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黑色瘤的早期症状

黑色瘤的早期症状

黑色瘤的早期症状

黑色瘤的早期症状范文第1篇

何裕民教授,上海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主任委员、上海民生肿瘤诊疗中心首席专家、国家“九五”重点建设学科“中医内科学”的学术带头人。

长期紫外线“刺激”可诱发

本刊记者:2012年谢霆锋曾自曝患上皮肤癌的一种――黑色素瘤,后证实是良性的,已经切除;而前不久出演《X战警》系列中的“金刚狼”而走红的休・杰克曼金也自爆患了皮肤癌的另一种――基底细胞癌。所以本期想请您给我们讲讲关于皮肤癌的问题。

何裕民: 皮肤癌主要有三大类。皮肤表层最常见的是基底细胞癌和鳞状细胞癌,这两种来自上皮细胞,称之癌。恶性黑色素瘤来自黑色素细胞,有点像黑痣,其中良性的就是黑痣或黑色素瘤,恶性的称为恶性黑色素瘤,恶性黑色素瘤的恶性程度很高。原来是黑痣,高出皮肤经常摩擦,不断受刺激也会变成恶性黑色素瘤。

由于皮肤癌常在表皮层中发展,所以肿瘤常清晰可见,因此大部分都可以早期发现。在中国,皮肤癌发病率不是很高,占全国肿瘤的1.5%左右,南方发病率比北方高些,但其中恶性黑色素瘤的死亡率很高。基底细胞癌和鳞状细胞癌很少见。

皮肤癌有人种特点,在中国人当中基底细胞癌非常少见。黑人、黄皮肤人或有色人种,此病很罕见,而白人要高出十倍以上甚至更多。白种人皮肤癌发病率高的解释很多,有一种认为和皮肤下黑色素的多少有关。

本刊记者:除了人种原因,还有其他什么原因可能导致患上皮肤癌呢?

何裕民: 患皮肤癌的原因,基底细胞癌和鳞状细胞癌除了与人种有关,也和刺激有关。我的4万病人中,只诊断过两例,两个都是飞机驾驶员,一个是美国人,另一个是宁波老人,我第一时间猜出他是开飞机的,老人说他是战斗机驾驶员,与辐射和紫外线有直接关系。长期的紫外线刺激肯定是诱发因素,长期在烈日下工作,遭受阳光紫外线照射的头面颈部、手背部,暴露部位更容易诱发基底细胞癌和鳞状细胞癌,国外80%的皮肤癌出现在上述部位。

恶性黑色素瘤也和皮肤刺激有关,太阳紫外线直射,是导致黑色素瘤增加的重要因素,而有色人种皮肤的一些色素阻挡了紫外线的直射。

黑痣变化要警惕

本刊记者:有人说黑痣容易变成黑色素瘤,是这样吗?什么样的黑痣要多加警惕呢?

何裕民: 黑色素瘤发生于中老年人较多,男比女多发。好发下肢足部,其次是躯干、头颈部和上肢。症状主要为迅速长大的黑色素结节。初起可于正常皮肤发生黑色素沉着,或者色素痣发生色素增多,黑色加深,继之病变损害不断扩大,硬度增加,伴有痒痛感觉。黑色素瘤的病灶有的呈隆起、斑块及结节状,有的呈蕈状或菜花状。向皮下组织生长时则呈皮下结节或肿块型,向四周扩散者则出现星状黑斑或小结节。常见表现是黑色素瘤的区域淋巴结转移,甚者以区域淋巴结肿大而就诊。到晚期由血流转移至肺、肝、骨、脑诸器官。

本刊记者:很多人并不重视一些临床表现,什么情况下就要立刻引起警觉?

何裕民: 关于如何及时发现皮肤癌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感觉异常。患者的局部常有发痒、灼痛或压痛。当发生上述变化时,强烈提示有皮肤癌或黑色素瘤之嫌。皮肤痣一旦出现任何变化均应行切除活检术,以除去恶性黑色素瘤的隐患;

2.表面观察。患处不光滑,常粗糙而伴有鳞形或片状脱屑。有时有渗液或渗血,病灶可高出皮面。这种皮肤癌的早期症状比较常见;

3.边缘观察。皮肤癌的早期症状常见参差不齐呈锯齿状改变,为皮肤癌的肿瘤向四周蔓延扩展或自行性退变所致;

4.颜色观察。大多数皮肤癌有棕、黑、红、白或蓝混杂不匀,遇皮痣出现颜色改变,应特别提高警惕。这也属于皮肤癌的早期症状表现。防晒霜有一定的防癌作用

本刊记者:对于我们而言,预防大于一切,那么防晒霜是否能预防皮肤癌呢?

何裕民: 涂防晒霜是否能够预防皮肤癌?答案是肯定的。涂防晒霜有一定的防癌作用,防晒霜至少能一定程度隔离辐射,在一定程度上修复皮肤破损基因。

本刊记者:平时生活中还应该如何去做?

黑色瘤的早期症状范文第2篇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丽丽感到非常烦恼,也不知什么原因,外阴和周围出现一些红斑,奇痒无比,尤其是晚上极为明显。由于害羞,丽丽不愿到医院看病,王大妈只好陪女儿就医,医生说是湿疹。看完之后,王大妈顺便也请医生帮自己检查一下,因为自己左侧也感到痒,有暗红色的斑片。医生一检查,发现王大妈所患的是湿疹样癌,所幸是早期,经手术治疗目前已经痊愈。

点评:湿疹是很常见的一种过敏性皮肤病,全身各部位皮肤都可发生,也常发生于女性的和男、女外阴或等处。但是有一种“湿疹样癌”,其好发部位也是女性的、乳晕和男性的阴囊、处。这两种病有时易被混淆。湿疹多对称发生,时轻时重,反复发作,瘙痒较强烈,皮损表现为红斑、丘疹、水疱、糜烂、渗出、结痂等多形性改变,边缘不清,无回缩、浸润及破坏现象,本病按湿疹治疗有效。对于久治不愈的湿疹,应该警惕湿疹样癌。湿疹样癌好发于中老年人,特别是40~60岁女性的单侧、乳晕及其周围皮肤,先从开始,为暗红色斑片,表面糜烂,多有渗出结痂或角化脱屑,逐渐扩大后出现浸润,境界清楚,边缘有色素沉着,回缩内陷,甚至溃疡,病程缓慢,常多年不愈,在扩展过程中,损害边界鲜明且稍隆起。此外亦可发生于外的其他部位,如腋窝、外阴、肛周等及男性的,称为外湿疹样癌,可向邻近淋巴结转移,患处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或疼痛感。湿疹样癌一旦确诊应迅速作单纯切除术,如合并乳腺癌时,则应做根治术。外湿疹样癌宜首选外科手术切除,其次可用放射疗法。

以便秘出现的直肠癌

杨奶奶今年60有余,可最近一年多来,经常出现便秘,有时两三天解一次大便,有时四五天才解一次,虽然又是吃蔬菜又是吃蜂蜜,大便依然秘结,家人都认为是老年人的通病。直到有一天,杨奶奶因为腹痛、呕吐到医院检查时,才发现是患了直肠癌,手术切除病变的直肠后,便秘就再也没有出现。

点评:近年来,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在世界各地都有上升趋势,它极有可能在数年后成为恶性肿瘤中的头号杀手。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是治疗结、直肠癌的关键。但是由于结、直肠癌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因此患者从有了症状到求医就诊,往往已耽误了许多宝贵的时间,失去了治愈的机会。结、直肠癌的早期症状包括:①大便习惯改变(如大便次数增加或腹泻、便秘);②大便带血(容易与痔混淆)或呈黑色;③大便变细;④里急后重(大便后仍想再解);⑤间断性腹部绞痛。一旦出现这些表现时应尽快就诊检查。直肠癌的治疗采用手术与化疗相结合。接受根治性手术的大肠癌患者,尽管手术时所有肉眼可见的肿瘤已被切除,但复发者仍甚多见,尤其在肿瘤累及浆膜或区域淋巴结转移的病例。如果患者已有肝或肝外转移,则术后复发率更高。为了预防局部复发除可采取放疗外,也可采取局部的化疗;结、直肠癌最常见的转移部位是肝脏和腹腔,这些转移灶是由患者初诊时就已存在的微小转移灶发展而来。对于预防远处转移可采取全身性化疗和局部化疗。全身化疗可在手术前和手术后实施,局部化疗则可在手术前、手术中或手术后实施。

“舔”出来的黑色素瘤

李明是养宠物一族,他特Z,喜欢那只波斯猫,每天一回到家就把它抱在怀里,波斯猫也非常讨人喜欢,静静地躺着,任由主人抚摸,有时还用舌头舔李明右手上的那颗痣。开始李明感到很好玩,可猫好像特别喜欢那颗痣,只要一到主人身上,就去舔。时间久了,李明想这不是办法,就到医院切除痣,谁知切下来后,进行病理检查,竟然是黑色素瘤。

黑色瘤的早期症状范文第3篇

小肠恶性黑色素瘤十分少见,发病率极低。世界范围内仅有数十例报道,国内发病率亦非常低,仅有不到20例报道。我科最近发现1例,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情况 男性,70 岁,因“恶心、呕吐10余天”入院。查体中度贫血貌,面部及胸背部各见一颗痣,左上腹可触及5 cm×6 cm大小包块,质韧,活动度好,界限不清,持续存在。胃镜示慢性浅表性胃炎。胸部正位片示两肺纹理增多。CT示左上腹肠管不规则增厚:考虑肠套叠。临床诊断肠梗阻。于2006年7月14日行剖腹探查术。

1.2 术中所见 术中见Treitz韧带下方60 cm 处有一大约20 cm长的肠套。头端可触及4 cm×4 cm×6 cm肿物,距肠套远端分别约20 cm,50 cm肠管内分别可触及3 cm×4 cm×6 cm,2 cm×3 cm×3 cm肿块两处。肠管浆膜光滑,色黑。所属系膜多枚肿大淋巴结,色黑。手术切除肠套叠肠管及两处肿瘤加附属肠系膜及淋巴结,连同面部痣另切除。术后患者恢复顺利,于2006年7月24日出院。

1.3 病理检查 巨检(图1):小肠肠管一段,长60 cm ,见3处灰黑色肿块,直径3~7 cm不等,切面

图1 手术切除的肿物加附属肠系膜及淋巴结实性,灰黑质嫩,周围黏膜光滑柔软。肠系膜找到淋巴结3枚,均呈黑色,直径0.5~0.7 cm。镜下(图2):肿瘤细胞圆形,胞质丰富,瘤色素弥漫分布。面部痣病理检查结果无明显异常。病理诊断:小肠恶性黑色素瘤,累及全层;上下切端未见肿瘤累及;淋巴结3/3见肿瘤转移。

2 讨 论

小肠恶性黑色素瘤罕见,发病率很低。小肠恶性黑色素瘤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多发性病变,一种为单发浸润性病变。多发性病变提示为转移性病变,而单发性病变又无皮肤、眼等部位原发灶的存在,就有可能是原发性小肠恶性黑色素瘤。

小肠恶性黑色素瘤肉眼下主要有两种病理形式:①结节浸润型,最常见,其在肠腔内浸润、种植,易引起肠梗阻、溃疡出血。②息肉型,肠黏膜内有多发性息肉,易导致肠套叠。镜下可见瘤细胞呈圆形、卵圆形或梭形,胞质丰富,内含细小黑色素颗粒,核仁明显,核分裂象活跃,肿瘤细胞呈巢状、腺样排列。

小肠恶性黑色素瘤患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早期多无症状,晚期常出现腹痛、恶心、呕吐,便秘、体重减轻,肠梗阻、肠套叠,消化道出血等。肠梗阻、肠套叠,肠出血等为本病常见并发症。 由于本病无特异性临床表现,诊断较难,尤其是早期患者,绝大多数患者确诊后已属中晚期。对于有黑色素瘤病史的患者,尤其是年轻患者,如果出现肠梗阻、肠套叠,肠出血应考虑小肠恶性黑色素瘤。无明显症状者,如出现胃肠道症状,应行放射和/或内窥镜检查。其他的检查有大便隐血实验、B超、钡剂灌肠、小肠镜检查、CT、手术探查、病理检查等,都是常用的辅助检查方法。其中手术探查、病理检查是最主要的确诊方法。

对于判断小肠恶性黑色素瘤是否为原发性病变,Sachs 等[1]提出3 条诊断标准: ① 病灶单发; ② 其他器官无原发灶, 无引流区域以外淋巴结肿大; ③ 诊断以后存活1 年以上。符合上述诊断标准, 可诊断为原发性小肠恶性黑色素瘤。

目前,小肠恶性黑色素瘤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主要有手术、化疗、对症治疗。手术治疗是目前最主要的治疗方法,包括根治性手术和姑息性手术,根治性切除是目前唯一一种能够延长患者生存期的方法[2]。

临床经验为,小肠肿瘤部位越高,预后越差,影响小肠恶性肿瘤预后的主要因素是临床分期和病理类型[3]。由于恶性黑色素瘤的生物学行为高度恶性,小肠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缺乏较为理想的诊断方法,确诊患者绝大多数已经属中晚期,所以小肠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预后很差,5年生存率极低,有学者[4]对41 例复发转移的恶性黑色素瘤治疗结果分析,5 年生存率4.8% 。

参考文献

[1] Sachs DL, Lowe L, Chang AE, et al. Do primary small intestinal melanomas exist? Report of a case[J]. Am Acad Dermatol, 1999, 41(6): 1042-1044.

[2] 陈德谊. 黑色素瘤胃肠道转移的手术切除.国外医学外科学分册[J]. 1997, 24(2):101.

黑色瘤的早期症状范文第4篇

1.1妊娠期恶性黑素瘤的发病率:妇女在妊娠期癌症的发病率为1:1000(Donegan,1983),与相同年龄段女性发病率相当。癌症发生的频率按其数字大小依次为:乳腺癌、宫颈癌、恶性黑素瘤、甲状腺癌、肺癌及卵巢癌(Vvu,2005)。据美国癌症学会统计,2004年美国发生恶性黑素瘤55 100例,2005年为62 190例,2006年发生在女性的恶性黑素瘤为27 930例。恶性黑素瘤在女性恶性肿瘤中居第6位,在癌症发病率增加较快的病例中,恶性黑素瘤处于第3位。由于妊娠母体受孕年龄的后移,恶性黑素瘤发生在年龄较大女性的比例增大。例如:1991~2001年,首次生育的女性在35~39岁者增加了36%;40~44岁者增加至70%。女性恶性黑素瘤每100 000例的发病率由15~19岁的1.7%到40~44岁的17.1%。资料表明,妊娠期恶性黑素瘤的发病率在上升,这是由于:①恶性黑素瘤在普通人群中发病率上升;②妊娠期恶性黑素瘤的发病率与常人相似;③年龄较大的女性恶性黑素瘤发病率高于年轻者;④女性妊娠期的年龄在向后推移。

1.2妊娠期恶性黑素瘤发生的倾向:有10%~30%的女性在妊娠期间其色素痣的颜色和大小发生变化,不过这些变化并未得到客观证实。这些改变可能来自痣的本身、也可能来自皮脂腺的角质细胞或是皮肤组织的改变。Pennoyer等1997年的研究发现,妊娠期背部痣(腹部等处的痣会受到因孕期组织的扩大而引发改变)发生改变者只有6%(8/129),活检3例,仅1例有实际增大,而且未见恶性改变,很少有关妊娠与恶性黑素瘤发生率的资料。Ellis(1991)认为,发育不良痣在妊娠期可能会发生改变,但妊娠并非诱发恶变的重要因素,可能是一些早已潜在的因素在起作用。

1.3影响妊娠期恶性黑素瘤发生的潜在机制:据推测,内分泌的改变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恶性黑素瘤的发生。Neifeld(1980)查明,111例恶性黑素瘤患者中有24例与雌激素的改变有关。另外的证据是恶性黑素瘤少见于青春期以前的人群。但Gaid(1990)用单克隆抗体进行检测表明,人类恶性黑素瘤细胞完全不存在雌激素的受体。Morvillo等(2002)不仅证实许多恶性黑素瘤细胞系及转移的恶性黑素瘤细胞上缺乏雌激素受体表达,而且发现了睾酮受体的存在,它在被激活时可引发细胞的增殖。以上资料似乎相互矛盾。但至少可以看出,雌性激素的作用如果存在,也不是通过直接激活恶性黑素瘤细胞受体而产生作用的。但这并不排除其他激素(如雄性激素或其他生长因子)在孕期促进恶性黑素瘤发生的影响,或者雌激素产生的间接效应。实际上,雌激素可以激活恶性黑素瘤细胞的睾酮受体活性,这种作用可以被tamoxifen抑制。Pfahlberg等复习文献后认为,口服避孕药并不会增加恶性黑素瘤发生的危险性。总之,有关内分泌与恶性黑素瘤发生的关系还不是十分明确。

1.4妊娠期恶性黑素瘤患者的预后:早在20世纪50年代,报道的资料表明妊娠期的恶性黑素瘤患者预后很差,因此,导致这类妇女接受中止妊娠。现代研究对此有所改变,某些对比研究资料表明,处于孕期的恶性黑素瘤病变明显增厚,另一些学者认为增厚的趋势是存在的,但5年存活率并无差别。Trapeznikov(1987),Kjems(1993)等收集俄国的资料表明:妊娠期恶性黑素瘤患者10 年的存活率为26%,对照组为43%,两者有统计学上的差异,但5年的资料则无明显差异。而来自Lens(2004)的资料,瑞典的185例孕期恶性黑素瘤患者,经随诊平均42.9年,存活率没有明显差异,而且证实,妊娠期女性被诊断为恶性黑素瘤后,并不会增加死亡的潜在威胁。综上所述,孕期的恶性黑素瘤患者并不会增加危险性。

1.5对妊娠期恶性黑素瘤患者的处理:处理孕期的恶性黑素瘤,既要保护母体,也要保护胎儿。对孕妇黑痣的变化有可疑者应进行活检,为了确诊,要进行彻底检查,包括病灶、淋巴引流通道。对低危者(无溃疡、病变深度

1.6孕期与显影检查的掌握:对于一般人群,施行前哨淋巴结检查时,也可使用CT或核磁共振等技术。但腹内有胎儿时,如果放射剂量到30mGy或高于50mGy时,有可能伤及胎儿,在第1 、2个1/3孕期,放射剂量>100mGy可能使胎儿将来的智商下降,并增加胎儿发生癌症的危险。有III~IV期MM的孕妇,应用超声检查是安全的,磁共振(MRI)用于查明分期而无放射损害,尽管从理论上讲可能因射频波引起组织发热产生一定的影响。美国放射学会认为,MRI 可用于妊娠各期的检查,认为其诊断意义超过其负效应。

1.7对进行性孕期MM的处理:以往大批资料显示,孕期MM发生局部或远处转移的病例非常少。新近报道的3例孕妇有III~IV期MM(Beyeler,2005),作者主张如SLN证明局部有转移者,可用放射剂量低度的方法检查,如超声检查或MRI检查。在切除原发病灶后,要等待产后才开始施行辅助治疗,如干扰素或疫苗,以及其他治疗,如:decarbazine、temozolamide等。化学治疗对母体及胎儿都有害,如必须化疗,也要等到孕期34周先行引产后才能开始,化疗的效果并不满意。有学者主张中止妊娠,以排除对胎儿的损害,然而,其结果并未产生使MM退化或改善母体成活的效果。

1.8孕期MM对胎儿的影响:Alexander(2003)广泛收集文献资料发现,从1866年以来,通过胎盘转移侵及胎儿的病例只有87例。尽管MM不是孕期最多见的癌症,但它是最可能发生胎儿转移者。在这87例中,属于MM胎盘转移者有27例,占31%,其中转移到胎儿身上的病例有6例,5例因MM转移致婴儿死亡。

1.9关于MM女性的怀孕问题:Schwartz(2003)建议,依据病变复发的可能性及患者年龄来决定何时怀孕。对MM病变较薄者,因其复发可能性较低,母体经治疗后等待2年怀孕为妥,如病变较厚者需在治疗后3~5年才能怀孕。另一资料(Mackie,1991)比较了92例在生育年龄段的MM女性和296名相匹配的无病女性,发现属于I期MM病例中,病变深度3.5mm,5年存活率下降到50%。当检查142例II期MM,2年复发率达83%。据此,作者建议I~II期的MM女性患者,如果要怀孕需等2年为宜。

恶性黑素瘤的发病率及发病母体的年龄都在上升,医生要对孕期MM患者予以关注。体外实验及文献分析并不支持性激素对MM的发生、发展有明显的影响。色素痣在妊娠期转化为MM者为数很少,不过对孕妇色素痣的改变仍需关注。至今,还没有对照性研究表明孕妇MM与普通女性MM五年存活率上有任何差别。对于早期(I~II期)病变治疗上与非孕女性相同,前哨淋巴结检测技术可安全进行,可不采用染料注入法,以避免可能的过敏反应。手术切除仍然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终止妊娠并不能改善母体的存活率。各种癌变通过胎盘转移或转移到胎儿的情况甚为少见,在过去的140年间,全世界只发现87例。然而MM胎盘转移的发生率最高,87例中占31%。为此,对孕期MM患者分娩时,要对胎盘进行相关检测,并对胎儿进行仔细检查。不过对胎儿有恶性黑素瘤转移者还无有效的处理手段,其预后很差。至于女性MM患者,何时才能怀孕,要依病变分期及患者年龄而定。

2婚姻状态对患有恶性黑素瘤老年人的诊断发现与存活的影响[2]

近30年来,美国恶性黑素瘤的发病率与病死率明显升高。而且发现,患者的婚姻状态与发现恶性黑素瘤的病理分期及死亡率有一定联系。Geller等报道,近30年美国65岁以上患有恶性黑素瘤者的死亡率从7.5上升19.3/每十万人,为同龄人的3倍。据美国2003年统计,在65~74岁的女性人群中,仍处于婚配状态者占53%;有29%处于失去配偶状态。而同龄男性处于婚配状态者占74%,9%为失去配偶者(译者注:其中离异等单身状态人群未统计在内)。随着年龄的增加,单身人群比例升高。在85岁以上人群中,女性单身者占78%,而男性单身者占35%。早有资料提示:婚姻状况对癌症诊断时病变所处的病理阶段以及存活期有一定的影响。认为无婚姻人群多处于以下状态:①癌症诊断时已处于区域性病变或远处转移期;②发现癌症时没有接受过治疗;③较少得到社会的支持,社交活动少。这些解释很少涉及婚姻状况与恶性黑素瘤之间的关系。

本文则侧重研究婚姻状况与恶性黑素瘤之间的关系。从相关资料及数据库共收集资料19 479例。他们是1991~1999年65岁以上老年人恶性黑素瘤患者。排除婚姻状态不明确的4 849例,可以分析者有14 630例。按照诸多参数如:诊断时病变所处分期、现有婚姻关系、现无婚姻关系(包括未婚、离异、配偶去世)等,进行综合分析。发现单身老人、特别是失去配偶者,确诊为恶性黑素瘤时,病变属于较晚期,病死率也较高。分析其可能的因素:这些孤寡老年患者精神处于不轻松状态,失去社会的支持,信息闭塞,收入少,经济状况较差,多数未接受高质量的医疗处置,失去最佳救治时机,而且,这些人群免疫力可能较低。加之老年恶性黑素瘤患者多为结节性病变,这是一类潜伏着转移性较高的病变,因此,才会有上述后果。本研究还发现,同类有婚姻关系人群的恶性黑素瘤老年患者,女性发现病变比男性要早,不过未婚者男女之间则无差别。死亡率也出现上述差异,同样未婚者则看不出这种差别。

综上,婚姻状态对恶性黑素瘤的诊断及预后有一定的关系。老年失去配偶的恶性黑素瘤患者,确诊时恶性黑素瘤病变多处于相对较晚期,而且与同龄保持婚姻状态者相比,其病死率也较高。

[参考文献]

[1]Leachman SA,Jackson R,Eliason MJ,et al.Mangement of melanoma during pregnancy[J]. Dermatology Nursing,2007,19:145.

黑色瘤的早期症状范文第5篇

1.带状疱疹:带状疱疹是一种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沿单侧周围神经分布的簇集性小水疱。日本学者研究发现,约有12.1%的带状疱疹患者会患有恶性肿瘤。其中50岁以上的老年带状疱疹患者患恶性肿瘤的几率高达18%。可合并带状疱疹的恶性肿瘤主要有淋巴癌、胃癌、肺癌、肠癌、前列腺癌和食管癌等。需要注意的是,普通的带状疱疹大多发生在人体的一侧,并且该病治愈后可获得终生免疫。而合并有恶性肿瘤的带状疱疹可分布在人的全身各处,并且会反复发作。

2.天疱疮、大疱性类天疱疮和疱疹性皮炎:天疱疮是一组可累及到皮肤黏膜的自身免疫性表皮内大疱病。该病引起的疱疹疱壁薄、松弛易破。在该病患者中,约有12%的人会患有恶性肿瘤。大疱性类天疱疮是一种好发于中老年人的自身免疫性表皮大疱病。该病引起的疱疹疱壁厚、坚硬不易破。在该病患者中,约有9%的人会患有恶性肿瘤。可合并上述两种皮肤病的恶性肿瘤主要是淋巴癌。疱疹性皮炎是一种慢性、良性、可复发性的大疱性皮肤病。该病引起的皮疹呈对称分布,可引起剧烈的瘙痒。可合并疱疹性皮炎的恶性肿瘤主要有胃癌、恶性绒毛上皮癌、女性生殖器癌和淋巴癌等。

3.皮肌炎:皮肌炎是一种以进行性肌肉软弱和典型皮肤损害为特征的炎症性肌病。该病患者可表现为眼睑、鼻梁、面颊、前额和指甲周围等处的皮肤出现紫红色的斑点。特别是在上眼睑和眼眶周围出现的斑点,其颜色可和葡萄酒的颜色一样(又叫紫红眼睑,是该病特有的一种表现),并可出现肿胀。在皮肌炎患者中,有20%~30%的人会患有恶性肿瘤。有的学者甚至认为,皮肌炎就是某些恶性肿瘤的必然表现。可合并皮肌炎的恶性肿瘤主要有乳腺癌和肺癌等。需要注意的是,如果皮肌炎患者皮肤上的斑点表现为鲜红色(即出现了充血),那么该患者就极有可能患了内脏恶性肿瘤。

4.离心性环状红斑:离心性环状红斑是一种呈环状、离心性扩大的红斑性皮肤病。该病引起的皮疹多发生在人体的躯干部,特别是臀部,并可引起剧烈的瘙痒。这种皮疹能以每天数毫米的速度生长,最大的直径可超过10厘米。可合并离心性环状红斑的恶性肿瘤主要有乳腺癌和肺癌等。需要注意的是,如果离心性环状红斑患者的皮疹表现为形态不一的话,那么该患者就极有可能患了内脏恶性肿瘤。

5.匍行性回状红斑:匍行性回状红斑是一种呈木纹形或波形的环状红斑性皮肤病。该病引起的皮疹特点是移动速度和形态变化较快,可出现脱屑,并会引起剧烈的瘙痒。临床研究发现,几乎所有的匍行性回状红斑患者都患有恶性肿瘤,其中较为常见的是乳腺癌、肺癌、头颈部癌和淋巴癌等。

6.黑棘皮症:黑棘皮症是一种以皮肤出现色素沉着、角质样增生或瘤状肥厚为特点的皮肤病。该病可发生在人的颈窝、腋窝和腹股沟部等处,然后逐渐向嘴唇、、手掌、手背和周围等部位扩展,在口腔黏膜、食道和外阴等部位也可发病。合并黑棘皮症的恶性肿瘤多为腺癌,其中以胃癌居多。

7.多发性老年疣:疣是一种由人类瘤病毒感染皮肤黏膜引起的良性赘生物。该病一般不会对人体造成大的损害。但如果一个老年人的皮肤上突然生长出了大量的疣体,且疣体的体积急速增大,同时伴有瘙痒,那么就提示该老年人可能患有消化道癌,其中以胃癌居多。

8.游走性静脉炎:当血栓性浅静脉炎在人体各处反复发作时,就被叫做游走性静脉炎。游走性静脉炎多发生在人的下肢,有时也可在人全身的几个部位同时发病。该病患者患处的皮肤可出现潮红、肿胀和疼痛的症状。合并游走性静脉炎的恶性肿瘤主要为胰腺癌,其中以胰体癌和胰尾癌居多。目前,临床上已将游走性静脉炎视为诊断胰腺癌的一个重要依据。由于胰腺癌发病迅速,而且检出率极低,故35岁以上的人如果反复发生游走性静脉炎,应及时去医院检查。

9.后天性鱼鳞病:鱼鳞病是一组以皮肤上出现鱼鳞状黏着性鳞屑为特征的角化异常性皮肤病。该病患者可有全身皮肤干燥、皮肤上布满细小的裂纹等表现,同时可伴有手掌、脚掌角化增生和脱发等症状。如果一个成年人突然患了鱼鳞病(该病具有遗传性,多数患者为先天性的),那么他(她)极有可能患有淋巴网状细胞肉瘤病(又叫何杰金氏病)。

10.后天性毳(音翠)毛增多症:毳毛是指除头发、、腋毛外,人体其他部位生长的细毛。该病的特点是起病突然,毳毛坚硬、生长迅速(个别患者的毳毛可在一周内生长10~15厘米)。该病可从人的颜面部发起,然后逐渐向全身转移。可合并后天性毳毛增多症的恶性肿瘤主要有肺癌、乳腺癌、肠癌和淋巴癌等。

相关期刊更多

世界电影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电影家协会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西安市教委

临床肿瘤学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无锡联勤保障中心卫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