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

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

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范文第1篇

关键词:双元制;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建设;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14.072

1 引言

随着ERP在企业中的广泛用,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逐渐倾向于对会计信息系统的应用能力上,对会计实务能力的重视程度逐渐降低。因此,“会计电算化方向”渐渐成为中职学校的一个热门专业,也更加适应了会计专业人才市场的变化。

传统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更多的是在课堂上学习理论知识。学生在两年的时间里要完成多门专业课程的学习,包括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经法规、会计电算化等。为适应学生“会计从业资格证”的考证需求,许多学校在课程设置及学时分配上均侧重三门考证课,使得学生在校期间主要围绕着这个资格证而学习,导致课堂教学更多的是纸上谈兵,忽略了学生的动手操作,即便是上机实训课程,如会计电算化等也多是为应付考证需要而分章节或挑重点的学习,没有构建一整套账目和操作流程等。学生到毕业时还是懵懵懂懂,不知道企业里的每个会计岗位需要做什么(WHAT),具体如何操作(HOW),为何如此操作(WHY),以及岗位之间如何分工与合作等。

2 “双元制”理论的借鉴

“双元制”是一种职业技术教育形式,其来源于德国。所谓“双元制职业教育”,强调的是以企业培训为主,但同时又在企业和职业学校进行培训,以达到学校理论知识与企业实践相融合的目的。

在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下学生具备双重身份:在学校是学生,在企业就是学徒工。双元制的优势在于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全才,不仅是完成某一工作岗位的任务,而是可以完成职业领域的所有的任务。这也区别于某一工作岗位的岗位培训,它希望学生能掌握一种职业能力,为年轻人提供职业培训。

德国“双元制”理论带给我们对职业教育的岗位任务重新认识,首先,我们认识到岗位任务的培训在职业教育中是不可欠缺的,这也为我们研究岗位任务奠定了理论基础;其次,让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它是某领域的职业能力,不局限在一个岗位,从这个角度理解“双元制”,它应该是动态的,随着社会对某一工作能力要求的变化,而及时给予调整。

基于“双元制”理论,会计电算化专业的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不仅要关注专业能力培养,而且更要关注关键能力培养;不仅要关注直接对口岗位的职业能力培养,而且要关注相关岗位的职业能力培养。为此,我们把会计电算化专业定位为培养具有在收银、仓管、出纳、会计以及在储蓄、营销、文员等岗位就业的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3 基于岗位能力的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建设

基于“双元制”理论,会计电算化专业的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应更关注于关键能力培养,从岗位能力出发,这为会计电算化专业的课程设置、“四合一”综合实训室、教学软件的引入及综合性实训等方面提供了新的思维。

3.1 以岗位能力引领专业课程设置

结合中职学校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内容,选定收银、仓管、出纳、会计、会计主管、储蓄、营销、文员等岗位进行职业能力分析,在此基础上,构建与工作岗位能力对应的课程。如基于学生已学的《会计基础》、《出纳》、《点钞》、《翻打传票》等专业课程,结合最新教学改革实验教材《会计岗位综合实训》和《企业沙盘模拟实战》等,选定出纳、会计员、会计主管等工作岗位,分析岗位的主要职责,更能让学生明确所学知识如何整合并指导其实际工作流程,使学生更直观的体会到工作岗位与课程内容的对应关系,以便在岗位工作中主动查阅、获取课程知识,体会主动学习带来的乐趣。

3.2 职业情景引导“四合一”综合实训室建设

岗位任务及能力要求不仅仅为课程内容整合提供了新的思维,也引导实训室的建设,根据会计职业情景特征,规划“四合一”实训室,分为企业财务室、税务、工商、银行四个区域,设置企业出纳、会计、会计主管、税务员、工商职员等,结合企业ERP模拟沙盘,仿真企业财务的环境,通过创设职业场景,使学生在实训室体验企业财务人员的工作环境、工作任务。

3.3 引入会计电算化、报税等教学软件

《会计电算化》作为会计电算化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在开展课程教学的过程中,除安排资格证“初级会计电算化”的考证内容(如用友T3)的学习外,可安排一定的课时指导学生学习、辅导学生自学其他主流的会计电算化软件,如金蝶、速达、管家婆等。尤其是对于我们中职学生,他们未来的就业单位多是市场上的中小型企业,由于这些企业规模不大或者资金比较缺乏,更多的可能选用如管家婆或速达等财务软件。学生在校期间即掌握有多种财务软件的操作,在企业实习就业时能更有自信,也为企业节省了岗前培训的时间。

又如在《税务会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引入广州福思特公司的电子报税仿真教学系统,可以实现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完全按照电子报税的流程开发设计。广州福思特公司电子报税仿真教学系统集合了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等多个税种的电子报税过程,系统一共分为企业端、国家税务局端、地方税务局端、国税网上报税、地税网上报税、增值税开票系统六大模块。学生通过电子报税教学系统的模拟实习,即可实现在足不出户的情况下也可以全面了解和掌握电子报税的系统设置、票据的录入与审核、申报表的生成与审核以及纳税申报等电子报税的操作过程,而且这个过程跟实际是基本吻合的。

3.4 加强综合性实训演练

在学生实习前,教学内容应侧重于综合性实训,要求学生对会计专业各门课程的知识融会贯通,从整体的角度去了解一个企业各部门的运作以及会计部门各岗位的分工与合作。学校可安排两门课程:《会计岗位综合实训》和《企业沙盘模拟实战》。《会计岗位综合实训》可采用课堂手工训练形式或引入一些公司开发的模拟系统,使学生全面深入地了解并掌握出纳、会计、会计主管等岗位的工作内容与要求、实际会计工作流程等,逐步实现从学生到财会工作者的角色转换。《企业沙盘模拟实战》分物理沙盘和电子沙盘,不管是何种形式,它的目的都是让学生站在更高的角度去认知企业,明确财务在一个企业的地位以及与其他部门的联系,通过企业沙盘模拟实战教学,由学生自由组建多个模拟企业(生产制造型企业),同时,学生在模拟的过程中,不仅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协作意识,也可以在其中体会到企业生产经营的一些规律,利于学生职业素养的提高。

当然,学生的就业去向不仅是较大规模的生产制造型企业,更多的其实还是中小型企业,所以教学内容不仅仅是围绕《企业会计准则》,还要根据学生的就业特点围绕《小企业会计准则》开展。

4 基于岗位能力的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方法与策略

基于“双元制”理论的动态特征,随着社会对某一工作能力要求的变化,应及时给予调整,所以在教学中,应从社会需求的变化中调整教学目标、开发校本教材、开展多样化教学方法以及因地制宜加强实践性教学等,使学生形成“上学如上班、上课如上岗”的工作氛围,这为学生更快适应社会奠定了基石。

4.1 适应市场需求,明确教学目标

我们不难发现,当前用人单位对于中等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的要求,已不只局限于其会计实务能力以及会计电算化软件应用能力。因此,学校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既要培养学生对某一软件的操作能力,也要教授学生对该软件系统管理和日常维护,以此来满足不断变化的会计人才市场的需求。同时,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在熟练掌握某一特定财务软件后,能自主学习其他财务软件。

4.2 _发校本教材

目前,中职学校会计电算化课程选用的教材普遍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会计电算化(用友T3版)》及《会计电算化上机指导(用友T3版)》。这些教材内容存在一个很大的缺陷,就是教学内容与企业实践是相分离的,它并不能满足会计实务及岗位能力的发展需求,学生空有理论知识,会计电算化业务操作能力差。

针对上述提及的传统教材存在的不足,我们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开发校本教材,自编会计电算化教程等方式促使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可以与企业会计工作实际的需求有效接轨。以广东省培英职业技术学校为例,在开发校本教材过程中,根据学生学习能力的强弱的差异需求,适当补充有出纳管理系统、往来管理系统、购销存管理系统等模块的应用知识;为适应企业对中等会计电算化人才提出的关于信息系统维护以及运行会计电算化软件常见异常操作问题的解决能力的要求,补充有关知识点与技术指导等方面的教学内容等。

在编写《仿真会计电算化上机指导实训》教材时,结合手工会计教学中采用的基础会计模拟实操教材、财务会计模拟实操教材及近年会计电算化省赛试题等,分别编写有高、中、低级三档仿真会计电算化上机指导实训教程,实现了在电算化课程教学中的会计实务渗透,有效解决了会计电算化教学过程中缺少仿真实践的现实问题,达到岗位能力的要求。

4.3 教学方法、方式多样化

传统的会计电算化专业课堂教学主要是以老师讲课为主,学生对所学的理论知识和业务处理以作业本或练习册的形式做题巩固,业务处理也主要是根据业务的简单文字描述写出分录。这样,即便是高分通过学校考试甚至是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的毕业生,他们刚到企业时也经常是束手无策,连最基本的凭证和账簿都不会填写和登记,使得企业对中职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印象大打折扣。这就要求中职学校必须从企业的实际需求出发,改革目前的课堂教学模式,将课堂的主动权交回给学生,并将企业各会计岗位所需用到的素材引入到课堂中来。

学生既要掌握会计电算化软件的操作,也要掌握手工会计的处理,为就业上岗打下扎实的基础。在教学方法上,我们可以采用以启发式教学为主,结合讲授法、演示法、案例教学法、作业设计教学法、岗位任务法、逆向思维教学法等;在教学方式上,我们可以结合教学内容采用“边讲演边练习”、“先讲演后练习”、“先练习后讲演”等具体教学方式;此外,我们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开展会计岗位角色扮演、分组竞赛等教学活动。

4.4 因地制宜加强实践性教学

职业教育主要是围绕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促使中职学校培养的学生能符合当前市场所需的中等职业技能人才标准要求,近年来,各级教育部门都推行教师参加企业实践锻炼,以便联系工作实际开展教学工作。因此,学校可根据自身情况,因地制宜地组织老师、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使知识技能与企业零距离对接,真正做到校企合作。作为教师本身,应该不断积累相关经验,加强自己的工作实际与企业的实践相结合,对资料进行收集整理,丰富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紧跟企业发展实际,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5 结束语

“上学如上班、上课如上岗”的工作氛围,这是职业教育带给我们现实的思考,教师通过下企业实践,带给我们更多职业教育创新思维的火花,展望未来的职业教育,即微课堂、网络教育、互动游戏课堂、视频教学等,带给学生学习乐趣的同时,也让老师在不断实践中积累教学、教育资源。

未来的会计电算化课堂带给我们教育者更多的空间,因为在教学资源与信息化共享的氛围中,学生将成为教学的主角,作为配角的我们更应该将教学的重点放在知识的更新与教学资源的积累上。

当我们在研究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时,往往发现我们已经将快乐带给了学生。对于中职学校的学生而言,最关心的还是就业问题,在课堂,我们会发现,当我们在谈论就业岗位及工作任务时,学生眼中总会闪现出渴求的目光,正是这种渴望的眼神,带给我们教育者真正的力量。其实,在与学生的交谈中,学生带给了老师智慧,他们才是智者。让我们把眼光放低,立足课堂,关注我们的学生;让我们把眼光放远,关注社会、企业。总之,基于“双元制”理论下会计电算化专业的课程建设与教学研究还有很多值得我们探讨的话题,让我们共同成长、学会思考。

参考文献

[1]谢伟文.中职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广东教育(职教),2011,(5).

[2]施黎华.中职会计电算化教学新探[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09,(5).

[3]宋洪安.ERP沙盘模拟教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11).

[4]李静,冷春梅.会计岗位实训教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改革

一、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

当前,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设置、体系结构很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专业课程设置遵循本科模式,专业技能训练少,缺乏科学的实践课程体系

在目前的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中,课程设置普遍遵循由“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预算会计——财务管理——会计电算化——审计——校内财务会计综合模拟实训——校外毕业顶岗实习”的规律。其中,校内专业实训的课程仅仅包括财务会计综合模拟实训,个别学校会在基础会计之后再增加一个“基础会计综合模拟实训”课程。校外毕业顶岗实习专业对口率极低,所以当学生拿到毕业证找到一份手工会计或电算化会计工作时,适应期较长,单位满意度低,这就要求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的改革,必须突破传统的“本科模式”,增加校内技能训练课程,完善实践课程体系。

(二)专业扩展课的设置必修多,选修少,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需要及就业市场的变化,灵活性差

在上述的会计专业课之外,大部分学校的会计电算化专业依旧开设 “统计、市场营销、电子商务、证券投资”等必修扩展课程,学生没有选择的权利。另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会计相关的就业岗位在增加,“纳税筹划、办公自动化、EXCEL在会计实务中的应用”可能对学生将来就业更有帮助。怎么办?再增加必修课吗?将来还会出现更多的与会计相关的就业岗位,与此相关的课程也要设为必修课吗?目前,大部分的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还实行的是三年制,将来可能全部改为二年制,课时够吗?所以将专业扩展课全部设置为选修课是课程改革的方向。目前,许多学校的会计电算化专业也都开设有选修课,但其选修的内容主要是“文学欣赏、公共关系、普通话、书法”等课程。

(三)会计电算化课程、课时设置不科学、不合理

就全国来看,几乎所有的职业院校都开设有会计专业,而所有的会计专业都开设有会计电算化课程,但都是初级会计电算化课程,通常一周六节课,个别学校一周四节,一个学期上完。学院硬件条件好的院校,周六的课时里面,四节上机,二节理论;硬件条件不好的院校,二节上机,四节理论。实际上初级会计电算化的内容很多,一个学期周六的课时学生根本学不完,很多学校的教师只教了学生“总账”系统,个别院校最多再增加个“职工薪酬”系统或“固定资产”系统,而还有“往来账”系统、“供应链”系统、“财务分析”系统均没讲授。其中“供应链”系统包含内容很多,而这些内容在企业应用非常广泛。另外,中级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开设也势在必行,但几乎没有一个学校开设了该课程,社会上这方面的考证过关率非常低。

(四)专业课程设置与职业资格证书脱节

学校教学安排和课程设置没有紧跟职业与就业岗位要求而动,造成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岗位要求、职业资格证书相脱节,造成学生考证过关率低,对口就业困难。会计证是会计专业学生将来从事会计工作的入门砖。在校期间,需要通过初级会计电算化证、会计职业道德和财经法规、会计基础的考试。而许多院校没有专门开设会计职业道德与财经法规的课程。中级会计电算化证也没有对应开设课程。另外,各院校之所以开设一些专业扩展课,也是从学生个性出发,方便学生更好的就业,但课程设置并没有与学生考证结合起来。

(五)课程评价方法以知识把握为主,能力突出不够,且评价方法单一,学生就业没有纳入评价体系

课程评价在课程体系中起着激励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但多年以来,各高职高专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仍实行一张理论试卷定成绩,只关注结果不考虑过程,只注重理论不注重能力的单一课程评价方法。职业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学生就业,学生的就业质量、就业能力、就业率在一定程度上都反映了学校课程设置及教学质量。但目前高职高专院校都普遍没有把学生就业纳入课程评价体系。

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设置中存在的这些问题,使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和学生个人需求脱节,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对会计电算化专业不同人才规格的需求。因此,深化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改革是当务之急。

二、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的特征

尽管高职高专课程与中职课程、普通教育课程在性质功能以及总体框架上没有本质的区别,但由于教育性质、教育对象、培养目标存在差异,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具有区别于普通教育课程、中职课程的本质特征。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具有以下特征:

(一)课程目标的高职定向性

课程目标最集中和具体地反映了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的要求。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其培养目标是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会计综合职业能力,在服务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会计电算化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要体现其“高、职”的特性,应明确地导向培养对象较强、较高、较多的就业技能、职业态度、职业能力和职业知识,而且课程设置必须体现其“高、职”方向,从而使人才培养规格适应会计电算化职业岗位群的具体要求。

(二)课程内容的适应性

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的根本任务是为社会培养会计方面的技能型、实用型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的课程内容既要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还要适应学生个体的需求。当今世界,新的业务层出不穷,会计的职能、内容也在不断发展之中,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必须从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高度来开发课程,不断吸收会计发展的最新成果,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课程设计的实践性

高职高专不同于普通教育,也不同于中职教育。它所培养的学生必须具有较强的职业实践技能,能够有效地完成工作任务。而工作中所依赖的知识大部分是实践知识,理论知识只有转化为实践知识后,才可能被应用到行动中去,因而把会计工作的实践过程设计成学习过程,就成为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内在要求。所以,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是以实践知识为主的课程,实践性是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的显著特征。

(四)课程实施的个性化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文化背景不同,经济发展不平衡,东西部差别较大,职业教育发展水平也不一样,即使是同一地区,各校的教学实际也存在着一定差异,统一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难以适应多样化、个性化的课程实施需求。因此,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在课程实施中,应充分考虑学生个性,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让每位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挥。

(五)课程范围的广域化及内容组织的模块化

当今社会,技术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就业流动率逐渐增高,劳动力市场变化莫测,这些趋势要求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必须尽可能拓宽课程内容的范围,以提高劳动力的就业适应能力。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要不仅注重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还要注重关键能力的培养。

课程模块化是高职高专课程发展的重要趋势,MES课程模式、能力本位课程模式等在课程开发中都显示了这一点。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的课程体系结构也采用模块化结构。

三、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改革的思路

(一)课程设置以就业为导向,建立科学合理的实践课程体系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设置,一是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会计专业人才的数量、质量需求,二是满足会计专业学生就业、职业发展和个人成才的需要。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课程应设置分散实践课程、综合实践课程二种形式。

1.分散实践课程。分散实践课程包括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初级会计电算化等课程内的分块实训和学生毕业前的岗位实习。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初级会计电算化等课程内的分块实训包括:基础会计中针对原始凭证的实训、针对记账凭证的实训、针对日记账的实训、针对明细账的实训、针对总账的实训、针对资产负债表的实训、针对利润表的实训、针对现金流量表的实训等;财务会计中针对存货核算的实训、针对固定资产核算的实训、针对无形资产核算的实训等;成本会计中针对品种法的实训、针对分批法的实训、针对分步法的实训等;初级会计电算化中针对工资子系统的实训、针对固定资产子系统的实训、针对总账子系统的实训等。这些实训都应安排在各自理论内容之后,需要老师在每门课程的教学计划中体现,并配有相应的实训教材。学生毕业前的岗位实习则是另一种分散实训,包括出纳工作实习、成本核算实习、固定资产核算实习、往来款项核算实习、存货核算实习等。

2.综合实践课程。综合实践课程包括会计基本流程实训,复杂业务综合实训,专业综合实训。会计基本流程实训包括手工会计流程实训和电算化会计流程实训。手工会计流程实训是在基础会计课程之后进行的基础会计综合实训,从填制原始凭证开始,经过编制记账凭证,登记日记账、明细账和总账,最后编制基本业务的会计报表。该实训应安排在基础会计课程学完之后进行。电算化会计流程实训从建立账套开始,经过账务初始、日常账务处理、期末处理,最后编制会计报表。该实训应安排在初级会计电算化课程学完之后。复杂业务综合实训,是在财务会计课程学完之后,模仿企业的会计环境设立各会计岗位,针对财务会计课程的复杂业务对学生进行实训,定时轮岗。专业综合实训是在学生学完所有理论课程之后,到单位社会实践之前对学生进行的一次阅兵大检验,主要由学生来做,实训内容应涵盖所有会计课程,实训教材应专门编写。

(二)课程体系结构模块化,课程内容与时俱进

模块化课程模式不以学科为中心来组织教学内容,不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而是从职业活动的实际需要出发来组织教学内容,强调能力本位和知识的“必需、够用”。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开设应分为八大模块:基本素质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核心课程模块、专业技能模块、选修课模块、毕业论文(设计)模块、毕业教育与就业指导模块、顶岗实习模块。

我国目前正处在经济发展的高速增长期。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新业务不断涌现。本着“科学合理、注重实用、优化调整”的原则,根据学生就业需要,从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角度出发对课程设置进行经常性修订,增加必须的专业选修课,同时设置一些具有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现专业课程的时尚潮流,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初级会计电算化课程的课时、内容,开设中级会计电算化课程。在课程设置中充分考虑人文因素和学生心理健康、职业生涯规划。对技能性课程尽可能实行项目教学法、分层次教学法,体现技能的针对性、实用性、完整性。对专业基础课程本着“面宽”的特点,扩大学生的思想视野,拓展能力范围。与企事业单位联合,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动向,适时调整好专业课程设置,实现课程设置的动态化。

(三)课程设置与职业资格证书相衔接

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的课程设置与职业资格证书应进行以下衔接:

(四) 建立合理有效的多元课程评价体系

构建合理有效的多元课程评价体系是开展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改革和建设的规范和标准,同时也体现了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改革和建设的方向。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多元课程评价体系主要包括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法多元化和评价标准多元化。课程评价主体包括教师、学生、用人单位、行业组织、专家委员会等。教师和学生对课程的评价检验课程的有效性,用人单位的评价检验课程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情况,社会评价检验学生的社会适应度,行业评价检验学生的职业适应度,同行专家评价是从教育、心理角度检验课程的科学性。课程评价应采用符合能力本位课程性质和特点的课程质量评价标准,从重视学习结果的“终结性评价”向重视学习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重转变。注重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考核,尽可能地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形成以口头与书面问答、技能测试、课程实践作业、社会实践、实习报告、向学生问卷调查、向企业问卷调查、访谈等为主要形式和内容的课程考核评价方法。评价标准的多元化表现在复杂的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上,每一次评价或测试要尽可能地覆盖多种相关能力要素,并将课程质量评价与职业资格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挂钩,使课程评价更具有职业导向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丁锡民. 试论职业教育课程改革[J].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7(1).

[2] 侯丽平. 基于就业导向的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 会计之友,2007(10)中.

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范文第3篇

论文关键词: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设置,会计工作过程,思考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外企业和国际资本已大量涌入,金融业、保险业、咨询业、会计审计业等服务业迅猛发展,国内企业和民间资本大量崛起,加上每年在岗会计人员的自然更新和结构更新,客观上需要一大批高素质的会计人才。此外,由于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与会计专业软件的日益完善,各单位对掌握电脑技术的比较高级的会计人员的需求增加很大,因此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熟悉国家财经法律法规的应用型会计专业人才,是未来社会最受欢迎的人才群体之一,这也是各高职院校及其他院校开设会计电算化的最主要因素。

就高职院校而言课程设置,该专业主要是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培养在各类金融机构、会计师事务所、财政、审计、税务等政府机关、及其他各类企事业单位从事会计业务、财务管理、财务分析、资产运营、统计、审计等工作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应用型高技能专门人才。然而在开设会计电算化专业之后,在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设置方面,不少的院校仍有许多不尽如意的地方。与传统意义上的会计专业,并没有显示太多的区别。这是不符合电算化及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的。

一、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的特征

尽管高职课程与中职课程、普通教育课程在性质功能以及总体框架上没有本质的区别,但由于教育性质、教育对象、培养目标存在差异,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具有本身的一些特征。

(一)课程目标的高职定向性

课程目标最集中和具体地反映了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的要求。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其培养目标是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会计综合职业能力,在服务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会计电算化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要体现其“高、职”的特性,培养动手能力较强、素质较高、就业手段较多会计应用型人才,课程设置必须体现“高、职”方向,使人才培养方案适应会计电算化职业岗位群的具体要求。

(二)课程内容的适应性

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的根本任务是为社会培养会计方面的技能型、实用型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的课程内容既要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还要适应学生个体的需求。当今世界,新的业务层出不穷,会计的职能、内容也在不断发展之中,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必须从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高度来开发课程,不断吸收会计发展的最新成果,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课程设计的实践性

高职高专不同于普通教育课程设置,也不同于中职教育。它所培养的学生必须具有较强的职业实践技能,能够有效地完成工作任务论文的格式。而工作中所依赖的知识大部分是实践知识,理论知识只有转化为实践知识后,才能转变为生产力,因而把会计工作的实践过程设计成学习过程,成为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内在要求。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要以实践知识为主,实践性是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的显著特征。

(四)课程实施的个性化

高职院校的学生质量参差不齐,不能按一个标准来设置课程。因此在课程实施中,应充分考虑学生个性,因材施教,通过选修课程,开展分层次教学,让每位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挥。

二、会计电算化专业设置原则

1、以会计职业岗位要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确立职业技能与职业态度双线培养的课程体系和考核标准。

新型课程体系设置要求按照会计法规的要求,兼顾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和发展远景,参照会计从业资格证、助理会计师、会计师等相关职业资格和我国注册会计师执业资格考试的内容,要适时修订会计专业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课程标准,更新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等,以满足社会的发展变化对会计专业人才知识结构变化的要求。

2、专业理论教学以够用、适度为宜 。

高职教育的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大体分为理论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两部分。

由于高职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应用型财会人员,因而不可能像普通高等教育的会计专业那样,去追求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与实际应用联系密切的理论必须讲够、讲透,而渊源性原理以及纯理论研究性的内容可适当删减。这样使理论教学更富有针对性,同时在教学时数上也有了回旋的余地。但如何掌握“必须、够用”的尺度课程设置,则需要根据职业岗位要求,进行具体、细致的分析。

3、重视实践教学,加大实践教学课时比例 。

由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一线操作型、技能型人才,因此要加大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增加动手实训的教学内容,以利于学生毕业后能迅速适应环境。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一是要使实训课程密切联系岗位需要,加强针对性;二是要注意与理论教学同步,做到边教学边实践,教学做一体化。具体到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教学应包括基础会计技能训练,财务会计能力训练,成本会计能力训练以及会计模拟综合实训,会计电算化综合训练等。实践教学时数应占到总课时的50%以上。

4、重视并加强与电算化相关课程的教学,保证学生熟练掌握电算操作技能。

现在不少的学校,开设会计电算化专业只是在以前会计专业的基础上,加上一二门会计电算化课程就变成了会计电算化专业,这显然是很肤浅的。应强化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网络及数据库知识的掌握。

三、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设置具体内容

1、公共必修课

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形势与政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体育;大学生健康教育;高职英语;计算机基础;经济数学;写作与口才;就业指导;国防教育等。

2、公共选修课

办公自动化等。

3、专业课程包括由核心模块,支撑模块,技能模块和拓展模块构成。

其任务是向学生传授从业所必需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强化职业技能训练,培养爱岗敬业的职业品质、熟练的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专业课程应按照相应的职业岗位(群) 的知识、能力要求设置,突出其综合性和实践性。

核心模块: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初级会计电算化;成本会计;财务管理;审计学;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

支撑模块:统计;税法;经济法;计算机网络应用;数据库基础等。

技能模块:会计基本技能;EXCEL在会计中的应用;财务软件应用,出纳实务;会计手工技能;税务代理实务。

拓展模块: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银行会计;房地产企业会计等。

4、专业选修课:内部控制学;投资理财学;资产评估;商品流通企业会计;会计制度设计;税务筹

划等。

融合模块:毕业实习课程设置,毕业论文或设计或汇演论文的格式。

四、会计电算化课程设置的具体构想

1、重视职业证书的获取,强化学生会计职业道德的培养。

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行“双证书”制度,要求学生在校三年内除了领到学历证书以外,还必须通过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领到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并争取部分优秀学生在毕业之前通过全国会计初级职称考试,取得初级会计职称。因此在一年级第一学期就应强化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强化学生对基础会计的理解和运用。在第二学期开设初级会计电算化及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并适当增加课时,以突出对核心课程的教学,保证第一次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通过率在80%以上。

2、强化训练,增加核心课程的课时数。

对基础会计,财务会计及成本会计等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要突破学科知识体系,按岗位划分和能力要求分单元组织教学。从会计基础核算层出发,将财务会计和会计电算化等课程按岗位分工设置模块,对各模块的教学应注意体现理论与实践教学的互相穿插,每完成一个岗位模块,即实施相应的能力考核,各个模块层层递进,滚动发展。显然,建立健全实践所需教学资料是顺利进行实践教学的基础。

3、强化学生对电算技能的掌握。

在强化学生计算机基础学习的基础上,加强学生对初级会计电算化课程设置,财务软件应用的教学,然后辅之以计算机网络及数据库教学,以提高学生对计算机的维护能力。

4、强化综合实训。

会计实训包括手工会计实训和电算化会计实训。

手工会计实训是在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课程之后进行的会计专业综合实训,从填制原始凭证开始,经过编制记账凭证,登记日记账、明细账和总账,最后编制会计报表。在手工实训之后,再结合相关会计软件进行教学和训练。

电算化会计实训从建立账套开始,经过账务初始、日常账务处理、期末处理,最后编制会计报表。该实训应安排在初级会计电算化课程学完之后。复杂业务综合实训,是在财务会计课程学完之后,模仿企业的会计环境设立各会计岗位,针对财务会计课程的复杂业务对学生进行实训,定时轮岗。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教司.教高[2006]16号.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北京:教育部,2006

[2]程萍.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职业时空,2006,(15):66.

[3]孙林英.如何加强会计电算化教学[J].河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01):16-17.

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范文第4篇

一、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价值取向

(一)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价值取向的内涵

价值是什么?价值是一种对人的有用性,即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谈课程价值,就必须探讨课程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某种程度上也就是课程与学生主体和社会主体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价值取向是指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为了满足学生发展和社会需要而以相应的方式表现出来的某种倾向性。它规范着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实践的各个环节,直接体现在对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目标及内容的选择上,并因此影响课程决策、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课程活动。某种程度上,高职高专教育就是教人掌握技术知识、培养技能从而使其顺利适应就业岗位的一种教育类型。

(二)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价值取向的重构

受不同价值理论影响,人们在课程实践中形成了知识本位、社会本位、人本位、能力本位等不同的课程价值取向。如知识本位课程将各类课程按知识内容顺序分阶段排列,组成各门课程相互衔接又各自为政的结构庞大的体系,特别注重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理论的严谨性,但忽视知识与具体工作任务的联系,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能力。社会本位课程强调课程对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注重课程与外部因素的互动,但易导致把学生当作训练的工具。学习本位课程认为应从学习者的兴趣、需要出发安排课程,把课程作为发展人的个性的基本手段,但往往忽视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能力本位课程以学习者能力培养为中心安排课程,兼顾社会需要、人的个性发挥及知识的非系统性获取。

从我国现行的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弊端来看,课程设计及其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上对学生的兴趣、需要及能力的培养关注不够;各学校课程门类多、课时少,重知识传授,轻实践技能培养;课程实施强调讲授和灌输;课程评价缺乏有别于普通教育的特殊性,强调的是对知识的掌握,对能力的掌握及考评缺乏健全的机制。由此可见,从价值取向来看,现行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的价值取向仍是知识本位取向。在这种价值取向的驱使下,我们看到更多的是知识。近几年来,政府及相关教育主管部门大力倡导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发展理念并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措施。可从调查来看,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并没从根本上进行转变,仍采用本科压缩形成的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体系。因此,重构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价值取向是时代的要求。笔者认为,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的价值取向应是就业导向的会计综合职业能力的价值取向。

所谓“会计综合职业能力”是指学生一方面掌握会计专业技术能力,另一方面掌握其他相关能力。会计专业技术能力是指学生能在不同单位运用不同的会计软件针对不同经济业务填制审核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编制会计报表,并进行财务分析、财务管理及审计的能力;“其他相关能力”是指学生应该同时具有的其他专业技术、方法能力,包括电脑操作能力、与人沟通能力、纳税申报能力、谈判、推销以及市场营销能力等。职业态度实质上也是一种其他相关能力。强调能力培养是社会发展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

二、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目标的确定

(一)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目标的确定

课程目标是课程价值取向的具体体现和载体。受传统“学科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目前的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结构体现学科知识的系统性、连续性及学术性,片面追求知识的广度、深度,轻视对学生操作能力、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在调查中,许多高职高专院校的会计电算化专业的课程设置和会计本科院校设置一样,均遵循“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预算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会计电算化――审计――会计综合模拟操作”的程序。我们知道,高职高专教育培养的是社会需要的中、高级技能型人才,他们需要在会计工作的一线就业,但各高职高专院校却在课程设置上按大学本科模式去套。其结果必然导致学生学习了很多会计知识,但没有掌握多少,一提到就业,学生感到害怕。因此,针对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的特点及高职高专教育的培养目标,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应设置“培养从事一线工作的中高级会计电算化操作人员、技术人员所需知识、技能、态度的模块化课程,以实现就业导向的会计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目标”。

(二)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目标的特点

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有别于中等职业教育,会计电算化高职高专教育与其他专业高职高专教育不同。这一切决定了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目标有以下三方面的特点:

1.技能针对性。电算化会计是一项智力技能,它有别于动作技能。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作为职业教育的组成部分,其课程目标应该体现会计电算化专业智力技能的需要。电算化会计又是一项再生性技能,与财务管理、审计等产生性技能不同。高职高专教育就其目标定位上来说,其承担着为国家培养中高级技能应用型人才的任务。因此,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的课程设置应以再生性技能培养为主,同时兼顾产生性技能的培养,这也是会计电算化专业高职高专教育与中职教育的区别之一。

2.知识、态度兼顾性。实践证明,没有理论指导的技能或离开了知识的技能没有发展性。经济在发展,会计在发展,会计人员掌握的技能也必须发展。如果没有知识作支撑,会计人员的技能发展必然受到限制。因此,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的课程目标还应体现其知识性,但知识以够用为度。在某种情况下,态度比能力更重要。有知识、有技能,但没有严谨的工作态度、爱岗敬业的精神及高尚的职业道德,工作成效会大打折扣。所以,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的课程目标还应体现学生将来的工作态度。

3.课程模块化。一个模块就是一个相对独立而完整的学习单元。每一个模块课程均具有相对独立性,它或体现一种知识、一种技能、一种态度,或与相关学习领域的其他模块发生联系,组合成更大培养目标的综合模块课程。模块课程包括学生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

三、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体系结构的构建

(一)构建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体系结构的原则

1.课程体系结构应服务于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课程目标。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及课程目标是建立课程体系结构的依据。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都应通过相应的课程教学得以实现。

2.课程体系结构以能力为本位,兼顾综合素质的培养。会计电算化专业有自己明确的职业目标和职业能力要求。在构建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结构时,应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从职业分析入手,对职业岗位进行能力分解,以形成以能力为核心、同时兼顾综合素质培养的课程体系。原则上,各门能力技能课程内容都应设计相对独立的学时,体现职业岗位性。

3.课程体系结构应按模块组建。就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来讲,最起码应设置四大模块:文化基础课程模块,着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知识、技能与职业态度;会计技术平台课程模块,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与技能;会计核心技术课程模块,着重培养学生关键技术知识与技能;专业拓展课程模块,着重培养学生的外延发展能力,其中选修课程模块体现了课程设置的灵活性,考虑了学生个体的兴趣和需要。

4.课程体系结构应突出技能培养。在基础会计之后应安排基础会计实训;财务会计之后应安排财务会计实训;成本会计之后应安排成本会计实训;会计电算化课程应每周两节理论讲授,四节上机实训;在学生到单位进行会计实践之前应进行一次会计综合模拟实训,将手工会计与电算化会计进行融合,这既是对学生以前所学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一次综合实训,又是对学生进行一次上岗前的培训,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5.课程体系结构应与职业资格证书相衔接。目前,我国经济建设中缺乏大量适应一线岗位工作的会计电算化专业应用型人才。计算机等级证书、会计资格证书、会计电算化证书、助理会计师证书等都是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就业的“绿卡”。设置与国家职业标准规范相衔接的课程体系结构,是深化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改革,与就业市场接轨,培养与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相适应的人才的需要。

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范文第5篇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专业;专升本;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2-0232-02

构建现代职教体系,搭建中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有机衔接的立交桥,需要深化专业教学改革,创新课程体系和教材是关键所在。湖南省从2002年开始进行高职院校“专升本”教育实践探索,实现了高职学生进一步提升学历的需要。经过近10年的探索,本科院校积累、丰富了“专升本”教学经验,但是在办学过程中也遇到了许多困惑,需要进一步探讨,尤其是课程体系建设成为教学改革的焦点问题。

一、会计电算化专业高职专升本现状

1.高职、本科院校纵向联系脱节。高职教育和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体系中两个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不同阶段和层次。由于这个原因,湖南省内高职和本科院校在实际的办学过程中纵向的联系很少,甚至是脱节。高职院校招生生源基本来源于普通高中毕业生中英语、数学基础薄弱、学习自控能力较弱的学生;而本科院校学生自学能力相对较好。高职、本科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均是零起点学习,高职专升本学生插入本科三年级学习,由于两者培养目标的差异,造成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国家税收等主干专业课程重复开设,一些基础性课程如运筹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西方经济学则在本科没有学习。这种情况使得高职、本科教育衔接质量大打折扣。

2.高职、本科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技能倒挂。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高素质技术技能型,强调的是“一技之长+综合素质”,核心是强调培养具备与相应高等教育相适应的基本知识、理论和技能,掌握会计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处理指导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接职业资格证是初级会计师、ERP信息化工程师。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经过长期的积累和发展,人才培养目标务实性比较强,实践教学已形成比较完善的体系,培养的学生大都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而本科教学体系以理论教学为主线,实践教学课程开设比例远无法满足会计电算化人才的需要,实践教学条件相对薄弱,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整体低于高职院校学生。

3.高职专升本教育课程体系缺乏衔接贯通。高职院校是应用型培养目标,即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就业水平的提高,毕业生将来大多会选择直接就业或从事实务性工作;而本科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是混合型培养目标,注重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和科研水平的提高,科研能力和职业能力兼顾。人才培养目标的选择必将影响到课程设置。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在设置上高职和本科均以会计从业资格证为起点,围绕初级会计师、中级会计师、高级会计师设置课程。主干课程高职、本科在名称上没有差异,同样名称的主干课程内容上高职比本科程度略浅,课时数略多;在教学上高职偏重技能,本科偏重理论,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在课程内容上雷同现象严重,缺乏层次性。

高职专升本学生并非是“零起点”学生,已经有了3年系统专业学习,会计电算化专业中会计学基础、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会计信息化、财务管理、税务会计及纳税筹划等重要专业课程在高职阶段都已开设,做好高职、本科专升本学生课程衔接非常必要。

二、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专升本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1.学生情况不一,培养目标单一,未体现高职与本科的衔接。专升本学生专业基础参差不齐,学习基础差异大,学习目标差异大。如2013年湖南某本科院校会计专业专升本共招生205人,其中在高职学习会计或会计电算化专业的有105人,财务管理等与会计相近的专业有45人;非会计经管类专业有55人,非会计专业占到50%左右。普通高专的学生数学和英语基础较好,而高职或中职的学生数学和英语基础普遍较差;财经类学校学生专业基础扎实,非财经类学校非会计专业学生专业基础相对较差。专升本学生学习目标不一,对该学院2013年招收学生调查,30%的学生想进一步深造考取硕士研究生,55%的学生深化专业学习,进一步通过会计系列职称考试或注册会计师考试;15%的学生提高学历,增加就业的能力。但本科院校未能认真研究这一现状,专升本学生直接插入会计专业本科三年级就读两年,没有针对学生的特征单独编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没有体现出专升本学生培养与普通会计专业学生培养目标的差异性。

2.课程设置缺乏弹性,未能体现个性化教学特征。专升本的学生没有单独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目标单一,缺乏“宽口径”的基础知识,专业缺乏明确的专业方向,课程设置未能体现“专升本”学生的多重需求,直接插入大三后,公共基础课中英语、数学均已开设完毕,高职、中职对口升本的学生花大量的精力自学英语力争英语四、六级考试,往往得不偿失。而对于专业课高职对口学生认为本科讲授的内容高职已学,内容重复,学习兴趣不浓;而本科老师则认为对口学生在中职、高职掌握的会计技能似懂非懂,加大了教学难度,从而学生、老师互不满意。

3.实践教学环节过于简单,未能满足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需要。本科院校强调的是学科体系,目前本科院校的实践教学环节远远不如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仅设置了基础会计和财务会计两个实训模块,专业覆盖面窄,缺乏创新性,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同时在开设课程中综合课程设计缺乏、缺少前沿理论课程,未能体现会计中高层人才由核算向预算、决策、分析转变的发展趋势等问题。

三、构建高职与本科衔接会计电算化专业专升本课程体系的思考

1.明确高职、本科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打通职业教育立交桥,地方普通应用型本科转型职业本科的大背景下,明确高职、本科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显得尤为重要。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培养目标是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要科学文化知识和会计专业知识、职业技能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会计人才,对接职业资格证是初级会计师、ERP信息化工程师,就业主体岗位是会计核算、助理审计、主办会计、税务、会计咨询、财务预算、内部控制、财务分析等。本科会计电算化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较为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并具有一定创新意识的专门人才,对接职业资格证是会计师、注册会计师,就业岗位是会计理论研究、财务预算、内部控制、财务分析等。区别于高职,特别要强调的是专业学习与研究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针对“专升本”学生的特征,弹性设置课程。针对“专升本”生源的差异性特征,确定培养目标时,既要考虑到差异中的共性,又要考虑到差异中的个性。在多层次培养目标的引导下,应针对“专升本”学生单独编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弹性设置课程体系,即针对不同层次的培养目标设置不同课程。对于高职、中职对口升学的学生,应加强数理、英语基础,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考能力,加大理论前沿性理论课程的学习,提高其科研水平,加强其他人文类学科的课程设置,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通晓经济、管理、文学、法学等各方面知识。对于普通高专对口升学的学生则应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加大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专业技能。为实现上述目标,应推行“学分制”,弹性设置课程,增加选修课的比例,由学生自主选择课程,灵活设置学习方案,满足专升本学生自我发展的多样需求。

3.深化实践教学环节内容。目前高职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环节较多,开设了会计学基础、财务会计、会计电算化、纳税申报、ERP沙盘模拟等常规会计实训。升入本科后,本科院校应做好与前面实践环节的衔接工作,在此基础上开设财务报表分析、会计制度设计、审计、综合课程设计、会计信息化组织实施与管理等深层次的实践环节,体现本科会计电算化人才由培养核算型向预算、决策、控制、分析型的转变。

4.高职、本科学校间实现学分互认。鲁昕副部长针对中高职衔接提出学分互认衔接方法,是优化中高职资源配置的有效方法。当前高职、本科都已经实行或即将实行学分制改革,但学分制规定由各校自行制定,互不沟通。随着建立“融合、立交、贯通、衔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逐步实施,高职、本科间的专业设置趋同,课程体系贯通,高职、本科间的学分制也应统一规划,这样学生就可以按学分制灵活选择课程模块,本科院校承认学生在高职修满的学分,这就有效地解决了课程重复的问题,使教学资源得到了优化的配置,提高效益。

5.建立会计电算化专业高职、本科衔接的教学资源库。高质量的高职、本科衔接会计电算化专业教材进课堂,是实现中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体系衔接的实施的重要途径。在构建职业教育立交桥的背景下,高职升入本科学生会越来越多,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教育部门要组织制订高职、本科会计电算化专业职业基本能力和岗位核心能力课程的教学标准,明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并组织编写高职、本科衔接的教材,通过高质量的教材使用保证学生及时学到对应培养规格的新知识。

参考文献:

[1]张爱闻,罗军.高职专升本教育与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教学培养方案衔接策略探讨[J].当代继续教育,2013,(12).