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垃圾渗滤液处理方法

垃圾渗滤液处理方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垃圾渗滤液处理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垃圾渗滤液处理方法

垃圾渗滤液处理方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填埋场;渗滤液;处理方法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foreign scholars of landfill leachate treatment for a large amounts of exploration and research, achieved some success experience, some of which have been used in engineering practice. In our country of landfill leachate treatment research started late, low starting point, a lot of failure, but also had some valuable experience. Because of leachate water to the complex and changeable, at present there is no perfect process,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most of the specific conditions of the landfill and other economic technical requirements to adopt targeted process. In landfill leachate treatment at home and abroad and the present situation, the current leachate treatment scheme is off the main processing field and individual treatment two kinds big. The main process have biological treatment method, chemical method, and the method of comprehensive midway

Key words: the landfill; Leachate; Processing method

中图分类号:R1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 言:城市垃圾的处理 (处置)方法主要有焚烧、堆肥 和填埋等。其中垃圾卫生填埋法由于成本低、技术相对简单、处理迅速,是目前国内外应用最为广泛的垃圾处置方式。填埋法处理城市生活垃圾会产生大量的污染物浓度高、持续时间长、流量极不均匀且水质变化大的渗滤液,这些渗滤液不加处理则会对周围环境水体产生严重的二次污染。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滤液 (以下简称渗滤液)的处理一直是填埋场设计、运行和管理中非常迫切而棘手的问题。

1 渗滤液处理方法介绍

1.1 常用的处理方法

1)生物处理法

分为好氧生物处理法、厌氧生物处理法和厌氧―好氧组合处理方式三种。好氧生物处理法包括活性污泥法、曝气氧化塘法和生物膜法。厌氧生物处理法包括普通厌氧硝化、两相厌氧硝化、厌氧滤池、上流式厌氧污泥床(UASB)、厌氧复合床(UASBF)等。厌氧―好氧组合处理方式包括SBR法、AB法、厌氧池―SBR法、厌氧池―活性污泥法、厌氧/好氧生物床等。

2)物理化学处理法包括混凝沉淀法、化学氧化法、吸附法和膜分离法等。

3)土地处理法包括循环回灌法和土壤植物处理系统。

1.2 渗滤液处理方法的比较

垃圾渗滤液的多种处理方法,各具优缺点。

生物法中,好氧工艺的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的处理效果最好,停留时间较短,已有丰富的运行经验,但工程投资大、运行管理费用高;相对而言,曝气氧化塘工艺简单、投资少、便于管理,但停留时间长、占地面积大且易受季节影响。厌氧处理工艺适于高浓度的有机废水,它的缺点是停留时间长,污染物的去除率较低,对温度的变化敏感。因此,对高浓度的垃圾渗滤液采用厌氧―好氧组合处理工艺既经济合理,又提高了处理效率。目前我国已有不少填埋场采用此法,例如:福州红庙岭的UASB―氧化沟―稳定塘工艺,处理垃圾渗滤液水量为1000m3/d;入口水质CODcr为8000mg/L、BOD5为5500mg/L;CODcr的去除率为95%、BOD5的去除率为97%,去除率较高,但出口水质仍未达到《生活垃圾填埋控制标准》(GB16889―1997)中垃圾渗滤液二级排放标准的要求。还有,广州大田山垃圾卫生填埋场渗滤液的处理采用厌氧―气浮―好氧工艺,进水水质CODcr为8000mg/L、BOD5为5000mg/L、SS为700mg/L、pH值为7.5 ;出水水质CODcr为100mg/L、BOD5为60mg/L、SS为500mg/L、pH值为6.5~7.5,达到了垃圾渗滤液的二级排放标准。虽然厌、好氧组合工艺的处理效果相对较好,但此工艺组合的搭配协调较为困难。

与生物处理相比,物化处理不受水质水量变动的影响,出水水质比较稳定,尤其是对BOD5/COD值较低(0.07~0.20)的难以生物处理的垃圾渗滤液有较好的处理效果,现已成为渗滤液后处理工艺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但其成本较高,不适于大水量垃圾渗滤液的处理。同时可以查看中国污水处理工程网更多技术文档。

土壤植物处理系统是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通过土地―植物系统的物理―生物―化学的综合反应,使渗滤液得到净化。循环回灌法实质上是以填埋场为巨大的生物滤床,将渗滤液收集起来,通过喷灌使之回流到填埋场。其净化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减量。渗滤液回灌后通过蒸发或被植被吸收,减少了渗滤液的场外处理量;二是加速稳定化进程。回喷可增加垃圾湿度,增强微生物活性,加快甲烷的产生速率及有机物的分解,缩短填埋垃圾的稳定化进程。例如,北英格兰的Seamer Carr垃圾填埋场,部分垃圾渗滤液采用了渗滤液再循环后,发现COD值和金属浓度有较大幅度的下降。

目前该项技术在我国应用的较少。据资料介绍,例如,唐山市垃圾卫生填埋场的渗滤液处理采用了循环回灌法,渗滤液被收集并经沉淀调节池处理后,回灌至填埋场;沉淀调节池中的沉淀污泥与渗滤液也一并回流至填埋场,避免了污泥的二次污染。还有杭州天子岭填埋厂,通过循环回灌法基本可实现渗滤液的产生与蒸发量的平衡,同时可使COD由10400mg/L降至142mg/L,TN由899mg/L降至18mg/L。但是,循环回灌法对氨氮的去除效果并不明显,其只能降低垃圾渗滤液的浓度、减少其产量,而且产生的低浓度渗滤液不能直接排放。

2 我国的垃圾渗滤液处理方法

2.1 预处理方法

现今,垃圾渗滤液的排放标准日益严格,目前我国能真正满足卫生填埋标准的填埋场并不多,许多填埋场因为资金所限无法建造能达到标准的垃圾渗滤液收集处理系统。因此,我们应发展投资小、效果好的渗滤液处理技术。但是,由于垃圾渗滤液成分复杂、水质水量变化大、污染物浓度高,单独采用一种方法处理难以满足要求,因此须采用多种方法的组合工艺。如用生物法或土地法作为预处理,再综合考虑处理效果、资金及用地情况来选择后续处理的工艺组合即可满足要求。根据本文对各种处理方法的比较,土地处理法节约用地、经济简单,生物法的工艺搭配协调困难,投资相对较高。因此,从我国目前的国情出发,选择土地处理法为预处理方法是适宜的。

2.2 后续处理的方式方法

后续处理可分为合并处理和单独处理两种方式。

1)合并处理

合并处理是指将预处理后的渗滤液输入城市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垃圾渗滤液通过土地处理法进行预处理后,重金属浓度大大降低,不会对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微生物造成毒害;水量和有机物含量减少,基本不会对城市污水处理厂造成冲击负荷,但考虑到污水处理厂对渗滤液的接纳能力,应严格控制渗滤液与城市污水的混合比,渗滤液浓度越高,渗滤液和污水的混合比就应控制得越小,因此需在填埋场附近加筑中间调节池,在雨季和水量较多时,可将过剩的渗滤液排入调节池中。另外,经土地法预处理后,渗滤液的营养物质仍不均衡,氨氮浓度较高、磷含量较低。而城市污水量较大,可起到稀释作用,还可补充磷等营养物质,保证了生化处理所需的C∶N∶P的比例,达到渗滤液与城市污水共同处理的目的。因此,采用合并处理作为后续处理方式,既不影响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正常运作,又能保证出水水质,还可节约土地、节省工程投资和运行管理费用,也不必考虑工艺搭配组合的问题。所以,该方式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处理方案。但需注意的是垃圾填埋场和城市污水厂的距离及城市污水处理厂对渗滤液的接纳能力。

2)单独处理

单独处理是指在填埋场附近建设污水处理厂以进行渗滤液的处理。当垃圾填埋场远离城市污水处理厂时,为避免渗滤液长距离输送带来的高额费用,可考虑在填埋场附近单独建设处理系统。处理系统要根据预处理后的水量、水质进行选择。一般来说,应用土地处理法进行预处理后,水量和有机物含量较少、氨氮含量较高,应建议采用物理化学处理法对渗滤液进行深度处理。

3 结束语:

1)垃圾渗滤液的成分复杂、水质水量变化大、污染物浓度高、处理难度大。主要的处理方法有生物处理法、物理化学处理法和土地处理法。单独采用一种方法处理垃圾渗滤液难以满足排放要求,因此必须采用多种方法的组合工艺。

2)以循环回灌法为预处理,再把渗滤液输送至城市污水处理厂进行合并处理是适合我国的渗滤液处理方法。但必须考虑到填埋场和污水处理厂的距离及污水厂对渗滤液的接纳能力。如单独处理,则建议采用物理化学处理法进行深度处理。

3)建议对循环回灌法与其它工艺搭配的处理方法进行试验研究,以解决工艺的协调问题。另外,在研究垃圾渗滤液处理方法的同时,还应当研究减少渗滤液产生量的填埋技术。

参考文献:

[1]郑雅杰.垃圾填埋场渗滤液特征及其治理[J].水资源保护,1997, (2):11-14.

[2]张祥丹,王家民.城市垃圾渗滤液处理工艺介绍[J].给水排水, 2000,26(10):9―14.

垃圾渗滤液处理方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垃圾渗滤液;污染特性;处理技术

Abstract: this article through to the generation of landfill leachate and pollution characteristics are analyzed, and the feasibility of landfill leachate treatment technology to China's development of the technology of landfill leachate work made some of their own views.

Keywords: landfill leachate treatment; Pollution features; Processing technology

中图分类号: R124.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便捷卫生的生活条件下,城市垃圾的数量却与日俱增,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环境。城市垃圾目前的主要处理手段是填埋,处理方法相对高效,但垃圾填埋却极易造成二次污染,其中,垃圾渗滤液的污染最为严重,它能够对水体、突然和大气造成严重的危害,导致土地、水体的富营养化、地下水质的污染,甚至直接危害到人们的身体健康。

1、垃圾渗滤液的产生

垃圾渗滤液,一种来源于垃圾的高浓度废水化合物,它主要是指垃圾填埋场中垃圾本身含有的水分、进入填埋场的雨雪水、地下水的反渗或垃圾之间的生化反应所产生的水分,在扣除掉饱和持水量后所剩余的物质。

二、垃圾渗滤液的污染特性分析

(一)构成复杂

由于垃圾渗滤液是一种含量非常复杂的高浓度废水化合物,其中酸酯类、醇酚类和酮醛类等烃类化合物及其衍生物占大多数,这样污染物的危害较大,很多都被我国列为优点控制污染物的“黑名单”之中。

(二)成分浓度高

垃圾渗滤液的浓度很高,所含成分的变化范围也比较大。垃圾渗滤液这一特性使得它同其他污染物有着明显的区别,增加了垃圾渗滤液的处理难度,使得垃圾渗滤液的处理工艺要更为复杂和严格。

(三)不稳定性

垃圾渗滤液拥有很高的不稳定性,较普通污染物相比,容易受到气候和环境的影响。

由于垃圾渗滤液的形成方式同水分有很大关系,因此雨季垃圾渗滤液浓

度明显高于旱季。

垃圾渗滤液受气温影响比较大,干冷季节的垃圾渗滤浓度要低于其他季

节。

垃圾渗滤液的浓度也会随着填埋时间的长短发生变化。填埋初期的垃圾

渗滤液的浓度相对比较低,而填埋一段时间之后,垃圾渗滤液的浓度会升高,而渗滤液的成分开始发生非常大的变化,其中,氨氮的浓度会大幅升高,但重金属元素的含量会相对减少。。

二、我国垃圾渗滤液的处理现状

受到经济影响,我国开始卫生填埋的时间比较短,垃圾渗滤液的设施建设和推广也比较晚,目前,我国对于垃圾渗滤液的处理方式主要有以下两种:

(一)污水联合处理技术

渗滤液同污水合并处理工作是目前最为理想的垃圾渗滤液处理方式,污水处理厂进行污水处理工作的同时,对垃圾渗滤液进行相应技术的处理工作,这样既能够节省单独建立渗滤液处理工程的高昂费用,利用污水处理厂的相关技术,达到对渗滤液的稀释、分解目的。但这种处理技术存在一定问题,首先是是渗滤液的输送问题。由于渗滤液具有非常大的危害性,因此在运输过程中必须保持遵守的运输规定,并使用特殊的密封设备,大大增加的资金的浪费。此外,由于渗滤液中所含成分比较复杂,在处理过程中容易造成污水厂的冲击负荷,甚至影响和破坏污水厂的正常运行。

渗滤液回灌技术

渗滤液回灌技术在处理渗滤液的工作中具有比较多的优点,设施简单,投资少,收益高,对污染物的约束力大。但垃圾渗滤液的回灌技术也存在着相应的问题,由于回灌技术是在固定空间进行的循环工作,一次循环必定会造成渗滤液的浓度增加,这便使得操作过程中气体挥发性增大,造成安全隐患,引发安全事故。并且,恶臭气体的挥发,还会对周围环境造成极大的影响和危害。

三、垃圾渗滤液的处理技术研究

我国渗滤液的处理技术起步比较晚,因此,我们在积极借鉴和引用国外先进处理技术的同时,也要加强自身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完善。

(一)因地制宜的处理技术

由于垃圾渗滤液的不稳定性,因此,不同地区的垃圾渗滤液的处理方式应该有所不同。北方气候以干燥少雨为主,因此,选用渗滤液回灌技术进行处理比较有效,而对于多雨潮湿的南方地区来说,可以使用目前比较先进的土壤-植物法进行渗滤液的处理工作。

(二)多种技术的有效结合

垃圾渗滤液处理厂处理渗滤液的方法有生物法、土地法和物化法等处理方法。必须采用更为合理和多种手段结合的方法,才能真正的做好渗滤液工作,达到排放标准,防止对环境的污染。

微电解法是以金属腐蚀的原理处理渗滤液中的一种高级氧化技术,通过铁屑在渗滤液中同Cu、C、-N等物质发生反应,生成氧化还原反应,形成絮凝物质从滤液中分离。这种方法操作简便,经济型强,处理效果良好。

氧化沟工艺,是污水处理方法中一种成熟的处理技术,在处理COD、-N等物质上都有着不俗的表现,因为其耐冲击负荷强、处理效果好、处理单元少等优点,目前已经收到广泛的应用在垃圾渗滤液的处理工作中。

砂滤技术,砂滤技术是渗滤液处理工作中的后期处理技术,也是切实可行的处理工艺。它是利用均粒石英砂等物质对渗滤液进行相关的处理工作,主要对渗滤液中的悬浮物体、COD及色度进行处理,达到理想排放的效果。

(三)加强对相关技术的研发和改良

依照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经济发展防线,加大对新型技术材料的研发力度,不断完善垃圾渗滤液处理技术,找出更为经济有效的处理渗滤液的新方法。目前,硝化反硝化、厌氧反厌氧等氨氮处理概念目前已经被提出并在研究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具有需氧量低、能耗低、负荷高等优点,是处理氨氮成分的比较理想的方法。

总结:

垃圾渗滤液,对我国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污染和危害,为了能够积极改善环境状况,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标准化、规范化的垃圾渗滤液处理工作是必不可少的。因地制宜,合理的应用垃圾渗滤液处理技术,能够更有效的开展垃圾渗滤液的的处理工作,并且符合我国国情,降低能源消耗,将环境污染降到最低。同时,今后应该继续加大对新型垃圾渗滤液处理技术的研发力度,寻求更好的解决办法,使我国的垃圾渗滤液处理工作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 胡冬雯,汤庆合,江家骅,秦冰,明鲁平,邵一平.上海市生活垃圾处置规划模式的比较研究[J].上海环境科学,2008(03)

垃圾渗滤液处理方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技术;

垃圾处理常见的方法包括卫生填埋、焚烧、堆肥和综合利用等。卫生填埋法由于运输管理方便、处理费用低、技术成熟,因而成为我国处理垃圾的主要方式。但在垃圾填埋过程中产生的渗滤液是一种危害较大的高浓度的有机废水,对周边环境及填埋场场底土层污染严重,且污染持续时间长,造成严重的二次污染,因而对渗滤液进行有效的收集和处理已成为城市环境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垃圾渗滤液的处理技术是国际上的研究热点问题之一。

1 垃圾填埋场渗滤液的产生及其水质特征

垃圾填埋后,在微生物作用下,垃圾中有机物经过好氧反应和厌氧反应发生降解。垃圾中溶解的氧气较少,好氧反应速度快,因而好氧反应很快终止而进入厌氧环境。垃圾中有机物的降解主要由厌氧反应承担。垃圾降解产生低分子有机物以及垃圾中的可溶性有机物进入垃圾渗沥液中,使得渗沥液中氨氮等有机物含量较高。且垃圾降解产生的CO2溶入垃圾渗沥液中使其程微酸性,这种酸性环境加剧了垃圾中不溶于水的碳酸盐、金属及其金属氧化物等发生溶解,因此渗沥液中含有较高浓度的金属离子。由于影响渗沥液水质成分的因素很多,包括水分供给情况、填埋场表面状况、垃圾性质、填埋场底部情况、填埋场操作运行方式、填埋时间等,因而渗沥液中污染物的种类、浓度变化范围很大。所以针对不同的垃圾渗沥液应采取适合的处理方法。

2 垃圾渗滤液处理方法

目前垃圾渗滤液处理方法主要有生物法和物化法,当垃圾渗滤液的BOD/COD大于0.3时,渗滤液的可生化性较好,可以使用生物处理法;对BOD/COD比值较小(0.07~0.2)、难以生物处理的垃圾渗滤液,以及生物法很难去除的相对分子量较小的有机成分,物化处理效果更好。

2.1 生物法

垃圾渗沥液的生物处理主要是指依靠处理系统中的微生物的新陈代谢作用以及微生物絮体对污染物的吸附作用来去除渗沥液中的有机污染物的废水处理方法,可分为厌氧和好氧处理两种。

2.1.1 预处理

渗滤液中污染物的成分变化很大,COD最大可达70000mg/L,BOD也可达到38000mg/L,而氨氮的质量浓度可达1700mg/L,甚至更高,重金属中则以Fe,Pb等的浓度最高。渗滤液中高浓度的氨氮会对微生物的活性有强烈的抑制作用,因此通过对渗滤液的预处理,去除一部分氨氮,对后续生物处理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关于渗滤液预处理的研究有用空气自由吹脱和加石灰吹脱预处理方法,效果良好,此外还有化学沉淀和吸附的方法去除氨氮,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去除效果。

北方地区垃圾成分以无机物为主,垃圾自身含水率较低,渗沥液的产生主要来自于降水,渗沥液的产量及浓度受季节变化影响较大。常用的方法是设置渗沥液调节池,雨季时加大处理量,旱季时通过自然蒸发及渗沥液回灌等措施减少处理量,节省能耗。由于渗沥液主要来自于降雨,因此其有机物浓度较低。

2.1.2 好氧处理

好氧处理最普遍的方法包括延时曝气、曝气稳定塘等,这些方法对降低垃圾渗沥液中的BOD5、COD和氨氮都取得一定的效果,还可以去处另一些污染物如铁、锰等金属离子。好氧生物处理工艺较为成熟。目前,主要的厌氧生物处理工艺有曝气稳定塘、传统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等。

2.1.3 厌氧处理

厌氧法包括厌氧污泥床、厌氧式生物滤池、混合反应器及厌氧塘等,它具有能耗少、操作简单、投资及运行费用低等优点。利用间歇式厌氧反应器将原液中83%的COD转化成甲烷气体;使用间歇和连续上流式厌氧污泥床处理垃圾渗滤液,使反应器有机负荷率在0.6~19.7g(L•d)的条件下操作,间歇上流式厌氧污泥床去除COD的效率在71%~92%之间,对于连续上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COD去除效率保持在77%~91%范围内。

2.1.4 好氧与厌氧结合处理法

对高浓度的垃圾渗滤液,采用厌氧、好氧结合处理工艺经济合理,处理效率也较高。采用氨吹脱-厌氧生物滤池-SBR工艺对某填埋场的渗滤液进行了研究,渗滤液中COD,BOD5,NH3-N和TN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5%,99%,99.5%和97%。此外,利用厌氧-好氧反应系统来处理“年轻”的渗滤液中有机物和含氮化合物,脱氮作用和甲烷生成均可在厌氧反应器中进行,有机物去除和硝化作用在好氧反应器中进行,效果良好。

由于生物法操作简便,运行费用较低,且技术成熟,因而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是对于可生化性低、难降解的有机物,以及毒性高的废水,生物法处理效果较差,但物化法可弥补该方面的不足。

2.2 物理化学法

常见的物理化学法包括光催化氧化、吸附法、化学沉淀、膜过滤、土地处理等。

2.2.1 光催化氧化

光催化氧化是一种刚刚兴起的新型现代水处理技术,具有工艺简单、能耗低、易操作、无二次污染等特点,尤其对一些特殊的污染物比其他氧化法更具显著的优势,但目前国内外关于光催化降解有机物的研究尚处于理论探索阶段。。

2.2.2 膜处理法

膜处理法是用各种隔膜使溶剂同溶质和微粒分离的一种水处理方法,根据溶质或溶剂通过膜的推动力的大小,膜分离法可分为反渗透法、超滤、微孔过滤等。在韩国,为处理“年老”的渗滤液中难降解的有机物和高浓度的氨氮,使用综合膜处理工艺,包括一个膜生物反应器和反渗透装置。处理效果为COD去除率97%,总氮的去除率91%,运行成本仅为传统处理方法的60%。利用反渗透法处理不同的渗滤液,发现来自于普通填埋场渗滤液和含有可生物降解废物填埋场渗滤液的处理效果很好,COD和氨氮去除率超过98%,并发现透水量和传导性之间有显著线性的关系。膜处理的最大问题是膜污垢,会堵塞膜孔,对处理效率有很大影响。此外膜过滤技术费用昂贵,因此国内膜技术无法得到广泛应用。

2.2.3 化学沉淀法

混凝技术是一种重要的化学沉淀法,常常作为预处理并结合其他方法处理垃圾渗滤液,效果显著,但易受pH值等条件的限制。利用混凝-絮凝法作为反渗透法的预处理,可以解决膜污垢的问题。

2.2.4 渗滤液回灌技术

渗滤液回灌就是将渗滤液收集后,再返回到填埋场中,通过自然蒸发减少滤液量,并经过垃圾层和埋土层发生生物、物理、化学等作用截留污染物的过程。渗滤液再循环对废物降解、填埋场稳定性都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对有机物具有很强的净化能力,其中土壤结构、水力负荷、COD负荷、配水次数及配水浓度等对土壤净化能力均有一定的影响。然而,渗滤液再循环虽然可以降低其有机成分的含量,但氨、重金属及其他的无机物等仍保持在较高水平,因此在渗滤液再循环后有必要更进一步的处理,而且,过剩的渗滤液还要进行处理,对回灌法处理渗滤液的工艺流程、技术参数需要进一步优化。

垃圾渗滤液处理方法范文第4篇

1.园林绿地微地形处理原则

园林绿地可分自然式、平板式、台阶式、混合式等几种微地形模式。根据作者多年研究,根据其功能对不同微地形模式提出以下处理原则。

1.1结合自然地形、充分体现自然风貌

自然是最好的景观,结合景点的自然地形、地势地貌,体现乡土风貌和地表特征,切实做到顺应自然、返朴归真、就地取材、追求天趣。

1.2以小见大,适当造景

地形的高低、大小、比例、尺度、外观形态等方面的变化创造出丰富的地表特征,为景观变化提供了依托的基质。在较大的场景中需要宽阔平坦的绿地、大型草坪或疏林草地,来展现宏伟壮观的场景;但在较小范围,可从水平和垂直两维空间打破整齐划一的感觉。通过适当的微地形处理,以创造更多的层次和空间,以精、巧形成景观精华。

1.3因景制宜,融建筑于自然景色与地形之中

地形景观必须与景园建筑景观相协调,以消除建筑与环境的界限,协调建筑与周边环境,使建筑、地形与绿化景观融为一体,体现返朴归真、崇尚自然、向往自然的心理。

2.微地形应用处理的技巧

不同的绿地有不同的微地形处理技巧。就笔者多年的研究,特以公共绿地和居住区绿地为例探讨园林绿地微地形处理技巧。

2.1公共绿地

2.1.1路堤

路堤是联系水与绿地的媒介,是现代城市中滨水绿地景观的常见园林地形要素。把路堤处理成微倾斜状、采用沙滩或草地模式使路堤缓缓延伸到水面,打破绿地与水的界面;或把路堤做成台阶式,并把台阶直接延伸到水中以提供人们戏水的可能,可以使人亲临水体,享受大自然的乐趣。

2.1.2人工水系

园林绿地的人工水系一般分为规则式、自然式、混合式。规则式水体如喷泉等,其轮廓可处理成几何式,水岸整齐;驳岸常采用条石或瓷砖砌成规则式,垂直于池底,此形式多见于喷泉水景中。自然式水体讲究“疏水之去由,察源之来历”,需要设计者对天然水体观察提炼,求得“神似”而非“形似”,以人工水面创造出近似于自然水系的效果。为避免水出无源,通常将水的轮廓处理成自然曲折、时隐时露、水岸为自然曲折的倾斜坡地。如设计成人工沙滩或草地缓缓倾斜延伸入水体中,驳岸主要用鹅卵石或石矶等天然材料修砌。宽阔的水体还可创造洲、渚、滩等景观;狭窄的水体可形成瀑布、跌水,地泉等水体景观,使水具自然河流之秀色,潺潺山溪之灵性。

混合式水系的处理要因地制宜或根据造景需要,如在建筑附近,可用条石砌成直线或折线驳岸,而稍偏远的地方可处理成自然式以增加野趣,提高水体的欣赏性和艺术性。

2.1.2广场绿地

广场是城市空间环境中最具公共性、最富艺术魅力、最能反映城市文化特征的开放空间,故有城市“起居室”和“客厅”的美誉。

在广场绿地设计中,往往对地形进行抬升和下降处理,以体现或表现不同景观。对纪念性园林,如纪念碑、塔、雕塑或主题标志性建筑的地形常作抬升处理,以体现崇高、雄伟和肃穆感,使观者油然而生一种崇拜之情。水景可高可低,喷泉池宜高或平,旱地喷泉则宜下沉,以仰视体现高大和壮观,以平视体现其平和而亲近,以俯视体现其生动活泼。对无主景的公共休闲广场常做成下降地形,如建造下沉式广场以交汇视线景观来营造群众文化表演和休闲乘坐的景点设施。

2.1.4街道绿地

街道绿化是街道景观的要素,要使相对狭长、单调﹑封闭的道路上具有上乘的景观效果,立面空间至关重要。除了植物的高矮搭配,适当的地形处理也非常重要。整地时把地表做成“龟背状”或楔状,不仅可以增强道路的连续性、方向性,满足排水、地下管线、管沟的布置需要,丰富立面上的景观层次;又有利于阻止尾气、粉尘、噪音等污染物的扩散,产生良好的生态效益。

2.2居住区绿化的微地形处理

由于居住区地域有限,且各种暴露的地面建筑设施较多,常使绿地显得小而零碎。一幢长42m、宽12m,总占地面积为1527.5m2的楼房,其建筑占地504m2,它的建筑散水为88.96m2,水电气检查井为9.04m2,化粪池18m2,后三项地面附属建筑合计占地7.52%.合理绿化这7.52%的面积是一项非常有益的工作。解决这7.52%的面积绿化问题既可解决国家园林城市30%绿地标准中的25%.由此可见居住区环境的微地形处理是挖潜力,找绿源的一项有效措施,对居住区的环境治理也极有意义。

2.2.1窨井、化粪池、建筑散水的处理

生硬的窨井、化类池盖板和建筑散水常被认为是园中的一大败景,因为无论从色彩上还是造型上都与周围景观格格不入。通过微地形处理可能有效改善景观效果。

园林绿化中常采用花卉或绿篱、藤蔓植物、花坛的植物景观进行遮盖处理窨井、化粪池盖板和建筑散水。如果通过在窨井、化粪池盖板和建筑散水上置石或架空成微地形处理手法,则可使其与周围景致更加协调。

2.2.2园路

在居住区、动态交通、游路设计中常见。园路的微地形处理上,可造成适当的地形起伏,或形成步道台阶以缓冲平坦路面,调节游人的步伐、缓解疲劳。园路两侧的地势呈起伏状,既满足了排水,又使道路具有流动性和方向性。采用不同材料点化路面,如用卵石或用卵石拼成不同图案铺地,可从色彩、造型上丰富园林景观,且有利于健身;如用碎瓷砖铺地,既可充分利用材料又可增加园林景观色彩。

2.2.3楼梯下部

楼梯下部空间一般比较狭小、阴暗潮湿,常常形成卫生死角,常被称为被遗忘的角落。经过适当的微地形处理则可使这个角落形成一定的视觉景观。可采用日本枯山水园林的手法,在楼梯下用石英砂、鹅卵石、块石等营造类似溪水的形象景观,配以彩色灯光照明,颇具写意韵味。也可使楼梯下的地形呈自然起伏,配置耐荫植物、园林设施,形成精巧的微型园林景观。

2.2.4中庭、天井

中庭、天井一般是视线比较集中的地方。在这个狭小的空间内,要使景观丰富而又不显得拥挤,可依不同的景观设计作微地形处理。结合建筑户型,在中庭、天井开挖规则式或自然式水池,营建喷泉、跌水、地泉、小溪流、水石等水体景观,引水入户,使人更加贴近自然。如将地面处理成自然起伏,配上植物,可呈现自然风貌,充满野趣。

2.2.5楼宇之间

楼宇之间空间有限,通过适当的微地形处理形成小土包,可代表自然界的山峰;也可形成主峰与副峰遥相呼应,两峰之间的低矮地段自然而然地形成山谷,峰谷相间形成自然山野的微缩景观。把自然搬进家门可做到足不出户便可享受自然之趣,使人居环境与大自然有机地融为一体。

垃圾渗滤液处理方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生活垃圾;渗滤液处理;好氧生物处理;厌氧生物处理

中图分类号:X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2)20-0137-03

垃圾渗滤液的水质构成成分很多,污染物分类也很多,污染物浓度和对应的变化都大。渗滤液中含有耗氧污染物、重金属和植物营养素等多种有毒有害物质及生物污染物。针对垃圾渗滤液中污染物浓度高、水质多变等特点,渗滤液处理技术的研究受到普遍的重视,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我国处理垃圾以无害、减量和资源为三个主要原则,将会新建设一批生活垃圾的填埋场。处理垃圾渗滤液能否达到排放标准,是衡量垃圾填埋场是否成为卫生填埋场的关键指标。渗滤液作为浓度高的有机物废水,其如何处理是近几年研究的热点。研究人员开展了大量试验,取得一些研究成果,目前正在开工建设一些垃圾渗滤液的处理厂。但由于渗滤液水质极为复杂,处理渗滤液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详细总结,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相应的研究对策。

1 垃圾渗滤液处理中的常见问题

近年来,我国处理生活垃圾的渗滤液处理厂存在的常见问题具体如下:

1.1 渗滤液所含的高浓度氨和氮元素

高浓度的氨和氮元素是垃圾渗滤液的水质特征之一,根据生活垃圾填埋场填埋垃圾的方法及不同的垃圾成分,渗滤液中所含的氨和氮元素的浓度在数十到几千mg/L之间。随着垃圾填埋时间得到对应延长之后,生活垃圾中的有机氮成了无机氮,垃圾渗滤液的氨和氮元素的浓度会有所升高。

与污水比较,垃圾渗滤液的氨和氮元素的浓度要高出许多倍。一是因为高浓度的氨和氮元素抑制生物处理系统发挥作用;二是因为高浓度的氨和氮元素容易造成垃圾渗滤液中的氨、氮的比例不协调,无法开展生物脱氮,最终过滤的水质无法达标

排放。

在处理高浓度的氨和氮元素渗滤液流程中,多选取先吹脱氨后再开展生物处理,现在氨吹脱的主要方法有曝气池氨吹脱、吹脱塔氨吹脱和精馏塔氨吹脱。

我国常用的氨吹脱方法有两种,曝气池氨吹脱和吹脱塔氨吹脱。其中曝气池吹脱法因为气液的接触面积相对小,所以曝气池吹脱效率不高,适用于处理低氨、氮元素含量的渗滤液;采用吹脱塔氨吹脱可以产生高的氮去除率,但吹脱塔氨吹脱的运行成本大,且脱氨的尾气不好治理。

以渗滤液处理厂为例,氨吹脱的投资约占总体投资的三成,而其运行的成本却是总处理渗滤液成本的七成。因为在氨吹脱运行中,吹脱之前一定要把渗滤液pH值调到约11,吹脱以后为使其可用于生化,还要再把渗滤液pH值调回中性,所以在氨吹脱的运行中要加入大量的酸和碱调整渗滤液的pH值,以提供必须的气液所用的接触面积和风机供应足够的风量才能保持一定气液比再使用,进而使得处理渗滤液的成本相对偏高。

空气氮吹脱法在年平均气温相对不高的地区无法开展,因其低温条件时,吹脱没有办法正常实施,且在寒冷的地方吹脱塔会发生因气温低而结冰的现象。我国北方尤其是东北地区,无法推广应用。

选取汽提的方式虽能解决去除氨和氮元素,但因为要提升垃圾渗滤液的温度,所以其处理的成本居高不下。

表1 各种吹脱方式的对比

项目

吹脱方式 效率 尾气处理 占地 成本 气温

曝气池 低 难处理 大 低 有影响

吹脱塔 较高 难处理 较小 高 有影响

精馏塔 很高 较易处理 最小 高 无影响

1.2 渗滤液无法有效可生化性

渗滤液可生化性不好重点表现在两方面:首先,随着垃圾填埋场的填埋时间不断变长,渗滤液对应的生化性有所减小,在填埋的最后时段,其可生化性非常不好,BOD5/COD比值甚至<0.1,这样的渗滤液变得老化,无法继续使用;其次,在填埋开始的时候,垃圾渗滤液的可生化性还符合要求,但仅依靠生物处理也不容易把渗滤液的处理等级处理成二级或一级标准之内,通常来说,渗滤液的COD中每升会有500~600mg没有办法用生物

处理的东西。

2 垃圾渗滤液的生物处理技术

2.1 预处理

由于渗滤液在前面所说的特征,仅仅选用一般的生物处理方法及通常的运行无法达到理想的处理氮的效果,所以必须依照渗滤液的水质特征选用特定的对策和措施以提升生物处理渗滤液的效率。

(1)去除渗滤液所含的金属离子。垃圾渗滤液中含有很多种金属离子,若不开展金属离子的预处理,不但会发生抑制生化过程,而且还会产生沉淀,阻塞生化反应的进一步进行。在生物膜的表层结成沉垢,而影响去除效果。预处理中多是选取化学混凝沉淀的方法,以石灰和其他硫化物作为沉淀剂,除掉垃圾渗滤液中所含的重金属,同时清理掉大量的渗滤液的悬浮颗粒。预处理能够调妥渗滤液的酸碱值,把渗滤液调整成中性。

(2)减少生物处理对应的有机污泥负荷。垃圾渗滤液中富含有机物,通常要以适当减少污泥的有机负荷借以提升渗滤液的处理效率。加大污泥浓度、增加污泥的驻留时间、加大处理构筑物的处理容积等方法,可有效减少污泥的有机负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