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居住空间设计的理解

对居住空间设计的理解

对居住空间设计的理解

对居住空间设计的理解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居住区 景观设计 生态 介入

1 居住区户外环境景观现状

中国的城镇化已被公认为21世纪全球最大的问题之一,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我国人口城市化进程不断上升,中国的城镇化率已从1990年的18.9%上升到2007年的43.9%,随着居住区大量涌现,人们不得不面对与居住环境和生活方式有着密切联系的各种困扰。1995年以前,我国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深受苏联小区模式的影响,采取居住区一居住小区―组团的分级结构模式,居住区空间也随之划分为三个层次。

明确居住区、小区和住宅组团的性质和规模是为了在规划设计中有共同的语言,便于配备必要的生活服务设施和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但在这种小区模式下使得人们认为居住环境的概念就概括为“绿地+场地+小品”的小区绿化模式。这种模式下的环境设计集中表现为绿地的分级与组织及环境要素的配置,强调绿化覆盖率。绿化覆盖率的高低成为衡量居住区环境质量高低的主要指标。人们对于居住区的景观设计总是认为其是建筑规划的延伸,更多的是一种绿化,及美化环境的概念。同时空间层次的划分,限定了小区的景观设计。景观规划设计在居住区规划设计中往往成为建筑设计的附属,未经深入设计的环境效果难免不尽如意。

2 居住区景观设计的介入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房地产行业的发展,人们对于居住环境的要求不断提升,优秀的城市住宅环境不仅可以提高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而且也是住宅内部空间的延伸。通过居住区外景观环境的塑造,让居户有了与大自然沟通的空间,人与人交往的场所,赏心悦目的景观环境,恬静平和的居住氛围。当前房地产开发策划理念也从卖地段走到了卖环境的市场营销阶段,但是与建筑设计相比,景观设计在我国快速发展也就是这十几年的事,对于景观设计的介入,开发商往往在认识上有一定的误区,景观设计作为一门学科,有其专门的设计理念、思路以及对于环境空间的看法,但是现在的居住区开发设计中景观设计的介入往往是落后于整体开发。有时建筑都快结顶,木已成舟,居住区的景观设计就成了简单的绿化设计。

在这里提出的是一种“大景观”的概念,现代景观设计不是一个简单的绿化设计、美化设计,而是对整个项目设计过程的全面介入,主要表现在以下四大方面:

2.1 立意主题的建立

人们在居住区营造中的最终目的是营造一种场所精神,即认定自己属于某一地方,这个地方由自然和文化的一切现象所构成,是一个环境的总体。栖居于同一个地方场所的人们通过认同于他们的场所,旨在认识、理解和营造一个具有意义的日常生活场所,一个人的居住的真实空间。那么如何才有场所性,场所是由两部份构成,即场所的性格,场所的空间。空间是构成场所现象之基准组织,而场所性格则是所有现象所构成的氛围或真实空间,而居住区景观就是将场所的性格及空间互相结合,通过各种总设计手段表现出来。,最终的目的是通过景观规划使人们认定自己属于某一地方,是这个地方自然和文化的一切现象构成,是一个环境的总体。那么对于居住区来讲,他们的场所精神就是开发商想要营造的一个最终目的,虽然这包含了各种条件与因素,但是对项目风格的确定是首要的一环。

2.2 全程的设计介入

新的景观设计模式,改变了以前那种等待建筑设计完成以后再作环境点缀和修饰的做法,使环境设计参与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全程。景观与建筑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并且与开发商的项目定位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居住区景观设计,在介入时间上应该大大前移,应在项目准备开发时就应介入,与开发商建筑设计单位及策划单位共同参与,并从景观设计的角度及时对项目规划及定位提出修改意见,真正做到景观与项目的完全融合,做到景观设计与建筑风格及规划空间的完全统一,避免简单地成为对建筑规划的补充及修正。同时居住区景观设计时应注重小区业主的参加空间及在设计过程中充分对于以后居住者意见的尊重。

居住区的发展犹如一座复杂而且精密的钟表,一发而动全身,项目操作应考虑各方面综合要素,一般在景观前期介入。对于建筑规划设计从景观设计角度有以下建议:

首先,规划时对建筑体量的设计和处理上做合理的考虑。比如将过大而单一的体量通过变异、高低、长短、错位、退台的变化和组合等,以作为改变其方盒子形象丰富住区景观的一个重要手法;住宅单体设计时将常有的阳台、露台、空调机位,构件等立面上的各种元素及色彩、质感、装饰件等,结合体量组合及造型,进行优化整合设计,从而使建筑与室外的空间环境相互穿插融合,使住区的视觉空间环境成为一个自然统一的有机整体。良好的住宅单体外部的造型设计,则又将为住宅套型内部提供良好的室外景观资源。应使造型及色彩对住区景观环境产生积极和正面的作用,而非是消极和负面的影响。

第二,套型设计应强化户内外视觉景观的交融。对住区环境质量的精心营造,几乎可使每一栋住宅楼都会具有不同特色的环境处所,如何将楼层所处的外部环境资源景观纳入户内,又是继外部景观环境设计后的又一个值得研究的环节。方法当然是很多的,关键在于设计意识上的重视并巧妙运用。

第三,提高室内视觉景观质量并注意室内空间的互借。从户内视觉景观分析,如果将住区室外环境作为远景、露台和阳台的景观设计为户内提供中景、套型设计时再有意进行室内近景的组织,将室外景观通过序列组织而连续延伸到室内,能使住户感受到远、中、近等三种不同层次的景观,达到扩大室内空间感觉。改善封闭郁闷的效果,为营造室内空间感和流通感,从而营造开敞、舒适、宜人的居家环境。

2.3 介入范围的扩大

现代居住区景观涉及面与传统居住区景观设计的另一个巨大区别就是对设计范围的不同理解。空间环境的构成要素包括各类园境小品,休闲设施,植物配置以及居住区内部道路、停车场地、公共服务设施、建筑形态及其界面,乃致人的视线组织等都在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范围之内,从而大大扩展了“绿化+场地+小品”小区绿化模式的设计对象范围,而这不仅仅是一个设计范围的问题,而且是一个对于居住区景观设计理念的不同理解。在关注环境氛围的创造上。同时,景观设计将居住区环境视作城市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在更大范围内协调居住区环境与区域环境的关系。

2.4 介入手法的丰富性

现代居住区景观设计,不再拘泥于某种设计风格和手法,而是根据具体的项目环境及介入时所处的项目开发阶段而定。现代艺术(如解构主义,后现代,波普艺术)及新的哲学的发展都为景观设计拓展更多的设计理念提供了灵活多变的构图手法,将现代的几何构成手法和流畅的性线形态

揉合到环境中,丰富发展了传统的园林设计手法,为人们创造可观、可游、可参与其中的居住环境,为人们营造诗意的空间。

多样性的物业类型和多样性的建筑规划所形成的空间是景观设计得以存在的母体,也是它的基本载体。那么就不可避免地要对建筑规划空间进行梳理,由于不同的建筑空间规划会给人以不同的心理感受,景观设计必须通过对原有的设计理念及不同空间的大小、类型进行整理,采用点一线一面模式,将各种元素构成的点贯穿起来。节点、地标、路径、边缘、区域,由主导元素构成的点形成网络序列。一个多层次的等级系统。点线面的结合是居住区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由于居住区的物业类型多样,每一种类型所形成最后空间的类型对于景观设计的影响也有很大的区别,所以景观设计就应对其物业的不同类型提出不同的设计模式组合。

3 设计遵从自然

中国的建筑与环境关系深受儒家道家的影响,中国人对于居住空间环境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强调人与自然界的有机统一,这是一种哲学境界与审美境界,更是一种人生理想,庄子在几千年前就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反映出人们从自然界获取生存条件,必须与自然环境相互依存的观点。

对于自然内在价值的认识与尊重,强调土地的固有属性对人类使用的限制性和造宜性,应认识和理解地质学、水文学、土壤学、植物学和野生动生物学,它们可以为设计提供可靠数据,这也是现代工业社会发展给予人们的经验。所以对于景观设计中的自然性与生态性,一直是衡量设计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

4 交往活动空间的重要性

居住区环境设计,不仅仅是为了营造动人的视觉景观效果,其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居住者使用,所以强调活动空间的重要性,来增加人们的参与性。

当前我国居住小区常常是功能分区明确,居住空间的功能被划分为住宅、道路、绿化、服务设施,彼此功能划分明确,空间互不交。住宅的高度、日照、间距、朝向、建筑密度等都经过精心的设计达理性的结果。公共交通与居住分离,空间组织的秩序和空间结构的明晰条理。但人的居住生活对应的是一种含混的、复杂的内在机理。简单划一的物质空间缺乏生活的情趣,容易造成精神上对环境的空虚感和孤独感。这也是现代居住区中出现的“城市病”――邻里老死不相往来。公共活动空间的设计正是要打破这种简单划一的物质空间,通过创造多元化、多层次、含混性的居住空间,来反映生活含混复杂的内在机理。公共活动空间对于人的感受主要通过空间的不确定性、多义性及含蓄性来表现。

对居住空间设计的理解范文第2篇

关键词:居住区;外部空间环境;居住区设计

一、关于相关概念的概述

1.关于居住区的概述

居住区属于公共用地的一部分,主要是指城市中住宅集中、并形成了相应规模与数量公共基础设施的区域,能够为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而服务。居住区包括了数量不一的居住社区与居住组。居住区也可以理解为具有一定规模的居民聚居地。

2.关于居住区外部空间环境的概述

住宅群是居住区外部空间环境的重要组成。在外部空间环境中除了住宅群之外,还包括了与人们日常生活相关联的市政公用设施、公共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小品等。具体说来,居住区外部环境是由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构成:(1)建筑环境,囊括了住宅建筑、公共建筑的大小与质量,如为居民休息活动提供服务的基础设施与质量,环境设施配置质量等;(2)道路及场地环境,指道路规划、停车规划、应急通道规划等,道路及场地的规划将直接影响居住区内的便利性和安全性等;(3)生态环境,指居住区范围内的绿化覆盖率、“绿色建材”的应用、太阳能的应用等;(4)品味环境,指居住区内住宅相互间的层次搭配、建筑空间质量和整体布局等。

3.关于居住区环境设计的概述

从整体来看,居住区环境设计属于城市规划中的环节,其设计质量直接影响到城市发展、城市居民生活、城市绿化建设的水平;从局部来看,居住区环境设计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居民,与住宅区居民的日常活动以及心理需求有着直接的联系;因此可以说居住区环境景观既是给居民看的,更是给居民用的。

二、制约居住区空间环境设计水平的原因

1.居住主体的不间断改变

在城市住房制度变革的背景下,为了优化城市居住空间,实现住房商品化是主要任务,这就导致了许多新建居住小区的住户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开放性与社会性特征更加明显,在功能上也隔年齐全。尽管有利于改善城市居住用地结构与城市形象。但是,这种变化也对居住区的环境设计在技术和社会问题解决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现代居民对居住区具有较高的活动需求,需要各类户外活动空间。居民日常生活所需的外部空间在功能范围上十分广泛,除了基本的出行之外,还需要娱乐、休闲、交流、运动、观赏等可供停留的空间。再加上不同年龄层次、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职业类型的人群对日常休闲空间的需求不同,因此构建多元化的住宅区外部空间是十分重要的。与此同时,在进行规划设计时还要考虑到居住区本身的特点,既要体现出社会公开性,又要保证社区私密性。

2.交通压力逐年递增

车辆已经成为人们出行必不可少的代步工具,车辆人均保有量的逐年快速增长在对城市交通提出难题的同时,也是居住区的空间环境设计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在有限的空间环境中,不仅要节约行车道路占地的同时,还要满足居民的安全出行的需要需求。外部空间中应当构建不受行车影响的安全环境,以避免因为快速行车对居民人身安全所造成的威胁,同时也防止大量外来人员的往来为居住区带来不稳定因素。

3.对生态生活的重视

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到了生态环境的建设,对改善居住环境、调节居民心理情绪有着积极的作用,同时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优化小区生活质量与品位。在城市化进程中,我国许多城市都面临着城市空间不足的现状,尤其是绿化空间非常有限等特点。在进行绿化空间的设计时,应当在生态性原则、美学性原则、质量性原则、实用性原则的基础上进行。

4.现代化的审美特征

居住区环境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涉及到的基本环境,在保证其实用性的同时,还应当注重审美特征的呈现。随着生态城市建设理念的形成,尤其是城市居民“环境意识”的觉醒,当前城市住宅区景观建设已经有了新的发展方向,同时也有了更高的设计要求,应当重视美学价值的体现。

三、居住区外部空间环境设计的建议

1.以人为本为原则

人们需要安宁、愉悦的空间环境,以及丰富的社交空间需求。空间环境设计要将“人本化”原则作为设计的基础性原则,根据居民生活节奏、生活方式的不同,保证其多元化与舒适性,在符合居民基本需求的同时提升居民的居住满意度。环境设计最基本的是满足居民的物质生活需要,居住环境对居民的心理、行为活动等会产生一定的影响。通过了解居民对公共基础的应用,分析出其在行为方面的特点,进而明确心理活动和趋向。居住区环境设计必须以居民行为与需求作为基本出发点,协调各类要素之间的关系,从而构建出有利于居民居住的空间环境。在满足人们生理、心理需求的基础上,还应当为人们的安全出行、日常社交、日常休闲、亲子活动、社区安全管理等提供有利条件,充分体现出“人本化”的设计理念,使居民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获得较高的安全感与幸福感,保证居住区氛围的和谐与稳定。

2.道路的合理规划

在进行居住区道路规划时,其首要目的是为了保证居民日常出行的有效性,要考虑到建筑与设施这两个重要因素,从而构建出合理的道路网络。同时,在道路规划时,还应当保证建筑布置的多样化,且不会对居住空间的日照、通风、卫生环境等造成影响,从而打造出一个良好的居住空间,起到优化设施布置的作用。要基于经济性与实用性原则。对道路线路和路基断面加以优化;使道路布置与地形相协调;有效利用已有的设施。充分考虑到住宅区交通的出行可能对周边交通环境造成不良影响,因此要尽可能地不再主要交通干道上建立设出入口,或者通过协调出入口位置与数量来加以控制,与此同时还应当避免出入口与道路交叉口相邻,以此来避免影响城市交通。考虑到空间性质与道路位置,保证道路的类型、宽度、等级以及断面形式符合设计需求,从而实现其有序衔接、有效运转,达到合理规划用地资源的目的,保证住宅区交通安全、环境安静以及居住空间领域的完整性。

3.注重生态环境

充足的光照、良好的通风、新鲜的空气,是居住环境的基本要求,也是居民基本的生理需求,合理布局建筑可满足充分的口照和良好的通风;高质量的绿地空间能够改善居住区空气质量,并提供大面积的休息地,同时也可也有效降低噪声对社区环境的影响,因此必须将建筑功能和植物类型有机结合。在进行居住区绿化带设计时,除了要对多种绿地类型加以优化之外,还应当构建新型的绿化空间,例如山墙攀悬绿化、立体绿化、屋顶绿化等,构建一个多层次、全方位绿化网。与此同时,在绿化布局、植物配置、色彩选择、季相相宜等方面要做到精益求精,体现出绿化空间的和谐与自然,从而为居民提供一个宜居的生态环境。此外,在绿化设计中还需要对系统的绿化布置进行优化,为投入使用之后的系统管理提供便利,按照地形特征合理配置绿化种植,能够有效减少后期的维护成本。居住区的绿化设计并非是随机而零散的分布设计,要着眼于全局,进行合理地平面分区,保证各局部之间的密切联系。绿化设计还应当与空间环境的层次性相结合,形成一定的等级系统。

4.打造“美丽”空间

自然和谐的居住空间,不但能够为居民日常交流提供条件,还可以在潜移默化对居民的心理与精神产生有利的影响,众多的研究结果证实,优化景观设计、提高美学价值能够缓解压力,甚至如降低血压、减慢心跳、放松肌肉等,通过对美的感受,使得心理上感到一定的愉悦。四、结语综上所述,在对设计居住区空间环境进行规划时,要从“人本化”原则出发,根据项目建设条件与设计要求,在科学设计理论的指导下,提高设计的整体性与实用性,从而满足居民在居住环境中的各项日常活动、社交、安全、审美、健康等需求。

参考文献:

[1]李伟星.以人为本的居住区公共空间环境设计[J].中华民居,2014(1).

[2]曹晓明.居住区景观空间环境设计探讨[J].中华民居,2014(8):59-61.

对居住空间设计的理解范文第3篇

居住空间设计课程改革高职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培养大批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和农村急需的专业人才。为了适应时展,满足社会市场人才需求,全国高职教育系统掀起了一股教改热潮。高职艺术设计的专业课程体系与本科院校存在较大区别,下面以高职建筑装饰专业居住空间设计课程为例,引入实施项目教学法。

一、理论知识的讲授

高职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是以够用为度,对于高职学生而言,理论知识往往又是他们认为枯燥难懂的、抽象的东西。所以改变传统的单纯文字讲授教学方法,也就是变学生的被动接收为主动学习。

在居住空间设计课程里,第一单元主要是了解现在居住空间设计的主要艺术风格。通过分析和研究优秀范例、优秀作品,使学生不仅直观地了解现在居室空间设计风格最新动向,也从中得到体会和启发。这当然也要求教师不断更新知识,掌握前沿的设计趋势,变换旧有的教学模式,更新观念。

二、实践环节的改革

“工作室制”,是现在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热议度很高的称呼。在设计类课程中,实践环节教学是现在设计专业课程中的大难题。如何做好实践环节,既对专业课程提出了挑战,也是检验学生能力高低的标准。

实践环节的训练,最好的方式就是学校应该与企业、公司结合,建立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使学生通过实际项目方案了解居住空间各设计元素,掌握各设计元素在空间功能设计中灵活运用的能力。

在居住空间设计中,可以联合企业建立素材库,让学生通过实战练习的方式,通过对居住空间进行现场测量、勘测。依据居住空间各空间功能性的了解,下来通过图书馆、网络查阅大量资料并对实际空间进行合理的功能分区,根据居住空间设计要素有步骤的进行构思并完成设计。通过这样循循渐进的实战训练,逐渐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三、课程考核制度

课程考核,是对学生本门课程完成程度的肯定。改革课程考核方式,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过去对设计类课程的考核,基本局限于学生对规定作业完成情况的优劣评价,主观性强。高职居室空间设计课程的考核特点,采用校内和校外同时考核形式。图纸规范性、完整性在校内以百分制等方法给出成绩,图纸方案设计的可行性,创新根据学生对图纸设计理念的讲解,阐述,由企业公司给出成绩。最后,将校内、校外的成绩核算出最终课程成绩。居室空间设计课主要考查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成果及人际关系协调能力,也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

高职的设计类专业课程起步比较晚,参比性弱。只有摸索出适合自身教学特色和教育体制的,并且适应高职发展趋势的课程改革,才是高职装饰设计专业建设以及课程改革的正确途径。

参考文献:

[1]黄志刚,闫英.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改革思路[J].教育与职业.

[2]陈会利.高职高专项目化教学下的居室空间设计实例分析[J].文教资料,2011,(04).

对居住空间设计的理解范文第4篇

1.色彩设计在居住空间中的使用可以维护人的心理健康

色彩在居住空间设计中的功能早已已经在科学家的研究中得到了证实,以红色作为例子而言,它可以刺激神经反应系统,加快血液流速,容易使人产生紧张,精神焦虑,容易使人感到身心疲惫,而居住空间作为人类休息的重要场所,一般不会大面积的在居住空间的设计上使用红色作为主基调。就卧室而言,一般选择棕色,可以在很大的程度上满足人类生活的需求,因为它综合红色和黄色的特点,把二者在色彩上的优势集合起来,可以构成一个看起来温馨、安逸的休息环境。而对厨房而言,讯则黄色和橙色作为主基调,则可以诱发人的食欲,加强人对食物的吸收,促进人类对营养的吸收。而把室内墙壁设计成蓝色的主调,可以使人心胸开阔,感受大海般的开阔视野。

2.发挥色彩设计在居住空间的治疗作用

相关研究证明,空间色彩的应用是与人的健康密切的相关的。色彩通过其对人的潜移默化的或者是潜意识的作用,作用于人自身不仅仅影响到人的心理状态,同时也对人的生体机能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色彩在居住空间中的应用不仅仅是为了美感,同时合理的色彩搭配也起到了治疗作用。因此。在色彩搭配时,不仅仅要考虑到不同色彩之间搭配的合理性,也应该对色彩对人的身体健康的影响考虑在内。

二、影响居住空间色彩设计的因素

色彩设计在在居住空间内的使用不仅只是受到色彩本身寓意的限制,同时也会受到来自人的气质、性格、心理状态、文化、自然环境等等来自于各个方面的因素的制约。所以在室内色彩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这些影响因素,以实现色彩设计与人的需求的完美统一。

1.居住空间的色彩设计应该以人的需求出发,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

“色彩设计主要应满足功能和精神要求,目的在于使居住者或使用者感到舒适。”居住空间的色彩的设计是为了给人提供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但是每个人对于不同的色彩都有不同理解,有着不同用其他人的心理感受,对色彩的要求也就不一样。居住空间色彩的设计归根结底还是为了满足住户的不同的要求,要服务于住户的生活、休息的要求。色彩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到住户的职业、年龄,工作特点等因素,对居住空间设计的影响。因此,在进行居住空间内部的色彩设计时,要根据住户的不同要求合理的搭配色彩,在注重美感的同时,也要注意对住户的身体健康和生理健康产生有利的影响。

2.要注意地域文化对居住空间色彩设计的影响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域之间有着不同的地域文化,也形成了形形的地域心理。不同的地域文化也就意味着,同样的颜色组成在不同的地域文化之间有着截然不同的寓意。这就要求在进行室内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地域文化之间的差异,在充分了解色彩在不同地域之中的予以之后,根据人们的生理和心理习惯,进行居住空间色彩设计。“我国江南水乡的居住者习惯采用黑、白、灰等色彩来营造水墨画卷般宁静、舒展的意境,而地中海附近的居住者则会选择鲜艳的黄、蓝、青等色彩来造就明媚烂漫的休闲生活方式。”

3.居住空间的色彩设计要与住宅区周边环境的一致性

完美的室内色彩设计,必须与周边环境和谐的融合在一起。居住空间的内部社与室外空间的设计很好的衔接在一起,可以使是居住空间内的色彩与室外空间的色彩形成一个彼此部分的整体,有助于住户形成开阔的视野,开阔人的心胸,调节人的心情,维系良好的心理状态。应该在居住空间的内部色彩设计时,注意内部空间色彩与外部空间色彩的协调。

三、居住空间内部色彩设计的原则

1.要注意房间的整体色彩布局

人们生活的居住空间是由各个功能不同的模块组合在一起,不同的模块之间对于色彩设计的要求也是不同的,其中有一些色彩在要求上也许是冲突的,彼此之间是不相融合甚至是相互冲突的。这就要求在室内色彩设计时,注重在不同的模块之间实现色彩设计的自然过渡。就一般而言,墙壁、天花板以及地面使人们装饰的重点,也是连接不同的功能区的纽带。在装饰的过程中,可以发挥它门的作用,使不同的房间的主色彩在其中实现过渡,将整个房间的设置完美的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居住空间内的色彩设计要与地域文化相吻合

不同的地域文化拥有着截然不同的内涵,在居住空间的内部色彩设计时要注重色彩的是用于不同文之间的吻合。在居住空间的内部设计时要注意到文化要素对设计结构的影响,要根据不同的文化和地域特征选择不同的色彩来进行装饰和设计。同时在进行室内色彩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住宅区的具体的地理环境,室内的色彩设计不能与周边住宅区的自然环境冲突。

3.居住空间的色彩设计要注意与装饰品色彩的和谐

居住空间作为人们生活的主要空间,总是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装饰物品和生活用品呢,因此在居住空间的色彩的设计时,不仅仅要实现不同的功能模块之间色彩的协调和谐。也要注意色彩设计上装饰品和生活用具与整体布局的一致性。如果说房间的整体色彩设计是一个静无,那么居住空间的装饰品则是一个经常变动的物品,由于陈设物品的变动性,因此要十分注意装饰品的摆放位置,实现色彩设计上的协调。

四、结语

对居住空间设计的理解范文第5篇

在室内设计中,人既是设计作品的使用者,又是设计作品的欣赏者。家居空间设计是室内设计中最贴近人们生活的重要部分。居住者对家居空间的要求,从满足日常生活、休息、安全到人际交往、自我实现步步递进,所以居家空间的设计必须注重生活,注重人们的切实需要,关注人类的情感,并能在设计中考虑到人的价值、人的文化、历史、传统及人性等意义,这样才能塑造完整而鲜活的空间生命。

人文关怀在家居空间规划中的实现

在一个家居空间中,居住空间与居住者是其中的两大因素,这二者相互决定、相互影响,而人文关怀则是对居住者对家居空间提出的要求,这需要设计师来完成。如何实现在家居空间规划中的人文关怀,这需要设计师和居住者有充分的沟通和了解,更需要设计师有丰富的知识经验储备和灵活的头脑。

1.人文关怀在家居空间规划中的重要性

居住者由于所处地域、生活习惯、文化传统、、政治观念、经济文化水平、个人爱好等方面的差异,人们评价家居空间好坏美丑的标准不尽相同,但是基本的需求是具有共性的。这种共性,就是设计师在做居家空间规划时应该牢牢把握的。空间因人而活化,同时人在对家居空间的体验过程中,获得全部的心理感受。居住者是家居空间最终服务的对象,所以将人文关怀考虑在内是家居空间规划需要满足的重要方面。

2.人文关怀在家居空间规划中的体现

人对空间距离,大小的判断,凭视觉就能解决,但是人的双眼有一定间距,左、右眼视网膜上映出的同一对象的两个映像稍有差异,这样看到的对象才有立体感。人们在观察和判断对象的空间位置时,生活中积累的经验也起一定作用,如透视的消失规律、对象轮廓的清晰程度、远近物体重叠而产生的遮挡效应等,这些都会影响人们对空间的知觉和判断。在家居空间规划的过程中,设计师要充分利用最佳视区,考虑人的视线和心理感受。

(1)家居空间的形状

首先,空间的形状由平面决定。平面规则的空间,令人感到形体明确,肯定,并有一种安稳感。这类空间适合表达规整、平衡、严肃的感觉;而平面不规则的空间,如常见的弧形窗,令人感到柔和,这类空间适合表达优雅、休闲、活泼的感觉。其次,空间的形状取决于层高。过高令人感觉严肃、神圣,甚至有恐惧感,过低则令人有压迫感,适中的层高才能令人感觉舒适和安全。所以在家居空间规划中,设计师需要根据居住者的个性化需要充分利用现有的空间形状,必要时加以改造。

(2)家居空间的容积

从空间的容积来分析,容积大的家居空间给人宽敞、自由、通透之感,而容积小的家居空间则给人安全、包容、拘束之感。设计师可以根据居住者的个性化需求对空间进行软性的改变,即通过运用灯光、隔断以及不同的墙面材料进行视觉上的调整,以接近不同家居空间不同居住者理想的空间效果。

(3)家居空间的流动性

家居空间最大的特点是具有极强的流动性,这是由家居空间的性质和人的因素决定的,所以在空间规划上应多采用动态的以及序列化的交通动线。人是家居空间内的运动主体,并在运动中感知空间,而空间规划就是处理空间序列的动态关系。在空间规划中由于层次和过程相对较多,如只是以活动过程为依据,仅仅满足行为活动的物质需要是远远不够的,除了把各个空间作为彼此相互联系的整体来考虑外,还应该将人的精神需要考虑在内,以便更充分地发挥家居空间对人心理上和精神上的影响。

(4)家居空间规划中的人体工程学

人体工程学在家居空间规划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从人的尺度、动作域、心理空间和人际交往的空间等确定活动的空间范围;确定家具的形体、尺度及其适用范围的主要依据;提供适应人体的室内物理环境的最佳参数,如室内热环境、声环境、光环境、重力环境、辐射环境等;对视觉要素的计测为室内视觉环境。

设计师应当仔细地分析居住者的活动行为并在设计中以科学的态度对人机工程学予以充分的重视,使空间的形状,尺寸与人体尺度之间有恰当的配合,使空间内各部分的比例尺度与人们在空间中行动和感知的方式配合得适宜、协调。

(5)小结

空间气氛的形成除了包括体室内空间的体量大小还包括许多因素,如材料、色彩、灯光、装饰效果等等。因为人的空间感受是一种综合的心理活动,不是简单的数学或物理量的叠加,空间感又常常因人而异,不同的居住者会有不同的心理特点。因此,在对家居空间进行规划时,往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设计师需要充分了解居住者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做到以人为本,因地制宜,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家居空间规划中的人文关怀。

结论

相关期刊更多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CSCD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国家教育部

分析化学

SCI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科学院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新疆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