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副高级工程师论文

副高级工程师论文

副高级工程师论文

副高级工程师论文范文第1篇

不知源于何时,高校开始出现教授不上本科生讲台的现象。教授们将大部分的精力投入到科研论文和研究项目上,为本科生授课的工作逐渐由讲师、副教授甚至在读研究生承担。而从社会和学生的角度来看,教授作为教师群体中学术造诣精深、教育经验丰富者,若不能给本科生上课,就意味着大学没有给学生提供最优的教育资源,使他们失去了接受最佳教育的机会,也意味着我们的大学没有实现教育资源的最佳配置,客观上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这是大学生的悲哀,更是大学教育本身的悲哀,也是我国大学教育教学质量不能迅速提高的重要原因。

2005年,教育部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教高〔2005〕1号),对教授为本科生上课提出明确要求:“教授、副教授每学年至少要为本科生讲授一门课程,连续两年不讲授本科生课程的,不再聘任其担任教授、副教授职务”。[1]2012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再次明确提出:“把教授为本科生上课作为基本制度,将承担本科教学任务作为教授聘用的基本条件”。[2]中南大学认真践行“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自2012年起实施了一系列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将服务学生、培养人才作为制定改革政策的根本依据,把学生的发展需求放在第一位,把贯彻落实教授为本科生上课制度作为最核心的改革举措。学校通过明确教师职责、完善评价机制、制定激励政策等措施,全方位落实教授为本科生上课制度,做到精细化管理,不留死角。经过几年的实施,全校上下对该制度形成了共识,一系列的激励和保障措施让教授安心并专心本科教学,在教师群体中形成了“乐教、善教、优教”的氛围,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一、制度约束,让教授、副教授回归讲台

在中南大学2012年本科教学工作会议上,学校重磅推出了《中南大学关于全面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简称《意见》),将“建立健全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授课制度”作为首要工作提出,并且同时推出《中南大学落实教授副教授给本科生授课制度的实施细则》(简称《细则》),对落实教授副教授上课制度的方方面面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和奖惩办法。

1. 明确岗位职责,规范教学秩序

《细则》明确指出:“为本科生授课是教师的重要职责,教授、副教授要把人才培养和给本科生授课作为自己工作的第一要务”。从制度层面将为本科生授课写入教授、副教授的基本工作职责,强调教师对本科人才培养具有责无旁贷的责任。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学校将教授、副教授给本科生授课的课表和实施情况通过校园网络系统向全校师生公开。学生、同行、督导专家、校院领导均可根据上课任务随时核实教授、副教授上课情况,出现与课表不符的情况可随时向教务部门反馈。

同时,进一步严格要求教师上课的行为规范,不得任意调课、调整授课教师。为了杜绝某些高校出现过的教授挂名、讲师代课的现象,学校规定共同承担一门课程授课任务的教师必须同为高级职称。而教授(副教授)授课率、教师调课次数等均纳入学院本科教学状态数据予以,并作为二级学院评估的指标之一。

2. 改革评价标准,制订量化指标

教授之所以逐渐远离本科讲台,追根溯源,与高校的评价、考核机制有关。在很多高校实行的职称晋升、年终考核体系中,论文、课题、经费、专利等指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对本科教学任务往往只有工作量的要求。这样的评价体系无疑引导着教师更加看重科研成果和项目经费,而越来越忽视对本科教学任务的付出,淡忘了作为一名教师的基本职责。

中南大学将改变评价体系作为落实教授为本科生上课制度的核心环节,将本科教学工作作为职称晋升、岗位晋级的基本要求。一方面,学校将进人权、职称评审权下放到各二级单位,由各二级单位根据本单位的教学、科研发展情况自主研究制定职称晋升、岗位定级和晋级的具体要求。另一方面,学校强调保留对本科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即:将教授承担本科教学工作作为教学科研岗职称晋升、岗位定级和晋级的基本条件。学校规定:“除获准进行学术访问和学术休假之外,每年都必须完整地给本科生至少讲授一门课程或完成其所在二级单位(或专业)高职称教师人均本科课堂教学纯学时数的70%”。连续两年不为本科生授课的教授、副教授将转为科研岗或其他岗位。

考虑到制度的可操作性,学校经过一系列的调研,对特殊的学科和岗位类别提出了个性化的要求。比如,要求“副主任医师在聘任期内,至少担任一个学期时间的本科生课程脱产教学任务,或至少担任学校组织的实习中期质量考核、OSCE考核和实习基地巡回检查教学任务各1次”。对同时承担教学、行政工作的二级学院“双肩挑”的教授、副教授,也要求承担本科生课堂教学工作,工作量给予50%折减。

3. 严格“一票否决”,创新考核方式

教授、副教授必须给本科生上课的规定出台后,学校在职称晋升、岗位定级、年终考核、津贴发放等各方面严格执行“本科生教学工作一票否决制”,被称为中南大学史上最严的“讲台令”。

在目标管理上,学校把对教师个人的考核与评价变为了对学院的考核与评价。除部分师资短缺的基础学科,在确保高级职称教师授课任务达到要求的情况下可由授课质量好的讲师承担授课任务之外,其他教学单位若出现教授或副教授不讲授本科生课程、讲师或助教代替教授或副教授讲授本科生课程等情况,每发现1人次,学校核减相应二级单位业绩津贴总额的1%。即,如果发现某学院有一个教授不上讲台,学校将扣发该院全部岗位津贴的1%,两个则是2%,依此类推。2013年,建筑与艺术学院一名教授请研究生代课被发现,该院党政领导班子成员负担了学院被扣的1%的津贴。

在全校开展的抽样问卷调查中, 75.6%的教师对此项举措表示理解和赞同,认为“工作积极性得到了提高,害怕个人影响自己学院荣誉”[3]。学校及院系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显著增强。 二、政策激励,让教授、副教授站好讲台

在制度约束下,教授、副教授重新站上了讲台,而让他们站好讲台才是最终的目的。中南大学将以人为本作为本科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将“让学生学得有尊严,教师教得有尊严”作为衡量办学效果的价值尺度,在让教授、副教授上讲台的基础上,又采取多项措施保障他们站好讲台。

1. 绩效分配侧重本科教学

以前的年终考核中,高水平科研论文、科研项目及到账经费是年底绩效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些老师感叹上课上得再好也不如发表几篇论文,一定程度上挫伤了教师教学积极性和工作热情。落实教授为本科生上课制度之后,学校加强了对本科教学工作的激励,将年终绩效津贴的90%用于本科教学工作量核算,课时酬金得到了显著提高,授课教师的待遇得到明显改善。教师为教学所付出的劳动得到了充分的认可,受到了应有的尊重。

同时,本科教学工作量计算中按任课教师职称分三档给予其课堂教学权重系数,教授为1.6,副教授为1.3,更进一步鼓励和促进了教授副教授站上讲台、站好讲台。在这样的激励下,许多教授表示“学校投入这么多经费鼓励教学,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上课?”

2. 职称晋升开辟专门通道

对于一些讲课效果好、长期从事本科教学工作、热衷于教学研究与改革的教师,学校专门开辟以教学为主的职称晋升渠道,由学校统一组织申报评审。此类职称晋升条件中,取消了对科研论文、科研项目、出国要求等与教学水平无关的硬性指标,主要考核教学工作量、教学效果、教学类获奖和教研教改成果。

在学校开展的以教学为主的职称晋升工作问卷调查中,92%的教师持赞成态度,认为对教师实行分类评价、分类管理非常有必要,教学为主岗位的设置对长期无私奉献在教学一线的教师是一种支持,也为一些常年工作在教学一线的主要从事公共基础课教学的老讲师、资深副教授提供了事业发展的通道。我校机电工程学院有一位45岁的讲师,他的课深受学生喜爱,几乎堂堂爆满,来“蹭课”的学生有时候只能站在过道听课。2013年,他凭借饱满的教学工作量、每年获评的校级教学质量优秀奖、各级教学竞赛获奖、指导学生创新实践活动获奖等工作业绩,晋升教学为主副教授。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一位57岁的副教授,全身心投入到本科教学工作和教学基本建设工作,不仅教学效果深得学生、同行和专家的好评,而且教材建设成果丰厚,指导学科竞赛年年获奖,教学成果获得省部级奖励,于2014年通过教学为主类职称晋升通道获聘教授职称。

自2013年设置教学为主类岗位以来,全校共有20名教师晋升教学为主岗副教授,5名晋升教授。

3. 教学互动确保课堂质量

教授走上讲台,不仅要带给学生书本上固化的知识,还应与学生分享自己所从事的科学研究、学科前沿知识以及科学的思维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多进入实验室开展科学实践活动的机会。

因此,学校在对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修订中,注意在评价指标观测点设置上,引导教授拓展课程的学业深度和广度,增强作业和问题的开放性,注重课堂的启发和研讨,鼓励提供课外阅读材料和指导课外研学。

同时,学校通过督导委员听课、同行评课、学生评课、教学管理部门随机查课等环节,实现对教学过程的全面覆盖;通过网络互动平台,实现教师与学生、督导与教师、教师与同行之间的及时沟通,形成评价、反馈、调控、改进的自适应系统,确保教学质量。 三、多方受益,制度实施效果良好

教学是一门学问和艺术。这就要求教授像对待科研那样认真对待教学,认真研究教学,创造性地开展教学。从2012年全面推行教授上课制度以来,教师们投入到本科教学及教学研究、教学建设的热情空前高涨,而学生成为直接的受益者。

1. 本科教学中心地位得到巩固,学生学习自觉性和满意度大幅提高

教授上课制度实施后,我校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授课率由2011年的83.1%提升至2014年的98.3%,且专业课程全部由教授、副教授开出。面向一年级本科新生开设的研讨类课程――“新生课”,均由各学科领域的院士、知名教授承担,充分发挥了研究型大学高水平师资的作用,也为落实教授为本科授课制度起到很好的助推作用。

在学校开展的一系列教学改革与建设工作中,教授们踊跃参与,起到了很好的带头作用。2013―2014年,学校累计投入700多万元支持94门课程开展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推出“精品示范课堂计划”,其中教授牵头建设的课程比例达到86%。在此项计划实施过程中,教授们勇于探索,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角度出发,投入大量精力实施以“研讨式、案例式、互动式教学”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改革,倡导把2/3的课堂时间交给学生,掀起了本科教学改革热潮。经过一年多的改革探索,从低头到抬头、从逃课到蹭课、从玩电游到准备课堂讨论,学生的学习态度发生了积极变化。

2013年4月,李民教授牵头的中央党校高校改革发展调研组进驻中南大学,对教授、副教授给本科生上课这一规定进行调研,师生员工的1840份有效问卷调查显示,56.8%的本科生认为“效果很好,同学受益很大”。2014年,学校针对学生学习满意度再次开展了抽样问卷调查,在2158份有效问卷中,学生对任课教师教学活动的满意度高达74.25%。同时,89.5%的学生对“教授上讲台有利于学生尽早接触学科前沿知识”表示认同。

2. 科研与教学携手发展

教授上课,会不会影响科研?在采访一些取得突出科研成果的教授时,他们表示:“只要协调好时间,在吃透教材与学生们的互动中,反而会促进科研”、“科研主要靠找出新思路,不会因为一周几节课的时间而受到影响”。

实际上,同时启动的中南大学科研体制改革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效,在科研体制改革中本科育人工作也是重要的环节,尤其强调教授的科研成果进课堂、鼓励教授指导课外创新实践活动等。学生的积极性也因此在改革过程中得到激发,超过50%的本科生参与到实验室开放活动和创新创业活动中。

在实施教授、副教授给本科生上课制度的同时,中南大学还有一条措施引起广泛关注,就是新进青年教师的“2+6”培养计划,即两年博士后加上6年的青年教师阶段培养。在8年聘期内,青年教师不用上讲台,只专心从事科研,但要求参加教学团队组织的教学研讨活动,并每年至少承担一门课程的助课工作或参与指导实践教学环节,以此让青年教师对教育教学规律、教学行为规范、学校制度要求以及教学技巧和方法等逐步形成深入的理解,能够在教授的言传身教下逐渐熟悉教学各个环节,为今后走上讲台打下扎实的基础。 四、结语

落实教育部关于“将教授为本科生上课作为一项基本制度”的要求,核心在于发挥评价激励机制的引导作用。只有将对本科教学的刚性要求体现在考评体系里,才能够实现从触动利益到触动人心的转变。而与考评体系相配套的一系列人事制度、教学过程管理制度建设是确保考评工作有效实施的保障,政策制定者应系统、全面地思考和布局。制度的制定应以人为本,既要考虑学生接受优质教育的需求,也要注重教师的个人事业发展需要。制度是否发挥作用,关键在于落实。在教授上课制度的实施过程中必须坚持讲规则、讲程序,严格执行奖惩办法,维护制度的严肃性与权威性,从而确保制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教高〔2005〕1号)[Z].

副高级工程师论文范文第2篇

[生平简历]

女,汉族,1910年12月出生于浙江诸暨,小学语文特级教师,著名小学语文教育家,被誉为“小学教育界的梅兰芳”、“中国的苏霍姆林斯基”。曾任南京市教育局副局长、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国家教委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1922年就读于杭州女子师范学校。1927年毕业后,先后在浙江绍兴、嘉兴、萧山、杭州及江苏南京等地小学任教。1932年起在中央大学实验学校小学部(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前身)工作,后分别在绍兴第五中学附小、嘉兴县集贤小学、肖山湘湖师范、南京东区实验小学、中央大学实验小学、南京师院附属小学等任职。新中国成立后加入中国共产党。曾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当选过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

[主要贡献和实践]

斯霞老师一生执教68年,是我国基础教育界教龄最长、功勋卓著的教师。在漫长的教师生涯中,她多次放弃跳槽和升官的机会,始终坚持做小学老师。她担任国家教委中小学语文教材审查委员会成员10年,为我国小语教学和国家小语教材的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上世纪五十年代,她创造出“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小学语文随课文分散识字教学法,大面积、高效率地提高了识字教学的质量。她教导的学生在两年内就认识了2000多个汉字,读了174篇课文,在当时国内小学教育界首屈一指。上世纪六十年代,经专家学者总结、论证,斯霞的“以语文教学为中心,把识字、阅读、写话三者结合起来”的小学语文教学法,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

她提倡“童心母爱”,以一颗童心,爱学生之所爱,乐学生之所乐,悲学生之所悲,用爱陪伴学生成长,终其教育生涯,把全部的爱献给了孩子。退休后,她仍一如既往地每天到学校做力所能及的工作。在斯霞的身上始终蕴藏着慈母般的温情,流淌着爱的暖流。新华社1963年播发的通讯《斯霞和孩子》向国内外传扬了她的感人事迹。

[主要著作]

《迅速培养小学一年级学生读写能力的经验》、《斯霞教育经验选编》、《我的教学生涯》、《斯霞教育文集》等。

殷雪梅(1954―2005)

[生平简历]

女,汉族,江苏省金坛市城南小学(现江苏省金坛市殷雪梅小学)教师。作为小学高级教师,她曾先后在五所小学任教,参加工作近30年来,教学认真,爱护学生,深受学生和家长的尊敬和爱戴,先后多次获得金坛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先进教育工作者等称号。被评为“2005年度最具影响力时代女性”。同年,以英雄教师殷雪梅的事迹为蓝本的电视剧《殷雪梅》由中央电视台影视部与江苏教育电视合开机拍摄。

[主要贡献和实践]

2005年3月31日中午,城南小学组织一、二年级数百名学生从影剧院返校。途中,一辆轿车突然飞驰而来,万分危急中,殷雪梅挺身而出,张开双臂,奋力将6个学生从马路中央推到路旁,自己却被撞出20多米。殷雪梅去世的消息传开后,自发到灵堂吊唁的各界人士达5万之多。金坛市举行追悼大会,灵车所到之处,沿途10万多名群众含泪相送。殷雪梅的英雄壮举在社会上引起7强烈反响。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美国华人时报、新加坡联合早报、法国欧洲时报等40多家媒体进行了报道,人民网、新华网等网站设立“殷雪梅事迹专题”,100多万网民发帖悼念。她被追认为中国共产党党员,被评为全国道德模范,人事部、教育部、江苏省委号召向殷雪梅学习,中华见义勇为联合会追授她为见义勇为先进个人,人事部、教育部追授她为全国模范教师,江苏省政府追认她为革命烈士,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追授她为英雄教师。

李吉林(1938―)

[生平简历]

女,汉族,1938年出生,江苏省南通市人,中共党员。著名的儿童教育家。1956年于江苏省南通女子师范学校毕业后任教于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至今。1978年开始情境教学的实践探索与研究。江苏省首批特级教师、名教师,全国先进教育工作者,第七、八届全国人大代表。现任江苏省情境教育研究所所长、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南京师范大学兼职教授等职,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光荣称号,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主要贡献和实践]

李吉林在情境教学和情境教育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反思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她从外语情景教学中得到启发,又从我国古代“境界”学说中汲取丰富营养,经过反复地实验、琢磨,创造出有效进行语文教育的崭新模式。历经近30年,创立了“情境教学”、“情境教育”、“情境课程”,构建了情境教育的理论框架及其操作体系,成为我国素质教育的重要模式之一,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教育理论创新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她创造的“情感与认知结合的理论”填补了中国乃至世界教学论的空白。她的科研成果在全国13次获一等奖,其中蝉联教育部颁发的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首届、二届一等奖,成为全国教师中获奖最多的人。2006年,360万字的《李吉林文集》出版。2008年11月,“李吉林情境教育国际论坛”在北京举行,美、英、日等国专家及国内众多著名学者称“情境教育”是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教育思想体系,是“回应世界教育改革的中国声音”。

[主要著作]

《情境教学实验与研究》、《训练语言与发展智力》、《情境教学理论与实践》、《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情境教育的诗篇》、《李吉林文集》(8卷本)

陈鹤琴(1892―1982)

[生平简历]

男,汉族,浙江上虞人。中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和幼儿教育家,“五四”运动以后我国新教育事业的创始人之一。他建立并完善了中国化、科学化的现代儿童教育理论体系,构建了完整的中国儿童教育结构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福禄培尔”和“中国幼教之父”。20世纪三四十年代我国幼教界“南陈北张”之说中“南陈”即陈鹤琴。他是“活教育”理论体系的创建者,我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奠基人。早年留学美国,获文学学士和教育硕士学位。1919年夏回国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任教授、教育科主任、教务主任等职。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幼教实验中心――南京鼓楼幼稚园,第一个公立幼稚师范学校――江西省立幼稚师范学校以及国立幼稚师范专科学校、上海儿童福利促进会和特殊儿童辅导院。新中国成立后任南京师范学院院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民保卫儿童全国委员会委员、全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和幼儿教育研究会名誉理事长等职。

[主要贡献和实践]

陈鹤琴毕生致力于儿童教育事业。他开创了我国儿童心理和学前教育的科学研究工作,并促使家庭教育科学化和幼儿师范教育系列化,是研究中国儿童心理的第一人。他撰写的《家庭教育》,可说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儿童家庭教育的“百科全书”。他在

鼓楼幼稚园的研究形成了“中心制课程”(即单元教学),奠定了我国第一个《幼稚园课程标准》的基础。他结合实践研究,创办《幼稚教育》、《儿童教育》、《新儿重教育》等刊物,主编幼稚教育丛书、儿童科学教育丛书等,编写了多种儿童教育书籍、教材和读物,创制了许多教具、玩具和体育、游戏用品。

针对中国几千年来死读书、教死书的陋习,陈鹤琴创建“活教育”理论体系,提出三大纲领:目的论――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课程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方法论――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还提出“活教育”十七条教学原则、十三条训育原则、学习四步骤和五指活动等。这是由我国学者提出的第一套系统的教育理论和方法体系,至今仍有其生命力和现实意义,

陈鹤琴非常重视实验与实践。1927年,他在东南大学任教期间,在南京建立教育实验区,为推广小学教育作实验。陶行知创办晓庄乡村师范学校时,他担任校董会董事并兼任该校第二院院长,为推广乡村幼儿园进行实验,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主要著作]

《儿童心理之研究》、《家庭教育》、《幼稚园的课程》、《中国幼稚教育之路》、《教育史导言》等。

姚止平(1955―2007)

[生平简历]

男,汉族,1955年1月25日出生于北京中南海一个高干家庭。他从小寄养在茶姑妈家里,1973年1月参加工作,1975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34年教学生涯中,他于1973年1月至1984年8月先后在洋口闸西小学、景安中学任教:1984年9月,调到茶中学工作,1987年10月至1988年8月任耕中副教导主任、1988年8月至1993年12月任中副校长兼教导主任、1994年1月至2003年1月任中校长兼党支部书记,2003年2月起,任如东县教育局副局长兼江苏省茶高级中学校长、党总支书记。2007年10月23日,因公殉职。他先后受到县委、县政府的记功、嘉奖,当选为如东县人民满意好干部,南通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多次被评为优秀校长、名校长。2005年被授予“南通市劳动模范”称号。2006年被授予“江苏省劳动模范”称号。

[主要贡献和实践]

姚止平是一位深受百姓爱戴的“平民教育”专家。多次放弃离开农村到北京和其他城市工作的机会,甘心扎根农村,做一辈子农村校长。对学生,他倾注了满腔的热情与爱心,坚持教育的主体性,有教无类,决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而且保证每一个学生在学校都能健康成长。对教师,他倾心关爱,政治上严格要求,业务上悉心指导,生活上热忱关心。

姚止平还是一住治校有道的学校管理专家,他治校有方,用“把每一件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这两句大实话作为对全校所有教师的要求,全面、全程、全员实施精致管理的办学策略。他追求教育的每一个领域、每一个过程和每一个环节的整体精细,从自身做起,力求教育教学的精致与完美。“精致”不仅是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姚止平自己首先做到了踏踏实实做好学校管理的每一件事情。姚止平主持学校全面工作13年来,以教育家的胆识、理论家的睿智、实践者的勇气把一所普通的农村中学锻造成全国闻名的一流名校,创造了令世人称奇的“中现象”,打造出一个平民中、文化中、成功中。中央电视台等20多家媒体都报道过茶中学的辉煌业绩。

吴天石(1910―1966)

[生平简历]

男,汉族,原名毓麟,笔名史坚。江苏南通市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人民教育家。吴天石幼年丧父,家境贫寒,先后就读于南通师范初中部和高中师范科。早年参加进步学生活动,自觉地接受了革命思想的熏陶。1929年,他考入无锡国学专修馆读书,积极参加了左翼文化运动。“九一八”事变后投身到抗日救亡运动当中,他参加了苏中抗日根据地的开辟和建设,投身根据地的教育和文化事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革命干部和建设人才。1932年毕业于无锡国学专修馆。194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江海公学校长、华中公学副校长、华中大学第二教务长。建国后,历任江苏师范学院院长、江苏省教育厅厅长、江苏省委宣传部副部长。

[主要贡献和实践]

在任江苏省教育厅领导期间,吴天石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强调教育机关要为基层服务:加强领导工作,重视教师进修和培训,重视教育科研,在他的建议下,江苏成立了教育科学研究所:全面关心教师,认为教育厅要成为“教师之家”,斯霞、李吉林等教育家的成长都有他的心血。吴天石对语文教学改革有系统见解。1962年11月江苏省教育厅在常州召开中小学和师范学校语文教学会议,吴天石发表了关于“加强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简称“双基”)的专题讲话,以语文学科为切入点,对课堂教学特别是语文课堂教学作了颇为精辟中肯的重要指示,提出狠抓语文基础和基本训练,强调语文是工具课,语文课要讲究“字、词、句、篇章的教学”。

[主要著作]

《吴天石文集》

杨瑞清(1963―)

[生平简历]

男,汉族,1963年6月生,南京市浦口区人。江苏省南京市行知小学校长、中国陶行知研究会赏识教育研究所副所长、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会长。1981年,师范毕业后,杨瑞清放弃进城的机会,主动申请到偏僻的江浦县五里村的五里小学(行知小学前身)任教。1985年,所在的学校更名为行知小学,他被任命为校长。1993年到2007年,他连续5次被评为南京市中青年拔尖人才,成为江苏省“333工程”第二层次培养对象,先后被评为南京市十大杰出青年和江苏省十大杰出青年。被评为江苏省劳动模范、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十杰中小学中青年教师等,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005年又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受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主要贡献和实践]

从事乡村教育20多年,杨瑞清多次放弃了离开农村,甚至是从政的机会,全心实践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思想,顺应潮流,走出学校,服务农民,走出农村,服务社会,形成了富有活力的“村级大教育”办学模式。

杨瑞清是中国不留级实验班的创始人,他在全省率先开展了小学不留级实验,取得成效,这项实验被确定为南京市“八五”重点课题,并获得中国陶行知教育思想理论研究和实践成果一等奖。他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以小学教育为中心环节,向幼儿教育和成人教育两头延伸,向产业建设、文化建设、队伍建设等多方拓展。

杨瑞清积极探索赏识教育的育人模式,并且在行知小学开展了“班级赏识教育”、“家庭赏识教育”、“自我赏识教育”三个层面的实验,实行了“优点卡”、“全员管理”等一系列具有创造性的措施。实验取得实效,产生了广泛影响,荣获南京市

政府颁发的“十五”素质教育创新奖,中央电视台作了专题报道。行知学校现已经发展成全国知名的农村模范小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专程到校考察。他主持的课题《借鉴陶行知教育思想的赏识教育实践研究》,被审定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

[主要著作]

《走在行知路上》(2004)

洪宗礼(1935―)

[生平简历]

男,汉族,江苏丹徒人。1960年从扬州师范学院文史科毕业,分配到江苏省泰州中学任教。历任教导主任、副校长等职。是南京师范大学、扬州大学教育学与教学论硕士研究生导师、江苏省中语会副理事长,现任江苏母语课程教材研究所所长。先后三次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其中一次为一等奖,江苏省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江苏省“红杉树”金奖。1984年被评为江苏省首批中学语文特级教师。1988年江苏省人民政府授予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1993年被国家教委、人事部表彰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获“人民教师”奖章。1994年在全国普教界首次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9年被定为首届江苏省名教师。2007年被江苏省教育厅授予“江苏省中小学荣誉教授”称号。

[主要贡献和实践]

从教40年来,洪宗礼坚持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在高、初中各年级进行数十次教学实验,先后在《人民日报》《人民教育》《中学语文教学》等报刊上发表文章300余篇,撰写专著14部,出版论著7部。他总结了“五说”语文教育理论和诱导式的“双引”语文教学法,探索了语文学科落实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语文教育“链”,以揭示语文教学隐含的内在规律。构建语文教育“链”,其主要内涵是:把学习知识、引导历练、发展能力、获得方法、养成习惯、提高思想文化素养等各种语文实践活动构建成为一个纵横结合的科学体系。主要研究成果收入《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和《中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系列丛书。新华社、香港中国新闻出版社、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单位多次报道了其优秀事迹。

主编“单元合成,整体训练”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科书,该教材1992年经国家审定通过,推荐全国范围试用了十余年。2001年起主编教育部立项的面向全国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目前27个部级、省级实验区数百万学生正在试用。主持部级“九五”教育科研重点课题《中外母语教材比较研究》,对22个国家和地区的上百套母语教材进行比较研究,出版了《中外母语教材比较研究》系列丛书,共200余万字,并举办了由10多个国家80多位专家参加的中外母语课程教材比较研究国际研讨会,该项成果受到部、省有关领导和国内外专家的关注,专家组成员一致认为,该课题具有开拓性,富有创新意义和实践价值,在全国具有领先地位。

[主要著作]

《语文教学之链》、《写作与辩证思维》、《母语教材研究》、《洪宗礼语文教育论集》。

史绍熙(1915―)

[生平简历]

男,汉族,1915年出生于江苏宜兴,1942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先后在宜兴彭城中学和武进振声中学任教。建国后,从1951年―1985年长期担任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校长。曾先后12次荣获全国、省、市“优秀教师”、“先进工作者”、“劳动模范”称号。1956年被中央教育部批准为中学一级校长,享受当时大学副教授和十三级干部待遇。1960年出席全国文教群英大会,被推为大会主席团成员,受到刘少奇、、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1988年以来先后被收入《中国现代教育家辞典》、《全国著名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辞典》等。

[主要贡献和实践]

史绍熙把一生心血都献给了教育事业。他全面关心教师的思想、工作和生活,把党和政府尊师重教的温暖送到每个教师的心里。同时,他狠抓管理,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一流的管理,造就了一流的学校。多年来,省常中的教育质量在全省以至全国一直名列前茅,

1959年,国务院副总理兼长陆定一到常州视察,史绍熙提出了经过深思熟虑的“一、二、九”方案:即一年中要确保九个月的教学时间,两个月的休息时间,而生产劳动和其他社会活动时间应该压缩在一个月之内。此理论当即受到副总理的赞赏,当场批准“一、二、九”方案先在省常中试行,并向全省乃至全国推广。

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史绍熙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育思想、教育观点和办学主张。他撰写150余篇,其中1982年撰写的《努力培养中学生的创造精神》,阐述了培养中学生的创造精神的崭新教育思想。许多报纸和刊物先后转载,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曾多次摘要播放该文有关论点和作者介绍,在中学教育界引起强烈反响,在高教界也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1984年出版的《史绍熙教育文集》,在1989年纪念中国教育学会成立10周年首次举行的全国论文、论著评选中被评为4部优秀论著之一,获优秀论著奖。

[主要著作]

论文有《努力培养中学生的创造精神》、《培养创造型人才是现代学校的战略任务》、《全面发展不是平均发展》等;专著有《史绍熙教育文集》(1984),《史绍熙教育文选》(1992)。

胡百良(1934―)

[生平简历]

男,汉族,1934年6月生,江苏省无锡市人。1953年11月参加教育工作,1963年7月毕业于南京师范学院业余大学,1984年被评为江苏省物理特级教师。原任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物理教师、校长。曾任中国教育学会物理教学研究会理事、江苏省教育学会副会长、南京师范大学和江苏教育学院兼职教授、中国教育学会高级中学校长委员会副理事长等职。1989年获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1991年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2007年,他被江苏省教育厅授予“江苏省中小学荣誉教授”称号。

[主要贡献和实践]

胡百良长期从事基础教育,50多年来,致力于中学物理教学和中学行政管理的实践与研究。撰写教育论著共计200多万字,公开发表了130多篇教育论文,应邀在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做过200多次专题报告。《南京师大附中学生文明行为规范》、《南京师大附中高中学生素质考核评价表》、《南京师大附中创建文明班级检查评比办法》、《南京师大附中文明教研组考核标准及评比办法》等等,这些规章制度属于基本建设,是任何一所学校都不可绕行、不可或缺的。2006年7月出版的《校长的特殊使命》,围绕“校长教育思想与实践的研究”这个主题就作者在中学校长工作的实践与研究中最有体会的若干问题,做了重点介绍。书中不仅集中了作者对一些问题的理性思考,还附有大量学校改革实践和研究的宝贵资料,有较强的操作性和参考价值。

担任南师附中校长期间,胡百良积极推进学校课程结构改革,成绩显著。他充分利用了学校条件比较好的优势,从来不给老师下达升学指标,不单纯以考试成绩奖惩教师,减轻了师生不必要的压力,全面贯彻了教育方针。胡百良的贡献还体现在课程改革和实施分层次教学上。南京师大附中是比较早地尝试课程改革和分层次教学的学校,在国内产生了一定影响。南京师大附中的分层次教学,是基于对人的深刻认识,基于对学生个性差异的高度重视而进行的科学改革。他们从班内分层、课程分层、班级分层三种模式上进行了可贵的探索,通过分层要求、分层指导、分层训练、分层考评等途径,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了应有的发展。

副高级工程师论文范文第3篇

法学家从政现象越来越备受瞩目。《时代》周刊甚至强调上海徐汇区区长孙潮是“中国新一代政府决策者的典型形象”,认为“像孙潮这样的官员已经创造了历史”。

从中国第一代法学家沈家本、伍廷芳、董康等修律大臣参与上世纪初清末变法修律开始,一百年来,中国人“以法治报国”的理想代代相袭。

近年来,被称为“第五代法学家”的这一群体以其在政、学两界的成就日益为人瞩目。

“第五代法学家”崛起

在法律实际部门和法学界都有着很大影响的“杰出青年法学家”是“第五代法学家”的代表人物。这一群体发轫于上世纪90年代。当时,为促进法学理论的繁荣和发展,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中国法学会于1995年、1999年、2002年、2004年,四次开展评选“杰出青年法学家”活动,每次评选出10名。

引人注目的是,这总共40名“杰出青年法学家”,不单在法学界和法律实际部门声名卓著,而且在政界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其中,担任正、副部级官员的有六人:国家保密局局长夏勇,最高人民法院常务副院长,全国人大法工委副主任信春鹰,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江必新,国家行政学院副院长袁曙宏,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公丕祥。

而在学界,这些“杰出青年法学家”也已走上前台,担当要职:浙江大学副校长胡建淼,武汉大学副校长黄进,海南大学校长谭世贵,华东政法学院院长何勤华,北京大学法学院党委书记张守文、副院长陈兴良,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院长王利明、赵秉志、韩大元等人。

在《望东方周刊》对历次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的报道中,也屡屡闪现“杰出青年法学家”的身影,、周叶中、夏勇、王利明等曾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作过法制讲座。

上世纪90年代后期,武汉大学教授万鄂湘、华东政法学院教授出任最高法院副院长,湖南省高级法院等省市级法院的副院长职务由江必新等法学家担任。

与此同时,一批知名法学家近年先后担任各省级检察院正、副检察长。新近的有,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知名学者甄贞博士担任北京市检察院副检察长,广东商学院法律系副主任王学成博士担任广东省检察院副检察长。而较早一些担任江西省检察院检察长的孙谦、担任黑龙江省检察院检察长的姜伟,作为刑法学界的翘楚,更是广为人知。

其中,孙谦身兼吉林大学、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等职,以创立职务犯罪理论、建构逮捕制度的理论体系等而知名;姜伟乃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是最早挂职基层检察院的著名刑法学家,开辟了法学家挂职检察机关的通道,让北京诸多基层检察院受益。之后他又延揽八位专家学者挂职黑龙江省各级检察院,以促进检察业务建设。

一个法律人群体正在逐渐形成壮大,并逐渐影响着中国这一场划时代的社会转型。

政府领导的转型标志

“革命家――技术官僚――职业化官员,这是世界上不少国家都经历过的政府领导人转变的‘三部曲’。中国目前正处在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转型的过程中。”上海交通大学国际公共事务学院常务副院长胡伟告诉《望东方周刊》。

新华社曾经发表文章说,在战争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大多是职业革命家和军事家。随着中国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转型,中国的建设越来越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员,中国开始进入“技术专家”时代。中共十六大之后,这一时代特色更加鲜明。

在2003年“两会”上产生的中国新一届“内阁”,具有强烈的“专家背景”。人们注意到,中国的主要国家领导人――国家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国务院总理、全国政协主席、国家副主席等都毫无例外是理工科类大学毕业的工程师。

加强领导干部专业化,在近几年的中国官员人事更迭中已屡见不鲜。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副所长黄平认为,“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在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中,工程技术和经济知识被视为“末技”。很多官员都是读着文史哲长大,并参加以文化为核心的考试而走进官场。只是在近代,中国的大门被坚船利炮打开,一些有识之士才提出“师夷长技”、“实业救国”。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展开,工程师们才作为稀缺的资源分布在国家的大型项目中,受到全面的锻炼,并从中产生了一批优秀的人才。改革开放后,工程师出身的一些大型企业领导一步步走向政治权力中心。

中国政法大学校长徐显明教授认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走向成熟,民主法治也日益走向成熟,需要管理者具备更加丰富的人文、管理、法律、哲学的知识结构。

中共中央党校教授、政法部副主任卓泽渊对《望东方周刊》说,在政府官员选拔中,特别是专业性较强的政府部门,一些职位应由法律专业人士或具有法律专业背景的人士担任。这样不仅可以促使行政机关依法行政,树立依法治国的政府形象,更会因政府官员组成结构发生变化而对法治社会的形成和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应时而论,在我国,法学专家和法律专业人士进入法律机关应该是第一步,在此基础上,法学专家、法律专业人士进入行政管理部门等非严格意义的法律机关,从某种角度上说,也是依法治国的良好开端。”卓泽渊说。

一些接受《望东方周刊》采访的专家认为,现实中,“社会科学专家从政”的概念比“法学家从政”更为准确,但人们对法学家的期许依然很高,这源于人们对“”中民主法治曾遭践踏的痛苦记忆,也是对“依法治国”的向往。

“把法学家等社会科学人才纳入总的干部储备,是一个大的趋势,这与我国民主法治建设的进程是一致的,是依法治国和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需要。”胡伟指出。

借鉴西方,但决不会同于彼

法律人从政是一些发达国家的潮流。在美国,职业政治家在角色身份上普遍呈现出律师――政治家这样一种极具标志意义的形态,律师经历是许多政界精英们一致的职业背景。律师与政治家相结合的传统无疑可追溯至美国独立时期。殖民地的早期,律师们在吹响独立号角的同时,也将自己推上了创建合众国上层建筑的政治舞台。

“法学家从政在西方是个普遍现象。但我们应该看到,虽然社会的发展有一定相似的规律可循,我国目前很多行政管理、公共政策也借鉴于西方,但是中国政府管理者面临的问题远比西方复杂得多。”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李习彬说。

副高级工程师论文范文第4篇

1、加大布局调整和资源整合的力度,做好芹山分校、后南溪、光埔小学的撤并工作。

2、抓好中心、后堡、梧店等10个危改项目建设,为2006年实现消灭现存D级危房夯实基础。

3、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建立学区性的“教育资源库”,促进优质资源共享、推动校园网的全面建设。

4、扎实推进新课程改革;加强教学常规管理,重视教科研工作,巩固和发展好“三级教研网络”、校本教研活动。

5、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和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增强做好工作的能力;重视和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促使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6、认真开展行风评议工作。

7、开展“文明校”、“绿色学校”、“素质教育优质校”等创建活动。

8、立足现实,积极探求学校减债解困的有效办法,努力维护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的进行。

9、重视、支持幼儿教育,确保幼儿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

10、大力营造文明安定、积极向上的育人环境,力争创安率达100%,儿童犯罪率为0,重大事故发生率为0。

11、重视计生工作,计生管理率达100%。

12、扎实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和民主行风评议活动。

具体措施

一、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

1、深入学习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切实提高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并在工作实践中落实“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要求,严格履行“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意见、充分咨询论证、集体讨论决定”程序的科学规划与决策机制,进一步推动学校科学决策、民主管理和依法治校、依法办学、以德治教,提升教育管理的整体水平。

2、大力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按照党中央的要求和部署,以“提高党员素质、加强基层组织、服务人民群众、促进各项工作”为目标,以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遵循“五个坚持”的指导原则,紧密联系学校改革发展稳定工作实际和党员队伍建设现状,并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教育,加强教育系统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教师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激发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创造性,精心锤炼学校实践“三个代表”的坚定实践者,努力把学校党建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3、抓好“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工程”,建立“育人为本,德育为首”的新时期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新格局。结合中小学生行为规范教育建设年,着力开展六项活动:⑴开展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活动,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青春期教育,广泛开展预防艾滋病和预防教育;⑵开展“中小学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结合庆祝建国56周年,力求做到“班班有歌声、人人颂祖国”;⑶开展文明校园各类创建活动,力争再创一批市级、县级“文明学校”;积极推动校外教育基地建设,加强中小学生社会实践;⑷开展校园文化创建活动,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以形式多样、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丰富青少年学生课余文化生活;完善常规硬件配置,按照“一禁、三化、五无、八有”的要求,营造良好的校园育人环境;⑸开展“手拉手、一帮一”帮困助学活动,发挥学校工、青、妇、少和关心下一代等群团组织的作用,给贫困家庭孩子、留守孩子、“灰色家庭”孩子和农民工子女送去温暖,力争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⑹开展“双十”评选活动,即:评选10名优秀班主任(年段长)、10篇优秀学校德育工作、班主任工作论文,于12月份分片召开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会,着力培育一支以班主任为主力的高水平的学校德育工作队伍。

二、加强教育教学的研究与管理

1、加强教师专业培训。拟定教师全员培训规划,开展“新课程改革大学习、大讨论活动”,立足“校本培训”,组织教师认真深入研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学科课程标准,并付诸教学教改实践。

2、深化以新课程改革为核心的教学改革,实施“抓二带一”工程。二年级的新课标教材的实验工作,对教师实行“校本培训”,继续实施“三个八,四个一”,以更好地适应课改的要求。一年级的课改实验按去年的实验模式,由基点校负责落实实施。

3、继续开展“名师工程”。历年来评选县级以上的优秀青年教师、教坛新秀、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以“名师示范课、名师讲座、送教下乡”三种形式开展活动。促进其进一步提高业务水平并更好地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4、继续开展“小学生探究性学习方式的研究”课题研究工作。本课题研究已进入中期评估阶段。本学期,将继续开展示范课、送教下乡等一系列活动,为课题研究提供案例。

5、加强常规教研工作。做好教研工作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本学期,将加强对中心教研组的领导,切实搞好非课改年段的教学教研工作,拟于期中后开展说课比赛、低中年级的学生竞赛和毕业班的教研沙龙活动。

6、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教学质量是学校教学的生命线,本学期将继续把好年段关,定期召开中心组会议,限时限量编拟好各单元试卷。中心拟于期中期末对某年级某学科进行质量抽检;对毕业班实行单列管理,召开毕业班教师和教研组成员会议,对上学期考试质量分析和本学期工作要求,并讨论拟定毕业班新学期教研计划,明确编拟试卷任务和要求。

7、完善常规管理制度。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常规管理制度,明确教师常规要求,并于期中、期末定期检查反馈。

8、要加强“控辍保学”工作,进一步加强学籍管理,配合镇做好文化户口管理,遏制辍学率反弹现象。

三、加强民主行风建设

1、认真学习“三个代表”精神和十六大精神,提高认识、增强廉政勤政的自觉性,按照上级文件精神加强学校党风廉政、民主管理、校务公开、工作效能的建设,继续实施义务教育“一费制”的有关规定,加强乱收费的治理工作。

2、加大政务公开和校务公开工作力度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和全国总工会的通知精神,把校务公开推向深入,切实增加教育工作的透明度,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做到“以公开促公正,以公正树形象”建立和完善校务公开考核评估办法。

3、进一步规范学校的财务管理,落实学校固定资产投资前报批制度和大宗物资采购集中统一招标制度,避免盲目举债建设和重复建设,杜绝教材、簿籍、图书采购和学生学习、生活用品代办过程中的违法违纪现象。

4、抓好减债解困工作。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逐校制定债务化解方案;积极争取上级政府的政策支持,拓宽学校减债解困的有效途径,加强各中小学与镇、村的联系,充分发挥镇村的积极性,千方百计减轻学校的债务“包袱”,确保学校的正常运转。

四、优化学校育人环境

1、加大布局调整和资源整合的力度,做好芹山分校全部撤并的前期工作,对后南溪、光埔小学进行进一步深入的调研,争取各方面力量的支持,实现后南溪撤并至南溪小学,光埔撤并至承璜十一小学。

2、抓住机遇、创新发展。中心、梧店小学的新教学楼工程全面完工并投入使用;紫洋、何麓小学综合楼要装修完毕并投入使用;莲乾小学新校迁建力争破土动工;后堡、东桥小学的教师宿舍楼争取立项重建。

3、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建立学区性的“教育资源库”,促进优质资源共享、推动校园网的全面建设。中心、榜东、官舍、南溪等4所小学完善网络教室建设并投入使用;中心小学建成多媒体教室并投入使用。

4、开展“平安学校”、“依法治校示范校”创建活动建立长效创建机制,精心营造法治精神、注重事前防范、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育人环境。

5、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美育和卫生工作,认真组织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广泛开展群众性青春健身运动,大力推进每天锻炼一小时活动,继续办好秋季小学生运动会,进一步提高体育课和艺术教育课开课率和教学质量,加强学生课外文体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6、开展“文明校”、“绿色学校”、“素质教育优质校”等创建活动,今年争取再创建一批市、县文明学校和绿色学校,榜头中心小学要做好素质教育材料整档工作,准备迎接10月份市素质教育检查评估。

7、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强对学校和周边不稳定因素的排查和整治工作,切实做好危房改造工作,制定处置突发事件的工作预案,坚决揭制重大事故发生。加强少年儿童思想道德、法制、交通、防火、用电等安全教育,全面提高师生的公民道德素质、法制意识和创安意识。

五、加强幼儿管理工作小陈老师工作室原创

积极协调有关部门继续共同做好幼儿园清理整顿规范工作,取缔不合格办学机构,着手建立促进公办与私立幼儿园公平竞争、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管理机制;扩大幼儿园办学自,实行工资待遇与事业发展、办学效益、工作绩效挂钩制度,以增强幼儿园的办学活力。

附:月份工作安排表

月份工作安排表

月份

工作内容

责任单位或人

八月份

1、行政到校,筹划各项开学工作,制订学校工作计划。

方校长

2、开展“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

陈副书记

3、参加一、二年级新教材实验培训。

一、二年教师

4、召开各小学校长会议,布置预备周继教学习和各校开学工作事宜

各校长

5、填写年度考核表

各师

6、核定各校教师编制数,各校制定三表。

校行政

7、组织学生注册入学。

各校长

8、认真查找学校存在的安全隐患。

陈副书记

9、召开行风评议动员大会。

10、中心小学筹备市素质教育评估。

郑副校长

九月份

1、举行开学典礼。

各校长

2、上好第一课,下乡动员辍学生入学。

各科任师

3、召开校长会议,组织期初工作检查。

学校行政

4、庆祝教师节,表彰先进。

校行政

5、开展“推普周”活动。

各校长

6、“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学习。

各党员

7、开展一年级课堂教学观摩活动

教导处

8、制定教师教学常规工作量化标准

9、协调有关部门对校园周边治安环境综合治理。

陈副书记

10、参加县毕业会考质量分析会。

教导处

11、召开中心教研组成员会议。

教导处

12、组织教师深入查找问题,填写自查自纠表。

陈副书记

13、布置庆祝国庆事宜。

各校行政

14、参加县局年度评估自评工作会议,学习综合评估有关文件。

陈督导

15、中心校迎接市年度素质教育评估。

郑副校长

十月份

1、组织学习上级有关文件。

校行政

2、组织庆祝国庆活动。

各校行政

4、学校各项材料归档,做好素质教育评估准备。

各校长

6、整理毕业生档案材料,建立新生学籍档案。

教导处

7、开展“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主题实践活动。

陈副书记

8、举办小学生田径运动会,

体育组

9、召开各小学校长会议,布置素质教育评估工作。

校行政

10、检查各校课程落实情况。

教导处

11、一、二年级课堂教学观摩活动。

一年师

12、各校教学常规检查。

各校行政

13、四、五年级作文竞赛。

教导处

14、召开民主评议行风现场评评议大会

陈副书记

15、完善安全规章制度,检查各校安全隐患整改情况。

16、举行幼儿教师演讲比赛。

林副校长

十一月份

1、期中复习、考试。

各师

2、期中学校常规工作检查。

教导处

3、迎接县“绿色学校”评估。

陈督导

4、一、二年级课堂观摩活动。

教导处

5、组织学校素质教育评估自评工作。

陈督导

6、计生督查、落实。

张其卡

7、迎接县素质教育评估。

各校

8、举行“探究性学习”观摩课活动。

教导处

9、“党员先进性教育”学改互动、行评整改。

陈副书记

10、对部分年级部分学科进行质量检测。

教导处

11、派教师前往课改实验区听课。

十二月份

1、组织政治学习。

校行政

2、检查危房改造情况。

陈副书记

3、毕业班教研沙龙活动。

教导处

4、分析、统计、整理素质评估资料和结果。

陈督导

5、组织教师撰写论文,参加县教师论文评选

教导处

6、参加县小学第八届素质教育研讨会。

教导处

7、举行优秀班主任经验交流暨表彰会。

基点校长

8、“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总结

陈副书记

9、一、二年级课堂教学观摩活动

一年师

10、举行教师教案和反思评选活动。

教导处

11、组织小学初级职务申报工作。

郭耀培

12、举行县级幼儿片区教研活动。

林副校长

13、举行元旦幼儿卡拉OK歌咏比赛。

一月份

1、期末学校常规工作检查。

教导处

2、收集年度教育、教学经验总结论文。

教导处

3、制定期末复习计划

各师

4、期末总复习。

各师

5、举行低、中、高复习观摩课活动。

教导处

6、期末考试。

7、五、六年级语、数质量普测。

8、举行闭学式,布置寒假作业,填册,做好家访工作。

各有关师

9、各校进行年度工作总结。

各校

10、召开年度总结会,各种材料上送,整理、归档。

各校

副高级工程师论文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国家对中职学校越来越重视,中职教育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在校生人数不断增加,对学生的管理成为中职学校的难题。特别是当今面衬大部分90后的学生,管理是愈加困难。推行正副班主任管理制度,是对学生管理模式的一种探索。

一、推行正副班主任的背景

中等职业教育是在高中教育阶段进行的职业教育,也包括一部分高中后职业培训,其定位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数以亿计的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这种职业教育方向决定了我们对中职生生源挑选的宽松性,换句话说,中职学校对学生的基础文化课要求较低,不考察中考分数,这种宽人口就决定了中职生普遍存在文化课基础差,学习主动性不强,甚至是不想学的现象。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不高,自我管理能力欠缺,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加之年龄普遍偏小,特别是90后的学生,表现得尤为突出。如何管理学生,规范学生行为值得我们每一个职业教育者深思。为了更好的管理好学生,重庆市机械高级技工学校在本学期开始试行正副班主任管理制度。

二、正副班主任管理制度的优势

(一)真正体现齐抓共管。所谓齐抓共管,意即共同参与,共同管理。面对大部分是刚刚初中毕业的学生,要把学生管理工作做得规范,就要做好学生的思想稳定工作,仅仅依靠专职班主任是不够的。WWW.133229.cOm实行正副班主任管理制度,就是齐抓共管的一种方式。

正班主任一般情况下所带的班级、人数都比较多,所带学生的层次也参差不齐,有初中毕业的,有高中毕业的,要把学生管理工作搞好,不仅需要学校各级领导在大政方面对学生管理工作作正确领导,具体的学生工作还是要由班主任来抓,但仅仅依靠正班主任是远远不够的。实行正副班土任管理制度,让学校专任教学老师或行政管理人员参与学生的管理工作,正好弥补了学生管理工作师资力量不足的欠缺。实行正副班主任制度,副班主任能及时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动态,更有利于开展自身的本职工作,达到真正的教书育人。副班主任参与学生管理,学校学生管理的师资队伍得到壮大,使学生感受到管理他们的不仅仅是正班主任,而且还有其他老师的积极参与。

(二)正副班主任自身价值的提升。实行正副班主任管理制度,使大部分老师参与到学生管理中来,在大家共同管理学生过程中,可以使老师们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取长补短,在学生实际管理中,不断的总结经验,让各自的业务素质不断增强,不断的完善自己、发展自己,自身价值得到提升。譬如学校举行迎新文艺汇演等一系列节目,让副班主任参与其中来,一方面,弥补正班主任不擅长文艺方面的知识,使正班主任在这方面有一定的经验收获;另一方面,拉近了副班主任与学生的距离,无形中增强了班级凝聚力。

三、正副班主任管理制度的忧虑

(一)对正副班主任管理制度的优势过于乐观。正副班主任体现了齐抓共管,但齐抓共管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而是要具体落到实处。一味的强调齐抓共管,可能会出现齐抓但不共管的局面。拥有两个指挥家的乐队不会形成竞争力,拥有两个决策者的军队不会形成战斗力,同样学生管理如果不根据实际情况,可能出现大家都在管,但门不对路,路难对门;同时过多的强调齐抓共管容易产生推诱扯皮的现象。一件工作无人主导,一件事情无人牵头,一件任务无人担当,总是进行分解再分解,摊派再摊派。因此对学生管理首先需要正副班主任形成合力,统一思想,口径一致。同时需要分清正副班主任的职责,正副班主任的职责各有侧重,正班主任发挥经验丰富之长,宏观上把握班级工作的思路,对管理进行全程控制,重大活动决策,具体工作操作指导和把关。副班主任思维活跃,容易与学生生打成一片,协助正班主任对学生的管理。

(二)正班主任过于依赖副班主任。实行正副班主任的管理制度,壮大了学生管理师资队伍,无疑有利于学生的管理。从某种意义上说,副班主任减轻了正班主任的工作压力,为正班主任分担了部分工作。但过于依赖副班主任来加强学生管理是不行的,副班主任毕竟有自己的本职工作,是协助正班主任工作的。

相关期刊更多

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

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

南洋资料译丛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厦门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