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医养结合的优点

医养结合的优点

医养结合的优点

医养结合的优点范文第1篇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根据议程安排,我就卫健部门发挥职能作用,努力搞好医养结合、推进全区健康养老产业转型发展,作个简要汇报。

一、开展医养结合优质服务,提升健康养老产业内涵

一是推进医养深度融合。按照国家卫健委《关于深化“放管服”改革激发医疗领域投资活力的通知》要求,我区率先取消养老机构内设诊所的审批,实行备案制。积极稳妥的将闲置床位较多的公立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发展为医养结合机构,引导支持设立老年病科和康复护理科。鼓励支持专业技术人员在医养结合机构规范开展营养指导、疾病预防、中医调理养生等非诊疗行为的健康服务。2017、2018年,我区在二级以上医疗单位为老年人开设方便就医绿色通道,开通率达到80%以上。

二是促进优质服务提质提速。依托社区家庭医生团队,通过老年健康管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人员与社区、居家养老相结合,与老年人家庭签订服务协议,建立契约式服务关系,为老人提供连续性、便捷高效的健康管理服务和医疗卫生服务。组织开展为老年人健康体检、建立健康档案、加强健康宣传、提供慢性病管理服务,做好老年人的健康管理。2018年共为辖区65周岁以上老年人提供健康体检服务21250人,社会办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签订协议共3家。

三是加强社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建设。充分发挥社区卫生健康小组长的优势,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护士一起组成家庭医生团队,定期为老年人开展上门巡诊,健康宣传,基本实现社区老年家庭服务全覆盖。截止目前65周岁以上老年人家庭医生签约共14358人。

二、加强规划引领,推动医养结合发展

一是强化试点引领。一是注重学习借鉴区委区政府在全区健康养老产业布局重点规划和医疗规划框架内,采取试点先行,总结经验的方式,在健康养老方面结合医疗卫生机构自身特色优势,发挥医疗卫生资源在养老方面的作用,为老年人提供优质的医疗及养老服务建立健康养老的新模式。我区今年以灯塔医院为试点单位开设了老年康复护理科,设置病床30个,配备医护人员19人,(其中高级职称2人)目前已收完全失能病人共15例,逐步形成“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健康养老服务体系。

二是突出项目建设。经过近两年的准备今年灯塔医院在宝莲寺镇刘王坡村征地249亩,用来建设新院(预计在2022年完工)。其中医养结合项目建筑面积将占总建筑面积14.93%,可以满足500人床位需求,新建成的灯塔医院将集医疗、护理、托老、康复、健康教育、临终关怀六位为一体,实现全程无陪护照顾模式。

三、目前现状

一是健康养老发展不平衡,城区发展最大的制约在于社区配套用房困难,造成健康养老服务项目难以落地;二是养老机构民办私营居多,但有一定规模,医疗完善,上一定档次养老机构偏少,存在医疗资源介入不足问题;三是社会力量投入健康养老事业的热度虽高,但具体项目落地少,一些服务、保障、医保跟不上,现行的医保政策,不能把日常人工护理费、康复治疗费用,纳入医保报销范围,从而加重群众的经济负担。四是健康养老问题涉及到卫生、民政、人社等相关部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推广医养结合需要具有合法资质,现有的医疗资源是以医疗为目的配备,要实行医养结合,需要针对性的升级改造,需要政府出台相应的政策支持与资金支持。

医养结合的优点范文第2篇

[关键词]医院;人才培养;加速人才管理改革;落实责任制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31-0158-02

1 医院面临的形势与医院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1.1 新时期医院面临的形势

一方面是医疗卫生工作服务观念的强化。全国卫生工作会议重新明确我国卫生事业是政府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主义公益事业,并提出医疗机构改革要“以病人为中心”,明确了医院的办院宗旨仍然是要体现救死扶伤,实行人道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些实质内涵体现新时期医院的工作具有更强的服务性。另一方面是医院经营步入不完全的市场经济的轨道。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逐步完善,医院发展的外在环境已发生了深刻变化,作为独立经营实体的医院,已不能再由政府统包,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为医院发展的客观要求与必由之路。医疗机构的改革,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卫生区域规划的实施等,对医院的经营与发展产生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影响,医院要生存与发展就必须重视、研究、开发医疗市场,注重管理,走质量效益之路,走规范经营、健康有序的发展之路。

1.2 医院人才素质与定位

新时期医院人才的素质:品德、服务、技术、经营和管理素质。新形势下医院人才培养的目标应定位在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社会主义思想品德的、有服务意识与服务技能的,掌握现代医学知识的技术人才与经营管理人才。

(1) 医院作为一个特殊的服务行业,其个性发展的作用巨大,一个重点学科、一项特色技术就能影响整个医院的形象,一名顶尖专家可以带动一门学科,一门学科带动一个医院的快速发展。着重从重点学科、特色专科、重点人才等方面入手,瞄准“高、新、特”技术的发展优势,选送到本专业领域领先的国内外知名单位深造,加大设备、科研经费的投入,培养一批优秀学科带头人和有发展潜质的准学科带头人,以此带动一批学科发展。对重点学科、优势学科急需培养的人才,打破常规,优先选送培养,扶持开展专科技术,加速专科人才培养。对低年资的人员,以培养临床能力为重点,通过普训、统考、送学等途径,着力解决基本功不扎实、动手能力不强的问题。通过以点带面,分层次的培养模式实施工程,提高医院学科人才队伍数质量,形成合理的人才层次,造就一批优秀学科人才群体,满足医院学科建设的需要。

(2) 医院整体技术要同步提高难度较大,要有所为而有所不为,以发展重点学科和培养重点学科人才为突破口,来提高医院整体发展水平。实施人才分类评估,就是要改革人才管理模式,正确认识医院人才队伍的主流特点和现状。学科人才状况评估分为四个等:A类(有较好的发展优势,重点扶持)、B类(发展势头较好,可维持现状)、C类(状况一般)、D类(状况较差)。在评估分级的基础上,落实人才培养责任制,确定培养目标和实施计划,把人才培养列为年度考评的重要内容,作为科主任任期目标责任制的重要项目,增强培养人才的紧迫感。实行点与面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法:医院人才培养的原则之一应该是实行全员性培养。全员培养中应注意做到点与面的结合,点的培养,即指重点人才的培养,其做法一般是从中、高级职称的中青年人员选择重点人才苗子,其后订目标,给任务,加压力,重投资,强化品德与学术的造就。培养目标是专业学科带头人,培养目的是使其较好掌握新技术,跟上现代医学发展的步伐,使医院保持某方面的先进性。

(3)面是培养医院人才的基础,也是最重要的方面,其理由是:其一,医院人才结构是一种由高、中、初档次医学人才互补形成的合理、稳定的能级结构,如临床学科的住院医师、主治医师、高职称医师的结构。只有各能级人才的合理存在,功能互补,才能发挥医院人才的最佳效果。其二,由于现代医学专业分工的精细化与病人的疾病、心理、社会因素的复杂化,使得医院人才群体性特征更显重要。也就是说,疾病的诊疗过程常常需要多学科、多能级的医务人员共同的参与;医疗工作的完成有赖医院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与有序配合。所以只有搞好面上的人才培养才能使医院功能得到正常发挥,才能提高医院总体服务水平与医疗技术水平,真正增强医院整体实力,提高医疗市场的竞争力。面上的人才培养应采取分层次培养的方法。初级人才的培养主要是基础与素质的培养,尤其强调的是“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它是近年来对临床住院医师实行的一套科学化、标准化的全面、全程培养的方法,对医院人才培养具有战略意义,这一制度将在各级医院推广与实施,故应予以足够的重视。中、高级医院人才的培养侧重于使其掌握深、高、新的医学知识与技能,以及传、帮、带的能力。

(4)加速重点人才培养,带动整体提高。加速重点人才引进,实施优惠政策。坚持培养和引进并举的原则,以培养为主、引进为辅。提高引进人才层次,把引进的对象瞄准在杰出的和知名度较高的专家身上,“两院”院士、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省以上学术专业组织主任或副主任委员、重要学科带头人,以及医院急需的专业人才。拓宽引进渠道。发挥医院现有学科优势,以项目为载体,实行双向选择、自由流动,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人才引进政策。建立人才情报档案,提供人才资源信息。实行人才引进优惠政策。对优秀的高层次医学人才和急需专业人才引进,医院提供全方位的优惠条件,提供科研启动基金和安家费用,发放相应的岗位补贴,解决好住房、配偶安排和子女上学等问题。

(5) 加速人才选拔使用,完善竞争机制。大胆选拔任用优秀中青年技术骨干,把优秀的人才配备到空缺的科室领导岗位上,甚至超配到一些重点科室的副主任位置上。对部分年纪偏大、发展受限的科室领导进行调整,起用一批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优化学科布局,把一批优秀的中青年技术骨干配备到领导岗位上,为他们发展搭台阶,压担子,提供创业的舞台。走出能上能下的路子,为优秀年轻人才脱颖而出和科技干部队伍的正常更替创造条件,改善和优化学科带头人队伍的整体结构,培养一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学科带头人队伍。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逐步推开公开选拔、竞争上岗、任前公示等择优竞争机制。

(6) 加速改善条件,营造人才成长氛围。创造健康和谐的内部环境。宣扬中青年人才中锐意进取、奋发向上的先进事迹,老专家扶青荐贤、甘当人梯的奉献精神,坚决防止和纠正嫉贤妒能、互相拆台等“内耗”现象,创造健康和谐、团结进取的内部环境。改善物质生活条件。解决好住房、家属就业、子女入学入托等切身利益的问题,解除其后顾之忧,营造拴心留人的环境。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对重点学科人才,千方百计提供必要的工作设施、仪器设备、实验室、图书资料,为他们开展科研和新技术提供条件,用事业凝聚人心。加大经费投入,用于人才培养工作,为优秀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提供经济支持。加大新闻媒体的宣传力度。通过新闻报道、文化长廊、灯箱图片、电视讲座、科普文章等方式,加大对重点学科人才的宣传报道,扩大他们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

2 服务技术型人才的培养

现代医疗卫生工作突出的服务性要求医院人才培养中必须改变重技术、轻服务的传统观念与做法,培养与时代相适应的具有专业技术素质与服务素质的服务技术型人才。服务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必须注重两个“三基”的训练,第一是“技术三基”的训练,即通过医学专业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提高专业技术素质。第二是“品德三基”的培养,这可概括为:①道德基础教育。通过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其良好的公民道德意识与职业道德意识;通过民族与社会责任感教育,培养其事业心与奉献精神;通过群体意识教育,培养其集体亲合意识,个体互补意识,勤奋钻研精神。②法制基础教育。当前卫生立法已是大势所趋,医疗卫生法律、法规正在逐步建立与完善,通过法制教育,尽快提高医务人员法律观念与意识,使之能自觉地依法行医,规范医疗行为已成当务之急。③心理、社会基础知识教育。通过医学心理学与社会人文知识的教育,使之懂得病人心理因素的作用,社会联系的影响,掌握与病人沟通的技巧,提高服务社会、服务病人的意识与水平。

3 临床型医学人才的培养

医院人才培养应面向病人,面向临床,培养大批能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临床医学人才。由于临床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其人才的成长周期较长,只有在临床第一线,与病人直接沟通,严密观察疾病的发生、发展全过程,并坚持在诊疗工作中长期实践,不断积累,才能培养出合格的或优秀的临床型医学人才。但近年来出现了种种不利临床型医学人才培养的不良现象,例如,现代先进医疗仪器的广泛应用,一方面为临床提供了便利的诊疗手段;另一方面也因此出现了一些临床医师重仪器、轻临床,放松了临床基本功训练,一些医院因此淡化了严格临床培养的好传统。现行人事使用与职称评定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了重文凭、轻实践,重外文与论文、轻临床的倾向,在有“文”则升,到点则升的误导下,出现了读研究生风、出国风、搞论文风等,影响了临床医疗梯队的正常建设,影响了临床型医学人才培养的质量。

医养结合的优点范文第3篇

关键词: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建设;问题;对策

我国生物医学工程自上世纪70年代创建以来,发展相当迅猛,其学科定位、产业效益和发展前景越来越得到社会认同和重视。截止目前,全国约90余所高校设有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其中医学院校约13所。如何充分发挥医学教学资源优势,积极探索适合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教育培养模式,建设具有鲜明医学院校特色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培养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是医学院校值得思考和探讨的重要问题。

1 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特点

生物医学工程学科是运用现代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原理与方法,从工程学的角度研究生物体(特别是人体)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揭示生命现象、探索生命本质,研究和开发用于防病治病、人体功能辅助及卫生保健的人工材料、制品、装置、系统和工程技术的一门综合性学科,是理工类学科与生物医学学科深度交叉、高度融合的边缘性学科,所涵盖的领域十分广泛,具有“覆盖广、交叉深、发展快、变化多”等其他学科不具有的特点。

2 当前我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情况

1)招生情况

我校2010年4月申报生物医学工程专业,2011年正式招生。2014年首届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生顺利毕业,到2015年本专业在校生共169人。

2)主要专业课程

生物化学、人体解剖生理学、生物医学工程导论、C语言、电工学、信息技术、模拟电子技术、机械制图和AutoCAD、数字电子技术、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临床医学概论、信号与系统、医学影像技术学、医学检验仪器、医学图像处理、医学影像学、医学传感器、医学影像原理与设备、医学电子仪器原理与设计、医用激光仪器、放射物理原理与肿瘤治疗技术等。

3)就业方向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适合从事医院设备的操作、管理和维护,在医学设备经营公司从事经营管理和技术服务,以及在相关的研究机构、生产企业从事产品的辅助开发、制造和技术管理等等工作。

3 我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建设的问题分析

医学院校具有很深厚的医学大背景,具备丰富的医学类学科教学资源和优越的临床设备实践条件等优势,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和临床医学能紧密结合,但同时因学科体系不完善、教学师资力量比较薄弱、专业实验室建设投资大等影响因素,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生物医学工程学科专业的高效快速发展。

1)理工学科体系不完善。我校是地方性医学院校,王牌专业当然是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等医学类专业,而工科专业都相当“年轻”。而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科涵盖面非常广,几乎可以用“包罗万象”来形容,如果用“学科频谱”来描述学科涵盖面宽度,生物医学工程无疑是88个一级学科中“频谱宽度”最宽的学科。我们学校尽管针对医学类专业的学生一直有开设了医用物理、医用高等数学等基础学科,但相比理工科院校要薄弱很多,而且缺乏材料、自动化、电子等重要工程学科的有力支撑,这些支撑学科的缺少会导致相应课程设置不完善以及综合性实践训练平台缺乏,学生无法系统地学习工程类课程,得不到系统扎实的工程技术训练,影响人才培养目标的整体实现。

2)复合型师资严重缺乏。要实现培养医工结合与交叉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目标,首先要建设一支医工结合与交叉的复合型师资队伍。在我校,具有医学教育背景的教师资源比较多,而具有理工科教育背景的老师却不多,既懂医学又懂工程技术,能将工程技术与医学需求紧密结合起来的复合型、交叉型、融合型师资就更加少之又少,教师队伍知识结构普遍不够合理,与各相关学科交叉融合能力弱,这些现状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程体系构建以及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3)学生专业思想不牢固。生物医学工程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知名度不高,社会、家长、学生都不是很了解生物医学工程是个怎样的行业,甚至容易和其它名字相近的专业如:生物工程、医学工程、生物技术等专业名称混淆,导致第一志愿填报的学生寥寥无几,第一志愿填报医学院校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更是几乎为零。统计我校几年来招生情况可见,几乎所有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学生都是调剂生,也就是入学时专业思想就不太稳定。加之其专业知识覆盖面广,涉及领域跨度大,专业知识体系复杂,专业课程内容在各学科之间交叉频繁,本科学生对本专业缺乏深入的了解、足够的信心和学习热情;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生所学知识普遍存在“宽瓜不精”,“广而不细”等问题,相比医学影像技术学专业,就业时处于劣势;部分学生由于学习任务重、压力大,导致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不高,专业思想不够牢固,甚至影响到专业整体的学习风气。

4 对策初探

医学院校要紧扣医工结合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目标,突出学科交叉综合培养、工程技术意识培养、创新能力素质培养,加强学科之间的有科学融合,深化教学改革,加大教学投入,改善教学环境,加强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医学院校资源优势。积极探索具有医学院校特色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教育培养模式,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不断提升生物医学工程人才培养质量。

1)积极探索与理工院校联合培养的教育模式。综合性大学与医学院校在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科建设方面优势互补、劣势互存。综合性大学具有完善的理工类学科体系,工科师资队伍力量比较强,基础课程比较成熟,实践教学条件平台比较完善,在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方面具有完善的培养体系和成熟的培养经验,但缺乏医学类学科教学资源和临床实践条件,缺乏与临床需求紧密结合的先决条件。因此,医学院校要在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与理工院校联合培养的教育模式,实现优势互补。校校联合培养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高育人质量。

2)积极探索与知名医疗企业联合培养的教育培养模式,实现产学研相结合。与医疗企业联合培养本身就可以很大程度上扩大专业的影响力,同时优化教学体系,解决学生实习就业等问题。学校有诸多附属医院,为医疗企业提供更多的产品使用方,同时为企业输送专业人才。是一个双赢的合作培养模式。另外,通过实施产学研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医学院校可强化与科研院所和医疗卫生机构的联系和沟通,充分发挥产学研各方主体优势,有效解决师资力量不强、支撑学科不完善、创新能力培养不扎实等瓶颈问题。实践证明,实施产学研结合,是生物医学工程高等教育的成功经验,也是培养高素质生物医学工程技术人才的必由之路。高等医学院校应树立研究与产业化并举的教育培养理念,深化教学改革,积极探索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培养模式。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的最佳运行机制。

参考文献

[1]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2008-2009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3期。

医养结合的优点范文第4篇

我校从2000年开始招收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但是对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及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尚未进行系统研究。本文对国内招收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医学院校课程设置结构和国外同类课程体系结构进行比较分析,通过对比研究,重构我校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我校七年制临床医学教育的发展规划提供理论参考依据[2]。

1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教学现状

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生源好,文理科基础较宽厚,接受新知识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发展潜力大,后劲足。对他们的培养应适应其特点,具备精品意识,优化课程体系,以培养具有较大发展潜力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医学人才。但目前我国培养的医学生,普遍存在书本知识背得滚瓜烂熟,遇到病人却无从下手的现象。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1)现有教学模式存在缺陷;(2)受市场经济冲击,临床医生对医疗重视程度普遍超过教学,并且临床教师医疗任务繁重,部分临床教师只能应付临床教学工作;(3)部分教师教育观念陈旧,对现代教育教学缺少应有的重视和深入研究;(4)学校对临床教学投入不足,尚未建立一套良好的奖惩机制,难以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3]。这些原因使得传统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面临巨大挑战[4]。我们认为结合国情、师资配备等情况,吸取各种教学方法的长处,合理优化课程结构,应是当前较切合实际、具有可操作性的选择[5]。

2基本思路

国家相关文件指出,七年制高等医学教育培养的是适应我国医疗卫生现代化建设的临床医学高层次人才,应以多种教学模式及规范考核来提高七年制临床医学研究生教学质量,突出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促进医学生个性发展。我们通过本次调查,参考部分内地重点医学院校教学改革经验,在探讨及征求专家和教师意见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培养模式思路:强化目标,加强两头,注重素质,优化中间,强调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保持基础宽厚的特色,调整科研、论文规格,注重整体素质和能力的提高。为保证这一思路的贯彻,在七年制培养框架下,坚持七年“一贯制”,注重“二加强”,强调“三综合”,提出“四贯穿”,全面实现“五个优化”的基本结构模式。在新培养思路下七年制教育课程安排如下:

2.1强化目标

(1)强化七年制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医学高层次人才,定位于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2)在七年制总体教育中,强化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基础、医学基础、临床医学、预防医学教育并重,全面加强素质教育;(3)着眼于医学生临床能力、工作水平及科研基本方法的培养。

2.2坚持七年“一贯制”

实施文理医结合,本硕融通的七年连续培养模式:(1)考虑到七年制既不是本科教育修业年限的延长和课程门数的增加,也不是五年制本科教育加研究生教育,要有质的变化,应跳出“几+几”的框框,把七年制办成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的一种新的培养模式,因此,应有一个统一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安排。(2)走文理医相结合的道路,更有利于七年制宽厚型、复合型、创造型人才的培养。

2.3注重“二加强”

(1)加强自然科学基础与医学课程的相互衔接,医学基础课之间及与临床课程的交叉与融合,促使学生尽早接触临床;

(2)整个课程教学加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

2.4强调“三综合”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运用趋向综合化。以课程交叉融合为主线,重视人文社会科学及其边缘课程的有机组合,自然科学基础与医学基础课程的相互衔接,医学各基础课之间及与临床课的交叉融合,既有利于医学生的素质培养,又能减轻医学生的学习负担,并可根据不同课程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5]。2.5实施“四贯穿”人文素质教育、预防战略教育、外语计算机应用能力及综合能力培养贯穿教学全过程。

2.6实现“五个优化”

实现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优化。

3总体培养目标及基本培养要求

培养具有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备医学知识和综合素质、综合能力的医学人才,并达到硕士水平。在原基本培养要求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综合素质、综合能力及合作精神的培养[6]。在新技术革命背景下,为适应知识总量的急剧膨胀、知识和技术陈旧率加快及未来信息社会的其他特点,要求医学教育必须培养出具备综合素质的人才———医学高层次人才,即具有雄厚的基础,知识面宽,创造性、适应性强的人才。培养出具备自学能力、独立研究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社交及合作能力的综合型人才。这就需要在七年制总体培养框架下,坚持“一贯制”、“二加强”、“三综合”、“四贯穿”的基本做法,教学过程实行“二、二、三”3阶段,临床教学实行一体化教学模式,以实现七年制总体培养目标。

(1)“一贯制”。它是“文理医结合,七年一贯制”的基本培养模式。医学科学发展至今,已不再是单纯的生物医学科学。其与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互相渗透、融合,高新技术大量应用于临床诊断和治疗中,医学又与工、理科交叉融合。为适应当前世界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走文理医相结合的道路更有利于七年制宽厚型、复合型、创造型医学人才的培养。七年制医学教育是七年一贯统筹安排教学课程,重素质、重基础、重能力培养的一种高层次人才培养形式[7]。

(2)“二加强”。①加强基础课与临床课的紧密联系,拓宽和加强基础知识,基础课实施两段式教学,在临床教学通科实习结束后,开设高级基础课,使学生“返回基础”,巩固和加深基础理论知识,奠定宽厚坚实的根基;②整个课程都有利于加强综合能力培养。

(3)“三综合”。它指课程结构设置、教学内容讲授及教学方法运用趋向综合化。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知识总量的高速增长,新的边缘学科、综合性学科应运而生,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等各类学科的相互作用和渗透,使得学科在高度分化的同时,又出现了综合化占主导的趋势。高等教育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的综合化趋势,也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世界性趋势之一。日本教育家强调,没有综合化,就不会产生伟大的文化和伟大的人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新形势下大学培养目标:仅仅能够培养适应迅速变化的人是不够的,还应当培养全面的人,以各种广泛知识武装的人,既要有科学,又要有文化。所以,七年制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必须走综合化道路。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上注重整体优化,加强文理基础教育与医学基础教育、医学基础教育与医学临床教育、医学伦理教育与医学实践、科研训练与课程教学、专业课程与学位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和渗透[8]。设置综合性、边缘性课程,选择综合性教学内容,全面考虑医学生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的合理性及综合素质的整体性培养。同时,根据课程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4)“四贯穿”。①人文素质和道德教育贯穿教学全过程。以医学伦理学为重点,把伦理道德教育贯穿教学全过程。提高综合素质,首先必须提高科学文化素质。严格的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可以为一个重大的、对个人及智力要求很高的工作提供充分准备。强调对七年制医学生进行人文社会科学、共产主义、爱国主义、道德品质及法律教育,做到教学过程与育人过程的有机统一,把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专业知识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主要内容:爱国强民教育、自我约束教育、协作精神教育、献身精神教育。②预防战略教育贯穿教学全过程。以预防医学课程为重点,开展以社区服务为对象的卫生保健实践,加强医学生的三级预防观念。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社会化已成为医学现代化的主要标志[9]。21世纪将是以预防为主的时代,需培养出“既有治病的本事,又热衷于疾病的预防;既对病人的社会和心理需要有足够的了解,又能在开处方时考虑到病人的经济负担”的“促进全体人民健康的医生,而不仅是培养能治疗病人的医生”。③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贯穿教学全过程。现代化教育应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适应现代社会特别是经济发展和新技术革命提出的人才方面的要求;二是要有效利用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促使其自身现代化。七年制医学生必须具备较高的外语水平、熟练的计算机技术和获取信息的能力,达到现代化的教育目标。④综合能力培养贯穿教学全过程。在知识爆炸的年代,必须改革以往教学内容和方法,既要传授科学文化,更要注意培养学生智能。传授知识和培养智能是教育的职能。传授知识是基本任务,发展智能是主要目的。

对个人发展来说,知识是基础,智能是关键。智能发展了才能更好地掌握、运用和发展知识。高等教育是人才智能培养的高级阶段。七年制必须把智能培养放在主导地位,将知识传授与智能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在智能培养上,注重医学生自学、实际操作、创造、研究、思维、表达、协作及获取信息等综合能力的培养。

医养结合的优点范文第5篇

摘 要: 素质教育是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卫生类高职院作为培养医学技能人才的摇篮,既担负着学生基本素质培养的任务又担负着培养学生医学职业精神、职业素养的重任。素质教育的阶梯培养将学生的素质教育划分为基本素质教育、职业精神教育和专业素养教育,旨在将学生培养成具有较高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的优秀医学生。

关键词: 素质教育 健康教育 阶梯培养

素|教育作为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已经达成共识。各高职院正在努力探索具有自己特色的素质教育内容和模式。高职院的素质教育既有一般高校素质教育的特点又有一定的特殊性。在开展过程中,既要克服学生在校时间短、专业课程繁重的困难,又要考虑如何增强吸引力激发学生参加活动的热情。卫生类高职院是培养高素质卫生技能型人才的摇篮,医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职业素养关系着未来医疗卫生行业的整体素质水平。一名合格的医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技术还必须具备高尚的职业精神及与专业相匹配的综合素质。在目前一些医患关系紧张、医护人员和病人情感交流淡化的情况下,提升“医务工作者的人文修养、伦理道德、职业精神显得尤为重要。作为医学专业的学生,未来职业的服务对象要求他们必须具有强烈的人文情怀”[1]。因此,构建阶梯培养模式,即基本素质教育、职业精神教育、专业素养教育的三层次培养,在卫生类高职院的素质教育中尤为重要。

一、加强“四类教育”,培养学生基本素质,使学生成为合格大学生。

所谓“四类教育”,即思想道德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励志成才教育。这四类教育可以说涵盖了一名合格大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一名合格的大学生一定是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阳光开朗的健康心态、积极向上的理想追求的学生。学校成立以学工处、团委、思政部为牵头部门,各二级学院共同参与的素质教育组织架构,通过理论课程+实践活动,全面开展学校的素质教育活动。

第一,立德树人,以德为先。学院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引领作用。统一思想认识,坚持把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当作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并把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基础性和长期性工作抓紧抓好。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相融合,创造性地丰富卫生类高职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资源、渠道、载体,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在理论与实践上的交融,不仅拓展和深化卫生类高职院大学生思想政治课程建设,而且影响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人生观,从而获得良好的、深入且持久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在课程教学方面,统筹三门思政课的内容和实践学时,综合设计实践教学形式,达到好的教育效果。在教育活动方面,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勿忘国耻,圆梦中华”为主题的建康学子祭奠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烛光追思会、“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新生入学宣誓仪式、第二届“我心中的最美”主题评选活动等;各二级学院围绕学风建设,开展“学风建设我先行”、“校园文明我先行”、“创优良学风,从自身做起”等教育活动。

第二,开拓创新,积极进取。“有学者认为创新素质是职业素质教育之魂,创业素质是职业素质教育之势”[2],足见创新教育对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在课程教学方面,将创业基础、就业创业指导等方面的必修课和选修课纳入学分管理。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教育》必修课的基础上,开设SYB选修课程。在教育活动方面,学院通过举办创新创业大赛,推荐优秀创业项目参加各级创新创业大赛;举办学院职业规划大赛,选拔优秀选手参加全省职业规划大赛;组织学院学生参加江苏省大学生就业创业知识竞赛,普及就业创业知识;举办创业讲座、大学生实创新实训项目申报指导讲座等,助推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第三,阳光普照,身心健康。课程教学方面,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基础与美容心理》、《心理基础与医学心理》、《医护心理学》等课程,既有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又有针对性强的各专业心理学课程。教育活动方面,学院学工处(大学生心理教育咨询中心)建立心理困难帮扶档案,做好心理帮扶工作;通过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学习动力团辅活动、人际关系团辅活动等,解决学生心理问题;以“3・20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周”和“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月”为契机,开展主题班会、广场宣传、“健康从心开始,生命因你绽放”手抄报比赛等丰富多彩、形式各样的活动扩大教育与咨询功能的辐射范围;充分运用“心窗”微信平台,普及心理健康常识;支持学生建好“阳光舞社”学生社团,指导和帮助学生开展有益心身健康的文艺活动。

第四,心怀感恩,励志成才。在课程教学方面,主要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加强对学生的社会使命、社会责任感教育。在教育活动方面,按照“资助与育人相结合,扶贫与扶志相结合”的原则,开展励志树人活动,引导贫困学生树立奋发向上、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强化典型人物的助推作用,拍摄励志成才微电影“所有的天空都是你的”;举办“学榜样争荣誉、树新风创佳绩”学生评优表彰大会,优秀学生宣讲会,表扬先进树立标杆;举办“励志成长典型事迹报告会”,形成朋辈引航、共同成长的良好氛围。

二、以学生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职业精神,使学生成为优秀医学生。

高职院素质教育除了培养大学生基本素质以外,还应紧密联系职业特点,体现学生的职业特色,加强对学生职业精神的教育,要“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和鲜明行业特征的职业素质教育,从而培养其职业操守,塑造其职业修养,使之感受到相应的职业文化环境氛围,为今后良好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3]。卫生类高职院应针对学生的职业特点,注重培养医学生的职业素质。因为“医学教育除了传授未来医学生所需要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之外,更重要的是培养这些未来医生的人格、价值观和对生命所持有的态度”[4]。对于医学生而言,敬畏生命的态度、勤奋严谨的学习态度、诚实守信的品格、仁爱的精神都尤为重要。因此,学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体现学院“勤慎诚爱”的校训精神,开展以“天人合一”的生命教育为统领,以“医乃仁术”的仁爱精神培养为核心,以“精勤不倦、谦和谨慎、至诚至信”的职业素养为主线的素质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勤奋的专研精神、严谨的治学态度、扎实的医术、开拓创新的科研精神,不嫌贫爱富、不畏权势等从医基本职业素养。

学院秉承“勤慎诚爱”的校训精神,以主题教育活动、党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三大平台为载体,致力于把学生培养成勤学、慎行、诚信、仁爱的优秀医学生。以“生命观”教育、“大爱”教育、传统医德教育为主题,开展以“弘扬中医药传统文化、增强医学生人文素养”、“塑造自身言行美,争做优秀医学生”为主题的政治活动;开展“扬建康雷锋精神,树药院榜样力量”、“感受南京文化气息,体验大学充实生活”、“党建带团建,校地携手,共建美丽乡村”等党团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医学职业精神教育相结合;通过暑期社会实践项目“医患双方对医患纠纷的认知与应对调查”、“不同地区护士服务态度的比较”、“聆医院之音,践白衣使命”、从“大学生”到“职业人”的转换等,培养学生的职业认同。

此外,开展丰富多彩的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开展“暖冬行动”、“爱心义卖献爱心”等感恩系列活动,教会学生懂得感恩;开展“选择建康,就是选择责任”、“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医学生入学宣誓”等启动,明确医学生责任与担当;通过讲座“审美培养与海报制作”、“完美人生,从‘礼’开始”等,教育学生谨言慎行;通过人文素质教育“第二课堂”户外拓展活动,鼓励学生勤于实践、身体力行,感受生命之美、文化之美;通过诚信考试黑板报评比活动、诚信主题绘画比赛等,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品格;通过“学雷锋系列活动”、“红十字周系列活动”、“慈孝暖暖帮”公益助老志愿服务活动、“护航者”建康助老志愿服务项目等,培养学生大爱之情;通过中医书法大赛、青春形象素质大赛等提高学生传统文化修养。

三、结合人才需求特点,培养学生专业素养,使学生成为具有专业特征的优秀医学生。

在医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各二级学院除完成学院人文素质教育规定动作以外,也可进行各自的自选动作。所谓自选动作,就是各二级学院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特别是学生未来从事职业的职业需求,结合用人单位的需求,确定符合自己专业特色的人文素质教育方向。

护理类专业重在“外塑形象、内修气质”。护理专业学生的未来职业是护士,是“白衣天使”,除了“一针见血”的专业技能外,还需要美的形象和优雅的行为举止。护理专业通过组织举办“护理礼仪大赛”、“书画大赛”、“读书沙龙”等活动,_展特色精英班教育,从意志力训练、学习能力培养、综合综合素质提高三个层面培养具有“乐于牺牲、勇于坚守、勤于钻研、敢于创新”等精神的优秀护生。药学类专业将来的就业方向主要是药企,因此如何将在校的素质培养和企业的形象及文化相结合尤为重要。药学专业将素质教育与企业需求相结合,培养企业认可的药学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联合药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户外素质拓展活动、组织药企工作的优秀毕业生回母校宣讲活动、参加药企校园形象大使的评选等活动,紧密对接企业文化。医技类专业,如“康复治疗技术”、“针灸推拿”等,除了康复医院以外,市场需求量也很大。随着社会对“健康养生”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很多刮痧、拔罐、推拿等社会机构蓬勃而起。因此,在教育学生拥有精湛的技能之余学院还加强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组织康复治疗技术的“建康养生堂”项目、“慧生活”O2O康复工作室参加创业大赛并最终获奖。卫生管理类专业,将来工作岗位很多是医院的文职工作,因此应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文字能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计算机能力、外语能力。学院积极开展“我心中的最美评选活动”、“纪念长征80周年学生手绘海报大赛”、“诚信主题绘画大赛”及演讲、写作、信息技术等竞赛活动,培养具有较强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技能型人才。各专业结合自身的专业特点,培养出具有本专业特质的优秀医学生。

高职院的人文素质教育要保证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使高职学生在“职业性”和“人文性”教育中保持平衡,获得完整健全人格,使高职教育脱离仅仅为机器而生产人的教育巢穴”[5]。因此,搭建素质教育的阶梯培养模式,从基本素质的培养到医学素养的培养,再结合专业素质的需求,不仅体现了卫生类高职院的素质教育特色,还满足了全面培养医学生综合素质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冯雯妍.浅谈传统医德思想与医学生素质教育的融合[J].传承,2016(12).

[2]钟芸.当前高职院人文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科教文汇,2013(11).

[3]佟晓露,袁江峰.生命伦理学在医学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6,19(1).

[4]胡文华,张金凤,徐永良.人文精神是医德教育之根本[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