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桑蚕养殖业的发展特点

桑蚕养殖业的发展特点

桑蚕养殖业的发展特点

桑蚕养殖业的发展特点范文第1篇

1.1蚕前消毒不到位

消毒不到位是目前我国桑蚕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蚕前消毒应做到立体式、全方位消毒杀菌,否则就会前功尽弃。但许多桑农没有做到这一点,导致了桑蚕因感染病菌出现大量死亡现象;还有一些桑农在采用消毒药剂前没有经过认真调查和合理筛选,造成桑蚕感染病菌生脓病,严重时消毒药剂本身会直接对桑蚕造成伤害。因此,应合理选择消毒剂并做到全面消毒。除此之外,蚕前消毒必须在密闭的房间进行,消毒时间也需要严格控制,否则就会存在一些潜在的危害。

1.2养殖环境不适宜

养殖室内的温度和湿度也是影响蚕生长的两个重要因素。目前,加温设备落后及对蚕的生活习性不了解是普遍问题。不适宜的温度严重限制了蚕的生长发育,此时,如果湿度过低,空气不流通,就可能造成蚕病变,严重时则会致死。

1.3技术条件落后

目前,主要的养殖方式仍然是传统的小规模家庭式养殖。这种养殖技术不仅在条件技术上落后,还需耗费大量的劳动力,出产率低无法达到市场的要求。所以,养蚕也需要科学的指导,学习如何投少收多,有效节省人力物力,提高养殖效率,才能使桑蚕养殖产业快速发展,从而推动农业的快速生产发展,解决我国广大农民的贫穷落后问题,使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得以加快。

2蚕桑高产养殖的主要措施

2.1注重选种

要实现蚕桑高产养殖,第一步就是选对桑蚕品种。由于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和气候各异,我们应该根据当地的特点,选择适宜存活和生长的桑蚕品种,从而提高蚕丝的产量和质量,如在山区,应选择适应性强、抗逆性强、高产和稳产性好的蚕种。有关部门应该在蚕种进入市场前进行严格的检测,让品质差、有病变的蚕种无法进入到桑蚕市场中,从而从源头阻止了蚕病的爆发。

2.2了解蚕的生理习性

桑蚕对环境和饮食的要求随着蚕龄的增长而不断发生变化,我们应及时根据桑蚕的生理习性调整好温度、湿度以及饮食等条件,为其成长过程提供良好的环境。首先,蚕在生长过程中对食物的要求十分严格:1龄采用桑树自顶芽数下第3叶,2龄采用相应的第4叶,3龄采用第5~6叶。除了食物,其饮食规律也要引起重视,要把握好喂食的时间间隔和次数。影响桑蚕生长的重要因素还包括蚕室的温度和湿度。稚蚕抵抗力弱,只有在严格的高温环境下才能存活,具体温度为25.5℃~28.5℃。在温度为26℃,相对湿度为90%的条件下,2龄的桑蚕能健康而快速地生长;3龄的时候,蚕室的相对湿度应控制在85%左右,温度可保持不变。因此,专业饲养人员在入职前应熟悉蚕的生理习性,避免在饲养过程中由于环境的控制不当造成的损失。

2.3病虫害防治

近年来,由一些爆发流行性疾病给桑蚕产业造成了严重的损失。因此,桑农开始广泛关注病虫害的防治问题,迫切地希望能找出一套有效的解决方案,防止病虫害给该行业带来的巨大威胁。做好消毒工作在每个阶段都是十分必要的,这样不仅可以预防虫害,还可以避免病毒滋生影响桑蚕的健康,例如桑叶上的昆虫会携带病菌,应尽量避免这些病菌进人蚕座对桑蚕的健康造成危害。连续的阴雨天易滋生细菌,如果工作不细心,桑蚕发生感染也会引起许多疾病。

2.4注重桑园的管理

桑园的管理决定着桑树的质量,关系着桑蚕的饮食,所以要实现高产,不能忽视桑树的种植和管理。种植技术人员要掌握好种植的密度,定期修建桑树并进行合理施肥。桑园的规模应根据桑蚕的饲养量提前计算好,要就高不就低,还要注重桑树品种的选择。在满足桑蚕需求量的同时,还使得土地利用率提高到最大化。

2.5注重培养专业人才

先进的技术应用离不开专业人才的指导。自20世纪初到改革开放这段时期,我国派出大批优秀的学生远赴海外学习最先进的养殖技术,来促进我国桑蚕产业快速发展,从而迎来了桑蚕产业的辉煌时期。但是上世纪90年代后,国家对桑蚕产业的教育重视程度日渐减少,目前全国开设桑蚕专业的学校还不到5所,整个桑蚕行业人才十分紧缺,这也是我国桑蚕行业进步缓慢、与国际先进水平差异巨大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国家应对桑蚕产业的人才培养予以相当的重视。

3结语

桑蚕养殖业的发展特点范文第2篇

、基本养殖情况

二、效益比校分析

三、雄蚕的基本特性

四、推广养殖雄蚕的好处和不足

一是比较效益高,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比较效益的高低是决定农户选择产业的主要依据,可以说,农民收入有多少,积极性就有多高,只有不断推广科学技术的运用,才能真正把蚕桑产业做大做强。二是丝的品质高,可以为工业产品带来升值的空间。根据蚕桑专家实践得出结论,雄蚕生产出的蚕茧上车率高,解舒性好,品质上乘,丝质韧性好,抽出的丝基本都达到5a、6a级,属家蚕丝中最好的生丝,市场上深受中外客商的亲睐,是出口创惠的极佳产品。不足之处是雄蚕的养殖技术比普通蚕的要求更高,没有一定的专业技术难以养出高产、优质的蚕茧,特别在零星分散的山区和半山区,技术指导服务跟不上,可能养殖的最终效果和效益未能充分体现出来。

五、几点建议

(一)蚕桑是县委、政府确定十一五期间我县重点培植骨干产业,且被国家商务部确定为全国两百个“东桑西移”工程项目基地县之一。为此,必须在种植和养殖技术上改革创新,探索最适于我县蚕桑发展的新途径。

桑蚕养殖业的发展特点范文第3篇

桑蚕行业的选种至关重要,选对的品种是蚕桑养殖获得高产的前提。在选种时我们应该科学选种,严把质量关,不要让一些品质不好的蚕种流入市场引起蚕病的爆发。由于地域的区别,环境不同,我们应该根据不同的场地和气候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品种,提高蚕丝的质量。尤其是在山区,适宜选择一些适应性强、抗逆性强、高产和稳产性好的蚕种。

2满足蚕的生理习性

蚕龄的不同对于环境的要求饮食也就不同,我们应该及时控制好温度、湿度以及饮食,以免影响蚕的健康。1-3龄的属于小蚕适合温度高湿度高的环境,1-2龄适合在26℃左左右的温度,在相当湿度为90%的湿度下健康成长;3龄的时候温度相当没有什么太大变化,相对湿度应该控制在85%左右。蚕对饮食的要求也很高,1龄用桑树自顶芽数下第3叶,2龄用桑树自顶芽数下第4叶,3龄用桑树自顶芽数下第5-6叶。掌握好喂食次数和时间间隔,对蚕的发育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其次,稚蚕期一般都需要严格的高温环境,一般要求环境为25.5℃~28.5℃为最适应的生长温度。最后蚕的抵抗力较弱,蚕龄越小对有毒有害物质和病原体的抵抗力就越弱,因此需由专业的技术人员严格按照蚕的生理习惯进行操作。

3注重病虫害的防治

近几年来,直接由蚕病造成的损失较为严重,因此病虫害的防治至关重要。由于养蚕周期密集,一旦病虫害没有防治好很容易爆发流行性疾病。蚕的本身抵抗力就很弱,因此我们应该做好在每个阶段做好消毒工作,以免病毒滋生影响桑蚕的健康。特别在连续的阴雨天的时候,我们更应该注意桑蚕的保护,这样的环境下细菌很容易蔓延,如果工作不够细心桑蚕被感染引起疾病的可能大大提高。对桑树的防虫工作也很重要,桑树的昆虫携带着或多或少的病毒,避免这些害虫携带的病菌流入蚕座造成影响桑蚕的健康。防虫工作做好的同时,也应该考虑桑叶是否携带农药残余毒物,避免误食引起中毒。

4注重桑园的管理

桑蚕的取食对于蚕的生长很重要,技术人员要严格做到稀放精养,在蚕期还要给足桑叶做到亮桑饱食,通常叶量在500kg/张最适宜,要提前计算好,饲养量要就高不就低。还要注重桑树品种的选择,掌握好种植的密度以及桑树的修剪都很重要,做好这些会明显的提高土地利用率。桑园的施肥中重视农家绿色肥料的施放和磷钾肥的补给。在桑园施肥中春夏秋冬有着不同的要求,我们应该注重季节肥料的有效施加。

5注重培养专业人才

我国桑蚕产业辉煌的时期,如上世纪的30年代到改革开放时期,我国就有大批留学生赴海外留学,学习先进的技术,这大大缩小了我国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但是90年代以来,中国的经济迅速发展,桑蚕业所占的的出口额越来越小。但是桑蚕产业还是一些农村地区的经济支柱。国家对桑蚕茶叶的教育重视程度越来越低,优秀人才越来越少。现今全国开设桑蚕专业的学校只有四所,整个桑蚕行业面临着人才短缺的的局面,因此国家应该重视桑蚕产业人才的培养。

桑蚕养殖业的发展特点范文第4篇

[关键词]塑料大棚 地蚕养殖技术

中图分类号:S9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1-0104-01

澜沧县于2015年底引进蚕桑产业,由于在我县为新兴产业,县内缺乏种养技术资源,‘省力化蚕台养殖技术’并随同‘产业’及‘佳浩茧丝绸(集团)有限公司澜沧鑫源分公司’一起成为首次引入我县的最先养蚕技术,通过几年的试验、示范、推广,至2009起逐步被‘塑料大棚地蚕养殖技术’的创新试验、示范、推广所替代。塑料大棚地蚕养殖技术是澜沧县一项以专用大棚塑料膜、遮荫物、空心砖、水泥等为基本建筑材料进行地面养蚕的一项较为科学、经济、简便而高产高效的养蚕新技术。近年来逐步当地蚕农的所喜爱。2014年全县共有大棚养蚕户752户占总养殖户946户的79.5%。

1 大棚建设标准的升级更新

‘大棚地蚕养殖技术’,2009年最新在竹塘乡的战马坡村的石展云小组的李克等5户农户进行试验示范养殖,当年为低标准的简易的第一代大棚,棚顶高2.5米左右、棚顶覆盖物密度不足、泥巴和稻草混合而成的俗称‘挂墙房’的墙体,前后只有1-2个长宽规格为0.5×0.6米左右的对流窗,地面内空为5-6米宽的土地面,建设面积为60平方米左右。由于第一代大棚存在: 难以对‘挂墙体’‘土地板’进行彻底的消毒,对流窗不足、棚顶透光强,蚕儿发病较重及穿宫茧较多等问题。养蚕效果与‘省力化蚕台养蚕’优势不明显。至2010年全县发展到50个大棚养蚕,涉及竹塘和发展河两个乡,建设标准虽然有一些改善,但是大部分的大棚建设标准依然较低,第二代大棚基本标准为:棚顶有遮盖物、墙体直接用塑料膜替代、顶高1.8米左右、内空6-7米,水泥地面。其虽然比第一代大棚有所改进,但依然存在空间较小、塑料膜替代的墙体不利于温湿度的调控等问题。在总结前两年试验、示范的基础上,2011年以‘强村大户工程’建设为依托、在全县7个乡(镇)扶持发展150个大棚,逐步改善更新为目前全县统一推广的第三代标准大棚,要求:棚顶高为2.5米、塑料膜外必须盖有既不透光又牢实的遮荫物;墙肩高1.7米;内空依据地形不超过7.5米(超过需接膜覆盖);空心砖墙体;对流窗规格0.6×0.8米、窗口距地面的距离为0.3-0.4米(即两层空心砖的高度)、窗与窗之间的距离1.2米(即三个空心砖长)数量依大棚的建设长度而定、窗外需配备活动布帘及固定的塑料网以方便温湿度、光线的调控及防家禽等动物进入蚕房;厚度为10厘米左右的水泥地面上,要求配有高出地面0.2-0.3米给桑通道,以便给桑时踩不到蚕儿和保持蚕房清洁;通道与通道之间留有1.3米的给桑槽以便于利用方格簇上簇,其余的给桑槽可以根据方便给桑和合理利用空间的原则设计其宽度;大棚最好选南北坐向,东西坐向的要避免阳光直射蚕儿;为实现单次3张以上的规模养蚕,建设面积要求不少于80平方米。

2 ‘ 大棚地蚕养殖技术’的基本操作流程

彻底清洁消毒干燥大棚3-4天后,将在小蚕房共育到3龄(最好是4龄)的蚕儿直接放到撒有少量石灰的地面给桑槽的中部(方便扩坐),匀坐后给桑,之后视情况每天进行4-3次给桑育,每天早晨给桑前用爆石灰进行蚕体蚕坐消毒,养蚕期间不用除沙,直至上簇结茧见白后及时进行彻底的除沙清洁蚕房,做好簇中管理。养殖过程中需注意:不要翻动蚕沙,以免发酵的气体散发污染空气;早晚和日间注意用活动布帘调控开窗大小,以保持较合理的温度;避免完全的遮住窗子阻碍空气流通;大棚内外应始终保持清洁、蚕坐整齐、墙脚撒有石灰及漂白粉,以防招引蚂蚁危害蚕儿;大棚墙外四周需要0.3米左右的水泥斜坡以防蚕房进水;大棚旁需配有储桑室以保证按需给桑。

1.3 大棚养蚕技术的优缺点

桑蚕养殖业的发展特点范文第5篇

土地入股,农民变股东

转龙镇是金堂县的一个偏远小镇,地处镇西的大桥村村民,栽蚕养桑的历史悠久,但经济效益却不好。村里桑树漫山遍野,景色如画,但景色越好人却越穷,2004年,大桥村人均纯收入只有2441元。

偏远、贫穷,桑树、美景,引起了镇党委、村“两委”的沉思,也引发了他们发展的冲动。2005年8月,一个全新的模式在大桥村诞生:村企合一,山沟里办起蚕桑专业合作社。全村1854亩耕地的经营权折价44.1万股入股,金堂县龙腾茧丝绸公司出资30万元入股,自然人入股现金8000元,组建了大桥蚕桑专业合作社,其中大桥村占64.11%的股份,龙腾茧丝绸公司占34.95%的股份,其他自然人占0.94%的股份,全村2223个村民变成了股东。

合作社按土地等级,每年给村民支付租金,实行保底分红。村民的土地入股合作社后,按照统一要求栽种良桑,发展蚕桑产业。栽桑、养蚕,不仅大桥村村民在本村就业,忙的时候还从外村转移近千名劳动力到大桥村从事蚕业生产。

山坡上,绿油油的桑树生意盎然。一阵阵微风轻轻吹过,阔大、鲜嫩的桑叶,在微风中摇曳着,就像在向人们不停地招手。这漫山遍野的生机,加上全新的机制,让大桥村人看到了致富的希望。

投资养蚕,比外出打工划算

一行行整齐的桑林,一片片翠绿的“桑海”,编织着村民通往富裕的绿色之梦。

土地入股后,合作社通过土地整理,除留下450亩直接经营外,其他土地则以最少每块地20亩的标的实行公开竞标,引入业主规模经营。在同等条件下,本社股东享有优先承包权。龙腾茧丝绸公司则免费向业主提供桑苗、薄膜、生产技术,同时招聘合作社的股东到公司务工。

也许是全新的模式,引起了众人的注目。过去分散的土地没有人过问,而今本地的、外县的业主背着钱来投资了,承包20亩以上土地的就有27户,其中承包土地最多的一户达215亩,这些业主投入蚕桑产业建设的资金达200万元以上。

在广东东莞一家电子厂打工10多年的村民夏逢太,企业在金融风波中倒闭了。2008年11月,夏逢太回到了大桥村,看到村里3年前就成立了蚕桑专业合作社,旱地全部种上了桑树,经过3年多的成长,已到收获季节,背后又有现代农业龙头公司作支撑,技术、市场都不愁,生产出来的蚕茧,龙头公司又全部按保底价包销。“桑蚕产业的发展,正需要年富力强又见过世面的返乡农民工积极参与。”听了镇干部的话,夏逢太决定在家创业。

很快,夏逢太与蚕桑专业合作社签订合同,承包经营了150亩桑树。桑叶养蚕,桑树下养鸡,既生态又充分利用资源。夏逢太的产业,一开始就站在高起点上。

“有困难,找政府。”无论是技术问题还是资金困难,镇干部的话让夏逢太吃了定心丸。

搭建蚕房、鸡圈和猪圈,夏逢太投入资金近10万元。投入会不会有风险?夏逢太并没有慌张。因为镇上干部告诉他:“即使桑蚕行业市场低迷,龙头公司都将按市场保底价收购。”这让他没了后顾之忧。

当然,有风险也更有希望,夏逢太扳着指头算了一笔账:外出打工,夫妻俩一年下来最多结余3万元;返乡养蚕,一年至少收入五六万元。“投资养蚕,比外出打工划算。”夏逢太如是说。

地租、务工、分红,村民收入节节攀升

合作社成立后,大桥村村民变成了合作社的股东和蚕桑产业工人。身份变了,他们的收入也大大增加了。

村民的收入来源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合作社土地转包费全部支付给农户,每个村民每年纯收入不少于300元;村民承包土地养蚕,或者经过技术培训后为合作社或为业主打工获得劳务收入;年底参与合作社分红。

“业主栽桑养蚕的规模大,用工增多,村子里的劳动力根本不够用,还要到外村去请人,每天的工钱有25―30元。很多活路年龄大的村民也可以做。与以前比起来,我们农民的收入大大增加了。”村民们说。

“按照科学技术种植的密植桑园,一亩地可以产生2400元的经济效益。承包100亩土地,一年就可以赚10多万元。”合作社聘请的技术人员王代狼说。合作社成立后,村民养蚕积极性大增,养蚕规模不断扩大,村民的纯收入节节攀升。2005年,大桥村的人均纯收入只有2861元,而2006年上升到3600元。据统计,2009年,整个合作社养蚕达到6000张以上,产茧240吨,养蚕收入达到360万元,养蚕农民人均纯收入已突破5000元大关。

据村党支部书记夏逢明介绍,两年多来,村里的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及村容村貌有了明显的改善,村民光栽桑养蚕的年收入就增加了近3000元。合作社集体经济也不断壮大,2007年实现集体经济收入13万元;2008年实现集体经济收入25万元,入社社员每亩分红82元。2009年集体经济收入可达近30万元。

生态养殖,“桑缘鸡”走俏市场

桑成片、树成林,大桥村蔚为壮观的“桑海”,就是一个天然的绿色生态养殖场。综合利用桑园,探索桑禽共养,增加蚕农收益,实现蚕桑产业增长方式的转变,转龙镇党委、政府和村“两委”又着力打造蚕桑产业链,进一步做大做强蚕桑产业。

2007年,大桥村引进成都金福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桑园生态家禽养殖合作社,共同发展桑园鸡产业。公司投资600多万元,建设养殖基地、现代化家禽屠宰加工厂和在成都市内开设产品销售连锁店。桑园生态家禽养殖合作社社员养殖的家禽,由公司回收并以“桑缘鸡”等商标统一销售。生态养殖,又成为大桥村的一大特色。

相关期刊更多

蚕桑通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浙江大学;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

蚕桑茶叶通讯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江西省农业农村厅

广西蚕业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广西农业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