,由于技术力量不足,服务力度有限。

二、统一思想、明确目标,全面完成蚕桑项目新的年度工作任务

(一)要积极营造东桑西移工程实施的良好氛围。

卢书记在10月7日召开的县委常委会上讲的三点要求,请大家务必牢记。冯县长9月12日和23日在视察涧池、夹河、城关等乡镇蚕桑生产时指出“种桑养蚕的收益比粮食来的多,应对灾害能力强的多,它符合山区特点、生态需要和农民增收的要求,要广泛引导群众调整产业结构,把蚕桑产业作为提高抗灾能力的重点产业来发展。”请大家仔细体会。8月28日,县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听取了林业局关于全县蚕桑产业发展情况的专题汇报,会议认为发展蚕桑符合郧西县情,要求以产业化发展思路来谋划“东桑西移”项目建设,请大家坚定发展信心。可见,当前我县发展蚕桑生产形势十分有利,有国家批复的“东桑西移”、水土保持、生态农业等项目支撑,有县四大家领导的高度重视,有蚕桑生产典型的示范引导,各乡镇要站在对县域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负责的高度,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握机遇,切实抓好“东桑西移”项目实施和蚕桑生产发展工作。

(二)要科学规划“东桑西移”项目主要建设内容。

1、基地建设。根据《商务部关于实施“东桑西移”工程的通知》(商运发展〔〕190号)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十一五”期间蚕桑发展以中东部低山地区为主,构建十漫高速路、郧羊路、观大路和汉江沿线4条蚕桑产业带,通过3—5年的发展,全县蚕桑基地总面积达到8—10万亩。年新建基地3万亩,各乡镇要按照年初下达的计划,高标准地落实到位。

2、配套建设。年建设养蚕大棚150个,每个面积不低于60平方米;小蚕共育室50个,每个面积不低于50平方米;推广方格蔟150万片;引进1家注册资金不少于1000万元的蚕茧加工龙头企业,当蚕茧产量达到200吨时引进一家缫丝企业。同时,为促进蚕桑产业持续发展,新建500—600亩优质桑苗繁育基地,年提供种苗2000—2500万株,经过2—3年发展,力争将我县建成中西部地区优质桑苗繁育基地。

(三)要突出抓好当前蚕桑生产。

时间已到秋冬,适宜蚕桑生产的季节已经到来,时不我待,必须迅速开始进入紧张工作。

一是狠抓基地建管。基地建设管理是蚕桑生产发展的基础,各乡镇和相关单位要从基地建设管理入手,加强组织引导,扎扎实实地推进蚕桑生产发展。要选择好基地。按照“统一规划、相对集中、好田好地和规模经营”的要求,在抓好桑园补植的基础上,年计划新建蚕桑基地3万亩,各乡镇已落实面积27892亩,其中杂交桑22440亩,嫁接桑5452亩,涉及15个乡镇137个村。桑苗以丰驰杂交桑品种为主,该品种具有成园快、产叶量高、叶质好等优点,但对水肥要求也较高,新建基地必须选择土层深厚、地力较好的坪地、梯地。拟建的桑园不得选在25度以上的斜坡地、退耕地和二荒地,不得采用“一锄头一窝苗”的方式栽植桑苗,不得在新建桑园内套种小麦、油菜、豌豆等作物。要规范好栽植。县蚕桑项目办已根据各乡镇、村的上报基地情况,制定了《蚕桑基地建设方案》,各乡镇和相关单位要严格按照方案运作。要调运好种苗。桑苗统一由县蚕桑项目办调拨,实行调拨单管理,各乡镇于11月5日开始调苗,11月20日结束,乡镇、村调苗时必须在3天前与蚕桑项目办约定,以便取苗和验收。桑苗验收由蚕桑项目办牵头,从林业局、农业局抽调技术人员与各乡镇、村调苗人员组成验收小组,对拟调桑苗进行现场验收,地径0.4cm以下、未木质化的桑苗不得接收,否则不予补贴。林业、农业部门要加大检查力度,未经蚕桑项目领导小组批准,外地桑苗不得进入我县,以防疫病进入和品种混杂,对私自调入的桑苗一经发现全部没收,并取消该单位蚕桑基地建设所有补贴。桑苗实行就近调运,运费由各乡镇负责。要及时上缴苗款。各乡镇的桑苗款要在11月底以前按杂交苗0.15元/株、嫁接苗0.50元/株全额上交到蚕桑项目办,县级桑苗补贴款直接拨付到乡镇。要验收好质量。在栽植桑苗期间,各乡镇要派出乡镇干部和农业、林业技术人员到村、组、农户和地块进行现场指导。县蚕桑项目办将组织专班不定期到各乡镇检查,对组织领导不力、桑园建设质量不高的进行通报。基地建设完成后由林业局负责逐村逐地块的验收。要管理好桑园。各乡镇和农林业部门要及时组织农户,对现有桑园缺苗的进行补植,否则明年将取消退耕还林补贴,并按技术要求施冬肥和春伐,以提高春叶产量;对新建桑园要做好越冬保墒和春季定干,提高成活率。

二是优化技术服务。要按照标准化、高效益的基地建设要求,严把基地选择、开槽回填、栽植保墒、定干施肥关。从现在开始,农业部门要向蚕桑生产主要乡镇加派技术力量,担负起蚕桑基地管理和养殖技术服务的重任。基地管理由乡镇组织,农业部门提供技术支持,重点抓好定干、追肥、除草等关键环节;各乡镇要抽调部分乡镇干部和农业、林业等部门技术人员组成蚕桑技术服务专班,加强蚕桑养殖技术培训和养蚕示范户的培育,实现养殖技术服务本土化。林业部门要调剂与蚕桑基地建设配套的退耕还林指标,按照政策要求认真做好蚕桑基地的规划、建设和验收工作,补贴兑现要与养蚕张数挂钩。商务部门要积极协调好蚕茧收购工作,并尽快确定1—2家蚕茧加工企业,在3000亩以上的基地乡镇设立收茧站,农业部门可以优先参与收茧站建设和经营,明年春季以前完成烘茧站建设任务,确保农民就近销售鲜茧。发展蚕桑的乡镇要建立2—3个蚕桑生产规范化管理基地,组织蚕农进行技术培训,要进一步完善蚕桑服务机构,发展小蚕共育户和产业协会,实行有偿服务,确保每个蚕桑重点村有一名养蚕技术员。

三是加大政策扶持。①用活用足已有政策条件。充分利用商务部“东桑西移”项目政策机遇加快万亩蚕桑基地建设;水土保持和生态农业项目要与“东桑西移”项目有机结合起来,项目所涉及到蚕桑基地建设的乡镇要认真组织,确保建设质量。林业局负责调剂退耕还林指标,对年新建的蚕桑基地经检查验收合格后,按3亩桑园比照1亩退耕还林进行补贴。对发展蚕桑好的村,在确定新的扶贫村和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时,优先列入计划。对只栽不管、不养的,敷衍应付的,必要时可以取消退耕还林补贴。②各乡镇要变通一些途径,灵活运用各种方式,支持本乡镇蚕桑产业发展。③扶持对象。一方面要继续执行全面扶持政策。县政府将建立蚕桑发展基金,对贡献大、发展快、效益好的部门、乡镇、村和农户实行重点奖励和扶持,继续实行桑苗补贴和方格簇买一送一政策,通过“以奖代补”形式支持养蚕户快速、高效发展。另一方面重点扶持万亩乡、千亩村、重点户。将在500亩以上的村配套建设小蚕共育室1座,推广小蚕共育技术;扶持户有桑园5亩以上、年养蚕10张以上的示范户建设养蚕大棚1个,增加养蚕批次,提高经济效益。

(四)要脚踏实地把我县建设成部级蚕桑基地。

“东桑西移”项目已经批复,水土保持和生态农业项目已通过评审,退耕还林延长一个兑现期,这些政策和项目为我县蚕桑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我们要抓住机遇,整合项目、资金和信息资源,加快蚕桑基地建设步伐,加强技术培训,优化生产服务,培育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力争把我县建成部级优质蚕桑基地和丝绸出口基地。

三、强化领导、明确职责,坚定不移地推进蚕桑产业快速发展

(一)加强组织领导。县“东桑西移”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服从大局,各负其责,为“东桑西移”工程的实施和蚕桑产业发展提供优质服务。从现在开始,“东桑西移”项目建设领导小组主要成员、项目办和有关部门负责人要分工负责,包联到乡镇、到基地,实行目标考核。农业、林业、商务等部门要安排一名领导专抓“东桑西移”项目和蚕桑生产工作。各乡镇要进一步加强蚕桑产业领导小组领导力度,由主要领导亲自任组长,抽调工作能力强的党委或政府成员任副组长,并在党委、政府分工中要适当考虑,要定责放权,要拿出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认真抓好“东桑西移”项目实施和蚕桑生产服务工作。一把手要重视,分管领导要认真作为。

(二)明确部门职责。各“东桑西移”项目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充分发挥工作职责,切实参与到“东桑西移”项目实施和蚕桑产业发展中来。农业部门要加大蚕桑生产技术服务力度,技术力量要向蚕桑生产主要乡镇倾斜,服务蚕桑生产比例要占农业“以钱养事”经费的60%以上,要加大对苗木、蚕种、蚕具及蚕药的市场监管,禁止伪劣、带毒桑种和蚕种进入我县;林业部门要用活退耕还林政策,加强蚕桑基地的设计、建设、验收工作,服务蚕桑发展,协助农业部门做好养殖工作;商务和物价部门要按“东桑西移”项目建设要求,做好项目的汇报、实施和验收工作,要严格鲜茧收购资格证书的审批程序和管理,严厉打击无证收茧、压级压价等违法行为;国土部门对养蚕户新建小蚕共育室和蚕房的,按新建临时工棚用地程序优先审批,并在政策范围内减免税费;财政部门要为蚕桑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逐步加大农业“以钱养事”经费预算额度,充分调动农技人员服务蚕桑生产的积极性;县扶贫、发改、水电、交通、科技、民政、金融部门要将蚕桑生产作为重点扶持项目,负责在项目安排、资金扶持上予以倾斜;宣传部门要积极宣传种桑养蚕的产业政策和典型事例,为蚕桑生产大造舆论;教育部门要将种桑养蚕专业知识纳入初、高中实用技术教学计划和职业技术教育的主要培训内容;各级妇联要组织和发动广大妇女争当种桑养蚕致富能手;公安、物价、工商、质监等部门要加大市场监督管理力度,依法打击破坏蚕桑生产、收购、经营秩序的各种违法行为;其他县直各部门要将蚕桑生产作为各自扶贫点的富民支柱产业来抓,努力形成全县上下齐抓蚕桑、奔小康的整体合力。

桑蚕培训心得体会范文第2篇

[关键词] 蚕桑养殖 技术 问题 策略

[中图分类号] [S88-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11-0027-02

蚕桑养殖技术是我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蚕桑养殖是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支柱,蚕桑技术的推广是一项需要广大技术工作者和农民群众共同参与的农业活动,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进行科学的技术推广,虽然我国蚕桑养殖技术取得了阶段性的进步,但是在实际推广工作中仍存在较多的问题,影响了蚕桑养殖的经济效益。这就要求技术推广工作者要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及时更新观念,掌握当地群众的实际情况,积极采取高效、科学、有针对性的推广手段,科学推广蚕桑养殖技术,使广大农民群众更好、更快的接受新知识、新技术。

一、蚕桑养殖技术推广的现状和问题

一般全省的蚕桑技术推广机构为设立在各地市的蚕桑技术服务站,各地市蚕桑服务站根据本地区蚕桑养殖规模决定自身机构的设置,一般情况在地市下属的乡镇设立专项蚕桑站或者在县一级设立蚕桑办事处,这些机构统一由农业相关部门领导,按照农业部相关的指示要求开展具体的工作,属于事业单位,蚕桑养殖技术推广项目、试验示范区、技术人员培训等多方面内容均由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相关部门制定计划、贯彻实施的,虽然有一定的效果,但是与农民群众存在较大的距离,不能完全发挥推广工作的真正目的。

1.现有人员的专业知识老化

目前我国蚕桑技术推广中心所任用的人员绝大多数是大中专农业院校相关专业毕业的学生,受过一定的蚕桑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专业技能,但是大多数职高类学校的蚕桑专业没有形成完备的培训体系,使绝大多数的学生没有受到系统的农业技术推广理论教育和专业训练,仍然沿用传统的老方法,技术人员授课时各村将群众组织起来,集中听完之后就结束,也没有具体的互动环节,试验区以点概面,推广的办法越来越少。技术人员很少深入田间地头,与农民进行深入交流,不了解实际的种植情况,导致在实际的推广过程中效果大打折扣。

2.科技队伍力量薄弱

虽然经过几年的发展建设,我国蚕业技术推广中心建立了相应的网络平台,各个乡镇地区都建立了农技站,看似形成了一体化的模式,但是关于农技站运行费用和人事关系都交由政府管理,农技站只对全乡镇农业技术进行推广和指导,乡镇政府站的高度较高,对于实际的工作不了解,这样安排任务只会导致农技站人员忙于完成各项任务,解决各个站点之间的矛盾或者冲突,久而久之就会使技术人员对于农村蚕桑养殖实际情况不了解,就不能实事求是的进行指导。

3.技术推广经费匮乏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综合国力显著提升,综合财力也明显加强,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办公条件也得到不断改善,但是与其他政府类机关部门相比,仍然存在较大的距离,相关工作人员日常的学了定期的教育外,就是从专业杂志、书刊、网站上获得,一些教育和培训流于形式,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前提是进行农业科学示范区建设、农技推广、农业技术培训等工作,但是这些工作的开展必须要有足够的资金支持,但是经费的严重不足使这些工作难以政策展开,许多试验刚开始还可以,但是越到后期越慢,甚至最后被迫停止,成熟的试验技术也有较大的风险性,使得工作人员在推广的过程中不敢大胆推广,只是将风险转移到个别的养殖户身上。

4.缺乏求真务实的职业精神

近几年来,蚕桑推广工作中往往会出现“项目”、“工程”等一些内容,从实际来看,这些所谓的工程项目关系到相关领导的形象和政绩,很大一部分是借机筹款,追求所谓的高指标、超常规、大面积、短快实,但是农业本身仍然是弱质产业,受到其他条件的影响较大,超标任务只会导致农民群众受损失,降低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是一些实用技术得不到及时的推广,违背了规律。

二、关于加强蚕桑养殖技术推广工作的对策

1.加强学习,转变观念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蚕桑养殖技术的推广必须按照农民群众的实际需要来开展,必须以满足农民群众生产要求为目标,要努力学习新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提高推广人员的自身素质,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将先进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高农业生产的质量和水平,提高农民群众的经济收益,满足人们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作为农业技术推广者必须牢记职责使命,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职业道德素质,要紧随农民群众的养殖需求,及时转变观念,更新理念,端正思想态度,在普及新知识、新技术上下功夫,力争满足人们的需要。

2.改进技术推广方法

要根据市场导向、政策导向、经济导向决定推广的方向,掌握农民群众的现实需求,将其作为推广工作开展的动力,深入基层,做农民的技术传授者、知心朋友,尊重农民群众的生产行为,了解其学习的心理、学习的特点和规律、心理接受能力,以此为依据做出科学的推广决策。在实际工作中,要准备好配套设施,尽可能的做好产前、产中、产后的技术服务,营造良好的推广环境,坚持综合性的原则,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将传统集体授课的死板方式改为在田间授课、深入农户家中授课等各种随机的方式,能够有效推动推广的效果,使广大群众及时全面的掌握新技术。

3.不断提高推广人员的综合素质

作为农业技术推广者,必须要坚持学习,不断提升综合素质,各级组织要加强对技术服务人员的再教育、再培训,努力提高其专业技能,借鉴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切实改变科研与推广脱节的现象,通过定期严格考核,检验人员素质,对于相对落后的人员,要区分年龄和职称,采取再培训措施,及时的提高整体的素质,对于不称职者要及时的调整,保证人员结构的优化配置。

参考文献

[1]丁善明. 试论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蚕业技术推广[J].中国蚕业,2003,24(1):9一11.

桑蚕培训心得体会范文第3篇

为进一步抓好我县*年蚕桑生产,做大做强蚕桑产业,加快蚕桑生产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步伐,县委、政府决定在中寨乡召开全县蚕桑生产现场会。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总结前一阶段蚕桑生产取得的成绩,学习借鉴典型经验,寻找差距,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狠抓落实,强力推进蚕桑产业再上新台阶,确保今年蚕桑生产目标任务的圆满完成。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当前蚕桑生产的进展情况

去冬今春以来,全县各级各部门以及长江丝绸有限公司,紧紧围绕县委、政府确立的今年蚕桑生产目标任务,层层细化,分解责任抓落实,通过广大干部群众和公司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加之开春以来风调雨顺,蚕桑生产进展顺利,开局良好。截止6月底,全县共完成育苗面积414亩,统计实存苗木2500万株,基本能满足新植桑园1.5万亩的需要;推广石硫合剂14吨,冬管面达80%,嫁接桑树373.07万株;落实新植桑园规划面积16563亩,已栽桑9200亩,占计划的61.3%。回顾今年前一阶段的蚕桑生产,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注重创新,蚕桑生产呈现新亮点。第一,创新了养蚕管理体制。各乡镇、公司密切配合,完善了以小蚕共育户为中心的生产管理体制,全面推行大蚕户供给小蚕共育户鲜嫩桑叶的互助合作机制,产生了较好效果。第二,创新了栽桑模式。推行以公司为主、乡镇配合、县热开办参与的样板桑模式,为蚕桑基地村建设注入了新的动力。目前,已规划样板桑4563亩,种植样板桑4200亩,占全年种植任务的140%。第三,创新了工业反哺农业机制。除茧站建设外,不再从公司利润中直接投入蚕桑生产,改为大幅度提取生产扶持资金(每吨鲜茧提取2400元),缴入县财政专户,由县政府统一投入栽桑、蚕房建设、科技示范园、市场秩序维护、生产奖励等方面。

(二)突出科技,蚕桑产业效益明显提高。各乡镇、各有关部门、公司立足走科技兴桑、质量强桑的路子,密切配合,多形式,多渠道培训实用技术,培训面达100%。公司坚持向科技要质量,向科技要效益的经营理念,进一步健全了生产技术指导考核机制,把冬管春嫁、修枝整形、蚕房建设、养蚕管理、蚕药、优良簇具等适用技术和生产要领,落实到了生产第一线,落实到了一家一户。县级科技示范园建设进展顺利,科技含量进一步提升,示范和辐射作用明显增强。新建县级科技示范园3个(累计建成10个),规划实施农户221户,推广方格簇1.7万片、大蚕网3440个、换气扇228台,组成互助合作体系3个;示范园新建共育室3户,春季养蚕平均单产49.5公斤,比全县平均水平高5.8公斤。采取以专业队防治和群众自防相结合的方式,全面加强了冬春桑粉虱防治,共投入防治资金27万元,列为重点防治的区域已普遍防治了3次,防治率达100%,有效遏制了桑粉虱的蔓延,使桑粉虱没有对春、夏两季养蚕造成灾害。通过上述科技措施的落实,蚕桑产业效益明显提高。全县春季养蚕6111张,同比增长3.54%,产鲜茧267吨,同比增长21%,平均单张产茧43.7公斤,同比提高6.3公斤,春茧实现均价16.85元/公斤,蚕农收入达446.3万元,同比增长20.4%,单张收入达730元,同比增长8.95%,单张产量和均价均创历史同期最高记录。

(三)转变观念,服务网络建设全面加强。观念的转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管理服务网络建设上转变了观念,加强了基地村的管理队伍建设,使蚕桑生产的组织管理从公司、县热开办、乡镇站延伸到了村点,形成了县、乡镇、村三级联动管理服务网络。今年为年产鲜茧5吨以上的村,新聘了村级蚕桑辅导员41名,基本上使每个基地村有了1名辅导员。另一方面是用工业理念理顺了产业发展关系,建立健全了公司+中心站+共育户+大蚕户的生产体系。各部门积极为公司排忧解难,提供优质服务,为公司创优发展环境。公司也加大了员工的技能培训,把管理的重点转移到了生产第一线,从桑苗选购、桑树种植、桑园管理、蚕种发放到蚕茧生产进行全过程的技术指导。同时,与各乡镇、县直有关部门在蚕茧收购方面加强了协调服务,形成了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服务格局。养蚕技术和质量明显提高,确保了蚕桑产业效益的进一步提升。

(四)加快发展,蚕桑生产快速推进。各乡镇、县直有关部门、公司齐抓共管,出实招,抓实效,进一步夯实了蚕桑基础建设。全县共完成新建专用蚕房1089间,占计划的90.7%。各栽桑养蚕乡镇,切实做到了工作早布置、计划早安排、责任和措施早落实,围绕产业基地建设,突出快速扩大桑园规模这个重点,坚持大面桑和样板桑相结合,有力推进了桑园建设。全县样板桑已基本移栽结束,大面桑积极推进,已完成任务的42%,是近几年来,移栽速度最快的一年。值得充分肯定的是东坪乡,长期养蚕单产低,蚕农养蚕效益不好,一直处于全县后列,今年春茧平均单产达到48.36公斤,高于全县平均水平4.6公斤,同比增加了13.96公斤,蚕农平均单张养蚕收入从440元提高到786元。

(五)协调发展,龙头企业建设成效突出。要做大做强蚕桑产业,必须正确处理好第一车间和第二车间的关系,使第一车间和第二车间协调发展,共同推进。今年以来,公司在加大第一车间建设的同时,也加大了第二车间的建设,使蚕桑产业一、二车间都得到了较快发展,企业竞争实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第一车间,公司建成直接服务蚕农的服务中心13个,技术辅导员90余人,直接服务于蚕农。第二车间,公司加强了技改,新增自动缫丝设备12组4800绪,年加工生丝能力从210吨提高到570吨,投资3000万元的丝绸工业园第一期工程已建成并投入使用,企业新招工人近400名,生产能力大幅度增强。同时,产品质量也明显提高。目前,已生产生丝88吨,同比增长41.9%。生丝品质只有少量的3A级,大量的是4A和5A级,少量的已达到6A级,完全达到了出口质量等级标准。

我县前一阶段的蚕桑生产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发展不平衡。乡镇之间重视程度和工作力度存在一定差距,蚕桑产业发展参差不齐。二是管理粗放。多数区域的桑园管理滞后,存在投产慢、不丰产、整体效益偏低的突出问题。三是基础薄弱。小蚕共育室、大蚕房以及优良簇具还比较缺乏,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养蚕质量的提升。四是对科技示范的认识不足。各乡镇示范点建设启动迟缓;有县级示范园建设的乡镇,总结推广的力度不扎实,措施不具体,成果推广慢;公司选点开展科技示范带动的主动性还不够。五是桑园病虫害仍然没有从根本上解除,预防和重点防治的任务还比较繁重。这些困难和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加大力度,逐步加以解决,以推动我县蚕桑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借鉴经验,找准差距,强化产业基地建设

今天上午,大家参观了中寨连片栽桑现场,我相信大家已有了许多体会和感受。中寨乡发展蚕桑产业的时间不长,仅仅用了5年多的时间,蚕桑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成为全县快速推进的乡镇之一,养蚕单产和质量在全县长期名列前茅,与同期发展的乡镇相比,规范化、规模化栽桑成效明显,质量和技术服务水平较高。特别是在今年的新植桑园上,在没有退耕还林政策机遇和部门挂钩支持,尤其是在样板桑调整为以公司为主、乡镇配合的情况下,积极发动群众,采取一步到位的措施,将全乡的好田好地全部一次性规划种植蚕桑,规划面积占县下达任务的5倍。同时,按照样板桑的要求,锁定栽桑目标,及时组织丈量地块,勾画图斑,明确栽桑规范和套种规格要求,抢抓节令,组织干部和技术人员,按照移栽规格,放线开挖、打塘,积极发动群众大面积连片移栽。目前,已新植样板桑1526亩,相当于任务数的5.08倍。归结起来,我认为,中寨乡蚕桑生产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做法值得大家思考和借鉴:

(一)党委、政府思路清晰,认识到位,措施有力。中寨乡党委、政府抓蚕桑产业最重要的精髓就是在“敢”字上作文章,敢想敢干、敢为人先是乡党委、政府带领全乡人民发展蚕桑产业的要决,因地制宜、真抓实干是他们培植蚕桑产业取得成功的关键。首先是明确思路,注重产业培育。乡党委、政府始终把蚕桑产业作为发展壮大全乡经济的重大措施来抓,提出了“桑—烟—畜”的发展思路,并按照“蚕—池—桑”的发展模式,加快了蚕桑产业发展。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打破了使用荒山荒地、田边地埂栽桑的传统观念,而是按照“合理规划,优化种植区域”的原则,高起点,高标准地跨组、跨村集中连片建设蚕桑生产基地。其次是强化领导,严格责任考核。确立了一把手抓蚕桑的领导体制,制定下发了蚕桑生产实施意见、蚕桑生产目标任务考核奖励决定等文件,实行乡领导班子挂钩基地村建设负责制,将基地村建设的好坏纳入班子成员年度考核内容之一,形成了责任明确、齐抓共管的工作氛围。第三是政策扶持,推动产业发展。充分利用退耕还林补偿政策的机遇,发动群众将适宜种植蚕桑的坡地全部栽上了蚕桑。特别是今年,在没有退耕还林的情况下,主动争取支持,利用全县样板桑政策,充分发动群众连片栽桑。同时,乡党委、政府还在小额信贷、财政贴息、民政救济、扶贫等方面制定了扶持蚕桑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乡财政每年安排了2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扶持蚕桑生产,有力地推进了蚕桑产业的发展。

(二)坚持以科技为动力,以效益为核心,推动蚕桑生产。一是抓示范带动。在桑园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科技先行,着力办好高产样板,实施典型示范引路。全乡以26个基地村民小组为重点,每年培植5个养蚕示范专业村民小组,以此带动全乡蚕桑产业的发展。目前,全乡已建成县级丰产高效优质桑园3650亩,占全乡桑园面积的67%。二是科学栽桑。在选种上大力推广杂交良桑种植,提高了桑叶质量和单产,从而使优质蚕茧大幅度提高。在种植上大力推广“5215”一步成园模式,有效地促进了科技兴桑,质量强桑的进程。三是科学管理。在桑园管理上狠下功夫,落实各种管理措施,实现桑园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特别是在桑园冬管期间,由于加强了培训,蚕农在桑园管理中,锯除了树枝枯巴、刷白了树干,深翻了土地,除去了园内杂草。使桑园管理逐步向精细化迈进。四是科学养蚕。乡党委、政府挤出有限的资金聘请养蚕技术人员,切实做到一家一户精心指导,蹲点分片包干服务,使栽桑养蚕农户尽快掌握相关的科技知识,提高栽桑养蚕技能。通过各项科技措施的落实,中寨乡蚕桑产业规模和效益得到迅速提升。目前,实存桑园5413亩,年均增幅达30%,年可养蚕1700张以上,年均增幅达35%。今年春季养蚕实现单张产茧54.44公斤,高于全县平均水平10.74公斤,增长24.6%,单张养蚕收入达到902元,比全县平均水平增加172元,增长23.6%。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科学布局蚕桑产业。中寨乡在加大专用蚕房建设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到乡的各种项目资金,加大桑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夯实了桑园基础。今年,就将世行水土保持项目优先安排在栽桑养蚕的村,修建三面光堰沟5条,总长15公里,新建小水窖400口,修建沼气池250口,投资达250万元。利用以工代赈资金,完成了桑区下寨堰的除险加固。同时,坚持因地制宜,择优布局的原则,选择水源条件好,能排能灌的中寨、下寨、付山村作为蚕桑基地,广泛动员群众利用好田好地连片栽桑,真正把群众引导上了规模发展产业增收致富的轨道上。5年的时间,全乡已建成30亩以上连片的桑园121个,百亩以上连片的10个,最大连片面积达1005亩,有35%的桑园达到了当年栽植,当年见效。

这次会议,是我县培育蚕桑产业以来首次召开的一次现场会议,参加会议的每位同志都是蚕桑产业发展的领导和技术骨干,各位参会同志不仅要认真参观学习,更要边参观边思考,从中找到自身差距,从产业基地培植着手,找准下步抓蚕桑产业发展的重点和突破口,迅速带领群众扩大栽桑养蚕规模,进一步做大做强我县蚕桑支柱产业,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坚持不懈,真抓实干,全面完成今年蚕桑生产目标任务

兴桑养蚕,着力培育县域支柱产业,是县委、政府作出的重大决策,也是实施产业兴县和龙头带动战略,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增加农民收入的具体行动。今年的蚕桑生产,时间已过半,后几个月的工作,对于全面实现既定的目标至关重要。各乡镇、县直各有关部门和公司,一定要从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大局出发,抓住东桑西移和市场较好的有利机遇,牢固树立抓好蚕桑发展的信心不动摇,知难而进,迎难而上,扎实做好各项工作,圆满完成今年的蚕桑生产目标任务。

(一)乘势而上,做大做强蚕桑产业。我县的蚕桑产业,通过近几年的发展,产业化已初具规模,缩短了与毗邻地区和省内发展较快地区的差距,为做大做强蚕桑产业夯实了基础。现在,产业发展可以说是占尽天时、地利、人和,只要我们坚持不懈,把桑园规模做到10—15万亩,保证丰产桑园10万亩左右,产业的抗风险能力就会越来越强,产业投入不足的困难就会逐渐缓解。通过5年左右的时间,蚕桑产业将完全步入一个良性互动的发展局面。各乡镇、县直相关部门和公司,要抓住当前群众发展蚕桑热情高涨的有利时机,坚定做大做强蚕桑产业的信心,更加紧密配合,乘势而上,突出挖掘资源潜力,找准现有桑园利用率偏低的突破口,发挥现有桑园的最大潜力优势,充分开发适宜种桑的土地资源,盘活我县种桑区域面广的自然优势,在管好现有桑园和扩大栽桑规模上狠下功夫,加快蚕桑产业化进程,确保蚕桑产业的健康发展。

(二)锁定目标,全面完成栽桑任务。从目前栽桑统计来看,各乡镇的栽桑任务还比较重,现在正值栽桑的黄金时期。现场会结束后,热开办要组织好大面栽桑的苗木,公司要迅速调运样板桑苗木,与乡镇密切配合,抓好栽桑任务的落实。样板桑必须在7月15日前移栽结束,大面桑必须在8月中旬全部移栽结束。县政府将在9月中旬左右组织全面检查验收。各乡镇在组织移栽时,无论是样板桑还是大面桑,都要坚持标准,按照技术规范要求,认真组织群众栽好桑,杜绝苗木浪费和没有任何效益的栽桑,提高栽桑成活率,尤其是样板桑,只要做到中寨乡的这个程度,就说明现场会的召开是有成效的,大家的工作是到位的。希望各乡镇、有关部门和公司,要强化节令意识,着眼产业发展的全局,高质量、高标准完成今年的栽桑任务。

(三)加强管理,提升综合生产能力。虽然春茧生产取得了良好的开端,但是,也还存在增幅小,各乡镇之间不平衡等问题,后三季的养蚕,要在总结巩固春茧良好势头的基础上,分季做好养蚕计划,做到既不浪费桑叶,又不影响桑树的正常生长,不断引导蚕农科学养蚕。各乡镇、公司要坚持管好桑园资源、防病减灾、夯实养蚕基础、精心指导蚕农养蚕相结合,全方位提升综合生产能力,提高鲜茧产量和质量,力争再有新的突破。一方面要积极引导群众搞好桑园的除草、施肥,有效提高桑叶的产量和质量,打牢养蚕基础。这是各乡镇栽桑养蚕方面最薄弱,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方面,必须引取足够的重视,坚决扭转重栽桑、轻管理的状况。特别是要进一步巩固好以桑粉虱和红蜘蛛为主的桑树病虫害防治,把握好防治节令,采用科学的防治方法,坚持专业队防治和群众自防相结合的原则,按照“三个一点”(公司出一点、政府出一点、蚕农出一点)的办法,筹措好防治资金,坚决打赢桑粉虱和红蜘蛛防治这场攻坚战。必须确保桑粉虱和红蜘蛛不对今年的蚕桑生产造成灾害。同时,还要坚持加强田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相结合,提高桑树的抗病虫害能力,有效降低和控制灾情。另一方面,各乡镇要切实抓好小蚕共育、蚕房、蚕具等基础建设,强化以小蚕共育为中心的生产体系管理和统防统消,降低养蚕风险,提高养蚕成功率。尤其是公司各网点,要在加强村级辅导员培训的同时,加大对小蚕共育户、大蚕饲养户生产技术的培训力度,进一步提高科学饲养水平,为全面完成鲜茧目标,提供技术保障。

(四)突出科技,促进蚕桑健康发展。县热开办和有县级科技示范园建设的乡镇,要认真组织实施好县级科技示范园的建设项目,办好示范园,不断落实好科技兴桑的措施,发挥示范效应,加快全县科技兴桑进程。公司也要重视科技示范园建设,抓好布局选点,积极探索科技兴桑的有效路子。各栽桑养蚕乡镇要按照“县建示范园、乡建示范点、村建示范户”的要求,认真选好示范点,把辖区内的科技兴桑措施真正落到实处,促进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桑蚕培训心得体会范文第4篇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县委十五届十三次全会提出的“主攻矿业经济、做大中心城市、全力以赴上项目、铁心硬手优环境,财政收入三年翻番,综合实力位列全市第一方阵”战略部署和县委、县政府提出“主攻产业、决战工业,五年实现工业300亿”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促进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品牌化蚕业发展。以“十百千”蚕桑工程为载体,积极实施科技兴蚕战略,进一步夯实产业基础,提高蚕桑产业综合生产能力,优化产业布局,健全蚕桑产业化保障体系,巩固蚕桑特色产业的地位,实现传统蚕业向现代蚕业转变,努力促进蚕农增收、财政增长、企业增效,为实现全国蚕桑先进县的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业支撑。

二、活动主体

局机关各站股室、下属茧丝企业、蚕桑生产合作社及基层蚕桑站全体工作人员。

三、工作重点

1、加强基地建设。按照“十百千”蚕桑工程(10个5000亩桑园以上的乡镇,100个500亩以上的村,1000个100亩以上的村民小组,10000户5亩以上的专业户)建设要求,2012年重点抓好太阳升万亩蚕桑基地和太阳升镇坪段村、马坳镇黄溪村、渣津镇司前村、山口镇桃坪村等蚕桑基地建设,培植100户5亩以上的蚕桑科技示范户,逐步推动蚕桑基地“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格局。

2、推行标准化生产。加大科技兴蚕力度,完善园区水、电、路基础设施建设,在示范区新建小蚕共育点20个、养蚕大棚50个,推广方格蔟2000张;加强桑园肥培管理,提高单产与质量,确保示范区新技术、新工艺、新品种覆盖率达到100%。

3、完善经营体制。积极推行“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社”的生产经营模式,加强对蚕桑生产合作社的指导与服务,全力搞好一家公司和养蚕人公司项目建设跟踪服务,引导龙头企业与示范基地进行有效对接,增强龙头企业带动能力。

4、加大投入力度。积极争资争项目,争取财政、扶贫移民、农业综合开发、科技、农业等相关部门大力支持,充分利用省财政厅整合资金支持蚕桑产业发展项目和国家扶贫办“整村推进,连片开发”项目资金,在新增桑园基地、小蚕共育、大棚养蚕等方面给予资金扶助,使其成为我县蚕桑生产的核心示范区、生产试验区、效益辐射区。

5、强化服务指导。按照“服务企业、服务基地、服务蚕农、服务合作社”四服务要求,切实为蚕桑产业提供全程跟踪服务指导。一是优化项目跟踪服务。全力以赴做好茧丝绸深加工项目建设服务工作,由一名班子成员带1名干部长抓项目建设,长驻项目工地进行全程跟踪服务。二是加强技术培训。县将组织集中培训4期,印发各类技术资料1万余份,各乡镇每季蚕期至少举办1期以上。全县全年培训蚕农2000人次以上。三是加强技术服务指导。县、乡蚕桑站技术人员要落实包片包户责任制,按照“栽桑服务到田、养蚕服务到户、售茧服务到站”三服务宗旨,切实为农服务。特别是对新建的小蚕共育点、大棚养蚕和方格蔟营茧等技术人员要驻点帮扶,实地示范指导。

上述五项工作责任领导:;责任人:局驻片技术人员和基层蚕桑站技术人员。

四、工作步骤

活动分为学习动员、组织实施、总结考评三个阶段。

㈠学习动员(2012年3月25日—2012年3月31日)

局各站股室和乡镇蚕桑站要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上级有关文件和会议精神,结合自身实际制订具体工作方案。

㈡组织实施(2012年4月1日—2010年10月31日)

相关责任人员要按工作目标要求认真组织实施,结合实际,创新工作,抓好各项任务的落实,确保发展提升年活动取得明显成效。

㈢总结考评(2012年1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

根据以上五个方面重点工作落实情况为主要内容,制定量化、细化的考核方案进行考核,并认真总结。

五、工作要求

㈠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为加强对发展提升年活动工作的领导,局成立发展提升年活动领导小组,负责对整个活动的领导和具体的组织实施。各相关责任人要明确责任,确保活动顺利开展。

桑蚕培训心得体会范文第5篇

一、新农村建设主要措施

(一)抓规划,在建章立制上下功夫

新农村建设是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在农村的一项重大决策,是我乡重点工作之一。为此,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制定了《新农村建设实施意见》,并深入研究,协同村、组干部科学制定了《**村2008年新农村建设规划》,确立了2008年以加强示范村村容村貌整治、实施户办工程、基础设施建设等工程(112户重点),理清了工作思路,增强了指导性,克服了盲目性。

(二)抓宣传,在谋求群众支持上下功夫

新农村建设牵涉到千家万户,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仅靠政府投资是远远不够的,如何得到群众的支持和拥护至关重要。该村采取墙报、印发宣传单、标语等有效形式,大力宣传政府“以奖代补”的优惠政策,群众自筹800余万元,掀起了群众自愿出资参与建设的热潮,得到了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三)抓督查,在强化干部责任上下功夫

为确保新农村建设进度,乡党委、政府确定了示范村支部书记是第一责任人、驻村干部为直接责任人的目标责任制,主要领导三天听取一次汇报,每周对村建设情况现场督查一次,形成了乡党政班子——驻村干部——村干部上下联动、劲往一处使的良好工作机制。由于措施得力,该村11条组组通水泥路在不到1年的时间内全部竣工。

(四)抓质量,在提高群众满意度上下功夫

新农村建设是民心工程,为把好事做实,把实事做好,让群众满意,乡党委政府还成立了新农村建设工程质量监理领导小组,由乡党委书记任组长,聘请大竹县兴宇建筑有限责任公司专业人员、抽调财政所负责人等相关单位人员任成员,同时组织村委会群众代表组成监理小组,从而自上而下形成齐抓共管的建设、监理网络,杜绝了干部在建设过程中,杜绝了“包工头”、“游击队”,让具备建筑资质的企业承担建设任务,有效保证了工程质量。

(五)抓长远,在建设标准上下功夫

为进一步巩固新农村建设成果,该村加强了新修的组组通、户户通水泥路路肩的培护,由村委会提供土源,住户负责门前的硬化、绿化。同时,着眼于长远,坚持示范村高标准起步,该村建成了“新农村农民休闲广场”,起到较大示范引领作用,有力地推动了新农村建设的发展。

二、新农村建设现状及效果

(一)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农民增收是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该村按照“五用”方法,结合实际,调整结构,发挥优势,积极发展“优质、高效、高产、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预计2008年农业增加值增长7%,基本形成以蚕桑和莲藕两大特色产业的“一村一品“,加快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长。

1、蚕桑产业快速发展。该村现在有蚕农825户,2008年通过农民自筹、资金整合投入83万元,通过“扩、改、建、培、扶、发”六大措施,推进蚕桑产业向广度、深度发展。“扩”大桑园面积:2008年春新增集中连片优质桑园810亩,目前全村桑树面积达到2000亩,户平达1.61亩;“改”良低产桑园:购进优质桑苗穗条改良低产桑园300亩,目前全村桑树优质率达98%;“建”设专用蚕房:为减少蚕病发生,号召实行人蚕分离,积极推广使用专用蚕房。2008年已建成专用蚕房2500m2;“培”训专业人才:加强了技术培训力度。2008年已开办蚕桑技术培训6期,邀请专业技术人员、丝业公司技术人员,采用在桑园、蚕房现场指导、讲解及发放养蚕技术书籍等方式培训蚕农,受训群众达1500余人次。基本实现了户均1名以上蚕桑技术人才,建成了蚕桑“一村一品”。“扶”持蚕桑协会:蚕桑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带动了蚕桑协会队伍的壮大,更多蚕农加入了协会。协会加大了与企业、市场的联系,为助农增收做好了基础工作;“发”发展专业合作社,在乡党委、政府大力支持下新发展了“富民蚕桑专业合作社”,覆盖带动农户面达80%,大力推动了该村的蚕桑产业发展。预计,2008年蚕桑产业共增收172.6万元,人均增收446元。

2、莲藕产业喜获丰收。今年在**村新发展莲藕产业,连片种植开封白莲、南京大白莲100亩,成为**村的田园风景,打造成生态农家休闲旅游兼种植业品牌的新产业。2008年,每亩单产2500公斤,总产量达到25万公斤,总产值达51万元,种植莲藕给该村莲藕种植户带来了可观经济效益,尝到了改变种植模式的甜头。今年新成立的“**莲藕”协会队伍也逐渐发展。全村正由传统农业向特色农业、订单农业、观光农业转变,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坚强有力的经济支撑。

(二)推进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村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近年来,该村通过自筹和部门扶持等各种形式,筹集1000余万元建设资金,巩固和加强村级的基础设施建设。

1、公路建设。一是水泥硬化通村、通组公路3条12㎞,硬化泥结碎石组道4条7公里,新建入户碎石路5㎞、入户便民路5㎞,达到了组组通公路、户户通便民生产路,形成了四通八达、快捷的村域公路网,全村公路总里程达29.6公里,且全部硬化;二是建成1处农村客运招呼站。被大竹县委县政府表彰为农村公路示范村。

2、农田水利建设。维修整治病险山坪塘10口,新建、维修灌渠6公里,新建机电提灌站1个、微水池45口;实施了农业综合开发,整理土地650亩,坡改梯60亩。目前全村农业基础设施运转良好,已初具现代农业雏形,为加快农业现代化奠定了基础,提高了旱涝保收的能力。

谢谢合作!、庭院建设。新建沼气池120口,沼气用户率达到72%,建垃圾池11个,以此带动改厨260户、改厕280户、改圈120户、改房100户、改水300户,实现了人畜分离,新村居民点建设规范、美观;硬化院坝150块2500m2,建花台230个,美化、亮化房屋530户1400间42000m2;自来水覆盖面增加,新增用户70户;打机井300眼,农村安全饮水率达100%。同时,充分利用家庭院落空间,房前屋后各种资源,坚持种养结合、果蔬结合,大力发展莲藕、果树、渔业养殖、生猪养殖。80%的农户实现“六改”,人畜分离、无“六乱”现象,牲畜圈养率100%,85%的农户达到“六个一”标准(即每户一个经济园、一口卫生井、一口微水池、一口沼气池、一块水泥院坝、一条进出农户的硬化路),实现了净化、绿化、亮化、美化、优化目标。

4、道路绿化。在通村、通组公路两旁种植树木、花卉2500余株,建成了公路绿化带,美化了居住环境,新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三)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确保村民安居乐业

1、农村义务教育入学率、巩固率均达100%,“两基”和“普九”成果进一步巩固。

2、农村卫生事业及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建立。巩固和完善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建设成果和基本保证制度,“新农合”参合率、“农村低保”率、“五保户”供养率均到100%,保障了群众“看病难”和基本生活;认真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宣传计划生育政策,扎实做好计生服务工作,符合政策生育率100%。

3、农村公共服务。广播电视:增加光纤覆盖面,新增光纤用户95户,目前全村光纤电视用户220户,广播电视“村村通”用户845户,实现了广电通畅率100%;通讯:全村90%的家庭拥有固定电话或移动手机,实现了信息畅通;因特网:因特网入户率达到5%;农民休闲活动广场:为解决群众休闲、娱乐需要,提高新农村建设的“质”,2008年在**村新建了一个2000㎡的农民休闲文化广场。

4、农民技术培训中心:在**村阵地活动场所建成1处农民技术培训室,开展各类实用技术培训;同时建成农民书屋1个,添置了农村适用技术书籍1000册,配备了、电视、电脑及卫生接收设备,组织村民接受远程知识教育,提高群众科学文化素质。

5、环境卫生整治:为切实实现新农村新风貌,**村开展了扎实的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制定了农村环境卫生管理制度。重点清除了房前屋后杂草,保持室内环境卫生,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并在各农户院中推选了一位讲卫生、爱整洁的农民为院长,负责指导、督促本院的环境卫生工作。环境卫生工作实行每周评比制度,卫生评比结果均公布上墙。

6、新型农民培育。依托县农民工培训、扶贫培训、阳光培训等项目,由县农广校、县职业技术学校、农业局等部门代培300人次,参加了电脑、电子、家政、烹饪、机械等技术培训。乡、村自主办班培训9期,推广蚕桑、莲藕、李子、柑桔、鱼、生猪等农村实用新技术6种,在全村培育了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达到户有1-2名技术型人才。全年新型农民培训达到2000人次,占全村总人数的55%,其中农民工培训达72%。

7、服务体系建设。建成农资服务连锁店1个,农村百货超市2个,新发展个体经营户50户、运输专业户30户,全村服务体系健全,经济繁荣。

(四)、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和治安综合治理深入推进,农村发展水平全面提升。

1、党的建设得到纵深推进。“三村建设”载体落到了实处,村“两委”班子团结协作,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不断强化班子战斗力,提高办公事效率,提升班子综合形象。完善民主选举制度,定期召开党建工作会、民主生活会。村务工作班子成员互相通气,集体决策。本年度村支部书记和村主任分别向乡党委政府述职。

2、民主建设进一步增强。扎实开展村民自治,村务(财务)公开、一事一议制、重大事项实行村民代表会议表决制,保障了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选举权、管理权等。村民对村务公开、民主管理满意率达到98%,对“两委”班子满意率达到95%以上。

3、法制建设持久开展。普法教育、平安创建深入开展,强化了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意识,营造了学法、懂法、用法、护法的良好氛围,提高了依法治村水平。

4、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善人民调解和安全稳定制度,纠纷调解率100%、成功率达98%以上,遵纪守法户达100%,无集访、越级上访,无重大治安案件和刑事犯罪案件,无重大安全生产事故,无组织,村民安全感达98%以上,建成“平安村”。

5、文明程度得到提高。全村农村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公平正义得到弘扬,村规民约完善,民风淳朴。动态管理“十星级文明户”、“五好家庭户”,分别达90%、92%以上;村民殡葬率达100%。全村文明新风处处荡漾,村民形成了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邻里之间能友好、和谐相处。

近年来,我村先后获得了“省一村一品示范村”、“县一村一品蚕桑产业示范村”、“县村民自治示范村”、“平安村”、“县文明单位”、“7.8抗洪救灾先进集体”等光荣称号,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面旗帜。

相关期刊更多

蚕桑通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浙江大学;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

蚕桑茶叶通讯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江西省农业农村厅

广西蚕业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广西农业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