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增材制造技术优势

增材制造技术优势

增材制造技术优势

增材制造技术优势范文第1篇

一、**技术改造的主要成效

**时期,全省技术改造工作积极贯彻扩大投资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方针,紧紧围绕加快工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的主线,不断加大投入力度,着力推进企业技术进步,保持较高的技术改造投资规模增长幅度,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技术改造投资总量迅速扩大,有力地拉动了全省工业经济增长。**期间,全省全社会技术改造投资2356亿元,比"八五"时期增加1513亿元,增长1.8倍,年均增长16.6%。其中引进技术设备用汇34.2亿美元,比"八五"时期增长近两倍。全省技术改造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25.5%,技术改造投资在扩大有效需求和增加有效供给两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时期,全省国有企业和年销售收入500万元及以上非国有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利税年均增长18%,工业经济效益评价综合考核指标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二)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取得重要进展,促进经济增长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期间,以培育机械、电子、化工、医药四个主导产业,改造提高传统产业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推进企业技术改造,推动了全省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通过技术改造,一大批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广泛应用,一大批高污染、高能耗的工艺技术设备被淘汰,一大批小水泥、小造纸、小印染企业被关闭,促进了资源有效利用,保护了生态环境,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企业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经济效益不断提高。经过**技术改造,工业企业的规模和水平都上了一个台阶。相当部分企业的工艺技术装备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产品的技术含量、质量档次和附加值普遍提高。**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五个一批"企业的销售收入和利润总额分别占26.3%和40.8%,形成了一批规模大、实力强的大公司、大集团和具有特色优势的"小型巨人"企业。

(四)积极实施扩大内需的宏观经济政策,引导社会资金投向技术改造。**期间,全省争取到国家财政技改贴息资金约4亿元。**年起,国家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全省共争取到国债技改贴息资金2.2亿元,各级财政用于工业技改的贴息资金达25亿元。国家连续降低银行贷款利率,大幅度降低了企业技改成本。充分利用投资项目进口设备免征关税和增值税、技改项目国产设备投资40%抵免新增所得税等优惠政策,积极引导银行及社会资金投向技术改造,促进企业技术引进和技术改造规模扩大。

(五)突出重点,扶优扶强,政府导向作用有效发挥。**时期,在促进面上企业技术改造的同时,强化对具有现实优势和潜在优势的行业、企业和产品的培育扶持。省政府分别于1996年和**年下达《关于**期间培育重点骨干企业若干扶持政策的通知》,《关于加强企业技术改造工作的通知》,**年省经贸委《**省当前重点行业、重点产品技术改造投资导向目录》,加强对优势企业的培育和全社会技术改造投资的引导。五年间,共实施国家"双加"、"双高一优"和"国债技改"等各类专项项目及省重点技改项目600余项,其中实施国债重点技改项目50项,建成一批对结构调整具有重要影响的大项目。

**时期,全省技术改造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积累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推进企业技术改造的一些好经验、好做法。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技术改造投入总量还不足,项目技术含量总体不够高,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比较少;二是相当一部分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不强,技术改造项目缺乏稳定有效的技术源;三是企业自我积累能力薄弱,资本市场发育不成熟,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不畅,资金短缺的矛盾比较突出;四是政府对技术改造的管理和引导与市场经济的要求还有差距,技术改造投资的软环境亟待改善;五是流通产业技术改造与流通产业现代化的要求还不相适应。

二、**技术改造的发展背景和战略任务

进入**,技术改造工作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企业技术改造产生重要影响:一方面,这有利于更直接、更广泛地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分工协作,通过扩大与跨国公司合资合作来加速企业技术创新;另一方面,随着国内市场进一步对外开放,企业将直接面对全球市场与国外企业的激烈竞争,企业的综合竞争力面临严峻考验,迫切要求加大技术改造力度。

--新技术革命不断加快。世界范围内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以电子信息、生物技术等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方兴未艾,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的步伐大大加快。这既为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供充足的技术来源和强大的技术支撑,也使得我们在与技术领先的发达国家企业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必须不断推进技术改造,以适应科技进步节奏加快的更高要求。

--市场需求约束长期存在。需求结构变动加快,市场竞争更加激烈,需求约束成为影响工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技术改造投资的方向和重点更难把握,技术改造风险正在加大。沿海省市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对我省形成更大的竞争压力。加快产品升级换代,提高产业竞争力,增加有效供给,促进有效需求,显得更为重要。

--经济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加强,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市场加快发展。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主要目标的企业改革继续深化,自主决策、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投资主体地位逐步确立。在公有制经济稳步发展的同时,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增长,投资主体更趋多元化。在新的体制环境下,技术改造投资的融资渠道更加社会化,要求项目决策更加符合经济理性,要求项目实施更加遵循市场经济规律。

(一)**技术改造的指导思想

以提高市场竞争力为目标,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主线,以体制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为动力,以提高质量、增加品种、扩大出口、改善效益为着力点,加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产品的技术改造,加快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步伐,把我省建设成为国内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地。

(二)**技术改造的基本原则

1、坚持企业主体、市场导向、政府推动相结合。引导企业在现代企业制度框架下,实行技术改造与企业改革改组和加强管理的有机结合。引进多元投资主体,优化股权结构,建立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进一步鼓励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强化企业技术改造的内在动力和投入机制。政府通过法律、规划、政策、信息等手段,引导社会资金投向,推动企业技术改造。

2、坚持扶优扶强、突出重点与全面推进相结合。政府对技术改造投资的引导和管理,面向不同类型、不同所有制的企业,实行统一的产业政策和技术进步政策。在鼓励和支持各类企业加强技术改造的同时,坚持扶优扶强,突出重点。集中力量扶持优势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支持技术先进、产业关联度大、带动效应强、经济效益显著的重大技术改造项目,尤其是"五个一批"企业的技术改造。

3、坚持企业自主创新与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相结合。把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放在突出位置,引导大中型企业着力建设以自主创新为基础的技术支撑体系,继续大力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和设备,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实现二次创新,以引进促创新。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吸引更多的外资,引进更多的技术,嫁接改造现有企业。

4、坚持技术改造增量投入与存量调整相结合。立足现有企业,盘活存量资产,充分利用现有资产实施技术改造。鼓励企业推进资产重组、实行兼并联合,促使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集中,通过技改投资带动存量资产优化配置。把企业技术改造投资与企业重组结合起来,在存量调整的基础上进行增量投入,以降低投资成本,提高经济效益,避免乱铺新摊子,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

5、坚持技术改造与调整产业布局结构相结合。实施城市化战略,促进相对分散的工业企业特别是乡镇企业向城镇集聚,促进大城市中心区的加工业向周边地区或中小城市扩散,为大城市加快发展第三产业腾出空间。在推进技术改造与调整工业布局的结合上,重点抓好乡镇工业专业区和特色工业园区建设。

6、坚持技术进步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把可持续发展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坚持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生态效益并举,坚持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进一步增强环保意识,加大环保治理投入,推广环保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推行清洁生产,发展环保产业。加强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提高资源有效利用率;优化能源消耗结构,扩大洁净能源在生产中的运用,积极开发可再生能源。

(三)**技术改造的主要预期目标

--技术改造投资保持较快增长。**期间,全省全社会技术改造投资年均增长12%;技术改造投资总量由**的2356亿元增加到4000亿元;技术改造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提高到30%,技术改造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

--企业技术装备水平普遍提高。到**期末,工业技术装备总体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或二十世纪90年代末国际水平,其中一批重点骨干企业和主导产品的技术装备达到同期国际先进水平。电子信息技术应用和企业信息化水平在国内居领先水平。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取得重要进展。**期末,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5%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对全省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体现;传统产业的技术层次和产品附加值明显提高,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壮大。

--重点骨干企业综合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围绕"五个一批"企业,组织实施重大技术改造项目。大公司大集团和"小型巨人"企业的技术装备、创新能力、管理水平、经济效益等综合竞争力明显增强,在国内同行确立较大优势,在国际上开展跨国经营。力争有5家企业年销售收入达到100亿元以上,10家企业达到50亿元以上。

--技术改造管理体制改革迈出实质性步伐。按照建立比较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和与国际规则接轨的要求,形成市场配置资源、企业自主决策、银行独立审贷、政府间接调控和资本市场较发育、中介机构服务较完善的技术改造运行体系。项目审批明显减少,项目登记备案制加快实行。政府对技术改造管理的方式,从主要依靠行政审批转向政策引导、信息传导、法律监督和服务企业。

三、技术改造的重点投资方向

(一)信息产业。重点发展通信产品、网络产品、数字家电产品、新型元器件和电子材料等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以图形软件、CAD工具软件、工业控制软件等具有特色优势应用软件为主的软件产业;以电子商务、网络增值服务和信息咨询服务为主的通信和信息服务业。着力提高信息产业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水平。

(二)纺织服装工业。重点发展高档服装面料、优势品牌服装、产业用纺织品和装饰用纺织品。进一步提高清钢联、精梳机、自动络筒机和无梭织机等先进设备的装备比例,发展优质精梳纱、无结头纱和无梭布;采用复合、改性、多组份纤维生产技术,提高化纤差别化纤维率;有重点地发展熔体直接纺涤纶纤维;采用先进印染和涂层、柔软、抗皱免烫等后整理技术,提高化纤仿真面料、纤维混纺、复合、交织面料及纯棉、呢绒等天然面料的印染后整理水平。以发展优势品牌服装为重点,提高服装设计和加工制作水平,提升服装品牌,扩大出口。发展一批市场潜力大的产业用纺织品及化学纤维;提高装饰用纺织品档次和附加值,促进向系列化、配套化、功能化和艺术化方向发展。

丝绸工业。引进和消化吸收国外先进的印染后整理技术和前道高精尖技术,重点发展新型丝类和复合纤维、高档真丝绸和新一代化纤绸产品,促进丝绸产品向高档化、功能化方向发展。

(三)轻工业。围绕改善生活和扩大出口,适应多层次、个性化的消费需求及消费升级趋势,着力发展名牌产品和特色产品,壮大优势行业规模,进一步形成一批在全国有竞争优势的轻工产品。

食品工业。广泛应用生物技术等新型加工技术和新型包装技术,开发食物资源,改善食品原料,改进食品包装,实现食品的方便化、功能化、绿色化和多样化。重点发展绿色食品、新型特色食品、海洋生物食品、营养保健食品、方便食品、功能食品,提高食品精深加工程度。

家电工业。开发和应用数字技术、节能技术、静音技术、传感技术等先进技术。重点发展智能化、个性化、节能和环保型的电视机、洗衣机、空调器、冰箱冷柜及其压缩机等大家电和吸尘器、吸排油烟机等特色小家电产品;积极开发适合农村消费特点和国际市场需求的家电产品。

造纸工业。发展工业技术配套用纸和特种纸,重点发展信息产业用纸,大力发展生活用纸;调整纸板品种结构,提高高档纸板比重;开发高强度、高白度、低污染的制浆技术和废纸脱墨及废水处理技术。

皮革工业。发展高档皮革、合成皮革和新型皮革化工材料,开拓皮革制品应用新领域。

塑料制品工业。以农用塑料和包装塑料为重点,以工程塑料和化学建材为突破口,大力发展工业配套和中高档日用品等塑料制品。

(四)机械工业。发展以摩托车、重型车、改装车及汽车关键零部件为重点的交通运输设备;以大型空分成套设备、发电成套、输变电成套、冷热源与通风成套为重点的重大成套设备;以新型纺织及工业缝纫机械、新型塑料机械、新型医疗器械等为特色的专用设备;以高精度专特轴承、智能化低压电器为重点的关键机械基础产品;以水稻作业机械等为重点的先进适用农用机械;以及高档印刷和包装机械等。

光机电一体化。采用光机电一体化技术,重点发展数控数显加工设备,提高机械制造水平。主要发展多种专用数控机床,提高机床产品数控化率和集成化水平;加快发展数控数显机械压力机、油压机,数控生产线等。

(五)石化工业。进一步发挥精细化工的特色优势,以新型合成技术、膜分离技术和催化技术为核心改造传统精细化工,促进精细化工高档化、系列化。重点发展氟化工、染料、农药、医药中间体等精细化工产品。氟化工重点发展大吨位含氟材料,氟里昂替代品及其原料,氟产品的深细加工。加快发展高浓度复合肥、磷肥和无公害农药及新剂型,淘汰一批小农药企业和高毒农药。

(六)生物工程和医药产业。运用微生物、基因、细胞工程等现代生物技术,重点发展无公害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等新型生物化学品,动植物细胞工程产品,新型生物及化学药物,基因工程药物;运用酶技术、新菌种培育等现代技术进行传统发酵、化学合成制药工艺改造,开发新产品;大力实施中药产业现代化工程,全面改造药材种植、提取和制剂工艺。

(七)建材工业。广泛采用新型干法工艺技术,鼓励发展日产**吨及以上新型干法窑水泥。发展优质玻璃和超薄超厚平板玻璃,发展特种玻璃和玻璃深加工;发展万吨以上池窑拉丝玻璃纤维。发展建筑保温隔热材料、中高档建筑涂料、塑料管材管件、建筑装饰木(竹)制品、中高档建筑五金件和建筑钢结构等新型建材。发展中高档建筑陶瓷和特种陶瓷等。

(八)冶金工业。以建设现代化的钢铁联合企业为目标推进技术改造,实现主体装备国内一流,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国内领先;重点发展特殊性能钢,促进以产顶进。以具有特色优势的不锈钢管材、板带材和棒线材为重点,发展不锈钢产品深加工。积极适应高温工业的需求,发展优质高效耐火材料新品种和高温隔热节能新材料。围绕合金化、精细化、专业化的目标,采用大型、高速、连续、自动、精密、节能和环保为特征的先进技术,优化以铜加工为重点的有色金属加工产品结构。

(九)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纳米材料、新型电子材料、新型合成材料、有机硅和有机氟材料等。用纳米技术对若干行业应用面广的材料进行改性,特别是推进纳米材料在铅酸电池、磁性材料、化学建材及塑料等产品中的应用。开发功能化、差别化化学纤维及氨纶等新型纤维材料。

(十)环保产业。大力开发应用除尘、脱硫、输灰一体化技术、城市垃圾焚烧技术、洁净煤技术、微电子监测技术等关键技术。重点发展工业废水及城市污水处理、燃煤污染防治及除尘脱硫、固体废弃物处理和综合利用等成套技术装备,提高成套化、系列化水平。

(十一)流通业。按照现代流通业发展的需要,重点加强流通硬件设施改造。大力发展集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为一体的电子商务,提高流通企业信息化水平,促进传统交易方式向现代交易方式转变。加强流通业技术的标准化和统一化,提高流通过程的机械化、自动化水平。加快运输、仓储技术改造与更新,推广计算机在仓储管理中的应用,促进物流过程朝专用、高速、节能和自动化方向发展,提高物流配送的现代化水平。

四、加强技术改造工作的主要措施

(一)进一步拓宽技术改造筹资融资渠道

1、增强企业自我积累和自我改造能力。鼓励、支持和督促企业提足用好技术开发费和折旧资金,特别是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加快折旧。引导企业从长远发展出发,进一步加大企业技术改造的投入力度,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2、推进企业扩大直接融资。选择一批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盈利能力强、企业制度规范的企业,推荐上市;鼓励和支持企业到境外发行股票、募集资金;鼓励上市公司与其它企业开展项目合作,发挥各自优势,扩大技改投入;鼓励有实力的企业特别是高科技企业通过资产重组进入证券市场,借壳上市;重视通过发行企业债券,筹集技改资金。

3、健全完善中小企业贷款担保体系。设立多种形式的担保机构,健全中小企业贷款担保体系。按照"风险共担、利益分享"的原则,采取会员制等方式成立担保机构,通过政府财政资金支持、会员缴纳风险准备金、社会募集等多种途径筹资,开展资信评估、再担保等方式分散风险,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信用支持。

4、增加政策性导向资金投入。在强化企业投资主体地位的同时,重视政府投资的引导作用。积极争取国家国债技改专项贴息资金等政策性资金,支持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在保持各地现有技术改造财政贴息资金规模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对技术改造的支持力度。

(二)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1、加快建立和完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与运行机制。着力建设企业技术中心,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为技术改造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加大技术、管理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力度,探索技术资本化、资本人格化的实现途径和方式。采用技术参股等多种奖励办法,使科技人员与企业结成利益共同体。

2、大力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加强企业与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合作,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抓住加入世贸组织的有利时机,鼓励企业引进国外高新技术,引进国外先进而适用的技术设备,坚持硬件与软件并重,强化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二次创新。

3、建立中小企业技术开发服务中心。重视建立面向中小企业、面向区域特色经济的技术开发服务中心,加强技术信息交流,促进中小企业与上下游的大企业大集团的技术合作,推广应用行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推动中小企业与相关行业的科研院所保持密切联系,及时掌握最新的技术和工艺发展趋势,开发应用先进适用技术。

(三)以大开放促进技术改造大发展

1、进一步扩大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继续改善投资环境,制定落实优惠政策,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企业技术改造。特别是引导具有一定竞争优势的企业,开展国际技术合作,立足于在国际范围内进行投资决策和结构调整。

2、引导优势企业加强与跨国公司的合资合作。把加强与跨国公司的多种形式的合作作为扩大利用外资、推进技术改造的战略重点。增强区域投资环境竞争力,吸引跨国公司的高新技术投资,发展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引进跨国公司的研究开发机构,紧跟国际技术发展的脉搏,实施技术国际化发展战略。

3、加强对具有出口竞争力的产业和企业的技术改造。抓住加入世贸组织的有利时机,根据比较优势原则,加快实施机电、纺织、轻工等一批以扩大出口为主的技术改造项目,提高出口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增强国际竞争力,扩大出口规模。

(四)择优扶强,抓好一批重大技术改造项目

1、优选一批重大技术改造项目。围绕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四大工程",以扶优扶强为原则,以"五个一批"企业为重点,以《**省当前重点行业、重点产品技术改造投资导向目录》为依据,以若干优势行业和产品的技术改造专项为主体,选好**重大技术改造项目。支持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能力强、对全省经济结构调整具有重要影响的大公司大集团加快发展;选择一批产业链长的大企业,重点支持与之配套企业的技术改造,提高整体素质。

2、加强重大技术改造项目管理。对于重大和年度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加强协调管理。强化法人责任制,加快前期工作,严格资金管理和施工管理,做好招投标监管工作,确保投资质量、效益和实现标志性目标。尤其是加强国债技术改造项目管理,加强对项目实施和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协调处理好项目执行中的重大问题,严格追究违规责任,保证项目按照合理工期投产达效。

(五)抓好一批重点工业园区建设

1、以工业园区建设推进城市产业布局结构调整。抓好工业园区建设,并与城市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把城市中心区的老企业向新的工业园区搬迁改造,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充分利用工业园区新的空间优势和良好的发展条件。

2、加快乡镇企业向工业园区集聚发展。把工业园区建设作为优化乡镇企业空间布局和产业结构的重要措施,鼓励和引导乡镇企业向工业园区集聚,推进企业技术改造,形成区域规模优势。

3、抓好乡镇工业专业区和特色工业园区建设。结合实施城市化发展战略,重点建好100个乡镇工业专业区和100个特色工业园区。把乡镇工业专业区和特色工业园区作为企业技术改造重点推进区,统一规划,配套实施,形成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的技术改造项目,形成重要的工业增长点。

(六)建立和完善技术改造中介服务机构

1、健全中介服务机构。加快建立一批为企业提供资金融通、投资担保、技术支持、市场拓展、信息咨询、招标投标、人才培训、国际交流与合作等各种投资服务的中介机构,大力培植技术改造投资服务体系。积极推动银行、证券公司、投资基金等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进入企业技术改造服务市场。

2、规范中介组织制度。建立中介机构资质认定制度,完善市场准入规则,督促中介组织遵循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行事。推进各类中介机构实行政企分开,实现社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更好地为企业技术改造提供优质高效服务。建立中介机构项目咨询服务质量的监督跟踪制度,完善中介机构进入和退出服务市场的机制。

(七)改进和加强政府对技术改造的管理与引导

1、研究制定技术改造投资政策。立足**的产业基础,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比较优势的原则,确定技术改造的优先领域。提出重点鼓励发展的产业、限制淘汰的产业及技术、产品的目录,提出优势行业和优势产品的技术改造专项,适时调整,滚动实施,积极引导企业技术改造投资。

2、降低企业投资的外部成本。进一步规范项目收费行为,继续清理不合理的收费项目。对没有依法审批的收费和搭车收费坚决取消;对一些收费过高的项目,下决心降低收费水平。加强对水、电、土地等生产要素价格的合理控制,努力降低企业投资和生产成本。

3、加大技术改造的政策扶持力度。重点用好内外资项目进口设备免税、技改项目国产设备投资抵扣企业所得税、国家和省重点技术改造贴息资金等政策。增加财政贴息资金规模,改进贴息资金管理办法,充分发挥财政贴息资金引导社会资金投向技术改造的作用。

4、进一步改革技术改造投资审批制度。从我省实际出发,以实行项目登记备案制为目标,改革现行审批制度,确立企业的技术改造投资主体地位。重点把握好国家产业政策和可持续发展两个关键控制点。进一步减少行政审批事项,简化审批手续,下放审批权限。

5、加快建立技术改造投资信息管理系统。创新工作方式,建设网上工程。通过网络办理技术改造项目确认、招标、备案等管理工作,通过网络国家产业政策、行业发展趋势、重点支持和限制淘汰的产品目录等信息。

6、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办事效率。政府各有关部门加强合作,协调行动,形成合力。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办事效率,少干预多服务,寓管理于服务中,为企业技术改造投资创造良好的氛围。

增材制造技术优势范文第2篇

关键词:甘肃;装备制造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F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9)01-0026-02

1.甘肃省经济发展整体态势

1.1 “十五”期间

1.1.1 工业强省

2001年甘肃省经济发展重点实现从农业向工业的战略性转移。2002年中共甘肃省第十次党的代表大会明确提出“工业强省”的战略。当时财政收入的构成中工业高达70%。因而在甘肃省粮食自给后,经济要进一步发展,生活要进一步富裕,选择“工业强省”,实现经济发展重点从农业向工业的战略转移是完全必要的。

1.1.2 “十五”甘肃工业发展战略

发展的支柱是基础原材料的高新技术扩能。原因:(1)资源优势(2)产业基础(3)技术水平。

从技术支撑、科技资源、经营理念等生产要素看,当时不可能把高技术产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发展当时也不具备条件把要求资本密集、技术密集、竞争激烈的制造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发展。

1.1.3 “十五”发展结果

甘肃省GDP从2000年的1 053亿元发展到2005年的1 934亿元,增加近90%。工业增加值从2000年的328亿元、占GDP的31.11%,上升到2005年的685.8亿元,占GDP的35.46%。这些指标说明,“十五”期间是甘肃经济发展最好的五年,也说明产业层面的两个战略选择即“工业”、“原材料高新技术扩能”是正确的。

但从工业内部结构看,制造业相对比例下降了,从2000年的29.1%下降到2005年的19.6%,原材料产业所占比例从2000年的48.73%增加到2005年的69.69%。

1.2 “十一五”的态势

1.2.1 有了一个非常好的开局

2006年甘肃省GDP突破2 000亿元,达2 276亿元,增加10.3%。其中工业增加值达868.1亿元(规模以上工业774.2亿元),增长26.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长18.55%)。

1.2.2 “十一五”的主要发展板块仍然是基础材料业

2006年原材料产业仍然迅猛发展,增加值从2000年的419亿元增加到甘肃省2006年的499亿元,增加近20%。这是由于面对发展中的困难,材料业采取了措施:(1)原材料多元化从外省、国外进口;(2)提高本身技术,消化外部原料升值;(3)提高产品附加值,如不锈钢、羰基镍、镍基功能材料;(4)延伸加工链,如铝板、铝箔、熔铸铝坯、200万吨碳钢薄板轧制;(5)实施企业兼并。

1.2.3 甘肃省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面临严峻挑战

(1)产业结构明显不合理,因为占工业70%的基础材料产业不可能长久地持续发展。

(2)从国家层面看,生产要素升值、资源环境压力原来大多隔离在政府层面,现在开始通过经济信号、法律,向社会、企业释放(对甘肃影响最大的是铝产业)。

(3)国家要求调整产业结构、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在单位GDP能耗及排污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1.2.4 为了实现工业结构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变,甘肃省提出五个工业板块

(1)传统优势产业(主要是原材料产业)仍然要继续做大做强;

(2)材料产业要开发下游产品,延伸加工链,形成一般制造业;

(3)发展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生物工程等高技术产业;

(4)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

(5)发展农产品加工、轻工业、生物制品业。

包括了现代制造业的三个组成部分:一般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农产品加工、轻工业、生物制品等制造业。

首先是把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放在突出的地位。

国家在“一五”期间和“三线”建设期间在甘肃制造业上曾有大量投入。兰州石油化工机械行业和天水电气、机床,电子产业是机械部和信息产业部的重点产业区,兰州石油化工机械厂是20世纪60年代亚洲最大的石化设备厂。

但20多年来投入比率逐年下降,制造业投资额占工业投资额的比重从20世纪80年代的30%左右下降到90年代末的不到10%。技术改造费用也从1955年2.5亿元降到2000年的1.6亿元,2002年的1.24亿元。在本世纪初,甘肃省的制造业处于产品落后、设备陈旧、竞争乏力的状态。

21世纪以来,在工业强省方针的引导下,甘肃省制造业开始复苏和振兴。在企业改制方面,三年来投入120亿元,40万的企业职工进行身份转换,企业改制任务基本完成,为企业解决了长期困扰的包袱。

2007年甘肃省提出振兴装备制造业行动计划,列出了多项政策和经济上支持,每年省财政拨款2 000万元用于装备制造业技术改造专项。省上也提出了工业院校首先要培养装备制造业方面的人才。

“一五”期间建设的石油化工装备制造业,“三线”建设搬迁的电气、电机、电子产业中部分企业享受“三线”搬迁待遇,并在体制、机制改革上取得重大进展。

优势产业得到长足进步,涌现了一批优秀企业家,形成一定的设备支撑,掌握了核心技术,占领某些领域的市场。

从2001年装备制造业增加值为244 162万元增加到2006年的484 044万元,六年间增加了一倍,平均年增长率大于15%。

可以说甘肃装备制造业正处于一个振兴的机遇期。

装备制造业以平均接近15%的速度增长,但由于材料业发展速度更快,装备制造业占工业增加值的比例仍在逐年下降。从2001年的7.64%下降到2006年的6.25%,预计其占工业增加值的比例在“十一五”期间不会突破10%,因而单靠装备制造业的振兴来实现工业结构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变是不够的。

甘肃省最近提出为传统优势材料产业开发下游产品,延伸产业链,形成一般制造业,如计划30万吨铝板,5万吨铝箔等项目。如果占工业70%的原材料产业向制造业实现20%的转变,即有14%的产业结构调整。同时凭借甘肃省的科技力量和原有的产业优势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生物,农产品加工等产业。

这就是甘肃省制造业的整体格局。

2对兰州市发展现代制造业和振兴装备制造业的建议

2.1 兰州市四个制造业板块都有一定基础,因而应该把眼光放在整个现代制造业上

开发石油化工、金属原材料的下游产品,形成一般制造业。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突出重点振兴装备制造业。

继续发展农产品加工、轻纺工业及生物制品。

2.2 要着力于材料加工产业,依托材料产业开发下游产品形成一般制造业

(1)兰州市有钢、铁合金、石油化工产品(乙烯、橡胶等)、铝及镍功能材料等门类齐全、丰富的原材料,因此开发其下游产品有充分的原材料基础(如众邦电缆)。

(2)兰州市一些新兴产业如汽车制造业需要大量的配件,因此可充分利用本地材料资源形成汽车材料及配件基地,就近满足市场需要。

2.3 重点发展装备制造业

2.3.1 当前一方面要继续优势企业的改革和解困,另一方面要扶持引领产业形成产业集群

(1)发展石油化工机械集群;

(2)扶持新兴汽车,风力发电集群;

(3)形成低温真空、表面工程、半导体材料加工集群;

(3)服务军工制造集群;

(3)由企业提供配套产品向产业集群提供成套设备发展

2.3.2 为形成兰州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建立必要的平台

(1)共性生产基地如铸件、锻件、钣金工等基础技术平台;

(2)化学分析、材料表征、机械测量等检测平台;

(3)科技信息及研发平台;

(4)工程师及技术工人人才培养基地;

(5)金融平台;

(6)产学研对接,联合机制和规则。

2.3.3 加强技术创新

(1)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解决“技术创新主体错位”的问题。要有一个研发基地(基本测试、研发设备),具备进行核心技术的研发和在核心技术上集成外部相关技术的能力。有一支对企业技术前沿清晰,对自己核心技术突破的关键清晰,对所需集成的相关技术清晰,从而可以组织产学研联合技术创新的企业技术团队。有技术创新的动力和支持创新的必要的资金。

(2)建立一个以产业技术需要出发,组织产学研联合攻关,成果回归产业的技术创新运行机制,解决技术创新“来源不正”的问题。政府层面应该由发改委提出今后产业发展所需的技术支撑,由经委提出当前产业运转所需的技术支撑,由发改委、经委、科委三部门联合组织重大项目攻关,有一个统一的技术创新领导机制,使得政府在技术创新中起主导作用。企业层面由企业提出前沿技术,当前核心技术及要集成的相关技术中的攻关问题,组织产学研攻关,成果自然回归企业。

2.3.4 整合中央、省、市产业及科技创新资源

中央在甘肃省有兰石所、特种电源所、510所、化物所、近物所等。省属有兰州理工大学,兰州交通大学,机械研究院、化工院、兰石厂、兰通厂、电机厂、计算中心(4 000亿次大型机和各种软件)、瑞德公司等。市属有真空设备工厂、机床厂、高中压阀门厂等。军工企业有兰州的河北三厂等。

政府要引导制定产学研联合的机制和规则组织专题协作会(如机床、换热器、真空),为事业单位和企业实现对接,来凝聚力量,促成合作。

2.3.5 把创新的着力点放在以信息化带动制造业上

提升企业管理、设计、加工、物流的信息化水平,如从几何CAD提升到拓扑CAD,进一步发展到功能CAD。

提高产品自动化和数字化的水平,逐步开发信息化、智能化、网络化的产品,如为电机、机床配套控制系统。

建立和应用基于计算、模拟的工业科学。

2.3.6 着力培养工程技术人才

由工科院校培养五年制装备制造业工程师由需要单位、人事部门和院校协商五年制毕业生的待遇。

培养理论分析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计算模拟能力。

增材制造技术优势范文第3篇

摘要综述了发展板材家具的重要作用,介绍了彰武县板材家具制造基地的发展现状,并提出了发展对策,以期促进板材家具制造基地的发展。

关键词板材家具;制造基地;作用;发展现状;对策;辽宁彰武

目前板材家具加工制造产业受成本、原材料等多方面因素影响,纷纷向区位条件好、原材料可持续保证的地区转移。国家的政策优势、彰武的区位和交通优势、林业资源优势,都为园区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现针对目前的形势,结合彰武县实际,提出了发展建议。

1板材家具加工制造基地发展的重要作用

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创造了较高的经济效益[1]。新建的商品林带防风固沙、保护农田、护路护岸等生态效益显著,能有效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育苗、栽培、加工销售增加了收入,富裕了农民。二是带动了二、三产业的发展,拓展了社会就业渠道。带动了交通运输、邮电通讯、信息咨询、餐饮娱乐、生态旅游观光等相关产业的兴旺发展。吸收了农村大量富余劳力和城镇部分下岗人员就业,对缓解就业压力、维护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2]。三是增强了农民的市场意识,提高了科技水平。加工销售的过程,是广大农民认识市场、逐步增强市场应变能力的过程。全县200多木材加工生产企业、数千人的木材营销队伍,产品销往国内鲁、吉、黑、苏、浙、京、津、翼等10多个省市以及韩国、日本、俄罗斯等国。以木材销售为突破口,带来了人们思想的解放和观念的转变,增强了农民的开放意识、商品意识和竞争意识。随着杨树产业的不断发展,对杨树的营造林、木材加工等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杨树的栽植、灌溉、施肥、修枝、病虫害防治技术得到了普遍应用。杨树由粗木加工逐渐过渡到精、深加工,产品档次质量越来越高。加工业整体技术水平获得了质的提升,进一步促进了整个杨树优良品种的升级换代。

2发展现状

在历史机遇面前,彰武县委县政府把林产品加工产业作为战略目标,快速的制定了优惠政策,加大了宣传力度;并把与林产品产业园相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到重要议事日程。实施了标准厂房、道路、给排水等十大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完成基础设施配套面积245万m2,累计投资1.97亿元,实现了“六通一平”。县委县政府在抓紧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加大了招商引资力度。组建10个招商分局和5支招商小分队,重点发展“家居产业”,打造“住文化”。强力推进领导带队招商、产业招商和驻地招商。先后在沈阳、宁波、广州举办3次大型林产品招商推介会,省长亲自参加,签订合作意向35项,实行了林产品园区招商的良好开局。

虽然目前只是彰武县林产品产业发展的起步阶段,但生产加工区 已在全县12个乡镇落实旋切户129户,预购旋切机295台,随着林产品企业的不断入住,彰武县开展了林产品专业技术人才的培训。结合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工程,为林产品园区招工培训2 000人。学员分为10期培训,目前已经完成1 500人的培训任务。

3对策

3.1合理配置林业资源

一是加快新品种、新技术引进力度。大力引进适合本地条件的新树种、新技术。建立品种园和示范园,增加树种资源的储备[3]。发展混交树,维持树种的多样性,保证产业健康的发展。二是继续抓好国家林业工程项目,稳步增加资源总量。在全县范围内继续实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四期工程,低产、残次林改造建设工程。加强杨树商品用材林基地建设,加大杨树商品林的肥水管理和抚育间伐等集约化栽培技术推广力度,因地制宜大力推进林农复合经营。加大力度,落实杨树病虫害防控责任制,切实提高杨树管护水平,积极推广抗病虫杨树与其他树种混交。

3.2大力发展木材加工工业,做大做强加工制造产业

杨木加工是转化资源优势,推进“工业突破”,解决资金、增加就业、提高农民收入的一条重要途径。做大做强木材加工业,一是推进木材加工企业改革,加快骨干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形成富有生机和活力的企业经营机制[4]。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千方百计把国际、国内优势企业的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生产要素吸引过来,培育壮大龙头企业群体,使其不断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引进一批家具制造等终端产品企业。三是实施集团化发展战略,组建“航母”舰队。采取并、转和招商引资等多种形式,打造大型龙头加工企业。通过实行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运作,组建“航母”舰队,共同应对市场竞争。四是拉长产业链条,发展深加工。加大投入,引进先进的制造工业与技术。实现以单板加工为主,向多品种、深层次加工转变,由中高密度板、多层板、刨花板、细木工板等产品进一步加工成地板、家具、工艺盒[5]。五是大力推进杨树产品标准化生产,做好商标注册和质量、环境认证工作,提高产品的市场经济力。六是循环利用废旧木材,节约杨木资源。要抓住大、中、小城市拆迁改造的机会,收集废旧的木制品,如门窗、旧木板、旧家具等。运回本地进行循环再利用,不但节约了木材资源,而且降低了经营成本,进一步增强了加工企业的活力,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

3.3加快木材交易市场建设,完善各项服务,组建行业协会

一方面依托城区建材市场群,建设彰武县林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另一方面加快主要乡镇的“木材批发市场建设”,尽快推动其上规模、上档次,努力把彰武县建成全国乃至东北亚地区较有影响力的木材加工及其制品的集散中心。政府要强化产业化经营的组织领导工作,制定优惠政策,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保护和促进杨树生产和加工企业健康发展。在扩大资源上,完善造林的地方性政策;在资金上,实行多渠道筹资,尤其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三资企业向杨树产业发展聚集。对木材加工企业,要本着“放水养鱼”的原则,提供优惠贷款服务,在木材加工企业建成初期和经济效益较低时,免收有关费用。在人才开发和技术引进上,继续加强和辽宁林业职业学院等大专院校的交流与合作。走联合发展的路子,建好县、乡林业科技体系,培养更多的“泥腿子”专家。消化吸收先进的生产加工技术,为杨树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充分发挥木材加工大户作为经营主体的作用,利用木材加工企业协会,把彼此相互独立但在生产经营上有联系紧密的大户组织起来,增强开拓市场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6]。加快组建人造板、地板等专业协会,并做到行业协会企业办,协会领导龙头担。同时加强已有协会自身建设提高协会依法开展活动的能力。通过各类协会的有效活动和工作,真正架起企业和政府间的桥梁。

4参考文献

[1] 葛恒兵.沭阳县杨树产业建设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8(21):96-98.

[2] 王振伟,李敬岩,王志,等.农广校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要多措并举[J].农民科技培训,2007(11):66-67.

[3] 张炜,杨艳华.干旱半干旱地区提高造林成效的关键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08(14):294-296.

[4] 马忠江.新形势下海原县林业发展之我见[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8(1):101-102.

增材制造技术优势范文第4篇

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专题调研组

 【内容摘要】本文就全市工业实施产业转型升级后的现状(包括相关产业现状、“十一五”工业投资情况、工业转型升级对***工业发展带来的影响)进行了描述和回顾;对我市工业实施产业转型升级的决策、做法、成效、不足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全市工业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思路和建议:一是要理清工作思路,明确转型升级路径。二是要制定政策规划,加强工作引导,牢牢把握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三是要做强重点区域传统产业。四是要建设重大基地,提升集聚水平。五是要突出自主创新,增强升级动力。六是要积极推动节能降耗和资源综合利用,发展低碳模式。七是要积极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八是要加强资源配置,健全保障机制。九是要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协调配合、借力共推。

【关键词】传统产业  转型升级  思路建议

 

为贯彻落实市第十一次党代会和市人大十三届一次会议关于“振兴工业经济”、实施“工业强市”的战略部署,按照局的统一安排,本调研组围绕“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专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探讨。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报告涉及的数据取于2010年度):

一、我市工业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做法

(一)市委、市政府的科学决策

改革开放以来,***市委、市政府大力实施招商引资、工业强市、扶优扶强战略,加大对国有企业的改革力度,突出做强做大优势企业,强化了***工业在冶金、电力、烟草、机械等行业的优势地位,进一步巩固了***作为广东省重要的工业原材料生产基地的地位。特别是经过近年来的结构调整和新产品开发,***工业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和升级,名优产品越来越多,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创造了一批名优产品,在市场上也占有一定优势。

2003年,时任***市市长徐建华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坚持走工业强市、农业稳市、第三产业旺市道路;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同时提出全市上下要牢固树立工业强市思想,走新型工业化发展路子,强化工业的主导地位,通过大力招商引资、扶强扶优、改革创新,尽快把工业做大做强,振兴***工业。

2006年,时任***市市长郑振涛提出,***要坚持走工业强市之路,进一步做强做大工业经济,大力培育产业集群。一是抓好优势产业,重点抓好钢铁、有色金属、电力和机械等支柱产业发展,支持***钢、***冶等优势企业加大创新和投入,增强核心竞争力,推动总量扩张和产业升级;二是抓好工业招商,按照“产业集聚、布局集中、用地集约”的原则,壮大园区工业;三是抓好民营工业。

2011年12月召开的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以“坚持绿色发展、振兴工作经济”为主题,作出了实施“工业强市”的战略部署。

2012年1月召开的市人大第十三届一次会议,艾学峰市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全力以赴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将发展大产业、建设新型工业化摆在突出的位置。

正是由于市委、市政府的科学决策,有关部门强力推进,狠抓落实,我市的传统产业才在新型工业化的道路上稳步推进,工业产业转型升级取得了明显的进步

(二)大力调整产业结构。

我市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拥有较好的产业基础,传统产业优势明显,可支撑工业大产业发展。近年来,更是积极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依托特色资源优势,积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坚持做强钢铁、有色冶金工业、做大电力工业、做优烟草工业、振兴装备工业、发展资源加工型工业和培育玩具、五金、医药等三大产业,做好发展县域经济、对接广州、培育产业集群三篇文章,强化了***工业在冶金、电力、烟草、机械等行业的优势地位,进一步巩固了***作为广东省重要工业原材料生产基地和装备制造业配套基地的地位,将过去涵盖包括采掘、冶炼、机械、化工、电力、医药、电子、轻工、皮塑、建材、冶金、烟草、纺织等30多个行业、200多个门类的制造业,整合成初具特色的以采掘、有色金属冶炼、钢铁、铸锻件、建筑材料、电力等为主的资源型产业;以机械制造、烟草、玩具、化工等行业为主的传统加工产业;以电子信息技术、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等行业为主的新兴高新技术产业,并初步已形成了以钢铁、有色金属、电力、机械、烟草、制药、玩具七个产业为主、工业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为我市发展大产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三)加强骨干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

***钢的“节能减排”、丹冶的“氧压浸出铅锌冶炼工艺”技改、***电的“上大压小”技改、***铸集团的“大铸钢”项目、中机重工的“动车组传动装置超高强度、超硬齿面齿轮和齿轮轴生产技术改造”、 起重机厂的“大吨位随车起重机产业化技术改造”、***配动力的“船用低、中速柴油机特大型滑动轴承生产技术改造”、东南轴承的“第一代汽车轮毂轴承精密冷辗技术研究及其产业化”、深圳比亚迪公司的“比亚迪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建设”以及宏大齿轮、液压件厂、东南轴承等企业的搬迁,并成功帮助这些企业打进广汽日野和深圳比亚迪零部件配套圈。同时,我们还支持和协助有关县(市、区)政府大力培育曲江区LED产业、市区和***县生物制药产业以及南雄市精细化工基地、乐昌市钟表产业、仁化县有色金属循环经济产业基地、始兴县制笔产业、新丰陶瓷基地、翁源华彩化工涂料城等。***铸集团总投资18315万元的“大型铸钢件生产工艺技术改造项目” 主体设备已试运行,华南地区最大型的铸造基地已经基本建成。这批项目将进一步推进我市传统产业从低附加值转向高附加值升级,从高能耗高污染转向低能耗低污染升级,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升级。

(四)加大对工业投资的力度和财政资金扶持力度。

没有大的投入就没有大的产出,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规律之一。据对《规划纲要》外投资上千万元的已投产工业项目调研统计,从2006--2010年上半年止,全市共完成计划外工业投资84.7184亿元,建成工业项目120个。将这120个项目和***钢投资74.9582亿元节能减排打包项目以及《规划纲要》所列并完成的12个项目合在一起,在“十一五”期间,全市共完成工业重点建设项目133个,完成投资203.61亿元,对全市“十一五”期间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45%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另外,传统产业要实现转型升级,资金的保障是前提。除了企业自筹和银行融资外,政府财政的扶持尤为重要,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十一五”期间,全市工业传统产业技改和创新项目争取到国家、省、市各级财政扶持资金共16327万元。这批资金发挥了重大的“撬动”作用。特别是成功协助南雄市政府和******工业园管委会争取到省财政竞争性扶持资金2亿元,为加快推进南雄精细化工园和******工业园装备零部件基地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工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成效

“十一五”以来,***抓住发展的重要机遇期,以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为目标,依托地方资源优势,着力做大做强做优支柱产业,全面对接珠三角抓好招商引资与产业承接,积极推进企业技术进步与节能减排,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加强与改善工业经济运行调控,努力降低2008年金融风暴引起的全球经济危机对工业经济运行的影响,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带动了全市工业经济稳步发展,工业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

(一)工业经济实力稳步提升,主导地位日益显著。全市工业增加值从2005年的136.62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252.44亿元,突破200亿关口,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达到13%。工业生产规模的迅速扩大,标志着工业经济跃升到一个新的发展平台,工业在全市经济中的主导地位日益显著。2010年,全市三次产业的比例为:13.74:42.58:43.68,其中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36.96%,占第二产业的86.79%,是拉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主力。

(二)工业经济运行质量提高,支柱产业支撑作用明显。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010年达202.1亿元,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80%,规模以上企业户数达到551户,出现了一批产值超10亿元的企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26.58亿元,工业经济实现了质量和效益同步提升。同时,支柱产业在全市工业经济中的地位充分显现出来,2010年,钢铁、有色金属、卷烟和电力等支柱行业增加值占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上升至77.04%。七大支柱产业对***经济摆脱金融风暴的影响发挥了重大作用。省定义的优势传统工业实现增加值59.60亿元,增长19.2%。其中:纺织服装业增长9.1%,食品饮料业增长12.4%,家具制造业增长3.5%,建筑材料增长19.7%,金属制品业增长34.8%。

(三)产业承接与民营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发展后劲明显增强。

围绕重点产业、重点企业,加大了产业承接与招商引资的力度。至2010年底止,全市产业转移园完成工业投资37.16亿元,同比增长84.7%。建成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6个,实现工业增加值22.31亿元,同比增长37.5%。南雄东***(大岭山)产业转移园精细化工产业成为实施省“双转移”战略的成功典型;引进与瞄准大企业招商取得突破,深圳比亚迪公司决定在我市兴建汽车零部件项目,世界500强企业之一的日本三井物产株式会社与***东阳光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开展了经营汽车铝箔的合作。同时,全市大力打造优良的创业环境,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建设顺利推进,民营工业经济在“十五”期间朝着上规模、上水平方向发展。2010年民营工业增加值达36.89亿元,目前民营工业正朝着上规模、上水平方向发展,出现了年产值上亿的大企业20多家。

(四)工业空间布局逐步优化,工业集聚发展态势初步形成。

积极优化产业的区域布局,以园区建设为载体,特色经济与县域经济呈集聚化发展趋势。省市共建(***)装备基础零部件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取得积极进展,装备制造基地基本成型,目前,我市装备制造业在汽车及零部件、铸锻件、液压油缸、发配电设备、机械设备等方面已与省优先发展的先进制造业进行对接,并在液压油缸、铸锻件等产业方面形成了一批企业较多、销售收入较大、资产较多,从业人员较多的产业集聚区。县域特色经济集聚化初现端倪,南雄东***(大岭山)产业转移园以精细化工为主导,大量企业开始集聚,目前进园企业已达到80多家。初步形成了各具特色、优势互补、错位竞争的工业发展新格局。

(五)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区域竞争力有所增强。

不断优化创新环境与主体建设,积极推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以***铸“大铸钢技改项目”为重点的一批重点技术创新项目顺利推进;产学研合作平台建设取得进展,***与全国9家院校和市20多家生产企业成立了“液压机械装备产学研创新联盟”;全市现有省级企业技术中心6家。“名牌带动”战略成效凸现,目前共有中国名牌产品1个、中国驰名商标1件、广东省名牌产品32个、广东省著名商标17件,在相应行业领域形成较强的竞争优势。

(六)节能减排有序推进,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水平有所提高。

大力推进企业开展清洁生产与资源节约及综合利用,积极有序地推进节能减排工作。目前,有近30家重点企业通过清洁生产验收,资源综合利用企业发展到近20家,同时围绕***钢、***冶等大型企业建设了一批余热、余压的热电联产发电机组项目,全市节能减排工作有条不紊地展开,全面完成“十一五”节能总目标。

三、我市工业转型升级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市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步伐加快,成效明显。但工业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在加快发展进程中仍然面临一些实际问题。主要体现在:

(一)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

一是***工业产业结构在“十一五”期间虽然得到一定调整,但基于资源依赖的、国有经济主导的产业现状并没有得到明显改变,以中省属企业为主的钢铁、有色、电力与烟草产业工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50%,对***工业经济起到显著的支撑作用。且受国家政策主导,地方政府对这些产业影响有限。

二是传统产业发展不平衡。如虽然医药工业全市只有6家企业,但是其增加值、利润总额、利税总额分别占全市规上工业的1.01%、4.45%、2.24%;而家具工业虽然全市有12家企业,但是其增加值、利润总额、利税总额分别占全市规上工业的0.26%、0.45%、0.27%;家用电器更是可怜,全市仅有2家,其增加值、利润总额、利税总额分别占全市规上工业的0.02%、0.022%、0.013%。显然医药工业是我市工业传统产业突破的重点。

三是企业规模普遍偏小,且相互间关联度较低,整体抗冲击、抗波动的能力差。目前,产品结构不合理,原材料和中间产品生产居多,最终产品生产数量偏少,产品科技含量不高,而且产品档次偏低,大路货多,缺少市场畅销的高档产品。(详见表四)

表四:            2010年部分工业行业与全市工业行业比较一览表(规上)

 

 

 

 

 

 

 

 

 

单位:万元

项目

企业单位数(个)

比例(%)

增加值    (收入法)

比例(%)

资产总计

比例(%)

利润总额

比例(%)

利税总额

比例(%)

全市规上工业

551

100.00

2021000

100.00

8399700

100.00

265800

100.00

735400

100.00

部分规上工业

422

76.59

1447504

71.62

7317897

87.12

124709

46.97

527120

71.67

纺织服装

38

6.89

53874

2.66

145334

1.72

4907

1.84

11841

1.60

食品饮料

14

2.54

48193

2.38

100327

1.19

17977

6.77

23958

3.26

建筑材料

52

9.44

49851

2.46

162574

1.94

7720

2.89

22039

2.99

其中:水泥

33

5.89

29603

1.46

80622

0.95

3340

1.24

12283

1.67

家具

12

2.18

5320

0.26

11718

0.14

1195

0.45

2015

0.27

家用电器

2

0.36

468

0.02

798

0.01

59

0.02

95

0.01

轻工造纸

43

7.80

134823

6.67

331872

3.95

5997

2.21

10134

1.37

医药工业

6

1.09

22061

1.01

47474

0.57

12900

4.85

16536

2.24

其中:中成药

4

0.73

20050

0.99

37782

0.45

12417

4.68

15439

2.09

金属制品

14

2.54

27619

1.37

212552

2.53

10726

4.03

14293

1.94

钢铁工业

14

2.54

294236

14.56

2658859

31.65

19292

7.26

79871

10.86

有色金属工业

23

4.17

31006

1.54

828625

9.86

-66299

 

-60203

 

电力工业

42

7.62

146376

7.23

1288290

15.34

6990

2.51

39937

5.43

烟草工业

4

0.73

337937

16.72

412571

4.91

61921

26.04

301471

40.98

机械工业

144

26.13

192274

9.52

947874

11.29

38301

14.41

61686

9.09

玩具工业

14

2.54

103466

5.11

169029

2.00

3023

1.14

3447

0.47

 

(二)产业集聚程度较低。

受各种条件的限制,企业在空间布局上处于离散状态。产业内部的专业化分工协作不明显,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不强,产业联系偏松,企业间无法做到资源和利益共享,造成部分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的情况。企业间产业链不完善,产业发展缺乏上下游产业和相关产业配套。大多数产业群的产业链较短,各企业的产品基本都是产业链的中间产品,终端产品少。

(三)企业创新能力不足。

全市具有独立研发能力的大企业偏少,企业科技开发、技术创新能力也不强,目前***还没有部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政府引导创新的机制建设不足,在引导同行业合作,联合进行科技攻关等方面的作用体现不够;对高科技企业成长的“孵化”机制尚未完善,特别是联合有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进行产学研一体化建设的机制有待完善。这些缺陷,导致工业企业发展后劲明显不足,直接危及企业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的生存与发展。

(四)县域工业经济偏弱。

无论是从经济总量、工业经济实力,还是重点支柱产业和综合竞争力上,***县域工业经济基础都比较薄弱。2010年,***7县(市)规上工业增加值83.24亿元,占全市的41.18%;各县(市)工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始兴、翁源、新丰、南雄的工业基础相对薄弱,尚处于工业发展的起步阶段;各县(市)的特色产业的表现也不突出。

四、我市工业转型升级制约因素

(一)土地因素。一是项目用地不落实的影响,如曲江拓璞家电项目等;二是征地进展不顺利的影响,如新丰新法水泥建设项目等;三是土地供应不足的影响,如产业转移的一批项目想落户我市,但因缺乏用地指标导致项目“流产”。

(二)政策因素。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宏观产业调控政策,影响我市大工业产业和优势传统工业产业的钢铁、有色金属、建材(水泥)产业发展。

(三)资金因素。主要是工业投资项目所需的建设资金不足,一是企业难融资;二是政府难注资。

(四)发展环境不尽人意。企业受用地、融资、税收、招投标、开工等政策上条条框框过多的限制;服务平台建设滞后,如物流配送、安装维修、工业设计、品牌建设、企业形象设计等各类专业化的服务较少,且专业水平不高。

四、对我市优势传统工业产业转型升级的思路和建议

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发展方式转变是我市实现跨越发展的必然选择。为此,我们要认真贯彻市委关于“振兴工业经济”的决策部署,在深入推动“工业强市”战略进程中,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新兴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改造,推动一批企业或项目进入广东现代产业“500强”行列,加快建设具有粤北山区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一)理清工作思路,明确转型升级路径。

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是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是市委市政府确定的重要工作之一,是我市工业实现跨越发展的有利契机。要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工作部署,紧紧围绕“转型升级”的要求,以提高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为目标,以转型升级为方向,以自主创新为动力,以信息化为主要手段,推动传统产业上规模、提技术、壮品牌、增效益,促进传统产业走上创新型、效益型、集约型、生态型发展模式,着力推动六大转型升级路径:一是通过提高产业集中度,推进企业做大做强,推动传统产业由个别优势向规模效益转型升级。二是通过技术改造、技术创新、信息化融合,推动传统产业由成本优势和比较优势向技术优势和创新优势转型升级。三是通过产业转移,推进产业合理布局,实现传统产业由分散经营向产业集聚转型升级。四是通过节能降耗、发展循环经济、淘汰落后产能,推动传统产业由资源消耗向生态环保转型升级。五是通过开拓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推动传统产业向内需和出口并重转型升级。六是通过品牌建设、商业模式创新,提升产业价值,推动传统产业向研发、生产、营销服务复合发展转型升级。

(二)制定政策规划,加强工作引导,牢牢把握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

1.要认真总结“十一五”以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成绩和经验,准确判断“十二五”传统产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把握传统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主要矛盾,厘清发展思路,突出发展重点,结合实际提出产业发展目标和方向。结合全省产业结构调整的相关工作要求,在重点行业、重点地区、重点企业、重点项目中,落实已制定的《促进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方案》。

2.通过技术改造和产业链整合,大力促进传统支柱产业发展壮大和改造提升,重点在钢铁和有色金属材料、装备制造、制药等优势领域,着力引进发展一批自主创新和高新技术大项目,培育一批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加快推进优特钢材、有色金属深加工、机械装备、玩具等产业链的延伸拓展,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努力推动部分重点优势企业争取进入省“优势传统产业100强”和“先进制造业100强”。在钢铁产业方面:主要支持***钢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特种钢材以及在周边打造以***钢为龙头的钢铁产业集群。在有色冶金方面:主要围绕***冶、丹冶和凡口矿铅锌系列产品的深加工,积极延伸产业链,使其产品向电子信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领域发展。加快丹冶二期40万吨产能建设和***冶易地迁建工作。在机械装备业方面:加快推进省市共建(***)装备基础零部件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通过加强技术研发、结构调整、开发产品、品牌建设和招商引资,力争在汽车零部件、液压油缸、建筑和工程机械、发配电装备、大型铸锻件、铝箔6个板块有所突破。支持比亚迪汽配产业在***建设项目。在医药产业方面:重点扶持已通过GMP技术改造、发展后劲较强的利民制药、丹霞药业、集琦药业、雷霆国药、翁源青云山等规模以上制药企业,支持东阳光公司发展生物制药产业。在电子与新型材料工业方面:支持东阳光、至卓飞高、金悦通、建滔、龙飞等企业产品升级,加快ITO靶材等新产品开发力度,鼓励铝箔、铜箔、积层板、磁性材料、印刷电路等电子基本材料的生产,推进电子信息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开发新丰的稀土新材料。在建筑材料方面:按时全部淘汰落后水泥产能,支持曲江台泥、翁源中源、新丰鸿发、乐昌南方、南雄彤置富等公司发展新型干法水泥项目;利用我市石灰石资源丰富,煤渣、炉渣、矿渣数量大,交通便利,临近珠三角市场的优势,发展陶瓷、墙体材料和耐火材料。

(三)做强重点区域传统产业。

一要做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目前我市传统产业主要分布为:钢铁产业主要集中在曲江区;有色金属产业主要分布在浈江区、曲江区、仁化县;装备制造业(金属制品)主要分布在市辖三区、***县、乐昌市;制药(中药)产业主要分布在武江区、浈江区、***县、翁源县;玩具主要分布在武江区、始兴县;建筑材料(水泥)和化工涂料主要分布在曲江区、南雄市、乐昌市、新丰县、翁源县;纺织服装主要分布在乐昌市、曲江区、武江区。各级政府和市政府有关部门要按照市委市政府产业集聚发展的转型升级工作思路,树立“错位发展”的意识,对上述地区重点传统产业,制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明确转型升级的载体和项目,并提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的工作措施。

二要做大做强一批优势传统企业。要设立市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专项发展资金,对目前各行业优势传统产业销售收入、税收前五名的企业,通过政策倾斜、项目扶持等手段,集中资源加以扶持,培育成为规模大、实力强、主业突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企业。要加大对民营和中小传统产业企业的技术改造、技术创新和平台建设支持力度,积极推进民营和中小传统产业企业与大企业集团的配套协作,推进民营和中小传统产业企业上水平。

三要加强传统产业的品牌建设。要结合省“千百亿”名牌培育工程,制定我市传统产业的品牌建设规划,加强对传统产业名牌企业的培育,充分调动企业创品牌的积极性。一方面加强政策引导和争取财政资金扶持;另一方面落实各项奖励措施,使我市传统产业拥有的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广东省名牌产品、广东省著名商标数量不断增加。

四要促进传统产业企业参与制定和应用标准。一是要加快优势传统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推进优势传统产业龙头企业参与制定国际、国家、行业技术标准和规范。二是加快推进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国际标准在传统产业中的应用,鼓励企业广泛采标生产。加强传统产品质量管理,不断提高产品质量。

(四)建设重大基地,提升集聚水平。

推进重大基地和重点项目建设。要以重大项目为载体,以行业龙头企业为实施主体,加快推进大型高端铸锻件生产基地、现代中药生产基地、高端液压油缸制造基地、乘用车配套轮毂轴承生产基地等重大基地建设,积极组织扶持有条件的重大基地、园区和龙头企业申报省重大基地和重大项目。

提升产业集群发展水平。要根据省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评价指标体系,重点扶持南雄精细化工产业申报省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对有条件成为省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的传统产业群进行精心培育,选择重点产业的产业群为试点,推进产业群内传统产业链条的完善和企业间的协作,探索建立传统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对产业发展的共性技术进行联合攻关,建立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公共服务平台。

(五)突出自主创新,增强升级动力。

实施传统产业信息化改造工程。实施传统工业数字化改造示范工程,实现管理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打造一批传统工业数字化改造示范优秀企业。组织实施一批信息化提升重点技术改造项目,重点支持企业利用信息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升企业自动化、智能化和现代化管理水平。

实施传统产业自主创新工程。利用市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专项发展资金,支持传统产业的企业技术中心和企业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建设,支持技术中心研发、设计、试验、检测、产业化等建设,使其成为传统产业突破和解决关键技术的平台。加大新产品开发扶持力度,进一步落实企业研发费税前抵扣政策,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加强新产品新技术的鉴定工作,提高产品附加值。进一步落实进口设备免征关税等优惠政策,增强企业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积极性。

实施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技改工程。选取工业、服务业中的一批优势传统产业项目,利用市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专项发展资金进行扶持,同时,积极组织推荐我市传统产业优势项目申报省和国家有关项目,争取省和国家财政资金扶持。协助优势传统产业拓宽融资渠道,向金融机构推荐优势传统产业项目。

(六)积极推动节能降耗和资源综合利用,发展低碳模式。

推进节能降耗,既是基本国策,也是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因此,我们在抓投资、抓生产、保增长的同时,毫不松懈地抓好节能降耗工作,坚持多管齐下、标本兼治,通过结构节能、技术节能、体制节能、管理节能等有效途径,确保我市节能目标任务的全面完成。这次金融危机,既对我市产业发展带来冲击,同时也给我市加快结构调整提供了难得机遇。要继续加大调整力度,逐步把一些高耗能、高污染以及产能过剩产业和企业淘汰出局。大力发展生态工业、低碳经济,建设循环经济园区,努力构建有利于生态文明发展的产业基础。

一是加强节能降耗。鼓励传统产业利用先进工艺技术进行节能技术改造,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增强企业竞争力。开展企业落后耗能产品、设备专项监察,加快落后产品、设备淘汰进度,促进节能产品、设备的应用推广。

二是发展循环经济,推进清洁生产。及时落实国家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传统产业企业对废水、废气、废渣等“三废”开展资源综合利用,使传统产业拥有一批循环经济试点企业。在传统产业中组织开发一批有重大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等,突破传统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推进传统产业清洁生产向纵深发展,在传统产业中,力促一批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审核,鼓励企业申报“广东省清洁生产企业”。

(七)积极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

要以经济和信息化管理体制改革为契机,加快将“两化融合”向纵深推进。在继续抓好信息化工程建设,搭建各行业、各领域的信息平台,建立畅通有序、高效便利的信息网络的同时,更加重视信息化在工业经济转方式、调结构、促发展中的应用,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的重要作用。在企业层面,围绕研发设计、过程控制、企业管理、物流市场和技术改造等重点环节,支持一批试点示范企业和项目,大力推动中小企业开展信息化应用。在行业层面,加快应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进信息技术在装备制造、节能降耗中的应用,推进以信息技术应用为核心的现代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

(八)加强资源配置,健全保障机制。

一是加强资源保障。为顺利推进全市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工作,市国土资源局每年适当安排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市环保局给予一定的增量排污指标,用于传统产业转型和产业链延伸的新建、扩建项目。相关部门要加大科技、人才等要素引进力度,加强职工技能培训。同时,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对接,争取金融机构对传统产业改造提升项目更大的资金支持,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二是加强政策资金保障。争取市财政每年安排专项发展资金,用于推进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工作。要制定《***市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考核奖励办法》,并依据其对全市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工作进行考核和奖励。

增材制造技术优势范文第5篇

一、国外工业发展趋势与变化

(一)全球经济发展态势和格局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

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一系列金融、经济危机给全球经济增长带来重大挑战,全球经济进入摆脱危机、脆弱复苏与结构调整时期。当前,美国退出量化宽松政策、欧元区部分国家债务负担偏重、日本私人消费疲弱、新兴经济体结构性问题突出等依然是全球经济运行的主要风险。世界经济论坛预计,未来5至10年全球经济将缓慢增长,增速不会恢复到经济危机前的水平。在此影响下,全球工业正处在深刻调整时期,有望形成新的工业分工格局。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制造业在促进经济增长、拉动就业和提高竞争力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英国、美国、日本、法国等发达国家以及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都将制造业作为本国发展的重点,并纷纷制定旨在促进本国制造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或战略规划。在欧美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战略的引导下,已经有部分制造业由新兴发展中国家向经济发达国家转移,出现了制造业“回流”的现象。以美国为例,为改变“美国制造业领导地位一直被蚕食”的被动局面,美国重新制定了制造业发展战略规划。波士顿咨询集团(BCG)的一项最新调查显示,总部设在美国的制造业企业有超过1/3计划将生产从中国转回美国。

(二)新一轮产业变革引发抢占发展先机的激烈竞争

当前,无论是后金融危机时期的强烈需求,还是科学技术内部所积蓄的能量,都正在催生一场以新能源技术和生命科学技术等重大突破为标志的第四次技术革命。始于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促使各国开始谨慎地思考并探寻新的经济增长点,构筑未来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动力,研发能够提高生产效率、促进产品创新的新技术。目前,各国普遍加大了科技创新与产业变革的力度,以抢占新一轮科技和产业竞争的制高点。美国提出制造业复兴框架和国家创新战略,把发展的重点放在新能源、新材料以及电动汽车等方面,日本的国家战略是发展低碳、新能源等产业,欧盟则提出“2020智慧、可持续、包容增长”战略,其他如韩国、印度、巴西、俄罗斯等国也都提出了新兴产业发展的重点,并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在技术创新力量的推动下,移动互联网与云计算、人工智能与先进机器人、3D打印、新材料、合成生物学与生物工程、新能源等新兴领域取得了不同程度的突破,并且发展竞争越来越激烈。

(三)先进制造模式的推广和应用呈现不断加快之势

全球制造业正从以机器化、标准化、规模化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制造时代向以智能化、信息化、柔性化为主要特征的先进制造时代迈进,工业机器人、数字制造、增材制造、纳米制造、柔性电子制造、生物制造、先进材料等成为最活跃的前沿领域。根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报告,2013年全球工业机器人销售量约16.8万台,应用领域从最初的汽车制造扩展到机械制造、电子、食品饮料、日化、烟草、制药等各个行业。工业机器人使用密度最高的韩国、日本和德国,其每万名工人拥有机器人数量分别为396台、339台和267台。在增材制造领域,美国能源部估计,增材制造工艺(即3D打印)与“减法”制造工艺相比,可节省超过50%的能源。根据Wohlers Associates报告,2013年全球3D打印产品和服务市场增长34.9%,达到30.7亿美元。目前,3D打印技术主要用于制作原型部件和产品以供测试,但是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将应用范围从设计领域延伸到工厂制造领域,如通用电气、BAE Systems和西门子公司等。目前,发达国家已经涌现了几十种先进制造系统和先进制造生产模式,并在积极开发下一代制造和生产模式,如并行工程和协同制造、虚拟制造、敏捷制造、远程网络制造和下一代制造系统、极端制造模式等。这些新的制造模式在产品设计方面提供个性化服务并能快速响应,在生产方面根据顾客需要任意批量地制造产品和提供服务,在组织结构方面由垂直型的科层组织向扁平的网络型组织转变,给传统的生产、组织和消费模式带来极大挑战。

(四)绿色发展模式成为全球工业发展的重要趋势

近20年来,全球工业快速发展,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大量增加,地球生态系统遭到破坏,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健康安全受到威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人类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发展绿色工业成为顺应全球经济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目前,世界各国在气候变化、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等问题上不断形成共识,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特征的绿色工业发展战略正在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正在积极倡导新兴产业和新型能源,将发展绿色经济作为后金融危机时代经济重新崛起的重要引擎。绿色经济发展的核心是绿色制造,强调通过资源综合利用、循环使用、节能降耗等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同时减少废料和污染物的生成及排放,提高生产、消费过程与环境的相容程度,最终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最优化。目前,产品设计绿色化、工艺材料绿色化、制造工艺绿色化、产品包装绿色化、处理回收绿色化都已经成为实现绿色制造的有效方式。此外,一些国家为了促进经济绿色发展还设置了新的绿色贸易壁垒,对产品的能效、碳足迹等提出更高的要求,并在研究采取征收碳关税等政策。

二、国内工业发展趋势与变化

(一)工业发展呈现由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转变的新常态

“十二五”期间,我国工业进入增长速度理性回落的新阶段,由之前的高速增长状态向中高速增长状态转变。增长状态的变化主要是由于我国工业发展的内外部条件已经发生深刻变化,导致工业的潜在增长率出现趋势性下降。这种下降不仅是周期性的变化,而是具有发展阶段转换带来的趋势性减速特征。相比“十五”、“十一五”期间我国工业增加值10.90%和11.70%的平均增速,“十二五”前三年的平均增速只有8.55%,从2011年的10.38%下降至2014年的7.0%。按照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来看,随着经济刺激政策的逐步退出,2011年以来工业增长进入增速下滑较为明显的阶段,虽然2011年四个季度增速均保持在10%以上,但是总体上低于2010年,2012年、2013年和2014年增速进一步下降,多个季度增速在10%甚至9%以下。

(二)工业发展的要素支撑条件正在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

从要素条件来看,作为我国工业三十多年高速增长的重要支撑条件,低成本要素的保障程度不断下降,工业增长面临着全方位的高成本约束,原有的“低成本投入、低水平扩张、低价格竞争”的增长模式面临重大挑战。近年来,我国东部地区大面积出现的“用工荒”、工资薪酬快速上涨现象就是说明。以制造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为例,“十二五”前两年的增速分别达到18.60%和13.60%,2012年平均工资额分别为2006年和2010年的2.29倍和1.35倍。劳动力成本条件的变化给纺织服装、箱包鞋帽、电子组装等典型的劳动密集产业发展带来挑战,使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优势难以固守。此外,有助于低成本竞争的其他因素也在发生变化。例如,严格的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以及土地招、拍、挂等供应方式改革,使得土地资源不再无限制的低成本供给,土地交易价格迅速上升;原油、铁矿石等重要资源的进口需求持续增加,国内能源保障不足,资源价格持续上涨;人民币升值削弱出口部门的竞争力等等。

另外,我国技术创新能力有所增强,在部分产业领域取得突破。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指引下,我国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已经初步形成,技术创新环境得到改善,技术创新意识和技术创新能力得到增强。按照联合国《人类发展报告》,我国技术发展已经处于世界中等水平,平均技术水平在发展中国家居于前列。近年来,通过实施“973”计划、“863”计划、科技攻关计划、知识创新工程等一系列科技计划和政策措施,我国创新研发能力迅速提升。目前,在新一代移动通讯、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网络、基础芯片、无线宽带、高速铁路、高温气冷堆、电动汽车等许多技术和产业领域已经有了一定的技术积累,有些技术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接近产业化突破的“临界点”。以通信技术为例,2000年大唐集团代表我国提出的TD-SCDMA技术方案被采纳为国际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标准,一举打破了由欧美厂商主导移动通信技术标准的垄断格局。由此国内企业掌握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3G标准TD-SCDMA,以及TD标准、系统设备、仪表、芯片、终端等核心技术,成为占中国3G市场1/3份额的技术标准。

(三)产能过剩普遍存在导致很多行业面临严峻的市场挑战

在外部需求低迷、国内经济增速回落的双重影响下,我国一些行业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情况,并且从潜在的阶段性过剩转变为实际的长期性过剩,从低端的局部过剩向高端的更大范围过剩转变。截至2012年底,我国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产能利用率分别为72%、73.7%、71.9%、73.1%和75%,明显低于国际通常水平。在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政策利好刺激下,新兴产业如多晶硅、风电设备、新材料等重复建设和无序布局问题也值得关注。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并没有彻底完成,要素市场运行中存在很多障碍,一些地方政府以土地、税收等政策优惠,引导投资者过度进入一些投资领域,导致产能过度无序扩张。产能过剩长期持续不仅导致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阻碍企业技术进步,不利于行业健康发展,还可能造成大面积亏损破产、失业人数增加、金融风险加大、资源大量浪费等问题。例如,由于光伏产业存在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企业之间相互压价、恶性竞争,导致赛维LDK、无锡尚德等光伏领军企业面临严重的经营困难,无锡尚德甚至进入破产重组程序。再如风电产业,在产能大幅提升、下游需求疲软、风电并网困难等问题存在的情况下,每年超过六成的新增装机容量无法实现并网发电,华锐风电、金风科技等龙头企业均出现业绩大幅度缩水,整合压力较大。

(四)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加大给工业集约绿色发展提出要求

首先,我国资源对外依赖程度不断提高,产业发展的资源成本越来越高。目前,我国煤炭、铁矿石和铝土矿等资源消费量已经分别占全球的48%、55%和40%,大宗资源性产品的进口量持续增加,原油、铝土矿对外依存度超过50%,铁矿石、铜精矿超过60%。资源消耗量和进口量大量增加导致资源产品价格不断推高,进而致使产业发展成本持续上升。其次,我国长期积累的生态环境矛盾正在集中显现。在国际上,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大温室气体排放国,排放量接近美国和欧盟排放的总和,人均排放量已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国际社会要求我国承担强制性减排目标的压力加大。在国内,大面积严重雾霾现象日益常态化,70%左右的城市空气质量不达标;地表水环境质量总体恶化,10%左右的国控断面水质为劣Ⅴ类,1.7亿农村人口存在饮水不安全问题;工业生产、矿山开发等导致土壤污染加剧、质量退化。此外,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还导致越来越多的健康和社会问题,成为人民群众的普遍关切。在日益严峻的资源环境形势下,工业发展亟待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的传统增长模式向更多地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的精益增长模式转变,在资源利用方式上由粗放型向集约节约型转变,逐步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经济增长方式。

三、发展启示

在传统要素优势发生转换的条件下,我国要积极培育新的产业发展优势。由于传统发展优势日渐消退,轻工、纺织、家电等产业通过技术改造、产品升级、质量提升仍有很大成长空间,但是这些产业技术更新速度慢、需求弹性低,难以支撑我国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变。由新技术突破驱动发展的新兴产业领域,则面临国际竞争激烈、技术突破难度大的困境,我国虽然也要在这些领域进行布局,但是在产业结构体系中,这些产业更多的是担当潜导性产业的地位,短期内难以形成较强的国际竞争优势。

相关期刊更多

数学教育学报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天津市教育委员会

福建质量管理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福建省经济贸易委员会

中国非金属矿工业导刊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