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富裕时代的家庭教育

富裕时代的家庭教育

富裕时代的家庭教育

富裕时代的家庭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校; 富裕生; 心理特征; 人文疏导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2)05-0138-03

一、高校富裕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个崭新的课题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和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人们收入的不断增长,一部分人先富了起来,贫与富的差距也越拉越大。于是,在我国的高等院校就出现了一批特殊的学生——富裕生。在此,把富裕生定义为出身富裕家庭,并有富裕行为的学生。富裕家庭参考了“小康社会十项基本标准”中的居民人均收入,对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 000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8 000元的家庭为富裕家庭。①学生的富裕行为,主要是通过对学生的消费调查,凡是消费水平为学生平均消费水平的2倍以上者,称之为富裕行为。②在这些富裕生中,有部分学生表现良好,他们虽生在富裕家庭,但并没有完全依靠家庭,他们积极上进,给自己树立远大目标,对自己要求严格,平时在集体生活中为人低调、乐于助人,他们性格开朗、思维活跃、全面发展。对于这部分富裕生,我们要抓住其特点,鼓励其发挥特长,并要及时地树立榜样,让其充分地发挥良好的带头作用。还有部分富裕生,他们穿着高档装,开着名牌车,住着豪华的房间,动不动就一掷千金,给平静的象牙塔、高等学府的殿堂带来了新的冲击和震荡。这和那些囊中羞涩、为交不上学费和为生活而犯愁的贫困生形成了贫富鲜明的对照,从而引发了一系列令人担忧的问题,给教育者们带来了诸多的思考。因此,了解富裕生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加强对富裕生的人文关怀和正确疏导,既保障他们自由选择生活方式的权利,又能引导他们克服条件的优越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顺利地完成学业,是新时期我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着重抓好的一个新课题。

二、当前高校部分富裕生的心理特征和不良行为表现

1.优越感较强,多数学生缺乏学习动力和人生目标

由于一些富裕大学生从小就在优越的环境中长大,在家里受到父母和亲人们的宠爱,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吃的、用的、玩的都比同龄人好,这就让他们在心理上产生了一种优越感,而这种优越感在上了大学以后就更加明显,尤其是生活在贫困生众多的班级中,显得格外引人注目。所以富裕生大多自高自大,认为自己是社会的“上层”人物,有一种唯我独尊的思想而轻视别人,经常笑话穷学生,说人家是“老土”没见过世面,对他人不屑一顾。还有些富裕生认为自己有强大的经济基础做后盾,找工作不成问题,或者根本不需要找工作,只要拿到毕业证、学位证,往自己的身上贴上“高等人才”的标签即可。因此,这些富裕生们不能树立明确的学习目的,学习上不努力的居多,把许多时间都用在交往、吃喝和学习无关的事物上,缺乏学习的动力,对自己的人生没有长远的规划和具体的目标。

2.炫富行为外扬,部分学生价值观错位,拜金倾向严重

由于受到家庭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一些家庭条件比较好的富裕生产生了“金钱至上、金钱万能和有钱就能摆平任何事”的利己主义价值观,在他们心中金钱的重要性不断得到强化,道德、人格以及“求真、求知”的大学精神被淡忘甚至抛弃,金钱的拥有量成为衡量成功与否的主要标准。一部分学生对学理论、学雷锋、做好事和帮助别人不感兴趣,不关心国家大事,缺少社会责任感,炫富、比富的思想严重,整天拉帮结伙热衷于吃喝玩乐,花钱大手大脚,讲排场,处处显示自己的“贵族”身份,讲究时尚,出入于各种娱乐场所,只关心自己,不关心他人,对弱者缺乏同情心,价值观错位和拜金倾向严重。

3.法律纪律观念淡薄,违纪等偶发事件频出

由于富裕生一直生活在优越的条件里,自己的一切需要家里往往都能够满足,他们习惯在家庭和学校里占有特殊的地位,喜欢对别人指手画脚,自己为所欲为,而且不希望有什么人或什么规章制度来约束自己。因此,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学校的校规校纪等有逆反心理,对于纪律的约束感到不习惯、受限制,常常做出违反校规校纪的事情,例如夜不归宿、旷课、逃学、不写作业、吸烟、酗酒、打麻将、包宿上网,甚至出现和吸毒的现象。有的违反了校规校纪或是触犯了法律,还满不在乎,认为自己有钱,能摆平一切;有的考试不及格,就想通过花钱送礼的途径来解决,无形中助长了不良风气,败坏了学风、校风。特别是个别富裕生还易出现偶发恶性事故,如为女朋友争风吃醋、大打出手、动刀伤人的事情也时有发生,对此要引起高校的高度的重视。

4.依赖性较大,缺乏艰苦奋斗的心理准备和抗挫折能力

大部分富裕生过分地依赖家庭为自己准备好的一切,想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有的富裕生到一个城市去上大学,房子、车子家长就会给准备好。据报载,北京、上海、广州等一些大城市新生报到时,有不少家长就为孩子准备好了豪华房间、高级汽车等等,电脑、手机、MP3也早已成为新生入学时的“三大件”。富裕生平时不愁吃不愁穿,无忧无虑,但一离开家庭的保护有的就束手无策了,个别富裕生甚至连自己的衣服都不会洗,花钱雇人洗衣服,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有的在学习生活中一遇到困难就选择逃避。由于没有遭受过艰苦生活的磨练,富裕生们大多数都比较娇气,受到挫折时的情绪波动比较大,不愿意参加集体劳动,不愿意到艰苦的地方去,缺乏艰苦奋斗的心理准备,意志比较薄弱,在失败面前较容易采取消极的行为方式,表现出抗挫折能力弱的特点。

1.加强正确的“三观”教育,克服消极的社会影响

高等院校要特别重视抓好在校富裕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把其列入学校日常教育管理的重要议程,同时要将其作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切实加强富裕生的“三观”教育,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指导,贯穿到富裕生“三观”教育的全过程中,除了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人文素质课的主渠道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之外,还可以通过各种人文讲座、演讲、社会调查和实践等途径来加强培养和锻炼富裕生的综合能力,努力培养其社会责任感,正确面对自己在整个社会中所处的层级及其责任和义务,树立正确的财富观,克服消极的腐朽的“金钱至上、金钱万能”的思想观念,把学生从“金钱至上”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从利己主义的个人圈子中解放出来。鼓励他们要靠自己诚实的劳动来换取财富,不要过多依靠父母和家庭,要靠自己的奋斗去实现人生的价值,只有这样的人生才是最有意义的人生。

2.要“因人施教、对症下药”,引导富裕生把主要精力用到学习上

要根据富裕生的个性、气质类型、家庭和社会关系情况,以及他们的思维特点、生活行为方式、接受能力、生活习惯、社会交往、特长爱好等情况进行“诊脉”并“对症下药、因材施教”。老师要多关心他们,从心理上多接近他们,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帮助他们澄清对学习知识的偏颇认识,端正学习态度,引导他们把主要精力用在学习专业知识上,要让学习好的同学和他们结成对子,帮助他们解决在学习上遇到的问题,要经常检查他们的上课情况、完成作业情况和考试情况,堵塞漏洞和薄弱环节,帮助他们完成学校所规定的学分。与此同时,要让这些学生多深入社会做调查,调查人们的文化层次和收入的关系,以及在社会上工作、创业的人们对知识和学习的认识。让他们明白为什么许多在职人员不断“充电”的原因,从而切实体会到社会发展造成的知识更新速度和个人认知程度对一个人能否成功的决定关系。时代不同,知识越来越重要,放弃了学习也就等于放弃了前程,要让他们树立努力拼搏的信心,保证其顺利完成大学学业,成为合格的有用专业人才。

3.学校与家庭密切配合,全面加强挫折教育和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

要想解决富裕生的各种问题,除了学校这个主战场外,我们还要积极寻求学生家庭的密切配合,共同商议帮助学生的办法,制定一些可行的措施,发挥学校和家庭的合力育人作用。首先,由于富裕生家庭都具有一定的经济承受能力,学校和家庭可以联手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挫折教育,创造机会锻炼和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帮助他们正确看待大学生活,制定科学合理的自我发展目标等等;其次,学校还可以多创造一些机会让富裕生参与特定的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和社会各界进行互动,努力融入社会,增长见识,调适心理,培养责任意识和协作精神,树立健康向上的心态,避免心理障碍,使其顺利成才;再次,学校也要经常组织义务劳动,生存体验活动,让他们从思想上认识到劳动对个人生存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逐步培养他们爱劳动的习惯,让他们懂得劳动成果来之不易,珍惜父母的劳动和血汗钱,让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传统美德发扬光大;最后,学校要与家长协商好学生的消费问题,达成一致的意见,最好让学生不要过度消费和铺张浪费,这里不仅要尊重学生的生存和花销权利,又要做到有节制,要培养其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

4.创建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引导其健康成长

高校校园文化是以教职员工为主导,以大学生为主体,以校园精神为核心,反映高校师生员工的思想、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的社会亚文化。优良的校园文化是一所大学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动力,它对于青年学生的成长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于他们学习如何做人、做事、做学问都起着一种导向的作用。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我们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要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努力构建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培养大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快的心态,尽量帮助各层次的学生成长为全面的、合格的高素质人才。在人际交往方面,要发挥富裕生经济条件好,交往广泛的优势,让他们去完成一些有益的社会性工作,如参加环保协会、志愿者活动等等,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学会感恩,学会关心别人和报答社会。让他们知道金钱不是万能的,集体的温暖、师生情和同学情才是最珍贵的。老师要安排班级里优秀的同学多接近他们,避免他们去社会上交往复杂的人群,尽量少出入社会上的娱乐消费场所,帮助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使富裕生更快地与同学融合,走上健康成长的轨道,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5.加强富裕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的必要条件。近年来,绝大部分高校都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和辅导的专业机构,普及必要的心理卫生保健知识和技能。很多高校都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类的课程,开展了一些心理方面的专题讲座和群体性的心理辅导,有些高校还成立了“大学生心理协会”之类的组织,让学生之间进行自我教育和相互教育等等。除此之外,这方面的工作最好要尽量分层次、分阶段和有针对性的开展,特别是针对某些特殊的群体,譬如富裕生和贫困生。我们要及时关注这些学生的心理变化,要定期召开班干部会议,定期走进学生寝室,掌握学生的基本信息,了解同学之间的不和谐,寝室的脏乱和玩游戏等不良或异常现象。在班级除了设立班长支书等职务外,还应设立心理信息员,以便使有些老师不易或没法发现的问题也可以得到及时地掌握和解决。在具体工作中我们要“以人为本”,注重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这也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宗旨和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从而使富裕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具有时代特色。

高校是学生比拼智慧而不是比拼财富的场所,我们要通过社会、家庭、学校和个人的共同努力,排除各种消极的因素,建立一个积极的高等教育生态环境,使富裕生能够尽量免受心理问题的困扰,拥有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以更好地促进高校富裕生的成长和成才。

注 释

①②具体数据及界定请参见李辛培.大学生贫富分化对心理健康的影响[J].读与算,2011(23):21-23.

参考文献

[1] [美]托德·威特克尔.优秀教师一定要知道的14件事[M]. 赵菲菲,译.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6.

[2] 周 勇. 高校富裕生心理问题探析[J].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8(4):84-85.

[3] 徐宜宜. 高校特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索[J]. 教育教学论坛,2011(23):25-26.

[4] 韩国文. 校园文化的内涵、功能及原则[J]. 建材高教理论与实践,1997(4):17-19.

[5] 邱伟光, 张耀灿.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6] 卢 兵. 做好高校富裕生的心理“扶贫”工作[J]. 南通工学院学报,1999(3):.

[7] 李 红,李庆华. 当代大学生个体价值观偏离现象及教育对策[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3):63-65.

[8] 肖庆生.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1):77-79.

富裕时代的家庭教育范文第2篇

2008年以来,中国收入基尼系数成功实现“七连降”。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中国的收入基尼系数在2008年达到了0.491的峰值,此后的七年间持续下降,截至2015年已下降到0.462。有观点认为,收入基尼系数的持续下降意味着中国的收入差距正在不断缩小,并进一步得出中国贫富差距也在逐步缩小的结论。

但仅仅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基尼系数,可能难以准确判断中国贫富差距的真实情况。一方面,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基尼系数是基于对城镇和农村住户抽样调查计算得到的,调查数据存在一定的偏差。因为对高收入住户调查特别困难,拒访率高,导致样本中真正的高收入户大量遗漏。而且,高收入户对其收入的记载和陈述失真程度大,低报收入的情况相当普遍,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王小鲁曾指出,特别是当涉及从非正常渠道获得的收入时(通常称之为“隐性收入”),通过常规方法的收入调查几乎无法获得真实信息。另一方面,贫富差距除了包括收入差距,还包括财产差距,而且财产差距更重要。因为收入是流量,只能反映某一时间段内财富的变动,无法衡量某一时间点上财富的大小。

相比之下,财产是存量,涉及资产和负债,比收入涵盖更多的信息。因此,单纯从收入差距的角度考察贫富差距是不全面的,要想更加精确地衡量居民贫富差距的大小,应该从存量即财产差距的视角出发。将上述两方面因素考虑在内,本文发现中国的贫富差距依然严峻,这种严峻性主要表现为三个特点。第一,由于“隐性收入”主要分布在富裕家庭,而且财产也主要由富裕家庭持有,因此贫富差距依然高企。第二,中国贫富差距的核心特征快速地由穷人太穷转变为富人太富。第三,贫富差距开始呈现出代际固化的特征,富裕人群的子女通过继承父辈的财富依然保持富裕,而贫穷人群子女则因为教育不公平等因素而依然处于社会底层。 “隐性收入”拉大贫富差距

“隐性收入”主要分布在富裕家庭,财产也主要由富裕家庭持有,因此贫富差距形势依然严峻。考虑隐性收入之后,收入差距将明显拉大。

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小鲁2010年指出,中国普遍存在的寻租现象加上政府的监管漏洞,催生了大量“隐性收入”,其主要来源包括四部分:钱权交易及(虚假发票买卖、礼品收购等收入)、公共投资与腐败(借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贪污公款)、土地收益的分配(与土地权力相关的租金收入)、其他垄断利益的分配(垄断带来的超额利润)。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收入基尼系数只是根据居民的公开收入进行测算,遗漏了大量未公开的“隐性收入”,因此不能准确反映收入差距。

由于隐性收入主要分布在高收入家庭,如果将“隐性收入”考虑在内,中国收入差距将会进一步加大。王小鲁的研究表明,2008年中国城镇10%最高收入家庭的“隐性收入”占城镇居民“隐性收入”总量的比重高达63%。将“隐性收入”考虑在内之后,2008年中国城镇居民家庭最高收入组的实际人均收入是最低收入组的26倍,远高于官方数据所给出的9倍;城镇居民家庭最高收入组的实际人均收入是农村居民家庭最低收入组的65倍,也远高于官方数据所给出的23倍。根据武汉大学经管学院的刘穷志和罗秦(2015年)的测算结果进一步表明,若将隐性收入考虑在内,中国2011年收入基尼系数将达到0.53,明显高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0.477)。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很长时期内,由于实行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居民持有的财产较少,世界银行1982年的报告指出,中国居民“除了储蓄存款的利息以外,没有私有财产项下的收入(股金、股利及利润)”,彼时财产差距也不严重。

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居民拥有财产的数量和形式变得日益丰富。例如,个体、私营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居民家庭通过开办企业开始持有生产性固定资产。再如1998年住房改革之后,居民可以通过购买住房持有房产。因此短短十几年中,中国居民的财产以惊人的速度不断积累。

1995年中国居民家庭净财产均值仅有1.2万元,2012年家庭净财产均值已经高达25.4万元,在十余年的时间里增长了21倍之多,同期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人均纯收入分别只增长了5.7倍和5倍。由于财产(尤其是房产)主要由富裕家庭持有,在此过程中,家庭之间的财产差距也越来越大,财产基尼系数从1995年的0.4大幅上升至2012年的0.66,上升幅度高达65%。考虑到财产基尼系数总体上明显高于收入基尼系数,且在短时间内大幅上升,因此财产差距更能体现中国贫富差距的真实情况。

中国的贫富差距依然严峻这种严峻性主要表现为三个特点第,由于隐性收入主要分布在富裕家庭而且财产也主要由富裕家庭持有因此贫富差距依然高企。第二,中国贫富差距的核心特征快速地由穷人太穷转变为富人太富。第三贫富差距开始呈现出代际固化的特征富裕人群的子女通过继承父辈的财富依然保持富裕而贫穷人群子女则因为教育不公平等因素而依然处于社会底层。

有观点认为,中国的财产差距目前尚不严重,因为发达国家相比于中国往往有更大的财产差距。为此,我们进一步将中国的财产差距与发达国家进行对比。从表1可知,表面上看中国的财产差距的确没有发达国家那么严重。截至2012年,中国财产基尼系数(0.66)仅高于日本,明显低于美国和法国。

但是,发达国家的财产差距是基于成熟的产权制度和私有制经济形成的,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在一些国家甚至有下降的趋势。例如,法国的财产基尼系数从2010年的0.758下降到了2014年-2015年的0.7左右,英国则从0.72下降到了0.68左右。更重要的是,发达国家居民家庭的财产差距经历了数十年甚至数百年才逐渐产生,而中国的财产差距却是在短短十几年时间内迅速产生的,即便目前财产差距状况相比发达国家尚不严重,也需要高度关注。 “穷人太穷”转为“富人太富”

中国贫富差距的核心特征在十几年前主要是穷人太穷。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的贫困人口数量庞大,1978年中国农村贫困人口多达2.5亿人,占当时总人口的四分之一,这些贫困人口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贫富差距的核心来源。林毅夫在国内较早地指出,中国贫富差距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富人太富,而在于穷人太穷。从对中国2007年的数据计算也发现,扣除1%最富有家庭后中国城市最富有10%家庭组所拥有财富占总财富的百分比为33%,农村的相应百分比为39%。这与美国的64%和加拿大的58%相比明显低得多,可见当时中国贫富差距问题还不在于最富有群体过于富有。

但近几年来,贫富差距的核心特征从穷人太穷快速地转变为富人太富。根据瑞士银行的《全球财富报告》可以计算出,2008年-2015年中国所有居民财富(中位数)增长率为64%,而前10%富裕人群的财富增长率达到了96%,前1%富裕人群的财富增长率更是高达131%。《中国民生发展报告2015》显示,前1%富裕人群占有全国约三分之一的财产,而后25%贫穷家庭拥有的财产总量仅为1%左右。我们参照李实等(2014年)的方法,将2012年家庭调查数据分别剔除前10%富裕家庭和后10%贫穷家庭重新计算财产基尼系数,发现剔除前10%富裕家庭财产基尼系数下降了0.17,而剔除后10%贫穷家庭财产基尼系数只下降了0.04,这进一步表明当前中国贫富差距的核心是富人太富。

造成目前富人太富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其一,富裕人群持有了越来越多的房产。过去十几年里中国房地产市场经历了黄金发展期,房地产价格大幅上涨,2001年-2015年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房地产价格平均上涨幅度均高于10%。房价上涨不仅使得富裕家庭本身持有的房产不断增值,而且激励富裕家庭更多地购买房产,两方面因素使得房产越来越向富裕家庭集中。2002年家庭净资产前10%家庭的房产占全社会房产的比重为46.5%,相比之下,家庭净资产后10%家庭则处于房产负债之中,所占比例为-0.2%,二者差距已高达近47个百分点。2012年家庭净财产前10%的家庭占有了超过一半的房产,比重高达55.7%,家庭净资产后10%的家庭持有房产的比重虽有增加,但也仅仅只有0.5%,二者差距进一步扩大到55个百分点。

其二,金融体制不完善使富人通过股市进一步扩大自身的财富。中国股市具有“重融资、轻投资”的特点,上市企业大都以融资为目的,很少分红,投资者通过买卖二级市场上的股票往往难以获得高收益。根据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报告(2012)》的统计,有高达56%的家庭参与股票市场投资最终亏损,仅有22.3%的家庭盈利。

相比之下,股票在一级市场发行上市的过程中,通过资产评估、溢价发行能够实现高市盈率以及上市后价格的飙升。现实当中,普通人群只能投资于二级市场,而很大比重的富裕人群则拥有企业,能够参与到一级市场进行投资交易。富裕人群将所拥有的企业上市,并在一级市场上发行股票,就可以大幅提升财富规模。2001年证监会宣布实施股票发行核准制度之后,用友软件、康美药业等家族企业在向上市公司转化的过程中实现了“一夜暴富”。创业板的诞生更是造就了大量财富新贵,根据胡润研究院2013年《胡润创业板富豪榜》统计,有高达337位公司股东通过创业板上市,成功使其财富超过5亿元,而这一数字在2009年仅为33人。

贫富差距呈现代际固化特点

皮凯蒂在其新著《21世纪资本论》中指出:“财富集聚现象的出现使得子女通过继承财产就可以轻易致富,使得一个人的财富的多寡不仅由劳动所得决定,更由继承的财富决定,因而出身要比后天的努力和才能更重要。”这实际上说明了贫富差距具有代际固化的特点,所谓代际固化,是指子代的收入和财产水平与其父代的收入和财产水平呈现高度相关,父代贫富差距的特征会传递给子代。

中国近2000年的科举制度虽然有导致知识僵化和遏制科技进步等缺陷,但是有一个重大的优点就是可以增加社会流动性,从而使得贫富差距不至于出现过度的代际固化。即使单个家庭很贫穷,也可以就读于家族的免费学堂。只要通过总的来说还算很公平的科举考试,就有改变命运的机会,即“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同样地,“”结束后邓小平恢复高考,改变了“期间”以家庭出身为标准来推荐上大学的不合理制度,大大增强了社会流动性,因此深得人心。

不过,近年来中国贫富差距代际固化的特征日益显现,越来越多的“拼爹”、“富二代”、“穷二代”等社会现象就是贫富差距代际固化的直观体现。一方面,富人的子女通过继承父辈财富依然保持富裕,形成了所谓的“富二代”。在2015年中国胡润百富榜前100名的企业中,家族企业和夫妇企业的占比高达52%,而2015年胡润全球富豪榜前100名的企业中该比例仅为24%。由于家族企业和夫妇企业的财产往往由其子女继承,这意味着在中国富人的子女通过继承财产而致富的概率明显更高。

另一方面,处于社会底层的穷人其下一代很可能还是穷人。农民与农民工是典型的社会底层群体,他们的子女由于机会不平等依然处于社会底层这一现象是中国贫富差距代际固化的突出表现。根据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和麦可思研究院的调查显示,农民与农民工子女较多就读于高职高专院校。2014届高职毕业生中有52%的家庭背景为“农民与农民工”,且近四年来该比例呈现总体上升趋势。相比之下,管理层子女则较多就读于“211”院校,这说明农民与农民工子女难以得到良好的教育机会。不仅如此,农民与农民工子女毕业半年后平均月薪在各阶层中分别排在倒数第一位和倒数第二位。

定量测算结果也表明中国贫富差距代际固化日趋严重。衡量贫富差距代际固化一种常用方法是代际收入转换矩阵法。如表2所示,该方法将父代和子代的收入水平进行分组,针对中国的测算结果显示,对于收入处于后20%的父代而言,其子代收入仍处于后20%的概率高达0.42,而子代收入跨入前20%行列的概率仅有0.05,可见穷人其下一代很可能还是穷人。相比之下,对于收入处于前20%的父代而言,其子代收入依然维持在前20%的概率为0.43,而子代收入跌入后20%行列的概率仅为0.04,可见富人的后代更可能是富人。

衡量贫富差距代际固化的另一种常用方法是代际收入弹性法。代际收入弹性是度量子代收入相对于父代收入变化程度的指标, 该指标数值越大说明代际收入相关性越高,收入差距代际固化问题越严重。陈琳(2011年)计算了1995年-2005年间中国的代际收入弹性,发现期间中国的代际收入弹性达到0.6以上。王美今和李仲达(2012年)采用1989年-2009年CHNS数据测算得到的中国代际收入弹性更是高达0.83。相比之下,德国、英国和法国的代际收入弹性均在0.4以下,美国的代际收入弹性也低于0.6(见表3),均低于中国,这同样表明中国收入差距代际固化问题已较为突出。

之所以富人的后代依然是富人,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遗产税的缺失。由于富人往往拥有巨额的财富积累,富人的后代通过继承父辈财富自然就成为了富人。美国、日本和欧洲的大多数发达国家以及越南和南非等发展中国家都征收遗产税(李永刚,2015年),遗产税提高了代际之间财富转移的成本,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富人财富向子代的传承。而中国遗产税到目前为止依然缺失,富人可以毫无成本地将财富遗留给后代,这也使得“富二代”现象日趋严重。

而穷人的后代依然是穷人,则很大程度上归咎于教育不公平。学区制的存在限制了家庭自由选择学校的权利,高收入家庭往往能够通过支付择校费和购买学区房等方式获得优质的教育资源,而低收入家庭则通常不具备择校能力。此外,不少穷人的子女往往因为无法负担费用而失去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而富人的子女则通常能顺利进入高等教育学府求学,甚至去世界知名高校留学。教育不公平使得穷人的子女人力资本积累不足,在就业市场上竞争力越来越弱,从而导致穷人的后代依然是穷人。

贫富差距的代际固化使子女的收入和财产水平很大程度上在其出生的时候就已经由其父母的收入和财产水平决定,而子女的后天努力可能很难改变这一不利局面。伴随着时间的推移,贫富差距在代际之间不断传递和延续,将加剧贫富差距的程度,使贫富差距演变为长期的社会问题。长期内无法改变贫穷的现状会使社会底层人群丧失信心和希望,甚至产生仇富情绪,滋生对于社会与政权的不满,这会大大影响社会稳定,甚至催生严重的社会危机。

虽然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收入基尼系数实现了“七连降”,但并不能因此得出中国贫富差距不断缩小的结论。因为,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未将“隐性收入”考虑在内,而且贫富差距除了包括收入差距,还包括财产差距。由于“隐性收入”主要分布在富裕家庭,而且财产也主要由富裕家庭持有,因此贫富差距形势依然严峻;中国贫富差距的核心特征由穷人太穷快速地转变为富人太富;贫富差距开始呈现出代际固化的特征。

国际经验表明,墨西哥、阿根廷、智利等拉丁美洲国家经历高增长后,在人均GDP达到中等收入水平时,贫富悬殊往往是造成这些国家经济增长缺乏动力,进而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原因。中国目前的GDP总量已位居世界第二位,人均GDP已突破8000美元,进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

富裕时代的家庭教育范文第3篇

本节课的教学流程设计为三大板块,即:复习提问、导入新课――师生互动、合作探究――知识整合、拓展训练。从教学实施的情况看,教学流程设计合理,教学时间分配得当,完成了预期教学任务,实现了预期教学目标。

一、可借鉴之处:

1.1 课前备课一定得下大功夫,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像本节课由于是组内公开课,我进行了精心准备,课前搜集了大量资料,包括文本资料、图片资料、MTV光碟等。对整个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几经修改、完善,所以上得较为成功。我想如果每一节课我们作为教者都能够精心准备的话,教学质量定会大幅度提高。

1.2 讲授新课环节以“活动探究”方式设计了五个活动内容。

即:活动一:小调查――了解收入方式

1、请同学们说说自己家庭的经济收入主要来源是什么?

2、你还知道人们可以通过哪些方式获取合法收入吗?

活动二:议一议――几位民营企业家的扶贫倡议

阅读教材第93页资料,分组讨论:

1、你是如何看待这一倡议的?

2、就如何缩小地区差距提出自己的建议

活动三:理论探究 ――共同富裕

1、如何看待我国现阶段存在的贫富差距、地区差距呢?

2、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是怎样的?

3、观点辨析:到2000年全国小康实现程度为96%,其中东部基本实现中部实现78%;西部实现56%。东、中、西部发展的不平衡违背了共同富裕的根本原则。

活动四:思考感悟――重奖科技工作者带给我们的思考

感悟:1、看教材94页图片,从两幅图片中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2、如果你是其中一位教育工作者或科技工作者,你最想说的一句是什么?

活动五:探究讨论――小严创业给我们的启示

阅读教材第95页小严材料,思考:

1、社会为小严创业创造了哪些有利条件?

2、小严在创业过程中体现了怎样的素质?

3、小严创业的事例给你什么启示?

4、结合家庭、学校、社会、自身实际谈谈自己的成长都有哪些有利条件?

通过五个探究活动的设计做到了教材的合理使用与课外教育资源的有效结合,实现了师生角色的置换,以生为本,达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本节课的教学有90%以上的同学参与了课堂教学,参与面广,对于难点问题让中上等学生回答,简单问题侧重于学困生,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避免了干坐生的存在。

1.3 为突破难点问题――“允许先富与共同富裕的关系”这一教学内容,在合作探究环节我设计了两个内容:

1)结合民营企业的倡议就如何缩小地区差距提建议?

2)观点辨析:到2000年全国小康实现程度为96%,其中东部基本实现中部实现78%;西部实现56%。东、中、西部发展的不平衡违背了共同富裕的根本原则。

通过对这两个探究内容的讨论,学生对共同富裕有了理性上的认识,懂得共同富裕是一个有先有后、有快有慢的过程,只有允许部分先富,并通过他们的示范力量带动和帮助后富,最终才能实现共同富裕。而且在拓展训练环节设计的开放探究题“据有关部门统计,2007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比扩大到3.33:1,绝对差距达到9646元,是改革开放以来差距最大的一年。这是否背离了共同富裕的根本原则?我们应该如何正确认识城乡收入差距的存在呢?”再一次深化了这一难点问题。

1.4 运用多媒体呈现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照片,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开放性探究题的设计把时政热点与教材紧密相连,突出了政治学科教学的时代感。

二、不足:

富裕时代的家庭教育范文第4篇

最近几年经常会有“官二代”、“富二代”酿造惨痛事件报道的出现,在网络上搜索相关的报道,诸如烧钱炫富、抢劫、飙车闹事、肇事后碾压致死等事件数不胜数,而且行为性质相当恶劣,不禁让人深思,这些“官二代”、“富二代”的道德水平、法律意识堕落到何种地步。2010年10月16日晚,在河北大学新校区的一超市门口,一辆黑色轿车撞倒两名身着轮滑鞋的女生后,司机不但没有停车,反而继续去校内的宿舍楼接女友。返回途中被学生和保安拦下,但该李姓年轻男子对刚才的行为没有丝毫的意识,却高喊:“我爸是李刚!”经了解,该肇事男子的父亲为保定市某公安分局副局长,被撞伤的两名女生中,一陈姓女生经抢救无效死亡。其实在常人看来,即使是出现了撞车事件,也不会再有第二个人喊出一句“我爸是某某”,由此可见这位局长儿子平时该是多么的嚣张,如今“官二代”的道德水平、法制意识堕落到如此地步,实在让整个社会为之担忧。李天一,著名歌唱家、老艺术家李双江之子,近两年来,有关他的新闻频频出现,不禁引发社会大众的广泛深思和担忧。2011年9月,尚未成年的他,无证驾驶,与朋友飙车,只因一车主影响了他们的速度,遂与之发生口角,并合伙对其大打出手,致使车主夫妇面缝11针。最终,判处李天一一年劳教。2012年9月,劳教结束,然而就在2013年2月(仅出狱5个月)就有人告他伙同四人一名女子,被判处罪。李双江之子李天一,既是“官二代”、“富二代”,又是将军之子,社会名人的后代,而且李双江是老来得子,作为这样一个家庭的小孩,也许不被娇惯都难。古人云:“子不教,父之过。”没有任何一个官爸爸、富爸爸希望自己的孩子做出这些性质恶劣的行为,究其根本原因,还是由于这些“官二代”“、富二代”的家庭教育失败。

2“官二代”“、富二代”在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纵观整个社会,当今的家庭教育都有所淡漠和轻视,很多家长都还始终认为教育是老师、学校的责任。殊不知,在塑造孩子,促进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庭教育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现在家庭中,由于社会现实残酷,社会压力日益加剧,很多家长每天的大部分时间都忙于工作,出发点也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生活得更富足,更舒适一些,因而就很少关注对孩子的家庭教育,与孩子的交流愈来愈少,对孩子的生活起居关心也愈来愈少等,更多的是用金钱来弥补这些精神上的交流,通过满足孩子物质上的需要,来表达自己对孩子的关心。哪怕是有交流,也仅仅是建立在考试分数,学校排名,家长会等这些话题上。家长总认为自己在外辛辛苦苦工作,最终目的就是希望自己的孩子生活得更好,而作为对家长的辛苦回报,孩子理应用好成绩、好排名来回报父母,因而出现家庭关系逐渐演变为分数关系、排名关系的趋势。绝大多数父母都普遍关注孩子的成绩,很少会去关心孩子的身心成长,很少去关心孩子心里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很少去关心孩子每天在学校里有没有发生什么不愉快的或愉快的经历……而且绝大多数父母在对孩子的教育中,无论是富裕家庭,还是一般家庭,基本的价值观念也都是一致的,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比别人差,无形之中就让孩子认为,父母的权势、地位和家庭的财富就是自己的社会地位。甚至是一些贫困家庭,也在不停地打肿脸充胖子,和别人的孩子比吃比穿,就是担心自己的孩子比别人有丝毫的落差。而事实上,无论是在富裕家庭,一般家庭还是在贫困家庭,父母应该首先让孩子掌握基本的价值观念就是,父母的权势和财富是父母自己的,与孩子没有任何关系,只要是通过自己的双手和劳动获得的财富就是受人尊重的,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而得到的地位和财富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而那些将父母的权势和地位作为自己的社会地位,来进行大肆炫耀,并以此为资本的人,是要遭到他人的鄙视和看不起的。同时也要让孩子自己意识到做“啃老族”、“寄生虫”,只懂得享用父母的权利和财富的人是可耻的。而且在有些富裕的家庭中,父母在家中从不顾忌自己的言行举止,在平时的日常交谈中,总是宣扬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是不能用钱和权来解决的,久而久之,在无形中,让孩子耳濡目染,就让孩子认为当今社会只有钱和权是万能的。李刚的儿子在肇事之后,高喊“我爸是李刚”,就能看出平时在家中,他爸爸是怎样做事和做人的,言传身教,最终造就了这样一个为所欲为,口出狂言的儿子。还有不要对孩子百般溺爱,过度呵护,这样只会让他们觉得世界上的一切都要围绕着自己转,他们总觉得自己要啥有啥,从而只会永远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李双江老来得子,因而百般宠溺,就想把自己所能给予的都给李天一,李天一犯了错舍不得教训,舍不得打骂,最终造就了一个天不怕地不怕的小霸王,一个道德水平低下,法制意识薄弱的小霸王,终而锒铛入狱。

3针对“官二代”、“富二代”的家庭教育提出的对策

富裕时代的家庭教育范文第5篇

近日,因卖猪肉闻名的北京大学毕业生陆步轩接受采访时说:“只要不是特别优秀,小地方的孩子很难考到北大、清华去。我这次去北大,发现农村的孩子已经非常少了。我们上学时,大概农村的孩子还有40%左右。北大清华的自主招生只会面对大城市的孩子,而像我们这样的小地方,已经基本没有机会了。”

这种情况在国外也十分普遍:有钱人家里的孩子大都提前迈出了“起跑线”。斯坦福大学的教育和社会学教授西恩·F·里尔顿研究发现,近30年来美国教育成就的贫富差距扩大了40%:有钱人家的孩子学得更好、考分更高,上更好的大学并且更有可能毕业。学校里所获得的成就对于将来在社会上的成功有多重要虽然还颇有争议,但教育贫富分化将导致社会的不公却毋庸置疑。

同时,西恩还提到了几个你可能会想知道的事实:首先,美国学生的标准考试分数这30年来一直在上升,数学成绩更是大幅度上升;其次,学校教育在帮助学生摆脱贫困上面,作用意外的小,至少在美国如此。另外,学业贫富差距的关键不是富人有了更多的钱,而在于他们花钱的方式有所改变。

穷学生和富学生差距变大

“有这样一件事情你可能并不会意外:平均而言,有钱人家的孩子在学校里比中产阶级或贫困家庭的孩子表现更好。”西恩表示,平均而言,在富裕家庭长大的学生比较为贫困的学生学习成绩更好、标准化考试分数更高,参与课外活动以及担任学生领导岗位的几率也更高,高中毕业率和大学的入学率、毕业率都更高。

无论你是觉得它极度不公、可悲却不可避免,还是认为它显而易见且没有问题,这种现象都不是什么新鲜事。这在大多数社会里面都是事实,美国也是如此。而新近才发生的是,过去的几十年间,在美国高收入和低收入家庭的学生之间教育成就的差距有了显著的扩大。其表现之一是穷学生和富学生在过去50年的标准化数学和阅读考试的分数。西恩比较了十几个从1960年到2010年的全国性数据,发现如今考试分数的贫富差距大约比30年前加大了40%左右。

为了使这一趋势具体化,可以看看两个孩子,一个家庭年收入16.5万美元,另一个1.5万美元。这两个收入水平在美国国民收入分布中分别排在前10%和前90%,也就是说,如今美国有10%的孩子成长于收入低于1.5万美元的家庭,另外10%的孩子则在收入超过16.5万美元的家庭中长大。

在20世纪80年代,在一场满分为800分的SAT规模的考试中,上述两个孩子的考试分数平均相差90分;而如今则是125分。要知道现在在黑人孩子和白人孩子之间,考分平均差距是70分,贫富造成的分数差几乎是种族分数差的两倍。家庭收入是比种族更能预测孩子将来能否在学校里成功的指标。

同样的模式在其他更加具体的教育成就评估方式中也非常明显,比如完成大学学业。密歇根大学的经济学家玛莎·贝利和苏珊·第纳尔斯基进行了一项研究,她们发现来自高收入家庭的学生获得大学本科学位的比例在20年间增加了18个百分点,而贫困学生则仅仅增长了4个。在更近的一项研究中,西恩和他的研究生发现,2004届的高中毕业生中,有15%来自高收入家庭的学生进入优秀大学或学院就读,只有不到5%的中等收入和2%的低收入家庭学生也做到了这一点。

这些扩大的差距并不仅限于学术成就方面:哈佛大学的政治学家罗伯特·普特南和他的同事进行的新研究表明,在学生参与体育运动、课外活动、志愿者工作和教堂活动方面的贫富差距也大幅增长。

学校能使孩子摆脱贫困吗?

今年4月,1.4万多名教育工作者和教育学者齐聚旧金山,参加美国教育研究协会(AERA)的年度会议。今年的主题是:学校能使孩子摆脱贫困吗?

尽管这几十年来美国教育危机的情势越来越严重,教育改革的浪潮经历了一波又一波,我们还是在谈论这个议题。不管学校一直在做什么,并没有减少高收入和低收入家庭孩子之间的不平等。

了解这些教育差距不断扩大的方式和原因,也就知道了解决方案的一部分。为了找出这答案,在过去的几年中,西恩和其他学者一起研究了历史数据。不过,西恩这项研究的结果与大多数人想的不大一样。

过去30年中最明显的变化,是高收入家庭的孩子考试分数提高得非常之快。在1980年以前,出身富裕家庭的孩子在学习成绩上对中产阶层学生无甚优势可言,学业上的社会经济分化大部分出在中产阶级和贫困家庭之间。

现在,富孩子拉开中产阶级孩子的程度,差不多有中产阶级的孩子领先于穷孩子那么多。在过去的几十年间,富裕阶层的资产累积速度远远超过中产阶级,同样,教育成就的大部分增益也都累积到了富裕家庭的孩子身上。

在弄清楚究竟发生了什么之前,先要消除一些误解。

学业成就的收入差距在不断增大,其原因并不是因为贫困学生的考试分数在下降,也不是因为学校的办学水平在下滑。实际上,美国全国教育进展评估(National Assessment of Educational Progress),也即所谓的全国成绩报告单(Nation’s Report Card)的平均考试分数从1970年起就一直在提高——数学是大幅提高,阅读则是极缓慢的提高。

平均来说,今天一个9岁孩子的数学能力与其父母11岁时相当,仅仅在一代的时间里就有两年的提高。阅读能力的进步没有这么快,年纪较大的孩子进步也没有这么大,但完全没有任何证据显示过去30年间任何年龄或经济群体的平均考试分数有所下降。

在学业成就方面不断加大的收入差距并不是种族差异扩大的结果。在过去20年中,黑人和白人之间、西班牙裔美国人和非西班牙裔白人之间的成就差距已经慢慢缩小,这些趋势使得较高收入和较低收入学生之间的差距没有被进一步拉大。如果只看白人学生的考试分数,在这个人群当中也会发现高收入和低收入家庭的孩子之间同样也存在着越来越大的差距。

这貌似有些违反常理,但是学校似乎不会在高收入和低收入孩子间,造成大量考试成绩上的差异。这是因为富裕家庭和穷家庭的孩子在进入幼儿园时,在预备测试上的测试成绩就差别非常大,而这一差距在从幼儿园到高中阶段扩大了不到10%。还有一些证据表明,高收入和低收入学生之间的学习差距,实际上在九个月的学年期间会有所缩小,但在暑期里又会扩大。

富人把钱花在哪

如果不是这几种原因,那么到底发生了什么呢?归根结底:学业差距之所以在不断加大,是因为富孩子越来越多地在进入幼儿园之前就比中产阶级的孩子做好了更多的准备。这种准备上的差距一直从小学持续到高中。

西恩的研究表明,对此现象的部分解释是日益扩大的收入不平等。也许你已经知道了,在过去30年间,富人的收入增长率比中产阶级和穷人的都要快。物质上的充裕帮助家庭成员给这些年幼的孩子们提供了认知上的刺激体验,因为钱带来了更加稳定的家庭环境、让家长有更多时间给孩子读书、获得高质量的保育和学前服务比如有辅导入学考试的家教,或者自己充当家教的时间——在纽约,一个4岁的孩子会接受测验决定是否进入高才班就读。

但不断增大的收入差距,顶多也只能解释问题的一半。学业贫富差距关键不是富人有了更多的钱,而在于他们花钱的方式变了,这才是真正值得注意的地方。高收入家庭不断把他们的资源,比如钱、时间和怎么才能在学校里表现更好的知识,投入到孩子的认知发展和教育成就当中。他们这么做是因为教育成就在如今变得比过去重要得多,即使对富人来说也是如此。

大学本科学位已经不再能够确保一份高收入的工作了,甚至连咖啡师都不行。父母们现在一早就在孩子的认知发展上投入了更多的时间和金钱,带孩子参加活动,让他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不言而喻,家长资源越多就能投入更多,而有钱的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仅投入了更多的金钱,还有罗伯特·普特南所说的“晚安睡前时间”用以和孩子相处。再来看中产阶级和贫困家庭的父母,就算他们也在孩子身上投入了更多的时间和金钱,他们投入的速度和深度都比不上富人。

经济学家理查德·默南和格雷格·邓肯的报告指出,从1972年至2006年,高收入家庭在教育方面增加了150%的开支;而同一时期,低收入家庭在这方面的投入则仅仅增长了57%。

同样,自1975年以来,受过大学教育的父母与子女相处的时间,其增长速度是学历较低的父母所花的两倍。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经济学家盖瑞·雷米和瓦莱瑞尔·雷米,把这种幼教投资的不断升级称之为“幼儿竞争”(Rug Rat Race),这句话很好地说明了社会上越来越普遍的一种观念,即孩子早期获得的经验,在他们一生的教育和经济竞争中都至关重要。

如何解决教育贫富分化

然而,目前还尚不清楚对此我们应该做什么。部分原因是因为有关公共教育的讨论多集中在错误的责怪对象上:我们指责失败的教育和穷人的行为该对这一趋势负责,而实际上真正的原因出在不断深化的收入不平等和富人的行为上面。

西恩认为,没有及时跟进是因为不熟悉这个问题的本质——在富裕阶层和中产阶层之间不断加大的教育差距。毕竟,在过去50年的大部分时间,涉及教育不平等的全国性对话几乎无一例外比集中于减少贫困和中产家庭之间的教育成就不平等,而其依靠的措施也是像“开端计划”(Head Start Program)这样面向贫困人群的学前教育项目。

我们几乎没有想过考虑一下有钱人都在干什么。除了持续讨论不断升高的高等教育成本是否会将中产阶级挤出高校门外。与此同时,不仅仅是富裕家庭的孩子在学校表现得比中产家庭的孩子要好,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幻意味着在学校里成功对于将来经济上的成功愈加必要。这将导致美国社会越来越缺乏流动性,而这一趋势又将反过来加重不平等的现象,这种相互强化着实令人担忧。

我们需要开始讨论这件事情。不过,说也奇怪,教育贫富差距的快速增长也带来了一线希望:如果家庭收入和教育成就之间的关系能够改变地如此之快,就表明其模式并不是固定的、无可避免的。能变一次就能变第二次。政策的选取也就变得更加重要。

那么,如何建设一个这样的社会,人们的教育成就和家庭背景之间没有那么大的关联?或许,可以学习富人的做法,社会整体下大力气增加孩子受教育的机会,从出生的那天开始。

儿童早期的教育投入在社会分层上的回报是巨大的。这意味着投资发展高质量的保育和学龄前教育服务并将其提供给中产阶级和贫困人群。同时,招募和培训一批技艺精湛的学前教师和保育工作者。这些都不是什么新概念,但我们必须停止争论这些措施成本有多贵、实施起来有多困难,然后硬着头皮干下去。

但西恩认为这样还不够,他表示在扩大和改善学前教育和保育服务方面还需要投入更多。近来有很多关于投资师资力量以及“提高教师水平”的讨论,而提高父母养育子女的水平和改善儿童最初期的环境可能比这个还重要。应该在父母身上投入更多,这样他们才能更好地培养他们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