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论网络时代的家庭教育

论网络时代的家庭教育

论网络时代的家庭教育

论网络时代的家庭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E环境 家长学校 协同教育

信息化社会日新月异,网络逐渐占据或成为学习革命的主流,同样网络对家庭教育的冲击和影响也日趋明显。上世纪80年代初,象山县建立了全国最早的家长学校――石浦家长学校,1990年成立了全国唯一一家县级家庭教育研究所,指导全县家长学校规范办学,开展家庭教育的实践和研究,在为国家出台家庭教育相关政策文件提供参考依据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全县目前已建立了75所家长学校,在促进“家庭、学校、社会”三结合教育乃至社区教育等方面都起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家长教育观念不断进步及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网络沟通将逐渐成为家校联系的重要渠道,利用网络进行家校联系、交流家庭教育经验方面,其优势越来越明显,同时也越来越被家长所接受。我县家庭教育工作积极应对新形势新需求,在网络化教育方面作了认真的研究。建设E环境下家校教育平台,把传统家长学校与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相结合,实现“学校、社会、家庭”三者之间信息沟通的网络化、数字化。

一、构建家校新平台,探索共育新途径

二十多年来,我县已经形成了制度完善、内容丰富、体系完整的家庭教育运作机制,家长学校办学规范,已成为社区教育的特色与品牌。为有效突破家长学校办学的传统模式,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进一步开发家庭教育资源,拓宽教育途径,提高家长素质,积极实施开展网络家校平台建设。

1 瞄准家校网络平台优势

通过分析和研究,E环境下家校教育平台具有两个基本特质:一是网络化,E环境下家校教育平台建立在网络的基础之上,依托网站平台,为家庭教育提供一个网络型的学习和交流平台。二是数字化,在网络平台上教育参与者的相关信息为其他参与者提供参考借鉴,为解决教育中出现的某些具体问题提供服务,实现“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教育。E环境下家校教育平台是“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教育的桥梁和纽带,是学校与社会、家庭,教师与家长、学生多边活动、互相联系和交流的网络平台。同时,我县不少中小学和幼儿园是浙江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宁波市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宁波市信息化示范单位,在现代教育技术应运领域有着扎实雄厚的基础。基于以上认识,结合我县E环境下的家校建设实际,开展行之有效的探索与实践。

2 丰富家校教育平台栏目

2001年至2005年,全县不少中小学和幼儿园纷纷建立学校网站,都有“家庭教育”栏目,受到了广大家长和教师的关注和支持。由于“家庭教育”页面简单、功能单一、作用发挥有限等问题,县里召开了网络家长学校座谈会,制定了网络家长学校发展措施,有条件的学校策划网校工作,家长学校新网校新鲜出炉。网校本着“面向家长,辐射社会”的办学宗旨,围绕“为国教子,以德育人”为主题,以“争做合格父母、培养合格人才”为办学理念,紧跟信息化的时代步伐,准确把握家庭教育的前沿信息,着力为广大家长朋友提高教子育人水平,改善家庭教育环境提供服务。石浦小学、文峰学校、丹城中学等学校的网络家长学校都开辟家校新闻、家教启示、家庭风采、专家讲堂、家长讲堂、名人家教、家教丝语、孩子成长、家教论坛、成长支招、心理导航、视频课堂等栏目。2010年春晖幼儿园的“象山县幼教网上教育平台”项目代表宁波市入选上海世博会“信息化与城市发展”主题论坛信息化成果展,说明象山县信息化与幼儿教育的结合水平已领先于全市。“班级空间”、“教育叙事”、“家园工作坊”、“门外观察”、“父母茶座”、“育儿保健”……当笔者打开春晖幼儿园网络家长学校网站时,一个个特色板块闪现出来。

3 开辟家校平台沟通渠道

我县与移动公司合作,开设了校讯通。为发挥网络的整体功能和效应,将校园网、家校网、班级网、校讯通进行“四网”衔接互通,实现“四网”并用,资源共享。2011年3月,我县建立了象山县网络家长学校。目前,网络已经成为了教师、家长、学生不可或缺的沟通与交流手段。我县以网络平台应用为载体,以家长学校培训为主导的模式构建,使得校园网络的信息资源、学校网络技术设施的使用效益得以发挥,并建立了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相互协调,相互整合的“合作型”家校关系,探索出家校教育整合途径、策略,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教育模式。

二、开发平台新功能,提升平台新成效

通过几年来的实践,深刻感受到网络家长学校的开办,在学生的健康成长、倾听家长的意见,接受家长对学校的监督、网络环境下社会化学习体系的建立、家长信息化素养的提高、宣传教育的成就等方面均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1 促进家校深入交流

开放交互式的网络极大突破了家访等传统形式,教育形式也更加多姿多彩。特别是校讯通,我们通过网络平台信息,及时地向家长提供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状况,家长及时了解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可以有的放矢去教育孩子。其次,家长利用家教论坛或QQ群,可以直接与教师沟通,便于教师在教育学生时能够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如春晖幼儿园的“家园工作坊”召集有相似情况的家长来交流,专家解答,起到专家引领、同伴互助的作用。通过家校的网络平台相互沟通,强化了学校与家庭之间的交流,建立起一个全新便捷的沟通方式,搭起了家校共育的连心桥。

2 提高家长育人水平

开办网络家长学校,主要是引导家长自主学习。因此,家校平台上大量的信息资源,满足家长的个性化需求,为家长开展家庭教育提供了理论、经验支持,提升家长自我教育的觉悟方面起到了较好的作用。我县还成立了课题组,对“网络互动家校交流制度”、“家校沟通的适宜内容及相关策略”、“如何激发家长论坛回帖的积极性”等方面作了研究。不断完善家长网络学习点名和网络评价制度,引导鼓励家长学员撰写育子文章,编辑精选家长教子案例集等,评选优秀家长,开设家长风采栏目,通过网络宣传优秀家长事迹,不断树立家长成功教子的自信心。

3 培养学生综合素养

家校平台是一个完全向家长、学生、社会开放的场所,诚然离不开学生的参与。特别是班级网站,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特长,绘画作品、习作、摄影作品等,都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在网络上向全体家长、学生展示了自信与成功。有些学校每月要开展“责任之星”评选活动,“责任之星”们的事迹介绍都会公布在班级网站上,这一举措常常会使孩子们激动好一阵子。

4 实现管理方式转型

网络家长学校的开通,首先使学校管理者越来越感受到它给学校工作带来的方便和快捷。学校工作思路、工作具体要求、活动内容与安排、学生在校表现、对家长的建议等,都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及时发出去。其次,学生家长也可以利用网络平台方式,把自己对学校管理上好的建议,对老师的

要求、希望,自己在教育子女遇到的困惑,发给相关的部门或老师,一定程度上提升和拓展了学校管理内涵。第三,在教育信息化的今天,我们对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网校平台的架设,在很大程度上对促进教师信息素养,提升信息应用能力有着推动作用。

三、分析运作新问题。拓展平台新模式

构建在信息技术平台上的协同教育模式,能及时准确地将信息在家长与老师之间传递。80%的家长认为需要动态地获得小孩在学校的德、智、体各方面信息,特别是在外地工作的家长对这种交流模式格外赞赏,这种协同教育模式将家庭和学校拉得更近了。我县在拓展家校平台新模式上作了深入的研究,让这辆教育现代化变革的快车发挥更大的作用。

1 克服家校平台制约因素

我县学生家庭电脑拥有率达到42.9%,网络普及率达到39.5%,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网络家长学校的推进和推广。当前,家长对子女教育的关注度和期望值越来越高,提高自身素质和育人水平的意识和需求也正在不断地被唤起,然而运用网络的意识、行为以及能力却没有在短期内形成,需要学校在这方面进行宣传引导,通过各种形式和手段对家长进行必要的培训和指导,加大对成人信息技术培训的力度。目前,我县主要存在管理人员少,水平低的现象,与实现常态化的管理还有距离,各地网校的开发和作用发挥差异较大。网校的交互功能没有得到很好体现,话题讨论及交流明显不足,使得网校存在的实际效应无法得到充分发挥。

2 确立家校平台发展思路

由于家长的行为意识、知识结构、文化素质差异等因素存在,网络文化对他们的影响也是参差不齐的。为此,必须要创设条件,积极引导,经常给予网络交流的机会,同时,我们鼓励有网络条件的家庭必须在网校注册为会员等措施,吸引更多的家长参与网络学习和交流。加强教师、家长与学生的管理培训。培养一支由学校教师以及家长共同组成的网校管理团队,广泛发动家长参与网络管理;定期开办信息技能培训班,提高家长信息素养;建立网校学习制度,要求家长每年保证4个学时的学习时间,纳入家长学校学员考核内容。

3 完善家校平系功能

论网络时代的家庭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网络平台;家庭教育;家校合作

一、网络平台对加强家庭教育指导的作用

在教育领域,家庭教育是最基础的教育,与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组成了终身教育体系,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但是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很多家长缺乏正确的教育理念,对家庭教育的认知出现错误,导致我国家庭教育水平相对较低。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国教育部门颁布了相关政策法规,要求学校和家庭进行协调配合,通过家校合作,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在以往的家庭教育指导中,学校主要通过家长会或者电话沟通等方式,与学生家长进行交流沟,但这种方式的沟通效果不是很理想。再加上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学生对互联网的认知远优于家长,家长为了更好地开展家庭教育,需要了解学生关注的热点,加深对互联网的认识。因此,学校在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时,需要充分利用互联网,通过网络平台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加深家长对学生的了解。具体而言,网络平台对加强家庭教育指导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传统教育理念过于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没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养成被动接受教育的习惯,使学生的诉求得不到重视,不能与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家庭教育环境较为僵化。众所周知,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青少年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自由与便捷的交流,也导致了物理空间的隔绝,很多学生在放学之后就沉迷于电脑和手机,很少与家长进行交流沟通,动摇了家庭的亲情基础,不利于家庭教育的有效开展。而在应用网络平台的情况下,学生可以积极参与社会性与互动性较强的教育活动,加强学生与家长的交流与沟通,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家长和学生、教师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交流沟通,学校具备学校的空间、教师具备教师的空间、家长具备家长的空间、学生具备学生的空间,营造了立体式教育环境,为家庭教育水平的提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

(二)建立完善的家校沟通制度

学生的健康成长和进步需要学校和家庭的协调配合,尤其是工读生学校,学校和家庭共同肩负着转化偏差学生的重要任务,学校更发挥着指导家庭教育,提高家庭教育水平的关键作用。而任务的达成与关键作用的发挥,离不开学校和家长的有效沟通。网络平台的应用,可以建立完善的家校沟通制度,利用网络的可视化与信息传递便捷性,教师可以将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准确传达给家长,为家长提供相应的家庭教育指导,并解答家长在开展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实现家校有效合作。和传统的电话短信沟通方式相比,网络平台提高了信息传达的时效性与便捷性,提高了学校工作的效率和家庭教育的有效性。

(三)营造和谐的教育环境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网络平台的应用,增强了家庭和学校的互动。学校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校务公开,使家长参与到学校管理中,了解学校教育改革的方向及最新的教育动态,明确学校的教育特色和发展趋势,培养家长的主人翁意识,形成良好的家校合作关系。学校可以在网络平台中建立共享功能,家长能够自由浏览他人的家庭教育成功经验,为家长们提供交流与分享的平台,营造合作共赢的良好教育氛围。与此同时,学校还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开展亲子活动,不仅可以加深家长对学生的了解,还可以使学生体会到父母的辛苦,营造良好的亲子关系,为和谐教育环境的构建奠定良好的基础[2]。

二、网络平台在家庭教育指导中的应用

(一)引导家长积极开展家庭教育

学生家庭教育环境的建设,需要通过学校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来实现。在互联网普及的当下,网络平台逐渐成为开展家庭教育指导的主要途径。就目前的学生教育而言,很多家长都将学校看做是“托儿所”,认为学生只需要接受学校教育即可,使学生缺少家庭教育。因此,学校需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这一途径,引导家长积极开展家庭教育,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实现民主化家庭教育,通过家校合作,提高教育成效,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网络平台打破了学校和家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拉近了学校和家长之间的距离,促进家长和学校的有效沟通。比如,在网络平台的支持下,家长可以通过智能手机与学校、老师沟通,给出自己对于学校教育的意见,了解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加深家长对学生的认识;学校教师可及时与家长沟通,指出学生存在的不足,为家长提供学生成长的第一手资料,为家庭教育提供方向,有助于家长制定完善有效的家庭教育策略。与此同时,家长们可以在网络平台上共享成功的家庭教育经验,学习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提升家庭教育水平[3]。

(二)从家长的实际需求入手

时常有学生在学校表现出行为习惯较差、道德品质素养偏低以及法制观念淡薄等不良现象,很多家长对此一筹莫展。因此,学校需要积极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引导家长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规范学生的行为。当前,仅靠传统的讲座以及专家报告,已经不能有效传达教育思想了,因为很多家长在工作繁忙时,经常会缺席讲座以及专家报告,导致家庭教育效果不理想。与此同时,不同学生在家庭经济状况、家长教育背景与家长职业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家长在家庭教育中体现出的理念有所差异。因此,学校需要从家长的实际需求入手,针对家庭教育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和个别问题,进行有针对性地指导。具体而言,学校需要将学生健康发展作为目标,为家庭提供理论指导和技能指导,建立完善的指导网络平台。根据家庭教育理论及相应的学科内容,制定标准化的指导内容和指导方法,使家长根据自身的需求,选择最适合的家庭教育方法。与此同时,学校需要充分利用以往家庭教育的资料,通过大数据技术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深度挖掘数据中蕴含的有价值信息,总结家庭教育的经验,再根据家长目前关注的热点和重要问题,拓展家庭教育的内容、形式与手段,实现菜单式家庭教育指导,从根本上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论网络时代的家庭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媒介特性 电视 互联网 家庭成员关系 邻里关系

在现代家庭中,每个成员都可以通过收看电视新闻节目、娱乐节目,满足自己对新闻信息的及时了解,获得生活难题的解决策略、身心的放松;互联网的双向互动性,满足了人们对于超越时空限制进行交流的需求。网络信息的及时性、共享性对家庭成员的工作、学习有很大的帮助。与摆放在公共空间内的电视相比,不断更新换代的电脑也满足了家庭内部成员对于“个性化内容”、“私人空间”的要求。

一、电视、互联网在家庭内部使用的不均衡

从宏观方面看,受地域经济水平、教育程度等条件的限制,电视、网络在全国范围内的普及程度是不均衡的。而从微观方面即家庭内部来看,家庭成员因年龄差距、兴趣爱好、受教育程度甚至性别的不同,对这两种电子媒介的使用频率与偏好也存在着不均衡的现象。

1、从年龄角度分析

在使用频率与偏好上,父辈更倾向于操作简单的电视,而年轻子女更喜欢方便、快捷而且极具个人色彩的网络。网络的互动性、虚拟性、超级链接功能已经使不断求新、求变、求速度的年青一代摆脱传统的“电视人”、“容器人”身份,已不能满足于小时候陪伴他们的只能按顺序播出画面的匣子,而转向对网络的依赖。

2、从教育角度分析

与电视不同,计算机的操作和网络资源的有效利用需要较高的文化水平,其丰富的资源更能满足较高教育水平的成员在工作与学习中的需要;在电视节目的选择或网络资源的利用上,受教育水平较高的家庭成员更倾向于那些有关国计民生的节目,例如新闻频道、法制频道、科教频道。而受教育水平较低者更喜欢收看满足个人娱乐需要的节目,即满足于对“软性信息”的获取。

3、从性别角度分析

在一个家庭中,由于性别差异,对两种电子媒介的使用也呈现不均衡的现象。从节目上看,男性更喜欢看新闻类、体育竞赛类节目,而女性更倾向于收看电视剧、综艺娱乐类节目。对待网络,男性利用网络收看体育比赛的实况转播、打网游、收看新闻,传统家庭中的女性,由于受教育程度以及在家庭中角色扮演的限制,更习惯于在忙完一天家务之后窝在沙发里收看电视节目。

二、电视、网络的普及对家庭内部成员关系的影响

在家庭内部由于受到上述因素的影响,不同成员对电视以及网络的使用与态度是多种多样的,对这两种媒介的不同程度的使用、各自的功能诉求,也作用于家庭内部成员的关系。

1、对家庭关系的积极影响

与纸媒及电脑相比,电视的操作、节目内容的选择收看不需要家庭成员必须有较高的文化水平,无论是老人还是小孩,只要会操纵遥控器,就能够享受电视带来的乐趣;电视能充分发挥其集声画于一体的优势,这种优势使得传播内容鲜明刺激、直观浅显,从而能够面向更多的受众。电视的这种“平易近人”、“浅显明了”的特征拉近了一个家庭内部不同教育层次成员间的关系,即包括纵向父辈与子女,也包括横向男主人与家庭主妇。

其次,电视一般都是摆放在客厅中,承担着家庭中的公共娱乐工具角色,成为一家人共享的工具。“看电视”成为一家人集体的活动,是一个家庭的公共娱乐方式。无论是父母与子女,还是祖孙之间,都能够在“看电视”的氛围中交谈说笑,其乐融融。无论是对电视特定节目的共同爱好,还是对“看电视”这种氛围的享受,这种聚合过程都加强了成员之间的接触与交流,成为和谐家庭关系的剂。

在邻里关系上,电视节目为邻里沟通提供了共同话题,为交流感情提供契机。同时,越来越多贴近民生的电视节目反应我们的生活现实,也包括生活中邻里如何相处,这些节目也对家庭如何处理好与左邻右舍的关系有着启发意义。

电脑除了能够满足电视的节目收看外,还具有不受时空限制的在线交流功能。与传统通讯工具相比,网络的在线交流不仅便宜、方便快捷,还可以帮助一家人在电脑前通过视频实现“面对面”的交流。从这个意义上讲,网络在沟通家庭成员之间关系上发挥着更直接、更重要的作用。

网络在家庭中的使用,呼吁一种更平等交流、更广泛的新型代际关系。面对新的开放型网络,作为子女的年青一代拥有更大的优势,这是与他们的受教育水平以及媒介使用偏好相关的。通过对网络的使用,年青一代可以比父母更快地获得更多信息,而子女们将这些信息传递给家庭中其他长辈的过程就是一个代际反哺的过程,这是相对于传统家庭中子女通过父母获得信息而言的,在这个反哺过程中,逐渐呈现出家庭成员之间愈加平等的趋势。

同时有很多先进的思想观念随着网络的兴起而进入现代家庭成员的大脑,并为他们所接受,例如“男女平等”、“女权主义”。

在邻里关系的沟通建立方面,除了具有同电视一样的交流功能外,网络的在线交流可以从一个家庭向外扩展到一个社区。更重要的是,社区往往拥有独立的网络链接或论坛,这就为加强邻里关系提供了一个更便利、更开放的平台,家庭在利用这个公共平台获得更自由的话语权的同时,也树立了家庭形象,获得邻里交流的机会,而那些专门为社区生活服务而开设的网络窗口,有关交友、学龄儿童结对子、家居物品转让等等共享性信息,在不同家庭的交流中起到直接作用。

2、对家庭关系的消极影响

在肯定这两种媒介给现代家庭带来无限乐趣与便利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它们在“离间”家庭成员内部关系以及邻里关系、影响家庭和睦等方面带来的消极影响。电视、网络对家庭内部成员关系的影响可以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来考虑。

(1)从纵向维度分析。从纵向维度分析也就是从家庭内部代际的角度进行分析。家庭中的两代人对两种媒介各有偏好。

相对于出生、成长于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体并存时期的年轻子女而言,成长于“读报时代”的父辈受教育水平普遍不高,观念相对保守,对新事物的态度不够积极而且接收速度慢,加上受家庭角色的影响,父辈对生活娱乐的需求普遍不高,更倾向于使用电视这种伴随他们生活了半辈子的媒介,从中获得需要的信息。而在很多家庭中,家长对电脑的使用,要通过子女的帮助,这也限制了网络在父辈间的普及,网络把掌握网络使用技术的子女与不会使用网络的父辈分隔开来。

同时,电视节目的丰富多样、网络内容的个性化、交流的无限性等等强大的功能都为家庭减少集体性消遣活动提供了借口。对两种媒介的倾向性使用,将两代人分隔在不同的空间内,形成一种“自娱自乐”的情形。家人一起看电视似乎已经退化为一种仪式,成为家庭活动中无意识的存在,从而影响了家庭成员在公共空间享受共同娱乐时所维系的融洽关系,影响了两代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除了家庭成员对媒介使用不同造成的沟通减少,电视和网络这两种媒介还通过作用于家庭中各个成员的人格塑造而影响和谐的代际关系。

(2)从横向维度分析。横向维度分析的着眼点,就是电视以及网络对夫妻关系的影响。

影响夫妻双方对不同媒介采取不同态度的因素主要是性别差异,以及因此而来的兴趣爱好、交际范围的差异;在一些家庭中也存在着受教育程度的差异,这种现象农村多于城市。

这种媒介使用的分离所造成的夫妻关系的不和谐同上述代际关系的疏离一样。同时,夫妻双方中有一人或者是双方都患有“媒介依存症”,在现代家庭中并不少见:丈夫沉溺于网游不能自拔,妻子守着电视打发时间,或者是在网上购物、和闺蜜聊天。这种情况下,电视或网络成为丈夫的“妻子”或者是妻子的“丈夫”,他们被电视节目所感动,与虚拟人物同悲喜,恰恰忽略了与自己在一个屋檐下同吃同睡的对方。“电脑寡妇”、“电脑鳏夫”的出现,无疑将严重影响人们对家庭幸福感、安全感的体验。

互联网在方便家庭成员拓展交流空间的同时,对传统的家庭婚姻关系也提出挑战。网络极大地增加了陌生人之间进行交流的机会,夫妻中的任一方都可以在网络中向陌生人倾诉对家庭的不满或是寻找生活的知音,同时各种“反传统”婚恋观在媒介中的传播也影响到家庭成员对婚姻和家庭的重新认识,这就为网络虚拟婚姻、婚外情的产生创造了温床。

(3)对邻里关系的负面影响。电视和网络的普及,已经为人们呆在家中提供了充足的理由和条件,足不出户就可以感受社会交谈带来的人际交际感觉,虚拟网络也可以满足家人基本生活的需要,电视与电脑已经成为当代人获取外界信息的一个最主要的窗口。

现在的建筑越来越表现出一种封闭性、独立性的倾向,虽然城市给人们提供了各种各样散步休闲的场所,这些设施却正面临着电视媒介、互联网资源和建筑物的双重威胁。社区总是沉默的、安静的,没有应有的喧闹与繁华,只是少数老人和孩童打发时间的场所。从这个意义上说,电视以及网络要为家庭娱乐的内向化以及这种内向化造成的家庭与公共领域相脱离负责,要为家庭单位与社区、邻里关系的疏远负责。

参考文献

①《第23次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it.省略/s2009/cnnic23/

②董菡芙,《网络的发展对城市家庭生活质量的影响》[J].《社会科学家》,2004(2)

③邹英、高杉,《孤独围城的制造――电子媒介对现代家庭的影响》[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9(1)

④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论网络时代的家庭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网络道德 高校学生 责任感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2-0164-02

一、高校道德教育因素的影响

(一)高校德育理念存在偏差

高校大学生之所以缺乏网络道德责任,与目前我国道德教育理念的偏差现状有直接的关系。

一方面,高校教育正在与市场经济接轨。这使得实用性明显的自然科学教育和应用技术科学教育占据了高校教育的首要地位。从而忽视了对高校学生的人文关怀和人文精神教育。这种教育偏差,必然导致高校大学生只顾盲目追求个人知识水平的提高,而轻视或放弃了对自身道德责任意识的培养。虽然道德教育历来都受到我国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但是在社会实际生活中,他只是处于从属地位。这导致学生家长与学校所注重的往往是学生的学习成绩,而社会所需求的则是高校大学生的专业知识以及专业知识所能产生的实际的效益、利润。

另一方面,学校道德教育在指导方向上也存在一定失误。把“道德培养”当作“道德知识教育”的错误严重存在。这种教学思想忽视了道德行为习惯的指引和道德责任意识的培养。道德教育服务于政治统治的目的性过强,没有充分考虑高校大学生的独立人格存在和内在认知需求等因素的影响。教育者往往站在居高临下的位置, 灌输抽象的道德原t,进行呆板的说教,过于僵硬、过于封闭、过于强硬而缺少应有的人文关怀、平等交流和解疑去惑。高校德育工作以政治教育为中心,虽有助于高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信念和共产主义崇高理想,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随着国家对外开放的程度在不断加大,网络社会包罗万象的信息影响着高校学生的价值取向。以政治教育为核心的高校德育工作,面对越来越复杂的社会现实逐渐显得软弱无力。这就造成高校大学生对以政治灌输为重心的道德教育产生严重逆反心理,从而失去道德责任意识培养的兴趣和信心。

总之,失衡的教育体制造就失责的高校学生道德状态,扭曲的道德教育带来偏激的逆反行为。当今社会,物质生活的诱惑、家庭的娇宠,导致大学生产生以升官发财为终极追求的畸形生活目标。网络社会复杂的环境影响与学校教育的单一,正在造就高校学生产生一种歪曲的道德观念。很多大学生产生了过渡依赖网络的现象,他们在现实社会生活中自私狭隘,在工作面前惧怕艰苦、面临挑战心理脆弱,形成了网络中心式的畸形道德观念。这种歪曲的道德观念,如果得不到合理的引导,就极易引发高校学生的道德行为不规范现象。

(二)网络道德与法律意识教育缺失

高校网络道德与法律教育内容的设置,仅仅局限于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一门课中。由于课时少,内容庞杂繁多,老师往往只能简单地进行概括性知识罗列和理论堆积。而高校学生,往往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对网络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的学习流于形式。另外,由于就业压力等原因,导致大学生只重视专业课的学习,而对自身道德与法律素质提高不予以重视。对于高校学生来说,有限的时间和简单的理论内容,难以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法治观念。当在网络社会遇到具体问题时,舆论的压力与利益的驱使,足以抵消他们有限的道德与法治意识。

当前网络技术的普及、网络道德与法制教育相脱节是高校德育教育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据一组关于网络文明行为的问卷调查表明,“大学生们对网络相关法律的认识几乎是一片空白。96.1%的学生不知道有关计算机和网络方面的法律和法规,97.6%的学生不知道《刑法》有关计算机犯罪方面的规定,98%的学生说老师未介绍相关的法律和法规。在回答“如果你有足够的计算机技术,是否会充当‘黑客’传播病毒,或攻击别人网站,或窃取国家秘密,或窃取商业秘密”问题时,27%的学生作了肯定回答,希望在网上展示“自己的才能”。面对新事物,当学生还没有完全意识到哪些事应该做、哪些事情不应该做时,其违法、违规行为难免发生。

二、家庭因素的影响

家庭氛围和家长的榜样示范作用对高校网络道德责任教育有重要的影响。良好的家庭环境和适当的家庭网络责任教育,对高校道德责任教育的影响是在潜移默化中实现的。父母对网络道德责任的认识,会在无形中影响高校学生道德责任的养成。只有在家长正确的教育引导下,在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里,高校学生才能充分接受良好的家庭道德责任影响,从而更好地接受网络道德责任教育。

家长与子女的代沟问题,一直是家庭教育难以化解的瓶颈。而当代大学生成长于社会日益开放、瞬息变化的大变革时期和网络时代,造就了他们能够快速地接收、认知网络时代全新的知识结果与价值理念的特性。同时,他们也更容易接纳有别于传统文化的多元化文化理念。这种多元文化理念中,包含的丰富知识结构和多样化价值观念,与家长们习惯的价值观念产生冲突,发生碰撞。在家长与高校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时,这种对网络认知的矛盾会导致家庭道德理念的分歧,使家长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责任教育,面临无法沟通的困难。

同时,由于当今社会的生活压力大、应酬多等原因,家长对子女的沟通、监督和教育的时间越来越少,更加重了彼此间的隔阂。种种亲情缺失,心理空虚,使得高校学生只能在网络社会中寻求沟通、和心灵慰藉。网络社会活动中由于缺少家长的正确引导和监督,使高校学生在网络社会交往中责任缺失行为失责现象频繁出现。另一方面,由于家长缺乏网络道德方面的知识和疏于对孩子网络道德行为的监督,现实社会中家长的说教往往多于行为表率,很多家长在网络社会中没能在自身的道德责任意识和网络行为上为高校学生做出榜样。

这样的家庭教育对高校学生良好的网络道德责任教育不但不能起到辅助功能而且还会使学生对学校的网络道德责任教育产生质疑甚至是抵触。

三、高校学生自身特点因素的影响

随着大学生的身心发展日益成熟,其自我意识明显增强,渴望独立向往自由。一方面,他们有明确的自我存在感,具有强烈的独立自主欲望,希望能自行处理社会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想要摆脱对家长、老师的依赖。另一方面,他们又渴望得到社会的支持、理解和帮助。当高校学生在寻求独立与自主时,往往会遇到各种不信任与阻碍,容易引发其对阻碍因素的不满或反抗,产生与社会对立的消极情绪。高校大学生渴求有一片能释放自我的天地,网络的出现正好迎合了他们的追求自由的心理,在现实中无法摆脱的压抑情绪在这里可以得到释放、不满情绪可以无所顾及地在网络上宣泄,从而造成迷恋网络、逃避现实社会的现象。这样也极易造成人格异化、分裂,引发更严重的网络道德失责行为。

高校学生被誉为“天之骄子”,这使得高校学生自命清高,自觉不凡。但由于他们自身的社会经验不丰富、心理、思想发展还未完全成熟,道德体系还处于建设阶段。 难以承担社会赋予大学生的种种荣耀与期望而倍感压力。他们往往想逃避现实社会,乐于在现实社会中自我封闭而在网络社会中寻求慰藉、沟通、消磨时间,发表对现实社会的不满,通过窥探传播他人隐私,侵犯他人权利等从中获取快乐。这样网络社会就成为高校学生的另一个平行生存空间和逃避现实社会道德责任的“避风港”。高校学生自控能力差,长期沉迷其中容易造成精神麻木和道德责任感冷漠,并丧失现实感,从而影响高校网络道德责任教育。

四、网络社会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管措施

在现实社会中,人们总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和文化规范中,社会道德规范对一定范围内的个体,具有普遍的约束力。而身处虚拟的网络社会,时空交错,隐蔽性强,使原本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道德规范和行为秩序逐渐失效。而相应的网络社会监督体系却没有得到完善。针对当今网络社会中,缺乏与时展相适应的监管机制现象,社会各界必须用行之有效的监管手段来进行约束。因为,网络社会秩序稳定,不仅要靠网络参与者的行为自律,自觉遵守,还要依靠有力的监管保障。维护良好的网络环境,是与每一个网络参与人都息息相关的,更是政府、媒介、公众应共同承担的责任。

现实问题中,网络社会的监管力度不强,各部门各自为政,不能形成一个统一有效的网络监管体系,且一些核心网络技术监管部门设备落后,技术欠缺,很难适应网络社会发展的监管要求。目前我国网络监管体制中多部门“齐抓共管”的局面,使得各职能部门之间缺乏相互的协调和配合,无法从全局意识出发,全面进行网络监管。

我国网络监管机制起步较晚,缺乏相应的监督立法经验,惩治网络犯罪行为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如网络社会的“”问题,在监管上就存在“情节严重性”界定不清难题。虽然“”不以牟利为目的,参与者也有限,但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影响。但网络监管过程中,对“”行为的惩治仍需以传播物品罪定性。即通过进入聊天室的人数、视频的点击率、浏览次数等为处理依据。由于网络社会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管措施,才给各种网络失范行为有可乘之机。同时因为惩罚不及时不到位,甚至无惩罚,直接给大学生们错误的是非标准暗示。

总之,高校学生由于道德体系尚未成熟,社会经验不足。辨别是非能力较差,自制力低,对网络社会中稍加伪装的虚伪、片面信息识别能力差、抗诱惑能力弱。在虚拟的缺乏道德规范的网络社会中容易产生道德责任弱化,甚至是对国家政策法规的质疑的行为。网络道德责任教育主要依靠社会环境来监督和引导,高校学生道德责任的培养要靠家庭、社会、学校共同实施立体规范教育与引导。高校网络道德责任教育建设应该更多地依靠高校学生以“榜样”“自律”“慎行”为特征的自觉自律意识来实现。现实社会中的道德责任在网络上的虚拟社会中依然适用,但也面临挑战,只有教育高校学生做到网上网下“表里如一”,才能更有效地规范高校学生的网络行为。

【参考文献】

[1]李保强.从道德哲学看责任和公民责任教育[J].齐鲁学刊,2007(06).

[2]杜凯.论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感[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2004(06).

[3]曹凤月.解读“道德责任”[J].道德与文明,2007(02).

[4]曹爱琴.论当代大学生的网络责任感[J].唐都学刊,2006(05).

[5]高峰.公民.公民教育.思想政治教育[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04)・

[6]胡河宁,孙树平.论责任范畴的伦理内蕴[J].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6).

[7]顾红亮.责任与他者――列维纳斯的责任[J].社会科学研究,2006(0l).

[8]谢军,王艳.责任_突:含义、实质及意义[J].道德与文明,2007(02).

论网络时代的家庭教育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文章论述了关注和认识网络时代的青少年,积极改进学校教育是预防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最佳选择,指出网络生存的常态化对人类自身遗传体质的潜在影响,亦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今天,上千万的青少年网络成瘾者和近千万接近成瘾者存在的事实,说明网络这一高科技产物在带给人类社会巨大财富与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可忽视的负面效应。如何认识和应对这一挑战显然是信息时代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

一、网络的发现功能与网络成瘾的原因

青少年网络成瘾与网络游戏关系密切。而网络游戏是通过我们人性深处寻求交往与认同、刺激与娱乐、成就感以及追求自由与自尊的需求来实现的。网络之所以吸引人甚至令人上瘾,也正是因为它能带给人们变幻莫测的“崭新世界”。网络通过它全新的吸引力,使参与者的个性几近灭失。网络诱因中最大的动因也许是由于我们人自身是一个复杂的理性和欲望的集合体。而发现或追求它本身能产生一种巨大的快乐感,当网络游戏带给人们的兴奋感渐成习惯、甚至无法被有效取代时,即可能成为不能自拔的网络成瘾者。适度的娱乐本身并不一定是件坏事。青少年偶尔迷恋于网聊、或沉醉于网络游戏,本都属于正常人性之范围。真正值得担心的是那种过分的向往和迷恋,因为它将违背人类身体发育和智力成长的基本规律。

每一次新技术革命,在一定意义上说都是我们人类对自身的再发现。同时也是对人类集体智慧和理性的考验。网络信息时代带给我们的将是前所未有的挑战。一个蒙昧的,成人可以不考虑孩子的愿望和需求、甚至让孩子们盲目服从的时代行将结束。对于东方文化而言、其意义和影响也许是深远的。因此,重新认识幼稚与少年,重新认识网络时代,重新认识成人社会的价值观以及我们的教育看来已不容迟缓。因此,对于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的思考,其意义不仅体现于对“网络迷恋者”这一特定群体行为和心理的关注,发现其普遍的教育学、社会学意义也许更大。

关于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原因主要有“三说”:(1)“多因说”,指学校、社会、家庭、网吧,各自对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负有不同程度的责任。(2)“产业责任说”,指的是作为新型产业的网络游戏开发商、运营商和终端经营者的网吧,应当承担起相应的促使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责任。(3)“三大缺失说”,则是由中科院心理所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心主任高文斌博士提出,即:“父亲功能”的缺失,游戏缺失和同伴的缺失等,是青少年迷恋网络的重要原因。以上“三说”角度不同、各有道理。就青少年网络成瘾是“多因一果”这一判断来看,分歧较小。然而就青少年身体与心理成长的特点来看,应当说学校教育是诸多因素之中的重中之重。

诚然,在青少年网络成瘾者背后有学校、社会、家庭等多个关系密切的影响因素。然而,究竟什么是较有针对性的社会可控变量?究竟谁是管理边界更清晰、更易于把握的社会理性因素?值得深入探讨。

在社会调控方面,政府职能部门主要是通过提醒、明示、引导、供给、鼓励或禁止等政策措施来实现管理和调控的;家庭教育给予孩子的多限于以提供生存与情感支撑,传递诸如自保的、防范的、基本公德方面的常识等;而学校则是以传播认知理性(包括新知识)或价值理性,也即是通过启蒙与教化来实现管理和疏导的。就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而言,学校教育所拥有的时空优势、专业技术优势和同步进行学生动员与教化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不难看出,在学校、社会与家庭三者之间,与学校及社会监管相关的资源,其公共理性、社会理性之边界更清晰,且可把握性更强。而在学校教育与社会引导(包括政府的发现与调控)两方面比较的话,学校教育是一线的、常态化、专门化的公共性资源,因此,其时效性、可行性也更强。相比之下家庭教育虽然也是常态的、责任伦理明确的单元,但其在社会理性方面的确定性较差。虽然,这一判断与传统的家庭理念有些出入,但就日益一体化、现代化的人类社会而言,做出这一宏观判断也许不无道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学校教育的极端重要性。

应当提及的是,2006年5月,由“团中央”、“少工委”、“中央文明办”等六部委牵头,有关研究机构、各大网络媒体以及著名专家学者参与的“中国未成年人网脉框架工程性方案”正式出台。这是中国互联网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对于促进未成年人文明健康上网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也应该看到,如果没有学校教育的配合,其长效性是值得担心的。

二、改进学校教育是预防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最佳选择

网络迷恋如同其它形式的“路径依赖”一样,也是一种生命运动的惯性。要改变它非得生发新的吸引力或助推力不可,这个“力”可以是外界环境要素的改变,也可以是自身认识的改变。自身认识的改变则主要取决于教育。以陶宏开教授等为代表的研究者,对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并且特别强调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在教育界,尽管素质教育已倡导了多年,然而真正起作用的却仍然是“应试教育”为主的考试评价体系。教育理性、教育爱心与快乐教育的缺乏成为教育的“三大短板”。时下,教育的弊端与教育不快乐已成为大家的共识。究其原因,是因为应试教育和教育产业化风潮使得公共教育失去了公平、失去了大爱、失去了从容不迫与心平气和,也失去了教育应该有的担当。在今天的校园里,即便是一些兢兢业业的好老师也难免不被过分功利的环境所同化。我们的教育离开真诚与关爱已经很久了。娱乐的理性化是网络时代提出的特有的课题,如果中小学教育乃至大学教育,不能很好地发挥它应有的功能,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问题就难以得到缓解。印度著名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说:“唯有正确的教育,才能为我们的问题和不幸,提供持久地解决方法。”

在有效干预青少年“网络成瘾”方面学校教育应该是当之无愧的主力。美国网络上瘾中心执行主任金伯利·杨博士提出“五招并施”治“网瘾”——“首先要让学校管理人员和教师了解青少年学生上网成瘾的危害,让他们在学校里更好地规范和管理学生的上网行为;其次,在健康教育计划中引入有关‘网络上瘾症’的内容,让学生能像防范酗酒危害一样预防网络上瘾;第三,一旦发现学生有网络上瘾的苗头,就应该多加疏导,并鼓励学生找专业的顾问解决问题;第四,鼓励学生发展多方面的兴趣,多参加校园团体和社会活动,避免与社会生活疏离;最后,应该围绕互联网这个主题鼓励学生进行深入讨论,让他们知道网络的益处和副作用”。以上“五招”的实施,无一不与学校教育的积极作为相关。也有的学者认为:“对孩子影响最大的是家庭”这在一定程度上与实际情况是不相吻合的,因此,厘清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功能性边界,对于认识和预防青少年过度沉迷网络是非常必要的。

1.教育是理性选择之源。理性是人类所特有的,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的前提。在现代社会条件下,人类理性的养成愈来愈依赖于教育。无论教育过程、还是教育结果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公共教育的内在理性。网络内容健康与否的识别,文明健康上网等均属于理性选择和理,理当诉诸于教育。这里的教育所指的主要是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比家庭教育带有更强的社会公共理性。学校教育是每个孩童都必须经历的阶段,它在人一生中的重要性勿须多言。青少年成长中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小学或中学渡过的。这一阶段,他们遇到怎样的学校、怎样的教育、怎样的老师对他们一生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其中教育的大爱或教育工作者的爱心,对于青少年的成长更是举足轻重。其实在每一个孩子的心目中,都有一个他们尊敬和爱戴的好老师。有相当多的例子可以证明,教育的激励或教师的关爱,在孩子成长中是多么重要。生在网络时代对网络没有兴趣才是真正值得担心的,适度或过度使用网络本身就是一个理性选择的问题。

近年来教育改革的成败,教育投入以及“教育产业化”的思潮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教育渐渐失去了它应有的理性,从容与爱心。关心孩子们的全面成长成了一种奢望。精英教育和应试教育,更是使大多数受教育的孩子被抛在教育者的视野之外。部分痴迷于网络游戏的未成年人,在一定意义上也是这种不健全教育所遗弃的结果。因而反思当下的教育,改变办学思路应当是今后教育健康发展,使更多的孩子“回归”校园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

基础教育在青少年的成长中,是占据时间和精力最多的。它担负着文明启蒙和理性的承继功能。每一代人都无法选择他们所生存的社会文化环境,他们首先要被动地适应一切先在的生存文化系统,当然也包括网络生存或娱乐方式。如果教育不介入的话,他们就只能听信传言或随大流。教育引导对于孩童来说,应当是完整的,个体的知识感,道德感,是非感是在群体(学校)教育中实现的。

但是,我们的教育在其功能和机制,特别是应试取向等方面无法适应一个民族全面的进步和全社会进化的要求。尽管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承担着培养和选拔人才的职责,然而不是通过更为有效的途径培养人才,而是由牺牲一代或几代人的“海选”来培养所谓的人才,应当说是严重的失职或不理。不仅违背人类社会进化的多数准则,也严重忽略了未成年人“快乐成长”的原则。罗素说:“除了一些罕见的英雄事例之外,不论你选择哪一种人生准则,它都不应该与快乐不相容。”看来、让教育和学习成为一件伴随孩子成长的快乐事情,也应提到日程上。而这可以大大增强学校教育对于大多数孩子的吸引力,使更多的孩子乐于校园生活,当然对当下的学校教育的改进也需要有耐心。但是我们期待教育能守望公平、播撒爱心、传承智慧、为社会培养合格公民,应当不算过分。

2.家庭教育功能的局限性。家庭,一般说来是提供感情与生存支撑的。在传播知识与理性方面相对于学校教育来说处于弱势地位。这主要是由于每一个家庭的经济状况,知识文化结构与精力配置都不可能完全适应不断变革与发展的社会和成长中的青少年,这是其一。其二,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家庭,大多数是从赤贫中走过来的,生存的艰辛已经够负担了,我们无法在短期内改变其和谐状态与生存状况。其三,青少年从小学到中学约有70%以上的时间是在学校渡过的(除睡眠之外),高中更是达80%以上、甚至更多。其四,在未成年人网络成瘾的一些个案问题上,家庭教育难咎其职,比如家庭不和睦、教育不得法,使孩子产生了强烈的离心力,不出大的漏子已经是万幸的了。然而在青少年一味地痴迷于网络游戏的“共性”问题上,大教育、大环境理当伴演更为重要的角色。当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物质文化水平的普遍提高,家庭的理性与文明,快乐与和谐也会自然而然地提上日程。目前、对于大多数尚处于打理生计阶段的家庭,我们能指望它完成抚养、抚育、保持基本的和谐已经是较高的要求了。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说,家庭教育在大多数人的成长中,只能起到理性的补充作用。给社会提供健康合格的公民,应当更多的期待公共教育。应当说明的是:我们强调学校教育对于预防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极端重要性,并不等于说家庭教育可以无所作为。家庭也应意识到,网络时代的到来使孩子自我意识的觉醒提前,而青少年体力与智力成长的不平衡本身又明显地限制着他们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因而网络时代的家庭教育也要“与时俱进”,积极理性地介入对青少年的引导和教育,真正使他们明白什么是健康、文明上网,特别是弄明白过度上网的不良预后等等,都可以使孩子的成长变得离我们的期望更近。

由以上讨论不难看出:预防青少年网络成瘾及其潜在的追随者步其后尘的最好方法,还是要指望教育这一公共产品的机制性变革与功能性改进。当然高质量的教育也必须置身于一个相对和谐的社会背景之下。对此,政府也在不懈的努力之中。一个法制公平、社会正义、人们相对安居乐业的环境,对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效性及其改进都是十分重要而不可或缺的前提。

三、网络生存状态的观察与启示

网络生存的视听状态、运动状态、人际虚拟状态,乃至生理特殊化状态及其未来潜在的对人类体质遗传的影响,可能是一个更为重要的话题。长期上网者身上出现的莫名其妙的病状已有报道,其影响也许不仅仅是当下的,极可能是长远的。网络化生存是未来不可逆转的一种选择(诸如:阅读、信息、娱乐等)。无数经验的和科学的证据告诉我们:运动不仅是我们人类生存与健康的必要条件,而且是长久进化的保证之一。值得担忧的是,如今的网络化生存是以指尖活动为特征的生存娱乐方式,一旦把握和引导不当,势必对人自身或其后代的身体素质产生某些不利的影响。未成年人长期沉溺于网络,一旦形成恶性循环,对于个人的体力、智力以及心理健康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长时间迷恋网络,生活和睡眠规律被破坏,对记忆与学习的影响是负面的;一些过分沉迷者会与他所在的社会及群体格格不入,影响正常的人际交往;尤其未成年人不仅是身体与智力成长期,也是社会价值建构、走向社会、融入生活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缺课”会对其一生造成诸多不利的影响;互联网视听信息过多,一方面会使青少年产生信息接收疲劳——“认知疲劳”,从而加剧对简单游戏的迷恋,另一方面,还会使感觉处于懒散与麻木状态(嗅觉、触觉);对于少数极度沉迷的青少年而言,潜存着体质下降与体质遗传蜕化危险。所有这些问题都应当引起我们高度的警觉与关注。

四、网络发展的现状与未来

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和专家们所指出的那样,“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还只是端倪性的”。预期将会像传统媒体(如广播、电视)一样更大规模的进入千家万户,因而会有比现在更多的人使用网络,并且会依赖甚至喜欢网络,传统媒体将部分地被网络媒体所取代,会有更多的人参与这个能即时、高效互动的媒体动态来看,网络成瘾的问题也许会更加普遍、甚至漫延至成年人,它将会带来一个更为普遍而深刻的社会变化;每一代人的成长都潜存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对青少年成长的关注与不良嗜好成瘾问题的研究与跟踪,将是一个应当长期重视的事情。PC的电磁辐射,也应充分考虑到,未成年人从小上网、甚至有可能伴随其成长及至结婚生子,因此,更远的担忧也许是:常态化的网络生存会不会对人类的遗传基础发生实质性影响,进而对个体或民族的发展及进化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应该提醒的是:已有的重度网络依赖者,实际造成的影响,可能不止是当下的、负面的病态及其相关治疗成本;他们作为一个新时代尝试者的亲身的体验或教训是否还应该给我们的政府与社会提示些其它的什么?这也有待于我们给予进一步的关注。

网络信息在各个领域开花结果的时代已经开始,今日的网络宽带为科学发展与科技进步提供了知识、信息与技术资源共享的平台,全人类发展与进步的知识,信息与资源正在向我们聚拢而来,这将推动我们的学习与研究由封闭半封闭、走向全方位的开放;借助网络这一平台,人类的集体洞察力正在跨越千年。在我国,互联网的全部意义尚未充分显现出来,随着城乡差别、东西部经济发展的梯度差异及数字化鸿沟的缩小,互联网将会有更多人参与和使用,其“潜能”必将进一步得到释放。此刻,如果我们能有足够的物质的和精神的准备的话,何愁网络信息时代的未来会不如我们所愿呢。

参考文献:

1.伯特兰·罗素.罗素回忆录.希望出版社,2006

2.钟志贤,杨蕾.论网络时代的学习能力.河南教育网,2005.03.11

3.华商报.近四成孩子不爱运动.第114期华商调查,2006.07.1

相关期刊更多

网络法律评论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北京大学知识产权学院;北京大学法学院互联网法律中心

国家治理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人民日报社

电化教育研究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电化教育研究会;西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