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教的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小教的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小教的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小教的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范文第1篇

教育部制定、实施的《小学教师专业标准》)的基本理念就是:“学生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小学部分)的基本理念就是“:育人为本、实践取向、终身学习”。两者其中的“能力为重,终身学习”、“实践取向、终身学习”都体现小学教师职业化、终身化的知识与技能的特别需求。一直以来,在教师教育作为学科(知识)体系的“专业教育”,知识的结构及其与实践的关系是:因应教育实践的新进展而被动式修整教育理论的系统性,并以系统的学科知识释出对应的知识应用能力为教学的主要目标;而在教师教育作为能力(实践)体系的“职业教育”,知识的结构及其与实践的关系是:基于教师真实的工作过程最必要的知识与技能的“选择序化”,并以序化的学习领域实训工作岗位必需的职业技能为教学的主要目标。

1975年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第35次国际会议通过了《关于教师作用的变化及其对于教师的职前教育、在职教育的建议》,强调必须重视教师教育的职前与职后的统一性及终身化。而日新月异的信息(网络)技术也正为自主性与终身化学习不断提供无限的、便利化的时空条件。所以,应当遵循《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小学部分),本着“学会工作终身学习”的职业教育理念,依据小学教师真实的工作过程,构建小学教师职业化、终身化所必需的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内容构建

在《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小学部分)中,课程目标领域是:①教育的信念与责任;②教育的知识与能力;③教育实践与体验。在《小学教师专业标准》中,基本内容为:①专业理念与师德;②专业知识;③专业能力。这两个标准,构成小学教师职前职后教育的一致性要求:一是理念(信念)与师德(责任)部分;二是专业知识与能力部分;三是实践与体验部分。在此重点论述知识与能力部分的构建:如前所述,教师职业“需要教师通过严格的和持续的学习获得和保持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那么什么是教师应有的“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就小学教师而言,作为专业化的职业教育,有关小学教师的应有的“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组成内容的确定,只能是遵循《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小学部分),本着“学会工作终身学习”的职业教育理念,依据小学教育的真实工作过程———包括教学工作、德育工作、课外活动、教研活动及教师成长等方面的工作(成长)过程(行动领域),在课程内容上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小学教育知识篇”和“小学教师技能篇”的两大组合(知识与技能)模块(学习领域),正是进行教师教育的课程与配套教材建设的创新尝试。

1“.小学教育知识篇”(专业知识)包括:教育与教育学,小学教育,小学生、小学教师的相关专门知识(按照两个标准的相关条文有序构建,并以主题案例及知识话题引导知识学习)。

2“.小学教师技能篇”(专门技能)包括:教师成长、教学工作、德育工作、课外活动、教育研究的相关职业技能(按照两个标准的相关条文有序构建,并以真实工作案例及行动体验引导技能实操)。作为配套教材建设,首先应当革新“教材观”,变以教为主为以学为主,不再“为教而编”,而是“为学而编”,变教材为学材,即有助于变教而学,为学而行。因此,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内容在总体上既要体现小学教育、小学教师的特色,在具体部分又要体现工作过程的“行动领域”与教学过程的“学习领域”对应关系。最重要的是,更期望通过执教者创造性的组织教学,变“教教材”为“用教材”,变“知识灌输”为“行动体验”,创建职业化的“自主、行动、合作”的教学文化。

三、基于行动导向的技能实训

小学教育永远是实践第一的活动。在实际工作中,小学教师的工作能力一般都比知识量更为重要。因此,无论是职前教育还是职后培训,有关小学教师工作的系列技能部分就是职业教育的核心内容,而与小学教育相关的知识通过引导自主性或探究性学习理解和掌握。我们既不能单方面谈论课程的内容构建,也不能离开课程的内容构建单方面谈论教学方法。基于工作过程的内容构建必然需要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方法。这是教师职业教育的课程建设和教学设计必须同时考虑的。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师职业技能的教学方法有以下几种。

1.行动导向教学法是德国职业教育的主要教学方法,它是基于工作过程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教学方法。但同样也是适用小学教师职业教育的主要教学方法。因为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内涵就是指教师不再按照传统的学科体系来传授教学内容,而是按照职业工作过程来确定学习领域,设置学习情境,以学生为中心、以小组为学习形式组织教学,并强调学习过程的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的职业行动能力。特别是“以学生为中心”、“合作与交流”完全就是小学教师实际工作要求的预演。而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更是任何职业教育所必需的。

2.微格教学法原作为教师教学技能专用的教学法,实际就是与具体组成行动导向教学法的“角色扮演法”或“模拟教学法”在内涵上一致的教学法。现可更大范围用于教师系列职业技能的实训。

3.多元智能(MI)教学法是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教学法,要求以一种或多种智能探究单个或综合性学习主题,同样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小组为学习形式组织教学,并强调学习过程的合作与交流的教学法,如果把MI教学法与行动导向教学法结合,完全可以生成新的MI—行动导向教学法,可更全面有效地培养作为小学教师不同于和高出其他职业的综合能力。

小教的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范文第2篇

2011年,教育部向社会公布了《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对教师专业素质提出了明确要求。为此,笔者以《标准》为参照,从学科特性角度对小学科学教师在专业情意、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的要求进行诠释、细化。

一、《标准》的框架结构

《标准》对小学教师的基本素养和要求进行了细致、专业的梳理和规范,明确了一名合格小学教师的道德、知识与能力坐标,是我国教师专业化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标准》设置了三个维度,即“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每个维度下设若干领域,共涉及13个领域,每个领域又设了若干“基本要求”,共58项基本要求。具体结构如下:

二、基于《标准》的小学科学教师专业素质要求的学科诠释

一个合格教师应该具备多方面的专业要求。《标准》在“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部分对教师专业素质的要求中,有些是传统教育教学中已强调的,有些根据教育发展的需要赋予了新的内涵、要求。与其他学科教师相比,小学科学教师既要符合教师的共性要求,又要具备适应学科特点的特殊要求,才能适应教育教学工作的新要求。

1.“专业理念与师德”要求

《标准》在基本内容“专业理念与师德”部分厘定了合格教师的道德坐标,从职业理解与认识、对小学生的态度与行为、教育教学的态度与行为、个人修养与行为四个领域提出了18条基本要求,体现了以学生为本、以师德为先的理念。《标准》对小学教师专业情意要求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精神和教育发展的特点。

(1)对待职业方面,小学科学教师对职业的专业性和独特性的认同尤为重要。这是因为现阶段小学科学课被边缘化、不受重视比较普遍,小学科学教师兼任者较多,但小学科学教育独特的育人功能、科学素养提高对学生长远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科学教师对自我从事科学教学工作的感受、接纳和肯定的心理倾向,将显著地影响到其教学行为和教学效果。

(2)对待学生方面,要将“关爱”“尊重”“懂得”落实到具体教学活动中。《标准》中要求教师“将保护小学生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尊重小学生的人格”,“信任小学生,尊重个体差异”……科学教学中,保护学生生命安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在体现在教学活动和教学环节中。

(3)对待教育教学方面,要让小学生快乐地学习科学。《标准》中“教育教学的态度与行为”方面的要求涉及到教师的育人观、学生观、师生观等。对小学科学教师应突出体现在要让小学生快乐地学习科学,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积极性。教师要以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为出发点,尽力给学生提供自由发展的空间和机会,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欢乐,把科学课堂变成学生快乐学习的乐园。

(4)对待自身品行方面,要注重修身养性与人格修炼。《标准》提出了指向教师个人修养、行为方面和心理健康的诸多要求,体现了对教师“内外兼修”“为人师表”的殷切期盼,这些要求是由教师的劳动特点和承担的职责所决定的。

2.“专业知识”要求

知识储备是小学科学教师必备的基本素养。国内有学者认为,教师的专业知识可以分为:条件性知识、本体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文化知识。本文结合《标准》中小学生发展知识、任教学科知识、学科教学知识、通识性知识四个领域的内容及科学课程特点阐述对小学科学教师专业知识的具体要求。

(1)充足的小学生发展知识。小学科学教师要具有“读懂儿童”的意识,必须了解小学生感知、注意、记忆、想象、思维的特点,科学地去剖析、研究儿童到底是怎么学习科学的,他们理解的科学是什么样的,他们已有的科学经验等,这是教师开展科学探究活动的前提,是进行小学科学课教学设计和选择教学策略的主要依据之一。要善于把小学生认知发展规律与科学探究过程规律有机融合,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概念的引出应以具体事物作为参照物,从感性认识中引导小学生进行情感、价值体验,从而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

(2)整合的小学科学知识。小学科学课程综合性的特点要求小学科学教师不仅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还应掌握教材的知识体系,较全面和系统地了解贴近生活的科学知识,了解科技发展史、科学与技术的区别与联系、科技与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与生活的关系,深刻认识一些具有重大意义的科学概念、思想和方法,了解当代前沿科技、本地区特定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课程资源知识。

(3)系统的学科教学知识。小学科学教育具有科学性、启蒙性、儿童性等特点,使得它不同于幼儿和中学的科学教育教学。小学科学教师应当通晓并熟练掌握教育科学理论知识,这是将教师的教学-由经验水平提高到科学水平的前提条件。小学科学教师既要丰富自身的教育学、教育史、教育心理学以及科学实验与科学教育改革等方面的知识,还需要掌握一定的教育科研方法和现代教育技术等方面的知识。除此之外,科学教师还应了解小学科学课程的内涵、发展史、特点以及相应的教学理念,不断总结、积累前人在教学实践中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经验,只有运用教育理论来指导教学实践,才能更好地发挥科学课程的教育价值和育人功能。

(4)广博的通识性知识。小学科学教师应具备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主要包括丰富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艺术学和人文科学、语言等多方面的知识,特别是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科学史、科学伦理学等方面的知识。教师只有具备了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才能够做到“两点”:一是适应小学科学教育以科学主题组织的体系,有助于学生了解丰富多彩的客观现实世界,满足学生多方面的探究兴趣和需要;二是为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奠定基础,科学教师在头脑中形成打破学科界限的知识网络,有助于自己更好地理解教育学科知识以及更好地理解所教学科的知识。

3.“专业能力”要求

教师的专业能力是教师教育理念、专业知识的载体,它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形成。《标准》从教育与教学设计、组织和实施、激励与评价、沟通与合作、反思与发展五个领域对小学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具体要求。对小学科学教师,这些能力要求可具体表述为:

(1)教育能力。指开展班级管理和其他教育活动的能力,是体现小学教师教育教学特殊性的一项能力要求。《标准》明确提出要“合理制定小学生个体与集体的教育教学计划”“合理设计丰富多彩的班队活动”,这意味着作为小学教师队伍中一员的科学教师无论是专任还是兼任教师,能够做到“两点”:一是在学科教育中渗透崇尚事实、强调证据、合作精神、与自然和谐相处等思想教育;二是能够做班主任,能够结合儿童身心特点和发展需要设计丰富的活动,进而促进儿童全面发展。

(2)教学能力。《标准》对教师专业能力的要求以教学能力为中心。教学能力涉及教学认知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操作能力、教学监控能力。

教学认知能力是指教师对教学目标、学习任务、学习者特点、教学策略与方法以及教学情境等进行分析判断的能力。主要涉及分析和领会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能力、解读和整合教材的能力、了解和判断学生学习准备性和个性特点的能力等。

教学设计能力是指教师对教学目标、程序、方法、内容等事项的创造性本领。小学科学教育需要教师熟练掌握小组合作和汇报、野外观察、访问和社会调查等教学组织形式,善于整合和开发课程资源。

教学操作能力主要指教师在实现教学目标过程中解决具体教学问题的能力。科学教师区别于其他学科教师的操作能力体现于两方面:一是实验能力,这是科学课程的重要特点,涉及设计实验、示范操作、制作教具、实验指导等;二是课堂组织管理能力,因为科学课堂上经常会进行探究实验、进行小组合作式学习,会出现各种突发事件,不确定性强,需要科学教师能够进行灵活而恰当的处理。

教学监控能力指教师为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科学教师要对科学探究活动、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作出及时、准确的评价,以调控教学进程。

(3)沟通与合作的能力。《标准》对小学教师如何有效进行人际沟通、人际合作提出了细致的要求。沟通与合作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科学教师必须能够有效地与学生交流,与同事、家长、社区等沟通与合作。《标准》在人际沟通方面明确提出小学教师要做到“使用符合小学生特点的语言”“善于倾听”“与小学生进行有效沟通”等,在人际合作方面提出教师要“与家长有效沟通,共同促进小学生发展”“协助小学与社区建立合作互助的良好关系”等。只有教师具备了一定的沟通与合作能力,才可能有效地指导学生之间的合作,与同事分享经验和资源,有效拓展科学教学资源。

(4)反思与发展的能力。这一能力领域的提出,是对全球教师专业化发展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内在要求的回应。如何生动、有效地开展科学探究实验活动、如何将贴近儿童日常生活的事件融入科学课中、如何进行科学教学评价等一系列问题,小学科学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对这些问题认真地反思和总结,主动对教育教学进行探索和研究。

小教的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范文第3篇

一、小学教育专业现代汉语课程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技能方向

1.汉语基础知识教育技能

现代汉语是为培养小学语文教师提供知识储备的课程,这就决定了现代汉语课程在应用型人才技能培养中的汉语基础知识教育技能方向。在教学实践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推广普及语言学知识”,即通过现代汉语课程的教学,让学生从自己未来的职业可能性与职业发展的知识依赖性层面,加强相关现代汉语知识的学习;让他们能在自己未来的实际工作中,培养小学生坚实的现代汉语基础,以及主动学习汉语语言与文学的意识。二是“宣传语言学的重要作用和价值”,即从语音、语汇与语法的角度,对汉语语言的起源、变化、成长与时代化发展,展开全面的教育与研究,让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充分了解语言学在人类社会与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重要作用,及其文化的承载、总结、提炼与发展的价值。

2.汉语语言运用技能教育

作为小学教育专业的现代汉语课程,汉语语言运用技能教育是其主要的教学目标之一。根据小学阶段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这种语言运用技能的教育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一般性的交流层面,即如何教育小学生正确运用声母、韵母、音节、音变与音位的知识,实现对汉语字母、拼音以及正确发音的运用,达成对汉字、汉字意义与适当性语境的正确运用,实现准确表达个人意义的交流活动。二是发展性的创作层面,主要指教育小学生如何运用语言进行个性化的创作,如个人演讲、写作、话剧表演等。这不仅需要对语音的规范化运用有着较为准确的了解,还需要详细地掌握各地的方言等,才能在创作过程中把个人的灵感转化为理想的作品。

3.汉语语言与其他民族语言的研究能力

这属于现代汉语课程专业发展能力的培养,包含了两种应用研究能力的培养:一是现代汉语发展现象与运用现象的研究能力,即针对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催生的各种语言现象进行研究。如当前比较热门的网络语言、事件象征性语言,以及外国语言的直译运用等,研究其对现代汉语的丰富作用,以及对现代汉语的实际影响。二是现代汉语对国内其他民族语言融合现象的研究能力。这些现象体现在中国民族融合、民族团结与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大背景下,汉语对少数民族语言的学习与吸收。随着民族的交流、学习与发展,对少数民族文化的汉语载体性发掘、总结与提炼,极大地丰富了现代汉语的内涵。

二、小学教育专业现代汉语课程培养应用型人才类型

虽然小学教育专业现代汉语课程教育教学以培养小学语文教师为主,但由于其工作的地域不同,以及在工作中实际发挥的作用不同,应用型人才的类型也有着具体的差异。

1.汉语语言知识教学教师

针对现代汉语知识的教育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小学一、二年级的汉语拼音知识、汉字拼读教育。这是学习现代汉语知识与技能的基础。通过对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现代汉语课程教育教学,使其夯实基础,进而能按照低年级小学生的身心成长规律,开展语音知识与识字教育。第二阶段就是小学三年级以上的字词及运用教学,其中包括语汇、语法、语素、词、词义、同义词、反义词,以及词类、语气、修辞、句子、语言与交际等知识。因此在小学教育专业现代汉语课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中,应针对这两个阶段的教育,加强对其汉语言基础知识与运用能力的培养。

2.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双语教师

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小学,尤其是一直在使用自己语言与文字的少数民族小学,应培养能开展双语教育的小学教师。这种应用型人才培养有两个特点:一是培养此类人才能够运用现代汉语知识教育教学的技能和开展少数民族语言教育教学的能力,即教育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们,能创新地把现代汉语知识教育教学技能,以及汉语语言的规律借鉴性地运用在少数民族语言的教育教学中。二是开展无现代汉语知识基础的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教育,即针对那些使用少数民族语言和文字的小学生们,教他们学习现代汉语、现代汉语知识与现代汉语的运用技能,让他们既掌握自己的语言,也学会使用现代汉语。

3.汉语语言专项运用型教师

即教师在汉语语言兴趣特长方面的专项发挥,并在未来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指导小学生在这些方面的成长。这些专项教师主要分为两种:一是写作类。通过现代汉语的教学,让学生在自己日常的学习与未来的工作中,能更好地发挥写作兴趣与特长,为他们自己教育的小学生做好表率,以期为小学生树立现代汉语学习与运用的榜样。二是表演类。主要表现为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课文朗读能力、朗诵能力、专业性演讲能力、相声与小品等表演能力。把现代汉语课程中那些看似琐碎的知识,转化成具有情趣的各种作品,引导小学生积极地开展学习,培养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小学教育专业现代汉语课程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

“在‘真正培养学生的语言素质和语言能力’的教育理念指导下,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思辨能力切入,提高现代汉语教学实效性。”针对现代汉语课程知识较为枯燥、琐碎等特点,创造趣味性与知识性结合的教学新路径。

1.体验性培养

从小学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出发,“做到树立学生语言应用的规范意识,加强师生在教学方面的交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素质和语言应用能力”。在教学实践中,可以让学生运用小学教育教学的技能,把现代汉语课程教材中的知识都编写成教案或教学设计,实现学生技能成长与现代汉语课程知识学习的统一。在这种过程中学生会根据切身教育教学需要,把其中的知识进行优化整合。在此基础上,教师再指导学生做轮值教师,开展现代汉语课程教学,让他们把其中的知识按照自己掌握的教育教学技能,开展小学阶段适应性的教学活动。这样不仅可以教育其他同学,也可以在开展现代汉语课程知识的教育教学中实现对自己的培养,推动自己在教育技能与知识方面的成长。

2.检验性培养

为了有效地化解现代汉语课程知识的枯燥与难度,教师应把所有的教学内容都做出检验性的整合,让学生实现学习内驱性成长。检验性培养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应用型题目检测培养,即教师把每个章节的知识,按照教学进度需要,设计成小学汉语教学的技能性或情境性的题目,让学生直接进入相对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通过题目的完成来达成现代汉语课程知识及相关教育教学技能的学习。运用这种检测成绩以及题目对错的刺激,能更有力地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与理解。二是模拟教学检验性培养,即让学生采用小学教育教学中常见的说课、无生上课等方式,分小组开展相关知识掌握与教育教学技能检验。主要包括教学环节设计、教学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教学内容整合、教学方法运用与教学知识的准确程度等。要注意课堂模拟知识的衔接性,避免因为检验需要导致的教学遗漏或夹生问题,把当前小学阶段“淡化语言知识教学以致学生现代汉语基础知识薄弱”的不足,在小学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阶段就完善起来,实现“既给学生补语言基础知识,又吸纳语言学最前沿的知识”的双赢。

小学教育专业的现代汉语课程教育教学,既有其专业知识基础性、必备性与不可缺少性的重要特点,也有其学科自身的知识琐碎与枯燥性等不利因素。教师需要从该专业学生专业成长、职业成长与维护自身职业荣誉的利害关系切入,让学生深刻理解现代汉语课程的重要性,以及对语文学习及其他学科学习的基础性支持作用,积极地从未来教育教学的角度出发,强化知识支持与教育教学转化应用,推动自己知识与教育教学技能的提高。

小教的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范文第4篇

[关键词]建构主义 小学职前教师教育 教学方式 改革

[作者简介]张岚(1970- ),女,山西万荣人,宁夏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小学教师教育与物理教育。(宁夏 吴忠 751100)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2年宁夏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小学职前教师教育中合作学习模式的构建与实践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宁教高2012-336-142,课题主持人:张岚)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3-0087-02

一、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和教学观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作为一种新的认知理论,目前已成为国际教育改革的主流理论,对各国教育教学改革产生了重要影响。建构主义提出的许多富有创见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改革设想,如强调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建构性和主动性,提出情境性教学、合作学习与交互式学习等学习理论,对于深化我国教育教学改革具有深远的意义。

1.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建构主义强调学习是建构意义的过程,认为在学习过程中,知识、能力等不能被训练或吸收,只能被建构。但是,这种建构是以已有的知识为基础的,由于每个人的经验不同,每个人对于外部世界建构的理解也是迥异的。学习过程不是教师简单地把知识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来建构知识;学生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要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对于学生来说,学习过程一方面是对新信息的意义建构,另一方面是对自己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因此,学习过程必须由学生自己建构完成。

2.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建构主义认为教学是激发学生建构知识的过程。在这一理念下,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发生了巨大改变。第一,教师是学生建构知识的支持者、帮助者、引导者。教师从传统的传递知识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教师的角色从供给式的教育者转变为激励式的学习帮助者。教师要创设或者利用各种情境,开发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任务和问题,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引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动机,促成学生的认知向意义建构方向发展。第二,学生是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知识的积极建构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学会主动参与管理自己的学习,学会主动搜集和分析信息资料,善于把当前学习内容与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合作,运用探索、发现的方法建构知识的意义。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观和教学观,知识与能力将不再是由教师传递给学生,而应该由学生主动地建构。在这一教学理念的启迪下,小学职前教师教育中的教学方式改革也应向建构式教育理念方向发展。

二、建构主义与小学职前教师教育的教学方式改革

1.教学方式改革是小学职前教师教育改革的关键。为全面落实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教师教育质量日益受到关注。小学职前教师教育的质量,对于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培养优秀的小教师资,对于义务教育小学阶段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教师[2011]6号)中明确提出:“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把教学改革作为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精神落实到师范生培养过程中,全面提高新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但是,在目前的师范生培养中,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仍占主导地位,改善传统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被动、孤立等问题成为小学职前教师教育改革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建构主义所强调的学习的主动性、情境性和社会性,对于小学职前教师教育中的教与学的理念更新与转变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

2.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方式改革。自主学习――基于学生个体的建构。建构主义强调,对学习负有责任的是学习者本人。学习不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更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也就是通过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来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自主学习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师范生是未来的教师,小学教师是小学生学习发展的促进者。在小学职前教师教育中,要引导师范生主动构建教育知识,掌握必备的知识与技能,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师范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和自学能力,这为学生的自主建构提供了条件。在小学职前教师教育的课程实施中,可以由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有目标地带着问题去看书学习,查找自己所需解决的问题的答案,再在训练任务中去证明和巩固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这让每一个学生都动了起来,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自主学习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主动思考与探究中,产生学习的需求,参与教学活动,从而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小学职前教师教育中,教师作为师范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可以有意识地支持学生进行知识的自主建构,通过设置训练任务、模拟学习情境,为学生学习新内容、积极进行意义建构提供一个有效的平台,引导学生对已有经验和目前所学的知识技能间的矛盾进行反思并积极调整,从而发展学生的自主建构能力和自我调控能力。

合作学习――基于学生间的建构。建构主义重视教学中学生与学生间的相互作用,认为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背景不同,对同一事物所建构的理解也不同。教学要使学生超越自身的认识,看到与自己不同的理解,看到事物不同的侧面。通过同学间的合作与讨论,使学生相互沟通,了解彼此间对事物的不同理解,从不同侧面认识事物,从而形成更丰富的理解,因而,在建构主义教学观中,合作学习被广泛采纳。合作学习是指使学生在合作小组中从事学习活动,并根据整个小组的成绩获得奖励认可的课堂教学技术。在小学职前教师教育课程实施中,合作学习可以有多种体现,如基于问题解决的合作学习,基于概念理解的合作学习,基于实验设计操作的合作学习,基于专题研究的合作学习等。在合作中,同学间的交流、争议、意见综合等,使得学生的学习思路、想法被明确和外显化,这有助于学生对知识概念建构新的、更深层次的、更完整全面的理解,同时也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群体意识和合作精神。在合作学习中,由于每个学生的知识经验背景不同,对同一问题的理解从深度到广度也有差异,必然要通过相互的讨论、争议澄清概念,得出结论,这就可以使不同知识背景的学生在协作中平等借鉴、相互弥补,有利于各自知识概念的良性建构,既使教学更能适应于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又促进了学生间的相互理解和共同发展。

交互式教学――基于师生间的建构。教学中教师与学生间的相互作用,始终受到建构主义者的关注。交互式教学是围绕语言功能的特定任务而展开的。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是同等重要的参与者,教学以教师和学生间的对话为背景,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到一系列对话中来,使学生由被动到主动,由听话者到对话者,通过参与和介入教学活动,实现知识的建构,达到自我发展。交互式教学强调语言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应提供有意义的语言材料,创设真实自然的语言环境,使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在小学职前教师教育中,师范生的口语教育是一项重要内容,具备语音规范、逻辑清晰、表达流畅、情感自然的语言表达能力是作为小学教师的基本要求。在语言类课程(如语文和英语)教学实践中,教学活动以对话形式展开,如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回答,及时做出评价;或者教师设置任务,让一位同学提出问题,另一位同学回答,其他同学对此做评价;或者一位同学做出总结,另一位同学评价其总结,其他同学又帮着修改总结。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通过互动合作来共同形成概念与理解。交互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是一种接收信息反馈和学习活动自适应的方式。教师要保证学生有效参与对话,悉心引导学生介入,耐心倾听学生的回答,对学生的回答及时鼓励并表示理解和赞赏。这样,可以营造和谐、宽松的对话环境,为师生交互创造条件。在交互式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引导学生更清楚地表述自己的观点、判断、理解及所提出的问题,有时还要作为一个成员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

实践教学――基于社会群体的建构。建构主义者在强调学习者自主建构的同时,重视个体与社会间的密切联系,认为只有当个人建构的、独有的主观意义跟社会“相适应”时,才有可能得到发展。在学生的认知发展中,参与社会环境的实践与协作是不可缺少的。对师范生的培养,更要创造条件支持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去“感、触”教育知识和技能。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平台。在小学职前教师教育中加强实践教学是促进师范生掌握教育教学实际技能的重要保证,学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学会教学,才能胜任教师岗位。在师范生培养中,实习教育是实践教学的重要部分。实习教育是教育专业知识学习的继续和延伸,能将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帮助学生在理论指导下获取实际教育教学能力。要凸显教师教育课程的实习实践特质,可以利用校内实习试讲来模拟现场教学、情境教学,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实践能力。还可以通过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在校外(小学实习基地)见习、实习,开阔师范学生的思路和视野,促进学生建立知识学习与实际应用、社会发展间的联系,在实际小学课堂教学情境中强化小学教师职业基本技能训练。在师范生培养中,不仅要多进行校内实训,开展各项教学技能达标、备课、模拟试讲;还要把学生送出去,到小学教学现场进行见习观摩,并指定专门教师跟踪实习,指导师范生在小学进行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班主任工作的教育教学实践。通过多途径、多角度的培养与锻炼,促进师范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保证师范学生在进入小学教师岗位后能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

在小学职前教师教育改革中,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改革传统教学方式,指导和培养师范生学习体验自主、合作、交互式与情境实践等学习方式,不仅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迁移,提高学习效果,使师范生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小学教师高素质专业化的要求,而且有助于小学职前教师的培养工作与基础教育紧密相连,从而形成小学职前教师教育改革与小学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有效衔接。

[参考文献]

[1](德)埃瓦尔德・特尔哈特.建构主义与教学(二)[J].张桂春,译.外国教育资料,2000(4).

[2](德)埃瓦尔德・特尔哈特.建构主义与教学(三)[J].张桂春,译.外国教育资料,2000(5).

[3]陈琦,张建伟.建构主义与教学改革[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8(3).

[4]张建伟,陈琦.从认知主义到建构主义[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4).

[5]刘玉静,高艳.合作学习教学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6]王文静.社会建构主义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01(10).

小教的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范文第5篇

1、小学科学教师知识的界定

要想深入开展小学科学教师知识的理论叹息和实践发展研究需要首先对小学科学教师知识做出界定。现代科学知识教育发轫于西方,早在上世纪二十年代西方学者就已经提出了小学科学的课程模型,到上世纪七十年代英美等发达国家将小学科学课纳入到必修课的行列中并且明确界定了科学概念、科学方法等科学教育目标。到上世纪八十年代,英美等发达国家将小学科学课确定为核心必修科目。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订稿)》对科学知识这一具体目标进行了描述“将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三大领域浅显的自然科学知识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作为学生的学习内容”。实际上,小学科学知识的界定要围绕通用知识和特征知识两个要素,对于通用知识而言,指所有小学教师应具备的知识、能力、情感、素质,特征知识主要指小学学段的科学课程知识。具体而言,小学科学知识包含着科学现象、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理念,以及对生命、环境、空间等未知世界的具象了解。学生在学习小学科学知识时,要能够将其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现象联系起来,并利用所学的科学知识解释现象、分析问题。

2、小学科学教师标准的界定

“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先有一桶水。”“科学教育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具有不同的特点,科学课程教师的培养也密切与之适应。”开展小学科学教师知识的理论探析和实践发展研究,需要对小学科学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标准作出界定。

小学科学教师的标准,涵盖知识结构、知识框架、教授思路、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接受情况、教师本人对科学知识的把握情况,这些标准的界定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科学教育的发展变化,根据科学技术、自然科学的最新发展,根据小学生年龄、知识基础的不断变化而适时调整的。由于小学科目自身的特殊性和重要性,使得它与传统意义上的数学、语文在教学方面存在很多差异,没有固定的套路和方法可以遵循,这就对小学科学教师队伍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3、小学科学教师知识的完善和实践发展

开展小学科学教师知识的理论探析及实践发展研究,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与国际接轨,具备全球视野:小学科学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教师掌握科学教育理论。小学科学教师要结合小学科学课程改革,坚持系统地学习科学教育理论,及时更新科学教育思想和科学教育的理念。当前,我国小学科学教育发展相对滞后,为了能够跟上时代脚步,小学教师在知识结构和理论基础上,要与国际接轨,积极主动地学习发达国家小学科学课程的教育教学方法,将我国的小学科学课程纳入到国际教育体系中,培养全球视野。

二是与生活联系,不断丰富知识:小学科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也要回到于生活。小学科学教师在讲授科学知识的过程中,要善于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利用日常生活中丰富的素材和案例,不断创新教学思路,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是与实践结合,培育科学精神:在学习小学科学知识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在实践中,检验科学理论,发现科学事实,并且能够灵活运用科学知识,这也是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精神,为后续的中学教育、高等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是与学习结合,不断提高素质:小学科学教师知识的理论探析和实践发展,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教师要不断更新和丰富自己的知识库,不断提升和优化自身的能力与素质,更好地适应教授科学知识、启蒙学生科学精神的现实要求。在教育实践中,小学科学教师要循循善诱,与小学生一起探索学习,并将自己的所学、所思及时地融入到课程体系和教授内容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